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家庭教育指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学生与家长之间缺乏对等交流高中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同时,这一成长阶段的教育和引导,也会对其个人的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家长和家庭环境作为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其对高中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非常深刻的[1]。但从现阶段高中生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状态来看,家长对其与孩子关系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双方的沟通存在不平等现象。这种缺乏平等性的沟通会导致家长对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状态缺乏准确了解,会进一步影响两者的后续关系建设。
(二)家长对网络环境的认知具有片面性这一点主要是指家长由于年龄阶段和实践能力的限制,对网络平台的应用原理、优势与作用并没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反而由于对子女管理和控制的敏感性,放大了网络平台的负面作用,从而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应用时一味地采取限制的方式进行管理。这实际上意味着家长放弃了一部分应用网络平台实施家庭教育和引导的优势,也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优化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有效应用网络环境指导家庭教育的路径
(一)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上文已经提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高中生教育和引导工作开展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层次上来讲,家庭教育实际上也是学校教育环节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了网络平台的支持,教师与家长就可以通过社交群平台,随时随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沟通。网络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开放性能帮助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状态。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状态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呈现。这为学校和家庭两个环节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状态更有利于其通过家庭教育的引导,从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上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通过转变学生的心态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更多元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环境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其平台上的资源和信息有显著的多元性特征。从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来讲,传统模式必然无法适应现代高中生的需求。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在广泛的网络资源中选取适当的家庭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应用在学生的家庭教育中。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家校沟通的网络平台或微信平台,定时推送一些具有教育指导价值的高中生教育案例和方法,供家长参考[2]。另外,为了增强教育的互动性,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视频、语音等交流方式,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提出一个阶段学生的具体问题,并在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中寻求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网络平台上本来就有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讲解或公开流通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对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有相应的借鉴和学习意义,可以同步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高双方协作教育的效果。
篇2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家庭教育显而易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的教育。家庭中的成员主要就包括父母、长辈和孩子。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指家长和长辈对孩子所进行的综合性教育或是对孩子形成的家庭影响。因此,其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第一,启蒙性。家庭是人生第一学校,父母、长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的特点。家长要认识到这一特点,把握好时机,做好家庭教育,为孩子日后成人的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础。第二,终身性。一般情况下人从生下来以后,不论是在家、上学、工作等等时候,都要与家人联系,无时不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随机性和随意性,少了学校教育的那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比较系统式的教育,更多的是家长的言行举止上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将是终身式的,影响着人的一生。第三,亲和性。多数的家庭,都包含了父母、长辈对子女无私的关爱和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这是家庭教育特有的亲和性特点。
二、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负面作用
(1)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的做法严重阻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现在一家一个孩子,正处于读高中的这个非常时期,家长们对于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是“一求百应”,甚至出现为了上孩子吃得好、穿的暖,孩子不求也主动的给予孩子,从而以显示其对孩子的关怀。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大大忽视了孩子的精神成长,不仅没有给予积极的引导,反而带入了误区,让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精神世界一片狼藉,道德理性严重缺失,从而不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
(2)重分数、轻德育的思想使得学生也不重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方面的教育功能。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到了高中,马上就要进入大学了,那么以我们目前的升学体制来说,还是分数最重要。所以,多数家长只看重高分,看孩子每次模拟考试、每一科儿考试的分数,排了多少名次,有多少升入重点或是理想大学的机会。对于高中政治课的学习也只是看这科的分数,而并不在意其是否起到了德育的教育目的。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受其影响,忽视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并不考虑自己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都得了什么道理,对世界产生了什么积极的想法,而也只是关注成绩和排名。
(3)说得多,做得少让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成为空谈。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基础,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德育教育上更是需要言传身教才可以,但往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是说得多,做得少,滔滔不绝的用理论来灌输子女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该如何如何,但是自己不做,甚至做不到,更有甚者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高中生来说,其并不具备完全的判断是非能力,而且其自小从父母那里学来的都是些习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那么对于其来说,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所传达的德育教育也不会对其产生效果,所以,家长这种说得多,做得少的教育方式,只会让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成为空谈。
三、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正面作用
(1)发挥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作用,辅助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作为高中生来说,其思想上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所以在做事时容易产生判断失误而发生行为偏差的错误,这个时期是需要给予高中生积极引导,从而防止其走上歧途。高中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就是要发挥这样的作用的,但是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不可能很全面、及时的发现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积极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因为家长对于自己子女的了解、观察要比学校老师跟容易,如果发现有什么异常,给予积极、及时的干预,那么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确保高中生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辅助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向正方向发展。
(2)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性作用,为高中思想政治德育教育的常规工作做好监督。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体现在日常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就涉及了除了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学校颁布了一些校规、校纪对这些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而这个规定的具体实行除了学校外,还要受到家长的教育和监督,从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发挥其引导作用。由于很多家长重分数、排名,而使得学生也不注重政治课德育教育功能,只想着分数、排名。可见家长的指导作用有多重要,家长应该把智育和德育同时重视起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知道政治课的分数和德育教育同样重要,认识到自己不仅要具有高文化、高分数,考入到理想的学校,还要同样具备良好的德性,这样才能成为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潮流。家庭教育要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相结合,积极发挥其指导性作用。
四、促使家庭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发挥正面作用的建议
(1)形成家长和学校具有思想德育教育统一战线。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就是家长了,家长和学校教育比较起来具有启蒙性、终身性、亲和性和权威性的特点,所以,家长和学校如果形成了思想德育教育统一战线,就更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培育出智能和德能全面发展的学生。
(2)提高高中生家长的素质。高中生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学生能否具有高素质的前提。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长如果素质高,子女耳濡目染也会得到一定的熏陶。那么就会为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生,更有利于开展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开展。
(3)重视对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要想让家庭教育很好的对高中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发挥正面作用,就必须和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进行积极沟通,并对其进行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培训,让家长掌握更为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五、结论
总之,家庭教育的存在是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以其自身的特点对孩子进行着重要的教育过程,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品德、高素质的孩子,有着更好的人生和前途。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也是对高中生这一特殊时段的孩子进行更为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希望培育出更为有用的接班人。所以,家庭教育应该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而有效的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对指导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1]研究已经表明,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自身特点有关。
由儿童父母的学历、职业和收入等构成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家长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关系的专题研究已有不少;对家庭教育进行的许多全国性大型调查也往往将家长社会经济地位设置为前置变量之一;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以家庭教育为中介影响儿童发展已经被许多研究者所重视[2][3]。然而,以家庭教育指导作为背景来研究家长社会经济地位的发展趋势和家长社会经济地位对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影响,尚显薄弱。认识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新特c,是新阶段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研究利用中国儿童中心2012年在全国六省市对12000余名3~18岁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现状调查时获取的数据,以儿童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家庭收支三项指标为核心变量,对儿童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现状、趋势及其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由此获得对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特点的认识。
一、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
1.儿童父母学历的现状与趋势
如表1所示,分年龄段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高中段、初中段、小学高段、小学低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随儿童年龄段的下降而逐级提升,幼儿段儿童父母的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22.7%和24.1%,高中以上学历比例高达77.1%。
儿童父母学历随儿童年龄段下降而升高的现象,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父母群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可以认为,儿童父母学历层次的提升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变化的特点。
2.学历与其他自身特点的关系
如表2所示,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与职业层次、收入层次和业余活动之间存在联系。其中,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家庭收支状况以及业余忙于进修事业、亲子游戏和辅导孩子功课之间呈现具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与职业为工人农民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业余忙于家务和成人娱乐之间呈现具显著性意义的负相关。可以认为,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愈高,他们的职业层次、收入层次和业余教育投入程度也愈高。
3.学历与家庭教育状态和参与指导状况的关系
