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诊断描述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In the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ANG JinjinZHANG LinlinGUO YiCHEN Zukun*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650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In the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Methods By restructuring teaching content, PBL teaching, case teaching,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to build a varie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Results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CM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Conclusion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Clin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ethods;Training;Clin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临床护理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常见病的概念、辨证分型、护理措施,更应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护理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特色课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重组课程教学内容、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规范辨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将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突出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和传统的护理技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的一门学科。中医理论体系具有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但有关中医临床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存在着教学内容丰富,学时少的情况,我院此课程为54学时。为了更好的讲解本课程及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学会本课程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不能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应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理解中医护理的实质和精髓,很难将中医理论运用于护理临床。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判断和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订治疗、预防疾病的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1]。正确的临床思维对于医学理论的实践应用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中医临床护理思维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护。整体观是其认识论的基础,辨证施护则是其临床实践的方法论。整体观念使我们在临床护理时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来把握疾病本质和规律。在护理过程中,将患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但考虑到疾病本身,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年龄、情志变化、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因素,以及自然、社会诸方面因素。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辨清疾病的性质、病因、部位及邪正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在此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并及时把握证候的变化,随证修订护理计划及措施。因此,护理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中医临床护理思维特点,才能正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护理,提高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2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教学方法
笔者教授中医临床护理多年,在教学中采用重组课程教学内容、PBL 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我院采用的中医临床护理学教材,以常见病证为经,以证型为纬,运用护理程序“施护”,教学内容较多,但本课程的学时数有限,因此,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对该课程极其重要。
首先是对整本教材进行重组,依照临床分科,教学重点在内科部分。其次是对每一疾病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将内科疾病归为七个系统,即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脾胃疾病、肝胆疾病、肾系疾病、气血津液疾病、肢体关节经络疾病。以系统为单元进行讲授,每一系统先作概述,简要回顾该系统疾病的生理病理、主要证候及常见证型,简述护理要点。每一系统选择2~3个临床常见疾病进行详细讲解,其余疾病学生按教学思路进行自学。每一疾病按概述(包括概念、历史沿革、讨论范围)、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板块进行阐述。将辨证施护作为一独立内容,由辨证要点、一般护理、分型护治构成,保证辨证施护的完整性,强调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突出实用性和中医特色。
通过实践证明,该重组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式对《中医临床护理学》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它理清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对所学课程内容也了然于心,而且还能掌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学习该课程,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上。
22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PBL 教学法能够给学生对问题探讨的充分机会,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等,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在实施过程中,以一个系y疾病为单位,讲授完该系统2~3个重点疾病后,布置课后开放性思考题,一般以该系统未作课堂讲授的疾病病例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该系统疾病的特点及中医护理的规律和特点,针对病例问题进行相关资料查询、思考。然后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讨论,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可有不同看法。下次课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充分展开组间讨论;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节奏;做出初步判断,拟出临时诊断。教师再提供相关的体检及实验室资料,学生再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做出诊断及护理措施。教师再进行展示、总结。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从教师准备资料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出相关作业;而同学也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积极与同学交流沟通,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不但培养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学会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的提高亦有重要意义。
23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其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对所学内容有较深印象。在教学中,笔者在进行每个疾病的讲解前,均会先导入一个该疾病的典型病案,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该疾病的学习。讲授该疾病后,再重新回顾导入的典型病案,请学生回答该病案的诊断、护治原则,护理措施,并对答案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指导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选择的病案要符合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具有典型症状及体征,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相关知识。案例式教学法刚应用时,因学生不熟悉、不适应,在病案的描述上要按照主诉、现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的格式来排列。随着教学的进展,病案的描述方式则应贴近临床实际,按患者的叙述方式来描述病案,以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自己采集病例资料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24讨论式教学法病例讨论是医疗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2]。讨论式教学法通常在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时进行,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程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安排4次讨论课,一般情况下以两个系统疾病为一个单元,每讲解完两个系统疾病后,会结合案例式教学方式,给出4~6个关于该两个系统的典型病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首先将学生以8~10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请学生在1个小时内就4~6个典型病案进行小组内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集中众人的智慧,对病案作出诊断(包括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及证型)、护治原则,护理措施。然后随机请各小组1~2名同学进行回答,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及评价。该教学方式同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学生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中医临床护理学》的兴趣,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同时,讨论式教学法还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的提高。
25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或播放相关影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避免由于教师长时间单纯的理论讲授造成学生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疾病各证型时,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症状、体征,单纯的文字描述会显得很空洞,学生难以想象出该证的症状、体征,而且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症状、体征的描述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利用多媒体可以插入症状、体征的典型图片,形象、生动,贴近临床,有助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张鼓胀病人的图片,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腹胀如鼓,肤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的表现,有利于学生对鼓胀病的理解和掌握。
3不断创新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方法
