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由于一些女生心胸狭隘及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表现为孤独、同学关系不融洽、小团体内拉帮结派等现象。
2.与父母关系的问题。由于与父母缺乏相互理解及沟通不当,加上初中女生个性娇气、叛逆,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心理特别脆弱、敏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她们往往会产生老师偏心、不公平、不关心自己等错误的认知,以及感到失落,没有归属感。
4.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题海战术,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5.青春期心理问题是初中女生心理困扰中较为又一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初中阶段,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另外,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女生更容易涉足早恋。
综上,由于初中女生情感脆弱,且敏感多疑,在人际关系问题、早恋问题、学习适应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尤其要正确认识初中女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针对初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女生产生这些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她们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以及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初中女生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使其主动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只有她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女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积极关注,激发学生心智潜能
要消除初中女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女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积极关注学生,以建立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女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篇2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中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分数”至上的情况,所以在中学教育中,更为重视的是知识教育,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空中楼阁。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相对的单一,只要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在家长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这个学生就是失败的。另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相对单一,在很多学校,学校领导看一个班主任的工作好不好,就看这个班主任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单如何:成绩好,就认识班主任工作做的好;成绩不好,领导就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失败。
这种判断的单一体系,让教师和学生都唯成绩为上,学生只看成绩,班主任成功与否也只看学生成绩,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班主任工作中重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轻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现状造成了学生在成长中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成长中,班主任没有扮演好学生们心理健康导师的重要角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其实是过于注重了学习成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却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人才成为全面的人才。有些学校也在尝试着让班主任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但是通过笔者的观察却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针对性,就是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没有采用具体个体具体对待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一刀切的统一对待方法。比如,一些家境好的学生和家境差的学生,其实在青春期所面对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不同的。家境好的孩子自卑的心理没有家境差的孩子严重,可是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班主任用同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待他们,工作成效就会不大;青春期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不同,在这一时期,男生和女生同样地有了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但是这一时期的男生和女生所思所想大有迥异,针对不同的性别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有些班主任不管男生女生都是同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又如何能做好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总之,家境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学生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当前很多班主任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工作方法,这是不科学的。
二、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方案研究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当前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一)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有所偏废。其实,这两者的联系相当紧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好,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要结合在一起。比如,有的成绩好的同学在短时间内会产生骄傲情绪,针对这些学生,可以用开打他们视野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激励。笔者是这样做的,如我所在的班级里有一些同学成绩很好,我会告诉他们:“在自己所在的班级成绩好不能骄傲,还要看到更大的更远的目标。”我会告诉他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这个成绩放在全校、全市,其实还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告诉这些成绩相对好的同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之后,能够有效果的遏制他们的骄傲情绪;相反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会产生自卑情绪,我会反复的激励他们,让他们克服自卑情绪,稳扎稳打的提高成绩。通过这种方法,把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同学们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的同学,能让优秀的同学更优秀,让落后的同学不放弃提高自己。
(二)具体心理问题具体对待
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看似省了很多的工作时间,其实成果效果往往不好。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下面将结合初中生常见的几种心理健康问题,谈一下笔者总结的一些工作方法。
针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的方法。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开始变得强烈起来,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于是家长和学校就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他们,越是这样越造成他们逆反的心理。针对学生们这种逆反的心理,笔者采用“以柔克刚”的工作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先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这一时期的孩子有被倾听的诉求,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往往会得到他们的理解。放下自己班主任老师的架子,试着和孩子们做朋友,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认真地倾听,并及时地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在叛逆期的成长有很多好处,他们往往也能虚心地接受并和教师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针对早恋的一些措施。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的发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早熟的现象很普遍。大多的男生在初中的时候有了遗精的生理现象,女生也出现了月经的生理现象。男生平均在14.5岁,女生平均在15.2岁出现了首次性冲动。有一些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好感,甚至有的大胆的男生女生在这一时期有了所谓的“早恋”。面对孩子的早熟,笔者从来没有粗暴地对待。孩子们在成长中对异性产生了感情,这是人的生理属性决定的,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压抑学生们的这种情愫,不但不能压抑住,反倒会让早恋走向白热化。笔者会私下里找早恋的男生和女生单独聊天,听听他们的一些心声。在聊天开始,笔者会答应自己的学生会为他们的小秘密保密,不会告诉家长和学校,这样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比如,一个男生就曾告诉笔者,他对某个女同学有好感,因为她很会画画,而自己也很喜欢画画。笔者肯定了这个男生这种美好的情愫,让这个男生可以大胆地和这个女生正常交往,切磋画画的技巧。后来,这名男同学和这名女同学多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艺术院校。其实,在初中生中所谓的早恋,很多的时候和真正的恋爱无关,他们只是对异性的某一个特质产生了爱慕,如学习成绩好、会打球、唱歌好听等特质,都会让孩子们之间产生美好的情愫,针对这些情愫,如果能认真倾听并正确引导,反倒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小结
