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虫害防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虫害防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虫害防治

篇1

1 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重化学农药的使用,轻农业综合防治

据了解,在我国农业中,化学农药的使用率超高,每年有25万t左右。局部地区农业化学农药泛滥,严重破坏农业生态平衡,生物的种类不断减少,病虫害的抗药能力增强,加强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1.2 防治技术不到位

我国农业前期虽然已建立了保护体系,由于缺乏后期的经费维护,许多技术在农村的继续推广及普及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这导致农民在病虫害识别、防治技术方面的知识匮乏,比较依赖化学农药,把其作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在农业种植中,要推广多样化种植理念,于其中不断进行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生态体系模拟,这对于病虫害防治、生态平衡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在1种作物种植的条件下,其资源和生态条件都差不多,为病虫的滋生提供了好条件。而对于益虫而言,可提供的食物减少了,可用的栖息空间变得有限,不利其生长及繁殖。所以,多样化农业种植可以有效的实现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平衡状态。

时间重要性和空间多样性是多样性种植的2大特性。时间重要性侧重对农业种植、收获时间的把握。空间的多样性侧重农业种植品种、地理空间、土壤的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为益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益虫增加了,相反地,病虫害就会减少。

1.3 强化生产管理,降低病虫害发证率

在农业生产选种时,要优选抗病强的品种,尽量不选转基因品种。播种前,种子一定保证晾晒充足合理,用温水泡过后,及时处理那些带有虫病的种子。播种要遵循灵活性原则,对于病虫害的高发阶段要避开,尽可能选不适合病虫生长的时间播种,并及时做好虫害药物的撒播,减少病虫的发病率。在树苗种植时,要在树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及时修剪枝杈、定花定果等,从而减少虫害的栖息空间。同时,也要做田园的卫生,保持良好的种植环境。

1.4 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加强病虫的综合防治工作,特别是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有利于实现农业种植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社会的良好运转。可以通过计算机,算出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病虫害的最大控制限度,进而作出相应的防治病虫害的预警措施。一旦病虫害出现超过预警值范围现象,及时采取超越的防治措施;如果病虫害的值较少,则尽量通过生态的自我调节防治即可,减少不必要的花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遵循“生物和物理结合”的原则,生物、物理法优先考虑,尽可能在少使用化学农药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虫害防治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效果,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技术研究投入,特别是在种植品种、土壤的选择、种植方法的使用方面,减少由于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对于土地环境造成污染。

1.5 加强农业种植人员的技术指导

农业科技人员要遵循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深入研究的“3深入”的工作原则。对于农业科技人员,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深入广大农村群众基层,展开定期的农业问卷调查,针对存在的农业病虫害问题,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讨相应的对策,汇编成册,分发给相关的农业种植人员,加强对于农业种植人员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工作。农业科技人员应该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问题,对种植人员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根据农业病虫害体现出的特点,实施具体的技术指导,以促进农业种植人员真正掌握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及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

1.7 采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

一般情况,农作物一旦出现病虫害的危害,农民基本都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害虫多是在出现病虫害的农作物上,撒播大量的农药进行虫害的消杀,长期以往会爆发出很多的问题,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作物种植的最终目的是供人们食用,由于化学农药中含有大量不利人体健康发展的物质,其在农作物的防治过程中必然会存有一定的残留,人类食用了具有化学残留的农产品,将会影响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长期采用化学农药,农药除了会对害虫产生杀害作用,还会通过土壤,流到河流中,对于土壤、河水等环境都存在一定的污染,并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的失衡,不利农业可持续发展。而通过生物物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将化学方法带来的危害降到最小。比如,在有机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利用家禽类食虫的特点,将鸡鸭等禽类在种植地进行定期散放,将极大减少田间的病虫害的数量;灯光能够吸引昆虫,可以通过定点放光,并在灯光的周边布置纱网措施,形成昆虫飞行的障碍,既能防治昆虫进入作物区造成作物灾害,又将极大促进虫害的消杀工作。

2 小 结

农业是我国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研究力度,不断地探寻和创新病虫害的最新方式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的推广及普及工作,在质量和产量上实现农业产品的创举,进而朝着我国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前进,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1蔬菜病虫害防治

1.1及时排涝,施肥促壮

水灾过后,土壤肥力流失严重,要加强水肥管理,施足底肥,注意喷施叶面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及微肥,使植株迅速恢复长势,增强抗力。

1.2抓好病虫监测预报及应急防治

水灾后作物极易暴发病虫害,尤其是病害,切忌麻痹大意,应在做好蔬菜病虫监测的基础上,对作物有针对性地及时施药保护,预防病害,象抓好灾后卫生防疫一样抓好此项工作。当前,蔬菜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瓜类霜霉病、白粉病、疫病、炭疽病,茄科青枯病、炭疽病、褐纹病及豆类锈病、十字花科黑腐病等。发生的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美洲斑潜蝇、瓜绢螟、黄守瓜等。要根据防治对象及主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用高效低毒或生物农药开展应急防治。防治病害可选用使百克、植保灵、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杀毒矾、粉锈宁、瑞毒霉、铜帅等药剂,防治害虫可选用虫螨克、绿青兰、安泰蛾英宝、安泰杀虫葳、功夫、抑太保、B T 乳剂、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药剂。

1.3抓好杂草防除工作

在园的密生蔬菜可选用高效盖草灵、威霸、精稳杀得、拿捕净等芽后除草剂进行防除;沟边路边杂草可用草甘磷、农达、克芜踪进行防除。对未受洪涝灾害的菜区,也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蔬菜病虫监控工作。

2水稻病虫害防治

通常水灾后水稻白叶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较往年发生偏重。因此,要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保苗保穗。

2.1白叶枯病的防治

防治对象田以易感病品种为主。

(1)合理施肥。要大力提倡配施氮、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在肥料的用法上,应是基肥足,追肥早,慎施粒肥。特别是追施氮肥,切忌过迟过重,以防植株徒长贪青;否则诱发病害可能性加大。

(2)科学管水。坚持湿润灌溉为主。当秧苗活棵后,结合耘草落水轻烤,分蘖末期重烤到田面出现鸡爪裂。发病的田块要落干田水,但不能重烤;否则,会加重发病。要特别注意,白叶枯病菌可随水传播,应实行排、灌分开,严禁串灌、漫灌。

(3)加强大田喷药防治。水稻在孕穗至始穗期,加强田间检查,见到田中出现发病中心,即要喷药封锁,并适当加大喷药范围,防止扩大蔓延。如果全田出现零星病叶或中心病团较多时,应全田喷药,大发生时防治2次,每次间隔7~10d,用20%川化-018(叶枯宁)可湿性粉剂,轻病田用药2 250g/hm2,重病田用药3 750g/hm2,对水750kg/hm2喷雾,施药后遇雨就补施。一般有中心病团田块遇暴雨或台风过境时,特别是淹水后,病害迅速发展。因此,必须抓紧时机,在风、雨过后或水退后立即喷药防治。

