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经典古诗文是大家公认的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备极高的文学鉴赏性。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在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收中华灿烂文化熏陶的捷径。笔者就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浅谈以下几方面的心得。
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途径
1. 教师教材的开发。教师应整理适合不同学习层次学生认知能力的经典古诗文作品和相关资料,形成三个阶段的、有序的诵读计划,着手搜集并编写相关的教材。指导学生对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一些生动性、生活化的整理,使之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学生资源的开发。调查学生的古典知识的基础和每一个阶段知识的积累。开发学生中比较好的资源,形成良性的互补作用,开展古典文化的一些初步的研究型学习阅读和研究,促进良好的古典文化氛围。
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1.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研究方法指导。(1)理论学习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有关诵读指导的理论文章,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进而更有效地指导课题研究和实践操作。(2)问卷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问卷、谈话的形式,了解被教育对象和教学者对该课题的认识,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对的效果。(3)活动提升法:举行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古诗文名句天空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兴趣,并能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
2.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落实。(1)传授经典古诗文诵读技巧的必要性。诵读作为一种“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由表面含义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全面感知,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因此,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古诗文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只有建立在多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朗读技巧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诗词的语言、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经典古诗文诵读方法的指导。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十分强调诵读的重要性。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自然会有收获,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乃至语文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对诗、词、曲、赋宜采用以诵读法之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列举顺序法、巧记法、情境法、抓点法、竞记法、角色法等背诵等方法。
三、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评价
首先,由学校经典诵读委员会和学生代表共同讨论制定《经典古诗文诵读考级标准》,明确以诵读的数量、诵读的质量、口头语书面表达三个方面作为考级的内容,并在每学年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加。
篇2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经典,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教育的链接,使琅琅的经典古诗文诵读声经常回荡在语文课堂之上。如,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巧用经典名句,以经典的语言,抒写经典的年华,让经典诗文成为师生间信息交流的有效载体。作文评语中的经典名句蕴藉着教师对学生的由衷欣赏,让学生感受经典妙用的同时,感受老师内心的真诚,感觉老师是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有经典相伴的语文教学成为师生一种心灵放飞与乐在其中的精神享受。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中,体验经典诗文的魅力,感受语文学习的幸福。
语文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是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就语文教学而言,经典古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内容巩固的试验场。如,经典古诗文读本一般都有汉语拼音注音,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他们诵读经典时,就可以用所学的汉语拼音来指读经典,巩固汉语拼音的学习,加快经典古诗文的诵读记忆速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同时,语文教学对经典学习起到画龙点睛之效。诵读对经典古诗文中的某些语句会产生顿悟之感,会帮助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会提高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因此,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奠定扎实、牢固的语文基础。
二、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进行选篇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但他们记忆力好,摹仿力强,同时,他们可爱、活泼、天真、烂漫,思想单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由最初的三――五个字的短小韵文如《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一类易于琅琅上口的启蒙读物开始到以绝句为主的五言和七言浅近的古代诗歌,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授以《论语》、《大学》、《中庸》、《左传》、《春秋》、《古文观止》等较为深奥的理论性、艺术性著作。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的逐步进行,诵读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
三、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的范读作用激发诵读热情
学生模仿力很强,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
1. 教师要规范诵读的语音语调
诵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诵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诵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2. 教师要把握不同作品的基调
教师要做到诵读理解,就是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传递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师还要设计诵读方案,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3. 教师要正确掌握诵读的技巧
篇3
1.很多教师没有正确理解经典诵读的含义
随着经典诵读工程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意义,但却没有真正理清经典诵读教学和普通阅读教学之间的区别。就目前的情况看,的确很难界定普通阅读和经典诵读的分界线,还应加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此外,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性质。有些教师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属于学生的个人行为,应由学生自己完成,而有些教师则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教学方法,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说明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性质。
2.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大多认为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文章,因此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讲解经典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诵读。由此可见,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采用的是常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3.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一方面,有些学校很少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本不重视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虽然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但评价的方式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评价方式不够灵活,难以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
评价。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对策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效果,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对策。
1.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含义,理解经典诵读实施的目的
一方面,必须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真对待经典诵读教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其掌握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方法。
