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服务理念实用13篇

建筑企业服务理念

篇1

一、转变价值理念,树立先进的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一)树立“助人自助”理念,转变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传统的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重视政工人员对职工的理论教育,轻视职工之间的差异性及其主体能动性,以至于其高效性职能无法在建筑企业中充分发挥。所以,需要建筑企业树立“助人自助”理念,即注重挖掘人的潜能,不断提升人的能力,鼓励当事人能够运用自身的力量解决当前个人问题,以达到增强社会功能的目标,为转变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供依据。

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灌输式”逐渐向“渗透式”转变,即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渗透于建筑企业各项环节中,为广大职工时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另一方面,由“执行式”逐渐向“自主式”转变,即建筑企业打破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授之以鱼”的方式,实现思想工作“授之以渔”的方式,这样才能够符合“助人自助”的理念,使职工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二)树立“服务”理念,转变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功能

1、增强政工人员服务意识。通过培养和再教育,既要是政工人员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建筑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增强政工责任感,又要政工立于服务职工利益至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达到缓解职工工作压力,解决职工经济负担等目标;2、创新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方法。“细化”服务方法。依据分类处理方法,对职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寻找引发问题的切入点,之后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深化”方法。推进建筑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合,结合职工的思想状况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规律,从而高效率、高质量进行服务工作。

二、工作方法链接,创新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一)采用个案工作方法,解决建筑企业职工个性问题

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最早的服务方法是个案工作方法,其是指案主依托于专业知识和技巧,调适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从而使案主充分发挥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归纳而言,国内建筑企业职工主要存在五类个案问题,即情绪问题、一般咨询问题、人际交往与感情问题、适应问题及家庭问题等。

建筑企业汲取个案工作中的会谈方法和技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建筑企业在运用个案工作中的会谈方法时应做好下述问题:1、明确会谈内容;2、具有一定的约定限制;3、角色分工明确等。另外,常见的会谈技巧有复述、建议等多种。只有基于上述开展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充分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建筑企业职工个性问题的良好效果。

(二)运用团体工作方法,解决建筑企业职工共性问题

开展专业服务,完成帮助过程和获得成长经验,解决个人问题是团体工作方法的两大显著特征。同时,协调劳资关系、营造健康良好工作环境、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等方面均是建筑企业职工团体重要工作。通过将团体工作引入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能够促进职工团体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而且还能够使职工团体合作能力大大增强。除此之外,还使职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显著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企业职工共性问题,为建筑企业职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奠定了基础。

三、健全建筑企业政工队伍建设机制,构建高质量、高水平工作队伍

(一)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企业的壮大,建筑企业职工仅凭借原有的知识、技能已无法满足建筑企业多项工作的需求,此时更需要建筑企业建立健全培训机制,设立培训机构,由资深政工人员和建筑企业管理者负责组织建筑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和再教育。通过培训更新建筑企业职工知识、技能,提升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此为建筑企业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建立健全选聘机制

建立选聘机制力在加强建筑企业职工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一方面,建筑企业在选聘职工时,应以下述三大原则为指导:1、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原则;2、学历与实际工作能力并重原则;3、实际业绩与潜在发展能力综合考核原则。进一步规范选聘流程,在确保人员与建筑企业宗旨相符合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作为建筑企业职工队伍一员;另一方面,运用多样化选聘方法开展选聘工作。建筑企业常见的选聘方法有:笔试选聘。考核被选聘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面试选聘。考察被选聘人员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相关实践能力;职能能力选聘。通过考评被选聘人员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判断该人员是否能够符合建筑企业需求。

总之,凭借健全的培训机制和选聘机制能够起到净化职工队伍的作用,为建筑企业构建高质量、高水平工作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2

1 管理创新涵义及理论意义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建筑过程中对整个建筑物质量保证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通过多种手段与手法对建筑过程中的各种施工手段和色剂因素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管理方式难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同时,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市场的要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建筑市场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性地满足需求,由被动地适应外界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市场转变。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完善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核心理念

2.1 思想观念方面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比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对企业进行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当前市场的需要,制定企业管理发展战略,贴近市场,乘势而上,围绕市场引导创新的理念,引领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人才管理上投入一定的经费对人才进行凝聚、培养和引进,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内容中。

2.2 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3 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表现在工程项目建设地点的不断变化、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和交易时间长。这些特点要求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必须有很高的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表现在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纷繁复杂的管理要素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

2.4 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在管理某一项建筑工地时,要确保这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之长,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管理。在施工管理上,何为科学管理,就是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建筑企业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

2.5 成本控制措施创新

项目是成本中心,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成本而展开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

明确施工目标的同时,应强化施工管理力度。得力有技能的人员是我们施工技术员工作的好帮手。注意理顺施工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落实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2.6 人力资源的创新

篇3

    一、建筑业效益提升金融服务创新必要性分析。

    我国建筑业正处于转型发展过程中,因此其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金融服务的创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业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建筑业效益提升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建筑业效益提升的前提是行业转型升级,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拥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金融服务是建筑业转型升级效益提升的关键。当前是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建筑业融资体系,才能促进建筑业转变效益增长方式,淘汰一部分耗能高、质量不达标、技术落后的建筑业企业,从根本上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经济效益提高,彻底改变我国建筑业完全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低成本获取发展优势的局面[1]。资金在建筑业业效益提升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也是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性问题,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资金的支持,建筑业的效益提升的步伐很难前进。我国建筑业转型对金融服务需求产生一种需求,同时需求的金融服务更具多样性,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一个金融服务平台。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建筑业要实现效益提升,必须依靠金融服务创新。自从发生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主要经济体都遭受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各行业都受到很大的压力,具体发展模式产生很多的不确定性。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要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处理好建筑业效益问题,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支助,需要解决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等问题[2]。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树立科学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功能,从根本上推进专营机构的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建筑业金融服务品牌,逐步整合和完善我国金融信贷评审系统,把服务和融资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

    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金融服务创新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建筑业企业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当前我国有90%的建筑企业需要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因此建筑企业的金融市场环境发展潜力很大,融资渠道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信贷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会重点抓住建筑业企业融资对其经济效益增长的影响,不断开展各种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从根本上拓展商业银行新的收入来源,对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金融服务创新目标分析。

