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智慧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医古文”属于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医籍能力的一门工具课。其核心任务是教给学生认识、掌握古代汉语语言规律,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读古书,进而提高阅读中医典籍的能力。医学院校加强医古文经典的阅读和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中医知识文化视野,提高传统人文精神素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领悟中医药学精髓。[1]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中等专业统编教材《医古文》编委会提出:中专层次的医古文学习,属于基础教育,适于从启蒙式、诵读式入手,内容宜简不宜繁,且需课上学习结合课后习题的练习与讨论,并结合所学专业同时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围绕中专教学和特殊教育这两个因素展开。笔者结合中职视力障碍学生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医古文内容深奥难懂,加上视力障碍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课堂上被动接受古代汉语和医学知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在教学之初,教师不能采取填鸭式教学,过分强调医古文的字词难度,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增加心理负担。而应当由简入繁,由浅入深。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具体应做到两个结合:
1.1 详讲与略讲相结合
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体裁梗概和作者生平,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古代医家部分看病的经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n文。而后有重点地讲解经典段落和词句。详略得当,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
1.2 学生试解与教师串讲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鼓励学生试解。首先,在教师开讲前,利用多媒体,不断播放原文,让学生试解。试解时,采用任务驱动法,逐步加大难度。其次,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文章大意、段落大意。然后,教师进行纠错,并肯定学生的微小进步。最后教师串讲,讲清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语法特点,以词带句,连句成段,疏通文理。这样,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良性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结合本专业,渗透临床知识
王性善[2]指出,教师应该用适当的方法告诉盲生医古文是一门阐述我国古代医学名家医德医风、医案医话、医疗经验的学科,这门课与盲生的推拿专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顺其文理,把临床医学知识融合其中,寓医理于文道之中,文为医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笔者认为,在学习《黄帝内经》选读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前后衔接,融汇贯通。比如《灵兰秘典论篇》中论述了人体五藏六腑的功能,学习时就可以结合藏象学说的知识;比如《上古天真论》中讲述了上古之人的养生法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鼓励学生讨论这些养生法则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在学习医案医话时,适当把有关临床医学知识穿插其中。比如让学生根据病情分析证候,讨论给出治疗方案。通过辨证论治,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然后教师再讲解案例中的医家是如何治疗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与临床接轨,一举两得。
3 贯穿医德医风建设,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就医古文课程而言,其语言到内容似乎都离现在的现实生活太远,故在课程设置中,更要忌讳课程中生活意义的丧失,忌讳将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学科教材上,从而导致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没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3]
本课程的人文因素比较明显,有着“文以载道”的特点,教材中收入的很多课文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因此,能够比较自然地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比如在学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本文从医术要精、医德要诚两方面论述了医德修养的准则,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扁鹊传》、《华佗传》中名医的行医经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激励学生成为医术高超、品德高尚的大医。并结合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让学生讨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这样,将知识传授和人文熏陶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严谨的职业素养。
4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医古文是中医院校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如果按照文言文的方法讲,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尤为重要。根据学生学情,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上台表演、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把枯燥的医古文课程变得丰富多彩。比如通过欣赏《华佗传》中的五禽戏、让学生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学习养生功法;并且跟体育教研室老师协商,结合体育课让学生学习五禽戏、八段锦这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功法。
此外,可以抽出课文中某个观点或一些较难的知识点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氛围。比如:《扁鹊传》中的六不治,在教师讲解完大意后,分组讨论,并且结合现实,讨论文中六不治的原因,加深记忆。在学习医案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辨证能力。
5 提倡信息化建设,利用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盲生利用手机和读屏软件上网查阅资料越来越熟练。所以教师应与时俱进,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作微课,补充医古文课时不足的问题。周路红认为,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必将成为医古文教学方法创新的有力推手。[4]运用微课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常用词语合理规划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说明一个问题,控制在5~8分钟。通过人人通进行资源共享。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这样使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建立班级微信群。教师和学生通过手机进行微信互动,这样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学到知识。课前,教师将音频传到群里,让学生预习;课后,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作答,通过完成情况查漏补缺,极大地提高了教?W质量。
(3)建立盲人音频资料库。据统计,适合视力障碍学生的有声读物少之又少,所以教研室老师可以分工合作,录制教材原文或者下载相关资料。比如下载《黄帝内经》原文及曲黎敏讲的白话文版的《黄帝内经》,这样通过同时听原文和翻译,充分利用了视障学生的听觉优势,一方面提高了翻译能力,一方面学到了中医的文化精髓。
6 多朗读及背诵经典章节,增加语感
语言是相通的。笔者认为,医古文和语文有很多共同点。背诵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背诵经典章节,增加语感,带动学习。比如,通过背诵与专业相关的医古文,渗透专业知识;通过背诵《大医精诚》,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潜移默化;通过背诵《黄帝内经》中的经典条文,让学生学习古代医家的养生大法。总之,通过背诵原文,可以达到加强学生对篇目内涵深度理解的目的。
