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病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过去在观察大体标本时一般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观看,让他们自己描述时却无从下手。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观察病变和描述病变的能力,我们一般将每班分几个组,每组4名学生,由他们自主开展病例讨论,观察与描述提供病例标本的病变特征,并根据观察到的各器官、组织的病变特点进行诊断。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通过病例标本的观察与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在组织病例讨论前,教师要事先布置待讨论的病例,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们将一些常见病的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只贴上编号,让学生对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进行病变描述,并开展讨论。例如我们将实验室收集的猪瘟、猪丹毒、猪链球菌、鸡新城疫、鸡马利克等畜禽常见疾病的标本分组,每类疾病标本贴上相同的代号,由学生对病理标本进行描述、讨论,并且根据病变组合判断病因,写出实验报告。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时,教师转换为主讲人,科学、严谨地分析病例。
3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动物病理标本室课余时间的开放,是解决动物病理学课实验内容多,学时有限的有效方法。我们将动物病理标本分类进行陈列,贴上详细的注解。在动物病理标本室课余时间开放期间,有许多同学拿着笔和纸进行记录,这样进一步巩固了课堂知识,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动物病理标本室的开放教学,明显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既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总之,开放动物病理标本室,建立了开放的自由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学能力。这样,既能弥补原有实验课学时不足的情况,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
篇2
2讨论
在宫颈癌临床治疗中,长期以来化疗均属于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而近期国内有临床实践显示,新辅助化疗方案可促使宫颈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大幅提高。新辅助化疗即先期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放疗或手术前实施的全身性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新辅助化疗可在放疗或手术前缓解恶性肿瘤伴随症状,促使患者从心理与身体上适应治疗,还可促使原发病灶明显缩小,可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同时,新辅助化疗对微小癌灶可予以有效消除,可促使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活性大大降低,减少肿瘤细胞向血液的传播,能够降低肿瘤分期,降低肿瘤复发的几率。另外,新辅助化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患者术后康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通过对实施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发现56例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直径从化疗前的(5.2±0.6)cm缩小至(3.0±0.8)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新辅助化疗与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1.1%,大多数患者肿瘤体积有50%以上缩小,同时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
篇3
其二,多媒体教室教学。病理学的多媒体教室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将教室内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中安装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为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提供有效支持。一般来说,病理学的多媒体教室主要具有学生示范、视听广播、个别辅导、双向对讲、学生分组、教学管理、学生当前操作查看等功能。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师不仅可以将自己计算机屏幕上的视频、文本、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以及自己的声音实时传递给学生主机,也可以对学生当前的操作情况进行管理和控制。在讲授病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自己的主机上播放多媒体课件,对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体系与具体内容进行展示,该课件既可以通过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集中观看,也可以分别发送至不同的学生主机上让学生分别观看。若学生遇到不懂或不能全面理解的问题,可重播该部分课件或向教师发出提问申请,等待教师通过计算机或面对面方式对问题进行解答,避免学生的“踊跃提问”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另外,基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记录功能,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也可以进行统一的存储,待教师的理论讲解或实验演示结束后,统一投放到大屏幕上,让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基于软件的管理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比对并将其中的优秀实验从学生主机中提取至教师机,通过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供其他学生观摩。由此可以看出,基于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消除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各环节杂乱无章的问题,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也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除以上功能外,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模拟,即通过仿真实验软件对学生输入的实验数据、选择的实验方式进行处理,以此生成对应的实验结果。为了方便学生使用,该软件一般允许学生拷贝至自己的计算机中,那些在课堂上未能完成的实验或学生独立设计的实验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完成,从而在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方便。
2病理学网络教学的作用分析
基于网络技术的病理学改革得到了全国各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结合以往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果,可以看出教改的主要作用在于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巨大变化。下面,笔者就对这种模式上的改变进行分析和说明。第一,教学模式由以往的单向式转为交互式。虽然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交流,但是知识的流动却是单向的,原因在于,传统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程度只能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反馈,师生间在日常学习中的交流渠道非常狭窄。受此影响,即便是教师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存在某些问题,也往往已经到了本学期教学工作结束之时,进行的改进和调整也只能是“亡羊补牢”。而且在医学院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的今天,即便是教师有改革的意愿也会因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而被迫放弃。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网络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交互式特点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网站的帮助,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学生对当前教学工作开展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彼此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也变得更加方便,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方法动态化转变的双重目标。第二,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强调使广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今天,这种做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基于网络技术的病理学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以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能力。可以说,网络教学对于学生思路的激活、对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功能比教学模式转变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第三,教学由以往的时空固定转为时空分离。
篇4
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少见病并发在同一患者,或某种综合征与某种少见症状并存于同一患者,可能说明其间存在某种相关性,甚至一种疾病可能是由另一种疾病所引起。这类病例报告应有足够的实验室及影像学证据,或病理学证据,以支持并存病的机制与因果关系。
