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摘要】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使用抗血栓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抗血栓泵进行辅助治疗。2组均于治疗18 d后行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和凝血指标检测。结果 观察组未发生DVT,对照组发生DVT 6例,两组DVT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抗血栓泵辅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 抗血栓泵;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Effectiveness of the response compression system on preven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cerebral infraction clients JIAO Pingli Beijing Changping Health School,Beijing 102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ponse compression system on preven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cerebral infraction clients Methods Ninetysix cl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nursing were performed in both groups In addition, the response compression system wa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as adjuvant therapy Coagulation test and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 test were taken in both groups after 18 days Results Deep vein thrombosis did not occur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hile occurred 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 nurs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sponse compression system as adjuvant therapy.
【Key words】 Response compression system; Cerebral infraction; Deep vein thrombosi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102200 北京市昌平卫生学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以及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骼静脉[1]。脑梗死患者本身血液黏度偏高,又因肢体活动障碍,日常活动少,血流滞缓等原因,易并发DVT,而且急性DVT所引发的肺栓塞可威胁患者生命[2],所以脑梗死患者预防DVT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在脑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6例,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42~76岁,平均(59±810)岁,所有患者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单侧或双侧上、下肢肌力在3级以下,无血液系统疾病,平均住院天数(19±412) 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肢体肌力、凝血指标检测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方法 121 分组 将96例符合上述条件的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122 干预 对照组给予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改善脑血循环和神经保护及中医中药等,并予以一般护理措施:常规保持患肢良肢位的摆放,适当抬高患肢,2次/d被动按摩下肢腿部肌肉,给予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被动运动或鼓励患者主动活动,15~20 min/次;避免瘫痪侧静脉输液[2];观察组除了对照组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外给予抗血栓泵辅助治疗,2次/d,1 h/次。13 评测指标131 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 每日细心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有无不适、疼痛或肿胀,于治疗18 d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情况.132 凝血指标检测 在用药开始治疗18 d后检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2]。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处理,2组发生率的比较用校正χ2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变量之间的差异用t检验,以a =005作为检验标准。2 结果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见表1)。3 讨论31 脑梗死与DVT的关系 DVT的危险因素包括静脉血流淤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2]。而脑梗死与其他疾病相比,患者更易并发DVT,分析原因:肢体瘫痪致运动障碍,长时间卧床,活动减少,导致血流缓慢[3];因肌力下降,对血管支持力减弱,血管受压血液回流不畅,同时由于失去肌肉泵的挤压作用,血液淤积[4]; 脑梗死患者因疾病原因血液黏度本来就偏高,又因病情需要,需反复多次应用脱水剂使血液浓缩、血浆纤维蛋白原进一步增高;脱水剂多为高渗性液体,对局部血管刺激易造成无菌性静脉炎[5];刺激性药物,刺激静脉内膜,可引起血管痉挛,另外脑梗死患者往往有抑郁、多虑等,这些不良情绪往往加重血管痉挛,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多次穿刺能造成静脉壁损伤,静脉壁损伤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等[6]。随着人们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造成危害、后果的不断认识,其预防工作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除了使用药物预防外,越来越多的物理预防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抗血栓泵就是其中之一。32 抗血栓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机制 抗血栓泵通过间歇性地充气、排气,模仿人体运动,对腿部有规律性的机械性挤压,将压力有梯度的序贯加压于下肢的踝部、小腿、大腿,从而达到促进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动,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减少血栓形成。压力充气系统也可以将血液中容易产生血液凝集的蛋白质冲散分离,以此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因其属于物理治疗,只对施压部位产生一定的机械性压力,抗血栓泵的感应压力系统可以根据每位患者各自静脉充盈时间,计算出不同患者的静脉充盈时间并调整加压的频率,提供最可靠、有效的个性化治疗。从表1中可以得出使用抗血栓泵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且因其属于物理治疗,除对施压部位产生一定的机械性压力外,不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从表2中可以看出抗血栓泵对患者的凝血指标无影响。33 抗血栓泵应用的注意事项 抗血栓泵虽操作简单方便,但仍有一些禁忌证:在患者的下肢、腿套区域有疾患如皮炎、静脉结扎、坏疽及近期进行过皮肤移植者;有严重的动脉硬化或缺血萎缩性血管疾病;由心衰引起的下肢大面积水肿或肺水肿;下肢严重变形;怀疑已有深静脉血栓存在的患者都不能使用抗血栓泵。护理人员在操作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尤其是肢体的温度及颜色,及时与医生沟通。还要掌握其基本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积极进行疾病健康指导,因为每位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心理状态各异,工作中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护理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7]。
