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沉浸式课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是由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老师创立并正在实施研究的一项课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思想修养的完善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制订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于此课题研究及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指导下结合语文“沉浸式”教学的特质,我们尝试初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因有效沉浸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体验,即最佳学习体验的过程。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因此其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适应和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一)建构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一堂有效的“沉浸式”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让学生在优质经典语言的熏陶下,浸润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彩,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学生能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规范精彩的语言,通过模仿及创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精彩的经典文本,在确保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可沉浸因素。例如,诗歌和散文教学应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韵律和意境中;小说教学应让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中;议论文教学可让学生在理趣思辨的环境中获得乐趣;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准确的表述和明晰的条理中得到启示。
3.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课堂中的结合使用,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沉浸”作铺垫,学生沉浸体验能够在教师为他们创设适合的前提条件下获得。同时改变以听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累。
4.教学流程的实施
在教学流程上,遵循先“浸”后“出”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领入”与“导出”:创设氛围―领入情境―发问设疑―精辟讲解―举一反三;从学生角度来说是“浸入”与“跳出”:入情入境―诵读吟咏―体悟品味―解疑交流―积累运用。
在评价中,必须强调关注以下几方面:(1)有否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沉浸和主动探究的前提。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活动的参与者,保持与学生人格、心理上的平等,达成与学生情感的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2)有否注意思维训练的梯度。“沉浸式”课堂教学由“浸”而“出”的过程应由浅入深,有梯度,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感。(3)有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沉浸式”课堂教学力求师生共同沉浸,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沉浸式”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的场所,教师应给学生主动表述的权利和积极表现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自读、自练、自省、自评(包括互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4)有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个体的沉浸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沉浸式”课堂教学要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
(二)创立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校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对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其中学生评价应是课堂评价的重中之重。
1.教师评价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相比,“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更应围绕沉浸目标的设置、沉浸文本的选择、沉浸的途径运用以及沉浸教学流程的体现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和判断。问题的设计应既根据备课计划,又根据学情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生发问题,围绕目标恰当地处理。提倡以教师反思为核心的“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评课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综合指导。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的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价对象错位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评价原则
“沉浸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评价力求坚持如下原则:体现发展性的原则,立足过程评价与坚持全面评价,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全面性的原则,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趣;注重过程性的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方法、情感表现等;重视互动性的原则,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样化的原则,促使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
4.评价的内容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包括:(1)学生的参与度。“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尽量做到百分之百,力求每位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沉浸体验。(2)学生的状态。“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应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学习的快乐感受。“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以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判断和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对文本提出质疑并探究,是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沉浸体会,是否有拓展研究的兴趣等。总而言之,“沉浸式”课堂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听讲、问答、讨论、练习都动机强烈,兴趣浓厚,学习积极热情,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更强。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结合前面对评价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版块,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再根据每条指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分值,由此确立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形成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
■
此外,书面检测也是检验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质量、考查学生语文认知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力求突出其对沉浸式课堂教学的诊断性与发展;考试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基础,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可设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业务水平高且客观公正的教师、专家、学者组成,选出业务组长。进行课堂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充分了解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深刻地理解评价的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指标的内涵。观摩课前要求评价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标准,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并初步评定有关的项目及分值。最后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检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写实性评语,指出评价对象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量化评价是恰当的,但它又难以切实评价探究、实践能力和情感状态;况且课堂教学量化评价只局限于课堂时效,对于课堂教学的后续影响很难作出及时评价,因此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从不同角度不断了解学生,进而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借助的手段是日常观察、记录等,但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评论结论一致性差,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只是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还很难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其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篇2
成功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然而,大量的教学研究证实,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沉默寡言,教学气氛沉闷的现象愈演愈烈,具体表现在当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室便陷入沉寂,甚至是交头接耳的学生也顿时低下了头。即便有悉数学生应答,也总是寥寥无几的优等生。教师充当了滔滔不绝的演讲者,学生则成了彻头彻尾的旁听者,换句话说,英语课堂始终呈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状态,学生则被动地处于次要地位。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更剥夺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权利。且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颁布,大学英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更是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因此,解析如何打破沉默,优化课堂,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沉默的定义
沉默现象属于交际语言学范畴,根据Saville Troike对交际行为的划分,沉默是指“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1]”。因此,课堂沉默则可解释为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同时,广义层面的沉默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沉默现象,而狭义层面的沉默则是特指课堂讨论或课堂提问中学生的沉默。此外,课堂沉默有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之分,积极沉默是指学生在听取问题后处于认真积极思考状态时的沉默,消极沉默则是指学生消极地思考问题及接受教师所授知识,不参与或被动地参与课堂互动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课堂沉默现象中狭义层面上的消极沉默现象。
三、课堂沉默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1.情感因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性格特征。可见课堂沉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情感因素息息相关。
首先,动机是指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一定的努力。 Gardner和 Lambert将外语学习的动机分为“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类。前者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2]。由于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就业求职的压力,现代大学生往往持工具型动机,因此在课堂上,他们更倾向于多做题而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与老师的口头交流上。
其次,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在英语学习中,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持抵触的态度,畏之如虎,把英语想得的过难,于是在课堂上就表现得缺乏兴趣,被动沉默。
再次,性格也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向型”性格的学生自信开朗,善谈且善于反应,而“内向型”性格学生则腼腆胆怯,不善于表达。 因此,在课堂上表现沉静。
2.语言水平
学生语言水平也是影响课堂沉默的因素之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教师所授内容难以理解,即便是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薄弱,也会导致学生不愿开口。与此同时,自信心受挫感和焦灼心理也随之产生,因而进一步加剧了沉默现象。Mackay认为,学生语言水平不够,却要求他们完成难度较高的课堂任务,会造成课堂的频繁停顿,阻碍原计划的课程进度[3]。
(二)教师因素
1.提问策略
据研究,教师提问策略的不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实际能力范围,思考时间较短,学生难以作答,只能沉默。其次,问题过于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也会导致学生三缄其口。此外,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的反馈及积极的评价,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加剧沉默心理。
2.教学理念
深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思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他们更注重的读写能力的养成,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重要性。然而,随着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试行,提高大学生听说能力成为了教学重点之一,于是教师想方设法地在课堂中设计讨论问答等环节试图鼓励学生多说,然而,由于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欠缺,结果只能事倍功半,以沉默收场。
3.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也是影响课堂气氛的原因之一。“大学英语课堂几十年来都是读单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知识点―做练习题一个套路。 拘泥于教材,缺乏新意,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总是打不起精神[4]。”可见,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沉默行为的产生就不言而喻了。
4.交际风格
“教师在课堂中过于关注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略大多数成绩一般或不尽人意的学生,因此,造成了后者宁可倾听也不愿意积极发言[5]。”
5.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李如蜜密根据教学中师生关系性质特点的不同,将师生关系划分为:专制型,管理型,挚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师生关系,他认为“在专制型和管理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中,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易于产生课堂沉默现象[6]。”的确,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应该在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然而,现实的大学课堂中,教师的绝对权力与权威地位已在学生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俨然成为了阻隔师生平等交流的鸿沟。同时,教师消极倦怠,易怒烦躁等不良情绪也会加深师生间的距离感。因此,师生关系的疏离间接地导致了学生的沉默行为。
(三)文化因素
课堂沉默现象与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首先,“面子观”是影响课堂言语互动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在做好充分准备,对答案确定无疑后才会主动发言,对于不确定的答案,往往会担心出错,于是为了保全面子,不敢畅所欲言,只能不懂装懂或保持沉默。 其次,中国人自古认为谦虚是美德。如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孔子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因此,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会将沉默视为谦虚的表现。再次,中国千百年的封建制度所形成的等级分明根深蒂固,“师道尊严”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教师的权威地位及尊师重教的思想致使学生不敢质疑老师,只能为师是从。
四、课堂沉默解决对策
(一)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语言水平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动机及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为了顺利通过四六级等考试,而是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将其作为一种技能。换句话说,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强化他们的综合性动机,减少工具性动机,使学生真正对英语产生兴趣并热爱英语。其次,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加上一定的听说能力的训练,表达才能如鱼得水自然流畅。学生不知道说什么该怎么说的困惑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二)优化课堂提问策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最易引起课堂沉默现象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设置提问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所提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及思考性,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是一味枯燥乏味的问题;所提问题难易程度须适应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给予学生均等机会,使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生,无论是内向型学生还是外向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应避免言辞犀利的批评和挖苦。其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灼心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应做到关爱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三)更新英语教学理念,转换课堂教师角色 打破传统文化的局限
陈旧的教学理念不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更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打破课堂沉默现象,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同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专研教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其次,帮助学生消除传统文化带来的“面子观”、“师道尊严”等消极影响,营造平等愉悦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有效缓解课堂沉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的沉默现象既不利于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现代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改变课堂沉默现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课堂沉默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来自学生、教师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使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并热爱英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才能真正打破课堂沉默,优化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aville Troike,Muriel.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J].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6-47.
