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论

篇1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讲究策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教师的劳动才有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 

从教学论来看,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互动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堂课来实现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培养人才这一特殊的工程中,如果没有名师巧匠,就不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把握课堂教学策略,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与教师同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开课导入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巧妙的开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认识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策略针对课堂讲授内容,不经过任何修饰和过渡,直接向学生推出知识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如使用不需要证明的公式、定理等。 

承上启下,自由过渡策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的前后上下的连贯性,利用前面的知识作为铺垫。如提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想办法,自然而然引入下一课题,使学生知识的衔接、理解自然过渡,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跃气氛,引人入胜策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产生共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授学生思想修养课关于谈话艺术章节时,可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妇女抱着小孩上了公共汽车,汽车司机对她说:“这是我见过最丑的小孩子了。”这个妇女听了以后很生气,气冲冲地走到车的后座坐了下来,坐在旁边的一位男士关心地问发生了什么事。“那个司机说了侮辱我的话”,她愤怒地说道。男士深表同情地说:“呃,这就是他的不对了,作为一名服务人员,他怎么能对乘客说无礼的话呢?你应该过去狠狠地教训他一下,这样吧,让我来帮你抱着这只小猴子。”讲完故事,学生们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当堂课题,这样的导入自然而引人入胜。 

课堂授课策略 

学生接受知识和形成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这一变化过程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理解”、“保持”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环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其基本原则应是:易于理解,利于保持。 

(一)易于理解策略 

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般可实施下列策略: 

加强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具体的实物、生动的实验、逼真的模型、鲜明的图表和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都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有化繁为简、化远为近、化小为大和化静为动的作用。

运用恰当的比喻在教学中,把科学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恰当地引用比喻,能使概念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利用新旧知识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展。从旧知引入新知,是温故知新、行之有效的途径。 

选择典型实例通过典型实例,由个别到一般,剖析典型,举一反三,不仅可使学生易于理解、触类旁通,而且往往使学生感到兴味浓烈、妙趣横生,为开拓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创造出别开生面的教育气氛和条件。 

(二)利于保持的策略 

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为此,设计课堂教学,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可采用下列策略: 

内容强度适当在一般情况下,讲解内容的数量与保持的百分率成反比关系。材料越多越易遗忘,并且过多的材料不仅加重了学生记忆的困难,而且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内容恰当、数量适当,以利于保持。 

内容选材典型实践证明,学生对一般材料往往印象浮浅,而对典型生动材料却铭刻在心、经久难忘。因为典型生动的材料对大脑皮层刺激强烈、深刻,易与旧知识形成联系并获得意义上的支

撑点;而一般材料,由于缺乏“典型的光辉”而直接影响记忆保持的效果。 

内容系统性强在认识过程中,杂乱罗列的知识往往令人思绪混乱、容易遗忘。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使之纲举目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地掌握和驾驭教材。 

强化首次印象生活经验表明,强烈的首次印象往往终身难忘。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重视首次印象在保持知识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在精力安排上,要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切忌“走过场”、吃“夹生饭”。 

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是探索未知的行动。没有疑问,不善于思索,就谈不上求索,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针对知识点提问策略课堂讲授内容都是由若干个小知识点组成的,每个知识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了加深印象,增加理解深度,针对小知识点设计提问,能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总结归纳性提问策略每个小知识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在横向、纵向上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了解知识的联系规律,总结性提问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策略 

课堂小结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过程。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小结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在课堂教学小结中,或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英彦.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一、讲究表达艺术

《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教师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所以教师应该在语言上多下功夫,讲究表达的艺术性。

(一)语音规范

语音规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国家对教师的普通话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普通话既是教学语言,也是校园语言,教师应该具备讲普通话的能力,也肩负着推广普通话的任务。

(二)用语严谨

严谨是指教师要使用准确的语言或术语来讲授教学内容,而且要逻辑清晰。在上课前对要讲授的内容做深入地梳理,研究如何衔接和过渡,推敲语言的准确和严密性,做到在课堂游刃有余,使学生清晰地掌握知识。用语严谨还包括教师不能使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

(三)语言简练

课堂语言不精练,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使用一些无效语言。哪些属于无效语言呢?

