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贸易企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国际贸易开展的起因在于互通有无和提高消费者剩余。中小企业在企业的缝隙中生存,以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灵活性,起着拾漏补缺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品种的多样性,还是因为地区间的成本差异产生的价格竞争力,都使得中小企业成为国际间活跃的贸易主体。
1、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性
(1)从自身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自身竞争力的增强是有益的。首先,作为最直接的效果,中小企业可通过国际化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各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1样,当国际竞争激烈时,中小企业可以在国外寻找低竞争的销售市场。其次,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中小企业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企业要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与国内市场相比,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国际竞争将迫使中小企业谨慎行事,不断学习,灵活机动地调整。此外,国际竞争还有助于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积蓄,成功的国际竞争可以为企业树立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吸引人才等等。
(2)从宏观角度来看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看。首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劳动力供给丰富,在国际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但是,又由中国长期被排斥在GATT和WTO成员国之外,中国的出口严重依赖于外贸零售商。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形成千军万马搞外贸的格局,可以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剩余经济条件下,大企业虽然效率极高,由于受到社会有效需求的限制,往往开工不足,导致社会就业的急剧衰减。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设备简单,易于及时改变生产方向,可以比较好地符合消费者标新立异的需求。所以,中小企业对维持较高的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社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社会有效购买力也相应随之降低的趋势下,市场的非均衡现象成为剩余经济最为普遍的现象和最为棘手的问题。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贸易,对缓解市场的非均衡压力,避免过度竞争具有积极的作用。
2、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比较优势
1般地说,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1,品种的多样性;其2,在1定程度上表现为绝对成本优势。
1、品种的多样性。在现代大机器工业条件下,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产都成为可能,而且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但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仍然存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企业生产品种的单调性。具体地说,尽管大企业具备强劲的生产能力,但是它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那些社会总需求小而缺乏弹性的商品,大机器作业显得无能为力。同样,需求具有多样性要求的产品或品种大企业、大机器生产也不如中小企业得心应手。所以,在生产品种和小批量的商品方面,中小企业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绝对的灵活性。在国际市场上只要存在对多品种、小批量商品的需求,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具有它的必然性。
2、在价格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1般来说,在国际统1大市场条件下,大企业广泛地采用机器体系进行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单位商品分摊的固定费用,而且可以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但是,在市场容量相对小的细分市场上,由于受到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特点所限,大机器工业的优越性无法显现出来,中小企业的半机械化作业甚至手工作业的所需的设备简单、投资较少、调试方便、改变生产方向容易,因此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成本可能低于大企业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体系。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特别是那些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中小型工贸公司,成本低廉,生产方向选择灵活,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外市场,在国际贸易方面大有所为。
(2)存在的问题
自由竞争能够充分发挥各市场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与缺陷。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也出现1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的价格竞争、信息不灵通和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等问题。
1、价格竞争。毫无疑问,在贸易条件不发生过度恶化的条件下,千军万马搞外贸可以扩大出口。但是,如果外贸经营主体过多,就会导致单纯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在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需求弹性为负无穷大。也就是说,价格变动的趋势与需求量变动的方向相反,而价格的微弱变动会导致需求量的巨幅变动。如果价格提高1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萎缩,如果某1市场价比统1商品的市场价格降低1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上升。千军万马搞外贸,实际上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较大的实惠,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和贸易条件的迅速恶化。在市场处于均衡和供不应求条件下,完全竞争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但是在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巨大的市场供给的压力使得厂商展开无情的价格竞争,最终导致厂商的利润空间压缩甚至得不偿失。2、信息不灵通。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另1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信息不灵敏的问题。1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相对简单,调整生产方向容易,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但是,由于它的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1般无法承担在外设置分公司的巨大支出。他们所获得的国际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依赖于国外零售商、亲戚朋友的口头信息甚至国内的专业外贸公司。这种信息不灵敏的状况给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缺乏规模效益。中小企业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无法在全球各地广泛设置分公司。1方面,由于形成了千军万马完全竞争格局,中小企业发展外贸对1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1方面,中小企业开展外贸,每1个外贸经营主体都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和设施,使得外贸经营的固定费用大大增加。这样,使得中国外贸经营的规模效益越来越差、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
此外,像融资渠道不畅、管理水平低、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挑战这些内外部的压力都会使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巨大挑战。
3、参与国际竞争时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参与外贸经营最主要的是1个信息问题。掌握了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才能开展外贸经营,否则只能是异想天开。所以,把参与外贸经营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到重要位置是明智之举。当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不能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全面信息化,而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分阶段发展,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最基础的信息化要求是中小企业有1个信息通道,能够将自身有关的产品信息出去,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可以采取委托中介公司甚至政府外贸部门信息的方式实现。这个方式简便易行,而且能够节省费用。对于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经济条件较差的企业也可以采取上网的方式访问和查询有关厂商、消费集团的网站。
(2)发展合作经营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容易导致过度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这个问题。
在现有的自由贸易格局下,外贸企业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或以同等规模企业的为基础发展对外贸易的合作经营。合作经营可以降低总的固定费用、可以建立合理价格协商机制,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可以有效地扩大出口。毫无疑问,厂商理性具有局限性,社会、企业主管部门甚至中介机构应该通过1定的措施,譬如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使用、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优惠条件等鼓励外贸经营主体的合作经营。
(3)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
1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简单、生产规模小、人才短缺。在现有的经营条件下,人才的短缺被推到首当其冲的地位。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农村的基本经营条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无论是所有者、经营者还是普通的作业人员都存在科学技术知识匮乏、经营管理方式陈旧的问题。同样,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也是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营外贸的人员也是从经营国内贸易的人员中挑选出来的,外语、外贸知识贫乏是中小企业经营外贸的最大的弱点。在外贸人才缺乏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只能依赖其他公司间接经营外贸。所以,外贸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外贸的瓶颈。
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实现。在中国教育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引进招聘外贸人才已经不是难事。同样,对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小外贸企业也可以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发展外贸所需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完全符合中国中小企业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1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在中国扩大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中小企业更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进行国际竞争以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张玉利,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李雪松.加入WTO与中国经济前景[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4、张汉英.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研究[J].改革研究,2005(5).