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有两条经验:一是把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二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不可一刀切。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nsciousness on mental health and condition of self-education for junior students, taking the example of test anxie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Methods Scale and interview were administrated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 3. Results Students' test anxiety is high, and girls higher than boys. Their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is strong, and their capability of self-education is well, because they can solve mental problem with proper means, have the will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mentality knowledge, and seek for professional help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is beneficial to enhanc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Test anxiety;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Self-education
考试焦虑[1]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近年来,由于升学压力等原因所致的考试焦虑已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2]。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本研究以考试焦虑为切入点,探讨初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情况,并由此了解其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教育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长沙市某中学初三学生中随即抽取6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4份,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
1.2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辅。在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前3天施测。问卷调查主要涉及3个方面:(1)反映考试焦虑程度和考试心态,其中考试焦虑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量;(2)涉及学生自行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以及获得方法的途径等,反映的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自我教育能力;(3)涉及对心理咨询、心理课堂教学的态度,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和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作用。
在实施问卷调查同时,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个别访谈,获取更丰富的定性资料。
2 结 果
2.1 考试焦虑程度 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结果见表1,表2。
2.2 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水平 见表3。
2.3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与自我教育水平 见表4。
3 讨 论
3.1 关于考试焦虑程度 根据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临界值(T分50分),总体焦虑状态的检出率为44.44%,其中女生为60.71%,而男生为26.92%,说明临近期考,学生的焦虑状况较为严重,其中女生的考试焦虑状况明显高于男生,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
从表2关于考前、考后的心态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担心考砸、害怕知道结果,反映学生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应考压力大。其中,女生更为焦虑和不自信。有研究提示,女生因考试而引起对自己能力、前途等方面的不良认知更多,面对学习竞争、他人评价等压力更大,中考升学对于女生的威胁性更强[3,4]。
3.2 关于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关于考场心态,七成以上学生表示有点紧张,访谈结果也表明学生了解“保持适度焦虑有助于激发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的道理,反映出学生能自觉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调查显示,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一套可行的方法来缓解考试焦虑;值得一提的是,有近30%的人是通过自己总结得出相关经验的。说明其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较强,通过学习、自行摸索等方式获得一些科学理论和方法,并用来指导行为。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倾诉烦恼以减轻压力,其中女生更倾向于向别人吐露心事,尤以同学为主要倾诉对象。可见,面对焦虑,学生有倾诉的习惯,这对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是有益的。而且,部分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咨询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维护意识,面对较大心理困扰时,接受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将比与同伴探讨受益更大。
3.3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是接受并愿意自己接受心理咨询的。可见学生已摆脱“神经病才要去心理咨询”的陈旧观念的束缚,而用积极、欢迎的态度对待这种新型沟通方式。心理咨询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调查还显示,八成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他活动的开展很有必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该校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个别与集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室、成长小组、家长学校、心理专刊、心理板报等,并取得一定成效,尤其对于学习心理、考试心理辅导这方面有一定经验。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3.4 研究展望 可以用前后施测对比或对照组实验来证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的确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以及在这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可以做一些纵向、跟踪性的调查和研究。
4 参考文献
[1]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2-453
[2]黄宏才.初中生考试焦虑现象调查分析及考试心理疏导探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6):39-41
篇4
以我校为例:在近五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我发现:
焦虑状态处于较高水平。即初初中生情绪中,最受影响的是焦虑状态。产生焦虑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初初中生学习任务过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家长的高期望,必然产生高强度的焦虑感。其他还有人际关系、独生子女的特殊生活环境等也是给他们带来焦虑的重要原因。
抑郁、孤独、敌对、恐惧状况分析。初初中生抑郁状态低于焦虑状态,高于孤独、敌对、恐惧状态,孤独状态最低。这一现象表明,现在学生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孤独无助的情况较少,这方面情绪受到的影响最小。另外,在恐惧状态中,初三男生的恐惧状态是最低的。这说明初三男生由于年龄的优势,体格上的突变,性成熟化,自我安全感加强,所以恐惧感最低。
