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篇1

(二)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若能创设良好的竞争机制,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的情况大致相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而合理。组建后实行组长轮流负责制,让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岗位,各尽所能,在不同层面获得锻炼,每学期再根据小组的综合成绩进行一次动态平衡调整,以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保持小组内旺盛的合作和组际间的竞争活动。课堂上进行抢答,辩论等方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争创优胜小组”“进步之星”“优秀小组长”等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纪律等方面开展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争活动,以“赛”促团结,以“争”显才干。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这就促使组员间的精诚团结、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既发挥了优生的作用,又带动了差生的前进,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能。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久而久之,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结合生物学知识,注重进行性心理教育

中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对异性好感等现象,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知识相对较少。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有所了解,为进一步成长打好基础。为此,可以利用生物课本中“生殖和发育”一章,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可以结合书本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观看相关录像,介绍有关身体发育的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还可引导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珍惜父母的爱,学会对别人友爱,学会感恩。

篇2

Abstract Experience based teaching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student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sion.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choi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which need further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in practice.

Keywo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就是在实践中亲身经历,在亲历中获得体会和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体验式教学”就是创设某种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引发他们的思考,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去探索、发现、领悟课程所要传递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要素。“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从课堂的听众变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通过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地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内在的素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2.1 心理健康课课程性质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性课程,重点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关注的是心理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掌握,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概念和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自我发现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实际应用上来。心理健康课堂应该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为其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完成一个自我发现之旅。只有借助于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领悟,重视对学生个体内在心理历程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外在的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2.2 人的心理过程的要求

人的心理是知、情、意的统一,如果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没有唤醒学生的情绪,没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就不能保证他们有相应的意志行动。很多心理健康知识其实是很大众化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就是人们在现实中能不能真正意识到,真正付诸行动。如果心理没有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是很难做到知、情、意的统一的。“体验是心理健康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连接认知和行为的媒介”,所以,必须借助于学生的切身体验,在体验中激活他们的心理,让切身的体验把他们的知、情、意贯穿为一个整体。

2.3 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意义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意义在于“助人自助”,激发个体内在的心理能量和心理潜力。每个人的心理归根结底都是属于自己的,如果课堂中学生不能敞开心扉,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无论教师如何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如何从外在施加压力,对于心门紧锁的学生来说,这堂课也是毫无意义的。“体验式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引导学生打开心门,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主动地关注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身的正向资源,最终达到“自助”的目的。

3 “体验式教学“的课程设计

重视学生内在的情绪体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投入,重视课堂间的全方位沟通,这是“体验式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基于这一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一般为:“引入话题(主题)创设情境――自我体验(联系自我、自我分析)――和他人一起体验(交流、讨论、分享)――科学策略――总结深化”。主题的引入可以是一个案例、一种现象、一个故事、一个问题等等,主要是创设一种思维情境或心理氛围。“引入话题――创设情境――自我体验”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自我体验――和他人一起体验”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科学策略――总结深化”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合理的、有价值的、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有些内容可能并不能得出一个具有共识的结论,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对于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仍是其效果之一。

以专题“适应与心理健康”为例,说明体验式教学具体的课程设计:以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引入话题(主题)――生活不是一陈不变的,当变化来临时,你会怎么办?你会是匆匆、嗅嗅还是哼哼、唧唧?学生做出选择后,立即引导学生进入现实情境: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生活环境、学业、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你是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的呢?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了大学,你好吗?”请学生描述自己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学生进入自我体验阶段。接着进入交流和分享的环节,请学生坦诚交流进入大学后的感受以及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紧接着又提出新的问题:“当环境改变时,我们该怎么办?改造环境?改造他人?还是改造自己?怎么做是合理的、现实的?”当学生回答“只有改变自己才是可行的”,此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改变自己?怎样改变才是积极的适应?(科学策略)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总结深化):只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地适应环境,才能获得成长和发展。

不同的主题在话题的引入和情境的创设方面略有不同,但是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不变的。

4 “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1)在案例中体验――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思考分析。案例能够充分反映某种心理现象或社会现实,当它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在教学中,案例即可以作为某一授课内容的切入点,也可以作为说明某一问题的载体。选好案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探讨,最终使学生有所感悟。

(2)在讨论中体验――针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讨论。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方式,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而热点问题又是学生普遍关注、争论激烈且困惑较多的兴趣点所在,讨论时大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脑力激荡式的探讨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对某一问题的体验和领悟。