某些病例的反常或者是常规经验之外的临床表现或转归可能提供新的病理、病因或治疗机理的线索,为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据。疾病的这些反常表现或特殊转归可以是由药物或其它干预措施所致,也可以是疾病的独特表现。这类病例报告要有足够的临床检查和各种检验的证据,以说明反常表现和特殊转归的确凿性。
病例报告一般分为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前言、病例介绍、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
病例报告的题目要求直接写出病名或新方法及例数,紧扣论文内容,使读者读了以后,对论文报道内容有一直大致了解。
篇5
组织病理学
鼻息肉为一种良性的粘膜肿胀,可分为4种组织学类型。最常见的类型是水肿型(嗜酸粒细胞型或所谓的变态反应型)鼻息肉,约占总数的85%~90%。水肿型鼻息肉的形态学特点包括组织水肿,上皮杯状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大量白细胞,特别是嗜酸粒细胞浸润。第二种组织学类型为纤维炎性鼻息肉,特点是慢性炎症及重叠上皮(overlyingepithelium)的化生改变。第三种类型较为少见,特点是浆液粘液性腺体的显著增生,除此之外与水肿型鼻息肉基本相似。第四种类型息肉非常罕见,表现为具有不典型的基质,因此需特别注意并进行细致的组织学检查以免误诊为肿瘤。
鼻息肉组织中浸润着白细胞、肥大细胞及淋巴细胞,白细胞中以嗜酸粒细胞为主。伴有囊性纤维病的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很少,而肥大细胞数量却明显多于未伴发囊性纤维化者。鼻息肉中T淋巴细胞显著多于B淋巴细胞,抑制性T细胞(CD8+)显著多于辅T细胞(CD4+)。有趣的是,在伴发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病患者中很少发现刺激产生IgE的浆细胞[5]。在与阿司匹林哮喘相关的鼻息肉中,主要来源于肥大细胞的组胺的数量要少于与变态反应相关的鼻息肉。伴发变应性、非变应性或其它病理状态的鼻息肉中各类细胞的浸润状况尚有待进一步分别证实。
嗜酸粒细胞及其它炎性细胞向鼻息肉基质内的移行不只依赖于某些吸引因子,鼻息肉组织中血管内皮某些粘附因子的表达上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在选择性地促进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集聚中具有重要作用[6]。由鼻息肉组织分离的上皮跨上皮离子转运亦不同于来源于鼻甲组织的上皮。离子转运机理以及化学因子、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在息肉组织中各种不同细胞的集聚中的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以增加对鼻息肉病病理机制的理解。
绝大多数临床上典型的鼻息肉其组织学为良肉。需注意的是,不典型基质型鼻息肉其怪异细胞易被误诊为横纹肌肉瘤[7]。某种良性或恶性肿瘤,如垂体腺瘤等,亦表现出息肉外观[8]。因此细致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很必要的。对变应性、非变应性、不同年龄组、初发或复发的鼻息肉组织病理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PAS、Alcian蓝、Mallory、Giemsa、Orcein组化染色,观察比较,发现各组切片病理学特点无明显区别。
鼻息肉组织中的化学介质
鼻息肉是与多种病理状态相关的炎症过程的最终结果,这表明多种病因、多种途径、多种介质参与此病理过程。现已证明参与鼻息肉病病理过程的炎症化学介质多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如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P物质(substances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粘附分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一氧化氮合成酶、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RANTES、GRO-α、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血管通透性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等[9-14]。最早报道的炎性介质,如组胺、PAF、前列腺素、白三烯、去甲肾上腺素、NPY、SP等,均具有局部组织的血管活性及致痉作用。另一些介质,如TGF、TNF可改变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组成成分。
所有的炎症过程均与细胞趋化和移行有关。一些介质可直接吸引白细胞浸润,如高分子量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组胺、前列腺素、白三烯、PAF、IL-5及化学因子家族。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如selectin、integrins)的发现揭示了影响白细胞移行的机理。IL-1、IL-4、IL-6、TNF、及某些其它具有血管活性、致痉作用的分子影响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进而间接影响白细胞移行。
部分化学介质,如TG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l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TNF、部分白细胞介素、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等,通过刺激细胞发育、分化、增殖,参与炎性过程发生及维持炎性状态。化学介质的产生、释放最初是从激活能产生此类介质的细胞开始,而这些细胞的激活又可能是由其它化学介质调节的。参与细胞激活的介质包括血管活性肠肽、粘附分子及部分白细胞介素。
综上所述,可认为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在鼻息肉的形成过程中协调统一的发挥着作用。这些具有强大生物学活性的介质互相作用并维持自身的“永存”。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通过这些生物信号相互沟通并改变细胞表面粘附因子的表达。
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粒细胞
鼻息有典型慢性呼吸道炎症的病理特点。除囊性纤维病及Kartagener综合征外,嗜酸粒细胞是息肉组织中最常见的炎细胞类型。以往认为嗜酸粒细胞在鼻息肉病发病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释放多种介质,如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peroxidase,EPO),嗜酸细胞源神经毒素(eosinophil-derivedneurotoxin,EDN),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等引起细胞及组织损伤。近年来研究表明嗜酸粒细胞,特别是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粒细胞,可以合成、释放多种强有力的调节分子——细胞因子,如GM-CSF、TNF-α、TGF-β、IL-3、IL-4、IL-5、CD40等[12]。其中部分因子,如GM-CSF,TNF-α及IL-4,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过来促进嗜酸粒细胞的集聚及活化[15],IL-3、IL-5、GM-CSF还具有抑制嗜酸粒细胞凋亡的作用。具有促进嗜酸粒细胞的集聚、活化作用的因子还有IL-8、RANTES、P-选择蛋白[15-16]。此外,TGF-α和TGF-β在鼻息肉组织结构形成中起到一定作用。以上研究表明嗜酸粒细胞通过多种方式调节上呼吸道炎症过程,且部分地解释了嗜酸细胞自我“永存”的分子机理。
尽管鼻息肉病组织中嗜酸粒细胞的自我“永存”机理十分复杂,但上述研究提示,鼻息肉病发病早期,自分泌和旁分泌刺激引起慢性炎症及不可逆性组织结构改变之前,需大剂量类固醇药物抗炎治疗呼吸道嗜酸粒细胞炎症性疾病。
鼻息肉病的发病机理
鼻息肉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免疫缺陷、纤毛功能障碍、Young综合征、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等,因此可认为许多原因都可能致病或者多种因素联合致病。
鼻息肉生长早期可发现一些特殊的长管状腺体,这些腺体与正常的浆液粘液性腺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形状及大小。尽管关于鼻息肉病的发病机理存在数种假说,但无一种假说能圆满地解释此种长管状腺体的组织学起源。
目前得到多数学者认同的是鼻息肉形成的“上皮破裂理论”。Tos等[17]自1977年起对鼻息肉形成的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他推测息肉形成最初是水肿的粘膜固有层压力增大导致上皮破裂,粘膜固有层突出上皮破损处,粘膜上皮通过破损边缘向中心生长趋于覆盖破损处。如果再生的上皮生长速度不足以覆盖疝出部位,或者粘膜固有层疝出部位继续生长,鼻息肉及其蒂将就此形成。如果小的带蒂的鼻息肉已经形成,这时即使疝出部位彻底上皮化,鼻息肉亦不会消失。而且,由于重力的作用,息肉将继续生长。在鼻息肉上皮化及生长的过程中,以上所描述的长管状腺体将同时形成,并且提示鼻息肉绝非只是鼻粘膜的疝出。为更透彻地理解此假说,Tos将息肉的形成分为以下几期:①鼻粘膜细胞浸润或炎性水肿导致组织压力增高,进而上皮损伤、坏死、破裂,粘膜固有层疝出;②疝出部位的上皮化;③腺体形成;④因重力作用息肉增大,腺体拉长;⑤已发育成熟的鼻息肉的上皮及基质发生变化,如假复层上皮转化为复层上皮、杯状细胞及纤毛细胞密度的变化、浸润细胞类型的变化以及基质水肿等。其中前2期很难在人鼻中得到证实,但Tos等通过建立实验性大鼠急性中耳炎和长期鼻咽管阻塞模型,证明了感染过程中确实发生了上皮细胞坏死[18]。
Bernstein等[19,20]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地发展了“上皮破裂理论”并形成了“多种因素发病学说”。其内容为,鼻腔外侧壁的空气动力学变化,细菌、病毒以及变应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均可作用于鼻腔外侧壁粘膜,引起粘膜的炎症反应。继之按Tos等的“上皮破裂理论”,开始上皮破裂、粘膜疝出、再上皮化、新腺体形成、鼻息肉形成。此时,鼻息肉组织中的结构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均有合成GM-CSF和G-CSF信使RNA的能力。这2种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组织内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的集聚。这些炎性细胞分泌多种炎性介质,其中部分介质还可通过正反馈作用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分泌。存在于鼻息肉组织内的炎症反应可影响鼻息肉表面粘膜上皮细胞Na+、Cl离子转运,即细胞Na+吸收增多,Cl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进入细胞及间质的水分增多,细胞及间质水肿,鼻息肉组织得以维持并增长。
近年来研究表明,VEGF血管通透性作用强于组织胺50000倍,而鼻息肉病组织中VEGF表达显著强于鼻甲,提示VEGF在鼻息肉病的组织水肿发生机制亦具有重要意义[10]。
参考文献
1SettipaneGA.Epidemiologyofnasalpolyps.AllergyAsthmaProc,1996,17:231-236.