1.口头禅

例如“是吗?”“好不好?”“那么”“嗯”等,教师平时的语言习惯在课堂上的不经意流露,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性的无效课堂语言。

2.语言罗嗦

一种情况是重复。重复自己的话,重复学生的话,重要的知识点确实有必要通过重复来强化,但不能做没必要的重复;一种情况是语言不简洁。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却要用几句话来表达。罗嗦是一种不良的课堂语言,可能是教师思路不够清晰的表现,也可能是教师性格或平时表达习惯使然。

3.迂回的指令性语言

现在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教师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处处设问。有的问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象“好不好”、“对不对”等等,这是教师用婉转的、商量的语气在给学生下达指令,学生很了解教师的意图,都会回答“是”“好”。这种简单接答式的问法,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抑制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人云亦云的坏习惯,而且这种做法是对教学新理念的一种误解,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简单粗糙的应付。

(四)语速恰当

快慢指的是说话速度。教师授课的快慢要适中,一般的说话速度介于每分钟120――160字之间。语速的快慢与人的性格有关,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调整,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五)音量适中

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音量,以在场每一个尤其是后排的学生能听清楚为标准。音量太小学生听不清,音量太大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而且给人一种训斥之感。

(六)停顿合理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顺畅和完整的。顺畅是指句与句之间承接连贯,不时断时续;完整是指说话一句是一句,不说半句话。说话中要有停顿,停顿不仅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停顿,比如强调性停顿、回味性停顿、过渡性停顿等等。如能恰当地使用停顿,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二、讲究教学艺术

(一)设计导入语

导入语是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它的作用就象于漪所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语是心理和教学内容的沟通,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手段,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导入语的形式有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哲理导入法、提问导入法、经验导入法等等。设计导入语时,要注意的是:1、导语的内容要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2、短小精悍;3、开宗明义;4、不落俗套。

(二)重视提问语和解答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一个“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做好学情分析,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真正从实际出发,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提问语时要做到:精心设计、难易适中、尊重学生,目的是触类旁通,激发学生思考。

对教师的解答语要求是教师要选择好解答的最佳时机。先启发,后引导,再点拨,即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

(三)关注评价语

评价语是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给予的评判。它分为详评、简评和点评三种。其中点评是课堂最常用的,随机插入的评价。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人格与尊严在课堂教学中被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学生希望得到来自教育理性思考的真正意义的理解和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表扬要中肯,实事求是。“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有必要批评学生时,也要作善意的批评。批评要因人而异,把握好分寸,而且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可运用以褒代贬、旁敲侧击、幽默诙谐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批评以不破坏课堂气氛,不影响教学进程为原则。

(四)不忽略总结语

一堂成功的课,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它体现了一节课的完整性。常见的总结语有:归纳式总结语;扩展式总结语;预告式的总结语等等。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总结语,既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归纳和整理。

三、讲究板书艺术

在板书的设计上要讲究实用和美观。板书要有题目,条理层次清晰,书写大小适中,避免前松后紧。板书的内容要在备课时就设计好,避免随意性。偏在左侧的黑板三分之二的部分用于主要内容的书写,这部分内容一旦写了就不要轻意地擦掉。如果是临时决定写的内容,写在偏右侧的三分之一处,在课结束做小结时,把这部分内容擦掉,留在黑板上的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一目了然的完整板书。

四、讲究体态艺术

体态语是无声语言,如使用得当能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1.表情自然

表情由面部和眼睛两部分构成。教师上课时眼睛应随时与学生保持接触,一观察学生的反应,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面部表情自然放松,给人一种处变不惊,临阵不慌的自信感。面部表情以让人感到友善的、和蔼可亲为宜,以略带微笑为最佳,微笑很有感染力,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

2.手势自如

上课时应配合一些自然而适宜的手势。没有手势,显得比较呆板;但手势过多,过于夸张,也会给人以指手划脚的感觉。在手势的使用上提倡少而精,而且要尽量做到美观、自然。

3.身势自在

身势就是身体的姿态。教师站在讲台要显得精神饱满,潇洒自信,挺胸收腹,两脚平稳站立,上身适时略微前倾,会给人以亲切感。两手自然下垂,如觉得别扭,可拿一本书或粉笔之类的东西,也可以自然、轻松地放在桌上。讲课时一般是站在讲台上,忌在讲台上频繁活动,或到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当然指导学生练外。

五、讲究服饰艺术

服饰指的是服装和饰物。穿着看似外在表现,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与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味有关。对当代教师的服装要求应该是得体、简洁、时尚、高雅。所谓得体就是要与年龄身份相符;简洁是指衣服上的装饰不宜过多;时尚就是能跟上时代的变化,不必过于保守;高雅是说服装的色彩和样式搭配合理。饰物如丝巾、胸针、发夹等不宜过艳、过花,戒指、手链、项链等不宜过大、过于显眼。不提倡教师带耳环,如果要带也应是耳钉之类不引人注目的。

