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教育辅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依据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的支持进行的不同层面和深度的心理辅导,以促进团体成员心理障碍的消除、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与一般的团体活动不同,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心理障碍的消除和心理成长与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特殊的团体活动,需要一个领导者在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与成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善于运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创设团体氛围、觉察成员的心理变化、掌控成员间互动的方式等等,有效地带领团体发展,促进成员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团体辅导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各种练习,设计不同的场面,带动不同的感官,来触发成员的各种感觉、情绪、思维和行动,吸引成员的参与,协助自我表达和探索,促进思考和领悟。这些练习包括:
纸笔练习:通过绘画、完成句子、自我描述等反映内心世界,如自画像、生命线等。
身体运动:体操、呼吸训练、肌肉放松等。
接触练习:成员间的身体接触来增强彼此的信任和沟通。如信任跌倒、盲行等。
团体讨论:通过言语沟通来进行自我表达和相互了解与反馈。如戴高帽、热座等。
制作练习:通过单独或合作进行手工制作,探索自我,加强沟通与协作。如搭纸塔等。
阅读练习:阅读一些书籍、画报等视觉资料以引发思考和讨论。
媒体应用:听录音、看录像和摄像等活动。
角色扮演:用心理剧等方式来设计出类似真实生活内容和人物的环境,让成员直接扮演其中的人物,以获得感受、思考和领悟。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领域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学校教育和学生工作,他在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触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带动学生的思考、体验和行为改变。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工作层面,一般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领域来进行。
(一)心理素质训练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心理成长任务,比如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如何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经验的积累来完成。家庭教育的影响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往往有很大的随机性,而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场所,可以运用一系列规范而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其中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提高人际沟通的技巧、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管理、探索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效力。因而在中小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来设计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训练。
这些心理素质训练包括:自我调适能力训练,如自我认同、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人际共同能力训练,如倾听、表达、共情、同理等能力的训练;自我管理训练,如自我规划、时间管理、理财训练;学习方法训练,如了解自己的思维、记忆和气质类型,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长小组,如探索自己的情感模式,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训练,个性调整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与人们日常行为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甚至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生活幸福、学业和事业成败的重要前提。团体心理辅导在帮助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是成长性辅导:通过各种成长小组学会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学会表达需要和自我满足,增强自我价值感,提升自尊:发现内在冲突,处理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接纳,调整偏差认知,改善不良行为。
二是矫治性辅导:中小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为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比如“同一性危机”、人际关系障碍等,需要通过团体咨询来改善。甚至有的学生还出现轻度的精神障碍,一些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症和青春期常见的一些精神病也常有发生。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团体咨询来进行矫正和治疗。
(三)特殊人群的行为矫治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复杂,难免使一些学生受到消极的影响,比如电子游戏成瘾、网络依赖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可以针对这些特殊人群,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改善特殊人群的心理和行为。比如:
“我是勤劳的蜘蛛”:网络依赖团体辅导,教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游戏带给我快乐还是忧虑”:游戏成瘾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处理游戏成瘾的情绪危机,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选择和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方法。
“我不用你们督促”:增强学习动机的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科学规划内容等。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其行为和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的辅导目标,运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和方式,在学生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知、情、意、行等不同的方面同时引导学生,会收到特殊的效果。
(四)团队建设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的实验场所。在学校学习依托团队生活和学习,通过爱集体、爱学校到爱国家、爱社会,可以帮助学生满足归属需要,从“小我”发展到“大我”,体验社会价值,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如果忽略团队建设,学生之间勾心斗角、恶性竞争,或孤僻自闭,抱小团,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阻力,更会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因此,团队建设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
要环节。
团体心理辅导在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团体凝聚力方面有着突出的功效,把这种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到各种团队建设中,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寝室文化等。
三、合理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学校的育人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中小学育人功能中具有特殊作用,但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合理运用,注重其科学性,并懂得使用时的条件,积极与其他育人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
(一)注重科学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方式,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一定要经过不同程度的专业训练,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需要和工作目标来进行不同层面的工作。如果不经过训练,不知深浅,依葫芦画瓢,不仅不能带来应有的效果,弄不好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团体心理辅导与一般的团体活动相似,领导者会带领团体成员进行很多游戏和练习(如前所述),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和练习具有特殊的含义,主要在于引导成员开放内心世界,不像课堂学习和一般的活动,不仅仅带来成员认知上的思考,大多会触及成员的内心情感,这些情绪情感多数是积极的,但也难免会引发一些人童年经历中的不愉快的感受甚至触发其创伤经历。团体辅导还会引起成员间的情感互动,有友好也有冲突,因此,团体辅导的带领者就要知道如何应对这类情况的发生,及时处理消极情绪,带动和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避免由于活动的引发和成员的互动带来成员的心理创伤,或在引发了成员记忆中的消极体验后没有适当的保护和处理而造成成员的二度创伤。所以,在学校大力推广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还须对带领团体辅导的老师加强培训,以确保科学性。