2ShiotaniA,MukobayashiC,OohataH,etal.Wegener’sgranulomatosiswithduralinvolvementastheinitialclinicalmanifestation.InternMed,1997,36:514-518.
3GreisnerWA3rd,SettipaneGA.Hereditaryfactorfornasalpolyps.AllergyAsthmaProc,1996,17:283-286.
4LarsenPL,TosM.Anatomicsiteoforiginofnasalpolyps:endoscopicnasalandparanasalsinussurgeryasascreeningmethodfornasalpolypsinanautopsymaterial.AmJRhinol,1996,10:211-216.
5LiuCM,ShunCT,HsuMM.Lymphocytesubsetsandantigen-specificIgEantibodyinnasalpolyps.AnnAllergy,1994,72:19-24.
6BeckLA,StellatoC,BeallLD,etal.DetectionofthechemokineRANTESandendothelialadhesionmoleculesinnasalpolyps.JAllergyClinImmunol,1996,98:766-780.
7TuziakT,KramA,WoykeS.Edematousnasalpolypwithatypicalstromalcellsmisdiagnosedcytologicallyasrhabdomyosarcoma:acasereport.ActaCytol,1995,39:521-524.
8LukIS,ChanJK,ChowSM,etal.Pituitaryadenomapresentingassinonasaltumor:pitfallsindiagnosis.HumPathol,1996,27:605-609.
9MinYG,LeeCH,RheeCS,etal.Inflammatorycytokineexpressiononnasalpolypsdevelopedinallergicandinfectiousrhinitis.ActaOtolaryngol,1997,117:302-306.
10ItoA,HirotaS,MizunoH,etal.Expressionof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VPF/VEGF)messengerRNAbyplasmacells:possibleinvolvementinthedevelopmentofedemainchronicinflammation.PatholInt,1995,45:715-720.
11RamisI,LorenteJ,Rosell-CatafauJ,etal.Differentialactivityofnitricoxidesynthaseinhumannasalmucosaandpolyps.EurRespirJ,1996,9:202-206.
12BachertC,WagenmannM,HauserU,etal.IL-5synthesisisupregulatedinhumannasalpolyptissue.JAllergyClinImmunol,1997,99:837-842.
13KlapanI,CuloF,CuligJ,etal.Arachidonicacidmetabolitesandsinonasalpolyposis.I.Possibleprognosticvalue.AmJOtolaryngol,1995,16:396-402.
14KimYK,NakagawaN,NakanoK,etal.Stemcellfactorinnasalpolyposisandallergicrhinitis:increasedexpressionbystructuralcellsissuppressedbyinvivotopicalcorticosteroids.JAllergyClinImmunol,1997,100:389-399.
15HamilosDL,LeungDY,WoodR,etal.Eosinophilinfiltrationinnonallergicchronichyperplasticsinusitiswithnasalpolyposis(CHS/NP)isassociatedwithendothelialVCAM-1upregulationandexpressionofTNF-alpha.AmJRespirCellMolBiol,1996,15:443-450.
16SymonFA,LawrenceMB,WilliamsonML,etal.FunctionalandstructuralcharacterizationoftheeosinophilP-selectinligand.JImmunol,1996,157:1711-1719.
17TosM,MogensenC.Pathogenesisofnasalpolyps.Rhinology,1977,15:87-95.
篇6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术后早期若病人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血性液增多,每小时超过100ml持续3小时以上,或病人出现腹胀伴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表现时,提示病人可能有腹腔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急救和护理。胆瘘的观察加强观察,包括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引流液情况,若病人术后出现发热、腹胀、腹痛或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胆汁样液体等,应警惕胆瘘的可能。及时处理胆瘘,一旦发现胆瘘现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进行相应处理。②感染的预防和护理:遵医嘱术后静滴抗生素。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清洁、消毒腹壁引流管周围皮肤,并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局部干燥,防止胆汁浸润皮肤而引起炎症反应。加强引流管的护理,每日更换引流袋,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引流通畅,避免“T”管扭曲、受压和滑脱,以免胆汁引流不畅,胆管内压力升高而致胆汁渗漏和腹腔内感染。
出院指导:责任护士于病人出院当日做详细出院指导,如饮食、活动等等,对带T管的病人要详细交代“T”管的自护方法及夹管的时间,并告知夹管后如有发热、腹痛、黄疸或腹胀不适应立即停止夹管,及时就诊。
胆总管探查是治疗有症状的胆石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是提高老年病人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痛苦的最佳选择。
论文关键词胆石病老年人围手术期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胆石病围手术期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108例70岁以上胆石病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其护理效果。结果:108例患者于手术后7~14天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做好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是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7
效率理论认为购并活动能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增加社会福利,因而支持企业购并活动。通过购并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途径有两条。
第一、规模经济。一般认为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因而该理论认为购并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谋求平均成本下降。这里的平均成本下降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在两个级别上取得:第一级在工厂,包括众所周知的生产专门化的技术经济、工程师规律等;第二级在工司,包括研究开发、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以加上合并的“协同效益”,即所谓“2+2>4”效益。这种合并使合并后企业所增强的效率超过了其各个组成部分增加效率的总合。协同效益可从互补性活动的联合中产生。如一家拥有强大的研究开发队伍的企业和一家拥有一批优秀管理人员的企业合并,就会产生协同效应。
这一理论在70年代前的西方和目前的我国较流行。但是事实上规模经济效应在合并中的重要性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大。纽博尔德1970年调查发现,只有18%的公司承认合并动机与规模经济相关。1980年考林、卡宾和霍尔调查研究后认为,“很难从他们调查的公司看出合并的规模经济效益”。惠廷顿调查后竞发现获利能力与企业规模大小不相关。这些事实都是对规模经济效益假说的反驳和挑战。
第二、管理。有些经济学家强调管理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企业间管理效率的高低成为企业购并的主要动力。当A公司管理效率优于B公司时,A、B两公司合并能提高B公司效率。这一假设所隐含的是购并公司确能改善目标公司的效率。在实践中这一假说显得过于乐观。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为购并公司有多余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对目标公司的管理中。此理论有两个前提:(1)购并公司有剩余管理资源,如果其能很容易释出,则购并是不必要的。但是,如果管理队伍为一不可分之组合,或具有规模经济,则必须靠购并加以利用;(2)目标公司的非效率管理可以外部管理人介入之下得以改善。
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购并的效率的动因。它能解释具有相关知识和信息的相关产业购并活动,却无法解释多角化购并。
二、问题及管理主义者
问题是Jensen和Meckling在1976年提出的,认为在过程中,由于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不确定性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成本,他们把这种成本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所有人与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人监督与控制成本;限定人执行最佳或次佳决策所须的额外成本;剥余求偿损失。
购并活动在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有以下几种解释:
(1)购并是为降低成本。1983年Fama和Jensen认为,公司问题可由适当的组织程序来解决。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决策的拟定和执行是经营者的职权,而决策的评估和控制由所有者管理,这种互相分离的内部机制设计可解决问题。而购并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个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通过收购股票获得控制权,可减少问题的产生。
