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人际交往技巧与沟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际交往技巧与沟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际交往技巧与沟通

篇1

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需要。4月17日下午,社区科协邀请省工青妇干部学校共青团培训部副主任、社会学副教授刘瑞华老师在园丁小区党员活动室开办“人际交往的智慧与沟通技巧”讲座。 60余名辖区家长参与了此次学习。

现场,刘老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授课形式,结合生活实际,向在座的家长讲解了如何学会做一个让人感到舒服和温暖的人、如何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以及什么是智慧沟通等内容。家长们听的津津有味,并积极参与互动,现场的气氛尤为轻松活跃,两个小时的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过此次讲座进一步帮助家长们群众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篇2

1调研背景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具有交往意愿,积极主动参与交往,并且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从而使自身与他人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能力。[1]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课余活动丰富、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是从“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复旦大学投毒案”再到近期发生的各类大学生暴力行为,让我们看到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困惑。因此,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2调研基本情况

2.1项目执行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两个月(2015年4月15日―2015年6月20日)。此次调查的范围是东华大学本科学生,被访者不限性别、专业。调查方法为东华大学校内两个校区随机访问。

2.2样本信息统计

经过精准的问卷投放后,发出问卷为300份,有效问卷为2.75份,有效率为917%。对于回收的数据本文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总量为2.75份,其中男性占4.5.1%,女性占5.49%;年级比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2.98%、2.1.1%、2.65%和2.2.5%;专业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商科类和艺术体育类,分别占比3.16%、4.40%、178%和66%

调研主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技巧的调查”,意在了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和需求,探索通过一定措施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

3调研结果

3.1人际交往现状

当调查者被问到对自己现有的人际交往状况是否感到满意时,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且造成了困扰。选择“非常满意”的大学生仅占8%,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有信心。但仍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现有的人际交往状况十分不满意,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危机。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不容乐观。

宿舍是大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良好的宿舍关系能够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在对所处的宿舍关系氛围的评价中,有一半大学生认为“宿舍气氛融洽”,但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宿舍室友相处中出现问题,这表现为寝室内部不团结,部分成员间有矛盾,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6%的宿舍关系出现较为严重的危机,亟待解决。

对于“大学生对班级或社团集体活动的态度”,有8%的学生对集体活动比较热心,这类学生多为班级干部或学生干部,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此类集体活动持有比较大的热心和积极性,但同时也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3%表示“不太热心”,这类学生一般会表现为不太擅长集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

3.2人际交往对象

当有心事的时候,有76%的大学生选择向“密友”吐露; “父母”和“兄弟姐妹”占比分别是20%和1.4%,这是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且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能时时刻刻都与家人保持联系;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吐露心事的比例仅占5%,对于这个现象被调查者表示“在于辅导员沟通时会感到有压力,毕竟不是同龄人”。

调查显示,大学生结交朋友的渠道较为丰富,其中主要以宿舍、班级、课堂以及课外时间和社团活动为主,处理好这些方面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3.3人际交往认知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对于交往的态度85%的大学生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考虑对方的意见是否合理”,这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比较理智;有1.1%的学生选择“直接接受对方的观点”,这样的态度表明这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稍显盲目,导致自我的独立性和主见降低;仅有4%的人选择“在交往中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绝不让步”,他们在交往时态度较为强硬,原则性较强,比较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

大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大学生与初次见面的人主动聊天的意愿”,64%的学生选择“在某些情况下愿意”,这部分学生既能够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理智;2.1%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他们待人热情,也很好地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另外,1.4%的人不太愿意与初次见面的人主动聊天,这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时会稍显被动,需要提高交往能力。

3.4人际交往动机和影响因素

在人际交往的目的中,占比最高的是“能使生活愉快”,达74%,可见人际交往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调节心情、缓解压力。其中选择这项的一、二年级学生占选该项总人数的79%,而选择“促进个人未来事业发展”的三、四年级学生占选择该项总人数的88%。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的动机上,表现出年级的差异,情感性与功利性并存的状态。大一、大二低年级以情感性的获得快乐和缓解压力为主要需求,而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步关注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注重为自己积累人脉资源。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中,占比最高的是“性格”,同时“个人能力”和“处事作风”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关注的主要因素,这些属于内在的人格特质和魅力;相反,“家庭状况”“学习成绩”“外貌”这些外在条件在交往中并不是十分看重。

3.5人际交往技巧

在“容易引发人际冲突的原因”调查分析中,“沟通不畅,导致误解”的占比最高,达到64%,证明大学生在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价值观差异”占被调查总数的48%,“性格差异”占被调查总数的5.4%,“心情不好”占37%,“生活习惯差异”占5.1%,“意见不一”占40%。这些选项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关注自我状态与自我感受,注重个性表达,有时候可能往往会忽略他人感受。面对与自己有异的观点,希望别人接受顺从自己的想法,习惯按照自己意愿行事,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

在调查“大学生最需要加强的人际交往技巧”中,大部分人认为需要加强“交谈技巧”“倾听技巧”和“自我情绪管理”这三类技巧,分别占70%、59%和56%,可以发现,这三类技巧是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也是最缺乏的技巧。

4存在问题分析及建议

4.1缺乏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较为被动

根据之前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容易引发冲突矛盾的情况很多,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交谈能力欠佳才造成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往往会在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沟通交流问题,导致冲突矛盾差生,既会影响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造成他人的困扰。

对策:①学校鼓励成立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学生社团。大学生本身就是人际交往的主、客体,在学生社团的环境中,他们可相互交流和学习,并利用刊物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形成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2]②设置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指导课程。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希望大学期间接受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这反映出学生对参与提高交往能力的训练有较高的积极性,学校应当尽快开设有关讲座、选修课,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和技巧。掌握一定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实现知与行的相互转化,是形成科学的人际交往方式和能力的重要环节。

4.2人际交往范围拓宽,但扩展交往的能力较弱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仅局限在宿舍、教室等活动场所,同时也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真正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抱有无所谓或是不愿意的心态,不主动参与交友活动,将自己的人际圈子限定在并不是很大的范围,搞小团体、小圈子;部分学生不愿主动与初次见面者主动交流沟通,扩展交往的能力不够强。因此,尽管大学生的交往途径多样,但能够扩展交往的情况并不多。

对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以团体合作进行的,是集体性很强的项目,一个团队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是集体的有机部分,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正确地处理自己和集体的关系。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为他们提供了适应未来社会的机会,提高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3]

4.3部分大学生在交往时缺乏深度

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不信任并且不能够敞开内心与他人交往。而且,对于集体活动不会特别热心,助人为乐的观念也不强。这些都与大学生的不良人际交往观及交往能力欠缺有关,这导致了大学生与人交往缺乏深度。

根据调查,大学生与老师交流的频率较少,而交流内容最多的是关于学习研究以及考试就业方面的信息,涉及个人生活的很少,学生有心事也不会选择向老师或辅导员吐露。由此可见,大学生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交流,缺乏真诚交流,交往缺乏深度。

对策: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化解矛盾,用心沟通。作为集体和组织代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在工作中注意平衡学生之间的关系,化解他们的矛盾。尽力改变辅导员日常工作陷入日常管理的琐碎事务之中,对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不多的局面,应当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有更多平等的沟通交流机会,使他们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辅导更为到位。