篇2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其核心价值观的构成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品格、修养、医德、学术水平和医疗技能,也直接影响祖国医药卫生事业整体水平和质量。当代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的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冲击着医学生脆弱的价值观。如何使医学生保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必要内容。因此,在中医药院校中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医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医德教育作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涵盖医德规范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事法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目前我国中医院院校普遍开设有医德教育相关课程,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平台。
1.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
中医药院校学生是中医药卫生事业的未来人才,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在医疗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观念来统领、支配、影响医务人员的医德价值观。
医学生对医学伦理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的过程,应贯穿于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虽然人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尺度和标准,但都有一个对最高价值的根本判断的准则,即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和道德判断依据,也对其他价值观的属性有着重要影响,一个人他所有的价值观取向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据于此,必须对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施以积极教育引导,使他们在医疗实践中时时刻刻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依据和动力。中医药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医学伦理学中的道德指向与伦理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合,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核心价值观。
2.加强医学生个人品德教育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只有被个体的道德体系吸收认同,逐渐培养起道德情感,才能在道德行为中以坚定的道德意志自制、进取,以达到更好按照这些原则和规范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目的。个人品德还体现了现实个体对特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规范在社会中践行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个人品德是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医德规范的全部内容,最终无一不指向从事医疗卫生行业个体的个人品德。个人对核心价值观具有主观能动性,他可以选择所践行的社会道德准则并将其转化为道德实践。保持医疗卫生行业价值观始终处于一个高水准的稳定状态,需要通过加强个人品德教育,通过提高自我修养来达到自我约束,自觉践行医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而保证医学实践始终处于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之下。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渊源
1.中医药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医文化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轨迹发展而来,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其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此为底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各家学说和诊断技术无不闪耀着智慧和东方思维的光辉。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又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融合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是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医药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人命至贵,有贵千金”,“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思想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本质要求,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脉相承之处,是其民族化、传统化的表现形式。
2.中医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借助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是将来,外来文化都不能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文化。外来文化只能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结合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其优秀内容才能在核心价值观。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由中医药传统文化支撑,才能够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医药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源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医学进步,才能保证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时代鲜明,又不失历史文化底蕴;既是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练,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三、实践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医学生建立核心价值观并有效指导医德实践。实践教学是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由理论转变为现实的最有效载体。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既是社会成员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和感悟真理的过程,又是社会成员通过实践活动在头脑中不断进行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是引导医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具体行为的必经之路。在实践中,医学生真切感知医德规范、获得道德体验,对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修正、充实、完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益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医德实践能够弥补当前道德教育注重知识传播而较少涉及情感培养和行为训练的这一缺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通过利用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义务、责任与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在专业实习中,门诊导医、临床陪护、危机干预等经历使医学生零距离接触病患,感受到疾病背后的道德内核,使他们对生命的价值、人性的尊严、伦理道德有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进一步升华了个人品德修养,建立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四、小结
当下,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时期,医患纠纷、暴力袭医、天价药费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深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徐玉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
[2]刘红艳.转型社会中的个人品德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篇3
