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管理科学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管理科学的概念

篇1

新教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材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改变单纯接受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

一、探究学习的实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乐曾经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启动教学,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就当前问题觖决活动获取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问题解决。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习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学习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而不断深化,问题贯穿于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通过问题解决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应的知识、概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学习是科学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特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质在于问题情境而且经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首先从创设情境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能否转化为问题境,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能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适应。通俗一点讲,只有对学生似懂非懂的东西,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活动中问题解决大致经历经经下几个基本阶段: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途经――概括结论――提出问。

二、探究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长期以来,在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中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一直定位于单一的认知领域,科学过程的设计者们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课程目标设计服务知识的线性积累。

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下的探究式科学目标,指的是经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具体地说,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教学就是以学生能动的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建构主义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启示我们单纯和科学知识(科学事实、科学概念和原理)是一种不完美的知识,这种不完美表现在知识是不断发展知识的,知识是暂时性的,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科学知识的这种不完美性告诉我们比起科学知识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科学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与科学方法,正如:古人云:“授之经兔,何以教之以猎”。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探究式教学”和课堂中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为主要目标。这里的研究意识大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求知和意识――寻求解决途径的意识――概括结论意识。

篇2

2.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和提高,认为学生应当围绕着教师进行被动学习,并且教师的关注目标更多在于课程本身,而不在于作为个体的学生,使得课堂无法因材施教。新课改提出了有关学生的新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个体,学校和教师应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本身,以人为本,不仅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不能忽略其情感价值和人生观的培养构建。

3.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虽已提出多年,但迫于升学压力,很多学校没有将其融入广泛的实践。对于高校来说,学生升学压力较小,且面临与社会接轨,其素质和能力就显得愈发重要。新课改关于学习方式的理念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倡导创造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觉学习、深入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其个性化的塑造。

二、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和问题

1.部分管理者理念落后。现在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的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创新和发展,落后于新课改的要求。有些管理者不允许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进行个性化解读,而是一味死板地遵从文字条框。在学生管理方面,只对学生进行分数上的要求,不顾培养和构建学生健康良好的人生观,也没能实现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和引导。在学习方法方面,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会导致学生放任自流,所以限制教师的教学培养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2.部分管理者素质偏低。在新课改的浪潮之下,素质高的高校教学管理者能顺应时势要求,积极领会新课改精神,将其落实到实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现有部分管理者素质偏低,无法很好地完成自身工作,或者仅仅能完成一些基础性、细节性的工作,没有能力组织新课改的落实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使高校整体的教学管理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3.管理手段有待创新。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一方面给高校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实践这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必须采用信息化、科技化的新型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全面使用创新的管理手段,但是还有一些高校碍于条件限制或者理念欠缺等原因,没能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

三、新课改理念下高校教学管理建议

1.落实新课改管理理念。落实新课改的管理理念,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特征,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也不断开展有利于培养健康人生观和品格的活动。比如,高校的管理者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既充盈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一改只重成绩的旧理念。

2.全面提高管理者素质。管理者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管理的成败,全面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首先,要加强管理者细心、耐心程度以及职业责任感的培养,采取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其次,各个高校要定期开展针对教学管理者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质。

篇3

前言

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队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于英语教师的培养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下大力气进行了投入,但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中国英语”等等,都在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着讽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国人整体英文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基础上,面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会说英语、会用英语,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新课改后的教师主观问题分析。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变化,目的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这无疑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益处,但是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科目的教师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在一些初中学校,许多英语教师有着常年的教学经验,且通过这种教学经验教育出的学生,其应试能力相当高,教师面对英语课程改革的态度一般是:只要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就是好的教学方式,而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则放在了其次。这使得英语课程改革在一部分地区很难推行。

2 新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入。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没有对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课程新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属于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吃透其中的内容,并能够深刻的体现在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将英语教研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定期进行新课改的学习,并且在平时教师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以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师生课堂定位不准确。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流程上,要根据学生进行设计。新课改的精髓是调动一切拥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是根深蒂固,教师过分强调“教”,而学生依然被动的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非师生之间的配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显现出来。

