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理性认知
受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因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其整体人才质量逐渐降低。理性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质量降低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专业特征不突出、缺乏层次性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是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乏个性与层次性,共性趋同特征显著
近年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速度十分快,但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众多教材缺乏更新,甚至采用十几年前的教材,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众多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多表现出共性趋同特征,其人才培养越发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对多层次、多样化与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不利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偏高
在不同的院校中,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不同的描述,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于: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时展,其“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并没有产生多少变化,然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发展的实际国情不符。事实上,经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毕业的学生成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的可能性较低,甚至很大部分一部分学生无法成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然而其院校所秉承的高级专门人才则会给其毕业生以一种虚假的“高级专门人才”身份,学生从内心抵触、不愿意进入到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工作,一味去追求高级管理部门的稀少职务。人才培养定位偏高成为了人尽其用的一种客观限制,也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分析
综合考虑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际,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合理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其核心理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高素质。当前时代,知识资源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企业竞争的成败。为满足企业需求,学校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学生整体素质,推行素质交易以提高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我、自我教育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要求创新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第二,高能力。当前,虽然知识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但知识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结构综合化与知识传播数字化等特征越发显著,为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求强化学生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信息接受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辨析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研究与组织管理能力等;第三,宽广的知识面。当前,时代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面与更为科学的知识结构,确保人才素质能够满足时代创新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在国外一些院校中十分关注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推行“百科全书式”教育方式。在很多卓有成就的人才中,其一般是某一些学科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通才;第四,创新性。创新性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理念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核心理念。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知识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体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需要以学生知识创新为关键节点,充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首创精神,引导学生更为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行教育体系创新,构建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体系。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创新,是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现实条件与必然基础,只有在核心理念创新的指导下,方可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并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
在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后,需要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在于理论突出而缺乏实践操作,创新性活动少且缺乏自主创新培养,缺乏对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注。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整体能力提升,发展复合型人才与具备现代管理观念与思维的人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推动教学改革,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改革路径主要表现为:
(一)转变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时展的现实要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教学模式下,更为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倡导学生更多背诵理论知识,这样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所具备的判断力、表现性与创造力十分有限,其整体素养难以满足知识经济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此,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除了在教学生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培养。基于此,需要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需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充分重视知识的可操作性与可实践性;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与市场需求相挂钩,引入当前市场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试试探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拓展研究新的知识与领域。
(二)选择灵活而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讲授法属于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其并不能作为唯一方法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实际,尤其是应引入经济管理类相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如选择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探究性教学等,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学会举一反三,将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而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三)引入生活素材并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并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拓展学生眼界,不断向学生介绍经济管理类前沿变化。教师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丰富与大学生生活相结合的实际问题,确保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加关注实际,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自我发展。
(四)以创新为着力点,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改革需要以创新为着力点,确保让学生学会思考,具备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关注过程教学,尽量表现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创新与进步,高度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并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基于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堂教育中,教师需要提高教学开放程度,增加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的强度。
(五)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反映生活之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打破理论知识局限,将其拓展到实际问题之中并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技能,强化实践与操作,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以致用,确保其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信息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入丰富而具有趣味性、娱乐又具备知识性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设置需要体现自主性、创新性与实践性,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其需要充分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整体素质。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及其效果初析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在经济管理类领域推行了教学改革,创新了教学模式,获得了相对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层面,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一,在教学方式上引入探研型教学方式,在给学生讲授经济管理类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图书与资料,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问题提出选题、设计出解决方案,积极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其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邀请相关企业或一些承担有科研项目的学生活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实际中所面对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三,邀请富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让其到校向学生介绍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现实并发现素材,学会将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其四,选出学生设计中具备创新性与优秀的研究方案,引导并帮助学生依据兴趣成立科研实践小组,为科研小组配备一定的经费,安排高年级学生或教师来协助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工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用到实际;其五,积极鼓励科研小组应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充分应用课余时间开展各项调查与谈论工作,以团队自身努力,解决科研与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学期考核过程中,科研实践小组应将其所研究的问题通过实践报告总结出来,并发表自己的体验与相关收获。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后,课程教学获得了十分好的效果。如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了极大提升,学生更为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与探索知识,这些通过考核与试卷考试均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较好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思维能力获得提升,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素材的丰富,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还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拓展了学生知识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科学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简而言之,经济管理类专业通过改革创新,切实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参与意识获得增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获得肯定,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五、结语
当前,时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为满足知识经济时展的实际需要,需要充分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充分认识当前经济管理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观念、选择灵活而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入生活素材并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为着力点,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等举措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获得了良好成效,值得广泛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滕松蓉.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教育模式研究[J].赤子,2015,(9):332-332,333.
[2]鄢旭光.基于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放性试验的教学研究[J].大观周刊,2012,(29):178-179.
[3]岳梦夏.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思考[J].科教文汇,2014,(18):113-113,116.