2.2稻瘟病的防治

药剂防治如下: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125~1 500 g/hm2,对水750kg/hm2,在病菌侵染前施用,可充分发挥其药效;40%富士一号乳剂1 125~1 500g/hm2,对水750kg/hm2,发病前施用才能收效。

2.3纹枯病的防治

防治对象田以杂交稻和单、双季晚稻为主。防治指标一般是中、晚稻分蘖至拔节期,发病率20%~25%,抽穗期30%~40%,可与稻纵卷叶螟防治混用兼治。

药剂防治如下:井冈霉素1 500~1 875g/hm2,对水750 kg/hm2,喷在稻株下部叶片上。该药对水稻安全,残效期长,且耐雨水冲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g/hm2,对水750 kg/hm2;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 500g/hm2,对水750kg/hm2;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g/hm2,对水750kg/hm2。

2.4二化螟的防治

防治对象田以孕穗中稻、杂交稻、分蘖期迟的中、单季稻为主。防治指标一般是分蘖期枯鞘丛害率达10%,拔节至抽穗期枯鞘丛害率0.5%,齐穗后枯鞘丛害率1%。

药剂防治如下:25%杀虫双乳剂3 000g/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50%甲胺磷或40%乐果乳剂1 500 g/hm2,对水750kg/hm2;50%杀螟松乳剂2 250g/hm2,对水750kg/hm2。

篇3

3.清洁田园,烧毁病虫残株。蔬菜生长期间,发现病叶、病果、病秧,应及时清除出田,深埋或烧毁。

4.深耕晒垡,减少田间病虫基数。菌核病的菌核被埋入深土中,子囊盘不能长出,害虫蛴螬因深耕翻到地表被暴晒死亡或冻死。

5.采用配方施肥,以优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足底肥。追肥时,增施磷、钾肥,适当施氨肥,如液氨、氨水、腐殖酸氨、氨化磷酸钙等。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缺钙,番茄脐腐病易发生;缺锌,病毒病可能加重;所以不能偏施氮肥。

6.合理布局和轮作、间作套种。如秋白菜远离秋植甘蓝、菜花、萝卜地块,可使病毒病发生减轻;春露地番茄、青椒田与早玉米适当套种,可减少病毒病和日烧病;黄瓜与莴苣或甘蓝间作,黄瓜危害减轻;番茄与芹菜、韭菜间作,白粉虱发生减轻。

7.调节播期和种植密度。在不影响蔬菜生长的同时,有的蔬菜可通过早播或晚播,避开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从而减少危害。如春甘蓝选用早熟品种适当早定植,早收获,可避开菜青虫的危害。种植密度要适宜,种植过密、湿度大,利于霜霉病、叶霉病、晚疫病发生;种植过稀,又利于蚜虫发生和病毒病危害。

8.嫁接栽培。对不能实行轮作的保护地病害,如黄瓜枯萎病、茄子黄萎病,可将黄瓜与云南黑籽南瓜嫁接,将茄子与野生水茄或赤茄进行嫁接,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

9.改变土壤酸碱度。蔬菜根肿病、青枯病等病害,多在酸性土壤中发生。可预先测土壤酸碱性,对酸性土壤适当施石灰可减轻病害。

篇4

一、农业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农业病虫害发生潜在危害性大,传播广泛,各种农作物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各种材料可能带来不同的病虫害,一旦这些病虫害在某地区发生为害后,就有可能传播到其他不同地区、不同的作物上,给这些病虫害传播到大范围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由于虫害病害种类多样,一般虫害、病害发生多是多种害虫、多种病原物共同侵染为害所致,症状复杂,给诊断和防治带来了困难。

二、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内容

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在病虫害预测、诊断以及调查危害的实际情况、分析发生流行的条件和规律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将植物检疫、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手段和措施加以优化组合和协调运用,探求一种综合防治方法,充分把握农作物生长的生理时期和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期,经济、有效地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昆虫学家马世骏这样定义:“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包含着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与资源保护学等多个学科视角的理论思想。从生态学视角看,农业的高产稳产必须建立在植物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司的协调基础上,从而建立或保持最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促进和培养环境资源。从经济学视角看,要充分重视自然控制因素,有计划、灵活地选用必要的防治措施,讲求实效,降低生产成本,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从环境与资源保护学视角看,根据环境保护原则,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农药,尽量减少农业生态系统以至整个生物圈的有害副作用,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注意问题

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产的全局或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创造抑制病害发生危害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存在繁殖的条件,因地制宜,优化协调各种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治理。

因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利用自然天敌,可通过人工繁殖、引进、移植天敌等技术进行生物防治。第二,要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做好田间及时排灌和清理工作,可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病原生物的侵染。第三,要把握最佳时期防治,同时强化预警和监测机制。第四,科学使用生物制剂,研发高效、低毒、低残毒生物农药。第五,合理运用转基因技术,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发生。

四、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法律思考

(一)现行法律政策的缺失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涉及政策法律较多的就是植物检疫防治。植物检疫防治方法也称为法规防治方法。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首部以动植物检疫为主题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规定了检疫职权问题、检疫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具体问题,还颁布了若干具体的办法和名录,出台了与国内动植物检疫直接相关的众多规范性文件,其中最具约束力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对疫情的预防、产品的检疫和紧急防治等制度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然而与很多国家诸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的立法起步晚且不完备,国外的动植物检疫立法较早,在实践操作中又附之配套法规、检疫规程,这些都值得我国进行学习和借鉴。

此外,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只要求“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和“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没有对污染防治的具体监管、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作出详细规定,有待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存在着法律效力不强、条例内容滞后等问题,呼吁《农药法》的正式出台。

随后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虽然规定:“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种子、农业机械等可能危害人畜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行登记或者许可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制度,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生产资料和其他禁止使用的产品。”以及“健全动植物检疫、防疫体系,加强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杂草、鼠害防治”,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进行农

转贴于

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问题,立法尚有不足。

2009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但是农药残留的具体标准尚没有作出规定,需要严格掌控农药残留的具体指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转基因农作物技术发展较快,然而却没有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对此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段子渊处长出席北京生命科学论坛第四次会议时,呼吁尽快出台《转基因法》,将各个部门的十多个条例统一在一起,以便引导转基因产业迅速壮大,同时加强安全管理。