2.应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为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人文环境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视。例如,学校可以在教学楼的走廊里粘贴和经典诵读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但在布置走廊时应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为,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同一层次,那么在这一层的走廊里就应粘贴该年级需要诵读的经典古文、诗词。如果所在楼层的学生是四年级学生,则应在走廊中粘贴《别董大》《四时田园杂兴》《前出塞》等古诗,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看到这些古诗词。
3.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
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应先让学生理解经典古文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但加强学生对经典古文理解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峨眉山月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峨眉山和三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历其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篇4
一、诵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语感本身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规模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地感悟、领悟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也是一个人运用语言能力的直接反映。它包括人们对某种语言的语言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是一种有关人们对语言的理性和知觉能力。语感不仅关系到人们交际的成功,更是影响到个体的语言学习和接受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语感是集语法、语义、词汇于一体的一种大脑语言中枢能力。语感的强弱虽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影响,但更容易受后天学习和积累的影响,正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说的:“后天经验是决定语感的变量。”由此可见,以诵读为手段,在诵读中创设语言环境,并采取相应的训练,可渐渐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诵读是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必要方法
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兴趣是成功之母,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实践证明,诵读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声情并茂的诵读能够使英语课文的主题思想、感彩、艺术风格等内容得以体现,给予学生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一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必然会培养、发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好英语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诵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的前提,英语教师应该将之贯彻到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去。
三、诵读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教学生学会诵读
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单词和短句的读音,注意句子重读、弱读和升降调等。但注意在对学生进行音标教学时,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单词的发音上,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时间跟录音读,在反复听读中学会语法、掌握语义、领会英语的音韵。当然,这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文,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播放一些英语课外读物的录音,其中应以英语经典童话为主。经过多次的听读,学生的发音会因此而准确、清晰,潜意识中也会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教会学生诵读技巧
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必要的诵读技巧,要注意教会学生读准语音、语调、意群、连续、重音、语流、节奏等。在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训练重音、停顿、弱化、连续和爆破等,教会学生在诵读时要有“合理的停顿、有抑有扬、感情丰富”,要去揣摩整句话,而不是仅看一个单词,读一个单词。在训练学生的语速、节奏和爆破、连续等时,教师要注意有目的、有侧重点地选择一些经典的英文小说故事等相关内容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模仿、跟读背诵,不断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渗透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英文素养
篇5
家校合作,营造学习氛围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笔者力图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创设浓浓氛围,可以粘贴一些古诗文和美图,使得学生随时置身于古诗文的环境中,将其刻印在脑海中。
在教室布置中,笔者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辟“古诗角”“经典壁”和“诗文图展”;班级内建立班刊,设立“古诗园地”,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为班刊中介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家庭中,发动家长与孩子共读经典,利用QQ群和家长进行古诗文诵读的交流,共同创设良好的家庭古诗诵读氛围。凡此种种,笔者与家长一起,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古诗文情境的氛围。
巧用方法,把握教学重点
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应该打破原有的枯燥教学方法,改变思路,把重点放在诵读上,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知、体验、理解、感悟和积淀。
诵读方法的灵活运用 诵读方法多种多样。泛读就是教师或学生在教学起始的诵读,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心灵交流的桥梁。独诵就是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的积累。齐诵就是展现作品的气势,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轮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与此同时,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诵读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展现个性,表现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中,不同的诗歌因作者不同、背景不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对于不同的诗歌应该选择不同的诵读方法。
适当的掌握诵读的技巧 第一是营造古诗文特有的环境氛围。这样对于学习有一种启发性、暗示性和导入性。为了深入作者内心,展现作品的寓意,教师需要用一些手段创设情境,使古诗文更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记忆将会更加深刻,理解的也会更透彻。例如,《江上渔者》中“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笔者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展现惊涛骇浪冲击一叶小舟的危险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江上渔者的艰辛,学生在朗读时也展现的淋漓尽致。第二是要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古诗文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人物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是大不一样的,在诵读之前应该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作品的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了解了作品的内在寓意,才能让学生传达出作品的神韵。第三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的声音表达。古诗文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朗读技巧。
诵读过程的正确处理 首先,在诵读中,直面经典。阅读应该是学生独立的一个行为,不应该受限于教师的思维,应该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去体会其中的含义,正所谓“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可以受到启发。教师应多创造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他们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这些古诗词的背景以及内在的意义,因此,教师只有在增强语感方面努力,不求字字疏通,句句领会,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诵读并感受。
其次,在诵读中激发想象。古诗文的内在寓意非常丰富,思维跳跃比较灵活,这就需要教师们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学生们已经了解的词汇去描述这些陌生的古诗文含义。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着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深刻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来引导朗读。
再次,在诵读中开放课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文诵读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如此。