在护理学专业学生中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应积极协助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进行中医护理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临床带教能力,规范临床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到中医院参加临床见实习 [3],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已逐渐成熟与发展,中医护理学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施护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逐渐为国内和国际医学界所理解、重视、研究并采用[4]。中医护理教育者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着力中医护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队伍的知识层次和人员素质,为我国护理事业及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颜乾麟.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5):1-2.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住院并被临床确诊的癌症患者,共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26~72岁;平均(51.37±7.8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年;Ⅰ~Ⅱ期患者21例,Ⅲ~Ⅳ期患者46例。
1.2 方法 采用“焦虑情绪评定”[1]及“医学应对问卷”(MCMQ)[2]两种方式调查。
2 结果
2.1 “焦虑情绪评定”结果 按照国内标准,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0%视为异常,67例癌症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为61.19%(41/67)。其中Ⅲ~Ⅳ期患者31例,为75.61%。
2.2 “医学应对问卷”结果 该问卷分为面对、回避、屈服三种应对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各期癌症患者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Ⅰ~Ⅱ期患者多采取回避或面对的应对方式,而Ⅲ~Ⅳ期患者多以屈服或回避应对。
3 讨论
癌症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心理状态各不相同,其心理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3]。20世纪80年代已提出心理肿瘤学(psycho-oncology)的概念,主张从心理学、社会学和肿瘤学相结合的多学科角度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肿瘤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在肿瘤患者心理问题干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癌症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体现为依赖性较大,自尊心较强,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恐惧、焦虑和绝望,甚至伴发精神障碍[4]。 Fawzy等[5]从疾病诊断治疗的过程上描述了癌症患者在不同阶段时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式:(1)诊断前阶段:患者对真实症状感到害怕和恐惧,对身体变化过于警觉;(2)诊断阶段:患者否认癌症的诊断,回避谈论自己的病情,此时的心理表现为焦虑、悲伤、郁闷和受伤害感;(3)治疗阶段:此时患者接受手术或化疗等治疗,可能出现回避、术后反应性抑郁,化疗引起期待焦虑、恶心甚至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4)复发阶段:此阶段患者的心理反应类似诊断前阶段,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而寻找非医学的治疗方法;(5)终极阶段:此时患者的反应为恐惧、绝望和屈服。
针对不同阶段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特征制定合理的心理干预及心理护理,有利于减轻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恢复:(1)健康教育:知识的增加可以帮助患者更多地认识自我,并在社会环境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从性[6]。(2)行为治疗:①渐进性放松训练:训练患者随意放松全身肌肉,以消除紧张与焦虑,建立心情轻松状态。②催眠:选择安静的环境,舒适的,诱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此时患者最容易接受暗示。 ③臆想治疗:通过让患者想象自己完全健康了,功能完全恢复了,可以增强患者对良好预后的信念。(3)支持性心理治疗:医护人员应用婉转的语言,精湛的技艺来解答患者的疑问,家属及亲友应以乐观的态度去感染患者,关怀和照料患者,唤起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4)集体心理治疗:通过集中讲课,让恢复良好,预后较好的患者谈谈自己的体会,增强患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见: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8,39-42。
2 姜乾金,沈晓红。医学应对问卷。见: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4-127。
3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75-80。
4 Derogatis LR,Morrow GR,Fetting J. et al.The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cancer patients.JAMA,1983,249(4):751。
篇3
一、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情观察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等技能是一个护士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虽然护理本科生已经经过了诊断学及成人护理学的学习,但因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正规性还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简单粗略,阳性体征掌握不全,对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护理观察重点等不能详细、正确地进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其手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阳性体征的正确描述等,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严格地加以纠正。
呼吸科临床病例讨论选择的内容以呼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如COPD、肺炎、自发性气胸等。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存在临床症状特异性差、代偿能力强等特点,要求学生除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要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性。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如果仅知道三大临床表现,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关临床表现的具体差异,则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时间的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与气候及季节的关系;痰液的性质特点是白色泡沫痰,还是黄脓痰、铁锈色痰;呼吸困难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还是混合性的等具体问题,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但各种疾病的三大临床表现各有其具体特点,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临床护士利用基础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而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护理诊断并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的一种逻辑方法。当学生进入临床见习时,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诊断时往往只考虑一两个症状即用所学的护理诊断往病人身上套,未进行详细分析,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拓展思路,把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在给学生解惑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一次科学方法上的训练。二是虽然思路广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护理措施,但缺乏针对性,不够深入、具体。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学生的信心。结合病例,针对学生的每一分析步骤,提出问题,进行层层剖析,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引导,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如讨论COPD时,讨论的重点是临床表现、相关诱因、主要治疗、相关并发症、护理诊断及具体护理措施,我们要引导学生按下列思路进行思考:病人的发病过程如何病人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该病人有哪些临床表现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要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取得预期效果,护理上应采取哪些干预措施这位病人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通过护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怎样做好该病人的相关疾病宣教?从而起到以点带面,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同时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病例讨论的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具体的问诊方法,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病例讨论前,教师都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与病例相关的医学基础及临床护理知识,近年出版的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相关护理论文等,归纳总结出关于具体疾病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全面查询相关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资料检索、逻辑分析的能力,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减少她们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她们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整理、归纳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讨论时,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她们先去想、先去讨论,然后教师再给予分析、补充、总结。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纠正和讲解才更能领会,才能掌握好重点内容,印象也会尤其深刻。学生由此学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学会了举一反三。经过积累,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只有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以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为重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典型病例讨论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了其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对病情的观察和实际处理能力,不失为一种将医学基础和临床初步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篇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on compliance behavior of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ethods
Eighty four cases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May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aken antihypertensive drugs conventionally. Forty tow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accepted routine care, and 42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ed in routine care on the basis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The compliance, blood pressure controlling and lifestyle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at discharge and at the end of follow-up. Results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the study group with low-salt diet, quit alcohol limit, regular exercise and medication adherence aspect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Blood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did not show differences at discharge (p>0.05), but at the end of follow-up blood pressu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it should be promote and applied.