[3]Mackay,R.EmbarrassmentandHygieneintheClass―room[J].ELTJournal,1992,47/1:32―39.
篇3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当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愉悦的、和谐的氛围之中时,学生的心智处于兴奋状态,阅读的感觉受到强烈的触发,思维趋于活跃,潜能得到最佳发挥,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沉浸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落脚点是让师生共同沉浸其中,在沉浸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的过程处理上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使得学生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充分感受和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如何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沉浸模式,以沉浸理论来指导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让学生沉浸在经典之中,语文教师负有引导学生学习最纯正、最经典的祖国语言的责任,要创设环境,让学生浸润在生动精彩优美的语言氛围与正统高雅经典的艺术氛围中,让心灵沐浴在阳光之中,提高欣赏品位和艺术修养。第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从教师“教课文”向学生“学课文”的转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听、说、读、写、背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理解、积累生动精彩的语言,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沉浸于诵读中领会
我国古代启蒙教学十分重视诵读的作用,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所以古人说: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意思是说沉浸其中的诵读可以品味出文章的妙处,真正有所得。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感受到汉语的韵律美、诗文的意境美,还可以增进感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凝固成文字之后,文字符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使其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因而学生的朗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可以尝试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高度融合。
诵读不同于朗读,应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以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为目的,重在“玩”,重在“品”。它是沉浸式的,是一种美读,是一种赏读,力图传达出文字的情趣,抒发出文本的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读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听读、想读、赛读、示范读、配乐读等,这些方式应根据实际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效果。
二、沉浸于语言中品味
词汇丰富、修辞优美、思想深邃是经典作品的特征。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语言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如何实现人情、意境的表达和营造的。经典语言是智慧的结晶,是语言艺术的模范,只有在语言的沉浸中,学生才真正感受到语言之妙,切实把握作品的内涵。
如《明天不封阳台》的第十段,“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至“……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这是一段极其精彩的议论和抒情,首先以设问的方式呼吁人们要爱护自然、关爱一切有益的生命,接着运用排比列举了不该发生的错误行为,最后以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诫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索取无度,最终难逃自然的报复。
引导学生沉浸在作者营造的真切深沉的情感氛围之中,有助于对整个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将语言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三、沉浸于文本中探究
探究文本,才能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的探究中,带动引领学生的思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探究文本首先是要研究文本,对文本进行细读,而不能脱离文本,要深入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只有真切地感受文本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风云,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和情怀。如《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所表现的主题,就是在当今人与自然矛盾在逐渐激化,而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仍不重视的背景下,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小处着手表达的却是一个严肃的主题。
探究文本要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深刻理解文本,而不能似是而非,主观臆断或者先入为主,以现成的结论推导过程。对文本的理解,实际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是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人的认识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感受体验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提倡多角度地有创造性地解读方式。但是,这不应该导致在道德和情感价值取向上的混乱。
在教授《明天不封阳台》时,在精读阶段,我们可以设置如下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导入:随着线索延续,“我”对封阳台问题的态度变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创设情境:请你浏览文章,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对下列话题做出补充:明天要(不要)封阳台,因为……
篇4
审批机关: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项目编号:B-a/2006/02/058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感动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
语文教学的“沉浸”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学殿堂里汲取所需的营养。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沉浸、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而深受感动,从而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感动来自于沉浸、体验,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学会从沉浸到体验,从而获得感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必须教会学生沉浸于文本,去体验从而获得感动。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引导学生沉浸于其中,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2.对学生思想的关怀
我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关怀学生的思想,老师不仅要尊重维护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同学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会他们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这里所说的“思想”既指深度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思想,甚至合理“反叛”,从而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指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并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要敢于打破常规。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关怀学生的思想,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体验”才会落到实处。一句话,“思想”是“体验”式语文的灵魂,而老师则是灵魂中的灵魂。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语文课堂“思想品格”的建构,因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3.尊重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当他们沉浸其中,他们通过文本获得的体验是最朴实的。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沉浸、体验、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沉浸、体验、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沉浸、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桌还能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沉浸、体验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边体验边获得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体验,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这种情感。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默契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沉浸、体验获得“感动”,从而使学生拥有“诗性情怀”这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傅嘉德.《不要忽视隐性对话》《语文教学研究》.2007.6.
