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双师型教师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观点是"双证"即是"双师型"教师。它是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本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为判断标准。
1.2观点是"双职称"即是"双师型"教师。这种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教师职称,又获得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职称。如"教师+工程师"或者"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等。
1.3观点是"双素质"即是"双师型"教师。这种观点认为从教师个体来看,教师既具备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和能力,教师逐步向工程师、心理咨询师等复合方向发展。
1.4观点是"双职"即是"双师型"教师。这种观点是把教师分成"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既有自于高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
通过以上对"双师型"教师的分析,可以发现,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
一方面,从教师的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具备教学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研究能力、管理和职业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另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来自高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
2."双师型"培养途径和方法
目前,相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我国中职院校办学条件比较差,"双师型"老师的数量严重缺失,机制改革和保障体系都有待于突破,这些实际情况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对中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逐渐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政策和人才投入,中职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空前扩大,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
2.1狠抓教师培训。强化对中职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1加强对教师的素质(资格)培养。通过相关培训和继续学习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并使之具备相应的能力;探索社会技术需求标准,找准师资培训的突破口,将教师培养和社会技术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培训与学校教学、社会技术实际需求相脱离的现象。
2.1.2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为了适应当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的技术实践训练,以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和技术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也应该分阶段去企业轮训、实践,或利用假期开展企业需求、社会需求调查,将最新的社会需求和技术革新带回学校,进行研讨。
2.1.3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当前社会处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日新月异,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更新和应用,加强在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搭建平台机制。平台机制,就是要引导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付诸于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发挥双师型教师能力和潜力,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学校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力,为教师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使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能在"校企合作"中先成长起来,进而做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
2.3制定有力措施。制定有力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措施得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篇2
职业教育有它的独特性,作为双师型教师,也必须具备超人的素质,要允文允武,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登台授课、解惑答疑、巧于沟通、滔滔雄辩的能力,尤其是要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要“上的课堂下的车间”,“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建设这种特殊能力的教师队伍,打造品牌专业,搞活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更快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
二、理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律,依据原则,按照合理路径,制订计划;认清现状,建立管理机制,设定评价办法,规定激励措施,以长线专业和重点专业师资培养为主要,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年富力强的双师型教师为先头,力求满足师资需要,不遗余力,全力推行。
三、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要求“双师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为先,业务水平紧随其后,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学用双行,爱生如子,以生为友,德才兼备;不断通过讲座、进修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施“星级教师”奖励办法,开展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吸取先进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四、“双师型”教师必备的三种能力
前面所论,德才兼备是“双师型”教师的起码条件,我们要求“双师型”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
“双师型”教师要深谙企业运行规律,懂得经营之道,能够做到在企业任职就有企业家的水平和魄力,以此带动学生学习,具备实践能力。
2.协调交往能力
“双师型”教师要懂得市场规律,有鲜明的市场论,有质量第一的观念,能够遵循价值规律,面对市场,能够游刃有余;面对客户,可以稳操胜券。
3.具备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就有可能随时被市场吞没;没有创新,就不能知机识变、运筹帷幄、知人善任,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接受新信息,才能在社会的大潮中浪遏飞舟,不断进取。
综上所述,我们要制定措施,采取多种形式,使“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为学校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倾注身心、竭尽微忱、尽职尽责。
篇3
一、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近几年来,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投入,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培训,还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学校通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强化实习训练,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每学期校内也进行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促进教师技能提高。国家财政、省财政对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学校实训条件有所改善,给教师技能操作提供了一定条件。同时,国家逐步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将技能型人才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技能型人才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职业教育在一些行业、专业有着长期形成的“双师型”教师优势,如医疗卫生、幼教、体育、美术类等。从学校类别上来讲,技工类学校做得比较成熟。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师德师风建设较为薄弱。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由传统观念转向现代。我国教育高速发展的近30年中,随着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师资需求大幅增加,师德师风建设却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要使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尚需一段时间。有的教师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看重现实利益,忽略了奉献精神,斤斤计较,对待工作缺乏责任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2)我国的专业教育不同程度上缺乏实践性教育。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学生在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受到了削弱,专业实际操作明显不足。(3)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转变不够,仍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没有有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性教学。(4)“双师型”教师技能操作评估体系滞后。教师培养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不足,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考核评价办法、评价体系尚未构建,不利于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培训、考核;现在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渠道不够畅通;不少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较差,教师培训时间过短。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篇4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现在一些中职学校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要求教师有多少研究生、本科生,为达到此目的而投入大量资金去提高现有教职工的学历;同时教师个人也因为职称评定等因素,也偏重于自身学历的提高,忙于等,而轻视了教师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因为职称评定时对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没有要求。一些专业课教师缺少了重要的企业经历和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环节,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等情况,靠他们培养企业所需的合格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不免令人担忧。
