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上给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上发展,且很多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推广水利工程生态技术的意义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措施
2.1水利工程规划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3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6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2.7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篇2
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在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潜力,关系社会各领域的用水状况和调配,以人、水、自然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优化水环境,改善生态条件,减少水土流失,泥沙河流实验治理,治水兴利、防洪排涝、抗旱节水中发挥水利科技强大优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抗旱措施,极大缓解山区旱情,旱情的持续发生,农作物产量持续稳定增长,近年,国家水利建设宏观调控政策实施,进一步拓宽兴水除害,关注民生的治水方略,水利设施应用拓宽,节能环保、绿色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河湖历史文化初俱规模。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状况逐年改善,灌溉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大批人饮工程建设、水源工程建设投入运行,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山区农业生产、脱贫致富发挥巨大作用。水利建设投资加大,实现管理增强、进度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水利发展治水方略,进一步解决影响水利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水利服务社会的功能,正确分析水利建设与发展管理运行中各方面因素,探索水利建设与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学科建设,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有益借鉴和推动作用。
1、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工程措施
1.1 水利工程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力求精心设计,施工质量高、工程进度快、机械化程度高,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管理运行简便,运行周期长,建设使用年限久,经久耐用,抗冲抗滑稳定性能好,施工工艺先进,技术设备更新,施工精度高,符合设计标准。
1.2 科学规划治理,整体推进
城市生态建设,河流治理,生态保护,形成河湖水上公园,景观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近年,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广,治河工程兴建桥、涵、护岸护缇等水工建筑物,宽顶式溢流堰等雍水建筑物,起到拦河防洪作用,保持河流生态健康。水资源、淡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及天然林生态建设,防风固沙,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库、坝、缇结合形成生态绿色长廊,水土流失减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梯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迈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障有利于抗旱节水、供水水源、人饮工程,水质检测、防洪排涝。抗旱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缓解山区旱情、旱情的持续发生,农作物产量持续稳定,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种植模式,规模经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有利于灌溉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灌溉效益发挥不好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加强灌溉工程管理,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生产率。灌溉效益分析有利于提高灌溉工程建设标准: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方式、灌溉均匀度、渠系水利用系数高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涵养水源、水有效循环系数增长,水资源环境状况更趋良好。
1.3 水利工程优选分析:
1.3.1 加强技术监管措施,节约经费。
工程经济优选,减少不合理程序,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技术监管,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费用,符合经济设计。减少程序,节约工程建设投资项目论证前期准备费,减少工程审批论证会。工程项目勘测、规划、设计,严控技术质量,确保第一手资料真实、准确,规划符合城市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的详细论证。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水利学科范畴科学界定,分类指导。
a)性质、用途: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流域治理,防洪工程
b)管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程,水资源科学调度检测工程
c)建筑材料:土石方工程:土坝、水工建筑物:管道工程:混凝土管道、钢管及PvC管;电力工程:变电设施、水泵、抽水机械。
1.3.2 水利工程建设实施项目分析:
水源工程实施水资源科学调度检测,优化水资源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项目实施分析:大型人畜饮水工程跨区域引水解决吃水问题逐步实现科学检测,科学管理入村入户运行管理方式,水利工程投资大,均属千万元工程项目,关键做好效益调查和分析,管理运行成本核算,经济优选设计方案,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就近充分利用山泉、河、溪、地下水可饮用水,建设规划一批小型人饮工程,节约投资,克服引水管线长,耗能耗材,降低工程造价。目前,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较大,相当于兴建水源工程费用,主要是坝基处理费用高,移民工程费用高。与之相连的交通、道路改道工程费用较大。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喷、滴灌技术大棚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基地,机械化程度高,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2、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监管措施分析:
2.1 水利工程监管:
从设计施工放线到料场设计,机械设备、工程地质、土方工程、道路、桥、涵、混凝土机械设备、技术操作、工艺材料、配电设施、变压器、泵、抽水机等运行管理设计产品更新换代,喷、滴灌、管灌等材料选择。田间管理渠系灌溉方式,防洪工程安全设计:水资源平衡水文分析总水量、来水量等工程概况指标。
主要存在水利工程监管程序繁杂,实质性技术监理少,监理资料缺乏真实性,监理工程指标及合同工本费用大,格式化招标程序大于设计程序,标书编制预算增加了有形的人力资源工本费,中介组织庞大,监管费用成本高,减少招标中介程序及招标会议,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开支,水利工程监理应注重于实用技术的监督,严格审查可行性论证及设计资料审查,确保第一手外业设计资料精确,真实合理性符合实际。
2.2 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监督:
料场取料、原材料进出场地选择、混凝土搅拌、振捣工艺、施工放线精准度、机械设备、土方工程碾压,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土石方工程监理保证混凝土养护时间,输水洞、泄洪洞、洞线放线施工精密程度高。溢流坝高安全、防浪墙、马道、平台建设与道路、公路相连的水库坝肩稳定,边坡稳定分析计算,钢筋制安按设计要求施工,保证混凝土标号安全。
3、提高抗旱节水能力,加强灌溉工程的农业综合措施
3.1 灌溉工程在山区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和措施
增产增效,抗旱保苗,节水省地节电,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经济效益显著。灌溉工程力求灌溉水利用系数高,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方式,灌溉
均匀度等灌溉工程指标科学合理。据实地调查,马铃署覆膜种植无水可灌,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抗旱水源少,抗旱措施不及时,无法灌溉等现象,旱情严重时得不到有效及时灌溉。按作物需水规律,进行水的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方式等灵活应用抗旱节水措施,有效缓解山区旱情,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加强灌区管理,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保证有利于灌区的更新改造,灌溉管理加强,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强灌溉工程的农业综合措施。
3.2 干旱山区农业生产状况
小农生产作业,人力不足,播种周期短,抢播抢收不及时影响种植面积,收耕颗粒归仓不及时,质量不高,播种面积增加,设施农业田间作业量大,机械化程度低。必须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利用率,劳动效率,土地收益率。
3.3 干旱山区抗旱节水农业综合措施
