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汽车金融风险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汽车金融风险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汽车金融风险分析

篇1

1.融资企业资信风险。应收账款下的融资主体是上游零部件制造商,融资企业是否会发生违约对应收账款模式下汽车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融资企业的资信风险与融资企业的规模、发展前景,财务状况、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2.核心企业的资信风险。预付账款融资要求核心企业作出回购的承诺,所以核心企业是否能够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回购,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

3.供应链的资信风险。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水平能够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和保证核心企业进行回购,金融机构应考察供应链的运行时间,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往是否存在违约情况来考察供应链的资信风险。

4.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在预付账款汽车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企业将车辆质押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物流企业的仓库里,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是影响金融机构风险的要素。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可以通过物流企业规模、专业化程度、资金规模、历史信用记录、监管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

5.质押车辆监管风险。质押车辆的风险主要在于质押车辆的价值、车辆是否投保和车辆的易损程度。

三、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汽贸企业信用数据库

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金融机构为汽车制造和销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服务项目,要准确的对融资企业信用风险作出评价,建立企业数据库是提高准确度的措施之一。建立企业数据库,需要对汽车企业的数据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等工作,系统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持。我国汽车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数据积累量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对汽贸企业数据不够完善,不能反映真实的企业信用情况,为此,建立汽贸企业信用数据库,丰富汽贸企业数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建立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应急系统非常重要,应急系统中,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信用风险预警,二是突发事件事后处理。建立信用风险应急部门,部门要做到整体由供应链金融风险经理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好部员工作,做好融资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措施。各部员职能明确,权责清晰。能够做好银行、融资、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有效沟通与相关信息共享;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参考制定的应急方案,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与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做出调整,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

篇2

3 浅析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前提条件的完善与发展

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5 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分析

6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研究

7 金融控股公司式的混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8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应付措施

9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10 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危险分析

11 人民币升值后提高我国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举措

1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障碍与对策分析

13 人民币贬值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4 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分析

15 浅谈我国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6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风险防范

17 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支行发展研究

18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创新

19 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小额贷款发展

20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21 浅析外汇期货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22 从日元国际化看人民币国际化

23 欧洲负利率及其经济影响

24 我国汽车金融现状问题及对策

25 ××省农村支付环境现状及政策建议

26 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发展探究

27 美联储量化宽松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28 ××省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现状

29 民营银行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30 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问题分析

31 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与对策

32 地方债务风险与银行信贷的关系

33 ××省小额贷款公司问题的研究

34 信用卡风险防范问题的研究

35 我国第三方理财机构调研

36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及对策分析

37 ××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发展障碍及对策

38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9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40 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41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难点及对策探究

42 p2p网贷的风险探析及防控对策   

43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对策

44 我国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控制研究

45 我国外汇储备的成本与收益及管理建议

46 股指期货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47 基于P2P网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

48 当前我国P2P网贷内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49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抵押物风险探究

50 中信银行对公信贷贷后风险管理研究

5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52 ××省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53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54 在中国推行以房养老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55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管理分析

56 ××省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研究

57 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58 P2P平台与小微企业融资合作可持续性的探讨

59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60 我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伴随的金融风险也日益凸显,随着巴林银行、大通曼哈顿、住友、瑞士联合银行、美林等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倒闭,金融风险备受全球关注。金融风险种类繁多,一旦造成损失,数额巨大,影响广泛。因此,研究金融风险、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就显得日益重要。

一、金融风险的分类

美国保险精算协会(CAS)将风险分为金融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和灾害风险 [3] 。我国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将风险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4] 。Chernobai,Rachev和Fabozzi [5] 在《Operational Risk》一书中,将银行金融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风险、商业和/或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政策风险、普通法律风险。可见,不同行业对风险的分类是不一样的, 这主要是由于风险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一样,进而风险管理的重点也各不相同。根据新巴基尔协议Ⅱ,结合Dowd、Culp [6] 等学者关于风险的分类,本文对金融风险的分类如图1所示。

信用风险是金融交易中对手违约的可能性,与信用事件的发生有关; 而信用事件与交易对象执行其先前承诺的金融义务的能力的变化相关。据此,结算风险、结算前风险、迁移或降级风险及价格风险都属于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是与价格变化相关的风险。 因此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及商品价格风险均属于此类。

操作风险是与操作过程有关的风险, 如图1所示,其包含内容较多,也是当前金融风险管理中容易出现问题及影响较大的一类风险。

以上三类风险基本上是某项业务或某个部门发生的风险,是局部的风险,虽然其影响可能是全局性的,甚至导致金融机构的破产。归于其他风险的是对金融机构整体产生影响的风险,是全局性风险,对金融机构短时间内的影响或许并不显著, 但是却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因此也是必须重视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变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变迁。早期的金融风险着重于市场风险,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大量运用,交易日趋复杂,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也日益凸显,而且其后果严重。近年来随着金融风险事件的频发,人们更加关注金融风险,而且不仅关注某个业务单元的风险,更关注金融企业的风险。

(一)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活动日益频繁,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金融市场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1972年,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外币交易期货,这是第一份金融期货合约。1975年10月,该交易所推出了抵押证券期货合约,即利率期货合约,同年, 开始交易美国政府国库券期货合约。1982年推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之后期货交易被引入到多种金融工具。

期权也在同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197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开始买权交易,1977年推出卖权,1985年推出股票期权,1989年推出利率期权产品, 1990年推出长期期权LEAPS,1992年推出类股指期权,2003年推出VIX指数。

除此之外,还有1970年推出的浮动利率票据、1973年开始的外汇远期交易、1974年推出的浮动利率债券、1980年推出的货币互换、1981年开始的零息债券、双重货币债券、利率互换以及1984年推出的远期利率协议、欧洲美元期货期权等。

金融创新不仅出现在流动性较好的市场上,也出现在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上, 并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类市场急剧扩大。 如1970年推出的特别提款权、 联邦住宅抵押,1980年的债务保证债券、1981年的票据发行便利、1983年的动产抵押债券及1985年推出的汽车贷款证券化、可变期限债券等。

金融创新不仅体现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 而且体现在金融交易技术的创新上,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工程迅速发展,数学家、物理学家及计算机科学家根据金融理论设计模型, 收集实时交易数据进行程序化交易, 随着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更快的闪电交易。

(二)金融风险的变迁

金融创新不断出现,纵然有着供给方面的原因,但也存在着需求的原因。从需求方面看,它是规避风险的要求。早期的金融业务较为单纯,主要是存贷款业务, 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利率对资产或负债在收入上的影响。就风险类型来说主要是市场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稳定,股市大幅波动;汇率不再稳定,自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汇率一直不稳定;利率处于波动中,美国短期国债的利率变动较大; 大宗商品的市场更是不稳定, 商品价格在长时间稳定后会突然发生跳跃性变化。为了规避这些市场风险,出现了相应的金融创新,如各种期货、期权。

随着全球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机构迅速扩张,业务范围逐渐增加, 由先前的分业经营发展到混业经营,而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市场也日趋复杂,但是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却较为落后。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与风险管理的落后共同造成了大型金融灾难频发。1993年昭和壳牌石油公司在远期合约中亏损1250亿日元,而该公司的年利润约为400亿日元;1994年宝洁公司在衍生品交易中遭受巨额损失;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其亏损额为6亿英镑,而该行的资本总额才3.5亿英镑;1997年瑞士联合银行损失了4~7亿美元, 第二年又损失了7亿美元;1997~2002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的交易员隐藏了6.91亿美元的损失。这些损失数额巨大,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导致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而这些灾难的发生基本上都是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的,与市场风险不同的是,操作风险损失巨大,影响致命。

随着金融工具在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上的创新,即抵押证券的出现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信用风险出现的频率也大幅增加。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信用风险的一个典型案例。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显著的,它导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的银行。另外,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被接管, 美国保险大亨―美国国际集团在2008年第4季度亏损617亿美元,创下美国公司历史上最大亏损。

流动性风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2008年冰岛发生金融危机, 其三大商业银行Kaupthing、Landsbanki和Glitner由于流动性短缺而濒临破产,相继被国有化。三大银行的债务大约为610亿美元,而冰岛的GDP则只有50亿美元。 [7]

从以上金融风险的变迁可以看出:

1. 早期的金融风险以市场风险为主, 现在的金融风险以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主。人们对市场风险的认识比较完整,而且数据比较充足,市场风险已经得到比较好的管理。但是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却由于人们认识不够及历史数据缺乏、模型不完善等原因而没有得到较好管理。

2. 早期金融风险仅限于某个业务单元, 现在金融风险则涉及整个企业、行业。因此,风险管理要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确定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策略,而不仅仅是进行业务单元的风险处理。

3. 早期金融风险损失较小, 现在金融风险损失较大,涉及面较广,影响更加持久,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显著。但是单个金融企业的风险案例、历史数据有限,风险管理能力也有限,因此,有关风险管理的模型共享、数据共享,以及进行风险管理的交流就显得日益重要。

4. 早期金融风险较为简单,现在则更加复杂。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不仅风险的承受主体在不断变化,风险类型、风险的大小也在发生变化,因此,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

总之,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风险并不是减少或消除了,而是从一种形式转移成另一种形式,或在不同投资者之间转移,金融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度量,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密切, 复合型风险(如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越来越多,风险管理也日益迫切。

三、金融风险的管理

鉴于金融风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仅仅管理某种风险显然是不够的, 需要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进行全企业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步骤

管理金融风险,首先要构造风险轮廓图,对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 这些风险包括宏观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及金融企业特有风险;需判断哪些风险需要对冲, 哪些风险无需对冲, 哪些风险是可以利用的。