高中词汇是以单元为单位的,只有每一单元词汇都学透记准,才能一步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进而在学好语法的基础上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技能,因此作为最基础的一环,如何落实单元词汇学习,就变成一切前进的基础。
我在词汇教学中基本采取一步扎实,层层强化,处处回顾,时时落实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步:
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理解感悟新单词,体会其用法和构成。
其次,“学透”目标范围内所有重点词汇。
第一, 分两步学习单元重点词汇。每一单元词汇大约在七八十个左右,若一次性学完就会太多,因此我采取分步学习。至于“重点词汇”,并非只有黑体词。在我看来,英语词汇无所谓重点,某些黑体词也许在本单元为重点但从整个英语词汇的角度看,其他灰体甚至带三角号的词汇也许更常用,或是属于听力词汇,阅读词汇等,因此如果时间安排科学合理,就能在有效的时间记住更多的重点词汇,而不是单纯的几个黑体词汇。
第二, 课堂扎实学习词汇及用法。对每一个单词,首先要学透,注意这里不是“学全”,并非单纯给学生罗列某一单词的各种用法,而是让学生在第一时刻对此单词本身的“音,形,意”均给予充分重视,入耳入眼入心。
① 确保读准音标。准确读音是学习单词的第一步,如果音都读不准,一切其他方面的语言技能提高均免谈。这一步,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重音位置,是否有爆破,连读等特殊语音现象。
对于巧计音标方面,我常用一种“中文联想记忆法”例如,cushion(软垫)一词,我就联想到中文读音“哭什”即“哭什么呢”试想软垫老是被坐着当然难受的要哭了,所以就记住了“软垫”这一含义。这种音意结合记忆的形式既简单又有趣还记忆持久。 转贴于
② 形意结合法。对单词形式充分观察。此单词是运用的合成法,转化法还是派生法,搞清之后就能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大大减轻新词记忆负担。比如,讲到派生词export,由ex(向外)前缀可联想到exit(出口),explore(探测),express(表达)等多个词汇。又如合成词extraordinary,有extra(额外的,多余的)与ordinary(普通的)可知extraordinary为“不平常,特殊”的含义。
③ 意句结合法。即从单词“意”的层面上,包括词性和独特含义,试图将每个单词均放在简单句式中来记忆。充分关注词性,若是动词,看准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此词是否属于不规则动词;若是名词,分清是可数或不可数名词;若是形容词,适用于什么场合,其同义词或反义词是什么。同时随时提醒本词是属于阅读词汇,完型词汇或是写作词汇。然后,对每一个单词随即让学生造出一个简单有代表性又有趣的简单句式,从而让学生对各种词性即用法一目了然。
最后,课下分层次督促记忆词汇,主要分以下几步:
④ 学完当晚即布置少量有关词汇的习题,并提醒当晚进行简单试记。俗话说,“趁热打铁”,单词亦是这样,在当天没忘之前及时记忆要比隔天再记省力的多。
⑤ 第二天课前复习时,必须检查学生对昨日所学单词读音情况,并对重要单词进行简单提问。当天对本单元课文讲解中,若遇到新学词汇,随时复习强化记忆,并在语境中深入体会本词的用法及意义。
篇4
把握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要根据“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味”的阅读顺序和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掌握略读或粗读的方法。比如,首先让学生快速地阅读全篇,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设计一些浅层性的问题。对于篇幅较长或信息较多的文章可以用图示法列出重要信息项目,再设计问题。对于文章中尚未弄懂的知识,比如生词、短语、句子、语境等,要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并利用所掌握的句法、构词法和词汇,设计一些猜测性的问题。这一阶段的问题属于初级阶段,答案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
篇5
一、大学教师形象的职业认知
教师的职业形象,在校园、社会中是通过他们的说话、声音、语言交流,教师的穿着、服饰、发型甚至气质等印象的综合评定。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教师是一群具有内涵丰富、专业研究精深、治学研究的人,对大学教师的职业形象认知,逐渐形成了一般性的看法。主要体现在:
1.整体素质优于一般人
提到大学教师社会上普遍认为:他们有知识、有头脑,看问题比一般人要深入,整体素质要高于社会一般的人,对这一群体的人品操守就感到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绝大多数教师不会去做违道德规范的不良举动,他们的人品是令人信赖的,他们的行为操守是遵规守矩的,在社会上表现出比较高素质修养和品德。具体表现如为人诚实而不圆滑,待人真诚而不虚伪,尊重他人而不轻浮,作风正派而不投机,工作上求真务实、不逾矩等等方面。
2.注重仪表,穿戴比较规范端庄
社会上大部分的人认为大学教师为人师表的观念深入心中,大学教师在服饰上较社会上的其他阶层有一定不同,即比较遵规守矩,不会有太多张扬、过分个性化的穿戴表现。虽然他们的思想会走在众人前面,但他们的穿着服饰都是比较保守,不会太过新潮。在仪态上也比较端庄,不会太过随意,尤其大学教师外出做事普遍注重仪表,趋向穿戴保守中性,重要场合穿戴更遵规守矩,严谨。
3.谈吐文雅,表达流畅
大学教师是一种以语言表达见长的职业,教师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大学教师言辞机敏,语言都比较规范,用词比较准确,谈吐比较文雅,表达比较清晰,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树立了很好的示范。
大学教师在表达能力、语言运用方面具有公认的优势,特别是在说明某一问题时,大学教师更是以其言辞机敏、犀利、善于辩解而见长,同时,他们在描述一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用词准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大学教师形象的社会认知
大学教师在走向社会,将自己的知识直接实践于社会中时,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身份具有特殊的意义,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会视大学教师为专家,比较尊重,比较信赖。因此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对大学教师的基本看法。在社会上,人们普遍对大学教师的印象很好。
1.待人尊重谦让,与人交往淡泊
大学教师群体给人感觉文化水平较高,自我修养较好,因此,在社会交往往往说话比较客气、礼仪比较到位,待人接物尊重对方,礼貌谦让,处事有一定分寸,和谐。大学教师是从事着相对独立性较强工作的群体,教师之间多少有些“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社会中与普通人的交往,更加松散和清淡,客客气气,很少细问或关心对方的生活与工作,不轻易评价对方。
2.处事理性,不喜张扬
社会上给与大学教师这一职业以很多的评价,如做事比较严谨、搞研究比较钻研,考虑问题比较全面、遇事比较理智等。这种评价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形象是一致的,也来源于教师群体多年在社会上的良好表现。大学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对事物的宏观把握比社会其他阶层人更容易,处事感性成分少,分寸感较强,不喜外露张扬,不随便八卦新闻和生活琐事,不会逢人便说自己的研究和专业等,这让社会上很多人对大学教师肃然起敬。
3.清风傲骨者居多
由于大学教师对自身学术的执着追求和教学工作的独立性,养成了他们细致、严谨、理性的学术性格,奠定了他们潜意识里会将自己与普通大众划分开,这种清高傲骨的心态使大学教师身上有一种孤芳自赏之气,不会追随社会潮流去阿谀逢迎,他们从内心中认可和维护自己的信念,对社会时弊保持自己的批判态度,有时甚至愿意游离于大众社交圈之外,走进自己的书斋去保持清修,这种慎独的价值观取向使社会对大学教师的看法多了一道距离。
三、大学教师形象的社会意义
大学教师,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它代表着渊博的学识、道德准绳、良好修养、超前观点、社会导师等的特殊群体,因而大学教师的形象就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
1.大学教师在社会上的道德行为表现对社会具有道德标杆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大学教师依然守着书斋,过着简单的教书生涯,在一些利益纷争面前,他们以犀利的笔触与言辞,以扎实的行动,抨击社会不道德行为,树立起了比较守德的榜样形象,成为人们心中比较守法的群体,这一形象对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人们行为的约束发挥了重要的标杆作用。
2.大学教师对知识的钻研,在社会上起到引领作用
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今天,大学教师对专业知识、社会问题、自然科学的深度研究与贡献,对全社会兴起研究问题,刻苦钻研的倾向起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大学教师的良好形象对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均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大学教师形象是建立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
总的来看,大学教师的形象,无论是职业形象,还是社会形象,都是以诚良为主,表现出这个社会中素质较高、修养良好的优秀群体风范,这一形象的确立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信守道德,勤于实务、智慧处事的结果,它对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有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彦彬.形象塑造[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3:142.
