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互联网应用例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通信设备的更新换代,人们随时随地通过通信设备就能进行网上学习。在家里可以用智能电视,在学校可以用电脑,平常拿起手机也能进行网络学习。互联网的资源免费而且随手可得。网上的英语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本,教师与学生应抓住机会好好利用网络中的英语资源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和丰富自身的英语知识库。
二、互联网英语资源特点分析
互联网英语资源是英语知识以文本、图像、语言、音频、视频等形式出现在网络上。互联网英语资源可以很好地补上传统英语教材的不足,因为它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并且信息更新速度快,跟得上人们生活的节奏。网上英语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合各个英语学习群体,彼此之间相隔千里亦可进行英语交流,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和资源实时共享。除此之外,互联网英语资源因音频视频载体而具有信息容量大和生动想象的特点,知识容易被人了解明白。丰富的英语数字资源使得学生可以跨域时间空间获取资源,并且虚拟的数字资源与传统英语教材相比所占的空间少之又少。人们在检索所需的资源时,比起传统逐一翻页的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检索关键字更为方便,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举例:牛津字典内容的确丰富,但其体积庞大、占据的空间也相对较多,学生翻页觉得其笨重,使用极不方便。而电子词典――金山词霸,作为移动设备应用平台,其具有极其便利的特点,使得英语学习简便化。内含牛津词典,并且词典也可以收纳新词汇,与时俱进。该软件下载方便和资源免费使用,非常适合学生学习使用,与笨重的纸质牛津词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互联网英语资源的再利用
互联网英语学习有许多中方式,除了在电脑上观看教学视频之外,还有利用现在流行的移动设备学习。网站上的英语资源多种多样,有综合性、创意性、工具性和功能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英语学习。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取多种英语学习资源,比如电子书刊、外国出版的电子书、课堂资料或英语游戏。比如:现在流行一个英语口语学习软件――英语魔方秀,它是一款英语配音应用平台。平时为了应付口语考试,学生对着书本日夜练读,枯燥无味,对书本上的内容丝毫不感兴趣。这样的口语练习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收获不多。而这一款软件与众不同,当中的视频内容是流行的美剧、英剧或者电影,多数与时事热点有关,与潮流相符。录取配音并不断回放,寻找自身的进步空间,一步一步地进步让自己的英语口语变得更好更流畅。
例如:英语连读,hold on与tell her I miss her,这些都是一些简单连读的例子,但是有些学生就是发不出连读的音便把其可以分开读,这样出来的效果就是学生在读单词不是在读句子。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回头就忘记了。有了这个软件就不一样,学生可以利用它重复听重复练习,最后便可以发出 [hol don]与[teller I misser]这两个连读的音。这个软件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令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重拾兴趣,生动的画面创新有趣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软件在不断更新版本,逐步改善该软件的性能,从原本只有配音的功能逐渐增加到学语法、背单词、新闻演讲等等,这些内容更新的速度在传统的课堂与固定的教材是不能够满足的。
尽管互联网上有许多可利用的英语资源,但是学生的定力不足,在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时,往往失去了目标,寻找资源就像大海捞针。所以在利用互联网英语资源进行学习时,教师的指导是非常之有必要。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比较可靠的网站――可可英语,这是一个在线英语学习、具有海量丰富资源的网站,符合各个英语水平的学生。该网站上有各种模块:“听力提升”“口语提升”“能力提升”“英语考试”还有“基础教学”,就是符合少儿、小学、中学等相关的学习。另外还有每日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在课堂上利用英语互联网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视频进行教学,比如一些有趣的俚语或者有趣的外国笑话,又或者有哲理性的TED视频,创设情景把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具体易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条件接触到互联网,因此学校应该创设条件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建立一个多功能室,平时除了计算机的学习之外,学生也可以到此进行网上搜查资料,进行网上学习。或者学校开设网上英语学习课程,创新教学课程,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利用此新颖的学习方式进行英语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篇2
二、多媒体素材的取得
(一)传统方法
在传统方式下多媒体素材制作只能通过手工方式,工具也只能是简单的如相机摄影机,制作困难,多媒体素材资源稀少;多媒体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从而造成利用率的低下,资源的再利用程度低。教师想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要么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自己制作,要么找熟人打听所需素材。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积极性。
(二)从互联网上获取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制作多媒体资源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各种专用的软件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有了方便的工具,制作者不需要为制作的过程花过多的精力,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现实便可以产生很好的多媒体素材。
三、互联网多媒体素材的利用
(一)互联网多媒体资源的获取方式
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很多资源共享手段,用户利用这些手段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最常见的几种共享形式也是取得资源最方便的,有:web页形式;ftp服务形式;PoP点对点通信。
1.Web页和ftp形式的多媒体素材,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综合搜索网站上的搜索工具查找所需要的信息,以下是一些包含丰富资源搜索网站:Google(省略):全球最强大的搜索引擎;
百度搜索引擎(省略):最强大中文搜索引擎;亚虎(英文:省略;中文:cn.省略);新浪(省略);网易(省略);搜狐(省略);
以搜狐网来说明,我们可以点击其列出的分类“社会――历史”栏,打开后有许多的历史网站,分别浏览,可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也可直接查找,你想找“康熙”的有关资料,可在搜索栏中输入“康熙”,在类型中选“网页”,点搜索后,可出现有关这个人物的许多网站或网页,后种方法较为直接,简单方便。
2.PoP点对点交流,点对点的各种应用软件使得任何一位用户都能够与其他使用相同软件的所有用户共享交流音乐、视频、图片、图书、软件、资料等各种文件,并能实现点对点的聊天通迅,非常方便多媒体资源的共享。常用的工具有icq、msn、oicq(qq)、Workslink、PP点点通等。
教师总能在互联网上找到符合或接近自身教学要求的多媒体素材,下载这些有用的素材后利用一些工具软件对不太满意的素材进行加工修改,之后便是各种素材在自己课件上的应用了。
(二)运用实践举例
本学期我制作《开辟新航路》课件的大部分多媒体素材都是从互联网中获取的,在该课件制作过程中互联网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我也体会到利用互联网上多媒体资源的便利性。
1.历史图片。新航路的相关图片资料可以在省略/zgjdstp.htm页,fshistory.省略/lstp_0.htm页上获得,下载的图片可以用图片处理工具Photoshop进行必须的处理。
2.封面及封底图片:课件封面及封底的图片也是在互联网上下载,下载后用Photoshop在图片上添加欢迎词及感谢词,其中应用到Photoshop的文字模块及投影效果。
3.地图资料:我在兄弟学校网站上找到了新航路开辟路线图,正是该课件所需要的,无需进行加工。
4.《大国崛起》影像:我从szw.snnu.省略/Fallow/Index_Vi.htm页上下载了《大国崛起》的视频资料,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把该资料的所有视频放映给学生,我就用视频处理工具EOVideo截取了其中58”-1’27”的片断作为该课件的视频。
5.背景音乐:我选择互联网上一段较为平缓的midi音乐作为课件中课前欢迎页的背景音乐,可以达到轻松气氛的效果。
6.利用局域网展开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在课堂上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
该课件制作完在使用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功劳应归功于互联网。
四、互联网多媒体资源利用的原则
互联网上的多媒体资源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在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资源时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获取的多媒体应该为我所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分析制作的教学课件需要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多媒体素材,有时还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接受者选择相应的素材,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选择性原则
互联网上的多媒体素材非常丰富,就教学内容而言在很多网站上都有相关资源,这时我们应该选择质量相对较高的素材加以利用。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搜索大量的网站对各种资源进行比较才能得到高质量的素材。在实践中,我认为平时可以注意收集一些专业性网站,就历史教学来说可以注意历史专业研究类网站、历史网上博物馆、历史事件专题类网站、历史教学网站,在需要资料时就可以很有针对性地浏览这些网站;另外,在教学中并不是使用多媒体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多媒体教学并非多媒体素材的无序堆砌,在选择高质量的素材,坚持宁缺毋滥、条理清晰地组织多媒体素材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鉴性原则
互联网上包含了大量高质量的多媒体素材,教师在下载利用时还应加强对其借鉴,经常思考他人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汲取其中的想象和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的制作意识。这样不断积累后自己也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素材,也可以对原作品进行一些改进提高质量,更适合于教师本身的需要。
篇3
解放信息
找开发商拿项目,再把新房分发给能够直接接触到购房者的经纪人,用二手房的流量拓宽新房的销售渠道。房多多的这种模式并不新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种被称为“一二手联动”的销售模式就曾出现在香港,后来在2008年受房地产行情低迷的影响被引入广东,之后陆续北上。
段毅回忆,当时作为创业公司的房多多选择这种模式作为切入点,是因为进入的门槛相对二手房交易较低:“新房可以按照开发商的项目批量拿到房源,而且还能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对交易的参与者来说,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营造了一种各方都能共赢的状态:开发商借助经纪人的客源获得了新房销量、经纪人可以基于房多多平台大量的新房房源,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带来更多的交易、而购房者则可以获得更多的真实房源信息和真实优惠信息。
而对刚成立不久的房多多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巧妙地把开发商、经纪人和购房者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因为房子是非标品,一套也可以做,只要找到想买房子的人,就能卖掉”,靠着一家家去找开发商和中介,房多多迈出了第一步。
在线下一二手联动的销售模式中,大中型中介公司会更有优势,凭借手中更多的经纪人和资源,这些公司相对更容易产生聚合效应。而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的流动更加扁平:房多多可以把拿到的新房房源开放给线上所有的经纪人,让在线下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小型中介公司能够快速参与到一二手联动这种销售模式中去,再逐步拉动大型中介的上线。