初中二年级是初中阶段的特殊年龄阶段。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焦虑、抑郁、敌对、恐惧这四个等级,初二年级都处于最高水平。从数字分析的结果来看,各项指标中初二年级都与初一年级有明显差异,而与初三年级差别并不明显。这说明,初二年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及在特殊情绪方面有明显的表现,他们不仅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且焦虑、抑郁、敌对、恐惧感高。初二年级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的年龄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初中生心理特点性别差异明显。在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恐怖情绪中,女生明显低于男生。这一调查符合男女性格特点。女生善于诉说,善于表露,所以在情绪上容易得到渲泄,在五个项中,除恐惧外,都低于男生。男生由于不善于表露,情绪往往得不到渲泄,这就使男生更感到焦虑、抑郁、敌对、孤独。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男女性别在心理上的差异。
在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之后,在工作中,我们就能够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消失,但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掌握心理调整方法才能较快而有效地克服,单靠传统的教育方法是难以奏效的。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笔者认为,当前,维护和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育结合起来。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的挖掘,对初中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任务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和任务形象的分析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班主任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关心学生健康心理,尝试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工作中注意在班级内营造一个优良的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据调查:“有41.0%的初中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初中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初中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初中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篇5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健康,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2.7%(健康总分≥65为心理障碍),在各因子的检出率(因子分≥8为心理障碍)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焦虑的检出率高达28.1%,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6%,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7.3%,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6.3%,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5.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14.4%,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9.9%,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6.3%。
2.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对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维度上的项目均分的差异比较,采用的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农村中学男生女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P
根据统计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中学的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3.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差异情况,以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因子上的项目均分和标准差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高中生。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0.9%,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恐怖倾向的检出率最高为19.2%,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6.7%,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5.5%,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15.1%,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3.4%,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1.7%,学习焦虑的检出率为11.3%,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8.4%。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3%,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倾向的检出率高达49.2%,其次是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23.3%,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20.5%,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7.8%,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9.7%,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5.8%,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5.4%。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二、调查结果反思
1.总体上来看,农村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6.3%-28.1%之间,尽管与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采用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不同,但根据这一数据结果所得出的结论与王教授的基本相同。他于2001年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论是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具体看来,农村高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5.4%-49.2%之间,高中生主要问题为学习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对人焦虑;农村初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8.4%-19.2%之间,主要问题为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这一结果与郭文武的研究结论存在异同点(2005),他的调查结论是高中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冲动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初中生主要为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农村高中生除了在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明显低于农村初中生(p
2.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女中学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有相同点也有异同点,如王东宇(2005),对福建农村中学的调查发现,农村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心理问题较男中学生突出。而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农村中学的女生除了在孤独倾向方面明显低于男生(p
尽管江苏省于2010年开始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相比较其他省市做得更好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在经济社会资源方面仍然比较薄弱。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承受着更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仍然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和咨询辅导条件也相对较差。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的农村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山.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2]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5(17).