篇2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1.1融资需求极为迫切
对外贸易企业的每一单业务,其所涉及流程的繁琐程度决定了其经营过程的复杂性。而且其对资金的利用和依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比如,出口贸易中的报价、组织货源、合同履行等环节的资金花费程度较高,进口贸易中拖慢资金回笼进度的流程包括了货物运输、仓储等,整个贸易程序对资金垫付的依赖性可见一斑。中小型外贸企业原本就缺乏较为强大的财力,因此与其他企业相比,它们靠资金垫付维系经营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根据某一线城市银行的统计数据得知,批发业客户在中小型国际业务客户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是由他们的业务类型决定的:他们主要从事对其他环节资金回笼依赖性高、交易频率高、利润低的业务,如自营/进出口等,这也导致了他们资金流动性差,对贷款的需求性极高。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国家实行的外贸经营模式的改革也严重拖低了资金流动性。过去收货款的条件只需满足“货物依照议定的时间和数量抵达仓库,且质量达到既定要求”,而如今,货物运输和到达后卸货的环节非常耗时,把资金回笼的周期增加了数月以上。而进口型企业的运输、到港后的滞港费、仓位费等等方面也增加了资金无法正常周转的程度。上述情况若长期存在,对正常经营运作所产生的冲击是无可估量的,因此,外贸企业融资状况的不乐观程度极有可能影响其或飞黄腾达或坎坷的命运。
1.2融资困难现象普遍
中小型企业获得贸易融资仍具有诸多的障碍:首先,国家根据规模大小对各外贸企业类型进行认定,当中被认定为“中小型”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其次,各银行对其小型客户的贷款门槛设定得很高,他们当中能从贷款中获得足够资金以满足和维持自身经营的可谓凤毛麟角;再次,新兴融资方式并没有被纳入到他们可供选择的范围内,他们依然只能选择传统而单调的方式;最后,融资程序的繁琐程度也大大延长了操作时间,一般长达十多天,更甚者会长达一个月以上。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爆发的金融危机,是过去百年里首次出现的最为萧条的时期,全球经济出现下行趋势,市场紧张,活跃程度无法完全恢复,经济回暖依然是一个未来愿景。中国虽然加入了WTO,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仍无法置身事外,避免受到影响和冲击。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独有的特征,比如资金实力不雄厚、财务流动性差、业务范围狭窄单调、缺乏抗压性、抵抗风险的能力脆弱等,所受到的来自世界市场波动的打击更为明显和突出。一方面,由于资金底子薄弱,他们常常没有强大的周转能力以解决赔本亏折、过度囤货、价格协商困难、成本回收期长等难题,导致信用危机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银行也对上述现象加以防范,纷纷通过提高准入条件、设定高标准门槛等方式把大量中小型客户拒之门外。上述情况皆将融资难度大大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命运更陷入不堪境地。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成因
2.1缺乏相应的服务体系
与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相关融资服务体系还非常落后,尚未达到体系化、专业化和整体化的水平,目前国内相关信用担保机构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不足以解决当前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52个地方信用保证协会对保证业务的实际代称承担30%的亏损,余下70%则由保险公库负责,这样的分配模式能极大地确保其自身的日常经营运作,促进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对于建立相关服务体系的紧迫程度和显要程度上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并进行了财政方面的扶持和支持工作,但是相关的担保机制仍然尚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摸索和尝试的时期,留下了诸多有待处理和探究的困境和难题。另外,相关的查核工作、准许标准的要求较高,这也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银行在我国当前金融体制中处于非常霸道的地位,其垄断水平之高、操纵程度之大都使中小企业在信贷业务面前只能无可奈何、望尘莫及。同时,因金融机构多倾向于扶持和关照大型国企,对较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的态度极其轻慢和冷落,这种将宝贵的信贷资源极不平衡地分配给前者的现象,也直接导致后者再一次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金融体系也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关于融资的政策性银行,虽然存在着一些对中小企业提供主要融资帮助的小金融机构,但它们的覆盖范围狭窄,辐射区域狭小,产品种类和服务类型数量稀少,对改变现状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杯水车薪。
2.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直接融资即股权融资,即可以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与融资机构进行协商,确定购买有价证券的交易协议以获取资金。我国对新股发行的监管机制并不宽松,通过上市公司的数量控制来达到监管要求。各地政府对当地的大型公司新股上市发行的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资金问题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致使后者能通过有价证券的发行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在近些年来为中小企业分配了一部分直接融资的平台和途径,可惜该举措只能对极个别的产业起作用,例如新型科技和先进技术产业,其他的产业仍然继续处于望洋兴叹的境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将近90%,然而,每年在深交所通过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不足300家,以其他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数量也不足100家,两者金额总数也不足0.4万亿元人民币。总之,中小企业对间接融资依赖程度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造成的。
2.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缺乏信用
这一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第一、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系统,缺乏完整化、体系化的内部结构;第二、财务管理方面不完善,会计信息不透明、滞后性强,精确性方面也达不到银行的要求,致使银行难以对其财务、经营等方面的实况进行前期调查;第三、资产负债程度高,资金缺乏足够的周转能力和流动能力,导致自身的业务风险、运作风险大大增加,从而在申请融资时,时常被银行拒于门外;自身素养堪忧,拖欠账款现象普遍,信用危机严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高达1.2万亿元,海外应收外汇账款余额高达200亿美元,其中新发生的海外拖欠达数10亿美元,有68%的中小企业曾经因财务信用问题遭受损失。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市场经济建设的举措,此后,只有拥有良好信誉和高信用度的企业才能求得生存和获得发展,信用度低下、自我监管能力堪忧、拖欠款项现象普遍的企业不仅会使市场金融秩序混乱,还会使我国贸易业务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受严重波动,而且还会断送自己的发展前途。
3建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的对策
3.1构建相关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国内出口保险公司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其提供的保单质押或其他担保服务有利于一些缺乏其他质押的中小企业拓宽其融资渠道。但是一些固有弊端还是不容忽视的:因其提供的承保功能有限、种类狭小,对出口方的风险免除程度比较低,导致最近银行对该种融资方式的警惕程度提高,对准入条件也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处理。据此,该业务所起到的难能可贵的积极作用,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只能以“杯水车薪”来形容。因此,国家应构建起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以改变其因无担保无抵押而难以融资的境地。我们应当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国情,参考与学习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相关成果和经验,例如:德国政府在财政方面支持担保机构的成立,担保机构的建立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福音,可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达申请额的60%~80%。具体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一方面,国家应加快相关立法的完善和建设的脚步,既能使该举措获得制度上的足够支持,又保障相关法律障碍的排除和清扫;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参股的方式参与该机构的出资过程,提高和壮大该机构的信用程度和权威性。第二,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以工信部作为主要的监管机构,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为发展目标,在全国各地级市或县区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也可以参与到建立过程中,即它自身既可以单独建立该种机构,也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建立该种机构。第三,建立健全的相关信息披露机制。杜绝财务管理方面不完善、会计信息不透明、滞后性强、精确性方面差等等问题,加强数据的完整程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关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从制度监管层面有效防范融资信用危机。第四,完善相关信用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方面的工作应由政府负责。政府应负责促进奖罚分明的监督机制的建设,构建失信应受惩罚、守信应受嘉奖的信用评级体系,将企业表现与评级体系挂钩,供金融机构参考,也可以调动媒体和公众参与到监督活动来,对相关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举报、披露,这样一来,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有助于调动起中小企业守信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明确相关的奖罚机制。这种做法不仅能强调信用的重要性,使中小企业清楚信用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能加强行业秩序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促进良好贸易环境和贸易市场的形成。
3.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与间接融资相比,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前者不需要如后者那样通过中介(即金融机构)来取得贷款,不仅省去了中间繁琐而复杂的环节和流程,更能避免以往融资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对其的阻碍,所谓的最大障碍,则是指金融机构的高门槛和高要求,它通常是把中小企业拒之于门外的“拦路虎”。由此可见,直接的方式会比间接的方式更省时和省力,有着莫大的有利因素与优势。这方面的相关对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构建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具体而言:首先,应为中小企业的上市扫清障碍,提高相关核查和审批的效率,完善相关上市制度;其次,推进法人财务体制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和开拓多种投资方式,如股权投资等。第二,完善债券市场。推进债券市场的完善,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有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途径和平台,促进其抓紧机会发展自身、茁壮成长。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纷纷提高对债券市场的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公司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从1997年的29.4%和16.6%迅速上升到2001年的38.1%和31.8%。第三,注重相关金融产品的革新。努力研发多种相关产品,如集合信托、私募债券等。其中对于面向小型企业可以推荐例如票据贴现、典当融资等新方式,因为他们需要资金的数量较少,流转周期也不长,以上方式则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可见,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构建直接融资体系和托管相关的渠道,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贸易环境和贸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3.3加强财务管理建设
第一,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公司管理团队应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接受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自身监管和约束机制,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不杜撰假报表、假合同,不从事欺诈行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调整人员结构,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第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使财务结构朝着系统化、完整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杜绝会计信息不透明的现象,注重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精确性;与银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协助银行关于财务、经营方面的前期调查。第三,不断整合企业的内部结构。摒弃落后的粗放管理模式,积极接受先进的国际经营理念,整治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重视信息的公开化,提升科学化管理的程度,以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
3.4注重市场秩序的维护
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的中国市场的冲击程度不言而喻,国内外商品市场波动不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遭受了强烈的震荡。为了求发展、谋生存,构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科学规避风险已成为中小企业自身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课题第一,规范行业市场,杜绝恶性竞争。把经营战略的眼光放长远,改变以垄断形式、价格斗争等不良方式竞争的观念,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革新力度,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努力促进和谐、健康的贸易市场的形成。第二,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关注程度。提高对价格信息的掌握的灵敏度和及时性,选择恰当稳健的交易方式;加强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变动状态和调整活动的实时关注,以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对整体行业风险危机的警惕性,设计科学合理的避险方案,以保护自身、最大化地减低自身承受的风险。
作者:吴薇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光耀,李冰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6).
