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技术创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作者的体会是,术前教育应包括手术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的准备、胃肠道的准备、皮肤准备等。
1.3熟练的术中配合精细的内固定系统必然带来内固定器械的繁多。因此,手术护士对于器械的熟悉程度是关系到手术配合和谐的关键。AO对于常用的手术内固定系统(比如AO组织的钢板螺丝钉系统,USS后路骨折内固定系统,以及其他公司的Tenor内固定系统,Kaneda内固定系统等),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定期培训,促使护士经常拆卸演练,熟悉各种装置的名称及使用方法。对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周密的术后观察及护理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2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晌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术前一般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d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2.2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常由手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d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问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d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
2.3微创技术通常是在监视器下完成的手术,除特殊的手156术器械外,还常有复杂而又精细的光学照片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组成。所以,手术护士对于系统的熟悉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系统的良好维护也是必不可少。
2.4微创骨科的手术虽然刨伤较小。但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并发症。比如关节镜手术易导致胭动脉损伤、胸腔镜手术易导致血气胸等。因此手术后的观察很重要,如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下肢的血运和感觉运动的变化,患者有无心慌气短等症状的发生。
3支具的发展对骨科康复护理的影响
支具治疗很早就已出现,有时是作为主要的保守治疗手段,比如先天性髋脱位的支具治疗,大多数时候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由于以前受支具材料及工艺的影响,支具治疗一直未有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材料和工艺的发展,支具治疗也越来越多。
3.1支具治疗使得单纯的基础护理逐渐转向康复护理,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手外科治疗中桡神经损伤的患者,为维持关节的功能位,使用手部功能支具,不仅能防止患者出现垂腕垂指畸形,同时可以锻炼患者手部的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所以,护士不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康复训炼。新晨
3.2支具治疗使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变得方便,如颈椎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以往的治疗通常是患者手术后继续颅骨牵引至拆线,拆线后再行头胸石膏固定。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加之定时翻身使护理极为不便。而使用halo-vest(头胸支架)之后,患者可以起床行走,不必卧床牵引,缩短了卧床时间,使护理工作量大大减少。
3.3支具的关节较多,而支具的观察是一项非常细心的工作。其中1处若出现松动而未及时处理,将导致整个治疗失败。
随着骨科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骨科护理工作将面临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挑战。不断学习,紧跟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在掌握基础护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陆声,钟世镇,徐永清.腹腔镜技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5:1169.
篇2
1•1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2]
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并介绍一些成功病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术前教育应包括对手术室先进仪器设备的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
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胃肠道、皮肤准备等。
1•3术后观察及护理
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2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3]。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术前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
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d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手术室共有护理人员12名。学历:本科3人,大专9人;职称: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护士7人。
1.2方法
1.2.1管理创新 ①完善排班模式,满足护士的合理需求,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因为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改革采用弹性排班模式,既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建立了一线、二线、三线人员,以应对各种突况的发生。②建立了护士需求登记本,护士可将休假或者工作安排上的特殊需求提前记录并告知护士长,护士长可根据具体工作情况予以回复,进一步完善了护理管理,也使得护士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③建立了手术医生习惯、意见登记本,每一位护理人员在结束手术配合工作后都可以及时将手术医生的各种合理意见、建议、手术习惯和特殊需求记录下来,在护士之间传阅,有利于加强医护协作,构建良好的医护关系。④改革绩效考核方案,实行同工同酬。科室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了薪酬分配方案,将工作质量、工作量和工作年限、职称相结合,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同工同酬。⑤设立了手术室室长,将每一间手术室的管理责任到人,调动人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⑥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制作了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随机悬挂,为护理人员尽快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提供了方便。
1.2.2服务创新
1.2.2.1将人文关怀贯彻到整个围手术期护理中,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手术对病员来讲是一种压力源,会对病员身心方面产生影响。手术室全期护理旨在通过手术前、中、后期的各项专业及持续性的护理活动,为病员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1.2.2.2改变访视模式,提高访视工作质量 ①耐心的做好术前访视 。我们针对术前访视工作作了集中的培训,广搜众议,将访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统一规范,要求术前1 d下午到病房访视病员,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解答患者最关心和最担忧的问题,让患者感觉到手术准备是充分的,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迎接手术。针对部分访视时不在病区的患者,我们通过电话告知其注意事项,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重视。这项工作的实施保证了术前访视率和提高了工作效率,严把了质量安全关,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②细致的做好术中护理工作。做好微笑服务,做好患者的低温管理,尊重患者的隐私,保护患者的安全。③做好贴心的术后回访工作,主动反馈提升服务内涵。由参与手术的护理人员术后3~4 d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真实心声以及对我们工作、服务的满意度;手术室护士长不定期的参与术后回访工作,真实了解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以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护理工作质量。
1.2.2.3温馨的后勤服务 手术接连台间隙,手术医生由于长时间手术工作,易疲惫,手术室积极采取关爱措施,为手术医生准备好可口饭菜及各种生活用品,融洽了医护之间的关系,让医生在手术后以清爽而愉快的心情离开手术室。
1.2.3技术创新 ①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入手术室的工作年限将护士分为新护士(1年以下)、3年资以下、3年资以上3个层次,采取分层次的培训带教方法,并分别制定每个层次的理论和操作学习重点,以进一步提高带教工作质量,有利于年轻护士更快成长。②实行责任组长制,将全科护理人员分为普外、腔镜、骨科三个专业组,由组长负责各组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并且护士长尽量安排专科人员配合专科手术,保证了手术配合质量。
2结果
2.1开展创新型工作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见表1。
2.2开展创新型工作提高了手术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见表2。
3体会
护理创新促进了优质护理服务品质的提升[3]。手术室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程序,树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强化了护理人员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科学的管理方法激发了全科护理人员业务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增强了医护间的协作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手术患者的安全与利益。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43-01
新生儿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管理过程中,非故意地造成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血管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1]。由于新生儿的血管壁薄,在输入药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导致外渗[2],特别是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笔者针对本科室1例静脉注射钙剂外渗患儿,采用康惠儿水胶体透明敷料加局部毫米波理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儿,男,3天,因“皮肤黄染两天伴少哭少吃”入院。入院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系孕34w+2d剖宫产分娩。入院时患儿哭声低,呼吸平稳,全身皮肤粘膜重度黄染,前囟平,无抽搐。入院后予对症支持治疗。入院后第二天患儿出现抽搐,查生化提示血钙1.7mmol/L。遵医嘱予静脉补钙。住院第六天,患儿皮肤黄染消退,吃奶25mlQ3H。家长来院要求出院。由于复查血钙1.86mmol/L,当日医嘱予10%葡萄糖注射液5 ml加10%葡萄糖酸钙5 ml静脉注射。患儿留置针在右手肘部,护士确认补液通畅,无外渗后予以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完毕护士发现局部发红,无明显外渗,予拔除留置针,未特殊处理,患儿即出院。1周后,家长携患儿来院,发现患儿右手肘部和前臂皮肤发红,皮下多个硬结,触之患儿有疼痛表现。
1.2 方法。
1.2.1 毫米波理疗:使用毫米波理疗,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连续一周。理疗可使局部组织血流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肌肉放松,新陈代谢增加,具有消炎和促进组织生长的作用。