篇5
教学散文,要善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带领学生走进散文的语境。让学生在诵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快速地把情感融入到文章中,欣赏散文中韵味。朱自清的《春》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散文,其中描写花草在初春争奇斗艳的一段文字,孩子们特别爱读。教学中我们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带入春天花园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小草、桃树、杏树等事物的俏皮可爱,想象“杏树”和“桃树”之间你推我攘的顽皮劲。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想象出一幅幅有趣生动的画面,自然对描写事物的拟人手法有了兴趣。
诵读是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有兴趣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收获地读,调动起学生的全部感官,让学生快速走进散文的语境含英咀华。
二、沉浸式赏读,品味散文意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沉浸式散文教学主要教会学生品味散文中突显的人文精神,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入到散文的情境之中。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励志和正能量的内容,文中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坚强的人格。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描写了父子在离别时的感人细节,表现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之情。文中语言较为平实易懂,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为他去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学生要感受到深藏在父亲内心的爱子之情,必须要反复揣摩文章的细节,慢慢品味父亲的背影的深层内涵。让人感动的文章从来就不是辞藻华丽的文字,而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包含着最朴实的情感。文章越是平淡,学生越是要把自己沉浸到文章情境中去,才能体会到散文中高雅意境。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把握好散文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这样学生才真正品味到散文的高雅艺术。
三.沉浸式体验,陶冶人文情怀
篇6
将沉浸式训练法应用到非专业大学英语听力中,能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应探索总结一种易操作的施行步骤,使这种具有广大应用前景的教学方法更具实践操作性。
把沉浸式强化训练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听写(dictation)材料,使课堂生动化,让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体会英语的意义并感受其魅力。主要步骤:一是听:教师朗读原文一遍,看学生是否听懂。朗读过程中(同时也是讲故事的过程),要用简单的英语句子解释较难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约五六篇故事后(是否太少?)(五至六周训练后),将阅读材料难度加大,升级为说明文、议论文。二是写: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写。开始教师语速可低于四级语速,以后逐渐提高语速,并观察学生反应。三是查:教师给出原文,学生自检,找到自己的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教师也可抽取学生的听写,找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统一讲解。再给学生指出个别问题。四是评:将学生本学期末的四级听力与上学期四级听力成绩比较,分析考试成绩数据,得出结论。
施行沉浸式强化训练法的注意事项:1.选取合适的材料。先尝试选择简单有趣的材料,要大部分学生认为难度适中。本研究项目老师一致认为选取有趣的笑话故事比较合适。这样既容易测试学生是否听懂,又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感受到语言的幽默之处。材料由易到难,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对难度的掌握要在尝试—失败—调整中实现。2.教师要控制好语速。先了解四级的听力语速,听写时教师语速要略低于四级,甚至更低,可以和正常语速交替进行。3.用更简单易懂的英文解释原文,这对教师的口语和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沉浸式训练方法的可行基于下述观点。1.沉浸式强化训练法(Dynamic Immersion)由几个重要因素构成,图像(Images),直觉(Intuition),互动(Interactivity),指导(Instruction),连同Immersion,共称为5Is,因为都以“I”打头。2.Images同样的声音信息,如果与文字图像等联系在一起,则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听有故事的听力材料,根据故事的发展线索来形成图式记忆,并根据这个图式记忆,能够比较有效地抓住故事的概要,强化听力理解的效果。3.Intuition我们已经是本国语言猜测词语意思的专家,当我们看到外语,以及和它对应的图片,也能立即猜出它的意思,这就是我们的直觉在起作用。4.Interactivity互动是促进英语学习的很重要的因素,在课堂听写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听取学生的要求,并能就听写效果与学生讨论研究,这样老师能够尽快对教学作出调整,学生也能获得最大的进步。5.Instruction有效的指导应从简单事物开始,系统有效地进行到较难以至更难的程度。6.学习贵在坚持,英语学习更是如此。教师要能陪学生训练听力,采用很好的听力训练方法,让学生爱上听力,掌握方法,从而在以后没有教师指导时,依然能自主学习。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沉浸式强化训练法。
目前,对于沉浸式强化训练法的研究大多在电脑软件这一板块,实际课堂操作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在相关图书馆搜索中,没有搜到沉浸式强化训练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论文或其他资料。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用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实证分析沉浸式强化训练应怎样简单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堂。
我们以“沉浸式强化训练法”为指导,利用听写为切入点,研究提高听力的有效方法。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随机选取河南科技大学2010级B级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实验班的教学实践加入适合他们听力水平的听写,材料选取有趣或幽默的英文故事;控制班用传统方法教学,继续选用《21世纪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中合适的听力材料。
在实验数据收集方面:以2011年12月的四级听力成绩为实验前数据;在本学期期中加一次四级模拟听力考试,成绩为实验中数据;2012年6月份的四级听力成绩为实验后数据。并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问卷调查。然后使用社科统计软件包(SPSS,11.0版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听力是语言学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各项语言能力的基础,我们所有的语言学习都要经过大量听力材料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发展说的能力。一直以来,大学听力均以课本为主,尽管一些学者为课本编纂付出了很大心血,大学听力课本还是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而沉浸式强化训练法要求自易而难,循序渐进,要有系统地、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创造母语式的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沉浸式训练法丰富了语言教学的新观念,开创了一条研究语言教学的新途径,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耗时多而效果又不太理想的就是听力的教与学,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较大的影响。沉浸式强化训练法的理念必定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方法。本课题通过教学实践研究由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听写对学生听力提高的作用,这将走出一条教学观念转变的新路子,为听力教与学指明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Johnson,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002.
[2]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3]陈玫.大学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训练策略[J].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学报,2000(1).
[4]何湘平.整体听写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7(6).
[5]蒙诗茜.实用英语学习策略与应试技巧[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钱明才.沉浸式教学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7]商海燕.大学英语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8]王荩.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9]王静,于新松.非英语系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0]袁平华,米保富,胡洁茹.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7).
[11]袁平华,俞理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篇7
一、直播模拟了语言的沉浸式教育
语言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自身的母语出发,作出反思:为什么我们并没有背单词、背句子、记语法,就可以脱口而出?为什么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母语说得那么好?反之,我们每天苦苦记单词、学语法,却一直学不好英语?
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生长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这,就是沉浸式教育。对于语言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沉浸式学习。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习英语的人能够长时间处于一个完全说英语的环境,那他对英语的理解,并不需要过多的刻意背诵单词或者学习语法,因为他已经把英语视为自己的母语,每天大量的聆听,积累到一定的量,必然可以脱口而出,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是国内的学生缺乏这个出国沉浸的优势,那么,直播可以帮助学生模拟自己在一个说英语的场景中,完全沉浸于一个English-speaking environment。
二、直播o英语教学中的听力带来了变革
直播最大的优点,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直播不同于一般的英语电台,它是教师利用的一个平台,编辑出一系列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听力材料,可以是课文、对话、场景模拟描述、产品描述、英文歌等,有针对性地听,回到课堂上加以讲解,无疑是模拟了一个强迫性让学生做了预习工作的动作,但是“直播”比“强迫”一词更具有趣味性。直播内容用于课前热身、课后复习、平日口语训练。课堂效果也比平日要强许多。我总结了利用直播练习学生听力的几个要点如下:
1.课前听:不求甚解地听。每天给学生布置的直播内容,不需要太多,最开始的听力内容时长控制在1分钟内,但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此内容听九次以上,反复听,不要求学生能够听懂所有的内容,旨在学生能够对英文的句式、句子分割以及说话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概括的了解。为了与一般的英语电台广播区别开来,直播内容的前后,可以插播几首课堂上学生学过的英文歌,用来调节气氛,只要听力的内容足够贴近学生的日常,学生会很愿意收听。
2.课堂中的听:理解场景后听、掌握关键词汇后听。第二阶段的听,是教师课堂上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精听。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两次这个1分钟的听力内容,学生会快速反应到是自己前一天反复听到的内容。此时,教师需要用英语加以描述听力内容中的场景,用到一些引导性的语句,例如:Where does the passage take place?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这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到场景中来;等学生熟悉了场景描述以后,教师可以挑出一些关键词汇加以解释,这里的解释,可以尽量多用英文去解释英文单词,配合一系列例句,可以是教师造句,也可以是教师说中文,学生用英文翻译,这个环节是测试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该单词的意思,考察学生对单词的运用能力。课堂上的这个主体,已经帮助学生解决了听力内容的理解困难,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3.课后听:有感情反复模仿的听。课后的听,是在课堂深度学习以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边听边跟读,用自己最大能力跟读、模仿,此时学生已经理解了场景,学过了单词,有了前面反复听的基础,带感情地模仿这段一分钟的听力内容,难度已经不会很大了。尽管学生不能一下子完全模仿出来,但是反复练习,进步是可以很快看得见。
三、英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篇8
双语是宏观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不同的语言学家却以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双语: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双语就是能同样熟练地操两种不同语言进行交流。而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双语是能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但很可能对其中一种语言的熟练程度远远大于另一种。
在中国,双语的含义很广,即指少数民族除了本民族语言之外对汉语的掌握,又指中华民族除了汉语外对各种外语的掌握。而双语更为通俗的含义,是指中国人除了汉语外对英语的掌握。而本文所要提到的双语是指我国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除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熟练的汉语之外,还要把英语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因而,民族高校的双语实际上已经是“三语”了,要达到这个高度实际上是不轻松的。
二、双语的优势
之所以要知难而进,就是因为双语社会各个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和突显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从双语与就业的关系来阐明双语的优势
我经常在课后与我的学生们聊天,他们大多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起找工作,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一脸的无奈。从与他们的闲谈中我了解到,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确有些尴尬。以前,他们的父辈们还受到过国家的一些民族政策的照顾,可以再大学毕业后顺利被安排到相应的单位工作。而现在,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全部市场化、社会化、甚至全球化,即国内外的所有的单位全部向大学毕业生开放,这就意味着竞争的激烈性及就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这就要求应聘者除了要有非常夯实的专业课功底之外,还要能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成为双语人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目前,我校的主打外语是英语。因为,英语程度高与容易就业已经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具体地说,英语程度好的人,在就业市场上的确倍受青睐。一位做外企人事部经理的朋友告诉我:“双语者比非双语者更容易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且更有可能跳槽。”另一个做秘书的朋友赞同地说:“如果两个应聘者其他方面水平相当,只是一个为操双语者,一个只能讲汉语,或双语程度较差,那么,老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即使该工作根本无须双语。”但老板有其根据,他们认为,双语者更具有创造性头脑,更具有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潜在素质,而正是这种潜在能力使双语者有着不可估量的前途。因此,双语常常被看做是通往成功的护照之一。
正是由于想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薪水,在中国,英语学习的热潮居高不下。此外,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更使得各类英语培训机构生意兴隆,甚至供不应求。英语培训在中国是一个大行业。中国人把学习英语看作是一个通往新的就业领域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通行证。最近,《双语研究》搞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远远大于在整个美国讲英语的人数。
三、双语课堂教学
那么,作为英语学习的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实施双语教育呢?
