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类型,根据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是人类在劳动协作和语言交往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借助于语言、符号与形象作为载体,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人的思维,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后天的开发、教育、训练与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美丽的花朵不仅需要阳光、土壤和水,还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呵护,一般思维如此,创造性思维更是如此。

许多学者都对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根据创造性活动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专指那些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它能够创造出新的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即必须是“独创的”并且是“恰当的”。这是较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如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政治家的新的治国理念等等。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突破固定逻辑通道,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都称为创造性思维。只要对于个体经验来说是新颖的独创的即可,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创造性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水平与科学家艺术家相比是具有很大差别的,只要学生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提出一些新的东西,就可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至少具有创新的成分。

2.创造性思维的形态

(1) 发散思维

这个概念是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的,后来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三维模型”中作了进一步阐释,而且认为创造思维或者说主要是发散思维,这在国内的影响很大。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和创造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原始信息出发,朝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寻求各种不同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点,运用这种思维方式,首先在思维速度上,思维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念头,在思维表达上反应敏捷少有阻滞;从跨越度上来说,它能够改变思维的方向,可在不同的领域内表达不同的概念;从独特性上来讲,能产生新颖和不同寻常的念头,以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认识事物,这是最高层次的发散指标,在发散思维中起到核心作用,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外,发散思维虽为创造活动提供了许多创新的观点,但创造性成果的实现往往也离不开收敛思维。收敛思维为解决问题寻找最佳答案,并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答案。当代科学史家和哲学家库恩指出:发散思维是自由奔放的思考,收敛思维则受到一定传统的约束。在创造性思维中人们总是从已有的信息出发,经过重新的联想、加工、组合得到许多新的方案和信息,然后经过收敛思维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获得唯一的最佳结果。

(2) 反向思维

又称逆向思维,它要求思维者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是与传统的习惯的逻辑的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习惯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创新。”反向思维就是与常理背道而驰,在突破传统的过程中标新立异,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它要求思维者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想常人不敢想之事。如牛顿见到苹果落地,就问自己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由此诞生了引力定律。反向思维为创造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3)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基于有限的信息数据,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和逻辑推理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有学者认为它是思维的洞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感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有可能实行跳跃、越级和采取捷径。前苏联的凯德也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创造能离开直觉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往往不存在一种凝固不不变的逻辑通道,它往往并存着多种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借助直觉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进行选择,在各种不确定的空间条件下敏感地捕捉有效信息,在有限的证据下直接快速地做出预见和决策。

(4)灵感思维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达到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灵感,既不是从天而降,也非心血来潮的产物。柴可夫斯基说得好,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灵感状态的特点是,创造性想像极为活跃,创造性思维极为敏锐。它具有瞬间突发性的特点,不期而遇转瞬即逝,同时灵感往往是在思考者高度入迷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景下,忽然产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因此它是对人们艰苦劳动的一种奖赏。是以创造者对解决任务的方法的不断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为前提的。灵感状态是思维的顶峰状态,使问题迎刃而解,往往能够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1.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渗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特点。

首先要求教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大学生的思维状况,专业要求等设计教学计划,课堂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安排好现场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猜测、分析、讨论。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运用一些独特的思维训练方法,如运用一题多解、头脑风暴法、列举法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能力,引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或运用反证法、逆向推理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

再次,帮助学生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美国的许多研究性大学中专门开设了创造学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只要提出自己以前没听过、没见过、没接触过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等,都应视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并应当予以尊重、鼓励和奖赏。

2.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保持一颗“童心”,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了好奇心。好奇心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质疑。中国的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应试教育,普遍缺乏善于质疑的态度,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无论在课堂上、在实验中还是在课外科技活动时,都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提问,教学不能满足于使学生听懂会用的水平上,要善于提出新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转移到发展智力的广阔天地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渗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科研活动。

3.重视研读原创性著作

大学生拥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量研读相关领域优秀的原创性著作是锻炼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捷径,它使大学生获得了与伟大思想交流的机会,使我们能够在原创性思想的高度上思考,从伟人的思维中不断地检验和启发自己的思维。在谈起哲学学习时,有人这样形容哲人康德:“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1]可见,要有所创新,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减少我们犯错的机会,节省我们创新工作的时间。此外,是怎么读的问题,我们既不能一般的阅读也不能漫无目的读,应是有目标有秩序的研读。陶志琼等人提出了研读原创性著作的三个步骤[2]:求真,把握原著是什么?还所读之书以本来面目;求善,批判性的阅读,加入自己的主观评判;求美,从批判中显露读者的希望,创造性的思考并回答同一问题。

4.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古今中外的成功事例无不在告诉我们,优秀的创造活动离不开创造者优良的心理品质。

(1)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原动力,如果缺乏兴趣,要在本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活动是几乎不可能的。正如猫抓下的夜莺会失去自己的唱歌能力一样,不是发自内心自愿的、强制性的思维活动也难以结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3]。

(2)顽强的意志力:天才出于勤奋,创新人才更需要坚韧性、自制力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因为不管一个人的天赋多高,对自己的思维对象怀着多么热烈的兴趣,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毅品质,要想创新也是很难的。所以要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地对学生提出任务,严格要求,使他们锲而不舍的关注于自己学习研究的事物。

(3)乐观向上的个性: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懒惰、骄傲、安于现状等消极个性,鼓励学生的勤劳、勇敢、乐观、豁达、谨慎、探究等积极的个性。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对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的培养我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最终创造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正如高尔基所说: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又是一切奇迹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篇2

“四大发明”在世界上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而易见,就是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进行的,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现今的社会。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就必须具有创造的意识,对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大学,更应如此。

