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关于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学智慧是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1]。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靠程序性知识和教学技术就能解决的,它对智慧具有内在的和必然需要[2]。教学智慧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设计环节――用教学智慧建构生态课堂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小学英语教师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放在研究学生上,放在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放在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和模式上,要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变应付性为实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力”,张扬师生个性,从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妙预设,创设情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学得,更多的是习得。学习英语,就像学习其他知识一样,通过背诵、记忆来掌握,这样的学习困难且容易遗忘;而习得则是在一种环境下,不自觉地融入到学习英语的情境中去,这样的学习轻松且不易忘记。因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老师的智慧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英语。
(二)独具慧眼,挖掘题材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以生为本,遵循“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价值。虽然现在关于小学英语的书是铺天盖地,其形式也是五彩缤纷,然而其内容却是参差不齐,这不仅需要老师用其智慧的眼光去发现优秀的教材,更需要老师深入挖掘教材,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动、直观、有趣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而使教学更为有效。
(三)匠心独运,设计练习
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借助作业练习来完成。作业练习是每堂课都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作业练习能适时地为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服务;优秀的作业练习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优秀的作业练习也闪烁着教师的智慧光芒,可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思维、封闭思维的弊端,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元、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实施环节――用教学智慧实现动态生成
教师要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通过实践不断地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智慧回归课堂,真正实现用智慧演绎精彩的课堂生成。
(一)妙手偶得,妙笔生花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将焦点集中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以及学生的主动发展上,课堂上有互动、有交往、有对话、有沟通了,课堂形成了教学生命场,它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其中不乏一些偶然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事先布置好的。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随时捕捉那些大家所忽略细节,然后加以挖掘利用。比如学生的怪问题、怪动作、怪要求、怪表现等,面对每一个这样的“怪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正如马克斯・范梅南讲到的“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机智表现为潜移默化,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等等[2],只有当我们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课堂上的“小插曲”,我们才能转不利的环境为有利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正视错误,因势利导
“错误”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积极思维时闪烁的瞬间火花。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教学中的一些“失误”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而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所在,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在这一点上,可以转移话题、转换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为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等。
(三)捕捉异端,点石成金
小学生思维活跃,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给我们出于意料的答案,然而这些答案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无疑是可贵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这些意料之外的答案时,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正体现了教师智慧的灵光。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的探讨,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创造的火花。
三、教学反馈环节――用教学智慧完善课堂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学之初,教与学都需要通过回馈式反馈做好教学的各种准备;教学进行之中教与学的双方都须借助于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或学的行为;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学双方都要知道有关教或学的结果反馈,从而强化各自适应的行为和巩固成功经验,并使错误的反应得到有效纠正。由此可见,教学智慧在教学反馈环节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3]。
(一)及时反馈,实现高效
课堂教学结构安排,一方面要符合教学规律,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看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就要及时收回学生的信息反馈,小学英语教学要讲讲练练,边讲边练。每一次练习都要及时反馈信息,把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采取合适的方式公开地予以纠正,使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调整教学程序,有目的地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二)全面多元,肯定鼓励
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反馈评价,要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且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反馈评价的激励性作用。智慧教学的评价,能充分把握好评价的尺度,肯定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回答,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自己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评价,并要求师生们一起很乐意地倾听他的心声,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双方都得到发展[4]。
(三)智慧反思,追求完善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的、完整有序的复杂信息传递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既是教学信息的传输者,又是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控制器。这就要求教师要智慧地反思,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达成通融共生、自由和美的课堂教学境界。
总结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智慧地教、智慧地学,教师教得学生更智慧,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5]。小学英语教学不是机械的知识授受活动,而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智慧引领知识建构、关照生命成长的过程,小学英语课堂应该是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课堂,是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合作的场所,这样的课堂集统一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为一体,这样的英语课堂教学必然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3]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4]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卢红,刘庆昌.论教育智慧[J].山东教育科研,2001,(4).