近年,干旱山区抗旱采用移动式水车、水囊等。提前开闸放水,春、秋季两次季节灌溉,增加灌水次数,秋季补灌,测土配方,生物旱地龙,坐水点种技术,转变灌水方式,小型机泵抽水灌溉,广辟水源工程,开源节流,秋冬季补灌措施,持续干旱120天左右,采用高科技人工降雨气象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被动局面,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主要措施:
①农业节水措施:测土配方,土壤含水量测定。
②生物节水措施:旱地龙、膜上、膜下灌溉。
③节水设施配套:喷、滴灌、低压管灌。
④灌水方式、灌溉制度:轮罐、续灌要及时,发展小畦灌、沟灌。
⑤气象措施:人工降雨
⑥抗旱服务组织:移动式水车、水囊,广辟水源,计划用水,小高抽灌溉。
篇3
2、润左润赵古城保庄圩、堵口复堤项目已列入灾后重建项目,目前招标已结束,合同已经签定,抓好工程建设确保汛前发挥效益。润左润赵古城保庄圩加固拆迁安置征地工作已经启动,拆迁安置任务涉及到润河、关屯、半岗3个乡镇的611人。永久征用耕地226.28亩,临时征地1522.1亩(含外河滩地、堤压地等)。拆除各类房屋11521m2,果树267棵,一般树16596棵,坟墓181座。从现在开始,计划到*年1月底基本完成拆迁任务,确保工程全面施工;拆迁户建房全面展开,到*年3月底全面完成安置及土地调整工作,为主体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邱家湖、南润段行洪区进(退)洪闸项目初步设计已经完成,争取年底开工实施。
3、城市防洪工程可研报告已经上报省发改委,争取08年立项,尽早实施,目前项目环境评价及水土保持规划正在进行。
4、焦岗湖、八里河、西淝河三大洼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已上报水利部,争取08年实施。八理河洼地班草湖、五里井2座排涝站正在建设,除争取实施已经立项的建南河、保丰沟高水高排工程外,还需要新建许庙、八里河口排涝站,扩建陶坝排涝站,改建三道冲排灌站等。为彻底解决焦岗湖流域洪涝灾害,除争取实施已经立项的杨湖圩加固、高水高排工程、面上排灌配套和扩建穆岗排涝站工程外,规划在胜利涵修建皮元排涝站1座,抽排面积37km2,设计抽排流量16.7m3/s,装机1500kW。西淝河流域除争取实施已经立项的济河疏浚和重建济河闸外,还要对乌江等大中沟进行疏浚,修建乌江排涝站和必需的桥梁、涵闸等配套工程,对西淝河洼地进行治理。
5、许庙排涝站设计抽排面积为32.5km2,设计流量23.2m3/s,规划装机总容量2000kW,许庙排涝站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抓好工程建设确保汛前发挥效益。
6、城北新区水务大厦正在建设,争取明年建设完工投入使用;众鑫水利加油站各项设施已经建成,争取明年办好相关手续,投入运营;工业园区厂房及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正在招商洽谈,争取明年入住,发挥效益。
篇4
我区位于湘北、西湖庭湖滨,东临安乡、汉寿,南界桃江、安乡,西接桃源,北抵澧、临澧、津市。全区总人口88万人,,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多年平均降雨1340,4-9月最为集中,为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境内水利发达,经济发展较快,是一个与水利建设同步发展起来的农业大区。
一、去区水利工程现状
未我区的水利工程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地点较为分散。全区共有水源工程1.8891处,总蓄水量3.4亿方,总灌溉面积58.6万亩。中型水库7处,蓄水量1.4亿,灌溉面积21.3万亩:小型水库176处,需水量1.2亿方,灌溉面积9.6万亩。一线临洪大堤95公里,穿堤建筑物56处;二级大堤262公里,穿堤建筑物161处.排灌装机358处536台62333千瓦,排渍受益面积52.26万亩,抗旱受益面积32.52万亩。工程建成以来,为我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建设管理体制滞后等原因的影响,致使我区水利工程的正常效益难以发挥,已制约了我区经济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一下两个方面:一是受自然规律支配,工程老化。全区176座小型水库中,有103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其中大坝渗漏严重的水库有76座;涵闸垮塌,漏水严重的水库有56座;洪道水毁,过水断面不够的水库有28座;启闭设施老化、破损,启闭失灵的水库有89座;堤身矮小、单薄的水库有12座。18708处中有85%的塘坝淤积严重,处水能力减少了25%,再加上堤身单薄、矮小,放水浑涵抽筒、漏水等病险问题,有27%的塘坝不能正常储水。1629公里中、小型水库灌区渠道中只有10%的渠道进行了硬化,大部分渠道淤塞、垮塌,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仅0.4。一线临洪大堤按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衡量,有80%未达标,其中砂基堤23.3公里,当浪堤14.85公里,两水夹堤5公里。二线大堤则完全未达标。
机电设施老化,效率低下,83%的泵站只有65%。二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欠账太多。按商品价值衡量,目前水利工程的水电费征收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实际到位率低,因此基层水利部门的经费缺口很大,工程日常运行维护费用无从列支,除国投项目以外,水利工程岁修只好由政府统包统揽,便面上看水利部门拿计划,政府组织实施,协调很好,实际上受资金、政府组织能力的制约,水利工程建设欠账较多,一些工程隐患久拖不医已经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工程安全和效益。
二、我区现有水利工程现状与当前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需要的差距
我区现场有水利工程状况与当前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差距之一:现有水源工程有效水量在减少,不能满足农田的灌溉。一是全区有103座水库因病控制运行,每年因此而减少的蓄水量近400万方。二是水源工程特别是塘坝淤塞严重,库容量在逐年下降,每年损失的储水两近20万方。三是灌溉渠道淤塞、垮塌,渗漏严重,再加上工程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每年浪费的水近2000万方。据统计目前全区农业用水量每年至少欠3000万方。差距之二:从农业成本上来看,机电设备老化,大部分带病运行,效率低,排渍、抗旱费用高,其费用一般为正常情况下的两倍左右。如双桥坪镇南阳坪机埠就是这样,该工程建于1973年,装机容量45千瓦,1990年前尚可灌溉1200亩耕地,亩平电费10元,现在的灌溉面积已萎缩至400亩,而亩平电费高达60元。差距之三:工程险段多,防洪标准低,群众生命财产威胁大,特别是堤院大部分工程的防洪标准仅四十年一遇左右,离规定的五十年一遇标准尚有一段距离。差距之四:现有水利工程分布不均,水源不足,干旱死角多,全区因此而存在的农村不全饮水人口近4万人。如周家店镇阳坡庵村由于水源工程少,一遇干旱,有2个组近200人需到2-3里外的地方挑水吃。差距之五: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量必须将加大,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区工农业用水量将达到6亿方,至少有5000万方的缺口。鉴于上述情况,我区:“十一.五”期间急需改造的水利工程有8个项目:整修改造渠道549条1098万方;整修改造塘坝3000处 ,新增库容50万方;小型水库除险50座,新增库容100方;改造机埠213处。上述工程共需投入资金2.5亿元。
三、我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滞后的原因
我区水利工程现状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究其根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农民投工劳大幅下降。据调查2001-2004年我区农民参加水利工程建设人平投工实际不足一个工日,如按现有形势发展预测,今年农民投工必将流于形势,逐年呈下降趋势。一是农民认识不高,政府督导不力。二是随着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政府已无法制约农民投工劳,再叫上农民经济条件差,觉悟低,村内工程开展“一事一议”成功数量少,农民投工劳的数量、质量自然要下降。三是当前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多对农民投工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周家店镇新时堰村三组就是一个典型,全组总人口134人,其中外出打工的就有87人,在家的真正劳动力不过20人,该组劳动力严重短缺,投工投劳的数量、质量也不会得到保证。
2、财政投入不足。据统计2000-2004年中央财政对我区水利工程投入的资金6500万元,省、市、区三级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近2500万元,其中省配套1500万元,市配套400万元,区配套600万元,很显然中央财政在水利投入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倾斜,而市、区两级则略显不足。总的来说,我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每年至少有5000万元的缺口。
3、社会资本投入少。2000-2004年包括村内工程开展“一事一议”,我区水利工程吸纳的社会资本不过360万元。原因有两个:一是水利工程投入产出比低。二是对水利产业信心不足。
4、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滞后。我区的水利工程管理仍沿袭过去的模式,主要是管、养未分离,吃的是大锅饭,运行费用高,同时用水单位多,矛盾突出,水的浪费大。
四、新形势下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
当前我区水利工程建筑管理的矛盾十分突出,归结起来有三个:旧体制与新形势的矛盾,应该遭受建设资金的制约而不能改造的矛盾,供水和蓄水的矛盾。新形势下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才能搞好我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才能确保我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1、把握政策取向,力争上级投入。资金缺口一直是影响我区水利建设的瓶颈,从长远看,国家将会逐年加大对水利的投入,而且项目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区级财政目前比较吃紧的情况下,力争上级投入不失未一条解决我区水利建设资金缺口的有效途径。
2、适当上调水费征收标准,尽量做到以水养水。目前中型水库灌区的灌溉水费标准仅0.04元/方,小型水库灌区标准更低,完全背离了价值规律,因此可适当上调水费征收标准,从中筹措部分水利建设资金。
3、盘活水利资产存量,主动吸纳社会资本。我去的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起步较晚,目前还库存有大量资产可对外租赁、承包、拍卖,政府如组织、引导得力,可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本。
