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所确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日益显示出局限性,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确立和大规模发展两个时期。在确立时期主要包括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在大规模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理论;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动力理论和以布莱克与穆顿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主要有“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波特-劳勒的期望机率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等等。”[1]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社会人”为前提假设,“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对行为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2]其中,特别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的激励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行为科学理论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不足,凸显了管理的人本色彩。
二、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
1.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其一,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前,管理学正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学者只留下了关于管理只言片语的观点,并没有留下经典的文献,因此,没有大量的文献供其翻阅。其二,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管理观点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管理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实验”,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体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应用的是经验归纳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属于经验型研究范畴之内,难以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作出全面的解释和预见。行为科学理论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理论建构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理论假设的相关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然后再通过对结论的检验,由此展开理论分析,从而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而心理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属于实证研究范畴之内。所以从经验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的转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发展。
2.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其旨趣一般都在管理的客体方面,如工作条件、工作行为等标准化方面,以及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探讨等。即使涉及人的问题,也是抽剥人的主体性,将人置于客体地位进行关照和对待,使人只是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手段而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探求人的社会属性和多方面的需求,侧重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组织应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提高人的主体性价值。因此,从客体性研究向主体性研究的转换进一步提升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3.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作业效率和生产环节层面,如泰罗主要探讨作业层次的管理,主要局限于车间的范围之内;法约尔虽然视角高于泰罗,但其主要专注于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研究;韦伯侧重于组织结构的体系设计,都带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开始关注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巴纳德开创了社会系统研究的先河。尽管行为科学理论在系统研究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局部性研究向系统性研究的转换大大地丰富了管理研究的视阈。
4.静态性研究转向动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静态性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层面介入组织管理研究,关注组织的动态因素,属于动态性研究。从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说明了管理研究方法的丰富,视野的开阔。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超越
1.人性研究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建构是以“经济人”为前提的,认为金钱的刺激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内在动力。诚如泰罗所言:“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3]也就是说,任务与奖金构成了古典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古典管理理论看来,工人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激发工人提高效率的手段则是金钱。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明确提出“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不仅要求物质利益,而且还要求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而存在,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后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都从不同的层面对人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因此,相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人性研究来说,行为科学管理的人性研究更为充分,大大丰富了人性研究的视野。
2.管理原则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致力于管理普遍原则的探讨,无论是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还是厄威克与古利克所总结的目标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都是从静态组织体系建构上来说的。西蒙曾指出“对几乎每个原则来讲,都能找到一个同样似是而非,并且可接受的矛盾原则。”[4]因此,可称之为“谚语”。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原则,如人格尊重的原则、相互利益原则、人性激发原则、人人参与原则、相互支持原则、协调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对于管理而言,这些管理原则的探索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篇2
一、对管理学理论的分析和回顾
管理学理论建立至今,大体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创建的,主要的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劳动效率,这也是当时生产手段改革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在泰罗之后,由法国的管理学之父亨利•法约尔创建了古典组织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韦伯的行政模型、巴纳德的权利接受理论等都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典型代表。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组织效率的方法,将管理学作为独立于经验管理、行为管理而存在,但是科学管理理论没有认识到人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没有研究环境对管理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由于受到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很多的资本家过分关注劳动效率的提高,忽视了工人的管理,使得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不断爆发的劳动罢工使得管理学理论开始创新,重视人际关系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与科学管理理论不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以人的行为以及主导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将劳动者看作是“社会人”,注重组织动态、组织中人际关系研究,将激励管理和需求管理引入到管理手段当中。但是由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没有得到资本管理者的支持,很多观点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和应用。
