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能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英语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
1.学习的内涵上变“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学英语”
语言来源于生活,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英语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性和灵性。语言强调“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张在生活中学英语,在活动中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去体验英语,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即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变传统中“单一的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灵活学英语、用英语”。
2.学习的形式上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互动式”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课堂上英语知识的消化,讲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中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方法的开放学习,这种传统的灌输式使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极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现。在听、说、读、写、思维、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力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一律放手, 使学生能自学、自答、、自测、自做、自评;凡是学生能够参与活动的,学生必须参与,如:对话训练、短剧表演等。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英语,培养学生和教师互动式学习,是当今英语教学完功的重要途径。
二、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情境的设计者、策划者”
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策划者,他应当确定好教学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还必须了解对象,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一般来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单一不变的灌输更具有吸引力,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不使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活动难度太大不能完成活动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为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受益。应当说,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
2.从“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互动的导演者、参与者、创造者”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学生比作演员,教师比作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学习活动。在宏观上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进行正确的导向;在微观上要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上进行演示,保证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那么,下面谈一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具体可实施的策略:
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⑵创设“我要学”的课堂环境
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生活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体验、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语言强调“languageimmersion”,让学生在参与、交流、合作中学习和使用。教学应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欢快愉悦、情意盎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浓烈欲望。
三、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
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应该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如意带到课堂中,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灵活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材不同,一是课本知识量大,面广,灵活性强。要求师生的配合性强,以单元为单位,听、说、读、写较以往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若按以往教法是很难在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二是难度增大,生词量,阅读量增加近一倍。针对这一新变化,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需有新举措。须将其内容活化,按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师生互动,共同投入。
篇2
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发生这些偶然性事情的情况时,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语言,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现就教师较好的教学语言能力的形成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
在教学中要钻研书本和相关资料,研究新的化学课程标准,钻研教学新动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充分备课
备课包括备教案、备实验、备上课、备学生。备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剃度、有坡度的问题,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备实验是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所用试剂、溶液浓度、实验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备上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将上课情景过一遍电影,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其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过度和连接一定要自然,能够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备学生就是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
篇3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然后,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之后,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学习、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展开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地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活跃。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利于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情境,以便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建立起思维意识。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解不等式3(1+x)
“无问题”教学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创设问题”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如何消除这些差异?……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的目的是转化为解集的形式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
篇4
教师还无法适应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授课中教师单方面讲授占极大比例。对学院教师的授课时间进行观察,45分钟的课堂,教师讲授时间都在40分钟左右,仅有少数的提问时间。这也和课程内容较多有关,546页的教科书要求在54学时完成,这也迫使教师赶进度。
1.2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霸占了大部分时间,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没有从学生角度思考课堂教学设计,问题的设置、教学演示、问题讲解等针对性不强,对系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力度不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容易走偏,课堂教学随意性大,出现“脚踩西瓜皮”现象。
1.3教学方式单一
参与观察的课堂中,本科教学班有120名学生,双学位教学班有45名学生。本科教学班基础较好,而双学位班的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其中文科生占了一半。学生人数的差距,学习能力的分层,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互动、课外扩展、激趣质疑、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式,教师必须依据学生人数、认识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而不是“一讲到底”。特别是理工科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即使是理论基础课,也必须适当联系实际,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反思的时间,才能使基础理论得以内化。
1.4教师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不表示教师不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特别是双学位班,开设在周末,学生经过五天的学习,上课表现较为疲惫。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共同基础。在对教师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主要靠教师权威和纪律约束。教师对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肢体表达、教学方法、时间控制等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认识不深刻,部分教师认为尝试新的方法有可能使课堂“失控”,不如沿用传统讲授方法比较“稳”。