4、大力开展“一事一议”,组织引导农民主动投入水利建设。“两工”取消后,一些常规性的岁修计划如渠道疏通、山塘整修等项目将有可能搁浅,目前,大力提倡“一事一议”,组织、引导农民投入水利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5、建立“以奖”机制,鼓励引导地方与农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近几年区政府每年都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挤出了一些资金“以奖”,对促进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确实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建议今后适当增加奖励额度,并将此机制制度化、长期化。
篇5
在我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严重阻碍了各种生产生活,农业、工业发展等都深受其影响。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各个地区都加大了在基层水利工程方面的投入,此类工程项目的开展能够兼顾大坝、水库、桥梁、泄洪区与灌排渠道等功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威胁,进一步为周边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现阶段,一些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2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偏低
在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其工程规模相对较大,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人力资源的数量需求量较大,这种情况下,一些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一些建设与管理人员的学历相对较低,多为在职函授大专,甚至一些人员是在高中毕业以后直接分配到地方水利工程单位的。此外,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其工作范围相对有限,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员在自身的岗位工作上不思进取,一些管理人员甚至存在“得过且过、能完成工作任务就行”的意识,并没有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断积累知识,利用空余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1]。相关水利部门虽然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逐步加大了在人员培训方面的投入,但是,其培训的效果微乎其微,导致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长期偏低,难以为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2.2工程建设资金链不稳定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水利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非专业施工单位、施工人员逐步进入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这些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偏低,并未完全掌握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序,所编制的施工组织实施方案并不能够完全达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再加上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匮乏,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签证过多、成本增加的情况。现阶段,国家逐步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水利行业的总体发展,在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严格的管控,任何施工单位都不得存在随意增加建设成本的情况。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其工程资金往往是由融资与政府扶持的,如果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无法及时结算工程款,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后续的施工难以正常进行。即使近年来国家与政府加大了在基层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很多水利工程建设中依旧着资金链不稳定的情况,难以促进基层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工程设计不规范
基层水利工程设计不规范的现象是建设管理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在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工程设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保障了工程设计的总体质量,才能够为工程建设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但是,部分基层水利工程中依旧存在着设计不规范的现象,而此现象往往是由以下因素所造成的:(1)基层水利工程项目中,其设计费用多是由地方财政来承担的,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虽然设计费用的占比很小,但是,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很多地方政府并不愿意承担工程的设计费用,在此情况下,工程建设企业往往需进行设计费用的拼凑,甚至存在与设计单位讨价还价的现象,由于设计费用的限制,设计费用难以设计出符合水利工程现场实际情况的设计[2]。(2)在一些设计单位,部分设计人员为刚毕业或者实习的学生,这些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十分有限,再加上缺乏工程设计经验,最终的设计方案并不理想。(3)前期的时间安排紧凑,在后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申报项目,存在让设计单位赶进度的情况,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时间限制,没有时间来对设计方案加以审核,导致设计方案的一些错漏问题没有及时被发现。比如,以疏花干渠改建工程为例,在39+500处跌水设计中,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存在问题,导致在设计中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在此项目完工投入使用以后,发现设计时对地质条件的掌握不够充分,使得改建工程渠道存在冻胀现浇混凝土预制板滑的现象,排水管道设计不当,使得该渠道在冬季极易出现结冰情况,虽然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及时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但是给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4工程建设监管措施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水利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各种规模、类型的基层水利工程项目逐步开始兴建,但是,大部分基层水利部门并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监督与管理体系,工程建设监管措施并不完善,缺乏对先进监测设备、技术等的应用,导致在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监测结果并不能够为工程管理提供切实参考,在工程投入使用以后,出现了各种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局在基层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体上遵循的是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与监督体系。为提高工程建设监管体系,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监管部门,并严格落实了质量监管责任,进行了质量监管任务的细分,使得参与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各个人员都能够积极根据这些岗位职责划分情况,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执行质量监管工作。虽然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现场,依旧存在着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问题、监管不到位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2.5各部门职责不清
基层水利工程项目实施中,工程参与部门相对较多,再加上在不同的工程阶段,各个部门的建设管理任务也有所区别,要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促进工程整体效益的实现,工程建设参与部门需在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岗位职责划分,保障各个部门的职权划分清晰。但是,实际的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企业对各个部门的职责划分混乱,各个部门无法认清自身的岗位职责权限,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合,无法落实责任制度,导致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频发[3]。对每一个基层水利工程项目而言,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各个部门需保持良好的协调与沟通,才能够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一旦相关部门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难以实现协调与配合,将会导致在出现问题时各个部门存在互相推诿等现象,工程的进度、成本管理都将会受其影响。