其次,确定风险管理战略,使风险管理与金融企业目标一致。 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金融企业的风险容忍度,承担风险的类型,同时还要确定分配多少资金用于风险管理。 这里的金融企业目标主要是指股东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对冲风险的成本可能比不对冲造成的损失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就应该保留风险。

再次,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衡量。 风险识别主要是找出对金融企业目标有显著影响的不希望的可能结果, 关注的是造成损失的下方风险,但也要关注上方风险。风险估计是确定负面事件出现的概率,及相应的现金流,估计预期与未预期损失。 风险衡量是将风险估计的结果与董事会设立的风险界限进行比较, 确定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损失的大小。

然后,进行风险处理。根据上一步的结果确定处理风险的方式,即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还是风险保留。 与金融企业风险政策不一致的风险应该规避,如果投资某个项目的收益低于对冲成本,就不要投资于该项目。 风险转移是将风险通过保险或金融衍生品(如期权、期货、远期合约等)转移给第三方;投资组合多元化可以降低风险。 如果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或者风险没有被识别就保留风险。

最后,进行风险监控。保留的风险必须要进行监控。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风险分析的环境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要对其进行监控,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风险管理工具

由于金融风险日渐复杂 ,其管理工具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当前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决策树、计算机模拟及风险价值测量等。

敏感性分析涉及的是“如果”重要变量发生变化,对企业价值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允许分析极端状态,评价单一变量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时每次只能变化一个变量。

情景分析是在可能的未来情景下估计结果和价值,每一个分析都有相应的发生概率。和敏感性分析相比,情景分析中每次变化的变量可以不止一个,情景分析能够计算给定决策的期望价值。

决策树是序贯决策中常用的工具,下一步的决策依赖于先前的决策结果,上一步决策中的信息有助于未来结果的精确估计。

计算机模拟是所有分析方法中最为深入的方法, 它运用计算机模拟每个变量可能的取值而给出最后的结果。它给出的是分布值而不是期望值,因而更具价值。

风险价值 [8] 测量的是一定期限内一定置信度下的潜在损失。是目前业界使用较多的一种风险测量工具。

事实上,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这些工具并非单独使用,往往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使得风险测量结果更为准确,为风险管理提供更精确的决策依据。

四、小结

金融风险是与经济相伴随的经常出现的风险,随着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不断,风险也更加复杂、难以识别,复合型风险在逐渐增加,造成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单个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更是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不仅要求风险管理部门高度重视, 而且要求董事会重视风险管理,正确理解风险管理。应认识到,风险管理不是消除风险,而是管理风险使其达到预定目标,而这个预定目标是与股东价值相联系的。为此,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程序, 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与度量,正确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Dowd K. Measuring Market Risk(2nd Edition)[M]. West Sussex,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2005.

[2]张秀丽. 金融风险测度模型及其蕴含的金融风险主观性[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2.

[3]Risk Taking: A Corporate Governance Perspective[R].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World Bank Group,June 2012.

[4]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EB/OL]. http:///gzjg/qygg/200606200105.htm.

[5]Chernobai A.S., S.T. Rachev & F.J. Fabozzi Operational Risk: A Guide to Basel II Capital Requirements, Models and Analysis[M].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07.

篇4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企业,其经营业绩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方面。1990年12月9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证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成为了国民经济重要的一部分。1998年4月27日沪深两市特殊处理第一例―ST辽物资,继而ST板块日益壮大。由此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在有突出表现的同时还存在一定风险的,而且上市公司的整体状态不容乐观。汽车产业是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企业,该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及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然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汽车生产国和最大汽车销售市场。鉴于此,我们认为上市是汽车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并据此以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建立包含VaR指标的财务风险度量体系,并对上述上市公司的风险进行评估。

一、汽车业上市公司风险价值(VaR)及其计算

在现实中,由于中国股市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监管不利等因素往往会造成股市的异常波动,但随着近些年中国股市的日益发展,股市的波动性逐年减弱并呈现出弱有效市场的特征。故本文运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VaR,并假设股票收益呈正态分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研究过程中的计算量。

(一)样本及指标选取

现今股票市场有A股和B股组成,A股的全称为人民币普通股票,B股的全称为人民币特种股票。由于这两种股票在认购方式以及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没有可比性。又由于汽车产业是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拉动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力量。鉴于此,我们认为上市是汽车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据此以沪深两市A股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本文选取了20家上市汽车企业的2012年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以个股每日收盘价为基础指标,对VaR进行了研究计算,企业名称及代码见表1。

(二)分析方法、实证结果及解释

本文基于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股票的日收盘价计算其相应的收益率,假设股票持有期为一天,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选取上市公司201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估计,将个股日收盘价(pt)进行对数转换得到ln(p*)。将第一部计算得到的结果代入公式r*t=lnp*t+1-lnp*t进而得到调整后的对数收益率r*t。现假定以上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对该数据进行分布检验。

通过检验得出10家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企业,将数据代入公式VaR=-μp+1.65σp,得出股票的VaR值,计算结果见表2。

由此得出的VaR值将被作为新的财务指标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结合,从而建立起新的完善的体系。

二、包含VaR值的汽车业财务风险度量体系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鉴于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因素来自于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市场风险的其他因素。公司的盈利能力也被叫做企业资本或资金的增值能力,表示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收益的多少。

同时,市场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当市场出现风险时,企业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导致影响到净现金流量的增加,从而加大企业遭遇财务风险的概率。本文将通过VaR值体现市场风险。

故假设:

1.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与财务风险程度负相关。

2.上市公司的VaR值与承受的财务风险程度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

本文针对汽车业的20家上市公司,在剔除了数据不全和VaR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公司后,得到以下9家企业。其中金杯汽车为ST股票。ST(Special Treatment)股票,即特别处理股票,是针对财务状况和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而制定的。

(三)指标的选取

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本文将遵循参照性原则、作用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可运用性原则来选取指标。为了更准确的研究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偿还能力,本位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各项财务指标如下:

1.盈利能力财务指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

2.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3.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4.成长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

市场风险指标本文选取VaR值(X10)作为市场风险指标,上文已有阐述,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基于以上指标查找数据如下(表2-2),数据均来自于金融界网。

三、财务风险度量体系的建立

(一)因子分析概述

在实际研究问题时,人们往往愿意找许多的相关变量来建模,但这些变量并不一定都有助于模型的建立,有的甚至给建模过程带来许多问题,如: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和重复性。为了对变量进行筛选,此时因子分析就派上了用场。

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因素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将相关程度较高的几个变量综合于在同一类中是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这样每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因子分析的原理就是以比较少的因子反映资料中的大部分信息。

因子分析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前提条件。因为因子分析过程是对原有变量进行筛选,将相关的变量归为一类形成因子。因此要求原有一类变量之间要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本步骤就是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当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绝大部分相关系数值小于0.3,这表示各个变量间大多为弱相关关系,即相关程度较小,那么原则上这些变量是不是用于因子分析的。

2.因子提取。因子分析过程的核心步骤是将原有变量组合成少数几个因子。所以依据样本求解因子载荷矩阵是本步骤的关键。其求解方法主要基于极大似然等方法。

3.计算各变量的因子得分。因子分析的最终体现是因子得分。因子得分的概念是各因子在各个样本上的具体数值,而形成的变量就是因子变量。进而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将因子变量代替原有的变量进行建模,可以起到简化和优化原有模型的目的。

(二)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9家汽车业上市公司2012年度的财务指标(即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的财务指标,结合上文中根据2012年各上市公司股票日收盘价计算出的VaR值,如表2-2所示,一同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1.计算因子相关矩阵。分析得出因子相关矩阵,如表5所示。

由上表可知,在该矩阵中大部分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3,所以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从而适用于因子分析。

2.分析得出公共因子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原有的11个变量综合为3个公共因子,并得出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见表6。

3.计算因子载荷矩阵。所谓载荷矩阵表示的是各个变量的变异都可以用那些因子解释,而载荷所表示的就是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求出因子的载荷矩阵,见表7。

4.计算个变量因子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8。

由上述表达式可知主因子F1与变量X1(销售净利率)X2(总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较大,表明该因子与企业盈利能力密切相关,故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

主因子F2与变量X5(总资产周转率)、X7(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关系数较大,表明该因子与企业营运能力息息相关,故命名为营运能力因子。

主因子F3与变量X9(每股收益增长率)相关系数较大,表明该因子与公司的成长能力有关,故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

5.计算上市公司综合得分并且排序。由表9中的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作为各因子的权重就可以的到基于VaR值得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度量模型,如下:

F=0.43404F1+0.26365F2+0.14841F3 (2-4)

基于以上主因子的研究以及对于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可以得到各个上市公司的主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绘制成下表并加以排序。

由上表可以看出比亚迪和金杯汽车这两家企业位居最后两位,由于指标的选取和数据选取的局限性,从而造成比亚迪2012年的财务状况不如金杯汽车,但是被特殊处理的金杯汽车仍排位靠后,故可以看出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其意义所在。

四、有效性检验

下表是通过比较风险度量指标体系(下文中简称体系1)和财务指标度量体系(下文中简称体系2)来验证体系的有效性。

由表可以看出体系1中的F、VaR值与变量X1、X2的相关性要比体系2中F与X1、X2的相关性高,又因为X1X2是表示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则说明基于VaR值的风险度量指标体系要比财务指标体系对于风险和收益水平的预测能力要更强一些。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在原有传统的风险度量模型上加入VaR值后,其评估结果不仅更加全面客观,与事实较为相符,而且对比原有模型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的相关程度更大,即更能体现企业的盈利水平,进而更加直观的表现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盈利,这也是企业决策者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所以新的体系的建立更加有力于决策者对于现今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管理,尽最大可能避免企业出现财务风险。

五、结论

本文从财务风险度量体系入手,引入了VaR值(风险价值)这一概念,以汽车行业上市公司2012年的股票日收盘价和财务指标为样本数据,建立了全新的风险度量指标体系,进而更加客观严谨地对这些上市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评估。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汽车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数据,规避了不同行业无法比较的弊端,从而得到更加客观的研究结果。

第二,本文基于VaR值,与传统的财务度量体系相结合建立了风险度量体系,并对汽车业上市公司进行了度量分析,得到结果大体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该体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第三,本文对于两种体系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得出风险度量体系相关性更强,体现了新体系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阳.VaR体系与现代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J].金融沦坛,2001(5),44-50.