【Key words】 Essential hypertension, Health education,Compliance behavior
【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province, 646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59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及坚持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能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1]。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对于控制高血压病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课题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 2013年4~5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例。纳入标准:符合2003年世界高血压联盟“临床医师高血压实用指南诊断标准规定”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血压测量在患者休息5 min后,坐位右臂肱动脉为准;确诊病程在1年以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服用降压药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一般情况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社区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血压控制情况。社区健康教育方式:①成立高血压健康教育小组,小组人员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熟练的掌握高血压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方法,通过考核符合要求。②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血压、有无吸烟、饮食习惯、服药情况,体育锻炼情况,定期随访并跟踪记录。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根据现状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③举办讲座:每月举办1次高血压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高血压的危害、不良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影响、坚持服药和治疗的重要性等。④制作和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定期给患者发放高血压知识小卡片、小册子等资料,内容简单明了,便于阅读。⑤定期测量血压:根据不同的血压实行三级监测管理:1级:SBP>180 mmHg 2次/d;2级: SBP>160 mmHg 1次/d;SBP>140 mmHg每周3次,并记入个人健康档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一年后两组患者生活方式及血压水平控制情况,观察社区健康教育效果。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输入spss 17.0统计软件,以百分比描述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改善情况,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出院一年后两组患者生活方式的比较
一年后观察组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及坚持服药等遵医行为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出院一年后血压水平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在出院时比较没有差异(p>0.05),一年后复查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2],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1991年比较有所升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而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人群中79.7%的脑卒中事件和36.6%的冠心病事件均归因于血压的增高。因而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有报道指出[3],改变生活方式及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能90%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从而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徐丽等[4]研究发现,在临床应用和开展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新型模式,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刘甜等[5]研究发现家庭功能是影响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表1显示,出院一年后观察组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及坚持服药等遵医行为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显示,从出院一年后血压水平控制情况来看,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在出院时比较没有差异(p>0.05),而一年后复查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生活方式有较好的改善,能坚持服药,因而血压水平较为理想。有研究发现[6],一些服药依从性不佳的患者认为“吃药就是为了调节血压至正常范围,血压正常了也就没必要再服药了,同时认为,长期服药对健康不利”,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有的患者认为,“一旦吃上药了就一辈子都要吃药”而不明白是疾病需要终身服药。可见,患者对改善生活方式、坚持服药的意义了解不够,其遵医行为也不高。医护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指导患者科学用药,向患者强调规范用药的重要性及改善生活方式的必要性,从而有效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目前对于高血压病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只有通过药物以及广泛的健康教育和患者良好的自我保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以及控制率[7]。而医护人员对患者及时有效的健康指导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佳,李然,李军.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程度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护理,2009,17(1):7-9.
[2]赵冬,吴兆苏,王微,等.我国11省队列人群基线血压和7年累积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10):612-617.
[3]杜文民,王铭,陈斌艳,等.社区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药理杂志,2001,17(6):434.
[4]徐丽.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2(4):156-157.
篇5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诊治的100例小儿肺炎患者,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肺炎诊断标准[2],患儿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发热等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名,观察组中有31名为男孩,19名为女孩,最大年龄为10岁,最小年龄为1岁,平均年龄(4.74±3.26)岁;对照组中有29名为男孩,21名为女孩,最大年龄为9岁,最小年龄为1岁,平均年龄(4.87±3.2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是制定临床路径护理方案,主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再结合美国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次护理路径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详细记录,主要包括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病情发展情况等信息;(2)积极会诊,主要是配合儿科等科室的医师对患者进行迅速及时的会诊;(3)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制定医疗护理目标,维持患者的血压及循环改善;(4)做好患者的病情评估,主要通过祛痰化验尿便标本、血气分析等相关化验和检查,对患者的病情程度做好评估;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康复时间进行分析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试验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描述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治愈率为100.0%,有2名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100.0%,有10名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则会对患儿的预后以及未来的成长发育都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加上小儿群体的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的、满足现代化医疗需求的护理方式,这种方式从人的整体出发,全面从疾病、社会、心理等众多方面入手开展护理诊断和计划,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降低了医疗成本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主要采用分组对照的形式,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诊治的100例小儿肺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给予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治愈率为100.0%,有2名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100.0%,有10名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临床路径在小儿肺炎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篇6
2内容选择
由于本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不是学习护理的,所以在讲课内容上常常是不自觉地把重点放在疾病概要上,尤其是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而护理的相关内容是一带而过,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基本不讲,在课堂上对护理措施强调很重要,但并未浓墨重彩地描述。一般来说,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姜大源[2]认为在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上,应该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的知识为辅。培养职业型人才主要是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
