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篇1

需求上升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对UPS的需求被定位为中低端、小功率的产品。而事实上,这几年这一需求特点有了新变化: 由于UPS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所关注,同时大量的数据中心需要更可靠的电源保护,对小功率、高品质UPS的需求正在上升。对此,朱震渊有着切身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来自于MGE OPS公司去年以来的销售和利润的大幅增长,还来自用户在使用MGE OPS的UPS产品后的良好反馈。

MGE OPS原来是梅兰日兰的小功率UPS部门,主要产品为功率在20kVA以下的UPS,面向IT设备和办公环境。2006年施耐德收购APC后,为了不影响APC与施耐德下属的梅兰日兰整合,梅兰日兰于2007年将UPS小机业务从梅兰日兰剥离出来,成立了MGE OPS小机部门。2007年,伊顿全球收购了MGE OPS,MGE OPS作为伊顿旗下的UPS品牌之一独立运作。

“MGE OPS要立足于做高端品牌,这里的高端品牌意味着MGE OPS不仅在UPS产品上具备高品质,而且其配套的服务支持也要领先业内同行。”朱震渊说。在朱震渊看来,给MGE OPS确立这样的市场定位是很自然的,因为MGE OPS系出名门。

目前,MGE OPS的产品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适合通常应用环境的UPS;另一类是具备更高可靠性的、可以适用于非常苛刻管理要求的产品; 还有一类是模块化带冗余功能的分布式电源产品。“不管是哪类UPS,MGE OPS的产品都是高品质的,同时还是高性价比的。”朱震渊自信地表示。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2008年,朱震渊给MGE OPS确立了三大任务,即拓展渠道; 完善产品,从产品销售转向解决方案供应; 打造高效率的管理团队。朱震渊坦言,由于MGE OPS成立不久,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销售模式的调整是重中之重。

梅兰日兰主要面向工业用大功率UPS,之前其产品销售采用的是直销方式。然而,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于面向中小型企业和IT基础设施的小功率UPS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量大,而单件产品的售价并不高,更适合采用渠道分销。

新成立的MGE OPS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了分销模式。如今,在朱震渊和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初步构建起了一支由“区域+核心经销商”构成的扁平化渠道队伍。

篇2

[作者简介] 傅蓉心,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

刘海林,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生产系统最优化;(浙江 绍兴312000)

傅蓉浣,绍兴轻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科技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5)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而随着物流市场的逐步扩大,物流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获得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有可能因经营不善而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广大物流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找准物流市场的切入点进行经营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广大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势在必行。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趋势

1.我国物流信息化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研究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对我国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目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国内物流市场呈现为一种二元结构,即以跨国公司和少数国内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高端市场和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通过逐步信息化来完善自身物流的低端市场。而从总体上来看,占绝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仍处于用少量的信息建设投入来解决业务流程的信息化问题的阶段。

2.企业信息化的趋势是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并不意味着它的发展速度缓慢。实际上信息化的发展,不管是国家整体的信息化还是物流的信息化都相当快,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比例也由2002年不足40%,提高到了2004年的77%,这标志着企业的物流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初期的、以办公自动化(OA)为主的信息化,第二个阶段,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财务的管理,就是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个阶段就是ERP,从办公和财务上升到了整个企业;第四个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信息化,也就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以后,通过信息化去实现。

三、中小物流企业经营特点

1.通讯手段落后。传统的电话加传真的管理手段使信息滞后,导致管理者无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

2.救火式管理。由于企业网点分散,无法对异地的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管理者被迫成为紧急事务处理专家,奔走在各地解决棘手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救火队长”。

3.分公司资金难以控制。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无法对分公司的财务进行透明的管理。中小物流企业的财务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4.货物价值与运费不成比例,货物安全、准时的送达是客户最为关心的事,一旦造成损失,企业就得承担相当高的经营风险。

四、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困境

1.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

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管理问题:人员少,事情多;工作职责不明确,赏罚不分明,员工工作效率不高,导致对公司忠诚度的降低,为公司发展埋下隐患。

2.经营者管理观念陈旧,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

物流信息化发展还需要一个培养人才、培养需求、培养管理技术的过程,但多数系统开发商缺乏战略眼光,未能提出我国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五、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特点

目前,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出自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强烈愿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比较务实,强调以较少投入、相对简易的日常业务应用,通过个性化设计,优化业务流程,规范生产活动,较快地提升企业管理应用的整体水平。

六、解决之道――北京双利达物流公司的成功案例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所在,北京泰阳科技和北京双利达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泰阳物流信息系统是这方面典型的成功案例。

北京泰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阳科技)开发的泰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它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的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为物流运输企业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运作流程。系统的业务流程示意图如下:

该系统有如下特点:(1)系统基于互联网,将货物信息按照业务流程和运输方向,在各地分公司之间进行共享,彻底改变了各地分公司之间依靠电话和传真进行业务联系的传统方式。(2)系统为物流企业建立了一套符合业务需要的运费结算模式,能有效地帮助各地财务人员准确记录各种费用的收支情况。同时,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类统计报表,让各地公司经理可以随时掌握本地的业务信息和资金情况。(3)系统进行个性化设计对货物运输过程进行了全程全网的跟踪与管理,并将回单处理作为物流过程进行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的实时共享,将货物信息按运输线路自动进行分拣。让车辆调度人员能够随时了解货物信息,轻松实现“以货定车”,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的满载率。(4)系统将易用性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员工的操作难度。

七、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1.立足现实,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构建基于Internet 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平台上的物流相关企业可以实现异构数据格式的转化,按统一的数据标准流转,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节约社会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信息、查询,缩短物流信息流转环节,降低运营费用;平台还可以实现与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对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通过会员方式加入平台,能以较低成本共享物流业内信息资源,拓宽其业务范围。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宏观决策上可以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规划,从而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调控。

2.突出重点,推动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首先是要统一标准,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委员会,但是在统一标准方面还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在产品编码的方面,既要国内统一,还要遵循国外的标准,其次,加快一些急需标准,如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标准的研究制定,以完善物流标准体系。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包括企业间流程信息标准、企业间物流流程信息交互的实现框架,如消息构成、消息交换模式等。最后,加强物流信息标准的宣传。