[2]李琳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4(32).
篇3
造成我国企业在国际业务当中面对着较多贸易壁垒的原因有多各方面,这些原因不仅由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导致,也收到国外经济变化的影响。总体而言,这些原因包括如下两大部分。
第一,国内市场环境的影响。首先是来自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自2005年7月进行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逐渐升值,尽管这将对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形成一个倒逼机制,但这一机制需要企业在资本积累、人才培养、技术升级、市场开拓、管理提升等方面做大量艰苦的工作,需要较长一段时期才能逐渐生效。其次是国内的资源成本及工人费用都有了极大的提升。目前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各种资源的价格及工人对工资预期都有了不小的上升,直接带来了较高的生产成本。最后是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出口退税政策是我国政府为了鼓励外贸进行而实施的政策,这种优惠政策也为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因此国务院于2003年10月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对现行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包括: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外贸出口制等。不少企业在出口退税率下调后几乎无利可图。因此,上述三大方面的不利因素,导致了不少外贸企业在不得不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降低产品质量,从而压缩成本,获取利润。
第二,国外市场环境的影响。首先是各国的法律与政治的变革。近年来,我国外贸企业不断遭到欧美反倾销以及特殊保护条款等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而且随着开放的纵深进行,欧美国家也借机利用特保、反倾销措施等手段对制约我国制造品的出口。除此之外,不少国家为了保护其国内制造企业的发展,有意制定各种法律手段来对国外进口产品数量与质量加以限制,例如配额限制等措施。其次是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方面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个方面,其中主要涉及道德价值层面的因素,而风俗习惯、社会准则等也是重要构成部分。国内不少商品由于在制造过程中未能充分注意到质量因素,导致国外消费者对于我国制造的商品往往给予较低的质量评价。最后是经济环境,在金融危机过后,不少国家都对本国工业的振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而确保国内经济的复苏。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国家往往会对商品的进口加以限制,以提升本国商品的销售量。
三、国际贸易壁垒的规避策略
面对上述国际贸易壁垒的约束,我国外贸企业有必要从多个层面入手,不仅对自身产品的质量等进行提升,而且也需要对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进行一定的适应与调整。总体而言,这些策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首先,坚持以市场作为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基础,外贸人员必须对国外市场需求情况有着充足的认识。在开发中积极与国际营销部门配合,听取他们意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在设计理念、艺术内涵、体现时代感等方面要与国际接轨,但在题材的选取上要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与时尚有机结合,一味复古或崇洋媚外都不可取。另外,应充分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并且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陈志友,2008)。
篇4
2、加强沿线国家之间政府的对话与合作
能否利用高铁来增加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往来,最先需要解决的,是轨道的顺利建设。这其中所涉及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以欧亚铁路的建设为例,欧亚铁路途径二十多个国家,沿线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有高山险谷,也有河流湖泊,修建出这样一条横跨如此多种复杂的地质环境的高速铁路面临的挑战非常巨大,这不仅要求技术水平必须顶尖,还要求了各国之间必须紧密合作,详细了解各国的地质环境,为高速铁路的铺设提供有利条件。此外,欧亚铁路途径的国家中,有一部分内政并不稳定,因此就要求主导国必须积极与该国国内的各方势力进行谈判,以保证高速铁路不会因为某国的国内政治纷争而被终止。最后,高速铁路的运营也是一个重大的难题,欧亚铁路贯穿二十多个国家,如何来管理好这一庞大的铁路系统?这就需要沿线各国的积极配合与合作,主导国在这一方面更是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带头组织各国定期就铁路管理事宜进行磋商,这样才能保证高速铁路能够真正运行。
3、统筹铁路、公路、海洋、航空等各种交通运输系统的合理化发展
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海洋、公路以及航空运输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很容易引起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不良竞争,如果处理不当的话,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全局。高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其他运输行业在国际贸易中所承受的压力,特别是船舶运输行业,有利于整个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及布局。高铁与其它各运输行业有序合理的竞争,是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的,其结果必然是实现双方的共赢,各运输行业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结构,调整运输线路的布局,以此寻找自身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统筹铁路、公路、海洋、航空等各种交通运输系统的合理化发展,就要公共交通的有机衔接,加快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同时规范其市场竞争,制定好相关规则,抓好政策和法规的落实,通过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和价格杠杆的双重作用来规范其市场竞争行为,严密防止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不良竞争,科学的调控各种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良性发展和运营。
篇5
国际贸易;风险控制;外贸企业
作为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风险监控也能够为相关贸易风险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各企业有效抵御国际贸易风险的重要手段,并在外贸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各企业应对当前国际贸易风险监控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科学有效的监控措施,进而促进我国各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监控水平的逐步提升。
一、我国外贸企业遭遇贸易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国际贸易业务存在着象征货、先货后单,以及单货分离等基本特征,并逐渐由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转移。同时,每笔交易的顺利完成都需要涉及到进、出口商、商检机构、海关及承运人等各方当事人,以及多方、多国交接、文化和法律方面存在的差异等复杂且多变的环境。而且客观存在的风险何时、以何种方式发生,有多大发生概率,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都是不可预测的,因此,从客观因素方面来讲,国际贸易风险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不受当事人的控制[1]。
(二)主观因素。
1.在人员防范意识上。
作为外贸事务的关键内容,对于风险防范,很多企业还缺乏正确的防范与规避意识,过于追求市场与成交量的开放与增加,而往往忽视了各项交易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或者总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对于一些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手段也缺乏正确认识,也无法科学、灵活利用这些防范手段,对潜在的风险给予良好的抵御和防范,也未做好心理和措施方面的准备。
2.在风险监控组织制度上。
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缺位,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外企当前风险防范管理存在的最典型、最普遍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外贸公司实施的运行机制都是以外销员为核心,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业务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好坏。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不仅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监控和预警,对于已经产生的风险也难以做到科学、及时的控制与处理。面对国际贸易风险也常常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各种风险在外贸企业经营、交易中发生的概率[2]。
3.监控方法上。
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中,都存在经营状况不理想、客商资信不良,或者是无法支付货款等现象;甚至在交易中还存在一些运用假单据、假发票等情况。同时,一些企业对客户信心管理系统的不重视,在交易前没有对其经营现状,以及商业登记等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调查,进而频频遭遇外贸风险。
4.风险防范人才的严重缺乏。
风险监控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而要想进一步提升外贸风险监控水平,其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较强的责任心等。而就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风险监控来讲,严重缺乏展业的风险监控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损害,也制约着外贸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加强国际贸易监控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计划书,增强外贸企业员工的风险监控意识。
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监控计划书,能够引导每位员工充分明确相关监控目标与要求。其计划书首先要对风险监控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进行陈述。同时,还要详细讲解风险监控机构在整个外贸经营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其机构领导明确自身职责。而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其风险监控计划都要清楚表达出高层领导对于风险监控和财务处理措施研究的重视,进而在为相关监控工作开展提供重要依据时,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与规避意识[3]。
(二)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风险预警系统。
主要包括:风险信息,而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又涉及到信息收集,以及存储、处理子系统;风险判断。其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推断和分析风险、机会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影响与联系,并对其发现趋势进行科学预测;风险识别。该系统又包括风险判别、评价和跟踪监督的等子系统;风险信息输出与报警。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输出相关预警信息,对相关决策提供一定提示,以确保在相关风险出现时,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处理。该系统中存储了多样化的备选对策、方案等信息,一旦出现风险问题,该系统能够及时提供科学的处理对策方案,或是参考[4]。