Teaching Wisdom: A Way to Improve Primary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RAN Juan
篇2
人文学科诗性教学过程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教育的诗性智慧既体现在教师对待教育的热情和激情上,又体现在教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活力的课堂教学上。诗性课堂教学是教师灵性与诗性智慧的自然外化,教师应当具有诗性文化素养,并让这种修养转化成一种诗性气质,拥有一种诗性魅力,能把握诗性教学过程中抒发激情的最佳时机,让诗性教学活动焕发活力。
诗性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诗性教学强调要利用学生的诗性智慧特质,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让学生养成创造性思考的习惯。教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要,依据诗性教学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能力的提升与智慧的开发。
在人文学科诗性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赤诚的爱心,能够尊重学生天性,也能呵护学生的灵性。教师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思考与感悟,从而让诗性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二、诗性课堂教学
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诗性课堂氛围。课堂是诗性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诗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诗性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在诗性课堂氛围中获得快乐,也让学生在诗性课堂氛围中学会思考天地人生,并能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锋。
诗性课堂教学遵循诗性教育规律,使课堂成为富含诗性智慧的理想场所。诗性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敞开心灵,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在诗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有效互动。教师爱讲,学生爱听,遇到精彩之处,大家能共同体验,共同思考,共同感受,共同启发。教师通过充满诗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令人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兴致勃勃,身心欢畅,如此一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诗性教育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诗性智慧能力的提高,注重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索未知的动力,这一切决定了学生身上带有浓郁的诗性色彩。诗性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感情和情感,营造诗性教学氛围有时需要创设情境,以教师的诗情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善于创设与诗性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进入与教师的同向思维,从而达到绝佳的讲课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诗性教学内容设置有趣的情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生机勃勃的诗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同身临其境。在这样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活跃诗性课堂教学气氛。
具有深厚诗性智慧功底的教师讲课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情绪,讲课充满激情,并且蕴含人生大智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并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责备,从而使学生对诗性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么做有利于教师加强对诗性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控,师生在诗性课堂教学上不仅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激情和活力,而且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上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悟性的提升
篇3
关于“道具”的定义,词典上是这样说明的:演剧或摄制影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是为了增强表演效果,烘托人物形象,衬托舞台气氛。而教学上的道具,我们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为了教学效果的呈现所使用的教学设备、教学器具、手工制作等。这样的“道具”,都不约而同地打上了“过去时”的标签,因为教师有备而来,自然谈不上“机智”。
我在教学“体积的认识”这一课时,事先也准备了若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三棱锥、球等教具,为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进而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这一概念。刚开始的教学流程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们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气氛甚是热烈。突然,前排一学生在转身时碰到了课桌,放在课桌抽屉里的书包顺势而落,跌落在地,自然就露出了抽屉的自然空间。这一偶然的插曲让我兴奋不已,我立刻调整教学思路,先是让学生观察自己课桌的抽屉,明白“因为书包的存在,进而挤占了抽屉的空”;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书包从抽屉里拿出来,再次观察空落落的抽屉,明白“因为书包的取出,进而还原了抽屉的空间”。通过如此这般“一进一出”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书包在放入抽屉前后空间的不同,从而理解了“书包的体积正是抽屉的空间”、“抽屉容纳了书包,书包的体积正是抽屉的容积”(学生语)这些道理。事实证明,学生对“空间”和“体积”的理解是透彻的,是深刻的。这样的设计事先我没有想到,完全是学生给我的。
有些时候,我们教者为了一味地追求新鲜的教具、鲜活的课堂(当然,这无可厚非),却忽视了身边最原始的素材、最本质的常态。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发现、用心感悟,这些原本不起眼的“道具”,却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最闪亮的印迹。
二、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特级教师华应龙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在于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
”无数次观摩、学习了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无数次被他那非凡的教学技巧、崇高的教学追求、睿智的课堂语言、闪耀的名师风范所折服、所震撼。在华应龙老师所作的学术报告中,也无数次提到过“教学智慧”的现象,面对许多个性迥异的学生,面对些许古怪刁钻的问题,华老师总能够顺水推舟,给出明确幽默的解答。
三、赏识教育,激发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这种心理需要会激发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地学习,并且期待着老师或者同伴投来赞许的目光。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按照正常的教学流程,先是出示了一组数,让学生通过计算,判断是否能够被3整除,再在这些能够被3整除的数中,让学生小组讨论,发现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即“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够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够被3整除”。班级里一个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说:“老师,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麻烦,只要先去掉一个数中的3、6、9、0这些数字,把其它的数字加起来,看看能不能被3整除就可以了。”同学们有的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有的立刻拿出笔进行试验。当确信这种方法准确无误后,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的一个判断“能否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我在备课时已经想到,这样的方法已经不太新鲜,但是为了给学生(名叫浩浩)一个鼓励,我还是以这位学生的名字命名为“浩浩发现”,并且讲述了古今中外一些以人物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物理法则、化学现象等。
四、将错就错,生成精彩
篇4
如高一政治第一课的重点名词“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1)主干成分:“商品是劳动产品”。简单地说,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商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2)第一修饰词:“交换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也就是说,商品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商品”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体会二:要重视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共同目标是把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如在高中的《经济常识》“市场经济的缺陷”教学中,由于学生年纪比较大,很多问题学生都会自主分析,老师可以列举身边的经济现象,如“药厂假药事件”,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对话,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许多知识在学生合作对话、相互交流中完成,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比较全面的理解。