3.注重研发,迅速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

在相当长时间内,需求的特点仍是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以实现企业内部整合资源和流程,达到流程通畅和标准化,并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在充分考虑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要为其向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打好信息标准的基础。这是软件开发商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的物流软件,也只有这样,软件开发商才能赢利,企业信息化进程才能不断加快。综上所述,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必须在挑战面前求生存,在竞争过程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1.专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背景。电力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力的应用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电气技术应用的广泛与否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目前国际国内水平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社会对电气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呈上升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企事业部门急需电气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工业电气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量。本专业正是培养这种既有实践技能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社会需求预测分析。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在我国振兴之路上,最重要的选择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我国现有8000万产业工人,其中高级技工仅占3.5%,技师与高级技师不到1.4%,而世界发达国家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的比例达到30%到40%。蓝领层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技术工人。企业对蓝领层的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而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技术岗位中占25%,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明显增加。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可从事蓝领和灰领的具体工作。这为中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大的机会。

从近期职场行情看,制造业是人才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高级技能型工人需求量大,生产岗位需求数量排在第二位,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两个领域都呈现出需求人才趋于年轻化,对复合型、应用型、经验型、高技能操作型和维修型人才需求旺盛,需求集中等具体特征。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要求有精度、动力、快速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电气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更大。

篇4

前言

财政税收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财政税收制度作为财政税收工作全面开展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对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一方面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深入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有效推动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因此,国家财政税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有了新的定位。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发展并不乐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中小企业在选择高成本投资项目时,面临很大的风险性,导致企业面临着倒闭、破产等现象。根据相关调查数据信息显示,我国百分之十五的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亏损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与困难。除此之外,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造成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很大的税收压力,换句话说,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财政税收政策。

二、现行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限制

2.1 现行财政税收制度缺乏先进性

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先进性,落后的管理制度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财政税收制度受到传统管理模式与理念的影响,并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对市场需求与发展情况进行有效调查与分析,导致财政税收在实际运行中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2 相关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与政策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企业偷税、漏税、逃税等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中,主要采用开发票收税的形式,并且已采用很多年了。企业通过开发票的形式缴纳相关的税率。然而由于我国关于财政税收的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许多企业都追寻税收漏洞,使用虚假、不真实的发票方式实施偷税、漏税、逃税行为,严重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资金能力有限、融资困难、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也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深入发展。

2.3 现行财政税收政策内容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虽然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了有效调整,但由于调整内容相对较少,导致现行财政税收政内容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例如,我国财政税收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税收标准不一致,所缴纳税收额度也不一致,导致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纳税方面存在的着很大的区别。除此之外,国家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了一定的税收扶持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财政税收标准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行的财政税收标准,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进而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的研究

3.1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财政税收制度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财政税收制度,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纳税经济负担,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财政税收制度的灵活发展是现代化财政税收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

3.2 有效完善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规

财政部门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完善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中小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律的完善应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小企业发展两个入手,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实现财政税收制度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促进财政税收工作的平稳、顺利开展,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小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此,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应根据时展的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形势,加速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一方面有效推动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有效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伟丽,白海明,闫家林,等.试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与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02):121-122.

[2]蔡美华,董雪飞,张晓丽.浅谈加快财政税收制度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下旬刊),2013,22(14):107-110.

篇5

1.2相关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与政策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企业偷税、漏税、逃税等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中,主要采用开发票收税的形式,并且己采用很多年了。企业通过开发票的形式缴纳相关的税率。然而由于我国关于财政税收的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许多企业都追寻税收漏洞,使用虚假、不真实的发票方式实施偷税、漏税、逃税行为,严重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资金能力有限、融资困难、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也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深入发展。

1.3现行财政税收政策内容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虽然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了有效调整,但由于调整内容相对较少,导致现行财政税收政内容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例如,我国财政税收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税收标准不一致,所缴纳税收额度也不一致,导致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纳税方面存在的着很大的区别。除此之外,国家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了一定的税收扶持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财政税收标准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行的财政税收标准,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进而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创新的研究

2.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财政税收制度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财政税收制度,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纳税经济负担,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财政税收制度的灵活发展是现代化财政税收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

2.2有效完善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规

财政部门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完善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中小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财政税收相关法律法律的完善应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小企业发展两个入手,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实现财政税收制度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促进财政税收工作的平稳、顺利开展,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37-02

1我国目前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状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并出台了许多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自1999年5月,国家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开拓市场等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积极发展。特别是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高达109亿元,并且在安排设计企业财政专项资金时,也明确要求必须在一定额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地方各级机关政府也设立了专项发展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发展创新。除此之外,政府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优惠的税收政策,尤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更是提供了可以用企业投资额抵扣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经营环境,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取消了130多项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减轻了企业负担,支持中小企业更好更快的创新发展。

长久以来,财政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首先,财政政策统筹协调不够到位,集成度有些许偏差。许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比较分散,资金规模与中小企业发展协同不足,同时,各类涉及到中小企业的政策和资金,在多个政府部门同时管理,无法形成合力,导致财政政策的整体效果比较差。许多地方采取了招商引资的措施,但关注点均在找大商,引来大资本,许多财政政策和资源倾向于大型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以及发展空间形成挤压,某些政策在对项目采购上比较片面的强调了产品最先进,服务最优质,无形中设立了较高的门槛,对中小企业参与存在很大的障碍。第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很明显,资金的使用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方式还主要在无偿资助的形式上。这种单一的方式,对资金的引导以及放大效应均不明显。另外,中小企业的财务困难虽然得到一些解决,但是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又采取了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是效果也不明显。为了实现中小企业贷款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出资,成立了许多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担保服务,但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较高,再加入担保费用,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变的更高。在国外,已经通过创业投资来引导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在国内推行比较缓慢。第三,再看来财政政策,对于中小企业支持,无论是行业支持,或者是环节支持,都没有突出特点,无法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修订,这种不能与时俱进,造成了政府的导向不够突出,对于中小企业的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支持,意向不够明显。第四,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和管理不够到位,导致绩效不高。因为政府部门各级间的配合度,协调度,衔接度较差,对立项和资金的分配给予很高重视,对管理和绩效缺乏关注,尤其是当前在对中小企业的项目实行统一申报评审环节中,不仅脱离了各地实际发展情况,而且提高了成本,浪费了资源,也为腐败提供了条件。