篇6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成年以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正逐步呈低龄化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科学性,同时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创新与实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才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廉洁的、不惑的职业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以德育德,塑造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将现代教育目标与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相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外貌与他人比较:比容貌、比长相……有了比较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烦恼。一位女生本来长相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母亲对她说:“你没有小时候漂亮了!”就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这位女生烦恼不已。她开始不断照镜子,而越照越发现自己“越丑”,而“越丑”就禁不住“越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的交互作用”。要让这位学生走出不良心理困扰,需要我们注意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例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做得到”等,悦纳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痛苦就会消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再如,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变化快,产生了性意识,会萌生早恋等心理困惑问题,而早恋又常常会引绪与行为失控,离家出走、自杀自虐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深入学生,尊重和关心早恋学生。我在上初二思想品德课青春期早恋教学问题时,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有了烦恼给谁说”“我收到一封异性同学的来信”“如果你遇到这类事,你该怎么做?”等,通过匿名或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如书信交流、手机短信、发Email、QQ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惑,走出了心理误区,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心理咨询与辅导,优化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考试方面的焦虑;对同伴交往方面的烦恼或闭锁心理;对自身生理方面的苦恼、性意识的发展及对异性的困惑;代沟问题等,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周周三、周五定期开放,采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等方式,我们的“网恋社会调查”“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对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起到了一定的调节、疏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利用网络,通过校园网的师生聊天室,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以及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心里话,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取得了显著效果。“师生对话”“意志测量”“心理测验”“热点辩论”等团体咨询与辅导活动也都很有成效。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园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来自自身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心理营养”成分。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感动中国”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正面和反面的一些案例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新闻媒体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课题实验后的感悟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百华.青少年心理卫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7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省某中学09年初一新生为调查对象,从11个班级中进行调查,最终获取有效样本457份,有效率94.7%,其中男生246人、女生211人。
2.2方法
2.2.1测试工具
采用华东师范人学心理学系周步成制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MHT问卷包含8个因子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X量表),8个因子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标化后总分≥65或各因子分≥8判为心理障碍。经检验,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1,与MMPI的相关为0.59。
2.2.2问卷统计
回收问卷后,统计出每个学生每个量表的总分。其中82、84、86、88、90、92、94、96、98、100项,组成效度量表,如果它们的得分合计起来比较高,则可以认为该受测者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作假的,所以测验结果不可信。尤其是得分在7分以上者,该份答卷作废。各内容量表分大于或等于8分的,被视为阳性表现,分值越高表示程度越强。
3结果
3.1 MHT全量及各分量表测试结果
本研究根据MHT的全量表得分及其诊断标准,将被试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分为三个等级,其标准是:1分~55分为正常;56分~64分为心理健康有问题;65分以上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已构成心理障碍。表1显示,初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正常。在457份样本中,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有11人,占总体的2.41%;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的有4人,占总体的0.87%。
从MHT各分量表心理健康水平诊断情况表可以看出,在该中学初一新生中最重要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来源于学习焦虑。各因素的均值介于1.70~7.07分之间,平均焦虑总分为31.08。各因素得分高低显示:学习焦虑的水平最高,其次为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孤独倾向的焦虑水平最低。
3.2 MHT焦虑分值测试结果
本研究将被试无一因素得分达到或超过8分者视为正常焦虑生,至少有一个因素达到8分或以上者视为异常焦虑生。47.05%的学生的焦虑得分(M=23.04,SD=8.32)处于正常的较低水平,52.95%的学生则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异常(M=38.27,SD=10.55);样本总体的焦虑总分均值为31.08分,表明样本总体是一个中等焦虑水平的群体。研究还表明,正常焦虑生与异常焦虑生之间的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17.15,p
3.3初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男女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t=-3.55,p
4讨论
4.1初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正常,但普遍存在学习焦虑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中学初一新生中有严重焦虑倾向的学生4人(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占总人数的0.87%,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同类研究结果。由于使用的是自评问卷,不排除学生有一定的隐瞒性,或者心态上不够认真对待,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初一新生中,学习焦虑因子的得分远高于其他的因子,虽然总体焦虑水平处于正常焦虑水平,但43.76%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究其原因,现行的素质教育仍停留于表面,过分注重分数。
4.2初一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MHT分量表上存在性别差异
本研究表明,初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在MHT的评分上明显高于男生。另外,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女生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的青春期变化相对男生来说,外在表现更加明显,承受的压力更大;也可能是由于现在社会对男生、女生的期待与接纳都有所不同,加上女生对于社会压力的感受更加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女生在外在行为上表现更加明显。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明显不同。其中,蒋湘祁和肖艳平(2009)的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在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冲动倾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工具、取样方法及检出标准等有密切关系,也可能与青少年本身的性别、年龄、地区、学校类型等因素有关系。这有待进一步探讨。
5结语
(1)该中学初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正常,但是仍普遍存在学习焦虑。
(2)相比于男生,该中学初一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突出。
因此,对中学初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尤其是初中女生。学校应关心学生诉求,开展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蒋湘祁,肖艳平.国有民办中学初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12):37-39.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5.