参 考 文 献[1] 李麟荪,贺能树,邹英华介入放射学基础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0.[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 (4):5058.[3] 张智辉,林少芒,姚燕丹,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6):3234.[4] 王翠琴,古兰英,王华,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现代临床护理,2009,8(8):33.[5] 焦平利,王爱霞.赛肤润预防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9):69.[6] 郑佩君脑血管病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实用中西医合临床,2007,7(6):83.[7] 王爱霞.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183184.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手术患者800例,年龄25-85岁,其中400例运用新护理措施做为观察组,400例用普通护理措施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手术的方式、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通过护理干预给予护理措施如下:
(1)术后12小时内的抗血栓压力泵治疗,它可以通过减少静脉内的血液淤积,提高血流速度,从而发挥抗栓形成。
(2)术后患者穿抗血栓弹力袜,通过向病人腿部提供渐进的压力,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3)患者活动指导:术后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护士协助患者被动按摩四肢,告知患者尽早采取主动活动,床上翻身做四肢伸展运动,术后1日离床活动,每日2-3次。
(4)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每日一次。
(5)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及时纠正贫血,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6)密切注意患者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
(7)对于年龄大于65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特殊关注,增加预防措施的次数。
(8)避免在下肢静脉采血及静脉输液。避免反复穿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防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9)促进排气:防止腹胀压迫腹膜后血管减慢血流速度。
(10)饮食指导饮水每日1500以上,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吸烟、饮酒及饮用咖啡,减少刺激物质引起血管收缩。降低血液粘稠度,少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造成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1)生活及环境护理:保持室温22-26℃,防止冷刺激血管痉挛,每晚可以用热水泡脚,促进睡眠,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环。
(12)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悦。消除紧张、焦虑心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能够配合及理解术后护理工作。
(13)以前得过血栓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如观察肢体是否有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皮肤颜色及温度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2 结果
由于给予充分完备的临床护理措施,两年以来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中没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两组血栓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称魏尔啸三联,包括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1】了解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采取预防措施。护士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龄、肥胖、静脉曲张、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妇女应引起高度警惕。静脉血栓的发生相关因素:(1)手术后卧床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驰状态,致血流缓慢,Agnelli等认为卧床休息大于3天为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五大高危因素之一。【2】(2)手术时间长,肢体制动,盆腔静脉密集缺乏静脉外鞘,静脉留置针,用下肢静脉进行穿刺或采血,反复血管穿刺,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均可造成静脉内膜的损伤,使静脉血栓形成。(3)输入液体量不足,患者贫血或失血、失液较多,血液浓缩,止血药物的应用,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4)患者因术后疼痛而不敢活动,在床上翻身少,不下地,家属与患者不配合术后护理。(5)饮食不合理,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6)对高危因素没做到提前的评估采取措施,术后预防措施不完善。以上均可以造成妇科手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护理干预确实能大大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通过两年来的妇科术后患者以预防为主而制定的护理措施效果明显。确实减少手术后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篇3
肺栓塞是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阻塞的病理过程[1]。它的特点是起病急,死亡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创伤、手术、慢性心肺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等。恶性肿瘤是肺栓塞持续存在的一个高危因素,它使肺栓塞的发病率增加4倍[2]。而肺癌患者大多凝血机制异常,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并且肺癌组织本身分泌促凝物质,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具有高血栓形成倾向,被癌细胞侵润的血管内膜丧失抗血栓形成的能力,使肺癌患者较易出现在血管壁和心瓣膜上形成血栓和赘生物[3],在临床若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其预后较好。经统计,我院自2008年起至今收治15 例肺栓塞患者中,肺癌合并肺栓塞12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9~75岁,平均57岁。12 例肺癌均经病理学证实。按组织学分类:腺癌9例,鳞癌1例,小细胞癌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12例患者中确诊肺癌后出现症状并证实肺栓塞8例;肺癌与肺栓塞同时发现2例;肺栓塞为首发表现后经确诊肺癌者2例。其中以呼吸困难起病7例;胸痛起病4例;咯血起病1例。12例患者中2例表现出明显的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2 治疗
2.1 一般治疗:一旦发现或怀疑肺栓塞,病人应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动作。
2.2 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主要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和部分次大面积肺栓塞病例。
2.3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治疗方法,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利于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临床上在怀疑肺栓塞时,就要开始抗凝治疗。
2.4 介入治疗:主要是经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同时可进行小剂量溶栓,也可行球囊血管成型。
3 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本病起病急,持续呼吸困难使病人会产生极度的恐惧感,会非常担心疾病的预后,护理人员应采取语言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疏导、安慰,鼓励患者消除焦虑情绪,不要紧张,耐心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同时保持病房安静,进行操作时动作宜轻柔,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并且让家属配合,避免与患者交流引起情绪激动的话题,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2.1 严格卧床休息2到3周,保持床单元整洁和平整,采取制动,给予左侧卧位,减少病人活动,避免因活动血栓脱落而危及生命[4]。