除了上述立法的不完善,没有一部关于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方面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和强制保障力;也存在体系上的缺陷,尚未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经济激励措施等在内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而且我国各级政府以及分管部门行政监管不力,对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不足,缺乏相应的惠农益农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国家和政府缺乏对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法制宣传,市场监管缺失,使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认识缺位,维权意识淡薄,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我国的综合防治法制体系

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当务之急就是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政策和法制体系,学习国际先进的理念和理论,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框架体系内的法律法规,出台惠农益农政策,确保资金技术扶持,加强预警监测机制,完善各种配套制度,严控市场流域,大力研发生物农药和转基因技术,使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得到全面有效地推行。

篇5

1.3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物理机械防治通常是指借助物理机械设备与工具等来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新时期下,机械光学以及放射物理等是比较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2.1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技术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也是这个道理,要想对农作物病虫害取得更好的效果,引进先进的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新技术。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生长繁殖问题是昆虫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繁殖期采用措施进行扼杀,无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2不断完善农药产品市场长期以来,我国都在使用化学试剂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这是因为化学实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功能,但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乱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了预期效果和理想效果相差甚远,甚至会出现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加大农药生产和监管力度,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的能力,保证农民利益。

2.3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作用新型农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新型农药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对于环境以及对于粮食的污染较小,因此需要积极的普及对新农药在广大农民之间的使用。做到这一方面的工作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正确的引导,结合病虫害的知识,做好示范点的推广,方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篇6

农业防治是综合运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或果树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殖,而不利于病菌、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病菌、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证作物或果园丰产的目的[1-2]。其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科学施肥、及时合理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合理整形修剪、搞好园内卫生和安全运输贮藏等。农业防治如能同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现将其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加强植物检疫,选择抗病虫害品种

凡是从外地引进或调出的苗木、种子、接穗等,都应进行严格检疫,以防止危险性病虫害扩散。果树的不同品种对病虫害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利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达到防治的目的是一项稳妥而效果好的措施[3]。因此,在果园建园时,应根据建园目的、市场行情等选择抗病虫害果树品种以减少化学施药次数,降低建园综合成本。选用抗病、无病虫的优良种苗,不但可以减少病虫的传播、发生,而且可以使果树植株生长发育良好,提早开花结果,稳产丰产,从而提高整个果园的经济效益。

2清理果园,合理密植

果园中多数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在病枝或残留在园中的病叶、病果上越冬、越夏,及时清理果园,可破坏其越冬的潜藏场所和条件,有效地减少侵染源,降低病虫害发生基数,可很好地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对于死枝、死树、病虫株残体和落在地面上的病虫果,应及时清除并焚烧或深埋,可减少病虫害的传播与危害;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或减少害虫寄生的机会。合理密植不仅有利于果园果树生长发育,还有利于果树预防病虫害。果树种植密度过大,造成果园郁蔽,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大,抗性降低,有利于病虫危害。

3科学施肥,合理灌溉

施肥应讲究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果园施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勿施过量氮肥,以避免引起枝叶徒长、树冠郁蔽而易诱发病虫害。二是厩肥勿在果园中堆积过多、时间过长,以免成为蝇、蚊、金龟子等幼虫栖息繁殖场所。三是提倡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四是减少氮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肥和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增强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提高有益微生物的生存数量,并保证根系发育健壮,增强树体对病虫害侵染的抵抗力。灌溉应根据天气、果树需求状况、土壤等因素来定,以达到合理适中。果园湿度过大,真菌病害越易发生,且湿度越大,病害越严重。而果树生长中、后期灌水过多,易使果树贪青徒长,枝条发育不充实,抵抗冬季冻害的能力差。因此,果园宜尽量采用滴灌技术、覆盖地膜技术,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园内土壤湿度过大而诱发病害发生。遇大雨后应及时排水以免内涝。

4合理整形修剪,保护树体

果园在密闭条件下病虫害发生严重,过于茂盛的枝叶常成为昆虫繁衍的有利场所。合理整形修剪,使树体枝组分布均匀,改善树冠内通风透光条件,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在果园中,多种害虫的卵、蛹、幼虫、成虫及多种病菌孢子隐居在树体的粗翘皮裂缝里休眠越冬,而病虫越冬基数与翌年为害程度密切相关,应刮除枝干上的粗皮、翘皮和病疤以铲除病源。刮树皮时应做到:一是在入冬时节或翌年早春2月间进行,不宜过早或过晚。二是轻刮幼树,老树重刮,动作要轻,防止刮伤嫩皮及木质部。三是刮皮后皮层集中烧毁或深埋。涂白在刮皮后立即进行。这样既可以杀死潜藏在树皮下的病虫,还可以保护树体不受冻害。涂时应使伤口不流淌、不起疙瘩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由虫伤或机械伤引起的伤口,是最容易感染病菌和害虫喜欢的栖息的地方,应将腐皮朽木刮除,用小刀削平伤口后涂上5 °Bé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消毒,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5根据害虫特性,多措施诱虫杀虫

翻树盘是果园管理中较常用的农业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措施。该措施既可起到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作用,还可将地表的枯枝落叶翻于地下,把土中越冬的害虫翻于地表冻死。利用害虫喜在主干翘皮、草丛、落叶中越冬这一习性,可在果树主干部绑缚3~5圈松散的草绳,诱集消灭害虫[4]。草绳可用稻草或谷草棉杆皮拧成,但草绳必须松散,以利于害虫潜入。许多害虫有假死、群集等习性,可以利用害虫的这些习性在傍晚或黎明采取震落、诱集等方法进行人工捕虫。利用桃蛀螟、桃小食心虫等对玉米、高粱趋性更强的特性,园内种植玉米、高粱等,诱其集中为害而消灭。对于能放养鸡、鸭等家禽的果园,可在园内放养鸡、鸭等家禽来啄食害虫,减少园内害虫为害。

6加强果园综合管理,提高防治效能

加强果园综合管理,从建园到果实采收,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个环节,以保证果树不受病虫为害,丰产丰收。一是清洁果园,减少病虫害初侵染来源;二是适时建园,可促进果树苗生长茁壮,增强抵抗力;三是适时中耕,可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调节地温,有利果苗根系发育;四是清除杂草,摘除病叶,拔除病株、虫苗,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寄主,恶化其生存环境[5-7],并能直接消灭病虫。

7参考文献

[1] 冯玉增,张存立.石榴病虫草害鉴别与无公害防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 冯玉增,夏孔建.提高石榴商品性栽培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3] 李明,左龙林.无公害果园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8(3):17.

[4] 陈洪军,胡英阁,赵秀成,等.无公害生态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0):47-48.