(三)管理丛林理论
管理丛林理论实际上是对当时管理理论体系的梳理,由于随着管理组织的不断出现以及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具有相关背景的各类研究者和科学家对管理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研究的目的不同,管理理论丛林逐渐形成。1961年,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对当时的管理学研究学派进行了分类,梳理出了包括管理过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和决策理论过程学派等6个主要学派。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1980年,孔茨又对管理理论丛林进行了梳理,在原有的6个管理学派中,又延伸发展出来5个管理学学派,管理学理论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现代管理学理论
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动态化的特点,动态化意味着管理学理论的发展需要适应外界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也就是说非线性的变革环境会对管理学理论产生影响,基于这个特点发展的管理学理论有权变理论、超强竞争理论以及混沌管理理论等。其次,是全体化的特点,全球化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能够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开展管理活动,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政策制度下看待管理行为。另外,信息化也是现代管理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信息化就是要求管理手段的创新,电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最后,柔性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管理、团队管理和文化管理等等。
二、新时期管理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新时期的管理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信息和知识将代替劳动力、土地成为组织的主要资源,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需要及时的更新。其次,在21世纪,组织的成员已经开始寻求自我实现的转变,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全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管理理论中对人的假设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另外,信息爆炸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为新时期的管理学理论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三、对管理学理论的再思考研究
(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动态性
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动态性不仅体现在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形成的管理学理论,而且还在横向组织管理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管理形态。管理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典型到一般、从一般到典型,循环往复下逐步扩大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形式的不断变革以及人类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管理学理论发展的动态性促使管理学理论不断发展,管理实践变化是导致管理学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组织和社会是管理实践的重要主体。也就是说,管理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人、组织和社会,同时管理学理论发展最终的服务对象也是人、组织和社会。因此,需要结合人的发展需要、组织的创新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断创新管理学理论。
(二)管理学理论中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处理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是管理学理论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以机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分工理论下,劳动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分工带来的局限性和缺陷也在逐步的凸显出来,分工影响了组织的整体协调性,反而对组织整体的效率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系统观作为管理理论基础,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协作的整体,通过对整体的管理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但是在实践中,虽然提高了整体组织的效率,但是局部的效率却出现了下降的问题。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将辩证的观点引入到管理学理论中,可以看出分工与协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要想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管理理论发展的特点,需要在管理学理论中将分工与协作结合起来,分工是在协作基础上的细致分工,协作是在精细分工上的协作。为了应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特点,组织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在整体价值链中进行明确的分工,开展有效率的、科学的管理活动。
(三)管理方法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所处的环境会发生迅速的变化,这种不确定的变化会给组织带来极大地管理风险,如何能够有效地化解这种管理风险成为新时期管理学理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其中,创业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的变化总是从确定到相对稳定,然后发展为动荡、不确定,最后达到稳定的状态。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创业管理能够为组织和企业要及时不断地进行快速的反应。创业管理理论是围绕着机会、资源、企业家与团队、组织方式、时间和环境构建的组织管理模型,其中个人、组织、环境和创业过程是创业管理理论的主要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管理,对组织发展机会、组织团队和资源三个要素对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当前创业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正在逐步的健全和完善。创业理论要求组织成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这正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重要要求。
四、结束语
管理学理论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理论和现在管理理论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新时期的管理学理论面临着巨大的创新压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学理论要处理好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以动态管理为核心,创新管理方法,更好的为组织和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作者:吕旭丹 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力文.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J].管理学报,2014,(2):190-197.
[2]王宏.西方管理学理论与思想史发展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4,(5):46-50.
[3]李锋,朱燕空.关于管理学理论的回顾与再思考[J].商业时代,2011,(11):85-86.
[4]谭人中.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构建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61-66.