(三)建设完善的风险监控体制。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环境,各外贸企业也频繁面临着更加多样的风险,因此,外贸企业要想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监控,对风险监控体制的建设就要给予足够重视,并推动相关风险监控工作向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为此,各外贸企业应对垂直于水平管理有机结合的风险监控机制,以及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完善,外贸企业领导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不断加强对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与引进,从而逐渐建立起一直高素质、高效率,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风险管理队伍。同时还应该注重风险监控制度的制定,并引导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自身风险监控职责,并根据各职员的岗位职责,在相关贸易环节的风险监控工作中实施责任制,进而使各个环节的贸易风险都能够得到科学监控,而各项监控工作的开展也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以此来确保风险监控工作的顺利、严谨进行。
(四)适当增加风险监控人员。
风险经理领导的成员主要包括保险、索赔经理,以及预警防损经理等[5]。主要是因为随着外贸企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的风险也越多、越大,需要承担的风险监控与管理任务也在随之不断增加,相应的企业风险监控组织结构也就越来越复杂,因此,为了确保各项监控与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展开,应适当增加一些风险监控工作人员。而在其组织机构中,风险经理不需要对其细节给予过多的处理,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各风险监控人员策划及执行风险监控计划。
三、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外贸企业不仅要注重新型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质量的提升,还要针对国际贸易市场及自身发展情况,对怎样科学、有效降低和避免贸易风险进行深刻分析,而且只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够对风险进行最大限度的规避,并为我国外贸企业赢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作者:孙建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建功,米家龙.国际贸易风险监控问题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3,8:16~18
[2]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
篇6
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凸显,受害者首当其冲是企业,企业如何排除国外的某些歧视性待遇和做法,探寻一套有效的解决国际贸易摩擦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企业应学会运用世界贸易规则,主动与应诉。在反补贴调查中,被调查的主角虽然是政府,但是相关企业必须积极配合政府,提供有利数据。而在反倾销调查中,作为主角的企业,应加强主体意识,积极应诉,配合有关组织的调查,提供对企业有利的证据,而政府在应对反倾销调查中主要起到协调作用。在发起反倾销立案方面,我国企业也应加强主动出击。在进口商品倾销带来严重损害面前,我国企业往往会因对相关法律不熟悉,或考虑到高额诉讼费用,或缺乏必要的反倾销人才,或存在“搭便车”思想,或因合作性不强难以形成一致的“集体行动”,未能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使企业受损。
其次,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行业协会可提供对外出口信息,加强对行业的指导和监督,促使企业加强自律,建立完善的协商、谈判制度。还可以考虑由行业协会建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基金,基金按协会成员的销售额或产量的一定比例交纳,将企业应诉获得的收益与为此支付的费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使企业能获得必要的诉讼资金方面的支持。
再次,企业应采取多元化市场战略和产品差异化战略。由于中国出口产品市场相对集中,往往导致多家厂商的同类产品大量进入同一个国家,极易遭到国外采取保障措施等限制性措施,如果企业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产品多元化战略,就能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引发的贸易摩擦。
最后,企业应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创建自己的国际品牌。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体现为企业群之间的竞争,而企业群之间的竞争则集中反映为品牌之争。竞争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技术物理差异,更在于品牌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丰富而独特的心理情感利益,这需要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可见,企业产品上档次、创品牌,不仅能扩大产品出口,与国外企业理直气壮地竞争,也是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有效措施。
篇7
国际分工;产业链;制度创新
一、我国企业国际市场分工定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并且国家关系在这一问题当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个国家在其中充当着不尽相同的地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分工全球化。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打破了以往国家垂直分工的格局,形成了以部门内的水平分工,在这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国家在当今产业水平分工的情况下作用已经发生变化,国家在企业当中的作用也已经在发生着重大改变。一国的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当中越小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企业面临的是更多的非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一市场中,中小企业必须面临与拥有雄厚实力企业相对抗的局面。大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的方式获得最低成本优势,但中小企业公司只有依靠产品的差异化。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依靠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明确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位,并且为之努力才是关键。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定位方面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完善的制度与政策,并且拥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我国的企业对自己认识不够客观,政府对此认识也较为缺乏,客观性对待不强,只是单纯的以为,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就是提高水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其大都采取多元化经营,自身失去专业优势,大而不强。我国加入WTO已十年之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必须转变思想,找准定位,正式客观现实,使企业做大做强。
二、产品内分工框架下中国贸易研究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分工地位是“世界加工厂”,目前这一局势很难改变。虽然目前来看,我国的中级与高级技术密集型制造产品所占出口比重较大,且持续上升,但现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这些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主要是加工组装环节),此环节利润较低。这一特征在苹果公司于中国的制造厂表现尤为明显。苹果公司在中国开设加工厂-富士康,以此提供组装,制造服务,为全球消费者生产产品。它为苹果整个产业链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形成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国公司虽在苹果产业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我国企业能够获得高额利润,我国企业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在苹果供应链主要获利结构中中国工人只获得1.8%的利润,大部分的利益都被产品研发设计部门掌控。根据成本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如苹果此类的企业,它们的产品零部件中手机设计和制造与芯片占据产业链利润制高点,储存器、触控面板和面板虽属于关键配件,但是其盈利能力很低,产品附加值低,作为为苹果公司服务的中国富士康虽是整个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但也只能获取利润最为薄弱的代工费。2010年,iPhone产业链所创造的利润中,苹果公司获利585%,
三、企业的创新机制
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等方面,其中,制度创新尤为重要,它是一个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制度保障。这不仅能使企业生产出差异化产品,也有利于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贸易理论当中的各种要素禀赋优势都是需要通过国家层面上的优势转化,以及国家的政策扶持,最终才可以形成企业层面上的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形成自身优势有效生产,降低成本,形成成本优势。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不全由技术创新本身组成,也由于企业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企业是否有先进综合的组织制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促使企业的活动形成专业化分工。制度创新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制度创新可以使企业更快地适应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研究表明,在资源存在比较优势的国家往往比没有存在比较优势的国家经济更不发达,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先进的制度。为此,企业必须作出相应的措施:(1)企业需要首先形成对于自身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2)企业需要掌握大量丰富并且有足够能力的人力资本,这两者来说,人力资本尤为重要。(3)企业的制度创新可以为企业降低费用与风险。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制度的创新可以为企业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分工。现代国际专业化分工主要体现在产品内分工和部门内分工。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并非一致,专业化分工并非意味着企业产业规模扩大,而是决定企业市场分工定位。大多数公司竞争的核心也就是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制度创新另一优势是可以使公司在确定其专业化方向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后,公司自身可以以它的制度约束从而确定各种要素的生产比例,以此排除以往的制度障碍,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形成或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拉大与同类产品的差异程度,由量变到质变,以便顺利的进入专业化分工的更高层次。此外,制度创新还有利于使企业形成自己的规模经济。面对不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实力一部分体现为企业势力,形成自己的企业集团,从而获得一部分垄断利润也是参与国际分工的趋势。结合国际分工的发展态势,我国企业在确定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应从分工定位的角度中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在国际分工中找不准自己的分工定位是我国企业制度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原因。由于发展方向不明确,之前的包袱卸不下,新的环境又不能够顺利适应,因此缺乏发展的动力。企业必须在分工定位中充分认识自己。第二,企业要想实现走出去,就必须更加注重国际分工与产业链的定位。从事国际贸易,企业必须有明确的产业链定位。尽管企业的产品创造、研发能力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定位产业链是前提,再逐渐向价值链的上游转移。第三,制度创新要有明确的目的。降低成本是企业一贯采用的提高竞争力的方式,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必须通过加大研发投资力度,丰富产品品种,品牌效应,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等方式在同类企业中形成产品差异,并且努力获得规模经济,将有限的资本的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昕彤.我国企业国际分工定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税务与经济,2014,(03):39-42.