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121-02
一、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才。高校则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尽管教育部在2010年就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但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各类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各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各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直接培养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型人才,而且,还可以通过全校通选课、跨院选修课、双学位教育和各种类型的第二课堂,将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向全校辐射,提升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可以说,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结合对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
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学教育中,关于创新的教育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几乎被忽视了。而且,并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学教育才有这一问题,全球经济学教育也都多多少少存在这一问题。瑞典学者Johansson(2004)对欧洲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材进行过词汇统计分析,发现与创新、创业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的词汇非常稀少。同时,研究生们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解释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创新以及影响创新的制度性因素。这导致被培养出来的年轻经济学者们在分析现实问题时往往抓不到要害,进而导致很少有兴趣参与政策辩论。Calmfors (1996)指出,经济学教育集中于数理和统计方面,导致被评为优秀的学生不擅长分析现实问题,同时对现实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又很难在学习中脱颖而出。进而,Lindbeck (2001)呼吁,社会需要的是既能驾驭数学工具又能研究重要现实问题的“会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学家。在工商管理学科,虽然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创业学和研发管理等课程,但绝大多数课程仍然将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排除在外。
笔者认为,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还没有找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有机结合的途径。笔者在经济管理学院多年分管教学事务,同时从事与专利相关的科研工作,对如何将专利相关研究引入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有多年思考和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深深感悟到,在经济管理专业教育中引入专利相关研究,是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对经济动态发展趋势的洞察能力以及发掘并驾驭商机的能力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的高效融合。笔者所探索的在经济管理学院开展专利相关教育的模式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层次包括集中的课程教学和分散的课程教学两个方面,研究生层次又分为针对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情形。下文将阐述各部分的具体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最后,对政府主管部门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二、本科层次开展专利相关教育的方式
本科生层次的专利相关教育包括集中课程教学、分散课程教学两大部分。现分述如下。
(一)集中的课程教学
集中的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专利的经济学与管理》这门课程中。其授课对象既包括经济学专业学生,也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涉及对专利制度运行过程的介绍、专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企业对专利制度的利用、专利法调整对企业策略的影响、企业对专利资产的经营管理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法律背景和市场背景下理解创新行为,增强学生对现实中动态经济发展过程的感知能力。
在当前经济学专业普遍采用的教学体系中,对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的介绍多局限于在假设技术、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既定的条件下,企业如何确定使利润达到最大的产出。这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方式。而《专利的经济学与管理》则集中展现了企业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中的决策,有助于克服现有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思维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也是有必要的。虽然目前已经开设的《研发管理》课程涉及到一些创新方面的知识,但主要关注研发环节的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创业学》则主要关注创业环节的管理流程。其思维导向仍然是静态的。《专利的经济学与管理》这门课程的开设,则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复杂的法律和竞争环境下发掘机遇、采用新方式组合生产要素以捕捉机遇的意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
《专利的经济学与管理》的开设,让经济学、工商管理的学生既能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专利制度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又能从管理学角度理解企业如何在具体法律环境下配置资源和开发市场。对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而言,有助于他们接触纯理论分析和数理思维象牙塔之外更真实的世界,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更加娴熟地驾驭曾经学习过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在具体应用中感受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数理工具的魅力。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这一学习也有助于开拓视野和训练思维。
(二)分散的课程教学
除了集中开设《专利的经济学与管理》这门课外,还可在现有各门课程中引入专利相关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方面,在现有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可在《发展经济学》中引入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容,弥补发展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创新的不足;在《制度经济学》中引入对专利制度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可很好地展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国际经济学》中引入对国际技术贸易市场的分析及国际知识产权协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产业经济学》里引入对专利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经济史》中引入对专利交易市场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的介绍;《经济思想史》中引入学术界对专利制度认识的演变;《博弈论基础》中,可以将政府专利法调整行为与企业研发行为之间的博弈作为例子,展示博弈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信息经济学》里可以企业与发明型员工之间的契约为例,揭示企业和员工之间签订雇佣合同的内在机制。
另一方面,在现有管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在《市场营销》里引入以专利技术进行营销的介绍;《公司治理》引入以专利技术为核心资产的新创企业的治理;《风险投资学》引入对以专利技术为核心资产的新创企业的投资与管理;《会计学》里引入对专利等知识产权资产的价值核算;《证券投资学》中引入对创业板企业投资时的知识产权评估技能;《战略管理》中引入如何将专利信息和其它经济信息结合起来制定企业战略的案例;《创业学》中开展以专利技术为核心资产的新创企业经营管理的案例教学;《人力资源管理》或《绩效管理》中开展针对发明型员工的管理和激励专题;《技术创新与研发管理》中介绍专利法律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商务谈判》中引入专利技术买卖双方的谈判模拟,等等。
除了集中和分散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存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即在正式的课程教学时间之外进行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是对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创业大赛、有投资者和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的沙龙、专题讲座、学术论坛、调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在这些活动中,也可融入专利相关教育。例如,笔者曾指导本科生开展一项创新杯项目,内容是调查某省专利技术交易市场的运行现状。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将课堂所学基本方法用于认知现实经济世界的能力,使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社会,提高了对专业的热爱。
三、研究生层次开展专利相关教育的方式
研究生层次的专利相关教育又分为针对以培养学术理论研究能力为主的学术型硕(博)士和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专业型硕士两种情形,现分述如下。
(一)针对学术型硕(博)士的教学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研究能力为主。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既需要一些擅长为专利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咨询的经济学者,也需要一些擅长发现产业界专利相关经济行为的内在规律性的经济或管理专家。我国目前培养这一领域专业人才的方式带有很强的零散性和自发性。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在导师个人兴趣支配下,指导学生写作专利相关毕业论文。为了增强培养学术性人才的系统性,可以开设与专利相关的经济学或管理学专题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引导学生跟踪国际学术界研究相关议题的前沿动态,掌握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在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中,可以结合中国现状开展相关议题的研究。
(二)针对专业型硕士的教学
专业型硕士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案例教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是许多经济管理学院培养专业型硕士的主要形式。同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一样,当前工商管理硕士的教学主要仍以对企业管理的流程介绍为主。因此,同样需要在各门课程中引入专利相关议题,来加深学生对创新活动的认识。有条件的学院可建设和开设《知识产权经营管理》课程,既讲授基础原理,也开展案例教学。此外,在专业型硕士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可指导MBA学生结合具体企业情况,撰写如何利用专利规则和制定专利相关策略的论文。可供撰写论文的选题是广泛的,例如,如何利用专利信息开展某企业的产品多元化经营策略、如何利用专利信息制定某企业的营销策略、如何为某企业制定合理的专利技术许可策略或干脆围绕某专利技术撰写创业计划书,等等。
篇3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英.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409.