(3)在活动中体验――引入各种游戏活动或互动活动,获得切身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有快乐感,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营造快乐的氛围,愉快的氛围又可以使学生放松地、投入地参与到课堂中,为他们进行体验做好心理准备。心理活动、心理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快乐,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欢笑中获得切身体验和心灵的感悟。

(4)在自我剖析中体验――根据心理规律,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分析是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客体进行观察、审视、解析,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逐渐发现问题所在,最终获得心灵成长。

(5)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通过编排心理剧或拍摄微电影,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某一情境编排心理剧或拍摄微电影,让学生扮演某种人物角色,演绎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感受和评价“剧中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此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

5 对“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较高的适应性,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要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积极作用,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过大,人数过多,限制了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效果。由于连年扩招,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人数也日益上涨,一个班动辄五六十人。如此之大的班级不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实施。人数太多,一方面致使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一些非团体性的活动中,总是会有一部分旁观的学生受到冷落而丧失兴趣;另一方面,狭小的教室空间使有些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如何在大班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人人思考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2)如何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敞开心扉投入到课堂中来?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经历不同、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异很大,心理开放的程度不同,有些很积极,有些比较冷漠,有些总是游离于课堂之外。这需要教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他们的疏离感和戒备之心。

(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而非消极的体验?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在面对同一情境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如果话题恰好触及到某些学生的心理敏感点,就有可能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或对教师产生不满,或对课堂产生不安全感,不仅会影响到课堂的参与,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全面考虑教学设计,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反应。这对教师的素质是一大考验。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既是教与学的必然要求,也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资源,积极尝试,主动创新,克服难点,探索出路,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体验式教学所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参考文I

篇3

语文学科是语言教育和情感体验的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还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为自身品质,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学科紧密结合起来。

二、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的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为什么恩科西的去世会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再通过“恩科西做了什么,同学们和恩科西差不多大,又做了什么?”进行对比。学生体会了一个人究竟如何面对天灾,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寻找切入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发现、发掘,从而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升华。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在和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这件事,阐述了怎样一个道理?有的学生说:“人的一生就是在追究利益的最大化。”有的学生说:“无论利益大小,拿到手里的才是实实在在的。”针对学生截然不同的观点,我适时通过讲《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学生机遇是不会从天而降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善于抓住机会,所以,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努力学习知识,而不是坐等机遇。在生活、学习中都尽力去做,而不是左顾右盼,坐等最大的“麦穗”光顾。

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四、抓住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向活动中,占用最长时间的就是课堂教学。那如何把这个重要时段充分利用起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情况下,教材中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机会,但有时候又不能分割课堂教学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会在四种情况下发现: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健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去用心寻找,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二、课堂教法的灵活把握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样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参与到其中,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轮换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团队管理,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采用个人技术展示和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课程安排计划时,尽量安排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兼顾到男女学生的运动需求,争取每人都有一到两项擅长的运动项目。

三、课堂评价的巧妙运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或扑捉学生学习最佳时机和切入点,这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课堂评价的运用得当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把握评价的有效性,评价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体育教师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景,这是评价获得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评价在宽松和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质疑、惊叹、争议和探讨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把握评价的时机策略,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评价时善于捕捉和把握时机,师生在交流评价时要心心相通,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进行及时地激励性评价,在评价中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等。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要坚持用发展性评价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评价行为,评价时做到有“材”、有“人”、有“艺”,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提高体育课堂评价有效性,更好的发挥评价功能。一切评价其实都是手段,而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的运用得当,可以很好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地评价是一种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的和谐性。

篇5

一、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给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影响,据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不健康心理会让学生滋生对教师质疑的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信服,达到“信其道”的目的。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的知识,起到“身正为范”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还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接受每一位学生,用爱心、关心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同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管齐下

1.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1)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孩子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呼吸;为孩子提供一面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如,在校园进行户外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为学生创设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教室整洁优美,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比如,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心态,由原来的居高临下态度,转变为以亲切、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用全部的爱心、真心去关心学生,促进感情内化。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材中”

小学教材包含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很多。例如,有的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目前教材课文不但是思想性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而且课后都有“感情朗读”的要求。教师为了落实感情朗读,可以使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不能少于时间总量的二分之一。