[2]黄晶.垂直专业化理论的基本内涵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6).
[3]沈莉莉.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29).
[4]赫克歇尔,俄林.域际和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33.
[5]林海斌.企业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王亚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二、分散融资风险原则
此处所说风险,是指财务损失的机会,一般用预期收益的“可变性”或“不确定性”来衡量。由于企业资本收益率和借款利率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就是融资风险。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不能如数偿还的风险。在债务性融资的方式下,资金不能偿还的损失是由企业自身负担的(这是指不存在终极承担而言的),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将所借资金全部如数偿还,才可能保证企业经营持续进行下去。
(二)资金不能按期偿还的风险。在债务性融资的条件下,举债必须偿还,而且必须按期偿还,这也是西方企业重视现金流量计划的原因之一。当企业不能按期偿债时,将面临丧失信誉、负担赔偿,甚至变卖资产的风险。
(三)对有偿债务,企业还将面临不能付息的风险。支付利息是举债的前提,而且利息支付不因企业是否盈利而变化,这就使企业在经营不善时,面临着付息风险。因此,在实际的融资操作中,作为融资主体的企业必须考虑到期能否还本付息,以防止融资风险的发生。此外同是债务性融资,也因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之别,的风险不同。企业随借随还由于流动性压力的作用,企业流动负债的风险大于长期负债。而使企业面临因为前者要求,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必须顺畅;后者要求企业在较长时期偿还,一方面,企业不会面临即时的流动性压力,不必随借随还;另一方面,在持续较长的债务期内,企业可以获得调整和改善经营的缓冲机会,而不至于因短期周转不顺畅,给企业带来偿债压力。在国际投资理论中的现代资产选择理论引进了风险因素,从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出发,对各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权衡和比较,以便通过最适当地搭配购买各种金融资产来减少风险,获最大收益。既然所有资产都具有收益和风险两重性,而不同的资产又具有不同预期收益和风险的组合,因此各国投资者为避免风险,总是倾向于将资金分散地投到众多国家多种资产上来获取利益,因为分散投资将有助于分散风险。同样,对于国际贸易融资者,人们也可以从分散融资风险的角度来解释其动因。企业在国际范围内拓宽融资的选择渠道,不过于依赖固定的金融市场和融资方式。这样,既可减少企业融资总体的风险,又能通过融资活动,与全球各地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增强金融和经济信息来源。
三、融资与贸易方式相结合原则
确定加工贸易的融资方式时,首先应该考虑是由谁来解决融资问题。一般情况下,若是承接方自己解决融资,其结算方式可以确定为由委托方开立即期信用证;由委托方解决融资,结算方式可以确定为由承接方开立保函、远期信用证,由委托方以D/A方式托收,或采取无偿提供原料,最后偿付工缴费的办法。在融资方式的选定上,要考虑融资中风险的控制。在我国的对外来料加工中,主要应由国外委托方解决融资问题,国内承接方根据使用不同的融资和结算方式的风险可以按下列顺序依次选定。
篇9
2.1确定谁是真正的国外买方,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部对于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责任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清楚我们差异化的方向和内容,客户的群体与地域需要清晰,数据要可靠。通过出色的市场分析,为充分掌握差异化战略的基础做好准备。
2.2确认买方购买标准的顺序,确认买方标准是在差异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反复考虑的,而且买方购买标准的清单随着分析不断进行而不断得到重新定义。迈克尔•波特也强调:买方价值的分析确立了决定买方购买标准的基础。国际贸易企业要非常熟悉目标国家的习惯与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这些标准顺序,这也是价值工程的要求。
2.3评价企业价值链中现存和潜在的独特性来源,特别是与其他的同行业国际贸易企业相比,确认本企业可以推行的并可带来超额利润的经营差异化。对于独特性驱动因素迈克尔•波特提出了12点,并按照显著程度排序:①政策选择:如提品特点和性能;提供的服务,如信贷、交货或修理等;采纳某种活动的内容;决定某项工作中行动的程序,如服务程序、销售的特性;在工作中所雇人员的技能和经验水平及所提供的培训。②联系:独特性往往来源于价值链内部的联系或者企业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联系。③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满足国外买方的需要经常要协调有关活动。④供应商联系:满足国外买方需要的独特性也可能是协调国内供应商的结果。⑤销售渠道联系:与销售渠道的联系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独特性,比如:在推销或者其他业务或者其他活动业务中培训销售渠道中的工作人员;与销售渠道进行联合推销;为销售渠道的人员、设施和附加活动的投资提供补贴。⑥时间性:企业某项活动开始之日,就可能是独特性形成之时。⑦位置:给国外客户带来便利性的服务机构也可以形成独特性,差异化。⑧相互关系:业务单元相互合作形成独特性。⑨学习和模仿过分:与成本结合起来看,对竞争对手的过分模仿有损经营差异化。⑩一体化:一个企业一体化的程度也可以使之独具差异化。规模:大规模生产会具有小规模生产所不具备的特点。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优势在企业如何创造独特性方面起作用。
2.4识别经营应差异化的现有和潜在资源的成本,规模、相互关系、学习和时间性在影响经营差异化的成本方面是特别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如果某个企业平常就大力削减成本,那么试图差异化通常会提高成本。分析形成差异化的成本时,企业必须把使某项活动具有差异化的成本与竞争者同等的成本加以比较。
2.5检验已选择的差异化战略的持久性,差异化战略的持久性取决于这种差异化是否容易被模仿,另外是客户的可见价值是否持续。全面模仿差异化战略的困难部分取决于企业独特性的来源有多少。在很多价值活动中,协调各种活动形成的经营差异化,通常更有持久性,因为他要求竞争对手必须做全面的变革。对于国外客户的营销环境国内的市场部要跟进分析,确认这种差异性能保持客户市场的先进性或适应性。给客户带来可见价值是差异化战略的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3国际贸易企业差异化战略实施的失误分析
3.1过分差异化,当企业意识到差异化战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利润时,就会投入过多的资源以巩固强化这种差异化,造成资源的不经济与浪费。另外客户的需求从长期来看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企业的投入还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调整的越晚国际贸易企业越被动。
3.2只重视产品而忽视整个价值链,由于国际贸易各国文化的不同,国外客户在采购时不仅仅关注产品的本身性能,语言沟通,付款方式,运输与交货时间,包装方式,索赔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协议的达成。用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功能很难征服所有的国外市场目标客户,企业国际化除了可以避免反倾销的诉讼和惩罚,另一个考虑是生产的本地化,使公司的优势跟当地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匹配。
篇10
一、制约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问题分析
(一)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1.相关政策不到位
这里所说的政府相关政策主要是指政策的歧视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大都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大型企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型企业在税收和土地使用、资金筹集等方面都给予很大的优惠。在长期的“抓大放小”政策实施过程中,各地区的部门都大力组建大型企业,其在政策、法规、资源、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向大型企业进行大幅度的倾斜,使得大型企业的发展极具上升。相反,中小企业在各地区的发展面临政策方面的歧视,其难以从政府部门获得政策、法规、税收、服务等方面的优惠。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这一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营发展面临很大的问题,因此,其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难以与大型企业相竞争,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更是相去甚远。因此,其国际贸易竞争力受到较大的影响。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的融资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其在发展初期和高速增长期这段时间内,为了生存和扩大规模,其对资金的需求不断提升。但是由于难以在市场上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其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发展实力有限,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一般中小企业的寿命较短,其偿还贷款的能力有限。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于风险方面的考虑,对中小企业出现“惜贷”现象,使得中小企业难以从商业银行中获得所需的资金。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借款的条件要多于大型企业,因此,其必须要有连带担保和财产抵押条件,但是抵押财产变现的难度较大,所以,商业银行一般不会接受中小企业的财产抵押。中小企业在信用度和资本运作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因此,其难以通过上市融资等实施筹集所需的资金。虽然目前尤其是十以来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但这一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1.贸易秩序混乱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其秩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企业存在低价竞争现象,使得出口贸易的秩序显得十分混乱。中小企业贸易商品的差别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化较为严重,使得行业内的竞争不断加大。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难以对国际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把握市场趋势的能力较差,因此,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价格竞争成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主要武器,很多时候这种低价竞争已经发展到了恶性竞争的程度,企业在出口的过程中不断压低价格,以此获得外贸订单。贸易秩序的混乱使得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冲小企业贸易风险大
随着国际贸易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在贸易中的风险不断加大。第一,中小企业面临的贸易壁垒风险不断加大,贸易壁垒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将使得中小企业在贸易中陷人严重的被动,进而其风险将大大增大。目前,针对我国的反倾销使得大部分外贸型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第二,企业的信用风险不断加大,如果中小企业对自身的信用危机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将使其形象受到较大的影响,会进一步降低客户的忠诚度,进而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销售率和占有率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三,客户的信用风险,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般会对其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如果选择信用状况较差的客户就会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损失。第四,汇率风险,汇率波动对外贸型中心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会因此蒙受较大的损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3.缺乏专业化的贸易人才
