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

篇1

1 提高素质,更新观念

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想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新课程提出的挑战,就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强调前沿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只有永远置身于英语教学的前沿,密切追踪英语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给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新观点、新方法,才能真正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加强集体备课,目标要明确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中之重。坚持集体备课。每单元由主备课人主讲,其他人补充,讨论后集体制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空间,促使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要让学生敢说、会说,愿意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使学生的头脑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成为被点燃的火把。

3 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促进积极思维的主观因素,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基石。兴趣的提升也是靠充分给予学生发挥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展现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我们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们的学生其实是很聪明的,关键是我们要去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将学习任务和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将他们对英语的兴趣逐渐扩大。

4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中虽然能保证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要达到课件的精美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还需提高制作的技术和技巧。

5 小组合作要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大学生语言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互相帮助、培养团队意识。然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有时由于整节课安排的机动时间不够,多数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还有合作效果反馈也是不够的,有时即使反馈也是草草了事,但在缺乏监控的状态下,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合作学习时的自由和无序。因此,这样的合作是流于形式的。

6 深入研究学生,优化教法

篇2

通过调研探索出一条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改革新途径,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安全防护再上新台阶。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一是采用对学生及教师的问卷调查法,了解体育教学情况;二是观察法,即通过听课、检查教案、看设施建设、学校体育活动场地情况,并和体育教师交流,充分了解学校体育课堂安全防护措施现状及关注情况。

三、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部分初中和小学生进行调研。

四、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学生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回收率95.8%,教师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回收率93.3%;从调查问卷和观察交流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校体育课堂安全防护措施现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从学生调查的数据看到,78.3%的学生认为每周体育课节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有21.7%学生反映出仍有个别体育课存在被挤占现象。体育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近七成学生上过篮球、排球、足球、田径课,乒乓球等课程。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但存在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监管力度不大,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活动课预期的目的。小学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全达标;体育教学课堂随意性大,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五、现状成因

1.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统考科目,忽视了体育教学。中考加试体育以后,体育课得到重视,但平时还是不够重视,只是到了初三,加强锻炼,突击练习获得高分,考完之后就束之高阁,甚至取消了体育课。

2.小学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几乎均为兼职;教学中也只能给学生教教操,跑跑步,或者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体育课成了玩耍课,到了期末,简单的考一两项,划个分数,体育课就结束了。

3.体育场地及硬件设施不到位。属于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学校也没有自身创收能力,体育教学成果很难展现出让人瞩目的成绩,仅有的一部分教学经费也都会分配到以语、数、英等主要教学科目上,因此小学体育工作开展比较艰难。

4.安全问题扩大化。在学校常规管理中安全问题重于泰山,体育课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学生稍有运动损伤或出现不安全因素,家长就会把责任全部推向学校,推向体育教师,因此,有些运动项目如单杠、双杠、足球、远足等项目在学校不敢开展,造成体育课因噎废食的现象。

六、措施对策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充分认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学校教育的根本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要意识到体育教学关乎全民素质的提高,民族振兴和国家兴亡。同时面临中考体育改革,体育教学要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实施教学,必须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2.举办短期或稍长时间的体育教师培训班。安排年轻而且有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师参加,聘请省市体育专家前来授课,尽快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体育教师队伍,弥补小学体育教师缺编问题;同时,对学校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或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鼓励自主研修,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从而成为一支业务素质精良的中学体育教师队伍。

3.要求各校每学期对体育教学投资达到一定比例。每学期定时购置、更换数量达标的体育器材,给每学期一次运动会,每年两季运动会,篮球赛、体操比赛、棋类比赛等活动分配足够的经费;按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提高体育教师待遇,应当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服装费。

篇3

1 患者进食量较少;

2 使用胰岛素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口服药剂量过高;

3 使用胰岛素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口服药时进行了超常规运动,即运动量过大。

如何进行急救是关键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要通过补充食物来脱离危险,特别要注意补充富含糖分的食物,如口服葡萄糖、巧克力、糖果等。但也有不少患者担心吃糖后,血糖会升高,不敢吃,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低血糖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有可能引起脑损伤,对于老年患者影响很大。

在多数情况下,进食25克甜点或一块巧克力,即可纠正低血糖。之后可以根据检测到的血糖水平,再做进一步的处理。对服用长效降糖药物的低血糖患者,应持续点滴葡萄糖,以达到持续纠正低血糖的目的。否则会反复发生低血糖,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比如严重者会发生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正确区分低、高血糖