在另一方面,房源信息也不再被局限在经纪人手中,而是汇集到房多多平台。在线下,经纪人所掌握的新房信息有限、所面向的购房者数量也有限,房多多的平台模式则改变了这种“点对点”状态,让经纪人和购房者双方都能看到线上所有的房源信息,扩大了经纪人的服务范围。
这种对信息的解放也体现在房多多刚上线不久的二手房业务上,在面向有售房意愿的业主做线下推广时,房多多的工作人员会着重强调的一个因素就是:“在这里,你的房源能被全城所有的经纪人和购房者看到”。
“信息对称,交易的效率就提高了”,段毅认为:“商业的本质一定是哪里的交易效率最高,大家就去哪”。
“约束”中介
信息不对称通常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当房源信息和房产交易的专业知识都集中在经纪人手中时,便会有相当数量的经纪人靠信息的不对称来获取收入。
“比如到处都是假房源、经纪人的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购房者还要靠运气买房,因为遇到的经纪人水平和能够提供的房源能够影响购房结果”,在段毅看来,这种不对称带来的结果是交易的效率变低。
在房多多的三大口号中,排在第一个的是“真房源”。保障真房源的方式是平台自身变成房源信息的者,房多多有个庞大的地推团队,这个总数接近1500人的地推团队有块重要业务即是获取线下房源:在新房领域,房多多直接找开发商拿房源;而在假房源信息泛滥的二手房领域,房多多的方式则是直接找到有售房需求的业主。
通过在房源层面对经纪人的“约束”,一方面可以解决经纪人和购房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双方都能看到线上所有的房源信息;在另一方面,则能够促进经纪人身份向服务者的回归。
段毅很认同马云曾经表达过的一个观点:淘宝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意识到诚信就是财富。
互联网能够让参与者行为和数据的累积更加便利和透明,和淘宝类似,段毅也给房多多上的经纪人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经纪人在房多多上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套规则和计算方式,大到成交的业务量、小到每次服务时的响应速度、专业程度等,这些经纬度交叉,最终构成的则是每个经纪人的积分,这些积分所代表的,则是每个经纪人的信用。
段毅认为,信用是之前经纪人最缺失的东西,“越缺失的东西就越值钱”。信用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经纪人的约束力,从而用这种约束力进一步改善经纪人在线下的行为。
“打破信息不对称和解决用户体验的问题”,在段毅看来,这就是电商。
让各方共赢
和前三年相比,今年的房多多明显高调了许多。这和它的业务模式有关,之前的一二手联动其实是B2B模式,对接的双方是开发商和经纪公司;而随着二手房业务的逐步推广,房多多也开始发力C端。
在互联网把“去中介化”的旗帜插到各个传统领域时,房多多则选择了服务于中介。在房多多的发展思路中,中介公司类似于一个枢纽,通过这个枢纽,房多多逐渐将触角延伸到了房地产交易的上下游:先是经纪人、再是开发商和业主处的房源、随后则是基数更大的购房者。
房多多还尝试吸引更多的玩家进来。今年8月下旬,房多多了一个“O2O超级平台”,旨在通过开放自己的技术和资源,吸引更多的传统公司入驻。
而对坚持做平台的房多多来说,平台模式之所以成立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平台上的各方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定位:无论是能够更快更便捷卖房的业主、还是能获得更多客源的中介、以及能有更好体验完成交易的购房者,房多多相比较于其他平台的优势,才是吸引各方参与的动力。
篇4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土地管理所涉及内容也越来越多,例如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调查等等,而过去传统土地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实现土地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要建立高效现代化土地管理模式,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也是土地管理工作者在未来工作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是目前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潮流,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是推进区域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举措及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更大程度发挥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技术水平及服务深度,使之更好服务于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任然是个崭新的话题。
二、国土资源管理主要的内容
国土资源管理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地籍管理和执法监察四大方面。
1、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也被称为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对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来进行调整或者配置长期的计划,根据土地开发,利用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及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等,并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利用与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规划是对土地的利用构想与设计,该任务在于它根据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并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同时运用土地利用专业知识,并合理的规划、利用资源,以此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具体包括查清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与任务、监督土地利用、调整用地结构、合理协调各部门用地,消除不合理土地利用现象,同时落实各项土地利用的任务,包括用地的指标落实及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指标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关系,协调城乡用地之间关系,协调耕地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土地规划内容当中应包含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给及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重点用地的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与规划实施。
2、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是由土地质量特性与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土地功能使用过程。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土地利用对于实现人与地的和谐,促进经济重要作用,土地利用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来开发并利用土地来创造财富,满足人类生产与生活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来改善环境,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土地利用实质就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及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与接口耦合而成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土地利用系统。
3、地籍的管理
地籍是国家用来登记土地隶属关系簿册,就是土地的户籍,用来记载土地的基本的信息。其包括了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地类,界限等。基础地籍资料当中包括地籍图、地籍册与地籍登记档案。
自然资源与生产资源土地为地籍管理对象,而土地权属问题是地籍管理核心。现如今,中国地籍管理包含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定级和档案管理几个基本内容 , 土地管理内容也将随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对地籍资料的需求增长,而不断地调整和扩充。地籍管理工作一般都以国家规定管理的制度作为基础,以此来保证地籍资料连贯性和系统性,概括性和完整性,以及可靠性和精确性。
4、执法监察
我国已连续多年全面开展了土地和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卫片执法检查就是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情况进行监测,制成影像图,将同一地区前后两个不同时间点的影像图进行对比,发现疑似违法违规行为,将影像图和数据表格发到各个县区,由县区对本辖区的疑似违法状况进行核查,最终将核查数据经互联网登录卫片执法检查信息系统,将数据由县-市-省-部,逐级上报。
三、互联网国土应用的领域
土地的开发整治涉及了大量的空间信息,其中包括整理区范围确定,整理潜力分析,整理区田块高程,水系、水工建筑物、道路、村庄及土地利用类型等要素数据获取,项目方案确定,规划图编制,项目验收与评价等,土地整治项目是一项复杂综合工程,其中包含了现状复测,填方的碾压以及土方综合平衡等多个方面控制。
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国土资源管理,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传感网,两化融合技术。在国土资源的管理问题当中,怎样将监测数据跟互联网来相结合,这项技术将起到关键作用。
随互联网技术发展,土地开发整治监管工程可以借助互联网实时感知。无线传输以其强大数据分析的能力,对土地开发整治过程涉及大量的空间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分析、管理及应用,为科学的进行土地的整理规划的设计提供了数据基础,为土地的整理工程的监管提供了决策依据。具体的建设内容包括下面几点:
1、农业资源感知系统
利用GPS和传感器技术实时获取整理项目区域内每个地块土壤及作物的信息,及时了解耕地状态信息,如地块连片程度,耕地土壤有机物,湿度,温度,水分及产量分布等情况,并利用埋在地块表层无线网络传输节点设备,进行数据无线传输,从而为土地整理项目中土地平整及农田水利等工程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一定信息基础,研究土地整治领域感知数据的标准,互联网共性技术平台、信息处理及数据分析等等都基于互联网农用地的资源监测及管理方面关键技术。
2、耕地的质量监控的系统
建立基于互联网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监控的标准流程,并对土地整理过程中耕地质量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其中包括耕地养分、土层、土壤肥力、盐渍化、土地污染程度等方面特性。利用专业土地监测传感器把上述耕地的质量因子来进行随机取样并获取其数据,感知的数据经过无线传感网来录入项目监管部门业务系统,系统再次将原始数据经过移动通信网来传输到专业土壤检测的机构服务器,进行智能处理及分析,并把结果实时反馈给监管部门系统。
3、重大工程监管平台
互联网环境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智能监控体系经由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3个层次构成。并利用红外光谱等专用传感器以及卫星遥感系统来采集项目,监管所涉及耕地质量,工程质量和进度,资金利用等信息,按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将采集信息经网络层来传输到应用层。
建立项目区域信息网,并对土壤湿度与紧实度,道路修建长度等大量可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在应用层方面只需少量人工就可进行调整及控制工作,进而提高重大工程监管平台智能化和科学化的水平。
4、土地利用以及土地和矿产违法违规监管平台
利用土地利用监管、矿业权年检、报备及督察监管、建设用地监管、供后监管、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等网络平台,每个监管平台都是利用了网络信息传递功能,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数据,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数据在线审核并将疑似问题数据反馈,同时要求核查处理并限时上报处理结果。