(2)经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公司所有权和控制分离后,企业不再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而选择能使公司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决策。Muller关1969年提出假设,认为人的报酬由公司规模决定。因此人有动机使公司规模扩大,而接受较低的投资利润率。并借购并来增加收入和提高职业保障程度。马克斯、威廉森等认为经理的主要目标是公司的发展,并认为已接受这种增长最大化思想且发展迅速的公司最易卷入到购并活动中。Fuss1980年发现购并公司经理在合并后的两年里平均收入增加33%,而在没有购并活动发生的公司里,经理的平均收入只增加20%。1975年马克斯和惠廷顿发现公司规模是影响经理收入的主要因素。这些证据证实了这一理论。
1977年辛格和米克斯对购并后的企业利润情况的研究表明,合并后的企业利润一般都下降。这一证据表明企业合并注重的是企业长期发展,而不太注重利润情况,甚至牺牲短期利润。但Lewellen和Huntsman在1970年的实证结果显示,人的报酬与公司的报酬率有关而与公司规模无关。这一结论是对经理论的挑战。
(3)自由现金流量说。这一理论源于问题。MichaelJensen(1986年)认为自由现金流量的减少有利于减少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冲突。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公司的现金在支付所有净现值为正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如果公司要使其价值最大,自由现金流量应完全交付给股东,但此举会削弱经理人的权力,同时再度进行投资计划所需的资金,将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而受到监控,由此降低成本。
除了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外,Jousen还认为适度的债权由于必须在未来支付现金,比经理人答应现金股利发放来得有效,而更易降低成本。他还强调对那些已面临低度成长而规模逐渐缩小,但仍有大量现金流量产生的公司,控制其财务上的资本结构是重要的。此时购并的含义是公司借购并活动,适当提高负债比例,可减少成本,增加公司价值。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论又称交易成本理论,它是在70年代后期兴起的。这一理论不再以传统的消费者和厂家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而是把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细胞”,并在有界理性、机会主义动机、不确定性和市场不完全等几个假设的基础上展开,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会导致交易的完成需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包括搜寻、谈判、签约、监督等成本)。为节约这些交易成本,可用新的交易形式——企业来代替市场交易。这一理论在解释购并活动的同时,认为购并的目的在于节约交易成本。通过购并节约交易成本,有以下方面:(1)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产品——知识。在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难以实现,即便得以实现,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和监督成本。这时,可通过购并使专门的知识在同一企业内运用,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2)企业的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其运用也会遇到外部性问题。因为某一商标使用者降低其产品质量,可以获及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处,而商誉损失则由所有商标使用者共同承担。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条:一是增加监督,保证合同规定的产品最低质量,但会使监督成本大大地增加;二是通过购并将商标使用者变为企业内部成员。作为内部成员,降低质量只会承受损失而得不到利益,消除了机会主义动机。(3)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专门中间产品投入。而这些中间产品市场常存在供给的不确定性、质量难以控制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这时,企业常通过合约固定交易条件,但这种合约会约束企业自身的适应能力。当这一矛盾难以解决时,通过购并将合作者变为内部机构,就可以消除上述问题。(4)一些生产企业,为开拓市场,需要大量的促销投资,这种投资由于专用于某一企业的某一产品,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同时
销售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一定程度上形成进入壁垒,限制竞争者加入,形成市场中的少数问题。当市场中存在少数问题时,一旦投入较强专门性资本,就要承担对方违约造成的巨大损失。为减少这种风险,要付出高额的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在这种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购并成为最佳选择。(5)企业通过购并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一般认为,企业内的行政指令来协调内部组织活动所需的管理成本较市场运作的交易成本要低。
内部化理论在对购并活动的解释上有较强的说服力。但由于其分析方法和所用概念的高度抽象,使其难以得到系统检验;又由于分析过程及所得结论过于一般化,使其很难在管理领域得到过用。
四、价值低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购并活动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当一家公司对另一公司的估价比后者对自己的估价更高时,前者有可能投标买下后者。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1)经营管理能力并未发挥应有的潜力。(2)购并公司拥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目标公司价值的内部信息。(3)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的差异,使公司价值有被低估的可能。
Tobin以比率Q来反映企业购并发生的可能性。其中Q为企业股票市场价值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当Q>1时,形成购并的可能性较大。当Q<1时,形成购并的可能性较大。美国80年代的情形说明这一点。在80年代美国购并高涨期间,美国企业的Q比率一般在0.5--0.6,但当一家公司投一家目标公司时,目标公司的股票行市形成溢价,一般溢价幅度在50%左右。如果一家企业比值为0.6%,股票溢价50%,那么购并总成本为资产重成本的0.9倍,比新建一家企业便宜10%,而且这种购并形成的投资,在投资完成后,可立即投入运行。还有人认为,当技术、销售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变动非迅速时,过去的信息和经验对未来收益的估计没有什么用处。结果是价值低估的情况屡见不鲜,并且导致购并活动增加。因此,价值低估理论预言,在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及市场销售条件与股价不稳定的情况下,购并活动一定很频繁。
五、市场势力论
这一理论认为,购并活动的主要动因,是因为可以借购并活动达到减少竞争对手来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的目的,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增加长期的获利机会。下列三种情况可能导致以增强市场势力为目标的购并活动。(1)在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和削价竞争的情况下,几家企业结合并起来,以取得实现本产业合理化的比较有利的地位。(2)在国际竞争使国内市场遭受外商势力的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下,企业间通过联合组成大规模联合企业,对抗外来竞争。(3)由于法律变得更为严格,使企业间包括合谋等在内的多种联系成为非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合并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内部化”,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
1980年惠廷顿研究发现大公司在利润方面比小公司的变动要小。这说明大公司由于市场势力较强,不容易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规模、稳定性和市场势力三者是密切相关的。
事实上,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信奉自由竞争市场的哲学立场。因而企业购并会受到垄断法的强硬约束。在购并产生过度集中现象时,常借由法庭控诉和管制手段来干预购并活动。
篇8
1护理管理措施
1.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杜绝来源是自愿戒毒病房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戒毒者一方面想戒除毒瘾,一方面又无法忍受强烈渴求的精神煎熬,使他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夹带,或叫人送入病房,因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病人的行为,切断与外界毒友的联系,以保证脱毒治疗的顺利进行。
1.1.1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入院戒毒者详细说明自愿戒毒病员知情同意书的内容、目的,取得自愿戒毒者的认可与合作。主要内容包括:在戒毒期间应遵守病房管理制度,接受封闭式管理;遵医嘱服药,不私自服药,不藏药;住院期间随时允许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严禁携带、私藏,一经发现立即销毁,经教育不听劝阻,交公安机关处理;对住院期间传递、唆使他人吸食、注射、提供用具、贩卖者,交公安辑毒处处理。戒毒期间不准探视接见,不准对外打电话及接电话,不准携带水果、烟、饮料、食品等。入院者如能接受以上条款,服从管理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办理入院手续,否则劝其到公安强制戒毒所,避免患者入院后因违反规定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1.1.2入院前的安全检查。检查由两名工作人员进行,仔细检查自愿戒毒者随身携带的物品,严把入院关,防止的夹带。自愿戒毒者所带现金及贵重物品全部由工作人员代为保管,建立现金使用帐本,不允许相互转帐,杜绝自愿戒毒者之间的交易。