二、创造力概述

创造力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改造客观世界,是一种人人皆有的能力。创造力的特点主要凸显在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上,主导创造力发挥的核心因素是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程度,即通过无定向探索未知的思维能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能力――即创造力。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激发的,而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需要广博的学识作支撑――“博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见多识广,获取广泛而丰富的知识,激发他们充沛和旺盛的好奇心,从而为满足好奇心而去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倘若好奇心丧失了,学习的欲望也就随之消失了,博学则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尽快了解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完之后怎么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他们自身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融入社会后才能够具有更广泛适应能力,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实验结果表明:拥有丰富知识并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并非都是具有创造力或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所以,对不明白的知识一定要刨根问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来仔细思考和分析,否则所学到的知识就不能为自己所用,即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慎思”品格的培养。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有别于一般思维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它主要有以下四种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求异性,三是发散性,四是独创性。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就是对事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科学的精神。通过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不断增强他们的创造欲望,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创造力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获得。

通过求异性思维可以获得不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即不能人云亦云。所以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通过鼓励学生设计不拘一格的设想,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受自己教授的知识或思想,不是让众多学生必须按照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也不应用要求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必须得出相同的答案。实际上,得到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求异性思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创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正确的地方和失误的地方,真正培养他们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创造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且还需要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实践活动才可以见诸于实现,但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认为发明创造是偶然的或者完全凭借机遇获得的。所以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行的培养中“笃行”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德。学就要有所得,就要努力将所学知识践行与实践,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创造能力强的人需要具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不能怕失败。因此,老师也不能因为图省事而直接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应该通过问题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能碰到困难就问老师,面对老师的提问直接回答“不知道”,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最大的敌人。独立思维的结果可能会有别于众人,有异于常规,也可能根本就是错的,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及时修正偏见想法和先入为主的心理,比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经常用到数组,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直接运用语言平台提供的数组类型,但该类型具有占用空间过多且不能释放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是否可以通过指针构造动态数组的方法解决问题。法国生物学家贝纳尔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四、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重视他们“慎思笃行”品质的培养。要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的应用面,引导学生多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创造出更大的成果。多种知识相互启发可以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要培养学生敢于主动否定自己、勇于想象的能力。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能有机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进行再创造。

篇3

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有过很多说法,但是大同小异。创造性思维一般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通过多方面资料的查阅,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活动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第二、一般情况下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累加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总是以某一种思维为主导而进行的,这和矛盾普遍性是一个道理。第三、创造性思维虽然有它自己独有的活动规律,但是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而发挥作用。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

1、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它具有个性的特点,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结点。显现出对事物判断的独立性。钢琴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曲目的弹奏,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使弹奏曲目的方法出现既优美有和谐的音符。即以钢琴教育中大学生青少年的学习来说,在他们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其思维便具有独创性的特点。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它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信息,即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方案或假设,等等,可见它的活动方式的复杂和结构的复杂。钢琴教育中通过小组弹奏,找出学生认可的旋律,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从而鼓励学生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新曲目进行弹奏。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它的结果,不论是概念、假设、方案或结论,都包括着新的因素,它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新颖程度是思维独创性的最重要的指标。看到星光大道出来的歌星们,学生就会去模仿和探索,在钢琴教育中通过文艺频道等媒体来激发大学生创作的新颖性,从而产生更多的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校钢琴教育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教师不仅要传授钢琴的弹奏技法,而且要会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应用性的合格人才。通过几年来钢琴教育的传授,摸索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通过钢琴弹奏技巧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钢琴演奏是纯技巧及思想性极复杂的高雅的艺术活动。早在八十年代人们学习钢琴也许还有些盲目,而现在随着钢琴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钢琴的重要性。在这个知识创新和人才竞争的时代,知识创新在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钢琴教育学习的意义及功能是多层次的,它不仅可以培养演奏家、智育功能、美育功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未被充分挖掘的更深层次功能――创造性思维的功能。良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运用教育手段来进行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而钢琴教育是培养发展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2、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建立全新的钢琴专业教学模式,成为大学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校实际教育中,重专业知识学习,轻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仍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与缺失。从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结合音乐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比如系列音乐晚会、艺术欣赏、三下乡演出等活动的开展。对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意义以及其开展形式上进行充分的研究探索,从而对丰富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系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3、利用钢琴曲目旋律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钢琴教育中把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听觉审美的培养、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和灵感渗透到钢琴教学中,就能在钢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思维素质,这种素质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钢琴演奏艺术是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是对音乐作品的解释,是把乐谱变为实际音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创造性地挖掘出蕴涵在乐谱符号背后的音乐作品的灵魂,并赋予其新的神韵和意境。由于音乐的可塑性很大,因此,钢琴演奏艺术能给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天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独创性的特点,言传身教,以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传递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

总之,从科学的角度,人才学的培养,文章阐述了钢琴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从而提出了钢琴教育中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员军事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积极使用电教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军事思维发展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军事思维。教学民主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善于根据大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运用自己的人格、形象、情感以及语言手段来调节和控制各种教育影响,努力创设积极、让人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师生合作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军事素质比较薄弱的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并付出加倍的爱心,以唤醒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那么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无穷无尽地发挥出来了。

二、启发积极的军事思维,学会质疑、释疑,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基础

军校大学生军事思维的活跃,离不开问题,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尤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保护和发扬学生勇于发问的积极性,为他们的丰富想像插上翅膀,为他们的积极军事思维创造空间,并不断加以引导,学生的质疑水平就会稳步提高。至于释疑水平,因有大学生的积极军事思维做基础,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精神,是同他们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并存的,质疑和释疑可以相互促进,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的军事思维才会被充分激活。教员形成以启发为主的民主、宽松、灵活的教学风格时,学生也会倍加自信、自尊,这是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因素。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关键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利于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对一门知识只有产生了兴趣,才可能对其加以探究,促成对某种知识的研究与记忆的动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例如,发散思维法、视角转化法、设疑激趣法、联想法、双边讨论法等等。这些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意加以引导,综合运用。