篇4
1.1 重要性。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培养目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1.3 培养方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这一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2 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
我院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以前我院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2.1 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2.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人才的需要。
2.1.2 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2 职业环境对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的影响。我院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2.3 职业环境对管理工作艺术性的影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毕业的学生一致性太强。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4 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目前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模拟背景会因设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3 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环境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3.1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确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篇5
举一反三,笔者建议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应当综合考虑,选择适合和必要的课程进行。下面本文将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方案进行探讨。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评价体系表,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语言目标、知识目标和学术目标。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三个目标都是为最终目标――文化理解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而服务的。不管是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掌握先进的学科知识,还是在国际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这些最终都要服务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方向。
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会计、经济、金融、营销以及管理类工作,也可能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较高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不仅能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双语人才,也将大大提高学生在就业、升学及进一步事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二)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全外语型(沉浸式)双语教学、混合式双语教学和半外语型双语教学。体现在我国各大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中,主要有英文教材,英文讲授;英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讲授;英文教材,中文讲授;中英文教材共用,英文讲授;中英文教材共用,中英文混合讲授等等。
根据地方院校学生的实际,本文认为由于经济管理类所涉专业较多,要切忌一刀切。应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为例,虽比不上重点大学,但学生录取时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大一大二期间通过英语四六级的比例也较一般专业高,且由于专业中的涉外因素,因此双语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英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讲授;英文教材,中文讲授;中英文教材共用,中英文混合讲授等模式。剩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英文水平普遍稍低。但可以效仿笔者的学校,对学生按照英文水平分为快班和慢班。快班可采取英文教材,中文讲授或者中英文教材共用,中英文混合讲授等模式。慢班可以开设双语课和普通课,学生自由选择。
(三)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非常多。但殊途同归,教学方法最终解决的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课业表现,让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已知中探索未知。因此,笔者主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双语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相关的案例和实验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管理类各专业都具有与实际密切结合的特点,教学中案例和实验也较多,因此以学生为主导,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教学方法更适合这些专业的双语教学。
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结合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选择英文原版教材或者编著适合学生的教材或讲义。
篇6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本文由收集整理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篇7
2095-3283(2012)08-0142-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卢明名(1982-),女,黑龙江富锦人,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项目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HGJXHC110245)。
一、引言
目前,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视。关于创业教育的界定,美国学者HILLS认为,增加学生对新创事业创始过程的认知与了解是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认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并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培养创业能力,让学生对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心理状态及各种能力有所了解和掌握。我国学者彭钢指出: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创业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提升和深化。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各种才能的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的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从而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只靠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务必要改变这种状况,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引入创业教育,深入改革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安排、管理制度、教育环境、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从而使经管类人才适应市场需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培养的可行性
首先,在创业活动中所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如管理、法律和风险投资等,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大学期间都系统地进行了学习,而这些基础知识又是创业所必须掌握的,为创办公司和管理公司奠定基础。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经管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例如财务管理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资金筹集方式以及投资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账款核算和税务登记等基本能力并掌握一般的经营管理和员工招聘等常识性理论。
其次,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结构的日益完善,经济管理领域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在很多行业发展,自主创业的机会逐渐增多,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脱节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很少将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即使纳入规划中也仅是开设一些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具有随意性。其次,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虽然也开始重视起来,但缺少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第三,在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都没有体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尽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改革,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缺乏创业教育理念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但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教师缺乏创业教育理念导致创业教育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本科院校能够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有限,这是因为缺少创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而且大多数教师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阶层缺少实际的了解,对企业的实际运行和具体操作不熟悉,很难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此外,专业教师很难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在教学中,这也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中安排了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项。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热衷于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大学生在校内打工、兼职、设立创业中心等。但实践证明,由于实践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加上相对封闭的学校环境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差距,致使这样的创业教育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改革的途径
(一)重构经管类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开创性的人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趋同的,都是要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培养出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业也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因此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设置如下:一年级培养创业意识,如管理和创业的基本知识;二年级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三年级传授创业知识,如创业企业融资、管理等;四年级进行创业实践的模拟训练。
为了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经管类人才,必须重构经管类课程体系,在既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创业类课程的比例,使创业课程的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使专业教育内容更加丰富。高校应在制度层面上支持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全部纳入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中。
(二)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传统课堂教授式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承担创业教育任务的教师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必要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思想上具有从事创业活动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高校应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允许他们在企业从事适当的兼职工作,提倡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标准,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展创业教育。