5结论

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准备跨入现代社会的人的必备条件。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转移和遗忘、放下不快,心理矛盾得到缓解,心理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篇3

心理的闭锁性少年期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再加上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其发现逢人不可再全抛一片心,加上自尊心、文饰、内隐的需要及各种顾虑,使其嘴上相继都加上了一把锁。有许多问题被作为个人的内心秘密隐藏起来,给自己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特别在非同龄的人群中,尤其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保持心理闭锁。但另一方面,这时期他们客观上又存在有强烈的归属的心理需求及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广交知心朋友。但相互的闭锁,尤其是异性间相互的闭锁,更加使其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心中的苦闷很想找人倾诉、讨教,于是常处于左右两难的矛盾之中。闭锁性既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是适应力提高的表现,但也加大了对他们了解及把握的难度。使其不敢与人倾心相交而感孤独,于是大都述说于锁于抽屉的日记之中,致使有些老师变得困惑不解,倍感学生变了,不信任自己了。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的指导几乎很少涉及。高中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但是,在当前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则往往被忽视,而弃之一旁。这样,不能进行正常交往的学生则往往就会处于被孤立与嫌弃的地位,轻者,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重者,产生严重畸变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指导涉及很少。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面对子女溺爱,过于放纵,另一方面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学生各种不正常心理行为增多。他们任性、倔强、刁蛮、目中无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间、师生间、亲了间关系紧张。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一贯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在新时期的新需要下需要怎样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集顺应人性的发展。

二、调查方案设计

1、内容设计:

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包括那些内容;现今高中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现状如何;高中生人际沟通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是怎样的;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形式有哪些,使用的情况怎样,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和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2、过程设计:

阶段

时间安排

任 务

第一阶段

1、 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通过问卷调查,找学生访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交往能力与交往状况进行自测等形式,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

3、 随机选取实验班,讨论研究方法、形式、研究进度

第二阶段

实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交叉进行研究

1、 面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形式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班队活动、讲座、家长会、宣传、心理信箱等;

2、 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特别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训练,即个案研究;

3、 组织研究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交流研究经验;

4、 每学期上交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1、对实验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状况测试,与第一阶段进行对比;

2、对上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结合每时期的结果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逐步完成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培养的调查报告

4、调查方法设计:

(1)访谈法: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访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为全面考虑研究范围和方法提供有力建议;

(2)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有关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为研究的借鉴;

(3)问卷调查法:用已有的量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施测,同时也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作为实验结果的一个证明;

(4)课堂情景实验法: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班会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有针对性地组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任教师的观察和调查的结果,选取个别学生运用心理学的辅导知识进行辅导,并做好相应的跟踪记录。

三、调查的实践意义

1、调查意义:

有利于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与桥梁,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与人的沟通达到情感上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与技巧。

2、理论价值:

使教师对心理学知识中有关人际沟通技巧有更深刻的教学实践和感悟,从现实教学探讨培养人际沟通技巧的最优化手段,为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四、调查总结

正确处理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应当正确引导和促进高中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健康地成长,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使各个学生在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信,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人际沟通基础。

五、调查参考文献

篇4

卡内基理工学院分析了10000个人的记录后得出结论:15%的成功者是由于技术熟练、头脑聪慧和工作能力强;85%的成功者是由于个性因素,由于具有成功地与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在生活中失败的人,90%是因为不善于与人展开有效交往而导致的;阿尔波特·维哥姆博士在自己的联合报业专栏“探索你的心理”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4000名失业的人中,只有10%,即400人是因为他们不能干这种工作,90%,或者说3600人,是因为他们还不曾发展自己与人成功相处的良好品质;哈佛大学职业指导局研究了几千名被解雇的男女工人,发现了这样一个比例数:每有一个因不能完成工作而失业的人,就有两个因不能成功地与人交往而失业的人。 以上的三组数据都足以证明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打交道,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2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通过本人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以及和大量大学生交流,了解到影响人际交往因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表层因素。主要是由空间距离、交往频率和个人的仪表风度所决定的。科学研究证明,来往密切的爱人、一起打麻将的麻友之间的关系要比有血缘关系但相隔千里的亲戚交往的还要密切。

深层因素。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也直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在性格特点上相似或互补同样受其影响。“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4.互助互利原则。人际关系以能否满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5.讲究信用。信用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信用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或终将被抛弃。

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家空欢喜。

6.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4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群体凝聚力和学习效率。有人统计,不良的情绪使脑力工作者的学习效率降低70%。

2.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个性发展。研究表明,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具有以下益处:给个体以稳定感和归属感,使个体提高宽容和理解的能力;给个体以学习社交技巧的机会,使个体获得社交的经验;给个体以培养社会洞察力的机会,发展对集体的忠诚心。

3.人际关系影响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恶劣的人际环境中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和溃疡病等等。

5 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听取了国内外大师将人际交往与沟通,翻阅的大量人际交往书籍之后,认为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修炼自己良好的个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积极和自信。

2.遵循“三A”原则。在英文字母中,A是老大,所以人们都想得A,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3A法则。美国学者布吉林提出3A法则:接受(accept)、重视(appreciate)、赞美(admire)。要成为受欢迎的人,就必须甚于向交往对象表达善良、尊重、友善之意。

3.尽可能满足他人自尊的需要。比如,记住别人的名字和一些私人信息;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做一个好的听众。西方有一句俗语:“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很明显,就是有意要我们多听少说。”

6 结束语

卡耐基讲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

篇5

加之,中职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学习上曾经受挫而生活上又远离父母,内心容易苦闷、孤独和烦恼。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受生活阅历、交往经验和自身品德修养的限制,许多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偏差,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迫切的交往愿望,乐于与人沟通,渴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调节不良情绪,培养与别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意识,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作为一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老师,除了给学生讲授教材中的交往礼仪知识以外,还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交际技巧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校园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由于中职生学习较差,而且个别学生还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一般都不被老师喜欢,甚至被斥责批评。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老师“敬而远之”。因此,教师必须摸清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帮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对学生应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合理的期望值会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密切与教师的关系。反之,可能使学生因期望值过高而丧失信心,或者因期望值过低而自暴自弃,在学习上放弃努力。二者都会导致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2.教师要积极表扬,恰当批评

教师应该用发展、公正的眼光评价学生,尤其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当学生犯了错误,如:不认真听讲、不按时交作业、触犯纪律等等,批评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尽量不要当着全体学生的面,批评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辞不要过于偏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拓宽交际渠道,促进同学间交流

班级中的交际渠道很多,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增加讨论课、合作探究课、社会实践课等课型,尽量创造同学间沟通交流的机会。课后,教师要多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拓宽交际的渠道,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彼此尊重、和睦相处,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增进彼此了解。如:开展“班级是个大家庭”“我和你”等班会,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中的礼仪。组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让他们在玩中学会团结合作;举办演讲赛、篮球赛等,让他们在比赛中建立友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提供了舞台,促进了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和温暖。

三、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在思想观念上消除模糊和错误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另外,教师要利用课堂活动、交际实践活动等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有:

1.微笑

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微笑是人际交往的剂。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装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是打开社交大门的“通行证”。

2.要欣赏赞美别人

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赞美,这是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有的同学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清高自傲,孤芳自赏,觉得没有人配做自己的朋友。不会真诚赞美别人的人,别人自然也不会喜欢和接纳他。