2.“双师型”教师的名不符其实。有一大部分“双师型”教师的名不符其实,只是有两个资格证而已,甚至出现所持有的资格证与所教专业不一致的情况。这样的“双师型”教师与普通的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多大区别,加上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行业技能等级证)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践技能的等值性值得怀疑。这也印证了将“双师型”教师理解为“双证型”教师并不太准确。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1.职业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职业学校要确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平台。这个资格平台应紧扣教师的学历、专业技能水平、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方法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学校应不断加强教师业务培训,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能够按照职业教育学习规律,正确地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建立名师战略,采取聘请和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培养学校自己的名师。同时通过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提倡教研、科研、课堂教学相结合,鼓励教师以科研带教研,要求广大教师从传统经验型教师向现代学者型、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2.充分发挥“校本”培养的主导作用。在“双师素质”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校本”培养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专业实习实训场地,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产教结合,以干代培,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学校培养方向应设定在以下几个方面,要达到的目标也逐步递进:(1)提升专业知识,并具备通过一定方式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能力;(2)掌握专业技术,并能分解、再现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技术操作及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3)会使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工具、实验设备并教授学生了解工具、实验设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教会学生独立使用工具和设备。
3.校企合作助推双师教师成长。为加强学校专业教师的理实一体化建设,有效利用师资培养的社会资源,让专业教师切实把握现代企业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设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该制订具体计划,明确参加生产实习的任务、内容、目标和要求,下厂教师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的需要进行生产实习,并在实习结束后,结合实际锻炼内容撰写心得体会。老师们走下讲台,穿上工服,走进车间,实现了由“老师”向“工人”角色的转换,由讲到做、由理论到实践、由校内科研到企业攻关工作方式的转变,进入生产劳动一线,实现真正“双师”。
4.企业培训教师,“校企生”三赢。由学校牵头成立校行企合作会,学校有了强大的合作企业,有了企业就有了教师的实践岗位,中职学校应该大力开展企业冠名特色班级建设,这些班级按照企业的要求、企业的课程来上课,这就离不开双师型教师,我们专业定期组织专业课理论教师到这些企业接受培训,学习企业文化,再通过企业的培训考核,就成为了企业的核心教师,他们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拓展了学生职业发展空间,让毕业生就业实现“零适应期”;又为企业降低了企业培养成本,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企业培训老师,老师按照企业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局面。
5.参加竞赛活动,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竞赛有两种,一种是教育教学,另一种是专业技能。教学水平方向的竞赛学校要取得优秀成绩,会组织全体教研组老师共同参与,通过层层筛选、反复训练、邀请教学专家或名师指点把关等步骤。这种形式有效地促进组内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现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形式多样、内容广、难度大,无论是教师个人参加竞赛还是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若想获奖,教师自身在学习上必须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这样就能有效促进教师自学,通过努力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篇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质量的基础条件,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要条件。双师型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素养,还需要具备技能素养与专业理论知识。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还需要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和企业实行技术合作,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共赢,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对应的行业技能与知识,持有技能等级证与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双师型教师虽然属于在校教师,但也要慢慢走向社会,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生产情况等,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双师型教师要在具备企业岗位基本技能的条件下,把自身所具备的技能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标准
(一)专业化的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院校更加注重应用性、操作性、技术专项性、职业岗位等,所以双师型教师要具备更加广阔的知识面,除了本专业的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充分了解相应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文理科交叉知识等。双师型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知识等,还要对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能虬迅鞲鲎ㄒ怠⒉煌类型的技术、技能、知识进行相互转化、融化、渗透等,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为主要教学理念。
(二)专业化的能力结构
专业化的能力结构包含了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开发能力、操作能力等。教育教学能力是指组织生产实习与指导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能够把技术、技能、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并且高效地传递给学生;科技开发能力是指不断地推广和开发高新技术与应用理论研究,并且要充分把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的优势发挥出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技术问题,破解技术方面的难关,把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操作能力是指要充分履行实际生产岗位中的实践操作,掌握技术工作中的操作流程与内容要求,能够规范技术规范,正确运用职业岗位的工具,掌握一定的设计能力与实验能力,能够高效地维修设备、排除故障等。
(三)专业化的素质结构
双师型教师要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是指除了要具备本专业相关的能力与知识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知觉能力、行业眼光、创新潜能、专业智能等,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并要充分关注高新技术专业的发展情况;道德素质是指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要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组织纪律性等。
三、目前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认定
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存在很多问题,不具备统一的观点与制度。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程序和标准,但是这些认定程序和标准无法体现出高等院校的发展需要和自身特色,并且在调查双师型教师人数的时候,通常都是根据教师是否具有“双证”来进行统计的,这就意味着只要教师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并且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归为双师型教师。虽然这种统计方法较为便捷,但是却无法真正统计、反映出教师是否具备真正的双师型标准与资格,不能够对教师的实践技能、理论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实施检查。
(二)教师队伍的机构设定较为不合理
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结构上设定较为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并且人员数量有一定的规定,但是很多教师的本科与研究生学历都不是原始学历,而是通过函授、党校、成人教育等方式获得的,因此含金量较低,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水平较低。产生此类问题的最大原因是:职业教育院校不具备长久的实践培训活动,教师通常更加注重理论教学的任务;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较为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一些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之间不具备长久的合作关系;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学工作,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发展。
(三)教师无法在企业中得到相应的锻炼
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中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能够在企业中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很多学校都给予教师去企业参加培训的机会,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较多的企业对高等院校教师存在一定排斥心理,无法把教师作为企业真正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把教师安排到边缘岗位,并且很多企业的核心信息、产品、技术都是保密的,教师根本不能得到相应的锻炼,无法提高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四)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与机制不完善