2提高对中小企业财政政策设计

(1)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各级政策部门特殊支持的对象,受多种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单一的政策,对其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同样,财政支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对财政政策进行统筹规划,提高效果。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所属区域、时期、阶段等不同条件,对资源的需求也大有差异,不可能被政策全面覆盖。在设计政策时,一是要明确整体思路、导向、重点任务和目标,统筹资源。二是要重视系统性与协调性及阶段性结合。加大中小企业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各个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可互抵,既要保证一定时期内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又要有阶段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三是要抓重点,解决主要问题。要抓住中小企业的需求,为其解决最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四是要统筹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当前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对其产生的作用也有目共睹,所以,在政策方面,务必要通力合作,统一协调,不能各自管理,无法形成政策合力。降低政策支持力度和效果。

(2)建立完善的财政政策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第一,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要发展,必须要统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产生规模效应。首先,必须统筹财政专项资金,不可分级管理,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困难起着雪中送炭的作用,并且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这种方式的持续性以及引导性比较弱。当前,要把分散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形成规模效应。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撑,更重要的是落实,要把对中小企业发展有力的政策落实到位,要在办理流程方面尽量简化,减少企业使用优惠政策的成本,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提供机制,对优惠政策积极宣传,使得中小企业能够顺利的、及时的享受优惠政策,为其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管理好现有资金,明确使用方向,解决不合理使用问题。本级政府要明确对中小企业各个发展时期的支持要点,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进行不同政策上的支持。各级政府在整体框架下,各自把好自己负责的关口,实施财政政策,将财政资金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使用,产生良好效果。第二,要建立起完善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税收是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也是对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渠道,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且税收具有长期性,其导向作用明显。税收政策具备更加持续和普惠的特征。所以,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税收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壮大发展。中小企业作为纳税的主体,要避免在发展期间承担重税,政府要对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以提高中小企业产业发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扩大消费。对于小型企业和利润微薄的企业,要提供更加长期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根据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各级政府也要逐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水平,同时要加强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收费项目,减轻中小企业压力,尽快出台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规范,使得中小企业真正的享受到优惠政策。

3加大对服务中小企业公共平台的支持

中小企业平台的健康发展,对发展其生产环境,推动社会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对中小企业的公共平台进行重点有效的支持和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产品技术,市场信息,人才培训等各类信息服务。因为中小企业的公共平台具有开放性,所以,要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以及设备共享等服务。中小企业公共平台还具有公益性,对中小企业公共平台的支持发展,对推动中小企业的企业培训,融资服务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政府的引导,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方式进行创新,通过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对中小企业公共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对于一些政府鼓励的项目,要重点支持,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进行多元化投资,多方向运营,形成服务全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和机关单位在安排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时,要明确说明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视与支持。

4加大对中小企业市场拓展的政策支持

只有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小企业也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进而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首先,要通过财政资金补贴和税收支持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合作协作关系,进而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体,进行专业生产。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是中小企业打入市场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税收政策系统的有效运行,有效跟踪,严格监控,并且要做绩效考核,加大各政策部门对政策执行和落实的强度和广度,实现预期目标。第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研发的投入与支持,创新技术,需要研发费用,政策要对中小企业研发的前期阶段实施鼓励措施,对企业提取研发准备金,新产品试制准备金等提供政策支持,避免许多企业在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过程中,虽然投入许多生产资料,投入许多时间成本,但因为没有对扣除自主研发准备金的自,使得企业重视引进创新,却忽视更重要的研发过程,这也会降低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开发新产品,打通渠道扩大销售,创建自有品牌,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要发展,要创新,就要提高对人才的重视。政府对此提供的政策优惠也是非常关键的,要针对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给予足够的关注支持,才能够减少企业对科技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负担。

第三,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国际新兴市场。要完善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以及进军国际市场的前期资金,降低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风险,鼓励中小企业境外投资,建立贸易往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第四,要加快落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服务外包在IT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客户服务,产品设计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优势是以较少的环境污染,较低的资源消耗,来加大就业能力,产生附加价值,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因此,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寻找服务外包契机,增加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机遇,扩大中小企业的产品,服务市场范畴。

5加大对中小企业财政政策统一管理

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是要一流的执行力,要坚持好的管理,好的执行,才能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我国有许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且这些政策也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即便是这样,许多中小企业也颇有微词,究其根源,还是在执行以及管理方面,不尽人意。首先,要加强管理,强化落实。对中小企业来说,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规划,统计的政策协调,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还可以加大中小企业的关联,形成合力。对于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要统一归口,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执行到位。第二,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措施,也对中小企业规模发展扩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要更加重视财政资金的运用到位,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的管理体系,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需求,不断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与支持。要根据中小企业的情况,根据不同因素,由省份按照统一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支持地方特色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样,可以发挥各级部门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分工,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自己所长,壮大特色产业链。财政政策绩效的评价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要重视对资金的使用,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建立绩效评价体制,提高政府投入产出比率。一方面,可以使各级政府官员各司其职,避免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导致的项目失败,资金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据算年度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形成有奖有罚,激励和约束并行的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篇7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现代经济中极具生命力的经济组织,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区际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如何通过空间区位的调整重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的重要课题。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表现为从东部至西部逐渐降低,形成了极为明显的空间梯度特征。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高度集聚在东部沿海省市,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辽宁及广东等省市为代表,2010年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71%,形成长三角、京津辽、珠三角三大集聚核心,依次向周围区域逐渐降低;中部省份处于中间层次;西部地区的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份,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中小企业空间集聚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如要素禀赋条件、区位条件、区域市场化程度、政府作用等等,而集聚经济、空间依赖、运输成本等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广泛重视。

Weber较早地从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及集聚经济等方面分析了企业的空间区位选择,其理论核心以生产成本最小为导向。Marshall将企业倾向于集聚的动因,归结为中间投入品共享、劳动力共享及知识溢出等外部性。Hoover将集聚经济看作是企业区位选择的一个变量。新经济地理理论提出具有较大消费者市场规模和较低市场进入门槛的区位对中小企业更有吸引力,引起更多的企业集聚,而较高的运输成本可能会阻碍企业的空间集聚。Krugman(1980)则将外部性的本质界定为规模经济,认为其是集聚形成的动力[1]。Duranton和Puga(2004)研究了集聚经济的分享、匹配、学习机制及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2]。空间效应在传统的经济研究文献中长期被忽略,最近随着空间经济学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依赖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Mayer(2004)认为不同空间位置对于企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有差异,促使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发生变化[3]。