四、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国土资源领域,可以实现土地开发整治的智能监管,耕地保护的智能监控,国土产权电子标签的管理等国土资源的管理智慧化,构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智慧国土信息平台,进而有助于提升国土资源的管理信息化水平,来增强国土资源配置科学性,形成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本文,在描述互联网概念及国土资源管理内容基础上,深入分析互联网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应用方法及重要内容,提出指挥国土信息决策平台总体设计思路,体系架构及建设内容,并旨在给国土资源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篇5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相关研究指出,我国中小企业中仅有50%建立了简单的在职人员信息数据库,仅有11%中小企业应用了信息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且约有30%中小企业明确表明没有应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意愿。与台湾、香港等地区相比,我国内陆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业务操作和信息等方面,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还有部分报告指出,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信息化水平较低且管理效率不高;虽然有部分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但是主要是对人事业务操作和信息进行建设,很少有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当做重要的工作,也就没有注重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除了上述一些问题外,国内企业对于绩效评估、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人才评估等方面的建设尚处于空白阶段。
虽然部分企业注重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资金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资金,且在投入初期无法立即得到收益,使得很多企业对于这方面建设产生“望而却步”的现象。此外,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个性化服务设计,很难与企业其他系统整合,系统功能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都是影响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因素。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滞后
自改革开放以后,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要做的事树立人本思想观念,但是就现代企业现状来看,许多企业都没有认识到人本思想的重要性,停留在初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1]。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企业员工当做企业劳动力,没有注重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过于重视技术性人才,而忽略了技术工人,没有注重综合人才的培养,没有考虑到企业长远的发展,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思想观念的之后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这一现象存在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特别是中小企业,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许多企业虽然尝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并在日常管理中实践,但都没有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甚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2]。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各项规章制度为标准,包括考勤、奖惩以及薪酬等方面,没有贯彻人本思想,也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有效解决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三)管理战略不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有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当做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甚至认为其无法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虽然也有部分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战略制定上没有考虑企业未来的长久发展,将企业经营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当做主要任务,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制定[3]。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无法有效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四)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
企业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的不足,导致很多企业没有形成相应的配套机制,导致人才培养受到影响。此外,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为了节省经营成本,往往没有实施人才培养措施,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4]。从总体而言,企业培训大部分都是讲精力花费在实际操作方面,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对措施
(一)认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比拼人力资源,也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人才力量的有效发挥具有重要影响。要想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就必须重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了解该工作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通过管理战略的决策,保障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领导层也要重视该工作的重要性,保障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人力资源管理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主管人员暗自操控人员调动,可以采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透明化、公开化,避免人为因素对人事调动的操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5]。
(二)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才能够保障企业的有效发展。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工资结算与统计、员工出勤统计、员工业务绩效与个人信息等方面的管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较低[6]。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才能,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三)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展了信息技术课程,现代高校毕业生的信息水平较高,因此企业要重视信息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例如目前应用广泛的ERP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可以根据人才的专业技能进行合理分工,能够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
(四)重视人才的培养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技能水平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笔者认为首先需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制定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机制,解决管理效率低,保障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重视企业中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最后,重视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选择责任心强、职业道德好以及认真负责的管理人员。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企业为了提高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可以通过增设独立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选择专业素养高且思想道德优秀的管理人员,进而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使得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转变,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企业在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如何积极面对其他企业的挑战才是保障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科技力量是第一生产力,从们某种角度来说,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密切的相关性。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然后阐述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任慧(1987-),女,江苏,硕士研究生。无职称,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平换,张微.网络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建设[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24(12):45-49.
[2]周静,黄冰,陈川等.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建模--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4,31(5):139-141.
[3]魏建新.试论互联网思维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15,32(7):13-14.
[4]李倩,杨柳."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创新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14(10):86-88.
篇6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elf-management still exist target confusion, study blindly, lack of self-management abilit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a kind of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and mobile Internet platform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management solutions.The platform integrate a number of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s of learning,self-management,resource sharing and so on,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independent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college students’self-management data analysis system gather and process behavior data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self-management,using the advantages of cloud computing and cloud storage,data analysis, data mining, and finally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to decision analysis.