篇7

采取农业措施最为重要

目前我地区的水稻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不论是病虫害的种类、还是病虫害发生的数量、危害的程度都达到了较高数值,已影响了我地区水稻的产量和水稻品质。那么如何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病虫害发生的程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防治病虫害上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铺、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那么在病虫害防治上又以农业措施防治最为重要,因此加强农业防治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省工省力,降低成本,下面就如何加强农业防治措施的实施情况如下:

一、引进和采用优良抗病品种

目前我地区所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在产量性状上比较好,具有高产的潜力,但抗病的能力还存在着水平抗性稍差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年头不好的情况下易感水稻病害。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越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就越造成水稻病虫害的大发生。这类品种的应用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不特别的加强栽培管理很容易发生问题。因此选择抗病品种是水稻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水稻高产的基础。在品种选择时应做到,一是一品种在一个地区起码要有2-3年的栽培历史,并表现抗病。二是产量性状优良,农艺性状表现好;三是适应性广,如土壤、气候、栽培条件、灌溉水等;在我地区表现比较好的品种如辽旱109、盐丰47-2、东壮1018等都比较抗病。

二、加强地力的培养

土壤的供肥能力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条件,土壤的质量、肥沃程度是决定水稻产量和对各种病虫的抵抗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多年的水稻生长、抗病、产量以及综合因素的调查,凡是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其水稻发病少或没有病,同时表现高产。因此在水稻生产中加强对水稻土的培养,增施农肥,做到每2-3年轮施一次农肥,每次每亩2000-3000公斤,或留高茬、稻乱还田,施小灰等都可起到较好的培肥作用。通过增施农肥,可改良土壤,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使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水稻根系发育良好,植株生长健壮,因此抗性也提高。通过培肥地力再结合其他的防治措施,可保证水稻病虫害的低发生或不发生。

三、科学的施肥

在增施农肥的基础上采取配方施肥能达到改良土壤、抗病、增产、增收的目的。在水稻施肥上必须坚持氮、磷、钾、硅、锌等微肥的同时使用,使综合营养元素的综合利用,这是水稻高产的基础。在目前水稻产量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适当的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硅、锌等肥是获得水稻高产、确保水稻品质的重要措施。水稻生产增施硅肥尤为重要,因此施用硅肥不但可以增产增收,同时增加植株硅质程度、可增加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在施肥上要重视底肥应用,同时还要施好、确保总肥量的20%。

四、采取节水灌溉技术

在水稻生育期内采取浅湿的灌溉技术,利用水来调节水稻的生态环境,调节水稻的长势长相,协调水稻、土壤、气候等相互关系,使之达到平衡的目的。由于采取浅湿的灌溉技术,使水稻长势平衡、合理,减少了水稻的郁闭,通风条件优良;由于采取浅湿的灌溉,水稻根系供氧充足,因而水稻根系发育良好。由于通风透光条件好,行间湿度小,水分能及时的散发,水稻纹枯病,枯叶、黄叶少,水稻植株叶片完好。因此在水稻生产中要杜绝大水淹灌,长期深水,确保水稻在科学灌溉水的情况下生长,从而使水稻丰产丰收。

五、推广水稻稀植栽培技术

水稻稀植栽培是水稻生产一项重要技术,它是遵循和协调水稻发育规律,生态环境,土壤等来达到最佳的生产潜力,克服了过去诸多的不利因素和弊病。通过稀植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加了能量的供应,使水稻植株健壮,无病。根据多年的试验调查,采取9×4、9×5、9×6寸的株行距相对比9×3寸株行距 增产5-10%。而9×6寸的株行距在土壤条件好的情况下又会大幅度的创高产。那么高产的重要原因是水稻群体、发育个体良好,植株健壮无病。在水稻收获时也是活杆活粒,千粒重高,在水稻生产中应提倡大力推广9×5-6寸的株行距栽培,穴插3-5苗。

六、其它

1.消灭田间和坝埝上的杂草,减少郁闭,克服小气候的影响,减少发病条件。

篇8

二、早稻穗期重大病虫灾害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我们农业部门的田间调查、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苗情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我县早稻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为重发生态势,其中稻飞虱大发生已成定局,穗瘟暴发成灾极有可能。其主要依据有三点:

1、病虫基数高,大发生征兆明显。稻飞虱发生为害期早,虫口基数高,若虫比例大;叶瘟有急性型病斑,有发病中心。

2、气候有利,大发生条件具备。目前不但病虫基数已具备大发生的可能,而且气候条件也非常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报,6月12—15日,全县有4天明显降水过程,而此时正值早稻破口初期,所以穗瘟暴发流行极有可能,而暴雨又会使稻飞虱大批迫降我县,增加稻飞虱的虫源。

3、穗期植株茂密,苗情有利。穗期正是穗瘟、飞虱和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发生的高危期,植株高大茂密,防治困难。农户习惯一亩一桶水,兑水量严重不足,药液喷施不均匀,不能到达飞虱栖息的稻丛基部和纹枯病发生的部位(稻丛中下部)。

三、下步建议

(一)当务之急是打好早稻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战。打好早稻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战”工作应切实注意以下四个技术方面的问题。

1、明确主攻病虫。这次混合用药保穗战役的主攻病虫为穗瘟、稻飞虱、纹枯病,同时,兼治纵卷叶螟及二代螟虫。

2、把住关键时期。全县要在6月15—25日期间,把住早稻破口抽穗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做到先破口的田块先用药,后破口的后用药。对稻瘟发生严重的田块,还应在齐穗期再施药防治。

3、选择对路农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农民宣传、推广未经试验或经试验防效不佳的农药,以及内吸性不强的农药,如造成防效低下,大面积失收的,将依照《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理。为确保防效,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可统一使用以下高效对路防治药剂:

⑴防治穗瘟:瘟失顿(75%三环唑)、山野瘟清;

⑵防治稻飞虱:虱红、净杀星、艾美乐、山野飞、追命;

⑶防治纹枯病:20%井岗霉素粉剂;

⑷防治纵卷叶螟及二代螟虫;虫灭灵、赛打、螟路、螟跑、敌螟唑、螟清。

4、科学混合用药。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一定要全面施一次混合保穗药。每亩可用瘟失顿30克(或瘟清80毫升)+净杀星24克(或虱红、艾美乐2克)+20%井岗霉素粉剂50克+赛打(或虫灭灵、螟路)70—100毫升(或螟跑30毫升)混合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稻瘟发生重的田块,齐穗期应再亩用富士一号100毫升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一次。

(二)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和技术指导的合力,确保“混合用药保穗”战役的全面胜利