3.寓“情感教育”于“实践”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可以利用课堂外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例如,北师大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是主题为“特产”的开放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内外读物或者网络来搜集全国各地的特产,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世界观,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物产丰富,使学生产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辅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入手搜集各个镇的特产,把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展现在眼前,迁移到自己的身边。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课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分工合作、小组交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寓“快乐”于“节日”

篇6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重视知识、成绩,轻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而钟山县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的时期,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极不稳定的情绪,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是成长过程中最不稳定的,也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较为剧烈的时期。他们的具有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自觉与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心理特点,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心理学家认为,当今社会许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心理疾患的个体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会日益增大。这样消极的心理状态对严重影响到学校的青少年学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通过对社会的观察认识,模仿扮演新角色,以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形成一个新自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长远的规划;对周围的世界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充满对未来的渴望,内心又困惑。他们的情绪两级性严重,波动较大,对事物的认识太感性而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弱。面对他们日益增大的压力使他们心理紧张度变高,心理困惑本来就多,加之社会上一些消极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品质出现了许多的滞后或缺陷。因此,更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完善个性发展,从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当下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正因为现在的青少年观念错位,是非混淆,以至于他们把正常的遭遇也视为不正常的,增加了增加的心理压力;同时,现在的青少年由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据有关统计,中学生心理你健康者在初中生中的比例是15%―20%,高中生的比例为20%―25%。学习过度焦虑是中学生的一大困扰,在学习压力和升学竞争的现实下,一些学生常常会感到压力很大,处在紧张状态,很少与人交流。这种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甚至过度焦虑还会导致学生精神状态低迷,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倾向。学习的过度焦虑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滋长。学业成绩在多数家长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在优胜劣汰的应试教育中失去了轻松和快乐。一些学生自卑感很严重,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因为相貌、家庭条件不好,担心别人瞧不起而变得郁郁寡欢;或者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事事不如人而自我埋没,妄自菲薄。另外,情绪不良,人际交往困难,也是影响现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成因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主阵地。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是有重要影响。因此老师首先就应该具备有健康的心理,如果一个老师缺乏良好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很难想象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咯爱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保障。

篇7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中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4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包括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本人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看到的中学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望列举一二。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望

2013年4月13-14日,在洛阳市未成人辅导中心的精心组织下,本人担任主讲,对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班主任、中层领导和校领导进行为期一天半的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团体辅导、解囚、感恩活动。

(1)团体辅导。首先是分组,其次是根据主持人的介绍和自己对本次培训的理解,提出培训希望达到的目标(有个人要达到的目标,有希望他人达到的目标,也有希望本组集体达到的目标),最后建设本组菜地,在菜地上要呈现本组队名、队歌、口号、演出的节目名称及表演节目时的造型。老师们热情很高,经过思考和讨论,大约三十分钟,各组完成了以上三个任务。

(2)在解囚环节中,主要探讨了情绪、身体、行为、思想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情绪解囚主要是让老师们了解情绪是通向智慧的大门。②身体解囚主要讲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女教师说:你想身体强壮吗?那就去跑步,你想不生病吗?那就去跑步,你想没有烦脑吗?那就去跑步,你想工作顺利吗?那就去跑步,你想生活幸福吗?那就去跑步……③行动解囚主要讲了提高自己帮助别人。④思想解囚主要讲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感恩活动

做了一个感恩冥想。用三十分钟的时间,让老师们回想自己从小到现在不同阶段可感恩的人和事。老师们在分享的时候,大都是对父母的感恩,没有上升到对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爱人、对孩子的感恩。

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望

2013年5月,我给高一高二的同学做了一次中国梦的心理辅导。辅导的内容很丰富,在这里选择其中几个内容看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望。

(1)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原蒙牛董事长牛根生的一段话。清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知道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得最快的狮子,要想活命,就必须在赛跑中获胜。

(3)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这是本人的理解)。①在上学阶段,学习知识,考上大学,改变生存环境。②参加工作后,学习知识技能,能增加资源,提高工作方法和效率。③到45岁左右的年龄,学习知识,能正确认识自己,提升生命质量。这段话使学生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方法,知识就是技能,知识能改变命运,激发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的渴望,从而抓紧上学的时机,走好青春年华之路,为将来奠定基础。

(4)王国维的读书三种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最后用杨培安唱的《我相信》结束。学生热血沸腾,每个同学都觉着自己是顶天立地的,都能做出一翻伟业。

通过对中学师生的心理辅导感悟到,优良的心理素质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心理素质的形成,中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时期,而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就更为严峻,这说明了在中小学师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才能让师生正确认识自我,真正走向成熟,迎接挑战,创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篇8

二、如何在体育课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堂的活动和全肢体的释放可以发挥其让人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班级群体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让每个个体可以在情感中相糅,认可上相近,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的活跃,教与学的兴趣提高,会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行动力、操作力、协调力得到最优化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体育课堂气氛优化呢?