“工欲善其事,心先利其器”,教师课前充分备课,让自己信心百倍、胸有成竹,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弥补不足,虚心地学习和借鉴,不忽视教学细节,如能坚持这样做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砺炼,一定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自如地驾驭课堂,展现出作为教师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篇3

2.搭建课堂教学观察平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

在现实教学中,若教师不进行教学反思,便很难发现自己是否存在过失。学校为此可以搭建课堂观察平台,给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直观地、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根据对国外教学反思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到,杜威曾将反思活动划分为“不确定”与“探究”两个阶段。在他的描述中指出,前者是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等思维活动的状态,后者是为了找寻解决、突破前者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探究行为。也就是说,当教师不确定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时,会呈现出各种怀疑、困惑、焦虑的状态,而教师的教学反思就是为探究这一不确定而存在的。而学校应尽量为教师提供探究的条件,帮助教师消除怀疑、困惑及焦虑。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微格录课为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观察平台,让教师在录制结束后去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分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掌握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可见,一旦课堂教学观察平台搭建成功,将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够及时确定偏差之处,从而作出调整。

3.构建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一种建筑在自身之外而对自身进行批判与观察的能力。他主张将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行为实践紧密结合,从多种角度来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情境,而后根据动机方案来把握自身的行动及其产生的结果,最终得以矫正不良行为,促进问题的解决。教师们知晓教学反思对其教学的帮助,并认可教学反思的效果。教师们愿意将自己摆在求知者的位置,有机会就会去听其他同事的课,并且也会请他们来听自己的课,为的就是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并记录下来,方便指导日后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为何反思”,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形式,无实际意义。那么此时,学校需要构建一套良好的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以激励教学反思效果好的教师继续保持,而鼓励和劝勉认为教学反思效果差强人意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例如,可以在观摩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反思效果的评价系统,在讲课与评课中寻求进步,利用观摩他人课堂教学来促进自身思考,填补自己专业知识的缺失。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学反思亦是如此。单一的教学反思理论是必然不会被教师所接受的,而单一的只存在于实践中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反思同样是受困的,这仅仅是经验而已,并非真正的教学反思,只有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经验才能对后续行为发展提供可靠参考,进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1.加强教学反思理论指导,促进解决教师教学反思困惑

在对于教师教学反思这一问题上,需要学校给予的不仅仅是高度的重视和制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教师用以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理论与方法,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发挥。教师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批判的视角考察自身行为,以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或肯定或否定、支持与强化、思维与修正,促进其教学效能感不断提高的过程。有的教师并不了解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方法,不知如何展开教学反思,也有教师不知何为教学反思,也不知为何要反思,且自身不关注教育理论,导致教学理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为此学校应注重、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的理论指导,消除教师关于教学反思的疑虑和困惑,以较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其实践,实践才更具科学性。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消除疑问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篇4

教学民主化不仅仅代表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树立了一种衡量教师人格和素质的标尺。课堂教学民主化是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特权地位,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当今“师道尊严”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专制式教学中,深入探讨课堂教学“民主”改革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堂民主化的理论依据

以苏联当代教育实践家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为核心人的合作教育学思想倡导:民主、公平、关心、体贴学生,对学生富有同情心,与学生休戚与共,这一切是教师的行动指南,坚决摒弃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权力主义和强迫命令及其种种表现形式;使学生乐意参加到师生共同教学教育过程中来,成为教学过程的自觉、积极的参与者,使学生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认识的快乐、发展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西方社会较早就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民主”的主张。他们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并能有效的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参与的积极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他们反对压抑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现代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符合学生发展观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教育者探索新型的授课方式、教育思路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和人生观,以此来塑造新时代的建设者。

2 传统教学非民主化探析

2.1 传统教育的人才观非民主化

长期以来,人们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的硬性标准,无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行灌输知识。在指导思想上,只要会学习、能学习、学好习的学生就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所谓的人才。非知识性能力培养、思维习惯的引导、道德标准的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倡导这些都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丽神话。这种落后的人才观泯灭学生独特活泼的天性、兴趣,乃至健康为代价的,使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不学经史子传,唯有题海苦练”的缺乏创造力的“书呆子”,从而导致未来社会的发展受到这些不能为其所用”的“人才”的严重制约。