3.2.2 密切观察和记录心电监护所示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紫绀、胸闷、憋气情况,重视患者的主诉,有无胸痛,咯血,头晕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2.3 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按时执行医嘱,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血管穿刺处出血不止,血尿,有无头痛,视物模糊等异常,尽量减少动静脉穿刺,肌肉、皮下注射的次数,确实需要应嘱咐按压10到15分钟。
3.2.4 备好抢救器材及药品,如气管切开包、止血药等。
3.3 呼吸道护理 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氧浓度为6-8L/min,注意观察氧疗后的反应,确保氧气管道通畅;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及时给予吸痰;病室湿度在40-50%之间;做好病室消毒管理,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3.4 溶栓治疗的护理 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期间,患者要绝对休息,禁止搬动,尿激酶需用0.9%生理盐水现配现用,每分钟静脉输液速度为50滴左右,经常观察大小便颜色及皮肤、牙龈是否有出血点。
3.5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钠、清淡易消化多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由于饮食不当造成腹泻及不良后果。
3.6 溶栓治疗后的护理知识
3.6.1 心理护理 溶栓后患者往往自觉症状减轻,均有不同程度的想下床活动的愿望,这时应告知患者溶栓后仍需卧床休息,以免栓子脱落,造成再栓塞。
3.6.2 有效制动 急性肺栓塞溶栓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松动,极易脱落,要绝对卧床2周,不能做双下肢用力的动作及做双下肢按摩。另外,要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以免咳嗽时腹压增大,造成血栓脱落;吸烟者应戏劝其戒烟;卧床期间所有的外出检查均要平车接送。
3.6.3 做好皮肤护理 急性肺栓塞溶栓后,卧床时间较长,平时要注意患者皮肤保护,如床垫的软硬度要适中,保持皮肤干燥、床整。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每2~3小时翻身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破损。
3.6.4 合理营养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为宜,保证疾病恢复期的营养。
3.6.5 保持大便通畅 由于卧床时间较长,肠蠕动减慢,加上不习惯床上排便,极易发生便秘,除鼓励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外,可及时给予缓泻剂。
参考文献
[1] 杨敬平,急性肺栓塞诊治[J]. 医师进修杂志. 2004.27(5):5-6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17例开胸手术患者中男305例,女112例。年龄22~78岁,平均37岁。其中胸外伤275例,气胸83例,肺结核12例,肺癌30例,食管癌14例,贲门癌3例。
1.2 开胸手术PTE的危险因素分析 包括年龄、血液黏滞性过高、中心静脉导管、吸烟、卧床、制动。
1.3 护理干预及护理质量控制 包括心理护理、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预防宣教、药物预防、功能锻炼等方法。
2 结果
有25例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血小板超过300×109/L;24例血红蛋白超过160 g/L;17例血脂高于正常。有5例发生DVT,发病率1.2%,年龄53~76岁,平均56岁,有吸烟史,卧床达7 d,合并高血脂,血液存在高凝状态,经积极治疗及加强护理干预及护理质量控制后均治愈,未发生1例急性肺栓塞。
3 讨论
开胸术后并发DVT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三方面:首先,制动、长期卧床使肢体活动受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流淤滞[1];其次,开胸手术与PTE的危险因素有关[2],PTE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高,本组明显高于开胸手术平均年龄;有25例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血小板超过300×109/L;24例血红蛋白超过160 g/L;17例血脂高于正常。高凝状态是血液凝固的必需因素,是血栓形成的三联因素之一[3]。肺癌、食管癌患者多有凝血机制的异常,肿瘤组织本身能分泌组织因子、促血小板聚集物质、多糖蛋白等促凝物质,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被癌细胞浸润的血管壁和心瓣膜丧失了抗血栓形成的能力,容易形成血栓和赘生物;手术本身的失血、组织损伤可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增加发生的危险性,手术中由于出血应用止血药物,手术应激也可能激发凝血倾向;血管内留置导管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许多导管相关并发症,其中DVT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烟中的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引起氧缺乏,进而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和血管硬化,并增加血液黏稠度,血流减慢,形成血栓几率明显增加;术后卧床时间长,使下肢静脉血流受阻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早期干预,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可大大减少PTE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具体要注意如下事项。(1)做好入院患者评估及高危人群的宣教。向患者解释引起DVT的原因、治疗方法、预后,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对有吸烟嗜好的患者,讲解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让其明白戒烟的重要;为改善血液黏稠度,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已形成的栓子在未溶解前脱落,造成肺栓塞。(2)早期干预,降低患病风险。寻找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有效的护理手段,减少和避免高危险因素,做到早预防。①利用查房、治疗、护理之便为患者做详细指导,卧床患者应将双下肢抬高,使肢体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 cm,利用重力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向患者解释避免久坐久站久行、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DVT的重要性,麻醉清醒后即协助患者做肢体的主动及被动运动;鼓励患者拔除胸腔闭式引流后早期下床活动。②对血黏度高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用小剂量抗凝剂及予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如肝素及丹参注射液等活血化瘀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及观察抗凝溶栓期间最严重的并发症出血。本组有25例应用无并发症发生。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者,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导管感染,保证导管内充满封管液,避免导管末端形成血栓,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通畅的情况下再输液,防止导管内栓子进入血管,化疗前后生理盐水冲管,遇滴液不畅时,禁止加压冲洗。④注意保护静脉,尤其对长期输液或使用刺激性药物者,应避免在下肢同一部位、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引起静脉内膜损伤,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时,给予稀释,缓慢静滴,同时注意输液侧肢体的保暖,防止药物外渗。(3)做好病情观察。开胸手术患者PTE多于术后3~7 d发生[4],DVT的典型表现是单侧肢体不适、增粗或肿胀。PTE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和(或)循环衰竭,但对于胸部手术后患者,即使是轻微可疑的表现也应该引起重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及肢体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严密观察肿胀的消退情况,注意保暖,观察皮肤温度和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准确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4)机械性预防措施的应用。使用弹力绷带从足背至大腿根部,由下至上包扎患肢,包扎7~14 d,使用抗血栓压力带[5,6]。
总之,护士在预防和治疗DVT中,应正确评价危险因素,密切观察症状、体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DVT和肺栓塞栓塞症,及早发现并有效治疗DVT,以减少肢体功能障碍。
参 考 文 献
[1] 商和丽,胡秀丽,张淑香.ICU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20(l6):74-75.