[2]丛菲.基于VaR值的建筑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度量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范英.VAR方法及其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管理科学,2000(3)26-32.

[4]黄智猛,曹华,吴冲锋.VaR风险监管下金融机构的决策模型与分析[J],1999(4),1-6.

[5]金小平.VaR在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6]李亚静,朱宏泉,何跃.基于VaR的风险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J],2000(5),36-46.

[7]李梓华,龚光明,廖云.企业财务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与应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7),70-71.

[8]刘晓棠.基于VaR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度量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7.

[9]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1 我国消费信贷的特点

1.1 人们对消费信贷的认识不断改变,但有待深化

消费信贷产生以前及产生初期,很多人认为中国人节俭的传统会使其不习惯于借贷消费方式,可是,随着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扩展及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对它的关注却日益增加,有调查表明,在深圳有90%的人表示现在或将来需要消费信贷。显然,“寅吃卯粮”这种消费观念和行为在目前已经变成一种正常需要,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对消费信贷的知识却少得可怜,调查表明,即使在文化层次和个人素养较高的深圳,对消费信贷有所了解的也只占被访者的20.8%。

1.2 消费信贷的品种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多样化水平

消费信贷在我国产生之时,贷款用途基本上是只限于住房消费的,形式也只有抵押贷款一种(信用卡的正规化始于1999年3月《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实施),而且还受到诸多限制。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汽车、教育、耐用消费品等多种消费信贷品种,还有个别银行推出“个人综合消费贷款”这种不硬性规定贷款用途的品种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各商业银行在贷款最高限额、贷款利率及还款期限等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较早却并不完善,其他像针对汽车、教育等开展的消费信贷业务仅处于起步状态,还有一些消费热点根本就没有信贷业务涉足。从形式上来看,抵押贷款之外,信用卡透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从以前几乎没有信贷功能的借记卡发展成为“准贷记卡”和“贷记卡”,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使用机制尚未建立,以致信用卡目前仍处于萌芽状态,其消费信贷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 消费信贷业务中的风险分析

尽管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意义重大,并且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依然存在风险。防范、控制风险同开拓市场一样,对于消费信贷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用风险

消费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这是消费信贷的基本风险,也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个亿。银行从事贷款或投资活动时,都应对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作出判断,但是目前,由于我国没有完善的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因此无法对借款人财产收入和纳税状况等信息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估,加大了消费信贷的风险,从而使一些道德水平不高的人有机可乘,导致各种恶意欺诈银行骗取资金或不按期还款的事件时有发生。

2.2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我国银行自有资本金的比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低于国际惯例要求的水平。如果考虑银行的大量损失类贷款尚未冲销处理的话,我国银行资本金普遍严重不足,再加上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结构也不合理,资本补充缺乏持续性,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2.3 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的产品价格,产品更新等变动原因导致抵押物贬值,固定利率情况下利率上升导致利率倒挂,使银行暴露于市场风险之下,住房、汽车等抵押物都有可能面临价格下跌的风险,使借款人对消费信贷的心理预期越来越差,一方面,在进入WTO后,关税大幅下调,汽车整体价格下降,一旦还贷发生困难,处置抵押物时无法足额还贷。另一方面,在宏观政策调控下,房价越趋理性,住房价值缩水难以弥补按揭的本金损失。

3 应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若干措施

消费信贷发达的国家,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但我国商业银行刚刚进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上又有很多缺陷,应对风险能力脆弱,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引进外国风险管理机制,而应该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体系。具体措施为:

3.1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1)建立权威的征信机构。

这些机构由人民银行进行业务指导,其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在各银行通用,适用于一切个人消费信贷领域。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的时候应该付费,以保证征信机构的正常运转。该机构可进行实时跟踪,一旦发现不良信用记录随时调整其个人资信等级。对近三年信用良好的个人,按操作规程调高其信用等级。

(2)个人信用实名制度。

尽快在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以此掌握还款人收入的真实情况和贷后还款能力,同时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连网查询。个人信用实码制就是将可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料都存在该编码下,当个人需要向有关方面提供自己信用信息情况十可通过信息编码查询。在美国,个人信用资料是以个人的社会福利号为统一标识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个人身份证来充当个人信用制度的统一标识是最为合理和可行的,考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合法公民的唯一标识码,而且公安部已经决定将身份证制成IC卡,加强了唯一性和防伪性。再加上我国实行了储蓄存款实名制,税务部门,公安部门都可通过个人身份证查询到有关的信息,以供信息汇总之用,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库。

3.2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机构

在建立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各个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个人信用评级方案,以此作为放贷与否的基本标准,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对借款人的品格、资本与能力、环境、抵押品四个方面评估潜在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贷款的信用分析通常采用信用积分制度。根据这种方法,商业银行先选择某些体现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特征因素,如收入水平、居住情况、就业情况、年龄等,然后为每一特征因素配上相应的分数,最后根据借款人的特征累计其分数值,作出相应的贷款决策。目前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除了个人的资产信用状况外,还应该考虑个人的道德信用状况。

3.3 建立银行内部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银行可以开发出具有以下功能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监管系统:(1)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通过输入客户身份证号码,一次性查询出借款人的消费信贷信用资料;(2)动态查询担保合作方可用担保额度和保证金帐户变动信息;(3)自动更新银行行业协会定期反映的个人信贷黑名单,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参考文献

[1]王爱俭.信用风险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炳炎,徐银.金融深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陈浪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篇6

1.2消费信贷的品种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多样化水平

消费信贷在我国产生之时,贷款用途基本上是只限于住房消费的,形式也只有抵押贷款一种(信用卡的正规化始于1999年3月《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实施),而且还受到诸多限制。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汽车、教育、耐用消费品等多种消费信贷品种,还有个别银行推出“个人综合消费贷款”这种不硬性规定贷款用途的品种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各商业银行在贷款最高限额、贷款利率及还款期限等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较早却并不完善,其他像针对汽车、教育等开展的消费信贷业务仅处于起步状态,还有一些消费热点根本就没有信贷业务涉足。从形式上来看,抵押贷款之外,信用卡透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从以前几乎没有信贷功能的借记卡发展成为“准贷记卡”和“贷记卡”,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使用机制尚未建立,以致信用卡目前仍处于萌芽状态,其消费信贷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消费信贷业务中的风险分析

尽管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意义重大,并且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依然存在风险。防范、控制风险同开拓市场一样,对于消费信贷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信用风险

消费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这是消费信贷的基本风险,也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每年因客户的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个亿。银行从事贷款或投资活动时,都应对借款人未来的还款能力作出判断,但是目前,由于我国没有完善的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因此无法对借款人财产收入和纳税状况等信息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估,加大了消费信贷的风险,从而使一些道德水平不高的人有机可乘,导致各种恶意欺诈银行骗取资金或不按期还款的事件时有发生。

2.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我国银行自有资本金的比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低于国际惯例要求的水平。如果考虑银行的大量损失类贷款尚未冲销处理的话,我国银行资本金普遍严重不足,再加上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结构也不合理,资本补充缺乏持续性,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2.3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的产品价格,产品更新等变动原因导致抵押物贬值,固定利率情况下利率上升导致利率倒挂,使银行暴露于市场风险之下,住房、汽车等抵押物都有可能面临价格下跌的风险,使借款人对消费信贷的心理预期越来越差,一方面,在进入WTO后,关税大幅下调,汽车整体价格下降,一旦还贷发生困难,处置抵押物时无法足额还贷。另一方面,在宏观政策调控下,房价越趋理性,住房价值缩水难以弥补按揭的本金损失。

3应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若干措施

消费信贷发达的国家,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但我国商业银行刚刚进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上又有很多缺陷,应对风险能力脆弱,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引进外国风险管理机制,而应该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体系。具体措施为:

3.1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1)建立权威的征信机构。

这些机构由人民银行进行业务指导,其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在各银行通用,适用于一切个人消费信贷领域。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的时候应该付费,以保证征信机构的正常运转。该机构可进行实时跟踪,一旦发现不良信用记录随时调整其个人资信等级。对近三年信用良好的个人,按操作规程调高其信用等级。

(2)个人信用实名制度。

尽快在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以此掌握还款人收入的真实情况和贷后还款能力,同时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连网查询。个人信用实码制就是将可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信息资料都存在该编码下,当个人需要向有关方面提供自己信用信息情况十可通过信息编码查询。在美国,个人信用资料是以个人的社会福利号为统一标识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个人身份证来充当个人信用制度的统一标识是最为合理和可行的,考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合法公民的唯一标识码,而且公安部已经决定将身份证制成IC卡,加强了唯一性和防伪性。再加上我国实行了储蓄存款实名制,税务部门,公安部门都可通过个人身份证查询到有关的信息,以供信息汇总之用,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库。