体会三:要联系时事热点,强化政治理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如何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的概念、原理、理论体系?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为时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时事热点,列举现实事例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让学生回到生活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让学生关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社会热点透视”“实话实说”等节目,对当今社会热点、现实困惑,进行相关理论分析。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 年12 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 个百分点。这样一则重要的经济新闻,既可由政治教师介绍给高中生,也可由学生自行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去搜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中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联系课本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及投资与消费等知识作出自己的分析。学生对此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咨询老师,最后形成下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提供哪些启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盘活了内容,又训练了学生透视政治、经济现象的能力。
体会四:关注习题讲评,把握解题实效
教师课堂教学为了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习题讲评是必不可少的。在习题讲评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校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及其关系,从而理会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例(2008全国文综卷I38)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篇5
一、提问后等待,促学生思考
教师只有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就紧接着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连串的问题,往往还没等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教师只是用很多解释和引导,让学生理解,教师并没有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热闹的课堂安静下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问题。
定心能够生成智慧,安静能够容纳百川。教师要让学生拥有静心思考的习惯。所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就急于求成地让学生回答问题,那么思考的时间就非常少,也就缺少独立发现和表达观点的空间,就会形成思考的惰性,就会懒惰而影响判断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在教师的等待中培养学习习惯,锻炼数学思维,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二、犯错后等待,让学生体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犯错,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中,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正确走向完善。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静心对待,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不能挖苦学生。教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充足的耐心让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和过程,倾听学生的叙述,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不断追问学生,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不要帮学生修改错误,而是更正学生的错误,不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和探究体验的状况下,教师要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内在的机理告诉学生,让学生形成模糊的、透彻的、淡忘的知识。通过让学生停顿,让学生等待,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实践去感悟更加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深刻领会。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在学生已经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后,教师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任意的三条线段,你一定能搭出一个三角形吗?”全班同学用同一种声音响亮地回答:“能”。“真的一定能吗?”老师的一个反问,学生好象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连忙说:“不能”。老师随即补充道:“以后你们会学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之和总是大于第三条边的。如果是小于第三条边,就不能拼成三角形了。”学生茫然,只能无奈地接受。
为了让学生能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小棒,让学生选择任意的组合来搭建三角形。学生就会更加有兴趣,更加喜悦地拼搭。由此,学生就能够发现问题,善于怀疑,积极探究,学生也会发现数学学习的内在和本质规律,然后去否定和原来的错误。这样,学生所收获的知识和能力比教师原来所预想的要有价值的多,要好得多。学生也会领悟得更加深刻,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更加高效。
三、合作前等待,让学生说得透彻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数学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带给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到课堂中来。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形成小组讨论,并形成讨论的结果。教师要追求合作有效的数学学习小组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教师要学会冷静地等待,让学生形成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会学得更加透彻,说得更加明晰,听得更加通透,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才会发挥真正的效果。
数学教师呈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流程清楚,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数学学习模式,教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发挥群体的智慧,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结论,给学生独立思考和静静沉思的空间,学生的思考就能从表象走向深刻,从肤浅走向深沉,从讨论中学会思考,学会辨证。如果数学课堂上学生只是倾听者和附和者,学习时间长了学生会习惯坐享其成,会人云亦云,会走向懒惰和依赖。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原来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而要学会构建新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来构建心理素质,形成物质准备,奠定思维模式,形成独特见解。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学会等待,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沉思,让学生有话可说,实现自我价值,让学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在这样的等待过后,才会有针锋相对,才会有正面交锋,才会有柳暗花明,才会有豁然开朗。
篇6