Key Words:Self-management;Cloud computing;Mobile internet;Cloud class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培养复合型、完善型和创新型的人才成为近年来高校不断发展和探索的方向。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能够节约大学的行政管理资源,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国家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1]。因此,我国各高校纷纷提出和制定各自的大学生自主管理方案,来健全和完善人才的培养。
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相比之下,西方在该领域的研究较早,国内的研究相对较晚,成果较少。大学生自主管理包含了个体自主管理和集体自主管理两个层面,两者相辅相成,它包含的内容有目标管理、时间管理、金钱管理、行为管理、大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等方面[2]。与此同时,大学生自主管理也是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研究发现,当前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并能自行处理自身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有些大学生显得很不成熟,依赖性强。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呈缺失状态。所以高校在实施大学生自主管理工作中遇到了以下几个瓶颈问题:一是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缺失呈现非均衡的状态,不同的学生能力不一。二是管理方法的落后,传统的督导和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状。三是学生数量剧增致使管理工作量增大,使得学校管理者只能面对一部分学生进行更多的教育和管理。四是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难以均衡社会的复杂和多样性带来的诱惑等[3-4]。这些问题使得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工作还没有更好地得到解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构建一个大学生自主管理平台,该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将现有的、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相关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以及WEB服务集成到平台中,平台的数据由云计算平台统一管理和维护。平台能够向高校学生提供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金钱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同时,面向高校,平台能够将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采用相关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分析然后反馈给管理者,以辅助高校进行更好的管理。通过这一平台的实现,更够解决现有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把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培养出更加自主化、完善化的人才。
1 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概述
1.1 云计算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自2006年Google公司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以来,并伴随着近年来快速的发展,云计算的应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并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其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价格低廉等优势[5]。云计算在高等教育的应用和研究由来已久,至今,我国国内各高校大都参与到其中。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长期发展,也使得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渐显成熟,从理论到应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云计算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有以下领域:教学资源的知识管理协作[6],基于教育云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模式[7],多媒体教学环境[8],构建电子新型图书馆,智慧校园等,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等的发展。其中最核心也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这是云计算以资源为核心的直接表现。云计算为海量的教育信息和资源提供了高可用、高可用、大容量快速存储等的可能性。未来,云计算还将继续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移动互联网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学习类应用和高等教育相关应用争相出现,都在抢占这个巨大的市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显示: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碎片化移动学习”也成为讨论和发展的焦点。移动互联网在高等教育的移动应用包含学习类、高校信息类、生活辅助类等。学生通过与移动设备就能够了解学校资讯、学习各类互联网课程等。
2009年7月ABI Research推出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移动云计算”的概念。移动云计算是结合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它借鉴了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各自的优势,使得应用的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使应用者既能快速方便地获得服务,也能够在高可靠的环境里安全保障的使用服务。因此,将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相互结合的“移动云计算”应用到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平台中,能够为平台的数据运营和学生使用服务得到更加全方位的体验和使用。
2 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给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带来了新机遇
随着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在高等教育领域将引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和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云计算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教学资源与管理资源的管理与维护方式,使教学资源和管理资源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而移动互联网在另一个层面又提升了管理方式和渠道的多样化。两者的结合,将给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平台带来更多的机遇。
2.1 自适应高校学生自主管理
传统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通过单方面的建设管理办法或提出校园管理和运营的方案等来提升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人才个性化培养的目标。而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引入,能够向高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可选择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相关的移动应用和WEB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和使用。我们所建设大学生自主管理平台能够向大学生提供包括个人日常计划安排管理、班级管理、团队管理、金钱管理、学习管理、目标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服务。不同的大学生自身多方向的自主能力也不同,他们可以采用自适应的方式择其所好,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移动应用进行使用和帮助自己进行自我管理。
2.2 全方位立体式采集数据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希望通过在实施大学生自主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获取学生自主管理进展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以备分析和进一步的完善。往往获取的数据仅仅是单方面的,而不是全面的。以移动互联网应用式的方式进行管理能够通过大量的应用实时获取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同时不同的应用针对的方向不一,例如:“我的大学”应用针对的是大学生日常的计划安排、金钱管理等,“云上课堂”应用针对的是大学生学习计划的管理等。这种方式能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获取大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既能获取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消费行为数据,也能获得学生个人学习情况的数据,还能获得学生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数据等。进而,全方位的数据信息能够更加完善的辅助管理者进行管理。
2.3 快速反馈自主管理现状及分析结果
在高校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除了学生个人相关的管理外还包括学校管理者参与的管理,一方面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管理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而不是任由学生自己执行全部的管理步骤。学校管理者参与大学生自主管理是通过在大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数据分析,进而给出执行的过程方案。这种建立在现有高校制定的大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和方案上的过程,往往周期长,效率低,最终提升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也不佳。而建立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基础上的大学生自主管理平台,通过在全方位立体式获取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相关算法能够更快速的方式呈现在管理者的眼前,能够直接给出当前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现状和分析结果。
3 基于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基于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平台采用面向服务(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与传统面向对象和基于构建的软件开发方法相比,具有重构性强,松耦合,面向服务等特点。同时,应用于面向平台的架构,使平台具有较好可扩展性。
3.1 平台总体架构