1. 建立愉悦的师生关系。

学习和工作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动机和目标有着长期的影响。研究者称,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欢快的活动气氛会抑制个体的竞争情绪,满足内心的成就感,即便短时间内再回到充满竞争的环境中,这种成就感也不会消失。所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前提的。所以,客观上说,教学的心理环境就在于建立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关怀、爱护、理解学生当下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成长,就会在最有效的范围内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距离感一旦消失,就可以更快地营建轻松的课堂环境。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主体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 创设快乐课堂。

教师的情感导向影响整个课堂,体育教师如果能用新颖的教学模式,真诚的心,幽默的语言,鼓励的目光,点金的赞语带动整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我们把棕垫摆成圆圈形,学生在做前滚翻练习时就如同葵花向阳,激发了学生练习前滚翻的兴趣;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青蛙在荷叶上跳跃的录像,然后结合“青蛙过河”的游戏,让学生模仿青蛙的姿势练习,诙谐的动作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练习跳远的兴趣。

3. 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国外的人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体重、肺活量、个性特征、活动最高值来采取独特的多元化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世界,发展健康的心理。在瑞士,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来管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在这种成功模式的借鉴下,我们可以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控制学习的过程,从而也能更好地控制个人的自制力。也可以提倡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情感升级。在情感升级的同时,应积极安排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 坚持定期的普测评估。

不管我们的实施方案多么的完善、全面,最后的实施才是主要的。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引发都是因为问题发现的不及时,教师应尽量通过快乐的体育课堂氛围,及时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定期的普测评估就显得十分的必要。我们不妨仿效国外的方法,定期给学生做一些趣味的心理题目,或者体育户外游戏,通过游戏,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提前介入干预,防患于未然。

5. 采取小组轮换管理。

中小学生在这个年龄,自我体验价值的情感十分强烈,对领导力有着较强烈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心理上的这点小虚荣,让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可以实行班级组长一周换一个,每个小组轮换管理,轮换交流。我们知道,即使教师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终归会有年龄上的差距和代沟。同龄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时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也能给自己留下深刻的记忆,避免自己出现相同的心理问题。

6. 组织亲子体育课堂。

篇9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良好教态,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

二、科学地处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的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三、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本学科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还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练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五、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适时对学习困难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闪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篇10

目前学校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备以上要求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爱祖国、爱人民、为祖国和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情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坚定不移的顽强意志,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工作兴趣,谦虚、谨慎、勤奋、细致的性格,此外,还要具有主动性、疑问性、敏锐性、变通性和独立性。

在时展的今天,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学生抑郁和冷漠,学习适应性差,具有自卑心理,厌学、焦虑,缺乏奋斗动力,迷恋情感、网络游戏等问题。鉴于以上问题,我认为塑造中职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那如何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并塑造好中职学生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谈谈德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教学简单认识。

一、多赏识、多激励,树立和发展自信心。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他们有一种“自我肯定的需要”。在年龄上虽是小孩子,但他们有一种成人感,不愿别人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特别是成年人的赞同。这个时期是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德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德育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后进生要重点照顾,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赏识、鼓励。特别是学习上一时受挫的学生,要给学生说明有时候一份试卷往往不能如实反映他真实的水准,因为某些学科考试中还是存在些偶然性的。

其次,在课堂问答讨论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中职生的逻辑思维不断发展,会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接受别人对事物现象的描绘和解释,而学好德育学科需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我们要借助以往的经验和感受,理解所学的内容;要通过感悟,内化所学的知识,使之变为我们的信念,要学生学以致用,用随学知识知道自己的行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化知、信、行相统一。