首先,由于高等院校的不同专业科目对于教师的技能、知识水平要求不同,并且专业科目较多,很多院校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会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评估与分析,并且依据教师的自身特征来制定一定的培养计划。但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制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与机制较为不完善,无法把培训体系与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严重降低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次,政府的投入力度较小,缺乏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培训、培养制度体系,很多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只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无法真正地投入到企业中。最后是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较低,很多教师由于工作量较大,根本就没有精力、实践去进修和培训。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的方法
(一)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首先,要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渐增长,此类型院校也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与高技能型的人才。学校要设立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理念,在传统教师培训体系基础上,加入一些实践体系与融合知识体系,让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够从知识本位向着实践本位转换。教师不仅仅要接受专业理知识培训工作,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其次,要让双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法制化与正规化,政府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制定完整的法律、法规,并且要严格执行每一个条款。
(二)加强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的相互融合
在双师型教师培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的相互融合,充分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率。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培训手段较为落后,无法跟上互联网+时展的脚步,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慕课、微课等,实施脱产和在职、线上和线下等多形式的培训工作。并且在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要满足教师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三)制定培训的计划
在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制订全面的培训计划,做出相应的系统设定,包括培训预算、考评方式、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讲师、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课程、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其次,还要对每位教师实施归类,结合教师的真实情况,做出统筹管理、规划,明确教师是需要进行技能培训,还是需要进行实践能力培训等。
(四)加强校企合作
在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校企合作工作,让教师能够投入到真实的企业工作中,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能够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中,要加强政策激励,例如对能够接受教师进入企业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培训经费,对于表现优秀的企业在项目竞标与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社会与企业实现共赢,让教师可以在企业实践中学到更多的技能。
五、总结
总之,在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让教师能够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其次要加强培训计划,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最后还要完善资格认定、激励评价等制度,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篇6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体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对高职的理性认识还不够,在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的还大有人在,专家的认识还不能变为一般教师的理念。学校对“双师型”教师要么学历要求过高,加之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着自身“双师型”素质的提高。
2.“双师”素质教师紧缺,提高动手能力受限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的缺口则更大。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只好聘请了一些从事学科教育,甚至低层次学校的、不甚了解高职教育的教师,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保障,各种措施难以真正有效落实。
3.机制配套不到位,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就目前状况来看,由于高职院校从企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并不十分畅通,教师的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即从校门到校门,由于这一先天的不足,这部分教师普遍感到“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要求比较高,达到目标困难也较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追求目标的原动力,造成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的现实情况。同时,高职教师一旦具有了较高学历、较高职称,掌握了工程实践知识,具备了工程应用能力,就成为较好的企业和普通本科院校挖掘的对象。由于地区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也使得“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育学校间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
二、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借鉴
1.日本:教师须先到企业工作
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有4年制的长期课程、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指导员的进修课程等。4年制的长期课程,通过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指导员,毕业生可获取有关专业的指导员资格证书。6个月的短期课程,主要是为具有专业技能和经验者开设的,属于职后培训。
2.德国:师资培养“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性首先表现在有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场所上,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
3.丹麦:教师源自专业技术人员
丹麦职教师资培训采取附加培训方式,即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合格的职教师资。丹麦教育部要求新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在指定培训机构进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课程内容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将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凭此资格可以上岗执教。
4.美国:师资要求比中小学更高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规定,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一般要求为:教师应当胜任他们的教学工作,一般应在他们所教范围取得学士学位,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在相关技术领域有1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要求。教师要有工业、商业、销售方面的最新经验,或者有所讲授技术的相关专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要包括一些团体的最新成果,还要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必须尽快达到技术性和实践性能力的要求,成为“双师型”人才。
三、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借鉴,笔者对此谈以下三点建议:
1.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能力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表现出了不足,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双师”的标准是什么?以哪一个标准来认定“双师”?作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又是如何?学者们众说纷纭,使得在实际的操作中很难把握。为此,要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理解它的内涵和能力要求是首先要做的。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教师参与行业管理
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许多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也有专业方面的技能,聘请他们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这是弥补专业技术教师紧缺很重要的途径。另外,学校在培养师资时应当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经验水平的不同层次有计划地塑造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使优秀的专业教师有机会成为行业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型的职业人。
3.政策倾斜,建立健全机制,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应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加培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则要采取政策吸引人和政策留人的两条发展路线,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人手培养培训教师。引入急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控制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学校还应建立切实有力的激励措施,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职称评审体系等,既要重视教师第一职称及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又要完善第二职称的评聘,使得一些已具“双师”素质的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对已经取得相应任职资格证书的教师,要积极聘任,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激情。
参考文献:
[1]王薇.关于“双师型”的若干问题.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教育与职业,2006,(11).