二、改革教学理念

英语学科一直以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学科之一,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印象也停留在“背诵”上,这对于英语教学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悲哀,也直接导致了英语课堂的死气沉沉和枯燥无味。对英语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推陈出新,不再是“一言堂”模式,大胆且积极的将学生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每节课可以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有组织、有纪律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够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现象,如果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则可能导致课堂的秩序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生活场景方面的课程,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分角色进行对课程的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语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本原是应用而不是背诵,学生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也不会产生反感;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音乐教学法

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引入音乐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英文歌曲给学生播放,学生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就能够熟悉英文单词。实践证明,多数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法,能够掌握英文单词的发音,并能够拼写出单词,还能够了解单词的基本用法和语境。此外,一些英文俚语以及一些英文的习惯用法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全面构建。

3.重视学生预习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分段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留出预习作业。我们以“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为例,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收集身边人的生日,比如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等等,还要掌握生日的表达方式,这些情况在课余的时间,分为小组完成。教师在布置任务中,还要要求学生将新的句型进行标准,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与表达方式,学生要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在课堂由老师统一讲解。

3.拓展课外活动

学习英语的本原是为我们服务,是工具学科。所以,在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立体的英语教学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是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这些形式都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英语交流和使用的平台,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小结

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使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学生与教师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95-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听评课是一种对话、反思与研究的专业行为,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实的听评课却尚不专业,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听评课的内容面面俱到、缺乏主题。什么都听,什么都评,效果只会大打折扣,缺乏所听和所评问题的针对性;其次,评课过于客套,多数评课者为了“给面子”授课教师,“只评好,不评坏”,“不说好,不说坏,免得大家怪”等现象比比皆是,使得评课流于形式;最后,评课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评课者把精力都放在了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和掌握课堂上,较少关注到学生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

有鉴于此,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在《人民教育》发表了数篇文章,针对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提出了“观课议课”新的理论,他说:“相对于‘听’指向声音,‘观’则强调的是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相对于‘评’是对课堂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而‘议’则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评’有被评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象。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引进了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去甚远的教育理念,当前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性化和个性化。教学理念逐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倾斜,教学模式逐步从“灌输式”、“填鸭式”向师生平等交流和对话发展。新课改理念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已经渗透进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听评课制度也不例外,传统的听评课理论面对时代的呼唤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新的模式呼之欲出。它由注重听评课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由听教师、评教师转向观师生、议师生,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观课议课模式,这也是听课评课更名为观课议课的最重要原因。

二、观课议课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以贵阳河滨小学为例

去年12月份,本课题研究小组到贵阳河滨小学进行实地调研,观摩了该学校三年级语文组的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负责人是贵阳市云岩区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的王老师,参与人员包括贵阳市云岩区各小学指派的三年级语文老师共10人,授课者是河滨小学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课文题目为《花瓣飘香》。

与传统的听评课程序不同,观课议课模式至少经历三个步骤,即课前协商、观课、议课。课前协商主要是针对观课的主题,良好的协商与共识是参与观课议课整个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缺乏课前的协商沟通是传统听评课活动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认为课前不仅要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做足准备外,还需要提前对观课的主题做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力求形成关于观课议课主题的一致共识,并以引导观课议课的方向。在本次观课议课之前,参与者经过一番的讨论,认为应该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情,教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积极地提问,使学生们都能得出深刻的思想感悟。