[2]朱绍友.塑造与提升农业高校形象的理性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8:22-24.
[3]高建芬.护士形象的塑造与管理[J].延安大学学报,2009,4.
篇6
初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语文、数学、政治四门学科小灵的总分才146分,是班上的倒数第一。初二第一学期她辍学了,因此我曾三次动员该生返校。在家访中我了解到,小灵读到四年级时丧失母亲,三个兄弟姐妹和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由父亲一人抚养,父亲为了让小灵尽快初中毕业,故叫她从小学四年级直接升上初中。
这些情况激起了我对她的关爱和呵护。有一次她在校园内捡到一支铅笔后交公了,我故意“小题大做”,在校园“好人好事”墙报栏上为她写了一封简短的表扬信。平时测验或考试,我给她打的分略比其他同学高,她的作文质量和其他同学同等的情况下,我竟然打到高过其他同学15分。这样树立了她在同学中的威信,也暗中鼓励她进步与成长。
一个学期后,小灵语文进步相当快,每次参加语文或作文竞赛均获年级一、二等奖。
然而,—件意外的事又降临到她的头上。
一天中午,小灵同学一个人在教室看书,突然想起班上小清同学有一本厚厚的《中学生优秀作文精选》,她便从抽屉里随手拿来翻,被书中优美的文章迷住,不料上课时间已到,还没有来得及还书,一放晚学,她又匆匆赶回家了。放晚学后,小清同学已汇报给校长:说她的书被人偷了,且据说小灵同学午休时间一直在教室里看书。当天晚上,小灵同学刚跨进校门,校长就请她到办公室狠狠地训斥:“小灵同学,你今天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必须老实交代……”这个瘦小的女孩一时不知所措,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双腿颤抖,吞吞吐吐地说:“校长,今天我什么坏事也没做,真的。胡说!”“嘭”一声,校长恶狠狠地拍着桌子说道。“给你5分钟时间考虑。”校长又愤愤地说。5分钟过去了,她只是委屈地哭,满眼是泪……这时,她的心灵受到的是多大的伤害呀!
第二天晚上,学校专门为这件事召开班子会议,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列席了会议。经班子讨论认为:该生确实有偷盗行为,且不承认错误,须作为自动退学处理。顿时,我站起来说:“各位领导,给小灵同学作自动退学处理实在过分,我以我的性命担保她是一名好学生:”在我的再三恳求之下,小灵同学背着留校察看的处分在校继续学习。
小灵同学,她的心灵又受到极大的伤害!
小灵,因受不了学校的留校察看处分,辍学了。痛定思痛,我又登门家访,动员她再次重返校园。到初三第二个学期,她各科均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写作水平,确实有质的飞跃,她曾先后有许多文章发表在报刊上,我亲自推荐发表在《今日巴马》报的,就有《谈美》、《感受母爱》、《秋雨潇潇》……
当年小灵同学参加中考,总分获516分,考取县级高中重点班。
然而,不幸的事往往会降临到不幸孩子的身上!初三时,因她父亲得了—场重病,故中考一结束,小灵就南下打工,当我拿高中录取通知书到她家后,她已经走了,留给我的又是深深的遗憾。
七年后的教师节前两天,我收到她的来信,信中写道:“尊敬的韦老师,我不是你最好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好的老师,你曾用性命担保我,说我是一位好学生……”信中说她到深圳找工作,因参加竞聘一家企业经理秘书,被聘用了,待遇相当好!
第八年收到她的来信,她已通过自学考试获大学毕业文凭,并已提升到副总经理的职位。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为人师者不易。退一万步而言,如果小灵同学真的有意偷一本书,我们应给年幼无知的心灵播撒阳光,给她指明方向,这才是为师的做法。“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在这方面徐特立先生曾给我们做了榜样,曾有几位学生和食堂工友闹事,一怒之下,打破了食堂一篮碗,班主任老师、食堂工友告状给徐校长,强烈要求把这几位师范生开除。徐校长想,如果开除他们,把其推向社会,一者断送他们前程;二者又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呢?第二天,徐校长就在校园内张贴了一首诗:“我愿众生青胜蓝,人力物力莫摧残。昨夜不知缘何事,打破厨房碗一篮。”这几位学生见了徐先生的诗句,并非是开除通告,而是道出了一位校长以坦诚的胸怀要求学生改正错误并给学生殷切的期望,他们自觉向校长认错,毕业之后,他们各自走向工作岗位,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当年的调皮生.现在成了高中教师
有十多年教学生涯的我,—幕幕的往事仍那样掀动人心。曾记得,几年前我班有.位特别调皮的学生——小斌。这位学生除了喜欢体育以外,其他科目从不听课,科任教师对他都没有好感。而我却主动地和他交朋友,班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我都放手让他主持。在一次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上,他努力拼搏,为班集体争得了100米、1500米两项年级冠军。
为了鼓励这位学生,抓住其闪光的一面,在期末的操行评定中,我这样写道:“小斌同学,老师看到你在运动场上,一马当先,努力拼搏,远远地把对手抛在后面,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你的精神可嘉可敬,你太棒了。如果你在学习上也拿出像在运动场上的干劲,刻苦拼搏,老师就放心了,我相信以后你会让老师放心的,对吗?老师等着你。”
篇7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认知语义学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认知语义学承认客观世界在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强调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参与作用,认为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认知这一过渡层次。这一观点注重强调的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概念是受到其经验影响的,具有主观性。根据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应该认识并越过语言的表面现象,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概念体系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和记忆新的词汇,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认知语义学的原型范畴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Rosch(1975)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建立起现代范畴理论,即原型范畴理论。原型理论学家认为,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某些成员(原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原型被认为是“某一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Croft & Cruse 2006), 具有该范畴最多的共同属性,如麻雀就比鸵鸟和企鹅更具有属于“鸟”的范畴,苹果作为“水果”这个范畴的例子就比无花果好。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入原型范畴理论帮助基本词汇的教学,教师要注重讲解单词与其原型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并扩展到这个原型的语义范畴,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另外,根据认知语义学的范畴理论,教师可以把词汇归类总结,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例如,可以把基本词汇归纳为:动物、植物、食品、服装、交通、自然现象等基本范畴。每一个范畴下面可容纳较多的相关词汇。经过归纳整理后的基本词汇,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条“语链”,然后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一个以这些基本词汇为核心成发散状的网络。
建立在以认知语义学为理论基础的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了对于中心词汇的相关联想及其意义的拓展,还可以进一步解释所有单词间的关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认知语义学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突破把隐喻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看待的局限,认知语义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概念形成的基础,隐喻的意义是从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一般知识中产生的,普遍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谓隐喻是指用某事物的词或词组来指代他物,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likeness)。隐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Lakoff & Johnson (1980) 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生活中常见的概念隐喻主要有三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概念隐喻。人们将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隐喻:Happy is up, sad is down; Conscious is up, unconscious is down. 于是我们有了如下表达:She is feeling up. I am rather low today. Wake me up. Jimmy fell asleep quickly.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是将抽象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和物质,因而可以对其进行指称、量化和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例如,把inflation(通货膨胀)看作是一种“实体”使得我们可以指称该经历: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另外,事件、行为、活动和状态等也都可以看作是容器(container):I put a lot of energy into cleaning the house.We stood in silence.