1.2.2 水胶体透明敷料:每次理疗结束,局部用生理盐水清洗,待干后,用康惠尔水胶体透明敷料贴于患处。要求透明敷料无张力黏贴予皮肤,减少患儿不适感。配合理疗,第一周每天更换敷料。一周后理疗结束,三天更换一次敷料。
2 结果
患儿第3天,局部红肿消失,第8天硬结变软,变小。触之患儿无疼痛表现。19天硬结基本消退。25天硬结全部消退。2个月后随访,患儿未发现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不良反应,肢体活动功能好。
3 讨论
钙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外渗可使局部组织变性、坏死[3]。新生儿因血管壁薄、脆,在连续输液或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往往可使血管通透性改变,即使是回血良好仍可引起外渗 [3-5] 。新生儿痛觉不敏感,当药物外渗时,患儿可无明显反应。因此在输注葡萄糖酸钙时,最好选择新穿刺的粗、直血管。并且护士要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局部情况,如发现针头部位开始略红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注射,重新穿刺,严防外渗,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蕈建英.张英娜,等,应用皮下冲洗法成功处理1例新生儿液体外渗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2,26(4):957
[2] 周敏,1例新生儿钙剂外渗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10):89
[3] 郑桂爱,施旭红.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致新生儿软组织骨样钙化2例[J].护理研究,2007,1(21):147
篇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42-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不仅对病人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因此,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应争取及早发现,及时抢救,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所以,做好护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表现
先兆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前频繁,硝酸甘油疗效差,应警惕心梗的可能。
2 症状
2.1 疼痛最先出现,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可伴濒死感,少数人一开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
2.2 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发热多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后出现,体温多在38℃左右。
2.3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重症者有呃逆。
2.4 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房室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多。
2.5 低血压和休克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多为心源性的。
2.6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为梗塞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收缩不协调所致。
3 体征
3.1 心脏体征心界扩大,心率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多在2~3天有心包摩擦音。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为二尖瓣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所致,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3.2 血压降低。
4 护理鉴别
4.1 心绞痛性质轻,时间短,硝酸甘油有效,血压升高,全身症状少,ST段暂时性压低。
4.2 急性心包炎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咳嗽时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导联均为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
4.3 急性肺动脉栓塞以右心衰为主,心电图Ⅰ导S波深,Ⅲ导Q波显著。
4.4 急腹症病史,体检,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可鉴别。
4.5 主动脉夹层分离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差别明显,胸痛一开始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下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表现等可鉴别,二维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
5 临床护理
5.1 心理护理:患者总认为自己病情严重,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悲观心理等,应先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病情与情绪的利害关系,安慰病人不要失望,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使其树立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5.2 卧床休息: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一环,在发病的急性期(10天~2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士协助完成(如洗脸、刷牙、吃饭、大小便、翻身等),如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第3周可下床在室内活动。在急性期谢绝探视,以免心情激动诱发心律失常。
5.3 饮食与大小便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饮食上要给予低热饮食,少食多餐,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因病人多卧床,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故应给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饱食,导致心衰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急性期为了防止便秘、腹胀,保持大便通畅,3~4天内应给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病情稳定改为半流质饮食,也可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5.4 疼痛护理:疼痛是最早发现的症状,多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使患者产生一种焦虑心理。护士应严密观察,让患者卧床休息,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镇痛、镇静药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从不良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配合医生治疗。
5.5 吸氧:合理给患者使用氧气,急性期病人应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4~6L/min),病情稳定或疼痛减轻后间歇低流量给氧(3~4L/min),维持1~2天,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缩小梗塞面积,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减轻疼痛。
篇6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计算机行业中通过不断研究创新创立了微软公司,并使该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反复实验创新,使水稻杂交获得成功,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吃饭问题;唐山一中的学生在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在2010年河北省组织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换,这一切都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一、激发创新意识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学生刚接触电脑时,往往充满了好奇,但好奇还不是兴趣,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转化为兴趣。在学生形成兴趣后,还要善于将短期兴趣转化为长期兴趣,甚至终身兴趣。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要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假设问题后我趁机同学们说出信息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对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又是计算机技术,以此激发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空调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件大事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与我国软件业巨头金山公司联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联想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硬件领域的骄子,而金山公司则在我国软件业一枝独秀。这一“硬”一“软”的联合,必将推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萌发了创新意识之后,还应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传授创新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必须经常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传授其创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提供问题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改进方案。甚至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营造创新氛围
1、提供学生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防止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预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学生在自己的活动天地里自主参与实践,不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我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设计课外活动的宣传海报,设计学校环保报刊的版面,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成功的作品,都非常兴奋,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也使学生明白了用电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篇7
1.1行业调研
在确立手术室护理专业方向培养模式及培养内容之前,充分发挥外聘师资的优势,召开“护理专家指导委员会”,请临床护理专家论证,提出意见及建议。确立手术室护理专业方向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手术室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消毒隔离管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围手术期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是一组专业行为,阐述了专业护士应有的标准及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3]。护理领域需要核心能力、核心知识和相应的课程设置及教育,以提高和保证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增强护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及自我成就感[4]。在此基础上确立开设课程及选用师资。1.2确立主要岗位培养的护士主要从事各级医院临床科室的护理工作,尤其是擅长手术室护理工作任务。
