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慧农业技术创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闷棚”的步骤:首先是每亩地施用200千克碳酸氢铵,碳酸氢铵在氨化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热量,释放出来的氨气对根结线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其次,每亩地使用250千克以上的稻草,稻草要粉碎,撒到地里后能起到一定的闷热作用,可有效抑制病虫害的繁殖和生存。三是每亩地撒施生石灰100千克,生石灰本身就有杀虫灭菌作用,还能产生热量,对闷棚灭虫有积极的效果。在使用这3种方法时,碳酸氢铵、稻草、农家肥、生石灰撒施在地表,采用旋耕的方式翻压到土壤中,然后浇水,地表再覆盖一层旧地膜,此方法6~9月份都可以使用,这个时期气温本来就高,翻压在土壤中的碳酸氢铵、稻草、农家肥、生石灰产生大量的热量,棚内温度能提高到70℃以上,地温也能达到50℃,可有效杀灭根结线虫和有害病菌。
闷棚方法至少可以减少一半的农药使用量,而施到土壤中的碳酸氢铵,在灭虫的同时还会促进稻草的腐烂,与农家肥一起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起到生态种植的效果。
篇2
二、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方式的影响1、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思路转变。农民、农业企业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对园艺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产量更加关注。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思维逐步从传统“品种--配套技术--加工”狭义的产业体系技术研究,转变为从生产到餐桌,从农资供应、机械耕作、信息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广义产业链式研究。根据顶层设计、反向推导、目标公开、底层互动、跨界协作、系统集成、成果物化、迭展的原则,构建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大团队、技术集成大平台的互联网创新思维。2、建立园艺技术物化与集成优化网络化推广的思维理念。在园艺生产中,更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物化方式被用户所接受,如种质资源以种子种苗的形式进行物化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新型农膜、基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以及新型设施装备、新型农机等等本身就是物化成果;对于灌溉技术通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授粉坐果技术以提供蜜蜂、熊蜂、生长调节剂进行物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可通过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进行物化推广。即使对于难以物化的栽培技术,也可通过微电影、视频、图文教材、挂图进行物化推广。园艺产业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生产模块,标准化的物化产品,提出不同设施、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方案。
篇3
1.2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方向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及农业农村发展势头,可以初步判断,在农业发展内、外部双重动力作用下,转型发展和升级发展将成为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方向。转型发展是指农业从一种产业形态发展到另一种产业形态,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主要体现在生产主体由小农户向规模化、集约化合作经营组织的转变,生产要素由土地、劳动力等向科技第一核心要素等投入的转变,生产工具由手工、人畜力为主向现代化机械应用为主的转变,农业布局分工由国内区域布局与分工向全球化布局与分工的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转型主要体现在市场形式由孤立、封闭的小农市场形式向开放化、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形式的转变,经营模式由立足国内自给自足经营向全球化布局经营的转变,经营主体由一家一户向新型经营主体主导的转变;农业管理方式转型主要体现在理念上由单一投入管理向全产业链、系统化集中管理转变,方式上由传统人工管理向自动、高效和智能的智慧化管理转变,目标上由注重提高产能向提高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转变。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将出现多种形态并存的状态。
升级发展是指从一种产业水平提升到另一种产业水平,主要体现在农业品种、农业技术和农业产业(产品)的优化与升级。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品种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品种特性由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营养及专用化的升级,品种结构布局由多样性向专业化、随意性向标准化、小面积向规模化等方向的优化发展;技术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由单一技术向技术体系、技术系统方向的发展,由平面化生产体系向空间、立体式生产技术体系的优化发展,更加注重多元技术系统的综合发展和目标产品的生产技术系统应用;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产品由传统农产品向商品、专用功能产品的发展,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更加突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由过去高投入高产出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升级,贸易上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拓展。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是我国农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技术、产品和产业水平将大幅提升。
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孕育和形成,对农业科技发展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一是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转基因方法和技术、基因克隆、生物反应器、干细胞、分子改良(动植物分子设计育种)、生物药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疫苗等)等技术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发展的各种组学、生物反应器、合成生物(如人工叶片)、3D打印等技术,对生物产品创制等产生重大变革。二是农业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信息采集、作物数字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产品信息追溯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突破并广泛应用于农业,涌现出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产品,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量子信息、物联网、超高速泛在网等的发展,提升了农业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能力和水平,对农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产生重大变革。三是智能化农业工程控制技术不断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设施和工厂化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电脑全自动控制甚至装备农用机器人的现代化高科技温室、植物工厂、太空农业,生产性能和效率大大提升。同时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拱棚、遮阳网、防虫网、无土栽培等设施农业技术加速发展,提升了农业的抗灾能力、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微生物工程技术、生物膜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技术、高压处理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磁力杀菌和电场杀菌技术等不断发展,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五是生态农业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环境科学的加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农业,从根本上减少了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化肥、农药的依赖,防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特别是纳米技术、生物基材料等的发展,将对传统农业投入品、制造技术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对农业第二入品创制产生重大变革。可以看出,基因鉴定与编辑技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生物药物创制技术、精准化施用与管控技术、远程诊断与信息化处理技术等展示了良好应用前景,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当前,全球性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它必将推动一个新的农业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形成,将农业生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动力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强有力地支撑和服务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作物分子育种、保护性耕作、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国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需求十分强劲。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要受到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双重影响。内部动力包括:①基础科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使农业科学向纵深、综合、交叉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水平。②科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交叉,不断催生出一批新兴学科,同时成为新技术创新的“爆破点”,引爆产业技术革命,成为农业功能拓展的强大动力。③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空间开发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为核心内容的新技术革命,必将引领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变革,农业科技正孕育着新的突破[9]。外部动力主要包括:①农业转型动力,要求发挥生物品种光合作用及其增产潜能,利用生物体营养物质及功能因子,满足人类与自然在包括食品、医药、化工、能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需求,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价值将实现突破性提升。②农业升级动力,要求借助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生产技术的力量,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农产品生产将更加突出以高效化为标志的综合能力提升,带动农业产能的重大变革。由于双重动力的驱动和拉动,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2.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
根据农业科技发展态势和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可以初步判断,在农业科技发展内、外部双重动力作用下,主导技术和先导技术将成为未来10~20年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主导技术是指代表今后一段时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主流,影响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技术。今后一段时期,杂种优势利用与重大品种改良、高效种养殖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技术、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化装备技术、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等依然是支撑和服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性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需要从科学和技术层面进行一体化发展并取得突破,以实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和服务。
先导技术是指代表未来发展的新生长点,能够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性技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催化性等特点。今后一段时期,现代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农业纳米技术、空间农业技术、海洋农业技术、极端环境农业技术、新一代智慧农业技术、生物合成与3D打印技术等将成为农业新技术革命的代表性技术。这些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将成为国家新兴产业的新生长点,催生出一个产业的全貌发展,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升级与变革。当今世界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正在孕育着重大创新突破[10]。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发挥强势、培育优势、重点突破”的基本思路,力争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浪潮中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为此,应重点加强“三大先导技术”的创新突破:一是“农业生物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重点研究和开发各种“组学”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强化技术、生物合成技术以及3D生物打印技术等,实现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的分子设计、组装与合成,大幅提高新品种高产、稳产、优质、营养、安全、高效性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新一代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开发利用精准农业技术、下一代农业通信网络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数字虚拟技术、农业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系统,以及智能化、自动化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农机农艺智能化融合技术等,用信息技术、机械化技术等装备农业,实现智慧型现代农业的变革和发展。三是“农业生态环境系统重构技术”,重点发展光能生物高效合成与转化技术、生物质转化与利用技术、生物工程过程处理技术、生物催化工程技术、生物制造技术、生物环保技术、生态建植与修复技术等,发挥生物体物质合成与贮存性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能,确保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命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尽管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系列长期制约发展的关键性瓶颈问题,如品种单产低、耕地肥力差、农田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农产品深度开发不足等,需要更加发挥科技的核心驱动力作用。同时,随着科技与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未来各国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农业也处于转型发展和升级发展的最活跃时期,急需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生长点,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凝练,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重大命题,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3.1农业科技重大命题的定位
农业科技重大命题是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按照主导技术和先导技术的统一布局,需要努力攻克的长期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性重大难题和需要培育的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新生长点的关键性重大选题。重大命题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3.2新时期农业科技重大命题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要求,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生物进化、农业生物品种创制、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智慧农业和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建议当前要重点实施以下若干重大命题:
3.2.1“农业生物进化与系统还原”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农业生物发育生殖与遗传进化分析、农业生物信息诠释与功能基因挖掘、农业生物免疫系统原理及其分子调控、动(植)物经络系统与还原调控等重大任务,阐明农业生物的本质特征。
3.2.2“农业生物品种的现代化创制”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动植物分子设计与合成生物技术、重要畜禽及园艺植物“国产化”品种培育、C3植物的C4合成途径与高光效育种、特殊逆境生物品种改良与开发、动植物杂种优势聚合与利用、粮食作物固氮育种等重大任务,继续挖掘和利用生物性能。
3.2.3“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管理”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粮食作物高产优化生产系统、农艺农机智能化融合技术与装备开发、工厂化产肉理论和技术系统、农林生物质功能化利用技术系统等重大任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2.4“农产品质量与功能的提升增值”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农产品安全要素全程监测与精确控制系统、鲜活农产品周年安全贮藏与智能分级技术系统、新型农业生物功能产品开发、农产品及食品工业化精深加工技术体系等重大任务,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经济价值。
3.2.5“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现代化重构”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后备耕地功能定位与综合利用、中低产田提质改造及受损农田修复、清洁流域环境与生态重构技术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还原体系、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减灾技术系统、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等重大任务,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3.2.6“智慧农业与农村信息化”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新一代智慧农业技术系统、基于导航系统的农业机械化作业系统、农产品生产经营预警与优化决策巨系统等重大任务,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农产品生产的科学化决策水平。
3.2.7“新兴农业产业生长点培育”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垂直农业生产技术系统、新型纳米农用制品创制、农业干细胞、生物反应器与功能药物开发、极端环境农业生产技术系统、太空农业生产技术系统、海洋农业种养殖技术系统等重大任务,为我国新兴农业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生长点。
3.3重大命题的组织管理机制构想
重大命题的组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有关部门、单位及广大科技、推广、教育、企业、生产人员的作用,建立研-学-推-企-产-用一体化高效协同创新与应用的推进机制[11,12]。国家相关部门要将重大命题纳入国家及行业科技计划,设立相应的科技工程,如现代种业科技工程、智慧农业科技工程、农业生态系统重构工程等,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组织科研、推广、教育、企业、生产等部门及其相应学科创新团队、推广服务团队和生产管理团队等开展大联合协作攻关;要重点做好全国性宏观统筹与学科布局,组建各具特色的学科创新团队,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在重大命题中的牵头作用,由上、中、下游各学科团队组成重大命题主要任务的基本实施单元,通过目标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手段,建立完善相应创新工作机制,并从资金、人才、平台和政策等方面保障重大命题的组织实施。重大命题牵头单位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组织制定重大命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要着力构建重大命题的目标控制与评价系统、知识流动与资源共享系统、成果集成与分享系统,构建各环节相互衔接的机制和各模块集成的系统工作方法,在项目层面建立科研工作分析决策与指挥机构、学术咨询机构和命题分析诊断与评价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价值评价,加强项目成果的集成创新和成果的中试熟化与转化应用,推动成果集成应用和重大成果形成,最终实现项目预期的目标。