(二)注意条件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育人方法,运用时有一定的条件性,不具备条件会影响辅导效力甚至适得其反。运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一些设施和技术条件,因为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一般的团体活动,其目的是要营造安全的人际氛围以打开成员的内心世界,触动较深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有相对封闭的、隔音状况良好的、易于组织活动的场所(团体辅导室),然后一定要有经过不同程度专门培训的老师来带领,这是保证科学性的前提。
(三)注意与其他育人方法的有机结合
篇2
学前教育专业因其特殊性,比较注重技能技巧课的训练和学习,但大部分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因而入学时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大部分学生属于零基础。参加比赛的学生一般从高二的学生中选拔,也就是学生从接触声乐学习到比赛中间只有两个学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声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缓慢、不断探索和提高的过程,在两个学年时间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怎样让学生达到参赛水平呢?我认为歌唱的基本功包括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辅导教师在前期的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从呼吸方法、基础发声开始练起,用平稳的气息、科学的发声方法,奠定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同时要结合多种类型的演唱曲目进行训练,及时找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辅导教师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在短期的训练后就让学生尝试演唱一些高难度歌曲,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嗓音受到损害。要让学生知道,声乐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住性子、稳扎稳打,勤奋努力地学习、科学地训练才能掌握演唱技巧。基础练声曲目推荐:《红豆词》《在银色的月光下》《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鼓浪屿之波》《康定情歌》《我亲爱的》《曲蔓地》《长江之歌》《赛吾里麦》《西班牙女郎》等。
三、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受能力,从而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一首歌曲只有经过人声的演绎才能达到完整、有灵魂的展现。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歌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提醒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在演唱时就越真实,感染力也会增强。例如,《芦花》这首歌曲,主人公以芦花为媒定终身,看到芦花而触景生情,想到爱人不在身边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表达了主人公盼望心上人早日归来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就找到一些芦花的图片和资料,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身在唯美的意境中感受歌曲、聆听歌曲,对《芦花》所表达的感情有了全新的、更细腻的感悟。学生在演唱时也注入了自己对爱情、对思念之情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细腻、贴切地展现了一幅美好、温馨的画面。
四、提高学生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
很多学生在比赛或演出过程中都会多少出现紧张的问题。紧张会造成很多不可弥补的后果,例如,忘词、跑调、失声、节奏错乱、高音上不去、喉咙打不开、共鸣位置偏低等状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挥,从而严重地影响比赛成绩。学生在一项比赛中发挥不好,也会影响心情,使她们失去自信,从而影响其他项目的发挥,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克服紧张心理、提高演唱发挥能力是辅导教师辅导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学生在比赛演唱过程中要全神贯注,投入音乐的情境当中
如果学生上台之后还左顾右盼,不能集中注意力,看到面前的评委和观众就更加不知所措,那势必会影响发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角心理,让学生尽情发挥,逐渐化为一种潜在意识和能力,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我们在训练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但并不代表绝不会出现状况。教师要告诉学生,允许出错,但不允许错上加错。一旦出现失误,不要再去想,而是镇定自若地继续往下唱,决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到后面的演唱,得不偿失。麦金农说过:“在台上,表演者对于任何失误都应当置之不理。”兰帕尔也说过:“在出错的时候一定不要往后看。”这是每个参赛学生都应有的心理素质。可见,在比赛和演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生应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
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表演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迎新生文艺演出、校园班级大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逐渐适应各种舞台环境。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积累丰富的演出经验,进而使学生喜欢上登台表演并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锻炼出在比赛中当环境改变时,学生也不会感到慌张的能力,应该能够游刃有余地表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有可能超常发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篇3
随着英语课外辅导机构的大量兴起,其作用不言而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与学校的教育模式相比,课外辅导更加灵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课外教育体系的发展并不完善,存在很多需要正视的问题。经过我和我团队成员的多次问卷调查和走访,现将校外英语辅导班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教学现状
1.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准入制度不完善
有很多辅导班打着新东方概念、剑桥少年英语的幌子,实际师资不过是中师、中专、大专刚毕业的学生,甚至有的还没有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证件,而真正有教学经验的在职老师的辅导班只占了很少一部分。通常人们更愿意相信教龄较长的资深教师,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些老师的学术水平一定很高,知识储备也未必很大,但是其教学经验很丰富。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仅对于国家考试大纲了如指掌,而且更懂得如何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讲解知识。所以,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未必就教学出众。但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其知识储备必定丰富,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也能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流动性过大
校外英语辅导班教师流动性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兼职教师来说。有些辅导机构为了缩减开支,大多聘用兼职教师,更多的选择和更丰厚的收入增加了教师的流动性。
3.管理体制不完善