1、加强乡村两级的行政推动。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历来是“七分行政,三分技术”,如果没有行政力量的支持,就是再好的防治措施也是枉然。所以《江西省植物保护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传递农业有害生物预报防治信息,组织当地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施防治。”为此,我们必须发扬2005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年”的成功做法,依托乡村干部网络支持,继续实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程,实行干部送达农户,农民签收回执,以明确各自责任,督促防治工作的落实。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农技站和各村委会要办好病虫防治宣传栏、墙报,县植保站要将病虫情报送到报社、电视台进行报道,各镇闭路电视也可以进行播放。早稻面积大的乡镇要采取出动宣传车、鸣锣警示等形式进行宣传告知农民。再是,要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药剂”的四统一方法,运用行政手段,实行统防统治,力争把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早稻丰产丰收。在7月底8月初和中旬左右,还要分别打好一晚和二晚的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战。

篇9

2 加强管理

合理负载,保持健壮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改大水漫灌为畦灌或滴灌和喷灌,防止因漫灌传播病害,注意雨季排水。适时适度修剪,调节阳光,防止树冠郁闭,使之不利于病菌传染。多施有机肥,壮树壮根,改良土壤结构,增加贮藏营养水平。少造成伤口,同时注意伤口保护。

3 清扫枯枝落叶

通常在桃树落叶后进行,可消灭在叶片越冬的病虫,如桃潜叶蛾等。结合冬季修剪,消灭在枝干上越冬的病虫,如桑白蚧、桃疮痂病、桃炭疽病和细菌性穿孔病。注意剪除干桩干橛。

4 刮除老树皮

据调查,很多桃树害虫的天敌是在树干翘皮内越冬的。天敌越冬后开始活动的时间一般早于害虫,因此,为了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保护天敌,刮皮的适宜时间应掌握在天敌已能爬动逃生而害虫尚未出蛰时进行。准确刮除部位应是主干和主枝中部以下的粗翘皮,而且重点是主枝。树下铺塑料布或报纸,以便于收集刮下的翘皮销毁。

5 及时剪除危害部位

第1、2代梨小食心虫发生期,正是新梢生长期,发现有桃梢萎蔫时,及时剪除。对发生的桃瘤蚜危害梢以及黑蝉产卵枯死梢也应及时剪除,并烧掉。及时剪除苹小卷叶蛾危害的虫梢。

6 增加果园植被,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6.1 果园生草

这是一种先进的果园管理方式。果园种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以后,天敌出现高峰期明显提前,而且数量增多。

6.2 种植驱虫作物

在桃树行间栽种大葱、土豆等,利用其特殊气味驱除红蜘蛛。大蒜驱除蚜虫,蓖麻可使金龟子逃之夭夭。

6.3 种植诱杀害虫作物

如向日葵,选择矮杆、开花早的向日葵品种。在幼虫危害期,用铁丝把桃蛀螟幼虫杀死。间种高粱能引诱蜘蛛、瓢虫、食蚜蝇等大量天敌。

7 树干绑缚草绳,诱杀多种害虫

有些害虫喜欢在主干翘皮中越冬,利用这一习性,8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主干分枝以下绑缚诱虫带或3~5圈松散的草绳,可诱集到大量害虫如梨小食心虫茧(越冬幼虫)山楂叶螨雌成虫等。

8 人工捕虫与勾杀

篇10

1 运用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

1.1 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农作物生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菌源等,进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时下较常用的有温室和大棚技术。

温室和大棚是能透光、保温和保湿的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植物不适宜生长季节,可帮助植物更加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1.2 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及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产物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本身,如虫、拮抗微生物等来防治病虫害。

1.2.1 以虫治虫 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首先应该提升害虫天敌对于害虫的抑制作用。所以为害虫天敌创造好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有所提高,能够更多地捕获害虫,以有效防治病虫害。

1.2.2 利用拮抗微生物 拮抗微生物指一种微生物的存在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生物。农业生产中很多时候使用秸秆肥、饼肥、绿肥、腐殖酸肥等有机肥,用来促进腐生微生物的生长,进而抑制病虫的生长,最终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1.3 科学用药技术

对于科学用药技术而言,是指坚持低毒、高效、低残留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原则,注重对于农药的科学合理利用,以促使相关配套技术的精准使用与用药安全,做到科学用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把握用药的关键时期 根据往年病害的发生规律,应选择最佳的用药时期来科学合理用药。同时,对于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而言,应强化病害发生初期的防治,并对病害的发病中心进行科学控制,以有效抑制病虫害的蔓延与发展。假如病害爆发并蔓延,那样就很难防治,所以对病虫害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理,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大大减小。不同品种的农药所具有的性能不一,所以使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故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和种类采用不同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物类农药而言,因药效的作用较为缓慢,应提前2~3天来进行使用。

1.3.2 科学用药 在农药的选择与使用过程中,不可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应农药成分的不同,在作用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将农药交替使用,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有效确保农药的药效以及使用年限。值得一提的是,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应注重生态农药和低毒高效类化学农药的交替使用,并在农作物生长后期使用生物类农药,防止药物残留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2 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可持续植物保护

2.1 以生态平衡为前提,保证可持续植物保护的实施

在可持续植物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确保生态平衡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对于可持续植物保护而言,其具体体现为尽可能地尊重各种群间的食物链等生态关系,并对多种控制手段进行辨证看待与运用,因地制宜,在坚持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辨证调节,以做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并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稳定等因素的协调。

2.2 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植物保护稳定

维护生物多样性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良性循环,从而确保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稳定。对于生物多样性而言,是指对生物物种系统多样性和变异性的综合。同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物种多样性,并且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即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大,对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更有利。同时,对于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而言,其能量传递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方向发展,个别能量传播路径的变化很难影响生态系统的循环。尽量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使用,对非靶标昆虫进行有效保护,或者有针对性地引入其他物种进行生物链抑制,或组建新的生物链系统,都能起到很好的抑制病虫害发生的作用。

2.3 注重环境保护,强化对可持续植物保护成果的巩固

在可持续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应懈怠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操作,以做到对可持续植物保护成果的巩固。在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植物的保护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杜绝对合成化学药品、肥料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并按照规定选择适宜的农药产品,在规定范围内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同时,对于允许使用的物质而言,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化学药品不能对种子、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产品等进行直接接触,在对多年生植物栽培过程中也应禁止在果实生长期进行药物处理。在植物的栽培过程中可使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与污染的天然物质,并对物质的溶解、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规定,以将对土壤、环境等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可持续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进行综合治理也是最为有效的策略。在加强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贯彻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目标。

篇11

1选用抗病的优良蔬菜品种

选用抗逆性强、抗(耐)病虫危害、高产、优质的蔬菜品种,是防治蔬菜病虫危害,获取蔬菜优质高产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由于不同的蔬菜品种,其抗病虫的能力不同;同时抗病品种的表现也会因地而异。所以在应用抗病品种时,必须对其抗性和丰产性能进行综合考虑,应针对当地棚室蔬菜主要的侵染性病害,选用与栽培季节及栽培方式相适应的高抗或多抗型的优良品种。