篇8
体育健康教育不仅对学生身体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为此,结合学生实际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
一、提升认识,和谐关系,激发兴趣
体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适应、心理变化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承受力,并积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得舒心。
首先,教师要补充心理学知识,研究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专业知识过硬,展示自身魅力,让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学。
其次,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跟学生建立和谐关系,不要采取传统的“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教育方式。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交流、合作、和谐的关系。如一般在体育课开始的热身运动中,我一直都是先列队训练,开始讲授知识和技能,一次一名学生突然说:“老师,我们能否换个方式热身呢?”对于这个“突袭”我一开始有点不适应,但一想要让学生放松,希望尊重学生,自己就不能变么?为此我让同学们提出好的建议,结果大家学会了一套热身运动操,我为这个改变欣喜。
二、强化理论,融入心理,开展教育
初中体育学习很多都是在室外,在运动场上,教师可以花大把时间在篮球传球上,可以教学生如何更好地在跑步时均匀地呼吸,可以教学生如何练好一个手势,但一碰到理论课就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我见过老师,下雨天实在无法开展室外运动就只好讲理论了,教学过程就是“自学”。初中体育普遍存在强练习,软理论的问题。教师应该强化理论学习,将心理教育健康的内容融入其中。
例如,在教学“体育与身体形态”相关知识时,人的站、立、坐等姿势不仅对人的身体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发育也有影响。一个人的站姿能显示人的自信,让人以正直、阳光的感受,为此,在教学这一理论时,我融入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增长体育知识的同时,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
学习理论,尤其是心理健康知识的融合不一定非得在室内,可以说每个体育课堂都可以是我们开展教育的地方,并且我们不是生搬硬套地说教,而是要润物无声地渗透。
三、因材施教,突出主体,发展个性
教育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此,教师在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篮球”这一内容时,因为男女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对篮球的兴趣不同,很多男生对基本的球技早已熟悉,我就将这部分学生分开,教授更深一些的球技,女生和兴趣不高的男生,我反而采取趣味性更强的球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关注了学生心理的需求,让学生更能愉悦地投入学习。
四、优化教法,突出心理,培养人格
当前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品质发展不均衡、情绪及情感不易掌控、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体育教学大多都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韧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如在课堂上教师穿插教授学生一些拳法或者防身技巧,并在过程中播放有力量的歌曲,激励学生,学生更加能长久坚持,并完成一些日常无法完成的运动,长期坚持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更强化了意志,培养了气质,形成了良好的品格。
体育活动有很多是竞技性的,并且需要团队协同完成,教师应该抓住时机,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面对成功、失败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例如,在一次班级篮球赛中,我所任教的班级与另一位老师任教的班级比赛,本来我们班级实力比较强,学生抱着很大的赢的希望,但结果是我们输了。学生当时很不冷静,找各种理由说比赛不公平。我当时很生气,但想想学生想赢的心理没错,为何不借此机会开展心理教育呢?这样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次“直面失败,团结向上”的体育心理课。此后学生更加团结、乐观。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基。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认识,强化学习、优化教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
篇9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阶段,其可塑性较大,任何不利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学上称之为“危险期”。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些研究中这一比例可能更高。而随着各级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功能表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们一直强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于从根本上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我县某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分析了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期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的资料。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某县某中学七、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46份,剔除其中信息缺失、漏选等无效问卷26份,最终有效问卷720份,回收率96.5%。其中七年级313人,男生173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龄14.06岁。八年级学生407人,男生228人,女生179人,平均年龄15.26岁。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王极盛编制,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等,共有6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1、2、3、4、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一次评定约需15分钟。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或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3.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的方法,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结果
(1)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性别特点
首先对男女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及各维度中,适应不良分量表得分性别差异显著(p
(2)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对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七八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常模存在年级主效应,但只有初一和高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常模相比,七八年级总均分均小于常模。但七年级强迫、偏执、人际敏感三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常模,八年级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
(3)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总均分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状态的预测作用,分别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心理素质各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有人际沟通、适应能力、责任感和乐观进入了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心理健康变异量的4.3%。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人际沟通能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但因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如环境因素等,心理素质只解释了其中一部分原因。
三、讨论
1.心理健康的性别年级差异
从纵向比较,即与总体常模比较,该校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从横向比较,即与同年级的常模比较,该校学生在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发展不均衡,存在着薄弱环节。
在性别差异上,数据显示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青少年男女的心理健康各方面各有特点,但总体情况而言,没有太大区别。唯独在适应不良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女生的心理发展早于男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更成熟,因此在适应能力上也优于男生。在年级差异上也不显著。