2.2 传统教育的学生观非民主化

在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学生是被压制和被塑造的、缺乏独立性的“小大人”。学生被视作教师的附属品,在教育中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监督鞭策下最大可能的完成事先设定好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师中心论”使得学生缺乏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严重的被抹杀;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优异的思维品质,将难以成长;这种诟病已久的落后的学生观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合作”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成为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2.3 传统教育的课程观的非民主化

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以“教”为中心,用“以教定学”,教师支配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学习内容的选择主要考虑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教师自身的特点。课程目标是唯知识论,把预设的知识量传输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唯书为上、服从知识权威;教学环节过于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霸王式”“斥责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管理大都是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中进行的。非民主化的课程观造成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滞后。

3 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新思路

3.1 人才观的更新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教育是叫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新型人才观要充分的体现教学民主化理念,在新的形势下,一改以往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泛化的人才理念,即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身体健康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具有健康情感态度和健全意志品质的社会公民,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未来社会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3.2 学生观的更新

韩愈在《师说》中有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教学的民主思路首先是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平衡。在民主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只是拥有知识上的先知优势,新课标意义下的新型学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去挑战和质疑教师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思维和活动的空间极具拓展,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才能被全面激发。

3.3 课程观的更新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在教学民主化的平台上,新课标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从三维课程角度,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书本本位的观念。

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选择性。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在合作教学理念下,老师们高度注重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完全排除对学习的强制手段。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具有机动灵活性。适当的变换教室的布置,采用一些必要措施,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民主模式的平台中,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向社会,领进大自然,以此来打破严重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规范,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

课堂民主化教学评价应尽量多元化。课堂民主化的教学评价目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的进程或结果与拟订的学习和认识任务需要达到的目的相对比较的过程,以便确定是否接受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教学评价的民主化会促使教师从多维角度去发现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最终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4 结语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氛围、师生间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教学目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对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是我国未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

职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进行规划,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学习是盲目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也没有奋斗的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近期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长期要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计划制定之后,教师要监督学生按照计划进行整治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政治,通过对政治知识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体系,在运用知识的时候能有效地从知识体系中调取,提高他们运用政治知识的能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通过不断地复习来深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之后,还要让他们明白复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学习之余要按照记忆规律进行有效复习,使政治知识真正被自己掌握。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政治课堂上,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要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教师要从“巧”字入手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一)巧导入一堂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政治课首先就要在导入上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在刚开始上课时就能被学习内容所吸引,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并积极地进入到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用有趣的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二)巧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情境之间的转换,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衔接都要自然、流畅,使课堂教学保持紧凑。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教学经验和能力把握住转换的关键点进行过渡。教师利用语言的艺术性来完成这个有效过渡,使课堂教学保持连贯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6

在课堂问答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是隐性的,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但受时间限制,教师不可能让学生一一作答。应根据问题的不同思考深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反馈,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整体思维状况,保证课堂上反馈的资源真实有效。面对纯技能性的、较单一的问题,应以反馈中下层次的学生为重,中上学生主要反馈能否对他人的回答作出修正、评价;面对思维程度较深的问题,则以反馈中上层次的思考过程为重,中下学生主要反馈能否倾听并学习他人的看法。在这样的反馈中,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其能动性,在反馈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二、让隐性反馈资源显性化,体现了目的性。

在课堂问答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未回答之前他的思考都是隐性的,因此容易出现很难把握学生反馈资源的情况。如 “搭配的学问”中,老师出示“2件上衣和3件下装,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时?”采用了“指名说”的反馈形式来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结果连续4个学生都说了“先选一件上衣分别去配3件下装”的方法。所以当引出“选定下装分别去配上装”的方法时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对整节课的教学进度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其他学生听了一遍又一遍,学习兴趣下降,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反馈资源显性化,即想办法把学生的思考暴露出来,老师就能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性反馈了。

1.在小组交流中显性化。

小组交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了参与反馈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如搭配这一课中,如果教师先安排小组交流的环节,自己及时去巡视、了解到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分别是哪些学生想的,就能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反馈了。

2.书面回答显性化。

书面回答是不受他人思想干扰的、最独立的显性化反馈方式,因此对问题的思考能用笔记录下来的就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如在反馈用“1、2、3组成的两位数”时采用书面写的方式是最好的。因为采用“说”的话,学生是想到一个说一个,不利于有序思想的培养。而“写”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表达的机会,在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向有序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考显性化,有利于老师收集有用的反馈资源。

3.采用手势达到显性化。

有些问题的答案比较单一,可以用手势来表示简单的得数、或选择几号答案、或判断对错等,只是几秒种的时间教师就能迅速、全面了解到全班的情况,便与教师从而调整好教学策略。