篇7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8月,6个病区的、住院时间超过7 d的一级护理现运行病历60份。检查内容包括体温单、医嘱单、一般患者护理记录ⅰ、ⅱ和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检查由一名护理部质控人员采取现场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现场记录并即时与病区护士长(或责任护士)沟通的方式进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
2 存在问题
2.1 体温单 体温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造成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体温>37.5℃的患者和危重患者遗漏绘制每日4次体温;(2)相临体温之间漏连线;(3)发热患者物理降温后未在体温单上标示;(4)测量后的血压未及时填写在体温单上;(5)手术后日数应连续写至术后10 d,但续页码时忘记继续填写;(6)灌肠后排便次数未写在体温单上;(7)过敏药物未标示在体温单上;(8)记录尿量的医嘱执行后未将24 h总尿量记录在体温单上;(9)体温单续页时出现页码连接错误。
2.2 医嘱单 医嘱单出现的缺陷主要是由于法律意识淡漠造成的。问题表现为:(1)医生下医嘱未签名但护士已执行;(2)少数临时即刻医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3)个别科室医嘱单上护士签名栏目出现同一姓名多人手迹的现象;(4)部分非执业护士或实习护生签名上无指导老师签名;(5)非抢救状态下执行口头医嘱。例如:发热患者的护理记录中记录了物理降温的措施,但临时医嘱单上无物理降温的医嘱;(6)临时医嘱单续页时漏填页码。
2.3 护理记录单 护理记录单(包括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ⅰ、ⅱ和危重患者记录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法律意识淡漠、书写护理记录的基本功较差、科室病历环节质量控制不到位所致。
2.3.1 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ⅰ中存在评估漏项现象。
2.3.2 一般患者护理记录单ⅱ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①临时医嘱单中已下择期手术的医嘱,部分医嘱护士已执行,但护理记录中未记录;②护理记录单中记录患者有呕吐,但医生的病程记录中描述患者无恶心、呕吐,出现医护记录不一致现象;③吸氧患者无吸入氧气流量的描述;④综合心电监护的患者缺乏监护内容及监护结果的描述;⑤病情记录描述不全面且缺乏连续性,例如:有一复合外伤患者,右肩、右手、左踝均有损伤,在首次护理记录中描述详细,但在以后的记录中,不是只描述右肩伤口情况就是只描述右手或左踝情况,没有一次全面描述患者右肩、右手、左踝损伤后的恢复情况;⑥气管切开患者未描述切口情况;⑦产科待产孕妇不描述胎儿心率情况;⑧护理记录中出现略语。例如:“待术”、“无应激日一次”等;⑨首次护理记录中无患者的诊断、入院方式、入院时间记录;⑩个别护士出现提前书写护理记录现象;一般患者护理记录ⅰ和ⅱ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例如:护理记录ⅰ中评估患者“走路不稳”,但同一患者护理记录ⅱ中描述“运动能力正常”;辅助检查中与疾病密切相关的主要阳性结果在护理记录中未体现;危重患者未做到每4小时记录生命体征一次;个别科室的危重患者护理记录中发现数项护理操作记录均由一名护士签同一执行时间;护理记录中描述技术操作多,描述观察病情方面的内容少,缺乏实质性内容;护理记录中出现涂改、刀刮现象。
3 管理对策
3.1 进行全员普法教育,规范护理行为。护理管理者必须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护理工作的严谨性、繁琐性,去审视护理质量和护士素质教育的必要性[4],为此,我们利用一个季度的时间在全院医务人员中开展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的专项治理活动,组织全院医务人员重新学习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进行履行岗位职责教育,将医疗文件的书写和检查作为活动的重点内容进行整改。聘请医疗法律顾问讲解临床医疗纠纷、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的发生原因、防范措施及医疗赔偿的教训,提醒全体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认真学法、懂法、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和患者的权益。
3.2 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书写护理文书记录的基本功。护理部印制“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下发到每个科室,要求各科护士长在指定的时间内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对于“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中的疑问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护理部,护理部将各科在护理文书书写中反馈的问题进行汇总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全院护士学术会议上进行讲座,使护士们知道新入院患者、手术后患者、一般患者及危重患者的护理记录应如何去写、写哪些内容,护理部质控组将检查发现的护理记录问题汇总后,在全院护士专项治理大会上进行护理记录的实例点评,对问题多的科室点名批评。
3.3 加强责任心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让护理人员明白患者的权利、护士的职责、义务及质量标准,给患者服务时确保护理质量[5]。
3.4 层层负责,人人把关,实施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相结合。要求记录者自查、责任护士再查、护士长(或科室质控护师)审查,把好记录的环节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护理记录出科归档。护理部质控组定期到病案室抽查出院病历进行终末质量检查并与经济考核挂钩。
总之,护理记录要达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6]、规范和完美的目标,护士及护理管理者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有赖于医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护士群体防范意识的增强和全程、全员的参与质控[7]。
【参考文献】
1 周祖华,宋清,韩蕾,等.浅议护理质量管理存在的弊端及改进措施.中国护理管理,2005,5:2829.
2 杨亚娟,周立,蒋少华.护理安全信息通报在安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8788.
3 甘香,欧秋霞.危重患者护理记录缺陷分析及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5,5:2224.
4 张晓明.护理记录行为与依法维权意识的调查分析.实用医药杂志,2002,19:140141.
篇8
关键词 脑外伤;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颅脑损伤是各种创伤中最严重一种,一旦发生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5%~65%。有学者指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提高出院后的生活自理能力[1]。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我院2014 年4 月~2015 年1 月我院诊断为脑外伤的患者,探讨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4 年4 月~2015 年1 月我院诊断为脑外伤的患者,受伤方式:高空坠落、交通事故、暴力伤。分为2 组:40例研究组和40 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接受相同护理,研究组加用早期康复护理。研究组平均年龄(45.6±15.7)岁,男性25 人,女性15 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4.8±14.9)岁,男性28 人,女性12 人。2 组人员性别,年龄,受伤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对照组护理方法
护士积极进行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检查,术后检测患者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定期换药,遵医嘱进行护理。
1.3 研究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3.1 吞咽康复
训练时,患者半卧位或坐位,床头抬高,选取粘性食物,放于患者舌尖,诱导吞咽反射。对于伸舌困难的患者,可采用冰刺激,即将小冰块放于患者舌体中央,刺激软腭,增加对大脑的刺激。对于需鼻饲的患者,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鼻饲知识培训。
1.3.2 失语康复
护士采取表情、触摸、眼神与患者交流,增强患者护理依从性。运动性失语者,我们选用语音训练,护士首先进行发音,然后指导患者更读。感觉性失语者,护士选用情节简单的故事与患者讲诉,让患者回忆情节。
1.3.3 肢体康复
(1)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正确的摆放,防止痉挛姿势。(2)每日对患者偏瘫肢体进行关节活动。(3)按摩上下肢肌肉,力度由轻到重,方向由近心端向远心端,
1.3.4 膀胱训练
(1)护士指导患者寻找引起排尿反射的扳机点,叩击以诱发排尿[2]。(2)手掌触摸胀大膀胱, 由底部向体部进行环形按摩, 慢慢向耻骨后下方挤压膀胱。
1.3.5 心理护理
患者在损伤后,会面临尿失禁、排尿困难等问题,会加剧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交流,指导他们逐步适应术后的生活方式, 通过转移生活重心来减轻对膀胱功能障碍的过度注意力。
1.4 评价方法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考文献[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凝视、言语、面瘫、肌力、步行能力5 项组成,总分20 分,分值越高,恢复越差。
1.5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描述,使用Student´s t 检验。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3.4±5.3 天、12.6±3.2 分)、(29.7±6.5 天、8.4±4.5 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颅脑外伤后患者会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原因与脑组织缺血缺氧、手术应激、创伤等均有关系。目前有学者指出早期的康复护理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形成难以恢复的终生残疾[4]。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住院时间、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我们分析通过优质的早期康复护理,有效的避免关节的挛缩,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在护理中护士指导患者早期进行排尿训练。
让患者随时能得到全方位的训练,迅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5]。
因此,本次研究认为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缩短脑外伤患者住院时间,对提高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太秀. 颅脑损伤患者躁动的观察及预见性护理[J]. 华夏医学,2014,1(4):37.