如表3示,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与家庭教育水平和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水平存在联系。具体而言,儿童父母的学历水平与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观念态度、教育方法、教育要求、家庭环境氛围的创设以及家庭教育的总体水平之间存在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与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存在具有显著性意义的正相关。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愈高,家庭教育的状态愈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参与程度愈高。
二、儿童父母的职业层次
1.儿童父母职业的现状与趋势
如表4所示,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从高中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的比例逐段下降,为干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逐段上升。幼儿段儿童父母中,工人农民、干部管理人员、商服人员与个体户和专业技术人员4类主要职业的比例分别为24.1%、17.6%、22.5%和22.9%,其中工人农民的比例比全体儿童父母低12.3个百分点;干部管理人员、商服人员与个体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率分别比全体儿童父母比例高出2.6%、3.2%和6.3%。从各年龄段儿童父母四类职业分布状况看,不同职业间的差距随年龄段的下降而缩小,到幼儿段,儿童父母四类职业的比率已经趋于接近。
可以看出,从高中段到幼儿段,儿童父母的职业层次存在逐级上升的现象。可以认为职业层次的提升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群体变化的特点之一。
2.儿童父母职业与其他自身特点的关系
从表5―表7数据表明:儿童父母的职业类别与儿童家庭居住特点,儿童父母的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学历层次、业余主要活动以及家庭的结构类型和收支状况之间存在联系。具体表现为:
篇4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既能体现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家庭教育模式,也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
四国高中生调查发现,当孩子有了好成绩时,各国父母都特别高兴,母亲比父亲更高兴(表1)。其中,韩国父亲最高兴,有75.4%的韩国父亲为孩子的好成绩感到高兴,其次是美国父亲(67.7%)、日本父亲(63.1%),最后是中国父亲(57.6%),比其他三国的父亲低7-18个百分点。91.9%的日本母亲当孩子有了好成绩时特别高兴,其次是美国母亲(91.1%)、韩国母亲(89.4%),中国母亲居最后一位(76.4%),比其他三国的母亲低13-25个百分点低。可见,总体来说母亲比父亲更经常地为孩子感到骄傲。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母亲为孩子感到骄傲的比例要比父亲高出20个百分点。四个国家进行比较发现,认为父母为自己的好成绩感到快乐的韩国高中生、日本高中生人数较多,比例较高,而中国父母很少喜形于色。
调查还发现,韩国的父亲们、美国的母亲们经常表扬他们的孩子。据高中生们自我报告,有53.7%的韩国父亲们经常表扬孩子,其次是日本父亲(48.7%)、美国父亲和中国父亲并列第三。另外,美国母亲最愿意表扬自己的孩子(80.4%),其次是韩国母亲(80.1%)、日本母亲(77.8%),中国母亲居末位(65.5%)。从这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父母很少表扬孩子。同样,父亲、母亲对比发现,母亲们经常表扬孩子的比例要比父亲们高得多,而父亲们更多时候以威严为主。
表扬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与称赞、鼓励、肯定,会给孩子一定的心理满足,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原动力。父母给孩子的肯定、表扬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对亲子关系有较大影响。表1中可见,中国高中生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的感受也较少。其中,美国高中生感觉与父亲在一起最快乐(68.1%),其次是韩国高中生(65.4%)、日本高中生(64.3%)、中国高中生(59.3%),中国高中生比美国高中生低了近9个百分点;和母亲在一起很快乐的比例,韩国高中生最高(91.9%),中国高中生最低(68.7%),相差23个百分点(见表1)。
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父母往往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情绪比较内敛含蓄,因此无论高兴与否,都不会明显表露,较少为孩子感到骄傲和快乐,较少表扬孩子,孩子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也难以感到由衷的快乐。
2.中国妈妈与孩子沟通最少。
亲子间的有效沟通既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途径。调查表明,父亲与母亲相比,母亲与孩子沟通、聊天的次数更多。表2可见,经常与孩子聊天的母亲比例高出父亲40-5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女性在亲子沟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四国父母进行比较发现,中国父母和孩子聊天的次数较少(父亲44.8%,母亲74.2%),其中,父亲位居第二,母亲位居第四。和其他三国的母亲相比,中国母亲经常与孩子聊天的比例要低10-19个百分点。可见,中国母亲与孩子沟通最少。
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与中国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伪沟通”有密切关系。调查中我们发现,约有80%的父母都认为自己与孩子进行了沟通,但是只有20%多的孩子认为父母与自己进行过沟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往往是由于父母常常以成绩、考试排名、学校表现等作为沟通内容,甚至以查询、指责、批评为沟通内容,但是孩子不认为这是沟通。因此,虽然中国父母认为自己与孩子进行了很多沟通,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中国高中生的感受并不是如此(见表2)。
或许因为沟通效果并不好,因此中国高中生有烦恼时,也较少找母亲倾诉。表2的数据还显示,当有烦恼时,四国高中生们更愿意找母亲倾诉,但中国高中生找母亲倾诉烦恼的比例最低(72.6%)。与排名第一位的日本母亲(91.2%)相比,低了近19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父母缺少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价值。当然,产生这样的结果也许与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中国父母大多为双职工,而日本、韩国很多女性结婚后便做全职家庭主妇,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沟通较多。
因此,有半数多的中国高中生认为父母不太理解他们(父亲55.7%,母亲54.6%)。尤其是中国母亲,在这一项上排序第二,虽然比韩国母亲比例低,但是比日本母亲高出5个百分点,比美国母亲高出13个百分点。
3.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独立性最不认可。
在对孩子独立性的认可程度上,四国的父亲比母亲更容易把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表3的数据显示,和日韩美三国相比,中国父母更少认可孩子的独立性,较少把孩子当成大人。其中,日本父母把孩子当大人看的比例最高(父亲72.5%,母亲69.4%),四国中位居首位,中国父母把孩子当大人看的比例最低(父亲64.7%,母亲50.7%),在四国中位居末位。
另外,总体来看母亲比父亲管孩子更多一些,父亲往往不太管孩子,更愿意把孩子当作大人看待。这可能是因为与母亲相比,父亲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较独立。同时,因为大多数父亲的工作时间比母亲长,因此对孩子的管理时间比较少。
比较而言,日本的父母不管孩子的比例较高,分别位居第一二位,而中国父母不太管孩子的比例较低(父亲67.8%,母亲38.0%),排序较靠后,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这说明和其他三国相比,中国父母对孩子管理更多(见表3)。
4.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最随意。
孩子学会使用零花钱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父母往往是孩子零花钱的主要来源。本次调查发现,对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的高中生来说,父母从来不给零花钱的情况很少,只有2.0%的中
国高中生、3.4%的韩国高中生和13.1%的日本高中生回答父母从不给零花钱。但是对美国的高中生来说,父母不给零花钱的情况比较普遍,多达42.2%的美国高中生回答父母从不给零花钱。这可能是因为美国高中生大多要通过劳动自己赚取零花钱,因此他们的父母不会主动给孩子零花钱。可见,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最普遍。
给零花钱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图1可见,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最随意,孩子需要就给的比例最高(63.1%),在四国中居于首位。定期给的比例为34.9%,而日本、韩国的父母定期给高中生零花钱的比例较高,分别位居第一二位(见图1)。
定期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学会定额消费、理智消费,正是消费教育的重要方法。如果孩子想要就给,过于轻易满足消费需求,看起来是父母疼爱孩子,或者在心理上弥补了没时间陪伴孩子的内疚,但是容易使孩子养成缺乏理财计划、任性、随意的习惯。因此,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按照孩子的合理需求,定期给孩子零花钱,帮助孩子学会合理开支,长远规划,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
5.中国父母最喜欢用金钱奖励好成绩。
各国父母通常也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对他们表示祝贺或奖励,例如孩子过生日、取得好成绩等。调查发现,父母在孩子过生日时给零花钱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奖励考试取得好成绩。四个国家中,美国父母最喜欢用零花钱对孩子表达生日祝贺(79.7%),其他依次是日本(68.6%)、中国(61.8%)、韩国(59.4%)。用金钱奖励好成绩的做法中,中国父母的比例最高(46.1%),美国、日本、韩国的比例分别为27.9%、25.3%、25.1%;另外,有30.4%的中国高中生因为在比赛或竞赛中表现突出而得到过父母奖励的零花钱,为此得到零花钱的日本、韩国、美国高中生分别为13.8%、11.4%、15.4%(见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父母更喜欢奖励孩子的“好成绩”和“突出表现”,表现出的是对孩子“有条件的爱”;而美国父母祝贺的是孩子“本身”,更少受到孩子表现的影响,表现出的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毋庸置疑,无论是中国父母还是美国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父母该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中、美父母的理解差异较大。有条件的爱容易使高中生形成功利心理,成绩好的时候兴高采烈,成绩不好的时候垂头丧气,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对亲子关系感到隔阂。用金钱奖励学习,还容易使学生难以形成长久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来源于金钱获得,一旦得到满足便再无兴趣和动力。
6.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消费指导要求多检查少。
家庭对孩子有意识的消费教育通常包括指导孩子合理规划、量入为出、购物时货比三家、消费后做好记录等。调查发现,61.5%的中国父母经常提醒孩子“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分别比日本、韩国和美国这样做的父母多出约41个、10个和28个百分点。78.5%的中国高中生父母要求孩子合理规划自己的花费,比例同样高于韩国(64.3%)、日本(58.9%)和美国(43.0%)的高中生父母;60.6%的中国高中生父母提醒孩子购物要货比三家,高于日本(48.9%)和美国(26.2%)高中生父母,但低于韩国高中生父母(86.2%);50.3%的中国高中生父母询问孩子零花钱的用途,高于日本(23.7%)和美国(34.6%)高中生父母,但低于韩国父母(59.4%);另外,21.1%的中国高中生父母要求孩子记录自己每天的花费,也高于日本高中生父母(13.8%),但低于美国(21.7%)和韩国(33.3%)高中生父母(见表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中国的高中生父母比日本和美国的高中生父母对孩子进行了更多的消费教育。从消费指导的具体内容来看,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消费前的规划及如何合理消费的指导较多,近八成父母要求孩子合理规划,六成以上的父母提醒孩子合理选择、货比三家,但是中国父母对孩子具体的消费支出的了解并不完全清楚,对孩子应该如何记录和总结自己的消费情况指导较少,只有约一半父母会审查孩子的消费情况,要求孩子记录消费情况的父母仅占两成。
7.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消费需求最纵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看重和遵循的消费价值观。各国父母给孩子的消费教育中均提倡勤俭节约。表5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85.7%)的中国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要节约,位居四国首位。其他依次是韩国高中生父母(83.4%)、美国高中生父母(79.1%)、日本高中生中父母(48.8%)。但是,与之矛盾的是,中国的高中生父母一方面最重视教育孩子要节约,另一方面又最容易满足、甚至纵容孩子的消费需求。本次调查发现,43.0%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家人都会给买,分别比日本、韩国和美国的高中生高出约27个、16个和23个百分c。另外,有19.3%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即使价格贵,但如果周围的同学有,家人也会给买,比日本、韩国和美国的高中生高出5-12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父母在引导孩子合理消费方面存在一些矛盾的教育行为。一方面,父母要求孩子节约,另一方面又对孩子的各种消费需求随意满足,甚至纵容(见表5)。
另外,值得注意到是,消费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常常会引发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在这方面以韩国的高中生最为突出,51.7%的韩国高中生常因花钱太多,受到父母的训斥,经常如此的日本高中生有35.0%,中国高中生有34.6%,美国高中生有21.8%。
8.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朋友最不了解。
调查发现,近七成的高中生父母对孩子的交友情况(69.7%),半数多(55.4%)父母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六成多(61.3%)父母知道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七成多(74.4%)父母了解孩子回家以后干什么(见表6)。可见,总体来说父母对高中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还远远不够。交友、生活、兴趣、活动等均是高中生成长的重要方面,只有父母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才能与孩子有更和谐的亲子关系,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见表6)。
比较而言,中国父母对高中生的交友情况了解最少,比平均值低6个百分点,比其他国家低1~17个百分点,在四国中位居末位。虽然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兴趣、课余时间了解并不是特别多,但是也并非最差,这或许是因为中国父母认为学习、兴趣、课余活动等对高中生的成长更重要。而美国父母了解孩子的比例最高,八成以上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和放学以后干什么。父母了解孩子的生活是家庭养育过程中重要的教养行为,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给他们更多的指导。
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发展,良好的亲子沟通与学生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同伴关系及学业成就都有积极的联系。调查发现,中国高中生也和父母聊天最少。其中,82.0%的日本高中生、73.8%的美国高中生、70.1%的韩国高中生表示“经常和父母聊天”,但只有54.8%的中国高中生“经常和父母聊天”。而且,中国高中生觉得烦恼无处诉说的比例在四国中也最高,遇到烦恼时21.0%的中国高中生无人倾诉,韩国、日本、美国高中生分别有19.4%、17.2%、8.4%有此感受。
表7的数据显示,四国高中生倾诉烦恼的首选对象均是同性朋友(中国79.9%、美国69.3%、日本85.1%、韩国82.2%),其他也多以父母、异性朋友、兄弟姐妹为主。但是表7可见,中国高中生更喜欢向网友倾诉,父亲不在前五位之列。事实上,父亲位居第六位(15.8%)。综合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尽管在各国高中生中,母亲都不是倾诉烦恼的首选对象,父亲更位居朋友、母亲和兄弟姐妹之后,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高中生更不愿意向母亲和父亲倾诉烦恼。中国高中生跟父母沟通少,这跟我们的文化有很大关联,中国人更为含蓄,不鼓励个人表达意见,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不习惯于相互公开表达内心感受和想法,因此给亲子沟通造成障碍。当然,也可能因为中国父母对孩子了解少,与孩子的沟通不够理想(见表7)。
9.中国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调查发现,多数高中生认为“父母关心我”(92.0%)。比较而言,中国高中生认为父母最关心他们(94.0%),其次美国高中生(93.9%),均高出平均值。韩国高中生(91.7%)和日本高中生(88.4%)认为“父母关心我”的比例低于平均值(表6);认为父母关心成绩的高中生平均比例为77.8%。比较而言,中国高中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关心最多。表8可见,中国父母关心孩子成绩的比例为86.8%,比日本父母高22个百分点,比美国、韩国父母也高出4-6个百分点。虽然中国父母对孩子很关心,但是给孩子的激励却很少。数据显示,只有半数多中国父母会经常表扬或激励孩子(52.0%)。
比平均值低了10个百分点,在四国中位居末位。但是,中国父母经常批评孩子的比例并不高(38.2%),在四国中位居第三,比平均值还低近4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感受到父母给孩子的中国式的父母之爱,特别关心孩子,宠溺孩子,但是很少表扬孩子,总是含蓄地爱着孩子,不愿意外露情感(见表8)。
另外,表8中也显示,中国父母关心高中生的成绩最多。86.8%的中国高中生、81.2%的美国高中生、82.8%的韩国高中生觉得“父母我的学习成绩很关心”,而只有59.1%的日本高中生觉得“父母对我的学习成绩很关心”。父母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但由于传统教育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智力轻德育、重知识轻健康、重学历轻能力的社会倾向,这种社会观念左右着父母的认识,进而影响着未成年人发展权的全面实现。