有些患者出现一些类似于低血糖症状时,以为自己就是低血糖了,没想到竟然是高血糖惹的祸。高血糖有哪些症状呢?①恶心、呕吐、腹部不适;②尿多、皮肤干燥、脱水;③厌食、体重减轻、虚弱无力;④极度口渴;⑤心跳快速,呼吸缓而深;⑥尿糖测试呈阳性反应;⑦血糖测试值升高。这些都是高血糖的一些症状,为了保险起见,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时,切忌不要马上确定自己是高血糖还是低血糖,最好的方法应当先自己测量一下血糖。

低血糖预防措施

对于低血糖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采取预防措施是治疗糖尿病低血糖最佳的治疗方法。应做到:

1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低血糖是由于药物使用过多引起的,因此,患者要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

2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易出现低血糖患者可以适当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食用。

篇4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9~81岁,平均62.5岁。糖尿病病程2~32年,其中合并高血压28例、冠心病21例、高脂血症26例、合并糖尿病性肾病6例、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素1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6例。发病前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38例,发病后确诊为12例,入院时空腹血糖3.6~28.5 mmol/L。根据WHO 1997年制定的标准,全部病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梗死。

1.2 临床表现 无明显症状者21例、偏瘫18例、肢体单侧瘫5例、仅肢体麻木3例,仅头晕4例,言语含糊9例,意识障碍2例。住院时瘫痪病例程度肌力1~4级。

1.3 头颅CT检查 基底节区梗死6例、脑叶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左侧或右侧腔隙性脑梗死12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8例。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控制血糖、血压及常规脱水,给予改善脑动脉供血和脑细胞代谢、抗血小板聚集、解除血管痉挛用药,梗死面积大者急性期给予消除脑水肿。根据患者血糖及并发症情况给予胰岛素或口服药物降糖,注意葡萄糖液体少用或配合胰岛素使用,纠正酮症酸中毒,肝功正常时给予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口服,防治泌尿系和呼吸道感染。同时予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控制血压、调脂、纠正水电解质及代谢紊乱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均得到积极诊治,经治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为延误病情,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较多,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及高血黏度均是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TC、TG、LDL升高,HDL下降可引起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脂肪在动脉管壁沉积,为动脉硬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糖尿病的脑血管病变不仅具有与高血压相似的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毛细血管有管壁基底膜增厚的改变及深部白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底膜糖类沉积,脂肪样和透明样变性,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继而血管狭窄闭塞。过高的血糖还可加重脑组织损害,造成脑细胞缺血坏死,另外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致红细胞聚集功能增强,变形能力减弱,纤维蛋白原增多,使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而加重微循环障碍,最终促成了糖尿病易于发生脑梗死的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须严格控制血糖,对口服降糖药疗效差者应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加口服药联合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5.6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7.8~10.0 mmol/L[2]。由于高血糖的存在,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高血糖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在受损内皮细胞上黏附聚集,血液流经已经狭窄的脑动脉时更加缓慢,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2型糖尿病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胰岛素抵抗,且合并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以上因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易形成血栓。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目前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致残率和病列率均高,愈来愈受到重视。由于糖尿病脑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对其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平时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可望预防、延缓及治疗脑梗死发生,可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篇5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首先是高血糖会造成血管内皮受损,这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初始环节。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病后不仅导致人体内糖代谢紊乱,还会导致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血液中长期持续性的高血糖、高血脂会对动脉血管的内皮细胞以及连接细胞的介质造成“侵蚀”,致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细胞间的联结被破坏,血管内皮就会变得坑坑洼洼,不再光滑平整。血液中增高的脂质和血小板等又极易凝结附着在内皮受损的部位,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血管越来越狭窄,阻碍心脑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破裂时会堵塞血管,造成心脑供血不足,但是一旦破裂,释放出来的脂质、斑块碎块将形成血栓,随血流运行,可在顷刻间堵塞血管,如果堵住冠状动脉就会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堵住脑血管就会出现脑梗塞,出现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持续高血糖会刺激斑块破裂,因此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另外,研究发现,糖尿病性心梗、脑梗患者在溶栓、介入治疗后出现后遗症的风险远远大于普通心梗、脑梗患者,专家认为,这是心脑组织中的微血管被高血糖破坏的结果。

患者应提早

采取预防措施

糖尿病患者要想避免心脑血管疾患的发生,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合理安排饮食,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宜淡不宜咸,宜缓不宜急,宜粗不宜精,宜暖不宜寒,宜茶不宜酒;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糖尿病患者可选择强度小、节奏慢、运动后心脏跳动不过快、呼吸平缓的有氧运动;积极减肥、控制体重,肥胖的患者,尤其是腹部肥胖的患者更容易诱发心脑疾患,因此减肥也是糖尿病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戒烟,吸烟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尽量戒烟避免血管损伤。

