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老年护理与护理的区别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尽管老年病残长期护理可以纳人广义医疗范畴,但其与急症诊疗及后期康复、慢病管理还是有质的区别。急症诊疗(cure)相对长期护理而言,即指为解除病痛而进行的干预或改变特定健康状态的活动,通常发生在医疗机构,并依据临床路径考量时间和成本,在医学上通常用“平均住院日”,日均费用约为3000元。缩短平均住院日是大趋势,让有限的医疗资源满足更多人群的医疗需求。诊疗后期康复护理(post一acute care)是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护士即是医疗服务提供者,又是协调者,确保患者平稳度过治疗后的康复期。美国全国亚急性和急性后期照护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ubacute and Post一a-cute Care, NASPAC)将其定义为:急性病床出院后的照护,让患者可以顺利回到社区,是一种介于急性医疗和长期照护之间的服务,其照护对象就是由医院回到社区后,需要过渡期服务的患者,服务范围包括居家照护、个人照顾、儿童照护与居家健康照护。在英国又被称作中期照护(intermediate care,且照护持续时间通常为1一2周,一般不会超过六周。LzaJ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ST万人,致残率约6.S%,主要原因是缺乏治疗后期康复护理,很多人处于住院付不起费,回家难以康复的尴尬局面。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老年病残长期护理是针对康复黄金期之后,在后遇症期所需的一揽子服务。(如表2)老年慢病管理指需要在家庭医生指导下进行临床用药和非临床健康管理的治疗。
(三)老年长期护理可否进入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体系
篇2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阻力血管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升高的一种疾病,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变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原发性高血压还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原发性高血压虽然其机制不明,但是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变化、用药都有重要关系,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原发性高血压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发病时间及其机制上有所区别,但临床护理一般采用相同方法,没有分别对待,本人拟通过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进行分析,观察两性在高血压护理上的差异,为临床原发性高血压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校教学医院原发性高血压病例206例,其中男性病例106例,女性病例100人,年龄65.4±7.3岁。入选病例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新标准, 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肝功能异常、不能配合护理干预及出院后随访者不能入选。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掌握患者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职业、教育程度、对本人疾病的了解情况、用药情况、药物依赖、药物副作用等十项内容。206例患者男、女两大组,其中男性对照治疗组20例,心理干预32例,生活习惯干预32例,用药干预32例;女性对照治疗组19例,心理干预27例,生活习惯干预27例,用药干预27例。在分组时遵循随机原则,抽样后无论男女两组之间还是男性分组、女性分组内在年龄、婚姻、教育、民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1.2 方法 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按患者个体血压变化及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使用的药物为ACEI、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剂、ACE受体阻断剂等,除此外不做其他降压药物治疗措施。对照组不对其服药、生活、心理进行护理干预。两组分别在入院第一天7:00、13:00、19:00测量血压,取平均值作为对照组参照,并在完成治疗或护理干预后取相同时间点测量血压取平均值,作为常规治疗、服药干预、生活干预、心理干预后血压参考值。测量血压时,先休息30分钟,应保持患者相同状态、相同部位、相同护理人员等,减小测量误差。
1.2.1 服药护理干预 首先让患者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本人的血压情况,着重让患者理解原发性高血压需要终身服药,不能自觉没有感觉就停药,会造成血压的反弹,对靶器官造成更大伤害。由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依从性差,原因有服药时间过长,自觉血压正常而减少或停止服药;用药过贵,经济负担过重;有些降压药有搔痒、水肿等不良反应等[1.2]。本服药干预组患者男性78%服药依从性差,5%经济负担不了,17%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女性73%服药依从性差,7%经济负担不了,20%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及时更改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出院后每周随访一次,督导患者按时定量服药并及时了解病人的血压变化。
1.2.2 生活护理干预 让患者了解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特别是高盐饮食、过量饮酒、吸烟、高脂饮食、生活不规律等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4.5]。指导患者合理膳食,特别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禁烟、限酒,生活作息规律,少吃多餐,选择富含维生素、钾、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吃绿色粗纤维食物。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