以本溪市某镇为例,镇上的几家英语辅导机构均来自本土。其创办人都是从家庭辅导逐步扩展而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辅导机构。这些机构通常只有一个人主管,其他人属于“工作人员”。最为明显的是缺乏考核制度。这些辅导机构的老师按课时结算工资。不同于学校的老师,这些老师没有升学压力,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难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4.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过多地注重英语学科的学习会使孩子减少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造成偏科,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英语辅导机构过度注重应试教育,只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不注重英语讲究的“听、说、读”,因此,不少孩子的英语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但却是“蹩脚英语”,语音语调等方面都相差甚远。辅导班对成绩的过多追求无形中也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对策与建议
1.制定合理的工资待遇,稳定师资力量
首先辅导班要完善教师待遇,分类管理,强化竞争意识。教育本身是一个社会学工作,但是校外辅导班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和盈利性,教师的工资待遇通常是与招生量相关的。招生人数多,辅导班收入高,教师的收入自然会有所增加。但是,教师工资应该与教学水平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也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教师待遇不仅是经济上的考量,还包括情感上的需求。辅导班应该在教师管理中注意对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认可和赞同给予充分的空间。其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辅导班应该在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这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身在一个学习型社会,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更卓越的教学水平。
2.实施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辅导班要完善服务机制,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办学宗旨。虽然辅导机构具有一定的盈利性,但是也应该重视其教育性的特质。辅导班在招生前应该认真考察自己所在的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状况,以学生的利益为己任。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认真为其推荐合适的班级。这是对辅导班负责,也有利于辅导班展开教学。第二,做好辅导班、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家长只有在了解孩子上课状态的情况下方可对症下药。同时,辅导班老师更应该注重社会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英语是一门听、说、读、写、译皆有的学科,学习切不可断章取义。老师可以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加强学生英语其他方面的训练。
笔者认为对于英语辅导班而言,不断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端正自身的办学理念,合理管理教师学生,方为辅导班持久之道。对于家长而言,辅导班的选择一定要冷静慎重,对孩子英语的学习要做到有度,不可操之过急。
篇4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辅导效果,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篇5
写作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语言学习者对所学目的语言的输出性能力的培养,写作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如可以强化学习者已学的语法结构,习惯用语和词汇。此外,写作者要不断地斟酌想要表达的事物,写作与思考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写作教学成为任何语言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活动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八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是:1.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2.能根据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3.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4.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英语写作训练相对薄弱, 学生写作水平不高, 而且很多人惧怕写作, 存在着“学生说到写作心烦, 教师见到学生的习作头痛”的现象。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主要存在无话可写、用汉语思维方式写作、语法错误百出等等问题。因此,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和指导的有效性探究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就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和指导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二、培养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写作动机仅仅变成只为了得到高分数,加上写作活动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目前很多中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存在着担心、厌恶和惧怕的心理,甚至对英语写作失去了信心。在对待不同学生,教师应进行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对待学困生,应以鼓励、激励为主,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另外,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所教学生的学科基本情况,合理定期地制订符合学生实际写作发展需要和能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作文题目。
三、评价作文方式宜采用多样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通常是,教师布置作文题,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然后上交给教师批阅。教师是唯一的读者。在批阅过程中,很多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语法错误,而非作文的思想性及逻辑性,忽略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这种将作文看成最终产品,重视语言质量,轻视思想水平的做法是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评价作文方式宜采用多样化,如先采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形式互评,这既减轻了教师的批改作文的重负,也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更加印象深刻。这种评价方式很高效省时,但实施前教师应注意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去评价别人的文章。教师还可以采用面批和口头批改的形式,这能使学生及时发现并得到针对性的指导,但应以鼓励学生为主,以免挫伤学生积极性。
四、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能将思维视觉化。思维导图利用人的左右脑功能,帮助人们提高理解力、发展空间智能、促进创造性思维。在写作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思想和信息、做出选择、快速找到新信息和旧信息的联系提高记忆力。如以健康饮食为话题写英语作文,教师指导学生先围绕中心话题进行头脑风暴,用思维导图辅助进行辐射性思维,列好写作提纲,各段落要点。思维导图的应用是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写作信息的创造过程。思维导图辐射出的信息量可能大于写作真正需要到的数量,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写作目的筛选信息。
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判断性思维对于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重视不够。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还有待提高,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思维空洞,找不到内容可写,二是思维混乱,内容堆砌,致使文章逻辑混乱。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写作指导思想。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提供范文,分析范文,学生对范文进行仿写。这就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文章往往也就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在教师评阅作文时,主要问题也是针对学生的语法和词汇错误。这样学生也自然将重心放在语法上而忽略了自身的思维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中示范和讲解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和技巧,通过反复解释、示范、练习以及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等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巧,更有效地利用批判性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六、结语