[2] 张海燕,何艳凛,米丽丽.587例开胸术后通过护理质量控制预防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7(6):42-43.
[3] 徐斌,吕厚山.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性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1999,22(3):51-52.
[4] 侯生才,张振葵,胡滨,等.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53-756.
篇5
1.2 方法 术前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300mg顿服,术后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连续7d;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并根据临床情况常规使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qd)。根据血糖情况,应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3min内注射完,继以0.15μg/(kg・min)持续微量泵,维持24~36h。
1.3 结果 本组病例中有3例出现穿刺点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鼻腔粘膜出血,1例球结膜充血,1例出现血尿,出血患者给予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及相应处理措施后,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其余28例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要点
2.1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观察穿刺部位纱布是否干燥,有无渗血,若有少量渗血时及时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若出现大量新鲜血渗出时,及时汇报医生,重新予以包扎止血;若局部出现血肿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观察血肿是否继续增大。
2.2 实验室指标的监测 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是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期间最重要的监测指标。在治疗前应测定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和出凝血时间,推注或负荷输注盐酸替罗非班6h后以及治疗期间至少需每天监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如证实血小板计数减少,则须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和肝素,并进行适当监测和治疗。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盐酸替罗非班的血浆清除率降低,应监测血清肌酐,根据数值来降低盐酸替罗非班的使用剂量。
2.3 严格掌握禁忌症 对有过敏者、活动性出血、颅内出血史、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及者应禁用替罗非班;同时也禁用以前使用替罗非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慎用于急性心包炎、出血性视网膜病、慢性血液透析、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的患者。
2.4 全身出血情况的评估及护理
2.4.1 持续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四肢末梢循环,评估患者有无大出血现象。
2.4.2 教患者学会自我观察 指导患者选用软毛牙刷,观察有无口腔粘膜出血,若有少量出血时予冷盐水漱口,出血量大时予停药,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观察皮肤有无出血青紫现象,避免四肢碰撞;有无腰背部及下腹部的疼痛,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汇报,防止潜在出血事件的发生。
2.4.3 鼻导管吸氧 应使用质地较软的吸氧管,嘱患者勿挖鼻及用力擤鼻,减少鼻腔粘膜出血,少量出血时予干棉球填塞,出血量大时予鼻腔填塞,密切观察出血量及颜色的改变,必要时改鼻导管为面罩吸氧,减少对鼻粘膜的损伤。
2.4.4 导尿管留置 对于导尿管留置的患者,尿管应尽量使用细小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引起局部组织的出血,留置期间及拔管后应密切观察尿液的颜色,如出现血尿,必要时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另外需观察大便的颜色,判断有无出血的现象。
2.5 血糖监测及护理 了解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按糖尿病的配餐标准做好饮食管理,这样既控制了总热量又满足了人体需求。根据医嘱监测血糖,发现异常汇报医生及时处理,遵循个体化原则给予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防止发生硬结,影响药物吸收。
2.6 心理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使用心电监护、输液泵等各种仪器,以及对手术、出血的恐惧和血糖升高的担心等因素产生了焦虑、恐惧、忧郁、消极情绪,护士应针对这些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关心体贴患者。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消除患者思想顾虑与不良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PCI术后,由于患者本身存在的一系列内分泌障碍及介入术引起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的释放增多,加剧血糖波动及血脂代谢紊乱,血小板活性增加,聚集性被激活,血液中纤溶活性受到抑制,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促发PCI术后冠状动脉炎症过程最终导致血栓事件的爆发[2]。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特异、高效、高选择性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最后共同途径而发挥强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血栓形成作用[3]。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PCI术后,在常规使用抗血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左心功能,减少PCI术后并发症发生,其疗效确切,但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
本组病例中,PCI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期间,我们实施密切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对7例患者出现的出血症状给予及时处理,效果好。特别是女性和老年患者分别较男性和年轻患者有较高的出血并发症,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等抗凝药时,可以使凝血时间延长。对这些人更应严密观察,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从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益并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其中男30例,女50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73岁;粗隆间骨折39例,股骨颈骨折41例,大多为自行摔伤,伤后距入院时间为1 h~3 d,住院时间3~12周,全部实行了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骨科护理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1.2.1 基础护理干预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并发褥疮、便秘、肺部及泌尿系感染。(1)防褥疮护理:睡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被褶,使用便盆时抬高臀部,防止皮肤擦伤;消瘦者要特别经常按摩骨突处,定时翻身、擦澡;指导患者利用吊环抬臀。(2)防便秘:嘱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指导腹部环形按摩,训练床上排便;本组患者有4例发生便秘,经口服四磨汤或用开塞露塞肛后解除。(3)防止肺部感染: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予以翻身叩背,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保持病室空气流通。(4)预防泌尿道感染:嘱患者多喝开水,做好会护理,勤换内裤,留置尿管按常规护理。刘丁等[1]也报道留置尿管持续的时间与尿路感染有明显关系,因此应避免不必要的尿管留置,防止感染。
1.2.2 疼痛护理干预 据有研究报道约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患者反映镇痛不足,50%患者术后72 h仍存在有持续疼痛[2]。护士对患者疼痛状态进行系统疼痛评估,报告医生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疼痛干预措施。责任护士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3],明确止痛效果并对治疗进行指导。正确系统的疼痛评估可避免疼痛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在患者物理治疗或下地行走之前,先给患者提供止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可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医护人员护理时态度要亲切,动作要轻柔以减轻疼痛,同时鼓励患者转移注意力,采用听音乐、看电视等消除紧张情绪[4]。
1.2.3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髋部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院护士认真观察术后患者病情,消除疾病好发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高风险患者使用持续下肢静脉泵加抗血栓袜,中风险者使用抗血栓袜,必要时使用持续下肢静脉泵,而低风险者要鼓励患者做踝泵运动。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2.4 预防切口感染 预防切口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5]。术前清洁皮肤,术前20 min及术中使用抗生素各1次,术后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伤口渗血、疼痛情况,及时更换污染敷料。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做到现配现用。