课外延伸,拓展教学时空
要想让学生形成对诵读的持续关注,发展成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必须将古诗文诵读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进行了如下一些尝试。
保证诵读时间 每天晨读经典10分钟,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或者优生领读等多种形式诵读。每天中午抽出10分钟,开展诵读活动。每天回家诵读10分钟并且做到与家长合颂,营造浓浓的家庭诵读氛围。
篇6
1.实现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
在国学教育中,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等内容的古代诗歌。这些国学经典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具有音节美和意境美的特点,可以和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诗词的音韵格律进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汉语语感,而且在对这类诗歌体裁进行分类后,加强学生对某种意境、情境的感悟,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情感。例如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然后教师对陶渊明的经典诗歌进行拓展,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朴质温厚风格进行体会;通过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教师对李白的经典诗歌进行拓展,对李白天马行空的诗歌风格进行体会。
2.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经、子、史”类的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
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要以唐宋家的散文和明清小说为主;“经”主要指的是《四书》、《五经》;“子”主要指的是《老子》、《庄子》;“史”主要指的是《史记》。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散体文,从写作方面属于经典文章,是古作教学的经典范例,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蕴含丰富的写作方法。初中作文除了记叙文形式之外,还具有议论文的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吸收丰富的养分。例如学生阅读《论语十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言简意赅的风格;阅读《世说新语》,学生能够体会其中运用的简约传神的写作技巧。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1.抄录法
所谓抄录法,指的是运用手抄的方式,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的对作品进行抄写,这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具有“零距离”接触作品的特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诗文中的细微意蕴进行体会,而且还具有静心清神的作用,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古典诗文阅读环境中。另外,还可以实现抄录法与语文课堂习字教学相结合,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古今交通法
对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影响古诗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受到古今时空不同或者心理阻隔因素带来的陌生感的影响。由于距离古诗文的年代较为久远,现代的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融入到古人生活的环境中,对他们而言,古诗文已经没有了生命。因此,教师要注意古为今用,从心灵方面架起古今交汇的桥梁。例如,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将诗歌中所表达的诗人的天涯沦落感情和现代人具备的孤独心态相比,并说明这种心态是人类永恒具有的心理感受。
篇7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时,它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常有老师为学生的作文干瘪乏味、缺少真情实感而长吁短叹。《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技巧,通过阅读、体验和尝试写作,促进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1]。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经典美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历史证明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思想宏远,构思巧妙,语言精美。加强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在这里谈几点个人实践与看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激趣诵读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因子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了。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读书的习惯,使其乐在其中,才会取得良好效果。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营造诵读的氛围
加大宣传的力度,端正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可开展“名人读书故事”系列讲座活动;搜索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中读书“痕迹”明显、构思巧妙、语言精美的篇目展示给学生看;开展“图书捐赠”活动,组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踊跃参与“我与经典之作对话”等读书活动。掀起学生购书读书的热潮,点燃学生的阅读经典美文的热情。
(二)保障诵读的时间
诵读时间的保障十分重要。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课业负担,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同时,可利用早读课、上课前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诵读,高一高二年级甚至可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保证学生有时间诵读、消化、吸收。
(三)搭建交流的平台
阅读心理学认为,当阅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总会有一种与人交流和对话的欲望,而这一欲望的达成,能促进阅读理解,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可开展“读书交流会”、“写读后感”,举办“朗诵比赛”,评选班级“阅读大王”等,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
二、品味经典美文语言,生动学生的语言表达
当前,很多学生的写作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总是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常常词不达意,能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语言表达欠缺的原因是:一是读书积累少,词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即使积累了一些词汇,但不懂得运用,缺乏推敲锤炼的意识。
(一)品精妙字词
通过鉴赏品味,让学生明白经典之作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泻”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如用“照”字则不能与“流水”照应,显得呆板、不灵动;后半句写雾,用“浮”不用“升”更为巧妙,因为“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状态。又如,在鲁彦的《听潮》中,“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在赏析经典美文的语言精妙时,鼓励学生要从名家的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在写作中尝试推敲、炼字,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赏灵动语句
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唐诗宋词,通常都会成功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句生动、感人。而容易让中学生借鉴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叠字等。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运用了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即我们常说的通感。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叠字的运用比比皆是,如“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的耳际”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些叠字句无不生动传神,读起来和谐、流畅、清隽、悦耳。让学生多诵读这些名篇、名段,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借鉴。鼓励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既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又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巧学经典美文谋篇,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生写作文时,怕的因素很多,其中打不开思路,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经典美文,通常都是构思巧妙的作品。指导学生梳理经典美文的行文思路,掌握一定的谋篇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
(一)记叙类文章