篇3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摘要:针对管理理论的由来,对各类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反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反映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 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 ,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Www.]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 ,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 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 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5
一、两种人性论:实体人性论与实践人性论
实体人性论是实体思维在人性论中的具体反映,即用实体思维去观察人、认识人和理解人的一种人性思想和理论。高清海指出的“用认识物的方式去认识人,按照物种规定去理解人性”I5刚,即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贺来关于“把人视为一种摆在眼前的、可以用理性的概念的方式来予以静观的对象,认为认识人最为重大的使命就是抛开种种关于人的‘现象’,去发现人之为人的最终‘本质’;只要透过‘现象’,用理性的方式捕捉到了这种‘本质’,就实现了对人的一劳永逸的把握,[6](P3-34),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写照。崔唯航认为,这是一种“现成论”的思维方式,是追问“人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视野中,人是一个“是其所是”的“什么”,是一个现成的“什么,”是一个“是其所是”的“现成人。”因此,高清海指出,这种思维方式只能用来说明物的本性,而不能解释人的本性,因为人的本性“恰好属于‘是这,也是那;又是,又否’,而且永在不断变异之中的本性。”【](P2Z7)
笔者认为,实体人性论视野中的人已经不是一个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了,而是与物无异的一种实体存在,也就是一种物。在一定意义上讲,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物化、异化的描述,实际上就是实体人性论的一种反映。而要彻底克服实体人性论的局限性,恢复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真正确立人之为人的地位,只能从方法论上进行根本变革。高清海指出,认识“人”的关键主要不在于把人看作什么,而在于如何去看人,对人认识的方法论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_5J《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的实践人性论。实践人性论是的人性思想和理论,是的实践思维在人性论中的具体反映,是用实践思维去观察人、认识人和理解人的一种人性思想和理论。实体思维“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的、活动的人”,[7j《咖对人“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8J
《相反,实践思维却“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而是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这里的人“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l7J《贺来认为,实践思维“不再把人当成一个知识性的现成现象,而是把人当成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生成’的过程,或者说,在此人不再是一个‘什么’,而已成为‘怎样’和‘如何”’。jf崔唯航指出,当追问人“怎么是”的时候,人就被“生成化”了,不再是一个“已完成”意义上的“成品”,一个已经“是其所是”的“现成人”,而成了一个“未完成”意义上的“半成品”,一个尚未“是其所是”的“生成人”。
因此,在实践思维视野中,“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整体性;不是力图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9J《哪在实践思维的指导下,实践人性论对人性形成了最经典的表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l8j(’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体人性论注重人的“抽象性”,而实践人性沦则强调人的“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性。正如物体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来一样,人的属性——人性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显示出来,“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7J(实践人性论的产生,是人性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以辩证性、生成性和具体性等特点全面克服了实体人性论的片面性、既定性、抽象性等局限性,实现了对实体人性论的全面超越和扬弃。
二、两种管理思想:模式管理和实践管理
模式管理就是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盲目推崇理性主义方法论,从而实现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价值目标的一种管理思想。这个概念主要有三层涵义:
其一,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这种人性论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片面性、既定性和抽象性地看待人,把人某一方面的属性看作人的不变的、现成的和既定的本性,从而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抽象性。实体人性论也因此陷入了“瞎子摸象”的片面性的困境。“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及人在管理活动中作用的认识都具有片面性。”
其二,盲目推崇理性主义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最大的局限性就是过分“算计”,“算计”如何追求精确化、极端化甚至绝对化的正确结果,将体现高度理性主义的管理“模型”、“模式”甚至“模块”等置于管理中的最高位置,从而忽视甚至忘掉了人的存在。
其三,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目标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片面性”,企业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看作管理的最高目标,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只不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因而表现出一种极端的片面性。
模式管理的价值目标反映了资产阶级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从这种意义上讲,模式管理属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管理思想。以上就是笔者对“模式管理”这一概念的界定,也是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局限性的集中体现。对于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局限性,西方一些管理思想家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在人性论方面,薛恩指出,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所提出的每一种理论都只是部分正确,只能说明某些职工或某些管理干部在某些时候的行为。可是每次当我们想把这些理论引伸到一般情况中去时,就会发现还有一些重要的现象与所提出的理论相悖。”lI]’
在理性主义方法论方面,彼得斯在其《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理性主义方法论“失去控制时会导致抽象的、冷酷的哲学思想。”“狭隘的理性分析经常有负面作用,更会导致对管理片面的看法。”这种方法论“把现存的、有生命力的因素考虑在外,”也就是“没有把复杂的人的因素考虑进去。”在价值论方面,德鲁克说:“光是强调利润就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企业的生存。’[‘肌一’西方管理思想家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局限性的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内容,推动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但是,这些西方管理思想家的批判是不彻底、不全面的,因为他们没有触及到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即模式管理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笔者认为,模式管理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人占有制,资产阶级的本性是赚取利润最大化,而工人只不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所以,模式管理在哲学基础上坚持把人看作物和工具的实体人性论,在方法论上推崇“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在价值论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产物。要全面、彻底地克服模式管理的局限性,解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共性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必须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历史根源。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除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外,还必须以实践人性论为指导,建构一种的管理思想。为此,笔者提出了实践管理的概念。实践管理是笔者在实践人性论的指导下,为克服模式管理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实践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的管理思想。具体讲,实践管理是以实践人性论为哲学基础,通过推行人本管理和发挥体现企业基本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从而全面、彻底超越模式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这个概念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