2培育无病壮苗

育苗场地应与生产地隔离,防止生产地的病虫传入苗床;在育苗前,应彻底清除苗床的枯枝残叶和杂草;做好种子和育苗床土的消毒;施用高温腐熟的有机肥,用工厂化基质或高温发酵消毒的土壤来育苗;采用营养钵、营养纸袋、营养块等保护根系的方法育苗;采用地热线、酿热物等提高地温的方法育苗;加强苗期管理,及时处理病虫害,剔除病苗,选用无病虫壮苗移植。

3采用嫁接技术

由于棚室蔬菜的多年连作栽培,土壤中的病菌大量积累,导致土壤传播的病害屡治不绝,这些土传病害若用药剂防治不但成本高,而且污染蔬菜产品和环境;同时,抗土传病害的蔬菜品种选育技术难度很大,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蔬菜嫁接苗则是目前防治土传病害的惟一有效手段,同时,嫁接还能提高蔬菜植株的耐低温能力,具有抗病(逆)性强、质量好、产量高等特点。如:黄瓜以黑籽南瓜为砧木进行嫁接、薄皮香瓜以白籽南瓜进行嫁接、西瓜以葫芦、瓠瓜或冬瓜为砧木嫁接,不但可以彻底解决瓜类枯萎病的危害,而且还能提高瓜类的耐寒能力和抗病毒能力,并大幅度提高瓜类的产量;茄子的枯萎病和黄萎病也只能通过野生性强的CRP赤茄为砧木嫁接才能够根治。

4改良和肥化土壤

在合理施用化肥的同时,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因为在有机肥的分解过程中,会使细菌、放线菌增殖,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施用生物菌肥,能使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繁殖,抑制了有害菌的扩展,同时生物菌肥中的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可以持续不断地为蔬菜提供营养,并可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土壤明显疏松,增加土壤空隙度,土壤容重减少。按照蔬菜的目标产量和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进行配方平衡施肥,在施肥中,底肥与追肥要配合施用。要适当控制氮肥、保证磷肥、增施钾肥,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改善蔬菜品质。合理喷施微肥,试验证明钾肥可以降低真菌、细菌的危害,硼可防治葫芦科的白粉病,铁可降低蔬菜苗期炭疽病菌的危害,钙、锌可抑制真菌病斑的扩展。

5及时清洁

田园蔬菜作物的残枝落叶和田间杂草,往往是病虫害的载体或潜伏之处,是病虫害反复发生的来源之一。因此,在蔬菜收获后和整地前都要都要及时彻底地清洁田园,将田间遗留的植株残体、烂叶、杂草以及各种废弃物清理干净。在蔬菜的生育期间,也要及时清理田园,将病株、病叶、病果、枝杈及下部失去功能的老叶及时清理出田园,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很好地减少病虫的来源。为防病菌从伤口侵入,每次清理后应及时用药预防。

6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得当可以改善蔬菜的生育状况,而且还能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调整播期可使蔬菜的发病盛期与病虫原物的侵染期错开,达到避免病虫危害的目的;深翻晒土可促进病残体、越冬病虫原物如菌核、卵、蛹、落叶在土壤中腐烂,并能使潜伏在病残体上或土中的病虫原物加速死亡,减少病原和虫口基数;推广高垄或高畦覆地膜栽培;在保护地菜田要推广滴灌、渗灌、膜下暗灌,在露地菜田要推广喷灌,严禁大水漫灌;对于蔬菜棚室温湿度的调节,要实行放顶风或腰风的措施,避免放地风,同时应通过多放风、放夜风、放早风、灌水后闷棚升温后再放风等措施来降低棚室内的湿度;要保持棚膜的清洁,以利于透光;棚室内施药时,可酌情用粉剂或烟剂代替喷雾,以降低湿度;高温易发生枯萎病、青枯病、蔓枯病,在高温的季节里棚室覆盖遮阳网,可有效减轻土传病害及连作障碍;对于果菜类和瓜果类蔬菜,通过整理枝杈、打尖疏叶等措施,通风透光,可促进植株生长,并减轻病虫危害。

7高矮搭配的立体种植

首先必须有合理的栽培密度,达到既有利于个体发育,又有利于群体生长。其次,可采用大垄双行、内紧外松的种植形式,达到既有利于通风透光,又便于田间作业的目的,对于田间套种的立体种植作物,必须做到合理搭配,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例如:4行青椒套种2行甜玉米,既满足了对青椒遮光、保湿、降温的条件,又满足了对甜玉米加大通风透光的要求,能使青椒和甜玉米互惠互利,共获丰收。另一方面蚜虫迁飞来了以后先落到高秧蔬菜上。因此矮秧蔬菜的日灼病、病毒病、软腐病、白斑病、霜霉病等病害明显减轻。

篇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水平明显提高,农业产量逐年增长,近几年,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为我国农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提高作物的质量,但是,病虫害一直困扰着有机农业的发展,如何有效的开展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成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

一、对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1.重视生态平衡的建造,进行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种植病虫害基本原理是对自然生态体系进行模拟,增加种植作物的多样性,传统的单作物种植提供了统一的生态条件和资源条件,病虫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容易迅速发展,益虫由于可以觅食的种类较少加上栖息地有限,往往很难较好地繁殖和生长。所以,采取多样化的种植,引进品种多样的农业资源,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圈,对于害虫的防治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多样性种植包括时间多样性和空间重要性两部分,时间多样性主要包括对于植物播种时间的把握,对收获时间准确的计算等,空间的多样性包括种植品种的多样性,地理空间以及种植土壤的多样性,通过生态多样性的建造,有效的促进益虫的生长和繁殖,益虫的增加有利于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2.对生产过程进行强化管理,减少病虫发生概率

在树苗、种子进行选择时,对抗病的品种进行优先选择,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选择以后及时对种子进行处理,对播种前的种子要晾晒充足,用温水浸泡,将带有虫病的种子及时的剔除。在病虫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调整和制定栽培制度,播种尽量避开病虫高峰期,做到在虫害和益虫同步生长时进行播种,或气候不适合病虫生长时期进行播种。播种以后及时的播撒虫害药物,将病虫从根源消灭。当树苗等作物长到一定高度时,对枝杈进行整齐的修剪,及时的定花定果有助于将含有虫害的枝桠清除。搞好田园卫生管理工作,保证作物种植场所的清洁和卫生。