国内许多学者从理论及实证的角度,对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基础的理论解释方面,刘天卓(2005)、李新等(2010)分析了运输成本和市场规模对企业选址的影响[4]。在实证分析方面,宋海英、刘荣茂(2007)分析了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地区差异的成因[5]。但整体上来说,以往研究往往着重于要素禀赋、区位、政府政策等的作用分析,对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集聚经济、空间依赖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运输成本的作用关注不足,尤其是缺乏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空间发展差异形成机制的定量研究,实践指导意义不强。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东部沿海日益强化的产业转移趋势,中西部如何为中小企业转移的优势区位创造环境,亟需相关研究。本文从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的因素分析入手,着重考察集聚经济、空间依赖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异质性形成中的影响,同时将运输成本作为着重分析因素,强调其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二、计量模型的设定与数据描述

按照新经济地理理论,区域经济的收入E取决于企业的空间分布sn,而企业的空间分布受到市场规模的影响,即企业往往倾向于具有集聚经济区域;空间效应的存在使得某一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受到邻近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毗邻区域的发展存在溢出效应;另外,运输成本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空间集聚与扩散进程。本部分的主要目标是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尤其关注集聚经济、空间依赖、运输成本对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一)计量模型设定

为验证集聚经济、空间依赖、运输成本等对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方程作为区域生产方程:

Yit=AitCαitLβiteεit

其中Yit为区域i在t年的中小企业产出,C是资本,L是劳动力投入,资本对产出的影响可能存在时间滞后,模型中要考虑资本的时间滞后问题。e是误差项,反映不知因素或干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方面,文献深入研究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区域开放度、产业关联、地方政府作用力等;另一方面,着重考察集聚经济、空间依赖及运输成本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因此,将生产方程进一步拓展,并取对数、以线性形式表述为:

lnMSVALUEit=β0+β1lnLABORit+β2lnCAPit+β3lnEXPit+β4lnFISCALit+

β5lnLAVALUEit+β6lnSCALEit+β7lnSPAEFFECTit+β8lnTRAFFICit+εit

其中MSVALUEit为区域i在t年的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本文将劳动力、资本、区域开放度、地方政府作用力因素,及区域产业关联皆看作是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第一性先天优势”,是基于区域经济要素优势的内在规定性,是中短期内难以实现巨大调整的因素;将集聚经济、空间依赖及运输成本因素看作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二性后天优势”,是基于区际发展系统的优势,可以通过导向性政策实现区位比较优势的转变。

(二)变量定义与数据描述

因变量为各区域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MSVALUE),这是反映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的最基本变量。变量劳动力(LABOR)与固定资本(CAP)是两个核心的区域要素投入,LABOR用各地区从业人数来表示。CAP没有直接的数据来源,考虑资本折旧情况下由固定资产投资转化[6]。区域开放程度(EXP)直接影响区域中小企业发展,区域开放程度相对越高,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相对越具有优势,这也是我国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具有的先发优势,使用各区域出口额来表示。产业关联(LAVALUE)指的是区域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形成的投入产出联系对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一区域大企业数量越多,其地方性中间品需求越多,为本区域配套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空间。地方政府作用力(FISCAL)对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而政府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性补贴等作用强度大小,直接与区域财政收入水平相关,本文使用区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区域GDP比重来衡量。

本文着重关注集聚经济(SCALE)、空间依赖(SPAEFFECT)与运输成本(TRAFFIC)对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形成的影响,集聚经济发展程度可以通过几个指标来反映:一是经济集聚度(ECOSCALE),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各省市人均GDP水平来衡量,使区际创造财富能力具可比性;二是区域市场集聚度(MASCALE),区域市场规模大小是影响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以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三是城市化经济集聚度(CITYSCALE),即区域城市经济集聚规模,以区域城市建成区比重表示。空间依赖(SPAEFFECT)衡量的是区际中小企业发展的相互作用,对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以毗邻省域经济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均值衡量。运输成本(TRAFFIC)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潜在市场范围的大小,影响企业空间区位选择。本文采用区域交通指数来表示,根据各省市交通线路的区域密度来衡量。根据前文的理论模型及变量定义,各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全文运用STATA11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和相关检验,因变量和自变量均取其统计数据的自然对数值。本文对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与海南省由于数据不全,因而未计算在内。样本区间为2001-2010年,其中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2002-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其他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

三、计量模型估计与基本结论

(一)模型估计

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LLC检验序列是否含有单位根。从表2可以看出在本模型中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空间效应变量是非平稳序列,取一阶差分后即为无单位根的平稳序列,其他变量均为平稳序列。利用Hausman统计量决定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检验值为5559(p=0000),因此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基于差分估计量的检验方法检验固定效应异方差,chi2值为97336(p=0000);序列相关Wooldridge检验结果F=1781(p=0000),说明存在显著的截面异方差与序列相关,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对异方差及序列相关进行修正。

(二)模型的基本结论

1.集聚经济水平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空间集聚。由表3可以看出回归结果中经济集聚度(ECOSCALEit)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为正,系数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而市场集聚(MASCALEit)的系数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城市集聚度(CITYSCALEit)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一区域经济规模越大,多样化产品需求越高,中小企业越容易在差异化产品市场生存。城市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城市化经济规模越大,企业获得较强的集聚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的影响,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集聚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水平正相关,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中小企业之所以集聚经济愈强,发展水平愈高,通常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往往都有内生的地理集中性,即合作伙伴、竞争者、消费者等的集中可以有效提升效率,强化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而路径依赖效应的存在使得集聚一旦形成,在外部规模经济的循环累积作用下,产生“锁定”效应,集聚优势不断得到强化[7]。

2中小企业发展受毗邻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在回归结果中,空间效应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为正,而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相邻区域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对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正向影响。空间效应在解释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间、区域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如贸易、技术扩散、资本流动等。一区域发生的经济震动将不仅改变自己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也会改变相邻区域的经济运行,最终影响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同的空间区位如是否靠近经济发展核心及与经济核心区的距离等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而忽视这种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将会出现明显的偏差。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空间效应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临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核心区,发展过程中空间溢出效应距离衰减率的存在使得毗邻区域发展具有区位比较优势,如安徽、江西等省最近几年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获得发展机遇。