当前,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与培养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得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趣味性的游戏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并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作用。当小学生在游戏的时候,也是发展其知觉和智力的时候。游戏教学的实质就是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为充满趣味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善用情境游戏,提高学生体验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好奇、好玩并且好胜,普遍对游戏感兴趣。基于此,广大教师可以运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游戏融合在一起,运用卡片、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练一练、玩一玩和赛一赛对自身的英语技能进行强化,以此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比如,在讲到10以内的英文数字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圈,让学生猜一猜在圆圈中添上一笔之后可以变成哪一个英文数字,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1到10的英文单词卡片让学生研究,经过讨论后,学生积极发言:添上一笔后可以变成“six”,有的学生回答可以变成“nine”,也有的回答可以变成“eight”或者“ten”,对于这样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并且对其进行表扬。然后给学生播放一段英文数字儿歌,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说出音乐中包含了哪些数字。这样的游戏情境极大地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也学会了迎接挑战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随心所欲地对英语的交际情境进行创设,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翁。
二、巧用趣味性对话,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英语对话往往只有几句话,格式也比较简单,然而这对于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掌握英语对话是异常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巧妙运用趣味性的对话,通过不同形式把对话打造成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发展需求的形式,像编儿歌、做游戏等,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英语对话进行感知,以此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分解句子,实施逐个突破。比如,在讲到“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Li Lei.”这一句对话时,教师可以把这两句对话用《两只老虎》的儿歌形式唱出来,小学生们都对《两只老虎》的儿歌耳熟能详,会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哼唱起来,不知不觉中学生们逐渐掌握住了这两句话。然后教师再改变方式,把学生分成两组,通过“警察抓小偷”的方式对这两句进行练习与巩固,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既巩固了学生对英语对话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三、活用指令教学,增强学生反应能力
指令教学普遍存在于小学低年级教学的每个单元当中,它们多是以“Lets go”或者“Lets act”的形式出现,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完全生理反应法”(TPR)来实施教学。在教学当中,教师运用目标语把指令说出来,自己先做,待学生充分理解之后,再让学生把动作完成,然后边说边做。一开始,教师向学生说:下面跟我一起做游戏,接着让学生跟着自己做动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指令进行理解,学生在强烈的欲望之下很快把相应的动作完成。最后,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先让一位学生以教师的口气发出指令,另一个学生依照指令把相应的动作做出来,之后,两人把角色进行调换,反复练习。起初,发出的指令要比较简单,在学生熟悉与掌握之后再发出几个连续的指令,比如point to the door,stand up,sit down。有的时候还包括一些想象的情节,比如,now you are Amy,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OK?当然,还可以运用“Dont follow me.”(别跟着我),如果教师动作做对了就跟着教师做,如果做错了,学生要停下来对教师的错误进行纠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游戏展开教学时,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让学生们做游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
总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游戏进行合理开发,适当采取有效的竞争手段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用游戏点亮学生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体验玩耍的快乐,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英语课堂教学的魅力,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篇7
在这些栏目中,迁移应用、概括整合正是我们的课题教会学生更多程序性知识以提高课堂实效的精髓。
课堂教学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内,针对固定学生进行的。有效教学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做到“有效果”;还要“讲效率”,不能“投入多、产出少”;更要“讲效益”,教学不能只面对少数“优生”,应尽最大的努力不使一个学生掉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所谓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是提高教学效率。高效率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呢?我对此谈谈看法。
一、教师要在思想上、心理上贴近学生。
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喜欢什么,希望听到什么,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容易忽略。
1.实施问题引导式教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只有跟学生多交流,在教学中多思考,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并展开有效的讨论,突出重点和难点,才能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1)问题太小。由于新的课程强调师生互动,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精心设计,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2)问题太大。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个太难的问题分解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即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他们深刻理解有关知识,自动把陈述性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归纳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而存入大脑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使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 要清楚学生喜欢什么 ,平时上化学课时,老师做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时候,学生热情最高涨,注意力最集中,所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实验导学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危险性不高的实验尽可能由学生去完成,在实验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本着以解决问题的目的做实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为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问题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层层推进。使学生通过理性到感性,又从感性回归到理性。使问题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讨论中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使陈述性知识转变为程序性知识。
二、传统学习方式主要为接受性学习,注重授之以渔。
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探求过程的分析,学生主体自身对知识的建构而非灌输,注重授之以渔。如:在元素化合物复习课中,我们往往“炒冷饭”,只是再次罗列各物质的知识点而没将它们建立起关系。或者建立起关系,只是自己给出知识网络图,然后根据网络图进行复习。认识元素化合物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困惑是增强复习针对性的一个关键。相当部分同学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易懂、好学,但难记、难用,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抓住规律,善于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系统。抓点、连线、建网,增强复习的程序性,使学生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系统知识利于掌握、便于提取、便于应用。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繁、杂、散”的特点,在复习中采取抓点、连线、建网的方式将知识进行整合,使其系统化、网络化。
1.抓点是从一类物质中选取代表物入手,掌握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复习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代表物的性质是核心,学生牢牢把握后即可由点及面掌握系统知识。