3.要学会感恩

感恩之心是火,能融化千里冰封;感恩之心是水,能滋润万顷荒漠。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会赢得广泛的好人缘,从而成就自己。

4.互利双赢原则

在人际关系中,无论对方在意与否、计较与否,首先都要主动、周到地考虑对方的利益和需要。只有“双赢”才能共同发展。

5.诚信

诚信是人与人正常相处、平等交流、共同生活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准则。待人以诚,才能人待以诚,才能得到理解、信任、尊重和帮助。

总之,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切实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篇6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出解决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办法,课题组历时一年,对恩施及周边5所高校(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975份,有效问卷958份,其中男生497份,女生461份;各年级比例为大一267人(27.8%),大二289人(30.2%),大三245人(25.5%),大四157人(16.5%)。结合调查结论,课题组咨询了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辅导老师和相关负责人,听取他们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认识和看法。

2.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分析调查所得资料,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人际交往认识不够。在对1000名学生个案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回答“如果你的人际交往出现困难,会不会向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的问题时,有将近80%的学生回答“不会”。在回答“你是否会关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活动”。只有30%表示会积极参加,有45%的同学表示时间、机遇凑巧会参加,而有25%的学生则表示完全不会参加。而在回答“学校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讲座,提升社会适应力的专题活动多不”时,有近6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这类的专题和讲座,有26%的人回答偶尔举办,而只有14%人回答很频繁,而这14%的人中大部分是学生部门或学校社团的活跃者。但从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了解到,他们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或活动,持续数日甚至一个周,但参加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人际交往目标不成熟。在回答“你交往的第一动机是什么”时,有57.6%人回答是为了“获取信息”,有20.1%人回答是为了“拉关系”、“办事方便”,只有22.3%人回答是为了“思想交流,获得友谊”。可见大学生出于真正交朋友的目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大学生和他人交往都是为了获得现实的利益,或物质的,或非物质的。

(3)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善于和人交往吗”的问题时,74.5%人回答自己不是很善于交往,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表示怀疑,15.2%人回答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问题,能与人和谐相处,和周围人关系融洽;而只有10.3%人回答自己很善于交往,认为自己是交际的人才,和什么人都有话题谈。在回答“你是否会主动和不熟悉但见得多的人打招呼”时,只有29.3%人回答“会”,有57.2%人回答“可能会”、“看情况”;另外13.5%人回答自己从没有想过和他们打招呼。

(4)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在回答“和他人沟通时你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吗”时,有65.3%的人回答不能,有16.5%的人选择因为害羞而不能完全表达(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18.2%的学生回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回答“你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是”的问题时,有超过2/3的同学回答是自己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往技巧”比例高达40.4%。“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不知道该不该表达自己的想法”占15.3%,还有就是“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回答“在和别人发生冲突后,你会言归于好吗”的问题时,有28.7%的同学回答“从不”、“很少”,40.1%的学生选择了“偶尔这样”只有31.2%的学生选择“常常这样”。

(5)与异往困难。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观并不是很健康,又由于自卑、羞怯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变得困难。缺乏异性知己,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道怎么与异性相处。在回答“你为什么会在大学谈恋爱”的问题时,经过权重的分析,发现前几位的分别是“随大流”、“寂寞”、“感受恋爱的乐趣”、“获得生理满足”、“寻找人生伴侣”、“寻找学习动力”和“追求美好的爱情”。另外在回答“和异性相处时,你会?”时,有45.7%的人会觉得非常不自然,而有6.9%的学生选择从不与她们进行交往。

3.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通过分析调研材料和请教相关专家,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和家庭的和谐程度[1]。小孩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因此家长的一些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小孩,他们从小就模仿其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对直接投影到他们以后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从家庭结构上来讲,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家庭成员越多的大学生更善于人际交往,而单亲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交往困难。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小生活在温暖,和谐家庭的学生,会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观念,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2)学校因素。除了家庭,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深远,学生在升学的高压力下,埋头苦读,平时就忽视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2]。此外,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高校学习相对宽松,自由支配度大,学生平时都是以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困难,如果与同寝室的人关系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和理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更注重物质利益的交换,情感的交流慢慢淡化。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传播空间,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社会风气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变得功利化[3]。

(4)自身因素。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大障碍。包括自卑心理、羞怯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4]。要改变这些不积极的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要通力合作才行。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达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性将是未来的重大挑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任道重远。

4.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访谈各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行为。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讲,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自我我中心,人际交往观念存在严重偏差。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倡君子之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真诚的交往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5]。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摆脱自我为中心,要考虑双方共同的价值利益,是双方都能获得满足。人际交往其实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即人们都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能获得不少于他们所付出的回报[6],在人际交往中要克服功力主义,自我主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大学生只有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明确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找准自己理想中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的水平,才能发现差异,知道自己改进的方向。古人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说得也是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不贬低自己,也不高看自己。

近年网络的大行其道,使很多大学生都沉迷于网络,从而忽视了现实中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7]。一大批大学生生成了真正的宅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缺乏乐趣。当代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就要克服宅的影响,打破平常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8]。一方面是平时上课多和不认识人坐在一起,并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认识更多的陌生人,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多关注学校,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积极寻找大家的共同点,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挖掘深度的意见,并争取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赢得大家的尊重。三是可以多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沟通,积极参加班级QQ群、微博群里的话题讨论,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在网内网外都能让同学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人际交往就更容易打开生面。

(2)从高校方面来讲,高校要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人际交往才发。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模式,创新性的发展一些人际交往平台,切实指导、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是加强师生沟通机制,及时的疏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多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利用各种形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如邮件,QQ、微博等及时沟通工具。二是积极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要改变辅导中心在大学生心中的不好印象,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会找心理辅导老师。三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发挥公寓文化节的真正作用,通过一系列趣味活动调动同寝室,寝室与寝室之间的关系,活跃公寓氛围。四是增加班级趣味活动,大学是一个缺乏班级凝聚力的地方,原因在于班级很少活动,或者是举办的活动老套,不能吸引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参与者寥寥无几。班级开展的活动应该集时尚,趣味性一体,激发大家的热情。应多开展聚餐,联谊,郊游等,而现在高校担心安全问题,不支持甚至禁止这类活动,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五是高校应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的教学内容。多开设一些人际关系课程。如《管理沟通》、《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 《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等。通过这些选修,必修课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口才与演讲协会”等社团的作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9]。

(3)从社会方面来讲,整个社会应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有有效的途径和工具,社交新媒体出现极大的改变的人们交往的方式。借助于网络,人们可以不必面对面的交往,这使得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大学生在网络中与人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和自然。新媒体的好处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去权威性,互动性,虚拟性[10]。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得人际交往可以完全忽视个体的差异性,面向社会大众。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寻到彼此共同的爱好,易于产生共同话题,在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时也有更多的谈资。一些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人,因其对网络上的某件事特别了解,也会赢得大家的重视和关注。这将极大的增强他们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能动性。安全感,归属感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3)

[2]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8):108-110

[3]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6-127

[4]赵崇莲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

[5]邹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申武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黄少华,魏淑娟.论网络交往理论[D].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8-11

[8]周福华.“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武汉区X高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7

1.1 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

1.2 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1.3 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 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是比较纯洁,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却有着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人际交往需求强烈等心理特点;同时他们也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这个世界,获得真挚友谊,从而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然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再所难免的,那么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1 环境因素