其一,以实践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这种人性论超越实体人性论的表现是:辩证性、整体性、生成性和具体性地认识人和理解人,并重视从实践角度认识和理解管理的整体性、创新性和社会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实践,管理的实质也是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讲,人和管理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其二,推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对模式管理“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方法论的超越,这种超越体现在:既最大限度地挖掘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潜能,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管理客体和管理主体的辩证统一;既要高度重视经理人员的作用,又要全面发挥员工的作用,人本管理重视人的作用是经理人员的作用和员工的作用的辩证统一。
其三,发挥体现企业基本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企业文化通过展示企业的个性和资源特色而对其经营业绩产生巨大的作用,从而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追求。只有发挥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实践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对模式管理的全面、彻底超越。
这种超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人本管理发挥人的作用的一种更高级的形式,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人的文化和关于人的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也必然是对模式管理“重物轻人”的“物本管理”的一种更高级的超越。另一方面,作为的一种管理思想,实践管理只有发挥体现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作用,才能超越资本主义模式管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模式管理的全面、彻底超越。
上述对“实践管理”这一概念的界定,是笔者试图克服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也是全面、彻底超越资本主义模式管理的一种的管理思想。在克服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局限性方面,西方一些管理思想家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如德鲁克说:“管理是实践。”“儿Ⅲ‘管理‘自实践而产生,又以实践为归宿’。”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珈’彼得斯说:“优秀的企业有很好的分析技术,但我相信,更多的是通过公司的价值观而不是数字的敏感来改变公司的重要决策”。把盈利作为惟一目标的公司其前景最终不如有更广泛价值目标的公司。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C•柯林斯(JimColins)和杰里•I•波勒斯(JerryI.Porras)在其合著的《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对很瞻远瞩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德鲁克的上述观点,将实践的本质只归结为一种“行”而舍弃“知”,只看到了作为“最大的资产”的人的客体性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而笔者所提出的实践管理把管理看作实践,但这种实践既包括“知”,也包括“行”,是“知”和“行”的辩证统一。人是管理客体和管理主体的辩证统一。彼得斯的上述观点,对于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过分强调体现理性主义的数字决策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彼得斯却过分强调价值观而轻视甚至否定数字在公司决策中的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片面性是很明显的。
柯林斯和波勒斯上述“利润不是目的”的观点,否定企业的利润目标也是不现实的。实践管理是把企业利润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看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价值目标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实践管理”概念的提出,可以克服和解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存在的共性问题——模式管理的局限性。因为,在哲学人性论基础方面,辩证性、生成性和具体性的实践人性论可以超越片面性、既定性和抽象性的实体人性论;在方法论方面,人本管理可以解决理性主义方法论“见物不见人”的弊端;体现企业基本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体现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可以超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从而真正实现实践管理对模式管理的全面、彻底超越。
三、全面超越模式管理:实践管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模式管理不但在理论上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管理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而且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对人类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它开启了一个以效率为核心的新时代,使管理成为科学,但它也把人性片面化为人类的生物性和生理的机械性,造成人类道德和情感的真空,播下了‘.价值失落”和“无意义世界”的种子。管理中的数量化倾向,正使人类由科技机械的主人变成科技的奴隶,变成机械体系或僵化组织中的一个功能部件。经典作家对人的异化的描述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正是对这种管理的真实写照。管理的真谛在于实践。为此,笔者认为,以全面超越实体人性论的实践人性论为哲学基础,时刻关注企业管理的实践,提出和建构一种的实践管理,从而实现对模式管理的全面超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篇6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7
一、西方管理理论在我国管理实践中的局限
(一)理性的管理精神,缺乏人文关怀
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开始,西方管理学家就强调管理活动中的制度、规范和条例,提倡管理的模型化、数量化,这样过分重视理性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和社会需求,造成了管理的机械行为,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对抗,影响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注重研究员工个体,忽略整体
西方企业文化的特点是个人英雄主义,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是对其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在理论界,虽然在泰罗之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研究人的需求、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但研究的范围极少涉及群体的意识与行为,而大多是孤立的单个人。
(三)刚性管理,忽视道德和素质的培养
西方管理学家大多把注意力集中于企业管理的具体方法、制度、措施、规章、设备、机构等“硬性管理结构”上,突出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管理者与员工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价值和贡献。
当然,西方管理科学发展至今,管理学家也开始关注非理性因素及柔性因素在管理中的价值,比如人本管理、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柔性管理等可以说是西方管理科学的重要发展,部分弥补了过分强调理性、科学的不足。同时,从这些研究中,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所闪烁的智慧的光芒,水教授认为这正是对东方文化的复兴和回归,正体现了东西方管理的融合与创新。