众所周知,我国的双语教育一直开展得不尽如人意,似乎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从形式上,我们知道,双语幼儿园早已蔚然成风;各类外语学校也似雨后春笋;许多大学也在搞双语教学。这些听起来应该是很乐观、很有效。按照这样一条龙的双语教育机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双语熟练、运用自如的。可实际情况一直不乐观,甚至是有些失望。有些学生已经拿到了四、六级英语证书,甚至是托福证书。可是,在求职时,面试外语关都很难通过。这实在是一种悲哀,也是使许许多多英语教育者感到困惑的一大难题。
不过,近年来,双语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双语教育的基础是立足本国文化,面向国际舞台;双语教育的视野,是站在国际交流的高度来学习语言”——成都双语实验学校2011年成都市双语教学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汉英双语教育重点课题研讨会上表达这一理念。同时,“第四届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也于2011年6月15日~17日在长春师范学院举行。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研讨会将目光聚焦于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从宽广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角度来审视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社会变革背景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新理论、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真正做到为国内外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决策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中国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在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
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大部分人都能讲英语。为了推广法语,加拿大提出了沉浸式法语教学(Immer-sion French)。它首先具备两个明显特点:绝大多数时间(可多达100%)用法语上课;学法语不是通过专门的法语课,而是通过学其他科目进行的。换言之,它是“主要通过法语学其他教学内容,通过学其他教学内容来掌握法语”。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专门的沉浸式法语学校里,学校环境本身,包括校长办公室和各行政部门,都提供一种沉浸环境,整个学校从环境到人形成了小“法语王国”。接受沉浸式法语教育的学生都是以法语为第二语言的孩子,他们在学校用法语,在家用英语。到中学毕业时,双语流利程度是那些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教学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被教育专家们称为加拿大对世界的贡献。
这种如此成功的沉浸式教学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资料的选用上彻底改变观念。
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作为民族高校,我们的生源十分复杂,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大相径庭。因此,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选用三种不同水平的教材来进行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材是按语法项目编排的。近几年的教材改革,虽然是以功能交际为主,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中国特色”的英语。而且,民族高校的现行大学英语教材都相对陈旧,不仅是英语语言的陈旧,所选的内容相对于当今日新月异的变化来说也过于老套。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们在校成绩都还不错,可是和外教做简短对话都力不从心。所以,我们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即英语水平达到普通大学本科的学生,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范围广,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媒体、文字、宗教、节日等。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习一国语言,就是学习该国文化。而课堂上所需的相关教学资料,如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最好是从英文报纸或英文网站上节选下来的文章,从收音机上或因特网上直接录下有关的新闻报道、体育报道、广告以及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不做任何改动。这样也许有了一些沉浸式的味道。
而针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就是艺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仅仅相当于大专的水平,我们会选用最新出版的普通大学英语教材,因为这些教材从语言、形式到内容上都有很强的时代感,让这些90后的学生们一下子就能够通过教材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及彝语系和藏语系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可以给他们选用相当于高职高专的水平的教材,这样,学生们会时常有一些成就感,不会觉得英语距离自己太遥远。
其次,是教学环境的沉浸式。和法语沉浸式一样,沉浸式英语同样需要一个语言环境,不仅在课堂上需要沉浸,在课余时间更需要有一个英语环境。整个校园应该就是一个大的语言环境,校园中一景一物,都对培养学生的双语意识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此,应当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要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让整个校园成为一个“英语村”,学生真正沉浸在英语中。这一点也是需要分层次的。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沉浸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英语角、英语路标、校园英语广播台等。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唱英语歌、英语演讲、及英语卡了ok大赛等等活动。而对于彝藏学院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英语活动,如每日的英语值日报告、校园英语歌曲的学唱等等。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师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师资队伍达不到相应程度,一切都变成了不可能。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专职英语教师能达到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要求的,也许都不是很多,我们又怎能要求非英语科的教师用英语来授课呢?即使大学里外语系英语专业的教师,恐怕也不能轻松驾御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由此看来,我们的政府还要下大力气,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这需要从政策上,资金上都给予很大的倾斜和投入。
最近,来自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网站的新闻,题目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民厅[2011]7号),文中提到,“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双语教育,建设一支与双语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中西部省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这足以说明政府对双语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直接的参与。
就目前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我们把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尽量安排在第一层次的班级授课,因为他们口语相对要流利得多,英语授课会畅通无阻。而一些英语基本功扎实,对学生又十分有耐心的老师,尽量安排在艺术班少数民族的班级授课。
四、结语
当然,能把上述沉浸式英语教学真正落实到位,并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的确有很大难度。可是,这样做的效果会远远超出教者和学者的预想,我们也才能最终跨越多年来英语学习“费时低效”的现状,实现英语教学的真正跨越式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地道的双语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增添新的血液,新的生机,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双语教育网http:///
[2]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网站
基金项目:
[1]本文为四川外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从需求与动机探索民族高校大学英语通选课的走势研究”(项目编号:SCWYH10-23)
篇9
一、引言
“课堂互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重要的选题之一。课堂互动研究意味着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实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态,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文化特色的课堂。[1]深入了解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教师创设平等的互动环境、提高课堂互动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互动以师生互动为主, 包括一连串的启动应答反馈的回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应答进行反馈,这种交替的回合导致了互动的单一性,并且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活动教学模式则兼顾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互动方式有师生之间的对话、指导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探究等,这也成为了课堂互动的主流模式。[1][2]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大大促进了学习云平台的推广,云服务支持下的学习云空间已具备了辅助教学的成熟条件。[3-5]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研发并在全国各地部署了大批应用学习云服务的“未来教室”。
随着智能终端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面升级,课堂教学中的课堂交互环节翻开了新的篇章,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课堂交互需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主动学习兴趣,但是通用的教学模式由于交互的形态与范围等都具有一定限制而无法保证新的课堂环境下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参与。其次,课堂交互的主体也由原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延伸为教师、学生与电子书资源三者相互间的互动。因此,有必要研究学习云平台服务环境下对传统课堂交互模式的改进以及智能终端参与下的课堂交互环节的重构,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和学习资源之间的智能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智能性,增加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二、多模态互动的概念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互动,是课堂教学情境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2]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从单纯知识点的目标设定走向三维目标链的设定,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从单向传输走向集w思维学习――集体思维的组织与学习集体的形成。[1]通常,能够获得良好反馈的课堂互动不会是仅由单一模式构成的。从组成上来看,基于学习云平台服务的课堂交互主要由教师、学生和资源三个方面组成,它们两两之间均存在着互动的可能性。同时,课堂互动应渗透到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主要阶段当中。因此,在进行学习云平台服务课堂交互关键技术研究时,着眼点应放在针对互动学习各阶段中,由人与资源共同构成的多模态互动的研究。