观课作为教学研修的一项基础内容,并不是简单的提着板凳,带着耳朵进课堂的听课活动,它强调运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的各种信息,不仅要用眼,更重要的是要用心来感受课堂、体悟课堂。在这次公开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参与者不仅把目光放在授课老师身上,在本子上记录着教学实况,包括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突破、教学方法、板书设计、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等等。在后来的议课活动中知道,参与者也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情绪、知识掌握等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观课活动所要重视的两方面,两者都不可偏颇。在实际的教研过程中,后者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有效的议课,是整个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议课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围绕课堂教学信息,参与者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尊重对方、理解教学,探讨教学活动的可能性。在此次议课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到在教学中学生容易把相近的两个字混淆在一起,如“摘”字的右半部分写成“商”,把“董”和“懂”混淆。接着提出问题:究竟教学中应不应该先把相形词提出来进行对比?然而,这又有可能使学生更加困惑,相形词难以成区分,频频写错。对此,各研讨老师各抒己见,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虽然最后未能达成一致的共识,但这一议论的过程为有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可能性,使参与者都能获得或多或少的建议,并能以此完善自己的教学。

三、如何推进合理的观课议课模式

观课议课这一常规的教研活动,它集管理、诊断、评估、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和鼓励多功能于一体,是改善课堂教学,规范教学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观课议课虽不像日常上课需要精心准备,严密组织,然而要听出个中问题,点出关键,给他人有所启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对现行观课议课模式的深化研究是一项有必要和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对推进观课议课模式合理化的认识。

1.有准备地观课议课

正如上课需要备课一样,观课议课也需要有所准备,有准备地观课议课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理论联系实际,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否则,观课议课人就像无头苍蝇,到处乱窜,使观课议课走过场。为此,在观课议课之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第一,明确观课的目的。观课的目的可简单分为广泛的目的和具体的目的,广泛的目的就是规范和改革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体的目的就是针对本次观课活动,指出其中的缺点和错误,拿出有效的良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同的人对观课的目的会有些不同,所以都会有所侧重。在观课前明确本次观课的目的、内容和任务,选择好观课的角度,确定好观课的重点,便能够提高观课议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把握学科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秉持该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了解该学科的课程标准,目的在于观察上课教师是否理解本学科的学科性质和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整体的教学行为是否合理,在议课环节中才能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第三,深入细致地研读文本教材,认真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方法。不妨换位思考,假如是我来上这堂课,我会如何来上好它,事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以便在观课的时候能有一个清晰的对比,从而更加容易找出当中的问题。

第四,了解观课班级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上课教师的有关情况,如性别、年龄、教龄、教学特点等。还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第五,明确议课的内容和议课的流程,对于自己不懂和困惑的问题可以提前准备好,在议课过程中提出来讨论分析,集各家的经验和智慧一起寻找解决之道。

2.观课的主要活动。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强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同时关注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学习反应等。因此,在观课的过程中,观课者既要关注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 观课强调运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不仅要“听”,还要“看”,更要会“想”。观课的主要活动可以总结为“三听、两看、一想”。

“三听”:一听知识,即上课老师讲授的学科知识正确与否,重难点是否处理得当,所讲的内容是否讲到点子上;二听语言,上课老师在语言把握上是否简明准确、清晰流畅、通俗生动、富有启发性;三听学生课堂反应,学生是如何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和提出问题的。

“两看”:这里主要是看师生的关系在课堂的互动中如何体现。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包括精神状态是否良好,富有朝气;教态是否亲切自然,富有感染率;板书是否科学合理,富有艺术性;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是否熟练合理,富有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富有活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是否恰当,是否照顾到了每个学生,对突况的处理是否巧妙。第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否也得到发挥,包括所有的学生是否乐于参加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主动、活跃;把握学生的活动时间上是否科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化学因素是否融合,教与学之间是否得到呼应。

“一想”:观课如果只停留在听和看,没有认真去思考,效果定会是无用功,必须要透过现象想问题的本质,不要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关注课堂气氛的营造情况,因此,出现许多类似“满堂闹”的情况,学生看似非常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课堂非常活跃。但是,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学习到了该学的学习内容,思维是否得到了深入有效的启发,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好好思考这些“热闹”背后的实际效果。

3.有效地议课

一般来说,议课主要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师生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评论。有效地议课,不仅能规范和指导上课教师的教学标准,它还对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议课人员需要把握好议课的标准和原则,明确议课的宗旨。