[2] 陈汝纯. 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留置尿管的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14,14(4):211.
篇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及疗效属于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指导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因素
3.艾瑞克森提出用于解释人的生命发展历程的理论是
A.性心理发展学说
B.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4.尸僵开始出现的时间为人死后的
A.1~3小时
B.3~6小时
C.12~16小时
D.24~36小时
5.沟通的层次是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共鸣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6.一护士对已确诊为癌症的病人讲:“不要担心,现在的医学很发达,你的病是可以治好的。”此沟通过程中护士存在的问题是
A.突然改变话题
B.主观说教
C.言行不一
D.虚假保证
7.病人对护士说:“我伤口疼,是不是感染了?”属于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分享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8.莱宁格“日出模式”第二层的主要含义是
A.显示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下的文化关怀形态
B.描述了文化关怀、世界观与文化社会结构
C.阐述了个体、家庭、群体、社区或机构的不同健康系统
D.解释了护理关怀的决策和行为
9.王先生初到美国,在住房和交通问题上遭遇挫折,萌生了回国的念头,属于文化休克发展过程中的
A.兴奋期
B.意识期
C.转变期
D.接受期
10.护理人员在护理专业信念指导下,以维护服务对象利益为基础进行专业决策,并为此承担相应责任,属于评判性思维的
A.基础层次
B.复杂层次
C.尽职层次
D.认知层次
11.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的思维方法是
A.观察
B.归纳
C.演绎
D.综合
12.下列关于护理目标的陈述,正确的是
A.一个预期目标可针对多个护理诊断
B.目标的主语应该是护理人员
C.目标应陈述清楚所进行的护理活动
D.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能够达到的健康状态
13.下列属于昏迷病人首优护理问题的是
A.有感染的危险
B.清理呼吸道无效
C.皮肤完整性受损
D.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4.护理人员与护理对象、其他医务人员密切合作,以全面满足护理对象的需求,体现了护理程序的
A.互动性
B.系统性
C.科学性
D.普遍性
15.根据护理理论着重点不同,罗依(Roy)的适应理论属于
A.以需要及问题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B.以护患关系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C.以系统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D.以能量源为中心的护理理论
16.奥瑞姆(Orem)自理理论中护理系统的数量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7.专题讲座法是一种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其优点是
A.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B.帮助学习者表达内心世界及行为
C.能在有间内将知识传授给许多人
D.适用于教授某种技术或技巧
18.悲哀在情感方面的反应,可表现为
A.痛苦、愤怒、焦虑
B.头疼、失眠
C.心不在焉、健忘
D.睹物思情、行为怪异
19.临终病人抱怨“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属于临终病人心理活动发展阶段的
A.否认期
B.愤怒期
C.磋商期
D.沮丧期
20.抢救病历必须据实补记的时限是抢救结束后
A.6小时之内
B.12小时之内
C.24小时之内
D.36小时之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社会认知的特征包括
A.社会认知的准确性
B.认知过程的互动性
C.认知形成的一致性
D.社会认知的评估性
E.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2.下列属于文化休克表现的有
A.坐立不安、失眠、疲乏
B.缺乏自信、忧虑
C.思维不能集中
D.逃避、注意力和控制力缺陷
E.胃肠功能减退
23.评判性思维的情感态度因素包括
A.自信负责
B.诚实公正
C.好奇执着
D.独立思考
E.谦虚谨慎
24.在护理评估中,生活状态及自理程度的评估内容包括
A.饮食型态
B.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型态
C.活动与运动型态
D.自我感知与自我概念型态
E.应对与应激耐受型态
25.关于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A.各种需要层次满足的顺序是固定的
B.有些需要必须立即并持续地予以满足
C.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D.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便会出现
E.层次越高的需要,其满足方式差异越大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初级卫生保健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体制是否健全及__________优劣的重要指标。
27.人际沟通中的距离分为亲密距离、人际距离、__________和公众距离四个层次。
2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__________。
29.文化现象包括人们活动的__________、精神产品以及活动方式本身。
30.评判性思维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认知技能因素和情感态度因素。
31.护理程序由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__________五步骤组成。
32.纽曼认为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基本结构、__________、正常防御线和应变防御线。
33.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确定优先项目应遵循的原则包括重要性原则和__________。
34.奥瑞姆将护理系统分为完全补偿系统、__________和支持教育系统。
35.医疗事故的解决方式包括__________、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法院诉讼。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疾病状态
37.文化关怀保存
38.护理诊断
39.自理
40.失望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1.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有哪些?
42.在循证护理实践中,应如何评价证据?