二、儒家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弥补
儒家文化蕴涵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正弥补了西方管理思想重科学轻艺术、重理性轻感性、重个体轻总体、重法理性轻情感性、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等局限性。
(一)“执其两端而用中”――中庸和谐
孔子“中庸”思想是通过“中”、“和”显示事物对立同一性以及质量互变的辩证思维方法。中庸思维注重考察矛盾的两个方面,力求全面、均衡、灵活的统一,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实践中,企业是一个矛盾运动的有机体,并在自身矛盾运动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矛盾运动过程的管理,怎样管理好一个企业就需要借鉴儒家的中庸智慧。
1、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管理者应该把管理看作是一种具有科学规律的活动,以科学的眼光去对待它,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改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管理者要通权达变,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抓住时机,防止过与不及,灵活应对个别情况和不同的管理对象。
2、理性与直觉的统一。数学模型和科学规律在管理中的作用无可替代,然而,由于方法和规律的局限性,管理者有时也需要依靠经验式的直觉来判断环境的变化,靠向内思维,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融会贯通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3、对“物”的管理与对“人”的管理的统一。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人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还是需要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感情动物。管理者必须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组织员工参与管理,提倡员工的自我控制,重视
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人的价值。
(二)“仁者爱人”――以人为本
孔子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仁者,爱人也。”孟子发扬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民本论,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处在管理系统中的员工,即所谓“民”,管理者则是所谓“君”。他们这种把人的因素看作是管理中的首要因素,重视被管理者对管理工作支持和配合的“得人”、“得民心”的思想。
根据这种理念,管理者应该真正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当作企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倾听他们的意见,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同时,管理者都要注重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以便做好表率和榜样。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际上是企业通过管理帮助员工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再通过员工的自觉努力成就企业的辉煌。
(三)“道之以德”――管理之道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认为修身是管理活动的起点,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品行的培养。儒家主张“德政”,德主刑辅,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孔子强调主动引导式的感应性,而不是被动的、强制的外在管理。“德政”强调的是长远效果,但是短期见效慢,刚性不足,而“刑法”虽然短期见效快,但危害有余而柔性不足。只有把“德政”作为本质,辅之以“刑法”,相互作用,才能管理好企业。
儒家的这一思想要求管理者做好表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用高尚的道德去感化员工,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统一价值观念;对待员工,不能像对待“机器”,要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既不能简单地以权势压人,也不能片面地以制度卡人。这样,员工就会以公司如家、克己敬业、积极主动工作来回报管理者的关爱,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企业的目标自然就会得以顺利实现。
(四)“天人合一”――整体思维
儒家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包括对整体的注重。一方面,儒家主张“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
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个人主义泛滥,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个人价值、尊严的极大张扬,并不能否定和排斥对他人、对社会的关心,而是意味着他人、集体和个人价值同时得到极大提高。此外,以个人为激励对象的管理,往往引起企业内部之间的过度竞争,影响部门间、员工间的协作精神,进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而事实上,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群体中的一员,其工作热情和效率一方面要通过企业内部的个人竞争来刺激,另一方面要通过群体协作来提高。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团队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在企业这个群体中,要求每个员工自觉地通过自我修养提高道德觉悟,在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融个体于群体之中,以群体利益为参照系,个体的欲望和价值以群体的欲望和价值为转移。
三、结束语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总结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搬硬套、简单移植国外经验必定会误入歧途;同样,墨守陈规、抱残守缺,对西方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全盘否定也是不正确的。最恰当的方法是对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经过扬弃、择优淘劣,与我国古老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管理思想和谋略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再造,寻求最适合自身条件的管理知识加以融合创新,才能够形成适应我国实际的管理思想,促进企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水.东方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一、财务模式及价值模式分析
(一)财务模式 财务评价模式是在杜邦公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期,美国杜邦公司引入了著名的“杜邦公式”,即“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并且在此基础上综合了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通过各个财务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了层层分解,将净资产收益率用企业所熟悉的财务指标表示,构成了著名的杜邦分析模型。与衡量企业绩效的独立财务指标不同,杜邦分析模式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性,将各种财务指标相结合,明确地展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在联系,并且逐层向上共同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每个指标对于公司的整体业绩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杜邦分析模型包括了六层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整个分析体系的核心,由企业的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综合性的反应了股东投入资本的盈利能力,杜邦分析模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体现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第二层指标包括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其中总资产净利率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反应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杜邦分析模型中的财务指标逐级细化,高层级的指标综合性较强,低层级的指标从基础层面反应企业的财务情况,每个指标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这样就整合成了一个综合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清晰明了的反应了每个指标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也展现出了每个指标对股东价值的影响。以杜邦分析模型为代表的财务模式以财务指标为主,计算简单并且能直观的反应企业绩效情况,曾对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过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企业经营复杂化,企业的业绩仅靠财务指标来衡量存在着片面性,需要融入其他指标,全面综合衡量企业绩效。