第一,客观性。要求议课人员须实事求是,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力求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进行议论。与此同时,议课者应该以坦诚的态度及时与执教者交换意见,是优点就应毫不吝啬地赞美,是缺点就应勇于指出,不应该含含糊糊,更不应该毫无根据地唱赞歌。

第二,目的性。任何有意义的活动都应该是有计划和有目的,议课也应该有其目的并且应紧紧围绕此目的来进行下去,做到既有理论根据,又有详细的教学建议,才能增强说服力。议课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集众人的努力共同学习和进步,这就需要每个参与议课的人员怀抱理想,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

第三,差异性。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的课型要求不同,议课的标准和侧重点都应有所区分。对于在教学上已有一定造诣的教师要求要比较高,侧重对他们教学中的长处,独到见解做出分析和概括,协助其形成风格;对于新教师,应以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进行评议,以鼓励肯定为主,合理地针对其薄弱之处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

4.善于总结和反思

观课议课是手段,总结和反思才是这一行为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透过现象找寻问题的本质。在整个观课议课的过程之中,有必要做一些适当的笔记,必要时可以用录音或录像记录下全程,以便事后能够详细的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一手的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常常是丰富和宝贵的,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归纳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总结出富有成效、值得学习、能够推广的经验与教训,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这些教研成果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还能推动学科的教学建设,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四、结语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两字之差反映的是新课改后教学科研水平的进步,它对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严格的要求,这也是时展的需求。当今社会的科技日新月异,今天的知识未必适合于明天,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长远的目光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观课议课的效能,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对观课议课技巧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我们平时积累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又不断实践、积极探索,才有可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改善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我国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实现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陈大伟著,观课议课的理念和实践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9年3月

[2]陈大伟著,观课议课的文化观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篇5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究其根源在于教师在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因此,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就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实际上,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确牢固地建立起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对于枯燥的物理概念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概念学习兴趣,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内容、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物理概念,然后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使物理概念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概念。

概念的引入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创设必要的物理环境,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概念学习的思维基础是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只有学生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及其特征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知识体系的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让学生了解引入新的物理概念的缘由。例如对于“密度”这一概念的引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先猜测它们的重量和质量,然后用手分别试一下轻重。进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试管内倒入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比较它们的体积,这样,通过比较就能使学生明确:物质的体积和质量不成正比。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物体的色、味、重量等来辨别它们的特征,但对于两种色、味、重量相同的物体,有什么办法来区别它们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便能发现物体的新特征,从而加深头脑中对于单位体积质量的理解,这样,教师便轻松地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

二、物理概念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构建

物理学是借助“物”来求“理”的学习过程。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的本质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理性反映。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像为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实例、观察实物、示意图、做实验等等,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先有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同特征,最后共同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内涵,进而引出物理概念涉及的规范定义及公式、单位等等。例如,对于物体运动速度这个概念的形成的引入,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的实例出发,如在进行游泳比赛或赛跑,运动员的运动快慢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因为谁是运动最快谁就是冠军。那么,在场的观众是如何知道谁最快的呢?裁判员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呢?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并做小结。一般来说,指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通常用以下的两种方法:1.如果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路程长则运动快;2.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相同,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路程长则运动快。通过比较两种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的路程和通过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两个因素有关,从而便能轻而易举地引出速度的概念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前提是学生首先获得丰富的、助于形成相关概念的感性材料,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能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内涵。如果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后直接给出相关概念的定义,不仅学生不能充分地理解相关物理概念的定义,还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

三、物理概念的理解

学生头脑中一个物理概念建构起来后,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只有这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是牢固的,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应用。因此,要是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教师要做出以下努力:1.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及其规律。学生在理解了物理概念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概念体系后,就必须能准确把握住概念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做好演示工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物理现象的逻辑体系,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物理概念体系。2.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真正内涵。物理概念都有自身确定的内涵,教师只有指导学生理解了物理概念的真正内涵,才能使学生详细的地、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物理概念。3.引导学生辨明概念之间的异同之处。在初中物理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非常相似,但本质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既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某一概念的本质内涵,又要注意让他们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讲清这些概念,让学生明确相似概念的异同之处。这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有巨大的帮助。