篇4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ommon restriction factors in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found out. The key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was cleared, and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Precision agricul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triction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Shandong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全国第三,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但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快而不稳的问题。通过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在山东优势农业领域打造一批精准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种、肥、水、药等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减少浪费、提高效益、保护环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本项目从山东农业实际出发,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山东精准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精准化管理为目标,按照关键技术突破、服务一体化设计[1],充分利用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成果,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成熟经验,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发挥专家咨询和政府引领作用,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研究提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促进山东农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精准农业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1.1精准农业的涵义
精准农业作为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现代延伸,是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解决改善生态环境及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2]。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3]。实施精准农业就是要确保我国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解决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方式[4]。
1.2国外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概况
20世纪90年代精准农业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进行产业化实施,目前部分精准农业技术和装备已经成熟,但还没有形成系统,仍然处在研究发展阶段[5]。
美国最早将3S技术应用于精准作业、农情监测等方面。据统计,美国有近16万个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大规模农场,其中60%~70%采用精准农业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6]。在GPS产业化方面,几家大规模农机制造商成功推出绑定GPS系统的精准农机,并提供精准作业服务。
加拿大多年碇铝τ谝劳GPS系统开展精准耕作,提倡民间资本进入导航产业,鼓励企业将GPS技术用于精准农业领域,参与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并由政府购买企业的导航定位、数据挖掘等增值服务。
法国不断探索将卫星应用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开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精准作业方面,通过引进基于GPS的大型农机、自动导航驾驶仪等设备,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了变量施肥、变量施药、变量灌溉等精准作业。
韩国注重农业卫星应用技术的实效性和产业的延续性,现已形成完善的农业卫星应用体系,利用农情监测、精准作业等手段实现农业增产、稳产,并通过商业化运营开展数据增值业务,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注资建立精准农业应用公司,向大规模农户提供精准作业服务。在精准作业方面,基于GPS发展导航产业,实现农田精细耕作。
1.3国内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现状
我国精准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7]。1999年,黑龙江农垦总局从美国凯斯公司购买了20台2366轴流谷物收获机,并在其中1台上安装了精准农业系统,标志着精准农业在我国实施的开始。此后,北京、陕西、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相继建起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试验区[8],如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开发园区。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和孕育发展阶段[9],目前还存在技术支持不足、信息收集系统不全、专家系统未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高精度农业机械精密控制系统产品长期依赖国外产品,成本投入过高,严重影响了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
1.4山东省精准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后,山东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农业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10],列入省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农转资金、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及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等计划的支持,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依托数字农业技术、精准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农村信息服务技术等,研发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有利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在引领和支撑山东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利用多种方式构建“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化推动、人才培养、研究创新以及示范带动[11],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精准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结合国家示范省建设,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面向设施蔬菜、设施畜禽、设施水产等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等规模化示范应用,重点在1 000多个设施蔬菜大棚、300万平方米水产养殖场和200多个规模化设施猪、牛、鸡养殖场推广应用物联网和精准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了生产现场的信息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智能控制,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精准农业发展及其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2.1制约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1.1成本因素精准农业机构实施的做法在农场产生额外的费用被认为是过度消费,尤其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和在产品价格比较低时。
2.1.2农艺障碍因素早期的精准农业应用某些谨慎和有效率的方法如产量映射扩展法、选站点的具体做法,包括作物营养和精确农业信息系统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改良土壤和投入管理,使得作物产量、品质和销售业务显著提升。但精准农业目前仍处于农艺学婴儿期[6],存在重大障碍。
2.1.3技术障碍国外对于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垄断,国内农业科技的落后,研发能力的不足,致使我国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大量依靠进口,专用肥料和作物品种的开发也严重依赖进口。
2.1.4传统因素国外精准农业技术是针对大平原地区、大块农田来实施,而我国复杂的地形条件,各式各样的农田类型,农机化技术水平、土地利用率、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综合生产力等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大都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块耕作,大型智能农业机械在有些地区根本就无法实施。
2.1.5基础设施因素我国农业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还达不到精准农业的相关要求。据调查,由于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老化,现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8%[12]。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90%,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6%。
2.2制约山东省精准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耕地类型差异、地形条件及不同地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耕地高度细碎化,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效益显现时间漫长,农民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三是信息技术和装备对农业支撑不够,设施装备简陋,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不能完全配套,难以达到精准操作,专用品种及肥料的研发滞后[13]。四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行业质量标准难以统一,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缺乏专门的营销配送网络,经济效益不高。五是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仍依靠国外引进,成本较高且针对性不强。山东精准化养殖走在全国前列,但大田的精准化作业与东北相差很大,智能化农机装备少。
2.3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创新效率与产出效益不高山东在人均课题数量、获奖成果、技术性收入等方面与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有限,农业科研成果产出效率较低。
2.3.2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有重大学术影响的专家和创新团队少,部分领域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高层次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2.3.3相关学科发展不平衡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内部存在着学科研究方向不明、布局重复、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缓慢、综合学科不强等问题。高水平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优势学科,分布不均衡,科技推广力量相对薄弱。
2.3.4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农业科研与产业有效对接的机制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渠道还未建立;知识产权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对外农业科技合作的领域层次和机制模式等需要继续拓展和完善,科技产业开发能力需要提升。r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对农民增收的显示度不高。
3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结合国内外精准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具体省情,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应关注以下主要方向:一是粮食作物精准种植,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结合渤海粮仓工程深度实施,重点研发精准播种、收割技术以及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二是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储备和发展精准农业信息技术、智能设备及种肥等配套物资;因地制宜地引进以以色列、荷兰为代表的小型工厂化精准农业和投资少、对设施要求不高的新西兰数字农业模式,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开展农田信息和农情监测服务,通过地理网络信息系统和基于传感器的精确田间管理系统提供农田基本信息;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进行产量预报,通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协同反演与监测提供基于农田尺度的关键农情参数,满足农业生产管理的远程调度和即时调整需求。
随着山东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立使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组织形式逐步由单家独户向农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精准农业技术在全省大范围应用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支持山东省精准农业创新的对策建议,全面推进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快速发展。
3.1把握精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适应山东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坚持“三化两型”,提升精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傻瓜”型智能装备,逐步实现精准农业技术重点领域的自主、安全、可控。
工程化:建设精准农业技术学科群,进行工程化技术创新,科学布局一批工程化实验室,培育成果孵化平台,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
智能化:研发适合省情的传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推动传统设施装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重点进行光、温、水、土、肥、饲料投喂、灾害防治等精准管理技术研究[14]。
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为突破,研究适合复杂地形的大中小型智能机械,建立农业机械信息收集体系[15],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绿色型:围绕高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管理等,开展相关工程化技术创新研发。
安全型:促进农机精准作业、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精准饲喂、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构建健康栽培、生态养殖模式和标准化体系以及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3.2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农业关键领域创新
精准农业的发展要由市场定位, 并随着市场的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精准农业科技创新[16]。以市场为主导,面向产业需求,促进精准农业关键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一是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制度和机制,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创办涉农科技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加强关键技术节点的衔接研究,精准对接产销,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三是对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以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试验台站为主构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实行产业配套、技术集成、市场运作相结合,建设农业产业链技术支撑。四是发展科技金融。完善金融资金支持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探索社会资金投入创新的机制[17]。五是围绕农业转型升级,运用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各环节、各行业的应用。
3.3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创新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8];持续投入、技术进步、人才储备是精准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探索科研与创新并重、创新创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精准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以科企联合研发为抓手,企业和团队相互融合,搭建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和技术交易等平台,加快培育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科研效率和效果。
3.4研究构建精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精准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围绕“种、管、收、运、储、加”全产业链,探索建立全省精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政府管理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推广、培训服务一体化,推动全省精准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
3.5构建精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研究适度规模的、高度机械化、装备智能化的精准农业技术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精准农业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集成创新支撑精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生态化、标准化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智能化装备,培育精准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一批适合山东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畜禽、海洋水产等产业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一是进行农业信息精准处理与决策关键技术研究;二是精矢种控制技术研究;三是水肥药精准施用技术研究;四是高效采收控制技术研究。
3.6实施山东省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以切实服务山东区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精准农业协作攻关体系,构建运行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探索适合山东特点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和创新机制。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主要粮食作物、设施蔬菜、果树等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信息化、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上的精准化、生态化、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1999(1):1-8.