二、借助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德育学科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挖掘进行素质教育的潜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感受道德之美》,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道德的内涵,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内容,深刻理解并感受道德的力量,懂得提高道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良好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人在认识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时,会产生愉悦的情感;在突然遇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的事实时,会产生疑惑或惊讶的情感;在不能作出判断,犹豫不决时,产生疑惑的情感;在下了判断而又感到不充分时,会产生不安的情感。上述这些都属于理智感。在实践中,有的同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产生了愉快、兴奋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要大力鼓励,强化学生这种理智感。

在德育教材中,有许多案例便贯注了理智感,如《被告山杠爷》一案,教师在分析这一案例,要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为山杠爷不懂法律耽误自己才能的惋惜之情,从而树立“法律权威”的理念,激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的理智感。美感是人对自然界、艺术作品和社会生活的美的欣赏中所产生的情感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德育教材,他们能看到、理解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从而进一步丰富精神生活,提高审美情趣,为今后创造美好的事物打下基础,让他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

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好,保持良好的心境。

青少年很容易情绪化,不良情绪有嫉妒、愤怒、恐惧、紧张、躁狂等。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引导学生缓解、转移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自控,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修养。如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读书是一种保健性理解生活的方式,有人说:“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推荐可读书目,并定期召开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培养学生的爱好。

四、借助周记与学生亲切交流,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他们失去了儿童期平衡的内心世界,苦闷和欢乐交替进行,他们一方面渴望被人理解,另一方面又不愿轻易地敞开心灵之门,他们希望有自己私人的空间和精神领域,同时期望获得同伴的友谊,日记、周记成了倾吐心血,描绘内心世界的最佳园地。德育老师不妨提倡学生写周记,并主张交上来由老师批阅,为防止学生应付了事,东拼西凑,要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同时承诺为他们保守秘密,与学生交流。只要有诚意,并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觉得教师很容易亲近,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周记中,教师便可有的放矢,肯定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因素。如在周记中,学生普遍反映升学压力大,流露出焦虑、紧张的情绪,内心充满了忧虑和苦闷,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在周记中讨论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升学不是唯一的出路,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就问心无愧,重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同时阐明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没有焦虑紧张,人会没有压力,会活得轻飘飘,从而没有目标,无所事事,缺乏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适度的焦虑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潜能。要化焦虑为动力,切不可变焦虑为枷锁,在周记批阅中,针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批示,如给纪律差、底五薄的学生批阅滴水穿石,并不在于水的力量;给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批阅任事者必以实学,谨言者必有奇文;在给聪明而不努力者的评语:希望你不要成为方仲永第二。每位学生都有切合实际的评语,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学生而又照顾了个别差异,教师又以平等的身份写周记,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谈,特别是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和表扬时,他们能感受到慰藉,心态得以平衡,他们就会看到自身的价值,倍增自信心和上进心,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个别学生,可以单独谈话,深入交谈,像心理大夫一样耐心地解除其心理痼疾,教师的工作就要做得更细致。

五、透析社会最美形象,陶冶学生个性心理素质

社会各大媒体相续报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最美”形象,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O等,教师如果能将一系列社会的正能量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在学生面前加以强化,效果会更加明显。让学生甄别、感知真善美,提升道德修养,涵养个性。

篇11

首先: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上的悲观,失望。

初中数学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有些学生存在着一种考试焦虑,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考试前的复习和备考,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的心理,影响考试中的正常发挥。特别是一次考试成绩下滑,达不到理想的要求,从而消极学习,下滑速度更快。

其次: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

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往往使现在的初中学生喘不过气来,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诲,在对其形成动力的同时,也形成无形的压力,学生在和我交流时强调:谁不想上重点大学成为人才,谁不想成为父母的骄傲,谁不想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时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

最后:缺乏恒心

有的同学在现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被一些事感动着,也很容易下决心,尽管知道数学学习应当勤奋,但无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谅自己,不喜欢听老师空洞的说教,如刻苦学习等。喜欢听一些催人奋进的、真实的故事,但也只有三分钟热度。

一、数学教育应对学生进行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素质培养

勿庸置疑,愉悦积极的情感对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它不仅能活跃思想,增强内能,整合智慧,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会把数学学习视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再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就会感到越学越好学,越学越想学,“知之深,爱之切”,于是数学教与学自然就呈“良性循环”之势。尤其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对他们亲切的关怀、爱护、帮助和期待,默默地传递给学生,时常让他们感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可以激发学生在数学中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数学教师对数学的热爱、追求以及对数学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处处让他们受到感化。只有当学生在情感上受老师感染,进而转化为他们对老师的敬佩和对数学学习的热心,才会成为一种推动数学学习与提高的强大动力。所以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与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二、以适当的机会,加强对学生挫折教育的磨炼。