3.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实现农作物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虫害的综合治理。病虫害治理要综合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平衡发展发展。在虫害防治之前,计算机准确计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对虫害控制的最大限度值,制定虫害预警装置,当虫害超过预警值时,及时的采取防治措施,如果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虫害的密度较小,难以造成较大的损失,可以利用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对虫害进行防治管理,节约治理成本。病虫的防治要采取最优化的措施,避免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尽量运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既达到虫害防治的效果,又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作物在进行虫害防治方法选择时,尽量利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对生物、物理方法优先考虑,积极地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例如,种植土壤,种植方法,作物品种选择等,避免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地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加大技术投入

农业技术人员要做到三个“深入”即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深入研究,科技人员要深入群众内部,坚持以人为本,定期对农民开展问卷调查,整理群众反映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快速有效的查找相关的书籍结自身的田间经验,编制成农作物病虫防害小册子发放给农业种植人员,指导他们农作物虫害防治工作。农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要定期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手把手指导农业种植人员农作物病虫防害技术,总结出各类虫害病毒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特点,细致的指导,确保他们真正掌握防治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技术。

5.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适当的采取物理、生物的防治措施

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采取化学方法,通过大量播撒农药,将害虫杀死,这种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首先,化学农药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们食用农作物中包含残余的化学药品,影响身体健康。其次,采用化学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给环境带来污染,违农药对河水污染严重,造成生态破坏,影响生态平衡,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物病虫防治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不足,例如,在有机农作种植场所定期的释放鸭子,鸡等以虫子为食的家禽,有利于对虫害的防治,利用灯光对昆虫的吸引作用,可以在灯光周围对昆虫进行布网猎杀。在农作物周围布置纱网,设置昆虫障碍,隔绝昆虫进入作物区的路段,有效的进行虫害防治。

二、小结

农业作为我国的主要产业,关系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不断地创新,深入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双丰收,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会柱.求真务实 稳步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9(3).

篇13

关键词 :“3S”技术;农业病虫害;赤峰市;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78-03

近年来,“3S”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广泛,人们不仅能够准确地辨别地面植被类型和环境情况,而且能够对人的活动范围和房屋建筑的分布进行动态观测,在自然界中“3S”技术与农业病虫害相结合在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中可以起到空间决策作用,从而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长期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遭受到虫灾不同程度的威胁,赤峰市受到蝗灾威胁最为严重,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必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进行有计划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高效生产与病虫害的防治等研究更加受到广泛关注.

1 “3S”技术及其在病虫害监控领域的应用研究概况

1.1 “3S”技术简介

所谓“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相互结合并相互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1.1.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是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通用技术,它能够对空间及地球表面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和描述,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并能用直观方式的表现出来.

在病虫害预防控制领域,GIS系统能够直观、准确地将病虫害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来[2].它利用二维地面数据和三维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特定地理位置中影响病虫害分布的各类影响因子,并估计出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1.1.2 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是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来研究地面物体大小、形状、位置、性质及环境相互关系[3].对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RS技术能够准确、快速的获取病虫害的种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布.

1.1.3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的全球三维实时导航的卫星导航系统[4],它利用空间导航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设备等给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精度的离线或在线的空间定位数据.

随着技“3S”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和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3S集成化技术系统.GPS、RS、GIS集成应用在蝗虫的监控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并在我国部分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吉林省地方病研究所同北京台众思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GPS工作站,将“3S”技术与蝗灾的专业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利用GPS对蝗灾的分布信息进行准确定位.

1.2 “3S”技术在病虫害监控领域的应用研究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3S”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和野外实践,“3S”技术在病虫害的迁飞及爆发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尤其在蝗虫的动态监测方面呈现出美好的前景.这里以蝗虫为例,分析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3S”技术在国外蝗虫监控领域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3S”技术在蝗灾的监控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非苏丹红海一带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沙漠蝗虫繁殖地区之一,在沙漠蝗虫的生存环境方面利用GIS技术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入库、分析、整理并绘制出成图,并把遥感生存环境分类并绘制出成图跟其GIS绘制出的成图进行复合研究,从而获得此区域的“蝗虫繁殖区域分布图”[5].对于沙漠蝗虫的繁殖、迁徙和群聚的各种生存环境的可能性评价结果在图上都能准确的呈现出来,并将评价图用于有针对性的地面沙漠蝗虫防治的队伍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澳大利亚疫蝗委员会(APLC)开发的“沙漠蝗虫监测预警系统”和“澳大利亚蝗虫决策支持系统”,对澳大利亚沙漠蝗虫危害的有效控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GIS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格外突出,能够定点管理数据资料.因此将若干种蝗虫发生的预测结果及模型进行综合分析,以科学的手段对蝗虫种群的产卵分布、迁徙路径及发生发展预测分析,并将蝗虫防治和发生实况以图形形式显示,更能直观、精确的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另外,GPS能在经纬度上对蝗虫的调查数据资料自动定位,从而能够准确的在电子地图上呈现出田间蝗虫实时发生的状况.

1.2.2 “3S”技术在我国蝗虫监控领域的应用现状

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必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进行有计划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农业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等研究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开始从事“3S”技术在蝗虫监测领域方面上的研究.“稻纵卷叶螟的动态变化显示系统”由汪四水等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建立了起来,为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病虫害预警监控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马建文、韩秀珍等人通过在野外持续观察和试验研究以及对卫星数据同时段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遥感飞蝗生育过程监测”,分析在蝗虫的虫卵期、幼虫的生长期和成虫的迁移期三个不同阶段的遥感调查指标和监测特征数据,对蝗虫的发生进行动态监测[6].自1996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倪绍祥教授利用“3S”技术在青海湖地区对草地蝗虫的发生、迁飞、预测模型、蝗群的变化规律、监测系统等层次做出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8].然而,从客观上来说这些研究只能说是初探,沙漠蝗虫和田间蝗虫在发生规律、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和预防与控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蝗灾进行动态监测领域运用“3S”技术越来越能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2 赤峰市农业病虫害调查分析

2.1 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1 对预防工作不够重视

从对赤峰市调查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预防”是基础,关键是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与预报工作.正确的预测与预报的关键是模型.田间实验调查数据和基础性研究是高质量模型的根本.在我国海量数据若不能形成一个统一、共享的平台,很难对数据进行共享,使得预防系统在研制中缺乏基础性数据,在客观上使得病虫害防治系统向先进水平发展的程度受到了限制[9].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格外重视对基础性的研究.

2.1.2 使用“门槛”过高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3S”技术使用者一般为专家、科技人员以及少数农民.赤峰市农民较多,而且文化水平相对低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技术系统的操作有些困难.而“3S”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可操作性强,在实践中“3S”技术经常是集成应用的,对硬件设备和软件要求比较高.因此,让农民熟练的使用“3S”技术,是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项问题.