[2]聂兵.我国精准农业的实施路径及其方向选择[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3]赵国锋.国外精准农业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6):175-179.
[4]徐臣善.国内外精准农业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13(4):82-85.
[5]柳琪.精准农业起航[J].当代农机,2016(10):42-44.
[6]张钰珩,张清江,孙繁宇,等.精准农业实施方案与服务[J].卫星应用,2015(6):27-32.
[7]董力伟.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J].数字通信世界,2014(2):52-54.
[8]张宇.下一站,精准农业[J].农经,2013(6):46-48.
[9]精准农业刚刚起步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待提高[J].乡村科技,2013(2):11.
[10]武军,谢英丽,安丙俭.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118-121.
[11]我国农业信息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J].科技促进发展,2014(6):78-85.
[12]扈立家,李天来.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00-402.
[13]肖志刚,光,么永强,等.精确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增刊):257-259.
[14]张伟利,丁中文.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3(6):31-36.
[15]信乃诠.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4,31.
篇5
对社会能产生深刻影响的理念,无不同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思想息息相关。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引起根本性变革的思想驱动力更多地来自那些有着深远眼光的前沿人物——他们最杰出的作用,是在其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不断将某种与人类有益的理念和创新技术从狭隘的理论层面逐步运用到更广阔的实践中,不断地造福人类。
作为一位扎根基层十几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今首都土肥事业的带头人,赵永志始终将他极富远见的发展理念贯彻在实践工作中——在京郊粮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与示范、多类型作物诊断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蔬菜水果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药用植物多用途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设施菜田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设施果蔬栽培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北运河流域肥料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提质减量培肥工程、北京土壤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程等30多项部、市级重点科技项目中,无不深深烙刻上了他远见的智慧和非凡的气度。
远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这样的智慧。放在农业领域中,对奋斗在土肥事业第一线,并不断带领首都农业可持续前行的赵永志而言,其彰显出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一方农业的良性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智慧理念的价值典范所带来的榜样力量。中国整个农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探索者、创造者,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引领作用就如高悬的明灯,为摸索中前行的社会带来光明。
粮食安全,一个长期的话题
《创新时代》:在新时代下,我国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将有哪些变化?
赵永志:我国目前已形成明确的农业技术研究和科技发展方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科技作为农业的支撑,只有沿着农业整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才能为农业提供切实的保障。
高产目标,自然无须多言。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安全,首先要保证高产。因为国家耕地有限,还有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是数量不足,其次我国的耕地质量和欧美发达国家比相差甚远。发达国家耕地本身的质量远比中国高,且他们可以轮作和休闲种植。而我国农业耕地均是高强度的生产,没有休闲期,是带有掠夺式的生产,从这方面看,我国的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如果按照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人均用粮要达到450公斤。为什么要达到450公斤呢?其实,我国口粮按平均200公斤就足够了,但还要有工业用粮,还有其他方面深加工和转化方面的消耗,特别是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有些还要用到能源的加工上,比如美国、巴西就把玉米加工成能源,作为石油的替代品。
《创新时代》:作为一个农业专家,你是如何看待如今备受社会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的?
赵永志:粮食安全这个问题,拓展来说,不仅仅是眼前的安全,还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特别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高峰期,到那个时期,怎样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我作为农业部的专家,一再呼吁要从制度上、政策上、体系建设上、科技创新上及从调动农民的整体积极性上着手,共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就是要保证农业持续高产稳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安全。
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要把粮食安全问题要放到世界大背景、大环境下去考虑,粮食安全不仅关乎国家安全,而且也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世界大贸易的问题,抑或是整个国际经济博弈中的一个大的政治问题。
农业不能一直脆弱下去
《创新时代》:若将高产优质也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考虑,你将如何解读?
赵永志:粮食安全不仅要保证数量安全,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安全,也就是说,农产品不仅要保证足够的数量供应,还要做到无公害、绿色、优质,甚至高端、精品。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要求越来越多优质的、高端的农产品;另外,农业在世界贸易中是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世界贸易当中也应该有我国农业的身影。虽然有些农产品主要是自给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部分农产品去占领世界的贸易市场。如何占领,如何有竞争力,这就需要我国农业一定要具备品质优势和价位优势,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农业高效也是必须的,中国农业有那么多的农民,他们生活要好起来,基本收入还要依靠农业。如果农业不高效,他们怎么能增收、怎么能致富?如果我们的农民不能增收致富,那么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稳定,就显得很脆弱,甚至说是一句空话。这绝对不是专业人员的危言耸听,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中国要奔小康,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是不可想象的。
《创新时代》:若要达到优质高效,那么与我们追求生态的理念如何兼顾?
赵永志:“地球日”一个很大的概念是说,世界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人民要宜居,要与自然和谐,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更美好,而且要更持续,为子孙万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
以北京为例,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使人民生活美满,而且要吸引各方友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就谈不上国际化大都市,更谈不上世界城市。农业生产要做到绿色、安全,当然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重要保障。同样,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环境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农业生态是一个大系统,不仅包括土壤环境,还包括水环境、空气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人的生活习惯方式等,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链条,链条的每个齿轮都不能出问题,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出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农业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而且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尤其是破坏容易修复难,保护更难。但农业是基础、是源头,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针与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经营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农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要技术创新,也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时代》:在解释了我们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后,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高产、优质、安全、生态呢?
赵永志:农业发展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了解国情、认识国情、掌握国情。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资源有限,耕地质量也比较差,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而且技术体系也不是很完备,包括我们的制度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上,还要按照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实施,当然也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我国有些单项农业技术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但很多技术还比较落后,更主要的是,我国的综合技术、集成技术还很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度不够,贡献率也不够。我们的农业发展有很多制约因素,要克服解决这些问题,首要工作就是要高度重视和搞好调查研究,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其次是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协同攻关,强化技术成果转化与综合效益。
《创新时代》:具体到你所从事的土肥工作中,如何理解高产、优质、安全、生态?
赵永志:具体到土肥工作,首先要了解土肥在农业中对你的要求与需要,也就是你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以及你应有的地位,你应发挥的作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所以职能定位、工作方向及工作目标很重要,一定先明确自己的职能、任务、作用以及本地区农业对你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就全国土肥而言,它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公益性、科学性、重要性的共同特点。但就每个区域而言,又有它的特殊性与特殊要求,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地抓。但无论哪个地区,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技术推广应用,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体现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上来,同时你的技术要先进实用,简便易行,即利于推广应用,从而真正为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并作出更多贡献。
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农业技术工作者,你不仅要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你一定要研究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
《创新时代》:除了要关注政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赵永志: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一定要把技术和政策结合起来,才能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因为现在国家在农业上有很大的投入,出台了很多政策性的惠农、强农、富农规定,如何把这些政策和你的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政策的引导,使农民应用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自觉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机制问题,不是有句话说:在某种情况或某种意义上,机制比政策更重要,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机制保证落实,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将失去意义。由此看来,只有将科技与政策投入有机结合,才能使科技真正发挥兴国兴农的作用。
实验做在田野里,论文写在大地上
《创新时代》:要了解、认识国情,也就是说要立足实践进行有的放矢的行动,那么结合过去几年的实践工作,请谈谈具体感受。
赵永志:说起我的感受来有很多,我想主要谈一下农业技术积累的问题、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以及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实用性的问题。科技研究有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作为推广部门要了解一些基础研究与基础理论,为的是更好地指导工作,但我们主要任务还是应用研究,所以必须从生产中来、从实际中来、从农民的需要中来,再到生产、实际、农民中去,这样你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也才算是有的放矢。
其次要有实效性,我们研究的技术一直强调要高效,技术高效,农民才乐意接受,因为只有对农业生产确实起到了增产、增效、增收的作用,农民才认可。
最后,研究技术要有可操作性和普及性。你研究的技术如果农民难以接受,你向谁去推广应用?没了对象你就得将成果束之高阁。“你的论文要写在大地上”,如果你的论文老百姓看不懂,那还有什么意义?