1.2.5 心理护理 对患者全部实行心理护理,达到很好的效果。(1)根据心理的差异合理安排陪伴,与子女沟通说明家庭支持程度及认知水平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6]。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及对医护的信任度,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帮助其进行适当心理调整,消除紧张及恐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2)做好邻床患者的病情处理,以免减少邻床患者间的不良影响[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术后48 h对两组患者焦虑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焦虑状态采用蔡树云[8]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进行评价,SAS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频度分为四级:1分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表示少部分时间,3分表示相当多时间,4分表示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疼痛程度运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0为无痛,10为最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2)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 字2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对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与常规传统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分析原因是依据循证护理的方法,注重科学的评估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反应迟钝、防御能力差,当受到轻微外力、跌倒或由床上跌下时,均易造成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较易发生[9]。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萎缩增加、新陈代谢减慢及对重大创伤机体代偿能力更弱。因此老年患者主诉轻微疼痛也要引起重视,查明疼痛原因。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需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正确、全面、及时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采取个性化护理,改变了以往临床护士凭经验和感觉做事的习惯和行为,控制了不良事件发生,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也促进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尽早康复。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体现了人文关怀,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行为并改善其疾病控制能力,有效地减少疼痛、焦虑恐惧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丁,陈萍,成瑶,等.留置尿管患者泌尿道感染前瞻性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6):432-434.
[2]金丽慧.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71-72.
[3]陈冬萍.急性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7):587.
[4]周红霞.浅谈断指再植患者的术后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3):87-88.
[5]杨丽娜.医院手术感染的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142-143.
[6]张锡红,徐菊兰.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49-50.
[7]王灵,杨勇.ICU患者的处理对相邻床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173-175.
篇7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部分仅有头昏、乏力,易导致误诊。多数患者是因身体不适检查血常规,意外发现血小板显著升高,进一步行骨穿及其它辅助检查而确诊。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在耐心听取患者主诉的同时,还应阅读化验单等辅助检查结果,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重者可有出血、血栓形成,护理时要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黏膜瘀斑、腹痛、血压下降、肢体麻木、偏瘫等。发现有内脏出血、血栓形成,应立即让患者卧床休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用药护理
羟基脲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首选药物之一。目的是将血小板减少到400×109/L以下,有效率约为80%左右。副作用为可逆性白细胞降低,皮肤色素增加,斑丘疹样皮疹,紫色丘疹,指甲萎缩,口腔溃疡以及胃肠道不适等。羟基脲的用量随血小板的下降逐渐减量,治疗缓解后,给予维持剂量口服。服药时,护士要指导患者遵医嘱及时调整用药剂量,观察药物副作用,加强皮肤护理,协助患者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胃肠道反应严重者给予对症处理。抗血小板聚集可口服阿司匹林,宜饭后服。在进行抗血栓、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引起严重出血,要注意观察出血征兆。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多食海哲,杏仁,海马,黑木耳,生姜。海哲,杏仁,海马能使血小板减少。黑木耳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力,从而预防血栓形成。生姜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凝集。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饮食还要注意多食水果和蔬菜,其中所含维生素C与膳食纤维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4休息指导
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在疾病早期无血拴及出血表现时,可参加慢跑、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出血时,应严格卧床休息。脾大者要避免碰撞。
5心理护理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主要原因是:患者需长期服药,对预后难以预料。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社会心理护理,利用已经痊愈或好转、性格开朗的病友进行言传身教,使得同疾病病友之间的情绪相互感染,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6健康指导
篇8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深静脉腔内的血液出现不正常凝结的状况,阻塞静脉管腔,从而影响静脉的回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下肢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一旦栓子脱落,则可能形成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多数为中老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行盆腔淋巴结清扫以及术后卧床时间较久,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防治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针对58 例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在2012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期间收治的58 例进行手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58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 例。58 例患者经过临床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研究都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其中包括18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23 例宫颈癌患者以及16 例卵巢癌患者。58 例患者的年龄在31-5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从而进行护理。通过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措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整理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利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t 来检验计量数据,当P<0.05,表示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29 例患者经过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后,有2 例(6.90%)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9 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下,有8 例(27.59%)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4.291;P<0.05)。