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需要学习者知难而进,迎接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能否经受住种种磨练和打击显得十分重要。许多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大都不是脑子笨、基础差,而是数学意志薄弱,畏难、怕苦、贪玩和自控能力差,没有顽强的毅力造成的。

针对考试成绩的波动,老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客观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另外我们要重视考试之前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良好的应试策略,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有时通过一些话语,故意给学生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紧张之后又营造一种宽松的范围,一松一驰的训练,可以促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面对一些大型考试,考前的辅导与放松教育也必少不了,例如,面对数学中考模式的试卷,考试前先科学分析自己答卷的可能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善于抛弃一些难题,12道选择题,遇到1~2个不会做是一种正常情况,6个解答大题,后3题的第二问可能被卡住,也要不慌张。只有正确认识,消除一些思想顾虑,增强自信,在考场上才会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针对解答难题造成的心理挫折,最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习上的帮助,指导遇挫学生解决一些数学方面的难题,让学生领略成功者的快乐,推动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通过解题经受一下挫折的磨练。所谓“难度适中”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跳”需要勇气和毅力,“能摘到桃子”则是让学生经过磨炼体验到成功和愉悦。事实证明,经过自己奋斗战胜挫折取得的成功才是最能激励人。

三、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健康自信的心理素质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如何解决问题等。

对学生学习环节的方法指导,即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

篇12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它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化学教师除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目前有近百分之三十二的高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健康障碍,沉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羁绊着他们个性潜能的发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更应切实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并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对症下药,以心理素质的改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中学生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1.化学学习中的焦虑、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初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在上高中之后,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教材深度和广度的增强,较初中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使一些目标过高而理解能力和心理素质又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特别是当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有差距时,便产生自己能不能学习好化学的疑问?遇到困难时不愿与别人交流,封闭、压抑自我,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成绩仍不理想,便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了严重的学习心理障碍。

2.化学学习中的消极、厌倦心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如果化学学习上的“拦路虎”较多,成功的体验较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下降。如高一化学教材“物质的量”这一章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学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如不注重方法、学法的指导和心理的疏导,学生很有可能产生消极、厌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或对化学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考试屡考屡败,产生了“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再学也学不好”等想法,导致学生的学习由以前的积极主动,变成了消极被动,再加上家长的指责,厌学、颓废、消极情绪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非什么坏的情感,也不是什么变态的征兆,相反它是每个人在追求更大的价值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自卑没错,关键是怎样对待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卑带有明显的情境性,一旦情境改变,自卑可能就会消失。为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对学生的态度、教材的组织、教学方法手段、期望值、评价方式等),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做法就是教师要针对学生看重学习成绩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初、高中化学知识结合较为紧密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硅以及二氧化硅这一节内容时,不妨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又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让学生回答初中你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当学生分析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应给予暗示、提示或补充,当回答正确时,就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记一次成绩,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学习理解能力差、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特别要注意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多鼓励、多表扬,带给他更多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营造班级化学学习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学习的点滴进步中看到希望,看到成功。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情绪训练法,如指导学生看一些有趣的化学图片、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做肌肉放松练习等,来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生进入或处于一种宁静、正常的状态,也能达到矫正学生不良心理的目的。

总之,化学教学的许多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决定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从而有效消除失落、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在化学教学当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教师只注重教书而忽略这一重要环节,化学教育就只能是事倍功半,教书育人也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只有重视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才能造就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3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学博士廖全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建本科院校138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2.5%的贫困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且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偏执等。因为不公平的社会收入、以金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因为性格缺陷、较差的挫折承受能力等个人因素,加上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总感到与一般院校的大学生不是处于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因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心理压力更大,容易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

笔者对河南省8所新建本科院校(许昌学院、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800名大二本科生进行心理调查,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53份,有效率为94.13%。调查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整体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善于思考、思想活跃、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但也存在如下明显不足。