《创新时代》:你在实践工作中非常注重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并强调普及性,是否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赵永志:社会总是发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需求也不例外,也是动态变化的,我们需要远近结合,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不仅要解决好当前技术需要与技术难题,还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超前发展、储备创新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近期和长远的发作规划,做一些具有发展潜力或超前的技术,这也是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只有做好技术积累与储备,才能面对未来。
另外一个就是要有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我们说的继承就是把过去老一辈的包括国外的好技术“拿来”,并加以认真消化吸收利用。如果不能继承,我们必然要有好多东西重新开始,这实际是一种低级的重复与资源浪费,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我国的农业是一个大的综合系统,涉及的部门、系统、环节比较多,特别是涉及的外界因素比较多,因此要有合作意识,善于对外交流学习与协作攻关。
做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很艰苦,风里来雨里去,一项成果、一项技术可能需要连续几年反复研究实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特别是搞土肥研究,土肥技术很多属隐形技术、内涵技术,当时很难显现出来,更需要工作者吃苦耐劳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与时俱进,农业也需要转型
《创新时代》:在新的时代下,农业也有其时代特色,作为农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请你简要回顾一下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赵永志:北京的农业从传统农业再经历城郊型农业,现在已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传统行农业是自给自足,靠的是有机肥,化学原料很少,现代的思想、现代的手段、现代的技术是很少的。所以,传统农业就是自给自足,种什么吃什么,吃不饱也吃得不好。那城郊型农业是什么呢?是要求农民的生产要考虑城市的需求,保证城市的需求也不过是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仍旧不丰富,果品就很少。
但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就大不相同了,作为大城市,小郊区,耕地少,生产量少需求量大,要真正完全实现自给供应根本做不到,怎么办?靠自己是不行的,要靠流通,要靠市场,那你的农业功能定位又是什么?要改变,要与都市农业特色相适应,要定位准确、重点突出。
城市是现代化的,农业也相应地要走向现代化,这就是说你要走高端。我们不仅仅追求一种产品满足供应,我们还必须要搞多样化,要不断结构调整,要从过去蔬菜、粮食较单一的形态逐渐转到粮食、蔬菜、果品、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多元化发展,尤其要多发展特色产品,特色果品,满足高端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当然除生产功能外,也要充分考虑和探索城市对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等的要求与发展。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的变化,我们的农业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与及时转型。
《创新时代》:请具体谈谈土肥研究的与时俱进。
赵永志:我当肥料室主任时,是上世纪末,那时我觉得我的团队很有敏感性,能够及时按照新的农业发展形势与要求切实地调整思路,而且我们的思路始终紧贴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现在全国提出的农业发展思路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但那时我们已开始就非常注重优质和高效。给你举个典型的例子,当肥料室主任时郊区农业为适应养殖业发展需要,开始大规模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含蛋白质高,畜牧业很需要,是属于精饲料,特别是对奶牛产奶效果特别好。但种植紫花苜蓿技术很讲究,农民没掌握,猛施氮肥,但磷钾肥很少,结果施肥不科学,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差,也就是蛋白质含量不够,结果呢?奶牛不爱吃,养殖厂或不愿收购,或者是以低档次价格收购,效益很差,草农积极性立刻受到很大打击,刚刚起步的牧草种植业面临跨台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影响整个种植结构调整和新的种养结合多元化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迅速开始紫花苜蓿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紫花苜蓿属豆科植物不需要更多氮,必须把氮肥降下来,又属多生,一年多茬采收,要保证根系发达,同时提高品质,必须把磷钾提上去,另外我们特别加了一个元素,叫钼元素,钼对刺激蛋白质生长、增加非常有意义。结合测土提出不同品种地块肥料配方,并与企业结合,实现技术物化和产业化。在这种科学施肥技术的指导下,当时郊区种植的牧草品质很快就提上去了,效益也得到了明显提高。草农和养殖厂都有了保障,结构调整才得以顺利进行。
《创新时代》:的确,技术的价值非常明显,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科技对于农业生产的价值呢?
赵永志:我不妨再以水果反季节栽培效果来回答这个的问题,水果反季节栽培就是通过人工调控技术打破果树正常生长发育规律,促进早生长、早结果、早成熟或延迟生长、延迟结果、延迟成熟,而早上市或晚上市,以让人们在不同季节尤其是淡季吃上新鲜优质水果。无论早上市还是晚上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树木开花结果是有自然规律的。我不是学果树的,但我认为这项技术不仅可惠农,也可以惠及广大市民。所以我们有研究的动力,但实验很漫长也很艰苦,所以说科学研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经过三年的刻苦研究,我们研究的红提、大桃、葡萄早上市栽培技术终于获得了成功,并迅速在京郊大面积推广,创下了当年每亩增收上万元的收益,大大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圣诞玫瑰”冬季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使北京地区冬季(圣诞期间)还可采摘新鲜葡萄,开启了北方地区冬季栽培红提、葡萄的历史先河。后来我们又开拓出“促生栽培”新方法,这使樱桃的生长成熟周期缩短,由于比正常樱桃上市早而供不应求。让水果早上市,不仅价格提高了,农民增收了,市民也吃上了更多的新鲜水果。这就是科技的成就和价值。
极富远见,为土地“营养配餐”
《创新时代》:据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项创新成果也荣获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农业部丰收一等奖,成为全市农业行业中唯一获此项殊荣的科技成果。请谈谈该项研究成果的研发背景。
赵永志: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对农业发展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功不可没,但这项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投入越多越好。不少农民以为多投化肥就能够增产,进而一直无节制地向耕地增加化肥投入量,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肥投入量高出1-2倍,但利用率却低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前就开始开展了此项科学技术的攻关研究,根据土壤特性,针对农作物品种的不同,研究其需肥规律与施肥指标,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以解决盲目施肥、利用率低等问题。
另外,传统的有机肥在使用上费时费力,有了化肥后不少农户又不愿使用。而化肥的过量施用,又不能有机无机相结合,结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了生态和低碳,这也是我们进行这些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在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确实取得众多科技成果,获得了巨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而也为北京市制定和实施《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与综合开发规划》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学决策依据,所以北京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创新时代》:该项成果取得了哪些社会成效?
赵永志:首先,在技术上,一是开展了大面积土壤养分调查,摸清土壤养分状况并分等定级,实现了土壤养分区域管理;二是创建了多作物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实现了多作物养分区域管理;三是制定了粮食、蔬菜、瓜果的20个专用肥配方,并进行技术物化,实现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的科学施肥;四是开发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实现了网络快速、简便、准确推荐施肥。经专家鉴定,以上主要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在推广模式上,该项研究成果适应了新形势发展要求与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推广理念、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适合北京郊区农业发展的测配一站式、站企合作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科技入户式五种有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工作顺利实施,保证了技术推广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了技术推广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也为新型农化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了一整套较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工作推动、政策引导、推广措施和绩效考评等长效机制。不仅使工作由项目化向常态化转化,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全社会各方面关注、重视、参与、支持、服务“三农”工作的热情与自觉性,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三农”的良好态势。
最后,该成果在推广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效。2006年至2011年间,累计推广应用2220.77万亩,农作物增产97.89万吨,增收节支18.08亿元,节肥6.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3.74万吨,实现了“一增、一减、一提、一促”,即“增加产量、农民收入,减少化肥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提升产业结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低碳,生态农业最重要
《创新时代》:你是如何看待农业领域的低碳发展理念?
赵永志: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特别是土肥技术要先行。首先我纠正一个说法,有人说既然要低碳、环保、生态,化肥是罪魁祸首,就不要用化肥了。我觉得这不仅是错误提法,也不是科学态度,更是不可能和根本行不通的。化肥为农业增产贡献50%以上,不用化肥多少人要挨饿?我的意思是说,目前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在没有新的技术与产品替代下),化肥对于农业而言仍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滥用,不能破坏耕地。化肥没有错,在于人用。所以,要增强我们的观念,即科学施肥的观念。
关于低碳,我觉得也有些误区,一谈低碳,首先把罪责指向二氧化碳,这过于简单化、片面化,我更认为低碳主要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减少污染风险,不是简简单单地减少二氧化碳。尤其是农业,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须的,我们很多地方都是需要二氧化碳的。
当然,在农业实践中,在土地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北京农产品的基本生活供应,又要保证建设世界生态农业的要求,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主要是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与化学资源,减少浪费,减少负面影响,提高效率,让人与自然社会更和谐,经济发展协调、健康、可持续。
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有许多种,我们研究和总结出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种养结合的模式。种植业的发展和优质农产品的产出,最大的要求是良好的耕地环境,而单一的化肥不能保证健康的土壤质量,需要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结合,而有机肥料的重要来源是养殖业的畜禽粪便,这既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资源保证,也为养殖业提供了更大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循环利用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农业废弃物要安全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高效模式。也就是要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测土配方施肥就是高效模式的典型;四是生态模式。比如采用间作套种、立体栽培及休闲期种植绿肥等方法,实现一举多得,既可以减少扬尘,绿色培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功效。
《创新时代》:据了解关于农业生态方面,你还非常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请具体谈谈。
赵永志:这就是水肥一体化的理念。中国是个水源紧缺的国家,过去南方水资源丰富,南粮北用;现在南方耕地减少,出现了现在的北粮南用。这就意味着,现在是在消耗北方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这就好比打仗,前有战斗队,后有预备队,北方是预备队,现在预备队都上阵了,那怎么能可持续利用?