1.四段式互动学习阶段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提出经典的四段教学法,即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Clearness)、联想(Association)、系统(System)、方法(Method)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基本涵盖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互动技术融合到这个过程中时,将以意识(Awareness)、关联(Connection)、应用(Application)和总结(Harvesting)四个互动学习阶段重构互动教学模式。
在意识阶段时,学生面对“新问题”充满着未知,对他们而言,良好的第一印象显然十分重要。这一阶段并不需要大量的知识灌输,因此在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强化初始体验,增强交互手段,能够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后续展开。借助合理的交互技术,可以使学生与资源交互的过程更加便捷,同时充分发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拥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之后,学生需要正式进入到关联学习的阶段。关联是认知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将新生事物与我们固有印象中的事物进行类比,从中寻找共同点进而加深理解并形成新的印象。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通常将相似的题目归类为某一题型,通过对题型的训练让学生即使遇到新的题目也能够对号入座。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联系的过程不但强调师生互动,也要强调资源互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联系被确立,学生已经拥有了关于新知识的印象,但这种印象是不够深入的,所以在第三阶段,需要通过应用来加深印象,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通过不同的交互方式、多角度的交互运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是这一阶段课堂互动的主要目的。
总结阶段是课堂教学成果的反馈环节,通过一系列认知过程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进行一定的衡量。在这一过程中,课堂交互主要体现在随堂测试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及时的反馈处理前三个阶段存留的不足,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思考能力。
通过将智能交互技术融入到互动学习的四个阶段当中,能够促进教师、学生、资源三者的良好互动,有效地思维并形成学习集体。此外,更加丰富的多媒体交互手段也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提升教学效率。
2.智能交互技术
(1) 多媒体互动
在计算机系统中,多媒体指多种媒介组成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多媒体互动通过有机整合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资源内容,实现了更为丰富的知识呈现方式,生动形象的展示带来多重感官体验,能够更快地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新的知识。多媒体互动贯穿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2)人技互动智能
交互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从语音交互技术到虚拟现实技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课堂交互带来了新的思路。传统的互动模式下,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参与者进行教学活动,在智能交互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也能以互动活动的主导身份参与到课堂交互当中。
智能交互协助下的课堂互动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主动参与度更高,他们对新技术提供的体验感到好奇,也能提升主动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借助智能交互技术也可以为教师分担教学压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自然互动
尽管智能终端的加入让课堂互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我们仍旧不能忽略传统师生之间语音等自然互动的重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交互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多种交互模式组成的多模态互动中,自然互动依旧是课堂互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构建、师生真实自然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的教学活动才是精彩的课堂。[6]
三、课堂互动教学需求模型
为了更好地重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课堂互动教学需求模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所以在建立模型时,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在充分考虑将多模态互动代入到课堂互动当中后,最终形成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沉浸式教学过程、互动智能教学环境以及互动学习管理三位一体式的课堂互动教学需求模型。(见图1)
1.明确课堂互动中的角色
过去,常见的课堂互动模式都以教师为绝对主导地位、学生作为从属地位的参与者进行课堂互动,这种固定的角色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交互活动的效率。为了适应多模态互动的需求,传统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参与者的角色划分需要做出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语言学家认为,教师在语言互动中大多数时间处于强势地位。[7]而在多模态互动的需求下,教师需要从主观意识上将自己在课堂互动中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绝对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辅导者。
在多模态互动需求下,学生应当成为教学互动当中的主体,掌握互动的主动权。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堂互动,学生都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充分利用互动的机会锻炼能力。
教学资源则起到辅助互动的作用,在互动活动中充当重要工具,在交互过程中与师生进行互动,提供必要的教学辅助。
2.沉浸式教学过程设计需求
沉浸式教学常见于语言学课堂,充分发挥课堂参与者的角色演绎模式,通过良好的互动体验获得有效率的教学。其在加拿大经过 40 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是加拿大双语教学中极具特色的教育手段。[8]从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扩展开,在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课堂互动需求模型中,沉浸式教学过程需要在基于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与互动智能教学环境及互动学习管理之间的联系。
沉浸式教学过程是基于教学目标的任务驱动产物,借有针对性的任务设计,建立沉浸式教学的角色演绎模式与方法。在任务驱动下,师生能将足够的注意力集中于关注点从而进行课堂互动活动。
另一方面,在沉浸式教学过程中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在其上突出过程管理,从而形成符合互动智能教学环境的资源形态。最终将沉浸式教学过程与互动智能教学环境及互动学习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3.互动智能教学环境需求
教学环境的组成元素是多元化的,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随着智能设备的引入,教学环境逐步向智能化发展。良好的互动智能教学环境能够提供充分的教学反馈、强有力支撑的互动工具,强化互动体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构造互动智能教学环境,需要遵循教学目标中组织出的教学序列,同时进行分析评价,与沉浸式教学过程共享资源,并向互动学习管理提供数据探测和采集机制。
4.互动学习管理需求
针对教学活动的反馈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需要引入互动学习管理。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互动学习管理可以建立起分级控制机制,从而形成明确的课堂互动过程。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互动学习管理不但对沉浸式教学过程起着控制作用,同时需要从互动智能教学环境中获取教学活动产生的数据,对应分级控制机制提供逐层反馈,从总体上实现学习资源服务过程的评价及优化。
四、课堂互动技术应用模式
通过课堂互动教学需求模型的建立,我们明确了课堂交互活动的各项模块,据此可以进行课堂互动技术应用的研究。之前的讨论已经表明课堂交互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的多个阶段都有着较高的需求,因此研究课堂互动技术应用模式应紧贴四段式互动学习阶段。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特性,所利用到的互动技术的类型也需要相应调整。
在意识阶段,避免大量知识性内容的引入,采用化繁榧虻慕换ナ侄稳缬镆艚换ゼ际酰更能够吸引学生加入到交互活动中。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后续主动学习兴趣,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可以更好地提升交互体验。
关联阶段强调对比,这一阶段师生互动频繁,与资源之间存在以展示为主的交互手段。借助云平台强大的资源提供能力,通过展台进行交互,将关联阶段的新旧对比精细化。
在运用阶段,学生需要对所接收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深层次的进一步学习,如白板交互等多角度交互方式更为合适。总结阶段则以师生、生生互动为基调,通过答题卡交互等手段进行辅助。
1.课堂多媒体资源交互模式
课堂多媒体资源交互技术主要用于智能课堂交互环境的搭建,主要模块包含资源调度、白板交互、实物展台、Clicker交互以及答题卡交互。
资源调度模块借助云平台强大的资源仓储能力,结合本地化教学资源形成在线、离线相辅相成的资源调用平台。丰富的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后续的课堂互动做了充足准备。
通过实物展台进行资源材料的展示,从直观的观感来获得新旧事物的对比,从而完成关联阶段的任务。
电子白板交互模块与Clicker交互模块在运用阶段有着良好的体验,交互白板技术能即时方便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材料进行灵活的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它使数字化资源的呈示更灵活。[9]Clicker系统也称为课堂应答系统(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它是一套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主要由一个无线主控基站、学生手持键盘和一套数据处理软件构成,学生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探讨和交流,以投票的形式回答问题,是运用阶段的重要交互手段。[10]
答题卡交互模块提供的快速高效反馈可以更好地协助教师判断学生学习状态。
图2是课堂多媒体资源交互技术示意图。针对教学目标从学习云平台服务提供的电子书资源中进行抽取,获取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环境的设置,主要包含多媒体课件及习题设置。协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设计后,采用交互组态进行数据采集,推送服务则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通过互动答题和对照分析完成W习管理的反馈环节。
课堂多媒体资源交互技术完善了智能化教学环境所需要的各阶段重要交互服务,为智能课堂交互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条件。
2.纸书―3D电子书交互模式
不同于虚拟现实强调完全虚拟环境的沉浸体验,增强现实是把真实环境和虚拟现实的景象叠加起来,在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并强调虚拟对象与真实世界物体的交互。[11]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对处于意识阶段的学生而言,可以很好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事物的初始理解也能够更加立体。纸书―3D电子书交互就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实现的一种交互技术。