2.2 满意度
观察组29 例患者,只有1 例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6.55%;对照组29例患者中,5 例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2.76%。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DVT 的形成原因
首先,恶性肿瘤分泌出癌性促凝活性物质,血液系统异常,且恶性肿瘤降低了血液中的纤维活性,容易引发DVT;其次,手术过程中,由于操作带来的创伤以及手术的时间和术后的卧床时间都会导致患者发生DVT;最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年龄的增加也提高了DVT 发生的概率。
3.2 DVT 护理干预措施
第一,术前护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要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对DVT 风险进行评估,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进行提前抗血栓治疗,同时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维持患者的电解质平衡。第二,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减少操作带来的血管壁损伤。第三,术后护理。患者手术6 个小时后,鼓励患者半坐卧位,多饮水,多翻身。鼓励患者做踝泵运动,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行下肢气压治疗,从而促进血液的循环。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下肢和腓肠肌。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29 例患者仅有2 例(6.90%)发生了DVT,而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有8 例(27.59%)发生了DVT,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DVT 发生率明显较低,且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要制定出防治DVT 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进行健康和饮食的指导,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篇9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5岁―83岁,平均69.9岁,其中人工全髋置换1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2例。患髋中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4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4例。其中生物型固定18例,骨水泥固定12例。全麻4例,硬膜外麻醉26例。术前平均住院4.5天,术后平均住院14.5天。
1.2 给药方法
推荐剂量为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一次,伤口彻底止血后,首次给药时间应于术后6-10小时之间进行,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5]。
2 结果
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志业委员会制定的DVT诊断标准诊断[6],主要表现为:(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5)Homans征、Neuhof征阳性等,并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情况。本组40病例患者中经临床观察、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及出院后门诊定期复查,通过电话随访指导,结果表明无一例DVT发生。
3 护理与观察
3.1 术前准备
入院后评估高危人群并作好宣教,其中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肿胀、下肢静脉曲张、心力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7]。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等测定。了解近2周内患者既往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史、皮肤粘膜有无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及妇女的月经情况等。手术当天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以了解患者双下肢血管情况等,综合评估患者术血栓形成及出血倾向的高危因素。
3.2 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要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劝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饮食。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伸膝及直腿抬高锻炼股四头等。护士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抑郁、烦躁及恐惧心理等不良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病人说明该药的作用及应用目的,同时讲解可能出现的局部度出血副作用,以消除病人的担心和恐惧,配合治疗。
3.3 术后护理
3.3.1 肢体康复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消肿。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垫一枕头,术后第一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的主动活动。术后第二天可以床上坐起约3O度。行肌肉收缩锻炼,术后第三天,身体条件允许,可行患肢下垂床边运动。全膝置换术后3天之内, 以抬高患肢, 膝关节伸直位休息平卧为主,鼓励患者行患肢肌肉自主等张收缩、放松为主,可主动伸屈踝、足趾诸关节。术后第四天开始行患肢CPM 功能锻炼。
3.3.2 血栓形成的观察
观察双下肢疼痛、肿胀、活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侧膝上15cm、膝下15 cm、及内踝上5cm处周径并相比较,观察Homan征(患者仰卧位,轻压膝关节并屈膝,踝关节急速背伸时,窝部、腓肠肌部位疼痛为阳性)、Neuhof征(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检查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静脉有无压痛等,观察皮肤色泽、皮温、浅静脉充盈怒张与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发生紫绀等肺动脉栓塞症状。
3.3.3 出血倾向的观察
若静脉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疼痛等,应警惕有出血的可能,同时要询问病人皮肤有无出血点及瘀斑。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血尿等症状,有无头痛、喷射性呕吐,活动时有无肌肉关节的痉挛、疼痛等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征象。另外,还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老年人血管脆性大,出血倾向高,加之造血机能降低,血小板计数偏低,更易发生出血。
4 讨论
4.1 基本防治措施
19世纪中期,Virchow等提出DVT的发生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8]。关节置换病人多属老年人,因生理性退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因手术的创伤刺激、术中止血带使用、骨水泥热聚反应、术后肢体活动痛性受限、麻醉反应等使术后病人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因而术后DVT发生率高。自70年代起,临床上就开始探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发生的措施,其中主要分为机械方式(早期活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和药物方式(阿斯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华法令、肝素等)。临床研究表明:足底静脉泵的使用可减少下肢的血液瘀滞,增加血流速度,但对近端DVT效果欠佳;单独使用弹力袜亦不能明显降低DVT的危险性。另外术中仔细轻柔的操作措施也是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4.2 西药预防
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西药防治方面,一直占主导
地位的方法仍是抗凝、祛聚、溶栓等疗法,但其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比如抗凝疗法引起的出血、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问题仍然对预防DVT提出了挑战。但近年人工合成新型抗凝药物选择性Xa因子阻滞剂fondaparinux已投入临床应用,该药有抗凝作用强、并发症少(出血率低、无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无需调整个体剂量等优点[2-3] 。新药利伐沙班高度选择性和可竞争性抑制游离和结合的Xa因子以及凝血酶原活性,以剂量一依赖方式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板(PT)和凝血酶原时间(aPTT)。利伐沙班与磺达肝素钠/肝素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需要抗凝血酶III参与,可直接拮抗游离和结合的Xa因子。而肝素则需要有抗凝血酶III才能发挥作用,且对凝血酶原复合物中的xa因子无效。研究表明当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依诺肝素相比,在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后,利伐沙班是较经济且更加有效的选择[9]。但即使副作用相对较少的抗凝药物的应用,机械疗法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二者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而且也能减少抗凝药物的用量,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55―156.