    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为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建筑业的融资渠道还不畅通,筹资方式单一化,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当前金融资源严重短缺对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我国建筑业发展情况看,有70%的企业资金需求是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而只有30%的建筑企业需要自筹获取,从我国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看,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渠道开展工作,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非常少,通常情况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只有2%,这个比例与国外建筑企业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国外建筑企业的间接融资达到70%。我国建筑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融资结构不合理也是建筑企业解决资金供给的主要问题,具体解决方案需要对金融服务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水平,加快建筑企业融资渠道建设,优化建筑企业融资结构[3]。逐步培育多层次、多元化、充满活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当前我国金融服务机制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发展和建立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因为从我国建筑业的结构看,缺乏资金的主要是中小建筑企业,所以解决好中小建筑企业的资金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建筑业效益提升。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渠道加强融资渠道建设,逐步提高融资的规模和水平。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过程中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是核心,需要逐步放宽质押和抵押范围,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拓展建筑业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提高建筑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建筑业需要金融服务支持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需要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整体效益提升,我国建筑业金融服务重要性越来越强,从金融服务的范围看建筑业所占有的金融资源比较少,与行业发展不对称,在大型企业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金融服务过程中把大量资金投入建筑业的回报是很可观的,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具有资金密集性和劳动密集性特点,需要从根本上抓住建筑业的发展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从而达到满足建筑业融资问题,提高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建筑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的金融机构都需要积极为建筑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建筑业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和融资环境,保证我国建筑业取得可持续发展,建筑业的效益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三、建筑业效益提升过程中金融服务创新内容研究。

    我国建筑业要取得持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从根本上实现金融服务制度创新。金融服务制度创新可以更好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保证金融资源能够按照制度的要求在建筑业中得到优化配置,因此金融服务制度创新在建筑业效益提升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要求金融服务必须具有短、急、频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逐步打造与其它行业具有不同模式的建筑业信用评级平台、服务方式、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策略。针对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投资主体、所有制结构和财务报表规范,采取不同的金融服务模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都制定了针对建筑业融资的授信办法、信用评级,按照不同的服务模式对建筑业实施标准化的金融服务,这样可以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促进建筑业效益提升,我国建筑业企业的融资效率也得到全面提高[5]。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当前专门针对建筑业发展情况建立建筑业批备制度和融资业务核算体系,专门为建筑业企业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大大提高了对我国建筑业融资过程中风险计量、识别、控制、监测能力,提高了对建筑业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能力。

    金融服务业务创新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金融业务创新是保证建筑业融资服务得到实现的根本,是保证建筑业效益提升的重要策略,需要在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得到重要体现,金融服务业务创新也是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需要从根本上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才能更好的满足建筑业融资服务的要求,建筑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根本性提高。金融服务业务创新是融资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金融交易载体的一种变革和创新。其主要是对金融传统业务产品进行开发和对创新业务领域的模式进行创新拓展。同时还需要建立与金融服务新产品相适应的创新服务制度,从根本实现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和金融营销策略创新。

    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建筑业融资担保模式进行创新,由于我国建筑业实力不强、资产较少、无抵押担保、抗风险能力较弱等,这就决定了建筑业在融资担保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对担保中介机构资信要求较高,实力不强的中小建筑企业很难获取担保中介机构的服务许可,即使为其提供担保,但是产生的费用也是非常高的,导致建筑企业的负担很中,所以产生中小建筑企业担保难的问题。银行在为建筑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与担保机构的全面合作,从根本上实现建筑企业担保方式的创新,逐步拓宽建筑业抵、质押物范围,充分利用建筑企业拥有的应收账款、股权、银行承兑汇票、专利、营运车牌、土地经营权等权利和资产开展担保融资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在为建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采取与担保公司、信用保险公司、中小建筑企业联保等多种模式,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建筑业的融资风险,同时能够促进建筑业效益提升。

    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对融资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需要对金融服务理念和考核体系进行创新。从金融机构角度看,我国建筑业企业孕育着极大的商机,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需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为建筑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提高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建筑企业的担保风险相对较高,但是建筑业企业的风险并不是不可控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符合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同时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不分规模大小、经济性质,都要为其提供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也能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效益。我国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与建筑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和营销队伍,主要是为推动建筑业金融业务服务的发展。建筑业金融服务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金融服务模式,设立建筑业金融服务部,促进我国建筑业金融业务服务得到稳步健康发展。建筑业金融服务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贷款考核体系,中小建筑企业的效益提高关系整个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中小建筑企业金融业务部,对其实施单独考核、单独统计、单独奖励,培育和稳定我国建筑业贷款营销队伍,不断开展适应建筑业发展的信贷业务,从根本上实现金融服务升级,助推建筑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敏。浅析建设工程中业主项目经理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思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02)。

篇4

一、建筑业效益提升金融服务创新必要性分析。

我国建筑业正处于转型发展过程中,因此其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金融服务的创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业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建筑业效益提升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建筑业效益提升的前提是行业转型升级,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拥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金融服务是建筑业转型升级效益提升的关键。当前是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建筑业融资体系,才能促进建筑业转变效益增长方式,淘汰一部分耗能高、质量不达标、技术落后的建筑业企业,从根本上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经济效益提高,彻底改变我国建筑业完全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低成本获取发展优势的局面[1]。资金在建筑业业效益提升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也是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性问题,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缺少资金的支持,建筑业的效益提升的步伐很难前进。我国建筑业转型对金融服务需求产生一种需求,同时需求的金融服务更具多样性,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一个金融服务平台。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建筑业要实现效益提升,必须依靠金融服务创新。自从发生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主要经济体都遭受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各行业都受到很大的压力,具体发展模式产生很多的不确定性。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要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处理好建筑业效益问题,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支助,需要解决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等问题[2]。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树立科学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功能,从根本上推进专营机构的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建筑业金融服务品牌,逐步整合和完善我国金融信贷评审系统,把服务和融资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

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金融服务创新是商业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建筑业企业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当前我国有90%的建筑企业需要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因此建筑企业的金融市场环境发展潜力很大,融资渠道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信贷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会重点抓住建筑业企业融资对其经济效益增长的影响,不断开展各种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从根本上拓展商业银行新的收入来源,对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金融服务创新目标分析。