四、引入激励机制是培养军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为了鼓励军校大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军事思维能力,在教学和考察中引入激励机制是必要的,并要构建一个评估体系。例如,在课堂上积极发表有关军事方面的新观点,可在平时成绩中适当加分;平时布置的有关小论文,能在学校或校外刊物上发表,可在总评成绩中加分。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动手、动脑习惯的培养,又有利于军事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军校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自主性大大增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和复合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这是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基础

大学生全面发展,知识、能力过硬,才有实力去进行军事创新实践。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的出现,使许多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是创造性解决军事问题的有力支撑。

(二)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也是军队进步的灵魂,一支没有创新的军队,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创新也是军人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生存于激烈的竞争中,很难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要成为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只有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去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同时具备这些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军事思维的过程。

(三)创造性军事思维要从创造性的学习抓起。

军队院校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身要有创新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思维,掌握创新性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性学习能力。不仅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更要重视寻找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方法。大学生要善于在已有的知识和实践上通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新的思路设计、新的意图方法,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

(四)形成有利于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的文化范氛围

1.拿掉条条框框,进行独立思考。遇到军事问题和难题,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经验,不独信书本,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想,按自己的思路、意图去创造性进行军事思维,创新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的一个物质载体,但书本不能给我们全部,很多知识是我们无法从书本了解到的,况且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因此,“信”书,要有选择地信,有目的地信,同时要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善于借鉴和吸收前人的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借鉴不是模仿,一味地机械模仿只能导致思维定势。还要不迷信传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要有敢于质疑和释疑的精神,敢于说“不”的勇气,放宽眼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大胆求异,寻求新解。分析和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自己如何去发现和探求新解。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要使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这就给了自己创造性军事思维的动力和压力,探索出与往常不一样的方式,结果也往往出乎人的意料。

3.善于想像,拓宽思想。这与创造性军事思维紧密相连的,很多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来自人的灵感。例如,“万有引力”、“环苯图”、“破缸救人”等等。大学生要善于想像,调动和激发大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思路、全面审视,不断研究与创新。

4.敢于超越,争创先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进行创造性军事思维,就是要不断进行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篇5

大学生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思维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国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学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提供充足的能力培养,而且还可以使得当前的教育模式逐步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学校的相关的教职人员都应该加强自己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着重从大学生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通过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实现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并能使得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大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问题

1、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大家对语文课程一贯的观点就是只要欣赏和记忆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但是,语文教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都是古今中外的大量的学者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以及精神食粮。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整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当前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一个简单的语文知识和现象。大部分大学生都把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点当成理所应当的合理的现象而不去思考观点或者是结论揭示的过程。这种现象是导致当前大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缺乏的最主要的因素。

2、大学生在语文领域的事业不够开阔

语文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因此要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的话就必须要保证学生在语文这门课程相关的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积累和视野。在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由于大学生刚刚经历了高强度的高考从而使得在大学学习期间有一定程度的懈怠。无论是之前的学习生活中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还是在大学期间较为懒散的学习方式都使得学生在语文这一领域中的视野比较狭窄。要使得大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的话,如果没有保证坚实的基础其实现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二、大学生语文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办法

1、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需要从学生的思维模式出发。在以往的传统的大学生语文教学中,由于缺乏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的大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层出不穷。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过程本身,由于语文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只需要记忆而不需要严谨思考的一门学科。所以,大学生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从来都没有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大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能力入手。大学语文教材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料中的主要内容都显示语文涉及到的知识都是古往今来以及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字形式而是需要每个学习的大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加深理解从而更加理解文化的由来和发展,这样才会使得大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积极对周围的世界作出具体的思考从而为社会发展的进步作出自己的创新。在大学生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受到学校相关机构部门以及相关的授课老师的高度重视。因为大学生还处在一个被引导的阶段,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的相关学习计划的强制规定以及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循循善诱。具体的做法就是学校在进行对学生的具体培养模式的讨论过程中需要将培养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教课老师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学期间,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可以不定时的在随机班级进行听课并对老师的相关工作作出具体的监督和给出合理的建议。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老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独立思考。老师可以针对具体的内容提出具体的问题然后让全体同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是老师不定期地给出相关的思考题目并要求同学完成相关的书面报告等模式。例如:请学生思考自己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哪部著作最具时代意义,并结合该著作讨论自己的看法以及该作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存在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思考结果将受到老师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奖励。这样,从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两面出发可以有效保证大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思考能力的培养。

2、积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

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相关的培养,除了学生本身要有独立和积极思考的能力之外,保证学生在这个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所以,根据我国的大学生在语文这个领域基础薄弱的具体问题出发,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逐步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对语文领域相关知识的积累,大家普片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这一点从大的方面来讲具有一定的可行意义,所以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阅读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来实施。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要首先保证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及积累。所以,要让学生尽量多去学习与语文有关的并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被大家都忽视掉的语文基本知识。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还会提高学生在将来其他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基础的观念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加扎实以实现未来的创新。第二种可以高效扩展学生语文视野的活动即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每个学生关注的方面不一样所以猎取到的知识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课堂上或者是专门的讨论课程或者私下举办的讨论会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每个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一些意见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到的有趣知识,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学生语文视野的拓展。实现大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视野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得保证在学生自身积极的情况以及老师要求和管理的条件下。所以,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组织学生参加某些具体的活动来实现自身视野范围的扩展。