学生写记叙类文章很容易犯“记流水账”的毛病。一味的平铺直叙,毫无波澜起伏,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有不少经典作品,其构思情节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尺水”也能“兴波”。比如《老人与海》的故事就很曲折:桑地亚哥84天没有捕到鱼了,第85天又出海了――他终于遇到了一条大鱼――搏斗了三天三夜才捕到――突然却来了一群鲨鱼――拼死搏斗赶走了鲨鱼――船帮上却只剩下一副鱼骨架。在曲曲折折中,读者完全被故事吸引,也被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所感动。经典作品为何能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呢?这涉及构思时成功使用了一些记叙方法和技巧。如《变色龙》使用了设置悬念法,情节构思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刘心武的《等待散场》则运用了误会法,以“我”对小伙子的误会为主线,一波连一波,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最后误会解除。此外,还有巧合法、抑扬法、倒叙法等。这些方法和技巧如果学生运用得体就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慑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二)议论类文章
中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几种基本模式的,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①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②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③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结尾部分紧扣中心,联系实际,总结全文。文章在总体上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采用并列式。此外,还有林家箴《说“勤”》、的《谈骨气》等名作都是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最适合高考考场快速成文,也是最容易学习借鉴的,因此,可以把它当做重中之重来训练。
四、广泛诵读经典美文,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曾广泛地诵读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矛盾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巴金诵读《古文观止》200篇,才有了《家》、《春》、《秋》等文学巨著。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笔酣墨饱、笔头生花,成为一代大家。其实,早在西汉时,著名的词赋学家扬雄,就从写作的角度,最先提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他所说的“善为之”,即指善作文。通过广泛地诵读经典美文,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美文,融会贯通后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了自己的作文素材,写起文章来,自然有内容可写,并写得比较精彩。
五、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什么要读书,要读以前的经典作品,就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有形无形的借鉴。”[2]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因为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加强学生对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走进一个更宽广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享受经典阅读,并对学生加以写作指导,做到读写训练有效结合,能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殷小平.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学语文・下旬,2010,(4):93
篇8
二、运用微课教学,进行诗歌赏析
在诗歌教学中,对诗歌词句的赏析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加强对诗歌赏析的教学。首先,赏析诗歌的第一步,需要学生熟悉诗歌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教授学生诗歌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需要抓住每一个字的发音,掌握诗歌的节奏、重音等。这一过程需要占据比较长的时间,教师很难每节课都腾出时间用来诵读教学。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视频的指导下,欣赏名家的诵读作品,并不断学习,在早读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诵读的技巧,预习课上所要学习的诗歌。例如,在教学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微课视频,视频中讲解了诵读时的要点和技巧,并附加名家诵读的配音。学生可以在了解诵读要点和技巧后,先尝试自己诵读几遍,然后再听名家的诵读作品,逐渐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第二,应用微课视频,教授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其赏析都是从意境、情感、文学技巧以及语言四个方面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而透彻地赏析。例如,在教学现代诗歌那一部分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制作诗歌赏析方法的微课视频。视频中,以比较经典的《天净沙・秋思》为例,通过赏析其中意境的营造、感情的抒发、用词的技巧以及描述的手法,依此进行延伸,拓展到现代诗歌的赏析中,让学生明确诗歌赏析的共通之处,进而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与技巧。在诗歌赏析中,对于意象的品味与赏析是一个重点,是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与感情的最佳方式。教师要在微课视频中,着重突出这一部分。例如,在教学《致橡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和诵读,将诗歌中涉及的意象总结出来。然后,教师再播放微课视频,向学生解释其中“蜡烛”、“月亮”等比较常见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并让学生代入到诗歌中,确定意象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又如,在教学《再别康桥》这一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单独赏析并没有深入的象征意义,但结合来看,就能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从而营造出唯美的意境。
篇9
1.时代对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的呼唤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人在混乱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这股思想意识的混乱也波及到学生的意识形态,面对纷繁变幻社会现象和巨变的社会结构,许多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方向,仅仅将学习和升学、生存联结起来,造成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人格存在缺陷、道德底线不断溃退、人生境界仅停留在求生的高度,削弱了学生的民族、社会责任意识,也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通过展开中华传统经典的诵读,从青少年开始重新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2.诵读中华传统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其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记录了民族基因的最高智慧,凝结了古人对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社会责任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观察和思考,流传至今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指导高中生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不但能够拯救现阶段的民族文化衰落、弥补中华文化断层,还有助于学生接受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不断充实精神生活,从古人的思想中汲取朴实而永恒的人生元素,实现心灵的回归,重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意识形态和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从语文学习方面而言,诵读经典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敏锐性,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途径
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沐浴文学之光、启迪人生智慧、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诵读经典活动,力求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外校内相结合。让诵读经典活动,不但成为语文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抓手,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伴随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成为学生人生的“伴侣”。
1.每天定时进行文学欣赏
经典诵读和语文教学方向不完全等同,它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又高于语文学习,更注重利用文学元素浸润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培训,相对比较枯燥;而经典诵读则注重对古诗文赏析,学生从文学性、艺术性、情感的表达,或从古诗文描绘的意境、语言的气势或精美等角度进行赏析,提升学生对文字的领会、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责任等,是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教师每天利用课前或课后十分钟,或教师、学生讲解,或观看赏析古诗文的视频,以此为学生指明诵读经典的方向、示范诵读经典的方法。这些文学经典可以是来自高中《语文读本》的作品,也可以是电视热播的讲坛对象。比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诗歌中“香草美人”形象,理解作为委婉设喻、曲折表达对明君的呼唤,以及暗喻自己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也可以选择于丹讲论语的视频播放,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经典,理解古人的行为准则对当下的进步意义,从而带动学生的课下阅读。
2.课外阅读实行“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