3 运输成本的变化诱致中小企业空间集聚与扩散过程。在其他条件一定情况下,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以为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创造更大的空间,但运输成本的变化对企业发展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促进企业空间集聚,运输成本的下降能促进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二是促进企业空间扩散,市场规模大的区位竞争激烈,运输成本的下降可以提高边缘区要素禀赋优势的引力,推动企业由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运输成本系数在本研究中为负,且在1%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但估计结果与通常分析结果存在差异,一般预期运输成本系数应为正,逻辑是单位面积运输线路密度越大,区域便捷度越高,区域运输成本下降更有利于吸引中小企业空间集聚的形成。但这一回归结果的产生说明运输成本下降,为中小企业从集聚区向外扩散创造了条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随着运输成本等贸易成本的降低,一些产业可能发生集聚,但另一些产业可能因要素价格差异而出现分散[8]。当区域间运费很高时,分散力大于集聚力,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随着运费的下降,集聚力逐渐占主导,发生中小企业分布的空间集聚,倾向于临近大市场布局,尤其是经济规模大、具出口区位优势的沿海区域,即伴随区域间中小企业发展差异扩大的过程。随着运费的进一步下降,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优势逐渐被要素价格上升、竞争加剧等产生的拥挤效应所抵消,同时,运费的下降减弱了中小企业对邻近经济规模相对大的区域市场的依赖程度,这些都将推动中小企业出现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散的趋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集聚与扩散取决于集聚经济与运输成本的权衡。

4 其他因素对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差异的影响。地方政府作用力的影响为负,说明地方财政占GDP比重越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约束,不利于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产业关联,尤指区域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间的关联性不显著,且呈负值,可能仍多少受计划经济时代产业布局政策的遗留影响。多数大企业(尤其是中西部)的布局考虑的并非纯经济因素,还包括政治、国防安全等因素。因此,出现中西部区域许多大企业类似于“飞地”的现象,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低,未能有效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当然,也与现代化交通通讯设施发展、大企业拥有较大的投入—产出空间联系范围联系密切,使大企业区域根植性不强,尤其是促进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作用不明显,甚至一定程度上挤占中小企业发展空间。

四、政策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城市集群化发展。城市化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业间的规模经济,由于城市集群化发展带来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多样化需求增加,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因此,企业会选择布局在有大量需求的地方,即存在新经济地理理论所分析的“本地市场效应”,大规模市场更易于吸引中小企业布局。城市集群化发展不仅能形成较大的统一市场,为区域要素流动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形成经济集聚。国家层面推动的长三角、珠三角、皖江、武汉、长株潭等城市集群发展规划,为城市集群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产业空间转移、中小企业空间区位再布局提供了空间载体。

第二,创造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区际中小企业发展空间依赖效应的存在,构成区际中小企业发展系统环境。而空间效应的大小,即区际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与区际要素流动性呈正比。由于区域主体消费者及企业,其空间流动的规模往往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如空间距离、转移成本、适应成本、政策引力等等,在空间选择的方向、转移规模上往往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形成毗邻效应,即空间位置靠近的区域之间更易于成为相互作用的优先区位,而且相互作用的强度往往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这就是很多学者由实证研究得出的“距离衰减规律”, 其形成的基本机制在于要素空间流动的内在推动,如知识跨区溢出的成本随距离递增。由于知识需要面对面的交流,研发溢出受空间限制。专利与研发活动溢出效应的发生具有高度的区位性,仅存在于大约300公里范围内[9],也就是说生产性主体的区位和接近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创造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可以有力助推中小企业空间区位的优化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保持竞争力优势。

第三,完善区际交通网络是促进中小企业空间协调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条件。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来说,交通基础设施、通讯设施的完善及其网络化,增强了要素流动性,为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扩散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相关产业中小企业因远离市场带来的成本增加,更好的改善我国要素禀赋与产业发展空间错位现象带来的不经济性。由于食品制造、饮料制造、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产业中小企业空间集聚度提高,而且表现出向中西部集聚的趋势,变化比较明显的是河南省中小企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2001年的46%、35%、68%提高到2008年的86%、84%、122%,这与河南与东部沿海区域之间快速化交通体系改善关系密切。如新亚欧大陆桥沿线、京广沿线、宁西线高速交通束的完善,不断改善河南省域经济对外联系通道的同时,强化其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因此,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打破区域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刚性约束,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区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对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中西部区域来说,由于税收有限,财政收入总量偏低,使得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支持薄弱,与东部沿海区域中小企业相比税负压力相对较大,引致新企业出现数量相对减少,进一步压缩税收、财政收入增长空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优惠的税收环境,再加上要素禀赋优势的吸引力,可能使中西部区域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扩散的优势区位,引导区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中短期收益损失换取长期经济持续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 Krugman P.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950-959.

[2] Duranton G.,Puga D. 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2004,56(3):2063-2117.

[3] Mayer T. Spatial Cournot competition and heterogeneous production costs across location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0,30:325-352.

[4] 李新,苏兆国,史本山. 基于区位选择的中国工业生产企业空间集聚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0,28(4):549-557.

[5] 宋海英,刘荣茂.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2007(5):71-77.

[6] C.-C. Ku o, C.-H. Yang. Knowledge capital and spillover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594-604.

篇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84-02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营范围涉及领域甚广,几乎涵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和领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主要推动者,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也是解决就业的主要力量,据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5%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就业增长点和突破点,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但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发展瓶颈。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何搭建中小企业与人才完美结合的桥梁,实现两者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是从实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的关键。

一、中小企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营范围广,发展势头良好,机制灵活,成长迅速,人才需求量大,为大学生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阵地,对扩大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不断涌现和飞速发展,需要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手段,为大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和技术的优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就业活跃群体,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在中小企业就业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人才结构,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大学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中小企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中小企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良性互动的障碍分析

1.国家政策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中小企业在发展经济以及解决就业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与大学生就业的协同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中小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搞好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为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等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突出地位,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事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尚无太大改观,政策之间缺乏联系,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仍需改善。