三、选择不同作用的反馈资源,体现了针对性。

反馈要面向全体,但不等于毫无目的,泛泛而谈,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景,及时把握好班级学生情况,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选择不同作用的资源进行反馈,促进目标的达成。

1.选择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反馈资源。

突破教学重、难点是一堂数学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生成性反馈资源时应分清主次,以敏感的思路着手组织能突破重点的反馈材料,进行既有确定性的,又有弹性的反馈,不平均使用力量。如在反馈 “用1、2、3组成的两位数”时,学生的情况是多样的。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有序思考,难点是如何才能有序地写出这六个数。所以先反馈两种典型的方法:一种是因无序而造成遗漏的,还有一种是正确有序的,并分别标上序号。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赞成哪种方法,并追问选2号的学生:“你为什么不选1号?”“漏掉了。”“那2号方法为什么不会遗漏?你有什么好办法?” 使学生的眼光立刻关注到2号方法的有序上来,使全体学生体会到了有序思考的优越性,感悟了有顺序地写出这6个数的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2.选择激发学生思考的反馈资源。

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资源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老师应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二个有争议的反馈资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三年级重叠问题中,教师出示“参加游泳比赛的动物有4只,参加飞行比赛的动物有5只”,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吗?学生大多数说“9只”,但个别说“7只”,“8只”的。教师可以抓住这“7只、8只”的反馈资源,追问:“为什么其他同学都认为是9只,你认为只有8只?” 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主动思辨,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获得了“可能有些动物参加了两项比赛”的反馈资源,使全班学生对“重叠”获得第一次形象的感悟,为后面学习作好了铺垫。因此说反馈资源选择利用的好,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3.选择具有正确导向性的反馈资源。

为了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因势利导抑制负效应,选择具有正确导向性的反馈资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如学习两步计算10-3×2时,由于学生受之前从左往右计算的影响,依从了这种习惯,错成先算10-3。此时教师不应该选择错例来反馈,因为学生还没有具备正确的认知。而应该选择做对的学生来进行反馈,同时结合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学生感悟10-3×2为什么要选算3×2的合理性,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运算顺序的导向。

篇7

篇8

美育化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为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我们不仅要理解美育化教学的基本特征,还要对这种教学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有清晰的认识,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等。因此,我们提出美育化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内容综合化原则、学习个性化原则和教学过程化原则。

(一)内容综合化原则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今人类精神的重要发展趋向,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无论是在教学理论领域还是在教学实践领域,教学与生活关系的问题都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主题。[5]内容综合化原则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美育化教学认为,学生是完整的人。只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性要求去施教,就能使教学充满人文性,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未来的教育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中心。有人把这种趋向比作以脊柱教育替代无脊柱教育,这形象地说明学生作为整体的统一性犹如教育的脊柱。综合化教学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这里的综合化包括两个层次:—是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方法进行学习,即使在同一个主题的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受多种思路;二是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综合效益,使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拓宽学习的思维领域,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1.教学内容的学科综合。就是依据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来梳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将不同学科的学习设计和改造成围绕向一个主题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活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学科综合呢?下面就美术学科知识的运用作些说明。美术:以它为框架来建构心中的事物。在课堂上,它以绘画为主,一般在两种情况下运用。一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想像产生的,要求根据文中的描述,经过自己的加工,制造出具有个性的美,或者用想像来填补文中描述的空白。这类情况主要是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种是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真实再现,如《詹天佑》中用两种方法开凿隧道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图解,这种绘画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建立形象概念。

2.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现有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组织和设计的,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不过难以很好地顾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美育化教学并不完全按照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组织内容,而是强调挖掘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为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例如作文内容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是相对于“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调、传统、固定不变的训练模式来讲的。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使训练收到实效。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裁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其实,就是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有了这个“契入点”训练才是积极有效的。

(二)学习个性化原则

将学习个性化原则作为美育化教学的首要原则不仅是美育理念的要求,也有其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比如“因材施教”尽管是从教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特点,但它也是学生的差异对教学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从学习和知识的特性出发,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带着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进行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有差异的。学习个性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体验化。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4]学生的行为不应该是在教师强迫下的应答行为,而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行为。例如,吕琼老师在教《摆一摆,想一想》一课时,让学生先自己独立用2颗棋子摆出不同的数,然后全班交流摆3颗棋子的各种方法。有的学生会从小到大摆,有的学生会从大到小摆,有的学生会交换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最后有了自己心中的最佳摆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能摆出、说出所有的答案。使认识活动本身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生活中经验升华为体验的转折点。