应该说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十分重要,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不是由于核因素、战争破坏、严重瘟疫、地壳变动等,如果纯属是一个自然的、较缓慢的、温和的因素引发了人类难以生存的境况,我觉得这个因素一定是因为水而引发的。
水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尤其是水肥一体化。有人说“收多收少在于肥,收与不收在于水”,虽然不很准确,但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仅水肥在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而且水肥一体化更重要。只有很好地实现水肥一体化,才能很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肥、水都是农业的基础,我们必须抓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我还是强调我们的理念一定要有超前性,没有超前性就没有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
胸怀远望,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创新时代》:对于农业科研的未来,你有哪些构想?
赵永志:我觉得中国农业发展要走三条路,这是必须的。第一是现代化之路,第二是富民之路,第三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我觉得这三条路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现代化之路,我们农业一定按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脉络前行,基础必须牢固。两头一定都要走,一头是高精尖的领域,看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战略,特别重视空间科学,这是为了取得更多话语权。农业也一样,我们虽然处于另一端,或者毫不隐讳地说在低端,但他是国家发展、民族兴亡的基础、基石,如果这个基础、基石不牢固,就会失去更多话语权。只有走向现代化,中国才能由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基石,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发达兴旺。
如何走现代化,也就是加快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紧缺问题,解决效率低下问题,解决生态脆弱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所以首先我们要在思想理论上,有科学的思想指导,要特别重视走产业化、市场化,在技术装备上,要重视机械化、信息化、水利化。
当然要现代化发展,最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体系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人才则是空想,咱们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人才体系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坚持当下的政策,坚持走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国家在教育体制上,重视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
走富民之路,就是进一步加大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手段让农业产业升级,上规模、上水平、建品牌、出效益,农民能真正得到实惠,另外我们关注的安全问题、耕地质量问题、生态问题,这些问题要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农民才是主体,如果农民不考虑安全问题,不考虑农业的基础、脆弱等特性,则这些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难以走下去。
《创新时代》:除了我们的科学方针和路线,你还有哪些看法?
赵永志: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我们的土地需要确权,一定让农民自己说了算,能够让土地在法律范围内自由流转,这样才能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否则,技术推广起来就很难,就形成不了体系,形成不了产业化。没有规模,形不成产业,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就不会有竞争力。
所以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我们的产业化的思想。从思想上一定要树立产业化、市场化的思想,同时注意农业技术上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这样才能够向产业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这样才使得我们的农业才不那么脆弱,从而也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我们的可持续之路,需要我们发展低碳农业,这不能仅仅是口号,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
作为北京的土肥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更大,北京赋予了我们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全国上我们必须要做典范,创一流。从面积上我们可能没法比,但我们可以从另外几个方面来做:一是思想观念上超前,二是科学发展典范,作为现代农业,我们一定要为都市农业打造亮点,在全国树立典范,要打造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打造出北京都市农业的名片。
另外在机制方法上,我们进一步加强多元化推广的体制、机制方法探索创新,我们应该走到最前沿。我们身处首善之区,有很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科技优势等等。我们必须体现出来这些优势,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鉴推广的科学机制来。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有高远的眼界,我们北京土肥一定要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出我们最大的能量,同时我们要创造全国的科技创新、观念机制创新,农民切实增收的价值典范!
备注:
圭臬(gui nie):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是在石座上平放着一个尺(圭),南北两端各立一个标杆(表)。根据日影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篇6
二、基本思路
在对环首都的涿州、涞水两个县(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及龙头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省委、科技部有关领导讲话内容:第一,明确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中“科技”的引领作用,并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最终形成环首都区域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以此作为指导精神;第二,研究具体相关产业及企业发展现状、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并通过描述性统计挖掘其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第三,分析有关产业企业发展成功的经验及面临的问题,总结出可复制、可参考的模式和范例,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提供契机;第四,分析涿州、涞水在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及影响因素,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及合理布局产业的可能性,结合当地实际构建最优的建设路径和机制;第五,搜集现阶段我国有关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的政策指导和规章制度,找准功能区定位,建立跟踪追溯机制、量化评价机制,密切关注试验区发展状况,周期性的结论可作为评价的可靠依据;第六,结合前述分析及结论,对推动涿州、涞水实现市场引领、科技支撑、模式创新、三产融合,打造集现代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高效农业为一体的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提供政策建议。
三、环首都农业科技示范带运行机制
(一)农业科技示范带的协调机制。环首都农业科技示范带担负着整合环首都14个县农业科技与产业资源,对接京津农业科研和产业力量,实现河北省农业跨越式发展重任。因此,涿州市、涞水县科技示范带建设与京津、示范带内部以及与省内其他区域的协调至关重要。
1、与京津的区域协调机制。涿州市、涞水县要充分利用北京和天津在农业科学技术、资本、人才和市场方面的优势,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契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开展与北京的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等)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地与北京、天津的农业产业衔接,实现产业的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农业的竞争力;有效利用北京和天津的农产品市场,提升河北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内部协调机制。环首都农业科技示范带由14个县(市)构成,包括了10多个农业产业带,所以农业科技示范带的内部协调是关键。首先,要重视示范带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业科技园区网站等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增强自身的科技研发、技术集成和应用能力,使示范带能够集中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力量,建立面向本区域乃至华北地区的农业引进、研究、开发、创新的孵化器;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和技术引进。大力引进国际、国内智力,推动园区国际、国内交流、吸纳北京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示范带,并充分发挥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技术、成果等方面的优势,与其在优势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打造一批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工程,增加技术的战略储备并加速成果的转化;第三,建立和完善示范带人才引进及聘用制度。示范带将在人才引进和聘用制度上进行创新,吸引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参与示范建设和管理,通过产权激励、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二)协同创新机制。涿州市、涞水县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与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围绕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组建一批联合攻关协作组,集聚全国农业科技优势资源,探索建立国家需求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推动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围绕示范带农业发展需求和生态条件、资源禀赋,开展协同攻关。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探索新型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力量整合和资源共享,巩固强化联合协作的新格局。
(三)技术扩散机制。涿州市、涞水县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的推广使市场、科技人员、农户紧密联系,在充分发挥现有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农业科技园区为技术源头,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相连接的承担经营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实现科技示范带的内部技术的扩散。同时,示范带要通过市场的示范效应,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由示范带向省内其他区域的扩散,实现省内农业技术的梯次配置。具体运行机制内容包括:
1、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依法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明确公益性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实现管人与管事有机统一,发挥县乡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按照因事设岗、以岗管人、优化组合的原则,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岗位,实现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探索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新机制。落实农技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问题,建立农技推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采取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承担示范带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建立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多种措施,引导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积极推行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采取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实施项目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3、完善成果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对农业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通过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把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指标。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拓展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评价渠道。
4、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示范带创新中心专门打造了连通全国农业科教系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该平台通过加强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转移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新模式、新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与农业产业对接。平台推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专业化、市场化运行,建立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利益共享的“一条龙”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农民培育等工作有机衔接。
(四)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机制
1、强化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培养造就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积极引进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举办农业领域高级专家国情研修班,组织农业科研人才出国(境)访问研修,加强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培养。
2、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聘用管理,严格农技人员上岗条件,加快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完善农技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出台农技推广研究员分层分类评价办法,健全激励机制。
3、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兴业。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组建中国现代农业校企联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集团化办学。健全完善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精品课、精品教材、田间学校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基地建设。加强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探索农业补贴新方式,鼓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用新技术。
篇7
一、江苏农业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动能为主的新阶段