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将涉及的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用于谈论另一个概念。概念隐喻在英语语言中大量存在,日常用语、文学作品、经贸、科技、医学等领域内丰富的隐喻语言是这些概念隐喻的派生。了解概念隐喻,有利于我们对词汇隐喻意义的深层把握。概念隐喻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比如,英语里Time is money是个常见的概念隐喻,这与西方社会讲求效率、讲求经济效益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有关。然而在一个商业气氛淡薄,生活节奏缓慢的社会,这种概念隐喻就不存在了。又如,英语里有“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 的表达,这些表达源于human is dog这样一个概念隐喻。在英语里把人比作狗并没有贬义,因为在西方,狗是人的宠物、朋友;而在汉语里,如果把某人比作狗,那多半含有轻视和贬低的意味。因此,概念隐喻受文化的影响,如果目标语中的概念隐喻与母语中的概念隐喻有差异,学生难免一知半解,运用不当。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目标语中习俗化的概念隐喻进行讲授,这既是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正确把握词汇的隐喻意义。
三.认知语义学的认知语境
英国语言学家Firth (1950) 认为,言语同人类的社交活动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把语言中各个有意义的方面同非语言因素联系起来,于是他提出了“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Sperber &Wilson (1986, 2001) 的关联论进而把语境解释为“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ment)。不仅包括上下文和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语境因素,也包括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和认知能力及文化背景。交际者早已通过经验或思维把具体语境内在化了,语境实际上是预言者系统化了的语用知识,语言使用者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具体场合不明确的情况下运用系统化的语用知识进行含义推导。认知语义学所强调的百科观也正是后者。传统语义学所提供的文章的上下文固然可以帮我们单词的某些意义,但词汇语义与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背景知识、社会文化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认知语境可以帮我们理解多义词。在认知语境中,词汇的意义不是静态的意义,而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例如“I got it.”中的got 可以有多种意义,it 是实际还是虚指也不清楚,从孤零零的一句话中无法确定。认知语境可以帮我们判断和排除语义模糊或歧义现象,例如:Mary can’t bear children.中的bear至少有两种解释,即1)give birth to, 2) tolerate. 我们一方面要根据语言知识判断此句为歧义句,还要根据与此句相关的语境来理解。
英语中的词汇的义项还会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以颜色词为例,中西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概念,英语与汉语的颜色词的范畴也会不同。有时即便是相同的颜色词,如“red”和中文的“红”,他们在各自的文化中获得不同的内涵项。汉语中的“红”往往有许多正面的文化内涵,如:喜事,好运,成功等。但在英语文化语境中,red多表示危险、愤怒。总之,颜色词的这些义项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关。在对多义词意义的解释上,认知语境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词汇的客观意义转移到主观和文化意义上,为我们在词汇的教学指出了新方向。
四.结语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成果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及认知语境使我们能从新的角度学习词汇,把握其演变规律,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认知语义学的原型范畴观、隐喻观和语境观在新的和已知信息之间尽可能多地建立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在词汇学习上勤于思考和动脑,并使他们意识到这些连接的潜在力量。虽然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将认知语义学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会使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roft,W.& D.A.Cruse.2006.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Lakoff,G,M.Johnson.1980.Metaphor
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Rosch,E.1975.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4]Sperber,D.& D.Wilson.1986.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彭建武.2005.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6]汪榕培.1997.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篇8
变“识”为“智”策略之一——帮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思考,触动学生的兴奋点。
任何一种新思想、新思维、新方法都发端于问题和探索,智慧正是在问题与探索中积累与成长。在古希腊人看来,“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所以,变“识”为“智”的关键点是触动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条件和情景,以问题为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只要引导得当,一定能培养他们质疑、创新的能力。以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给文章划分层次;二是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看恩格斯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学生在划分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这种分歧和争议无疑便是质疑探究的起点。为了充分体现出质疑探究的特性,笔者在板书的设计上把几位同学的意见分别“冠名”,并让同学们找出分歧点,然后对分歧展开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的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对文章中重要语言信息的提取和揣摩来分析文章,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获得的。
要想变“识”为“智”,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满堂灌”的教学观念,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反思,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经验、增长智慧。
变“识”为“智”策略之二——激发学生张扬个性,主动发展,呈现智慧的闪光点。
长期以来,职教学生的角色定位便受制于“适应论”的教育目标观,职教教师的角色便定位于课程目标的实施者、课程知识的灌输者、课程成绩的终裁者。其实,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不能把学生当作“另类生命”甚至是无生命的容器。作为职教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予以理解、关心和信任。
笔者在教授《雷雨》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学生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是假”的看法就非常有见地:有的组别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不过是故作姿态,没有一点真实的成分;有的组别则认为他对侍萍的怀念应该是发自肺腑的;有的组别的观点正好是以上两组观点的结合。
这种变“识”为“智”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多方搜集、筛选资料之后,得出了自己的认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智慧来自于理智与人格的和谐发展,同时又创造新的人生。”。教育所要达到的正是这种个性和谐的发展,也就是人生智慧的发展。
变“识”为“智”策略之三——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完善自我,进发内在的成就感。
新课程认为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校生活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的态度,是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主要特色。