2.学习方式多样化。“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当前学习方式所存在的问题的基本看法。的确,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学习个性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比较容易把握的。比如教师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学生会很容易把握。

(三)教学过程化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让学生有所得,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或者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也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背离的。

美育化设计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中的应用

1.教学过程的美育化设计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充分涵盖美育化设计的教学过程。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明确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赋予课程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倡导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即课程不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学科知识和学问。语文课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问题。首先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美的形象是指材料中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像。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众多美好的形象。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为了挣得一块面包,不得不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悲惨,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凡卡和小女孩的形象让孩子们热泪盈眶;《军魂》、《草地夜行》则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工农二万五千里举世无双的雄伟壮丽的故事,可歌可泣,令人敬仰。其次以美的意境陶冶学生。美的意境是指教材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体而形成的一种美的境界。它包括情与景两个因素,其中,情是内容,景是手段,情与景的巧妙结合就构成了美的意境。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语言文字创造了美的意境。如《桂林山水》中的画卷,《荷花》中的人随花舞都是情与景的巧妙结合。为了让学生受到美的意境陶冶,教师利用音乐与范读、讲解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2.以体验为核心的美育化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功能

教学过程的实践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它既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又具有科学性和规定性。因此,教学实践也能形成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有可能从教学实践到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教学过程的样式。实际上,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种教学模式来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美育化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简约型、针对性以及整体性和开放性。教学模式筛选了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对其加以概括和简化,将其组建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用来描述一特定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篇9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延伸了课堂学习的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内容庞大,信息量大,视听效果好,是将视觉听觉等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实施以来,多媒体技术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教学一支粉笔占领了黑板,形式单调,学生缺乏视觉的刺激感。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活泼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吸引着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每节课的内容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这些课件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自觉运用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发挥课堂评价作用,开展赏识教育

教育是一门艺术,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唤醒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所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心中对知识渴求的火种,让每个学生都有火一样的热情去学习。评价也是一门艺术,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奋,对知识进行探索,在学习的每个过程中有一种成功感。学习评价的方式很多,有延时性评价和即时性评价,有终结性评价和形式性评价,还有自评、他评、小组评等等形式,合理的运用和全面的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使用过程中让学生堂堂有收获,天天有惊喜,爱上英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教学情景,让他们充分地感知语言,感到学习语言是一种快乐。现代教学技术不断进步,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二、非言语教学表达方式的特点

课堂非言语教学主要作用是帮助授课者课堂言语表达,引起学生注意,增强语言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授课者课堂教学非言语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辅。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做出不同的态势,包括手势、眼神和体态等。态势表达系统与授课者的语言表达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授课者言语表达辅助语言,是课堂教学表达的第二渠道。正确、得体、大方的态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对授课者的语言信息量做重要的补充,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并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二)表法性。表情是人内心情绪的晴雨表。授课者在课堂教学中的面部表情是具有教育作用的。如微笑能表达授课者对学生的亲近心态,形成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授课者的平等地位,感受到教学的民主,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这正今天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当然,课堂教学中授课者的面部表情一定要有分寸,既要有真实感又要有艺术感,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强装出来的。授课者表情的传达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幅度相吻合,应该微笑的就不要大笑,克服那种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表情,要学会控制和运用表情来教育学生,同时又要关于察颜观色,以获得学生的表情反馈信息。

(三)符号性。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教学的符号意义与表达的情景紧密相关。脱离开具体情景,其符号意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授课者和学生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非言语符号达到沟通的,而具有表达不确定的非言语符号在一定的情境下往往表达的是确切的,要具体分辨其符号意义,不仅要综合身势情态的各种符号信息,还应观察语境,以师生双方相互理解、配合默契为前提,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三、非言语教学行为的作用

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班尼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 的确,不能合理而有效地利用非言语行为,课堂教学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开发学生智能

“智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综合。”智力与知识学习关系密切。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发出的言语信息刺激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机制转化成有意义的实体,与之相比,非言语行为教学为学生呈现了很多言语无法替代的直观性形象刺激,这些刺激以生动的视觉形象出现,更易被学生同化、顺应。学生在重视尚未完全内化的知识时,可以把教师授课的神态举止作为重要的回忆线索。