对外贸型的企业而言,发展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专业化的贸易型人才。目前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专业化的贸易人才。一方面,中小企业不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主要将大部分资源和精力用于拓展业务规模和生产经营方面,很少会投人资源进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使得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难以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使其国际贸易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现有的发展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使得很多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导致优秀员工的离职。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层素质整体较差,其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在员工绩效考核、员工激励等方面存在盲目性,因此,使得知识型员工出现严重的流失。
二、提升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完善政府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
首先,要进一步提升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通过税收、资源配置、政策引导等形式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奠定基础。其次,要降低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限制条件,比如贸易额的限制和注册资本的限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扶持力度,通过贸易渠道、信息咨询、信用保险、海外市场调研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供引导和支持。再次,要大力鼓励中小企业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提供政策引导和培训,为中小企业打造优势品牌,增强中小企业海外贸易的市场知名度。最后,要减小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审批程序,使得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能够减少复杂的环节,提升其国际贸易的效率。通过政策相关措施和政策提升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总量是中小企业取得生存和发展,进而实施国际贸易的关键。因此,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使其能够从商业银行中获得其所需要的资金,为其国际贸易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鼓励中小企业进行联合经营,组成企业联盟,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和证券的形式筹集资金,但是政府必须要与金融机构联手控制整个过程的风险,为中小企业顺利募集资金奠定基础。同时,政府还应该直接向中小企业投资,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提升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提供充足的保障。
(三)进一步规范贸易秩序
贸易秩序对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进一步规范贸易秩序,鼓励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做好市场调研,通过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科技含量,并对贸易对象的市场信誉进行调查,减小贸易的风险。同时,政府还应该与贸易国进行协商和合作,共同制定贸易相关事宜,为企业间的贸易提供政策方面的保障,减小贸易壁垒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另外,还要增强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使其能够在贸易之前就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把握,避免贸易的盲目性。降低贸易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四)增强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实力
增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实力是提升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根本选择。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改变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提高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收入,进而使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其自身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充分抓住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变动的情况调节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避免或降低金融危机等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引进和培养先进的贸易人才
一方面,中小企业要通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比如员工激励、员工绩效考核、员工薪酬体系、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等方法,提高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同时可以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引进机制,为其发展国际贸易建立完备的人才库。另一方面,要对其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国际贸易的意识和能力,使其为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提供完善的指导。通过引进和培养先进的贸易人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三、结语
篇11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
一方面,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严重不对称现象,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发展参差不齐,商业银行无法真实了解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为了避免出现资金风险,商业银行往往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利率更高,甚至有时拒绝贷款,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是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融资的主力军,但商业银行却缺乏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和信用管理体系,在融资方面只是参照国有大型企业的标准对中小企业进行要求,这种融资方式并不适用于中小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此外,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不完善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银行放贷过程中,大部分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都主要对中大企业服务,明显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低下,为那些为中小企业而成立的农信合作社与城商行等自身资金匮乏,资本实力低下,无法给予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持。
二、开展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优势分析
1.贸易融资准入门槛低
由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有所规定,而准入门槛低解决了中小企业财务指标无法达到银行标准的难题。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是具体业务交易,但在贸易融资准入门槛低中,银行无需套用传统评价体系,使得一些财务指标无法达到银行标准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中的单笔业务获得贷款,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2.贸易融资审批流程简单
中小企业在资金规模影响下,其资金链经常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在融资过程中要求时间短。传统资金贷款的审批过程十分复杂、时间较长,审批结束后企业经常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商机。随着不断开展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中对时间的要求。
3.贸易融资风险低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具有风险高、成本高、收益少的特点,很容易产生资金挪用风险。贸易融资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交易对象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在了解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上确定融资额度,最大程度降低贸易融资风险,进而降低银行风险。
4.贸易融资可扩大银行收入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来说,其中间业务仍然处于一个发展和起步的阶段,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银行开展贸易融资,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大量中间业务收入,进而扩大银行收入。并且,中小企业由于直接贷款的难度较高,银行适当对中小企业放宽要求,在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收取一定手续费,相比于对大企业提供免费或低价的融资产品来说,也能够扩大银行的收入,促进银行进行收入结构的调整。
三、中小企业开展贸易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准入门槛过高
在国际贸易融资背景下,各大商业银行均放宽了贸易融资的准入门槛,但在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缺乏区别对待,这导致中小企业在进行贸易融资时门槛过高,无法获得有力支持。就比如,在打包贷款时,除要求企业需要具备高等级资信银行开具信用证本外,还要保证企业提供保证或者抵押,而中小企业实现这些条件。受限于大企业不远为中小企业担保风险,也受限于缺乏适当的抵押物品,这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迈入国际贸易融资。
2.对贸易融资审批缺乏标准
根据现阶段商业银行的融资审批,大部分的银行都将贷款和融资的审批放在一起,忽视了贸易融资所具有的特殊性。另外,在贸易融资审批程序中,也没有相应的方案提高审批的效率。针对中小企业来说,中小企业主要是以短期交易为主,其对贸易融资的要求就是审批快、时间短,以保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贷款程序的审批时间较长,内容又多,导致审批的效率十分低,中小企业在贸易融资过程中经常会错过良好的商机,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3.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出口贸易的交易中仍然以传统交易方式为主,即通过对信用业务进行控制,以实现降低出口风险的目的,但对进口方面的资信并不了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更加频繁,给企业的收款带来一定的风险。据我国商务部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出口企业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而这十分之一的出口企业绝大部分为跨国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收款风险认识程度不高,极易发生资金回笼难的问题。
4.国际贸易融资形式单一
传统融资方式是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类型,主要表现为将融资和信用证结算互相结合,这种融资类型导致了中小企业功能不全,品种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下,市场的变化性使得中小企业的传统融资方式无法与其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仓单融资、出口商业发票融资等形式在我国根本没有得到发展,对于一些参与到国际化的中小企业来说,商业银行无法满足其需求。
四、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采取的对策
1.借鉴发达国家融资经验
国际贸易融资最开始的国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融资的发展程度快且完善,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融资经验,促进我国更好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出口融资主要集中在购买本国商品和机械设备当中,例如,美国的国际融资方面的政策规定,出口信贷购买本国产品的比例不得少于85%。另外一部分是审批和贷款的分离,发达国家在对出口信贷和担保中进行严格的审查,力求保证企业所进行的贷款均有能力偿还。我国应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加快我国融资体制改革