1.1.3严格病区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病区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每周定期对病区的环境、物品及病员进行安全检查,对病房内出现的可疑现象,立即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1.2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2.1注重服务意识的转变。自愿戒毒者属特殊人群,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既是行为越轨者又是药物依赖者[1],他们也能切实体会到吸毒的危害,而主动要求戒毒。如果对吸毒者的吸毒经过作一个客观的、全程的、细致的分析,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吸毒者是受害者,并且是年轻的受害者。他们因各种原因误入歧途,成为“瘾君子”。我们不应将吸毒者看成染有陋习的坏人,而应把他们当成病人来看待,以诚恳、宽容、克制的态度关心他们,不冷淡、不歧视,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痛苦,从思想情感上接纳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人性化浓厚的戒毒环境。
1.2.2密切观察病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正确识别戒断症状,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置,对病人的讨药行为要认真分析并作好相应处理,必要时使用安慰剂。静脉穿刺时力求一次成功,赢得病人的信任。
1.2.3加强营养护理管理。长期吸毒者饮食无规律,食欲下降,胃口差。为此营养食堂专为戒毒者增开了小灶,满足不同的需求。特别注重饭菜、营养的合理搭配,并送餐到床边。对不能正常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指导他们饮用营养丰富的流汁饮食如牛奶、麦片等。
1.2.4加强健康教育。我们在病区走廊墙壁上粘贴了各种宣传板块,内容有国家的禁毒法律法规、的危害、如何脱毒、警示语等,形成一种戒毒的氛围,同时也美化了病区的环境。在活动室内建立了健康园地,宣传戒毒知识,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工作人员经常主动与病人聊天、谈心,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在闲聊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有关吸毒的危害等知识,强化吸毒对躯体的损害和成功脱毒的事例与成功经验,帮助吸毒者树立起戒除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对出院病人,规劝他们远离,回避毒友,每人赠送一张连心卡,以方便病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同时我们也定期与他们电话联系,了解他们的现状,指导解决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结束语
一般情况下,戒毒病人均能切实体会到吸毒的危害而主动要求戒毒,但他们对的心理需求太大,常常无法遏制自己的求药行为[2]。因此理解、宽容的接纳,严格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以及良好的诫断治疗是矫正患者的行为、改变吸毒者人生观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打开戒毒者主动配合治疗局面的一剂良药。
篇9
一、病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病历档案是一种特殊的档案,它既有档案的共同属性—原始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又有自己的专业特殊性:一是病历档案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以一个患者的治疗过程所形成的全部文字、数据及图像材料构成一个立卷单位。二是病历档案的直接责任者为若干医疗工作者。病历档案载体材料的记录、填制、分析、诊断和拍片化验均由医生完成,除此而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无法成为病历材料的责任者。三是一个病人入院到出院即构成一件病历档案。四是病历档案产生和形成很快、数量大,是临床、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资料,是医疗事故纠纷、法律诉讼中的法定证据,也是沟通协调医患关系、体现患者的知情权和医疗权的重要手段。依据病历档案,医师可迅速正确诊断与治疗患者,医院亦可据之申请医保给付、理清法律责任等。
二、病历档案的依法管理
病历档案的依法管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病历形成过程中的依法管理和病历形成后的依法管理。
2.1病历形成过程中的依法管理。病历是病人接受医务入员病情询问、检查、诊断、治疗、护理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等诊疗过程的原始记录,能为医疗教学、科研和医疗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在某些涉及人身伤害、健康保险的刑事、民事案件审理及发生医疗纠纷时,病案还是一份具有法律效用的原始材料或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特别当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医疗纠纷的民事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后,病历更是医院或医务人员证明自己无过错的主要和重要的证据材料。
2.2病历形成后的依法管理。病历是医务人员对病人诊治过程的书面记载,因此,病历书写的主体必须是有关法规规定的人员。显然这里的医务人员指的是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并对病人实施诊治的人员,不是病人的经治医师或未参加病人检查、治疗的医务人员不得书写病历。病历的内容应该符合客观、真实、准确的要求,在临床医疗中许多医务人员也为病人书写了病历,但由于缺乏与病历相关的法律问题的知识导致形成的病历存在许许多多的法律缺陷,如医师“敷衍了事,未仔细询问病史,凭主观臆断编造病史或为使其诊断成立,故意歪曲事实”或“编造虚伪检查、操作”甚至“涂改编造抢救记录、修改有诊疗失误的病案”等等,这样的病历无论是作为医疗、教学、科研的原始资料还是作为诉讼的证据其价值和作用都大打折扣。卫生部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三条中明确指出:“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病历记录的客观、真实准确,表面上是对病历内容的要求,实质上是对医务人员的执业要求。这体现在《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中:医师“不得隐匿、伪造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2病历形成后的依法管理。病历的书写应按规定时限完成并符合相关卫生法规、规章的要求医师每天要诊治许多病人,如若不是每次诊治后及时记录,则有可能造成记忆的遗漏或混淆,万一有医疗纠纷发生或诉讼发生再去补写,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必将受到怀疑,因此,病历及时完成是保证病历公证性的前提。《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对各种情况下病历书写时限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如规定:“住院志、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出、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应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等等,这些对病历书写时限的具体规定是病历书写时必须遵守的。除时限问题外,《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还具体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病历的涂改、修改的规定:“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修改时,应当注明修改日期,修改人员签名,并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辨,医嘱不得涂改,需要取消时,应当使用红色墨水标注‘取消’字样并签名,这些规定,解决了我国病历书写中长期存在的对于如何进行涂改的不统一、不规范的作法,明确了什么是病历的的合法涂改,为判断病历涂改的合法与否提供了标准。②体现在病历中有关知情同意的规定:“特殊检查治疗等医疗活动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近亲属签字,没有近亲属的,由其关系人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人或近亲属、关系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的负责人签字”、“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同意书,并及时记录。”这方面的规定与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相一致。
三、法律知识缺乏造成医患纠纷
我国正逐步进入法制社会,依法行医是每个医务人员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每个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母婴保健法》等等,针对医务人员所立的各项法律、法规。用各种法律条例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与道德规范,提高自己遵法的自觉性,这样有利于保护自己和医院不受损失。例如,从对车祸肇事类病历的书写就可以反映出个别医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遇到车祸病人不分主次,一律诊断为“车祸”。是司机酒后驾车撞伤病人还是病人因意外,精神失常、故意滋事或其它原因撞车,应从病历记载中有所反映。应考虑病历记载对肇事双方负责,对医生本人负责,更应对医院负责。以便为交警,司法部门调查立案提供可靠的证据,并为当事的双方争得法律上的主动。
参考文献
[1]刘宁,孙素玲.关于病案书写中潜在性法律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3):45-46
篇10
1.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展开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x±s)形式,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病区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生活、文化、精神及情感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确保护理工作能够与患者、临床及社会紧密贴合,构建护士良好职业形象,同时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模式。目前优质护理服务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实践证实,而其在病区护理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还少见报道。我院为提高病区护理水平及管理质量,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①提高服务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在科室内业务培训会议上由护士长宣讲病区优质护理服务文件,全体护理人员共同探讨并提出问题,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将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引入其中,培养所有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制定陪护、查房、探视制度、健康宣教制度及护理责任制,确保所有护士能够熟练掌握制度。