[3]高瑛.世界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情况简述.职教通讯,2003,(08).
[4]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外国教育资料,2000,(6).
篇7
(二)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国家对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要求“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i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界定基本共识为:“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获得高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行业)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开发能力,具有丰富的工程(职业)技术经验,并具有解决技术难题、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组织大型工程(职业)技术项目实施且取得实际成果的教师。”ii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持有短期简单培训获得的“考评员”证,真正能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水平的并不多。在高职建设指标体系中,具有可操作性的也就是两个硬性指标:高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行业)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在实际操作中,各高等职院主要以这两个指标表现双师型教师占比。这样一来,为了达到标准要求,各学校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考评员证等,有的考评员证需要短期培训,有的甚至短期培训都不需要,这种考评员证有与没有在教师双师素质上并无多大的不同。结果,导致我们双师比例是上来了,但是教师的素质并没有跟着上来。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主要利用假期参与国培计划,含国内培训、国外培训和企业定岗锻炼三种,三种培训中企业顶岗培训占三分之一左右,就我院400多专任教师的情况来看,每年能参与此三项目的也就是20人以内,能参与国培之企业顶岗的在10人以内,其余的为不定期的校际交流培训,企业考察学习等。就如此培训力度和速度来看,大部分教师在五年内很难获得一次企业顶岗锻炼。接下来,学校利用假期鼓励教师自行到企业锻炼,这个其实是很不现实的,在上级部门缺乏制度和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教师的培训缺乏制度保障,其效果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四)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够企业以经营最大利润为目的,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同样将利润放在首位。目前比较普遍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学生,这是企业稳定的人力资源来源,企业一定程度上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这个参与主要体现在偶尔派员工到学校为学生讲座、示范、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些行业,如服务业,不需要学校提供太多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对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并无多大积极性:企业方一般会认为学校频繁派送老师到企业或企业派送资深员工到学校手把手参与教学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秩序。然而学校学生需要顶岗实习的平台,学校对企业也无力提太多要求,双方的合作也就无法更深入,甚至无法更持久。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思考
(一)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工学集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将学校的专业与企业产业对接、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企业员工的职业标准对接、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对接、学校的学历证书与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起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要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有积极性深入、全面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或者“引区入校”是突破当前校企合作瓶颈的最好途径:即,根据学校的专业特征选择与不同的产业园区结合,有些专业特性学校甚至可以自建企业,“引区入校”,实现学校是企业“前校”,企业是学校的“后厂”。从而形成园区的生产发展与学校专业建设匹配紧密,实现“前校”教学与“后厂”生产间无缝对接;“前校”的人才培养与“后厂”的生产统筹管理,校与厂设备共用、资源分享、互利互惠;从而也搭建起了老师变师傅,课堂变车间的教师实践培养平台。还能避免学校在模拟实训室建设上的过多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二)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
要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之目标: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到2020年达到60%以上,任重而道远。目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并无多大差别,均主要要求的是学历。“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iii同时,应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应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
篇8
目前,我们学校 缺乏“双师型”专业教师,在这方面,特别是有些专业,如汽车专业的教师,同样其他很多专业的教师虽然不缺,但都很难达到”双师”的要求,很多人可能有双证,但离“双师型”还有较大距离。双证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一个即有专业岗位能力素养,又有教师教学能力素养,并且能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培训而成。这是很多学校思想的误区,我们许多教师积极投入培训考证行列,培训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但仅仅通过培训是不可能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在实践中获得真正解决问题的技能才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个人认为学校领导在这方面应该多做引导,给出相应的政策或方案.否则,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比如我校的汽车维修专业,就目前情况教师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大学直接到本校来工作的人员,没有真正解决实际汽车故障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讲的底气不足,也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型;还有一部分是原来在汽车维修店工作过的年龄50岁以上的人员,这类老师在工作思想上很可能难以跟上学校教学的步伐.还有少部分是有经验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理论教学稍有欠缺。
对于以上情况,实际教学时不能结合本学科的岗位能力进行,而专业岗位应用能力则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所在,也正是我们职业学生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这些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势必影响学校学生在校的稳定率。
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我校正大力要求学校老师下厂下企业实习,这个实习可以尽可能地安排老师到相应的企业学习实践,鼓励没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紧密型合作企业挂职定岗,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学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和企业文化,及时了解生产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技能,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变成校领导要求的专业特长的教师。
二、聘请社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兼任专业教师,因下企业人数有限,学校可以,把这些请来的“行业骨干”请进来兼课的同时,也可以对在校专职教师进行特训,从而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当然,这些行业骨干教师由于是非师范出身,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甚至有些言行不符合老师的身份,甚至有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进学校来,难免出现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缺乏的情况,我觉得,对于那些想长久留在学校工作的那些骨干教师应考虑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师范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授课技巧,要加强对他们理论的培训,努力提高其学历次层次和理论水平。让“行业骨干”与专业教师优势互补。
三、同时,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以逐步提升师资队伍整
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篇9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及其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目前,我国执教师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许多企业的员工的培养还缺乏良好的师资。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特色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技工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那么,如何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
1.国家给予扶持