三、结束语

本文从大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在当前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本文认为应该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为相关的教师或者是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作者:杨翠平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1 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1.1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中加入创造性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对其内容进行理解与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灵活性可以让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运用,用巧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创新性则是对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创新,这些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将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在大学的体育教育中,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成效。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丰富、灵活,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性思维会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从而会让学生更加融入学习。

1.2 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加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改善,同时还会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教育的一般训练中也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其进行强化,教师在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训练中,以促进整个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3 提升体育训练成效

创造性思维对于体育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将体育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从而能让教学质量更高,达到的成效更好。创造性思维能让学生渐渐开始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产生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水平。

2 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 没有重视创造性思维

由于许多学校都还没有深入去了解创造性思维,同时对创造性思维也没有产生重视,导致了有些大学的体育教学中还没运用创造性思维,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与老师不能正确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认识。但是想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好的成效,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正确的认识,同时应用创造型思维进行训练,让其有好的发挥,才能呈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措施,那么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应用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

2.2 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太过于枯燥

创造性思维能否有好的应用效果在于其应用的量和实践是否长久,其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没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从而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和作用。然而对于对学习提不上兴趣的学生而言,不能只是用单一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创造性思维更好地融入学生中,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3 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3.1 对思维的培养需要进行重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系统认识,同时教师也要为自己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思维中进行不断地创新,明确其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再将创造性思维与大学体育教学进行巧妙结合,这样使得大学体育的训练效果有很好的提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也需要学生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创造性的思维指的就是发散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然而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否得到好的应用就在于周围的教学环境好坏,在进行大学体育教育中,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相对的改善,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找出学习中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出适宜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在对教学课堂环境进行构建时,需要注意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环境的控制,对于教学气氛来说,需要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活跃教学气氛,从而在教学课堂活跃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会更好地让学生训练效果得到提升。

3.3 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实践需要强化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加入创造性思维方式会让学生的体育教学训练得到好的成效,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为了能让学生适应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需要先让学生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方式,然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就需要进行大力的研究。可以从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和实践来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培养,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能独自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有效的发挥,从而能让体育教育训练对学生的教育力加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4 结语

从文中可以看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成效好坏在于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程度,其能将教学的效果大幅提升,还能让学生发挥出其最大的能力。同时,我国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训练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性,有的教师不能完全发挥出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国需要从各个高校做起,让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创造性思维得到好的运用,让大学体育教学训练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 齐骥.浅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J].才智,2015(34):142.

[2] 时光.如何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4-125.

[3] 张晓龙.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0):141+143.

篇7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中国科学院院长、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度奖学金、奖教金颁奖典礼暨“中国科学院学子论坛”上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中科院人的追求”.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维,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它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它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突破性、针对性、灵活性、综合性等特点,也体现了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数学思维品质.

2.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是涉及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关键问题.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潜力,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不同而已.所以对每名学生而言,都是在从事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创新教育的过程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过程,也是挖掘创造潜能的过程.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总是强调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及其对数学创新能力的影响,强调数学教学的技术能力,忽视数学教学的智力价值和文化价值.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创造性的人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我们同时还要强化双基教学,加强创新的基础,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3.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培养成知识、能力、人格的完整统一的人.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创新认知过程,这就要创设宽松的育人环境.宽松的环境是创新的重要外因.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在获奖大会上致答谢词时说:“我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工作在一个博学而宽容的圈子中……”这说明环境因素对创新的重要性.校园文化体现出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它反映大学师生共同的利益和心愿,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学术氛围,形成竞争的环境,营造一种在学术上大胆创新的浓郁气氛.在校园自然环境方面,要营造一个能够激发人们聪明才智和潜能的校园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大学校园建成树木葱茏、小桥流水、精美别致的园林模式,让学生在这样一种优雅的校园环境中潜心研究,激发灵感,宁静致远.

4.改进考试方法,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考试是无形的指挥棒,它指向哪里,学生就奔向哪里.数学定理和公式的死记硬背只能潜移默化地造成学生的模仿性和盲目性.教学旨在发展智力思维,考试旨在测验素质,考核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创新思维更多的只能在“过程”中才能得到提升,单纯的考试是难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因此考试评分中要避免由一次笔试定分数的做法.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打破传统的评价方法,将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

5.实施实践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要求高校教学必须坚持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实践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又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开设创新实践项目,设立创新实验基金,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创新学分等给大学生创新实践以组织制度保障,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建立模型的方式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实施创造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在数学上实施 “合格+拓展”的培养模式,它就是对所有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结束语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主题为“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创新”也是一大重要议题,这都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予当代青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数学思维教育的主攻目标应该放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上,数学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放在让每名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不失时机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使得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大学生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张耀峰,沈卉卉,王玉宝.依托数学建模竞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6).

[2]黄尔烈,安宪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2).

[3]陈玉科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国高等教育,2000(4).

[4]宗河.国家创新体系(大学)框架基本形成.中国教育报,2006-01-09.