篇6

二、 把作业留活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例如:教学there be句型后,留作业时不要让学生去抄写书上的句子,让学生去写自己房间里的实物,并用上一些表示方位的介词。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实践,亲自去体会,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句子,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写出许多教师预料不到的句子。做到师生互学,共同进步。

三、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在学习语音时,在听清辨明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模仿、反复练习,让学生找出与汉语拼音不同的语音,通过剔除已知的,辨清少数未知的,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通过寻找,发现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

记忆单词时,要根据英语语音读音规则和构词法记忆单词,采用对比、分类、归纳、联想等多种方法灵活记忆单词。如 all-small-ball-fall-wall-call可以翻译为“所有的小球都掉到墙外面,喊—声。”鼓励学生汇编许多自己认为有趣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及规律。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不断的积累当作业交上来,总结归纳,和班里的同学共同欣赏,享受这些小小创造带来的快乐,增加自学能力及自学兴趣。并从中总结出单词的构词和读音规律,减少记忆单词过程中的盲目性。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构词法,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活生生的语言情景中去掌握意义。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可逐渐给他们介绍归纳记忆、对比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循环记忆等多种方法。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 营造创新空间,激发创新潜能

首先,应从课文入手,课文是英语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的用法规则等内容都集中在课本中。课本中积累了规范、可靠的英语语言材料,完整地保存了地道、优美的段落和语篇,可帮助学习者提高吸收与表达水平。因此,学生要多朗诵、多背诵。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课文,可以把课文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中充当角色,在体验中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让学生呆板、枯燥地背诵,通过学习初中知识转化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巩固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能够调动大脑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英语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英语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早就指出:“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学习英语要先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对课文的朗诵、背诵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又可以定型语式、语套模式和造句、行文模式,还可以综合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形成英语语感。

篇7

学校作为培养和塑造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管理观念不仅会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尤其是中学,是学生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其影响更大。因此中学学校应高度重视自身管理观念的转变,跟上时展的脚步,不断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保障初中教学的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

一、转变中学学校管理观念的必要性

中学学校的管理观念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水平,中学学校转变学校管理观念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与学校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校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落后,学校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初中学生能够在这种新的管理环境下不断提升自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1],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二、中学学校管理观念转变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学学校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通过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职工的日常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2]。通过对教师的整体考核,能够规范教师的言行和职业操守,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应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二)与时俱进,引进先进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航标,学习的办学理念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有效提高中学学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以先进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的管理工作。先进的办学理念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保障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进行,还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必然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质量。

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很多中学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转变学校管理观念的重要性,都开始尝试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建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在这些办学理念中,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以德治校、科研兴校以及质量强校等[4],从这些办学理念来看,各有侧重点,有的学校是以德育为重点,有的学校是以教学质量、教学科研等为重点。所以办学理念的确定首先应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次还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师资力量、学校发展状况等来确定,保障办学理念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中学学校校长在确定学校办学理念时,还可以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选择例如关爱孩子之类比较人性化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以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学校的发展进步。

(三)完善中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因而课程管理也是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还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效果。所以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中学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管理,以先进教学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各项课程的教学进行优化搭配,充分发挥出各项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5],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估制度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综合素养会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进步,所以对教师进行考核与管理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学学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成果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考评,了解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和作用,对教师的考评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估不仅能够更有力地说服他人,挖掘学校优秀教学人才,还能吸引高水平人才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另外,对学校教学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对于在学校工作中积极认真且不断在提升完善自己的人员应对给予鼓励与奖励,对于不负责任和敷衍了事的人员应进行批评和惩罚,更好地留住学校优秀人才。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学学校必须转变学校管理观念,树立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制度,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培养,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东.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20):9.

[2]周国宏.新课标体系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05):112-113.