银行应该对信贷基本结构进行调整,把金融服务从单一化逐渐转向多元化发展,尤其应把中小企业贸易金融服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更好促进发展。要根据中小企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其自我监管和信用体系都能够得到发展和建设,民间资本就可以更好的融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领域当中。在加快融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但要加速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体系,也要完善相关制度,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立法部门要以国家基本国情和与国际接轨为基础,将国际贸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加快融资体制改革。针对于银行和中小企业来说,应对现有法律法规认真分析,找出我国法律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方,建立起产品化的基本业务流程,以细致标准的合同文书凭证格式的方式杜绝在业务中出现法律风险。
3.建立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
由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且融资需求高的特点,商业银行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信用评估,建立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偿债能力进行科学的反映。一般来说,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信用管理应区别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管理,主要是由于贸易中第一还款主要来源于现金流量,第二还款来源于中小企业的自身盈利情况,所以,应针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对信用进行评定,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也应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通过不断收集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市场情况、产品情况、进出口情况等都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鼓励中小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来降低贸易中的风险。
4.丰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
商业银行要想丰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首先应积极拓宽自身的贷款业务和融资类型,并向中小企业介绍业务类型,将理财顾问的作用展现出来。另外,银行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福费廷、出口退税授信等新的融资渠道,能够充分满足积极参与到国际化业务中的中小企业需求。商业银行在丰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同时也应对传统融资业务进行积极创新,结合当前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创新,将传统业务不断拓展,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5.建立健全国际贸易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应通过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了解和研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和中小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从我国国情出发,并与国际贸易融资进行结合,建立健全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押汇业中的商业银行根据单据和货物、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债务关系等方面进行法律约束。只有在充分建立健全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在法律规定下制定相应方案,规避在业务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更好的适应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6.培养专业化人才
商业银行要想更好的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应不断培养专业化人才。一方面,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均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对银行中的贸易融资产品和特点详细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这就要求在日常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应在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的过程中,了解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的相关业务,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和变化情况,提高市场预判和洞察能力。
五、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品种
商业银行应开展出口退税的托管贷款和出口信用险融资品种,也应开展动产质押授信业务以及发展福费廷业务等。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各项国际贸易品种的同时,也应采取合适的时机向各个中小企业推荐和介绍,做中小企业的理财顾问。并且,对于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业务中的贸易融资,也应积极的进行创新,将传统的产品创新。例如,在进行打包贷款业务中,应将信用证业务逐渐向出口发票融资等国际贸易融资品种中发展,而针对于进口业务来说,可进行备用信用证。商业银行只有开展多种国际贸易融资品种,才能更好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六、总结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面临国际贸易融资体系过于传统和融资形式单一两个方面的问题,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应在不断借鉴先进国家发展经验的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加快融资改革、建立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并建立相关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更好的规避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应不断丰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培养专业化人才,以促进中小企业在不断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贸易融资方式;国际贸易业务结算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额也在逐渐加大,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的比重在逐年攀升,在国际贸易的领域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此,有效地促进中企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贸易融资是国家间增加国际贸易积累的重要方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推动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的环节中更好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目标。
1 国际贸易融资
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对国际贸易厂商提供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活动,包括了押汇和进口贸易项下的信托收据等多种形式,它是以国际贸易为宗旨和核心的,不论所经营的产品是普通商品还是资本性商品,只要其贸易伙伴是外方,就是国际贸易融资所服务的潜在对象,而国际贸易融资的进行过程是银行的国际贸易业务结算,其结算的收益对于企业融资能力的增强有促进作用。
2 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方式分析
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使用的工具是结构性短期金融工具,适用于主体资质较低的中小型企业,使中小企业能够成功的与银行形成长期稳定和合作关系,它的主要操控对象是期货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贸易,不强调中小企业的财务分析,同时降低准入门槛。贸易融资也可有效的控制公司的资金流动和商品物流,可以对风险实行监控,规避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缺点。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是资金额度小,频率多,速度快的特点,贸易融资的功效与这些特点正好能够契合。
2.1因银行对所贷款公司的财务指标要求较高使得成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融资难的障碍。银行要调查企业的资产水平,债务状况,利润率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相反,贸易融资的准入条件较为宽松,银行关注的是所要贷款业务的具体交易的真实状况,企业的信誉水平。银行对采用闭合的资金链运行模式,保证资金的顺利回笼,尤其是对财务指标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风险控制。只要单笔业务是真实的,企业就可以获得贷款,资金通过不断地滚动循环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2贸易融资审批程序相对简单,对于需要进行快速融资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所以,融资的便捷性,时效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贷款模式要求银行对于企业的运营水平,负债盈利水平,信用状况等各个方面都会细致地调查,审批流程繁琐,难以解决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 所以,银行逐步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并且简化贸易融资流程,只要明确企业单笔贸易背景,根据企业历史信用记录,保证企业满足相关要求后就可以放款,让中小企业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银行的贷款。
2.3贸易融资风险较低,可以有效地降低降低银行。分析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它的高风险,低收益,让银行对它的审批流程相对繁琐。银行的贸易融资,审查方向着重于对客户的违约成本,信用交易记录,信用金融工具组合和操作手续等情况进行审查。贸易融资的还款来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的销售收入,通过贸易额减去自有资金确定融资额度,通过贸易周期确定还款期限,以此保证贷款资金不被企业挪用,贷款风险相对较小。
3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的国外经验借鉴
在美国和日本,中小企业比例达到97%。美国市场的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而日本市场则以间接融资模式最为典型。
3.1 美国的直接融资模式
美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十分发达,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融资金融机构数目也相对较多,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通过支付担保,流动资本担保的方式,进出口银行可以直接或间接向外国买主贷款,整个融资业务受国家政策的约束。二、借助私人基金公司,为从事国际贸易的进口商或出口商补充资金来源,它的融资金额大、期限长,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必要条件是所有贷款业务必须由进出口银行担保。三、借助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从事国际贸易往来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加快融资速度。
3.2 日本的间接融资模式
日本金融市场主要由政府主导,贸易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融资和创业板市场。日本进出口银行的进出口贸易融资采取专业化管理制度。进出口银行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支持力度最强,为企业提供的资金占全部融资金额的 80%。在创业板市场,充分的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提供了直接融资的有利通道。并且通过优先推荐创业板市场融资,鼓励培育具有新兴技术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路径选择 企业经济.蔡粤屏.2007-08-18
篇13