篇9
“经济人”的假设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一种对人的假设,他认为个人是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之后,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此“经济人”假设、前人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到入管理实践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使管理从以往的经验管理上升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得以发展。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使雇主和雇员共同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当时工人在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磨洋工”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泰罗提出如果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就要实行新的管理方式。因此,他在管理工人方面做了很多改变,如进行标准化、实行激励性的工资制度等。通过这些管理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二、“社会人”假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管理者逐渐发现“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认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只看到工人会被经济利益所驱使,没有关注到工人的心理和情感。“社会人”的假设来源于梅奥进行的“霍桑实验”,梅奥发现员工的行为除了会被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影响之外,员工在工作中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据此,梅奥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认为工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应该是“社会人”。“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是管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这种假设认为员工心理与情感方面的需要是更为重要的。按照“社会人”假设来管理员工,不仅能够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形成较为协调的员工群体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麦格雷戈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X”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生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进取心。“Y”理论认为,人并不讨厌工作,相反人们愿意承担责任,甚至会主动寻求承担责任;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安全、社会、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Y”理论正是完全的表达了这一问题,在“Y”理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自我实现人”这一假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能力、发挥自身潜能的需要,只有自身的潜力被完全展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在“自我实现人”假设下,员工具有主动性,能够自治地开展工作。
四、“复杂人”假设
由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复杂性,上述的各种人性假设都已经跟不上管理学发展的步伐。20世纪60至70年代,沙因提出了“复杂人”的假设。他认为人的需要是复杂多变的,会随着所处阶段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同。随后,莫尔斯和洛斯奇在“复杂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超Y理论。该理论认为,“X”和“Y”理论并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阶段做出相应的选择,并没有一种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时间、任何人的管理方式。根据“复杂人”假设,管理者应按照动态的、辨证的观点来对组织中成员的类型做出判别;同时,也应该根据各类成员的效用函数做到管理方式、管理策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
五、“知识人”假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威廉?大内提出了“Z”理论。“Z”理论认为,任何企业的成功都需要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雇主之间的相互信任,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亲密的关系。随着企业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知识人”假设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知识人”假设是对“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的整合与超越。“知识人”假设认为:企业中的人都是有情感、有思想的,而人的思想和情感往往会体现在他的行为上,而人的价值观以及人的行为往往被所接触的环境和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知识人”假设理论提升了人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而且也丰富了人类假设理论。
六、结语
随着以上人性假设理论的出现,管理学的思想与之相对应也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时期。同时,在人性假设的指引下,管理学理论也逐步从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发展到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到现在的实践属性的过程,从以上基于“人性”假设的角度,我们了解到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一直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作者:李维康刘永顺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篇10
(1)提高生产效率是重中之重。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期,工业社会的内部矛盾导致了劳资关系对立,出现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工人偷懒,劳动生产率低下,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泰罗的科学管理旨在谋求高工作效率,而这正是雇员和雇主达到共富的基础;把较高的工资和较低的劳动成本统一起来,才能够扩大生产;而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就有必要用科学的、标准化的方法管理。(2)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才是上策。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泰罗制增加生产的真正潜力在于用科学化的方法培训工人,使工人“更聪明地”工作。泰罗指出,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筛选、培训和晋升,把合适的工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并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之在工作中逐步成长。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不但是对工人能力的肯定,而且是倡导雇主关心雇员的有效途径,更是改善雇主和雇员关系的良策。从这点上说,泰罗的思想是独创的、有预见性的,值得我们深思。(3)一切都要标准化。泰罗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要让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样才能有效利用工时提高效率。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合理的动作,去掉多余的动作,规定完成每一个单位操作的标准时间,制定出标准的劳动时间定额;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工具、机器、材料、作业环境都标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泰罗正是在走访各个车间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例子来说服读者,标准化的流程是可以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并且结果是足以让人震惊的。(4)激励性报酬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企业中实行激励性的计件工资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额的工人给予较高的计件工资;相应的,对于无法完成工作额的工人,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多劳多得,这样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度至今为止仍广受欢迎。(5)来一场工人和雇主都参与的“精神革命”。雇主关心怎么样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工人关心怎么样拿更高的工资,但问题是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双方才能达到各自的目的。“那些带着羊羔皮手套在工厂中走过,从来不把手和衣服弄脏,以一种恩主的态度同工人讲话或者根本不讲话的雇主,决不能知道工人真实的思想或感情。”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泰罗并没有完全忽视人的因素及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对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影响。