职教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走向社会、提高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比如,对于营销、旅游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解难、善于倾听、礼貌谦恭、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可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智力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文秘专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用普通话交流、阅读、书写规范、表达准确、集思广益的习惯。可通过讲故事、诗歌朗诵、作文交流、开座谈会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对家电、电子技术、汽修等专业,重点培养理解阅读内容、分析研究问题、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的习惯。可通过完成图表、排列顺序、写程序说明文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正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才有机会形成每个人独具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学生也才能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教育实质上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不能引起学生智慧的提升,不能帮助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生命成长,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语文教学。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应该强调对受教育者的智慧培养,即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智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靖国平,张丽萍.论当代知识教育方式的变革[J].湖北大学学报,2003(5)
[2]刘良华.什么知识最有力量[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篇9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意志的培养,首先要结合会计这一门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当学生问一些难度大或不理解的问题时,我们不一定立刻给予解答,而是先听听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要对他们正确的思路加以肯定,以增强信心;如不正确,则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然后教师在关键的地方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再去思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想要学到知识就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教师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必须在课前对教学要求、进度、分量、顺序和方法,甚至口述声调和板书质量都要有一个设计,来降低难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与思想状况,联系学生熟知的一些问题进行启发。在适当的时机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主动的叙述和具体的分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渴求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愿望。这样,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加深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充分掌握且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进行引导,往往很多时候学生对某一问题一知半解时,而此时讲解的内容正是能够丰富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产生兴趣。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的兴趣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成功也是和坚强的意志不可分割的。”
通过课堂提问,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检查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与综合,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教学的命题或证明。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思路,不能孤立地进行。课堂活动过程就是在教师不断积极启发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钻研课本与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这方面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例如在《基础会计》中学生在学到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时,在汇集分配和结转制造费用时,经常会将“制造费用”按照产品的种类设置明细账。如果这时教师简单的告诉学生这里不应按产品种类设置明细,而应按车间设置明细,学生虽然能立刻记住,但是他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而且会认为会计上很多都是按照规定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会计上很多的规定,例如会计准则中的一些核算方法的规定,都是有其原因的,都是从实务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较合理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对凡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习中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二、鼓励学生勇敢地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意志行为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积极启发诱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青年心理发展情况,学生的独立意志很强,肯于独立钻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提供独立克服困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当我发现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同时给予必要的提醒、点拨、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尝到成功的滋味,从中感受到战胜困难的乐趣。
同时在讲课时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讲解,有目的地留一些带有深度的思考题,督促学生看书,经过自己思索、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完善。这样不但提高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对学生坚韧意志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对自考班的学生来说,这种勇敢地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对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志品质。
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终生学习和学习各种知识的新观念,要有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无止境,不仅指对一个学科学习研究的深度,更有对多个学科的学习研究的广度,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足够宽的知识面。
现在,终生学习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当前,信息技术的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毫无疑问,这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中的一些方法和准则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的方法的能力的培养,并应作为促进学生创造潜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精神,这无疑给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也带来了不学习就会成为现代文盲的压迫感。
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
篇10
这堂语文课引发了我对“意外”教学场景中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思考,我以为,它至少包括四方面的能力:
第一,准确的判断力。
教学之所以复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的对象是有思想、会思考的生命个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的预设,即便再周全,也不可能是点面俱全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动态意味着不确定性。但是,教师可以做的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学情、环境等影响教学活动的相关因素的判断。这种判断越准确,越有可能让教学活动的根基牢靠,也就越有可能成功掌控课堂。从这个意义来讲,课堂教学进行之前,需要对相关教学要素进行判断。从具有判断的意识到尽可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是教师在这一阶段生成教学智慧的必经途径。
第二,沉稳的应对力。