43.简述制定护理计划的目的及意义。
44.简述临终关怀的意义。
45.简述成长发展的规律及原则。
六、论述题(10分)
46.试述护患冲突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篇10
1以心理学理论、技术为指导
临床心理护理的实施是否具有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能否较好地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即建立于清晰概念的临床心理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只有较系统地掌握心理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的护士,才能较准确地把握患者心理反应的一般规律;才能较深入地分析患者心理失衡的个体原因;才能准确评估患者心理问题的主要性质、反应强度及其危害程度;才能正确的选择心理护理对策等。临床心理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为临床护士普遍掌握和应用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来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展现心理护理的最大价值。
2正确评估患者心理问题,选择合适的护理对策
提及"患者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临床护士会迅速的反应出"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描述负性情绪反应的词汇。其实,负性情绪反应只是"患者心理问题"的表征,而不是"患者心理问题"的全部。就如同"发热"是疾病的表象,只能反应疾病的一个侧面。
"患者的心理问题",指其心理状况不佳,轻者有心理偏差,重者有心理失衡或危机。"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为所有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共有;就如同"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为各科疾病所共有一样。患者负性情绪状态的表述,类似患者阳性体征的报告,但负性情绪不能作为疾病的诊断,同时心里问题也不能作为心里的诊断,两者只能作为疾病与心里诊断的判断依据。
在疾病面前,多数的患者都会出现一些负性情绪,那么作为护理人员许亚萍给以心里护理指导,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具体的什么时间或者症状下我们需要什么护理方式。通过临床经验来分析,一些患者"发热"症状并不是全是病理的原因,更不需要不需要进行物理降温。如进行手术的患者,在术后的3d内,体温会比正常人体温高0.5℃时,属于正常的术后反映,患者由于机体创伤会吸热所导致的发热现象。如果体温持续增高时,可以不强制性的降温措施,当体温大于39℃时,需要采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或其他强制性降温措施,特别注意冰袋降温的选择,感染性患者所引起的发热不宜采用。所以,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并热的发热处理不能盲目的进行,要综合患者的病情和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实现科学的疾病诊治方法。由此在疾病诊治过程中,要有清晰的思路,对于病患者的症状进行合理的判断,根据科学规律的诊治标准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处理。显而易见"焦虑"的症状,在临床上也是有性质差异的,护理人员应该考虑病患的周围环境、机体内环境、心里健康等因素所造成的,这并不是患者的"心理问题",所以要综合分析患者焦虑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干预措施。
由此对于并热的心里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①正确的确定患者的心里反映性质、反映强度。②心理反应的表现是负性的主要原因,排除疾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③最后综合评估心理反应的具体表现原因,从而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3]。
护理人员仔细的观察病儿的心里问题,有助于护士清晰的掌握不良情绪的整体性,避免由于描述不清引起的遗漏心理现象。合理的、科学的分析患者的不良心理的原因,要通过多方免得综合评估,从患者自身、环境、疾病因素、护理人员自身等方面着手分析,从而实施心里护理对策,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个性化的护理对策。同时可以针对个体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素质,调剂日护理方法,充分的利用患者的内在潜力,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有效认知水平。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心理护理的实施能否获得明显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能否给与主动积极的配合,使其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那么,护士就要扮演好自己的多重角色功能:
3.1照顾者 护士的工作目的,就是给予患者全面的高质量的服务,帮助患者康复以及一些有益于健康的作用,从多方面协助患者度过一段时间。
3.2教育者 护理人员要充分的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树立来年更好的护士形象,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多途径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促进个体在恢复过程中学会自我护理、保护的技能,加快患者康复的时间。并且通过有效的教育,对于今后类似的疾病有较强的预后意义。
3.3协调者 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的医疗护理照顾是一个整体性的,需要多方面的人员互相配合才能够完成。在这个合作性的团队中,需要联系并协调与之有关人员及机构的相互关系,以保证患者的诊疗、护理工作能有序、高效地进行,赢得患者和家属的放心、满意。
4具有健康向上的职业心态
护士在职业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扮演着,因此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需要在专业的护理知识,同时也需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和工作态度。护士的工作情绪,直接影响患者的心里状态,在医学模式的快速发展下,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服务。要尊重患者的隐私,不以患者的身份和地位来评判一个患者的护理需要和给予,早护理工作中,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认识和期望不断提高,对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施技巧,使心理护理的对策有针对性,持之以恒地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实现科学、艺术和爱心的结合。
篇11
外科手术患者多,危重患者多,护理记录内容多,时间长, 历经各班护士之手,客观上造成护理记录单质量不统一,因此,保证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尤为重要,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现将外科护士在书写护理记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综述如下。
1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评估不确切:缺乏对患者全身情况的深入了解及全面掌握,以致入院评估不准确,甚至错误。只注重外科情况,没有记录同时存在的内科疾患(如未记述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因而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对于新入院患者院外带入的褥疮,接诊护士未如实填写部位、大小、深度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不正确的评估,既与病情或治疗要求不相符,也使我们在制定护理措施时忽略本来存在的一些护理问题,失去针对性。
1.2基础护理内容少:护士主要记录的是医嘱的执行情况, 而对于基础护理的记录很少。例如昏迷患者,长期卧床患者无皮肤情况的记录,留置导尿的患者无更换尿管的记录等。普遍存在着只重视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跟着医疗活动在记流水账,没有反映出护理活动的行为。如为患者更换引流袋、挤压引流管、做健康宣教、指导功能锻炼、协助患者翻身等,在书写护理记录时没有详细、及时记录这些护理行为,从记录中不能体现出护士付出的劳动及价值。