②落实护理责任制:按照责任护士工作能力分配适量患者,由其为指定患者展开与护理等级规范相符的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根据病区床位数量成立护理小组,给予患者全程、全面护理服务。
③加强病区环境管理:对病区各种标识加以统一,确保病区环境良好,同时在病区和病室中摆放绿色植物、壁画或花卉,制定定时清洁计划并做好病区消毒工作。
④合理制定排班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及患者需求量对护士人数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按照各科室特征,在小夜班、中午班等重点时段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确保护理质量。
⑤严格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制度:制定“优质服务之星”和“优质护理先进科室”评选标准,每月展开护理满意度调查,并将获奖个人及科室向全院通报,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保证优劳优酬、多劳多得,从而对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予以有效激发。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4年3~12月间收治的30例妇科病患者,作为普通组,患者年龄21~66岁,平均(40.2±9.2)岁,患者疾病类型包括异位妊娠11例、子宫肌瘤15例、卵巢囊肿4例;于2015年2~11月间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患者年龄22~67岁,平均(41.0±9.1)岁,上述疾病类型分别为10、14、6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所有患者均同意进行本次研究;均因疾病住院治疗;患者具有较好沟通能力,可配合调查;需排除机体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排除生存期限<1个月的患者。
1.2护理管理
普通组患者接受临床一般护理服务,包括及时为入院患者提供检查服务,协助办理入院手续,整理床单位,介绍院内环境,明确诊断结果后及时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倾听患者主诉,告知治疗方式,评估患者现存及潜在风险因素,做好安全评估工作。加强护患沟通,及时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服务,包括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及并发症预防等,协助完成相关检查,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为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工作[4]。研究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包括:(1)科室护士长应成立科室管理小组,组内成员包括科室骨干医护工作者,围绕护理服务全过程十四条,建立分级护理责任制度,做到分层管理,护士长应合理安排科室值班,保证每个班次工作人员实力均衡,保证护士有足够休息时间,护士长应在科室宣传24h负责的工作理念,每位患者入院后均由责任护士负责一对一护理,提供入院-出院期间全程护理服务。护士长应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宣传人文关怀护理精神,鼓励护士多与患者保持沟通;护士长定期检查护理文书记录情况,要求按照标准填写,避免失误[5-6]。(2)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及时询问患者主要身心需求,并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做好生活护理,包括饮食指导、变换、伤口护理、用药指导,及时协助患者离床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积极评估患者病情表现提供对应护理服务。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运动疗法、中药泡脚等方法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用药时护士应做好三查七对工作,避免出现给药错误等情况,为存在不良情绪患者进行语言疏导,同时与家属保持联系,保护患者隐私,做好出院指导,及时为患者提供随访服务。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管理制度满意度评价
统计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患者对于科室护理管理制度表示满意,主诉身心需求得到满足;一般:提出改进意见;不满意: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产生医疗纠纷;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总例数×100%[7]。
1.3.2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
科室应自制质量评分表,主要指标包括基础护理服务、安全防护工作、护理文书、沟通及健康教育等,单项指标均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对护理质量评价较高[8-9]。
1.3.3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情况
科室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包括坠床、用药错误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比较
普通组患者对科室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3.33%,研究组为96.67%,研究组满意度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
普通组患者对于临床提供的基础护理服务、安全防护工作、护理文书、沟通及健康教育等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普通组患者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3.33%),研究组为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评估
普通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0.31±2.03)d,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8.53±2.10)d,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8,P<0.05)。
3讨论
分析妇科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因素有以下内容:(1)患者年龄因素,部分老年患者可能出现坠床等,与家属看护不周及医护人员巡视次数较少等因素有关,另与医护人员自身护理责任心不强、患者疾病健康知识掌握度较低、遵医意识较差、因疾病治疗导致的不良情绪、医患沟通较少有关。(2)治疗手段,因患者体质、手术因素、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患者心理情绪[10-12]。针对上述因素及时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此种护理模式是一种个性化、全面无缝隙护理过程,以患者机体健康及身心感受等作为护理目标,做好院内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治疗环境,改善患者住院期间焦虑情绪,提高满意度,帮助患者住院期间提供治疗服务,加强护患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本次研究中在科室实施分级责任制护理管理制度,护士长实施层级管理,合理安排工作,为患者提供整体责任制护理,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入院后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加强健康指导,提出护理诊断,分析患者内心不良情绪,注重提高围手术期心理干预,重视患者主诉,提高优质护理,积极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强安全管理,护士应按照标准记录护理文书,提供生活护理,护士长应定期监督科室工作环节,提出护理改进意见,科室人员增加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在科室增加安全设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3-1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概念意指护士不断进行科室常见疾病、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沟通方法等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服务,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住院期间主要身心需求;本次研究中为妇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包括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加强巡视次数,及时为入院患者分配责任护士,提供全程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安全评估,了解其疾病现状,根据治疗方式、分析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心理现状等制定护理计划,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健康指导,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科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为妇产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针对科室疾病患者加强护理管理,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疾病恢复作为护理目标,护士长针对妇科患者疾病特点、年龄、女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健康需求等因素,加强管理,了解患者住院期间需求,医护人员共同为患者提供疾病治疗期间优质护理,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大部分患者均对科室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作者:郑丽娜 叶巧仪 巫丽娟 陈施方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阳凡,范植蓉,肖正安,等.小组周负责制在妇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4,11(6):98-99,102.