要改变中国技能弱势的现状,走技能强国的道路,政府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多层次多门类的技能性人才。因此,政府应在舆论上、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扶持力度。首先,制定法律法规,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严格执行《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使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其次,在舆论上,要纠正社会对技工教育的偏见,改变“上技工学校没用,不如考大学”的错误观念,同时要把“双师型”教师的重大作用提高到“技能兴国”的高度认识和宣传,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们明确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是大势所趋,从而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提高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在资金上,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扶持力度,把技工教育与基础教育一样对待,鼓励技工教育工作者安心技工教育。
2.学校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作为主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1)要加强培养提高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对于理论课教师,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同时,要让他们到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或学校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工作一段时间,参与实践,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对于实训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形成认识上新的飞跃,使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由狭隘的经验型(工匠型)转变为科技型(创新型)。通过上述对策,专业课教师就可以既承担理论课,又承担实训课,成为“一体化”教师。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或相应行业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能胜任相匹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到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
(2)采取多种产学结合方式,把教学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技工学校,更要注重教学生产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设计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纳入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时要和企业需要接轨,尽可能做到结合企业的生产标准,同时采集企业生产一线的数据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鼓励教师对外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为教师和学生开创另一条实践的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应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建立实训工厂。专业教师根据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有关人员一起研制专业教室中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金,也可以锻炼和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将拓宽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知识面。
(3)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多渠道解决技工学校教师来源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作为必要的补充。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建设咨询,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教师网。通过这些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有利于新专业的设置和学生就业渠道的扩充,有利于更新教材教法,做到知识技术与经济发展同步,甚至超前,并在和学校其他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4)鼓励教师自学,适应社会需要。未来社会中,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工作和学习很忙的人,另一种就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单一技能者正变得岌岌可危,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使得在职者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电”。在目前“双师型”评审标准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不断充电,在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讲师及以上职称的同时,并获得其他专业高级以上的职称。要转变某些专业教师考职业资格证有失教师身份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放下“架子”,认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考核。在德国、瑞士、北美和澳大利亚,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不少是工作和生产的优秀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具备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外,还持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有的还持有两张或两张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他们的实践和成功,值得借鉴。
三、制定有力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篇10
王义澄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在素质和能力上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界最早一次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科学解释。有这样一种理解,“双师”即“双证”,即是既具有高等教师资格证,又有本行业技能等级证,如工程师、会计师等。从形式上看,确实符合“双师”的要求。但如果仅以此作为是否是“双师型”的评价标准,那未免过于形式化。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不完善,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是否等值还是值得商榷。又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双师”其实是“双素质”,既具备专业知识,具有知识传授的职业素质,又有技师的能力。虽然这两种观点评判标准不一样,但都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特点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从形式看,需持有“双证”,从实质上说,要有“双素质”。
1、“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理解尊重学生,才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益。教师应精通本专业知识,具有广博的知识,“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应当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教师需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由于受课堂条件的限制,知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的,因此,语言的准确清晰与否对学生能否接受新知识起很大的作用。
2、“双师型”教师是行业的工程师或技师
“双师型”教师的行业的能手,具有生产管理一线技术能力。⑴有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教师是引领学生进入行业的,作为行业工作者,首先要有的是行业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⑵具有良好的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行业的佼佼者。他们必须有实践操作技能,过硬的职业能力知识,还会把实际的生产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将行业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能力中去。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授方法。⑶应当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既能管理好班级、教学,也懂得管理企业。⑷具备相当的社交能力。教师既要参与校内交往,同时也应与企业行业人员沟通交流。人面接触广,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可以有机会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参与到实际生产当中,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锻炼职业能力。
多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中,有些院校做得相当成功,探究其建设的举措,总结以下几点:
1、到企业中去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难以获得,只有到企业中去,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才能获得实践能力。在落实挂职实践制度的同时,职业院校应制定完善的配套制度。如挂职经历纳入教师的续聘条件,将企业实践经历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企业锻炼期间教师的待遇不应降低,这样才能激发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激情,才可以保证教师挂职锻炼期间能够取得实质的成效。
2、引进企业人才
院校可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来院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样也可免去教师到企业去对正常教学所带来的一些麻烦或繁琐手续。或者聘请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这样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还是有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3、以产学结合为依托
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为行业发展而设置的。无论教师校内还是校外培训都是对其实践能力培养。依托产学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办学,能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既可以去合作企业实习,也能参与项目的研发,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也能到合作企业实习,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去,对学生日后参加社会工作是有很大的好处。
4、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