基于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平台采用SOA架构,利用Web服务(Web Service)实现平台与接入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其他Web应用间的通信,并对应用间通信所采用的XML、JSON等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很好的保证了平台的安全性。同时。平台采用四层架构模式,整体平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伸缩性。它的主要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
平台架构分为四层架构,分别是:应用层、云资源层、认证授权层、校园云端层。
应用层:也称之为服务层,是面向高校学生、教师等用户的服务提供层。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移动手机APP与平台进行交互,该层包含的应用有移动APP应用和WEB应用,移动APP应用有辅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应用和增加师生在线交流等应用,这部分应用部署在云资源层。
同时,应用层囊括了来自互联网中有益于大学的其他移动应用。应用层是通过云资源层提供的服务得以实现的。
云资源层:云资源层是自主管理平台的资源中心,其通过云服务器部署应用层服务和大学生自主管理类应用等。同时,承担了应用数据存储和管理的角色。云资源层通过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对提供的Web Service技术建立统一的模型。其中,Web服务器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将平台中实现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应用服务、校园云端层大学生自主管理数据分析服务提供调用的接口。
认证授权层:认证层向高校管理者、学生、老师及其它用户提供了统一的认证。高校在通过认证授权通过后可以从云资源层获取对应高校学生和教师使用该平台中部署的相关应用的数据,然后利用平台的校园云端层进行数据分析。
校园云端层:校园云端层主要面向高校管理者,包含高校学生自主管理数据分析系统等。高校管理者通过该层对学生和教师使用校园类应用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辅助管理和决策。
3.2 自主管理平台功能模块划分与用户行为
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平台主要划分为:基础数据管理、应用管理、认证授权管理、数据分析系统管理四大板块,如图2。
平台的基础数据管理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等。应用管理模块包括应用中心管理、应用信息管理、企业用户管理等。认证授权管理包括普通用户权限管理、高校数据分析系统权限管理等。数据分析系统管理模块包括:应用数据管理、分析数据管理等。
根据平台的业务需求,将平台的用户角色及角色的功能划分如下:(1)学生:使用自主管理软件进行自主管理;(2)教师:辅助学生进行管理,提供教学资源;(3)平台管理员:应用管理、认证授权管理;(4)企业用户:应用管理;(5)学校管理员:数据统计分析,制定决策方案。
3.3 平台主要数据流
基于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平台主要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采集学生自主管理的相关数据,然后利用云计算平台进行数据存储,最后通过统一的校园认证平台,向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数据分析系统传输数据,以进行最后的分析和挖掘。为了能够尽最大可能的分析当前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真实情况和信息,平台提供的数据需严格、准确。同时,平台部署的自主管理类应用应能够进行学生的学号绑定,以供高校进行学生识别和分析。整个平台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用信息:应用信息包括平台所有应用的基础信息和用户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应用基础信息为应用的名称、所属类别、版本、支持的软件平台等,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即高校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包括学生使用学习类应用进行的学习行为数据信息、使用管理类应用的行为数据信息等。
(2)学生信息:学生信息包括学生个人的基础信息。
(3)教师信息:教师信息包括教师个人基础信息和教学信息等。
(4)平台管理者信息:平台管理者信息包括自主管理平台的管理员基础信息等。
(5)学校管理者信息:学校管理者信息包括校园云端管理者的基础信息。
(6)学生自主管理分析数据:学生自主管理分析数据主要为学生使用平台后产生的数据再进一步加工处理后的结果信息,数据来源于学校管理者把云资源层获取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等过程后获取的。
(7)认证授权信息:认证授权信息包括平台所有用户的权限信息、校园云端和软件授权信息等。
以上的平台数据与平台主要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具体数据流图见图3。其他数据信息还包括互联网应用来源信息等。
自主管理平台的具体应用――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基于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平台五类用户通过Internet在云计算平台中进行大学生自主管理、应用管理、自主管理数据分析等具体的操作。该文将以重庆交通大学基于云计算技术创新型的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平台为例,以作者自主研发的移动学习管理应用“云上课堂”(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4SR090086)进行数据采样分析。应用层的应用面向学生“云上课堂”移动端服务,是一款校园课堂助手,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管理、建立日常学习提醒计划,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应用,另外,应用还提供了师生在线交流等服务。该应用能通过学习和日常计划的层面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平台面向学校管理者提供了高校学生自主管理数据分析系统。通过该数据分析系统,可以对该校学生的日程计划情况和课后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部分分析统计如表1所示。
统计数据显示,85%左右学生课程任务的完成情况较好,学习管理能力较好,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但提前完成者比例较少。同时,存在一部分超时完成的学生,甚至是未能完成的学生。数据从侧面反映了了学生对自身学习任务管理的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篇7
但由于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义,Web2.0的追随者往往陷入到纷争和无所适从的境地。从近两年Web2.0发展状况看,笔者认为,有着华美外衣的Web2.0,不是互联网的创新,而有可能是最大的谎言。
第一是Web2.0概念的空洞性。
Web 2.0与中国清末民初的一个故事很雷同: 一位道士经常站在村口说要变天了。后来人们把下雨、爆发都视为要变天的结果。Web2.0和“要变天了”没有本质的区别。空洞且似是而非。Web2.0的追随者不断地给Web2.0增添新特性,有人认为“去中心化”是Web2.0的特性,但被视为Web1.0的电子商务一直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交易和沟通,而被视为经典的Web2.0应用――维基百科(wiki)却呈现出聚合参与者知识的特点,是增强了中心化。有人认为“互动”和“用户产生内容”是Web2.0的特性,但BBS、电子商务一直具有互动和用户产生内容的特点。因此Web2.0的所谓特性都经不住仔细的推敲。
第二是Web 2.0的误导性。
Web 2.0概念的空洞导致无法辨别互联网新应用产生的根源和差异,起源于威客理论的互联网进化论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公告牌的功能不断分离出去形成新的互联网应用。美国人面对BBS功能的不断分离产生了很强的困惑和焦虑,于是一个模糊的Web 2.0概念诞生了。在Web 2.0看来,互联网的创新应用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但互联网进化论认为这些应用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一致的。顺序如下:
按商业价值从高到低排名为搜索引擎、电子商务、新闻网站、威客网站、SNS网站、博客网站、维客网站、掘客网站、换客网站。
按社会价值从高到低排名为威客网站、维客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博客网站、新闻网站、SNS网站、换客网站、掘客网站。
互联网创业者如果受到Web2.0的误导,没有注意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背离,往往会陷入困境。一些应用社会价值非常大,但它的商业价值可能会非常低。这种应用就不能用商业手段去运作,维客(维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篇8
2010年经历了工具和门户时代,UC浏览器、Google地图、Android优化大师红极一时。随后,水果忍者、捕鱼达人、微信、米聊开始崭露头角。2012,移动互联网又会有怎样的面貌。
随着智能手机的加速普及,移动终端和手机操作系统的激烈竞争,带动互联网产业走向从桌面互联到移动互联的变革。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08.3亿元,同比增长154.6%。
据预计,一两年内,移动终端上网用户将超过PC互联网,未来移动终端的规模将是PC互联网终端规模的10倍。
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势初显。正是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前景的看好,传统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等纷纷凭借其热门产品布局移动互联网。新浪凭借新浪微博强势进军移动互联网;网易全产品线谨慎布局,将其优质PC资源平移至移动互联网领域。
移动互联网本身具有什么特性促使其崛起呢?移动互联网兼具PC强大的计算功能、互联网强大的连通功能、无线通讯强大的移动功能。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是大势所趋,又是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的移动终端,一切碎片时间都得以利用。因此,不管是从终端数量还是使用时间上来说,移动互联网都将比PC互联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诱人前景吸引了众多巨头和草根前来掘金。终端厂商、运营商、传统互联网公司、传统媒体和新生代移动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投入。
平台越来越重要
昔日草根通过团队合作的模式有望成为明日明星,个人开发者和小于10人的小团队开发者大量涌现;传统IT大鳄也纷纷摩拳擦掌,希望通过联合上下游伙伴打造生态系统来巩固优势地位。
在国外,“愤怒的小鸟”成为娱乐卡通领域的一匹黑马,这款开发成本仅10万欧元的小游戏,迄今已经为Rovio公司带来了5000万欧元的收入。
在云计算、开源软件的时代,开发团队不再需要超大规模、巨额资金——十几个人、几百万资金,有独创的、吸引用户的需求,就有可能从移动互联网中分得一块蛋糕。
移动互联网,特别是在其应用开发领域的这一独特的研发模式正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一领域淘金,中国掀起了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
这群平均年龄在25至39岁之间,出身技术或程序员,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上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应用的年轻人,被戏称为“新移民”。根据艾瑞咨询估算,目前中国从事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的个人已经超过10万,并以每年超过35%的速度增长。
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小米公司,这家2010年4月成立的年轻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仅用了半年时间其市场估值就超过2亿美元,并获得了来自MorninGSide和启明创投的3500万美元的融资,又在2011年8月其自主研发的高端智能手机,开放网络预订两天内即超过30万台。