1.依赖性强,自制力差,遇事容易放弃

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学生表示下课后没有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当问到是否去上晚自习时,77.2%的学生表示如果教师没有留作业就不去上晚自习。在学习中,有不少学生怕吃苦,表现出“有决心没行动”“三分钟学习热度”,缺乏战胜惰性、抵制诱惑的意志力,自我调整能力也相对较差,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遇到挫折和失败就灰心丧气,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

2.自信心不足

从调查情况看,83.5%的学生渴望参加各种活动,但受自身条件限制或经验不足而无法参加活动;65%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除了上体育课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其他文体活动;58.6%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没有进过班级前十名。可见,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多是学习一般、活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升入大学后大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既想参加活动又缺乏表现的才能,容易出现对班级活动冷漠、主人翁意识不强的现象。

3.心理压力过大

河南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近90%来自河南,而多数又来自农村,贫困生的比例高达40%,上大学的费用主要靠父母种地或举债,有37.8%的家长靠外出打工来供学生上学,65.9%的学生认为最影响大学生活的就是学费和生活费不足,很多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十分沉重。家庭的经济压力迫使不少学生入校后就开始思考毕业后的出路,而学校的知名度和专业层次水平又让他们看到很多负面的就业信息,从而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同时又缺乏应对挫折的经验。对此,教师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赏识教育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赏识教育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长处、进步等方面的肯定,激发学生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由潜在的发展主体变成现实的发展主体,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而不希望受到批评、处罚和伤害。赏识教育本着人性化、人文化的教育理念,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扬和鼓励,因为他们易激动、自卑、忧虑,易疲倦、烦躁,对挫折的耐受性较差,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无耐心,做事浮躁,甚至因迷失方向而自暴自弃。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挫折就会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而克服心理障碍要靠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这两者的实现则需要通过教师的鼓励、赏识、信任才能建立,所以教师运用赏识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理解、尊重、关心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赏识教育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面对较大的学习、就业压力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更需要赏识教育。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对学生要更有耐心,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志趣和个性特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教师要适时地赞扬、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首先要多给学生提供树立自信心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针对学生依赖性强、自制力差的特点,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不断鼓励他们、督促他们,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状态。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这种沟通会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的成长。

其次要注重正面教育,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予真诚的肯定与奖励。针对学生遇到挫折容易放弃的特点,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不少学生在入学初期表现都非常积极,但参加几次活动遭遇失败后就放弃了尝试,从此变得对班级活动不管不问,大学生活开始变得得过且过。对此,教师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如能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学会从容面对、承受困难和挫折。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更渴望成功,渴望早日成才、立业,但他们能立志却难坚持,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不足。针对这种特点,笔者注重通过给学生播放国内外知名成功人士的讲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成才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笔者发现,每场讲座结束后学生都踌躇满志、信心百倍,接下来的两周内开始注重各方面的学习,但伴随着学习过程的艰苦和学习效果的不明显,他们就会渐渐忘记曾经制定的目标,忘记奋斗。在这个阶段,教师如果能加以强化和指导,学生就能坚持下去;如果听之任之,就很难收到实效。所以,进行正面的赏识教育对学生保持自信心、坚定意志非常重要。

2.关爱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中间层”的现象,更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关爱。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动力。随着大学教学资源的紧张,很多教师忙于上课,除上课时间外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教师见面和交流,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自制力,他们沿袭高中的学习方法,如果没有教师的督促就很难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电子邮箱以及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课余交流。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多起来,而不少农村家庭的孩子很少跟父母谈心,因此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爱。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激发者、培养者。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思考,真正地走近学生,就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思维以及苦和乐。多给学生一些时间、一些关爱,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师生感情,就可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理解学生所犯下的错误,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有时,教师的宽容能使学生由忧虑变得坚强、由恐慌变得平静、由怯懦变得勇敢、由自卑变得自信。教师善待学生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那些学习差、纪律松懈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足够的关爱,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这样,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获得自信。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运用赏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时的把握与调节,使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并掌握各种化解情绪的方法,在舒缓情绪的同时能做到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增强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如果学生在自我调节、自我欣赏、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增强了,那么他们就会具备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必将随之提高,自制力和自信心也会增强,这样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能摆脱心理负担,消除精神障碍。

参考文献:

[1]史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J].经营与管理,2009,(4).

[2]谢玉兰,廖全明.升本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4]步秀君.赏识教育在大学生成才方面的应用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李亚平.赏识教育的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