2.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密切联系。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是“本”与“标”的关系,即心理素质是其心理结构的核心层,是心理活动之本,起支配作用。而心理健康是其心理结构的状态层表层或外显层,是一定心理素质的状态反映。具体来说,心理素质是人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品质,而心理问题则是受心理素质支配的、消极的、负性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的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健全的功能状态和标志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人,很少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经常处于健康状态。相反,心理素质水平低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易处于不健康状态。健全心理素质的培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郑希付等人也认同此观点。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它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效应则表现为保护效应,即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人能较好地抵御、调节和缓冲学业压力、考试失败、父母离异等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能较好地主动汲取社会支持等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维护个体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外在表现,但两者并非必然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状态好虽然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重要外在表现,但不等于心理健康状态好的个体就一定拥有健全且水平高的心理素质。同样,除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外,心理健康还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心理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后而采取的具体应对方式等影响,因此个体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也不能完全确保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不过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个体即使暂时会出现心理健康状态不良,但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动,较容易克服心理障碍,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可见,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四、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启示
从研究结果看,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为主,内容应放在如何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虽然心理健康状态好于常模,但心理素质各因子间发展不平衡,在工作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责任感教育。这几方面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大。心理健康教育以团体辅导为主,内容应侧重于人际辅导,适应辅导等。如在新学期开始时,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心理辅导讲座,在学期中进行人际关系辅导,如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亲子关系辅导等。
参考文献:
1.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经纬.2006.9
2.吴丽华.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浅析.心理世界.2004.11
3.张自华.青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发展.青年研究.1994
篇10
一、初中生面临的第一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
初中生在心理问题上主要来自三方面困扰。其一,同学间关系。初中生内心有强烈交友需要,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单纯盲目,有时会发生同学间、朋友间不融洽,孤独倾向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还会发生矛盾或造成不良后果。其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父母严重代沟,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子成才,只是一味重视学习成绩,不能理解孩子的压力,不能正确的对待和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味简单粗暴,加剧了孩子内心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使之形成叛逆心理。其三,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初中生面临青春期时,心理变化特别大,表面上看他们长大了,其实心理上特别脆弱,他们希望老师关系他,理解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认可,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方法上不够恰当,不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致使他们丧失了上进心,甚至会使他内心受到严重创伤。
二、初中生面临第二大心理问题——学习问题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父母对子女期望越来越高。繁重的课业负担,父母的过高期望,使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个个孩子不堪重负,为了应试教育,各个学校都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教育,违反心理健康原则,使学生出现异常行为,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压力。
三、困扰初中生第三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迈步走进青春期。他们此时随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此时的初中生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闭锁心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对于男同学,则更喜欢交异性朋友,比较容易冲动,做事不假思索,盲目冲动。青春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早恋。初中生对异性追求与向往,开始表现逐渐强烈,如果面对这些心理问题不及时教育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早恋的泥潭,不能自拔,轻者耽误学生,重者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面对初中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他的重要性与严重性。如何正确处理好初中生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法,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准则,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他们采取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几点:
1.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如学习竞争加剧以及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压力,这些都需要初中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产生这些困扰,与社会家庭学校有关,又与他自身生理发展有关。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让他自觉调整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只有他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消除初中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初中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3.鼓励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正常交往
篇11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且缺少有效的措施。文章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班级活动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现状和问题