课堂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一些“意外”,是由教学的复杂性决定的。巧妙处理这些“意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无法预约的精彩”;相反,被“意外”牵绊,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进展和效果。当然,这种情况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这是教师形成教学智慧必须接受的挑战。尽管老师都希望教学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情况进行,但这不免有些理想化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预设之外的“意外”,也是教学本身包含的东西。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需要应对“意外”时的那份沉稳,正是这份沉稳,才使得教学更有成效。
第三,高超的驾驭力。
如果说准确的判断是前提,沉稳的应对是依托,那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就是保障。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整个教学活动是一个大的动态系统;而就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每一堂课又是一个小的动态系统。既然是个系统,那么就应该有相对完整性。课堂教学,需要一种持续不断的驾驭,任何环节上的差错或者失当都可能成为这个小系统的“疟疾”。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仅指常态下按部就班式的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还包括非常态“遭遇意外”后巧妙处理,并继而从新的教学着眼点起步重新驾驭课堂的能力。能不能做到常态下教学有的放矢,能不能确保“非常态”下教学的有序进行,既是衡量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必要途径。
篇11
作者简介:贾丽(1981―),女,山东泰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山东泰安市长城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敏锐捕捉教学契机,并通过较高的应变技巧,对课堂中出现的动态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通过触及学生心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育机智是建立在教育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它实质上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是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才能使教师拥有这样的教学机智呢?教师或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厚积薄发
教师若想有教学机智,当务之急是树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崭新的课程观,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多从课程门类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等方面着手,通过把握主线,设计出较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同时也应做好应对课堂动态的心理准备。
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讨,是一个教师自身进行思想总结的过程,也可从反思中不断提高,使自己的教学状态更加优化,进而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教学反思,可以先将课堂中的遗憾进行随堂记录,然后在课下进行反思总结,针对性地将课堂作为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使课程的设置或课程内容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需求。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当随时反思,才能使课堂更加机智,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用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观武装教师的头脑,在教学中多进行反思,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发挥出教学机智的效用。
二、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发生的事件均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预设时,应重点把握住课堂的主线,对课堂发生的一切“意外”随机应变。这是考验教师应变能力的关键之处,更是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根基。当“意外”发生时,教师需结合课堂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及心理变化,及时变化教学方式,使突发的尴尬情况逐渐转变为活跃的氛围,并通过幽默诙谐的语气来激发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而有效达到教学目的。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尊重,禁止使用责备的语气伤害学生。
例如教学诗词时,由于诗歌鉴赏向来是学生非常头痛的问题,所以笔者在班里开展了“我来讲诗词”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做老师,备一首诗或词并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由于是第一次做小老师,学生都很紧张,笔者指定了课代表做第一个尝试者。为了帮助她顺利完成,课前笔者帮她修改了备课内容,可以说是万事俱备。谁想,真到了讲台上,她竟紧张得一塌糊涂,明明要讲的是《醉花阴》,她却一个劲儿地讲《一剪梅》。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哄堂大笑。课代表的脸红了,一动不动地站在讲台上。笔者突然想到她平时很喜欢唱歌,于是灵机一动,说:“听说xx同学歌唱得非常好,看来今天是想一展歌喉啊,咱们掌声欢迎她唱一首《一剪梅》!”掌声接着就响起来了,小姑娘也没令人失望,唱得很动听。笔者趁机说道:“xx同学将《一剪梅》演绎得情真意切,意犹未尽,我们有请她继续演绎《醉花阴》怎么样?”这一次,在大家的掌声鼓励下,她从容地讲完了《醉花阴》。
三、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可称为思维变通,它是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为教师提供可靠信息的方法来源,更是为课堂发生突况打下基础的关键。教师应当从本质上转变对交流沟通的看法。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就应当重视变通问题,这是有效把握教学机智的重要部分,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笔者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抛出了这样一个小问题:赤壁的壮阔我们并没有亲眼见到,但我们却能感受到那雄浑的意境,这得益于词人精练的用词。你认为上阕哪些句子最具表现力,为什么?学生大多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最有意境,认为“穿”“卷”等词很具表现力。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理解,笔者始终倾听着。直到一个女生这样说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三国复杂的社会环境……”怎么会联系到社会环境呢?笔者不禁愕然。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准确的,如果不及时拨正,课堂教学就会走偏。
可是这个学生平日非常内向,很少站起来回答问题,更别说像这样主动回答了。如果强硬地告诉她理解错了,会不会影响她学习的积极性?于是,笔者没有作出评判,反而追问了她一个问题: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你读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壮阔!”她很干脆地回答。“如果你是苏轼,面对这样壮阔的景致,你会生发什么样的感慨?”“豪迈之情。”“既是生发豪迈之情,那又怎么来得及去联系社会环境啊?”笔者开玩笑地说道。她也了然于心,“我理解偏了……”
四、以不变应万变
篇12
智慧型教师的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善于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运用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的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技巧和艺术。任何教育艺术都不能机械地搬用,也不能简单地模仿,而只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进行反思性探索,辛勤的耕耘,才能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智慧化的教育教学艺术。
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技巧和艺术。现选择三位智慧型教师的教育艺术具体事例,供教师同行学习借鉴。
1.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机智地处理动态生成的教育艺术。①
在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中,最能看到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新课程讲求动态生成,智慧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突然出现的动态生成时,都能沉着、冷静,并借机将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离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间,开始做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百分数……”,教师的话还没有说完,一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既然有百分数,那么有千分数、万分数吗?”