3.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机构

在建立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各个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个人信用评级方案,以此作为放贷与否的基本标准,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对借款人的品格、资本与能力、环境、抵押品四个方面评估潜在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贷款的信用分析通常采用信用积分制度。根据这种方法,商业银行先选择某些体现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特征因素,如收入水平、居住情况、就业情况、年龄等,然后为每一特征因素配上相应的分数,最后根据借款人的特征累计其分数值,作出相应的贷款决策。目前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除了个人的资产信用状况外,还应该考虑个人的道德信用状况。

3.3建立银行内部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银行可以开发出具有以下功能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监管系统:(1)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通过输入客户身份证号码,一次性查询出借款人的消费信贷信用资料;(2)动态查询担保合作方可用担保额度和保证金帐户变动信息;(3)自动更新银行行业协会定期反映的个人信贷黑名单,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参考文献

[1]王爱俭.信用风险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炳炎,徐银.金融深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陈浪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曾康霖.信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6]玛格里特.米勒[美],王晓蕾,佟焱,穆长春译.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7

网贷平台要做好风控,得明确网贷平台的风险种类。由于网贷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有互联网+金融,具有双重属性,所以综合来看既具有传统的风险,也有新生风险。下面来介绍网贷的主要风险。

首先,技术风险。网贷是基于互联网存在的,而互联网离不开技术,分析技术风险很有必要。技术风险是指P2P网贷平台网络受到攻击后不能正常运转所带来的风险,常见有信息的泄露、账户被偷被盗、受到黑客攻击等可能风险,此外,网贷平台往往还存在被钓鱼网站复制的风险,以及大量的交易数据保存力度不够、网络上的电子签章不完善而造成证据链条的缺失,最后无法形成有效合同等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对于平台来说,数据信息安全和网络支付安全以及数据的实时备份对于平台来说很重要。

其次,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网贷平台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付短期负债的支付或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P2P网贷平台的投资人大多数是分散的,投资的额度小、期限短。美国比较成功的P2P网贷平台Lending Club贷款主要投向个人消费,特点是额度小、期限短,因而,对接标的时候很容易做到衔接,好处是资金链不会断裂,可以循环下去;对比国内的P2P网贷平台投资者也是比较分散,投资的金额小,期限较短,但借款人有小微企业、创业公司,他们借款额度大,期限长,那么对于网贷平台而言,需要做的工作就很多了,需要把标的进行拆解,一份变多份,再寻找合适的投资者,这样做就会导致资金与时间错配,流动风险随之产生。

第三,道德风险。作为投资人会看重平台高管的背景、经验以及过往经历。如果平台从创始之初目的不纯,平台跑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其次,平台的风控部门是否有银行、证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从业经验以及从事该岗位工作年限,是否有国内的系统培训,这些都关乎网贷平台是否严谨,风控部门能否发挥作用;还有,就是平台是否透明,流程和制度是否完善。一个好的平台会有完善的备案登记、第三方托管,确保平台不直接触碰资金,一旦动用资金就会有诸多问题存在,相关监管机构对私立资金池管得很严,问题往往由此产生。最后,一旦出现问题,有无设立风险准备金很重要,这种机制能在平台发生逾期和违约时对投资人给予一定保障,保护投资者利益。

第四,项目风险。项目造假风险。P2P是基于互联网交易的,如果借款人在注册时提供虚假信息包括身份证明、财产证明、信用记录等,平台根据这些信息对客户进行评价,生成报告,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出现问题,项目很可能就会出问题。网贷平台需要如政府部门提供的高质量的信息报告,否则会影响信用评价的质量。如果借款人真的造假,投资人将会投诉无门。其次,债务人违约风险。一般网贷平台的利率比较高,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十分看重。如果借款人真的违约了,投资者无法追回投资,造成巨大损失,这样平台的声誉也会跟着受损。平台方或者平台项目提供方得好好把关,对其中风险要仔细甄别,借款人的实际情况也得摸底。这些工作得线下完成,费时费力,十分考验平台。

二、网贷风控的发展方向

在监管意见正式出台之前,P2P平台靠自我约束发展。在对项目审核时考虑平台的自身品牌、声誉和长远发展。但是这类约束只是公司内部的战略方向和管理问题,不是法律层面约束。《暂行办法》逐步落实之后,网贷平台的技术、道德、流动性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最核心的题是针对项目风险,网贷平台究竟如何化解?

根据相关规定,网贷平台是这样定位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其中提到义务是“甄别筛选借贷信息”、“真实合法性进行必要审核”、“采取措施防范欺诈行为”、“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在《暂行办法》中,对风控描述是“网络贷款应当以小额为主。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根据本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同一借款人在本机构单笔借款上限和借款余额上限,防范信贷集中风险。”

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风控体系必不可少,在公司内部等级很高。而网贷平台业务比较复杂,但是其风控可以借鉴上述传统机构做法,总体而言会有两大发展方向:

一个方向是纯粹的信息中介平台的开发与维护,平台上只借款信息以及撮合借贷供需关系。这种中介模式中,借款人在平台借款信息,投资人根据借款各种资料和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作出投资与否决策。平台作为信息中介,要做的工作是对数据的深度挖掘、详尽地披露借款人信息,努力做到信息真实有效。这种模式其好处是平台不涉及信用担保,在这块做的比较出色的是上线较早的拍拍贷。从国际上看,纯中介模式一般对风险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风险不同定价。目的是减少筛选成本,帮助投资者更好找到标的。例如,在美国,市场高度发达,信息较为完善,个人违约成本很高,各类官方的和民营的征信措施十分齐全,市场流动性很高,模式很受欢迎。但在中国,风险定价还是无法做到,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投资人追求较为稳定收益,若发生违约事件,其影响会迅速放大,教育投资人自负盈亏很难。而《暂行办法》中提到“自行承担借贷产生的利息损失”,难度颇大。

另外一个方向是向传统金融机构靠拢,最终演变为类似于信托、私募这样的线上线下联动机构,成为大概念中资产管理机构成员。这个方向要求网贷平台具备较强的风控能力,这也是我们常见的风控方式,找好的项目、优质的借款人,对贷款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必要审核,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当平台真的朝这个方向发展时候,本质上已经接近资产管理机构了。一般流程是对项目进行筛选、审核、评价,类似金融产品开发,此过程中网贷平台按照投资人要求设定条件,比如抵押、质押、信用担保和担保公司、保理公司合作,就是一种产品生产设计过程。这个方向也是诸多大平台在做的事,比如已经在美国上市的宜人贷,借助专业团队,对风险进行把关,避免后续风险的出现。

但是,网贷平台质量不一,要求他们同时把客户开发、风险把控、产品设计、贷后管理、资产处置等做好是比较困难的,要求其他的贷款平台具有严格的风控体系不太现实。一方面,做完善的体系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目前的网贷平台盈利都比较困难了,前期大笔投入风险很大;另外一方面从业人员的素质堪忧,大都数人员都是从传统机构挖来的,经验不足,风控能力较弱。

三、在现有框架下如何做好项目风险的把控

2016年8月《暂行办法》开始落地实施,项目风险得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其一是回归本源分散风险。P2P网贷平台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一种补充,是普惠金融的一种,服务的对象是小微企业和个人,在当前互联网浪潮中,借助互联网技术服务中小微客户,客户对资金需求特点是小额、短期,平台要做的核心是加强流动性管理,牢记“小额、分散”,这样的发展思路会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开拓新的领域。

其二是平台走“轻资产”的路线,《指导意见》提到P2P定位是中介,信息整合,中介定位就是基于防范金融风险考量的,很多金融机构都会采用“轻资产”发展道路,投入低,产出高。P2P平台不能将自身局限在小的范围里,可以与众多渠道方合作。目前汽车和地产很火,可以和二手车商、房地产中介等渠道合作,对接其提供的项目,做“大通道”业务,转移风险承受的主体,也可大大减轻风险。此外,平台还得练好自身本领,加快大数据建设,实现平台业务参与主体信用精准定位,努力降低运营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而言之,网贷平台是金融的一个分支,具有金融属性。金融是风险与收益并存,注重的是稳健和安全,只有做好了基础风控安全,才可以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不再野蛮生长,开始回w理性,优胜劣汰,监管趋严背景下正规平台、较强创新能力、先进的技术、较好的用户体验和金融安全的网贷平台会有更好的发展。金融离不开风控,注重风控,牢记风控的金融创新模式才会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马亮.P2P网贷的风险分析及防控对策[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6):3-5.

[2]李渊琦,陈芳.我国P2P网贷的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J].上海金融,2015(7):78-81.