1.3护理记录缺乏连贯性:包括对急诊的患者未记录入院原因,入院后的病情。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诊疗情况、护理效果、活动情况缺乏及时、连续、动态的追踪记录。
1.4护理记录缺乏客观性: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主观性的描述,在记录中使用诸如“病情尚平稳”、“呼吸困难较前减轻” 等等无法衡量和模棱两可的语言。再如描述: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顺利,出血不多,安返病房。护士所描述的就不是客观资料,因为病房护士未参与手术过程,未见到术中情况。应该按要求记录麻醉方式、手术名称、术中出血量、输血输液量、麻醉清醒时间、返回病房时间、卧位、伤口引流情况、生命体征及注意事项。
1.5护理记录缺乏及时性:当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待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再进行回忆性描述。常见临下班时回顾性的将各时间段的病情及落实的护理措施进行补记, 记录不及时,出现关键的内容漏记,由此导致记录与实际的出入。
1.6护理记录缺乏完整性:往往对重点细节缺乏有效记载: 如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通知医生的时间及处理措施;患者私自外出时发现的时间及通知医生的时间;患者拒绝做某种治疗、检查时未记载或有记载但未引用患者的原话等等。同时, 护理告知缺乏体现:如患者术前注意事项、禁食时间、留置尿管、胃管的意义等,均应给患者详细说明,同时做好记录。否则,术晨患者因进食影响手术而责怪护士未交代清楚,必然引起纠纷。
1.7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相符:由于资料收集的渠道不同,判断能力的差异,部分患者与家属提供资料的不准确性, 导致医护记录矛盾。在住院、主诉、甚至诊断等各方面不一致,外科患者的手术方式,以及行何种手术等记录不一致,手术时间、病情变化等有出入。危重患者记录单执行处置的时间与临时医嘱不一致,病情描述有分岐,例如患者意识的描述,护士形容的是谵妄,而医生记录的是浅昏迷。医护记录相冲突,这些都会在医疗纠纷中引起评议。
2对策
2.1强化外科护士法律观念与防范意识:加大护理病历法律地位的宣传力度,增加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证据意识及自我防范意识,使其认识到一旦出现护患纠纷,护士要面对患者诉讼,书写护理记录不单纯是记录病情为患者建档,还是诉讼时的法律依据。要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遵照科学性、及时性、真实性、完全性的原则,要求护士做到3个随时、3个重点、3个不能有。即有病情变化随时记,发现护理问题随时记,特殊检查,治疗用药及手术前后随时记;重点记录客观事实,重点记录护理行为,重点记录确实做过的事;主观描
、判断、结论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不能有,含糊其词记录不能有。使护士从观念上转变,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树立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意识。
篇12
在我国,糖尿病、风湿病、慢性肾病及过敏性疾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主要的慢性疾病[1],2001年――2008年进行的慢性病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儿童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其发病因素及生活治疗归结为社会变迁、围产因素、饮食及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3]。本文以作者实践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结果,就儿科慢性病患者心理卫生及家庭管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做一描述,以期为综合开展对慢性病患儿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为提高慢性病患儿的心理卫生水平做出贡献。
1慢性病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慢性病给患儿带来的危害远大于成人,可以说慢性病会改变一名儿童的成长轨迹。慢性病会延缓儿童发育,使其在早期就感到自卑,甚至造成患儿人格方面发育的缺陷[4]。同时,由于慢性病需要经常面对一些诸如注射等治疗手段,产生的操作性疼痛给儿童早期的情感体验留下阴影。有研究显示,患儿的焦虑程度与住院时间和频率有关[5],约有60%的慢性病患儿有焦虑情况出现,另有40%的患有有抑郁情绪,有超过25%的慢性病患儿有攻击性表现。慢性病对儿童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在于其对患者的影响是终身性的[6]。研究显示,患有哮喘和糖尿病的儿童在长大后,更容易酗酒和吸烟,而有肢体活动受限情况的慢性病患儿在长大后通常表现出暴躁的脾气,很难以融入社会[7]。目前,国内外对于慢性病患儿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量表法,主要工具为少儿艾森克个性问卷[8]和Achenbach儿童行为筛查量表[9],此两量表皆经过本土化,较为适合我国儿童的心理症状和个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对慢性病患儿家庭管理模式的研究
在描述性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重点在于描述慢性病患儿的家庭生活,即家庭作为一个单元对疾病的适应过程,主要探讨了疾病护理的经历,以及家庭成员是如何将疾病管理与日常的生活融入到一起的,使得家庭生活可以最小幅度变化的这一系列阶段。Knafl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家庭疾病管理的5种模式,即TAESF理论,(Thriving乐观、Accommodating适应、Enduring忍耐、Struggling矛盾及Floundering悲观),并且提出这种家庭管理模式是随着时间推移,及家庭成员疾病进程而改变的,其变化的目的是使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降低到最大程度。Robinson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种重要的现象―家庭生活正常化观念,即家庭是如何有获得疾病诊断后,以及在以疾病为中心问题进行的家庭生活中向正常转变的过程。
探索性研究旨在解释家庭对疾病的反应已经影响患儿的家庭因素,此类研究往往限定一种疾病,主要探讨家庭反应的相关因素已经影响个体对疾病的变量[10]。有一些研究者还在进行研究的家庭中尝试引入了护理干预项目,并试图探寻可以提高家庭管理能力的方法。此类研究与之前提到的描述性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其不仅仅讨论了家庭反应,还涉及到了家庭反应对患病者及患病者家属的影响[11],采用的理论框架也十分丰富,主要有家庭系统理论、压力理论、双ABCX理论及儿童适应模式等,并常常与其他类型儿童发育问题相结合。
3慢性病患儿家庭管理模式探讨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对慢性病患儿进行家庭管理的主要实施者为患儿的父母,其职责大概可分为四个方面,即管理疾病;识别、评价和综合利用相关资源;保持家庭的整体功能;自身协调。
疾病管理所面对的是慢性病患儿疾病的直接需求,当儿童被诊断为患有某种慢性疾病,父母应该立刻从震惊和悲伤中走出来,获取与疾病有关的医学护理知识,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计划,提高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日志模式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患儿家属通过记录护理日志,一方面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到患儿日常的状况,另一方面,对患儿家属也是一种排遣压力的方式。
识别、评价和综合利用相关资源是父母在对患儿进行疾病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周边环境中有利于患儿病情的资源,这种资源可能包括医护人员、亲戚朋友、相关书籍或对患儿康复有利的环境,一旦这种资源关系被确立,患儿父母应将这点加入到对患儿疾病的整个家庭管理计划中,这对患儿的治疗与康复十分有益。
保持家庭的整体功能是父母在家庭中起到稳定家庭结构,并尽力将家庭功能趋向于正常化的过程。患儿被诊断出患有慢性病,这对整个家庭而言都是一种强烈的应激事件,维护家庭的整体功能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显示,慢性病患儿的父亲常常比母亲有更严重的焦虑情况,其主要担心无法平衡工作与照顾孩子之间的矛盾,并对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十分敏感。