1.2.3 心理护理干预 了解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经分析男性患者16%出现长时间患病不能治愈导致的焦躁、担心自己不能正常生活,45%由于了解原发性高血压不能治愈,出现悲观、抑郁倾向,29%不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不管不问,任疾病发展;女性患者的相应比例分别为25%,39%,36%。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对情绪焦躁的患者,向其讲述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知识,虽然患者指导高血压虽然不能治愈但如果正确治疗控制血压并不会出现影响正常生活;对情绪悲观、抑郁患者,通过暗示、说服,让患者理解高血压并不是患者想象中那么严重,鼓励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和生活心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消极治疗的患者,应让其学习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如果不进行控制会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出院后每周随访一次,鼓励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生活心态[7]。
1.2.4 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男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男性或女性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血压变化(表1)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常规治疗组相对入院前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显著性下降(P
表1 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血压变化
2.2 女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血压变化(表2)
由实验结果可以发现与男性相似常规治疗组相对入院前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显著性下降(P
表2 女性原发性高血压各组血压变化
2.3 男女两性护理干预血压变化百分比(以常规治疗为对照)(表3)
由男女两性护理干预的血压变化百分比比较发现,进行药物护理干预后,无论收缩压或者舒张压的变化百分比两性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但是当只对男女两性进行生活护理干预时,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常规治疗组减小的比例均大于女性(P>0.05);同时我们发现当男女两性心理护理干预时,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常规治疗组减小的比例均大于男性(P>0.05)。
表3 男女两性护理干预血压变化百分比(以常规治疗为对照)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1.88%(1991年成人血压普查),老年人(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率为40%~45%。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在临床护理中采用了药物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等措施分别观察其对两性的区别。从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男性或女性加强药物护理干预后均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但是生活护理干预对男性患者跟有效,而女性患者在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后治疗效果更好。
督导用药是原发性高血压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一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多为中老年,其用药随意性较大,自觉血压恢复正常就停止用药。这不仅会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还会造成血压的反弹,对患者的治疗非常不利[8]。从我们的实验结果发现,不论男性或女性在加强药物护理干预后比常规治疗组都会显著降低血压。
对于生活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其对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作用有很大差别。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分工的区别,造成男性和女性在产生高血压的原因上有所区别。本实验的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对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而男性对生活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患者更容易会接受心理暗示,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护理关系更能提高治疗效果;男性患者可能是由于社会角色的不同,生活不规律或长期养成不良生活习惯,而当对其加强生活护理干预时,对其治疗的效果更好。
我们的研究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措施不同对男女两性应该区别对待,不论男女两性都应该加强药物护理干预,而对女性应该更侧重心理护理干预,而对男性应该侧重生活护理干预。
参 考 文 献
[1]马山珊,郑红薇,王蓓.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63~365.
[2]叶晓青,林芳宇,陈维清.高血压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94~496.
[3]周超,雷燕,杨春霞等.饮酒、吸烟和嗜盐等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发病关联的NETO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3 (4):488~490.
[4]叶国鸿,罗发强,陈启华等.心血管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中国医药导报,2007,(31).
[5]黄月英,邱丽娜,洪蝶玟.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实施及效果.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08).
[5]刘志诚.改善饮食营养习惯预防慢性病.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2,2(2):11.