[2]杨智敬,罗捷,邓媛,等.优质护理在妇科病房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6):2233-2236.
[3]朱芳霞,张华伟,王素侠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用于子宫脱垂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2):2040-2043.
[4]徐显.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病房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6):133-134.
[5]郭雅梅,曾晓萍,冯志英,等.优质护理对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意义[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3):148-149.
[6]李芳琳.老年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术前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326-328.
[7]符宇,甘芳.健康教育和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妇产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6,27(18):3095-3096.
[8]戎明梅,侯樱.自主一体化全程护理排班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5,41(22):2781-2782.
[9]崔荣琦.新型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9):102-104.
[10]徐冬艳,赵敏,惠兰,等.基于认知理念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情感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9):658-660.
[11]陈红梅,彭燕,张莹,等.护士分层管理结合绩效考核在妇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81-82.
[12]张宏艳.综合预防管理在降低妇科手术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应用[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6):747-749.
篇12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对象为2008年7月年10月手术后入住河南省肿瘤医院ICU的大于岁小于82岁的患者,平均年龄51岁,入住时间大于24h且无精神障碍。本组患者218例,男例,占61%;女84例,占39%。
1.2研究方法设计自制表格218份,内容为: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包括您怎么看待自己的疾病、您手术醒来护士和您怎么交流、您对我院ICU的环境怎么看、切口疼痛、气管插管刺激、留置尿管的刺激、卧位不适和噪音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在术后第一天晨对每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影响因素可单选也可多选。发放问卷份,收回218份,经过汇总,其中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176例(80.7%),缺乏有效沟通158例环境陌生120例(55.0%),刀口疼痛例(59.6%),气管插管的刺激90例尿管的刺激110例(50.5%),卧位不适例(32.1%),报警噪音刺激92例(42.2%),身体暴露70例(32.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患者缺乏足够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护士对患者是否进行过有效沟通是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患者对环境的陌生以及尿管的刺激也是影响自身的重要原因,对于患者的各种不适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二、护理措施
2.1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后清醒的患者要向患者说“手术很成功,你现在在一切生命体征很平稳,大手术后的患者都要在观察,你没有什么问题的,请您放心。”特别是对我们肿瘤专科医院的患者,本身的疾病就让患者及其家属非常绝望,所以我们一定要给患者重获信心,坚定战胜疾病的勇气。
2.2加强ICU的护患交流介绍ICU的环境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手势、口形、表情、语言表达切忌只注意监护仪器而忽视患者的感受。进行各种操作前,均向患者事先解释,以取得患者的支持和配合。对不能进行语言表述的患者,如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气管切开的患者,可用手或纸笔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及时给予解释,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介绍ICU病房的环境以便患者快速融入环境,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
2.3气管插管刺激全麻术后麻醉未清醒患者带气管插管入ICU后,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或气管导管内吸氧。由于导管对咽喉壁的局部刺激和压迫,吞咽和咳嗽时的异物感,以及吸痰时吸痰管插入过深,操作时动作粗暴,致使患者难以耐受而躁动不安。气管插管本身可抑制吞咽活动,削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而易使反流的胃内容物吸入胃内。机械通气对胃肠道也有影响,也可能造成反流和误吸,引起患者不适。为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不适,我们应对术后意识清楚肌力恢复,自主呼吸规则的患者及早拔管;对不能拔管、意识清醒患者,加强沟通,解释保留插管的原因和重要性,嘱患者放松,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对意识不清者,应合理使用镇静剂,并给予合适的肢体约束,防止意外拔管。自气导管内吸痰时动作宜轻柔,插入不可过深,以免刺激气管黏膜引起不适。
2.4留置尿管刺激尿管刺激是术后患者疼痛及不适的主要原因之一。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疼痛、触觉及温觉。因此患者留置尿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尿急、尿痛等不适感。麻醉清醒后患者常诉尿意,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告知患者尿意为尿管刺激所致,尿液已由管道排在袋内请患者放松,待可以自解小便时即可拔出。
2.5切口疼痛术后未清醒或未完全清醒的患者使用大剂量的纳络酮拮抗阿片类药物,使体内的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完全消失,从而造成切口疼痛。全麻苏醒后随着镇痛药物的作用逐渐消失,患者常感到切口疼痛,而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激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量增加,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这时应向患者解释,减轻焦虑,并报告医师应用镇痛药或者使用镇痛泵减轻患者的痛苦。
2.6卧位及噪音ICU的每张床都铺有可充气式床垫,由于某些故障或使用不当,充气后床垫凹凸不平或充气过硬,患者从未睡过此种床垫,觉得很不舒适,影响睡眠。我们应及时询问患者卧位是否舒适,根据情况调节气垫床充气软硬程度。及时协助患者变换卧位,采取舒适合理的卧位。控制病房噪声,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为降低噪声工作人员应做到走路轻、讲话轻、开关门轻。监护仪的报警声应尽量调低。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注意保护周围患者。规定家属探视时间,并做好宣教,以共同保持病室安静。
2.7减少患者身体暴露入ICU患者大都全身,而且由于工作原因,护士可能注意监护和治疗较多,忽视了患者本身的存在,损伤了患者的自尊。所以在做任何治疗或护理操作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要尊重患者,必要时应用屏风遮挡或让其穿上病服。同时,做好晨、晚间护理(如为患者温水擦浴或清洗手脚、按摩经常受压部位皮肤及各种基础护理,这样不仅可给予患者和安慰,还可增进护患感情。
在ICU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护士所接触的不仅是先进的重症监护设备和患者的疾病,更应该看到患者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使患者在一个家庭式的氛围中好好养病,树立战胜一切疾病的信心。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和临床应对能力,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班以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景晓敏1ICU患者情绪障碍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2005,2(10):29
篇13
本文对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基于三方面的基础:一是项目管理理论。一般说来在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模型中,实施项目管理需要经历启动、计划、执行、监控和反馈几个阶段,本文提出的模型贯穿了这几个阶段;二是并购整合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结合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因素诸如人员、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三是借鉴了巴巴拉•名托的金字塔原理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用以解决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依据项目生命周期理论把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信息真空的风险、人员整合中片面整合管理的风险、执行力缺位风险和缺乏反思及可持续风险。笔者取各阶段任务所包括因素的首字母自下而上恰好组成英文单词“RISK”,由于项目的独特性、一次性、风险性等特征,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项目风险(risk)管理成为项目管理中重要的管理领域。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RISK金字塔模型。