调查还发现,82.1%的中国高中生表示父母平时最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位居父母最关心之首,不仅高于对孩子身体健康(79.1%)的关注,更远远高于对孩子生活习惯(49.8%)、交友情况(44.5)和情绪变化(31.9%)的关注。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抱有较高的学历期望,不仅超出高中生对自己的预期,也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调查数据显示,33.8%的中国高中生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研究生学历,50.7%希望孩子将来具有本科学历,12.6%希望孩子将来具有大专学历,仅有2.9%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高中(含中专、技校、职中)学历。
10.中国父母允许孩子决定升学或前途最少。
父母给孩子支持、鼓励,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表9的数据显示,65.5%的高中生认为“父母允许我自己决定升学或前途”,55.4%认为“父母不干涉我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但是也有半数多认为“父母老干涉我”(54.7%)(见表9)。
比较而言,虽然中国父母总是干涉孩子的比例最低(39.1%),不干涉孩子课余时间的比例也较高(60.2%),但是中国父母允许高中生自己决定升学和前途的比例也最低(43.5%),比平均值低22个百分点,与其他国家相差18-47个百分点。而美国高中生认为 “父母老是干涉我”的比例最高(65.3%),不干涉课余时间的比例最低(45.3%),但是美国父母给孩子决定自己升学和前途的自也最多(90.3%),比中国高47个百分点。这说明,美国学生虽感觉父母平r干涉多,但事实上在关系自己前途的重大问题上,他们的自最受尊重;而中国学生虽感觉父母平时干涉最少,但在关系前途的重大问题上,他们的自却最不受尊重。这也是中国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往往忽略关乎孩子成长的重大问题,而在细枝末节上表现出父母的溺爱。
高中阶段是开始理性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帮助孩子具备自主发展意识,具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极为重要,中国父母在这方面仍需努力。
根据上述一些研究发现,笔者对中国父母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更好地改善中国的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状况:
1.父母要学习沟通技能,做民主型父母,拓宽与孩子交流的渠道。
本次调查发现,中国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这也导致了孩子心中有烦恼不愿意找父母倾诉。然而,对于在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和父母更好地交流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在青春期里,他们更多地容易受伙伴的影响,他们也会遇到很多人生问题需要有人给予指导。如果交流不畅,不仅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效果,更使得孩子从感情上远离家庭。研究发现,民主型的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指导时他们也能及时提供帮助,而专制型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生活在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对家庭及其成员更亲近,接受父母的指导也会更顺畅。
交流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父母与孩子沟通欠佳,并不是说父母不爱孩子,而是与父母缺乏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技能有密切关系。因此,建议父母们学习沟通技能,做民主型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2.多给孩子鼓励和赞扬,让孩子与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更亲近。
研究发现,表扬和鼓励最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感到成功和快乐。当孩子能够经常从父母那里获得表扬时,他就会感受到快乐,因此也会更加喜欢家庭生活,与家庭成员情感上更加亲密。同时,经常表扬和鼓励孩子,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动力,使得孩子有信心、有兴趣去探索新事物。然而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父母比较含蓄,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为他们感到快乐的比例要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比例。同样,中国父母也较少夸赞自己的孩子。因此,中国高中生和父母在一起感到快乐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父母给孩子的鼓励和赞扬越多,孩子与家庭越亲近。
家庭教育并不只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更多时候父母应以表扬和称赞为主。常赞扬孩子,鼓励孩子,不仅是教育培养孩子的重要手段,还是父母和孩子交往的重要内容,是增进亲子感情的途径。同时,多给孩子些鼓励和赞扬,还能够促进孩子良好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自我认识。因此,建议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情感支持,使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更亲近。这样也有利于收到更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父母不断接受培训和学习,这样才能用科学有效的办法来对待孩子。例如,父母给孩子表扬,不能光靠金钱去刺激,更多地要学会表扬孩子的努力与进步。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行为从内心认可,他们才会更努力,遇到困难才能有韧性。所以,中国父母要与时俱进,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教育理念和方法,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与孩子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3.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宜平和些理智些,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宜投入些温柔些。
调查发现,母亲们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席位。四个国家的母亲们对孩子的期望更高,她们比父亲更多地表扬孩子,在家庭中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更多。另一方面,母亲们通常给孩子的压力也更大一些,对孩子的规定更多,经常爱拿孩子和他人比较。而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则更宽松一些,他们更多地把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这也符合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不同的角色承担。一般情况下,母亲对子女的爱更精细更感性,父亲对子女的爱更粗犷更理性。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但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如果母亲的力量过于强大,或者父亲的力量过于薄弱,都不是均衡的家庭教育模式。因为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模仿父亲和母亲的行为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只有刚柔相济、张驰结合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因此,建议中国妈妈们的家庭教养方式要更理智一些,平和一些,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自信,少一些压力和唠叨,少一些批评和责备。而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应该再温柔一些,多给孩子亲情和关注,抽时间多和孩子交流。父亲的责任不仅是将孩子带入社会,还有责任做家庭关系的“剂”。因为母亲往往与孩子的关系过于亲近,过近的距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也容易产生磨擦。因此,父亲还有责任使孩子的情绪更稳定,并逐渐适应社会。只有形成合力的教育,才能使得孩子的成长空间更宽松健康。
4.减轻家庭教育的压力,适当调整家庭期望值,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调查发现,望子成龙是各国父母的共同心愿。可怜天下父母心,期望值几乎存在于任何一位父母身上,是父母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识、价值判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构思、规划、设计和安排。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适当的期望会转化为子女的成就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努力按照父母的期望去生活。同时,适当的期望也能帮助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家庭教育问题。
但凡事必有度,如果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会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反而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使他们对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缺乏信心及亲近感。无论是父亲或母亲,如果经常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使孩子即使很努力也难以接近父母要求的目标,他们就会感到自卑和失败。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仅给孩子带来压力,还缺少亲和力,使孩子从情感上疏远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甚至产生叛逆心理和行为。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自身条件,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可能性。应在家庭教育中适当调整期望值,不要将子女培养的目标定得太高,应该让子女们感到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够实现目标。每一次小的成功都是给孩子增加自信的“加油站”。等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时,再逐步提高标准,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有效。此外,父母们尤其
注意在言谈举止中不要给孩子增加过大的压力,不能仅仅关注学业而忽视高中生们的心理健康。
5.家庭教育要抓大放小,给孩子更多的信任与放手。
篇5
一、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作为了一种培养人的身心发展的基地,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主要是按一定的流程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学校的有些做法他们是不能理解并且会有一些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及行为,在后续的学习活中将走自己的道路,这些行为没有在教师的面前当面表现以至于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恐惧家长造成负面效果。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具体条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用自己的爱好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或者过早定向,揠苗助长,家重孩子的课业负担,逼孩子考试获高分,升上重点大学。这些就成了现阶段家庭教育主要突出的特点。严重影响孩子在教育道路上的身心发展。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方式
从上面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一些漏洞,同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优势之处。所以它们有时是一致的,互补的,这就决定了单靠发挥一方面的作用都会有缺陷和不足,必须采取多种科学而又恰当的方式对二者进行整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性格形成、健康心理的培养、良好素质的提升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应将家庭教育纳入整个过程来管理,让家长也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分子,与孩子共同学习和进步。从而让老师与家长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一座桥梁。鉴于以上情形我将通过以下的几点内容来阐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结合的途径。
(一)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对应
有人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同步进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主有次,有先有后,不是同步进行的。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主动与学校教育配合,不能脱节,更不能发生矛盾。说得形象一点,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要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措施上,必须“紧跟”学校教育,同学校教育相对应,同时发挥它的独特功能。
(二)开设“爱生、亲子”活动
可以开办一些为学生切身体会的活动,比如说开设“爱生、亲子”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爱生,家长的亲子行动中,感受教师和父母,体验爱的感情,滋生感恩意识,驱动感恩行动。只有让学生们亲自体会一些类似“爱生、亲子”的活动,他们才能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教师和父母的良苦用心,当他们从内心开始有了这些思绪后,那么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内因就会影响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学生们就会从自身找理由、找方法奔向学习的远方。这样就从本质上找到了教书育人的关键。
(三)一起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指个体非常看重自己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表现在学生身上时,如果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会常常反抗。孩子通过做与父母要求相反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能引起教师和家长注意的是,孩子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空间,所以当问题孩子普遍存在的今天,教师和父母不适合采用批评、责骂方式来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聪明的教师和父母通常不下命令,而是让孩子在自己选择,让他们体会到为自己负责。例如校讯通业务,是一个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媒介,但在高中学生看来,它是一个“告密者,监视者”的角色,学生抱着排斥的态度无意中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接到校讯通的信息告知时,尤其是有关学习成绩时,教师应附加一些分析情况,建议家长通过与孩子沟通来引导孩子,拒绝采用打骂、责备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老师和父母都成孩子可信赖的朋友。
青少年不是能够独立的个体,他们生活在群体中,会受到群体意识影响,他们希望得到认可,也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所以从众是最好的选择。从众行为有正面和反面的作用。所以当孩子有从众行为,并且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时,作为教师和家长应适当地学习一些关于流行文化和个性文化方面的知识,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同时,通过与孩子进行开放式的聊天来正确引导孩子做出积极的、正确的选择和决定从而减少他们的从众心理。
四、总结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懂得了家校合作的一方面的知识,将这些方法用于高中的教育中必然会有很大的成效。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项事业,为了孩子们快乐成长,有一个良好身心发展的机会,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携手起来,共同负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和美好未来做下一个根深蒂固的基础。