目前的高中生学习、升学压力极大,很少有人能主动去阅读经典、汲取其中的营养,因此,教师布置“任务”就成为展开诵读经典活动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不是每个学生对每部经典著作都感兴趣,部分学生制度某部经典中某一份内容感兴趣,如果教师强迫学生阅读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但不能达到阅读经典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敌对性。因此,教师在推进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坚持布置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的原则,教师为学生划定阅读范围,给学生留下自己选择的余地。比如,教师可以安排某个阶段学生课下阅读《论语》。至于学生是阅读原著还是阅读翻译的文本,还是观看于丹讲论语的视频,就由学生自己选择,只要能达到了解其思想精髓的目的即可。
3.定期展开诵读经典集体活动
诵读经典活动不但需要渗透到每一天,还需要定期举办学校、年级或班级的集体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就某一经典著作展开讨论,可以是阅读经典的心得感受,可以是和阅读经典相关的演讲活动,也可以是古诗文朗诵、背诵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旨在出发学生的兴奋点、掀起诵读经典的浪潮,推动诵读经典活动的深入、持续发展。
4.鼓励诵读经典活动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诵读经典活动不是课外作业,更不是学生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而是阅读习惯和爱好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大块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为促使诵读经典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假期作业进行。比如,布置和经典阅读有关的日记和作文题目;鼓励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讲解经典的节目,游览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名胜古迹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促使阅读经典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发展。
三、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已明确了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而经典诵读活动正是从古诗文的“文学”角度入手,注重以文化的浸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由从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文化元素的浸润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经典诵读活动是超越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的回归,是实现语文学科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实现育人功能的有效尝试。
总之,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既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生的延伸和提高,是实现语文育人功能的良好途径之一。
篇10
1.经典作品的选择有偏差
一方面,夸大蒙学读本“三、百、千、弟”的作用。《三字经》据说是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所编,该书具有识字、广见闻、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等功能。《百家姓》据说是北宋初年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编成的,编者周兴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三、百、千、弟”的形成过程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环境下,小学生无法拥有我们今天这样的学习资源。在众多的蒙学识字课本中,这几种编得较好,流传较广,但不管怎样,它们只相当于今天的识字课本,其经典文化价值含量有限。
另一方面,历代经典散文被打入冷宫,如被公认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古文观止》。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氏叔侄选编的《古文观止》一书,至今影响仍然很大。起初,他们只是为给童子讲授古文编了一些讲义。后来逐年讲授,对古文的见解越来越深,讲义越编越精,以致“好事者手录”而去,“乡先生”读后有“观止”之叹。这样的选本如果让小学生大量背诵,对其语言文学功底的作用不言而喻。
2.背诵经典的用意有偏颇
如今,只要走进学校听小学生诵读的经典,绝大部分离不开“三、百、千、弟”。有时我去学校参加活动会看到整个学校操场上学生齐诵的场面:“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那稚嫩的声音会让教师和家长感到很开心,没有人对背诵文章持反对意见。可是背诵经典的用意何在呢?从“三、百、千、弟”的成书经历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书兼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但是,这类蒙学教材里面包含的一些道德行为准则未必完全适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甚至会对学生造成误导。那么,诵读经典的目的是为了道德教育,还是为了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呢?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讲,该类书无法与历代散文相比,对学生习得语言帮助不大。
3.背诵经典的方法欠科学
近些年在小学界有关吟诵的热潮越来越高,许多专家通过各种形式不遗余力地推广吟诵,有人甚至认为中华传统经典非吟诵难以读好、学好,其观点甚为偏激。我不太赞成某些说法:“以前,每个文人都是作曲家……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唱,自己听。人人都是音乐家,人人都唱自己的歌。”(徐健顺《吟诵——中国式读书法》,载《小学语文》2011年第11期)是否古代每个文人都是作曲家,我们已无从考究。像鲁迅说的“杭育杭育派”文学家那样(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也许还不能登大雅之堂。吟诵即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是个较复杂的形式,成人做起来尚难以把握,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能学个皮毛而已,大都走了样。许多教师把吟诵奉为圭臬,让小学生咿咿呀呀,摇头晃脑来读经典,其实大可不必。我不反对让学生了解一点吟诵知识,但不要强调过分,不必要求每个小学生都掌握。现在许多教师在搞吟诵,其吟唱的调子都是自我发挥,没有固定的格式,往往跟着感觉走。这样一来,常态化的朗读训练都没有抓好,学生不会正确朗读,对诗词文章更难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教学基本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求吟诵无异于邯郸学步。
二、小学经典诵读实施建议
小学阶段学习语言,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这将对以后的整体提高至关重要。经典诵读的确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颇有裨益,因此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1.大量背诵,不求甚解
作为经典诵读,大量背诵这个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赞成。在背诵过程中,即使不理解那些优美的文章也没关系,可以先记下来,印在脑子里,这些记忆的美文最终总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写作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在经典诵读中应始终贯彻“粗知大意,不求甚解,大量背诵,训练朗读”这一理念。
2.诵读技巧,正确引导
俗话说,熟读可以成诵。古代有多种读书方法,流传到今天的吟诵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记忆方法。有的学校让学生唱读记忆,有的强记背诵,有的编故事记忆……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记住都行。但是,不宜片面夸大某种方法的效果。平时最常用的朗读方法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指导,正确引领,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得通顺流利且有感情。
3.读背结合,保证底线
中华古今经典文化如汗牛充栋,卷帙浩繁。作为小学生,从低年级段的识字写字起步进入阅读,要经历边识写生字边进行阅读巩固的过程。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阅读,因而课外阅读的开展不容忽视,特别是经典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背诵作为语文学习中培养语言习得能力的方法,效果比较明显。我们要把阅读经典与背诵经典结合起来,设定让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背诵篇目的数量底线,日积月累,打好扎实的基础。
4.经典知识,融入诵读
篇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的战略主题。“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真正起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作用。只有让学生切实明白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诵读热情。经典诵读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1传承中华文化。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它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熔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志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1.2培养人文情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培养。现代社会结构急剧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青年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既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能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如诵读儒家经典《论语》,学习孔孟思想能够“养德”;诵读道家经典《道德经》,学习老庄思想能够“养智”,开启自己的智慧;诵读佛教经典《金刚经》能够“养心” ,通过降伏自己内心中的分别、狂妄与执着,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保持宁静;诵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能够了解生命的奥秘,健康的法则,从而获取“养生”的智慧;诵读文学经典《红楼梦》能够充分体会到中国人情感世界(包括爱情、亲情、世态人情)的饱满与丰富,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怡情养性、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即“养情”。因此,学生如果能以圣贤为师,与经典为友,那么就会从诵读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就会有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也会学会谦卑,懂得宽容和敬畏,不再狂妄和无知,并懂得尊重生命,把握幸福。