任何人际关系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产生、进行和发展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同样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当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利益的交换。社会上逐渐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加重了部分大学生择友时的功利心态;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膨胀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看待人际关系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社会争压力的加大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信任,为了竞争不择手段。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家庭因素有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等。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一般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内部关系紧张的学生易产生妒忌、怀疑、自卑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此外,家长的价值观念常常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左右着他们的交往行为。学校教育缺少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设置不足,缺少情感教育,缺少师生的心灵沟通,家校联系不够。

2.2 心理因素

(1)自我封闭。有的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甚至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感,隔绝了与他人的交往。由于人的特征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所以,自我封闭者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发展与成长。

(2)自卑。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这些大学生常把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个人性格或命运,缺乏足够的耐挫力,这种结果使得个体的自卑心理得以强化,无法对自己采取积极的态度。

(3)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学生忽视平等、互助这样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自吹自擂,盛气凌人,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失败。

(4)害羞。具有害羞心理的人在交往中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说话声音小等特征,有严重害羞心理的人不善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5) 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恨,及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

3 如何搞好大学生人际关系

3.1 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学会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积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同时学会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一个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或具有某些特长的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欣赏他的品格、才能,因而愿意与之接近,成为朋友。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对真诚评价自己的人具有好感。

3.2 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个性的丰富性,这必然引起个体之间冲突的加剧,要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具备宽宏豁达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多为别人着想,做到以诚相待。

3.3 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犹如人际关系的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很多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的同学都是由于沟通技巧的缺乏所造成的。很多同学都说,他们在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交往时能表现得很自如,但与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往往很被动、拘谨、畏缩,不知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在社交和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必要的技巧,应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方式,去逐步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而不应一味的回避。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树立自信,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逐渐走向交往成功,走向人生成功。

参考文献

[1]尤小红.理工科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19).

[2]张宇,高继祥.团体心理辅导和拓展训练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2013(01).

篇8

在“人际交往”主题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将一些中职生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个案改编成校园心理剧,再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表演出来。实践发现,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习基础差、抗“说教”能力强的中职生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有效地提高他们解决人际问题,运用交往技巧的能力。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校园心理剧在中职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应用。

一、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分析

进入高中阶段的中职生,年龄范围在15~18岁,处于最敏感且叛逆的青春期阶段。对于中职生来讲,父母、同伴和教师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人际关系对自己的影响愈来愈大。但是,在心理咨询中和问卷调查中均反映了一个现象,即绝大多数的中职生都处在人际交往的困扰中。据分析,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信不足影响中职生人际交往

在对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只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有信心,大部分学生都自信不足,甚至非常自卑。中职生的构成主要是中考成绩差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成绩跟不上,自制力较差,不被老师重视等现象,甚至部分学生是让家长、老师头疼的问题少年。这些学生在读书以来可能都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致使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逐渐降低,也影响了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越少交流,越没自信,便越不会主动去跟别人交流了。进入职中后,许多学生表示很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中职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往,如此,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都会受到了不良的连锁影响,他们的心理就更缺乏信心了。

2、缺乏技巧影响中职生人际交往

在“沟通技巧”的调查中,能答出相应技巧的学生不到一半,可见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的技巧很少。目前的中职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是在父母和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小到大一切都依赖父母的给予,想要获得的东西几乎很少需要通过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才能得到。而在平时或假期中,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选择网络的方式来打发时间,也极少主动去进行社会上的交往。因此缺乏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机会,难以掌握必需的交往技巧。当他们进入职中,面临着更有挑战性的新环境时,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往往让他们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

3、成长环境影响中职生人际交往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中职生总喜欢指责和抱怨。从心理角度分析,这是一种心理防御现象。在给人际交往不良的来访者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喜欢指责和抱怨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就存在许多指责他们的声音,来自于父母、老师等。父母虽然伴随孩子一起长大,但是很多父母没有学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自己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使双方交流只停留在一种上对下的状态中,家长习惯用权威去命令和指责孩子,影响了青春期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在学校,当成绩出现拖后腿或某些行为导致班级扣分时,老师也会当众给予批评和否定。这些现象对中职生的性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出于心理防御,他们对一点点不满的事物就抱怨以示反抗,通过指责别人来获得心理平衡。但是,指责和抱怨恰恰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

二、运用校园心理剧改善中职生的人际关系

校园心理剧在“人际交往”课堂中的创新运用,既避免了说教式的理论教学,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在我校中职生的人际交往教育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改善效果,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第一环节:准备阶段

教师编制人际关系调查问卷,选取本校学生样本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学生关注的人际交往问题,收集如宿舍关系、恋爱情感问题、家庭沟通问题、贫困生自卑心理等素材案例。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进行剧本编写。剧本编写要根据3~5种典型的人际关系问题类型来进行,可以师生共同创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设计不同情景不同角色。最后将剧本分派给每个小组。

2、第二环节:暖身阶段

这是让每个小组成员为体验做好准备的必要阶段,通过小组的团队建设和团队游戏,运用音乐、冥想、肢体活动等方式营造一种温暖的气氛,让小组成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互动,培养小组自发性的气氛。通过暖身的活动,小组成员相互发现大家有着同样的体验,从而建立较高的安全感和较低的心理防御。然后小组商量讨论,确定剧本角色的分配和任务如何开展,教师在旁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3、第三环节:演出阶段

演出阶段是心理剧的主要部分,要求各个小组按照剧本的要求,通过肢体感受与行动表现的方式,将主角的焦点问题表演出来。在表演过程中,主配角尽情表现,同学观众充分参与。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换位思考”是人际关系主题的重难点,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该阶段利用的“角色转换”技术正好实现了大纲的要求。在这个参演过程中,参与者会从不同的人物角度看待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以产生认知的冲突,引起反思,从而达到改变不合理的人际认知,了解和掌握交往的技巧。

第四阶段:分享阶段

这是校园心理剧非常关键的阶段,是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主角、配角或观众,都被鼓励分享他们类似的经验和感受。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是,学生分享的是自己的经历或刚才扮演某个角色的感觉,而不是去诠释、 分析主角的问题、行为和感受。而作为观众的学生积极表达他们此时的心理体验,不必对某个角色的表演效果做评论。分享能够使同学之间更加团结,相互支持,获得心灵的正能量。参与者将会把这种心理体验带到未来人际关系的真实世界,逐渐改善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校园心理剧在中职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体验式的心理剧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被大大地激发,创造性和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对人际交往知识及技巧的掌握效果令人满意。课后我们上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92.7%的学生喜欢这种授课方式,84.1%的学生认为收获更多。校园心理剧在中职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总结为三个层面。

1、它为中职生提供一个轻松的暴露内心的平台。

职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的,同时有特殊性,由于自信不足,缺乏安全感,即使面对心理老师也难以敞开心扉。校园心理剧恰恰贴近中职生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来表现出共有的心理困惑。参与者不必担心被嘲笑“心理有问题”,也不必掩饰自我,他们会在剧中人物身上表现出自己的意愿、 观念、 行为方式。这实际上相当于一次投射测验,心理老师能够清晰地看出每个人的特点和问题所在。通过内心的暴露和情感的宣泄,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中职生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2、它有助于中职生在班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校园心理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每个小组从团队建设到对剧本的理解、修改甚至否定等,最后到合作演出完成,一方面训练了同学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一方面训练了任务合作的能力。群策群力的活动可以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有助于他们在班级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形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成功体验,自信心得以提升。