2.6运管体系有缺陷
在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运管体系也会影响建设与管理的总体水平。从现阶段基层水利工程的实施情况来看,在施工单位的选择上,大部分都采用的是招投标制度,要提供招投标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来选择最佳的施工单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转包与分包现象依旧存在,小型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往往不足,为获得施工机会,往往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再加上小型施工单位往往会存在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匮乏、管理人才缺乏、建设与管理的理念、方式落后等问题,这些运管体系的问题都将会影响水利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实现[4]。
3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思路
3.1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基层水管所的能力极为关键,如果基层水管所的能力较强,就能够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职责,发挥其专业素质优势。因此,有关企业需在实际的工作中需加强对职工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培养,并结合职工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科学、完善的培训计划。比如,在职工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建立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训来提高职工的专业能力,使得所有的员工都具备基本的水利知识、工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为保障职工培训的有效性,相关企业可以定期对职工进行业务培训与技能考核,使得职工能够在自身的岗位上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断积累工程经验。有关水利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定期组织专家来开展相应的学术讲座,在此过程中加强专家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交流,切实解决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3.2扩展融资渠道,稳固工程建设资金链
我所在的单位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局一般是对所辖的骨干工程争取项目进行改造维修,斗农毛渠等末级渠道由用水协会所在的乡镇负责管理。基层水利工程项目中,由于工程性质、投资建设资金来源的特殊性,为提升建设、管理的总体水平,相关部门需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步扩展融资渠道,保持工程建设资金链的稳定性。比如,基层乡镇政府需尽量争取国家专项财政扶持资金,并将此资金投入到基层水利工程项目中;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相关财务人员需结合基层水利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工程资金的合理分配,保障工程的配套设施费、整体设计费、管理维护费等的分配尽量合理。基层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应用多种不同的融资方式来进行融资,保障建设资金的稳定性,缓解建设单位的资金压力,在项目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现资金供应紧张的问题,要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3.3严格遵守国家的工程建设标准
基层水利工程项目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其在项目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范与要求。工程设计是基层水利工程项目的基础阶段,最终所确定的工程设计方案将是后期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一旦存在设计缺陷与漏洞,极易造成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等问题。因此,基层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标准与要求,与设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合作,确定最符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注重设计细节的把控。
3.4严格落实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理机制
监理机制是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内容,通过监理机制的构建,能够为工程的质量管理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从根本上看,监理机制能够促进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使得基层水利工程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监理机制项目法人组建如表1所示,在监理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实现了项目法人责任、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结合,使得在基层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管理与把控,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施全过程监控,严格划分岗位责,使得监理机制能够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5明确责任部门,实现责权统一
篇6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有水库大坝的灌溉工程、消除洪涝灾害的各种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水利建设工程,这些过程不但能够保障农业的高产、高效,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但关系着农业生产的未来的发展,农村的经济腾飞,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长足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也有了大幅度的进展,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国能够更好的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有了很大的保障。总起来说,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意义非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华民族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伟大的中华儿女和自然界的许多灾害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艰苦的斗争,尤其是水灾和旱灾,如大禹治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所以,只有通过抗洪救灾,疏通水道,发展水利工程,才能总结治理洪涝灾害的成功经验,也才能更好的造福人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从上一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的耕地面积就开始减少,但是,水利建筑工程却有很大发展,灌溉面积也出现成倍增加。由于一些先进的灌溉技术的应用,粮食产量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彻底解决了我国粮食缺乏问题。使广大的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并奔向小康。所以,现代农业要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这也是我国的设计要求。
第二,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是社会的和谐稳定更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三农”问题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我们国家的富强。所以,只有很好的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为工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打好基础,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国际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我国的很多农副产品大都来自于灌溉良田,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直接影响着灌溉耕地的变化,从而对农副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受到灌溉农业用水量的限制,因此,只有合理利用灌溉水源,才能增大灌溉面积,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这无疑给水利工程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灌溉水源,实行低消耗高能效的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设施,是我们水利工程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使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协调一致,才能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人民更加和谐幸福,社会更加稳定发展。