2.1.3 没有对症下药

赤峰市部分农户为图方便省事,盲目的将几种农药混合在一起使用,急于对病虫进行防治.在某一时期把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全部用上,由于部分农药不适合混合使用,发生了化学反应结果造成农药使用效果下降,使得防治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有的甚至还会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什么时期,有什么病虫害,该用什么药防治,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律.

目前,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人们逐步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农业害虫的发生的区域特征、形态和在某一时期发生的症状形象的表现出来,并加以实况解说,使原本难以理解的推理变得简单、生动了起来,这为农民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2.2 农业病虫害控制和治理的对策

由于蝗虫等病虫害引发的灾害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一直以来其发生、监测及防治都受到我国政府的关注.下面以蝗虫为例,论述其主要控制对策.

根据赤峰市近年来的气候变化规律和蝗虫发生的动态变化关系的研究可知,全球气候变化,季节更替变化所引起的旱、涝灾害,都会引起蝗灾的发生,这将使频繁发生的沙漠飞蝗和田间蝗虫延续到21世纪末[10].

建立蝗虫区域性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和控制蝗虫灾害,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损失,运用“3S”技术全面分析和评价蝗虫发生区域的相关影响因子及其地理理特征分布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蝗虫动态监测网络系统;设计遗传基因芯片,利用DNA芯片技术,辨别田间飞蝗散居型与群居型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转变,用以监测蝗虫发生的动态变化[11];为了研究蝗虫灾害的中长期检测技术以及防治的适宜期,对不同地理区域内蝗虫的类别、数量、发生程度及发生期进行动态监测;运用蝗虫在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动态模型、成灾蝗虫的物候学模型、生存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等,建立计算机预防控制模型,为蝗虫的发生、迁徙范围及蔓延趋势等作出准确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蝗虫的发生特点,要想长期对蝗灾进行综合治理和持续控制,不仅要依靠技术平台的监测与控制,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2.2.1 蝗虫灾害的发生规律

开展蝗虫持续控制和综合治理的前提是研究蝗虫的发生规律及其成灾原因.主要从蝗虫发生的空间位置、种群数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关键因子的关系;蝗灾的地理分布规律;蝗虫暴发成灾的动态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及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蝗虫的发生动态、蝗虫发生地的环境变化与生态条件的影响等内容的研究.

2.2.2 蝗虫灾害的综合治理

从生态学角度,对蝗虫灾害进行有效控制.生态学控制技术,是根据不同的蝗虫发生区域(沿海区域、滨湖区域、河泛区域、草原区域等)的结构、功能及其景观特征提出来的,包括天敌的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节、植被恢复、水位调控、合理放牧、物种多样性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通过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生态学控制技术,控制其种群数量在经济指标之下,避免其暴发成灾.

从化学角度,对蝗灾进行有效控制.为了控制突发性蝗灾的发生,应使用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新试剂和新品种.例如使用一些自主研发的氨基甲酸酯、溴氰菊酯、虫酰肼和氟虫脲、锐劲特等.

从经济学角度,对蝗虫的监控进行分析.研究蝗虫灾害指标体系;成灾蝗虫的防治指标;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蝗虫对其它组分在经济生产中的产生的影响;逐渐形成适合我国的经济阈值体系和治蝗决策体系.

3 “3S”技术在农业病虫害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农业病虫害监控领域内的应用范围和深度都将得到拓展和深化.未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开展蝗虫生存环境特征与遥感图像特征关系的分析

在蝗虫监测方面使用遥感图像,利用图像特征去监测蝗虫的发生区域特征、繁育环境及生存条件是其主要途径.因此,若要摸清蝗虫的生存环境特征与种群的繁殖与发生之间的关系,就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蝗虫监控领域中的作用.从客观上说,这种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而且模式一般不固定,是因地而异的.例如,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草地蝗虫的暴发密集程度与降水量的多少呈负相关关系,但北非地区的沙漠蝗虫则相反,草地蝗虫的密度降低的地区降雨量一般都超过其平均值,这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一些地区的情形相差不多[12].此外,研究蝗虫的密度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还须考虑到蝗虫产卵、孵化、成熟等不同生活阶段,因为在这些不同生活阶段,蝗卵或蝗虫的数量变化与生境类型的关系也是有一定差别的.从总体上说,尽可能采用时间分辨率相对较高的遥感图像(如NOAA/AVHRR)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地面环境展开详细调查,这样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才有可能实现.

3.2 加强GIS技术在蝗虫监测中应用的研究

GIS技术可将蝗虫生存环境特征数据与遥感数据资料及历史蝗虫灾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集成,显示出其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未来发展应将GIS作为蝗虫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充分加强其在这一领域的实用性.因此,GIS不仅可用于对蝗虫生存环境数据资料、历史蝗虫灾害数据及与其有关的记录进行综合分析,而且还可以与蝗虫防治有关的数据进行整合,为其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发新型GIS系统即智能地理信息系统,并把它作为预防蝗虫暴发的决策支持系统.此外,基础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一步加强了其在病虫害监控领域的作用.同时,应亟待探讨“结构化”的数据参数收集方法,使GIS系统更方便分析和处理病虫害的历史数据和实况资料及各类生存环境记录.

3.3 利用“3S”技术与农业专家系统相结合,对病虫害进行动态监测分析

专家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一领域内对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技能、知识和经验,分析、推理和判断,模拟专家的决策过程,是一个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14].它对农作物在同一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诊断,并分析其可能出现的病虫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

通过与专家系统结合,能够即时反应出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并能反映出专家系统对其的预测性.GIS技术与专家系统结合,对病虫害发生的动态能够准确描述,从而使监测结果更生动、直观且接近实际.建立动态数据库,可以对各地区病虫害监测的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系统的共享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

4 结语

“3S”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中的应用,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赤峰市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努力研究自身不足之处,充分发挥“3S”技术独有的特点,增强防灾救灾能力.由于用“3S”技术精确定位,用药集中,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唐群峰.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土地上的应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2).

〔3〕张建宏.3S技术在鼠疫疫源地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11(6).

〔4〕李秋荣.基于SUKF方法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5〕倪绍祥.遥感与GIS在蝗虫灾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0(2).

〔6〕冯晓东.3S技术在蝗虫监控领域的应用概况[J].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9(4).

〔7〕郑宇鸣.GIS在农业病虫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1(7).

〔8〕韩秀珍.遥感与GIS在东亚飞蝗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03(2).

〔9〕严智燕.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5).

〔10〕王正军.我国蝗虫爆发成灾的现状及其持续控制对策[J].昆虫知识,2002(3).

〔11〕刘彦琦.草原蝗灾成因及机械防治[J].新疆农机化,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