2创新手术室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建设思路
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护理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院合作、产学合作,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平台,二个注重、三个交替、专业分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平台”是指以护士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平台;“二个注重”是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三个交替”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通过“课间见习、课间实习、毕业实习”三个工学交替过程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专业分化”是指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的进行手术室护士专业分化。
2.2初步形成“校-行-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学部每年进行2次以上集体备课,请临床专家到护理实训室指导、示范;教师联系临床2~3个月,专任教师走近行业,与护理专家沟通,了解临床护理岗位设置、岗位任务、岗位要求以及岗位发展动向。加大了与临床在专业人才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深度合作力度。
3建设内容
3.1师资队伍的建设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专任与兼职结合的建设措施,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临床工作经历的比例,经过几年的培养,手术室护理专业方向达到了专业方向课程50%以上由临床医疗及护理专家讲授。专兼比例:专任师资33%,临床师资67%。年龄构成:20~30岁:16.5%;30~40岁:67%;40~50岁:16.5%。职称构成:中级:83%;高级:17%。学历构成:大专50%;本科17%;硕士33%。
3.2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
3.2.1专业方向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手术室护士专业方向课程在普通护理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方向课程,包括:《手术室管理》《常用手术配合方法》《麻醉护理学》。《手术室管理》内容涵盖了手术室设施管理、手术室基础护理技能管理、物品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悉手术室的设施和组织结构;掌握手术室基础护理技能、物品消毒灭菌方法;能够了解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范、电外科设备及精密仪器的安全使用;熟悉外科伤口感染监控、基本器械和用物的用途及使用。《常用手术配合方法》内容涵盖了各个专科共达百余种手术的手术基本步骤和护理配合,体现新概念、新理论、科技创新及新举措,普通手术与高、新、尖手术护理配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各个外科基本手术麻醉方式和手术;能够了解各个外科手术的特殊器械和基本物品准备;掌握常见手术的主要步骤及护理配合、配合注意事项;熟悉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增强护理工作中的职业责任感。《麻醉护理学》的任务是掌握麻醉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麻醉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需要麻醉的患者提供综合性的、广泛性的护理,负责观察病情,进行麻醉前准备工作,参与术中麻醉维持的管理,从事麻醉恢复室(RR)和重症监测与治疗病房(ICU)中病人的监测与护理工作及术后镇痛随访,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和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3.2.2专业方向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以理论讲授、示教、实验、自修、电教、小组讨论、临床实习、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以理论考核、技能考核、课堂参与、个人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价。在手术室专业方向课程授课上,因授课教师大部分来自省级三甲医院手术室的护士长及资深护士,这些外聘师资发挥行业优势,定期带领学生深入临床手术室,实地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生手术室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3本专业方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3.3.1配套实训室的建立
篇8
1.2.1病情、症状评估患者在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四肢活动、伤口出血、四肢温度、血压、呼吸、脉搏、瞳孔、意识等情况,对患者进行急救。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医护人员要及时的对其进行初步判断,并向患者家属询问受伤的部位、病史等。在此要注意,对于发生在患者前胸壁心脏损伤危险区以及两线之间区域还有后胸、腋部、腹部的贯穿性损伤,需要对其心脏受损情况进行判断,并且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除此之外还有备好急救包、水封瓶、胸管、胸腔穿刺包、开胸包等,之后需要对患者的并且变化进行观察和判断。
1.2.2保持呼吸畅通要对患者的呼吸道及时的给氧,并且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对于呼吸道出现阻塞的患者要及时的进行处理,还要及时的取出患者口腔内的血块、碎牙、活动性假牙等异物。之后还要及时的吸出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对患者进行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氧流量要控制在4-6L/min。患者还应进行呼吸机的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10-15ml/kg,治疗中有16例患者由于伤势过重死亡,其他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1.2.3维持患者血容量及时的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根据患者休克程度,要及时的建立2-3条静脉通道,此时一般应选用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采用16-20G静脉留置针或8-12g一次性输液器,及时快速的向患者补充循环的血量,其中一条静脉通道要要为输血作准备。首先要向患者快速的输入平衡液,然后根据患者的尿量、中心静脉压、血压等,随时对滴速进行调节。还要控制好患者的胶体液与晶体之比,使患者既能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又能恢复血容量。
2结果
整体护理组比传统护理组疗效更好,治疗期间并发症更少。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调查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因外伤住院患者家属127例,其中男53例,女74例,年龄在18~65岁,平均(42.3±12.6)岁。与患者关系:配偶42例,父母40例,子女30例,同胞15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5例,中学(包括初中、高中)44例,大学及以上48例。家属均是患者直系亲人。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为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别在入院当天(未行干预前)、心理护理后(干预治疗后)一周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27例患者家属进行评定,在调查员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后调查对象自行填写调查资料。共发出调查问卷254份,回收254份。
1.3 心理护理方法 通过面谈、讲解等方法对患者亲属进行心理护理,时间间隔不限,在一周内完成以下内容:①了解亲属所关注的问题,包括病房的相关配套设施、患者病情进展等,给予相应的指导。②通过劝解、疏导、鼓励及安慰等方法,帮助亲属树立治病的信心。③对患者亲属所表现的情绪反应给予心理支持。
1.4 统计 采用 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从表1看出,创伤患者家属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前后SAS标准分均数与国家常模相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创伤多表现为突发事件,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躯体伤害,部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绝大多数患者家属没有心理准备,导致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改变[3,4]。本调查研究表明急性创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的情绪障碍,大多数家属在得知患者受创伤后均表现出烦乱、恐惧、抑郁、头晕、失眠、食欲下降、坐立不安等情绪反应,患者病情越重,表现越明显,部分可能出现愤怒、攻击性语言等反应。出现上述情绪源于患者家属急迫要求对患者病情及相关治疗措施的了解[5]、治疗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6]、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家庭角色改变[7]等。女性家属焦虑情绪表现比男性家属明显,而男性家属抑郁情绪较女性明显[8]。女性往往承担更多照顾患者的工作,女性配偶可能面临要照顾子女及对未来经济负担的担忧,这些常常使女性家属更加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而对于男性,可能还需要承担来着社会的压力,需要背负更多的责任,多数男性患者在面临患者创伤及上述事情后都表现的沉默寡言,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而家属的消极情绪改变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及预后[9]。
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家属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本调查发现,经过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后,家属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可得到明显改善。尽管在统计学上不能达到国家常模及标准值水平,但我们发现大多数患者家属食欲下降、坐立不安、失眠、头晕等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相关研究发现,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沟通,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及指导,给予安慰、鼓励,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恐惧的情绪可明显缓解[10]。部分家属对急性创伤等危重疾病缺乏相关认识及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当他们面对的情况跟预想的不一致时,容易出现烦躁、甚至抵抗等情绪,及早地进行地沟通及心理疏导可以有效消除不良情绪[11]。在患者住院后,应亲切接待患者家属,告知住院期间相关注意事项,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在日常护理中,耐心教导家属相关护理要点,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多与家属交谈,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对于病情反复者,应多鼓励,给予精神支持,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需求。对于病程较长,存在较大经济负担者,可以协助联系单位或相关慈善机构给予支持。
对于急性创伤患者,除了积极抢救外,同时要认识到患者家属的情绪反应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消除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疑虑,尽量解决患者家属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家属的正性作用,以便积极配合我们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Tanya CE, Lisa JR, Renee DC, et al. Predictors of caregiver and family functioning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ocial support moderates caregiver distress. The Journal of Head Trauma Rehabilitation, 2002,17(2):155-174.