2.中小企业管理环境不完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随意性大,企业经营存在较大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员工失业风险较大;第二,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制约,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员工绩效考评体系和评估手段,使企业与员工难以达到人职匹配;第三,很多中小企业只注重短期发展,缺乏长期的人才储备战略,未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员工培训纳入人才战略体系,致使大学生看不到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前景;第四,缺乏系统的、科学的人才培训和晋升体系,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薪酬体系不合理,缺乏有吸引力的福利保障措施等;第五,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很难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大学生难以在情感上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3.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采取自由择业模式,普遍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偏高,往往受就业环境和待遇的影响偏好到大城市、发达地区、大企业、高收入的单位就业,希望到轻松稳定的工作岗位任职。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易受人们对职业的主观评价的影响,而职业本身因行业和单位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区别,大学生仍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以工资福利待遇衡量工作好坏”等观念,将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就业的好坏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也以此来衡量。中小企业虽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发展初期,受资金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于中小企业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发展前景、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户籍等心存疑虑,往往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

三、中小企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

1.政府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从政府层面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吸纳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要完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培育和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等,增强中小企业实力,加大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对于招聘大学生的中小企业,政府可给予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优先安排财政专项引导资金,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财政补贴以及岗位补贴等,可优先享受技术成果转让,享受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削减社会保障费、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也可制定一系列户口优惠政策,进一步理清人事、户籍和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2.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构建人才任用和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走科学创新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转化选人用人观念,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吸引人才,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人才的福利保障,建立规范的保障制度,解决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让企业与员工成为战略伙伴关系,真正感受到企业发展与自我发展息息相关,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3.高校加强科学引导,促使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宣传与教育方面,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与科学引导,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在教育引导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高校与社会密切联系配合,广泛推行大学生就业实习制度,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做更充分的准备,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高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中小企业培训与中小企业开发中心等中介机构,建立大学生科技园等,专门对中小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培训指导,有针对性地为中小企业培养实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通过就业实习,让大学生对中小企业有更深层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对中小企业的认同感,进而促进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4.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到中小企业就业。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学就业、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变化,大学生必须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积极调整就业心态,依据所在学校的声望、所学专业的热门程度以及社会需求状况,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自身优势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景,充分把握中小企业就业的机会,勇于到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就业,开辟新的就业空间,敢于在更宽广的中小企业崭新舞台上努力拼搏,艰苦创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战场。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创建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舆论氛围;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吸引大学生就业;高校加强引导,强化校企合作,搭建中小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的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科学准确定位,开阔视野,拓宽就业渠道,敢于到中小企业就业。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构建中小企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实现中小企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江梦.中小企业:大学生就业的理性选择[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朱颐和.大学生就业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法规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12).

篇9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难题原因分析

在我国现代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内源融资和银行融资两类为主。这一现状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性缺陷,影响了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鉴于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与鼓励措施。但是,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问题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企业自身因素、金融体系及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造成。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自信度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以及信用担保体系滞后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主要内容。另外,金融机构贷款激励机制以及宏观政策等外因也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现代中小企业应加强对融资现状的分析。采取针对性对策,改善这一现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善融资问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分析

(一)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树立信用观念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小企业应规范自身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以及财务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信用。同时,为了改善融资问题,中小企业还应加强与银行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通过定期向债权银行提供准确的财务报告,提高自身信用等级,为后期融资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管理,正确对待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目前国有银行的核心业务中,受收益等因素影响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并未重视。这一因素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同时也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针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观念的转变,提高对中小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的认识。通过科学的贷款对象市场定位以及中小企业发展前景认识,将中小企业纳入到信贷工作重点业务中,为持续增长点的建立及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现代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融资难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难题,中小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产权交易、股权转让及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企业发展资金,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四)以政府有效措施的实施,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

针对我国宏观政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我国政府部门应采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通过中小企业资金扶持政策的出台与执行、通过对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政策措施的出台,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与扶持,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为基础,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活动开展

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实力等因素造成的融资问题,现代中小企业还应加强企业集群化建设。通过领域及行业内相关联企业的合作,建立产业集群化体系。通过上下游产业机构的联合使企业在密切的合作基础上,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化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信用评价。以此为基础,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信贷风险。而且,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还能够使中小企业在集群化内增强沟通与联系,增强企业间项目投资等渠道,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

通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银行信贷对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疑虑。同时通过市场竞争力的构建、发展战略制定,实现中小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构建,为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奠定基础。

四、结论

在现代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融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受企业内因及宏观政策外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中小企业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现状,中小企业应针对融资难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完善自身财务管理机制。通过寻求适合自身实际特点及实际情况的融资对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篇10

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持下,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单元,与外部其他单元、个体及环境的沟通与联系日趋增强,不仅是经营的范围,而且在资源的供给等诸多方面都日益通过网络与整体世界相联。这一趋势不仅对于大企业而且对于中小企业说,都是不可逆转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借助于网络技术,更能规避自身劣势,发挥优势,也利于其自身调整企业边界,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分工,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益。

对于网络组织,美国学者查兰(RainCharan)认为,在某些企业组织网络化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联盟与合作,而在另一些企业,组织网络化则是在内部建立跨职能、突破官僚制度约束,构建内部有效运营的人员非正式联系。当然,也有些国外学者认为,组织网络化是企业管理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运营的一种方式。在国内,芮明杰教授认为,网络组织是指以一个职能组织部门为中心,其他部门或组织共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网络组织,并进而在特定职能与工作上实现专门化。结合上述的认识,我们认为,企业网络组织是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独立而又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企业以及政府等不同部门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企业联合体。

2.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特征

中小企业服务网络组织除了有网络组织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中小企业网络组织中,企业数量多、实力弱,联合需求强烈,因此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形成一个互惠共生体,促进企业组织网络化的积极效应。

结合网络组织属性特征以及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具有下述显著特征:

(1)发展目标长远性。以共享、共赢和合作为基础,企业联合体的构建基础在于不同企业发展目标长远性的认识,这也是企业识别联合效能、价值从而具有联合的意愿,最终实现联合或联盟行为,达成组织网络的形式。基于中小企业自身特征,我们认为,这一联合体网络的构建应是基于长远的发展目标认识和定位,而是希望在网络组织成员间共同合作基础上实现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自身长期收益和发展目标。

(2)不同企业功能的集成化。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化是基于市场竞争以及技术发展而形成的,这一网络内部的中小企业不能是简单的企业汇总,而是基于价值链生成,在设计、生产、市场、销售等诸多不同环节的分配链式组合,不同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资源呈现分分散性特征,但是又在共同的价值生成过程中呈现集成特征。