篇3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目前临床并没有明确该病的具体病因机制,一般患者的病程比较长,极易复发,治愈难度较大[1]。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心理、生理上都会有所退化,加上病程较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社会功能严重缺损,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控制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心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我院74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介于60-75岁之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介于62-76岁之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应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并且进行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干预前,医护人员应该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以及实际病情,同时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以及具体方法,争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全面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以及生活经历后,通过劝解、启发以及开导等多种方式尽可能打消患者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得到充足的支持。每周应该进行1次个体心理治疗,每次在1h以上。同时,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之间多交流、沟通,让患者能够融入到大的集体环境中,如果发现老年患者普遍具有某种消极情绪,一定要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每周应该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应该在1h以上。其次,医护人员应该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家属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多和患者聊天,营造一种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使患者慢慢回归家庭生活,每个月应该进行2次以上家庭心理治疗,每次持续45 min以上。
1.2.2生活护理。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职业、生活兴趣爱好、病情严重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并且请求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实施。每天应该指导患者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主进食、穿衣、洗漱、个人卫生等。同时,应该由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陪同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基础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加强运动强度,每天1次。如果患者表现良好,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应该鼓励患者积极回归社会生活。
1.3 评价指标
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等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分别越低,说明患者的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
2.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BPRS评分、DAS评分以及ADL评分并没有很大区别(P>0.05),经过3个月护理随访后实验组患者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3.讨 论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是患者的精神残疾以及社会功能缺损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较长,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佳,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生活干预措施[2]。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及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3个月后的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总而言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1 老年人康复护理的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对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当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的特点。
1.3 生理上的老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会因身体功能的低下,导致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无论是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健康维护、心理支持,还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等,都离不开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而老年人和儿童一样,比成年人更需要呵护。所以,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的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老年人康复护理目标
2.1 注重健康的维护,预防疾病和意外伤残的发生。
2.2 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2.3 配合治疗实施护理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
2.4 预防并发症,缩短病程,减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给予健康管理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老年人身心变化及其康复护理要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近几年本社区收治的88名慢性疾病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88名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为44例,其中对照组病人中男性病人有24例,女性病人有2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均在56岁到81岁之间。实验组44例病人中,男性病人有28例,女性病人16例,本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均在59岁到80岁之间。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以及病史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无明显区别(P
1.2 方法: 针对实验组的44名慢性病病人开展综合护理干预,针对对照组病人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病人护理后的卫生行为的改善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幅度进行对比分析。
1.2.1 常规护理干预: 针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给予注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定期对病人进行病情监督控制,通过常规护理手段控制病人的病情发展。
1.2.2 综合护理干预: 首先,重视对慢性病病人的基础护理,针对那些无法到医院接受实地治疗的老年病人,给予他们注射治疗,进行换药护理,开展导尿工作,通过传统社区护理方法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对实验组病人实施康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针对那些存在脑血管后遗症的病人或者手术之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要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康复锻炼。针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老年慢性病病人,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文化层次、个性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让他们了解慢性病的诱发原因和可能会造成的后果,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慢性疾病的相关医疗知识和治疗进展,重建他们的治疗信心。最后,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有规律地面向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常见慢性疾病的主要种类以及治疗手段,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告栏以及宣传栏向社区老年群体灌输健康知识[1]。
1.3 评估指标: 比较和分析社区慢性病病人在接受护理前后的生理指标变化,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病人生理、精神、环境和社会这四个角度对其开展评定工作,将评估结果划分为优、良、一般、差、很差这几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通过使用SPSS15.0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处理分析工作,通过(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通过x2进行组间数据对比,若P
2 结果
2.1 卫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的44名病人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后的卫生行为大大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卫生情况对比n(100%)