第二,积极用药,控制血糖达标,血糖控制得越好,心脑血管并发症就越少发生。糖尿病患者应该按时按量用药,尽量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0~7.0mmol/L,将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0~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7.0%。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胰岛功能会不断减退,很多人口服单一西药降糖药的疗效逐渐下降,需要联合用药,可配合具有整体调节作用的中药降糖药一起应用,比如津力达颗粒,该药可补益畅通脾络气血,能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可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能明显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显著改善糖耐量异常,促进血糖达标,该药还可调整血脂代谢,减少并发症发生。

篇6

很多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hypertension),二者相互影响。高血压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血糖控制水平对脑出血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笔者对本院2006年11月~2009年5月收治的146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6例患者均为初次脑出血患者,48 h内入院,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为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为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按血糖控制水平分为DM血糖控制良好组(A组)和DM血糖控制不良组(B组),DM组血糖控制良好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60~72(64.3±7.2)岁,糖尿病发病时间8~14(11.4±3.2)年;DM血糖控制不良组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58~73(62.1±8.6)岁,糖尿病发病时间7~13(10.9±2.9)年。

1.2 治疗学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采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保护脑细胞、给予胰岛素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预防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康复治疗等。

1.3 观测指标

全部患者,反复检测其血糖,定期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生化;观测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性溃疡、压疮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与DM血糖控制良好组比较,DM血糖控制不良组其死亡率明显高于DM血糖控制良好组(P

3 讨论

DM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时,部分患者血糖往往控制不好,这主要与胰岛素用量不够,胰岛素抵抗,机体的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增多等有关。高血糖可以进一步加重脑出血的一些症状。本研究表明,DM脑出血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其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护理时更应注意患者血糖的控制,根据血糖情况调节胰岛素剂量,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泵,加强血糖的控制。

本研究表明,脑出血本身易出现肺部感染,而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糖尿病患者肺部易发感染。②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高血糖可引起NK细胞活性和CD4+/CD8+下降,延缓淋巴细胞分裂,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使肺部清除病原微生物能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③糖尿病可引起肺部微血管病变,导致微循环障碍,也使粒细胞趋化和黏附功能减低,减弱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杀灭作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强翻身、叩背,及时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病房要定时通风,湿式清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控制室内适当温度和相对湿度,定时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限制人员探视,以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医疗器械等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痰液黏稠时行超声雾化吸入,定时做痰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本研究显示高血糖可以增加脑出血患者压疮概率。其原因与高血糖引发免疫功能下降,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有关,也与高糖环境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关。护理注意点:①详细评估患者皮肤情况及危险因素,经常检查受压部位,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②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定时翻身,重点部位采取减压措施,如挪、垫海绵圈,必要时给予气垫床;重症脑出血伴Ⅱ级以上昏迷患者可考虑在入院12 h后翻身以预防发生压疮,极危重脑出血患者应结合临床表现决定翻身时间[2]。③每天用温水清洗臀部及受压部皮肤,待干后及时外涂滑石粉。④移动患者时防止拖、拉、推等动作,保持床单衣物的平整、干燥,防止损伤局部。⑤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昏迷患者应留置胃管,给予营养支持。⑥压疮一旦形成,可根据压疮分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护理。⑦教会家属压疮的识别及预防措施[3-4]。

4小结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和糖尿病往往相互影响,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如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死亡率及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率,因此,更应该注重血糖的控制,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

[2]徐国英,郭新节.重症脑出血患者首次翻身时间的研讨[J].护理学杂志,1999,14(3):131-133.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4例,年龄59~76岁,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糖尿病史。其中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15例。急诊手术中,急性胆囊炎8例,胃穿孔4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各3例,外伤性脾破裂3例,股骨干开放性骨折3例。24例病人在家均自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治疗。术前查血糖8.4~11.1mmol/L 10例,>11.1mmol/L 14例。尿糖均在(+++)以上,酮体均为阴性。

1.2 麻醉方法 全麻6例,硬膜外麻醉9例,硬膜外麻醉加全麻9例。

1.3 处理方法 凡手术能在1h内完成,而血糖1h、血糖>11.1mmol/L者,术中除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外,还需专管加入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液,胰岛素用量与葡萄糖按1U∶5g比例加入液体中恒速滴入。

手术若1h内完成者,术中复查血糖、尿糖、尿酮。手术时间超过1h者,每小时及术毕复查1次,与术前比较,血糖均有升高。对血糖明显升高者,按升高的血糖量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以对抗升高的血糖,使其控制在10mmol/L左右为宜。