[2] Leske J. The needs of relativ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follow-up. Heart and Lung, 1986,46:189-193.
[3] 杨淑芬,吕庆友,李凤香. 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亲属的心理护理. 护理学报, 2007, 14 (9):85-86.
[4] Norup A, Welling KL, Qvist J, et al. Depression, anxiety and quality-of-life among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The acute phase. Brain Injury, 2012, 26(10): 1192-1200.
[5] 张毅,庞玉玲,王画鸽,等.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家属需求调查. 西南国防医药,2008,18(5):775-776.
[6] Hall KM, Karzmark P, Stevens M, et al.Family stressors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two-year follow-up. Arcb Pbys Med Rehabil,1994,75:874-864.
[7] Tyerman A, Booth J. Family interven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service example. Neuro Rehabilitation,2001,16:59-66.
[8] 李琦,阎成美,李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家属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护理杂志,2000,17(1):1-3.
篇10
随着信息服务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逐渐深入,如何激励用户参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成为图书馆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服务效益的重要课题。近两年,相关研究和实践尝试借鉴通讯运营商、电子商务网站和SNS社交网络较为成熟的用户积分制,对图书馆用户管理和激励进行革新。用户激励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无疑对激发用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图书馆资源服务体系、增强图书馆在内容服务市场的竞争实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1. “最佳用户”评选的局限性
对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用户进行公开的奖励,授予“最佳用户”、“金牌读者”的称号,在许多高校图书馆中都开展了较长时间。作为图书馆用户激励的常用方式,可以对图书馆用户群起到鼓励利用图书馆的作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然而,这种“最佳用户”评选的激励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具体表现为:
1.1 受众群体有限
以苏州大学图书馆为例,最佳用户的获奖比例约为0.291‰,在师生中的鼓励程度和范围极为有限。由于高校用户受到在校时间限制,受众群体不断变化,因此用户激励的效果难以衡量和保证。
1.2 评判标准刚性
较多高校图书馆都将评选的依据设置为用户借阅图书的数量,评选的标准较为单一,缺乏弹性。这样,既不能兼顾图书馆多种资源和服务项目,又不能全面反映用户实际的利用效果,客观性的弱点直接导致了“金牌”的“含金量”不高。
1.3 透明度不高
不合理的评判标准也使得“最佳用户”的评选过程和依据不能对用户公开。一旦公开,会造成有些用户一味追求高借阅量,对图书不加利用,反而增加图书馆流通部门的负担,对馆藏也会施以过重的压力。违背了面向普遍用户实现正向引导和有效激励的初衷。
1.4 奖励措施单一
现行的“最佳用户”评选奖励措施较为单一,均以物质奖励为主,无论从力度上还是时效性上激励效果较为有限。
激励目标设置不明确、激励过程不明晰、激励效果难以衡量无疑大大限制了“最佳用户”活动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的激励作用。但在近两年为数不多的将用户积分制应用于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能提供高校图书馆用户激励的新思路。
2. 用户积分制的激励理念
在商业化模式成功运作的“积分制”中,初始积分都为零,当用户登录或使用服务时,积分只进行累加,不进行扣除。这种方式极大地刺激用户充分利用或消费,以尽可能多的累加积分。因此,在高校图书馆中使用积分制,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2.1 强化正向激励
积分制具有引导用户按照制度设计方――图书馆的思路自觉规范行为,或激励用户产生图书馆所期待的某些行为的作用。换言之,图书馆希望用户利用的资源和服务以及有效地利用的方式,都将以积分的方式得以反馈,既直接又直观。这明确和强化了图书馆用户利用的目标性,面对众多的图书馆资源和服务项目,积分的累加会让多数用户选择大胆的尝试,并在熟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利用图书馆。通过量化的积分反映出其积极的状态和程度,在心理上肯定和强化利用图书馆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效。用户在利用图书馆的同时变被动积分刺激为主动学习,特别在Lib 2.0环境下,随着用户参与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程度逐渐深入,将会引导用户从个体学习转向通过集体学习组织发掘自身潜力和发挥团队力量的利用模式上。
2.2 促进用户平等参与和资源充分利用
高校图书馆采用用户积分制可以贯彻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平利用原则。首先,图书馆需要制定用户积分制的规则,这些分值和实施规则适用于每个用户,而无论其年级、性别、身份、职称和职位如何,其分值的多少透明并实时可查,完全取决于自身对图书馆的合理而有效的利用,让用户本身能对其利用行为作出客观可信的判断,因而能在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感知图书馆的“用户公平”。与此同时,积分制也促使了激励目标的明确和统一。对于图书馆而言,资源的充分利用就意味着图书馆效益的最大化,用户的积分将充分揭示用户需求的分布,使得图书馆的优势资源可以依照用户积分的分布实施需求导向的优化配置;对于用户而言,在平等参与的前提下,若能充分利用图书馆,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也可在利用图书馆方面获得更多的主动和资源。因此,对于双方而言,目标的一致性使得积分制能实现双赢局面,促使用户主动接受和适应这种激励规则,把充分利用图书馆作为自己的目标,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强调互信沟通和反馈