现代农业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密切相连,为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特制定以下几点措施:
(1)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要有长远规划。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必须有长远规划,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所以,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根据本乡镇或自然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同时,各政府主管部门要抓住重点、统筹安排,按步骤、有计划的合理配置水资源,要讲求实效,加强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设计施工,使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和管理规划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2)积极招引资金,打开投资之门,推动农村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第一,要力争国家政策性资金的使用,从而使农村综合工程开发资金和大型灌溉工程配套设施的后续建造等资金的应用,逐步实现改造盐碱地,改造中低产田变为优质良田,灌溉区域建筑物的维护和建设,分步对灌区设施实行改造,使灌溉地区的主体工程和田间灌溉设施有序统一,灌溉能力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助基金,按计划、分步骤的对一些旱地、洼地、沙荒等进行全面治理,同时要对农田里面的水利工程和水渠进行系统的节水施工改造,进一步提高田间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使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向着现代农业的高水平发展。另方面,要扩大招引资金的渠道,尤其是一些乡村公益性水利工程的改造和建设,在政府资金补助的同时,积极引领农民力所能及的投资并义务出劳动力,最大限度的推动农村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
(3)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推行新技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化资源,建立起合理的、准确的网络化系统。充分利用各灌溉区域水资源,尤其利用好喷灌、滴灌等现代节水技术,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大力兴修水利,才能提高灌溉质量,为现代农业的增产增收奠定基础,也提高了防止洪涝灾害能力。当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有足够的技术资源和资金,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为实现人民达到小康水平作出贡献。
篇7
1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矛盾定理告诉我们,凡事皆有两方面,即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只有衡量利弊,确定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才可以制定计划付之实施。当然,我们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着眼于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并将两者相联系。显然,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者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1.1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方面
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促进生态环境发展。我国由于东西方、南北方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东西、南北水资源分布差异巨大。因此,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例如:南水北调、东水西调等工程,用以改善地理环境水资源差异。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结合地理环境,利用现状优势制定调水线路等,有利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进度。
1.2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方面
两者的相互制约作用则表现在:一是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占用居民耕种用地、破坏当地植被分配等问题,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伤害,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工程在必须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加强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如有些工程改用水利涵管、暗河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占用土地面积。二是生态环境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制约。生态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同时像坚硬的岩石层等客观原因,造成开发困难,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一定的制约,许多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客观问题而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增加了工程造价和实施难度。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给水利工程建设带来工作难度的同时,也使得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更大,从而使得有些水利工程建设无法按方案实施,无法按期完工。
2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2.1重视前期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如果要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提前对环境进行考察是必要的。了解一个水利工程所施工位置的地理环境,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也是必要的。例如,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把长江流域水资源抽调送至华北与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沿途经过多少条河流,地理环境状况不一,通过前期规划调查,才能确保南水北调的顺利实施。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造成的先天优势,然后避开地理环境的脆弱面,从而保证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当然,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协调发展是宗旨。
2.2注意敏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注意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建设所流经区域的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而水利工程建设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地理环境。为此,更应该注重水利工程实施现场的地理环境保护。例如,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种植植被,扩大植被面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该处水利工程建设应当注意对该区域的地理环境保护,保护该区域植被,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开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2.3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对生态环境的不规范行为,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行为,减少或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要求所有的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相关法律开展建设工作,一旦发现违规建设立即进行处理。对已存在的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破坏当地环境的水利工程进行整治或者勒令停工。与此同时,强化相应机制,加强处罚力度,通过严格考核,进一步规范建设行为。
3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加之我国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匀,造成了我国北方和西方水资源相对匮乏,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和北方的经济发展。实施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东水西调等),是我国为了协调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实也证明了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了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一切努力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将优势发挥到最大。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尹明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东北水利水电,2010,3:36-37+40.