2.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横线,即以元素氧化还原价态变化为主线。 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氧化性、还原性一目了然,更利用学生掌握。
3.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
例如,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知识可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教师引导学生由点及线、由线及网构建,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也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学生缺乏的正是知识的系统性、程序性, 这种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概念图、知识网络图就是授之以渔,一种高效的教学行为。虽然让学生自己构建比老师直接给出网络图要多花费一点时间,但是这种能力的锻炼是值得的。
三、与理论、计算、实验、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巧妙穿插融为一体。
篇8
摘 要: 通过学习昌乐二中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对我影响很大,学习这种先进教学经验,根本在于改变观念,要实实在在的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关键词: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认知体会
尝试学习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慢慢地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因自主而发展,因互助而精彩,因快乐而高效!为了孩子的发展,我觉得它值得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去想办法克服困难将课改进行到底。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最主要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怎么学,二是怎么教,三是如何检查教与学的效果。
一、先说说怎么学的问题,包括怎么让学生课前自主学和课堂上合作学的问题
(一)首先科任老师要详细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且对家长和学生反复洗脑,让他们意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二)其次教师课前要重视导学案的编排。我认为,像昌乐二中那样的细致的学案不适合我们的实际。他们的语文一课的学案有一大张甚至两张,如果各科都这样编,学生每天要完成多少作业?拿什么时间巩固?问题多了会变成练习评讲课,这样的导学案是变味了。而且有些灵活的问题本就是应该在课堂上生成的,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都放在课前,很多学生会去抄参考书上的答案,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所以我认为课前导学的问题不须多,可以精简为三到五个,这些问题应该是总领性的问题,应该是能引领学生去阅读课文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己完成的问题,是能指引方法学法的问题。对于较复杂的课文导学案上可分层次设题。基础题要求所有同学都要做,打星号的题要求B级以上层次的学生做,附加题只要求A级学生做。课前要批阅学生的导学案,并课前下发让学生浏览,便于学生展示。
(三)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高效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关键: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合作学习的目的及益处。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比我好的,我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我差的,我帮助他,内心是多么喜悦;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学生只要建立了这种意识,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其次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小组长是教师的好助手,让小组长在活动中,能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组的交流学习。同时每小组都有一名自律性强的同学负责本组纪律,保证合作交流有序的完成。根据小组内参与的人数给予不同的奖励加分,及时评选课堂参与积极分子,进步标兵,表扬形式可以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疑问处做出标记,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组际讨论或者质疑老师。
二、关于怎么教的问题
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首先教师要及时归纳导学案反馈的问题,针对性备课,及时了解学生发现的问题,了解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比较容易混的地方,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完成什么,怎样完成,详细预设时间及应对措施,要确定哪些问题需要展示,哪个层次的学生来展示甚至谁来展示。重点讲解分析评判预习案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突出“我的疑惑”解答,渗透学法指导。不会因随意而让课堂仅成为部分优秀学生的课堂。
三、关于如何检查教学效果的问题
课前五分钟,老师必须先检测学生学的情况。老师可通过提问、上黑板听写、检测等方式把握学生的预习,从而促使学生充分预习,最大限度地掌握预习的知识。小组长组织小组内批阅评价,教师通过小组长掌握完成情况及效果。检测题要精简明了,起到营造学习气氛和培养习惯的目的。课堂后段5分钟,可以当堂检测:学生当堂独立完成训练案,教师巡查,及时收缴,反馈效果,做好补救,训练题要控制好难度,90%学生能完成。当堂达标测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试卷测试或者作业,而是通过学习小组,组织进行对子之间的“两两”检测,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当堂“小纸条”测评,也可以简单到“口头”测评。 也可以要求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并举手代表本小组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教师还要评出优胜组和最佳答题手。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都保持高涨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9
“课改改什么?改的就是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1]新课程改革,客观地要求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以期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益。多元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多元教学法的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有机整合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是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来体现的。推进多元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
一、多元学习的价值追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它是指在高效教学的基础上,师生双方达成教学目标效率最高、完成教学任务效果最好、课堂教学效益最佳并指向学生发展的课堂。高效课堂的实现,有赖于多元学习,即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多种教学方式,高效获取学科知识,形成学习能力,生成教育智慧。
多元学习在教师课堂教学环节上表现为“导学、讲解、评价”,在学生课堂学习环节上表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表现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它的价值在于:
(一)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目标教学角度,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应包括实然目标和应然目标两个方面:
第一,实然目标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要实现课堂的实然目标就必须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时间效能。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让知识在对话交流中生成,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成长。
第二,应然目标是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形成。要实现多元学习的应然目标就必须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听讲为主讲,变学会为会学,实现课堂“质”的提升。
(二)追求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学习能力素质。学生只有具备学习能力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真正实现“自主”,才会高效学习。唯有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的过程才会充满生命的律动。
(三)追求教育智慧的生成
高效课堂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实现教育的“四维目标”,即教育智慧的生成。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严格说来,靠的是智慧。假如课堂只能给予学生知识却最终形不成智慧,那课堂即便能够满足“三维目标”,仍然是有缺陷的,而基于高效课堂的多元学习恰好能较好弥补这个漏洞。
二、多元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整合性