总之,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烦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要, 认真钻研大纲, 坚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 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接受英语表达的思维方式, 久而久之学生才能提高对英语语言要素综合应用的能力, 写出比较地道的英语。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写作任务,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树立英文写作的信心, 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一、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属于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化教育机构,为中小学学生提供包括文化课、特长班、兴趣班及各类专业教育服务。根据现阶段我国对于社会化教育机构的管理政策规定,中小学教育补习在本质上是合乎政策规定的。但是,根据现有规定,如果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私自组织、参与补习,则属于违纪和违规行为。笔者认为,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具有下列几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有助于规范教育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规范教育市场发展秩序,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类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是社会化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补习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是规范教育市场秩序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杜绝中小学教育进程中存在的“课堂不教、课后补习”的问题,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提高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中小学生及家长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从而从根本上维护教育公平。
3.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化解教育矛盾。当前,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学生和家长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问题比较突出。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小学教师私自参与或组织补习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将会有效地解决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突出性的问题:
1.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中小学教育补习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作为一种性质管理模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为主管部门。但是如果将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视为教育市场的经营主体,那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由于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的主体不够明确,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令出多门”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甚至是公安部门等都参与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并不明确,就会非常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区”,给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2.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针对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并不完善。虽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在职教师严禁组织和参与补习,但是在实际监管的过程中却很难杜绝。此外,由于缺少相关政策规定,对于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补习行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也很难准确地进行定位。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3.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于补习行为的认识不到位。当前,还有很多的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于补习行为的认识不到位,其中有很多家长将其视为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甚至认为“不补课就会落后”,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之下,很多家长就会主动找到教育机构给子女补课,给子女增加了非常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容易给很多非法补习机构带来巨大的利益,破坏市场秩序,给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高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应当采取下列对策和措施:
1.明确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主体。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规定,明确中小学教育补习的管理主体。在现阶段相关政策没有制定的情况之下,应当建立联动管理的机制,即坚持政府主导,并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的各自职能,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工作。
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制定针对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性质认定、补习行为性质认定、补习师资管理、教学效果考评等相关制度,杜绝虚假宣传,严格限制在职教师私自组织和参与补习,获得非法报酬。
3.加强观念引导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对中小学家长的观念引导,让他们要求子女尽量通过日常学校学习掌握知识,避免过度补习造成的沉重课业负担和经济压力。与此同时,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师认真敬业,高质量完成学校教学任务。
篇7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为此,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除了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等内容做出详细规划外,同时也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作为从事天津市河东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笔者非常重视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通过和本区小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和自己的探索实践,笔者感到把团体辅导活动应用于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比较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它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较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为积极探索团体辅导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用,逐步提高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状态、缓解心理压力,协调人际关系,根据河东区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一套团体辅导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辅导效果。现将辅导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简单介绍如下:
1 目标