篇8
基层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保障,为了保证基层水利工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更加便于管理,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执行的依据和标准,但因基层水利主管部门在组织水利建设的时候大多是由一些农民自行经营承建,对于施工的过程及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很多施工细节简单化,施工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虽然这些基层水利建设简单,规模较小,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会制约影响农业的发展。
1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1.1 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1.2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只有加强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1.3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1.4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加强基层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2.1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解决灌溉的问题,消除旱情带来的灾害
2.2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有利于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2.3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2.4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从而达到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2.5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改良农田水质,可以减少对农业产业的污染,解决农业面的污染,促进环保农业产业的发展。
2.6节约了农田用水,减少了农田灌溉用水损失,可以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将多余的水积攒起来,以便以后庄稼需要水时可以随时放水灌溉。
2.7大涝天气会引起农田水土流失,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的产量,兴修渠道,引水入渠,不仅可以减少农田水土流失,还可节约水资源。
3不可忽视的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3.1投资量的不足。长期以来,国家投资重点是大型骨干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是投入分配中的短板,再加上历史欠账多,县级财政无力投入,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失去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工投劳的支点。
3.2资金投入渠道分散。除水利外还有国土、发改委、农开办等部门,但基本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工程规划及布局上缺乏整体考虑,建设投资标准也很不一致,造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规划内容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难度大。
3.3管理机制不健全,管护主体缺位。工程管理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即使部分有专人管理的工程,管理人员报酬低,维修养护经费基本无来源,加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工程的正常运转。
3.4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建于改革开放前,水利工程体系不完善,蓄水工程少,排水工程多,灌区末级渠系建设亟待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由于受当时的技术、资金条件限制,建设标准低,配套率低,且经几十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5地方乡镇和村民对水利建设重视不足。地方乡镇领导以及当地村民对农田水利建设认识不足,认为是经济、土地资源浪费,对工程建设积极性不高,对于修建好的工程也没有给与充分的保护,水利设施出现故障也不及时补修,造成水利设施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3.6各地乡镇机构的水利管理人员对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能力薄弱,有不少水利管理站管理人员没有人员编制并且年龄结构配备也不合理,所具备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于水利管理不仅仅缺乏科学知识,而且从意识上也不重视,造成许多水利工程管理不当。
4 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中保障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4.1工程施工。必须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务必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4.2加快修复水毁灾毁水利工程建设。及时修复各类灌溉设施,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不断完善农田灌排体系,不断提高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和完好率,全面实施全国抗旱规划,建设一批抗旱水源工程。
4.3工程节水措施。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
4.4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努力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
4.5完善基层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在目前情况下,政府既不能把农村水利当作“包袱”甩掉,也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在租赁、承包甚至产权转让的工程管理中,要切实防止掠夺性经营。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加强对经营者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对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他建设而减少灌区面积的,组织镇村及时进行相应调节,以确保经营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林宏派.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体会[J]. 科技资讯 , 2010,(15):125-128.
篇9
一、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经济意义
1.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4]。近年来,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虽已呈下降趋势,但仍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比重占60%以上。从农业灌溉发展来看,农业灌溉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发展效益农业的同时必须朝节水型效益农业方向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高效农业必须是节水农业[4]。
2.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从人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更强调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外观和上市时间等,就对灌溉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5]。如灌水的位置、时间、数量、营养成分等,还要求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情况进行自动监控和科学管理。如果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型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生产率,还可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和洒药,使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发生重大变革,推进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转变[5]。
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水资源匮乏的地方,尽量做到少种或不种耗水量大的作物,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节水型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建立一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水高效农产品基地。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满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市场调活、民调富”的要求,更要满足“面积调小、耗调低”和削减用水高峰的要求
二、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1.强化各水利站所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责任意识
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同时,各水利站所要全面掌握辖区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既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又要向县局搞好服务,提出本辖区内的水利发展思路,供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考。
2.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务必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坚持“兴水治旱,治水兴县”的方针,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务必做到办农民之所需,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用民主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必须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成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对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轻视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从安全帽、网罩、接电、现场布置、防火防雷、特殊工种、特殊施工、高空作业、机械设备、警示标志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和具体的规定,在检查中整改,在整改中提高,目的是不留安全隐患。
三、合理规划水利施工过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工程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石漠化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与科技兴农相结合、与农村改厕改灶改圈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在选点上,一是考虑项目区所在村(台子村)的贫困因素,使水保项目真正发挥扶贫效果;二是考虑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变对应治理为条件治理,真正达到生态和谐;三是考虑流域治理典型示范推动作用,将治理示范区的典型经验在全县推开,扩大水保治理范围;四是考虑有利于县内各单位资金、人力、物力的整合建设。基于以上考虑因素,在小流域的规划选点上,从粮食主产区的角度出发,减少泥沙冲压,增加土地单产量,使农民增产。同时规划在经果林地块发展林下养鸡,广种绿肥和优质牧草,通过绿肥的转化利用发展养猪和养牛,继而推开沼气池建设,实现“水保-种草(绿肥)-养畜-沼气-沼液还田”的生态链,以此实现项目区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治理与开发并举,近期与远期并顾。推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互促进,物质投入与科技投入互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实行梯级开发,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治理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在施工中,按照地区研究课题原则,从尽量不占用农民土地的目的出发,在设计坡改梯砌埂、蓄水池的修建和排水沟的修建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少占用农耕地。特别是在水池的修建上,利用天然石壕进行围砌,形成假山形的蓄水池,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肯定。另外,在小流域治理中,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治理中,从改善人居环境角度出发,对旧院组进行建设,修建了通组的水泥硬化公路和农户间的串户便道,对农户庭院进行水泥硬化,彻底改变了村民晴热臭气熏天、雨天泥泞满地的脏乱差局面。通过治理,使治理区内旧貌换新颜。
参考文献
[1] 杨再月.水土保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载体[J].魅力中国,2010(8):120-121.
[2] 徐溧伶,李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J].中国水土保持,2010(1):12-13.
[3] 张玉荣,华丛丛,周红.浅议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机遇[J].山东水利,2009(10):55-56.