三、RISK金字塔模型的结构介绍
因为上述“RISK”的组成顺序是自金字塔底端自下而上取各阶段任务包含的首字母组成的,为了符合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逻辑顺序,我们按照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发展顺序介绍RISK金字塔模型的结构。
(一)K层。
也是项目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成立并购整合小组(称之为Keyteam),防止信息真空的风险发生。由于企业并购的过程是一个震荡激烈、各种矛盾激化的非常时期;由于各方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如果并购企业双方存在信息盲区,容易导致并购双方人员的猜测和臆断,如果是负面的猜疑,会给企业带来混乱,此时,成立一个由并购双方和第三方共同组成的并购整合小组全面关注、策划及实施并购双方的人员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S层。
并购整合小组成立之后,对人力资源的整合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人员(staff),文化(shared-value),结构(structure)。防止并购后人员整合中片面管理的风险发生。对并购双方的人员的整合是人力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被并购企业经常会出现员工消极怠工、人才流失等严重阻碍并购顺利进行的情况,所以,如何留住人才、稳定人才、合理安排员工以减少并购带来的人力资源损失是并购整合小组首要考虑的问题。并购后企业间的文化冲突亦影响人力资源的稳定,尤其是精神层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最难复制和改变的部分。企业并购后利用任何一个企业的旧有的组织结构模式都很难实现并购双方人员的接洽融合,因此考虑并购后组织结构的再造,利用现代知识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构建学习型组织,有望提高并购整合的效率。
(三)I层。
它是并购整合的第三个阶段,整合计划的执行(implementing),避免执行力缺位风险发生。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需要并购双方的员工共同参与(involvement),并购双方之间注重信息(information)交流和沟通(informed),并购双方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integration)。并购双方的员工做好以上工作,才能高效的实施整合计划,达到预期的整合目标。
(四)R层。
是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并购整合计划执行的结果的识别(recognizing)、反馈(return),避免缺乏反思和可持续的风险发生。尽管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是一次性的活动,在整合计划的时限内,要遭遇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整合计划的执行结果的反馈能够为整合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对整合效果的绩效评估可以为企业以后运营提供建议。
四、RISK金字塔模型的任务分析
对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进行项目管理,结合我们建立的RISK金字塔模型,从并购业务开展后的混乱局面中,整理出系统、科学的整合的方案和步骤。这里仍从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角度对我们构建的模型在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中的任务进行分析。
(一)成立并购整合小组
整合小组应该由整合经理、专家组、并购双方的管理者等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保障并购后企业的稳定,在最短时间内构架双方其都能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观念,该小组是整个整合工作的领导核心。组建整合小组应该注意机构精简,效率至上,同时也要考虑小组成员的自身角色、具备的素质技能和领导风格等个性特征的互补。人员确定以后,应该清晰划定小组内的职责分工,协调成员开展工作。整合小组的成立为并购企业提供了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机会。通过整合小组成员对并购中人力资源政策的解释、处理突发事件和制定人力资源整合战略等工作,为企业的顺利并购提供优良环境,并购整合小组是过渡性组织,当人力资源整合任务完成以后,这一临时性机构可以解散。
(二)制定整合计划阶段
在上述的模型结构介绍中提到制定整合计划要从人员、文化和结构三个方面着手,不可顾此失彼,在人员整合计划制定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考虑到项目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预期效果。
第一是在人员整合方面,要确定合适的管理层员工、留住核心关键员工、必要时候妥善辞退员工等计划。首先,对于企业任用员工,要注意合理安排岗位,做到人尽其职消除其惊慌心理和不公平感。并购会对员工特别是目标企业员工的心理和感情造成巨大的冲击,由于他们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往往会猜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担心自己在合并后的新企业里是否会被留用、当前的职位和薪水待遇是否会变化等心里疑虑。员工在这个磨合期会更在意自己是否被公平对待,所以应该结合并购双方的实际情况制定人员任用的计划,从物质、岗位安排和精神疏导全方位出发,尽量降低各层次员工不满情绪。
第二是制定适合并购双方以后发展的企业文化整合计划。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差异会影响到人力资源整合的进程。企业文化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相对物质层和制度行为层文化来说,精神层文化的冲突对人力资源整合会产生更深层的影响。所以,整合小组应该在全面考察和研究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后,依据并购各方的文化特征重构企业的价值观,考虑到并购双方各层次员工的接纳水平和认知程度,加强与双方员工的沟通,实现双方之间,打造适合并购双方的和谐企业文化。
第三是对整合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正确评价,制定出规避风险的方案,进行企业的组织结构再造,构建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做到企业间信息流动上情下达、畅通无阻。尤其是员工和上级沟通渠道有效,效果显著。为了增强并购各方组成的新企业的运行效率和人员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对组织结构再造的重点是将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再造为扁平化组织结构,将企业的权力进行合理的集中和下放,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让组织内各层员工有更多的参与意识,创建一种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三)执行整合计划阶段
在执行整合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执行力。首先应该并购各方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沟通传达整合的计划、促进各方信息的流通。在执行整合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两点是:一是整合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整合风险,二是整合的速度。尽管制定的整合计划已经最大程度的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但是实际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现意想不到的风险,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识别风险后,进行风险监督和实时跟踪,在风险事故发生时要实施风险管理计划中预定的规避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并且能够合理的利用权变理论来应对整合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并购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表明了整合过程中整合速度的重要性,资金有时间价值,从心理行为视角来看员工的热情也存在时间价值,因为持续的长时间的不确定环境容易导致员工胡乱猜忌和谣言传播,容易引起员工的不安定心理和不公平感的产生。快速的整合可以缩短整合中员工的模糊和慌乱心理的时间,降低谣言的破坏指数。从组织结构变革的角度来看,快速整合能够使得混乱的组织结构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营状态,组织结构的不稳定因素得以减少,通过组织内部的融合减少实际操作中的无效。
(四)整合的结果的识别和反馈阶段
并购各方企业的人员整合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还应该注意人员的后续活动状态的管理。企业并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对并购结果有不同预期,人力资源整合成功与否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他们的预期。对整合结果的识别和评价首先可以检验整合小组是否按计划完成了项目,对整合结果的反馈不但服务于项目需求者,还能够收集到服务于后续项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