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为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建筑业的融资渠道还不畅通,筹资方式单一化,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当前金融资源严重短缺对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我国建筑业发展情况看,有70%的企业资金需求是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而只有30%的建筑企业需要自筹获取,从我国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看,主要是通过间接融资渠道开展工作,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非常少,通常情况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只有2%,这个比例与国外建筑企业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国外建筑企业的间接融资达到70%。我国建筑企业的融资结构不合理,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融资结构不合理也是建筑企业解决资金供给的主要问题,具体解决方案需要对金融服务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水平,加快建筑企业融资渠道建设,优化建筑企业融资结构[3]。逐步培育多层次、多元化、充满活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当前我国金融服务机制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发展和建立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因为从我国建筑业的结构看,缺乏资金的主要是中小建筑企业,所以解决好中小建筑企业的资金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建筑业效益提升。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渠道加强融资渠道建设,逐步提高融资的规模和水平。我国建筑业效益提升过程中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是核心,需要逐步放宽质押和抵押范围,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拓展建筑业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提高建筑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建筑业需要金融服务支持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需要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整体效益提升,我国建筑业金融服务重要性越来越强,从金融服务的范围看建筑业所占有的金融资源比较少,与行业发展不对称,在大型企业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金融服务过程中把大量资金投入建筑业的回报是很可观的,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具有资金密集性和劳动密集性特点,需要从根本上抓住建筑业的发展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从而达到满足建筑业融资问题,提高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建筑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的金融机构都需要积极为建筑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建筑业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和融资环境,保证我国建筑业取得可持续发展,建筑业的效益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三、建筑业效益提升过程中金融服务创新内容研究。

我国建筑业要取得持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从根本上实现金融服务制度创新。金融服务制度创新可以更好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保证金融资源能够按照制度的要求在建筑业中得到优化配置,因此金融服务制度创新在建筑业效益提升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要求金融服务必须具有短、急、频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逐步打造与其它行业具有不同模式的建筑业信用评级平台、服务方式、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策略。针对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投资主体、所有制结构和财务报表规范,采取不同的金融服务模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都制定了针对建筑业融资的授信办法、信用评级,按照不同的服务模式对建筑业实施标准化的金融服务,这样可以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促进建筑业效益提升,我国建筑业企业的融资效率也得到全面提高[5]。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当前专门针对建筑业发展情况建立建筑业批备制度和融资业务核算体系,专门为建筑业企业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大大提高了对我国建筑业融资过程中风险计量、识别、控制、监测能力,提高了对建筑业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能力。

金融服务业务创新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金融业务创新是保证建筑业融资服务得到实现的根本,是保证建筑业效益提升的重要策略,需要在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得到重要体现,金融服务业务创新也是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需要从根本上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才能更好的满足建筑业融资服务的要求,建筑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根本性提高。金融服务业务创新是融资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金融交易载体的一种变革和创新。其主要是对金融传统业务产品进行开发和对创新业务领域的模式进行创新拓展。同时还需要建立与金融服务新产品相适应的创新服务制度,从根本实现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和金融营销策略创新。

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建筑业融资担保模式进行创新,由于我国建筑业实力不强、资产较少、无抵押担保、抗风险能力较弱等,这就决定了建筑业在融资担保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对担保中介机构资信要求较高,实力不强的中小建筑企业很难获取担保中介机构的服务许可,即使为其提供担保,但是产生的费用也是非常高的,导致建筑企业的负担很中,所以产生中小建筑企业担保难的问题。银行在为建筑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与担保机构的全面合作,从根本上实现建筑企业担保方式的创新,逐步拓宽建筑业抵、质押物范围,充分利用建筑企业拥有的应收账款、股权、银行承兑汇票、专利、营运车牌、土地经营权等权利和资产开展担保融资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在为建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采取与担保公司、信用保险公司、中小建筑企业联保等多种模式,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建筑业的融资风险,同时能够促进建筑业效益提升。

我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对融资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需要对金融服务理念和考核体系进行创新。从金融机构角度看,我国建筑业企业孕育着极大的商机,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需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为建筑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提高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建筑企业的担保风险相对较高,但是建筑业企业的风险并不是不可控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符合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原则,同时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不分规模大小、经济性质,都要为其提供积极有效的金融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也能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效益。我国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与建筑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和营销队伍,主要是为推动建筑业金融业务服务的发展。建筑业金融服务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金融服务模式,设立建筑业金融服务部,促进我国建筑业金融业务服务得到稳步健康发展。建筑业金融服务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贷款考核体系,中小建筑企业的效益提高关系整个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中小建筑企业金融业务部,对其实施单独考核、单独统计、单独奖励,培育和稳定我国建筑业贷款营销队伍,不断开展适应建筑业发展的信贷业务,从根本上实现金融服务升级,助推建筑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敏。浅析建设工程中业主项目经理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思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02)。

[2]李战军,郑炳旭,魏晓林。拆除爆破工程安全管理的特点与对应措施[j].爆破,2007,(01)。

篇5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服务现状

1.1 观念落后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与国外形成客户关系管理的情况不同,我国重视的项目的引进和获取,是先获得项目的设计权,而不是建立在良好服务结构前提的思想,因此,好多建筑设计企业把客户关系管理仅看作是信息基础,而非管理理念,不能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培养。从而导致设计作品附加的产业值更甚于客户满意值。

1.2 信息技术和创新意识不成熟

建筑设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目前建筑设计企业信息技术和设计理念的来源大多数来自固守的照搬硬套,网上图片与现有工程盲目的没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设计再组合等,而在创新与信息技术等方面发展存在很大不足。当建筑设计过程中与客户意愿出现相悖,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完不成预期的任务。久而久之,建筑设计企业就失去了设计的活力。

1.3 建筑设计服务未能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企业的灵魂,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建筑设计企业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核心思想,那么设计服务过程中就要求从以往的以效益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变革更非易事,因此,建筑设计企业拥有自我文化的就自然少了,而已客户为中心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就更加的寥寥无几。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服务不满意的原因

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生存模式混乱,正规成功的企业机构过少。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运作,建筑设计行业至多是一堆小作坊和稍微大一点的作坊而已。

2.1建筑设计企业规模小

目前中国建筑行业拥有大量的设计企业,但是除了那些老牌的国有大企业、设计院以及几个建设集团,企业规模普遍太小,形成不了规模化发展,价值创造不能对投资业产生吸引,是构成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这些公司总是处在没活儿呆着、有活儿又干不过来以及“有活儿没活儿都着急”的生存状态里。同时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对于市场风险的抵抗性,太多的建筑设计企业,市场和客户的圈子都存在很小的波动里,甚至很多知名的设计公司的命运,都是固定的被几个客户所掌握。

2.2建筑设计企业管理混乱建筑设计行业有一个通病,因为都是设计起家,所以公司领导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艺术气质,从而形成公司的散涣,纪律不严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导致了管理上的幼稚和薄弱。公司员工经常以“老大”来称呼企业创始人或者经营者,其实恰恰体现了企业管理的“江湖”作风。有的设计企业只重技术而轻管理,对客户需求和客户抱怨不够重视,只有等到矛盾升级变为客户投诉才慌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是有管理基础的建筑设计企业也采用传统守旧的管理模式,而我们建筑设计行业特质又与传统行业有着本质迥异,那就是人是主体,而我们行业里的经营者经常像开机器一样去使用“人”,肆无忌惮地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制定产量要求,造成了经营者和从业者矛盾的根源。行业缺乏设定有效专业的管理模式,效率和利润及服务质量大幅度降低的经营现实。 2.3人才流动频繁:

建筑设计企业行业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跳槽就是家常便饭,这种现实导致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不信任,从而企业失去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员工对于企业也存在芥蒂,导致了企业普遍采用“榨汁机”式的人才使用制度。这种制度的恶性循环,导致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公司领导人的无奈。这样形成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就过于艰难,很多公司一年半载所有员工就更换一次,成立几十年的公司,名义上游戏和悠久的历史,其实认真的追溯起来只有两三年的文化传承。公司缺乏人文传承、缺乏核心思想、没有实质历史,即使成立的时间再久也不会成长成为屹立不倒的集团。

2.4行业竞争不正当

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竞稿竞价之风越演越烈。建筑设计企业的疲惫不堪,效益低下,是由于没有目的性和评判标准的盲目竞争所导致的。建筑设计企业一般通过降低设计费、增加方案数量等形式来形成所谓的“优势”。然而这种机械式的生产经营导致质量的降低和工作量的大额度增加。变相的体力劳动和日夜不间歇压榨式生产,让建筑设计行业变得更加枯萎苍白。

解决办法

结合本人多年在建筑设计企业客户服务工作的经验,认为提高服务水平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必须全面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各个因素,是创造优质产品的关键。同时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对企业有诸多益处:与国际接轨,展示国际公认标志;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客户信任;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改善公众关系;减少不良品率及客户投诉;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可信度;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客户对认证的要求等等。第二,推行项目经理的服务培训,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行项目经理培训,深入开展以强化服务意识为内容的项目经理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切实加强项目经理培训和管理,努力建设一支懂经营、精业务、重服务、守道德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是全面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服务水平的积极手段,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三,重视老客户,特别是高价值老客户的需求。开发一个新客户所付出的精力是保持老客户的五至六倍。重视老客户的服务对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是有效的。

4.参考文献:

张杨;服务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篇6

一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管理包括经营。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其一,认为管理包括经营;其二,认为经营包括管理;其三,认为经营和管理为同一概念。其实,经营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是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狭义的管理是由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引起的职能。经营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经营和管理是由企业经营活动中两种不同的客观需要所引起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职能。经营主要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的主客观条件,决策、规划企业的目标、方针与策略并采取措施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企业的生命力和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得以不断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管理是指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方针与策略,对企业生产各种要素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与控制活动。其目的在于不断提高生产与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各项技术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经营的核心职能是决策,其活动范围主要是社会、市场,其工作内容包括:市场调查、预测、决策、规划、市场开拓、销售对策、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技术服务等。狭义的管理的核心职能是组织与控制,其活动范围主要是企业内部,其工作内容包括:生产、技术、设备、物资、劳动、质量、安全、财务等具体业务。经营大多是一些关系到企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狭义的管理则仅具有单纯执行性。经营方向对企业经济效益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筑企业必须保持经营方向正确。在此前提下,管理要服从经营,并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

建筑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服从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并为之服务。经营目标指明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前景,它是鼓舞全体职工前进的动力。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企业就会失去努力的方向,而错误的经营目标会使企业产出负效益,或使企业走向邪道。

企业经营目标主要包括:贡献目标(如总产值、净产值、主要实物工程量、上交税利等绝对值指标及相对增长指标),市场开拓目标亦称市场竞争目标(如企业承担施工能力提高的目标、本地区同类工程市场占有率、对外地或国外市场的开拓目标及企业信誉提高的目标等),发展目标或称开发目标(如技术开发、智力开发、管理现代化的开发、生产与生活基地的开发等项目标),利益目标(如利润总额及其增长率、税后利润的使用、企业集体福利事业和职工工资生活待遇的改善等方面的目标)。经营目标不仅有企业的总目标,而且应有按部门按层次的分目标。同时,从时间上看,它尚应有阶段性。

三 加强建筑企业管理几点措施

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尽快改善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弛、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企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做好工作。

(1)实施低成本战略、规范管理、严格考核

建筑企业应该把成本管理放在企业管理工作的首位,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实施取得明显的效果。①推行招标采购制度,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建筑企业每年需要采购材料、器械备件等,为严格控制材料、器械备件采购成本,实行招标采购制度,同样的价格比质量,同样的质量比价格,同质同价比售后服务,比规模比资历,以最低的价格购买优质、无后顾之忧的建筑材料、建筑器械;同时也可堵塞原采购方式下的感情采购、关系采购的漏洞,防止资产流失和腐败现象发生。同时,对库存物资实行ABC管理法,推行“零库存”的管理,降低储备资金占用,盘活资产。②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开展科技攻关,运用新技术、新工艺,通过改善运输设备技术状况,节能降耗。③与工资挂钩,严格考核。一是成立了经济责任制考评委员会。二是实施建筑工人施工考核,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让每名建筑工人都有工作热情。三是加大日常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成本控制力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财务预算制度,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编制财务预算,并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把扭亏落实用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了扭亏增盈的强大合力。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改革和加强企业管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包括企业法律形态的改革,又包括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企业法律形态的变化,必然要引起企业的某些制度的改革,比如,进行公司化改造,就要求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财务会计制度等。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会引起企业的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变化。这些变革措施无疑都会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加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合理设置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机构

现代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有很多种,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规模、行业特点、生产经验特点等,选择适当的形式。在改革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时,要立足于发挥基层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权力的划分要与赋予的职能相对应,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权限的划分。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必须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尽可能减少接口问题,改变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过多的现象。

(4)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应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以下工作:①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各个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找出本企业的薄弱环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工作。②加强宣传、强化领导,抓好队伍建设。③提高管理基础工作自身的科学水平,使之同管理现代化相适应。要提高管理基础工作的科学水平,首要的是必须提高管理基础工作的质量,包括原始记录和各种外部信息的准确与及时,规章制度的可行与规范化,各种定额的先进与合理,使管理基础工作充分发挥作为完善经营管理手段的作用,使之同管理现代化有效结合。④适应改革的要求,更新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领域和手段。

四 结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经营的基础。①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利用各种形式对建筑企业员工思想观念进行教育,牢固树立“优质服务就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评比出“服务竞赛形象大使”,规范职工的文明用语。②认真落实安全制度,增强安全意识。规范建筑企业施工操作程序,提高全员“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意识。建立建筑企业公司各级领导及主管部门安全检查包片级,责任到组、到人,与工资挂钩。严格考核,同时针对建筑员工自然状况,建立人体生物节律制度,有效的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经济损失。