篇8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的历史教学现状

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讲授的内容多,学生参与的时间少。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课堂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对于教师讲的知识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梳理,也很难看到学生与老师产生互动,这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分配好课堂时间,力求精炼,把更多的自由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理解和消化老师所讲的历史背景材料,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等的学习,还能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教学中的其他环节。

教师只是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注重方法的传授。很多历史教师还是保留着以前的传统思想,认为历史课就是要将历史知识讲给学生听,然后课下学生把历史知识记下来,考试的时候能够写下来就可以了,这显然是十分落后的教学模式,没有认识到历史课是一项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没有认识到历史课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会使学生无法建立学习历史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历史课堂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今后的历史教学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师忽视了教学实践过程。初中的历史课本知识都是基本浅显的历史事件的概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认为学生记住历史事件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这很难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在应对新课改的策略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历史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思想,将历史的教学转变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体会到历史学习不仅是记忆历史事件,而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转变教师为主角的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主导者的作用,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将历史事实向学生呈现,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教师对学生的描述给予纠正。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牢固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增加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授课的过程中,着重利用课本中的图片信息、历史文献资料等素材,倡导学生分组探讨和分析书本中的历史故事和图片信息等。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历史,熟知历史进程。另外,在历史课堂中可以播放一些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电影或者是视频等资料,这不但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记忆深刻,还丰富了课堂内容,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生阅历,提高了历史的教学效率。

篇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立足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其考试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面对灵活多变的地理高考题型,考生失分较多,如何解决考生这方面的困境呢?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给考生提供结果更有意义,也更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应对变幻莫测的地理高考题型。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本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有条理、准确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从常态课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到课后的巩固、落实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设计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地理思想、提高能力。

一、设计能够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导学案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要求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改变了过去以“教”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特点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由“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共同构成。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除了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点外,还应注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学会判断、推理、演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索,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知识结构、问题难易设计要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我是怎么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想到了什么”“我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等思索过程中逐步推进。

例如,在三圈环流知识点中,讲解不同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时,在导学案中,可以先给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自主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哪类气压带、风带容易带来降水,哪类气压带、风带不易带来降水,对于学生在后面章节中,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其气候特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课堂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真理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诱导,让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调整和矫正,逐步学会排除各种干扰和暗示,控制信息量,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让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概括出原理性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环节举出一些贴切生活的实例,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大脑细胞,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感性的实例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与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的实际效果,纠正学生思维上的认知错误,以此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概念。

比如,教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这幅图中,洋流分布在全球多个海域,包含不同性质、名称。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观察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落实学习任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步完成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首先,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其次,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再次,让学生比较北半球两个大洋洋流分布状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画南半球的洋流分布。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并画出洋流模式图,用洋流模式图解释印度洋的实际洋流,引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考的能力。

三、设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效习题

除了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后地理习题的巩固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备地理思想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地理思想是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指导学生采用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去解答地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习题的选择不在于量多,而贵在精、有效性、针对性;习题的讲解侧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的正确率,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及规律,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而是能够对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地应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地理教学环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2014年福建地理高考卷中的客观题9~10,典型地体现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第9题,从题干以及图中信息分析,此图为以赤道为轴左右对称点为同一地点,不同月份的风向风速图。通过读图,对比分析,①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

10m/s,图中相对应,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5m/s~10m/s;②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份风向为西风,风速10m/s~15m/s;③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0~5m/s,1月份为西风,风速为0;④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15m/s~20m/s,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通过对四地不同月份风速、风向的概括、对比,可知答案为B选项。

第10题,从抽象、概括出图中北纬中、低纬地区的风向,归纳得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篇10

发展。

一、初中数学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所存在的弊端

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对于基础教育的实施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并且一步步地发展成为各学科教学发展所遵守的准则,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所有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1.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承受力缺乏研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单一的讲课式教学,教师的课程时间也排得满满的,上完这个班级的课程又得去到另外一个班级,还的赶课程进度。从而导致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知识,而学生也无奈只能跟着教师的进度走。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的承受力没有深入调查,而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没有进行深入沟通。