篇6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所有教育目标都指向个体的社会化,家庭教育亦在其中。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主要包括:获得自理和谋生技能、习得社会规范(法制规则、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角色、完成价值社会化。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社会化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因此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儿童社会化作为家庭教育目标,随不同的社会要求而不断更新、调整,尤其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更是如此。社会变迁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当代中国正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急剧变迁过程之中,经济、政治体制的重要变化,带来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重大改变。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必需的教育,必须接受社会变化的直接规定,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家长是家庭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是制定孩子培养质量规格的具体落实者,因此,了解变迁之中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十分重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的特征是服从、社会本体、权威道德、否认个人价值,社会心理特点则是:无违、秩序、安全、归属需要为主导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则强调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平等、公正、民主、法制:社会心理的特点是以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导,强调充分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巨大变化带给家庭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目标作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将来的社会要求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规格是什么等,家庭教育都应该重新审视。
在之前二十多年计划经济要求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要求服从性、外在的行为规范,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微不足道,而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多的强调独立的、个性的,重视培养公正、分享、合作、内化的日常道德行为,注重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求异、创造性,其中,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独立性发展是核心问题。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格心理学问题
在中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是人格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1、独立性发展的人格心理学问题中学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既是社会化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独立性主要包括独立意识、独立判断、独立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评价、承担责任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需要条件,而来自家庭教育提供的条件显得至关紧要。
中学生发展独立性的条件是些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两个条件是必需的:适当牺牲成人的权威和充分的同伴交往。
(1)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独立性发展在中学这一阶段,表现为中学生从内心对长辈、尤其对家长是叛逆的,其本质是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心理世界的控制,这是孩子长大、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心理学认为,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儿童独立性发展成熟的真正原因,因为独立性的发展要以独立判断为先决条件。在亲子关系之中,如果要求中学生“听话”,要求对权威的服从和无违,也就是要求中学生以权威的判断为判断,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这种服从和无违可以赢得成人的一致赞赏,在权威的接纳和庇护下安全无惊地过渡到成人期,但是家庭教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沉重,是以孩子“丧失个性为代价的”(皮亚杰)。所以心理学强调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真正条件,是以牺牲成人的约束和强制为代价,家长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
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具体来讲,家长如何认可中学生这种叛逆和反抗的合理性?一般来讲,中学生对权威的反抗并不一定都以“无错”形式出现,很多时候还表现为“是非问题”、“明知故犯”,往往导致家长认为问题严重,必须严加约束。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是一种叛逆态度,并不存在是非问题,是表示希望独立的一种方式,告诉成人们他(她)不是只会听话的乖乖小孩了,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家长要学会从反抗的合理性这个角度去评价中学生,理解他们的成长心理,切勿简单结论“是非”。从认知角度讲,中学生何尝不知“是非”?但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摆脱权威,认同自己,伸展哪怕尚显幼稚的智慧。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还需要家长让孩子学会“做决定”。从中学生的成长讲,不让他们做决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禀赋才能发挥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所得到的自主的程度。中学生丧失独立做决定的条件,就始终无法脱离“权威遵从”心理水平,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甚至不能解决基本的人生课题。家长要懂得,一个人的高抱负、雄心、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责任感、求新求异、创造性的形成(林崇德1995),都需要在他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而自主活动的家庭条件,主要依靠家长提供。
发展学生独立性还需要的一个条件,是孩子应该被允许失败。中学阶段孩子的学业、人际、情感等重大人生课题,发生困难、挫折和失败是经常性的,家长如果不允许孩子失败,甚至反复纠缠孩子的失败和差错,孩子就会选择更加保守、重复、服从,以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不敢做尝试、选择、质疑和进取的努力,独立意识、独立判断就很难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记住:对于中学生独立性的发展而言,失败具有与成功同等的教育价值,甚至更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然遭遇更多的失败和挫折,中学生的学业、人际、情感随时都可能遭遇挫折和失败,所以允许失败、让孩子学会承受失败,获取失败的价值,是家长非常可贵的教育意识,也是独立性发展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在方法上,家庭教育要因机设教,在孩子学习生活过程中提高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而不是生硬地制造所谓的挫折情境,脱离孩子实际,孤立地进行抗挫折教育。
(2)充分的同伴交往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另一必须条件是充分的同伴交往。皮亚杰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在同伴间所进行的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之上的社会交际和合作活动日益成为道德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不能单纯考虑成人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还要考虑同伴对孩子的重大作用。同伴对中学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学生的独立性发展,同伴关系的支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功能与同伴的功能无法相互替代。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指出同伴的友谊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等。所以在中学生的社会性支持功能中,亲子关系的功能颇具有限性,因为相对于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其心理相齐、情绪满足、社会认同感、团体归属感,都是其不具备的。正因如此,中学生更看重同伴,亳无怀疑地认定同伴对他们更重要。基于此,家长的责任是指导孩子注重同伴关系,提供孩子与同伴充分交往的家庭条件,使之不断获得来自同伴的心理支持,促进独立性发展。
2、心理健康培养的心理学问题
同绕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家庭教育要重点关注两点:
(1)了解心理健康的构成和指标。中学生家长要有意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指标,才能胜任心理健康培养。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有抑郁性、情绪稳定性、自卑感、神经质、主客观性、协调性、细致性、思考倾向性、支配性等,社会倾向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中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系统,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2)重视中学生的精神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全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精神需要得到的满足水平,中学生正处于内心激烈动荡的青春期,自我确立的过程充满了不安、断裂和怀疑、否定,精神需要十分强烈。据调查,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排在前三位的是:朋友、知识能力、升学,可见他们的精神需要已经转向同伴和自身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心理支持、通过学业进步而确立“自我”、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为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重心。家长要认真关注他们的精神需要,调动教育手段提供充分的来自家庭的支持,提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满足度,保证心理健康。
三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学习心理学问题
1、协助孩子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学业是中学生社会谋生、独立生存的预备。在中学生阶段,学生主要的人生课题是系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因此协助学校教育指导孩子适应中学学习、学会学习、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
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初中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首先是适应中学的学习,学会处理比小学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内容,发展快速阅读能力、归纳、分析、综合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注意纠正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有效性,练习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形成追求“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明确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指导要突出胜任高中学习内容的方法,注意提炼适合自己高效学习的方法,更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过程调控,考试心理及技能、归纳知识点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高中学生面临高考,优化考试心理和考试策略,知识预备度和心理预备度两种准备都要充分。协助孩子完成中学生学业,争取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2、优化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长期以来我国以“认识活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以“政治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模式,缺少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导致我国中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比例较大,考试心理水平不高,尤其是高中生不良学习心理、不良应试心理比例、考试失水准也较常见,这与缺少指导有很人关系。
针对这种不足,中学生家长要了解一些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优化孩子学习心理的方法。除了一般正常的强化、多关注、多交流之外,这里提醒家长要重视体育的心理功能。在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手段中,体育是一张非常有效的“好牌”,是中学生家长必须要“打”的一张“牌”。不少中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时间不够,总设法减少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甚至完全取消孩子的体育活动,不善于打这张“牌”,是极不明智的。家长要懂得,体育对消除不良学习情绪、调动生命能量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身体活动是中学生极为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大量堆积,压抑身体活力,破坏中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负效。所以即使单单为了优化学习心理,体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蓬勃的精神状态,平衡心理,保证紧张学习消耗的能量补充,是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方法。
四、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际心理学问题
家庭教育关系也就是亲子关系,形成富于建设性、积极性的亲子关系,家长自身的心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身在社会,同样承受着生存压力,处理这复杂的人生课题,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要主导两点:一是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二是有意识地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能力。
1、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对家长构成的职业压力远远高于以前,同时社会转型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价值困惑、教育困惑、失败感、无效感、焦虑孩子的发展等,都可能导致家长的生存紧张。此外,家长被允许积累的经济、文化条件如果不充分,或者处于社会文化不利地位,家长的心态有可能比较脆弱,在亲子关系中更有可能心绪恶劣,容忍度低,甚至教育失控。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始终重视的自我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亲子关系中保证双方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精神状态。
2、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
中学生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应该有意识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据有关研究,教育能力强弱的50余项指标中,有30余项在本质上是情感的,如满足感、成效感、鼓励、对置感、爱、期待、希望、宽容、严肃、乐观、稳定、不偏不倚、公平、耐心、欣赏等,与之相对的有敌对、嫉妒、绝望、狂怒、轻视、发泄、偏爱、冷漠、任性、烦躁、不顾后果、冲动、情绪强制、不善言辞、积压、不好随时疏通等。
家长人际能力是指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是满足孩子精神需求、充分凋动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能力。忽视亲子沟通,不重视沟通技能,在孩子的中学阶段,亲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可能积压而成紧张的、怨恨的或冷漠的心理关系,加剧亲子双方的心理压力,导致家庭教育的失效。
篇7
问题的核心是站在什么位置和以什么视角来看待家庭教育。学校系统的不少人同意将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将家庭教育看作是学校的第二课堂。这些似是而非的提法,主观上可能是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客观上却造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附庸的印象,实际上降低了家庭教育的地位。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可以认为学校教育的某些任务还需要家庭配合,在家庭教育中继续完成。但无论是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和人类个体发展的历史看,家庭教育都早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