制定一套“双师型”教师管理考核制度,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在资格认定、职务聘任、工资待遇、考核奖惩上能有据可依,有例可循。这样教师才能有动力去提升自己,为“双师型”的建设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11
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简单的可以概括为: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能力特征,同时获得中级职称后又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资格证等证书或职称,能够反映教师在本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尽管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过了多年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很多职业技术学校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迅速提高,有的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90%,然而,教学质量依然难以获得质的提升,显然,目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效果并非像我们期待的那般高成效,通过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主导作用缺失,缺乏资格标准及相应制度。职业教育相关行政部门虽然出台了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系列相关政策,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缺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标准,目前只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标准,而缺乏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的界定,政府权威部门缺乏具体、严谨、细致的规定,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这样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评价和选拔缺少制度保障,增加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难度。
(二)企业对参与双师培养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是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企业的深度参与是构建双师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和学院在各自追求的目标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企业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手段降低成本争取盈利,并不具备为高职院校培养和训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和企业合作,其目的是想应用企业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两者目标不同,即使互相合作也只是停留在较浅层次,并不具备解决教师实践能力这种实质性问题的合作程度,这些问题既导致“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缺失,也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渠道的畅通。
(三)学校双师来源渠道不畅,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在当前情况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渠道还是学校自身培养。由于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政策和管理机制,存在培训资源少,时间短,专业难对口等诸多问题,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其次,一些职业院校把教师拥有“双证”等同于“双师”, “双师型”教师演变成了容易被量化和计算的“双证”教师,教师只要取得了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相应的资格证书,加上教师原有的的教师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但现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的“能力”问题。这种情况导致虽然双师教师比例提高,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
(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缺乏动力。随着职业学院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长,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技能实践、技能竞赛,还要完成课程改革、专业建设、项目申报等多项工作,工作任务繁重,教师缺少深入企业学习锻炼的主观意愿,“双师”能力提高缺乏动力,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双师教师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政府部门要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构建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职教发展和职教师资队伍成长的职称评审制度。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突出职教特色,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体现“双师型”职教教师特点的教师任职条件,统一组织职称评审,逐步建立独立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要减少教师学术科研水平的要求,增加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标准,以此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二)企业着眼全局,主动参与双师队伍建设。企业应该建立长远的利益观,企业以自身长远利益为基础,通过与学校建立相应制度,既解决学院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性,又解决企业盈利性的问题,把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作为“双赢”的有效途径,积极采取措施,参与职业院校师资培养,通过与学校合作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把学院优质的师资资源作为企业新产品研发、项目开发、产品试制及职工培训的智力支撑,如江南工业集团,多年以来通过与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互相合作,与学院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工作站,通过与“校中厂”合作,利用专业教师的产品制造工艺能力及先进设备的加工能力,完成某中程杀爆弹关键部件“折叠舵翼”的选型、工艺、制造、定型工作,为企业新产品研发试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三)学校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强化校企合作深度。学院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互约、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开放的运行保障机制,企业共享学校的生产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学校共享企业的企业信息、用人需求信息、生产管理、生产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通过共同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确保学校按照企业及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同时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务体系,为教师下企业锻炼、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开放的运行保障机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
(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1) 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的质量检测,是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助推器。职业院校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也要求自身积极参与到行业及企业的各类竞赛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目的,如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教师和学生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分别有学生组和教师组,学院从2004年第一届大赛开始,至今参与了六届,共有5位专业教师参加了全国总决赛,获得过全国第五、第六、第十的优异成绩,通过大赛极大的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2)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提高实践能力。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真设备,真岗位,真产品”的育人环境,通过共同完成真实产品的生产,促进教师主动探究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认真敬业的职业素养,如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教学团队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向合作企业 “接单”的方式引入企业真实的产品来作为教学内容,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实战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职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真实产品的生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力,同时也锻炼的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总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因素,“双师型”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通过从“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学校主体、教师主力”四个方面借力,强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协调四个方面诉求,共同破解“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难题,从而实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篇12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成为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技的发展主要靠高技术的应用性人才。因而,目前我国对各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大幅度地增加。而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办学阵地,但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键。