提高小学教师的自我认识,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积极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2 参加者
参加第五周期继续教育的小学教师,每个班级按学科划分,人数不一,基本在45人左右,根据每个班的实际情况分组。
3 时间
每个班级每周一次共三次,每次一个单元,每个单元120分钟。
4 程序
4.1单元一
目标:学会情绪管理,懂得如何宣泄情绪。
主题:每天都有好心情
设计依据:情绪稳定与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此学会情绪管理,懂得如何宣泄情绪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
4.1.1微笑握手
目的:帮助教师互相认识,感受团体心理辅导的特殊氛围,在以后的活动中互相支持、协作。
操作:指导者:“今天的你与以前的你是不一样的,你今天心情愉快,积极乐观,让我们团体中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今天这个不一样的你。请你面带微笑,和周围的人亲切的握握手,打个招呼。”指导者引导大家争取与每一位成员握握手。
4.1.2情绪彩带
目的:了解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
操作:指导者发给每位教师一张白纸,每个小组一盒彩笔。指导者:“如果每种情绪可以用一种颜色代表,请把你近一周所体验到的情绪按顺序画成一条情绪彩带,并在下面空白地带画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请大家一起观察自己的情绪彩带,在组内与其他老师交流自己情绪彩带的具体内容。”
4.1.3我的情绪我做主
目的: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
操作:发给每位教师一本彩色记事贴纸,让教师写下自己平时调控情绪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介绍调节情绪及宣泄情绪的方法。
4.1.4情绪ABC理论
目的:让教师了解情绪ABC理论,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
操作:指导者讲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情绪ABC理论。让教师了解诱发性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性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因此我们的不良情绪或者说是不适应,归根到底是由非理性信念带来的。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列举埃利斯总结的人的十大非理性信念,并引导组员逐一进行反驳,用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然后成员在固定小组内挖掘自己身上的非理性信念,请小组成员帮助校正。活动结束后,团体分享感受。
4.2单元二
目标:学会压力应对的方法与技巧。
主题:与压力共舞
设计依据:小学教师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掌握压力应对的方法与技巧,能让小学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压力,从而保持身心愉悦。
4.2.1压力指数测试
目的:了解自己的压力大小。
操作:发给每位教师一份15道的压力指数测试问卷,让他们初步了解自己压力的大小。测试题如下:1.你是否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或者生活?2.你是否有时候很难集中注意力?3.你是否经常有失眠的困扰?4.你是否对工作不满意或觉得责任太重?5.你是否为计划进展不顺利而恼火?6.你是否和某些人包括亲人经常争吵?7.你是否常对家人或者小孩没有耐心?8.你是否常无法安静下来,并且容易感到紧张?9.你是否常有头疼或者胃病?10.你是否经常忘记了东西放在哪里?11.你是否有家人健康状况不良?12.你是否经常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13.你是否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14.你是否有暴饮暴食或过度抽烟的倾向?15.你是否常觉得没有可以倾诉的地方?测试结果说明:如果只有2-3道题回答“是”表明你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程度不高。如果你有4-8道回答“是”,则表明你的心理压力较大,这时如果能够了解引起自己心理压力的根源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这些题目中间有8道以上你都回答了“是”,那则表明你目前正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这时你就要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如何减压了。
4.2.2压力事件评估表
目的:分清不同的压力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操作:发给教师一份压力事件评估表。中间的“笑脸”代表自己,笑脸周围有若干“圆圈”代表你面临的压力事件。圆圈大小代表压力事件的大小,圆圈离“笑脸”的远近代表压力事件的紧迫程度。在圆圈里写上自己的压力事件。不一定所有的圆圈都要填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即可。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压力事件。
4.2.3压力大家谈
目的:通过讨论交流,掌握压力应对的方法与技巧
操作:发给每位教师一本彩色记事贴纸,让教师写下自己平时应对压力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分享应对压力的方法与技巧。
4.2.4对抗压力的CALM技巧
目的:让教师掌握对抗压力的CALM技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
操作:指导者讲解对抗压力的CALM技巧。CALM指的是改变(Change)、接受(Accept)、倾听(Listen to yourself)、管理(Manage)。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接受生活工作中的不顺与失败;倾听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管理自己的时间、情绪、生活方式和职业生涯。
4.3单元三
目标: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主题:携手同行
设计依据:在工作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有利于小学教师消除工作中的不适感和倦怠感。
4.3.1松鼠搬家
目的:通过体验找不到团队的那种无助感,让教师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操作:三人一组,其中两人面对面拉起手,扮作一棵大树,另外一人钻入其中扮作松鼠,并有1-3个自由人,既不是大树也不是松鼠。指导者下口令:“松鼠”,大树不动,所有的松鼠去寻找新的大树。下口令“大树”,所有的松鼠不动,扮作大树的两人去寻找新的松鼠。下口令“地震”,全部重新组合,两人作大树,一人作松鼠。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团体分享感受。
4.3.2背坐起立
目的:缺乏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天敌,通过活动让教师明白互相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操作:每位教师寻找一个伙伴,两人一组背靠背坐于地板上,双手抱肩,然后相互用背靠紧,用力推挤渐渐站立起来。分享整个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4.3.3同舟共济
目的:增强合作意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操作:全体成员分成8-10人一组。将报纸看作本小组在落水时唯一的救生工具,小组讨论想办法让更多的人站到报纸上获救,每个人都必须踩到报纸作为支点。看哪一组获救的人最多。团体分享感受。
4.3.4心有千千结
目的:通过活动,让教师掌握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
操作:10-12人为一小组,拉起手围成圈,记住自己的左右手拉的是谁的手,然后松手在圈内自由走动,指导者喊“停”,站立不动,再拉起原来的左右手,打成结。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在获得经验后,让全班教师围成圈再进行一次活动。大家分享感受。
4.3.5共植心愿树
目的:分享三次培训的感受,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操作:每位教师发一张心形的彩色贴纸,写上自己的感受或者将来生活工作的愿景,贴在提前准备的塑料圣诞树上。让全体成员在一个充满温馨甜蜜又依依不舍的情景中告别团体,走向工作生活,留下一段美好而又难忘的记忆。
团体活动结束后,经过调查反馈,绝大部分参训教师都认为这次团体辅导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因为大家都是小学教师,所教学科相同,工作情况类似,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容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愿意去发现内隐的自我。通过沟通交流彼此帮助,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了压力应对的方法和技巧,知道如何去建立更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宽容,更加快乐,并能够积极地投入工作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有愈发严重之势,我们有必要把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利用团体辅导独特的教育与发展作用,促使小学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林祥,宋广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健康频道,2000,9(3A):23-26.
[2]张明.浅谈教师的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25(12A):20-23.