1.3进行美育熏陶。中华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渗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华经典诵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诵读经典,能充分发挥经典的审美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对经典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的感知,生动丰富的形象的感受、情感体验与分析以及创造表现,使学生具一定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审美能力与想象力、创造力能得到充分培养。
1.4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经典作品流传于世,除了其思想内容的独到性外,其语言文字也往往极富表现力,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耐心玩味经典之中的精美词句,仔细赏鉴其语言修辞效果,体会汉语语言文字的优美雅致,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并最终学会用雅言表达自己思想,传递人类文明精神。
2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诵读习惯,让学生乐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经典诵读氛围的营造,将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有利影响,促使学生乐于读书,从而养成诵读习惯。因此,各级学校应当注意为“中华颂?经典诵读”积极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使校园处处充盈着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2.1建设文化长廊,感受中华经典。学校可以将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长廊,通过经典上墙方式,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作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到文化墙上,让每一堵墙都是成为传递经典的桥梁,如浙江龙泉二中将《三字经》和《弟子规》上墙,使得学生即使是在课间饭后的戏耍中也能驻足欣赏吟诵《三字经》、《弟子规》感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达到童蒙养正的作用,既能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又能有利于学生文化内涵的积累。
2.2打造书香教室,培养诵读习惯。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共生互鸣的精神家园。打造成书香教室,对于营造经典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置办图书角、通过好书同享、流动书架等方式,让学生处处能读到经典,天天读经典,并通过经典诵读汲取着文化与精神的涵养,同时也学会交友,学会合作。
2.3诗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氛围。结合校园环境美化工程,适时应景地用经典中诗词文赋与名言佳句来替代程式化标语口号,如在花草树木前,可以用给花木题诗词等方式,将写有经典的古诗词牌树在花前树下,使学生能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加深对经典诗词的理解。
2.4调动校园媒体,强化视听冲击。现代心理学实验证实:“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因此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模拟“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读书评书活动,用文化经典造成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能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3针对学生实际,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读。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学生年龄、性别及文化等差异使得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诵读兴趣会有很大差异,如果不注意根据学生实际,盲目读经典,使学生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诵读,只会徒然增加学生负担,这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从而达不到经典诵读的目的,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典作品会有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发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鉴赏力也还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学校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注意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内,诵读具有相当接受程度的经典作品,以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感受到经典所能展示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经典的诵读鉴赏与接受情况可以依次分为亲近经典、走进经典、体会经典和演绎经典四个阶段。幼儿诵读经典,可以从简单易懂而又琅琅上口的诗句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入手;小学生则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字句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并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感悟经典中的情感思想;随着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中学生诵读经典,要进一步在诵读基础上,深入体会经典内在思想情感,品味其文化内涵,并能生动演绎经典;大学生则当在诵读经典、品味经典、演绎经典得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并初步具备研究经典、传承文化的能力。
关于经典诵读的推荐书目,社会上较为丰富,但多数推荐书目是比较笼统的,缺乏针对性。200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针对不同文化接受群体特点,组织编选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分为“幼儿篇”、“小学篇”、“中学篇”、“大学篇”、“壮岁篇”和“晚晴篇”,以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总共8册)。这套书对学校教师精选诵读内容,解决不同阶段学生究竟该读什么的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各级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当地乡土资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如绍兴是“名士之乡”,人文荟萃、群贤辈出,从绍兴的丰厚文化积淀这一本土资源出发,将经典诵读活动本土化,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与文化的传承,浙江绍兴北海小学编写了《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在与经典的融合呼应中根据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了校本教材的个性化和存在价值。 其中“越中典故”、“越中名言”、“越州览胜”(描写绍兴风光的诗文)、“越地现代诗文”和属于儿童口头文学的“越中童谣”,以及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篇中挑选出来的“中华古诗采撷”等6个板块,深受孩子们喜欢。是经典内容选择中具有典型推广价值。
4正确把握“诵读”含义,丰富活动形式,使学生多读。
关于“诵读”一词,可以从“诵”和“读”两个层面来理解:“诵”可分为吟诵、朗诵、背诵三种方式;“读”与“诵”相对,是默读。根据理解与鉴赏的不同要求,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经典诵读要根据所读经典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诵或读。
中国古代私塾中讲究吟诵、背诵,《三字经》里关于诵读有过交待:“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弟子规》中也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五四”以后,朗读、吟诵的方法一度曾被错误地连同姿态一起被现代作家批判讽刺,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都意识到这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就勇敢地站出来,分别在《文心》和《论朗读》中呼吁要还琅琅书声于校园,要重视吟诵,提出要心、眼、口、耳并用,认为“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 指出“读不一定要高声唱念,低声读或在心里默读也可以。”夏丏尊则更是在《关于国文的学习》强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正确理解了“诵读”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围绕“诵读”, 用吟、读、说并用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综合各级学校在诵读试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朗诵比赛、古诗新唱、经典推荐、百家论坛、文学沙龙、征文比赛、书写经典、话剧表演、文学社团、漫画经典、说书评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促进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促使学生多读经典。