整合性指任何高效的课堂教学都是多种有效的“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整合。整合性是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的最基本的特征。任何单一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都不能取得最佳课堂效益,只有有机整合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构建高效课堂。传统课堂多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任何一种真实有效的学习方式均含有接受、自主、探究和合作四种成分,只是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各种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已。在通常所说的接受学习中,“接受”的成分所占比例最大,而在自主学习中,“自主”的成分最大。教学中可以有组合形式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性接受学习、自主性探究学习、合作性接受学习与合作性探究学习等。有效发挥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优势,对于高效课堂的建构意义重大。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任何高效的课堂教学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自主性是多元学习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有研究认为,学生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和成长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拥有完全的自主。作为学习者,学生可以在别的地方、非核心的地方受到限制,但在核心之处却需要自由。学生唯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才会激发学习潜能,形成学习能力,生成创造才能。“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彻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教师“主导”的教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建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程度是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的基本标准。
(三)生成性
这里的生成和传统课堂讲的生成是一个词,但却有不同的含义。生成性是指在课堂自然生态下,经由学习者自身或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教学互动”而生成的一个全新的结合体。高效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师生情感、智慧、能力的共同投入。与其它社会活动一样,教学互动也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分[2]。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判断一节课题是否高效要看师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和生成的高度。
三、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方式的构建
(一)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因学科而异、因学段而异、因学情而异
第一,因学科而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由于学科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不同,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自然学科内部各学科和人文学科内部各学科之间在课堂教学结构和操作办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科差异,根据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因学科而异”构建多元学习的操作模式。
第二,因学段而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存在差异,基础教育各学段之间,学段内各年级之间客观地存在差距。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只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收到“高效”的效果。
第三,因学情而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由于同一班级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客观地存在差异,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和身心发展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
第一,多元学习应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生本教育的践行者郭思乐先生倡导让教皈依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让教服务于学,在课堂上充分保障学生的自力,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3]。教是为了不教。只有教师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走路。如果不明确课堂价值取决于学得如何,那么学的主体则只能屈从于教的主导,学仍然无法得到落实。
第二,多元学习方式应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构建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方式,就是要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也就是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只有一切“惟生”设计教学活动,展开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评价,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李炳亭先生所描绘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三)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功在课前、力在课中、效在课后
高效的课堂是将课堂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应“抓两头、促中间”,即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
第一,多元学习方式应功在课前。构建多元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环节应详尽下足工夫编制导学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在导学案研制时应注意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4]。
第二,多元学习方式应力在课中。构建多元学习方式,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在课堂上,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指导,让课堂教学的成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
第三,多元学习方式应效在课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一堂课下来取得了哪些进步或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指出,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所以,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标准就是课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四)多元学习方式应注重学习主动、学案主导、问题主线和活动主轴
第一,学习主动就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的转变。学习高效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实现。通过拼时间、拼体力的方式同样可以获得高效学习,但这不是高效课堂所倡导的方式。高效课堂倡导绿色的教学质量观,倡导对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尊重,对学生学习力进行保护性开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第二,学案主导指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传统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课堂上,大多数问题要在课堂中解决,“大容量、高速度、高难度”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常常顾此失彼。通过学案导学,将教师在动机上的诱导、情感上的梳导、探究上的辅导和学法上的指导等有机融入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依学案自学时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阶段都能感受到“无声胜有声”的引导和启迪。
第三,问题主线是指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问题“拓、挖、思、悟”,不厌其烦,无限放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四,活动主轴是指课堂教学要围绕“学”动,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
综上所述,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方式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教育智慧的生成,具有主动性、生动性和生成性等基本特征,教师应围绕学习主动、学案主导、问题主线和活动主轴,坚持功在课前、力在课中、效在课后,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切实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的概念与原理[EB/OL].(2010-06-25)[2012-1-24].blog.省略/libuqima.