[2] 拜瑞妥(利伐沙班)产品说明书.拜耳先灵医药.
[3] Arterioscler Thomb Vasc Biol. 2007;27:1238-47.
[4] N Engl J Med.2008;358:2776-86(RECORD3).
[5]《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02-4.
[6] 陈柏楠,侯玉芬,周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2.
篇10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在下肢深静脉内出现不正常的凝块,阻塞静脉管腔,血液的正常回流受阻。现在各地区各医院逐渐开展临床路径,为了更好的实行和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对各种临床路径病种并发症的预防就占据主要地位。其中就包括DVT的预防,一旦患者发生DVT,就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临床路径的变异。更危险的是如果并发肺栓塞,病人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于DVT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此项工作的重担就落到我们每一位护理人员身上。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针对性的进行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就是我们每一位护士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了解护士对预防DVT认知状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动预防DVT的落实,降低DVT发生率,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解,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为护士的相关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我院各病区护士采用随机抽样,各病区当班护士获取有效样本96名,均为女性,年龄19-45岁。科室:外科39名,内科29名,小儿及妇产科18名,ICU10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72名,本科及以上14名,职称:护士48名,护师19名,主管护师29名,工作年限1-24年。
1.2调查工具与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各病区当班护士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96%。问卷在参考相关文献和预防DVT临床实践指南及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结合临床确定问卷内容:(1)一般情况:年龄、学历、职称、护龄、所属科室。(2)护士对DVT易患因素的了解:预先设有8大类因素也是答对一项得一分。(3)预防DVT循证护理方法:共设有8个预设选项,答对一项积一分。得分越高认知度越好。(4)阻碍预防DVT循证护理认知的因素。设置六项因素供选择,认为是的打钩,认为不是的打否。问卷通过我院3位资深护理教授审定。问卷由研究者在上班时间到病区给每位当班护士发放问卷,给予同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说明填表方法,以不记名填写方式让被调查者独立完成,以半小时为答卷时间后收回。
2.1护士对DVT易患因素知晓度:认为制动、创伤(包括各种创伤及手术)、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包括产后和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类药物)为DVT易患因素的都超过了70%,见表1。
2.2护士对预防DVT循证护理的认知度 41.6%的护理人员知道“可给予辅助工具如弹力袜或抗血栓压力泵”有39.5%的护理人员知道“注意保护下肢血管和避免对血管的刺激” 17.7%的护理人员知道要“对易患DVT的患者进行预防DVT的健康教育” 8.3%的护理人员不认为需要“对出院者给予预防DVT的健康指导”见表2。
篇11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0年至2005年收入我科住院的脑血栓病人49例,其中男38例,女11例,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50岁,平均64岁,职业为干部和工人。患者均神志清楚,偏瘫痪,住院时间2个月左右恢复达到完全自理75%,部分自理25%。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62岁,一工厂退休干部,因眩晕、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一天于2000年4月15日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85/105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左侧口角歪斜,左上肢不能前伸上举、握拳,左下肢不能上抬、屈膝,口齿不利。住院诊断“脑血栓形成”。治疗原则:静卧、抗血栓、扩血管及支持疗法等。护理诊断:自理能力缺陷、语言交流障碍、肢体废用综合征、忧郁。护理措施:部分功能代偿护理、语言恢复训练、肢体被动与主动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经过以上2个月的治疗与护理,患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语言交流正常,生活自理恢复,于6月13日痊愈出院。
3 护理方法
3.1确定随机分组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63岁,实验组29例,平均64岁。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3.2对照组采用传统性药疗加常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采用药疗加计划康复护理方法,比较二者的康复效果。
3.3编制康复护理计划内容。包括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翻身动作训练、心理康复等,采取医护人员、家属、患者共同参与的方法。
3.4编制语言训练计划与方法。设置适宜的语言环境,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天上午,每次不超过30分钟。从简单的字,循序渐进,逐步用词到整句的话去教患者说话,训练其语言功能,采用家庭治疗及个别治疗的方法。
3.5制定防肢体废用综合症、肢体主动与被动训练计划 转贴于
3.5.1床上运动 进行瘫侧肢体各部位被动运动,先按摩再对每一关节进行活动,练习抬头、翻身、坐起,为能下床行走创造条。
3.5.2站立 在床上达到自行坐稳后训练站立。站立由护士或家属协助,站立时间由短到长,达到站稳15分钟后开始迈步。
3.5.3迈步 迈步时护士或家属搀扶可用手协助其抬脚起步,在行走练习时防止摔倒。
3.5.4瘫侧上肢功能的康复 应从大关节被动活动到小关节被动活动,如抬臂、握拳、拾物等微细功能的锻炼。
3.6制定对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及疾病转归宣传题纲及实施过程,使患者提高对疾病认知及对康复训练增强信心。
3.7制定防并发症如沉降性肺炎、褥疮、便秘等护理计划。
3.8效果评价 生活完全自理:采用患者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语言交流正常、患肢肌力达到3-4级,排便1-2次/日,无并发症。达到此标准的:对照组占63%;实验组占85%。生活部分自理:言语不清、患肢肌力为2级,排便0-1次/日。患者为此标准的对照组占37%,实验组占15%。
由上可知患者功能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患者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药疗与康复护理相结合比传统的常规护理与药物治疗效果更明显。
4 护理体会
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其供血范围内的梗塞性坏死,因而产后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故老年人患脑血管病中发病率高的是脑血栓。根据寻49例脑血栓患者进行语言及肢体功能训练分组观察的结果,我们体会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脑血栓可致失语、心理障碍,因此运用心理护理用于临床实践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腹部操可促进肺扩张,预防肺炎,另外刺激肠蠕动以及晨间冷饮开水对预防便秘的发生效果明显。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对于脑血栓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2
本辽区 2009年初至 2010末共收治 38患者 , 年龄平均50岁, 男25例, 女13例, 骨折前具有糖尿病者25人, 骨折后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者 13例。
2 护理
2. 1 心理护理 患者因骨折需要治疗时间长 ,易产生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介绍成功病例 ,告知恢复良好, 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决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2 饮食指导 合理安排患者饮食 , 使血糖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患者饮食要营养丰富 , 少量多餐、既要提供足够的能量 , 又要控制好血糖 , 并配以补钙药物 , 以保证骨折早日愈合[1]。