篇8

二、温州民间资本的投资路径与风险分析

(一)温州民间资本的房地产投资与风险分析

1998-2001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当地房地产,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开始在上海、杭州、北京、苏州、厦门、武汉等地置业,这就有了“温州购房团”。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万多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业界广泛认同的是,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商铺、公寓、别墅是温州人炒房的首选。

方兴未艾的房地产业正好给温州的闲资提供了一个出路,表面看起来的确如此,但深究起来,却是误入歧途。炒楼毕竟是短期的获利行为,一旦政策波动,或炒楼资金链断裂,其风险可想而之。姑且不论大量游资涌入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单以温州经济发展利益衡量,如此本该在产业推进中发挥作用的资金大量流失,对温州经济发展后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果10万温州人拿着1000个亿“炒楼”,那么这1000亿中已经参与到炒楼的部分,不过是支撑整个炒作市场的一个资本系数。而这无疑意味着,温州购房团正在撬起一个可怕的产业黑洞。此过程中银行实际在承担着大部分风险,不及时控制,最终将演变为一个巨大的金融黑洞。因为房地产市场模式,只要负担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钱,就可以拥有一座完整的房产。那么这1000亿游资,将托起一个规模达4000-5000亿的房地产市场,加上跟进的炒作资本,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和更庞大的房产市值,不啻是一个可怕的产业黑洞。

“炒房资金、民间借贷、实业投资”共同组成的温州资本正鏖战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温州“炒房团”所掌握的资金并非自有资金,还有外来参股的资金,资金模式是“金字塔”式的结构,有的甚至是从银行贷款或借高利贷而来的,一旦被套牢,这些家庭就会倾家荡产,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而高利贷本身也会带来风险,第一个是法律上的风险,因为民间金融目前在我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第二个是利率比较高,本身就有风险。

(二)温州民间资本的煤炭投资与风险分析

前些年,随着煤炭投资的不断升温,山西省也出台了许多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煤炭小企业的政策。温州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山西,进入煤矿。据统计,2005-2006年两年间,在山西估计有500多座温州人投资的小煤矿,总投资在500亿元以上。温州资本一度掌控了山西60%的小煤矿,年产煤炭8,0整理00万吨,占山西省煤炭总产量的1/5、全国的1/20。2009年,随着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出台的《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所涉及资源权价处置办法》,温州人在山西投资的500多亿元投资全部要进入被国有大型煤矿兼并或收购的行列。投资煤矿最大的风险就来自政府频繁的政策变化,其次是煤矿生产中的风险,如矿难等,这些风险是不能预料的。

温州富裕的民间资金形成了一个独有的融资模式,一项投资的背后总会牵连到很多家庭。温州资本深陷山西煤矿,直接连累温州民间资本,连累一批温州投资人。温州人在山西投资的小煤矿的关闭造成大量的民间债务和无数家庭的破产,很容易引发因民间融资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山西省此次整顿小煤矿“国进民退”的过程中,政府和国有企业更大的希望是,民营小煤矿能作价入股国有企业,这样既能保持民营投资的原有意向,同时也将减轻国有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经济负担。但是,温州投资者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兼并,民营小煤矿作价入股与国有企业合作,无疑等于破产。而由于中间费用比较大,增加了国有企业运行的成本。在鲜明的成本差距中,温州投资者心里都清楚将自己的煤矿作价入股大型国有企业的后果了。

(三)温州民间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及风险分析

创投实际上是建立在别人企业基础上的经营模式,这种投资方式更有选择性。在实体经济遇冷的情况下,温州资本又出现从房地产、煤炭、原油、棉花、股市中大幅回撤的迹象。人力资源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以及内需走软,导致温商的实业投资越来越难。因此,温州民资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势必将转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合一的领域。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上半年温州民间资本进入到PE领域的规模大致有1500亿元,除了外地的创投机构到温州募资外,温州本地也成立了近200家创投机构。但随着后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温州民间资本进入PE行业的步伐明显放缓,募资规模也出现显著下降。外地创投纷纷到温州募资的同时,温州本地的创投也在开始行动,并逐渐走向联合,以形成相对雄厚的资金团体,进行一些集中的股权投资。实业领域几乎已经无利可图,做实业的环境也越来越困难。温州民间资金正在抱团进入创投领域,已经有1500亿温州民间资金涌入了创投领域,成立投资基金数量达到300个。在经历了对房地产、矿产、棉花、股市、能源的投资之后,大量温州民间资金开始转向VC(创业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这是当前国际金融风暴下“温州热钱”的最新动向。VC、PE风险会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竞争加剧致估值升高。参与PE/VC的人越来越多,各路资本的流入,对项目的估值确实整体在提高。二是进入门槛低,成功门槛高。中国的创业是进入门槛低,成功门槛高。而在美国,看一个行业其他人做得差不多了,就不做了。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大家想的事情就是复制,看谁的钱多,比谁的融资能力强,以谁能上市为标准,很容易导致行业泡沫。三是风投不怕输钱怕输名声。目前一些风投企业出现诚信问题。

三、民间资本的开发路径与风险控制分析

(一)加快民间资本的对内市场开放

中国的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垄断的市场。应当放开和规范民间信贷。开放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市场准入的开放,第二个是在价格保护方面的开放,第三个是对于金融管制的开放。在进一步放开管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信贷机构,同时尽快放开民间信贷。对于目前相继开展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控制过严,应尽早放开过于僵硬的行政控制。现行制度对于设立小型信贷机构、对资金互助社的要求普遍偏高。应制定更加符合现实、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准入制度,并根据小型信贷机构的不同性质或规模,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据预测,目前温州民间资本总量大约在6000亿,一旦这些资本被激活,势必对温州民间资本有效配制以及引导温州经济健康发

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为民间资本开放垄断性行业

金融危机下,民间资本投资迎来新的发展良机,迎来了“走出去”的大好时机。长期以来,大量民间资本却并未进入实体经济的投资领域,而是大量集中在房地产、资源类商品、股票上,传统行业的竞争日渐白热化,效益回报已显疲态,投资空间有限;而有发展前景、高回报的产业垄断门槛高筑,民间资本很难分得一杯羹。金融危机肆虐下,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巨大民间资本的力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各种实体经济投资领域,这对于解决投资资金不足、振兴温州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保证温州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改革及其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为温州民间投资大展身手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同时,政策和法律环境的不断改善,也激发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为改善各地区基础设施的巨额国债投资,间接拉动了民间投资。

(三)加快设立创投引导基金,规范与引导温州民间资本流动

随着山西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国务院“新国十条”等一系列楼市调控措施的出台,大量民间资金回流到温州。如何将民间分散的可投资资金有效转化成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本金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温州股权营运中心、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即将运作之际,建议抓紧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民间资金的对接和引导力度,使得巨额的民间资本为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四)政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规避投资风险

篇9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各种信贷活动将越来越多,消费者参加的信贷活动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者信用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为保证中国金融秩序的稳定,结合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提出行之有效的消费者信用评价体系,对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及时识别消费者信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来看,中国金融界和理论界对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宏观上的、定性分析为主,微观层次上的应用研究很少,定量分析模型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还须加强和推广。中国消费信贷起步较晚,早期一般用判断式信用评分,银行通过借款申请人在申请书上填写的内容来判断贷与不贷,贷款多少,长短期限等,是一种经验式的、人为因素较多的判断方式。至于个人信用评分,在中国商业银行中,有些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有些还刚刚起步。中国现有的消费者评分体系主要是借鉴国外银行的消费者信用评分体系,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后形成本系统的评分体系。由保障支持、经济支持、稳定情况和消费者背景四部分内容组成,采用百分制。消费者信用评分体系的推出,使银行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评价贷款人的信用,促进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并能有效地规避放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但目前中国这一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传统的分析模型,没有借助一些量化的数学模型,不具备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信用风险决策的需要。本文对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作出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初步建设思路。

一、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现状

计划经济时期,受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限制,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结构中一直强调“重积累,轻消费”。在当时的就业制度和分配制度下,居民既无提高消费水平的动机,也无能力和手段,消费信贷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居民消费开始出现个性化趋势,一些不受传统观念约束的消费者开始不满足于自我积累、渐次提高的消费习惯,希望能借助于消费信用来获得超前消费的享受,在这种背景下,消费信贷呼之欲出。

随着20世纪8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国开始探索住房消费信贷,耐用消费品的信用消费也在一些地方自发地出现。国内消费信贷发展的最初形式是由工商企业向居民提供的分期付款,但不久就发现这种做法反而加剧了企业资金流动的困难,因此,中国企业畸高的资产负债比例状况迫使消费信用的实现形式由商业信用转向银行信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对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提供分期付款的金融机构(如上海银通信托公司)。1998年以后,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进入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参与者迅速增加,业务量稳步提高,消费信贷的涉及面也由一般大件商品扩展到汽车、住房甚至高等教育。可以这样说,当前中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市场框架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能提供一定规模和品种信贷资金的市场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为了配合国家启动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消费贷款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已形成了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教育贷款为主的消费信贷体系。

中国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不仅发展、壮大、活跃了中国信贷市场,而且对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999年,中国消费市场开始出现转旺的势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1%,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2000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消费品市场出现稳定增长态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 33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还促进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银行来说,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扩大了银行信贷业务领域,改善了银行资产结构,增加了银行业务收入。

虽然发展迅速,但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发育仍然不足。尽管中国金融机构发放的消费信贷总额到2000年6月已达2 500多亿元,但消费信贷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所占比例仍不到3%。1999年,全国贷款购车的数量仅30 000多辆,与当年180多万的汽车销售量比,微乎其微。即使在消费信贷最旺的上海市,近两年来新增的25 000多辆私车中,仅有1/3左右是通过银行贷款支付的。消费信贷不仅比重偏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消费信贷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2000年6月末,上海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已达427亿元,占全国消费信贷总额的17%。

二、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制度约束分析

1.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分配结构失衡是制约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因素。众所周知,消费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消费倾向。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高积累,低消费”的大分配政策,积累一般在35%左右,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政策向居民倾斜,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近些年来,居民收入增长趋缓,1994―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为8.8%、4.9%、3.3%、3.3%和3.1%,呈持续下降态势。另外,由于收入分配不公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偏低。

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预期支出增加,是制约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福利制度受到极大的触动,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的条件下,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明显;与此同时,住房、保险、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改革的持续进行,导致居民支出预期大幅度上升,这必然使居民压缩即期支出,增加储蓄,居民的消费倾向进一步下降。

3.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消费信贷的成本过高,抑制了消费信贷的需求。在中国,直到现在还未确立科学的个人资信评价体系,个人信用度很低。各家银行在推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无法采取有力措施来控制信贷风险,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疑虑重重,为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不得不设置严格的条件和烦琐的手续。我认为,中国消费信用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信用制度不健全。消费信贷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信用,如果一个社会缺乏信用,消费信贷是不可能发达的。一项研究显示,消费者破产档案记录中总体债务的平均挽回率仅为25%。资产评估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采用一些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对消费者的信用进行评估,成为抵御严重的信用损失的第一道关隘。