(三)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1重视校企合作
产学研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地方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培养出对社会有用和企业所需的人才。同时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等形式邀请著名业内人士为学生传授实际经验,让学生们真正了解企业所需。
2以实验室为载体,增强创业意识
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可以通过实验室以专业为依托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实验室的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丰富实验室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建设多层级创业教育实验课程体系,每一部分均设置若干相关课程。
3提高创业逆商系数
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称为逆商,即摆脱困难的能力。许多毕业生在刚开始创业时信心满满,但在实际过程中面对困难时最终丧失斗志,低逆商是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逆商的含义、所必需的知识和技巧等,从而提高创业逆商系数。
卢明名: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初探
卢明名: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初探
[参考文献]
[1]刘文杰,王杜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1):124-126
[2]桂黄宝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我国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155-156
[3]陈兰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和保障体系探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40-41
篇8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38-0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各专业毕业生或多或少都面临就业困难,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在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中,就业率区间连续三年处在B-至B+阶段。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选择了“创业”,随之而来的将是高校如何应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改革。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教育,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创业的现实表明,企业家精神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备素质,培养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总结国内外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管理整合力理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模式问题进行研究。
一、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1.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创业领导中心将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行了如下定义,即是向个体提供把握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机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学员在别人犹豫不定的问题上具有洞察力和自信心的过程。企业家精神教育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具体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知识,如商业计划的编写、资本开发、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
2.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1945年哈佛商学院首先开设企业家精神课程,20世纪60年代后期,企业家精神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1970年,美国大约有25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企业家精神方面的课程;198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50家。据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的全球企业家精神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超过1500所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创业课程进行企业家精神方面的教育,而近年来几乎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相关课程。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 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
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基本上照搬了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课程体系,表现为课程体系与内容上的大同小异,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国内许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存在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些问题导致高校一方面不能提供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应当及时改革。根据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经验,企业家精神教育能适应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应当成为传统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方向。但国内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家精神教育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成熟可行的教育模式,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方面相对滞后,使部分有创业打算的毕业生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因此,对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整合力的理论基础
从工商管理教育的角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广义方面是根据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管理的三维结构解释管理整合力。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规律性的总结,法约尔是第一个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的人,他把管理理论定义为用一般管理经验去尝试和检验管理规律、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和;管理技术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计划、组织、决策、绩效考核等技术方法;管理实践是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的具体活动。管理活动是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的有机融合,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缺少哪一维管理都是残缺的,所谓“管理整合”,是指对管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重构并形成新的一体化过程。因此管理整合力就是对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整合应用于具体管理工作的能力。
从狭义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是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将管理整合力理解为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在其权限许可范围内有效整合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达到预定管理目标的能力,包括资源的整合意识与整合能力。狭义的管理整合力主要从五个方面度量,包括资源的拥有度、对资源的了解度、对资源的沟通度、对资源的使用度和对资源的拓展度。
三、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
目前各高校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和体系需要创新,教学主体和方法需要改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为基础,将狭义的管理整合力嵌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概念中,使之充实完善,据此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的探讨。
1.培养目标的设定。根据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要求,设定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经济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学生对新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增加对创业生涯的职业选择的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将管理整合力意识细化在企业家精神教育中,融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 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培养思维整合能力,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沟通整合能力。
2.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根据管理整合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模式上,更加突出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管理教育创新与整合的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和向管理职能活动的渗透;强调与环境的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此根据广义管理整合力三维结构中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解释,改进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构建基于管理整合力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核心,以管理整合中的管理的三维结构为视角,其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结构中相关课程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管理实践的教学中强调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该模式不割裂管理的三维结构,注重包括校内外导师、校友、战略联盟和网络关系在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知识获取。
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方面,按照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要求大学生紧密联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和与真正的企业家进行互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市场获利机会的识别、评估、捕捉和应对“不确定性”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课程设置中管理实践的内容,实践导向型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创业设计、案例研究、专题文献阅读、嘉宾演讲、教师课堂传授等教学环节来展开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意识地多接触社会和企业,利用寒暑假和更多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去锻炼,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积累从业经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提高这样在求职时才会具有竞争力,也能为创业和走上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主体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主体方面,实践导向课程体系较理论导向课程体系更强调教学主体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已创办企业的教授或企业家成为了主讲教师队伍的主体,弥补高校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课程的教学以高校专职教师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授方法。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课程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习题、考试的模式,一些课程虽然加入了案例教学,但还往往只是针对单独章节的习题式案例,不能使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有系统的认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各章节知识的脱节,“学”与“用”的脱节,所学的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认知的阶段,而不知道这些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何时应用、如何应用,如何系统的用好。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大案例背景下的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的方式,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给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景,即基本涵盖整个课程的大型案例,再据以进行各章节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有目的的掌握基本理论。第二阶段针对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大案例分解,设计对应大案例各个组成部分并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小案例,使学生学会基本应用。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的阶段,不再由教师设计案例,而由学生去寻找相关应用课题,按照前两个阶段的理论方法进行具体的管理实践,并以课程小组或创业大赛的形式去完成。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团队设计并推荐商业计划书,邀请成功创业者向学生讲授现实创业的经验;组织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鼓励学生演讲,组织学生完成企业课题,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和文献探讨等。