篇8

一、应该具备读书和自学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一个人在不受外力制约,不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我学习能力。大学生为什么要具备这种能力呢?首先,这是由读书的特点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决定的。人类的知识大多是由眼睛输入的,从耳朵听来的毕竟有限,国外有些大学生,终年不去听课,只靠读书自学,学校也允许他们如此,并且认为他们是优秀的学生。考试时这些学生的成绩往往比听课的学生还要出色。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古今中外的大学者,没有不勤于读书的,坡说:“读破万卷自通神”,只要大学生手不释卷,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人一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大约只占全部生命时间的七分之一,人的一生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只占全部知识的百分之十,并且经过不断更新,然后所剩无几。如果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生就要具备读书自学的能力。其次,是由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决定的。大学的学习以理解为主,要求的是理解的深度。教师讲课往往是对教材上学生看得懂的内容略讲,点到为止。而对学生看不懂,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内容详讲,重点讲。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略讲的内容就是不重要的东西,从而自己不去深入学习,势必会延误自己,落后于人。如若想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仅听老师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自己去悟,去思考,去读书尤为重要。大学学习内容的完成,要依靠传授和自学两个环节相互配合来实现。读书和自学不仅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又为以后走上社会继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应该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当今时代,广泛的获取信息,知道谁有你需要的知识,知道哪里有你需要的信息,并且知道如何使这些知识信息为你所用,就需要具备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当今社会,成功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取决于收集和使用知识和信息的效率,取决于你同别人合作的程度,取决于别人接受你的程度。大学生目前虽然还没有走上社会,但是如果将来要成就事业,逐渐的使自己具备这种能力至关重要。现在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共识,即:成功=能力+关系,甚至关系比能力更重要。不管这其中是否存在着揶揄的成分,但这毕竟是社会现实,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际关系对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作用。你要想办成一件事就要同人打交道,如何处事,怎样处事,这是一种能力和技巧,需要大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

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参差不齐。许多学生有交往的愿望,但又不善于交往;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学生感情冷漠,过于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不能换位思考,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待人处事,因此不能同别人构成情感上的共鸣。他们往往希望别人主动来联络自己,从而错过了联络别人的大好时机。凡此种种交往缺陷,都需要大学生在交往实践中加以注意和克服。现代社会,人际流动频繁,人与人之间很难通过长期接触,深入了解而建立固定的人际关系,因此交往中的技巧就显得很重要。人际交往中所具备的规范、礼仪、举止、行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的重要素质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会这些技巧,逐渐具备这种能力,将来步入社会必会受益匪浅。

三、应该具备认识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我意识得到了发展。首先,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自己”,把自己作为独立于周围事物的主体进行剖析,决定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其次,自尊心明显增强。大学生主观上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觉得自己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明天社会的栋梁,因而自尊心明显增强。大学生由于抱负远大,往往头脑中设计着一个理想的自我,过高估计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得这种估计往往同客观现实很难统一。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从而使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同现实差距很大。大学生自我评价有两种极端倾向:一是自我评价定调太高,目空一切;二是认为成功可望不可及,整日无精打采,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位哲人说:人生有两大悲剧:踌躇满志和万念俱灰。大学生正值自我认识不断成熟的青年时期,最易犯这两个毛病,值得警戒。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一个人社会性成熟的标志,大学生要想使自我评价同他人评价、社会评价相统一,就必须正确了解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就应冷静思考,重新审视自己,从而建立高层次的自我评价意识。

四、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9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专项规划重点课题“北京高校学优生创造性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75-02

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力是产生新颖的和适宜的工作成果的一种能力。随着心理学对创造力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等因素的综合体。很多学者开始寻求创造力的综合评价模式。创造性思维是提供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是多种形式思维协调活动的综合体。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主要指个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倾向。创造性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构成了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试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所突破。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试图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按照专业门类(理、工、文)各选取一个学院,采取整群抽样法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共406名有效被试。其中理科196名,工科107名,文科103名;男生266名,女生140名;大一学生93名,大二102名,大三103名,大四108名;独生子女276名,非独生子女130名;生源地城市221名,城镇55名,农村130名。在每个班级内按照学习绩点进行排名,取前15%作为学优生,中间70%作为学中生,后15%作为学差生。

2.研究工具。本研究把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创造性人格选用《威廉斯创造倾向量表》,把创造性倾向分为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个维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测定选用2003年由骆方编制的《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研究对其中的部分条目在语言表达上进行调整。量表有较好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共46个条目,包括10个维度:把握重点、综合整理、联想力、通感、兼容性、独创力、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投射未来。

3.统计方法。采用SSPS13.0进行数据转入和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在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以绩点作为学习成绩,对学习成绩与被试的人口变量以及14个创造力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6.107,p=0.000),R2=0.213,引入变量可解释学习成绩21.3%的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高考成绩的高低、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在解释大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创造力的14个指标中只有把握重点和独创性指标在解释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并且把握重点能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独创性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

2.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创造性倾向之间的差异。以创造性倾向的4个指标――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为因变量,以学习成绩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x2值626.627,显著性水平0.000,因变量之间具相关性。在总体创造力人格倾向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和差的学生(F=1.210,p=0.290)不存在差异。创造力倾向的4个维度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只在挑战性上表现出边缘性差异(F=2.944,p=0.054)。两两分析表明,在挑战性上,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t优-中=0.963,p=0.016)。具体分析表明,在创造力人格倾向的4个维度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均表现最差,但只在挑战性上差异显著;在冒险性和想象力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反而表现最好,但差异不显著。