要真正解决问题,就不该仅仅从学校教育出发,而要以大教育的视角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纳入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家庭教育指导的国家主管部门,应该跟各省市自治区制订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一样,创造条件制订《国家中长期家庭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二、 关于“家校合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核心是“合力育人”。三结合教育是大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符合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三结合教育的主要模式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努力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和谐互动”,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应。作为学校系统的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和研究者,更关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家校合作”是三结合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儿童的成长”为目标,反映“家庭与学校”的互动。
“家庭与学校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家校合作教育”,它包括:(1)家校同步教育,主要指家长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内容、要求和进度,配合学校,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和时间上的同步。家校同步教育实际上是“配合学校的家庭教育”。(2)家长介入学校教育,主要指家长根据学校的需要,介入学校的管理、教育和教学过程,协助学校,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3)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指学校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家长的需要,指导和服务家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以上三种方式同属于家校合作教育,但是,“家长介入”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家校同步”和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有的地方将“家长介入学校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或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任务,这样处理是否妥当是需要讨论的。
家庭教育指导是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指导的要素包括指导对象、指导渠道、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和指导形式。
家庭教育的指导对象既包括家长又包括孩子,但应以家长为主;指导的家长中既包括孩子的父母又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祖辈,但应以父母为主;此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和城市承担婴幼儿教育责任的保姆的指导应该引起重视。
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主要包括学校对学生家长的指导,社区对居民的指导,传播媒介对读者、观众、听众、网民的指导和专业机构面向社会的指导等4类。目前学校仍为指导的主渠道;社区是指导渠道的发展方向;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指导发展迅速;专业机构正蓄势待发。
家庭教育的指导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一般的选择策略是从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选择内容。由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对象是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因此必须考虑如何使我们的指导内容有利于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端正家长的教养态度、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主动积极的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作出适当的应对反应。
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主要有:(1)面对面的个别指导,包括家庭访问、来访接待、个别咨询、电话手机、书信便条和家校联系册等,特点是能私下进行、深入交流、进行互动,适宜解决个别问题。(2)面对面的集体性指导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会、讨论辨析活动、亲子活动指导等,特点是面广、公开、有声势,适宜解决同年龄段的共有问题。(3)文字音像资料指导,包括普及读物、专业报刊、校内小报、班级墙报、黑板报、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查询等,特点是指导者需要事前准备、不面对面、家长可自行控制。(4)网络互动,包括E-mail文字沟通、MSN语言沟通和网上直面交谈等,特点是互动不受时空限制、可深入交流,但需要网络设备和掌握技术,发展前景明显。
要求全体学生的家长参加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每次占有的时间应该适当。指导活动时间过短,会因为未能完成指导任务、未达到指导要求影响指导质量;指导活动时间过长,会因为指导内容松散、家长精神疲劳而影响指导效率。根据家长接受指导的现实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指导单位在组织全体学生的家长参加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时,还是以每次安排2小时左右的时间为好。指导者一方面应该在指导前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指导内容的针对性和调动指导对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2小时指导时间的效率;另一方面应该通过个别指导、网络指导等形式的配合,补充集体性指导活动的指导内容,通过对具有某种特点的部分家长进行分类指导,达到重点指导的目的。
三、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家长、指导者和组织管理者需要获得权威部门给予规范的引领和指导。30年来,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的研究也已获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制订并规范的、能指导全国的家庭教育政策性文件的条件已经成熟。
家长、指导者和组织管理者需要的涉及家庭教育的大纲有:(1)供家长使用的,以“怎样进行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大纲》;(2)供指导者使用的,以“怎样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和以“对家长指导些什么”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3)供组织管理者使用的,以“怎样组织和管理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大纲》。
2009-2010年对我国家庭教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年。这两年出台了4个涉及家庭教育的大纲,它们分别是:(1)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关公委等7单位于2010年2月8日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于2009年5月26日的《上海市0-18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3)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3月15日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大纲(试行)》;(4)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3月15日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大纲(试行)》。
篇8
家庭教育要依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孩子上了高中,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生理上的变化,家长易于发现,能够接受和理解,可是心理的变化却时常让家长感到迷茫和困惑。
一、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高中学生正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教育最困难的时期。他们遇事容易冲动,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这是他们生理上的急剧变化给心理活动带来的影响。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使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主要表现如下:
1、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情感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高中学生一旦受到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就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例如,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学习内容和环境的改变,会使他们觉得难以适应,感到紧张、焦虑,学习成绩起伏不定;有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害怕见到自己不如意的成绩,就抄袭他人作业或考试作弊;有些意志脆弱的学生还会采取旷课、逃学、甚至弃学等逃避方式来求得解脱。
2、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孩子自进入高中阶段就有了成人感,希望家长不再把他看作孩子。他们渴望自治,期待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得到家长的承认和尊重,希望与父母平等。但与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增长的情况相比,他们的社会成熟又有些滞后。所以,他们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就显得冲动、偏激、摇摆和脆弱。例如,有些学生觉得成人吸烟、喝酒很爽,就想亲身体验一下。
3、性发育迅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学生进入高中后,身体内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也逐渐接近成熟。学生面对这些变化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致使心理发展比较幼稚。例如,一些学生的“纸条恋爱”,冲动性异往行为等。
二、家庭教育策略
1、不要溺爱要关爱。古人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的最好注解。家庭过分溺爱的孩子或怕苦、怯懦、经不起挫折;或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发展意识;或骄横、霸气;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
关爱,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的关心和爱护。
(1)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高中大多数的孩子要过集宿的生活,这时他们就要自己照顾自己了,如果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就会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搞得一团糟。所以,学会独立生活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这就要求在这阶段,家长就要逐渐放开手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不要再百般呵护,包办代替。
(2)注意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外表会越来越重视,有的还会追时髦、讲新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无原则地满足,要注意收集一些实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真正的美是在内心,不在外表,同时家长在这方面做出榜样也是很重要的。
(3)注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现在的学生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倍受呵护,尊重他人的观念很淡薄,更不懂如何去尊重别人,这会严重影响他们与人交往,所以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教育他们孝敬父母。慢慢,孩子就会放弃“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习惯于听从父母的正确意见。
2、不要放任要关注。放任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放任自流,致使孩子不能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所以,作为家长对于处在青春危险期的孩子,要特别关注。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如穿着、打扮,与哪些人交往,放学能否及时回家等。发现异常,就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沟通时注意倾听孩子的解释,不主观臆断,不简单粗暴,不乱加干涉;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认真纠正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听音乐、吃东西等不良习惯,让孩子知道好的学习习惯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3、不要管制要情制。一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经常采用打骂、训斥、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来管制,或者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致使孩子胆小怕事、性情孤僻、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的还会性格粗野暴躁,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情制,就是提倡父母用慈爱去感化,用心去教育。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或拿出指导性意见;当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时,要肯于放下“尊严”,孩子对就服从,孩子不对要耐心说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式关系,和孩子一起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还须不断探索和发展。相信家庭教育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家庭教育的辉煌一定会到来!学校将促成父母成为参与学校教育的伙伴,进而促进孩子社交、情感与学业的成长, 使他们能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正面管教》 作者 (美国)尼尔森
篇9
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职业最早出现于经济、教育发达的美、英等西方国家,而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完善,逐渐成为全球家庭教育指导战线的领军者和先锋队,在家庭教育领域起着导航员和风向标的重要作用,不但为美国的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是推动全球家庭教育事业快步发展的生力军,促进世界整体教育水平提升的坚强力量。①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行业的发展为社会稳定、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起到领航作用。这些国家平均约1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约300万人。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家庭教育的许多现实问题,使家庭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我国于2006年底也引入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新的职业及其培训制度。
(二)家庭教育之现状
教育的萌芽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也是家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面对国际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竞争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因此,应需而兴的家庭教育指导行业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三)家庭教育之调查分析
(一)社会大众对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的了解程度
如下图所示,大部分人在一点都不了解和了解一点之间,也就是说,社会大众对家庭教育指导师还处于陌生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家庭教育指导师是有了解的,这说明这个职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就像出生的太阳一样,开始生起了。
(二)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分析
在对学历和家长眼中的家庭教育的严重程度的对比分析中,如下图所示,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占了绝大多数。其中,认为不严重的比认为严重的要多。这个数据跟我们的已知的结论有点冲突。
而在我们数据分析中,发现,大多数的家庭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对的。然而这种想法又跟现实中孩子的现状呈现矛盾,因此这个值得我们思考。
(三)对家庭教育重视及了解程度
在对这项数据的分析中,正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学历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因此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人群是下一代得到良好教育的保障。也是祖国未来的良好发展的保障。可喜的是,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和很重视的家庭占了总数的80%以上,这说明大多数家庭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有家庭教育的强烈意识,这正是家庭教育的黎明前的曙光!