(二)能更好地使学生的知识和就业接轨。
“双师型”教师一个突出特点是拥有对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经历与经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使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做到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更有重点地学习,不至于盲目地学习不适用的知识,使学习的知识能够用于实践,实现理论知识和就业的对应。
(三)避免教师陷入纯理论教学, 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由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由学校到学校,大学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自身缺乏锻炼,因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陷入满堂理论灌输的授课中。同时,由于自身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 使授课内容与企业目前所采取的方法、手段等有较大的差距。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将会成为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人”。只有知识和技能相兼的教师,才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来源单一,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而我国高等教育一向比较重视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缺乏实践能力,同时毕业后又没有机会和时间去参加实践锻炼就直接上岗,因而他们很难胜任既重理论学习,又重实践培养的高职教师的工作,他们离“双师型”教师目标要求还比较远,而且又认为“双师型”教师目标要求过高,存在着畏难情绪,缺少追求目标的原动力。这就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困难较大。
(二)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多数兼职教师参加过实践锻炼,有一定的工作阅历和经验,而且授课方式生动灵活,很受学生欢迎。但聘请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兼职教师队伍不足且不稳定。这就造成教学的连续性难以保证,且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等基本情况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深入,因而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一些高职院校在聘请兼职教师时,只关注数量,不重视质量,在教师的聘任上考核不全面,片面重视实践,造成许多高职院校存在虽然重视兼职教师的聘任、但疏于兼职教师管理的现象,进而导致所聘请的兼职教师质量不高,这些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力扩招,造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速度赶不上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教师相对缺乏,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教师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不合理的现象。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学校内能真正称得上学术带头人的教师年龄大多在55岁以上,中青年骨干教师中拔尖人才不多、成长不快。从学历情况看,虽然许多教师都在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但是教师学历整体还处于偏低状态,专任教师硕士及博士所占比例太小。
(四)没有一套健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特别是高职院校供教师实践工作的实训、实习基地短缺。但是现阶段,建设一批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师生实训、实习基地非常困难。因为缺少激励机制,企业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不强烈。企业是以追求利益为宗旨的,但是它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却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而师生没有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他们的实践锻炼机会和能力必然受到影响,造成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必备条件,建设起来比较困难。
(五)教师评价模式落后,高职院校教师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缺乏适合“双师型”教师工作特点的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一方面造成教师的工作重心偏离。“双师型”教师虽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锻炼,提高自身技能,但在职称评定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致使“双师型”教师们只能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搞科研等硬指标上,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业实践以及推广与应用科研成果,导致重科研和理论教学,轻实践技术的倾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中教师评价模式仍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学校领导个人的权威,较少客观地评价教师,这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教师频频跳槽。
(六)“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激励机制。
国家的教育经费在投入上更偏重于高校,大多数高职院校财政拨款较少, 学校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造成高职院校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实践锻炼的各项费用难以保证,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校任教。而“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注重技能培训,更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的费用较高,因而造成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但工资水平不高、报酬不合理的现象,这严重挫伤了教师们的积极性,无法使教师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工作认真、表现突出、经过锻炼而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没有比普通教师更优的薪酬待遇、更大的升迁机会,这些也严重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取得较大进步,在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但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不是很成熟,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对“ 双师型”教师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对“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充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部分高职院校领导的认识不足, 他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各个方面也不重视“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次, 教师自身的观念落后。一部分教师只一心搞学术研究,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不愿接触实践;而一部分教师仅重视技能,认为技能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不愿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学历层次。第三, 我国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正确的统一的评价机制, 如职称评定时重科研、重, 轻视实践技能水平, 忽视实际应用。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迟缓, 不利于“ 双师型”教师成长。
“学以致用”,学校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因而高职院校的教学应与当前的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密切相联, 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但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却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理论内容的设置不合理,与当今社会的需要脱节,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也较差,这就使得“ 双师型”教师需求不强烈, “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重道远。
(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校区建设积极进行,学生数量连年增加, 但相应的专任教师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这造成教师严重缺乏,教师们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只能努力教学,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积极成为“ 双师型”教师。而原有的“双师型”教师也由于长时间缺乏实践能力锻炼,素质和技能退化,“双师型”教师也是有名而无实。由于生师比例的急剧扩大,大多数专任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根本没有向“双师型”教师目标转型的时间和精力。
(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不足,渠道不畅。
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教师的高职院校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还不成熟。高职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培训目标和要求,具体的培训机构不明确,培训经费不足,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教研活动和实践锻炼。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鸿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辽宁职业竞技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六期.