2 结果

2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尿酮体阴性,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及低血糖症发生。

3 讨论

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指糖尿病病人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胰岛素不足明显加重,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糖、蛋白质、脂肪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而导致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综合征[1]。应激反应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系统,释放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引起血糖升高[2]。所以,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血糖和降低应激反应。围手术期以把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尿酮体阴性为宜。对于血糖升高明显者或出现尿酮阳性者,应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

3.2 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常发生在输入大量葡萄糖液而未用足量胰岛素者。麻醉与手术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血糖增高而诱发高血糖昏迷[3]。如在术前常规检测血糖与尿糖,即能发现原来未发现的糖尿病病人,从而在围术期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防止此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均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术前检测了血糖与尿糖,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所以无此并发症发生。

3.3 术中或术后并发低血糖症,甚至低血糖昏迷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应用过量所致。另外,葡萄糖补充不足也可引起低血糖症。对术前血糖在8.4~11.1mmol/L而手术时间长于1h或血糖>11.1mmol/L者,术中除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外,还专管滴入一定比例的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溶液,这样既可补充足够的热量,防止低血糖症,又防止了血糖过度升高。

3.4 糖尿病人急诊手术时,应及时获取血糖数据,可预防与检测上述急性并发症。我们采用快速微量血糖计(强生)检测血糖,保证了监测工作的进行,从而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杜绝了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使手术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参 考 文 献

篇8

规律的有氧运动、胰岛素治疗和糖尿病教育是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治疗管理的重要原则。过去50年的几项研究都显示运动疗法在T1DM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健康人中规律的运动所带来的身心益处也同样体现在T1DM患者。现今,运动已被纳入T1DM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可参与所有运动项目。然而,基于T1DM的特殊性,在运动中一些潜在的不良事件仍有可能发生。因此,认识和掌握有规律的合理的运动疗法对T1DM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1 运动对T1DM患者的益处和风险

1.1 运动的益处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两大基石(饮食和运动)之一。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改善血糖控制,调节能量平衡,增强肌肉组织对脂肪酸的摄取和氧化[2]。再者,运动可以减轻体重,促进心理健康,降低血压,提高心血管功能[3]。所有这些运动效应均有益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但有研究报道,尽管运动增加了胰岛素敏感性,但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所测的长期的血糖水平却没有改进,可能的解释是血糖的维持需要运动、膳食和胰岛素应用的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效果[4]。

1.2 运动的风险

虽然提倡T1DM患者参与各项体育锻炼,但是运动的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在运动前所注射的固定胰岛素剂量未予调整,T1DM患者可能会在运动时或运动后5~24 h内发生低血糖,可能与运动时机体处于高胰岛素水平,或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失常,或者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有关[5]。另一方面,在代谢控制不佳时,可能有胰岛素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进而导致高血糖和酮症的发生。此类情况甚至可能发生在代谢控制良好的患者,特别是在高强度的运动中,因为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肝糖原输出超过血糖的利用率进而导致血糖升高[6]。

另外,运动有可能使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恶化。外周神经病变的患者可能因为肢端痛觉减退,运动可增加皮肤破溃、感染的危险性。对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剧烈运动能够促进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增加视网膜脱离和眼底出血的风险。虽然缺乏关于运动和糖尿病肾病关系的对照研究试验证明,但对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剧烈的运动与尿蛋白排泄增加是相关的[7]。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产生广泛影响,如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运动时心率、性低血压、出汗异常、胃肠功能受损,运动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8],而且对有心脏病变隐患的患者,运动有可能诱发心绞痛发作[9]。

2 运动对T1DM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

T1DM患者由于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需要皮下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补充。运动时,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受抑制,而外源性胰岛素的释放却不受生理性抑制,若胰岛素注射在运动时动用的肢体内,可能会进一步加快胰岛素吸收。运动时机体耗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促进血糖摄取,有可能在运动时导致低血糖。运动后,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减少,为了使肝脏和肌肉糖原的储存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机体主要利用血糖重新合成糖原,加之胰岛素敏感性的持续存在,在未充分补充碳水化合物时,有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的发生[10]。另一方面,如在胰岛素注射后高峰期进行过强运动,此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又因过量的胰岛素妨碍肝糖的生成和输出,使血糖下降,最终可导致低血糖。此外,与非糖尿病者相比,T1DM患者血糖水平的恢复能力有限,发生低血糖后神经内分泌(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自主神经(交感神经活性)和代谢调节(糖原和脂肪分解)反应较迟钝,将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11]。