图3所示是纸书―3D电子书交互技术的示意图,学生在用户界面提供原始图片,前端将图像和交互参数传递到后台逻辑。其中图像经过图像识别流程提取图像的特征,图像特征一方面将用于与特征库中原有特征进行匹配比对,另一方面也将被运用于图像特征的模式训练当中。
通过预处理流程的图像特征数据将被用于资源服务模块的资源构建。所产生的资源包括3D模型,对应场景的纹理、形状以及运动轨迹,语音信息和相应的电子书素材。
将资源服务中构建的资源进行重组最终向用户界面展示经过增强现实处理的3D电子书。
3.自然语音交互模式
结合语音识别及语音合成技术的自然语音交互技术,其从广义上来看也属于一种增强现实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期,人机交互仍旧停留在界面点击、文字输入的时代,随着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语音作为一种崭新的交互技术被引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用自然语音与智能应用进行交互,将人机交互化繁为简,节约了时间,让死板的人机交互变得更加生动、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自然语音交互由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两部分作为技术基础,辅以多层次智能检索技术,最终完成知识呈现。其中,语音识别技术将语音转换为文本,语音合成则将文本转换成语音数据。
图4是自然语音交互技术的示意图,学生在用户界面调用语音引擎进行语音输入,语音识别技术将输入的语音数据转换成文本数据传递进智能检索模块。同时对语音数据进行存储操作,并在本地知识库完成本体构建。
当文本数据进入搜索引擎模块,将首先进行网络安全过滤,从一定程度上将可能产生的不适宜信息排除,进而进行智能检索。智能检索采取优先本地检索,而后在线检索的多层次检索方法。在知识组织模块对最终获取的数据进行重组及导航,知识的呈现将以文字方式作为主要媒介,同时辅以语音合成技术让文本转换成语音呈现。
五、总结
目前,智能终端在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课堂互动方式也随之悄然变化。通过智能设备及智能交互技术搭建智能化的课堂互动内容,不仅是搭建学习云平台服务的重要环节,也符合教育信息化的背景。本文对学习云平台服务课堂交互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互动学习的四个阶段,并针对多模态互动建立了需求分析模型,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同时,细化交互手段,提出了增强现实及自然语音交互方案。从长远来看,教学互动的智能化是必然趋势,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合理地将科技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课堂互动环节中,可以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3-80.
[2]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6):42-45.
[3]黄昌勤,王希哲,张冬冬,梅晓勇,周宇文.学习云空间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5(8):21-28.
[4]白云娟,沈书生.云学习:云计算激发的学习理念[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4-18.
[5]王希哲,崔萌.云服务支持下学习云空间的构建策略及系统实现[J].教育信息技术,2015(12):13-15,39.
[6]吕丽.互动生成,让语文课堂真精彩[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5):74-74.
[7]刘艳春.师生在英语课堂互动中的角色分析[J].科技信息,2006(S2):145-145.
[8]钱明才.沉浸式教学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 2003(3):1-5.
篇10
篇11
1.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地位
自2004年孔子学院创办以来的十余年里,全世界的人民见证了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截至2014年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之际,全球范围内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分布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次约6.7万个,注册学员111万人,已有282所孔子学院课程纳入所在大学学分体系,孔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好地融入当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此外,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之外,还存在大量汉语培训机构在进行汉语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增加,同时低龄的汉语学习者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小学生甚至是幼儿都在逐步加入汉语学习者的队伍,海外的公立、私立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也相继开设汉语课。世界范围内少儿汉语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反映了各国政府对汉语教育的重视以及世界人民对汉语学习的迫切需求。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不久的将来,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中,少儿学习者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少儿学习者区别于成人的特点也将引起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更多的重视。
2.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1)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沉浸式汉语教学指的是用目的语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被“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教师只使用汉语。目前此种教学模式在北美较为普遍和成熟。以美国为例,至2013年11月,美国已有148所汉语沉浸式学校,且这一数字仍在增长中。按照母语与少数语言的课时比例,可分为全沉浸式和半沉浸式。半沉浸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半天用汉语学习,半天用英语学习。
(2) 汉语作为必修课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在全日制中小学中,将汉语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注册学生开设汉语课程,但是汉语是作为第二外语甚至是第三外语,每周占2个课时左右(英语教学课时数为6~8个)。以格拉纳达省的Julio Rodriguez公立小学为例,该校的汉语课程面向所有注册学生,包括1~6年级,课程为必修课,时间安排在小学正式课程表内,每个班每周两次课,每次1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班级人数平均为20名,使用的教材是《汉语乐园》和西班牙语版《快乐汉语》以及其他辅助材料。
(3)汉语作为课外兴趣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在学校正式课程表外,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或者第三外语设立兴趣班,由学生自由选择,每周2个课时或者更多。目前针对少儿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主要采取此种模式。据调查了解,有的孔子学院少儿汉语兴趣班课程安排为每周1次课,每次3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班级人数在10人以下,学生年龄在8~15岁,使用自编教材;有的汉语教学机构课外兴趣班课程安排为每周2次课,每次1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班级人数在10人以下,学生年龄在12岁以下,使用《快乐汉语》和辅助材料。
二、少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和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少儿学习语言的特点
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少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即少儿不像成人一样具有相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能够根据以往的语言经验并通过掌握语言规律学习汉语。他们学习汉语主要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感知记忆。
(2)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是少儿的一大显著特点。研究表明,少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十分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而一个课时一般为45分钟到60分钟。
(3)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需求模糊。一般少儿学习汉语是出于父母要求或者教学安排,不排除有对语言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但是大部分少儿缺乏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自制能力。
2.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缺乏语言环境是三种教学模式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学生处于非目的语环境中,因此除了汉语课堂,学生很难有其他练习汉语的机会。但是相比较其他两种教学模式,沉浸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汉语的机会: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汉语,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汉语, 课堂下校内活动是汉语。但是与其他两种模式一样,学生一旦跨出校门,就少了强制使用汉语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汉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学生缺少复习、练习和实际操练的动机和机会,不利于学生巩固和记忆课上所学内容,从而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沉浸式以外的其他两种模式中。据调查了解,无论是汉语作为必修课还是汉语作为课外兴趣选修课,课时安排主要分三种:一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一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到60分钟,下同);二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两个课时;三是每周一次课, 每次两到三个课时。而根据记忆遗忘规律,我们知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两次课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否则会将之前所学知识遗忘,导致第二次上课时需要再一次重复之前所学内容。而根据少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点,每次课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时间有限,只会降低学习效率。
(3)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经验是三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于成人,少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自制力差,突况多,因此少儿对外汉语课堂中,除了教学活动,教师还需要进行课堂管理。根据教师反馈,课堂管理是影响少儿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教师了解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有课堂管理技巧,有时也需要教师能够用学生的母语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4)缺乏适合少儿的国别化教材。目前市场上能够找到的优秀的少儿对外汉语教材不少,具有趣味性,内容安排科学合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未实现真正的国别化。教材国别化,需要针对不同国别进行内容选择和编排,要符合学习者所在国家特殊的文化、国情、思维方式、语言特征等。
三、结语
“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少儿学习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仍然有诸多关键问题在影响着这一事业的发展。发现、总结这些问题是第一步,我们需要做的下一步是找出解决办法,推动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高速发展。