(二)辅助课堂讲授

教师上课要讲做结合、声情并茂,才能吸引学生,达到良好的效果。“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一次成功的口语交际,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姿态语。”非言语行为可以增强讲授内容的生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这两条渠道来获取信息,学到知识的。这两条渠道是否畅通,是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系统能否保持兴奋为前提的。教师如果不能在向学生输出有声信息的同时,适宜地输出非言语信息,实际上就是关闭了学生视觉系统的“闸门”。学生只能单纯地依靠听觉系统来获取信息,其信息量无疑会大大降低。事实上,学生对形象、具体的非言语行为更加敏感。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言语形式照本宣科或坐而论道,既没有表情,又缺少动作,把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讲得单调、干瘪,学生听课就会感到平淡乏味,如同嚼蜡,继而产生疲劳感,甚至思维停滞,拒收信息。相反,如果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非言语行为,则可实现对学生视、听感官的全面刺激,引起并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学生信息系统的摄取功能,增大信息的摄入量,获得清晰、准确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 激励、引感

在情感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良性情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外显动作及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在师生间搭起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受其学习过程中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的变化受教师非言语行为即教师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等的制约,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因而,积极的课堂非言语行为会引起学生肯定的情绪体验,激发和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如教师在课堂上态度认真、精神焕发、目光敏锐、举手投足得体自如,处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仅能增强传授内容的信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教师在课堂上和颜悦色,语调亲切,常用微笑、点头和期待赞许的目光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学生必然会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换言之,利用非言语行为,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往往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重要举措。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由于发挥了情感的信号功能,使学生感受到从教师的语气、眼神等非言语行为中流露出来的期望之情而产生的奇妙现象。

(四) 组织和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决于教师对教与学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组织与控制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活动中,非言语行为较之于有声言语提供的信息更加简洁明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大多不需要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就可表现为肯定或否定、接纳或排斥等为学生所熟知的信号,较之言语行为传递信息更加快速、有效。如当发现有个别学生在讲悄悄话而不注意听讲时,有经验的教师不是直呼其名批评他,损伤他的自尊心,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而是用恰当的非言语行为来扭转学生的不良表现,如放慢语速或暂停讲课,并用目光注视,学生遇到嘎然而止的讲课声就会情不自禁的去抬头看教师,四目相对时,虽然彼此无言,但都心领神会。学生会立即停止不良行为,集中精力听讲。这种方式既纠正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又维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效果非常好。据有关调查统计发现,高水平的教师其课堂组织管理行为中90%是用非言语发出的。

四、非言语教学的表现形式

非言语行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感情的集中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往往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纵观整个课堂,其面部表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多少倍的语言。”所以,脸是心灵的镜子,是情绪的寒暑表,最能反映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教师的一笑一颦常常反映内心的喜怒哀乐,而于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的老师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可以迅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学生也会以微笑回报教师,这样便形成了一种很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甚至怒气冲冲的走进课堂,学生必然会提心吊胆,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异常沉闷,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利用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因此,马卡连柯强调:“做教师的不能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二) 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信号。“以目传神”这一词语很好地表明了目光的特殊交际功能,对教师来说,这种功能更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目光接触有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交际渠道,扩大信息的交流量。教师眼神的运用经常涉及教师行为效果的问题,目光凝视的形式和次数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每当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增多时,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就会提高。当教师走上讲台,在讲课之前用和蔼、信任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可以很好地安定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当发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用严肃而期待的目光提醒他们,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就能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三) 手势

手势语言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人体语言,不仅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而且动作变化最多、最快、最灵活。形象、生动、活泼的手势语是课堂语言的辅助手段,它的运用往往与讲述、面部表情相配合,是一种重要的无声教学语言。教师讲课时附以适当的手势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加强老师说话的力度。如:有的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并没有说“请举手”,而是自己做个手势——这时学生就心领神会的举起手来;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并没有说“请某某说”,而是把手伸在所要请的学生面前,手心向上抬起做出招呼的动作,学生就会立即站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有,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等。这种种手势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鼓励的感觉。因此说,恰到好处的运用好手势语言是一门艺术,是十分必要的,确实能起到形象而直观地强化教学信息的作用。

(四) 距离

亲密距离的交流一般带有强烈的感彩,往往能起到鼓励、安慰或赞赏的作用。课堂上,面对胆怯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可走到他身边,进入其亲密区,给他一个和蔼、鼓励的目光,或用手轻拍他的肩膀或背部,使他信心百倍,镇定自若。进入学生亲密区也可以维护课堂秩序,制止学生的小动作或其他不良行为。教师进入学生的亲密区,往往会与学生发生身体接触,但一般情况下动作的频率较低,接触时间很短,接触部位一般局限于手,如用手抚摸学生的头,轻拍学生的肩部或背部等等。亲密距离的运用应特别注意到学生的年龄及性别。若进入年纪较小的低年级学生的亲密区,与其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会大大缩短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但是年轻教师若对年纪较大的异性中学生实施抚摸行为,则会令学生感到窘迫和不安。