[2]岳欣云.教学互动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41.
篇10
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要求教师由“教教材”逐渐转向“用教材教”,提高教材对学生的适用性。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最终确定符合学生实际和需求的学习内容,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
(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对教材的处理也不再像过去一样零敲碎打,可以是从一个单元主题,甚至整个模块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对《动画素材》 一节可以如下处理――主题、知识点及课时分别为:逐帧动画:界面简单介绍+逐帧动画的制作,课时1;形变动画:形变动画的制作+分离,课时1;动作动画:动作动画的制作+组合+引导线,课时1;元件:元件的插入+元件的类型+库的使用,课时1;综合:声音。
(2)教学任务设计上应该有递进关系、有层次关系。
(3)参读教材与提出任务应有一个先后关系,应先给出问题,再让学生参看教材,让学习活动目的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4)关注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能按照三维目标的框架来确定教学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尤其关注,能设置相对合理的情感目标。目标1: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目标2:培养敢于探究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目标3:在作品的布局、素材搭配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高效的课堂要从“整体”“细节”和“效果”三个方面来探究
“整体”看结构,有了良好的结构设计才有利于准确地界定细节;“细节”是结构的落脚点,有了翔实的细节才能支撑结构;而“效果”才是动态的生成,是良好的“整体”与可行“细节”的必然输出。高效的课堂要追求教师语言的高效(精讲)、学生操作的高效(层次性)、作品评价的高效(重体验、轻软件);教师在上课时表露出来的人格、情趣、智慧无时无刻都会散发出来,从而引起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以智慧牵引智慧,以灵感激发灵感。而这些互动,在造成课堂“精彩”之同时,也会让教师产生新的顿悟。而当我们把这些智慧的火花、机智的亮点采集起来的时候、灵动起来的时候,课才会“优质”得像彩虹。
三、高效的课堂要在“内容”与“方法”上下工夫
学习内容要体现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才能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而有针对性的内容又必然体现“差异性”和“结构性”。差异性是要满足不同学生水平的需求,而结构性是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学习方法要体现“激励性”,既要合作,又要有竞争,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要体现“发展性”,要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
(1)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不仅有任务驱动,还有讲授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与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讨论、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也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2)用小组比赛的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是很有效的。我曾多次采取竞赛的方式组织学习,发现确确实实能够提升学生的操作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同伴互助。比如请完成的同学去指导同一小组的同学,经过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很开心,同时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小组合作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学习差异,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但要强调指导的方法,绝不能包办代替等等。
四、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定位高效的课堂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有效来评价教学,而是要用高效来评价。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要教得高效,而是要学得高效;不能以教师完成教材进度的多少定位教学的效率,而是要以学生掌握知识、构建能力的快速来定位。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要使学生学习情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需要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学习表现反观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篇11
关键词:教学智慧;高效课堂;联系;体现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减负”的诉求下,教学开始追求“高效课堂”。教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人物,在备课、授课、课后巩固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合理安排,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新课改也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精进专业技能。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智慧”被解释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1]《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2]
教学智慧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3]
教学智慧有“复杂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在于“教学实践领域具有两重性:它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它是客体的又是观念性的,它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它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4]第二,教学智慧强调“教学情境”。教学智慧大都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撞击而迅速迸发的火花,是“急中生智”的产物。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活动。前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我们所学的教学理论,后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并成为教育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内容,反映的是教学的偶然性。[5]第三,教学智慧同时强调教学情境中的“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所做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最终体现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平时教师无论是直接经验或是间接经验的获得,以及知识技巧的积累都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磨合、升华。在课堂教学中,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随时出现,教学实践者需要“当机立断”、“急中生智”,才有可能避免教学实践活动的混乱或不协调。[6]
综上所诉,教学智慧是教师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已生成的智慧知识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状况,并且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达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堂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快速吸收的目的。
二、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实现课堂效益最大;三是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候对整堂课进行精细设计,使学生逻辑清晰得到接受知识。
2.改变传统授受式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转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角色定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3.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良好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沟通老师能对学生的各类问题及时作出引导。