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小米的七位创始人均是来自Google、微软、金山等国内外著名IT公司的顶尖高手。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热闹非凡的背后,也隐含着诸如产品线过于单一,疯狂比拼用户数而暂不考虑盈利问题、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厂商和操作系统等领域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打造生态系统变得日益重要。开发者在寻找用户最多即成功概率最高的平台厂商,而聚集了众多成功开发者的平台厂商将树立更稳固的市场地位。
众多大鳄积极打造开发者平台的举动印证了这一观点:阿里巴巴希望打造面向移动网页服务平台,创新工场基于安卓系统本土化的“点心”项目摩拳擦掌,3G门户正在进行从门户到平台的转型,A8电媒正打造平台连接手机厂商和开发者。
为内容寻找商业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对于应用和内容的日益看重,那些能够成功推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并找到有效商业模式的开发者和厂商更易获得成功。
每个娱乐平台的崛起都是基于一个新平台的来临,移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自然吸引了更多游戏和娱乐方面的投资。
九城游戏中心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跨iOS和安卓两个操作系统的手机游戏社交平台,拥有注册用户高达7500万,有5000多款游戏。2011年4月,其中文本地化的版本正式上线。
滚石移动是滚石唱片在新媒体的执行公司,通过手机把正版音乐销售给网友,在整个唱片行业都不太景气的情况下,滚石移动保证了每个月1500万—2000万人民币稳定的音乐收入。
用户生成内容的兴起无疑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最好的例子就是微博。
作为使用移动终端来进行碎片化时间消费的典型应用,在过去一年之中从6000万用户到了接近2亿的用户,并且使用移动互联的比例在增长:过去6000万用户里只有15%的微博是在手机端发出的,但是现在接近2亿的用户里有34%的微博是在手机端发出的。
QQ上发的信息也有一半来自手机平台。2011年,三大运营商开始布局移动即时通讯,意在与腾讯微信、小米米聊分羹。日本社交巨头Gree、DeNA也一早开始布局中国市场。
市场营销的新战场
在传统电商网站都开始运营其移动客户端的背景下,2011第三季度手机电子商务同比增长508.1%,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虽然买很多东西在PC上看得更清楚,更适合竞价选择,但是手机也有着随时随地消费的巨大优势。
手机版淘宝网日访问量已经超过3000万,日交易笔数超过10万,凡客诚品移动客户端每日订单数量在6000单左右,每日交易额超过50万元。
另外,作为时刻跟着消费者的“屏幕”,移动终端也是展示广告的绝好平台。嘀咕网正致力于跟位置有关系的服务,例如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位置,推荐离其最近的餐馆、卡拉OK等。
移动互联网也受到了企业用户的偏爱。国外公司正在将其营销主阵地由业已成熟的社会化媒体(如Facebook、Twitter等)转向移动电子商务站点、二维码、移动应用及短信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渠道。
而在国内,移动互联网营销方兴未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优惠券、折扣券在餐饮、服装等消费领域的应用。
随着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和与全球移动顶级域名(.mobi)管理公司携手推动中国移动互联网标准与国际接轨,将降低企业参与移动营销和移动商务的门槛,扩充移动应用的空间,未来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市场潜力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篇9
第二确定您所研究的协议的最新版本的RFC文件。
如前文所述,在RFC-2400中有协议的完整清单,按照清单找到的RFC一般是协议的最新版本,如果协议的STATE是Standard就更好了。如下文所分析的FTP协议的RFC文件是RFC-959。
第三,获取RFC文件
根据RFC文件编号查看以上站点的RFCs文件索引
在里面您可以很快地找到您要找的RFC文件。
第四,阅读描述协议的RFC文件全文
这不用说了。
第五,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互联网协议不是什么真理,但如果能实践一下对理解和掌握都有好处,许多互联网应用层的协议可视程度非常高,协议中许多控制和参数用英文短语来表示,所传输的数据如文本也是ASCII码,如HTTP,FTP等,这类协议单纯用Telnet就可以模拟一下客户端程序的运作,当然,编程实现是最好的锻炼。
第六,总结
总结确实是不错的学习方法,自己的文章是一面镜子。
3.举例:FTP协议分析
FTP协议的定义在 RFC-959 "FILE TRANSFER PROTOCOL"(Standard,Recommended)。
3.1介绍
FTP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协议是一个应用层协议,在TCP上实现的。
开发FTP的目的是
1)促进文件(计算机程序和/或数据)的共享。
2)鼓励对远程计算机间接或隐式(implicit)(通过程序)的使用。
3)对用户屏蔽不同主机系统中的文件储存的细节。
4)可靠和高效率地实现文件的传送。
用户虽然可以直接通过一个终端使用FTP协议,但FTP协议的设计主要是给程序使用的。
3.2常用的FTP命令解释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对以上每个FTP命令做解释,这里仅解释一下作者认为比较重要或常用的FTP命令,如果读者需要深入了解请参阅 RFC-959 "FILE TRANSFER PROTOCOL"。
USER NAME(USER〈sp〉〈username〉)
本命令的参数〈username〉标识用户名,服务器凭这个用户的权限使用文件系统。这个命令一般是在控制连接后的第一个命令。这个命令成功执行后,服务器会等待PASS命令,PASS也成功执行后,用户才算等录成功,可以存取Server-FTP中的文件。
PASSWORD(PASS〈sp〉〈password〉)
这个命令是USER命令的补充,向Server-FTP发送由〈password〉所表示的密码,该命令执行成功,USER命令所指示的〈username〉才算成功登录。这里的〈password〉是明文传送。
CHANGE WORKING DIRECTORY(CWD〈SP〉〈pathname〉)
令Server-FTP改变当前目录到〈pathname〉。
LOGOUT(QUIT)
这个命令表示用户停止使用FTP,Server-FTP会关闭控制连接。
DATA PORT(PORT 〈SP〉〈host-port〉)
User-FTP这个命令告诉Server-FTP,等待Server-DTP连接的DTP(可能是User-DTP或其他的Server-DTP)的地址,〈host-port〉所指示的就是这个地址,具体的PORT命令形式如下。
PORT h1,h2,h3,h4,p1,p2
以上六个参数都是小于256的数字。
h1,h2,h3,h4表示IP地址,如192,168,0,1 表示IP地址是192.168.0.1的主机。
p1,p2,表示端口号,注意p1和p2都是小于256,所以1000表示为3,232(1000=3*256+232)
RETRIEVE(RETR〈SP〉〈pathname〉)
这个命令请求Server-FTP通过数据连接向User-DTP传送由〈pathname〉指示的文件的数据。
STOR(RETR 〈SP〉〈pathname〉)
这个命令请求Server-FTP通过数据连接接收User-DTP传送的数据,数据保存在由〈pathname〉指示的文件中。注意〈pathname〉是在Server-FTP的主机上的。
PRINT WORKING DIRECTORY(PWD)
Server-FTP收到该命令后在回应中返回当前工作目录名。
LIST(LIST [〈SP〉〈pathname〉])
Server-FTP收到该命令后向User-DTP发送目录〈pathname〉的文件目录信息。如果没有〈pathname〉参数,则返回当前目录的文件目录信息。
STATUS(STAT [〈SP〉〈pathname〉])
这个命令的回应有两种情况,没有〈pathname〉参数和有〈pathname〉参数。
1)没有参数,Server-FTP会在回应中返回的一些状态信息,如以下是我Linux上的Server-FTP返回的信息:
211-zfm.home FTP server status:
Version wu-2.4.2-VR17(1)Mon Apr 19 09:21:53 EDT 1999
Connected to zfl_k6.home(192.168.0.1)
Logged in as fszfl
TYPE:ASCII,FORM:Nonprint;STRUcture:File;transfer MODE:Stream
No data connection
0 data bytes received in 0 files
0 data bytes transmitted in 0 files
0 data bytes total in 0 files
145 traffic bytes received in 0 transfers
4306 traffic bytes transmitted in 0 transfers
4501 traffic bytes total in 0 transfers
211 End of status
2)如果有〈pathname〉参数,则在回应中返回〈pathname〉的目录信息,如以下是我发送STAT . 的结果:
213-status of .:
total 64
drwxrwxr-x 2 fszfl fszfl 1024 Nov 25 01:37 .
drwx------ 12 fszfl fszfl 1024 Nov 29 00:35 ..
213 End of Status
这个功能好象和LIST有点相似,但LIST中的目录信息在数据连接中返回的。
HELP [〈SP〉〈string〉]
这是帮助命令,如果没有参数则返回FTP命令列表,如果有参数则返回〈string〉表示的命令的语法。
3.3 FTP回应
3.3.1 回应的格式
FTP回应有3位数字编码和有关信息的文本组成,编码后一个分隔符,如果回应中返回信息的长度大于一行,则编码后跟减号(-),否则跟空格(〈sp〉)。多于一行的信息可以参考上面的例子。注意最后还有"213 End of Status"表示信息的结束。FTP回应使用的编码是约定好的,信息文本可以由具体的Server-FTP设计。显然,编码为了方便程序设计,文本信息可以方便阅读。
为了叙述方便,下文把这3位编码称为回应码。
3.3.2 回应码含义
3位回应码的每一位都有确定的含义。第一位表示命令的执行结果,表示成功,失败,或命令没有完成。第二位表示回应的类型,第三位一般指第二位的进一步细化,预留给将来的发展。
第1位可能的取值:
1yz 初步确认(Positive Preliminary reply)
表示请求的命令已经开始,请等待进一步的回应,在此之前不要发送新的FTP命令。
2yz 完成确认(Positive Completion reply)
表示请求的命令已经成功完成,可以发送新的请求。
3yz 中间状态确认(Positive Intermediate reply)
请求的命令已经被接受,等待下一条相关的命令提供进一步的信息。这个回应用于一些命令序列中,如USER和PASS,如果USER被接受则可以得到这个回应,表明还需要密码来完成用户的登录。
4yz 暂时否认(Transient Negative Completion reply)
Server-FTP由于一些暂时的原因没有接收命令,User-FTP最好重新请求这个命令。如果是命令序列,则需要从该序列的第一条指令开始。
5yz 命令有错(Permanent Negative Completion reply)
命令没有被接收,具体的拒绝原因由回应码第二位指出。
第2位可能的取值,描述回应的分类:
x0z 语法(Syntax)- 命令语法不正确,或Server-FTP没有实现这个功能。
x1z 信息(Information)- 描述如STAT或HELP等命令要求Server-FTP信息的返回。
x2z 连接(Connections)- 描述有关控制和数据连接。
x3z 帐户和认证(Authentication and accounting)- 登录过程的回应。
x4z 现在还没有指定。
x5z 文件系统(File system)- 这个回应反映服务器的文件系统的状态。
第3位的的含义需要根据第1,2位的值再细化。
3.3.3 回应举例
3位回应码的不同组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含义,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具体请查 RFC-959。下面是几个例子:
200 Command okay.
500 Syntax error,command unrecognized.
501 Syntax error in parameters or arguments
篇10
讲到大数据的时候,大家经常讲到这两个例子,沃尔玛和奥巴马的例子同样是一帮人在做数据分析。但是为什么说现在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沃尔玛的数据量应该也很大,分析应该也是很困难的,但为什么那时没有被称为大数据时代呢?