篇12
沉浸理论(flow theory)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首先提出,以后逐步得到完善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自提出至今,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也被广泛应用于人机互动环境下的行为及心理的讨论上,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BBS、E-learning等等。对外汉语教学(TCFL)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该学科不是简单的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叠加,而是给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条件,从汉语本体和中华文化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提供给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环节中充分利用沉浸理论展开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提高汉语学习水平。
二、什么是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沉浸体验(flow)。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对沉浸体验的定义是“参与者进入的一种共同的体验模式,在其中参与者自身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所以一些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并且丧失自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1]早期的沉浸理论认为,挑战(challenge)与技巧(skill)是影响沉浸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两者必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沉浸才有可能发生。若挑战太高,参与者对环境会缺少控制感,容易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参与者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1985年,Massimini发现挑战与技巧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沉浸经验才有可能发生,如果两者均低时,使用者的心态为冷漠。
研究表明,参与者必须在其挑战和技巧达到一定程度时,沉浸体验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沉浸体验出现要有一定的条件:1.挑战与技巧平衡(balance between challenge and skills);2.参与者高度集中(focused attention);3.明确的任务目标(clear goals);4.对任务及时的反馈(immediate feedback);5.参与者对任务有控制感(control);6.自我意识丧失(forgetting self);7.时间感扭曲(distortion of the sense of time);8.参与者感兴趣(interest)(以上条件并非需要同时具备)。[2]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沉浸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中如何利用沉浸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寻求利用沉浸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三、留学生产生沉浸体验的主要条件
(一)挑战与技巧平衡
挑战与技巧是沉浸体验产生的两个主要条件,当挑战与技巧达到平衡状态时才有利于沉浸体验的产生,若挑战难度过高,技巧程度过低,则容易产生淡漠心理;而挑战难度过低,技巧程度过高时,则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基于此,我们对留学生入学时一般都要进行摸底考试,在考试成绩结合学生面试成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分到相应的班级中去。当然,针对个别学生碍于面子畏惧考试,担心考试成绩过低的畏难情绪,我们也会结合采用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水平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材和相应班级的办法,目的都是希望学生在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班级中达到和学习挑战的动态平衡,从而有利于沉浸体验的产生,进而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二)具备学习汉语的极高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学生对学习汉语是否有兴趣,是能否学好汉语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尽快形成沉浸体验,继而提高汉语水平。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广泛采用的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就是针对汉语教学不同环节而设计的游戏。我们会根据学生水平、课程设置,运用不同的游戏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做到学中玩,玩中学。
(三)学习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沉浸理论强调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以激发学习动机。不同的汉语学习者有着不同的目标。有的学生是为了通过HSK,有的是为了就业的需要,有的想通过汉语学习了解中国文化。虽然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但那些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容易根据自己的要求从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的,更容易产生沉浸体验,进而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汉语。
(四)教师要及时对学习者给予反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往往会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及教材的难易程度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沉浸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汉语水平。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注重学生的地位,因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教师施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学生也会从教师适时的反馈中明确自己的水平,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反馈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回应。“反馈”对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在教关联词的时候往往会让学生用这组关联词造句,针对学生造句,分析哪些是语法错误,哪些是语义问题,哪些是因为对关联词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误用。在分析反馈的基础上对学生所造的句子加以修改和归类,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从而强化对该类关联词的理解和运用。
(五)学习者要能够控制学习对象
所谓控制即指学习者的“技巧”与学习对象的“挑战”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中。具体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就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作业,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等等,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对学习对象产生控制感,进而产生沉浸体验,提高汉语水平。
四、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中的游戏设计促进沉浸体验的产生
“趣味性是激发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3]趣味性就是教学和课堂活动的生动有趣。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沉浸体验,从而提高汉语学习水平,游戏教学法无疑是增强趣味性的极好途径。“游戏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各环节中充分利用游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中,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轻松学汉语。
既然称其为教学法,就应该是规范的、严肃的,而不能随心所欲,没有章法;既然是游戏,就应该生动活泼,有游戏规则。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就是对“教”和“乐”要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必须有极大的趣味性,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竞争性,有明确的输和赢。下面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环节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使学生产生沉浸体验。
(一)游戏与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环节中的声调教学对于很多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会在不同的汉语四声上产生误读。基于此,我们在指导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把汉语的四声想象成玩过山车(roller coaster)游戏:一声(55调)就好比过山车刚刚起步的阶段,是平而直的;二声(35调)好比过山车爬坡的阶段,是上升的;三声(214调)就像过山车下降后又上升的阶段,是先降后升的;四声(51调)就像过山车往下俯冲的阶段,是完全下降的。在具体操作游戏时,教师可以边讲解边用双臂及头部来配合做动作,以反映四声的变化。学生只有体会到四声的发音特点才更便于他们记忆。在此基础上加强练习,以此强化记忆,从而实现正确的发出汉语四声的目标。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也很容易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沉浸体验,为进一步学习汉语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拼音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基础,一般都是从声母、韵母及其拼读规则入手来从事课堂教学。可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或者是学生之间的互读纠错,都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基于此,如果在拼音教学环节采用一些游戏,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相同韵母音节拼读对抗赛”,该游戏的规则如下: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对抗赛在两个小组中进行。游戏开始,教师说一个音节(如:ba),第一组的第一个学生应立即站起来,说出一个含相同韵母的单词,如:ma,要求拼读出声母和韵母,发音错误、拼读错误都要扣分。这位学生说完后,教师念另一个音节,由第二组的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样依次进行下去,最后看哪组得分最多为优胜。做这个游戏时,也可以让两组学生轮流说音节(如由第一组的学生A说一个音节,由第二组的学生A答),这样就成了对抗赛。这样的游戏有严格的游戏规则、有明确的奖惩制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该游戏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在学习完一些新拼音的基础上,复习旧词,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有利于巩固记忆。
(二)游戏与汉字教学
汉字是由音、形、义构成的统一体,识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为了让学生读准音、认清形、理解义,就要在课堂中用活泼生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一些笔画多的字比较难记,可以用拆字的方法把生字拆成几个熟字。如:“妈妈”的“妈”,把它拆成“女、马”两个字,“女”表义,“马”表音,分别写在字卡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它们拼成一个新学的生字。可以以分组对抗的形式进行游戏,看哪一组拼得又快又准。但前提是这些字是可以拆分的合体字,不能为游戏而强行拆字。同时还可以用这种形式告诉学生:其实汉字并不难,汉字中85%以上都是形声字,如果记住了一个一个的独体字,根据这些独体字的读音和意思就可以组合成新的合体字。