用户积分制具有随着利用图书馆次数的增加、时间的积累,使得用户越来越离不开图书馆的磁性效应。这种磁性效应的形成是建立在图书馆和用户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信任产生的前提就是积分制度在设计和实施上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积分易于量化,是用户成功利用图书馆服务的反馈,换言之,积分扮演了重要的信任信息双向传导的作用。随着积分的累加,对图书馆服务磁性越大,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越强。用户将逐渐从以需求为导向的利用转变为以习惯为导向的常用,并最终转化为以忠诚为导向的善用。这表现为用户会主动反馈图书馆服务的效果和体验,并通过积分的增加状况的变化,反映出图书馆服务对用户需求的适应度和满足度。用户逐渐会从单纯的服务接受方,转变为图书馆建设的参与者,并成为践行图书馆理念和服务创新的依托。
2.4 实现“按需激励”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具有特征上的多元差异性,变化性和流动性。因而,用户积分制的设计不仅仅要能关注到现实的短期激励,更需要具有前瞻性的长期激励。因此,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通过在同一服务项目上设置不同的分值,使得积分制度可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导引性。例如,针对新生,应适度增加学生参与图书馆培训的积分,而针对即将毕业年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需要,可相应增加使用文献传递服务获得的积分。针对图书馆新增的资源和服务,可以适当增加用户利用的积分,类似商场“限时优惠”活动,增加用户体验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图书馆决策制定和策略调整。用户积分制可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动态性,通过积分分值的调整和变化可以实现图书馆和用户双方的“按需激励”。图书馆可以按照各资源和服务项目统计用户的积分,追踪用户利用特征的变化,有依据地进行激励的调整,使得激励能依照用户“量体裁衣”。
3. 积分制的用户激励范畴
图书馆引导用户利用的内容和方式是用户积分制激励的主要内容,也是积分制设计的关键。
3.1 合理开发和利用馆藏资源
在原有的用户激励中,高校图书馆较为关心的是单个用户借阅图书的数量,这显然已经与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发生了脱节。特别是在Web2.0环境中,用户由单纯的资源接受者转变为资源的利用者和制造者;随着需求导向和用户价值导向的显性化,用户逐渐由资源的受众转变为资源的主体;随着与用户需求相关的SNS的兴起,用户对资源的利用将由无联系、无组织的分散个体行为发展成为泛联络、泛组织,具有潜在的高动员性和高组织性的虚拟聚类团体行为。
3.1.1 馆藏资源的类型和方式依照用户积分制重新划分 信息利用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开发和利用馆藏资源进行重新界定,不仅要包括文献资源的借阅和浏览,还要包括数字资源(包括各种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更要前瞻式地在Lib 2.0环境中考虑到用户参与和个人资源的积极开发。在兼顾资源的类型方面,即“拥有”资源和“存取”资源之间、在馆藏数字资源和文献资源之间、在图书馆购入资源和网络免费资源(含开放存取资源)之间、在一般馆藏和重点馆藏之间、在现有资源和试用资源(最新资源)之间建立基于利用导向的积分分值体系。换言之,应利用各类资源赋值的变化,建立图书馆对用户资源利用的引导。利用用户积分制可以实现用户对图书馆各类型资源的优化和平衡利用,并激励用户拓宽资源获取的方式和渠道。如果利用积分分值设计偏颇于某一类资源,将不可避免造成图书馆资源提供的负担和拥堵,反而影响用户的使用和满意度。
3.1.2 引入营销策略,及时获得用户反馈信号 积分制作为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激励手段,需适时引入营销策略,使其成为获得用户反馈的来源。首先,应注意内容相同而类型不同的资源之间的关联,帮助用户拓宽资源的获取途径,提高用户的满足率;第二,对试用资源和新引进资源,用户的利用、反馈和评价对于图书馆制定经费预算、衡量利用成本和预估用户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应对新资源采用类似“优惠促销”等方式,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增加分值以高效和高质地获得用户需求和反馈信息;第三,图书馆在用户利用资源方面一贯偏向关注用户是否成功获得了所需的资源,原因是成功的资源获取可具体显现为易统计和计量的用户借阅行为或论文下载行为,但是用户满足度和满意度还关乎用户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或失败的信息获取行为,这种未满足情况却难以计量。在积分制中,可通过赋予较大的分值获得用户资源获取失败的反馈或投诉,这些用户信息将更有助于图书馆降低用户获取资源的障碍,发现用户利用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在数据库使用中,不少高校图书馆都曾出现用户违规使用数据库的现象,影响数据库正常使用并造成资源利用成本增加。利用积分可以强化对资源和服务合理使用范畴,对合理使用加分,利用积分间接规范用户的信息伦理和信息道德,也需对不合理使用扣分,如对数据库资源恶意的下载和污损或遗失图书等应起到约束和警示的作用。
3.2 服务体系的利用率和绩效
用户积分制激励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3.2.1 积分获取的服务关联与推荐体系 在积分的刺激下,用户除了会增加经常使用的服务项目的频率,还会尝试其他服务项目,这避免了以往图书馆服务项目相互割裂而导致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感知度低的困境。其实现关键是通过积分体系将各种图书馆各类服务项目的关联显性化,并与个性化服务推荐建立接口。积分与图书馆各种类型的服务的绑定,图书馆服务利用将会发生连带效应,这样,从长期看,积分制将使得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绩效得以均衡发挥。这有利于发挥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展性、动态性、相对性等特性,进而使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体、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体。
3.2.2 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的拓展 图书馆服务体系定位是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用户积分制对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使得用户积分既可以作为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的激励制度,又可以看作是图书馆服务效率和效果的统计指标。在国内外诸多图书馆评估标准中,对服务绩效的衡量侧重图书馆服务的人次、频率、利用率等统计指标。这些指标易于获取并能以定量的方式反映出图书馆服务利用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图书馆服务绩效。然而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其教育科研绩效的发挥仅以现有的定量指标为依据仍然欠缺全面性,积分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用户参与图书馆绩效评估活动:①服务绩效可以用积分累计和变化情况得以反映,这可以通过图书馆系统自动采集和获取;②对于服务绩效评估中难获取的用户服务效果数据,积分制也可以易于获取。高校图书馆用户利用图书馆所产生的绩效表现为学习成绩提升或科研成果产出,图书馆可以通过申领积分的方式,鼓励用户向图书馆上报其利用绩效,获取这些难以采集的数据,使得图书馆利用和高校教务科研管理等功能无缝连接。