(3)企业边界淡化。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借由信息技术以及合作的管理机制生成,不同企业或者说网络组织单元间的联系从点对点模式发展到非线性的网络化,边界被完全打破。网络内部以及网络联盟与外部的联系日趋繁杂,信息的频繁流动淡化了原有企业的边界。

(4)网络组织成员间的依赖性。网络联盟内部不同企业成员基于各自不同的优势,占有相应地位,并以价值生成作用不同获取相应收益。但同时,每个成员则依据自身核心能力和资产特征,在实现个体利益的同时,实现了高水平的共享和共赢,从而使得成员间的依赖性增强。

二、中小企业发展及其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在资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单个的小企业竞争力弱,这是世界各国小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对于小企业而言,其又具有灵活、机动而优势,在市场的响应速度和企业效率上往往又强于大企业。如何能够扬长避短,增强自身竞争力是所有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市场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联盟化是一个基本的趋势。而进一步,如何向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势服务,在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发展的外部加入更多的服务,是能否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1.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但在企业自身能力、技术创新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发展。

(1)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了技术创新水平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竞争力的来源。但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其难以拥有足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类高层次人才上更是严重缺乏。总体上,在技术人才分布上,呈现人才流向城市以及大企业,尤其是乡镇及以下的小企业技术人才极其匮乏;在学历结构上,中小企业内部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比例低,更多的技术人员是自学或是在工作中锻炼成为技术人才的。这种技术人才缺乏的局面短期内可能由于工资、待遇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等难以解决,需要通过服务网络构建解决这一问题。

(2)信息及其他中介服务获取困难

信息、人才、财务、法律以及咨询等服务是中小企业发展所必需的,但目前在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以及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中小企业难以获取相关服务。对于大型城市的中小企业而言,问题相对好些,但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而言,这一类服务几乎没有。能否发展中小企业服务组织网络,借由互联网以及其他路径,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这一类服务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3)融资难以及融资贵的问题突出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应该说不仅在中国存在,也是世界性的一大难题。基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低下、信息不对称以及规模、实力劣势,获取银行信贷的支持非常困难。目前我国政府不断在政策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但毕竟僧多粥少,难以覆盖全部中小企业。其他的融资形式在短期内也往往难以成为有效的形式,诸如证券融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几乎不可能,而借助中小企业网络服务组织,通过农村合作金融以及民间小额信贷可能是未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之道。

2.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内容及功能

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内容及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的服务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1)咨询服务。面对市场的千变万化以及政策、信息乃至行业等若干因素的变动,小企业自身人少、实力弱,更难以有效了解、判断市场信息以及政策变化等因素。因此,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是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信息服务。鉴于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成为重要的企业竞争资源,信息已经成为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将国家及行业、市场等关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技术以及市场等若干信息提供给中小企业,也是对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持。

(3)技术服务。技术是生产力,是企业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的体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难以在技术实力上与大企业相竞争,技术积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而依赖自身难以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因此,能否提学研结合或者其他合作形式,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4)金融服务。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资金短缺可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国内外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我国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但囿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信用以及担保物的缺失等因素,银行信贷的可能性以及覆盖面仍然很低。这是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构建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以有效解决资金来源狭窄问题。

(5)财政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是GDP贡献的主力军,更是提供就业的主体。发展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合法更合理。诸如减税、补助或者是通过政府渠道给予政策性补贴、财政融资等,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至关重要。

三、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网络组织的构建

在中小企业发展网络组织的构建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的结构,而这种组织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所说的变化主要是指网络组织结构中的各个节点所代表的含义是变化的。正如每一个中小企业不断发展一样,中小企业的网络组织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网络组织与中小企业间相互影响,各个中小企业要适应网络组织的发展变化,而网络组织的发展变化也是以服务于中小企业为目的。

1.中小企业网络组织结构

从我们的认识看,中小企业的网络组织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战略管理与其他企业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由总公司进行统一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部分;二是根据产品以及地区、技术或生产等具体职能不同、管理需要最终形成的一个立体网络,但这一部分应该是柔性网络,并非固定不变,应因市场、用户或项目的发展变化而调整。

中小企业的网络组织,生产链上的各个增值环节被独立化为具有相应专长的中小企业,生产加工也被分解,由独立企业共同完成。网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努力,以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网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间的相互分工及协作如图1所示:

2.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网络组织结构模型

(1)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网络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

正如网络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一样,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网络组织也是由多个节点构成,每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它们之间的关系。每个节点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有的代表中小企业,有的代表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如政府、金融机构等。不管构成什么样的网络组织,其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各个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努力实现彼此预期的目标。

(2)中小企业网络组织发展的政府扶持模型

篇11

中小企业以其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灵活、对市场需求变化反映灵敏、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特点,适应了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现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微观问题,也是关系到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问题,需要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

1 北京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1 优势分析。①多项惠利政策出台。“十二五”时期,北京市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支持,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北京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②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了市级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惠及近12000 多家中小企业和农户,财政资金也逐步扩大。新三板试点优先股将为挂牌企业提供又一融资方式。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在财政上提供帮助,推动银行、信用担保社、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使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覆盖全市。另一方面,积极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同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票据、信托。③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北京市包括16 个区县均已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认定了100 多家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00 多家,最大程度上支持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包括北京市中小企业网在内的多个门户网站,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网络。此外,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和顾问团队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

1.2 劣势分析。①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低。目前北京地区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从企业管理者到一般员工,大多缺乏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报告显示,目前中小企业中员工的学历大多是初中及其以下,其次是中专、大专学历。大学本科毕业的少之又少,高层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更是寥寥无几。②缺乏现代营销理念。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经营的出发点都是以推销产品为主要目标,这种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指导思想,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③资本结构单一。大部分企业走的是一条自我积累的发展道路,很少有负债经营,基本上是利用企业自身利润实现滚动发展。融资难也进一步加剧了资本结构的单一,限制了中小企业的成长。④融资难。现行的金融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各银行重点为大中型企业服务,再加上抵押物不足、信用差,信息缺失等问题,很多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目前中国有约5000 万家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尚未解决。中小企业仍主要属于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但发展迅速的企业资金需求量远远超过了信用社发放贷款的能力。而其他融资渠道少、成本高、难度大。某些企业试图通过“民间贷款”来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但效果甚微。⑤技术创新能力差。大多数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再加上人才的严重流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问题日益严重。