T1DM患者如在未注射胰岛素,或者运动前体内胰岛素太低时进行运动,运动时因体内胰岛素缺乏,升糖激素升高,肝糖原输出增加,但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不能相应增加,可出现进行性高血糖症;同时运动促进脂肪分解增加,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和酮体浓度升高,严重时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3 T1DM患者对运动相关风险的预防措施

对患者实施运动教育,让患者充分认识运动对血糖代谢的影响,充分调动患者的运动积极性,并进行详细的医学检查和评估,是预防运动相关风险的重要措施。

T1DM患者对运动的适应性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年龄,糖尿病的病程,胰岛素的类型、剂量、注射时间,进餐的时间和种类,体能状态,运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因此,应根据T1DM患者对运动的具体反应实施个体化运动方案。

除了对运动实施个体化策略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仍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监测血糖、胰岛素注射剂量和部位、适当的饮食补充等,能够有效预防运动导致的低血糖或高血糖。

运动最好安排在胰岛素注射后和餐后1~3 h。在以往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前减少常规胰岛素剂量的10%~40%。避免将胰岛素注射在运动时可能动用的肢体,防治胰岛素迅速入血,可有效地阻止血糖被迅速摄取利用。

血糖监测是预防运动潜在风险的一项重要手段。运动前,理想的血糖范围是6.7~10.0 mmol/L。当血糖14.0 mmol/L时,可能是机体处于低胰岛素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代谢紊乱,运动必须在补充足量的胰岛素、血糖下降且酮体阴性的情况下方可进行。

血糖作为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运动中补充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是防止低血糖发生的重要手段,而采用控制胰岛素剂量的方法没有那么显著的作用[12]。运动时间在30 min适合于T1DM患者,一般可有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如果运动持续时间大于30 min,特别是运动强度不同于平常时,为了预防运动后低血糖的发生,可额外补充碳水化合物。在中等(最大心率的60%~75%)或更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中,可每30分钟补充20~60 g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在运动前血糖接近正常,每15~30分钟也可补充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20~60 g。然而,无论是否作为常规需求,患者都应该在运动时和运动后常规准备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补充。

低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适合于T1DM患者,而对于某些运动项目,特别是职业竞技类或涉及警惕性较高的运动,如摩托车、潜水、攀岩、搏击和举重项目等,由于有低血糖或者视网膜出血的潜在风险,故不宜参与。

4 结束语

规律的有氧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控制血糖,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不过,对运动潜在的风险也需警惕和重视。因此,医护人员及T1DM患者必须充分认识运动对机体血糖代谢的影响,实施个体化运动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患者有一个合理和适当的运动方法。

[参考文献]

[1]Giannini C, de Giorgis T, Mohn A, et al. Role of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J]. 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07,20(2):173-184.

[2]Valerio G, Spagnuolo MI, Lombardi F,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J].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07,17(5):376-382.

[3]Rodnick KJ, Piper RC, Slot JW, et al. Interaction of insulin and exercise on glucose transport in muscle [J]. Diabetes Care,1992,15(11):1679-1689.

[4]Landry GL, Allen DB. Diabetes mellitus and exercise [J]. Clin Sports Med,1992,11(2):403-418.

[5]Wasserman DH, Zinman B. Exercise in individuals with IDDM [J]. Diabetes Care,1994,17(8):924-937.

[6]Mitchell TH, Abraham G, Shiffrin A, et al. Hyperglycemia after intense exercise in IDDM subjects during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J]. Diabetes Care,1988,11(4):311-317.

[7]Viberti GC, Jarrett RJ, McCartney M, et al. Increased glomerular permeability to albumin induced by exercise in diabetic subjects [J]. Diabetologia,1978,14(5):293-300.

[8]Colhoun HM, Francis DP, Rubens MB,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heart-rate variability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a study in type 1 diabetic patients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Diabetes Care,2001,24(6):1108-1114.

[9]Kannel WB, McGee DL. Diabetes and glucose tolerance as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framingham study [J]. Diabetes Care,1979,2(2):920-926.

[10]Corigliano G, Iazzetta N, Corigliano M, et al. Blood glucose changes in diabetic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ngaged in most common sports activities [J]. Acta Biomed,2006,77(Suppl1):26-33.