(1)学科化倾向。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像其他科目一样安排作业甚至考试,这样做违背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其目的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无法帮助学生真正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学科化倾向严重,无法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医学化倾向。许多学生认为只有患上心理疾病才可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倾向的思维扭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与学校的错误引导及教育相关。事实上医学领域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与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主体对象却是完全不同的,二者不能混淆。
(3)片面化倾向。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科,把过多的精力关注在测验与分数上面,这样会让学生压力过大。其实,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因人而异,不要本末倒置。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教师也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情绪、态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初中班级活动中若没有认清片面化的问题,就很难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具体实施
(1)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新理念。对于那些心理有困扰的初中生,学校要因人而异,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预防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要给予关怀与爱护,解决他们的困扰,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升自我能力。
(2)减轻对学生的学习压力,调整心态,消除与预防学生关于学习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学习。例如,某初中女生一向成绩拔尖,升入初三后,升学的压力,加之父母期望过高,导致考试恐惧。考试前身体出现各种不适,记忆力也大不如从前,莫名的紧张,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不仅父母焦虑,她也忧虑不安。显然,该同学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面对过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可在班级开展以角色扮演和游戏为主体的班级活动,如运动、游戏、向朋友倾述,或者写日记、师生谈心、听音乐等。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不仅需要学校科学排课和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需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不再恐惧考试。另外,教师与家长也需要调整心态,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3)积极开展自我意识及青春期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不同的。例如,某初二学生,一次偶然机会老师发现他看不健康书籍,这对他的心理发展无疑是不利的。面对学生这种不正常行为,家长与教师都不能掉以轻心。首先,要了解该事情的原因,然后共同商讨对策,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教师可在班级开展“展现青春自我,营造奋发向上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成立心理咨询处,由班上威望高、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心理咨询师,在同学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负责对其进行宽慰和初步的心理干预。其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青春期知识讲座,而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最后,可在活动中进行自由发言,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明星和公众人物,并让学生分析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等,都和学校教育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某初三学生,由于平时性格内向,加之老师对其关注也不太高,导致他自暴自弃,成绩急剧下滑。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把每个学生的名字牢记在心,同时要利用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护与关注,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此外,在开展班级活动时,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平时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的同学与内向的同学一组,在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前提下,让内向的同学逐步敞开心扉。例如,在进行“青春滋味、任我体会”的班会活动中,教师可先让内向的同学发言,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均可,然后让同学们对其观点进行反思,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从而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改善学生内向性格及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很有帮助。
三、结束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会起到积极作用。在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可结合班级活动,将正确的心理认知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逐步提高、人格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一、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1.现阶段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一,.学习方面,因厌学或考试压力而产生的焦虑心理,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第二,人际关系方面,因与老师关系不和谐而产生的对抗心理;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而产生的同学关系不够和谐;现代家庭关系的复杂与不民主导致亲子关系不亲密。第三,青春期方面,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2.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3.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客观地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分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二、在初中思品课程中渗透心理品质教育
1.挖掘教材,感触学生心理状况
七年级思品课程中每一课都渗透着心理品质的内容,例如,《把握学习新节奏》一课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掌握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珍爱生命》一课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精彩,每种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要肯定生命、尊重、悦纳、珍爱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做情绪的主人》让我们了解复杂的情绪,学着去调适情绪,排解不良情绪,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法发泄自己的情绪。《走向自立》一课不仅教会学生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不断完善自我,更让学生学会自尊,增强自信,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相处,融入社会。《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中既感知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不同态度,又了解到挫折与人生相伴,人生难免会有挫折,要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为坚强喝彩》一课告诉我们坚强意志的表现,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学会坚强。《学会拒绝》一课让学生了解到身边各种各样的诱惑,不良诱惑犹如病毒,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正确的方法抵御诱惑,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2.加强学生心理体验,让他们健康成长。