3.3 协同发展
用户积分制激励的核心内容是培育忠诚用户进而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积分的累计将反映出用户目标驱动和行为表现上的连续性。初级阶段,用户在具体任务下,查找和获取特定信息资源行为;中级阶段,从潜在的需求发掘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和服务并形成利用的习惯和偏好;最终阶段,个人成长对图书馆的依赖,自适应和自组织各种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这样,用户将逐渐从新用户发展为图书馆的忠诚用户。
对于图书馆而言,忠诚用户是指那些对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产生感情并形成偏爱,而长期重复访问图书馆网站并不断获取其信息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在行为忠诚上,表现为积分数量上的增加,逐渐成为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高效利用者,并促成图书馆利用率的提高;而在意识忠诚上,体现为积分增幅的变化,即能通过不断挖掘和识别自身未满足和潜在的信息需求,刺激图书馆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促进服务绩效整体提升;在情感忠诚上,将积分的累计视为对图书馆服务的肯定,积分兑换为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善用各种优先权、特许权等,持久创新地将自身发展和图书馆战略相适应、相协同,实现个人成才和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积分制激励效果将用户目标和图书馆战略发展有机关联在一起,体现在从单次利用的激励转向用户成长过程中的长效激励;对用户的影响,从具体的资源查找和获取延伸至用户在成长过程中的一切信息需求,表现为用户对各种复杂需求的自适应和对各种资源服务的自组织性。对于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而言,积分制覆盖的用户和图书馆资源的范围大大拓展,并通过用户的有效反馈,能增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图书馆激励和服务的可调节性和适应性如图1所示:
4. 高校图书馆用户积分体系设计
4.1 积分覆盖体系
高校图书馆用户积分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积分
覆盖的资源和服务类型,还要考虑用户被动利用和主动参与,同时要考虑利用和激励的实际效果,催生利用图书馆所产生衍生效益。
摸清用户利用图书馆的常用方式,将积分作为调节用户需求和资源价值的用户利用行为的杠杆。首先,高校图书馆需按照资源和服务的当前利用情况建立全馆面向用户开放的资源和服务的关联体系和网络,而不是按照图书馆特定的部门和资源列表的方式呈现。当用户在某一种资源和服务中获得积分,可视为触及积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图书馆则将其进行资源和服务的积分分值关联,推荐和推送用户与该节点相关的图书馆相关资源和服务,通过增加或追加积分的方式将积分鼓励转变为实际的主动利用行为、自我能力提升过程,表现为在资源维度、服务维度和能力维度三个维度的关联效应、延伸效应和倍增效应,如图2所示:
其中倍增效应的显现,还有赖于图书馆对用户学习和科研收益的统计,可采用用户自主提交奖励积分的方式,以支持用户高产和高效利用图书馆,可加强高校与教务和科研等部门的联系,让高校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
4.2 积分信息管理
对积分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不仅对积分制激励效果产生影响,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积分所揭示的用户行为特征,便于图书馆开展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用户服务。积分信息管理首先要在原有的“个人图书馆”中加入积分管理专门模块,在模块中,首先将积分规则明晰阐明给用户,向用户揭示目前的积分等级,以及可获得的奖励和权限;其次,以图表等多种形式将积分按照用户使用的时间、地点、资源和服务类型以及积分排名等信息向用户透明和公开;再次,针对用户积分的特征,提供给用户提高积分的策略和建议(系统自动生成),并向用户展示高积分用户的经验等。
对于图书馆而言,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用户积分分布和增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辅导工作。在针对特定用户的提供咨询等交互服务时,积分将成为重要的参考。用户积分的变化,即积分增加的用户数量、增加的频率、增加的幅度、集中的项目等也应成为积分制激励效果和服务水平考核的依据。
4.3 激励措施设计
在已有的对于用户积分制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增加积分的项目及相应的分值远远小于减分积分项目及相应的分值,即在积分制设计和实施中强化违规罚分的警示作用,而弱化了利用加分的激励作用。实现用户积分制要进一步强化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引导用户合理地最大化利用资源和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忠实的客户。积分制应从意识上转变为把用户视为理性的信息服务对象而不是违规的信息资源索取者。在分值设置上尽量减少或避免减分设置,增强积分制正向激励的作用和效果。
在奖励措施上,可采用多重奖励的设计。首先是权限奖励,即将积分设置为不同的等级,达到不同的等级在资源获取等方面给予不同的权限,如用户允许可借阅最大册数、用户可享受的文献传递的优惠等;其次是精神奖励,原有“最佳用户”可以继续进行,但采用积分制后,将以积分总值视为评判的标准,在公开积分值的同时,将“最佳用户”的经验分享给其他用户,将“最佳用户”吸纳为图书馆志愿者;再次是物质奖励,模仿中国移动、腾讯公司等诸多积分制奖励措施,允许用户随时兑换相应的奖品,让每个用户成为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形象代言人。
当前,移动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普及将为用户积分制提供即时管理的实现平台,而积分制的革新可能会对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的承受能力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在兼顾效率的同时,还需考虑如何兼顾高校不同专业和学科差异而可能带来的公平问题;针对不同的激励需求需要调整积分的设置和导向,这可能会使自动生成积分的过程变得复杂,如何在有效激励和用户认知中取得平衡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任家乐,雷若寒,读者信用积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55(11):88―91,135.