篇8
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引进团体辅导的方式,恰恰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新理念。例如,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教学模式;互动、合作、沟通、多元智能的教学活动;强化过程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评价方式等等。借助团体辅导,变传统教学中的个人学习为小组和个人学习,由以内容改为以内容和过程为学习的重点,由听、记、考试这种被动式改为投入——参与——互动的高度主动式的学习角色的转变。因此,笔者结合教学相关实例,认为团体辅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对于教师而言,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来。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一直处于教授式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下引导学生的学习,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出的三维目标则明确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团体辅导则把全体学生分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体,这样教师再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或任务,甚至游戏活动,通知给各个小组,学生便在这种活动中,调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通过观察、体验、感受、思考、表达、交流、操作等方式去参与游戏,进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了,这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于是,我先布置了第一个小组学习任务:读课文第二至九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并讨论理由或感受。这样,学生以这种团体共同来学习思考。实践证明,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这种合作中学生的思路更开放,思维更活跃,交流出来的观点也更全面,鉴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等特点,团体辅导的这种教学方式则很好地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时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新的认识。
2.对于学生来说,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进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来,让广大学生掌握了一门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掌握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可能最大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同时在团体中让每个人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习并发扬优秀者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在有困难的时候还可以寻求队友的帮助。我们班有几个学生不善于发言,更不喜欢和他人交流,而这种团体辅导的形式让学生在团体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以团体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成员各抒己见,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些不善发言的学生会在团体的感召及帮助下逐渐改变自我,尤其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与比赛更加激发了学生之间的这种积极性,每个人都在团体中争先恐后、出谋划策,他们以团体为骄傲,团体的力量凝聚着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地想表现自我。这样,不同的学生之间在帮助他人时也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共同取得进步。这种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
3.这种团体辅导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拓展深入到每个家庭中,即以亲子课堂的形式在家庭中进行。著名儿童教育家陈帼眉教授说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第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跟孩子做亲子游戏。因此亲子游戏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完全可以协助小学语文教学的。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无论是自制力还是自主性都很差,需要学校教师和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许多家长朋友也对自己该辅导孩子什么学习内容感到很茫然,于是我开通了“亲子课堂”,也是借助团体辅导的形式,这里的团体指的是以每个家庭为单位的团体,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每堂课讲完后我都会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掌握的情况编辑一条校讯通发送给家长,例如:
尊敬的家长,您好!今天孩子学习了《大海的歌》这篇课文,相信您在读了本文后,一定明白了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神奇的蓝色大海、大海上的风、大海风平浪静时的景象。不过,您完全可以以一个不理解诗歌内容的小学生的身份提出问题,向孩子请教。孩子回答您的问题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的过程。同时,孩子会有一种成就感、愉悦感,学习兴趣也就由此培养出来了。
比如在讲完《秋色》这篇课文后,我给家长朋友的建议是:
如果有时间,您可以在秋意正浓时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感受一下秋天的变化,引导孩子从色彩、天气、丰收的景象等方面有目的地感受秋天。另外让孩子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和精美的散文读一读、背一背。
这样,团体辅导的形式将小学语文教学更进一步地深入到了家庭教育之中,对于素质教育及培养全面健康的学生有巨大的帮助。
篇9
一、授课方式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国家之一。他们在发挥这一现代教育制度长处和优势的同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其在个别教育方面的不足。为此,英国中小学的教学组织始终保持着课程教学和个别辅导两个系统。课程教学系统以教研组(按学科划分组成)为纽带,由任课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面向全班学生系统授课。个别辅导系统以年级组(按年级划分组成)为纽带,由辅导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本年级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这种双轨并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发扬了班组授课制系统讲授、成批培养、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优势,又克服了其在因材施教上的不足,充分照顾到了每个儿童的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而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要实现人人平等的教育就无法满足个别辅导系统化的要求。我国的受教育人口很多,教师的教学压力大,除了边远的地方外,我们中小学的班级规模都是超大容量的,一个班级可以有大几十的学生,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教师只能重视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平等受教育的公平性,容易忽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再加上我国对个别辅导没有相应的规定,就算是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那也只能是针对几个个别的学生而已,学生的受益面不广,严格地说,因材施教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英国中小学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充分体现了对个别教育的重视。通常学校对每个年级和每个班级订有整体性教学计划。整体计划规定了儿童必修课程的门类、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和辅导教师还要负责为每位儿童制订个体教学计划。每一所普通中小学又都设有特殊教育教研组。特教组的主要职责是对全校那些经过国家标准检测已注册的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这种特殊教育的高度普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对个别教育的重视。重视个别教育的客观结果是儿童个性发展十分鲜明、充满朝气和创造的活力。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为了统筹兼顾就得追求统一,授课的进度也要根据绝大部分学生的接受水平而进行,追求学生的同步、统一。所以,个别学生的需要没办法得到满足,在教学活动中也就难能得到体现。这给人一种我们整个中小学教育四平八稳、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表象学生的潜力和特点得没得到显现、重视,学生得没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些似乎都在表象的掩盖下变得模糊起来。
二、教学方式