篇7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所谓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方法、手段、模式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管理方式难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同时,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市场的要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建筑市场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性地满足需求,由被动地适应外界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市场转变。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完善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核心理念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比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对企业进行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当前市场的需要,制定企业管理发展战略,贴近市场,乘势而上,围绕市场引导创新的理念,引领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人才管理上投入一定的经费对人才进行凝聚、培养和引进,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内容中。

(二)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表现在工程项目建设地点的不断变化、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和交易时间长。这些特点要求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必须有很高的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表现在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纷繁复杂的管理要素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

(四)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建筑企业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

(五)成本控制措施创新

项目是成本中心,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成本而展开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还有运输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等。完善的项目合同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关键因素。

(六)人力资源的创新

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能吃苦、甘奉献的拳头队伍,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企业文化。作为施工企业来讲,施工项目点多面广、人员流动频繁,必须针对流动性强的特点,创新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调动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最终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双赢,顺利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三、结束语

总之,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管理一个系统复杂实践性的课题。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的流动性、施工的分散性、项目的多样性是其显著的特点,这给施工企业管理创新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因此广大施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把管理创新做成企业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杜.现代管理理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篇8

1 设施管理(Facilities Management)的起源及各国不同的理解

20世纪中期,美国为了在企业管理中提高生产效率引入了设施管理的概念,设施管理概念的引入和发展是基于美国空军彻底改变办公环境的一次革新。1979年,在美国的密歇根州Ann Arbor 设立了设施管理学院(FMI),这所学院的专家来自于各行业不同领域,从建筑设计师到金融专家。1980年美国建立了国家设施管理协会(NFMA),同年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设施管理分会共同转型设立了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现在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并被广泛认可的国际性专业设施管理协会,协会成员来自于78个国家超过19500名成员。[4]

对于设施管理(Facilities Management)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及不同的理解方式。例如:在英语国度,“设施”术语是指所有的土地、建筑物、设备、机械、公用设施和装置,在生产,服务的建立和房地产流程的确立中必要性的总称,设施管理包括设计、施工、操作、控制、系统安全等方面基于业绩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整体方法。物业设施的运行成本在企业经营中已逐渐成为了仅次于人力资源成本方面最大的成本类别,所以对设施管理的进一步加强非常有必要成为企业战略经营的核心,以便使企业能够持续的改善和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企业成本方面的压力。[5]在德国,为了保持建筑系统及其使用功能的稳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行为要求,设施管理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性较高而且极具战略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通过设施管理,使得在房地产,设备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操作、成本和销售的过程中,达到长期盈利、保证质量和保值增值的功效。设施管理作为二级业务在企业管理中并非核心业务,但是设施管理又在公司的核心业务最优化的支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运用设施管理全过程控制的方法使得服务达到最优、费用最节省。所以,设施管理作为同房地产相关的业务,整合了企业经营管理、建筑学、工程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其主要的功能是通过对人和工作的协调,为机构提供良好的生产、办公环境。[6]总之,设施管理包括策略管理层面对于企业核心业务外的运营支撑活动,是一个战略管理学科,这个学科分析并记录与建筑相关的所有成本进程的优化以及强调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用户利益,并且支持核心业务。[7]

2 德语系国家对设施管理任务的理解

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提出的设施管理任务包括:提供土地及楼宇、建筑物的维护,提供同建筑物相关的服务,建立同建筑物使用相关的关键数据,建筑成本在不同成本中心和费用的分类,经济方面利润最大化。[8]在德语系国家,设施管理通常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2.1 在建筑学方面,设施管理主要被理解成为同建筑物相关的规划和建造。德国的建筑师们认为: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内,建造的低成本同建筑物使用中成本的降低,他们更看重后者。在建筑设计初期,建筑师应该尽可能的注重建筑和技术设施在未来使用方面的设计,尽可能的满足日后所需要的结构改变和修改。

2.2 设施管理的另外一方面的任务同不动产管理息息相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房地产管理Corporate Real Estate Management (CREM) ,所以,人们将其理解为注重实际效果的采购、管理和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房地产市场战略营销。

2.3 设施管理的理解同当代的智能楼宇相关,由于在建筑物投入使用后,建筑物的运营费用在总费用中占据很大的份额,所以,设施管理在德语系国家按照德国标准协会(DIN)的定义又详细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9]

2.3.1 建筑技术管理 (TGM)

建筑技术管理的核心在于成本优化和灵活运作以及对于建筑物和技术设施的维修。为此,建筑物通过楼宇自动化系统实现建筑内设施的完全监控,保证成本最优化和运营费用最低的前提下为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家环境。[10]

在德语系国家,建筑技术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领域:

(1)操作。包括技术设备监测,提出和确认开关功能的最优化操作。

(2)维护。包括日常维修,检查,改善建筑物和设施设备。

(3)纪录。收集,保护和更新数据,主要是对建筑物和设施的改建和数据更新。

(4)能源管理。能源消耗的分析,成本经济的采购和能源供应。优化,降低检测能源的消耗,水和废水的管理。

(5)信息管理。通信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评估和决策。

(6)建筑的现代化。改善建筑功能或者节约能源的措施。

①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设施管理中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建筑物和技术设施的设施管理中承担了测量,控制,调节和监测等不同的功能,如:空调技术,能源技术,报警技术等,并提供了一些消费的数据、操作运行数据、终端信息以及维护报警等。设施经理收到这些信息后开始维修和服务登记工作以及计算相关建筑成本。也就是在建筑设施正常的运行中,设施经理如果发现设施运行中有异常偏移的情况,便会自动进入事先设定的维修委托程序,以便尽快排除故障。[11]通过安装建筑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会使得管理安全、舒适和高效,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缺点,因为在一个系统中投入的技术组件越多,系统就越复杂,出现错误的机率也就相应会增加。

②建筑物传导(控制)系统的建立及维护策略案例分析

通过设施管理概念的认识和设施管理流程的实施,可以达到最优化的目标。这里讨论一个建筑物基本的传导(控制)系统,然后再进一步分析相关的维护策略。建筑物传导(控制)系统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主要任务是为了便于监测中心的监控,归档和分析,集中控制,远程监视,控制调节以及能源的分散管理。下面是德国式建筑传导(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图:

通过对上述的建筑控制系统的构成图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建筑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达到两方面的节约。第一方面使得人力资源成本降低。因为技术设施的新投入会在建设中要求配备人员,建设完成后,运行设施同样也需要配备人员或者至少是配备高资历的人员。第二方面由于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得能源耗费也相应降低。

2.3.2 基础设施管理 (IGM)

由于基础设施管理领域涉及到的领域较为专业,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将此项管理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11]