篇9

老年糖尿病是指60岁以上的糖尿病病人,95%属于2型糖尿病。随着老年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中的广泛使用,老年低血糖反应也有所增加。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低血糖甚至昏迷,若不及时发现救治,脑细胞可发生不可逆的形态学改变,甚至死亡,因此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中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加强健康宣教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旨在分析老年糖尿病病人引发低血糖的相关原因,并制订相应护理对策。

一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择2008-04~2010-04在钟山干部疗养院所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3例,男性19例,女性4例,其中9例都发生了夜间低血糖,年龄在69~85,平均年龄78岁,诊断都符合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诊断的标准[1]。病史从一年到25年,平均18.4年。

(2)临床特点:4例表现为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悸、震颤、烦躁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6例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四肢无力、语言模糊、以及神经功能异常等症状,查血糖2.9~3.8mmol/L;2例无症状,于4:00在监测血糖时发现。

以上患者都发现的很及时,立刻给患者进食点心、糖果,以及50%程度的葡萄糖液口服等处理后,血糖恢复了正常。

1.2 用药情况:注射胰岛素34例,单用二甲双胍4例,单用糖适平3例,降糖灵与消渴丸合用5例。

1.3 诱发因素:未按时进食者3例,进食量过少7例,注射过量胰岛素9例,误服过量降糖药4例,大量饮酒1例,剧烈运动2例。

二 原因分析

2.1 生理方面因素。本组病例中70岁以上26例,由于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着器官功能老化和退行性变,又因老年人调节激素功能低下,低血糖时不能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素

2.2 胰岛素或降糖药的使用剂量过大。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用量过大,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过早、晚餐前注射短效预混胰岛素后进食减少或未按时进食,致使进入体内的胰岛素剂量相对过大。

2.3 饮食因素。由于患者之于糖尿病的认识不够全面,刻意要求血糖的正常而擅自减少进食量或未进食,而继续常规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以致于引起低血糖。乙醇抑制肝糖原异生,如果过量的饮酒等,都会导致低血糖。

2.4 运动的因素。本组病例中剧烈运动的有4例,运动可增加组织利用糖,使血糖降低。患者对胰岛素及降糖药的作用认识不够,在胰岛素及降糖药作用高峰时间运动或快速追求血糖下降而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引起低血糖反应。

三 护理对策

3.1 密切的去观察病情变化,提高识别能力,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浑身无力、脸色苍白、心慌、出汗等。老年人因为反应能力低,可能体会不到低血糖的发生,特别是在夜间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而直接进入昏迷状态。

3. 2 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方面的教育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低血糖的认识以及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告诉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症状、原因和预防措施。指导患者合理掌控饮食,掌握运动的强度和方法、出现低血糖的应急处理等。

3.3 及时发现治疗大部分轻中度或无症状病人,通过摄入葡萄糖、饼干、糖果、果汁等可有效纠正低血糖反应。对于严重的低血糖病人,应迅速静脉注射49%葡萄糖,初始给予葡萄糖26g,病人清醒后嘱其进食,如不能清醒或者清醒后又出现昏迷者,可重复注射并持续输注葡萄糖,直至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

3.4 重点交接班护士在交接班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运动、饮食、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情况,如果患者有热量摄入不足、食欲不佳,急性胃肠炎、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应重点观测,观察睡前血糖,防止夜间低血糖发生。

3.5 定期观测血糖。注意患者血糖的波动情况同时作好记录,根据血糖情况找出血糖变化规律,为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提供可靠资料。而血糖监测的频率要根据病情变化而定,在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更换药物、精神波动剧烈、病情不稳定等情况下,要密切观察,甚至于一天要测4~5次,直至血糖稳定后再逐渐放宽。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控制指标,如表1。表1糖尿病控制指标

四 讨论

老年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发生率较高,症状相对较重,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大,更加体现出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在低血糖发生后,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护理对策,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低血糖的危害,改善糖尿病病人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高妍,钱合荣,施曼珠主编 . 现代内分泌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2.

篇10

作者单位:453100河南省卫辉市新乡医学院一附院急诊科

近年来,糖尿病呈上升的趋势,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脑梗死的病变范围较广泛。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病死率高[1]。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病死率高[1]。本组对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中,男69例,女41例,年龄44~81岁,平均63.5岁。糖尿病病程0~29年,合并、高脂血症59例,高血压42例、冠心病39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19例。发病前已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67例,发病后确诊者43例,入院时空腹血糖3.9~27.6 mmol/L。根据WHO1997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梗死。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昏、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语言障碍、意识不清、病理征等。头颅CT检查 所有脑梗死按下述标准分类:①单发脑梗死,梗死直径>15 mm。②腔隙性脑梗死,梗死区直径15 mm。②腔隙性脑梗死,梗死区直径

1.3 治疗方法 根据血糖水平给予降糖治疗,空腹血糖>10 mmol/L可使用胰岛素降糖,空腹血糖

2 结果

本组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均得到及时正确诊断和积极有效治疗,经治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愈48例,好转56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4.5%。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高血糖的存在,