1.3 外部机会。①技术变革和新兴产业兴起。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技术等的发展,推动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格局,为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创造了契机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②首都优势。“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北京进入向世界城市迈进的新阶段,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进入全面建设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国家给北京每年近10 亿元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此外,2008 奥运会,2013 年园博会,2014 年APEC 峰会的举办将给北京市中小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③产业融合和结构调整的优势明显。包括运输邮电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新型服务性行业发展速度飞快。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技术行业仍保持上升势头。此外,工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相结合,新工艺、高技术、高质量产品不断涌现,为中小企业技术优化、提升产品等级、开拓市场提供了契机。

1.4 外部威胁。①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下,北京在城市空间、能源平衡和环境方面的压力日益加大,工厂产生的排放物严重污染了环境,许多中小企也被迫远离市中心,搬到工业区。②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升高。随着北京地区的物价上涨,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水电费成本、土地使用成本、厂房建设成本、员工管理成本等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的固定成本已经成为他们在获取利润方面最大的绊脚石。③国内其他各省市竞争日益激烈。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国各地区、各园区之间对高端要素、产业、服务资源的争夺变得更加剧烈,给在北京地区创业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2 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税收调控力度。根据北京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利用社会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进行专项资金补偿,并支持其发展和经营结构调整。随着国家正在推进的财税体制改革,适当扩大“营改增”试点,通过建立合理公正税收体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有数据显示,约1000 万户中小企业已经从各种税收优惠中受益。

2.2 完善和落实政策法规。《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已于2014 年3 月1 日起施行。各级中小企业工作主管部门应对中小企业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指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参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财政、工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税务等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并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案,并对其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2.3 创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新模式。现行的信用评估系统主要从财务报表、资产抵押和担保信息等方面来评价企业信用,而有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信用积累和抵押、担保资源严重不足,难以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贷款水平;新模式则是从企业日常经营的明细数据中分析并计算信用,包括生产、销售中产生的全部信息,并创建出一个高效、低成本的信用评价模式,通过计算机核算客观反映企业的信用额度,为银行发放无抵押的“高信用贷款”提供可靠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无形之间降低了企业融资的门槛,有利于他们进行融资。

2.4 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首先,强化公司老板的个人管理思想。老板是企业的领头羊,地位举足轻重,他们要做到真正关心员工,时刻为员工谋福利,并通过实际行动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关怀,从而降低职员流动性。其次,老板应有明确的目标与规划,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主要目标,不能一味追求暴利。最重要的是,注重人才管理,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和公正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提高其工作热情,为公司创造最大价值。

2.5 加强中小企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力度。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政府、社会和企业应共同设立培训机制,可通过大量案例、数据库来进行中小企业管理研究,从而提供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和专业性知识咨询服务。此外,政府应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的电子报刊,和每月定期举办的“管理沙龙”,以及和其它社会机构合办的培训班等,向广大中小企业传递最新的管理信息,传授专业知识,提高人才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2《] 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4]章长生,周永生,赵德森.基于SWOT 分析模型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

[5]刘泽坤,田龙.北京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的swot 研究[J].现代商业,2013(3).

[6]谭佳鑫.湖南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SWOT 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

篇12

篇13

一、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

1.由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历史传统,就会造成文化风格的差异。从经济形态上讲,东北人始终处于农业文化。生活态度散漫,看重感情,讲哥们义气,不思进取的轻创业重守业的经营理念等,根深蒂固的在于农业文化的价值观。从现实中看,东北广大人民群众刚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锅饭文化开始向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创业意识形态上转变。

2.目前,各地按照中小企业发展需求,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我省则以转变职能、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工作重点,规范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互方式,实现政策、法规、公告、业务流程等信息的网上管理和运行,实现了机关办公网络化。

3.吉林省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深入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创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小企业生成。特别是今年,珲春作为吉林省的贸易海口城市,要建立完善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制约吉林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1.企业自身因素

1.1 创业意识弱是影响吉林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地区是建国后的重要工业基地,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信赖心理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缺乏创业意识。

1.2 创新意识不强,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吉林省是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中存在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现象,技术创新投入低,使得高技术产品无法生产,就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1.3企业员工素质整体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用人机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内部缺乏民主制度,实行家族管理,导致中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低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弱。

1.4 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吉林省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来自不同的阶层,很多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较低。同时,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只重视技术层面,不重视管理层面;这些都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外部因素

2.1 不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在思想观念上未认识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注重少数大企业的发展,不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全社会还没有完全认同中小企业的发展,享受不到一些优惠政策。

2.2 中小企业融资难。由于中小企业资信低,贷款有风险,融资时面临很多问题,其融资渠道主要来自银行,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不健全,发生拒贷的比例高达一半以上。在其发展中,金融资金主要依赖民营投资,银行贷款占有量较低。

2.3不完善的服务措施。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软环境落后,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配套服务工作的力度不足,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三、推动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1.中小企业自身奋斗

1.1 创业者要树立创新意识和战略管理意识。这主要是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政府政策的支持进行创业,要敢于尝试、开发新的市场。同时中小企业的创业者还要具备明确的战略管理意识。

1.2 走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道路。中小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资金集中到某一个方面,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以专补缺获取发展,这样可以避免与大企业的直接竞争,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助于中小企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1.3 提高员工素质,开拓市场。中小企业要引进优秀人才,建立有效地条款,提高员工素质,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利用东北地区经济合作的机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借助吉林省的地理优势,开拓周边国家的市场。

2.中小企业获得政府及社会的扶持

2.1 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法律政策体系。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创办中小企业的政策意见》等法律政策,具体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推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2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吉林省政府要完善各类担保机构,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股份制融资方式,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加快融资机构的引入;引导中小企业借助吉林省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发高新技术项目,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用高科技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2.3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落实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的使用,加大力度建设创业辅导体系。发挥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审计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

四、结语

根据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可以知道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再某种意义上已推动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吉林省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吉林省中小企业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实现吉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努力的奋斗还有不停地完善以前出现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让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快速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李时民.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研究[M]1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3]陈震红,董俊武.国外创业研究的历程、动态和新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7-11.

[4]张健,姜彦福,等.创业理论研究与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