这个问题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动态生成,如果教师简单地说:“千分数、万分数是有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会学,你坐下吧。”那么这个教师不管前面的课讲得如何好,在处理这个动态生成问题的表现实在不够“聪明”。请看这位教师的处理:“嗯,真不错,你能从今天学到的百分数想到千分数、万分数,这说明你很善于思考。那么,同学们,我给你们五分钟时间,你们在练习本上‘发明’一下千分数、万分数吧。”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发问,然后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先对千分数、万分数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的思考适度向前发展。这5分钟的实际价值远远超过了5分钟本身的价值,因为,这位教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智慧得到了发展。
2.一位班主任老师别出心裁地“惩罚”学生的教育艺术②
一位班主任去学生宿舍检查,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几个香烟头。又有人吸烟!老师很生气,一定要惩罚。是扣分、罚款?还是叫学生写检查?上报学校教育处?或者干脆把家长叫来,领他们回去反省?
几个吸烟的学生被查出来了,他们惴惴不安地来到老师面前,求老师原谅。老师瞪着他们半天不说话,琢磨着怎样处理他们才好。偶然间,老师看到校门口的警示牌,校内禁止吸烟。老师头脑中突然闪现出一束智慧的火花,表现出一副严肃的表情对学生说:“现在有一项重要任务,给你们两周时间,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宣传版面在校园内公开展览。只要完成得好,我就取消对你们的处罚。”
学生面面相观,眼睛里充满新奇。
两周后的一个艳阳天,他们兴奋地来请老师去看展览。来到学生宣传栏前,老师不禁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感到惊讶。几个学生充分发挥了美术特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告诫人们吸烟的危害性,还介绍了各种戒烟措施,不仅有制作精美的宣传画和漫画,而且还有一些发人深醒的警句:“绅士风度无需用吸烟来诠释”、“买烟何如买书?”等等。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老师很难相信这是出自几个学生之手。望着不断前来观看展览的学生,老师由衷地为他们骄傲。而他们的眼神里,老师也发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老师,您还处罚我们吗?”他们中的一个偷偷问老师。
老师指着宣传栏笑着说:“这不是很好的‘处罚’吗?”
这位教师“惩罚”学生的教育艺术实在高明,在宣传戒烟的创造性活动中达到戒烟的目的,产生了最佳的教育效果。
篇13
一、感受语言,发现生活美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了部分古今中外的文章,这些文学名篇在对自然美和生活美,以及情感美的体现上具有代表意义,它能有效地扩大学生视野,能够从中看到人类社会生活中不断前进的人文景观,和人类对未来生活的奇特、丰富的想象景观。有“杨柳依依”的明媚之景,也有“雨雪霏霏”萧条之境;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波涛汹涌之景,也有“满地黄花堆积”的忧伤之境••••••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融入思想感情,并表达其美学的理想。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琢磨与赏析那些景物描写,使学生能自主地进入古人营造的那份情境之中,去感受那些惆怅与欢快,使学生的情怀得以培养与扩展,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得以提高。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感官,让学生自己体会意象与意境,体会大自然中的细腻与壮丽之美;让学生能从更宽广的角度、更深层次地去从而在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在体味语言中发现生活美。
二、赏析文本,体验境界美
中国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天人合一、心物不二、文质不二的创作观点,节奏、流动、宇宙观、自然朴素和自由自在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某种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与人类共有的情感体现,作者的情思则在意境中被物化而得到了表现。吹皱一池春水,群花自落,细雨落花,枯树寒烟,仅仅几组词语,几个意象,便能带人进入意境。中国汉魏六朝时期,是人们精神得以自由解放、富有智慧的一个时代,有放荡不羁、以酒为名的刘伶,不懈追求心灵自由的嵇康、阮籍。晋人建立了最高的舍得与空明的意境,在发现自然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山水便成为他们抒感的媒介,因此中国诗常以山水境界做为表现和吟咏的主题。在空间上由远及近,由上及下的俯仰,是中国文化中最根本的宇宙意识的体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地意象,更是一种怡然自得心境的体现。人教版高中语文五本必修课本中,古代诗词所占篇幅较多,有助于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文化更深入的阅读与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补充学习课外与中国古代有关的文化常识,才能充分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奥妙所在。在文学作品的境界中去提升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涵养,以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三、综合运用,充满智慧美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追求自由,有智慧地生活。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识字;注重语言层面的理解,中学时注重技能与感知能力的培养;更高的学习阶段则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转化成智慧,从而更好地生活。中国古代农人的农舍是他的世界,空间和时间合成了她们的宇宙观,她们的生活从容而有节奏。登高而望远,他们以大观小、俯仰自得,用心灵的眼来笼罩全景,她们眼里的自然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中国古代哲人曾经用音乐中的十二律来配合一年十二个月的节奏循环;他们认为否极泰来;绚烂之极总是归于平淡;他们有“空”的智慧,这些智慧常见于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学习语文,接触这些具有代表的文化原典,即使是被烟雾笼罩的眼前,也能看到清澈的景物,旨在于心得澄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用古人的宇宙观去看待生活,眼前也会是涣然冰释的景象。学生学习语文,在于自身生活境界的提高,在于自身修养的提升,在于运用古人的智慧能更好品味生活的深层意义。在语文教学时应让学生多亲身感受一下大好河山的美妙,然后把这些波澜壮阔的感觉记录下来,并且养成学生能纳百川的胸怀与豁达的情怀,是语文学习最好的境界。为了智慧生活而学习语文。为了学生有智慧的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智慧意识。
作者:郝婷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