4.生动有趣、旁征博引的教学语言。第斯多惠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有严密的逻辑性,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旁征博引,内涵丰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高效课堂与教师智慧
一个高效的课堂,需要老师在有限的时间传授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学方法要开拓创新,让学生乐于接受。所谓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一个头脑机敏内涵丰富的老师不仅能提升课堂效率,对学生的一生求知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石,一个充满智慧型的老师在其教学设计中会充分展露自己的高瞻远瞩。课前精心的准备才能宏观把控整个知识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还是板书的构思无不展现着教师的匠心独运。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实际课堂中有学生会有各种各样、始料未及的问题,更加考验教师综合能力。如对整个教学节奏的把控、反应、逻辑、观察、表达等等。具有教学智慧的老师懂得在小知识点上少讲,在重点知识上精讲。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上,教师要以更加敏锐的观察,攻克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扩充知识。
(三)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课后作业不仅起着温故知新作用,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通过作业让学生夯实基础,也要让学生触类旁通。一个传统类型的老师只会机械训练,而一个智慧型教师,他拥有全新的视角,布置有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到“学而不厌”。
四、总结
在面对教育改革、转型的关键点,教师必须靠“智慧”去统率、处理知识信息,用教师智慧去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把“高效课堂”落到实处,减轻学生负担,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5、92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篇12
一、持续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育项目是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智慧的原动力
在持续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过程中,经过参加几十次项目研修和培训交流活动,我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1999~2003年期间,主持承担了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专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土中子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研究》的研究工作。该项目于2004年获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从2004年到2012年连续九年被《中国科协—英特尔求知计划》国际合作项目批准为项目执行学校的项目执行人,我校从2005年到2012年连续八年被《中国科协—英特尔求知计划》国际合作项目评选为优秀项目执行学校。信息技术创新教育项目提高了我的学习素养,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善于思考的能力,增强了我的专业素养和驾驭项目教材的能力,以及实现项目目标的渗透能力,培养了我的科学素养,具备了科研能力,善于反思、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力,提高了我的合作素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给予其他相关教师以专业的教学指导能力。我的创新素养得到发展,在教材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能够创新实践,从而使信息技术课堂实现了学生主动思考,用心体验,兴致高昂的智慧、灵动、高效的课堂。
二、主题式信息技术智慧课堂追求高效,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
课堂教学思路是主题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活动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一系列的基本技能得以应用,还可以为学生的各种作业、作品提供良好的题目。将课程各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新知识点学习融入到这个主题当中。在每个单元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的活动,然后学生们通过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等阶段完成学习活动。这种“以境激情、探究论证、具体实施、反馈矫正、应用评价和批判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高效的。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职责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励思虑;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分享学生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沐浴在人文关怀的阳光下,敢问、善问、敢答、敢辩的健康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把教书当作一种负担,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一种压力。我的课堂是包容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美好和谐的课堂蕴含着包容的智慧,没有责骂与嘲讽,多的是欣赏与赞美;没有成见与歧视,多的是平等和民主。课堂教学设计是保障。每一节课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课上智慧实施,课后反思进度、内容、效果。亲切的交流,抓住了学生的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感受到从活动中求知,在求知过程中收获的快乐。为实现这一目标,既要注重技术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更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要对每一个活动单元进行精心设计,变为从活动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收获的快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承担着多种角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实施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辅助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大项目作业的研究者、创作者。追求学生与教师保持一种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互动关系。通过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同时“以人为本”,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以及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内容让课堂“活”起来,也只有在活跃的课堂中,孩子们才会全身心地参与到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去。“智慧是一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而如何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成了智慧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评价标准。总之,智慧课堂生成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的传意技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作者:乌文军 单位: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
篇13
高效课堂,应是学生兴趣高,主体能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学习的兴趣不是极少数孩子的兴趣,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兴趣,而是全体孩子的兴趣。不管他的基础知识怎么样,教师心中都要有一种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发展的观念,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点染他们最亮丽的人生底色。当然,实现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教师对全班孩子应有全面的了解和高超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