1.5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
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入职前,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语言表达、板书、学生评价等技能有待提高。在课堂观察中,语言拖沓、重复,语速控制,意思表达等方面均存缺陷。另一个问题是,过于依赖课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后少有板书,且板书随意性较大。最后,对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课堂表现等方面不能给出及时有效的反馈,或纠结于一个问题不能向其他问题有效转换,导致教学拖沓。根据以上观察,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状况,特别是新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不容乐观。高校教师以科研为主的选聘机制和入职前的岗位培训不到位等现实问题,造成了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困扰。因此有必要利用课堂观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测和诊断,保证教学质量,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提高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工具,可以作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支架。
2.1课堂观察点和工具的选择
纵向根据教师课堂教学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从教学目标达成、教材处理、教学策略、语言表达、教学资源运用、教学过程与组织、教学效果、教学风格8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进行观测和诊断,横向对每项观测点从教学存在的问题、存在的亮点、改进建议、学生意见反馈和教师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加以改进。具体指标如下:A教学目标达成:A1知识与技能训练、A2能力拓展、A3情感与道德;B教材处理:B1教材理解程度、B2教材取舍、B3是否考虑生情;C教学策略:C1讲解、C2提问、C3展示、C4点拨、C5演绎、C6归纳、C7板书、C8多媒体辅助、C9其他;D语言表达:D1中\英文发音标准、D2表述清晰、D3语言精练、D4声音洪亮;E教学资源运用:E1实验器材、E2教具、E3影像资料、E4书籍、E5其他;F教学过程:F1教学环节设置(回顾导入、分析讲解、案例展示、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总结归纳等)、F2各环节时间分配;G教学组织:G1提示、G2暗示、G3点名、G4其他;H教学风格:是否形成教学特色。
2.2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开展互评、互助
药物化学课程是以代表性药物的学习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体内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合成路线等内容。课程中涉及的药物品种繁多,结构复杂难记,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有一定畏惧情绪;对教师而言,每个老师都在自己的领域术业有专攻,难以对每种类型的药物完全了解。课堂观察既是教师个人努力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也是教学团队内开展互学的平台。教学团队由骨干教师牵头,组成评课小组,定期对教师课堂教学开展观课、议课,使教师们以课堂观察为支架,围绕诊断课堂教学开展具有成效的研讨,实现了教师的快速成长,也促进了本组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教学团队以“三定”为原则,开展诊断与合作。首先是定主题,即本次课堂观察活动主要探讨的内容。二是定时间,即本次活动开展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最后是定任务,即围绕观察量表,教学团队内教师有分工、有合作,带着问题参与课堂观察才能有感悟。
3对课堂观察法提高药化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反思
3.1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尊重
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较强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同样会有自我风格的展现。课堂观察要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价,将固定的评价指标和分数套在教师身上。要注意课堂观察指标只是分解课堂视角的支架,而不是固定框架。在课堂观察中,需要引入质性评价,尊重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3.2对课后学习的重视
课堂观察活动结束之后,许多教师忙于其他工作,对活动中大家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反思,没有重视问题加强学习,原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课堂教学效果原地踏步。要利用教学团队活动、校园网、工作群等平台,做好教师的后期跟踪指导和学习。
3.3对不同课型的研究
高校课程教学以其精、专为突出,比如药物化学专业课程也被划分为了众多小的部分。课程的细致划分,教师的专业背景,使同一门课衍生出众多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运用智慧灵活运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哪些地方重点讲,哪些简单讲,哪些需要辅助实验都是需要权衡的问题。课堂观察也要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调整观察视角和工具,才能使观察有的放矢。
篇5
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使高中的数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能结合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还能消除他们的学习疲劳,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平易近人的,学生是容易和老师交流的;要多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是自己的益友,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的去问老师,就喜欢和老师探讨问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得到增强,就愿意积极的去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内因的保证。
二、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无论这个学生是优等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设计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如果他们能顺利正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就能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即使他们的回答不够圆满,教师也应该肯定和发展学生有价值的思路。对于胆小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大胆地发言,他们在解题中遇到困难时要能耐心的引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出在那里,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会积极的改进,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优等生,要适当地增加问题的难度,但也应该循序渐进,控制在学生所能突破的难度,以开阔他们的数学视野,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精心备课,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教学中收集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数学题目,根据这些题目向学生们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做类似的练习题,这是很多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使学生机械模仿而不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常见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只会做类似的试题,如果试题发生变化,就不会做或做不完整,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那么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而缺少自主探究,知识很难升华为能力。因此,精心备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征服一道道的数学难题,那么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老师精心地准备和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层次地设置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和障碍,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有限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而不是用教师的答案替代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备课,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要随便地否定学生,要巧妙利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成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增长点。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协调的活动,在教学中老师不能唱独角戏,学生不能只做观众,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讨论和交流,教师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也能在互动中矫正自己的错误或交流彼此的思想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科学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提问。但是对学生的提问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技巧的,下面就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
1.提问的针对性和难易度
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有的放矢,要按照教学目标的需要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提问,对于问题的难易度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进行调整,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深奥的问题会使学生不知所云,而太简单的问题又使学生感觉到没意思,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
2.提问应准确、简洁
在提问的环节要做到语言简练,而不是繁琐重复,要用规范的数学符号和语言表述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表达准确,要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参照作用。