随着江苏省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落实,宏观政策调控措施更多转入微观政策支持,产业自身现代化发展内禀机制作用将更加凸显。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极大拓展了传统农业科技领域。当前,我国农业基本功能已经从基本的人民衣食保障转变到农业产业强大、农村振兴、农业文化传承、自然生态保护、人民生活幸福等更加重要的功能。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生产业态不断出新,日益丰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贸易、乡村经济社会、农村景观设计、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农业文明与传统保护等成为重要支撑新农村发展的新科技领域。农业产业链延伸呼唤科技创新链延伸拓展。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面对当前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加速的有利时机,江苏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有效弥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的不足,增强江苏农业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呼唤农业科技创新链配置,而传统农业科学院由于学科发展的保守性,还不能有效支撑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链配置,面临着和新兴领域、和外部工业经济学科加强协同的新使命。农业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呼唤自主合力突破。较长时间以来,江苏主要农业科技通过引进和因地制宜的改进创新,取得了快速且显著的成果。目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从农业院科技发展内部看,通过近十年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展关键核心科技创新的时期已经到来,传统的科技人财物等相关资源组织运行方式需要适应性重构,聚力创新需要在关键技术突破中践行。丰富的农业科技服务呼唤多样化形式。现代农业产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最典型特征是现代农业服务业的特殊重要性。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期货化等特征,不仅远远超出了传统农技服务的专业,而且大大改变了服务的形式,科技服务自身专业化、信息化、高效化、市场化、网络化发展已经对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服务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全球化与联盟化呼唤省级农业科学院战略新定位。世界农业科技一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第一次绿色革命开始,到转基因作物应用,核心农业科技的创新特征全球化特征愈来愈明显。虽然自然“光温水土气病虫草文人”等资源决定的农业区域特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兴“种肥药技施机备管信金”等凝聚科技要素的全球化特征非常明显。国内农业相关科技单位对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广泛重组和联合对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一流强院提出了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二、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主动系统谋划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江苏农业科技力量较为雄厚,学科门类与新兴学科领域比较全,一些方向特色和优势明显。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农业科学院所在农业应用基础发现与创造发明研究实力优势明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基础雄厚。面对当前江苏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担当,应以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整合相关力量,主动系统谋划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为江苏现代农业率先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推动力和牵引力。围绕供给侧改革主线,谋求特色品牌产品品质提升科技新发展。通过应用转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品质营养、标准信息等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江苏特色品牌提升发展;通过集成转化农产品生态健康种养、气调保鲜储运等适用技术促进产品与产业链延伸和提升同步发展;通过融合转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与设计、现代园艺等科技促进高效农业与新兴农业业态的科学发展。与产业部门与龙头企业合作、协同、联盟工作,加快推动江苏新兴优势科技成果发挥产业效益。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谋求优势产业技术体系整体提升新跨越。通过保持传统粮油品种育种优势,加强全程机械化栽培与产后标准化科技,促进江苏省粮油产业主体单位稳固;通过加强果蔬育种优势,实用化设施与农机配套,促进全省高效特经作物产业实现新跨越;通过加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集成研发,配套工程化、工厂化设施条件研究设计,促进全省区域特色新兴产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提供应用基础科技成果、共建产业化应用转化示范平台(园区)等,推动农业科技转化,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对全省农业产业的贡献度。面向国家和江苏重大科技需求,谋求现代农业领域核心技术新突破。通过基因聚合、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育种体系的融合,引入高产抗病虫、优质营养基因资源,发展农畜产品生物技术育种核心技术;通过单克隆技术、干细胞及生物反应器技术与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等的融合,发展适用农业高效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农业生物传感、智能控制与大数据处理平台利用技术汇聚,结合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物联网技术,突破现代农业产业智慧管理系统的国外垄断。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关共性技术最新成果,组建关键技术实验室与工程实验室,支撑现代种业、肥料、饲料、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谋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新水平。通过高端访问学者进修培训,国内行业与产业平台搭建,重大(点)专项项目的实施,配套学术与应用影响结合的成果推介,培育一批具有全国领域影响的领军人才;通过国内外中长期进修培训,国内外名师结对“传帮带”,竞争性重点应用创新与服务计划实施,配套领域设计与协调组织工作考核,培育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通过专题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基金设计实施,结合国家与江苏省“优青、杰青”计划培育考评,遴选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以人才激励为主,结合“开放、竞争”“联合、淘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活力的竞相迸发。
篇8
2、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湘西州共设县乡两级推广机构602个,实有推广人员3338人,其中本科以上、大专、中专、中专以下学历分别占7.7%、35.7%、41.1%、15.5%,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比重过低,中级以上职称占比不足25%。在实际工作中,农技人员虽然编制在农技推广部门,但主要工作却是行政管理,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一般都是乡镇政府里的行政和勤杂人员。
3、经费短缺,平台发挥效果有限
湘西州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各县(市)、各乡镇之间差异较大,部分县甚至没有工作经费,致使现成的简单的农业技术成果难以在较大面积上转化及产业化。
全州部分农技推广平台、系统或站点,仅在建立之初或上级检查之时运转,之后就慢慢闲置以致无人问津、无人管理。 二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对策
目前,湘西州农业科技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1、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既是一次技术革命,又是一次体制革命。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人才条件,建立起高效、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科技要面向“三农”,以市场为着眼点、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湘西州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改革科研选题和申报机制,建立全州统一的科研需求信息网络。实施严格科学的项目全程管理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转化等工作。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农业科研院所部分转制为企业或直接进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之路。建立面向生产、面向市场的农业科技服务业,形成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成果转化新体系。改变自上而下的运行旧模式,形成立足市场经济和服务农民需要的自下而上的新模式。建立与农村经济建设紧密相关、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内外结合的农技推广运行模式。建立以州、县(市)农技推广部门为中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上挂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下联群众科技组织,以市场为导向,以贸工农一体化实体为龙头,带领千家万户进入市场的农技推广服务新体系、新体制。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拓宽渠道,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大力培育农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方向,积极探索农技中介组织和服务形式。
2、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积极将懂专业、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探索落实和完善科技人员兼职、交流以及离岗创业政策,鼓励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在基层创办、领办企业或合作社。积极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制度,积极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积极性。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选拔优秀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培训,注重与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各类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尽快造就和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科技服务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和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分散、远程、间接、示范等多种形式,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内容上与生产实际和 市场结合,提高广大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工作公益性强,必须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并在宏观上进行组织调控。要认真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的每年农技推广投资增长率,落实新修定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及各种优惠政策,促使新品种、新技术等及时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同时,湘西州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政策优势,积极开拓多种资金筹集渠道,丰富农业科研及转化经费投入。
4、产学研用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优势
篇9
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九五”以来,在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多层次、多功能的推广网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是从原来的计划经济演化而来。以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推广模式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推广模式已明显与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有:农技推广体系以国家农技推广为主,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推广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对农业投入少,技术推广经费特别是推广人员经费、基础设施经费等都严重短缺,农技人员待遇低,推广服务手段落后;基层农技系统人员构成复杂,职能定位不明,主体力量分散、管理体制不顺、队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功能。
1 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依靠力量,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实践证明,有效的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有效的推广。没有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便无法真正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技推广机构作为政府农业技术及政策的实施者,其作用是其他各类服务组织难以替代的,其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的力量。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少,农业生产压力大,13亿人的中国不可能依靠进口粮食来维持生活,同时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农民文化程度低,居住分散。农技推广成本高,难度大。因此,各级政府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为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2 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建立以国有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体系是传播农业先进技术的重要载体,是科教兴农的骨干力量。各级政府要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工作思路,逐步构建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稳定和加强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制订农业生产发展和技术推广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要加强乡镇农技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乡镇建立集农技、水利、种子、植保、土肥、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有条件的县建立区域服务站,乡镇服务站除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推广任务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广先进技术,为农民提、供、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三是要培育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种养购销大户、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创办各种农民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民办科技型服务组织,建立科技示范场,为会员及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物技结合连锁经营服务,使科技、生产和市场结成共同体,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弱质型产业。农业技术社会效益显著,但推广难度大,推广机构本身很难在为农民服务过程中获得收益,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在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增加资金投入,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认真落实对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稳定增长。以提高农技推广事业费。要建立农技推广奖励基金,对农业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等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对基层农业技术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养老保险、医保经费等要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切实给予保障,真正实施农技推广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各级农业发展基金每年必须列出专项,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从其举办的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资金中拨出一定数额,用于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二是放活经营,提升产业化服务能力。乡镇农技站要在做好公益性基础农技推广服务的前提下,努力拓宽农技推广服务经营渠道,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途径和农资经营服务等方式把技术传授给农民,使乡镇农技站有一定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业务经费、工资待遇等资金的不足。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服务科技企业,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实行有偿服务。对这些服务企业,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制订优惠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开发。对于从事农业开发的龙头企业,政府要从项目、资金、政策、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高科技开发工作,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4 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机构是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提高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一是必须巩固和健全市县农技推广中心、镇农技推广站为主体的法定化、公益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其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
强指导和服务。二是要实行政策激励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83]74号文件有关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和适当增加补贴等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农业科研人员到艰苦地区和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和实施资格认证制、竞聘上岗制、职称评聘制、岗位目标任务考核制、继续教育制等制度,使在机构、人员、机制、利益等方面适应农业和农民的需求,从根本上增强综合素质与服务实力,真正体现国家和政府对农技推广的重视和支持。四是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和任务,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完善资格准人、全员聘用制与用人、收入分配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推广成效评价机制、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以及农技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通过财政支持、制度保证、定期考核等方法共同作用,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以确保发挥公益性农技服务的作用。
5 改进推广方法。提高服务效益
篇10