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高血糖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在受损内皮细胞上黏附聚集,血液流经已经狭窄的脑动脉时更加缓慢,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3]。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梗塞以中小灶梗塞、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梗塞多见。本组这与糖尿病患者微小动脉病变较为严重有关,而较大面积梗塞多与继发性粥样硬化有关,因为这些患者多数同时患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病[4]。由于高血糖的存在,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高血糖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在受损内皮细胞上黏附聚集,血液流经已经狭窄的脑动脉时更加缓慢,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3]。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代谢综合征,而胰岛素抵抗是该综合征基本病理生理现象,胰岛素抵抗是引起血脂异常、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胰岛素抵抗,且合并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5]。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6]。总之, 对于糖尿病患者平时应积极治疗,注意饮食疗法、有效控制血糖、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可望预防延缓脑梗死的发生。遇到脑梗死患者,要注意询问病史、急查血糖,明确是否合并糖尿病,避免仅按一般的脑梗死处理。

参 考 文 献

[1] 孟晓梅,董耀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分析K.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2(3): 2526.

[2] 罗锦娇,谭文琪,廖国猛.2型糖尿病并发多发性脑梗死75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2):4849.

[3] 于爽,谢华,丁长青.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2(3): 41.

篇11

脑卒中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未发生过脑卒中的人,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脑卒中患者的预防,三级预防则是指对脑卒中后造成残疾的患者的干预措施。其中,二级预防与临床医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目的是防止脑卒中复发。二级预防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控制危险因素;二是抗血小板、稳定斑块和调控血压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药物干预。白教授强调,药物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应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治疗。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针对脑卒中的可干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将发生卒中的危险降低32%~43%,死亡率降低50%。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ASA治疗方案,即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三重配合治疗,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基石,推荐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均应接受ASA治疗方案。首先是抗血小板治疗,目前用得最多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其次是使用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多项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抗炎症、抗氧化等多种途径稳定或逆转斑块效果较好;第三就是调控血压,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而同时患有高血糖、慢性肾病及血脂紊乱的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白教授介绍道,ASA治疗方案是近几年诊断治疗上的进步,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嘱,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脑卒中自我评估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评估是否患有脑卒中?白教授介绍了“FAST”评估方法,在两分钟内即可评估患者是否发生了脑卒中。

“F”(Face) 脸部是否麻木或者一侧面部无力,不能微笑;

“A”(Arm) 双手平举时是否在同一水平线,是否感觉手无力,无法抬起;

篇12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05年元月至2008年底共出生早产儿335例,其中男217例,女118例;胎龄<31周35例,31~33周84例,34~37周216例;体重≤1500g 37例,l500~2000g100例,2000~2500g93例,≥2500g105例;单胎272例,双胎53例,三胎10例;顺产237例,剖宫产83例,臀助产15例;合并窒息123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强生有限公司One Touch血糖仪及配套的采血针和试纸检测新生儿血糖值。我院出生的早产儿生后30min内送入我科,入科时测血糖1次,每天上午8:00空腹未输液时测血糖,之后常规输液,间隔6h测血糖1次,有低血糖症状者随时测血糖。数天(至少4天)后待血糖稳定,改为每日测血糖1次(空腹时)。

1.3 早产儿低血糖标准 血糖值低于2.2mmo1/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行×列及四格表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为13.43%。根据胎龄、体重、性别、产式、单胎、多胎及并发症情况作以下对比分析。

2.1 胎龄 <31周35例,低血糖10例;31~33周84例,低血糖15例;34~37周216例,低血糖20例。3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差异。胎龄

2.2 体重 ≤l500g 37例,低血糖8例;l500~2000g100例,低血糖17例;2000~2500g93例,低血糖15例;≥2500g 105例,低血糖5例。4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前3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前3组分别与最后一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2.3 窒息 窒息儿123例,低血糖28例,发生率为22.76%;非窒息儿212例,低血糖17例,发生率8.02%。窒息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2.4 性别 男217例,低血糖26例,发生率11.98%;女118例,低血糖19例,发生率16.10%。无统计学差异。

2.5 单胎272例,低血糖33侧,发生率12.13%;双胎53例,低血糖10例,发生率18.87%;三胎10例,低血糖2例,发生率20.00%。3组同时比较及两两间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