[2]黄敏,都平平,Lib2.0用户参与激励机制初探,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60-65.
[3]沙振江,施国洪,基于服务质量评价的图书馆服务功能定位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5):38―41.
篇11
【关键词】足拇外翻畸形;治疗;微创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77-01
足拇外翻,俗称“大脚骨”,是一种常见的拇趾向足外侧过度倾斜、第一趾骨内收的前足畸形,多发于女性。由于拇外翻畸形以往在骨科手术行较大创伤,且住院及康复周期长,患者有较大恐惧心理。2004年,我科采用经皮肤小切口、特制骨锉截除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真皮内牵引固定矫正拇外翻畸形,创伤小,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108例患者(168只足),男性16例,女性92例;年龄33~83岁。拇外翻病史5~40年,伴拇囊炎疼痛与第二趾严重畸形,并且有较重骨性疼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与行走而要求手术治疗。
2治疗方法
2.1 经皮肤小切口截骨术: 1%利多卡因在跖趾关节节周围浸润麻醉。在趾骨近端、跖骨骨赘远端1.5cm处做横切口,长约1.5cm,分离至趾骨骨膜。在趾骨外侧、紧贴骨膜和关节囊分离至第一跖骨头中段,注意避免损伤拇趾外侧的动脉和神经。在关节部位不能反复分离以防软组织嵌入关节面。置入特制的微型骨锉,锉除第一跖骨远端的骨赘及趾骨近端的骨赘。锉除趾骨基底的外侧边缘,以及跖骨底侧的畸形关节面。特制微型骨锉不断打磨修整,直至拇趾可恢复至轻微内翻位置,第一、二趾间隙大于l.5cm,并且没有第一跖骨头内侧的凸突畸形。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腔隙,清除碎骨片及破碎的软组织。
2.2真皮组织内纵向褥式缝合牵引固定: 用8×20钢针带“0”号可吸收、无损伤缝线,从跖骨中段皮肤进针,在腔隙内潜行,跨过切口至趾骨中段皮肤穿出,再从原针孔进针,在真皮内穿行,于切缘真皮内出针。将跖骨中段的线尾重新穿针,与上述同样方法,从原针孔处进针,在真皮内穿行,切缘真皮内出针。拉紧缝线,打结。以上过程相当于在真皮组织内行纵向褥式缝合。分别在趾骨内侧中线和两侧缝合3~5针,牵引固定,使拇趾恢复到正常中立位稍偏内翻位。见图lb。如真皮内缝合到位,切口对合好,无须缝合。
2.3包扎固定: 在第l、2趾之间垫纱布垫,使拇趾维持在中立稍偏内翻位。用绷带将拇趾固定在内翻位5°~10°,然后用胶布从足背内侧通过第1、2趾蹼间,绕过足趾内侧到足背做半飞“8”字形包扎.
2.4术后处理: 木后穿硬底、前开口的矫形鞋,适当活动。预防性使用抗生索,抬高患肢,观察拇趾末梢血液循环。6周后去除固定并锻炼拇趾关节。
3 护理
3.1 术前健康宣教: 实施手术者大部分系门诊患者。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体格检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结合其病情,利用图片资料、宣传手册、DVD电视片开展多形式的健康宣教,使患者主动配合护理措的实施,提高参与护理活动自觉性。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能有效的加速患者伤口的愈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1]。
3.2 心理护理: 拇外翻病程长,有的患者在青年时期就患有此病,深受其痛苦,现在手术方法较多,难以选择,同时又希望手术能一次成功,因此,心情较复杂。针对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在术前的晚上19:00-21:00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通过讲解、看教学片等方法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以解除患者纠结的心情,使之精神愉快,有一个良好的睡眠。据医学文献报道,患者心理护理时间与效果有一定的关系,19:00-21:00时是心理护理的最佳时间[2],在此期间实施心理护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3.3 皮肤护理: 术前2小时嘱患者使用0.5%碘伏溶液稀释到1:200浓度浸泡患足30分钟。手术开始前,再次使用蘸有0.5%碘伏溶液的纱布消毒患足,特别要注意脚趾缝隙的消毒,如患有真菌感染的患者则同样方法反复消毒3次。做好皮肤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的切口感染。
3.4 术中心理支持: 手术开始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实际过程,同时告知局麻药注射时会有些疼痛的感觉,必要时讲解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患者正确理解有关手术的各种信息。手术中护士始终陪伴在患者的左右,与患者交谈适当的话题,以分散其对应激源的注意力,遇有特别紧张的患者则可轻握患者的双手,使其感到安全,产生自我控制感,使紧张和疼痛大为减轻。
3.5 康复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足趾功能。微创小切口手术术后即可恢复全身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原则是动静结合,以患足不肿胀为前提,如有肿胀应抬高患侧。术后第二天可穿前开口鞋在室内行走,动作宜缓慢,一定要加强足趾的扒地动作;一周后清洗患足并继续绷带固定,增加行走距离;术后6-8周去除固定绷带穿柔软宽松的鞋子正常行走。术后3个月可恢复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半年后可穿正常鞋行走。
4小结
拇外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穿窄小高跟鞋,扁平足,第一跖骨过长、过短,类风湿关节炎和神经肌肉疾病,均可伴发拇外翻。青少年拇外翻常存在家族性发病倾向。发生拇外翻后,跖骨头内侧受关节囊牵拉增生形成骨赘。以预防为主,形成后必须矫形治疗,小切口手术结合手法矫正畸形,术后患者即可适当活动,生活自理无影响[3]。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缩短恢复时间。提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能预知所接受的治疗过程及预期目标,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心情,提高主动参意识与自我护理意识,加之有效的康复锻炼指导,及时定期随访,使患者在院外仍能积极地、全面地进行康复训练,为预后打下良好的基础。我科对108例患者随访8个月至8年,无任何并发症,恢复良好,行动自如。
参考文献
篇12
在中国“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线教育、网络媒体等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总理所提的“互联网+”在较早的关于“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 的讨论聚焦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2]。“互联网+”的特征,是通过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
一、“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条件和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昭显出“互联网+”背景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变革的必要性。
1.以创新为发展原动力。“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企业如果不积极地开展创新,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那么总有一天会被市场淘汰。创新则兴,不思进取则亡。把握机遇有效创新则兴,愚昧保守则亡。这是“互联网+”环境下市场残酷的竞争法则,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创新不停,进步不止。企业要把一切可利用资源都充分地进行创新,注重员工的创新意识培养,发展并完善企业的创新制度,把创新提高到攸关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看待,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屹立在经济大潮的潮头。
2.发挥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科技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强,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科技企业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发挥其个性化和灵活性特征,打造蓝海领域,实现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标准化服务相比,个性化服务则有更高要求的服务流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科技企业利用技术支持使得自身发展更具灵活性。2013年7月,爱奇艺PC客户端进行改版,新版客户端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数据分析,在首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视频内容推荐,也就是说不同用户的PC客户端所显示的内容是不同的。“互联网+”环境下技术创新的支撑保证了爱奇艺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和人性化的服务。
3.实现组织结构虚拟化、网络化。在“互联网+”时代,电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劳动力游离于企业系统之外,导致了家庭作业、分散劳动等新的劳动方式的出现,虚拟组织也将会大量出现。科技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高效,呈现扁平化。它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型人才,保留企业的核心团队。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海量数据进入云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科技企业可以利用公共信息平台,使用最少的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网络化。
4.借助“互联网+”实现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就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与高度融合,通过突破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从而实现“三度”(高度、深度、广度)合作[3]。“互联网+”为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及成果转型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互联网+”时代下蓬勃发展的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及资源共享技术为科技企业提供物业场所、办公设施、政府政策信息等方面服务,以提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科技企业在创造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及时地和共享商业信息资源,让“协同创新”集群与“创新链”企业实现共享与分享。