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国际银行信贷业务中,基于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工具的有机组合与重新设计,从而创造出新的、有别于传统国际贸易融资工具创新融资产品,并且借鉴资本市场规避风险的一些技术推出的新的贸易融资避险产品、流程和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目前,无论是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种类创新上,还是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技术和体系构架上,我国商业银行和国外同行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任重道远。针对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进行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创新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国际贸易融资现状的分析,从供应链融资创新的角度入手,设计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从而帮助解决我国大量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一直存在的融资困难问题,使一些没有足够抵押物或足够信用担保的企业通过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更加有效的发展。
我国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随着国内金融市场渐渐与国际接轨,在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额迅速增长的同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其融资安全、流动性高和易于盈利的特点而越来越为商业银行所重视。如今,由于国际环境恶化和一些国家对人民币升值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可避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过后国际汇率市场的不断波动,国内企业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下对国际贸易融资需求比以往有更大的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缺乏创新导致贸易融资产品种类和结构单一,并且由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理念保守、技术落后,使得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落后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为293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60%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据统计有超过80%的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面对如此巨大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有力地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国外先进同行进行竞争,提升市场份额。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国际贸易量萎缩,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愈演愈烈,而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特有的经济体系特点,各大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客户往往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这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局限于一些较为弱势的民间筹资和拆借或者是政府小额救济式的贷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缺乏金融信贷支持的困难。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能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供有效支持的我国中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与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国内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国有商业银行受传统观念的局限,往往不能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扩展银行盈利渠道方面的作用。此外我国外贸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停留在传统的信贷理念上,在其需要资金支持时不了解国际贸易融资的作用,从而使其主观上缺乏使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动机,致使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错位,引起商业银行的错觉而使其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更加忽视。
二是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化经营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的必要前提。国外先进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都已经成立以事业部形式组织的国际贸易融资部门,专门负责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推广、物权跟踪、业务监控等工作。而我国商业银行受限于以往传统的组织结构,往往将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流程分布到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中,导致业务衔接不畅,各个部门间缺乏协调和了解,使得整个业务流程无法一体化、高效化,业务主线不明,职能边界不清,完全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时效要求,由此可知体制因素也制约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是现有的授信管理不适应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国内银行在对待国际贸易融资上习惯以传统授信的方法为基础,以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核定对国际贸易企业的授信额度。银行的信用等级准入制往往对资信状况一般的企业客户要求提供抵押担保,这种制度使大量净资产减少,但贸易关系可靠,物流、现金流稳较的潜在企业客户被银行拒之门外。
四是产品设计和技术手段落后。国内银行的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常常不适应现今结算方式的快速转变。技术系统的落后和产品设计理念的保守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对于现今使用得越来越多的记账式国际结算手段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使其白白丧失了很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机会。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多针对供应链单一环节融资,较少提供整合化服务方案。
五是进出口企业资信状况不甚理想。我国进出口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受限,加之国内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往往容易在遇到困难时不遵守与银行的信贷协议,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利益受损,打击了银行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热情。
六是相关法规建设滞后。目前为止,我国对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方式并无专门的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也基本上没有任何判例。如我国虽然已经加入了FCI,并且接受了“国际保理惯例规则”等规范,但这些规范还不能用于指导监督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具体实施,我国亟待建立一套指导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法律体系。这种监管方式的缺位也给国内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造成困扰。
中小外贸企业供应链融资创新
供应链融资是一种创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供应链融资要求商业银行更新信用评价体系,扩大贸易融资的业务范围,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进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成本。因此,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基于供应链的结构性金融创新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供应链的结构性融资创新强调商业银行对资金流和货物流的有效控制,强调对上下游规律、行业信息、结算规律、运输和仓储、商品性质等了解和掌握。该贸易融资创新通过掌握国际贸易背景而开展的特点离不开供应链的存在。供应链和国际进出口贸易链所涉及的存货、预付、应收等众多环节产生的金融需求,为商业银行开展贸易融资提供了理想的业务资源。
对于基于供应链的结构性融资创新,商业银行强调链上企业之间的稳定合作。因为链上企业高度相关的合作关系可以增强供应链中单环节承受意外风险冲击的能力,从而保证供应链上商品流的顺利流通以实现融资收益。假定供应链融资中银行提供结构性国际贸易融资的贷款利率为:ri=r0+ci+Piλ+ki(δ-r0),其中:r0为资金的利息率,ci是银行供应链融资的操作成本,Pi表示融资企业的违约可能性大小,λ为供应链融资失败带来的损失。ki(δ-r0)即为银行进行供应链融资所要求的风险回报,ki即企业的信用级别。
因此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回报有:
,其中Li为国际贸易融资金额。
作为与银行合作业务较多,资信等级较高的客户,供应链融资环节中的核心企业Ec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授信额度,从而得到比供应链上其他企业EO更有利的贷款条件,因而商业银行对二者的风险溢价要求也不一样,应满足kEc≥kEO。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基于供应链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回报为:,其产品的贷款成本和违约概率均应当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决定。而供应链融资中,链上核心企业贷款利息支出为。令πs表示同时期核心企业的资金收益水平,πE0为其初始收入,PiLi为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合作企业的违约给核心企业带来的损失额,从而核心企业的利润可以计算为πEc(1)=πEc0-CEc(1)。供应链上与核心企业合作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利息支出便可以缩小为CEi(1)=Li×ri=Li×r0+Li×ci+Li×PEcλ+Li×kEc(δ-r0)。由于供应链融资产品的使用,中小外贸企业的运营周期缩短,其固定时期内的营运收入必然增加,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额外的收益:πE(1)=πE0-CEi(1)+πs。
相反,如果没有基于供应链的结构性贸易融资,相关各方的收益将降为:
核心企业:πE(2)=πE0-CEi(2)+πs,有CEi(2)=Li×ri=Li×r0+Li×ci+Li×Piλ+Li×ki(δ-r0)
中小外贸企业:πEc(2)=πEc0-CEc(2),其中
由此本文认为基于供应链融资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博弈模型如图1所示。
通过博弈各方的受益分析可知πB(1)≥πB(2),πEc(1)≥πEc(2),πEi(1)≥πEi(2),应用动态博弈理论可知,在节点2与3上,中小外贸企业将倾向于使用供应链融资创新产品,因而,节点B中,通过分析收益向量1和收益向量4,外贸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也将使用供应链融资创新产品。所以在O节点,商业银行提供基于供应链的国际贸易融资方案是有利的选择。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各种带有核心企业的基于供应链的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产品。在该创新产品中,其产品设计应当首先使得πEc(1)≥πEc(2),并且保证(πEi(1)≥πEi(2))I(πEi(1)≥πEi(3)),所以为中小型外贸企业设计的供应链融资创新产品的资金成本上限为:
,同时满足:,因而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融资创新产品设计的最佳资金利率为:
。
综上,基于供应链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意图是通过资信较好的核心企业带动链上的中小型企业共同实现国际贸易融资,因为这些中小型企业在与核心企业合作贸易的同时,往往具有较良好的运作状况和财务状况。通过供应链上的国际贸易融资,银行可以在风险较低的前提下扩展一些较为优秀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争取更多的核心企业客户,从而有效而安全地扩展国际贸易融资。
参考文献:
1.Harry M.Venedikian,Global Trade Financing[M].New York,John Wiley &Sons,Inc,2000.
2.Weiss, Judith.Disclosures about the Credit Quality of Financing Receivables and the Allowance for Credit Losses[J].GAAP Update Service,8/30/,201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