2.6 产式 顺产237例,低血糖32例,发生率13.50%;剖宫产83例,低血糖10例,发生率12.05%;臀助产15例,低血糖3例,发生率20.00%。3组同时比较及两两间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由本组结果可以看出,胎龄小于34周者,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大于34周早产儿;体重小于2500g的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于体重大于2500g的早产儿;窒息儿低血糖发生率较非窒息儿高;而在性别、产式、单胎、多胎因素上无统计学差异。究其原因,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糖原储备就越少,加上喂养困难,导致热量供应不足。在出现并发症,如窒息、肺透明膜病、硬肿症等的情况下,无氧酵解增加,糖原消耗量更大,使血糖进一步降低。

综观以上早产儿低血糖发病特点,提出以下预防措施:要做好孕期保健,防早产发生;产科医护人员与新生儿科医生共同协作,做好窒息儿抢救工作;产儿出生后及早开展血糖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加强肠道内外营养措施。一旦发现低血糖,无论有无症状均需立即治疗。输糖的目的是防止和治疗低血糖,在输糖的过程中注意警惕医源性高血糖的发生。在高血糖治疗过程中,用药要适当,不能过分限制糖的摄入,防止医源性低血糖。另对早产儿低血糖出现时间进行统计,发现26.64%发生在生后半小时内,55.43%发生在生后6h至2天内,说明早产儿出生后2天内是低血糖高发时期,故早产儿生后应及早开奶。但产妇产后2天内往往乳汁分泌不足,如无母乳可喂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困难者给予鼻饲。部分早产儿出院后因家长护理或喂养不当也易发生低血糖,故出院时应做好指导工作,出院后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并开通48小时咨询热线,以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

篇13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38-02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1],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该次研究选取6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该院接诊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史问询、病例分析及相关检查等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从60~76岁,平均年龄为(65.3±3.4)岁;病程从1~20年,平均病程为(12.3±2.4)年,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该标准;其中,有36例昏迷、12例神志模糊、12例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症状;从发病到就医平均时间在30 min左右;经与家属沟通,患者在发病前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首先,进行及时的检查确诊后,给予患者葡萄糖静脉推注,选择50%、40~100 mL剂量,对于部分患者进行了重复推注;并给予10%葡萄糖持续性静脉滴注;对于11.1 mmol/L的患者,给予氢化可的松治疗,剂量为100~200 mg。

1.2.2 护理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全程性的预防性护理;具体如下:第一,由于患者存在交流障碍,所以,采取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的方法,了解患者行为表现、状态,并对患者的资料、病情、病史、发病诱因、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第二,对患者低血糖情况进行判断,争取抢救时间,并进行血糖检测、抽血生化实验;该次研究中,对于血糖>2.8 mmol/L的患者进行低血糖确诊并进采取及时抢救;对于

1.3 判断标准

首先,若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回归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则视为显效;若患者部分症状改善,检查结果各项指标有部分好转,则视为有效;若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且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善,则视为无效。其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3 讨论

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当糖尿病低血糖发作前期,患者往往会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症状,且伴有昏迷、神志模糊、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抢救,会危及到生命安全[2]。在该研究中,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资料、家属提供信息、血液检测、实验室抽血化验等,及时确诊,采用对症性治疗,并给予预防性的全程护理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症状。在抢救过程中,应该增加全程护理措施,加强预见性,因为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中,可以对神经系统、皮肤、心脏等组织造成慢性损害,为了预防与控制此类事件发生,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全面护理非常关键[3];尤其要注重抢救过程中的各种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情况;另一方面,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治疗、并发症情况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并给予相关案例帮助患者更深入的了解此病的种种情况,安抚患者家属情绪,使其保持平静,并与护理人员、医生进行密切配合,提高抢救中对于患者详细情况的了解;从而与家属通力合作,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抢救团体,以提高治愈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对于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要增加预见性,包括护理人员对此类合并症的可能性风险的评估与判断,尤其是需要与家属进行认真交流、细致沟通,将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情况、平时饮食、所服药物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全面记录、统计,并透过数据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还需要在确诊后及时的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为患者补充能量,改善其机体的水、电解质紊乱状况,以及口腔、鼻腔、喉部的清洁,让患者呼吸通畅;在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时,要按照每隔10 min的时间间隔给予抢救期的患者反应监测、记录。当患者抢救成功后,要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从心理因素、饮食结构、锻炼方法、禁忌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安排,让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补充营养,提高自我预防能力,做好各方面的记录,随身携带高糖食物进行低血糖情况的应对;并做好救助卡片,随身携带,为可能性发病后的抢救提供救治信息[4]。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在护理中,需要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相关数据监测,尤其是对于并发症征兆的了解,从而采取提前预防措施,这是在急诊中护理糖尿病人的关键,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玲,于洋,邱杰.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抢救和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1): 162-163.

[2] 杨林霞,梁雪芳,王颖.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整体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 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