5进行有效指导,适时评价,使学生会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学生该如何着手进行诵读?这是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话除了充分肯定了唐诗的价值功用意外,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经典反复诵读,其义自见的道理。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学生通常很难有大量精力时间去反复诵读同一部经典。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地诵读经典,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自己大量阅读经典,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也包括“诵”和“读”两方面的指导。
“诵”的指导侧重于口头表现方式与表达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经典美文作为范例,在深入分析作品,深刻领悟作品思想,切实进行情感体验基础上,辅助声音表现技巧的学习,借助名家诵读欣赏,教师范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地诵读,实现对经典进行用声音艺术再创造的目的。
“读”的指导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夏丏尊曾著述《怎样阅读》一文,指出“阅读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地读,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笔意相合,写字得它神气,并不在乎抄录它的文字,家丁在这部帖里共有一千个字,我们与其每日瞎抄一遍,全体写一千个字,倒不如拣十个或二十个有变化的有趣味的字,每字好好地临几遍,来得有效。” “我劝诸君多在精读上多用力。”认为阅读“第一是理解”,“理解以外,还有所谓鉴赏的一种重要功夫须做,对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局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是属于鉴赏的事。”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释?前言》中也说:“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实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的意见将欣赏和了解分成两橛,实在是不妥的。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欣赏起来,那欣赏也许会驴唇不对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影响。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功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词藻等的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为实现经典诵读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理解以外有鉴赏,略读之后能精读,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走向整体或局部的感悟,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要从解决新辞新语入手,正确理解其中文辞,在求得正解基础上,从更深层次对经典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对经典进行鉴赏,体验其中情感、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文化内涵。
篇12
在中职数控专业学生中开展经典吟诵,让他们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事实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诵读状况非常不乐观,体现在:本来就不喜欢学习的这些中职学生缺乏吟诵的热情和兴趣;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缺乏吟诵的积累过程,诵读量少,诵读范围小;在诵读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体验,缺乏成功体验,因而只是机械地进行诵读,没有让诵读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修养;不能抓住诵读篇目的重点、精华所在,不会充分应用诵读时间。
二、找寻提升途径
1.创设情境,加强保障
这就需要老师从多种角度因人、因时、因地地创设能激发他们内驱力的情境,通过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吟诵的兴趣,将诵读活动生活化而不是考试化、分数化。创设情境时还需注意,对学生要有吸引力、有发展性、讲求真实性。同时为了保证活动的持续性,还须有诸如时间的保障,每天必须保障至少有5到10分钟的诵读时间;组织的保障,语文老师、班主任、家长共同配合;宣传的保障,对学生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诵读篇目的保障。在这多重保障之下让学生多读、会读、巧读、用心读,在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精背。
2.选好角度,辅助导学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情感领域的目标有五个层面,“接受”只是第一层面,教师还必须将新的价值融入到学生已有的价值之中,并让他们按新价值标准行事。这就要求教师也得要有新的学科知识,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人文内涵进行解释,以新知来说服学生。例如,说到爱国教育,就可以从进化论选择有利生命生存的角度来说,爱国是从爱环境、伙伴开始的。
面对经典古诗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脱节的现象,教师可以对距离我们年代久远的或是难度较大的篇目增加背景资料来辅助导学,也可以尝试从多角度、多学科来导学,引导学生借助现代社会的现象、其他学科的理论来理解古代经典作品。也可以教学生如何去吟唱,运用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专题讲座。
3.专题诵读,和谐评价
对于学生所理解的人文素养包含哪些内容,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是有标准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学生列出了不少关于人文素养的关键词句,如诚信、奋斗、合作等。这就为确定诵读篇目定下了很好的基准――专题诵读,每个专题的篇目围绕这个核心内容,从新教材《晨读语文》中选取和这一内容匹配的篇目,以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专题组元,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诚实守信专题、奋发图强专题、团结合作专题、直面挫折专题等。
评价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说,评价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对吟诵活动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应更多地是关注过程性的努力,与自己相比的变化,给他们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引发诵读的情绪。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如何记忆所学知识的方法与策略,在不断地实践中进一步发掘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方法,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记忆效果。
4.巧用活动,寓教于乐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吟诵经典的载体,利用好这样的载体,让中职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参与的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与圣贤对话,感悟自己的人生。
(1)开展“书香校园经典诵读”比赛。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能净化他们的灵魂,引导他们的言行,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中职数控1107班首先每学期试点一次这样的比赛活动,学生们参与度高,热情高涨,不少学生制作了精良的诵读幻灯片还配上了音乐。在此基础上,由班级还可以试点到全校范围内,一学期一次。
(2)根据中职学生自觉性差的特点,在课内通过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做好诵读经典的积累过程。在此基础上,在班级开展“浓墨重彩悟经典书画”比赛,有硬笔书法,如选择《三字经》《论语》等,让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感悟经典、展开评比、颁发奖状。班级部分画画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理解绘制成一幅幅画面,即使有的很粗糙,那也是学生领悟的成果。
5.有效链接,课外拓展
将吟诵活动与语文课程有效链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渗透。例如,阅读教学中有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但是通常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来概括,不变的模式让师生都缺乏了学习的热情。此时,可以运用诵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的形式如诗歌、散文等,将自己的理解换一种形式表述出来。同时,吟诵活动仅仅利用课内是远不能达到效果的,由课内所学还要拓展到课外的自学,实现课内外的一致。
三、反思活动效果
吟诵活动开展一年来,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个人修养和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也有一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将活动表演与文化内涵有效结合。
当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吟诵活动时,可能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现场表演以及当时的气氛,往往会忽略学生对经典本身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因此,如何衡量彼此之间的度,成了需要思考的关键。
困惑二:如何将集体教学与个体自学相结合。
毕竟,学校的教学都是集体模式进行的,但是在集体中还有许多的个体,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如何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有效地指导,这也是需要反思的。
总之,吟诵之路,任重道远。中职数控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提升的过程也是长期的,效果不会立即显现。这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吟诵计划,确定不同的吟诵篇目,开展不同的吟诵活动。在吟诵的过程中有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关注他们的每一个小进步,不断做实每一步,做好每一次的记录,将这条吟诵之路不断坚持下去,为后面的吟诵教学积累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周吉群.巧借“诵读经典”提升农村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下),2011-1-8.