3、它促进了中职生的心理成长。

经过相互交流和分享,大家会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类似的困惑,了解到别人也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经历,从而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获得自身的成长。在主动参与和积极反思后,学生更乐于聆听和思考老师的点评和反馈,这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如关注别人的需要、聆听他人的讲话、表达内心的想法等。

篇9

中职生多为16至18周岁的青少年,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敏感、个性不成熟,表现出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并存的矛盾性,在人际交往中带有鲜明的情绪化色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诸多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心理障碍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在与人交往中,特别是在异性心目中,留下好的形象。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反而使他们在交往中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身体抖动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常常使学生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而自卑感又更容易使他们自我孤立、缺乏人际交往的自信。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1.2 个

每个人都先天的性格,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也不同,有些学生出生、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长期被父母娇生惯养,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则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很大挫折,心理压力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受到这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如固执、自我、任性、依赖等。这些障碍会影响人际间的交往,让他们不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

1.3 地位障碍

中职学生与同龄的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要面对的交往对象更多更广,除了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外,他们还要在实习期与领导、同事、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在家里,父母是长辈,处于上层地位;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处于上层地位;在实习单位,领导肯定是上级;实习同事又比自己的资历深,地位也不会和自己完全平等;而服务对象是“上帝”,肯定要尊为上宾。不同地位的人,其价值观不同,必然会导致在同一问题上看法的差别,从而带来交往中的障碍。

1.4 语言障碍

中职学校中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学生,由于之前主要使用的是方言,普通话不太标准, 部分学生在学校羞于与老师沟通;在课堂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怕同学笑话;在实习单位,不敢与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主动交流、沟通。另一方面,由于口语沟通技巧的欠缺,常常导致他们在与人沟通时词不达意,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产生矛盾。

2 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疏导途径

人际交往障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对于这种共性的问题,可以由学校、教师共同予以关注和疏导。具体的疏导途径有以下几种。

2.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心理咨询室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许多学校开始着手新生进校的心理普查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也为即将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经过科学严谨的心理普查工作,陆续建立起学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加以妥善保管,为日后的个案辅导做好资料的准备。在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的同时,对于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如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对于档案要予以归类,对于这些学生予以适当的关注,防患于未然。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分析,应该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负责。因此,学校有必要设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安排专门的心理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有很多学校已经设立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其作用发挥不大。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室里未能安排专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由心理或德育老师兼任,他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相关的帮助,而这样的时间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足,咨询经验欠缺,不能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心理指导。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设立已久,但学生却并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前去咨询。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于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并通过正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有心理困惑时积极主动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要让学生意识到,有心理困惑并不等同于有心理疾病,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学习适应问题,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但是这些问题需要借助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疏导,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

2.2 开展人际交往讲座,实施团体干预活动

心理讲座因其时间集中,受众群体大的优势,可以对于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或将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因讲座所讲内容具有主题性和普遍性,往往收效较好。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以如何化解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为主题的讲座是非常必要的。在讲座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分析职业学校的环境与以前的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二是向学生宣讲人际交往中科学有效的适应技巧,以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中职生活;三是给学生耐心地分析新的人际关系特点,启发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人际交往态度,掌握有效的人H交往方式,鼓励他们在正常社交的同时进行个别交友,使他们尽早地获得进入新环境的归属感。可以通过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个案分析,引导学生找到合理适当的社交方式。

团体干预活动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预防。如果在学生中出现了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可以将具有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开展团体的干预活动。如果是全校范围内的活动,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对学生中出现的特殊情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带来的消极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试体验。班级范围内的活动,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课,针对班级内部出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也可以结合学生将要面临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挑战,未雨绸缪,提供一些经验。这样会更有针对性。例如案例讨论法:针对学校发生的一些因人际沟通不当而引发的打架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克服不良行为、培养自制力。主题活动法:开展一些青春对对碰活动,通过游戏、演讲、拓展训练等团体活动的形式,达到人际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2.3 树立教师交往典范,创建民主团结班风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接触到最多的人是教师,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人际交往的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定期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注重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对学生存在的一般的人际交往问题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师生交往中存在着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相比正式交往,非正式交往更具有方便性和随意性。然而非正式交往是建立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的,并且是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所以非正式交往往往更重要。所以每位教师既要注重师生间的正式交往,更要重视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有意义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树立个人魅力,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民主的氛围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塑造积极的个性,并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起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在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时,要从思想上真正的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就能畅所欲言。

学生日常生活的集体就是自己所在的班级,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班风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教师应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班级的非正式群体来促进学生间的积极交往。与此同时,教师应建立班级的正确舆论环境,在班级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引а生形成正确的舆论,例如:如何选择交往的对象,如何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等。教师要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班级风气积极向上,学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得以健康的发展。

2.4 加强家校沟通,重视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和教师应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召开家长会,开展相关的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主题讲座,或者以短信形式发送一些教育类的短文。让家长逐步了解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让家长自己明确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示范作用,掌握正确的疏导方法。这样,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发挥好榜样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从专业角度观察、发现孩子的人际交往障碍,及时疏导孩子的问题。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反馈问题,从而获得更加及时、专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中职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53-54.

[2] 桀淑坤.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与辅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篇10

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加大,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令人担忧,也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经过研究表明,对大学生的团队辅导方式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增强人际交往关系有极其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个人人格完善和优化。

一、团队辅导及人际交往能力概述

团队辅导也可以理解为团队咨询,是一种促进团队成员心灵成长和完善的一种形式,是成员之间内部沟通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采用适宜的、科学合理的辅导方式和策略,实现团队成员的沟通、反省、自我审视、检验和接纳,更好地增强个体对于外界的适应能力,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法,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团队辅导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作用分析

团队辅导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O其明显,获得了一致认同和接受,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极为有效地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和缺陷

在团队辅导的方式之中,可以形成一种团体的氛围和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的空间,在这个环境和空间之中,可以更好地为参与者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参与者在这个环境和空间之中感受到宽松、平等、自由的气氛,并在这个空间和环境之中形成相关的人际关系的心理活动,如:人际态度、社会认知、模仿、暗示等,可以在这个团体之中发现团队成员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和缺陷,并帮助团队成员通过良好的心理互动过程,实现对心理问题的自我表露、自我认知、自我审视和反思、自我改进和提升,从而学习新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感受到全新的心理体验,获得自我成长,尤其适用于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团队成员。

2.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对大学生的团队辅导,可以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实施辅导训练,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人格的再构和重塑,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采用丰富多样的团队辅导方式,使之与大学生的喜好和生活习惯相契合,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团队辅导可以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知识性,引导团队成员就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心理支持,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同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改善择业的适应性,通过人际交往的互动和探索,学会自身的职业生涯决策,在团队辅导计划和方案的指引下,实现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引领大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4.极为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改善自身的情绪适应性和满意度

在将团队辅导引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为团队成员营造良好的、信任的环境,团队成员可以基于自己的认知、兴趣等,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和表达,在宣泄情绪的过程中获得情绪的良好适应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的满意度,同时也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归属感和认同感。

5.帮助大学生社会化。在对大学生的团队辅导过程中,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辅导阶段,然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性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采用长期的、动态跟踪的团队心理辅导方式,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将人际交往模式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快速帮助大学生社会化。