3.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10个指标把握重点、综合整理、联想力、通感、兼容性、独创力、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投射未来为因变量,以学习成绩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x2值3.033E3,显著性水平0.000,因变量之间具相关性。在总体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差的学生不存在差异(F=1.165,p=0.278)。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10个维度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通感(F=3.813,p=0.023)、投射未来(F=4.868,p=0.008)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表明,在通感能力上,学习优秀和学习中等以及学习优秀和学习差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t优-中=1.383,p=0.007;t优-差=1.299,p=0.038);在投射未来能力上,他们也差异显著(t优-中=1.435,p=0.002;t优-差=1.359,p=0.019)。具体分析表明,除把握重点维度外,在其余9个维度上,学习中等的学生均表现最差,但差异不显著;在独创性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表现最好,其余9个维度学习优秀的学生表现最优,但只在综合整理和兼容性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优-中=1.073,p=0.020;t优-中=1.172,p=0.052)。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力的14个指标中只有把握重点和独创性指标在解释大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并且把握重点能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独创性与学习成绩表现出负相关。也就是说,把握重点能力越强的学生,学习成绩越好,而独创性越高的学生,反而学习成绩越差。把握重点是寻找问题的核心,把握重点和关键的能力,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基础能力。善于把握知识以及考试内容重点可以取得好成绩,但仅具此一项能力难以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独创性是从不同的角度,独辟蹊径地分析、探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指标,然而考试成绩反映不出学生的创造能力,甚至独创性能力越高的学生反而学习成绩越差。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能只是一句空话,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高呼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并没有落到实处。当前大多数高校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考试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成长。有些高校脱离课堂教学,试图在课堂之外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收效不明显。实际上,创造力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掌握,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重要场所。近年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为知识在创造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佐证。有研究者指出,丰富且结构良好的知识对创造性产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组织形式、知识体系等,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更具组织性和迁移性,发挥知识教学在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探索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成长的考试评价模式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考成绩、是否独生子女、性别、生源地的差异在解释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有显著意义。分析表明,在总的创造力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和差的学生没有差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创造力。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创造力等同于智力,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智商高的学生才有创造力。但学习成绩的差异更多是由隐藏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因素背后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本研究表明,在创造力的14指标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在13个指标上表现最差(把握重点除外),并且在挑战性、通感和投射未来3个指标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在通感和投射未来能力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甚至在冒险性、想象力、独创性上学习差的学生反而表现最优。这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创造力培养上,要注意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动机和热情,对学生一视同仁。有心理学家指出“创造力是一种几乎人人生而有之的潜力”。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如何把这种天赋激发出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郝宁,吴庆麟.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作用述评[J].心理科学,2010(5).

篇10

1、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

艺术与科学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科学家在艺术方面也都有着较高的造诣。两者在创造性上具有一定的共同语言,这也是两者能够联姻的坚实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则是艺术与科学发生联系的重要纽带。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除了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还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审美来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除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之外,其小提琴水平也非常高;而达芬奇除了在绘画上具有巨大的成就之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对数学、力学、光学等方面也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其设计的蒙娜丽沙桥手稿在500年后被证实是可行的,这也说明达芬奇在建筑设计上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通过诸多示例,我们能够看到艺术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多年的教育经验正面,一所学校如果较为重视艺术教育,其培养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也较一般的学校更强。

2、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因子,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与知识教育不同,其丰富性能够成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动力源泉,能够焕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使其对艺术产生执着的追求并最终成为精神伴侣。另外,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情感性,这能够成为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驱动力,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向着更深的层次前进。

3、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3.1转变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

观念的创新,是实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传统的艺术教育当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在艺术技巧方面的教育,例如在音乐上较多让学生练习声乐、乐器,在绘画上让学生将更多的投入到技法的练习上面等等,这种人为的将“艺”与“术”割裂的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全面的保障。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很多学生在经过长久的练习之后,也难以再对艺术学习提起兴趣,很多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转入其他行业就是最直观的反映,最终其艺术学习只能作为一种兴趣存在了。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桎梏,确立现代的艺术教育理念,一方面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之前将艺术教育孤立起来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将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教育目标,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主体。

3.2、构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队伍

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最大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其不拘泥于规范。过于规范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原则。所以艺术教育更加适合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具体教学来看,有的学生在绘画当中只是一味地临摹,及时临摹的再像,这也难以说是自己的作品,因此在临摹当中也要不断的创新,寻求可以突破的点,从而使作品真正成为自己的作品,带上自己的印记,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在艺术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大师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作品才能够在众多作品当中脱颖而出。高校艺术教育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自己就要做到在教学方法上面的创新。在具体操作当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体验,并且对学生的个性化予以尊重。然后在教学中要实现教与学的转换,除了自己寻找学习的机会之外,学生也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通过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也能够培养创新性思维。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主动学习,从学习当中学会思考,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来想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過程当中,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创造,并适时提出意见,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3.3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篇11

一、作为大学生的师范生

与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同步,我国大学校园也洋溢着一片改革的生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面,当大学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在身心上作出调整,加强师范大学生身份的自我认同,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作为众多大学生中的一员,师范大学生个人是很普通的,必须达到大学生的一般标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适应“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中,‘通’即通晓、高尚、明白,也有触类旁通之意;‘识’,智也,指目光远大,有学识、有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语言、文化、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这种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体现为公共课及选修课。许多大学生不重视这类课程的学习,认为很枯燥,没什么兴趣,并且和自己的专业联系不紧密,所以一笑拒之。

其实,通识教育中的许多课程是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常识,它的作用很大。如果一个人只会专攻专业知识,那么他/她的生活将会是狭隘的,同时,他/她的专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作为教师如果只会专业知识,那么就可能因为知识面过窄而失去用渊博知识“征服”学生的一个条件。而且通识教育也是自我素质的提高过程,并能加强自身的涵养。

2.精通专业知识

我国的大学是为我国社会各部门输送专业人才的摇篮。1952年下半年,我国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专业设置。到今天,我们的专业体系已日臻完善,培养了许多高科技人才。而这种高科技人才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应该对学习生活作适当安排,制定目标,并且围绕这个目标来丰富专业知识。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给自己信心,在找工作与工作期间游刃有余。现今,大学的扩招制度使大学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想上大学但又不爱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知识索然无味,专业知识也是学得一塌糊涂。兴趣是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兴趣的确学习专业知识是痛苦的事,但是这对以后的就业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而且,只要认真的去钻研专业知识,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成功体验掌握专业知识,精通专业知识的乐趣,在这种成功的体验下,学习的积极性会更强。