4.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涉及消费信贷的法规有:《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借款合同条例》、《票据法》、《贷款通则》、《合同法》、《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商业银行自营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的层次较低,有的是为生产性信贷而立,有的已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这就导致消费信贷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可依,随意性很大,出现很多问题,如金融机构业务运作较紊乱、消费者在消费信贷中处于不公平地位、消费信贷的担保机制发育严重不良等。

(二)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的分析

中国消费信贷的障碍和制约因素从消费者来看,首先是其消费观念问题。受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影响,不少人觉得借钱消费总不踏实;相当多的家庭对消费信贷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较弱,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还不乐观。据统计,在城市家庭总数中,收入最高的家庭占10%,他们承受150 000元以上的消费信贷;高收入家庭和中高收入家庭占30%,他们能承受50 000元~150 000元的消费信贷;余下约40%的家庭基本不具备承受消费信贷的能力。现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住房、医疗、就业、养老、教育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相继实施。虽说部分家庭有些积蓄,但一想到今后的买房、医疗费用支出、孩子的教育投资以及自己的养老等就不可能随便花钱了。办理消费信贷需要严格的条件和烦琐的手续,也使想利用消费信贷的人望而却步。

另外,消费需求结构与产品结构脱节也制约着消费信贷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二十年可承受的贷款本息情况为: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能承受10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占城镇居民20%的中等收入户能承受5万元以上的消费贷款。但是,一方面,长期以来,住房、汽车的购买主体是单位,在公款消费的巨大购买力支撑下,商品房、汽车的价格居高不下,大大超过普通家庭的购买力。另一方面,中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自主开发能力弱,能够吸引居民消费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很少,导致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和企业产品积压并存,进而导致市场消费无热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潜力的发挥。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消费已逐步浮出水面,住房按揭、汽车贷款、教育贷款、信用卡等各种个人消费贷款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在消费信贷热不断升温的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均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手段与方法均较落后,其中缺乏一套有效的个人信用评分方法是阻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虽然在金融业实行了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及风险管理制度等,但金融诈骗还是时有发生,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都较大,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各种信贷活动将越来越多,消费者参加的信贷活动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者信用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为保证中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实行消费者信用评分制度,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及时识别消费者信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爱俭,孟昊.建立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1,(2).

[2]张丽红.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障碍及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

篇10

(一)温州民间资本的房地产投资与风险分析

1998-2001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当地房地产,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开始在上海、杭州、北京、苏州、厦门、武汉等地置业,这就有了“温州购房团”。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万多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业界广泛认同的是,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商铺、公寓、别墅是温州人炒房的首选。

方兴未艾的房地产业正好给温州的闲资提供了一个出路,表面看起来的确如此,但深究起来,却是误入歧途。炒楼毕竟是短期的获利行为,一旦政策波动,或炒楼资金链断裂,其风险可想而之。姑且不论大量游资涌入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单以温州经济发展利益衡量,如此本该在产业推进中发挥作用的资金大量流失,对温州经济发展后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果10万温州人拿着1000个亿“炒楼”,那么这1000亿中已经参与到炒楼的部分,不过是支撑整个炒作市场的一个资本系数。而这无疑意味着,温州购房团正在撬起一个可怕的产业黑洞。此过程中银行实际在承担着大部分风险,不及时控制,最终将演变为一个巨大的金融黑洞。因为房地产市场模式,只要负担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钱,就可以拥有一座完整的房产。那么这1000亿游资,将托起一个规模达4000-5000亿的房地产市场,加上跟进的炒作资本,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和更庞大的房产市值,不啻是一个可怕的产业黑洞。

“炒房资金、民间借贷、实业投资”共同组成的温州资本正鏖战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温州“炒房团”所掌握的资金并非自有资金,还有外来参股的资金,资金模式是“金字塔”式的结构,有的甚至是从银行贷款或借高利贷而来的,一旦被套牢,这些家庭就会倾家荡产,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而高利贷本身也会带来风险,第一个是法律上的风险,因为民间金融目前在我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第二个是利率比较高,本身就有风险。

(二)温州民间资本的煤炭投资与风险分析

前些年,随着煤炭投资的不断升温,山西省也出台了许多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煤炭小企业的政策。温州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山西,进入煤矿。据统计,2005-2006年两年间,在山西估计有500多座温州人投资的小煤矿,总投资在500亿元以上。温州资本一度掌控了山西60%的小煤矿,年产煤炭8,000万吨,占山西省煤炭总产量的1/5、全国的1/20。2009年,随着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出台的《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所涉及资源权价处置办法》,温州人在山西投资的500多亿元投资全部要进入被国有大型煤矿兼并或收购的行列。投资煤矿最大的风险就来自政府频繁的政策变化,其次是煤矿生产中的风险,如矿难等,这些风险是不能预料的。

温州富裕的民间资金形成了一个独有的融资模式,一项投资的背后总会牵连到很多家庭。温州资本深陷山西煤矿,直接连累温州民间资本,连累一批温州投资人。温州人在山西投资的小煤矿的关闭造成大量的民间债务和无数家庭的破产,很容易引发因民间融资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山西省此次整顿小煤矿“国进民退”的过程中,政府和国有企业更大的希望是,民营小煤矿能作价入股国有企业,这样既能保持民营投资的原有意向,同时也将减轻国有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经济负担。但是,温州投资者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兼并,民营小煤矿作价入股与国有企业合作,无疑等于破产。而由于中间费用比较大,增加了国有企业运行的成本。在鲜明的成本差距中,温州投资者心里都清楚将自己的煤矿作价入股大型国有企业的后果了。

(三)温州民间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及风险分析

创投实际上是建立在别人企业基础上的经营模式,这种投资方式更有选择性。在实体经济遇冷的情况下,温州资本又出现从房地产、煤炭、原油、棉花、股市中大幅回撤的迹象。人力资源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以及内需走软,导致温商的实业投资越来越难。因此,温州民资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势必将转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合一的领域。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上半年温州民间资本进入到PE领域的规模大致有1500亿元,除了外地的创投机构到温州募资外,温州本地也成立了近200家创投机构。但随着后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温州民间资本进入PE行业的步伐明显放缓,募资规模也出现显着下降。外地创投纷纷到温州募资的同时,温州本地的创投也在开始行动,并逐渐走向联合,以形成相对雄厚的资金团体,进行一些集中的股权投资。实业领域几乎已经无利可图,做实业的环境也越来越困难。温州民间资金正在抱团进入创投领域,已经有1500亿温州民间资金涌入了创投领域,成立投资基金数量达到300个。在经历了对房地产、矿产、棉花、股市、能源的投资之后,大量温州民间资金开始转向VC(创业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这是当前国际金融风暴下“温州热钱”的最新动向。VC、PE风险会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竞争加剧致估值升高。参与PE/VC的人越来越多,各路资本的流入,对项目的估值确实整体在提高。二是进入门槛低,成功门槛高。中国的创业是进入门槛低,成功门槛高。而在美国,看一个行业其他人做得差不多了,就不做了。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大家想的事情就是复制,看谁的钱多,比谁的融资能力强,以谁能上市为标准,很容易导致行业泡沫。三是风投不怕输钱怕输名声。目前一些风投企业出现诚信问题。

三、民间资本的开发路径与风险控制分析

(一)加快民间资本的对内市场开放

中国的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垄断的市场。应当放开和规范民间信贷。开放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市场准入的开放,第二个是在价格保护方面的开放,第三个是对于金融管制的开放。在进一步放开管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信贷机构,同时尽快放开民间信贷。对于目前相继开展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控制过严,应尽早放开过于僵硬的行政控制。现行制度对于设立小型信贷机构、对资金互助社的要求普遍偏高。应制定更加符合现实、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准入制度,并根据小型信贷机构的不同性质或规模,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据预测,目前温州民间资本总量大约在6000亿,一旦这些资本被激活,势必对温州民间资本有效配制以及引导温州经济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为民间资本开放垄断性行业

金融危机下,民间资本投资迎来新的发展良机,迎来了“走出去”的大好时机。长期以来,大量民间资本却并未进入实体经济的投资领域,而是大量集中在房地产、资源类商品、股票上,传统行业的竞争日渐白热化,效益回报已显疲态,投资空间有限;而有发展前景、高回报的产业垄断门槛高筑,民间资本很难分得一杯羹。金融危机肆虐下,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巨大民间资本的力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各种实体经济投资领域,这对于解决投资资金不足、振兴温州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保证温州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改革及其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为温州民间投资大展身手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同时,政策和法律环境的不断改善,也激发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为改善各地区基础设施的巨额国债投资,间接拉动了民间投资。

(三)加快设立创投引导基金,规范与引导温州民间资本流动

随着山西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国务院“新国十条”等一系列楼市调控措施的出台,大量民间资金回流到温州。如何将民间分散的可投资资金有效转化成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本金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温州股权营运中心、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即将运作之际,建议抓紧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民间资金的对接和引导力度,使得巨额的民间资本为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四)政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规避投资风险

篇11

(一)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最后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限。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