三、团队辅导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干预的具体设计

1.团队热身阶段:快乐相逢

第一次训练:单元预期目标是使团队内部成员彼此结识,形成和谐、轻松的团队环境和氛围,并使团队内部成员了解团队内部契约,获悉基本的交往礼仪。在这个训练活动阶段之中,是团队内部成员相互熟悉的过程,可以采用连环自我介绍、“你我的约定”以及“轻柔体操”的方式,使团队成员相互熟悉和结识,并采用水晶球活动的方式,使成员明晰团队的目标及期望。在“你我的约定”活动中,了解和生成团队契约书,最后还要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每一位团队成员写出自己参与活动的心得体会,填写团队活动满意度调查表,思考困扰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发现自己与之前不同的地方,了解自己人际交往的变化情况。

在这一训练阶段之中,可以设计如下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预设性的问题“对于参与团队辅导活动的动机是什么?”;奇迹询问的问题“假设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水晶球,可以预知你未来的人际交往,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

第二次训练:训练目标是加深团队成员内部的交流,更好地使学生展示自我,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可以设计“我来比划你来猜”、“同舟共济”等活动内容,使团队成员相互分享心得,并完成家庭作业:我最渴望从团队之中收获的是什么?

2.团队辅导及成长阶段:紧紧相拥

第三次训练:训练目标为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团队合作协同意识和精神,并了解团队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可以采用“信任被摔”、“有话大家说――交际有技巧”的人际交往内容,让团队成员打开心门交朋友,用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姿态,增强自己在团队活动中的参与度。在“狠狠棒打薄情郎”的活动内容中,交流并记忆他人的姓名;在“爱在指间”的活动内容中,交流和分享情感体验;在“同心圆”活动中消除成员之间的隔膜;在“团队检测光谱”活动中,提升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并完成家庭作业:如何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你认为自己有什么优势资源,可以达到设定的目标?

第四次训练:训练目标是实现对自我的反思和探索,深度地认知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及缺陷性,树立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重构对自己的认知,并汲取积极的、正向的力量。可以采用“小小动物园”的活动,获悉团队成员的兴趣和特点;通过“20个我是谁”的活动,使团队其他成员接纳自己,增进他人对自己的了解。通过“我的人际财富圈”活动,全面了解自己应当具备的个性品质。通过“勇敢的自我欣赏”的活动,可以彼此了解相互之间的长处及优点。并完成布置的家庭作业:你有过人际交往紧张的时候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第五次训练:能够悦纳自我,并学习在团队中如何响应、如何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建议、如何巧妙拒绝他人、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等。在这个训练目标之下,可以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学会人际交往技巧,提升人际适应能力、人际知觉能力。可以通过“镜中人”活动,增强自身对他人的敏感性,实现更为深入的接纳度。通过“我说你画”活动实现团队成员相互之间的双向反馈的调节沟通方式。通过“倾听的技巧”活动,学习四种萨提亚沟通模式:打岔、讨好、超理智、指责,更好地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通过“自我回顾”活动,自我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在人际交往中的经历和问题,并实现自我评价。最后完成家庭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技巧。

第六次训练:训练活动的目标要学会欣赏和夸赞别人,使团队成员体验助人和受助的体验。通过“优点大轰炸”活动,更好地了解团队成员的不同“发光点”,了解欣赏与欣赏的体验和感觉。通过“人体拷贝”活动和“中的一条船”活动,体验到在团队中帮助他人和接受帮助的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和接纳。最后完成家庭作业:说一说自己所讨厌的人的优点。

3.团队结束阶段:友谊天长地久

第七次训练:训练目标要使团队成员学会处理生活中的“结”,更好地学习协调和化解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预先告知团队活动即将进入尾声,大家有一个心理准备。可以通过“千千结”活动,使团队成员了解和消除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掌握人际交往的财富。还可以设计一些风趣幽默的小游戏活动,使团队成员在轻松诙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感受和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最后,完成家庭作业:描绘一幅“我的个人财富表”。

第八次训练:训练目标是要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自我审视和反思,共同体验参与团队活动的成长历程,分享在团队活动中所获得的能力,从而在互动、互助的氛围中结束团队辅导活动。可以在这一活动阶段让团队成员回首来时路、互送祝福留言卡、真情大告白活动等,使大家体验到团队活动的成功和喜悦之情,最后在同唱《友谊天长地久》的歌声中结束。

通过这种团队辅导设计活动方式,可以获得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并有大多数学生乐于参与团队辅导活动之中,大家在团队辅导活动中感受到一种和谐、互助、信任的团队氛围,更好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增强了自己对他人的信任和了解程度,掌握了人际交往的实用技巧,并学会了换位思考、理智归因,在团队辅导活动之中无话不说,从心底里接纳和认同这种团队辅导活动形式,极为有效地提升了大W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团队辅导提升大学生交往适应能力的思考

1.强化团队辅导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渗透和融合

在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初期阶段,内心充满了对陌生环境的新奇、兴奋,也存在焦虑、担忧和混乱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和阶段中,如果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增强适应性,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则会产生强大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为此,需要强化团队辅导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渗透和融合,要充分发挥团队辅导的特殊功能,使团队成员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彼此结识,消除内心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相互关怀和支持的状态下,充满对未来的信心,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缩短入学适应期。

2.将团队辅导融入到大学生思想建设工作之中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要融合运用团队辅导活动,要将团队辅导移入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之中,突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小班讨论课的方式,使学生的认知更为深刻,也极其有效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实效性。

3.强化团队辅导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应用

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存在贫困生、学业困难生等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也是学生团队的组成部分,要针对这些学生群体开展团队辅导活动,用针对性较强的活动,改善和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更好地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团队活动之中,在团队的感召之下,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实现自尊、自信、自强。同时,对学业困难生的团队辅导还可以引导他们发现身上的闪光点,在团队辅导活动之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发挥,帮助他们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学生的团队辅导活动形式,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在团队活动中的自信心,在团队辅导的灵活、丰富多样的活动之中,学会换位思考、交际交友、合作互助等,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关技巧,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人际知觉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从而消除人际交往中的畏惧感和焦虑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团队辅导活动之中,接纳自己、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

〔参 考 文 献〕

〔1〕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3).

〔2〕卢勤.团体辅导在有同学丧失班级中的运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6).