2. 3 功能锻炼 此类患者病程长 , 护理人员要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 既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胸、腰椎骨折要采取轴式翻身 , 指导患者腰背肌练习及抬腿、屈膝等活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到离床活动至正常[2]。
2. 4 并发症的预防
2. 4. 1 预防控制感染 术后认真观察术区周围血运情况 , 保证患者敷料包扎完好、敷料清洁、松紧度适宜;教会患者进行有效排痰 ,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 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尿管每日膀胱冲洗一次并更换尿袋 , 患者尽早拔除尿管 , 鼓励患者多饮水 , 以防止泌尿系感染;每 2 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的发生[3]。
2. 4. 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患者因病情限制、活动受限、手术创伤及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3];护理人员采取预防措施 ,抬高患肢 15度左右有利于静脉回流并按摩 , 指导在床上正确活动 , 加强肌肉锻炼 , 禁止患肢输液 , 遵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及抗血栓药物[4]。
2. 4. 3 禁止低血糖发生 高血糖患者因饮食及胰岛素使用不当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血糖 , 并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量 , 告知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时, 及时吃含糖食物自救。
2. 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及时复查的必要性;教会患者回家后如何监测血糖 , 把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做好生活护理如脚部卫生以防止糖尿病足 , 生活规律 , 心情愉悦 , 合理饮食[5];科学进行关节、肌肉的锻炼 , 每日有规律的进行温和的体育锻炼 ,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 活动时注意安全 , 避免意外发生 , 以保证理想地控制血糖同时促进疾病的恢复[6]。
3 小结
对于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 , 既要对症治疗外又要控制好血糖 , 做好住院宣教及心理护理 ,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合理饮食控制血糖促进骨折尽早愈合 , 指导患者科学的锻炼方法, 做好出院指导, 使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金芳 . 骨科临床实用护理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12-17, 54-59.
[2]杜克 , 王守志 . 骨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5: 345-357.
[3]李振香 , 房玉霞 .骨科临床护理学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2005:111-114.
篇13
1临床资料
本组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9-89岁,平均年龄54岁,手术30例,手术采取记忆合金聚髌器内固定术,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
2预防及护理
2.1健康教育对髌骨骨折的患者讲解术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预后,讲解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认识,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同时讲解DVT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说明早期活动的意义及重要性,让患者掌握相关的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消极悲观情绪,提高患者对术后抗血栓预防性治疗的依从性。
2.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低脂粗纤维素饮食,每日饮水量>2000ml,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禁烟酒,减少香烟中尼古丁对血管收缩的刺激,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2]。
2.4护理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患者抬高20-30cm,以利静脉回流,术后抬高患肢,注意避免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3]。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5患肢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毛细血管的充盈度,患肢的肿胀疼痛情况,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采用以髌骨上缘以上15cm处,或髌骨下缘以下10cm处测量周径,并与健侧对比。当患肢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紧韧明显,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升高者,应考虑DVT[4]。须及时给予处理。
2.6患肢的功能锻炼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作主动或被动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其方法是让患者绷紧大腿肌肉5-10s后放松,再绷紧再放松,如此循环往复,20-30分钟/次,3次/日,患者可自行安排时间锻炼,同时给予患肢被动的向心性按摩。早期活动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流淤滞,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7减轻疼痛疼痛是患者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易致血栓形成,不利于活动[5]。可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术后给予镇痛泵,减轻患者的疼痛。
2.8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如中老年患者,体现肥胖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立迈青)抗凝治疗,使用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功能,无凝血功能障碍者使用。使用方法为低分子肝素钙5000抗xa国际单位,每日一次皮下注射,疗程为10-14d,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如有出血倾向,及时调整用量。
3结果
31例髌骨骨折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30例患者顺利治愈出院,其中一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术后第9天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经活血抗凝治疗后血栓消散,病情好转出院。
4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尤其是在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6]。骨折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静脉回流缓慢,出血或创伤使血凝固因子增加,易发生血栓,因此,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危险的并发症。临床上对髌骨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重视程度不及其他的下肢骨折,因此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加强健康宣教,饮食指导,患肢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药物预防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能有效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易绪英,张忠梅,何敏,等.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159.
[2]龚玲丽,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2):114.
[3]宋金兰,高小雁.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