3.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老师的提问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更要启发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体会和总结该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在提高数学能力中的指导作用。
五、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容量和难度
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容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学的速度过快或内容密度过大,就容易使学生感到紧张、疲劳,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困难,或者巩固落实不到位,或者因内容密度大而产生信息壅堵;反之如果教学的速度过慢或容量过小,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或精神产生松懈,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追求教学的进度而随意地加快教学速度,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和知识容量,给学生留出恰当的让知识内化为能力所需的思考、讨论和巩固、练习的时间。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数学课堂教学的难度,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保证。如果教学的难度过大,学生就不能理解掌握,甚至会因为畏难而放弃学习;反之如果教学的难度过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就会下降。因此,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追求难度,也不能简单重复降低要求,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从而真正地立足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40-02
1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课堂教学
1.1抓好课堂教学,从“因材施教”做起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改革,但对于大学新入学的学生,不论从其自身的家庭环境,还是就读高中的计算机教育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游刃有余,而有的学生连鼠标都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决不罕见,几乎每年授课时都会遇到,所以授课速度、选择内容以及授课方法的选择方面,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可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教学大纲、计划,以便使学生在最大程度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有时学生的入学计算机水平大相径庭,我们却无法做到一对一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主要抓中间,兼顾两端。意思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当,依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习题的内容、数量等;对于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额外的习题,鼓励他们能够在这门课上有所创新;对于极少的基础较差甚至是零基础的学生,采取的是单独辅导的方式。即在学生上机练习的时候,手把手教会他们基本的操作,这样不仅不会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还提高了整体的效率。根据多年的课堂时间和学生反馈,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失为抓好课堂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1.2抓好课堂教学,从提高教师水平入手
在所有课堂教学环节中,要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引领、启发和向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对授课课程熟练把握,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具体而言,教师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全面了解相关计算机课程的最新动向,对新老知识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衔接;二是全面、透彻的理解教学大纲要求,同时明确和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点,通过授课,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更加灵活;三是要加强教师的科研建设,使其在实践中与计算机知识的飞速发展保持同步,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实验教学,获得书本以外而又实用的一手信息,以便有效改善和提高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效果。
1.3抓好课堂教学,以教学总结为辅助
总结能力是一种从学习、认知到应用的素质的体现,这一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知识灵活运用。事实上,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也就是锻炼学生集中思考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鼓励学生将它们学到的知识概括、总结并最终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为创新式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们在下一个标题中会有所涉及。
2实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实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目前我们传统问题教学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因此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少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锻炼,不符合目前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和理论,比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问,“做一个PPT演讲稿,想加一个背景音乐,而要循环播放,如何设置?”。有的学生问,“在Excel 电子表格中,图表生成后,如何一次性将各数据系列设置成五颜六色?”。还有的学生问,“Word中图片如何翻转,一个小动物如何实现面对面的效果?”。他们提出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而被教材忽略的知识点。同时,因为是学生们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充满期望和兴趣,从而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源泉。
2.2鼓励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改变教师唱 "独角戏" 的老方法,还要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会以学习(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自己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为目标,而灵活变换、不举一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例如,在C语言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针对一些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尝试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内容,讨论交流。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亲自设计每一个模块的作业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学完一个模块,自我设计一个作业,作业完成好的同学,在全班内展示,使班内形成互相启发,互相交流的良好学习气氛。
2.3注重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问题,一般由老师来给出答案,这样不利于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然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采取“分类”的模式,即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而有些共同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因此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效果也十分理想,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们的相关计算机基础课成绩也蒸蒸日上。
篇7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更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讲《二次函数的应用》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现在我市正鼓励农民养殖致富,你的邻居要建一个矩形鸡场,条件是用长度一定的篱笆围矩形,有两种方式,一是一面靠墙,三面围;另一种是四面围。请你帮其设计一下,每种方式下应该怎么围鸡场面积最大?这是实际问题,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题目一出,学生的热情很高涨,大家通过激烈讨论,得出结论:三面围时长是宽的2倍;四面围时长和宽相等,即是正方形时面积最大。此时,适时的引导是必要的。此外,我还提醒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的事情,都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更达到了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另外,数学的神奇性使得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观察规律的发现式、实验操作的演算式、具有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如在讲《指数函数》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把一张纸(纸的厚度约为0.1mm)对折1次,变成2层,再对折一次,变成4层……写出纸的层数Y与折叠的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X=30时,求Y的值,此时的高度是多少?”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薄薄的一张纸对折30次没什么了不起,可当通过计算得出这个高度相当于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十几倍时,课堂一下“炸开”了,学生对这一事实惊叹不已,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契机,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最终找出规律,形成概念,达到使学生会学的目的。这也在潜移默化中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给予表扬与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初中就是所谓的“后进生”,缺少教师的关爱。尤其是数学,有的学生甚至“谈数色变”,从心理上对数学就予以排斥,从而导致不想学,甚至有些就根本不学。