〔3〕申建朝.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4〕徐洁.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王贝蓓.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恋爱压力的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篇11

一、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发现,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自身难以融入集体。第二,与他人的交往存在障碍。

(一)个体与集体的交往存在障碍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在实际的个体融入到群体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个体的动机需求与群体的动机取向不一致的情况,这使得有些新生进入大学后便脱离群体,加入“老乡会”,与他们一起进行娱乐活动。更甚者,有些新生独来独往,进行独立的自我活动,这无形中疏远了自己与他人、与班集体的距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次,有些新生一进入大学就坠入了爱河,从而对班级活动失去了热忱,陷入了两人的“爱情世界”,这也不利于发展其人际关系。

(二)与他人的交往存在障碍

较之于高中时期的人际关系,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和类型都表现出全新的特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有老师、同学、舍友、工作伙伴等。在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大学教学工作特殊性的存在,使得教师不能像高中的教师一样,时刻督促自己学习,这就使得有些认识偏差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再受到关注,进而自暴自弃,对教师产生看法,以至于关系不融洽。在同学、舍友的交往中,由于各自都来自四面八方,思想文化、生活习惯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多数为独生子女,性格较为自我,往往可能使得同学、舍友之间存在矛盾,若不及时解决,就会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其次,在陌生人和异性的交往中,由于自卑心理障碍的存在,使得自己不敢踏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因而在大学人际交往的圈子不能扩大,停留在高中时期的人际交往的模式。

二、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偏差

通过本次的调查的交叉分析,高校新生当中不是独生子女新生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较为和谐,占到了76.92%。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大学新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环境都比较安逸,他们是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喜欢听父母和老师的赞赏,自尊心、自信心特别强,因此他们的自我心理特别强。进入大学,必然得开始过集体生活,要面临着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如何与他人相处,这些问题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然而多数新生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不顾他人的感受,横断独行,不懂得如何进行移情和同理心的思考,造成他们无法交到知心朋友,使得他们人际关系僵化。

(二)缺乏沟通的必要技巧

在问卷中:你认为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不好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的问题中,80%的被抽查的新生表示,不懂得交际的技巧是产生障碍的最主要原因。可见,缺乏必要的沟通的技巧是新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在实际的大学新生的交往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自己在交往过程中言语表达不合适,往往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对交往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之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倾听,就更容易导致了人际交往产生问题。

(三)功利主义倾向导致的人际关系的变质

通过问卷调查,在对于“与人交往时,你比较在意对方的 ”问题中,对于“家庭背景”“个人能力”“长相”“学习成绩”的选项占较大的一部分。可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以志同道合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他们在潜意识里其实都有一种思想——人际关系能够帮助自己以后更好的成长和成才。他们看到对方有利可图,是学生干部、家庭背景较好,与之交往既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能够从中获得好处。以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一旦出现关系的裂痕,就会很难再修复。

(四)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存在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当中往往存在着自卑,“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设防心理”等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据相关资料显示,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新生,往往他们会担心外貌、家庭背景等不如他人而害怕与他人进行交往,不敢踏出与他人交流的第一步,进而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在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中,如“设防心理”,我们可以发现,在两个人的相处中,特别是在陌生人的交往中,我们可能会有防范心理的存在。“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负面作用,会阻碍正常的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际交往问题的形成。

三、解决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篇12

一、一般资料

1.基本情况

朱某,男,19岁,新疆人,汉族,高职院校大一新生。来访者身高175cm左右,穿着整洁,体态正常,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无心理咨询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性格文静、内向,不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自述与母亲关系亲密,大一时几乎每天给母亲打电话,有时一天2~3次。母亲漂亮爱打扮,非常宠爱自己,小学时还是母亲给自己洗澡,初中时才没有再跟妈妈睡在一起,为分床还生父亲的气。因父亲经常出差、内向不善言辞而缺少交流,在家时与父亲说不上两句话就会有冲突。爷爷大男子主义,家里都是爷爷说了算。小学时就被认为女里女气,初中时因脸上长满痘痘,被女生嘲讽,受伤害大,为此妈妈还多次与班主任交涉。性格变得较内向、孤僻,没有要好的同学。

3.个人陈述

两天前坐公交车手机被偷后,不知道怎么处理,对同学谎称手机坏了。现在考上的高职院校不好,学生素质差,想要退学,羡慕其他大学的学生。不喜欢寝室同学,没有共同话题。自己喜欢打扮,想做较完美的自己。认为寝室同学脏、乱,不爱卫生,没有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适应。自己在寝室没有朋友,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愿意告诉室友,怕被嘲笑或瞧不起。这次手机被偷后又后怕又内疚,但是找不到人倾诉,也没有人关心。最近几天觉得特别孤单、无助、伤心和烦躁,希望通过咨询找个人倾诉,调节目前的负面情绪,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4.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眉目清秀,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因手机被偷的负性事件主动求助,表现出希望解决问题、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来访者因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和同学交流少,而不知道如何处理因负性事件导致的剧烈情绪波动(害怕、内疚等),希望从心理咨询中获得帮助。深入交谈后发现来访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自卑与自大并重,对外界环境与人多有负面评价。也缺乏一定的交流技巧,如在和咨询师的交谈中,常表现出急于表达自己的问题、想法,却很少静下来倾听对方的回应,常不礼貌的打断谈话而转到其他话题。自己也提及生活中不知道该和别人讨论什么话题。在交谈过程中,表情自然、能与咨询师对视。

二、诊断

1.诊断结果

根据该来访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人际交往不良。

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询行为,无幻觉、妄想、逻辑思维混乱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悲伤、烦躁等负面情绪。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来访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来访者因手机被盗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而因为人际交往不良导致缺乏社会支持而出现孤单、伤心、烦躁等,时间在一周之内,病程较短。

总体来看,来访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来访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初中时被女同学嘲笑导致在人际交往上的退缩、自闭;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自我封闭孤傲处世,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来帮助应对。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对人对事负面评价居多。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来访者协商后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1.1具体目标: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

1.2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2.理论原理和方法

根据求助者状况,经过与求助者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进行心理辅导。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角色扮演的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咨询中通过情景模拟,要求来访者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在本咨询中希望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减轻情绪困扰,使用角色扮演法来学习和练习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五、咨询过程

1.诊断阶段

共做两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第一次咨询:来访者因手机被偷导致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咨询中主要围绕手机被偷及学校学生素质等来访者关心的话题进行会谈,一方面为来访者提供信息和心理支持,第二个方面用接纳、共情、理解和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三搜集了来访者的相关信息,帮助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和咨询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断。

第二次咨询: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资料,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人际交往状况和目前最大的困扰。在本次对来访者进行了心理评估,通过协商与来访者确定了咨询目标。随后制定了咨询方案。

2.咨询阶段

三个任务:一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二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三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三至六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调适。

2.1合理情绪疗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手机被偷心情不好也不愿对他们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寝室同学从来不主动招呼我,他们肯定讨厌我。2)手机被偷,很丢脸,他们如果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我活该。

造成的结果:不想和寝室同学交流,独来独往,感到孤单、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寝室同学从不主动招呼我,一定代表他们讨厌我吗?我自己是否经常主动招呼他们?2)手机被偷我是受害者,觉得自己缺乏社会经验被偷而感到丢脸。人们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现在缺乏社会经验并不意味着以后也缺乏社会经验,只要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经验会越来越丰富的。我的手机被偷了,他们一定会嘲笑我吗?还是只是我害怕他们会嘲笑我?我希望了解别人遇到手机被偷的情况是如何应对的,但是我又不去询问别人的意见,我怎么能够获得足够的经验呢?也许他们会给我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我因为害怕被嘲笑所以错失这个机会。就算他们会嘲笑我,那又如何?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可能被别人嘲笑或讨厌,这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来访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来访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自己情绪不稳定,对一些人和事常常进行负面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而敏感,但是又对他人苛责过多。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所以觉得别人会讨厌自己和嘲笑自己,其实是自己形成了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指出来访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自卑,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咨询,来访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2.2角色扮演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咨询师先扮演来访者寝室同学,对来访者手机被偷一事进行交流。一方面了解来访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帮助来访者看到不同的视角,从自己对同学态度的负面想象中跳出来,看到其他可能性。