组别 例数 坚持锻炼 合理膳食 检测和检查 遵医用药实验组 干预前 44 25(56%) 21(47%) 19(44%) 26(59%)干预后 44 40(91%) 37(85%) 41(94%) 43(97%)对照组 干预前 44 26(59%) 19(44%) 36(82%) 27(62%)干预后 44 31(70%) 25(56%) 41(94%) 36(82%)2.2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病人接受综合护理干预之后的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大大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病人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例数 优 良 一般 差 很差实验组 干预前 44 4 13 19 6 2 干预后 44 10 20 10 4 0对照组 干预前 44 4 12 12 12 4 干预后 44 4 16 18 10 03 讨论
随着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在我国的不断上升,我国对于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的慢性病护理管理主要由单病种干预以及慢性病综合干预这两类方法构成。单病种护理管理的对象一般为高血压病人等,慢性病综合护理管理则主要针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2]。
总而言之,通过对老年慢性病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较好地解决他们在生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困惑和难题,促进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篇6
老年综合评估;临床护理;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长期住院老年患者中选取有多种慢性疾病或老年综合征、并伴有不同程度功能衰退的患者80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8~85岁;试验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65~8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比较。方法:对照组患者不进行综合评估。试验组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方法:①针对老年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我科与软件工程师合作开发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操作性强的老年综合评估应用软件。根据量表的内容、针对性、关联性等,从众多的国际、国内评估量表中选取了13个量表,评估内容包括一般医学评估、躯体能力评估、精神心理评估、社会评估、环境评估、生活质量评估、常见老年问题评估等。②医生、护士、康复师、药师、营养师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应用评估软件中的量表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定方案、实施、再评估、再调整,循环进行,让患者每一阶段都得到合理有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护理。利用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对比分析。③护理实施方法:责任护士应用相关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简易智能、跌倒、压疮、脱管、尿失禁等进行评估。第一次评估完成后,依据评估结果及时了解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后进入下一轮评估、干预,不断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解除安全隐患。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施CGA后,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优于对照组,护理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要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和表3。
3.讨论
CGA的实施,降低了护理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安全管理效率。通过CGA,可及早发现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CGA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品质:老年综合评估与常规医学评估的区别:①注重于伴有复杂问题的老年人群;②强调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③常由多学科团队提供医疗服务[1]。医师和护士是CGA主导者,入院时首次评估,做出全面诊断。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根据动态评估情况及需要,以会诊的形式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评估和制定方案。通过这种灵活、有效的多学科协助方式,有预见性地为患者解决问题,使老年患者能尽快恢复,并最大限度地维持功能,充分体现了老年医学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及表扬。CGA的实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CGA强调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通过精神心理、生活质量方面评估量表的评估,能明确指出患者功能、心理、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应引起医护、康复师、患者及家属的重视,提供恰当的帮助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地保持其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独立生活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CGA的实施能为患者出院或转诊提供有力依据:通过多次的循环评估和不断调整治疗、护理、康复方案,逐个解决了对患者影响较大的一些主要问题后,依据评估量表提示的建议,可做出出院或转诊决定。笔者建议尽快在社区、养老机构、保险机构开展CGA,使之形成一种社会服务体系,推动医养结合、分级转诊的落实。CGA的实施扩展了出院指导的内涵,在延续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院前,对于衰弱和有活动或平衡障碍的老年人,需评估家庭环境的安全性。可采用家庭环境安全评估量表,由老年人和家人填写。通过评估由医师或治疗师开出环境改造处方,如增加门的宽度、设置坡道,以便轮椅出行;移除可能导致老年人跌倒的物品,如地毯;安装扶手、拉杆、升降马桶、防滑垫、电话和呼救铃等,以提高环境的安全性[2]。另外,出院前部分虽已控制,但仍需反复评估、持续改进的长期存在的功能障碍及有可能会再次发生的问题,依据评估量表的建议,应交由社区持续做下去,进入社区CGA管理。但目前很难实现,主要以延续护理的方式在落实,而延续护理开展的服务内容均依据于综合评估。CGA是一种重要老年医学服务模式,可综合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及早发现患者现存及潜在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干预,有助于制定全面的、个体化的护理方案,能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为患者出院或转诊提供有力依据,扩展了出院指导的内涵,提升了护理品质,还在延续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1 我国老人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9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会,向社会《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其中60%以上在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
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2]。
我国老年人护理的面临的问题有。一是认识上有偏差。目前,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3]。陈旧的“老年护理”观念在人们心中还占据主导地位。二是缺少专业护理人才。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护理硕士、博士教育中专门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的人员也不足,因此老年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4]。三是老年护理学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虽然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老年护理的内容,但只占其总课程的5%左右[5]。四是老年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各级部门都没有出台明确的老人护理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将老年护理纳入保险机制。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和费用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社会有必要在老年医疗之外,建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而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
2 做好老年护理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我国老年护理存在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我国老年护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体系。充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原则,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二)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 。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6],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三)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7]。
(四)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8]。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3] 孙红,郭红,蔡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8-40.
[4] 王玲.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07,7(4):13.