篇13
(1)教师来源单一,不能兼具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该有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企业一线,这样可以把丰富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掌握一线技术并使他们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但是实际上,学校近五年引进的新教师中有近70%的教师来源于其他高校,其中有近62%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到学校走上讲台的。这些教师的理论功底扎实,但是没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没有真正掌握行业内的专业技能,只能纸上谈兵。虽然在近几年的培训中取得了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但是参与企业实践的经验并不多。
(2)各专业间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差距比较大,专业发展不平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的教师几乎达到“双师型”教师水平,他们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生物医药园基地)将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训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践的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而某些学院的很多专业,由于行业内证书泛滥、教师工作量大、实践机会少等原因,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水平的比例不足22%。
(3)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评定标准不清晰,没有制定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职业院校的教师同普通高校一起参加教师资格认定,在满足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仅考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没有对其职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考查,且基本条件等同于普通高校,使得从企业一线引进的高水平技能大师因中专学历而错失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机会。
(4)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参照普通高校的评定标准执行。普通高校的教师主要从事于教学和理论研究,而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现有职称评定标准忽略了对教师职业能力等的评定。评定标准与高职发展需求的偏离,造成了教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同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双师型”教师标准的不吻合。
(5)“双师型”教师收入不明显。由于对“双师型”教师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的激励,“双师型”教师的收入与一般教师没有明显区别,不能起到激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热情。同时,教师的工资明显低于企业同行业相同级别技术人员的水平,这种差距,导致了“双师型”教师向企业的流动,也不利于学校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大师。
(6)教师的工作安排不够合理。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利好形式下,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也随之增加,教师大部分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没有机会和时间去生产一线接受长期锻炼。
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做法
(1)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提升本校教师水平。学校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与企业共同建立集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科研开发为一体的校企合作联合体,在校内外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和技术研发中心等。例如,学校与戴姆勒公司共同成立了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 ,与奔驰、雪铁龙、博世力士乐、招商局物流公司等企业联合成立培训中心,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等。
(2)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鼓励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学校职业教育,实施以多个“大师工作室”为引领,以“三百活动”等为基础,以企业专家工作坊计划为支撑的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3)为了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校实施了校内专业教学团队和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学校各专业群培养优秀教学团队,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团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三年培养计划,陆续在学校现有的36个专业中发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做到每个专业均有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个专业群均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从而为市级及更高级人才培养提供储备力量,建立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4)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教育能力、专业实践技能,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教师职教能力提升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教师职教能力提升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主要针对学校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来开展能力提升工作。通过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等级培训、教师访问学者培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各类科研讲座和提升科研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各类非职称性质的技能取证培训,提高各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的职教能力;通过针对各专业群和专业开展同行业发展相密切、同本校专业课教师发展相匹配的各专业培训,提高各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针对基础课教师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夯实基础课教师的基础,拓宽基础课教师的发展途径,探索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有利途径;通过对行政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行政管理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学校办事效率。通过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开展针对职业院校特点的培养,建立结构合理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对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理性思考
(1)从源头抓起,把好进人关。制订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师引进办法,注重被引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职教能力和专业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提高和规范职业教师的入职标准,这能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职业教师队伍。对引进的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应该注重他的职业成果和行业影响力;对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应注重其是否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潜能。
(2)制订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培养计划和方案。在加强“双师型”教师外部引进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内部培养方面。以学校发展建设为前提,制订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并将培养计划常态化、可持续化,为学校教师创造一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氛围,极大地带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和巩固培训的成果。
(3)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和评定标准。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教师资格标准和职称评聘标准,在制度、文件的制定方面应该制定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倾斜的激励制度,给“双师型”教师提供学术年假、培训项目资金资助、课时减免等待遇,同时引入相关评价和竞争机制,将教师成果和工作福利相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