在这个基础上,从以下数据中,我们又看出,70%左右的家庭对家庭教育的方法是不懂或者懂一点,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在大众的脑海中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很多家庭不知道怎样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怎样的方法才是对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而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各种教育书籍,学术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因此,一个正确的,良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急被需求。而家教育指导庭师,也许就是一个突破口。
(四)对待孩子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84%的家长是认为孩子不听话是教育方式的问题,这个正验证了标题三中的结论,也就是说普遍的家长意识到了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而联系到学历,我们得出认为是孩子的问题的初中占17%,高中占15%,占17%。这个数据差不多,也就是,跟学历的高低没有多大关系,无论是什么学历的家庭,认为是孩子的问题的不多。而寻找解决途径的方法各不相同,成百家争鸣的状态。
(五)培养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前景问题以及发展
我们在调查中问,如果有收费的培训可以让您学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您回去接受培训吗?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比较纠结,在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5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接受培训。这个结果令我们惊喜的,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家长是愿意接受培训,愿意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的。这一个方面体现了家长们对孩子的付出是无私的,是不吝啬的。另一方面更说明,家庭教育指导师行业的前景是非常好的!而下面的图正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时需要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六)家长是否愿意聘请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情况
统计结果是34%的家长是愿意聘请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虽然这个数字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但是,这个数字确实很大了。我们可以想象,中国13亿人口,而13亿的34%,是个很大的数字了。而这么34%的人的I型能够为是完全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或者一个新兴事物的产生的。
(四)家庭教育之前景
根据我们的调查以及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家长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奉献精神是其他各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这正是中国“四世同堂”,“天伦之乐”“传宗接代”等传统精神的延续。因此,中国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舍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家长们再怎么样才能正确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在寻找方法。可是没有一个正确的系统理论的方法可寻。
结语
综上说的,大多数家庭还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而且意识到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是缺失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是对教育的方式问题,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愿意去寻求出路来解决,而且家长们是愿意机培训或者聘请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因此,家庭教育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行业的发展将是我们未来家庭教育的主流。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业的建设上来!
篇10
学生学业成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本研究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家长文化水平、职业因素等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作一次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结论
(1)对高中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对其学业成绩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已不是造成学习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学业成绩与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多数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可以说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已较强,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但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仍有较大消极影响,父母是否偏爱、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也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3)父母的职业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因素,但有一定的关系。
三、讨论与建议
(1)一提起家庭教育环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对儿童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已达成了共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高中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说明了高中生的学习同样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靠学校单方面的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是不够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同时也指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学校作为最能动的力量,若能主动连接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营造起大德育体系,对提高教育整体效益也许会有很大作用。
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唯一方式就是家长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已将新型家长会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探索出的家长会形式有:交流式、对话讨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家长会的内容也涉及到学生成长过程的多个方面,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值得借鉴。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与我们的测前假设有些出入。究其原因,可能与取样较少,样本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又都较集中有关系。但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弗洛伊德(Freud)的观点:“一个人若曾是其母的毋庸置疑的宠儿,那他会终身保持着胜利者的情感,这种成功的信心常常导致成功。”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自身越成功,对子女的期望就较高,会不自觉地以高要求、高标准规范子女,子女的成就感就降低。同时,由于要求严格,也可能导致子女形成较为强烈的外部学习动机,而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可见,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父母特别是母亲心目中的形象对其发展的影响力是较大的,直到高中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3)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说明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也说明了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同需求,父亲的肯定认可称赞,母亲的关爱理解照顾对高中生来说更重要。
高中生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充分发挥,父母要通过与子女的交流来表达对他们的爱与关怀,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情感状态,并给予积极的疏导。不断鼓励子女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信念与自信心。还要尊重并支持子女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父母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4)父母的职业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关系,说明不同职业的父母会为子女提供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岗工人家庭,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一股奋斗精神,其独立性、进取性就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明显较学业成绩较差学生多,说明知识分子家庭在培养孩子的方式上是有优势的。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父母一方是干部的(特别是母亲是干部的)明显多,干部家庭在培养孩子上有什么劣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5.
篇11
关键词:县城高中教师 家庭教育 良好习惯 学习情感 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而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一种亲情维系,利用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的一种教育,它更属于一种养成教育。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培育,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家庭教育又是后两者的基础。因此,重视教育就要首先从家庭教育着手,重视家庭教育,注意时点、注重方法。
众所周知,作为从事高中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鲜为人知的艰辛。中学一线教师虽属工薪阶层,但又不同于朝九晚五的正常上班族,他们面临着生存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等特点,这必将影响到教师子女的家庭教育,高中教师在克服种种困难的基础上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有很多成功案例,笔者参与课题《县城高中教师群体家庭教育的研究》,对多位县城高中教师的成功家庭教育进行过跟踪研究,本文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展示高中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以供同仁及家长借鉴。
一、生活习惯的培养
案例:贾老师儿子丁×,县中07届毕业生,当年高考录取浙江大学(首批985大学)。身为大市级学科带头人的贾老师,不仅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搞得好,在家对孩子的教育也很科学、卓有成效。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贾老师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小时候儿子像大多数孩子一样,放学回家要么玩耍、看电视,要么喝水、吃零食,磨蹭着不去写作业,甚至出现玩耍忘记做作业的现象。贾老师没有像众多家长那样叨唠不断地督促,而是偶尔提醒,一次儿子真就忘记做作业,她想利用好教育的契机,她仿佛也真就一样忘记提醒,直到儿子临睡之前想起时,她才不温不火的说:“我还以为儿子早就把作业做好了!”然后再平静地开导孩子,儿子不哭,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现在想想该怎么办吧了!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坚持到很晚才完成了作业。经过这次教训儿子做作业主动了许多(虽然之后偶尔会有延迟作业的现象),他终于意识到及时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并逐渐就学会了部署安排,有时在学校就能抓紧时间完成相当一部分作业,回到家很快就进入写作业状态,而且写得很快。因为他知道了只有及时、顺利完成作业才能坦然地安排休息、玩耍、看电视的时间,他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根据轻重缓急、科学统筹安排学习、生活,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青少年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一方面取决于外部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因素,及自我教育。引导孩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途径。有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的孩子,往往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良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让孩子终身受益。中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应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规律的生活习惯等等,并逐渐形成接受知识、调节情绪、生活自理、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这将为孩子将来走向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例中贾老师并未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传授,她认为任意进行超前的知识灌输,强制性的让孩子去学习掌握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不能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是有害而无益的。父母的责任是创造条件促使孩子身心发展、呵护孩子的童心、童趣,保留他们“固有的东西”,也就是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孩子在家庭中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作为高中教师,在寄宿制学校工作,常常早晨五六点钟就去学校上班,自己的孩子应该还没有起床,晚上回到家孩子可能已经入睡,几乎一整天都照应不到孩子,更谈不上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教导。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高中教师在子女的家庭教育上要“从小抓起”、“从习惯抓起”,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处理家庭教育困境借鉴。
二、学习情感的优化
案例:时主任(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在谈到培养女儿时××(2012届县中毕业生,录取首批985高校——复旦大学)时最大的体会就是不断优化女儿的学习情感。首先引领她给自己准确定位:在学生时代想达到什么层次,其次通过锁定目标引领学习情感的需求,对照各阶段实际情况比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不断激励进取,优化学习情感,一致保持积极攀登的状态。进入高三后期,在一模考试模拟线中时××达到南理工的水平,時老师在与女儿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还从实际出发,帮助女儿深入分析得失,进一步深化下一阶段积极进取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她锁定更高的目标——复旦大学,为她的最后冲刺注入了持续而强劲的学习动力。最终梦想成真!
以认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活动中客观存在某种情感体验,它既能够推动和加深学习主体的认识,也妨碍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甚至产生不正确的认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是学习情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热情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成功喜悦,不断深化认识学习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情感是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是持续、高效投入学习的强劲动力。
時老师从学习情感上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以正确的学习动机进行自我优化,、引导她保持良好心境,培养学习兴趣,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是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此外,要树立情感丰富、深刻稳定的家长形象,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情感形象对孩子有强烈的的感染力。这一点時老师做了很好的例证,正因为他的孜孜以求,不懈奋斗,正因为他的功成名就、享誉教育界,在女儿学习情感上树立了至高的榜样,不断引领,女儿最终在学业上取得如此成就,才有如此之成功案例!