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成长。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你说我说”、“小小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例如,在《自立自强》一课教学时播放苏明娟的心情故事以及汶川大地震中加驰救事迹感染学生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深刻认识到自立自强对个人的成长的主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精神主学生明白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志向必须不断地磨练自己只要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人生才会有收获、有成就人生才会有精彩、有意义。运用感染法渲染课堂氛围,让良好情感传承,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的感染。例如《男生女生》一课教学中引用“男人与女人谁的作用大”辩论赛,学生们讲道理,摆事实,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男女生性格互为补充,取长补短,互为映衬。男女生交往要互相尊重,自重自爱,把男女之间的友谊化为春雨,让它陪伴青春健康成L。比如《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时,设《体验》活动,布置每位同学一项任务,用50元钱动手给家人做一顿午饭,按要求午饭的菜谱有:炒土豆丝、煎鸡蛋、萝卜炖排骨和米饭,全部支出在50元之内,结余归本人。当他们千辛万苦地把饭菜端上桌后才发现,有的太咸了,有的太淡了,有的没烧熟,米饭太硬了,有的买菜多了……学生通过这一活动纷纷产生独立自主的愿望,同时感受到只有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三、 心理品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生活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使一些教师自身产生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感。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健全的个性;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信,随着思品课程中心理品质教育的不断渗透,不断完善,它将会进入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心灵,最终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篇13
(一)研究对象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江苏汽车高级技工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共300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应答率为92.3%。其中男生265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为18.44±1.14岁。其中一年级学生43人(男生43名,女生0名),二年级学生51人(男生49名,女生2名),三年级学生99人(男生92名,女生7名),四年级学生84人(男生81名,女生3名)。
(二)研究工具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试工具,由90个题目组成共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测试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SCL-90中,一般以因子均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标准,研究报告的检出率主要就是因子均分≥2的人数比例。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见表一:
由表一知: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显示7.22%和2.89%的学生分别在人际关系和抑郁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由表二知:总体上,一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水平上相对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各年级在人际和抑郁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P
注:*P
对上述这四个年级进一步进行LSD事后检验,结果见表三
由表三可知:一、三年级学生相比较,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由表四可知: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由表五可知: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一)本研究采用SCL-90测评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显示7.22%和2.89%。总体来说,职校生在人际关系和抑郁两个因子上是非常健康的。但是,职校生总体上健康,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是心理健康的,所以,对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掉以轻心。
(二)不同年级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比较分析
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一年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入校,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精神比较松懈,心理问题较少。三年级学生面临着在成人高考和就业之间的“两难”选择有关。再加上学校属于四年制职业学校,真正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半,三年级学生很自然对自己的前途产生焦虑,感到时不我待。所以,学校应该提前对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阶段性的学习、生活。
(三)不同性别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本样本的特点有关。由于本校的专业设置的原因,绝大多数生源为男生,再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没能跟上学校规模的发展,在校男生数较多,而校园面积较小、宿舍有限,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男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要投入的精力较多。
而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和性别特征有关。这一过程似乎符合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发展过程。男生相对放得开,心胸开阔;女生较胆怯、多愁善感。社会竞争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升学、就业和工作等反方面心理压力往往大于男生。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女生读书,升学往往并不被社会和家庭重视,需要女生自己付出更多地努力去争取。从统计数字看,女生几乎一半来自农村,所以,女生在求学中面临的压力更大。
(四)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相关性分析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抑郁因子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P< 0.05),说明两个因子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关联性。人际学派治疗师认为,人之所以抑郁,80%的原因是由于人际关系造成的。人际关系心理疗法(IPT)也认为,抑郁症是人际社交网络中发展出来的。许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人际关系良好者,无抑郁者所占比例最高;相反,人际关系较差者,抑郁者所占比例较高。
人际关系是个很普通,很生活化的主题,或许它没有校园暴力,易防治等问题来得引人关切,但是不可否认其重要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将“学会与人相处”视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把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良好人际关系不仅意味着校园内部有较好的人际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角色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心理、行动上的准备。
抑郁又称情绪低落,是一种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抑郁心理是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症状的学生,经常消极地看待自己,缺乏自信;有时感到空虚,觉得人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什么都不想做。
四、建议与对策
(一)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讲座,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教会学生正视生活和学习。开展应对技能训练、人际关系训练,可以开设有关课程和专题讲座,普及与应对有关的知识,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挫折锻炼,逐步改变其消极的应对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介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调整心态,重新认识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帮助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渡过由初中到职业学校、由熟悉到陌生环境的心理适应期。
(二)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治疗,更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心理健康不是身体疾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人际敏感和抑郁的相关性,我们可知,人的心理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加强学生内在素质修养,提高自我疏导能力。 在人际关系和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教育方面,应着重激活青少年使用自我防御和自我调节机制,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