(二)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以对资金流、物流的控制为基础的,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三)市场风险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首先,受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是在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以大客户为核心,而以它的上下游为扩展。这条供应链上的一系列企业在产业经济学意义上被定义为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给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发放贷款是具有连带的信用风险的,这是因为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企业的问题将通过供应链传导给整个链上的企业。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其次,供应链上主要受信企业规模较小。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最后,银行授信以交易为基础决定其风险与传统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传统业务中,银行会将目光放在企业的评级、财务状况上,不会对企业的每笔交易都做调查。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如果企业造假交易信息而银行又没有及时发现,就会产生巨大的信用风险。在控制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银行也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说授信以交易为基础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与传统信贷不同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流程与传统业务一样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但是侧重点不同。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对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判断和分类。这部分做法和传统信贷业务基本一致,但识别风险时,要注意与传统业务风险种类的区别。

风险度量则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与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传统信贷业务有开展多年积累的数据基础,各银行都有完备的数据库,量化分析时有比较成熟的模型。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数据积累少,且客户群中小企业较多,所以目前并不具备量化模型评估的条件。这就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度量时注意数据的积累,逐步推进风险量化与模型构建。

风险控制指银行采取相应措施将分析结果中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通常意义上,银行对于风险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防范、风险抑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等。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风险转移和保险还很不普遍,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主要通过操作控制来完成,因此风险控制在此业务风险管理中是很重要的步骤。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一)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因为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具有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不要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约束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引入新的企业背景与交易实质共同作为评判因素的风险管理系统。

(二)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群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线,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

(三)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因为贷后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比传统业务要高,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注意对其资格的审查,并且随时进行抽查。

(四)逐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构建完善模型的基础就是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所以银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开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模型,使此业务今后的风险管理成本减少、更有效率。

篇12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现象的产生,反映出人类从狩猎、游牧和农业社会中,自然地过渡到商业社会的过程。在商业社会中,通过彼此依存、专业分工和贸易交流,人类可以大规模提高生产力。资本是一种“魔力”,它可以提高生产力,创造剩余价值。亚当・斯密给予的启示是,资本不是积累下的财产,而是蕴藏在财产中的一种潜能,它能够衍生新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根本属性是一种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资本的这种特有属性,促使温州民间资本极其活跃。保守估计,温州民间资本至少有6000亿之多,投向可分为两类,一类投进了实体经济,从实业到实业,比如从制鞋、制革、打火机、电器等,已在全国投资3万家工业企业,总额达3000亿元,并建立了300多个专业市场,目前通过因势利导,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背景下,这部分资金正投向新产业、新项目;另一类则进入了流动性很强的领域,不少温州商人虽然做制造业,但并不满意制造业5%-8%的毛利率,普遍希望可以获取更多更快的财富效应,集资款转化为“投机资金”,到处炒煤、炒房、炒股等,这部分资本流动性比较高,需要引导和规范,因为它的盲目性强,运作中很容易造成风险。

二、温州民间资本的投资路径与风险分析

(一)温州民间资本的房地产投资与风险分析

1998-2001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当地房地产,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开始在上海、杭州、北京、苏州、厦门、武汉等地置业,这就有了“温州购房团”。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万多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业界广泛认同的是,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商铺、公寓、别墅是温州人炒房的首选。

方兴未艾的房地产业正好给温州的闲资提供了一个出路,表面看起来的确如此,但深究起来,却是误入歧途。炒楼毕竟是短期的获利行为,一旦政策波动,或炒楼资金链断裂,其风险可想而之。姑且不论大量游资涌入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单以温州经济发展利益衡量,如此本该在产业推进中发挥作用的资金大量流失,对温州经济发展后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如果10万温州人拿着1000个亿“炒楼”,那么这1000亿中已经参与到炒楼的部分,不过是支撑整个炒作市场的一个资本系数。而这无疑意味着,温州购房团正在撬起一个可怕的产业黑洞。此过程中银行实际在承担着大部分风险,不及时控制,最终将演变为一个巨大的金融黑洞。因为房地产市场模式,只要负担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钱,就可以拥有一座完整的房产。那么这1000亿游资,将托起一个规模达4000-5000亿的房地产市场,加上跟进的炒作资本,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和更庞大的房产市值,不啻是一个可怕的产业黑洞。

“炒房资金、民间借贷、实业投资”共同组成的温州资本正鏖战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温州“炒房团”所掌握的资金并非自有资金,还有外来参股的资金,资金模式是“金字塔”式的结构,有的甚至是从银行贷款或借高利贷而来的,一旦被套牢,这些家庭就会倾家荡产,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而高利贷本身也会带来风险,第一个是法律上的风险,因为民间金融目前在我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第二个是利率比较高,本身就有风险。

(二)温州民间资本的煤炭投资与风险分析

前些年,随着煤炭投资的不断升温,山西省也出台了许多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煤炭小企业的政策。温州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山西,进入煤矿。据统计,2005-2006年两年间,在山西估计有500多座温州人投资的小煤矿,总投资在500亿元以上。温州资本一度掌控了山西60%的小煤矿,年产煤炭8,000万吨,占山西省煤炭总产量的1/5、全国的1/20。2009年,随着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出台的《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所涉及资源权价处置办法》,温州人在山西投资的500多亿元投资全部要进入被国有大型煤矿兼并或收购的行列。投资煤矿最大的风险就来自政府频繁的政策变化,其次是煤矿生产中的风险,如矿难等,这些风险是不能预料的。

温州富裕的民间资金形成了一个独有的融资模式,一项投资的背后总会牵连到很多家庭。温州资本深陷山西煤矿,直接连累温州民间资本,连累一批温州投资人。温州人在山西投资的小煤矿的关闭造成大量的民间债务和无数家庭的破产,很容易引发因民间融资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山西省此次整顿小煤矿“国进民退”的过程中,政府和国有企业更大的希望是,民营小煤矿能作价入股国有企业,这样既能保持民营投资的原有意向,同时也将减轻国有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经济负担。但是,温州投资者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兼并,民营小煤矿作价入股与国有企业合作,无疑等于破产。而由于中间费用比较大,增加了国有企业运行的成本。在鲜明的成本差距中,温州投资者心里都清楚将自己的煤矿作价入股大型国有企业的后果了。

(三)温州民间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及风险分析

创投实际上是建立在别人企业基础上的经营模式,这种投资方式更有选择性。在实体经济遇冷的情况下,温州资本又出现从房地产、煤炭、原油、棉花、股市中大幅回撤的迹象。人力资源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以及内需走软,导致温商的实业投资越来越难。因此,温州民资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势必将转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合一的领域。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上半年温州民间资本进入到PE领域的规模大致有1500亿元,除了外地的创投机构到温州募资外,温州本地也成立了近200家创投机构。但随着后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温州民间资本进入PE行业的步伐明显放缓,募资规模也出现显著下降。外地创投纷纷到温州募资的同时,温州本地的创投也在开始行动,并逐渐走向联合,以形成相对雄厚的资金团体,进行一些集中的股权投资。实业领域几乎已经无利可图,做实业的环境也越来越困难。温州民间资金正在抱团进入创投领域,已经有1500亿温州民间资金涌入了创投领域,成立投资基金数量达到300个。在经历了对房地产、矿产、棉花、股市、能源的投资之后,大量温州民间资金开始转向VC(创业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这是当前国际金融风暴下“温州热钱”的最新动向。VC、PE风险会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竞争加剧致估值升高。参与PE/VC的人越来越多,各路资本的流入,对项目的估值确实整体在提高。二是进入门槛低,成功门槛高。中国的创业是进入门槛低,成功门槛高。而在美国,看一个行业其他人做得差不多了,就不做了。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大家想的事情就是复制,看谁的钱多,比谁的融资能力强,以谁能上市为标准,很容易导致行业泡沫。三是风投不怕输钱怕输名声。目前一些风投企业出现诚信问题。

三、民间资本的开发路径与风险控制分析

(一)加快民间资本的对内市场开放

中国的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垄断的市场。应当放开和规范民间信贷。开放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市场准入的开放,第二个是在价格保护方面的开放,第三个是对于金融管制的开放。在进一步放开管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信贷机构,同时尽快放开民间信贷。对于目前相继开展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控制过严,应尽早放开过于僵硬的行政控制。现行制度对于设立小型信贷机构、对资金互助社的要求普遍偏高。应制定更加符合现实、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准入制度,并根据小型信贷机构的不同性质或规模,设定不同的监管要求。据预测,目前温州民间资本总量大约在6000亿,一旦这些资本被激活,势必对温州民间资本有效配制以及引导温州经济健康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为民间资本开放垄断性行业

金融危机下,民间资本投资迎来新的发展良机,迎来了“走出去”的大好时机。长期以来,大量民间资本却并未进入实体经济的投资领域,而是大量集中在房地产、资源类商品、股票上,传统行业的竞争日渐白热化,效益回报已显疲态,投资空间有限;而有发展前景、高回报的产业垄断门槛高筑,民间资本很难分得一杯羹。金融危机肆虐下,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巨大民间资本的力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各种实体经济投资领域,这对于解决投资资金不足、振兴温州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保证温州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改革及其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为温州民间投资大展身手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同时,政策和法律环境的不断改善,也激发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为改善各地区基础设施的巨额国债投资,间接拉动了民间投资。

(三)加快设立创投引导基金,规范与引导温州民间资本流动

随着山西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国务院“新国十条”等一系列楼市调控措施的出台,大量民间资金回流到温州。如何将民间分散的可投资资金有效转化成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本金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温州股权营运中心、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即将运作之际,建议抓紧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民间资金的对接和引导力度,使得巨额的民间资本为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四)政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规避投资风险

规范设置投资准入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对各类投资主体的市场准入实行同等标准,不得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附加条件,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支持民间资本以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TOT (转让―经营―移交)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及其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竞争;要逐步提高政府采购民营企业产品、工程和服务的比例。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设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项目用地、财政资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民间资本利用现有土地和厂房,加快传统特色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逐步扩大财政资金扶持民间投资的各类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等项目。

四、结论

如何合理配置温州民间资本,规避投资风险以及无序投资带来的经济秩序混乱,是当前温州民间资本流向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将民间资本流动与政府服务联系起来,建立一种沟通渠道,将民间资本诉求与政府诉求有机协调。因此,建立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是政府对民间金融服务创新的一种探索。建立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旨在鼓励和引导民间发挥整合效应,合法规范地投入到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促进温州产业提升,企业转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通过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这个平台,保障温州丰厚的民间资本有序有效地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社会事业、传统产业改造工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环保节能、高效农业、新材料等高新产业等领域。这在给温州民间资本带来合理投资路径的同时,也使得游走于灰色、非法边缘的温州民间资本有望实现转型,迈向了阳光化、合法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彭文斌.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J].复旦

大学博士论文,2008.