攻坚推进招商引智。抓方案制定。精心策划招商引智“一号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招商引智任务、整合招商引智资源、聚合招商引智优势、强化招商引智考核,从制度层面保证招智引资强势推进。抓平台支撑。把都市功能区、中心镇、重大产业平台作为招商引智的主平台,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精心包装招商项目,策划组织好投资环境推介会和各类专题招商会,全面形成一产二产三产齐招的局面。抓要素保障。完善招商引智项目“一事一议”机制,建立健全市管后备干部到招商部门挂职和市领导联系协调督查等制度,切实解决招商用地、招商网络、项目库建设、队伍建设等制约招商引智的瓶颈问题。抓氛围营造。召开“招商引智攻坚年”千人动员大会,出台更大力度的激励政策,实施招商项目审批代办制等方式为投资商、优秀人才解决实际问题,全面营造亲商安商、重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大力建设“工业强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围绕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实施招商引领、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强园强镇、千亿投资、市场开拓和人才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家电、汽车及零部件、化纤及新材料、新兴产业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由大变强,为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建设夯实物质基础。提升发展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家电、轴承、化纤、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传统产业加快技改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大幅提升企业设备水平;大力实施生产装备信息化改造工程,鼓励企业积极应用嵌入式软件技术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招商引智攻坚年活动,围绕先进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的新兴产业布局重点,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着力推进一批对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做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引导基金,充分发挥引导基金在我市新兴产业培育中的杠杆作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作为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突破口,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以建设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为抓手,加快中心城区CBD核心商圈、城东商务商贸集聚区、城西商务休闲集聚区、城北商务创意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商品市场园区、综合物流园区等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慧聪网中国家电电子商务产业园、余慈物流现代供应链配送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为突破口,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为抓手,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家庭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和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快推进鸣鹤风景区开发建设,推动达蓬山山地自行车运动、伏龙山滑翔伞运动等休闲旅游基地创品牌、扩影响,全面提升旅游开发和接待能力,着力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规划引领,做精做好农业特色文章,加快构筑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农村合作经济体制创新试验,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农业产销、农村资金保险互助、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四大合作”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构建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实施“3320”现代农业园区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农业,提升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横河杨梅主导产业示范区、周巷蜜梨精品园等园区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法人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突出抓建设优环境,有效提升城市品质。以“品质之城建设推进年”为抓手,围绕“打造城市亮点、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幸福指数”目标,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新型城市化,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强势推进项目建设。明年,我们将继续把扩投入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力推进重点项目策划生成、储备报批、政策处理和开工建设,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及早部署落实抓投资。立足于抓早抓实抓出成效,及早排摸确定2013年重点工程项目,细化分解落实年度投资目标任务并签订责任状,确保层层明确到位,力争一开年就有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强化要素保障抓投资。在土地空间保障方面,统筹安排项目用地计划、积极向上争取省预留规划指标、统筹计划指标和建设用海指标等多措并举,确保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在资金需求保障方面,发挥省金融创新示范市试点优势,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整合利用各类财政性资金、国有资产性资金、银行性资金、民间资金等,着力加强建设资金保障力度。优化审批服务抓投资。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绿色通道”制度,深入实施项目代办制、联合审批、并联审批等制度,切实提高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
精心打造城市亮点。大手笔启动新城河板块综合改造工程,以新城河拓宽项目带动周边地块有机更新,全力打造慈溪环境最优、风景最美、配套最全、建筑最靓的明月湖活力滨水空间。围绕明年6月一期开园目标,加快文化商务区文化公建群、总部经济区块、联盛广场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启动建设地标酒店、湖心景观工程等标志性工程,及早展现“慈溪客厅”的现代化气息。加快景观大道、三北大街西延、北二环东延、界牌区块、新潮塘区块、城南区块等六大已启动板块“清零收尾”,在完成土地征迁、安置房建设的基础上,抓紧配套市政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尽快形成区块形象。扎实推进龙山、观海卫、周巷三大新城和“美丽乡村”沿山精品线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家具”改造提升,精心打造城区出入口等节点工程,确保城市门户成为亮点。借鉴老小区改造经验做法,对暂不列入拆迁的城中村进行提升式改造,实施好截污纳管、道路整修、环境整治等工程,着力改善城中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
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持续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全面提升全市域的环境质量,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问题。提高产业项目环保准入门槛,进一步严格环保执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达标排放集中整治行动,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坚决实施关停或搬迁。继续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已建管网的作用,持续开展截污纳管攻坚行动,确保明年城区和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持续提高。全面完成曹娥江引水工程,大力实施水环境生态修复,继续以“河长制”为抓手推进入河道综合整治,整体提升河道水质和形象。大力推进“森林慈溪”建设和山体复绿工程,全面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提升和峙山公园扩建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绿地、城市绿道和城市绿廊,努力营造“城在林中、路中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良好生态格局。
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完善重大主题宣传、社会舆论引导及新兴媒体运用等工作机制,做好党的十精神和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建设的实践宣传工作。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倡导实践“做文明有礼的慈溪人”,积极弘扬以“慈孝、包容、勤奋、诚信”为核心的当代慈溪人共同价值观,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加强“围垦、移民、青瓷、慈孝”等地域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启动建设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生态展示区建设,争取在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工作实现新突破。加大文化产业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重点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得到明显提升。加强对领军型文化人才、文化创业人才、文化产品营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由高端人才带出优秀工作团队的良性机制。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投用大剧院、科博中心、群众文化中心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活跃演出市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突出抓民生创和谐,扎实推进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仅是科学发展之本、率先发展之要、和谐发展之基,更是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的一年,我们将积极顺应群众的新期待,满足民生的新需求,不断完善和谐社会的建设机制,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打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项行动计划为核心抓手,全面落实城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服务、公共教育均衡、公共医疗卫生、居民养老服务、城乡住房保障、基本社会服务、文化体育普及、公共食品安全、城乡公交通信一体化“十大行动”年度工作任务,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扩大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化。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围绕反映强烈的环境、交通等方面的新问题,持续开展攻坚行动,切实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明确市、街道(镇)两级城市管理职责,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层主体作用,强化属地的综合管理职能,形成“大城管”工作格局。创新管理手段,推进“智慧城管”网络全覆盖,以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强化“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健全完善维稳的体制机制和“五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夯实工作基础,落实基层责任,切实提高预警预防和应急应变能力。全力减少和越级上访,对尤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避免发酵、恶化。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新做法、新经验,从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供给等多方面入手,合理控制流动人口数量,稳步改善流动人口结构和素质。充分发挥市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和市社会治安动态防控联勤指挥中心作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平安有序的社会环境。
突出抓落实增活力,有力推动破难争先。新的一年,我们将在提升各地各部门的执行力和责任心上下功夫,在激发广大领导干部敢想、敢拼、敢干的工作激情上下功夫,推动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篇11
(二)管理定位与布局优化。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定位,其本质在于规划、吸收、选择、整合不同经济主体参与到农业科技的集成、推广和示范过程中来,针对园区内不同的参与对象,提供共同与集群发展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显然,管理定位一是需要明确参与对象,并界定这些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关系,从而规划各类主体的数量与资质;二是需要明确园区将为参与者提供何种公共设施和服务,并同时兼顾这些供给品的效率与公平;三是从相对宏观的视角对参与者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设计,这些设计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各参与者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参与者的功能相关性,以及园区提供整体产品与服务的运营成本。因此,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定位与空间布局可以理解为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三)招商策略与结构优化。理论上,农业科技园区的入驻者必须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农业科技的集成、推广与示范过程中,因此,园区管理者应当制定灵活、有效的策略吸引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入驻。这些策略往往与园区的经营战略与理念直接相关,包括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的政策优惠,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与集群效益等等。在吸引企业事业单位入驻的前提下,园区运营管理者也需要对申请单位进行资质评估,以及结构平衡。在资质评估方面,需要考虑入驻单位直接或间接提供农业科技集成、推广与示范的意愿与能力;在结构平衡方面,需要考虑不同类别单位在农业科技集成、推广与示范各环节的数量搭配比例,以及单位性质、类别与农业科技功能的适配性问题。实践中,招商策略的实施过程与结构优化过程具有高度相关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者应当力图在招商过程中尽可能实现结构优化。
(四)政府支持与运营优化。由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明确的公益性质,它对带动地区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持主要应当体现于财政支持与政策支持两方面。财政支持主要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适当且必要的财政投资支持,以形成园区公共产品,同时对科技园区的运营以及入驻园区的公益单位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以提高科技园区与入驻单位参与农业科技集成、推广与示范的积极性;政府政策支持除体现在各种财政补贴规制外,也包括种资质审批的便利。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营优化主要体现在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发展成本、整合发展优势、塑造品牌等等。本质上看,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健康运营,但考虑园区并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它兼顾了地区公益与地区产业整合,以及带动社会经济的功能,其发展动力与可持续性可能受到市场冲击而有所折损,因而强化政府的支持十分必要。
二、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创新实践
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13年9月申报成立,2014年3月,园区管委会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内设综合事务管理局、规划建设与农业发展局、科技环保与产业发展局、投资促进与国际合作局、财政局。按照国家“121工程”的要求,当前正在抓紧筹建园区投融资管理公司,并申办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事项。
(一)理念、目标与定位。为促进科技发展带动高效型现代农业产业的形成,宜宾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念为:建设“绿色生态、节能环保、低碳高效”的生态园区的同时,要建设“清明、清正、清廉”的廉政园区。相应地,园区发展目标涵盖经济效益、科技效益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经济效益目标方面,至2016年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70亿,2020年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到2016年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2,500元,到2020年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0元;科技效益目标方面,至2017年,新增或引入国家、省、市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0个,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30项,孵化企业40家,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至2020年,新增或引入国家、省、市级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40个,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40项,孵化企业80家,培训职业农民15,000人次;社会效益目标方面,解决当地就业10,000人以上,辐射带动农民50万人以上;通过3~5年建设,最终建成创新型、智慧型、绿色生态“宜宾、宜人、宜智、宜业、宜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上述目标引领下,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为:发挥国家战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结合长江区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占据国家南向经济的重要节点优势,利用乌蒙山扶贫示范新区的政策优势,将宜宾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农业创新成果的转化高地、农业发展转型的示范基地、农村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基地、科技与农业结合发展的转型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城乡统筹产业模式的创新基地。