3.培养创新思维,全面贯彻素质目标

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不应该忽视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敢想敢说。一位科学家说过:“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缺乏力量或金钱,而是缺乏想象和信念。”我们的创新意识首先是从改变逆境和不愉心情开始的。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想他人未所想做他人未所做的事,这便是一种创新。在校园日常生活中要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的熏陶与感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其次,“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创造性思维不能凭空产生,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也就是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为背景,这样才能在所见所识中发现人之所未知之处,得出不同的结论。没有基础知识,创造性思维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作为师范生的大学生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以上三方面之外,还应该有合格的成绩,高尚的道德思想素质等。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对于师范生是不够的,师范生还要从教师这一职业来培养自己的能力。早在1995年,我国在《教育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提出教师应被视为专业。教师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那么在校师范大学生更应该转变那种传统的教师观念,明确教师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师范大学生身份,做好就职准备。在校师范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培养教育教学技能。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准老师”,是横在师范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对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根据《班主任之友》杂志对教师类型的调查,总结出了最受欢迎的教师有以下几种:“亲人型、亲近型、柔和型。”最不受欢迎的教师类型有:“古板严肃型、警察型、部队长官型”。在《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定位》一文中,谈及了不受欢迎教师的几个缺点:“意识不到创新潜能在学生中的普遍存在、缺乏创新素养、缺乏宽容心、缺乏创新性工作”。从这些总结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优差区别还是在自身的教学素养。那么,在校师范大学生将来要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教师,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以下5方面来提高自己:

1.做一个高尚的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社会性,人用大脑思考并且以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与动物相区别,人不再是动物,还因为人的情感中有极强的道德约束力。教师和学生都是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完整个性。教师和在校师范生还要认识到,学龄阶段的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影响,有些是外显的影响,但是有些却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教师的人格素质通常是以内隐的形式对学生发生作用,所以教师要力求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校师范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努力提高自己,做一个高素质高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从平时的言行开始,向优秀教师的标准靠近。

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之所以把职业道德单列,是因为近年来许多人对教师这一职业未曾摆正心态。目前,主要有两种主要的教育观:“狭隘的自然功利教育观”(教师把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等同,认为是赚钱的工具)和“极端的外在超越教育观”(把教育事业视为神圣的,它不应该和金钱挂钩,否则就玷污了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劳心的事业,它需要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爱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教育事业需要奉献,所以功利教育观不利于教师全身心的奉献。但是,教师也需要生存,也要消费,所以超自然的教育观也不太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动力。在校师范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教师职业观的问题,避免极端教育观。

3.扎实的教学技能,宽广的知识面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承知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发展。这就要求师范生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师范生是大学生中的一种,所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自不必说。其次,师范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师范生要拓宽知识面。任何一个受学生喜爱和关注的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外知识丰富。广博的知识是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要博览群书,学好公共课,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第四,掌握教学技能。“三字两话(画)”(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教学简笔画)是师范生的基本素质,需要多练习。其中,普通话是其中重要的一块。今天,人口的流动使许多人之间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普通话的推广为大家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反过来也更有利于普通话自身的进一步推广。同时,师范生还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技术,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作好准备。

4.培养创造性思维

当创造性思维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种潮流时,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更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教师都是刻板的无创造性的工作,那么学生在无意识的模仿中也会变得呆板,毫无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根据我国大学的类型,师范类人才是要“既有较宽的基础理论,较广的专业口径,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么,师范生如何培养自己能力呢?主要是多看书,打下知识基础,想人之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不要拘泥于历史与现实的磕绊。在校期间应多关注社会和学术动向,把学习、思考、研究结合起来。

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双重角色,致使在对它定位时必须从多角度着手。综上所述,成为合格的大学生和合格的师范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但是,师范类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合格的师范生是第一位的,合格的大学生是第二位的。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一定是合格的师范生,一个合格的师范生肯定是合格的大学生,因为师范大学生的要求比仅仅成为合格的大学生要求更高。所以,师范生必须要在校期间就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好准备,走好教师专业发展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定华.美国布朗大学的教学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2003,(2).

[2]马武等.教学设计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信息技术,2003,(1).

篇12

当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对我们国家的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文明程度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人才。大学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当今新时代的大学生将是未来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我们国家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是:如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回归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最初的本质,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造力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关于创造力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和理解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人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指在寻求一定目的和要求的条件下,运用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思想、新概念,并且具备一定的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生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创造力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关于创造力的结构,一般来讲,知识、能力、品质三个要素组成了创造力的结构。广博的知识是构成创造力的最基础的要素。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创造性融合、发展的时代,各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将会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和新的领域。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面狭窄,就可能直接影响其思维的发展和视野的开阔,从而限制其创造力的提高。个性品质是实现创造力的保证和基础。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外还包含着其对事业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这也是激发其强烈的创造欲望的不竭精神动力;因此,要具有“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新”的实践创新精神。要具有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敢于树立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拘泥受制于传统的落后观念。

创造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越来越重要,创造力是大学生成才所应具备的一个关键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和充分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各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关注人才的创造性发展,注重考察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纵观历史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正是依靠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创造实现的。所以,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充分调动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二、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探析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也在试图加强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匮乏,这是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制约当前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近年来,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仍然比较固定和单一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缺乏创新性,学生没有足够的场所和地方来开展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与我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计划是不相适应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多数课堂至今还沿袭着“满堂灌”的传统式教学方法,课程的考查方式是比较单一的闭卷考试,学生们只有上课记笔记,考试前复习笔记,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学课程,这就使得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缺少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在课程结构方面,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交叉和糅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过大,这使不少大学生限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了解不到交叉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未能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导向、激励和隐形教育功能。”[1]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普通高校里校园文化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很好的功能和作用。

(二)教师因素

如果教师缺乏创新的观念和素质,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一些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教学的目标是把知识讲深刻讲透彻,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现有的知识,但却严重约束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权威观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大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自由、宽松、民主氛围,鼓励创新和注重个性发展的课堂,但是现实的大学课堂却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没有给学生展现智慧和才华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就难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其创造才能的施展。