篇10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近10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支持了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在全国新增灌溉面积426.667万hm2的条件下,农业用水量实现零增长,新增水源全部用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在不到全国耕地面积1/2的灌区内,生产了占全国3/4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而且产量稳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21世纪的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加30%。保障食物安全,不仅要满足16亿人口基本生存的问题,而且要满足16亿人口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情况下对农产品的广泛需求。然而,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我国新增耕地的速度尚不足以抵消耕地减少的速度,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主要靠提高复种指数和提高粮食作物单产,但这两项措施在我国的多数地区均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我国耕地的64%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水资源量仅占19.6%,我国粮食生产区的黄淮海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7%,而耕地面积占39%。南方“债湿型”低产田尚有较大增产潜力,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涝渍灾害频繁。因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赖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抗灾能力与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的短缺,也将颠覆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现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湖区干涸,饮水困难的情况。机井水源有的干涸,有的水源不足,不能满足抗旱的需求。抗旱灾中国家调度灾区多座水库停止发电放水抗旱,这样建有农田水利工程的灾区就可以及时抗旱,而没有农田水利工程或者农田水利工程遭到破坏的地方就没有无力抗灾了。
2.改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安全管理的首要环节是要加强对《水法》的宣传。在预防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的同时,也要预防少数唯利是图的犯罪分子进行人为破坏。要明确提出,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之分,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给予充分保证。
2.2高度重视内业资料管理
涉及到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方面的资料必须齐全完整,设计图纸、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与竣工验收报告等,都应当立项建档。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结果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等,都应当进行妥善保存。
2.3落实工程设施管理措施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分等级进行造册,绘制相应的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于重点工程要实施挂牌,设置专人进行重点管理。要落实目标责任制,从而确保已有的工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
2.4有效开展经费管理
在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的过程中,应当依据受益面积与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要向受益者与收益单位收取一定的费用以用于工程的维护。要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多种形式,对工程开展维修与养护。同时,可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相关单位的义务工。
2.5实施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策略
为推进农村的水利现代化,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一定要具备发展的眼光。因此,要全力推广各类先进实用的农村水利科技成果,以尽快改变以往传统落后的农村水利技术与方法。可根据农村水利的技术难点来开展科技攻关,研制与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质优价廉的农村小型水利设备,并建立起农村水利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体系。同时,要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加强工程建设之中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从而让农田水利建设与日益提高的农村群众生活相适应。
3.综上所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根本在于质量问题
要建设质量水利工程,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合理的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相应的项目建设程序,让施工过程更为合理,项目管理更为严格,经费使用更为透明,并切实防止出现面子工程与豆腐渣工程,保证工程能够为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确保不出纰漏与不出事故,让工程项目能够长期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
【参考文献】
篇11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其主要作用是将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高效地应用。工程建成以后,首先会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地改善,农业灌溉水会得到合理的应用,增加农业产值。由于工程具有防洪抗旱的能力,所以可有效地应对一些自然洪涝灾害,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成本较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较低,在关键的位置设立水库可以有效的解决水资源缺乏,以及地区之间跨流域调水难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便利,但是不能忽略其对环境的破坏。
1.2消极影响
除了地质灾害以外,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工程建设周边地区的动植物,因为水利工程主要是改善地上河流的输水模式,这会对原有水域的水生动物以及水草植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往往对周边的植被覆盖和动物栖息地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建成后的水利工程会逐渐发挥其作用,蓄水防洪,这会改变当地原有的气候特点,水库周边的降雨量会增多,空气湿度也会有所改变。
2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型水库,水库下游的河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水库储存了大量的汛期降水以及非汛期上游河道流水,水量的不足会导致有些河道的断流。下游的生态环境也会跟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游的某些小型水库会缺水、出现水位下降的河道,其运输能力会下降,一些下游的淡水养殖业也会受到冲击,甚至引发海水倒流的现象。水库周边的土壤受到水库渗透的影响,其盐碱化程度会增高,影响水库周边的农业生产。
3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如何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的重点。
3.1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建设环保的水利工程,设计阶段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要对施工地点的地形地貌、环境人文特点都进行细致的调查。为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在进行设计时根据调查得到的信息来对各种突况进行预估。为了能够对工程建设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力度进行准确的分析,要建立一个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通过该体系来预测工程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根据各个方面的环保需求做出合理调整,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改变。
3.2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
水利工程的建设要面对一些无法避免的破坏,就要做好生态环境补偿工作。一是要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完善该体系的基本内容,针对各种程度的破坏规定明确的补偿力度;二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部门要重视环境补偿体系的建立,承担经济压力。生态环境补偿体系的建设还应该结合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明确划分责任和补偿措施;三是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生态环境补偿工作,相关执法人员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在保证生态环节问题得以妥善解决的情况下,顺利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3.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护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土流失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障碍。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克服水土流失的问题,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定要做到水资源利用合理化、高效化,多利用现有土地和植被,增加植被面积,在节水政策上也可以做一些调整,最终营造一个拥有良好用水习惯,保障节约用水的水利工程。
3.4制定江河流域发展规划
水利工程是依托江河流域建成的,目的是对地表河流水资源实现合理调控。所以,若能够制定好江河流域发展规划,就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大的帮助。我国目前的河流规划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也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前进步伐。可以在原有的治理河流模式上再进行创新改善,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标准来实现对江河流域可持续性发展的合理规划,最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篇12
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大中型水库工程的兴建往往会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被重视,但是对不利的影响尚无一个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方法评价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针对生态环境的变化,研究改善措施和保存文化遗产方面的技术日益先进,补偿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投入的经费在工程总投资中已占更高的百分比。
一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水利工程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于非污染生态项目 ,其建设可以为区域提供发电、 防洪、 航运、 灌溉、 供水 、水产养殖等方而的综合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成可以在汛期发挥蓄滞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又可以增加枯水期流量,提高抗御洪 、涝、旱、 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生产、 生活环境;为防洪 、灌溉、 发电、 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安全保障。
在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中,水电开发工程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 水电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有着较低的环境开发成本,可以取代石化燃料。与建火电站相比具有不污染环境、减缓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的优势,还可以减轻煤炭运输给公路、铁路及水运造成的压力。