数据和大数据
对这两个例子我总结了一下,觉得它们之间有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进行了数据的分析。不同点是什么?第一个不同是时间上的差别。第一个例子是发生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那时互联网刚刚兴起。另一个例子发生在上个月,现在已经到了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第二个不同的是,沃尔玛分析的是企业的销售数据,销售数据都是结构化的数据,所以他是用典型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方法来进行分析的。而奥巴马的团队重点分析的是互联网数据,这类数据不可能都是结构化数据,当然会有一部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
前者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分析方法其实就是数据挖掘或BI(商业智能)。后者则被称为大数据。大家都知道凡是做数据挖掘的,一定是从历史数据上进行分析和整理。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更多地应该是分析实时的信息。
大数据的推动力和概念
大数据之所以被称为大数据,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推动力。
一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随处可见的监控和遥测设备等产生的大规模的数据,这些数据源的数目、种类以及数据产生和发生的速度和频率都在急剧增长。
第二个推动力是云计算的日益成熟,为大数据提供了成熟的环境和处理能力,推动了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发展到大数据阶段。
第三是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
第四是政治、经济、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用需求,推动了大数据的发展。
大数据的价值
那么,大数据有什么价值呢?首先举个例子,谷歌曾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全球登革热趋势进行过预测,他们得到的预测数据和实际的数据非常地吻合,这就带来了一个好处,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趋势预测它的发病时间和周期以及它的振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所带来的一些价值。我认为,大数据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早期的预警;第二是实时的感知;第三是实时的反馈。
大数据的挑战
篇11
乍一看,互联网具备了作为传统媒体的全部特征,然而现实是随着搜索长尾广告格局的形成、域分类广告平移的告一段落、品牌广告试水的结束,互联网广告的成长已经进入一个平台期,虽然网络视频和社会媒体被一再炒作,但他们只是一个价值没有被认可的新生媒体,远远不能挑战传统媒体。笔者认为与其苦苦的追求访问量、被广告联盟牵着鼻子走,不如直接发掘向用户收费的业务模式,彻底脱离媒体的特性,变成一个真正的娱乐互联网,或是传统媒体产业的渠道,或者是电子商务的渠道,或者是通信行业的颠覆者,或者是行业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
收费的娱乐。即时通信、在线音乐和网络视频是占据超过一半流量的互联网应用,然而,它们的主要营收还是严重依赖广告,经营者严重忽视了这些应用作为娱乐的最为本质的特性,从而陷入和成千上万同类应用服务争夺点击广告收入的困境,这一点尤其在音乐网站和视频网站上表现最为明显。无可否认即时通信、音乐、视频本身永远不能收费,但是可以利用这些访问量来兜售增值的服务,只要解决了支付的诚信和便捷,用户对于相关性高的收费娱乐是不会拒绝的,况且互联网的软件技术解决了所有服务植入的技术问题。
传统媒体的渠道。电子杂志最后变成自己制作内容绝对是个误区,反而是传统期刊的电子版如龙源期刊网默默在赚钱。电视的互联网直播已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广播、平面媒体的互联网渠道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互联网的优势就是传播效率,只要仔细分析了用户的阅读习惯,配以便利和相关性极高的推介方式和便利的支付交付手段,30%以上的毛利可以说是唾手可得。
电子商务。直接将电子商务平台植入网站,在交易中分利是最简单不过的,尤其在Web2.0这些用户创造内容的网站,网上书店积极地拓展博客作为卖书渠道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尝试,所以分享知识可以卖书,那么分享照片呢?分享购物经验呢?分享音乐呢?乍一看都是社区营销、好友推介、变相传销,其实不然,人的购买行为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将网络变成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分布式的电子商务的成交率就大增了。
篇12
内容细节各有不同,但这些事件主调是一致的――以“道德”的名义,开打“反不正当竞争保卫战”。UC俞永福的“四问”腾讯,“今夜”任鑫对携程封杀的“无法理解”,最后是金山网络陈勇的“强烈谴责”360,另一方三大巨头的回应则均可总结为“我们没错,他们炒作”。表面上看两大阵营各有各的理,究竟谁在捣乱,谁真受了委屈,则是查无实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所谓各家企业间的“大战”正在泛滥,俨然成为某些势力在利益角逐中,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原则上,道德是企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在当前竞争中,无论是互联网巨头不守规则胡搞,还是新贵们声东击西博取眼球,道德被频繁用作打击对手的“核武器”,这本身就是种道德缺失的闹剧。更何况,以道德之名的攻势,仰仗的是舆论压力,这种效应在去年的3Q大战中被认为已经到达顶峰;同样的剧本再次出现时,看客们显然已经没有之前的激情,这导致事件本身关注度看跌,道德的制衡作用也就逐渐消退,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会失去最后的约束。本就缺乏平等开放的中国互联网竞争环境将进一步滑向深渊。
引申一句糙话:道德是内裤,应该穿,但是出门不能只穿内裤。互联网是一个婴儿,引导婴儿不能指望用道德,而更需要约束;所以培育健康的竞争环境同样不能仅仅依靠“德治”,也更需要“法制”这条外裤。在这一方面,国外有许多现成例子,虽然体制环境不尽相同,但是也值得借鉴参考。
篇13
当然,这并不是Web 3.0的全部本领。许多互联网专家认为,Web 3.0浏览器可充当私人助理。当你在网上搜索时,浏览器会逐渐了解你对什么感兴趣。你越是能经常使用互联网,浏览器就越了解你,那样即使你提出的问题很笼统,网络也可以给你很满意的答复。你甚至可以向浏览器提出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我该上哪里吃午饭?”浏览器会查阅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记录,并结合你目前所在位置,然后推荐一系列餐馆。
尽管人们对Web 2.0的认识还处于众说纷纭状态,但性急的互联网专家已经提出了Web 3.0。实际上,继Web 2.0之后,Web 3.0成为互联网专家们热议的新话题。
从Web 2.0到Web 3.0
在普通大众所熟悉的众多关于互联网的时髦词汇和专业术语之中,最有名的恐怕非“Web 2.0”莫属。然而,尽管许多人听说过Web 2.0,但真正了解其含义的人并不多。有的人认为,这个术语本身只是一种推销手段而已,目的在于吸引风险投资者,好让他们往网站投入巨资。没错,从著名计算机图书出版公司O'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首次提出这个术语以来,何谓Web 2.0其实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甚至连Web 1.0至今也没有一致意见。而另一些人认为,Web 2.0是实际存在的,Web 2.0的特点,包括:
1.访客能够对网页进行修改。比如,亚马逊网站允许访客产品评述,访客可以使用网上表单把信息添加到亚马逊的网页上,以便将来的访客能够阅读。
2.可使用网页把你与其他用户联系起来。Facebook和MySpace等社交网络网站之所以大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们便于用户找到对方、保持联络。
3.提供了快速、高效地共享内容的方法。YouTube就是一个典例例子,YouTube会员制作好视频后,即可上传到网站上,供别人观看,整个过程不到一个小时。
4.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新方法。如今,广大网民可以订阅网页的真正简单聚合(RSS)新闻源,只要保持互联网连接,就能收到关于该网页上所有最新信息的通知。
5.访问互联网的设备不局限于计算机。现在许多人通过手机或电子游戏机来访问互联网。一些专家预计,不久之后,消费者通过电视机及其他设备来访问互联网也将成为一件很普通的事。
通俗地说,Web 1.0就好比是图书馆。你可以把它当做信息来源来使用,但是无法以任何方式来添加或改动信息;Web 2.0则像是一个庞大的朋友和熟人圈子。虽然你仍可以用它来获得信息,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参与到会话中,让会话变成一种更丰富的体验。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不太清楚Web 2.0到底是什么,但另一些人却已经在开始考虑接下来会出现什么:Web 3.0会是什么样?它与我们今天的互联网有何不同?它到底会是革命性的剧变,还是潜移默化的量变以至于我们甚至注意不到什么区别?