2.教学观念的落后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联系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长期影响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难免因循守旧,缺乏科学性,而学生是新时代的生命体,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旧事物已经无法提起学生兴趣。教师就像守旧派,而学生则是维新派,两者格格不入,彼此无法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多制造互动,让学生觉得教师平易近人,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学生之间,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教学方案。

3.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重点

新课程理念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初中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对于基础题的解答可以很流畅,但是对于创新题就明显的能力不足了,不懂得如何变通。其根本在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并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是让学生进行模仿解题,在这种惯性思维下,学生只会套用公式去解决应用题,不懂得如何融会贯通,转变解题思路。对于新的题型,学生就无法下手。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改变的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了一些转变,不再是墨守成规,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让专业人才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新课程理念要求当前教师需致力于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教学观念上也应该与时俱进。

1.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寻求教学方法的更新,转变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注意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

2.将数学融入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

以科学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根本目标,可以让数学在生活中体现其教学意义。科学的教学观念中,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含义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活泼。

3.转变机械模式练习,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中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基础知识,然后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引入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利用这些例子来分析其所存在的数学知识,以及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得出更加有效的办法。不仅能巩固现有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进行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身体力行,了解未来数学的发展方向,以及让学生了解数学所存在的价值。不断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新的解决方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锦凤.理解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3).

篇11

一、为学生创设必要的音乐学习环境

音乐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学习效率不会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烘托,更需要兴趣的助力。所以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音乐教学要倡导体验式教学,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是作曲家对人生和生活的体验及思考的结果,所以说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的结果,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感体验环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积极倡导的学习四要素之一就是环境。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音乐学习和感悟环境,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学习能力的关键。适当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音乐,用心灵去聆听音乐中的情感诉说。

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音乐是一种情感体验,是通过艺术形式陶冶心灵的手段。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一方面是提高音乐素养、提升艺术品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未来音乐自学能力的形成。教是为了不用教,今天的教是为学生明天的自学,学习是学生的终生行为。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一生的娱乐都和音乐分不开,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能力,都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乐器的认识而后使用、音乐素养的提高、歌唱能力的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

篇12

一、基于元认知巧设情境构建新概念

基于元认知的教学关键在于巧妙安排各类具体、丰富的学习情境,精心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于各类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原有概念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从而能够主动建构新概念,以提升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在讲“密度概念”的探究性教学设计中,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三种不同材料构成的6个实心物品(外观上无法辨识),让学生分组探究,辨出构成物品的材料的异同并归类。物品的选择和处理,一是要能避免学生靠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就能分辨出物品的材料构成;二是要能引导学生用考虑体积和质量(两个变量)的思路,解决材料辨别问题。

为形成有梯度的探究过程,在准备材料时,教师选择了外形、体积相同的6个物品,其中两个物品质量也相同,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小组合作下,很容易把这两件物品归为一类。挑出两个后,剩下的4个虽然形状各异,通过测量发现有两个物品的净重是一样的。因此只要比较它们的体积,即可判断出材料是否一样。测量可知,这两个物品的体积也一样,因此判断是同样的材料。最后剩下的两个物品,不仅形状各异,而且通过测量得出它们内装材料的净重和体积均不一样,根据提示,可推断它们是同种材料。

此环节关键在于,能否引导学生用前面的辨别经验推断他们是同种材料。这既是学习过程的应用,也是本次探究的升华过程。因此,要判断其中所装材料是否一样,必须综合考虑每一个物品的质量和体积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可能产生“根据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可以区分”的猜测,实现密度概念的有效建构。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但另外一部分问题,必须超越已有的经验认识,探寻新的解决办法才能解决。这种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而又驱动他们超越经验的问题解决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智力活动中,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获得对科学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许是最有价值的一种体验。

二、基于元认知的发展,追根溯源建立新概念

教学中有些概念对于老师来说也只是书面上的理解,平时很少对它们的出处进行考究,这使我们向学生传递的信息也只停留在表面,更无法谈及深入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能吃透概念,利用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获得想要的信息,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聪明才智,使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来优化和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