实际上他们同样需要教师的肯定和欣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归纳其解法,并指出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也有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励“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让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学风浓”的良好氛围,让他们从心底里喜欢上数学。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易于吸收。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的,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篇8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所以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指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挥学生独有的好奇思想.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可以布置一个课余习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合理将本班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寻找或自制半径为10 cm的半球,并装满沙;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 cm,高为10 cm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 cm,高为10 cm圆柱.上课后,先让学生自己动动手,动动脑,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给学生一个猜想和遐想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寻找答案.之后,教师要求每组出一人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将装满半球的沙倒入圆柱中,学生们这时就很明了的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在整个推导球的体积公式的过程,就是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割补转换方法等这些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因此我们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先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之后在课堂教学时才能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通过综合运用学生已学到的知识来解答学习新知识时的一些困惑.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指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形成系统的条理的推导线索,并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展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良师益友.
篇9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在此就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些体会与同行们共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有了兴趣,思维更活跃,想象更丰富。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180o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动手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叠或剪拼成一个平角,然后自己用量角器量出这个三角形的总和是多少度。学生亲自动手一下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自己总结出的概念,掌握更扎实,运用更准确。再如,教师要认真钻研材料,充分挖掘材料中展示的美的因素,如对称图形数的美,比例的美,通过演示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激发学习兴趣,潜在的能量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不断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敢于追求真理,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对教材或教师的教法大胆地质疑,并且善于说明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独辟蹊径去解决问题。例如,讲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通过数据得出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师提问,还能不能找出其它一些关于比例方面的数量相等的关系,教师一质疑,学生纷纷欲试,开动脑筋,把两个比例相等的一组数进行调试成多组数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所以说,从“无疑”到“有疑”,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有疑”到“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质疑并不是每次都能引出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但它仍不愧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金钥匙”。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的环境
篇10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想,大胆发言,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发展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激活课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接受学生,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在教学时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接受教育,并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见解,逐渐成为具有探索和胆识的人。如果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上进心就会受到挫伤,在心灵上也会造成创伤,从而对教师不信任,甚至严重对立,抵制对他的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也就无从谈起。形式活跃、民主科学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条件。
2、引导观察,激发联想、猜想能力。
人的直觉是借助智慧迅速领悟认识对象的能力,而直觉思想是一种没完整的分析过程,依靠灵感或顿悟,快速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但在数学课堂改革中,由于数学学科自身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偏重于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留时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观察、联想的空间,更不允许有大胆的猜测,忽视了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培养,科学上有许多的发现都是先凭直觉做出猜想,而后去加以证明和验证,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猜想、欧拉猜想等。所以,数学课堂改革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即通过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的结构特征、数据特征、图形特征等方面的细心观察和分析,由直觉思想提出合理的猜想。
如:山东省1999年中考题:在一个圆中,作它的内接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其中周长最大的是( )。
A.正三角形 B.正方形 C.正五边形 D.正六边形
此题可以根据图形特点,凭直觉知,边数越多图形的周长越接近于圆的周长,所以直接可以选D。
3、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教学手段。
数学课堂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枯燥,而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是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讲评,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就是现代高科综合技术的结晶,计算机科学是一门不断创新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加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统一起来。现代教育技术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得知识,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启发和激励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数学课堂改革中,要不断点燃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他们对知识渴求的动机;要把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作为重要目标,深钻教材,精心设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处理、解决问题,教师应对讲解、分析和进行新旧知识的铺排,发展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力力量,体验到创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创新兴趣。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巧设疑难,鼓励、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加强探究型数学实验教学。
从无认知的构成来看,学生认识事物包括三个阶段,即无认识的知识、无认知的体验、无认知的监控,三者互为依托、互相制约,有机地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这三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也是学生在“学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几个重要方面。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模拟发现”的过程,注重合情推理,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要做到教与学的相长,从学生学的角度上,无认知的知识是基础,无认知的体验是关键,无认知的监控是目的和核心;从教师的教的角度上看,设计参与性好、探究性强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实现无认知、开发培养创新的重要保证。探究型教学实验是教师设计好教学过程,通过数学实验这一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自己探究、发现知识,使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6、暴露数学思维过程。
篇11