汉字书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尤其是汉字的笔顺和笔画。在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则,如:“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再两边”“先外后内”等等。但是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像画画一样写汉字。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则,可以在每讲授完一条书写规则后,在复习阶段采用“钓小人儿”游戏,帮助学生强化书写规则,正确书写汉字。游戏规则如下: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一起完成一个规定汉字的书写,比如“鼻”字,一人只能写一笔,每写完正确的一笔,游戏者就可以在旁边完成“钓小人儿”的一笔(钓小人儿是一幅简笔画,即先画一个小人儿的形象,然后再画上一个钩子),有人写错笔画则输掉比赛,笔顺和笔画均正确且最先完成“钓小人儿”者获胜。
(三)游戏与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才能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进而学会遣词造句。我们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从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及语用等方面来解释分析词语。但是对零起点的学生来说,能够记住某个词,并且强化这个词的拼音和书写却是重中之重。基于此,我们采用游戏教学法来实现教学目的。
如猜词游戏,教师先用幻灯片或者卡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词语,然后把学生们分成若干组,两个人一组,二人可自由组合决定谁来比划谁来猜,教师出示卡片,学生猜词,要求学生只能用肢体语言,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先猜到者获胜。这样猜过一轮后可以让本组学生交换后再猜,累计分数多的组获胜。该游戏重点考查常用的生词,主要用来复习旧词。
拍词游戏,在黑板上贴上一些自制的词语卡片,两个学生一组上来做游戏,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读出黑板上的某一个词,先拍到这个词的同学获胜。接下来把这些卡片移动一下位置,然后再让一组学生上来做游戏,依次反复进行即可。该游戏重点考察学生对词语的认读能力,可以复习旧词也可以认读新词。
(四)游戏与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教学时常把语法比作拐棍,当学会了一根拐棍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它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丢掉再用另一根。长此以往就可以对所学的语法知识烂熟于心,并且融会贯通。在句型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传声筒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老师悄悄告诉每组第一个同学一句话(这句话是用所学的句型造的句子),让同学们依次把这句话传给自己组的同学,最后听到的同学到黑板上把这句话写出来,哪一组写的句子又快又准确就获胜。
采用这样的游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强化记忆,产生沉浸体验,进而为学好汉语打下基础。
(五)游戏与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它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对外汉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外国留学生之所以来中国学习汉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入文化教学。比如: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恰逢中秋节,我就在准备课件的时候专门准备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及王菲的歌,还特意给学生们准备了月饼,这堂课的学生是来自德国汉堡大学汉学专业的,他们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来中国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汉语实习。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就着重强调了中国文化。首先让学生们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及发展变迁,然后让他们欣赏美文及音乐,让他们在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会了“中秋节、月饼、嫦娥、后羿”等词语,然后在给他们分月饼的时候融入了句型“主+数量名+V+数量名”。这种句型在口语中表达分配义,他们就学会了用这种句型来造句:“我们两个人吃一块儿月饼”“他们三个人住一套公寓”等。正是因为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使他们能尽快产生沉浸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还开设有“唱民歌学汉语”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一定词汇又能学会一些语法在口语中的表达,同时还学会了汉语歌,可谓一举多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促进学生沉浸体验的产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游戏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中设计游戏要有明确的目的,即我们希望设计这个游戏达到怎样的效果,不能为游戏而游戏,而应该是为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中某个环节的某个知识点而设计的。
2.游戏教学法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还要兼顾竞争性和奖惩机制
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和明确的奖惩制度。我们在给予奖励的时候不妨多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奖品,比如:中国结、剪纸作品、泥塑、带有京剧脸谱的书签等等。这些奖品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学习或者复习某一个语言知识点的目标。
3.把握游戏教学法中“教”和“乐”的度
游戏的趣味性是游戏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使用游戏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游戏中的教育因素。每一个游戏的设计都不是单纯为了比赛或者为了发奖品,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愉悦的心境下掌握某一个语言知识点,进而达到认知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4.游戏形式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运用游戏教学法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国籍、不同接受能力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游戏,或者提供同一游戏的不同层次。比如:做拍词游戏的时候,当给出的是一组相对简单的词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参与。当词的难度增加时,可以相应地选择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是复习旧词的时候选择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而学习新词的时候选择水平较高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
五、结语
沉浸理论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运用沉浸理论设计游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产生沉浸体验,为提高学生汉语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运用游戏教学法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除了注重趣味性还需要注重游戏的目的性和竞争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玩中学”,在愉悦的心境下实现提高汉语水平的目标。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301-01500202]和河南省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JSJYYB-019]阶段性成果。)
注释:
[1]Csikszentmihalyi,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5:21.
[2]Egbert,J.A study of flow theory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3,Vol.(87):499-518.
篇13
二、沉浸式外语教学的特征
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且在国际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它有着独特的教学特征:它体现了尊重语言的民族性,语言使用中的平等性,学习外语过程中的跨文化性,以及在学习语言中的生成性。
(一)民族性
一旦某种语言被社会上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并且在生活中自由运用,也就会产生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显然,语言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事件,它必然会涉及到某些民族感情的因素,正如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有句名言:“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2]。
加拿大推行沉浸式教学,实际上是摆脱了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不只是仅仅教会学生的一种外语,而是对学生进行母语以及外语(或第二语言)所涉及的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教育,这就使得沉浸式外语教学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也即是说,沉浸式外语教学主张其教学内容中应有外语语言所涉及民族的相关内容,各种学校活动也反映出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反偏见、反歧视和跨文化理解。因此,尤其来自国家、地区以及不同民族汇集在一起的多民族国家采取沉浸式外语教学,也可以避免由于语言上引起的问题而上升到民族矛盾,甚至政治矛盾。
(二)平等性
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在加拿大得以诞生,正是保护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性,剔除语言上的歧视与偏见。尤其在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和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不对这些语言进行主次、高低贵贱以及强弱之分。事实上,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体现出了一系列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的教育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能力的学习与掌握,而且是两种教学用语的使用,即要使两种语言教学充分显示其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性质及语言价值。同时也要根据实际出发,每种语言必然有着它自身的民族特性,因而在教学时也需要保持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三)跨文化性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学会一种语言也应该是学习它的文化,而不只是学习了语言交往技能,诚如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余秋雨先生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社会制度的差别,意识形态的差别,经济水平的差别,最终表现为文化的冲突”[3]。因此,在外语教学的内容上提高文化品位,就是对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民族文化进行适时点播与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就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异族社会、生活、文化现象,从而拓展知识,增强阅历,提高外语语言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