英国的中小学,任课教师从每学期开始,根据课程要求,制订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征得校长或专业组长同意后实施。但是,教师很少按部就班按照教材上课,而是根据自己对课程要求的理解灵活地选择授课材料。报纸、杂志、因特网和广播电视等都是老师们选择材料的来源,学校可根据学期进展的情况、家长建议、突发性事件等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这种在一定框架内灵活选择授课材料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新奇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英国的中小学生一节课50分钟,通常教师只讲授15~20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己钻研教材或独立完成作业与练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纲挈领地讲透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巡回解答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五花八门。走进教室,你会看到有的在研读课本,有的在相互讨论,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师询问。尽管教学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静整齐,可是学生的学习神情都很专注、很投入,而且课堂气氛富有生机,十分活跃。这种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积极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在我国,根据我们实习时了解到的情况,我们的课堂跟他们的课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的课程实施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来进行的,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要求、鼓励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但是从整体来看,大多数的中小学是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为了升学率这个指挥棒,只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师、人才来开设这门课程,课堂的开展也是跟英国有截然相反的地方。我们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是属于老师的,虽然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但这种理念不能得到实施,课程更多的还是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一节课40分钟,教师讲的时间超过半节课,整个课堂都是由教师来掌控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有互动,但那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对于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作用不大,他们还不知肩上担负的重任。
三、教学实践
英国中小学的教室里,总是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教具和玩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活动相当一部分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这些教具、玩具。与此同时,学校还常结合教学内容举行各种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讲生物课会带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讲历史课会带学生到历史展览馆参观,讲天文知识会把学生带进天文馆,讲宗教知识会把学生带进教堂等。除此之外,英国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突出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教学。有一门课叫做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技能,由于高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英国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而这正是我国教育所应面对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我国的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由于教学任务与教学进度所限,我们老师绝不会为了某个问题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进而把学生带出学校去体验,最多只能是为了让学生写作文而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看看校园,就因为安全问题是首要的因素,我们不能把对学生、对家长做出不负责任的事情,所以也错过了跟学生一起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大好方法。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进行理论上的教授,而忽视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的联系。这种纸上谈兵的教育方法自然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尴尬。比如,一个学生的物理成绩非常好,可是他面对实际的电路时,却连最简单的电路都不敢碰,这真可谓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啊。不只这样,几年前,媒体还曾经报道过有学生“指鹿为马”的可悲场景。
四、道德教育
英国是一个倡导“绅士风度”的国家,然而纵观英国的教育,却很难找出专门的德育课程。过去,中小学以宗教课程为主渠道来渗透道德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英国青少年已开始不信奉宗教,这样宗教课的德育功能也就日渐萎缩。现在除少部分教会创办的学校外,大部分中小学已取消了宗教课程。如今德育实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学。英国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因此,英国中小学的教材是遵循科学与价值的双重原则来编写的,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授和人道主义、国家意识的渗透有机结合。在教学管理中,英国中小学普遍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讲解既要体现科学观念、真理观念,又要体现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同时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校园文化、礼仪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管理以及学校与家长和社区等相互配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由此可见,英国对中小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多样。
我国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设立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来进行,把道德教育归于教师的职责,社会和大众还没能真正担负起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责任。这就让道德教育的实施面相对窄了好多。
在这里,我们进行中英两国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比较,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比,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面临的处境和不足,吸取别国的教育经验和教训,不断地通过取长补短,发展我国的教育,使我国的教育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可能一味模仿甚至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但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或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这些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王素霞.扫描英国中小学教育.山西教育,2006(05).
篇10
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展;问题;对策
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是指从事中小学学龄段教育辅导的社会机构,它是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的,是教育培训市场的主力群体。随着十几年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已经成为普通中小学校的知识补充体和深化体,为教育服务行业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成为教育行业持续繁荣的一股新的增长极。
一、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兴起的原因
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笔者实地考察走访,发现自2001年南通市第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成立以来,教育培训机构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数量逐年提升,现如今全市总计共有236家在教育局、民政局、工商局注册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科学进行教育功能的区分,有利引导,成为笔者关注的课题。因此,对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和研究有着积极的社会学意义和教育学意义,这是对社会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一次实践性探究,也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所做的深度思考和策略组织。笔者对该选题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了江苏省南通市29家典型的中小学辅导机构,实地探访了3家普通中小学校,发放612份有效问卷,访谈36人,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和论述依据。中小学教育培训兴起的原因较为复杂。从社会文化环境上来看,家长期望子女能通过教育选拔机制来改变命运,教育需求显著提高,由单一转向多元,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补习功课,从而催生了这一现代教育产业。从应试教育体制来看,我国的升学考试选拔人才机制是教育辅导产业得以存活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经济层面来看,教育行业本身就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从政策导向来看,随着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办学力量从学校的一元封闭向社会的多元开放。
二、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规模不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培训机构实力参差不等,大多规模小实力弱;师资力量薄弱,良荞不齐。南通市经过15年的发展,辅导机构之间良莠不齐,层次分化鲜明,既有上市公司,也不乏小作坊,但大多数还处于作坊式发展阶段,教学场地小,教学条件一般,其中很多都隐藏在居民住户家中。差异化明显的教育机构在教学质量上也是优劣悬殊。
2.功利性明显
校外教育存在的一大因素就是高额的利润,这也就不难理解其产生的功利性根源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目的是育人与盈利相结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培训机构的生存靠的是良好的办学声誉,只有生源的扩大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3.从业者普遍缺乏教育学理论基础,对学生心理缺乏研究
虽然少数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达到了理想效果,但是普遍从业者缺乏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教学策略的系统知识,使得他们对其赖以生存的教学活动缺乏研究,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差异,也就无法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无法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策略。