企业家精神教育是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与理性承担风险能力的、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它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要通过这一教育过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管理整合力视角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ZB1212018】
参考文献:
1.赵纯均.工商管理研究备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侯锡林.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
4.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4)
5.程宏伟.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6)
篇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GYB2009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98-02
经济发展和法律发展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两条主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不断完善,法律与经济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得以发展与创新。法律之于经济的重要性为我国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中的法律课程设置所彰显。20世纪70年代末,已有高校尝试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法律课程――“经济法”,2000年教育部将其确定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至今相关经济法律课程已为各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时至今日,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实践中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已凸显其“鸡肋”性质。因此,唯有对其进行改革,方能重新修正法律课程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一、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之困境
目前,各高校均在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了法律课程,并以“经济法”课程居多,但课程教学实践已暴露出当前经管类专业中法律课程设置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法律课程之于经管类人才培养重要作用的发挥。
1.困境之一:法律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1)法律课程门类单一。法律课程设置门类偏少是当前各高校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设置方面的共性问题,这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所有经管类专业中,除大一学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经济法概论”、“国际商法”、“对外贸易法”、“保险法”、“金融法”、“劳动法”等法律课程,上述课程中,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经济法概论”是所有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余课程均为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最后能否开课还需视选课学生数而定,其中有些课程因为选课人数的不足几乎每年都无法开课,如对“外贸易法”、“劳动法”。而上述课程则是经管类专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保险、金融、人力资源等专业)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但现行法律课程设置却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2)法律课程名称与内容不相匹配。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名称多集中于“经济法”或“经济法概论”,但此种名称已与实际教学内容严重相悖。经管类专业中的法律课程本质上还是归属于法学学科,其设置内容仍应遵循各部门法学已划定的内容范畴。以经济法为例,经济法体系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宏观调控法包括三个部门法即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和计划调控法;市场规制法也包括三个部门法即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1]因此,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也应归属于上述范畴。但这与教师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需求不一致。经管类专业学生所了解的基本法律知识应涉及民法、商法、经济法等部门法学内容,而仅仅一门经济法无法囊括上述内容,因此导致现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一种怪异现象――“以经济法之名,行经济法、民法、商法之实”,而如何使得民法、商法以独立地位和身份进入经管类专业学生视野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法律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之间、法律课程内部缺乏融合性与逻辑性。在现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法律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大,对与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缺乏必要考虑,不能够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相关性较强的法律课程。如笔者所在单位在所有的经管类专业统一开设“经济法概论”,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却根据相同教学计划给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相同内容,并未能考虑专业个性化差异、学生知识结构的严重缺陷;此外在开设两门以上法律课程的经管类专业中,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对各门法律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性问题考虑不够,各部门法之间脱节,而在教学内容上又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
2.困境之二:法律课程学时数偏少
现行教学计划中,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学时数较少,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根本无法较全面地掌握所需民商、经济等部门法的相关内容,更无法进行较高、较深层次的研究,预期教学效果难以实现。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所有经管类专业中开设的“经济法概论”课程,只有J会计(财务)、J工业工程(物流)两个专业为45学时,而其他所有专业均为30学时。从笔者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如此偏少的学时与众多的内容相比已显的捉襟见肘,在教学中只能对课程内容选讲,更无时间去讲授学生所必需的民商法律制度知识。
3.困境之三:法律课程开设时间不尽合理
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何时开设是实现法律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融合性、法律课程内部连续性的前提条件。而当前各高校在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开设时间上并未充分考虑其与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性及其内部的连续性。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大一学年第一学期除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外,还统一开设“经济法概论”课程,而前文所述部分专业设置的“对外贸易法”、“金融法”及“保险法”课程则在大三、大四学年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时间安排不仅无法体现其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及内部的连续性,更是与学生知识结构相脱节。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甚至对于本专业及其课程还无法了解透彻,而此时要求其学习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课程更是毫无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脱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践经历及思考,笔者认为唯有对当前法律课程模式进行合理化的改革,方能使其摆脱上述种种困境,真正发挥其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合理构建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体系
针对上述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设置方面的种种问题,应以系统化的思想指导法律课程的设置:
(1)法律课程门类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具体应包括:“法律基础”、“经济法”、“民法”、“商法”、“程序法学”。这些法律制度内容是经管类专业复合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结构,改变传统经济法“一统天下”的陈旧格局。
同时,在分别开设上述课程之后,现行法律课程中的“名称与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也得以解决。针对经管类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以经济法之名,行经济法、民法、商法之实”怪异现象,众多从事经济法教学的教师也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如何庆江、吴学兰认为应将商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商法可以涵盖上述经管类专业学生所需了解的法律知识的基本内容,并认为商法应涵盖以下内容: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诉讼时效制度,合同法、担保法,企业法,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秦瑞杰认为采用“经济法律”的称谓可以将所有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都纳入课程,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再以经济法一个法律部门为限,民法、商法中的经济相关法律规范都可以涵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学习法律知识时更有针对性。[3]但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商法”定位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的名称与将经济法作为名称无任何本质区别,且同样会发生名称与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而将“经济法律”作为法律课程的名称则显得不够严谨,一方面与现行法律部门划分相冲突;另一方面其外延过于宽泛,如此一来则无法体现法律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可供教师讲授如此之多的内容。至此,既然在现存的部门法中无法觅得一个科学合理的名称,又想能够涵盖经管类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经济法、民法、商法相关法律知识,那么倒不如遵循部门法学划分的现状,在经管类专业中独立开设经济法、民法、商法等法律课程。
(2)合理定位法律课程性质与内容,增强其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融合性。法律基础、经济法、民法、商法、程序法学内容庞大,但作为经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则无需学生掌握上述法律制度中的所有内容,因此必须对上述课程性质与内容进行合理界定。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笔者认为应作如下安排:
“法律基础”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介绍整个法律体系的宏观框架,学习最基本的法律原理,增强学生法律意识,让其体会法律精神;“经济法总论”(包括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基础理论)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为学习经济法部门下的单行法奠定基础,而宏观调控法之下的财税法、金融法与计划法以及市场规制法之下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单行法,应根据经管类专业差异性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无需任何专业都全盘开设;民法基本原理及合同法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民法基本原理和制度、合同法基本制度;商法基本原理及公司法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商事主体与行为基本理论、公司基本制度,而商法中的破产法、证券法、保险法、金融法等单行法应根据经管类专业差异性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程序法学应作为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民事诉讼法、仲裁法律制度。
2.合理安排法律课程开设时间,彰显法律课程之间的逻辑性
在时间安排上,坚持连续性:大一学年开设“法律基础”及“民法、商法基础理论”课程;大二学年开设“经济法基础理论”课程、“合同法”与“公司法”课程;大三学年可安排各种经济法、程序法学中的选修课程;基于教学实践,由于大四学年学生忙于就业与各种考试的备考工作而无暇顾及课堂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大四学年无需开设法律课程。“法律基础”作为修读其他法律课程的基础课程必须先行开设,而“民商法基础理论”作为修读经济法律制度的先修课程也应先于经济法课程先行开设,而其中的选修课程则可以根据专业差异及学生知识需求而最后开设,此安排则充分体现了法律课程之间的逻辑性。
3.增加课程学时,保证课程内容的充分传授
随着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原有经济法课程的30或45学时已不能满足系统讲授法律知识的需要。因此,增加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学时数成为必然选择。但增加法律课程学时数的同时又必须考虑授课内容与难易程度因素,且不能过多挤占经管类专业课程学时数。因此笔者认为,应比照上述课程内容在法学专业中所需学时数做出合理界定,具体而言:“法律基础”课程应为30学时;“民商法基础”理论共计30学时,“合同法”与“公司法”则各需30学时;而经济法中的选修课程及程序法学则根据实际讲授内容可确定为15~20学时。这样既能保证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法律基础、经济法与民商法基础理论、公司法与合同法知识能够有充足时间讲授,同时也照顾了各专业差异性,使得与经管类专业相关的金融法、保险法、税法等单行法规能够深入地讲授。
参考文献:
篇10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定量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但要求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还应具备经济分析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解决经济管理中常见的技术方案经济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方案选择、技术创新、价值工程等生产实践问题。由于该课程涉及许多定量分析,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单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尝试引进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Excel软件的应用解决课程中的应用难题,以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2]。
一、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课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的内在要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开设这项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对投资项目的市场预测、经济评估指标分析均涉及相当多复杂的手工计算,投资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结论的验证也相当费时,因此如何解决理论知识的应用问题便成了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难题。
Office软件是办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员,是一个强大的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软件。借助Excel各种编辑操作、财务数据分析方法、函数和图标等高级工具的综合应用,学生在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和较难的数学推导情况下,就可以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常见的数据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问题。因此,开设本实验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Excel进行函数模型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计算,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程理论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形式生动地重现出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说服力。技术经济学中技术经济方案评价、资金时间价值、设备更新等理论对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许多理论问题包含在实验当中,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应用,不仅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能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3]。
(3)实验教学有助于推动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技术经济学相关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加以体现,实验所创造的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抽象理论方法产生真实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时又可以激发教师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热情。从目前来看,实验教学正是学科发展这个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极大推动学科发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
Excel 是一种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和高效的软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开数学和统计学中较难的部分,使许多以前用手工计算很复杂的程序大大简化。实验项目以 Excel 为基本工具, 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 Excel 的表格计算能力、图表显示功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中遇到的问题,理清问题结构,对问题中的关系进行量化,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工具来求得结果,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动手能力、独立建模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5]。
我们根据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应用 Excel 软件设计了资金时间价值计算、资产折旧计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分析带来极大的便利。应用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核心是函数的应用,尤其是财务函数。财务函数主要可分为四类,即投资计算函数、折旧计算函数、偿还率计算函数、债券及其他金融函数。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1.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本实验的开设可以面向经管类本专科学生,专业方向为财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等。 实验环境为微机室,软件环境需要安装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2007,为保证Excel中的很多扩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 Office需要完全安装,这样可以使加载宏功能可用。同时,教师机需要安装传输文件的软件如飞鸽传书,每次实验前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要的数据、实验要求发送给学生。
2.基于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1)正确性。要求根据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输入正确的公式或调用正确的函数,公式能够正确反映各要素间的数学关系;函数的函数名与调用的参数符合语法,函数的逻辑关系清晰。
(2)动态性。使用单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当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控件控制单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动态灵活地随变量的变化而改变,实现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不同的技术经济分析结论。
(3)简约性。在使用函数和公式时,尽量选择简约的表达方式,减少烦琐的、难以理解的公式。
(4)易维护性。模型分布区域化,在建模过程易于查找错误和修改,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时,正确使用变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维护性[4]。
3.实验内容
根据经管类技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实验主要包括7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移动平均分析和指数平滑分析;
(2)回归分析;
(3)投资项目经济评估指标分析;
(4)折旧计算;
(5)量本利分析;
(6)投资决策模型;
(7)项目风险模拟决策。
四、实验教学组织实施
(1)划分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技术经济学教学实验采用小组形式,由 5~6 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同时,通过小组间的激励措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
(2)示范讲解。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示范目的,即要解决的问题,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时提示学生要观察什么。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示范要正确、熟练,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确保讲解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保证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确规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确定讲解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具体的讲解方法。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努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学效果。
(3)指导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是主体,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应让学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指导过程中要及时正确地找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实验中的新结果,启发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联系。有些实验结果是验证了结论,有些实验结果可能与学过的知识相违背,这就要求学生不断领悟知识,拓展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要承认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差别,对不同对象要因材施教。同时顾全大局,鼓励进步,帮助后进,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6]。
五、考核
实验以Excel工作簿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
(1)工作簿命名正确占10%。工作簿的命名规则为学号+姓名,例如:00088110 李四.xls。
(2)模型正确性占70%。使用正确的公式、函数、图,控件参数设置正确,数据分析和规划求解参数设置正确。
(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观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图表具有标题。
(4)实验结果按时上交占10%。
(5)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综合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决策模拟等多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科学组织与管理实验过程,规范实验考核。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同时,实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扩展,不断丰富实验项目、实验案例,尽量广泛涉及宏观的和微观的技术经济问题,通过Excel这个功能强大的表格数据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立正确的模型,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侯琳琳. “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思考――基于《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4):34―37.