(三)学生自身因素

一般而言,多数大学生习惯于接受和掌握书本上原有的知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从未产生过质疑,从来没有怀疑和挑战过权威。纵使他们也重视一些问题和答案的解决,却很少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和发展只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普通人根本不具备创造的能力。许多大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识究竟什么是创造力,也从未相信自身其实也蕴藏着无限的创造资源。此外,大学生还缺少关于创造学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受教师教学方法和思想的束缚,只愿意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结论,对于开启创造力的一些创造学方面的知识却很少涉猎,比如对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发现真理的、如何区分真理与谬误及它们的矛盾运动转化过程,以及关于发现、分析、归纳、猜想方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少。

三、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对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一)鼓励大学生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独立、创造性的个性,这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性教育的要求。一是要积极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大胆地假设和猜想,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对于一些大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看法和建议,要引起注意,不要急于作出评判,尽量给予赞许,肯定其有价值的一面。二是要强化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三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拼搏精神。一个没有经历风险,没有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是很难登上创造的巅峰,创造出一些创造性成果的。四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态度。在创造、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遭到别人的非议,甚至是嘲笑的目光。并且一些我们创造出来的成果一时可能还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对创造的道路要乐观、自信,不要轻言放弃。

(二)充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人们认识事物的动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力量和源泉,不断推动人们对新事物和客观规律的认识。因此,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外,还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起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是问题情境法。教师应适时地提出问题和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在情境的感悟和体会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二是启发式教学法。要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善于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三是集体讨论法。要加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得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和新思想。

(三)注重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思维的贯通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一是从思维品质上来看,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比较分析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异同,从而激发大学生形成敏捷、灵活的思维;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轻信和盲从权威,要全面和系统,“拓展大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通过因果溯源、归纳演绎、分析推理,使其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2]。二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应鼓励大学生合理的猜想和想象,强化直觉思维的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增强,与大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四)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广泛地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检验和强化所学知识,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还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一是要积极开展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二是要组织好校内的实践活动,如科教技能比赛、发明创新活动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平台;三是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外实践训练基地,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化认识、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康永杰.知识经济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1998,(3).

[2]刘东菊,汤国明,刘荣欣.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3]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篇13

一、创造力的组成和培养原则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和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多因素构成的,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其中知识是基础,包括吸收知识、巩固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简化和调整。智力、能力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灵活自如的操作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和积极主动的思考精神,是发挥创造力的保证。

创造力的培养方式包括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以及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包括灵感思维的开发、发散思维的开发、侧向思维的开发、收敛思维的开发以及求异思维的开发。创造技法包括联想创造法(比如列举缺点法、类比法、反面求索法、移植法、仿生法等),智力创新法(比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提问法等),组合分解创造法(如组合法、分解法、形态矩阵法等)和信息传媒创造法(如信息查询、专利利用等)。

二、培养教师的创造意识,掌握创造型思维训练方法

要想培养出创造性人才,需要学校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创造学知识和能力,并且学校各部门要将创造性培养理念贯穿各个管理、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系统连贯的创造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比较流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有“六顶思考帽”、思维导图法、头脑风暴法、5W2H法以及检核表法等,具体内容见表1。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结合具体的课程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适合的教学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基础课当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理论力学等课程。大学英语是我国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学思结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自动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环境。交际教学法、戏剧教学(英语短剧的创作和表演)法、读书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都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科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数学可以和经济、工程技术应用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傅里叶变换在信号与系统、图像处理当中的应用等。高数教师同样应当和专业教师互相沟通,对专业课当中用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在讲课当中提前布局,深入讲解,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更好更容易地学习专业课程。

上面这些方法无疑对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搜集相关专业的前沿动态文章,经典专业教材,建立动态的英语阅读素材库,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同时也学习了专业知识。

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同样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战场。根据创造力培养原则,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放弃心理,要热情诚恳,讲课要深入浅出。讲课内容要精心组织,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教师首先要保证跟上形势,把课程内容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借鉴CDIO(构思Convinc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PBL(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等教学模式,构建灵活高效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理工科的大部分课程都有相当的难度,实践证明许多课程并不适合完全进行研讨式教学,因此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还是应当多讲一些,留出少部分时间进行提问和讨论。同时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等创造性思维方式。对一些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适当地少讲多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上机、实验、设计,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好地开发创造力。

五、毕业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最重要的环节,是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环节设置。它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传统和创新结合的专业课题。因此,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毕业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一,毕业设计第一阶段是做英文翻译和调研报告,这是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阶段,英文翻译的选择应当和课题密切相关,可以选择相关期刊上的英文文章进行翻译。第二,把每周一次或两次的检查汇报形式变为研讨形式,学生和老师坐下来进行讨论,互相学习,而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答疑和督促。第三,可以借鉴奥斯本的检核表法,例如提出如下问题:(1)可否扩大用途;(2)可否借鉴模仿;(3)可否改变;(4)可否扩大增加提高;(5)可否缩小减轻省略;(6)组合起来等。这些问题可以强制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帮助他们突破已有框架,迸发新的思想火花。第四,创造力需要扎实的知识积累、不断学习新事物的热情、积极有效地思考和踏实地实干,因此毕业设计过程还需要老师由始至终进行严格管理。

全国目前有将近一千万在校的工科类大学生,他们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是承担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工科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⒖嘉南祝

[1]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3-20.

[2]严玉萍.基于核心能力的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15,(7).

[3]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on Classroom-learning

HE Liang1,2,ZHOU Ming1,2,LIAN Xiang-jiao1,2

(1.School of Mechanical-Electronic and Vehicle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