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当代意义
泰罗倡导用科学的方法代替陈旧的个人经验,冲破了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的束缚,这不仅是管理理论上的极大进步,也是实践领域的重要之举。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要面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需要来一场“精神革命”。科学管理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条件,精神革命是有效管理的必要心理。科学管理不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他倡导的精神革命开启了改革雇主和雇员双方关系的新局面,这才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泰罗的管理理论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部划时代的巨篇。在雇主与雇员相互对抗的时代里,泰罗始终相信两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双方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看清了矛盾的本质并试图将其转化;在“效率提高会导致减少就业”这样的观念盛行的时代,泰罗指出每一次效率的质的飞跃只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泰罗思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抓住矛盾的本质并使之普遍化,管理的具体方法还只是一个载体。当代政府可以借鉴泰罗制科学化、标准化的理念,将其运用到行政管理的领域中,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三、科学管理理论之于政府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上,正处于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时期。毋庸讳言,借鉴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对提高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效率是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习惯于用常规思维决策,行政决策透明度不高,民主程序不完善,责权不明确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的体现。将泰罗制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要求应用于当今政府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实现良性循环发展。(2)加强政府专业人员培训。泰罗认为,要科学地选择和培养工人,而不是让工人自己选择自己和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发展特长,应该让每个工人在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岗位上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与上层管理人员通力合作完成任务。现今我们一些地方的政府往往比较注重常规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非凡决策能力的人才。因此,政府必须遵循人岗匹配的原则,紧扣“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这一中心,实行在岗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岗位轮换制度提高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3)完善激励工资制度,尤其是绩效工资制度。强调工资与责任、分工挂钩。在我国地方政府中,金钱并不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唯一手段,各级地方政府还可以从责任和分工层面刺激工作人员认真办事,强调职责明确,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自己责任所在,禁止权责不明,多头分管。(4)倾听精神诉求,注重情感要求。泰罗把人的作用放在首位,他认为科学管理应该是协调而不是矛盾。在科学管理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雇主和雇员的合作。“用和平代替斗争,用全心全意兄弟般的合作代替争吵和冲突,用向同一方向的努力代替背道而驰,用相互信任代替相互猜疑,双方成为朋友而不是对头”,这正是科学管理的精华所在。在推行泰罗制的企业中,行政人事部门负责职业分析选择、培训和引导公司员工,定期接见员工,倾听员工的各种诉求,照顾有困难的员工。这个部门在改善劳资关系,赢得工人的尊重和信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政府日常工作中,行政人事部门一方面在考察考核和人才选拔上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退休,困难群众送去关心慰问。“有困难找组织”,这是对政府行政人事部门职能最好的诠释,通过这条线将各部门人员串联起来,使地方政府这台机器有效地运转起来。
四、结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集古典管理思想之大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在继承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地探究管理学的基础问题和管理的实质,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任何思想或是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它的局限性,泰罗制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之处。人们常说泰罗研究的范围狭隘,假设的前提有诸多不合理因素;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必须承认泰罗制开创了管理理论的先河,标志着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入科学殿堂的时代的到来,因此他不仅是“科学管理之父”,更是管理科学的先行者和奠基人。虽然泰罗的思想已提出近百年,他的一些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仍然对当今社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里普遍存在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现象,因此我们要认真吸收并借鉴包括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在内的西方管理思想,不断加强和改善我们的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将会是我们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 考 文 献
[1][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篇11
一.什么是科学管理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的管理活动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上的:
(1)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的劳资双方矛盾,这是因为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矛盾。
(2)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存活的,而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如何将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也可以这么说,只要能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愿意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使得效益最大化的,但是一个集体成员集合在一起反而会造成单位效率下滑。科学管理是提高单个人效率的有效途径。