自身协调也是在对患儿进行家庭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项目,当患儿被诊断患有慢性病时,尤其是这种慢性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时,虽然经过一定周期后,大部分家长都接受了现实,并无可奈何地履行着照顾患儿的责任,但这种患儿家属情绪的低落会周期性的出现,如果不加以控制,不仅影响对患儿的照顾,还会影响到患儿家属的身心状况。
综上所述,慢性病患儿、患儿家属及家庭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父母和家庭采用何种方式来管理慢性病患儿的病情,使用何种方法来调节自身因素在患儿疾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一项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对慢性病患儿进行有效的家庭管理,其意义不仅在提高慢性病患儿的生活质量,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等,还在于可以有效减轻医疗负担,降低慢性病给其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孔灵芝.我国儿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28-428,432.
[2]黄彩,谢震华,叶承刚,等.深圳市6-12岁儿童高血压及肥胖现况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3):301-303.
[3]苏瑾,李竹,姜智海,等.环境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22(6):546-548.
[4]李凤芹,王琳琳,侯育新,等.慢性病儿童心理特征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9):36-39.
[5]王惠梅,李庆鳞,王晓晖,等.白血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对父母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1):847-849.
[6]王惠梅,李庆鳞,贺淑珍,等.慢性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13-16.
[7]高文静,李立明,曹卫华,等.共同抚养和分开抚养的双生子血压、肥胖及吸烟、饮酒行为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3):329-332.
[8]Abdel-Khalek AM.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Arabic scale of mental health,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and 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Psychol Rep,2012 Aug,111(1):75-82.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某地区患有糖尿病的空巢老人112例,其中男57例,女55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05±5.83)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60-80岁。②独居或与老伴同住的空巢老人。③患者均知情,自愿签署研究知情书。④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严重性疾病患者。②言辞表达不清、不能有效沟通者。④不愿配合护理者。
1.3护理方法
①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病情、家庭情况、生活习惯、正常用药、血糖、血压、运动、心理、情绪等情况,将详细资料录入电脑备份,对患者的生活状况有一个动态、直观的了解,对健康状况的改变能够及时发现。②科普健康知识。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让人们意识到糖尿病的危害,知道患病期间该注意什么,多吃对病情有益的食物,适当进行锻炼缓解病情。③不良生活方式干预。在患者饮食中,遇到老年人挑食,饮食偏咸或者偏甜、多酸多辣,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进行干预,耐心讲解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为患者制定有营养、助消化的饮食套餐。在患者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适当锻炼,养成规律的作休时间。④心理行为干预。老人的亲人不在身边,大多都比较孤独,再加上疾病缠身,心理不免难受,易产生烦闷、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老人的情绪表达,掌握老人心理变化,对有不良情绪的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引导老人在闲暇时听喜欢的戏曲,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
1.4观察指标
观察老人护理前后生活状态各指标的变化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束后,将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护理前后生活状态各指标调查结果、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 检验。若P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及护理前后生活状况各指标比较
护理后,患者正常用药、坚持良好饮食习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坚持适当运动、血糖血压控制良好、生活节奏规律等方面均优于治疗前(P
2.2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使用一切护理措施护理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其中很满意52例,较满意41例,不满意13例,其满意度为83.04%。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影响正常代谢,并发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等,是患者终身的疾病,只能靠良好控制代谢,来延迟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制定合理饮食,科学营养搭配,增加饮食中纤维素的摄入量,可以有效改善高血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热衷于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空巢老人”在老年群体中空前增多,据报道,在某些发展城市中,老年家庭近乎1/3是空巢老人,现如今,家庭多为独身子女,在父母步入老年化之时空巢老人将成为主流形式,所占比例会大幅度上升[3]。在众多空巢老人中,有很多患有糖尿病,治疗后他们远离了医院,没有医护人员指导,在术后护理中,没有子女帮助,因而养成不良生活习惯,在护理中存在错误的认知,忽视一些必要的保健措施,不能自觉遵守医护人员的嘱托[4]。 金山卫镇患糖尿病的1973人,老年人70岁以上的难得265人,女的410人
本研究通过实施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老人科普健康知识、进行不良生活方式干预及心理行为干预等措施展开护理,能够动态、直观的了解老人的病情和生理状况变化,方便及时进行防控或治疗,而且健康知识的普及能够提高老人对健康的认识,自觉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规范日常行为。同时有效的心理督导能够为老人解答疑惑,解开心结,缓解不良情绪,让老人时刻绽放笑容,放松心情。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后空巢糖尿病老人正常用药、
坚持良好饮食习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坚持适当运动、血糖血压控制良好、生活节奏规律等生活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老人病情的控制,增强老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且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嵇加佳,刘林,楼青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控制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9(05):617-620.
[2]于冬妮,郭立新.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及对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思考[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