比如在讲“质量”这一概念时,教材上给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定义,从概念到定义都很抽象,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教材中还给出在英文物理文献中,质量对应的词为:mass。这个概念是怎样来的?通过查找可获得以下内容:牛顿在其《原理》一书中最早引入mass(质量)的概念来表示物质的量。在牛顿之前,描述物质的量的常用词为bulk和 moles。“bulk”在中文里合适的对应词是“大块头”。另一个词“moles”来自拉丁语,也是一大团、一大块的意思,如果加个小词,变成molecule(molecula),就成了一小块,汉语标准译法为“分子”。也就是说“一大块”是由“一小块”,即物质由分子构成。这样介绍后,会给学生一种质量是由微小粒子堆加累计的印象,再给出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定义,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可生成以下知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状态、形状、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这样不仅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深入学习的途径:通过网络查询所需的资料,培养学习过程中的追根索源的精神。

三、从生活前概念出发,促前科学概念转变

前科学概念指的是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外延不尽一致的个体概念,包括错误概念、前概念、相异概念等。错误概念并不是内涵完全错误的概念,实际上是与科学概念不尽一致的相异概念,但是错误概念和相异概念都是易使人们产生歧义的术语。狭义的前概念指的是原发性前科学概念,广义的前概念指的是前科学概念,包括原发性前科学概念与继发性前科学概念。这样的概念形成后,不易被重建,也极易成为今后学习的误区。如在讲密度概念时,进行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铁和木头相比,哪个重?

生:铁比木头重

师:(出示一枚小铁钉和一块体积较大的木头)这枚铁钉比这块木头重么?(学生否定)那你们为什么就说铁比木头重呢?请修正原来的表述。

生:体积相同的铁和木头,铁要比木头重。

师:如果不是比轻重,而是比质量大小呢?

生:体积相同时,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师:很好!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大小并不相同。

由此,引出密度的概念。

上述案例,教师用比较一枚铁钉和一块木头谁重的质疑,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促使W生主动修正原有的观点,构建起密度的概念,实现前科学概念的重建。

通过上诉建构主义教学实例,我们发现,建构主义学习观能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选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的概念作为概念转变的生长点,考虑学生已有知识或前科学概念,实现新概念的有效构建。概念教学中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教学方法的选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等,这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至于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星凯,刘小兵,梁维刚,吴娴,张琴美,李萍昌.“密度概念的引入”探究性教学设计.人民教育,2002(9).

2.曹则贤.质量与质量的起源.物理学咬文嚼字之十一.

篇13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初中数学教师要准确定位师生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探索教与学的最佳配合方式,在新课改理念下,创建师生平等的氛围,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概率”的教学,老师创设“抛硬币”游戏,先让每个学生各掷一次硬币,让学生统计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增加抛掷次数,正面与反面出现次数越来越接近,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引入“概率”教学,活泼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特殊三角形”教学,教师设计“心有灵犀”游戏,游戏趣味性教学很强,一个学生通过手势或描述,另一个同学猜他描述的是什么图形,老师出题板,展示等腰三角形,学生描述“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另一个学生通过他的描述猜到“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对学习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促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变静态的教学内容为动态的画面,色彩鲜艳、图形直观、声音和谐,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去发现、去思考、去体会,多媒体提供给学生的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信息符号,接收新知识,有利于理解知识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精神和谐,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意境,以情动情,加强情感体验,例如,在“数据与图表”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让学生产生最直接的视觉效应,初步了解不同统计图表的特点,也并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乐趣。然后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汇报身高,与同伴的身高比较,思考随年龄的涨幅,关注谁是班级中最高的,在思考与交流中,理解各种统计表的特点,用条形统计表呈现学生的身高,通过统计表快速找到每位学生的身高,通过折线统计图展示学生身高数据的变化趋势。教学中,教师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总结各种经验,坚持创新,树立新课标理念,积极探究教学方法,激发学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