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目前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足够科学化,有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出发,我们可以将科学管理理论划分为三个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是一种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一种主要指导思想,是管理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哲学角度阐述了管理的根本和发展规律。“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2)作业管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首先,泰勒在工人操作时对工人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符合工人一天工作的最适当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在某项工作中综合能力强的工人。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岗位培训,让工人能够掌握更多的工作知识,从而更好的胜任工作。在完成这些东西以后,还应当对工人实行规范化管理,即工人在工作中的操作方法必须规范化,必须使用标准的工具和机器,并且环境条件也必须标准规范化。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一些组织结构,它具有自身特殊性。决定它的这些特点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是由自身的活动结构、目标、要素所决定,也就是说它自身规律决定了自身管理特点。这些自身特殊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是由自身决定的,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所决定,所以说,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而不同于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经济盈利,而是着眼于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质量优质的人才,这才是它的根本所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中,不仅应当考虑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考虑社会效益,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要素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有分为主体部分和客体部分,主体成员部分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客体部分指学生。因为组成高等教育的成员具有特殊性,所以一种特殊的自我管理现象便孕育而生。自我管理在管理中其实并不具备特殊性,但这种自我管理运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便就不普通了。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这个管理体系中,所有的成员都是高等文化程度的,这部分人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能力;二是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也存在着要在管理中发挥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在基本目标功能上与一般管理有很大的相似,同样具备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但是,高等教育管理在系统组成与系统效应方面与一般的社会系统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系统给社会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的表现都极为重要:第一,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人际关系方面,高校管理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注重人本管理方面,给予了教师们更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空间,让教师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第二,高等教育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有机协调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要远强于其他的社会系统,它能够通过自身成员、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互动促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达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三.科学管理运用在实际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效果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上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无法有效的进行,更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而一个积极高效的教育实践又必须要管理理论作为基础。科学管理是集多种管理于一身的管理,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因此,科学管理不但是一个很好的管理理论,还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在效率和人才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保证了人才的高质高效培养。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以科学为本,高等教育管理正是运用以科学为理念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管理上的工作顺利进展,使得各方面资源积极有效运转,配置得当,在一切管理有条有理的环境下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其次,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集中地,是一个追求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所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以科学为向导,不仅要尊重科学,而且管理中的各项内容都必须符合科学道理,而不能盲目制定。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表现出的一些弊端
(1)在经济发展高速的今天,人们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大家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方面,科学管理更偏重于理性思考,却忽略了人性思考,从而表现出了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在这点上就远不如后来出现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虽然泰勒自己曾经在著作中作出了很多解释,但很难改变科学管理给人的那种冷漠感,总给人一种缺乏人性的印象。人性是复杂的,也是贪婪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篇12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不能只顾眼前的效益,而应放眼于未来。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单纯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应兼顾各方利益的均衡。
(3)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但教育活动不同于商品生产,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富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应有利于高校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不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否则高等教育管理将是失败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原理,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但鉴于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在师生管理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都显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师生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扩大师生参与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学生参与决策,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师生参与决策有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篇13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泰勒(Frederik·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张文昌.现代管理学(原理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姜杰.管理学名著与案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