篇11
一、对学生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
对毕业生进行论文写作这一阶段而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毕业论文是开展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以及研究方面的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检验,还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两者相结合,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去。与此同时这部分内容还需要专业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学生若能够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对自身毕业论文写作提出的意见,在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维,同时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也有积极性教育意义。
(二)认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本文所讲的文献资料,具体指的是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与其所选择的题目相关联的专业书籍以及学术论文等,对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实际论文写作时,重点就在于全首位了解和掌握与选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做到融会贯通。而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检验,则需要学生做到的是多多关注近年来与本次选题相关的一些学术论文。通常来讲,若刊载学术论文期刊级别越高的情况下,则说明该论文期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以及权威性,通过这种类型的论文期刊,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其中的统计年鉴、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之后的问题分析方面以及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基于以上,学生应该通过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在有限时间对文献资料进行针对性查阅。
(三)积极听取教师对论文提出的意见
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写作时,若没有指导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光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论文选题开始主动与指导教师就本次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征求教师对自身进行论文写作的意见,学生听从教师提出的意见并改进。就整个论文写作阶段而言,学生遇到的写作困难以及问题都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通过教师指导来完成并解决问题,若出现因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困难或问题没有办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也应尽最大可能将困难与问题对毕业论文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二、对教师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认真履行作为教师应做的工作职责
对于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其最重要的就在于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合理行使自身作为指导教师的权利。(熟体而言,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对毕业生写作全过程的指导,对毕业生所写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论文结构、文字质量等多方面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学生论文定稿的指定位置签署自身对该论文的评审建议内容。从整体上来讲,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中,主要从论文选题、论文初稿、论文终稿以及论文答辩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符合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帮助学生顺利毕业。
(二)指导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合理选题
所谓选题,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选择以及需要进行研究的学术问题提供帮助,也可以选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等。基于以上,这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尽可能贴近当下实际生活中或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就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例如题目《浅析企业领导如何在管理中实现有效授权》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如题目《当前中小企业如何在发展中留住人才》的写作范围比较广。对于以上几种论文选题,指导教师应结合当前实际对学生论文选题进行一定的制止和纠正。例如题目《A市XX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的分析与改进策略》这样的论文题目比较清晰,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选题。
(三)定期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指导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而言,需要明确当前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求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一步补充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知识;即使非本人研究的领域专业知识,也应做到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只要这样,才能在之后学生毕业论文上提供比较全面的、深入的指导。基于以上,这就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对本专业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期刊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有《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等期刊,同时还要对当前各大行业、政府机构等的最新经济动态以及数据有基本的了解,以此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教学组织者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对学生进行培训
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期间需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培养学生积极运用当前信息化手段,对于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因其在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查阅的时间比较少,这时候可引导学生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数据库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下载,以便于学生在之后论文写作中借鉴使用,作为班主任、管理机构等教学组织者,应积极培养学生对电子资料的下载和使用能力,引导其访问各大高校、省级等电子图书馆,以此来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展示出来;除上述网络收集文献资料,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针对学生自身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例如写作提纲,写作观点提出等方面内容开展调查。
(二)对指导全过程的监控
就远程开放教育本身的教育特征而言,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空间分离状态,学生很容易因论文写作期间某个困难点而放弃写作,教师因此放弃指导,而这也就从侧面对远程教育组织者提出了挑战难题。基于以上,为有效保证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克服困难,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监控的方式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解决其在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定期与指导教师、学生进行联系,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对此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应对毕业论文写作建立全过程的长效监控机制,并将其提升至对远程开放教育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声誉方面的影响中,以此来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篇12
一、目前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显著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设置涉及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教材的选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多项内容。
专业英语的学时安排一般在32-48个学时,多数高校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学习。如果该专业没有开设过其它双语教学课程,这32-48个学时将是学生接触专业英语知识的有限机会。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学习的热情和集中度均大打折扣。考研的学生利用这一学期强化他们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准备工作的学生被纷杂的就业讯息、甚至一些小道消息所迷惑,而很难脚踏实地的沉下心来学习。因此,在这个学期安排有限的课时来讲授专业英语知识,只能是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大部分内容只能浅尝辄止。结果是专业英语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讲仅仅是增加了一些专业词汇,无法达到基本畅通应用的要求。
其次是教材选择的限制。教材在教学诸环节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与学的内容和方式。专业英语的教学采用的教材通常有两种形式:(1)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2)采用国内统编专业英语教材。很难选择一本适宜的专业英语教材是众多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一大问题。莫再数(2003)针对专业英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主观随意大、教材建设欠规范与科学性、教材研究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郁凯元等(2002)对使用原版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笔者曾尝试使用不同的教材作讲解,发现了一些在教材方面拭待解决的问题。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笔者选用了Philip Kotler所著的《Marketing Management》一书。这本书是国外经典的营销学教材,在国内也被一些知名的院校用在本科或MBA的教学中。使用原版教材首先可以让学生掌握地道的专业英语表达,而且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很广,书中对基本概念或是营销过程的解释既有理论又有与之相应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但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原版教材内容很丰富,但对于仅有40个课时的专业英语课来讲,显然不可能讲完书中的内容。在教学中笔者用了48个学时仅讲了《Marketing Management》书中7个章节,近200页的内容。而全书共有22个章节600多页的内容。因此,花费70元左右的价格购买的书籍,而仅讲了三分之一的内容,让学生很难接受。其次,原版教材对语言的要求程度较高。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此之前大多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的学习,专业领域的英文类读物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当手拿一本厚厚的英文书籍、看着满是英文的句子,没有一个汉字的时候,他们首先从心里上就没有信心去一字一句的理解、阅读课本,尤其是一段话中有多个不熟悉的单词时,很容易退缩,放弃学习。