认识Web 3.0
互联网专家们认为,对于普通用户而言,Web 3.0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你拥有了一个贴身的私人助理。根据专家们的观点,Web 3.0时代网络对你无所不知,能够自主地查询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来回答任何问题。许多专家把Web 3.0比做是庞大的数据库。Web 2.0使用互联网是为了把人与人联系起来,而Web 3.0使用互联网是为了把信息与信息联系起来。一些专家认为Web 3.0会取代目前的互联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它将作为独立的网络而存在。
还是用一个例子来说明Web 2.0与Web 3.0的异同。假设你正考虑去休假,想去热带地区,为这趟旅行你准备了3000美元的预算。你想住在好的酒店,又不想太花钱,还想要一张便宜的机票。借助目前可以使用的互联网技术,你不得不多次搜索以便找到最佳的休假选择:你需要研究潜在的目的地,然后确定哪个适合自己;你还可能要访问若干个折扣旅游网站,然后比较机票和酒店客房的价格;最后,你还要把很多时间花在查阅各个搜索引擎结果网页的结果上,整个过程可能要花好几个小时。
而在一些互联网专家看来,在Web 3.0时代你只要发出一个很简单的指令,剩下的事情则交给互联网,互联网完全可以替你做所有工作:它会根据你的偏好确定搜索参数,以缩小搜索服务的范围。然后,浏览器程序会收集并分析数据并提供给你,便于你进行比较。浏览器之所以有这个本领,是因为Web 3.0能够理解网上的信息。
今天,你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时,搜索引擎其实并不真正理解你要搜索的东西。它只是简单地查找出现搜索框中的关键字的众多网页,而无法告诉某网页是不是真与你搜索的东西相关。换句话说,它只能告诉你,关键字出现在该网页上。比如,搜索的是“土星”这个词,最后会得到有关土星的网页搜索结果和有关汽车生产商土星公司的其他搜索结果。
而Web 3.0搜索引擎不但能找到出现搜索词中的关键字的网页,还能理解你搜索请求的具体语境。它会返回相关结果,并建议关注与搜索词有关的其他内容。在本文的休假例子中,如果你输入“热带休假目的地,预算不到3000美元”这个搜索请求,Web 3.0浏览器可能会提供一份与搜索结果有关的趣味活动或美味餐馆列表。它会把整个互联网视做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可以满足任何查询要求。
Web 3.0的主要技术
事实上,今天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将来技术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以Web 3.0为例,大多数互联网专家对于它的特点比较一致的看法是,Web 3.0会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相关度更高的体验。许多专家还认为,借助Web 3.0,每个用户会有一个独有的互联网配置文件,该配置文件基于该用户的浏览历史记录。Web 3.0会使用该配置文件为每个用户提供独特的浏览体验。这意味着,如果两个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服务,用相同的关键字在网上搜索,他们会得到由各自配置文件决定的不同结果。
这种应用所需的技术和软件还没有成熟。美国的TiVO和Pandora等服务提供了基于用户输入的个性化内容,但它们都依赖一种反复试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如专家们所说的Web 3.0高效。更重要的是,TiVO和Pandora的服务范围都很有限:分别是电视节目和音乐,而Web 3.0将动用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
一些专家认为,Web 3.0的基础将是应用编程接口(API)。API是一种接口,是一组让开发人员可以开发能充分利用某一组资源的应用程序。许多Web 2.0网站含有的API让编程人员可以访问网站的独特数据和独特功能。比如,Facebook的API让开发人员开发出以Facebook为平台的程序,提供游戏、智力竞赛、产品评价及更多内容。
有望帮助Web 3.0进入实际应用的一个技术(实际上在Web 2.0时代已经出现)是聚合(Mashup)。聚合是指把两个或更多个应用合并成一个应用。比如,开发人员可以把允许用户评价餐馆的程序与谷歌地图(Google Maps)组合起来。这个新的聚合应用不但可以显示餐馆信息评价,还能在地图上把餐馆标出来,那样用户就能查看餐馆位置。一些互联网专家认为,开发聚合应用在Web 3.0时代会轻而易举,谁都能开发。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Web 3.0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甚至可能不会使用HTML作为基本的编码语言,而是会依赖某种不知其名的新语言。这些专家表示,从头开始可能比试图改变当今的互联网更容易。不过,全新版本的Web 3.0纯属理论阶段,实际上目前还无法知道它会怎样工作。
在有互联网之父之称的Tim Berners-Lee看来,互联网的未来是语义网(Semantic Web),而许多互联网专家在谈论Web 3.0时也大量借鉴了他的理论。
构建语义网
Tim Berners-Lee于1989年发明了互联网。他发明的互联网其最主要用途是作为统一的界面实现信息的彼此共享。不过,Berners-Lee对Web 2.0到底是否存在表示怀疑,认为它只是毫无意义的专业术语。Berners-Lee坚持认为,他发明互联网就是为了能够让这一网络架构能处理Web 2.0所能处理的所有任务。Berners-Lee设想未来的互联网与今天的Web 3.0概念很相似。它被称为语义网(Semantic Web)。
简单地说,今天的互联网架构是为方便人使用而设计的。它让我们容易访问网页,理解网页所呈现的一切,而计算机却不能理解。搜索引擎也许能查找关键字,但它理解不了这些关键字在网页语境下是如何使用的。有了语义网,计算机将使用软件来搜索及理解网页上的信息。这些软件将是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的程序。它们之所以有这种功能,就是因为语义网拥有信息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就叫本体(ontology)。在互联网上,本体其实是一个文件,它定义了一组词语之间的关系。比如,“cousin(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或表姐妹)”这个词语是指有着同一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两个人之间的家族关系。语义网本体有可能这样来定义每个家族角色: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主体上两代的直系祖先;
父母:主体上一代的直系祖先;
兄弟或姐妹:与主体有着同一对父母的人;
侄子、外甥或侄女、外甥女:主体的兄弟或姐妹的子女;
阿姨、姑姑或叔叔、伯伯:主体的父母的姐妹或兄弟;
堂兄弟、堂姐妹或表兄弟、表姐妹:主体的阿姨、姑姑或叔叔、伯伯的子女。
语义网要发挥应有的功效,本体内容就必须详细而全面。按照Berners-Lee的概念,本体会以元数据(元数据是指网页代码中所含的人类看不见而计算机能读取的信息)的形式而存在。
构建本体需要大量的工作。实际上,这是语义网面临的重大障碍之一。人们是否愿意投入精力为自己的网站构建全面完整的本体?网站变化后,他们会维护本体吗?这些都是语义网构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批评人士认为,创建及维护语义网这种复杂的任务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量太大了。
另一方面,一些人很喜欢给互联网对象和信息做标签或做标记。互联网可以对做了标记的对象或信息进行分类。如果博客含有一个标记选项,这样很容易按特定主题对日志内容进行分类。Flickr等照片共享网站让用户可以对照片做标记。谷歌甚至把它变成了一款游戏:“Google Image Labeler”让两个人在做标签比赛中相互较量,看哪个玩家为一系列图像所做的相关标记数量最多。据一些专家声称,Web 3.0将来能够搜索标记和标签,并将相关度最高的结果返回给用户。也许Web 3.0会将Berners-Lee的语义网概念与Web 2.0的标记文化结合起来。
链接
关于互联网未来的几个猜想
总体来说,Web 3.0还只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而少有明确的技术出现,但是,这没有阻止人们猜测接下来互联网的未来会走向何方。实际上,在这方面既有保守的预测也有激进的预言,还有听上去更像是科幻电影的大胆猜想。
以下只是其中的几个预测和猜想:
1.技术专家Nova Spivack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在互联网的头十年,发展重心放在了互联网的后端即基础架构上。编程人员开发出我们用来生成网页的协议和代码语言;在第二个十年,重心转移到了前端,Web 2.0时代就此拉开帷幕。现在,人们使用网页作为创建其他应用的平台。他们还开发聚合应用,并且尝试让互联网体验更具互动性的诸多方法。目前我们正处于Web 2.0周期的末端;下一个周期将是Web 3.0,重心会重新转移到后端。编程人员会完善互联网的基础架构,以支持Web 3.0浏览器的高级功能。一旦这个阶段告一段落,我们将迈入Web 4.0时代。重心又将回到前端,我们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新程序使用Web 3.0作为基础。
2.互联网将发展成为一个三维环境。我们将来看到的是Web 3D,而不是Web 3.0。互联网把虚拟现实元素与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在线世界结合起来,最后可能会变成融入了立体效果的一种数字环境。你可以以第一人的视角或通过你本人的数字化呈现(即化身),徜徉于互联网中。
3.互联网会立足于分布式计算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在分布式计算中,几台计算机共同处理一项庞大的处理任务,其中每台计算机负责处理整项任务的一小部分。一些人认为,互联网会拥有思考能力,因为它能把任务分配到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上,还能查询深层本体。这样互联网实际上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大脑组织,能够分析数据,并根据这些信息得出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