三、责任意识的树立
案例:某老师的儿子,聪明灵活、成绩优秀,高三模考成绩比模拟本一线还高出近二十分,但在高考前两个月提出退学,身为教师的母亲一向对孩子的想法都很尊重,于是她就询问儿子原因,哪知道孩子竟然说出,觉得人生没有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也不想当什么科学家,还不如趁早出来闯荡攥点钱混混。妈妈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疏忽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以致于孩子如此消极低沉、不求上进。妈妈通过多方打听终于了解到儿子前不久与班里的一位女同学谈恋爱,但是一段时间接触下来女孩提出了分手,言语中流露出没有经济基础一切美好都是空中楼阁的想法。失去女友后儿子觉得学习上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人生也没有任何价值。
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城市教师子女,他们具有信息量广、知识面宽、接受能力强等特点,但也有许多自身的弱点,比如意志薄弱、养尊处优、缺乏合作精神等等。正因为缺乏理
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往往导致叛逆、网瘾、毒瘾、暴力狂热追星族等社会问题。青少年学生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接受价值观教育,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和遵守规则。
健全的人生观是孩子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一个没有健全人生观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便会消极因对,以逃避的态度来掩饰自己的失意。这样的孩子只知道埋怨生活的不公平、命运的坎坷,而不会从另一个角度积极地看问题。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责任教育,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学会承担责任,选择希望人生,使他在正确认识到人的本质的基础上,努力树立科学的人生目的,确立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境遇;懂得人生的责任在于不断奋斗,只有不断进取人生才有意义,只有充分明确了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承担真正的责任,才能负责任地去学习、生活!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不仅需要父母给予物质帮助,更需要父母的精神食粮,在心理上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倘若父母能够及时在孩子的青春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打开心智的大门,那么孩子将会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待学习、生活、为人处世,自身的发展将会驶入快车道。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当着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涉及的问题。而教师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搞好自己家庭教育,还有利于把家庭教育科学化、实践化,为众多家庭教育提供借鉴、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篇12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2010年,国家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订家庭教育相关法律,下发《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市妇联紧密结合____青少年教育实际,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造性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工作。2014年10月,市妇联会同市教育局、市统计局就当前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此次调研历时3个月,随机抽取14所高中、13所初中、17所小学(其中包括1所留守儿童学校、1所流动儿童学校)、4所幼儿园、12个乡镇、4个机关单位、1个教育培训基地进行抽样调查,向全市下发《____市家庭教育立法可行性调查问卷》5210份,回收有效问卷4336份,并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形成此报告。
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当前民众对家庭教育重要性和方式方法有着清晰的认识,迫切希望政府进行家庭教育立法,为广大家长提供科学规范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
一是民众普遍认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在“与孩子交流时间”、“对孩子的关注”调查中,66.31%民众与孩子每天都交流;对孩子的关注首先是品德(56.04%),其次是学习(45.16%)和个性(37.75%)。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能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错误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引导。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品德、学习和个性的成长,不以学习为唯一衡量标准,更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成长的认识较为客观和理智,这为家庭教育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民众十分渴求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培训。在“获得教育子女知识和方法渠道”调查中,61.28%的民众会选择通过亲友同事获得知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中,66.77%的民众选择缺少经验借鉴,62.27%的民众选择缺乏相关知识,31.18%的民众选择缺少获得帮助的机构。民众在家庭教育方面虽然优先选择从朋友、家庭那里获得帮助和支持,但普遍认为这样的帮助和支持并没有满足需求,效果并不理想,更希望政府通过立法培育发展家庭教育市场,并对培训机构予以严格管理,使家长能够在正规的培训机构,接受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培训。这说明家庭教育立法是解决现实问题和民众需求的重要保障。
三是民众迫切希望政府进行家庭教育立法。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法律来规范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问题”和“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应由谁负责”中,96.22%民众认为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57.08%的民众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规范;87.64%民众希望政府能够在家庭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遍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家庭教育服务需求强烈,对家庭教育立法持赞成态度,认为政府应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组织者和支持者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家庭教育立法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立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在青少年教育中均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虽然现阶段民众对学校社区和办学机构提供的家庭教育服务总体满意,但从家庭教育的长远发展看,仍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是民众参与家庭教育立法意识不强。尽管民众普遍支持家庭教育立法,但从调查数据看,民众对直接参与立法呈现出两种态度,对参与家庭教育立法认为相当重要和无所谓的各占一半。这充分说明民众尽管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立法的重要性,但对家庭教育立法如何立法、怎样推动立法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形成推动家庭教育立法的社会氛围。
二是家庭教育责任主体不明确。由于家庭教育没有纳入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谁来管理谁来监督责任不明晰,没有法律上的依据,谁来规范以及如何规范,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家长和个别部门的责任,社会力量难以得到资源优化配置,有的甚至被闲置和浪费,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家庭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是家庭教育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当前,家庭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学校,学校有足够的教育力量和教育条件,但由于市场缺乏准入机制,因而专业机构及专职人员极少,家庭教育工作呈现阶段性、临时性、非专业性、无保障性等特点,无法从根本上满足需求,家庭服务水平与家长需求严重不适应。
家庭教育立法应立足于为家庭提供系统、专业、科学的指导和全面多元的教育保障,建立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水平,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舆论
宣传,形成广泛共识。充分发挥传媒作用,拓展家庭教育宣传载体,通过主流媒体、网络微博等载体,组织丰富的公益文化活动,为家长搭建信息、服务、互动平台,广泛宣传家庭教育正确理念、科学方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公众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55-05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成长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生从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和体验,是职业学校进行家庭教育跟踪指导研究的必要前提。为了填补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跟踪指导研究的空白,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家庭教育跟踪指导实验研究》设立了《职业学校家庭教育跟踪指导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并于2004年9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分家长问卷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两种。家长问卷调查的样本学校共11所,其中中专学校4所(北京市园林学校、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西安铁路运输学院);职业高中学校7所,其中地处北京市城近郊的职业高中4所(宣武区第三职业高中、海淀外语电子职业高中、海淀艺术职业学校、丰台职教中心学校),地处北京市远郊区县的职业高中3所(怀柔第一职业学校、延庆第一职业学校、顺义第一职业学校),接受调查的学生家长总计1312人。学生问卷调查的样本学校共13所,其中中专学校5所(除上述4所学校外还有北京市外贸中专学校),职高学校8所(除上述5所外还有地处石景山区的黄庄职业高中学校)。样本学校每校任选不同专业四个教学班的2004级新生作为学生样本,总计1839人。
两种调查问卷均由课题组编制,于2004年8月中旬下发至样本学校。调查由样本学校课题小组组织在2004级新生入学时实施,时间多在8月底或9月初。调查问卷回收后由样本学校组织计算机录入,子课题组于2004年9月下旬将各样本学校的数据汇总,并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家长和学生问卷在对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的反映上数据相当一致,形成相互印证;(2)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由于学生的户口类型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本报告综合使用两种调查的数据,在反映家庭基本情况时侧重使用家长问卷的数据,在反映学生情况时侧重使用学生问卷的数据;并且对样本进行不同的分类,以便在全样本情况报告的同时通过比较反映各类样本的特点和各个分类间的关系。
一、职业学校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
数据的分类比较突出显示了城乡居民户口和农民户口样本之间的不同特点(见表1),:与居民户口的学生相比,农民户口的学生中男生多,年龄大的多,不是独生女子的多,住在远郊农村的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多,家长为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的普通劳动者的多,唯有非常态家庭的比例要比城市居民户口的学生低。
按家长文化程度进行的分类比较还反映了学生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居住地与家长职业、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职业与收入水平相应越高,家庭的居住地越靠近城市中心区,学生为独生子女的比例越高,同时学生年龄趋低,而女生比例趋高。
将这上述调查结果与北京市中学生的家庭概况相比较,可以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在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其中居住地远离城市中心区、整体生活水平在各类家庭中最低的农民家庭占近半数的比例。(见表2)表2
二、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及其教育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除了家长身教、言教的形式以外,还包括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家庭劳动活动以及家庭环境气氛对孩子形成的教育,后者虽然未必是家长有意进行的教育,但它们在孩子成长中产生的实效却不可低估。本调查在涉及家庭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的有意教育的同时多方面反映了家庭对学生这种无意教育。
(一)家庭的物质条件及教育投入
问卷从基本信息交流设备、娱乐设施和学生学习设备条件等方面对样本学生家庭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职业学校学生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投入的特点。
样本学生家庭中电视、电话等基本信息交流设施拥有率均在90%以上,家用电脑拥有率超过30%;小汽车拥有率达20%;娱乐设备方面,上世纪末流行的VCD/DVD、收录机、组合音响等拥有率多在半数以上,但近年出现的录像机、MP3等现代化设备拥有率还较小;在专为学生在家学习提供的物质条件方面,专用书桌达74%,而专用书报一般在40%以下。
比较各类设备的拥有率可以发现,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中,家庭生活和娱乐设备的购置率(一般在半数以上)远高于学习设备的购置率(一般在40%以下)。
由于收入水平和居住区域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类型学生家庭的物质条件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农民户口学生家庭的设备条件总体比城市居民户口家庭差,家长低文化的家庭比高文化家庭差,这种差距在新时兴的现代化信息、交通、娱乐设备方面更大一些。
(二)家庭生活的教育影响
职业学校学生家庭的物质条件较为有限,但是家庭给予学生的教育影响却不能说是低水平的。职业学校学生在家里与家长一起进行的活动有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等等多方面内容。数据显示样本家庭亲子之间经常一起“干活儿”的约占40%,经常一起处理生活事务的占60-80%,经常一起休闲娱乐的占10-40%。不同类型家庭的活动内容有所不同:农民家庭中生产劳动占53%,而城市居民家庭这一比例仅占34%;城市居民家庭外出游玩占39%,而农民家庭只占25%。有些休闲娱乐形式内容形式不很健康如“打麻将、打牌”在样本家庭总体中占14%,农民家庭比例略高于居民家庭,高文化家庭在此项上的较高比例也值得注意。学习活动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中比重有限。大多数(80%)学生家长在业余时间习惯看电视。只有47%的家长习惯于读书看报,而这一习惯在居民户口家长中达65%,在农民家长中只有28%。70%以上学生认为家庭中的亲子共同活动相当频繁。
样本学生课余在家里67%“做家务”,61%“休闲娱乐”,42%进行“课外学习”。其中农民子弟更多地承担家务劳动(高出居民子弟8个百分点),而较少休闲娱乐(低于居民子弟37个百分点);进行课外学习的仅30%,低于全体平均数11个百分点,低于居民家庭学生20个百分点。当家里有事时26%学生“经常”被家求处理意见,68%“偶尔”被征求意见,只有不到10%的学生从不被征求意见――其中多为家长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占10%以上)。