篇11

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不应一昧地主导讲解课程内容,而是要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积极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探寻和解决。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改一言堂为民主课堂,与学生一起探寻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主动的学习参与和思考探索中主动的去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型特性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说明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型的支撑性和稳定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踊跃发言,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寻求到其原理和根源,使其数学素养得以谐调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的教学学习,只有这样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和根本。

三、科技结合,媒体运用,促进教学成效

篇12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从备课内容上来看,首先要“备教材”。作为一门课的主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弄懂本门课程必须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然后编写教案,这样才能自如地驾驭好课堂。其次要“备学生”。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招生政策放开等原因,许多学校已顾不上学生成绩和素质,一再降低门槛,扩大招生数量,大批未被其他学校或高中录取的自费生几乎未经任何考核就“涌入”校园。这些学生大多基础差,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加上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学习水平和能力,使“备课”工作成了许多教师头痛的事情。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我认为作为教师要充分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做到有目的、有方向,上课时就能很好的掌握节奏,驾驭课堂。

(二)注意掌握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彼此关联,相互制约、影响,所以说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是课堂的开端,可以说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开课技巧,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例如,上课伊始,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登上讲台,在观察学生的情绪及缺席情况的同时,要把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及对教材的情感,尽快融入教学的情感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并积极配合。此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情绪,控制课堂教学纪律。当发现有学生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以借助语调的变化作出提醒和警示,或举出一些富有情趣的实例活跃课堂气氛,甚至可用隐含针对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中的不合理现象消灭于萌芽之中,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三)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内容呆板、枯燥的黑板等工具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厌倦心理,影响课堂纪律。为改善这一状况,作为教师必须扬长避短,尽量将一些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像、颜色、动画等多种信息高质量、高速度地介绍给学生,并把一些问题转变成互动图像,以此丰富教学信息,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时,有些内容还可以重放。这样,既让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不易产生疲劳感,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应用

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是在课堂教学中驾驭教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学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使用激励语言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对学生适当进行有益评价,用激励赞美之词可引起学生良好的心理反应,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中受到教师语言的感染和启发,这样既能使学生以百倍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去努力学习知识,又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二要客观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三要肯定和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活动。

(二)使用幽默语言

教学幽默是教师的教育机智与创新能力的展示,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幽默一下,对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均有好处。如上课伊始,教师几句幽默的开场白能很好地调节气氛,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上课之中,教师可运用幽默的语言来刺激学生的大脑,驱除学生的学习疲劳,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具生命力,并在潜移默化下影响学生幽默性格的养成,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方法带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其课堂教学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体态语言的应用效果

体态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无声语言。当教师口头语言不足以表达思想感情时,如能“形神”自如、“意音”到位地运用体态语言,使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互相结合互相弥补,调动教学信息的组织和传达,促进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心理活动,将能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如课堂上出现学生听课不专心、思想开小差等情况,教师可稍稍放下面孔或抿动嘴唇等来提醒学生注意,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也有益于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手势是紧随着口语和眼神而作出暗示和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力量,它既能示意肯定,也能摆手否定,还能表示一定的节奏和力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使用手势动作的发挥和眼睛的神情,均可填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和空白,从而为教学增添艺术魅力。

三、把握课堂教学的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把意外的小插曲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学会为课程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以达到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追求目标。

(一)理性对待学生的课堂错误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很多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往往是自己被气得乱了方寸,接着便毫不客气地将学生训斥一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少年的知识面不广,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生理、心理还不成熟,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正是需要我们去引导、教育的时候。而学生的错误,正是直接反映学生行为习惯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用智慧去化解、点拨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性因素,不同的师生关系和不同的课堂气氛将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作为教师,应立足自身教书育人的本质,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学生做到多观察、多关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挚友,建立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要充分掌握每位学生的心态和压力,并以教育启发的方式,耐心热情地替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觉得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向自己无私地奉献真挚的爱。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可爱处,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更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行为,进行正面启发诱导。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我相信,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持一颗包容、平等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我们的课堂及师生关系就一定会更加的和谐、融洽。

篇13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