在德语国家,基础设施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领域:

(1)门岗服务

(2)停车场管理

(3)运输服务

(4)请结合维修服务

(5)餐饮服务

(6)办公服务

(7)IT-支持

(8)搬家的规划和实施

(9)园艺服务

(10)保安服务

2.3.3 商业设施管理 (KGM)

商业设施管理主要是从成本会计和经济性方面来对建筑物和技术设施进行观察。重点方面有成本的归口和找出重大的成本点,并对重大的成本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已达到成本降低的目标。商业设施管理的另外一个方面的任务是在持续的周期,对于其余公司实施的产品、服务和流程进行分析得出的企业标准的贯彻和执行。

在德语国家,基础设施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领域:

(1)会计

(2)出租

(3)附属成本的建立、计费和控制

(4)采购及合同管理

(5)保险

(6)预算

2.3.4 地面管理 (FLM)

地面管理实际上是上述三个管理理论的基础。实质性的面积管理策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发展迅速。地面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单位面积的使用效率,也就是将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最优化的利用。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在提高面积效用的同时,成本最低。对于地面管理最重要的是前瞻性的面积规划,即:并非在决策时仅考虑到当前的需求,而应该更加注重今后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延伸的使用规划,通过前瞻性面积规划,可以避免由于缺少前瞻性,公司业务进一步的扩大,新增岗位的需求而面临的发展瓶颈,也可以避免由于在其他区域寻找办公场地而造成费用过大支出以及由于分开办公导致的路途中时间的浪费,所以前瞻性的面积规划显得非常重要,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必须做好相关面积管理案例基础(经验)数据的收集和借鉴,提前做好面积规划。

在德语系国家,设施管理 (Facility Management) 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业,更为这些公司的非核心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设施管理的方法也进一步的更新。其表现是德语系国家相应设立了很多设施管理的专业公司(咨询公司),设施管理业务的开展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如:瑞士的Ascoag Facility Management GmbH,Pensionskasse der MIB AG Rroperty + Facility Management,德国的 Facility Management ALPINE Bau Deutschland AG,ABB Facility Management, Facility Management HOCHTIEF等设施管理行业先行和领先公司,这些设施管理公司提供包括项目选址策划,项目经营管理,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建筑空间更新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等业务(含外包业务)。在美国,经验值显示,一个企业如果采用设施管理的理念比没有采用设施管理理念前节约30%的运行和管理成本,其中约11%的成本通过建筑管理节约,约19%的成本通过建筑自动化系统节约。来自中国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也显示:通过对办公楼实施设施管理,日本的电气公司不仅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而且办公成本也下降了近6%,这样既达到了改善办公工作环境的目标,又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程度,同时降低了35%的能耗。[12]可见,作为一个跨越传统物业管理的新型房地产服务业务,国外在设施管理行业及配套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效的管理了属下的物业设施及其非核心业务。

3 设施管理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行业发展建议

设施管理行业在欧洲和美国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的阶段,并且逐渐成为一门新的管理学科整合固定下来。中国的设施管理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加强,设施管理行业也必将迎来历史的发展机遇。设施管理的早期概念进入中国内地可以追溯到2000年,直到今天,中国还没有正式的类似于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中物协)的中国设施管理行业协会。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设施管理概念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现在的建筑投资商还在以住宅(高档住宅)小区的概念提供类似于安保等方面的静态物业服务,对于自行拥有的设施大多数是以公司下属的工程部或基建科的部门职能形式进行统一管理。一般城市的商业设施也还停留在委托一家物业公司进行常规的设备保养和维修,大多数公司还没有机会认识到通过设施管理实施所带来的益处。我们国家目前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设施管理的起步应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着手。目前,设施管理的理念在我国还没有被大多数与设施管理产业链相关的企业接受。以建筑设计院为例,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扩张,设计院需要许多懂行业规则,熟悉专业知识,懂经济成本分析的设计师,而目前的一些建筑设计院由于业务量的应接不暇,仅仅疲于单一形式的设计组装,而很少有建筑设计院会对建筑物今后的使用成本以及设备效率仔细推敲,这就为建筑物建成后使用不经济和运营成本的增高以及再次更新带来了玄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设施管理的起步工作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着手,是推进设施管理的最佳切入点。

3.2 设施管理各项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通常,人们对于一个新生事物(新概念)的正式接纳会有一定的认知、感知和实践的过程,更何况是一个新行业名词的引入。我国在借鉴和吸收欧美国家关于设施管理策略的同时,应当考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市场特色的设施管理制度,通过设施管理机构和协会共同来规范其行为,实现设施管理高起点的跨越发展。

3.3 设施管理的人才培训是当务之急。设施管理要有符合行业要发展,必须要有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从世界其余国家来看,国外有专门培养设施管理专业并经相关行业认证的高校,如:德国GEFMA认可并认证的11所高校提供设施管理相关的国际学士、硕士专业课程。[13]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也提供了非常多的设施管理经理及在线教育等课程。[14]设施管理涉及到多个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工程技术、建筑、设计、财务、管理以及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理论。中国目前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大多还停留在对单一学科的研究,对于各学科的融合贯通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今,我国能够培养专业设施管理学位的高校寥寥无几。作为设施管理行业来看,我国应该着实加强各层次的设施管理专业的培训机构的规划和建设,并积极参与到世界发达国家设施管理大舞台中,共同探讨交流,为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行情的设施管理行业学科奠定基础。

设施管理在超越物业管理发展的同时,在中国内地还是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目前中国知名的设施管理公司,如:中美合资的上海爱迪特设施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均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中德合资上海金茂英泰设施管理有限公司等,服务对象涉及到智能化楼宇、大型商业设施、厂房、车站、机场、码头等。[15]2009年,中国首家设施管理培训及咨询机构FacilityOne在上海成立[16],FacilityOne是中国国内第一家向组织和个人提供设施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2011年,我国高校将达到650万毕业生,他们的成功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前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情,而目前高校学科建设的重叠、非复合型学科培养的模式以及缺实践性的教学体制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困难。设施管理学科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高层居住和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建造使得设备设施管理人才出现供需矛盾(供小于需求)的尴尬,以至于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设施管理人才比公司领导还难寻找的尴尬局面,中国的设施管理市场需求非常巨大。另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据报道,在国外,一家实行设施管理流程的公司比没有实行设施管理前节约30%的能源消耗。一家公司尚且如此,如果普及到整个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那么,我们国家每年会节约巨大的能源资源。目前,中国加入世界WTO已经快十年了,通过WTO的加入,中国更加国际化。有消息称,老百姓在中国加入WTO后,明显感觉到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竞争,中国各行业都在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服务质量,以便迎接新的挑战。最明显的是中国的银行业和电信业。中国的老百姓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由于中国加入WTO后迫使中国银行业和电信业观念的改进和服务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所带来的便利。由此可以预测,国外的设施管理公司在中国的新设立和中国设施管理公司的逐步兴起必将使设施管理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从而让中国的企业和老百姓由此受益,也能达到国家提倡的环保、节能减排的功效。