水利枢纽工程中核心部分是水库的建设。 具有调节性能的水库,通过调节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不仅可提高下游水体的自净能力, 有利于改善中下游水质状况及供水条件等,还可以促进渔业养殖、 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事业。
水库抬高水位可以有效改善水库上游的天然水运运输系统,与陆运系统相比,水运可充分发挥具有运输成本低 、少占地或者不占地的优点。
此外,水利工程还有拦蓄泥沙、提高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改善涉禽和非迁徙鸟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灌区含氧成分等作用;在血吸虫疫区,水利工程结合灭螺,血防效益显著;而水土保持工程本身就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开发目标等。
二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水库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停滞水域,由于太阳辐射和水的理化特性,造成一种同原来天然河流完全不同的水域环境,从而给水库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种种影响。例如,大多数深水水库的水质,尤其是水温,是沿水深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层分布的。水库深层,其水温低、溶解氧少、游离一氧化碳和还原态物质多、浑浊度大。
水库蓄水对上游的淹没,导致的土地、自然文化遗产、景观、移民、动植物栖息地、生物物种多样性等的损失和破坏。
水库调蓄,对库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地下水位、气候等产生影响,可能会诱发地震、山体滑坡、地下水位抬升引起的土地盐碱化和沼泽化、水质富营养化、水面蒸发量增加等。
水坝对河流的阻隔,使江河水的自然流态发生变化,打破了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如洄游生物迁徙途径破坏、湿地和林地损失、上游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冲刷、河口后退、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而洪水、地震、战争等可能导致的溃(垮)坝,使下游地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风险增加。
在水库蓄水的同时,也将泥沙拦蓄在水库之中,河床逐渐淤塞,致使河床抬高阻碍河道行洪,减小了河道的过流能力,导致水库上游相同流量的洪水水位逐年升高,高水位发生的频率增大;而水库下游河道冲刷加剧,洪水冲积层丧失,甚至引起河口的海蚀等。
在水资源重新分配过程中,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一旦水利工程的作用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环境问题就必然发生 。例如,灌区的过量引水,会导致下游地区河道断流,河流生态退化,地下水位下降,不当的灌溉方式则可能带来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水浪费,这些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下垫面植被破坏,导致洪水泛滥;污水的排放,超出了水体的纳污能力,出现了水污染;干旱缺水导致沙漠化,沙尘暴使空气浊度增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跨流域调水,对调出流域的下游因水量减少产生的生态影响,如供水安全、 河道断流、 河口萎缩等;对调入流域的可能影响,主要有工程沿线的移民安置、 水质污染、 水生微生物传播疾病等。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土石方开挖,这不光是对地表大面积的剥离,而且大量的弃渣将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沿河两岸的田地荒芜。如贞丰县水车田水库的建设,除枢纽工程外,光干渠就有三条共长45km,绝大多数渠线位于半山腰,坡面较陡,不仅开挖困难,而且大量的土石方沿外坡滑落,给坡面植被造成大面积损坏,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造成部分地段河道淤塞。
总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水库淹没和移民问题,对泥沙的影响,对气候、 地质、 水体、 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
三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系统,要求人们积极参与,保持和改善地球生态系统,完全地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同时要考虑下一代。 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水利工程建设应遵照标准的生态环境规范,合理地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
1应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设计。 这对于有效减免水利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水利的生态环境效益起重要作用。 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开展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现已成为水利工程项目立项的必备文件。 但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管理主要在决策阶段和竣工阶段才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进行评估或控制,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决策 、设计 、施工运营等阶段,因此,在工程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应该考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不同的阶段加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设计。
2尽快研究制定出能反映人们现有认识水平的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建立起生态环境综合及关键要素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制定各类工程对各类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量化评估标准。 而且有必要对生态环境价值进行核算,以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综合考虑社会、 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分析工程的可行性, 切实在水利工程规划、 建设、 管理各个环节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和强制性 、规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3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损失成本计算和补偿方法,特别是创新移民补偿机制。 要根据一些生态环境要素的需水特点,利用水利工程的调蓄有利条件,适时进行补水,保护生态环境。
在水资源开发中强调合理开发利用,而不是充分利用 ,在考虑经济及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时,还必须为生态环境以及水环境留一定的用水份额,提出合理的环境需水和生态用水量。
4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掌握河流的演化、泥沙的运移、动植物繁衍、气候的改变、移民的安置等规律和途径,通过科技创新,防止和减轻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篇13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水利局的政策帮扶、技术支持、业务指导下,舒兰市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治水的路子,积极响应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发扬“献身、求实、负责”的精神,大力加强水利建设,不断强化水利管理,全面推进全市农村水利工作,使全市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很大进展。
1 舒兰市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多,任务繁重且艰巨
一是舒兰市农村人口数量比较多;二是农村居民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三是水源的分布也属于比较零散,且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因此,生产生活用水来源不稳定;四是由于意识不强,农民对水源保护实施比较难;五是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低,对水利建设的承受力也相对较低。由于以上各种影响因子,导致了农村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的造价高、运行成本增加、日常运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饮水安全问题易出现反复。
1.2 农田灌排设施相对比较滞后,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舒兰市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工程也与现实需求不配套、老化失修等现象普遍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使生产上出现的各种农田水利问题得到改善,但与生产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3 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研究、法规建设滞后
农村水利工程既是改善农业、农村不利的自然环境的基础设施,又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与其他产业在政策和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一直是以政府出台政策引导、行政组织的方式开展,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某些重大体制问题缺乏清晰的界定,如政府、农民、社会力量这三个因素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1.4 农村水利建设的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受地方经济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都在为有无水利设施条件而发愁,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大中型灌区、小型以上水库数量很少,难以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农村取消“两工”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受到极大的影响。
2 舒兰市水利建设的未来目标和重点
2.1 保障现农业农村健康、快速发展
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按照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开展工作,保证让农民用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同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2 着力加强小型水源工程建设
在重点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开展对小型蓄水工程的清淤扩容、整修加固工作,千方百计扩大水源,保证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有计划地实施人饮安全工程,抓紧完善农村人饮管理制度的建设,维修受损设施。
2.3 着力加强农村水环境整治
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水源系统治理、河道清淤疏浚、河塘整治和引排水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水利预防工作,加快清洁型生态小流域建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沟通水系、改善水质、恢复功能、建设良好农村水生态环境。
3 切实强化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3.1 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
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能分工,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的监督检查,建立水利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按照“谁积极支持谁”“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充分调动各地及参建各方的积极性。
3.2 进一步增加水利投入
在积极争取加大国家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水利建设股份制模式,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要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农田水利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3.3 严格抓好工程质量安全建设管理
把建设规范的项目法人作为履行好招标投标的重要前提,健全机构设置,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的考核制度与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按照规定招标,杜绝工程项目化整为零、规避招标,采用邀请招标的按照规定严格履行批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