二、围绕如何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已有的研究建议
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高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该教学要求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其中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中均明确提出了对专业英语的掌握能力,而且对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更高层次要求,听力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口语表达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阅读方面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书面表达要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翻译方面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然而目前还没有与课程要求相配套的教材和具体的课程设置。因此,各高校各专业只能各自为阵安排专业英语的教学。
围绕如何改进当前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多角度的提出了改进的意见。陈冬纯(2001)提出专业英语的教学要突出“完整性”、“连贯性”和“阶段性”。据此,将专业英语的学习划分为3个阶段进行,并提出不同阶段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各自突出的主攻方向。周桂英(2009)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指出提高会计专业的英语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明确课程的目标;增加课时,实现英语学习不断线;对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提高国内教材质量,精选国外原版教材;提高教师水平;打破单一的教学方法。张杰(2005)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将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互融合,通过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提高对英语的掌握能力。韩萍等(2003)设计了新的专业英语教学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的核心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信息输入—学习与思考—实践—总结与反思的步骤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提高经济管理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完善课程设置,满足专业英语教学阶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学生专业英语的较高层次和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好的服务于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仅仅在大四开设一门专业英语课程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体现了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既要有阶段性,又要掌握语言的综合技能。为了达到循序渐近、持续的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需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教授不同深度和广度的专业英语知识。
合理的教材是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国家应该统一规划,安排一流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编写教材。专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深刻地了解专业知识。而国内拥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流高校,很多课程已经使用英文或者双语教学,这些教师很多有国外留学背景,不但能把握语音表达的准确性,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具备编写高水平教材的能力。
篇13
一、面临问题
1.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还没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每次实习都可能另选地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过去5年的教学实习分别选择了4个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大多把接待学生实习认为是一种负担,有时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接受我们的实习要求。学生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靠“打游击”来维持,每次实习前教师总是为联系实习地点奔波犯愁,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不利于实习内容指导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这种情况与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实习标准和要求极不相称。
2.教学单位的一厢情愿,根本没有考虑实习基地的的需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像其他的工科专业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教学单位仅仅只是从“我要实习” 的需求出发,而从来不顾及实习单位的实际生产需求,所以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
3.校内外教学、科研、生产各个模块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校内外这些教学实践资源本来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之间本来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可以共同建设和利用的关系,而现在的教学管理体系既没有对校内应有的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有效优化和整合,也缺少对校外教学实践资源进行更多的投入和建设,现在一些我校自己建的试验站就借口学校没有给他们专项实习经费而拒绝前来实习的学生,使各环节脱节,不能相互融合,严重影响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生产实习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目标
彻底解决教学实习难的问题。使教学实习由现在一般性的、松散的、低标准的实习向将来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生产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高标准、紧密型实习转变,形成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一方面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联络的一体化实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学科研部门会形成对实习基地基本农业信息、资料的数据积累,反过来对教师科研提供样本点的基本信息和资料,以便他们进行跟踪研究。最后,长期的实习积累和规范研究对当地解决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问题将产生积极影响,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当地形成我校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的特色、品牌和声誉。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模式创新的内容
1、将校内外的科研资源尤其是校内外科研平台纳入实习体系
例如,把我院现有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等研究平台和研究中心和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参加部分研究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教师指导,研究课题,使学生能接受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实践锻炼,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参与生产”。教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基地这一特殊的区域和条件,结合实习,选择多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吸收实践成果,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
2、构建整体化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一体化的组织机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联系、交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的,以保证完成教学部门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随时的而不是临时的实习任务。以保证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积极参与教学实习的激励机制(如聘请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发放聘书,给与一定报酬,给与实习基地接待学生实习一定的专项费用等)
3、选择能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综合考虑地缘、距离、经济、社会生产条件、规模、类型、性质等多种因素,力争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要充分考虑实习单位的实际利益和需求,找到双方的共同所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联合建设实习基地。变临时性实习地点为长期性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实践基地,变单纯要他人尽义务为互利互惠,变
转贴于
学校独立负担为场校共建基地。选择能满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要求的合作单位,进行合理布局,精心选点。
4、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光是学生而且是我们人文社科类的许多教师的“软肋”。比如,经济管理类的许多老师讲授企业管理课程,却从来没在其企业中工作过一天,人文类讲授经济法的教师可能没有完整参与过一起企业因经济纠纷涉及法律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创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对我们教师提出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在思想、观念、行为方进行的革新,学校要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5、创新教学实习模式
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学生的选题模式、考核模式和组织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实习环节,集调研、参观、讲座、研讨等多环节为一体。激励使学生、教师、校外实习单位都积极参与其中,使者三方充分结合成为教学实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