(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语文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点滴知识,而是注重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慢慢走,欣赏啊”这一板块,新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美意。
(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崇尚真理、追求美境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沉闷到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时候,语文美妙的韵律已经沉沉睡去……。一首歌唱道:“……我已不再想你,我失落了和你牵手的冲动……”,以此来阐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可谓恰如其分。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语文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话剧,制作语文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发现"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沉淀与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学思辩,以及透视宋江传统的君臣意念而触摸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篇12
一、深挖学科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都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的。但是,通过对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所存在的某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或者不具备探究性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化学资源来对化学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以极具探究性的学科知识内涵来创设生动的化学课堂。因此,在组织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课内、课外双重资源的作用下来深挖极具价值的学科知识内涵,这样在拓展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将教材知识讲透、讲活,还可以在生动的教学方式的作用下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将学生潜在的内因的学习动机升华为外显的外在的探究动机。比如,我在进行制取乙烯演示实验的时候,由于教材中只是在讲解实验过程、实验反应等,没有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实验反应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然后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顺势提出极具探究性的问题:“那么会生成什么物质呢?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这样学生可以在教材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该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我会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合作探究,如此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为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制造探究契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应付考试,常常采取一讲到底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灌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何种科目,用一种教学方式进行到底的课堂教学都不能成为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在组织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根据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博采众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多样化教学,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开放心态的作用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组织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基础知识讲解之外,还会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比如,在讲“氧”这一知识的时候,我会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创设情境:钢铁在长时间的雨水和阳光暴晒下会生锈等,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存在”。
三、把握整体,注重知识巩固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无论是与其他学科,还是本学科前后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教师需要树立整体观念,探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前一个知识点的总结作为后一个知识点的开始,后一个知识点作为前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对象,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将已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学习中,学生在这个知识不断延伸、扩展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知识系统的完善、思维方式的训练,强化探究精神,最终以知识巩固为基础来形成自我探究能力。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积极为学生营造探究活动,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如此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篇13
中学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培养能力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从而转化为能力和觉悟。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
1.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问题的来源不同,教学效果差别较大。在前些年,我先给学生拟定思考题,然后由学生看书解答,结果由于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没有也不可能全面了解,所拟定的思考题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不是因为题目过易过浅,使学生感到乏味,就是因题过难过深,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习效果。
实际上,这种方法,还没有跳出传统教学灌输的框子,学生仍然是被动受教育者。近几年,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我进一步地探索,采取了教师首先不拟定思考题而是由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提出的问题,既全面、深刻,又增强了针对性,使学生潜在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发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达到了预习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提前拟定的思考题适当取舍,揉为一体,制作出"新产品",作为本课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思考、研究。
2.在组织学生讨论、争辩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争辩,使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组织诱导工作,不急于求成,忙于点穿,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苦思冥想仍不能领会时,不开导;不到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时,不解答。要形成一种"引而不发,如跃也"的局面。
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初三政治课的重点和难点,对这一问题,我事先拟定了以下几个题目,让学生讨论。
(1) 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它们是否都是阶级矛盾?
(3)一切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否都是阶级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是否还存在?为什么?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阶级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存在的特点是什么?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
这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争辩,学生意见分歧,争论也很激烈。我没有过早地做出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及以前学过的知识,各自加以综合论证,把教学过程安排成了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把新的问题彻底解决,使学生在争论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通过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反映:“我们自己动脑发现问题,引证事例,讨论争辩,胜过老师讲好几遍。”
3.在精讲多练中培养学生能力
所谓精讲,即教师在学生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点明问题的结症,拨动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对可讲可不讲的问题,教师一定不要讲;对于比较简易的问题,可启发引导学生讲解;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消化与理解;对内容繁、头绪多的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层次分解,以达到从整体、全局上把握;对比较抽象的题目,教师应联系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解。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既使学生感到生动具体,喜闻乐见,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巧练中培养学生能力
加强训练,是帮助学生消化巩固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转化能力的契机,也是提高学生觉悟的过程。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精心设计练习题,习题应源于教材,又要始于、高于教材。要坚持以下几点:
4.1习题要有启发性。这是避免课本搬家,克服学生死记硬背,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4.2习题要有针对性。不稿题海战术,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对客观现实的糊涂认识,练在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