二、技术创新过程中“互联网+”利用面临的问题
当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但从目前来看,在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利用“互联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传统的企业受到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思维惯性等方面的影响,它们对于“互联网+”的出现仍持有怀疑和抵触的情绪。主观上,还没有做到去积极地接受“互联网+”。另一方面,“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和深刻。
2.行业壁垒的问题。在市场中存在一些企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而准入程度较高的问题。在监管方面也存在着效率低下、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3.技术支持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宽带网络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速慢、收费高。并且,在“互联网+”时代新兴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Web2.0技术等仍处在发展阶段,由于这些技术仍不成熟,使得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会遇到障碍。
篇13
doi:10.14033/ki.cfmr.2017.14.0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096-02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变快,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在逐渐上升,且该疾病的病死率较高、病情较为凶险。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治疗是最为迅速和有效的途径,但PCI手术费用较贵且手术并发症多,这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临床护理具有着重要的意义[1-2]。临床护理路径(CNP)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种个案临床护理模式,在患者住院至出院期间都会根据这个护理模式接受护理,从而对住院费用和护理质量进行控制;并且让患者对护理路径有着一定的认识,能够更好的参与其中,从而让护理效果实现最优[3-4]。本文对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经方法,并取得了较优的临床效果,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行PCI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满足1979年WHO关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在入院时,患者并未出现心律失常、体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根据Killip心功能分为Ⅰ级和Ⅱ级。2014年2月-2015年2月未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作为对照组,2015年2月-2016年2月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共有43例患者,男24例,女19例,患者年龄52~72岁,平均(65.8±5.8)岁;试验组有45例患者,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51~70岁,平均(64.7±6.1)岁。两组患者、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冠心病PCI手术后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而试验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1)对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知识及护理专业技能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护理知识培训,增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协调能力。(2)根据科室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统一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护理流程表,由当班护士、责任护士、管床医生和科主任共同的参与其中,根据表中制定的流程c步骤,以住院时间为横坐标,以入院指导、入院检查诊断、饮食指导、用药、健康教育、治疗、护理、康复及转出计划等优质护理措施为纵坐标,来制定出标准化的护理、治疗、康复流程,并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对“未执行”和“已执行”的措施做好记录。(3)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护理进行记录,并对造成的差异进行分析,并与患者沟通,与其他人员进行讨论,及时的进行改良、修正。(4)护士长要根据实施步骤对护理内容和步骤进行监督管理,并随机的进行评估、检查;当患者的病情满足转诊标准时,由主治医生开出转至普通病房证明,并接受继续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临床护理效果: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通过评价住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CCU)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健康知识掌握度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得分根据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得分调查表进行评估。
并发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出血、心源性休克、心率失常和胸痛发生率。
满意度:根据笔者所在医院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满意度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患者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路径护理效果对比
通过分析可知,试验组患者住CCU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健康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通过分析可知,试验组穿刺部位出血、心源性休克、心率失常和胸痛并发症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根据疾病标准化治疗模式而制定的一种临床护理路径,这能够让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变得更加的规范,可以显著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4]。另外,临床护理路径患者对护理计划有着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能够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激起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5-6]。
关于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很多学者都做了相应的报道。学者梁务英[7]的研究发现,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护理,能够让患者有效、系统和全面地掌握健康知识和了解护理方法,从而有效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而本文的研究发现,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显著地缩短患者住CCU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和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得分,并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与学者梁务英[7]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学者陈倩萍等[8]的研究表明,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显著的优于常规护理的85.0%;而本文的研究同样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患者的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69.77%的满意度(P
总之,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显著地缩短患者住CCU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和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得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⒖嘉南
[1]王娟.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围于术期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2014,8(14):154-155.
[2]李艳敏,牛敬雪,涂国红,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9):1771-1775.
[3]吕娜,周焕芳,工春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2(10):2770-2772.
[4]高琳.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l术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5,29(14):133-134.
[5]邱运红,刘祝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PCI术患者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6):681-682.
[6]郭鲜花.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20):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