三、对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究
1.加强监管,提高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整体实力
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只允许信誉、实力兼备的机构办学。2013年2月28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的出台,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也是校外培训行业保证自己的品牌、信誉,寻求自身健康发展的见证。建议更多这类机构都加入《公约》。
2.打造特色,明确市场定位,提高自身价值
建议培训机构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增强自身软实力。在浩如云海的校外培训机构中,如何脱颖而出,以响亮的品牌号召力,新颖独特的特色教育以及准确的市场定位,吸引更多的生源,应该是培训创办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所有这些具备,利益也就随之而来,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一味只“向钱看,向厚赚”。
3.加强师资,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师资管理及激励体系
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不像正规学校那样受到严格的课程规划和标准的限制,有更大伸缩性,这就要求校外教育培训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根据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不但专业知识扎实,还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熟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制定符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策略,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VIP教学,最大效果提升补习效果。目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流动性大,不稳定,这与培训机构的奖励激励措施不够,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从整体上,可以根据本机构的资金实力、现具规模和发展计划对教师资源的招聘、储备补充、培训开发、职业生涯发展、薪酬福利及激励等方面做出详尽规划。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培训是教育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开放的教育市场下,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能有效改进教育。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组成部分,它将与学校教育一起接受教育市场的调配,这样势必给教育改革带来新鲜的空气。我们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补充学校教育的短板,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建议,以求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篇11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建构实质性校园管理
笔者认为,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空泛性,它是以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管理形式存在的,教师与学生每天似乎都在相同的校园活动中度过。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种严肃、谨慎的校园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以达到约束教师与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的目的。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超前共享力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很难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接轨,这对学校吸取时代特色,从而对增进校园内部教育与管理机制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中小学为更有效地改善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校园管理理念,以建构实质性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基础,并结合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为校园管理文化“改头换面”。那么,这样做的原因何在?
首先,现代化的推进让我们越来越关注人的主体功能作用,而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基础性教育的开端,掌控着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但是,学生在校园中以群体形式生存,其普遍性特征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方向,而更要认清的是,每个学生也都是以单个个体存在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异同性,这才是学校管理的难点之处。
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就是从本质上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要求学校重视学生以个体特性存在的主体功能,在日常校园管理中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实质性的教育与管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泛概念式的管理。
以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管理为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为主。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否吸收了课堂上教师对素质道德知识的传授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程完善学生思想情操的目的。
而新课改下,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程管理也应注入“以人为本”的新鲜血液,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能动性为主,运用合理、创新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的身体与思维都“动起来”,有利于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程完善的实质性管理,学校对教师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的实质性管理,学校对学生课堂高效学习效率的实质性管理。
二、实施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学校管理者应当对教师实施情感管理,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情况,为教师创造一种相对宽容、充满关怀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使教师从内心深处热爱岗位、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学校管理者要尊重、爱护、相信、依靠教师,为教师提供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调动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事业中。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思想,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活动,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三、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小学教育阶段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对整个中小学教育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教学价值。在中小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但对中小学生健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为此,中小学教育院校校长及相关管理者需要及时有效地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科学妥善地处理好中小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学生与教育院校的关系问题。中小学教育院校需要充分爱护及尊重教师队伍及学生队伍,积极听取他们的心声,并在此基础上落实各种各样的教学方针。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及学生学习潜力。例如,中小学教育院校管理者深入关心每一位教师,对其实际生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及时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尽最大限度满足教师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落实深化。
四、建设高水平学生管理队伍
建设高水平学生管理队伍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实施关键。没有高水平学生管理队伍,任何制度理念都不可能得到贯彻,政治素养好、道德品质高、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是该队伍具有的特征。同时学生管理队伍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论,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勇于实践,实事求是,促进学生管理转向科学管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管理具体工作涉及就业、勤工助学、心理咨询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最好具有专业背景及较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心理辅导经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采用交流学习,培训,科研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素质。
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都要以以人为本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这样学生才能够自由的成长。
篇12
该书理论阐述精辟,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紧密,材料丰富、生动、具体,实用性很强,有助于开拓中小学教师的思路和提高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心理素质。因此该书是中小学教师、干部继续教育应首选的教材。
篇13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