[2]沈锡权.金融危机下,六千亿元温州民资何去何从[J].经

济参考报,2008.

[3]陆,林明光.温州民间资本借贷对银行信贷影响的

篇13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其经营领域不断扩大。与金融产品创新的相关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产品创新逐步成为业务拓展的着力点。同时,国内市场的金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金融消费方式变化快速,市场份额逐步细化,银行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加速产品创新的进程。从金华市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结构分布上来看,主要有资产创新产品、负债创新产品、中间业务创新产品。其中,

资产类产品尤其是信贷产品创新是领头军,占据主导地位:

负债类创新产品种类繁多。理财产品成为创新亮点;

中间业务类创新以传统形式为主。创新层次较低。

当前,金华市辖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产品仍然以传统形式为主,主要集中在结算承兑业务、结售汇业务、交易类业务、收付业务等领域,虽然中间业务类创新品种多、交易金额大。但多数停留在劳务层面上,创新的层次较低,投人多却收益不甚理想。

金融产品创新不仅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产生广泛影响,对整个经济有效运行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金融产品创新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繁荣的同时对银行信贷运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金融产品创新对信贷运行的积极作用

1、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了融资方式畅通了信贷运行。

(1)围绕客户需求的信贷产品创新,促进了信贷市场细分。近年来住房、汽车、创业、助学等个人消费贷款发展迅猛,如金华成泰合作银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贴息贷款,义乌合作银行的新农村建设住房配套贷款,兰溪合作银行的青年创业贷款,浦江农村信用联社的“圆梦”助学贷款,磐安农村信用联社的下山移民专项贷款等创新产品的推出,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信贷需求。

(2)针对担保抵押难的信贷产品创新,克服了融资障碍。如发挥当地乡村党政组织的力量,以“小额农贷、自报公议”形式对小额农贷实行信用放款,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创新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由规定户数以上企业自愿组成联保小组,交纳一定风险金后,可以按风险金的倍数对联保企业授信发放贷款;利用权证关系创新的质押贷款,如仓单质押贷款、商铺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等。

(3)根据不同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创新,扩大了信贷投放。金华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经营贸易的特点,利用保函、信用证打包、承兑汇票贴现等金融工具,为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扩大了信贷覆盖面。

(4)结合科技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创新,提供了信贷便利。根据中小企业“短、频、急”的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的网上自助融资产品,如工商银行的“网贷通”、建设银行的“网络速贷通”等,开创了“鼠标+电话=提款+还款+查询”的中小企业新型信贷业务办理模式,借助科技力量减少了放贷环节,极大地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的放贷速度。

2、金融产品创新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

(1)金融产品创新蕴藏着降低信贷风险的契机。如浮动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票据,可减少金融机构筹资的利率风险;发行短中期可转让债券、附带各种兑现条款和保证条款的长期债券,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主动负债并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对一些数额大、周转慢的信贷资产实施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好的证券,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减少了经营风险。

(2)金融产品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信贷风险。信息技术进步、外部环境的逐步宽松,催生了跨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的金融产品,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使得金融市场间的关联程度不断提高,银行与证券、保险的合作不断深化。

二、金融产品创新对信贷运行的负面影响

1、金融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产生了一定影响。

(1)金融产品创新使货币供求机制发生明显变化。在货币供给和需求方面,金融产品创新趋势主要通过减少现金量。降低现金和交易性存款的比例来影响货币乘数。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货币的电子化发展不仅使现金和交易性存款比例降低,通货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也被降低,这一方面使整个金融机构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却减弱了人们对于货币的名义需求。

(2)金融产品创新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降低。首先,金融产品使得货币控制的目标复杂化。这主要是因为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增强,对于中央银行,无论从货币总量还是从利率来调节经济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障碍。其次,金融产品创新限制了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将大量资金从银行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规避了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政府和中央银行债券作为抵押向中央银行借人准备金,这使得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能力减弱。第三,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了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一方面金融产品的创新影响了金融运行的过程,扩大了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扩张金融产品的创新给居民和企业所进行的经济行为带来了不可预测性,扩大了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3)金融产品创新弱化了利率杠杆的调控效果。在目前我国受管制程度不同的双轨利率条件下,实体经济可以利用金融创新产品在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选择相应的信用支持,使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杠杆调控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作用一定程度被抵消。如提高存、贷款利率是为了抑制需求,但金融创新产品的替代效应使反映资金价格的贷款利率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此外,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投资实际收益的提高,又使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名义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力下降。

2、金融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商业银行对产品创新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当前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的主要动机是扩张和抢占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新较少。由于产品创新机制与市场营销机制的责权利还未有机统一,重产品开发数量、轻市场评估的问题相对突出,容易造成产品创新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降低新产品的适应性和盈利性,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创新效率的提高。

(2)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有限。目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从同行业模仿引进的较多,具有自

身特色的原创型创新较少。商业银行间的创新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使各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品种大同小异,没有对客户需求进行细分。由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同质化倾向,市场适应性有限,不能够满足不同客户、不同时段、不同范围上的融资需求。

(3)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能力亟待提高。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一些创新业务缺乏应有的监管和制度的规范,使次级抵押贷款的过度创新、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的杠杆经营模式都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市场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树立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意识和精品意识,加大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估,有效防范金融产品过度创新引发的信贷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引导金融产品创新推动信贷平稳运行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一是逐步将金融创新产品纳入货币供应量范畴。蓬勃发展的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影响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加以改进和调整,将部分金融创新产品纳入货币供应量范畴,提高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的可控性。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突破原有的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范围来界定货币层次的传统框架,按照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货币层次;将部分表外业务活动创造的具有很强“支付性”和“结算性”的产品,统计到货币当中去:遵从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或负债之间职能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权重,按照相应的层次,计人货币供应量。

二是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调控。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决定货币供求和价格水平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复杂。因此,中央银行应针对市场变化情况和金融创新的实际,综合运用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等数量型工具和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适时适度调节货币供应量目标,对货币供需和信贷运行进行调控,保证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完善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金融创新的基础,要稳步推进以Shibor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快债券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利率对调节资金供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丰富金融市场投资和融资产品,扩展金融资产配置空间,使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收缩自如,完善包括金融产品创新在内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二)构建有效的创新保障机制

一是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要把握金融创新的合理方向,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自身经验,坚持稳健经验的理念,积极稳妥地推进创新工作,特别是要注重结合我国金融环境特点,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所取舍和侧重,设计适合自身优势的创新产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

二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的机制建设。完善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流程是商业银行开展高效创新的制度保障,商业银行要把产品创新与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和提高核心竞争力衔接起来,对现有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革新,建立覆盖新产品开发设计、推广和评估等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体系,完善产品规划、激励机制、市场细分、品牌化发展、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设计。

三是着力提高基础性金融资产的质量。基础性资产是金融创新的基础,证券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在一定条件下会从风险转移工具变成风险放大的工具,而转化的关键条件就是基础资产质量。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应吸取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不能盲目地复制西方国家的新型金融产品,严格把握基础资产的质量关,进一步夯实金融创新的基础。

四是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国内商业银行应立足于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在吸取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掌握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辩证分析金融创新的收益、风险和成本及其管理问题,建立和强化金融创新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机制,全面提升金融创新的专业水平。

(三)提高金融创新风险的防控能力

一是增强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防范意识。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并切实贯穿到产品创新的各个环节,确立风险管理的主导地位,通过建立风险文化将风险管理内化到每一个员工,从金融产品开发、销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建立风险意识。同时,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不仅要着眼于眼前,还要延伸到未来,考虑不同种类的产品创新之间的风险互动和强化效应,对产品创新的可能风险要进行甄别,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各个层面充分估计存在的风险。

二是注重把握好金融产品创新的“度”。金融产品创新须与市场发育成熟程度,与市场组织、制度、机制的健全程度以及市场发展潜力与空间的大小等相适应。要将金融创新产品内涵的隐性风险分析透彻并进行合适的披露,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严格的风险监控。对市场发展需要、但自身条件不具备的金融创新产品应充分论证,积极培育,择机推出。同时,金融产品创新应坚持全面、协调推进的原则,着眼于市场的长远发展,重视金融产品的全方位、多层次创新。

三是完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要坚持审慎经营理念,积极开展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在分析产品创新链和风险链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产品创新风险跟踪和反馈市场变化的风险管理机制。要重视金融创新链上的风险传染。着力构建面向业务和面向流程的风险免疫机制,发挥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分散作用,而克制其风险传染。要建立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各类风险计量方法和披露制度,将风险管理机制涵盖整个金融产品创新全过程,强化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

四是优化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高效合规地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吸取华尔街不对称激励以及缺少有效约束的教训,优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兼顾短期与长期、风险与收益、规模与结构,避免和防止盲目性、短期化、不顾风险和片面追求规模的金融创新行为。

(四)加强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