然后进行角色互换,由来访者扮演寝室同学,咨询师扮演来访者,这样有助于来访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咨询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对周围同学、老师进行简单的调查,了解他们对手机被偷的人有何看法。引导来访者从中获得支持信息,并合理看待负面评价。

2.3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针对来访者情况,提供人际交往的相关看法以供参考。

热情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能总是消极地等待,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对你会开放;理解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在与同学交往中,如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宽容谅解:周围的同学都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处理问题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对许多问题也会有不同见解,这就要求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会导致敌意。

人际沟通中常用技巧:聆听;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说话的技巧;学会欣赏别人等等。

3.巩固与结束阶段

共进行两次,回顾咨询中涉及到的关于来访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对初中时导致来访者性格改变的负性事件进行简单梳理,引导来访者使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并帮助来访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最后建议来访者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对咨询的自我评估

经过几次咨询,来访者汇报心情好多了,觉得手机被偷的事情造成的情绪波动已经平复,对人际交往悲观失望的情绪也已经得到一定调节。在生活中尝试转换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就读学校、寝室同学有更为正面的看法。也尝试在生活中练习使用咨询师提供的人际交往技巧,虽然有时不是特别有效,但是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锻炼和挑战。准备继续去图书馆借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认为这些书对自己会有帮助,将会在实践中慢慢练习交往技巧。

2.来访者周围人的评估

在保密情况下联系来访者辅导员询问情况,了解到来访者近段时间参加班级活动较为活跃,班上同学特别是同寝室同学反映朱某更为合群,开始和同学有一定交流,情绪状态较好。

3.来访者前后心理测验比较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咨询师评定

第一、对咨询师提供的信息接受度较高,认可关于不合理信念的说法。咨询后能够举一反三的使用ABCDE模型,识别并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进步一认识,开始尝试用更为正面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同学。第二、来访者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轻松,虽然对人际交往还有一定担忧,但对于人际交往的技巧很感兴趣。第三、在和咨询师的交流中,开始能够考虑到咨询师的感受,比第一二次咨询时更能耐心聆听,打断谈话时更有礼貌和节制。表示愿意尝试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

七、总结

本例表面上看是因为应激造成的情绪问题,但其实质是长期人际交往不良缺乏人际支持而积累的后果。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人格特点和具体的应激事件对其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处理,在咨询中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较好的处理了来访者的认知偏差,结合角色扮演、人际沟通技巧学习处理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并发展了人际交往技巧,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篇13

警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以集体活动为中心,成为警察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特点。这种人际交往成为同事之间形成亲密战友关系的有利客观外在条件。

2.平等交往

在警队里,不论职务高低,上级还是下级,政治上一律平等。平等交往有利于警察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警队的凝聚力。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平等的交往模式对于形成警队内部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往

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警队的纪律,也是警队夺取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铁的纪律,是警察人际关系区别于其他群体人际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警察人际交往的服从性与平等性并不相互对立。服从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上,是正式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是非情感性的。尊重与爱护警察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就能形成一种极为牢固的良好的警察人际关系。

警察交往的心理学原则反映了人际交往普遍的心理规律,也是进行友好交往的一个实践准则。只有把握和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在交往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引发积极的交往行为。可参考的具体交往原则如下: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自重自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感情、愿望、习惯和爱好。在交往中先学会尊重他人,就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进行友好的交往。

2.真诚原则

真诚会使人在交往时有明确的可知性和预见性,只有真诚,才能使别人放心,赢得别人的信任。在交往中要正直无私、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

3.宽容原则

宽容是警察进行人际交往的“剂”,可以减少交往中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宽容是要待人以宽,发现别人长处,要大度容下别人的过失。另外要严于律己,当发生矛盾时,要多想自己的不足,主动承担责任。

4.互利原则

平时,要刻苦地工作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技能,树立平等待人、团结同志、互相关心爱护等观念。通过交往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在品德、知识、自身修养等方面都有长进,产生同事之间的团结友爱。

人际交往大体上可分为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语言交往通常以达意的功能为主,传递消息性和评价性信息,行为主体通常是自觉的,而非语言交往一般以传情的功能为主。行为主体更多的是不自觉的。如果,警队掌握了这两种基本的交往技巧,就会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1.语言交往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凭借语言沟通的,语言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警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进行的语言交往主要是借助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交往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善于聆听,乐于交谈,就能使警察在良好的心理气氛中顺利交往。

(1)听的技巧

聆听他人讲话时要专心,要用心去听,而不是只用耳去听。要暂时忘却自己的想法和成见,与讲话者一起去回顾体验,要通过目光接触、点头、赞许声等给予积极反馈,增强对方表达的自信心,使他乐于讲下去。聆听时要耐心不要表现出任何不耐烦和不高兴的神情。聆听时还要虚心,不要轻易打断他,要善于发现对方思想中的闪光点。

(2)说的技巧

说是对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说是要给人听的,要使别人对自己说的感兴趣、听得明白,就应当掌握一些说的技巧。一是选择好话题,话题要有积极意义,要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经验和对方当时的心境。二是语言要简练、通俗、生动,要说得得体,合时宜。三是善用敬语,对上级,要谦恭有礼,警察之间则要多用亲切友好的词语。四是适当赞扬别人。适时适度、发自内心地赞扬别人,可以造成融洽的交往气氛,强化人际吸引力。但赞扬要真诚适度,不要乱戴高帽。

2.非语言交往的技巧

非语言交往是指交往双方通过服饰、目光、表情、身体的动作姿态、声调等非语言行为和人际空间距离等进行沟通的技巧。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行为虽然只是语言行为的辅助和强化手段,但它有时可代替语言传情达意,还能微妙地传递语言难以表达的“弦外之音”,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以,要提高警察的交往能力,应当引导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一些必要的非语言交往技巧。

(1)目光技巧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是人际交往间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往。在交往中通过目光的交流可以促进双方的沟通,目光的方向,眼球的转动,眨眼的频率,都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和流露情感。正视表示尊重,斜视表示轻蔑,双目炯炯会使听者精神振奋。柔和、热诚的目光会流露出对别人的热情、赞许、鼓励和喜爱,目光东移西转,会让人感到是心不在焉。交往中,适当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彼此的关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眼神的作用,平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用眼睛“说话”的能力。

(2)体势技巧

体势包括体态和身体的动作、手势。在人际交往中,人的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特定的态度和含义。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感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侧转或背向对方,表示不屑一顾。不同的手势也具有各种含义,比如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双臂外展表示阻拦;拍脑袋表示自责或醒悟;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有些手的动作容易造成失礼,比如,手指指向对方面部,单手重放茶杯等。

(3)声调技巧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在不同的场合说出来,可以表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声调,也是保证交往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与友情;缓慢、低沉的声调表示同情和关注对方;用鼻音则显示傲慢、冷漠、鄙视,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青年警察在人际交往中要细心体会声调的微妙,学会正确运用声调,以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4)距离技巧

人都有一种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需要。个人空间距离的大小与交往的对象、内容、场合和情境有关。一般来说,人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他们的人际空间距离就越小。心理学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和情境,划分了四种交往距离: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一般在0.45米以内。这个距离属于家庭成员、亲密战友等关系最密切的人。在亲密距离交往的人,相互挽臂执手、促膝谈心,不拘小节,无话不谈。亲密距离具有排他性,没有达到那种亲密程度的人插足这个区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个人距离。交往距离在1米左右。这个区域有较大的开放性,朋友或熟人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