参考文献及网络资源:

[1]

[15]

[16]省略/education/fm-credentials.htm

[17]省略/viewpoint/8443920960276915900

篇9

二、加强全员质量教育,树立全员质量观念

不少建筑设计企业虽进行了ISO9001:2000的质量认证,却不尽都遵循质量认证的程序进行管理,员工只知道单位进行了ISO9001:2000质量认证,却不知道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应遵循什么,而领导往往忽视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未在措施落实上下工夫,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落实质量目标责任制、质量责任追究制,出了问题责任不明确,各工种之间,设计、校对、审核之间互相推诿,违反“强条”和拖图的情况时有发生,很难保证设计质量的落实。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从院到所各级负责人必须真正重视,把设计质量措施落到实处。认真推进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严格按照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规范流程,明确责任,用过程质量保证设计的总体质量。严格按照设计前有进度计划、设计中有质量监督、出图前有会签和检查的要求对待每一项工程。真正从观念到行动上重视技术与质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大大地提高。技术水平高,设计质量好的设计师就能真正得到重用,人才就不易外流,技术水平和设计质量就会不断得以提高,承揽到手的工程就能通过先进的技术、优异的质量、周到的服务来完成,回头客就会越来越多,经营业绩会越来越好,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重视方案创作和创优工作

过去设计企业承接业务主要靠关系或建设方对设计企业的一般性了解。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建筑方案的招投标制度日趋完善,建筑方案中标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建筑设计企业对确定投标的项目无论大小都应仔细选配人员,认真进行方案策划、论证,集思广益,力求最佳;对重点或大型项目投标应由总建筑师亲自挂帅,精选人才,组织多方案评选,力求有投必中。对中标方案的设计人员还应给予重奖,对于未中标方案的设计人员,也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并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安排外出培训、出国考察时,向优秀方案创作人员倾斜,以提高方案创作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国家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每年都进行创优评选工作,意在提高建筑设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设计质量,优秀设计不仅在建筑物外观上,而且在建筑内部功能上更加人性化、舒适化、合理化,同时在建筑节能、绿色环保、低碳建筑等方面均为上乘,积极参加评优,是对设计成果的全面检验,具备优秀设计越多的设计企业,自然竞争力越强。

四、培养团队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城市的建设规模较小,设计师单打独斗或几人合作即可完成设计任务,而现在各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动辄数十万上百万方的建筑群比比皆是,建筑的复杂性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企业内部必须培养适合不同建筑类型的设计团队,集各专业集体智慧共同完成设计任务,既要发挥个人、专业组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强调整体协调。选拔有较高技术水平,又懂得项目管理和善于协调,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智慧和作用的技术人才担任团队负责人,同时赋予相应的人事、财务管理权,这样综合实力强的团队利于承接大型、复杂设计项目,利于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篇10

二、加强全员质量教育,树立全员质量观念

不少建筑设计企业虽进行了ISO9001:2000的质量认证,却不尽都遵循质量认证的程序进行管理,员工只知道单位进行了ISO9001:2000质量认证,却不知道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应遵循什么,而领导往往忽视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未在措施落实上下工夫,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落实质量目标责任制、质量责任追究制,出了问题责任不明确,各工种之间,设计、校对、审核之间互相推诿,违反“强条”和拖图的情况时有发生,很难保证设计质量的落实。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从院到所各级负责人必须真正重视,把设计质量措施落到实处。认真推进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严格按照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规范流程,明确责任,用过程质量保证设计的总体质量。严格按照设计前有进度计划、设计中有质量监督、出图前有会签和检查的要求对待每一项工程。真正从观念到行动上重视技术与质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大大地提高。技术水平高,设计质量好的设计师就能真正得到重用,人才就不易外流,技术水平和设计质量就会不断得以提高,承揽到手的工程就能通过先进的技术、优异的质量、周到的服务来完成,回头客就会越来越多,经营业绩会越来越好,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重视方案创作和创优工作

过去设计企业承接业务主要靠关系或建设方对设计企业的一般性了解。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建筑方案的招投标制度日趋完善,建筑方案中标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建筑设计企业对确定投标的项目无论大小都应仔细选配人员,认真进行方案策划、论证,集思广益,力求最佳;对重点或大型项目投标应由总建筑师亲自挂帅,精选人才,组织多方案评选,力求有投必中。对中标方案的设计人员还应给予重奖,对于未中标方案的设计人员,也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并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安排外出培训、出国考察时,向优秀方案创作人员倾斜,以提高方案创作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国家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每年都进行创优评选工作,意在提高建筑设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设计质量,优秀设计不仅在建筑物外观上,而且在建筑内部功能上更加人性化、舒适化、合理化,同时在建筑节能、绿色环保、低碳建筑等方面均为上乘,积极参加评优,是对设计成果的全面检验,具备优秀设计越多的设计企业,自然竞争力越强。

四、培养团队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城市的建设规模较小,设计师单打独斗或几人合作即可完成设计任务,而现在各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动辄数十万上百万方的建筑群比比皆是,建筑的复杂性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企业内部必须培养适合不同建筑类型的设计团队,集各专业集体智慧共同完成设计任务,既要发挥个人、专业组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强调整体协调。选拔有较高技术水平,又懂得项目管理和善于协调,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智慧和作用的技术人才担任团队负责人,同时赋予相应的人事、财务管理权,这样综合实力强的团队利于承接大型、复杂设计项目,利于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五、提高服务意识

篇11

一、工作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来,建筑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功不可没。

新形势下,进一步认清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方法新路子,对更好地开展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的指导思想,使企业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企业效益为中心。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方针相应地从“服务于阶级斗争”转变为“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密切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行。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传家宝,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门科学,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将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探讨和研究。建筑企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也形成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了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培养和成长出一批具有专业理论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利益关系进行重大调整,在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也出现了一些新课题。传统体制下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以更加明显的形式凸现出来,即使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也因形势的变化而遇到新的考验。如: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多元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弱化、企业主体利益认识的落差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指向复杂化、承包人和农民工贫富差距、农民工城市化后的困惑、政工队伍不稳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建筑企业中发挥作用。