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这些家庭活动未必是家长有意安排的教育活动,但是他们却在其中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交流,通过亲身体验,通过对成人的观察、学习和模仿养成了劳动习惯,学习了待人接物,形成了自我意识,角色自信和情感体验,完成重要的学习和发展。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自家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处愉快,互相关心”(84%)或者虽然“关心不够”,但相处仍不失“平和”(14%)。孩子在家里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比较关心”,“能为家人服务”(76%);“回家主动干家务活”(56.5%)。在这些方面,农村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要比城市居民家长的评价更高,“为家人服务”方面高出6个百分点,而“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方面高出12个百分点。
样本学生自己也这样表达自己的家庭生活体验:85%的学生感到“家庭成员间相处愉快,互相关心”;60%余样本学生在家庭中自认为是“被宠爱呵护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农民户口学生并不比与居民户口学生比例低);近30%学生自认为是家庭中“能够参与议事的重要成员”,这在“家长为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中比例反而高一些。近60%学生认为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农民家庭在这一点上高于居民家庭12个百分点);10%学生甚至视父母为“最崇拜的人”。
虽然统计数据同时表明在家庭生活影响下,样本学生中30%不能主动承担劳动,24%不能关心家人、为家人服务,近10%感到自己是家庭中“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对父母缺乏信任和亲近感――这些多发生在非常态家庭中,家长为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次之,但是总起来看,在家庭生活中多数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角色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基本品质。
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的有意教育
(一)家庭的期望与教育态度
当学生进入职业学校、面临新的学习时,样本家庭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普遍抱有较高期望。66%的家庭期望学生上大学甚至接受大学后教育,38%希望孩子有工作能独立生活,16%期盼孩子将来能帮助家庭改善经济状况,35%家长希望孩子至少“平平安安不给家里惹事”。不同类型的家庭中,农民家庭期望孩子升学的比例低于居民家庭15个百分点,而期望孩子日后能帮助家庭改善经济状况的高于居民家庭10个百分点;非常态家庭的期望值居于居民与农民家庭之间;对于孩子的升学,家长文化程度越高,期望值也相应越高,母亲高中以上文化的家庭期望孩子升学的比例最高达90%。与学生家庭生活的现状相比照,不难体会到家长和家庭的期望中不仅有对孩子未来的企盼,还有对家庭生存状况改善的憧憬。
为了这样的期盼,除极少数(不足5%)的家长有意摆脱家教责任外,绝大多数家长相当重视自己的教育责任。但是,他们当中有的(近30%)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近10%)对孩子的发展要求过低,教育观念存在着一定问题。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实效
对于家庭教育,学生普遍希望家长采用民主的方式方法,比如“给孩子讲道理”(62%)“和孩子讨论”(57%)“点到为止,听其自然”(27%)“从侧面暗示,提醒”(25%)等等,但是事实上,样本学生小时候做错了事能够得到家长“说服教育”的仅占半数,另有20%会挨打,近50%会挨骂;在家庭惩罚中,父亲动手的多些,而母亲多为唠叨。进学校以后,学生在取得了较好成绩时90%能够感受到家长的赞许和鼓励;但是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近40%会受到唠叨责备甚至打骂,犯错误时唠叨责备甚至打骂的更是超过40%。另外有近10%的学生表示,无论学习成绩如何父母都“无动于衷”“不闻不问”――这在非常态家庭中相对比例最高。
在教育途径方法方面,样本家长中选择“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的只有35%,选择“对他做对了的地方及时肯定”的只有24%,选择“尽可能不让他接触不好的人或不利的事”只有21%,而看中“对他的缺点及时批评”的却有48%,通常“吃饭的时候进行教育”的占13%等等。发生矛盾冲突时,73%的家长“要求孩子必须听家长的”,35%家长力求通过其他人或其他方式解决,而8%家长企图通过家庭暴力手段解决。有近20%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小孩做了错事“不用管,长大就好了”。
种种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家长们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关注,抱有殷切期望并力图教育帮助,但是许多家长长期采取的方式方法却缺乏科学性,简单而粗暴。因而,取得的管教效果比较有限,亲子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数据反映,样本学生中有30%不愿意把学校的情况说给家长听,其中10%的学生“回家就自己呆着,不太与家长说话”,甚至“不能问,一问就顶牛”。对于家庭的期望,只有22%的学生表示完全认同,47%只是基本认同,另有21%学生不认同或不很认同(其中非常态家庭学生占比例最大),近10%的学生则以“没想过”表现出对家庭期望的漠然(其中非常态家庭学生占最大比例)。有17%的学生明确表示“家长管不了我”(其中非常态家庭所占比例最高)。这种亲子沟通不畅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继续展开和取得实效。
(三)家庭教育的困惑
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绝大多数样本学生感到家庭生活和睦愉快,感到自己被关爱,感到父母值得信任,是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时时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爱护、被教养,学生从这些关注、爱护、教养中获得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但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学生需要的教育内容让家长越来越难以应付了。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在家庭中导致了亲子之间的矛盾,而且导致了家长之间的矛盾,甚至整个家庭矛盾。
调查显示,当前学生感到家长关注和监控并与之形成矛盾的问题主要有学习(52%),花钱(29%)、上网(22%)、业余爱好(22%)、交友(20%)、交异性朋友(18%)、做家务(13%)等等。各类家庭在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上不分伯仲,只是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居民家庭亲子间在学生的学习问题上矛盾更多,低文化低收入家庭“花钱”问题更突出,高文化家庭受困于学生上网,非常态家庭最敏感于孩子“交异性朋友”。
面对问题与矛盾,学生普遍希望家长“讲道理”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从调查反映的教育实效上看,家长常常没有为学生提供所期望的“道理”。家长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长大了,进入职业学校了,家长感到对学生“不太了解”。比如不了解学生“现在的学习成绩如何”(53%)、“在学校与什么同学交往”(45%)、“平时会为什么事心烦”(39%)、“在学校生活是否习惯”(36%)、“在校外与什么人交往”(28%)、“专业是学什么的”(25%)、“是否有异性朋友”(22%)等等。不仅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许多家长还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急需解决许多问题,比如“不知道他(孩子)心里想什么”(54.30%)“不知道对这么大的孩子该教进行什么教育”(47.02%),“对这么大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教育”(44.18%),“和孩子之间不能有效地交流沟通”(28.67%),“对教育孩子丧失信心”(3.50%)等等。家长受困于这些问题,显然难以为学生提供满意的家庭教育。
家长在家教方面的力不从心是他们自身的处境和自身素质所决定的。从本调查对家长文化程度、职业、生活区域、生活内容的了解可知,多数家长虽然期望孩子在职业学校学业有成,但他们自己没有职业学校的学习经历;家长中虽然多数希望孩子上大学,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上过大学;他们虽然希望孩子找个好工作,但是他们中的多数并不在现代化企业中任职,也并不具备通过竞争找到“好工作”的个人优势;他们为孩子的上网、交友、攀比花钱所苦恼,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自己没有接触过电脑和网络,没有亲身面对孩子从家庭走出来后遭遇的物质世界和人际关系……。可以认为,家长们虽然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发现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但是他们并不拥有教育指导已经长成半大人了的孩子应对当前的学习、上网、交友、个人发展等等问题的知识准备和经验。家长的这种尴尬处境仅以年龄产生的“代沟”来解释似乎不够,应该说还涉及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等文化差异的问题。
(四)家长对家教指导的需求
由于陷入家教困境,95%的样本家长希望得到学校的有关指导,虽然其中5%表示怀疑学校能否提供这样的指导。在联系学校的方式上,70%的家庭习惯于参加家长会,或者被动地等待老师来联系。能够主动与学校和老师联系沟通的仅占26%,这在低文化的农民家庭中甚至不到20%。
对于学校的家长会,47%的家庭主要由母亲参加――虽然家庭中一般由父亲全面负责孩子的教育。有近10%的家庭表示出席家长会有困难――困难主要是“工作忙”,其次是“家离学校太远”的问题。
四、调查结论
(一)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家庭教育的特点
1.当前的职业学校学生是高中学段学生中的一个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中的多数是由于中考落榜才走进职业学校的。从基本情况看,这一群体当中独生子女比例较低,居住在郊区农村地区的较多,农民户口的较多。
2.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大多为就业水平、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均较低的普通劳动者。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大多属于社会中经济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均较低中下层人群家庭,其中的农民户口家庭主要分布在远郊农村地区,家庭结构较为完整体,传统的多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占多数;居民户口家庭多分布在城区或郊区城镇中心区,非常态家庭的比例较高,约占14%。
3.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是家庭中的生活教育、劳动教育、亲情教育和环境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形成了良好的基本素质。家庭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然而由于家长和家庭自身条件的限制,家庭教育的观念有失陈旧,教育方法有失简陋,教育内容逐渐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家庭教育逐渐陷入困境。至今虽然有极少数家长无心管教或者无暇管教,但是绝大多数家长仍愿意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他们希望学校帮助自己了解孩子,帮助自己掌握教育孩子的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4.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的家庭以及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复杂,内部类型多样,主要类型有城市居民家庭、郊区农民家庭、非常态家庭、家长文化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类型等。各个类型之间情况差异显著。同时,由于各个职业学校之间有相对特定的生源群体,因而职业学校校际之间的家庭教育情况也相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二)职业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以及职业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必要注意的问题
1.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来自我国社会中中下层人群的家庭,学生及其家庭的生存状况处于相对弱势,受教育情况也处于相对弱势。尽管他们也有强烈的发展需求和愿望,但是这些弱势使他们的学习发展造成困难。职业教育责任就是帮助“城乡人民能学到有效就业并从而走上丰衣足食生活道路的本领”{1},因而,我们在研究和工作中应该充分理解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家庭的弱势处境,充分体谅这种弱势处境给他们自身发展带来的困难,充分肯定他们给与学生的基本教育,充分尊重他们发展自身的权利和意愿,以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己任,努力推进研究与工作。
2.虽然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但是,正像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一样,家庭教育也不可能代庖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孩子长大了离开家庭步入社会,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人,其间需要的教育帮助是家长局限在家庭生活中难以提供的。课题研究以及职业学校的家教指导工作应该充分估计家长和家庭在学生的职业学习方面由于无知、无能而导致的家教无力,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学生各方面教育上必须承担的主要责任,不对家长提出过高的家庭教育要求,重在帮助家长了解面对社会的孩子和孩子面对的社会,帮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一起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3.当前社会中十六七岁未成年人的学习发展问题是整个教育都需要研究的难点问题,而不仅仅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为之困惑,本课题题目是“家庭教育指导”,但是如果我们对学生教育的问题没有深入调查和研究,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那么我们拿什么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怎么能求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怎么能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呢?因此,本子课题的研究必须注重全面调查学生学习成长面临的问题,注重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
4.本次调查已经反映出职业学校学生客观存在着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自信、掌握学习方法、养成道德品质、纠正不良习惯、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等学习需求,但是在职业学校现行的课程教学设计中,这些需求却没有被切实安排落实。由此可见,虽然是“家教指导研究”,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却首先在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没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仅靠家教指导工作,不可能解决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问题,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应该尽可能地将自己融入学校整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之中,与课程教学的其他方面形成协作,共同促成并分享深化改革的成果。
本调查勾勒出了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基本轮廓,反映了其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为本子课题后续研究的展开打下了基础;此外,本调查也为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料。子课题将在这一基础上深入推进自己的研究,取得更多更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