(二)模式、结构与投融资机制。根据宜宾市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园区管委会选择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为:突出地方特色,以科技创新促进宜宾市农业、林业的转型升级,形成“茶、竹、粮”三条相对完整的核心种植业加工生产链条,兼顾其它绿色产品加工生产,构建“产、学、研”集群式产业链条体系,以科技应用技术的研发、企业应用转化和向一次产业初端产品的普及覆盖,带动农业园区一、二、三产业的高效联动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业态的发展,培养一批新职业农民,建设国际化的创新型、智慧型、绿色生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新业态示范园区、科技创新孵化园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针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管委会确立了“三足鼎力”、“四维互动”的主体结构打造引领川滇黔、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其中,“三足鼎力”是指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国际集群同时并存;“四维互动”是指科研院所、企业、国际合作以及市区通过内部关系协同,形成联动机制,使得园区在四大驱动力催动之下健康、快速地步入发展轨道。在投融资机制方面,园区管委会大胆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新机制,成立政府控股的混合投资开发公司作为平台,通过PPP/BT等项目融资以及股权投资等以股份分红、项目投资参股回报等,做大做强资本积累,发挥投资建设、土地经营、技术咨询、资产管理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创新拓展市场化运作解决政策资金的新途径,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该机制的结构关系与运行过程见图1。
(三)招商、服务与成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通过“一个网站、一部宣传片、一本宣传资料”推介园区,突出“科技”、“生态”、“环境”、“产业”、“综合”的特色,“抓龙头,重感受,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同时,管委会注重发挥政府委托管理的职能作用,从规划开始,注重搭建平台,注重引导科技成果的产生和对产业的扶持。对标杆式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引导其发挥龙头的引领示范作用,对园区入驻人才注重人文关怀,在环境设施打造上营造以人为本、舒适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在技术引进上突出产业衔接和集群效应,并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完整的发展布局。为确保园区内入园企业的健康发展,园区管委会对重点项目分别建立了“实施协调领导小组”,保障项目落地和原料供给。同时,管委会还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体系,拟建信息化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以茶叶交易为先期重点的产品实时交易中心—交易大厅,当前项目处于规划编制阶段;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园区将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国际贸易交易中心;进行企业服务中心以及网络网点建设。通过招商努力与服务创新,科技园区初步对接了中科院植物所、生态所及中国农科院,拟订合作条件达成协议后,将共同组建“宜宾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和合作打造中国西部茶叶科研和外贸出口示范基地。同时,结合四川省情,与四川农科院、江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同济大学等,打造特色农产品科研平台以及专业专科的科学研究平台。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园区与四喜农业的桑葚干红加工项目投资1.6亿元,占地190亩,年产值14亿元,项目实施可进一步完善和延伸桑葚产业链,助农增收,亩产上万元;与高原农业达成的魔芋精深加工项目投资2亿元,占地500亩,年产值20亿元,魔芋精粉、魔芋胶、魔芋饮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可进一步拓展魔芋精深加工产业链;与四季大通集团达成微冻保鲜液生产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10亩,利用国内领先的微冻保鲜专利技术建设西部基地,促进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升级;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化工产业集群签署《中德农业科技生态园共建项目正式协议》,共建生态低碳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与马来西亚隆基马中集团公司签署了投资120亿元的“东盟国际产业园”项目投资事宜,并以此为切入点打通宜宾与东盟十国的合作通道。
篇12
首次亮相科博会的航天科技专题展区,将展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方面的50余项顶尖航天科技成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全方位、多角度地生动演示航天科技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
其中,宇航展区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为主,展示集团公司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全球北斗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运载火箭、应用卫星等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就。航天技术应用展区展示卫星应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空间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突破。
在国家航天局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与组委会办公室共同主办航天科技展区,其展区面积将达2号馆的一半、超过1000平方米,重点展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航天领域的新成果。而完成探月任务的嫦娥二号、发射成功的神舟九号飞船,这些我国在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领域内的傲人成果也将通过图片、模型等多种方式首次面向参展观众。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并没有科学的认识,一些人甚至认为航天是“光花钱、不打粮食”的事情,通过这次航天科技的集体亮相,广大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航天科技对我国科技及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国家863计划展区:
让地沟油远离餐桌
如果说,集中展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是本届科博会的第一大亮点,那么,突出展示国家重大专项的创新成果,则是本届科博会的第二大亮点。
这些重大专项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有效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在本届科博会上,这些重大专项将会让国内外观众比较全面、系统地看到我国在尖端科技方面的成就。
除国家重大专项,科博会展览还将集中展示其它一些前沿性的重要科技成果。例如,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交易及科技奖励成果展区将重点展示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五个领域的94项成果。
为了集中展示我国高校的科研成就,相隔10年后,第16届科博会将重新开启“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展区”。记者从科博会组委会了解到,为助力产学研用结合,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在内的20多家高校院所将集中展示、推介120多项最新科研成果。
例如,在中山大学的数字家庭体验屋里,用一根主线将数字电视和外部网络连接,电视和电脑、冰箱、空调、诊疗器等其他数字终端就实现了资源共享。在iPad等移动终端上装上一个应用软件,就能操控所有电器。
最近几年,如何让地沟油远离餐桌,一直是很多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暨南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将展示一项能够检测出地沟油含量的“利器”——光纤波导传导器。由于地沟油的饱和脂肪酸以及其他有机物的含量远高于正常食用油,它们在通过光纤波导传导器时会产生不同的幅度。“通过这项光纤波导传感检测技术,我们对于地沟油掺伪量在5%以上的油品检出率能达到95%。”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努力把这项技术产业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程式电动车亮相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这类产业,中国不但要有,还要有全球竞争力。”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梁胜表示。
在本届科博会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了北京市重中之重。其中,北京将重点展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G工程)、北京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精机工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计划、北京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等六大产业工程进行展示。
在本届科博会上,北汽集团展出的E150REEV增程式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产品受到广泛关注,该车是北汽新能源汽车公司开发的第一款增程式电动车型,其在E150EV纯电动车型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增程器发电系统,使其续驶里程提高至与传统汽车同等水平。
京东方的全球首款110英寸超高清显示屏也备受关注,不久以前,该产品刚刚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大的液晶电视”。该产品曾被三星110英寸超高清电视所采用并在2013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CES)上展出。
在新药研制和传染病防治方面,科技北京专题展将展出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的成果。截至2012年,北京已经投入3.9亿元科技经费,启动重大项目34项,搭建十个疾病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制定103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筛选“十大疾病”科技成果61项,在8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17个中药品种已获得“十病十药”专项经费支持。
在智慧北京专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成果展也是新品迭出,中国创造的100寸激光电视横空出世,将使中国人打造拥有全球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绿色高端显示产业成为可能。
中关村展区:
“生态家园”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篇13
1. 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中划定高新技术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1)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R&D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着其水平和层次;(2)创新性。高技术是以世界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使技术不断创新;(3)高风险性。开发高技术产品要应用新工艺,需要投资较大,要求水平较高,风险也很大;(4)时空性。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竞争更加激烈,时空特性更加突出。
2. 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虽然国际上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不同的描述,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四个维度:有价值的技术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稀有的技术竞争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技术能力)、难于模仿的技术竞争力(其他企业不轻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技术能力)。
二、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2.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事业需求发展空间,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作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3.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部保障。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2)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3)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持续技术创新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模式:(1)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联合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3)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4)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5)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
5.专利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桥梁。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战略,指高新技术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
实施专利战略,在企业决策层面上,要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洞察市场和评估技术的变化所产生专利产权的价值变迁,在其中辩识机会,规避风险,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或重新界定企业主导产品的业务范围,运用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并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专利工作目标。
三、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保持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弱化或丧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1. 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
2. 克服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成功后,常常会形成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阻碍企业形成新的创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核心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1)建立同质价值观与异质价值观和谐共处的企业文化。一元的价值观非常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同质价值观把异质价值观拒于企业之外,从而使得企业的组织在一个方向上发展,最终形成刚性。因此,首先企业应克服人力资产的固定的心智模式,允许并且鼓励异质价值观的存在。其次,企业应正视组织内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加以适当引导,鼓励全员参与,使得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在企业内部和谐共处。第三,鼓励一种创新、容忍企业与员工犯错误的文化。要鼓励创新,必须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特别是要允许下属员工犯错误。(2)促进企业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使企业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新知识,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建立优良的组织文化。因此,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得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及时更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积极创建柔性化组织,进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柔性化组织,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及时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预防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产生。(4)大力发展企业技术战略联盟。由于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无法克服其技术创新核心刚性。企业可以通过发展技术战略联盟来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与外部企业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
3. 防止企业核心技术流失。导致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丧失的常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流失。防止核心技术流失的方法是实行分类分级管控。一是对核心技术、核心商业机密一级管控,知晓和掌握的范围愈小愈好。二是建立健全核心要素的内控机制,不可让一人或一个部门独立掌控企业的全部核心技术;三是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完备的《劳动合同书》和《保密协议》,明确公司与核心技术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防止核心技术的流失或泄密。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K.,Hamel Gary.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2.科技部编.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定方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