三、 问题分析

深入分析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挖掘深层次的矛盾,对更好地破解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难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价值观念由一元转向多元;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走向务实、创新;人的个性得到高度解放;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前,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国际国内大事、形势政策等问题,主要目的是增强职工群众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感情,促使职工群众更加为了本阶级及本人利益忘我工作、努力奉献。

改革开放后,随着建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项目承包项目管理模式经营,个人收入直接与项目挂钩,建筑企业职工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职工个人收入直接与个人的努力程度和企业效益关联起来,国际形势对职工个人影响不大,职工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3、企业运行机制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运行机制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新特点,完善的产权机制和自主的决策机制是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4、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配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作内容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管理体制也有所调整,贫富差距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

四、 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应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理念,在遵循企业经营理念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自身理念的探索和创新。要从“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党在建筑企业的领导”以及“将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三个方面实现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创新,在创新当中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更健康地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

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1) 简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指向;(3)减小企业员工利益认识的“落差”;(2)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4)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以及体系模式陈旧的局面,有针对性的变革;(5)帮助解决农民工的实际困难。

五、 结论

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理念、机制是重要的着眼点。理念创新是创新的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管理型工作方式向服务型工作方式转变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都在探索的课题,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建筑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将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是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坚持党在建筑企业的领导,创新党在建筑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是思想政治工作政治上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驻外办)

参考文献:

[1]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篇12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所谓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方法、手段、模式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管理方式难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同时,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市场的要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建筑市场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性地满足需求,由被动地适应外界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市场转变。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完善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核心理念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比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对企业进行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当前市场的需要,制定企业管理发展战略,贴近市场,乘势而上,围绕市场引导创新的理念,引领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人才管理上投入一定的经费对人才进行凝聚、培养和引进,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内容中。

(二)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表现在工程项目建设地点的不断变化、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和交易时间长。这些特点要求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必须有很高的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表现在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纷繁复杂的管理要素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

(四)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建筑企业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

(五)成本控制措施创新

项目是成本中心,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成本而展开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还有运输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等。完善的项目合同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关键因素。

(六)人力资源的创新

篇13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建设厅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深化行业改革、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和管理政策引导等措施,我市建筑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渐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建筑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知名企业还不够多,企业结构不尽合理;建筑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建筑科技对工程质量的提升和行业进步的贡献率还不高;建筑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总量和规模仍然偏小;建筑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地位还未真正确立等等。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正视困难和问题,明确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党的*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也确立了把江西建设成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构想,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品牌的目标,这为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期间,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的增加、实际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到*年,我国将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这些将为全国建筑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建筑业的发展变革也将产生的巨大影响。我国建筑业总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建筑业的产品结构中,受经济增长动力方位的转移和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影响,除住宅、大型能源项目、调度工程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升温外,环境保护和水处理、垃圾处理、道路、电厂等基础设施也将成为投资支出的重点领域。热点建筑市场区域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西部和中部六大市场,而江西将成为中部市场的重要省份。在建筑市场发承包趋势方面,民间资本在工程建设投资主体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市场全球化、利益本地化趋势日益明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建筑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和高品质建筑逐步成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工程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被逐渐重视,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承包等模式日趋普及。在建筑业结构变革趋势中,国家将按照“张缩性”原则引导建筑业企业进行重组,即:通过重组使一部分大企业进一步扩大,塑造多专业、宽领域、多功能、市场一体化的大企业,占据高端市场;而对于中小企业则向专、精的施工和制造服务,甚至向纯粹的劳务服务型企业发展,从而形成具有综合承包能力的大中型企业是生产活动的组织者,专业化劳务型的协作公司是施工作业者,管理层与劳务层相分离的金字塔型建筑业企业结构。同时,建筑业具有关联度高和带动性强的特点,关联产业就达50多个,关联产品超过1000余种,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带动相关产业1.7个百分点,据有关资料表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60%以上是由建筑业来完成的,可以这么说,建筑业的运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直接决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在质量。所以说,建筑业担负着艰巨的任务,责任十分重大。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建筑业的发展机遇,将为协会发挥作用创造广阔的舞台和巨大的空间,我希望协会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清醒认识不足,鼓雄风,树大志,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我市建筑业必须紧紧抓住当前良好的政策优势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牢固树立大建筑业观念、增强改革发展观念、强化科技人才观念、转变管理服务观念,实现建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打造平安、高效、跨越式发展的宜春建筑业。

一是要深化改革,增强行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加入WTO的前过渡期已经结束,两年的后过渡期已经开始,我国建筑业的市场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建筑施工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生存将受到极大挑战。如果仍以现有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应对,那只会是路越走越窄,市场越做越小,最后的结果就是不进反退。因此,唯一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做好做足改革这篇大文章。当前,建筑业的改革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从行业来讲,要调控规模,优化结构。通过适度控制施工总承包、培育新兴和优势专业承包、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资质,优化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配置。二是从企业来讲,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建筑业企业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希望协会和广大企业要深刻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改革的办法来做强做大建筑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是要是切实突出建筑企业在发展建筑业中的主体地位。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业协会,要认真分析我市的建筑施工、监理企业发展状况,排出顺序,大力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资本扩张、技术扩张、品牌扩张,增强自营能力,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为有条件的企业升级提供尽可能的服务和指导,积极培育和发展建筑龙头骨干企业。形成总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配套战略的专业结构体系,和由勘察设计、监理、招标、造价咨询、工程项目管理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各建筑业企业也要提高积极性,切实增强做大做强意识,符合升级条件的,要积极申报。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为发展建筑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要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提升建筑品位,打造精品工程,实现施工现场管理的粗放型向集约科技型转变。要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健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引导和规范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行为。要切实加强工程资料档案管理,积极为发展建筑业打造坚实的基础。

五是要积极推进行业诚信建设,实施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公示制度,建立完善诚信手册和不良行为档案,并将各企业的信用信息上网,实现资源共享。

六是要加快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开展行业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和建筑产品工业化水平,增强行业整体素质,为发展建筑业提供强大的动力。

七是要突出成效,强化推进“文明工地创建”活动。

三、从建筑业在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出发,努力增强建筑业协会的活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

第一,要搞好服务,这是行业协会的基本宗旨。协会的服务工作搞得好不好,应该有一个衡量标准,我看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要看协会对成员和行业的服务,是否有利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善;二是要看是否促进了企业和全行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要看是否有利于行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全行业和建筑业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将日显突出。为企业服务,就要做好行业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工作,充分发挥整体性和广泛性的优势,多层次、全方位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服务,真正把协会办成建筑企业之家和可依赖的朋友。要围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来开展活动,围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来开展服务。同时,要当好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参谋助手,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反映企业的愿望和呼声,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正确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和依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