[2]冀箭.加强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素养.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011.
[3]诵读经典书香满园――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实施方法.小学教学参考,2011,(27).
篇13
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些内容只有通过我们亲身的诵读才能深刻体味,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们的“不言之教”。诵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学习方式,最核心的原理不是当今科学界所采用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觉启发式”。这一点作为当前我们学习内容与方法的重要补充,理应保持与国学经典内容相匹配的特有的学习方式,而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教给学生,首先与教师自身是否正确认识诵读密切相关。有时,教师对国学的一句否定性意见,往往就可能阻塞或封闭了学生在某个方向或主题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可能性。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清楚,为什么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经典诵读,而不能只是停留在“观书”和讨论的层面上,要让学生们了解经典诵读的意义。
教师对诵读意义的了解和介绍是以其具备一定的诵读实践为基础的。对于诵读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之前已经实践过一段时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这一点恰恰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准备环节。因为,教师体验先行是学生诵读的第一步。以国学中的道家文化为例,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当代中学生对道家文化的了解主要受传媒影响,并且局限在二手资料和他人评价影响下的主观印象,缺乏对道家文化的根基如《老子》《庄子》《易经》等经典的亲身阅读和体会,因此这种兴趣只停留在比较浅显和不稳定的阶段,也不一定能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更为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学经典的发散性是比较强的,对语句和文字的解读往往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见解,断章取义或者按自身喜好解读往往成为经典教学的最大障碍。因此,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应该力图将现有教育体系中所不包含或涉及很少的中华文化精髓介绍和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更直观且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自主思考、批判、选择和融会贯通。相对于西方文化和科学内容,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比较陌生,尤其是对经典中独特的内容,往往会因为我们的了解太少而缺乏辨别力和批判力。因此,了解先于追捧或批判,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而诵读作为了解国学经典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则显得十分重要。
二、建构诵读环境,体验清静自然
初中生正处于先天身心状态向后天成人化状态转变的过程,“仁德”主导下的正心、正念、正气的培养,自我反省和自律习惯的养成,是这个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高中生处于“青年养志”的初期,正是“义德”主导下的意气风发的年龄,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自我的认知,将决定他们一生的志向与达到的高度。[1]正所谓“少年养正、青年养志”。但是,无论是“正气”的树立,还是“志向”的生长,都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或者道德规范来达成,而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建构来实现。对自我内心的探究,对自我情绪的疏解与调控,正是这个阶段“养正”和“养志”的重要基础。在这种身心自然的调整和体验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抒发和平抑。因而,如何建构诵读环境,使学生身心舒展,体验清静自然,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在诵读之前,给学生放一些轻柔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放松身心,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宁静自然,缓解和消除平时的紧张或压抑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学,如果是在喧嚣忙碌的城市氛围中,这种氛围本身与经典文化所要传递和表达的宁静、悠远是不一致的。如果学生们找不到清静自然的身心感觉,那么经典诵读也往往停留在动口不动心的状态,难以深入体会经典的博大精深。事实证明,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音乐沐浴下身心放松的体验。也许在人们日益忙碌的现代社会,哪怕是片刻的身心放松,找回清静自然的感觉,也仍然是我们大多数人,即使是尚未步入社会的中学生,所需要但往往没能得到实现和满足的。而这个方面,恰恰是我们需要从国学经典诵读中所要找回的宝贵资源。
三、有声有色,音声相合
针对很多学生诵读一段时间之后出现的兴趣减退和注意力分散的问题,笔者曾运用“内观经典诵读法”[2],让学生们尝试在熟背的基础之上,闭目回想经典中的字句。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注意力涣散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右脑的图像思维,让整个诵读或背诵的过程不那么枯燥,而是“有声有色”,进一步提升诵读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老子》《易经》等发散性比较强、易激发创造力的经典作品。在后期,笔者还采用过另一种办法,即引导学生感受诵读韵律之美与身体的共鸣。这种方法既是一种诵读技巧,也与音乐有一些相通之处。通过这种共鸣点的感受,学生们会将注意力从“溜号”状态转移回自身的诵读体验上,激发对自己身心的关注。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使用对于深化诵读兴趣是有积极作用的。虽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完全或者清晰地感受到这种诵读共鸣音,但是通过这种共鸣点的体验,增强了诵读经典时诚敬的心态和对经典深刻性的体悟。有个学生说,感觉这门课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很有帮助,诵读时心里很舒服,以前读书时很少有这种很舒服的奇妙感觉。
尽管国学经典诵读有以上诸种方法,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诵读的兴趣。这时,教师的亲身示范与表演,鼓励学生勤于实践,经受住最初一段时间的“无聊期”,逐步找到诵读的乐趣与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三段式的方法虽然使用起来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采用的时候,仍然要以课堂效果为主要参考点。一般来说,每一阶段的到位,都会自然“换挡”到下一阶段。前一阶段如果唤起了学生的思考和共鸣,那么下一环节学生就会更有热情和参与意识,自然也会把这种学习的喜悦感和收获感带入到诵读环节中去,有助于他们静下心来专注于诵读体验。总之,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是让学生接近国学经典、体会国学精髓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