[5] 张娜,蒋银芬.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护理,2006,12(15):1404.
篇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程,服务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源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重视发展服务业以促进国内经济生产发展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共识。
护理服务是生活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人们对生活科学意识的提升,市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护理服务模式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须,并将成为21世纪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护理服务机构人员学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专业技能不高,无法满足人们护理服务需求。这意味着我国护理服务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之间存在着质和量的巨大差距。
职业院校的办理念是立足市场服务社会,并且以前瞻性的目光,审时度势,其发展要与市场发展同步。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条件,提出了高职院校应承担护理服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增设护理服务专业的必要性
(一)护理服务不等于医院护理
有专家提出:护理服务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应该区别于目前的医院护理。这个区别主要表现在:
1.在服务地点上。护理服务应该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而医院护理以医院为依托,以病床为单位。
2.在工作对象上。护理服务的对象比较宽泛,包括需要治疗和康复的患者,更包括老人、儿童、妇女等需要健康护理的人群,主要以保健为目的。而医院护理仅仅以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治病救人为目的。
3.在工作内容上,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基础的健康护理、心理咨询、健康指导、生活服务等,而医院护理仅仅围绕疾病护理为核心。
另外,《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国护理服务已经从简单单一的打针、输液走向了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在当前市场,母婴护理、老人护理专业人才出现特别紧缺的状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护理服务性类人才,借助这类人才能够起到向社区、家庭提供咨询、预防、保健、护理为一体化的服务作用。而这一主导思想的实现仅仅靠以临床为主的医学院校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二)护理服务市场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社区护理服务蓬勃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社区护理机构网络和全社会参与,全民受益的新格局。例如,美国从上个世界60年代初就通过了联邦政府医疗资助项目,将家庭健康护理扩展到社区健康护理。成为世界上首次重视护理服务的国家之一。日本也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社区护理走向正规、完善,其中护理服务的重心是老年人保健与母子保健。英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将医疗保健的重点从疾病治疗为主转向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模式。护理内容包括家庭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婴幼儿和老人的预防和健康教育等。加拿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卫生工作的重点从医院转向了社区护理。
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服务。上世纪90年代,我国社区护理服务逐步兴起,一些大中城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社区服务模式。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发展较快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天津等,它们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护理服务项目。但是,在这些项目里,大多侧重于医疗保健护理,仅少数机构提供心理、生活护理服务。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有生理疾病的患者,而忽略了生理疾病之外的其他人群的服务需求,特别是对老人、儿童及妇女(尤其是处在围产期的妇女及新生儿)护理服务。因此,我国的护理服务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急需建立不拘形式的社区护理机构,迅速扩大社区护理服务市场。
(三)社会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护理服务人才
护理服务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服务态度,应具有丰富的学识、经验和技能,能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习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学会与人交流、观察、咨询等各种新技能。但从当前看,各大城市普遍存在护理服务人才短缺,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知识文化、业务水平不高、应变能力较差、协调能力欠缺等。就母婴护理来说,根据有关报道的抽样调查显示,拥有专科学历的不足1%。45%的护理人员仅有小学文化,受过专业系统母婴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几乎为零。
2002年卫生部统计,提供社区护理服务的人员中中专学历占到了73.3%,他们均是卫生学校毕业,对护理服务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医院护理模式。他们所学的知识及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指出我国社区护理服务提供方学历偏低。施永兴、贺金仙等人在《社区护理工作有效性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社区护理服务人员普遍存在短缺现象。从目前来看,国家就护理服务专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学历教育制度,至今没有一所正规院校培养专门的护理服务人才。
所以,目前社区护理服务人才短缺、学历偏低成了制约社区护理服务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有专家提出,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培养护理服务人才是破解该瓶颈的唯一途径。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其中培养服务型人才是它的要务之一。所以,职业院校可以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增设护理服务专业可以使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更吻合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文婷,唐四元,张锋.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谈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改革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8).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支气管哮喘12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患者70例,女患者50例,年龄为50~80岁,中位年龄为(68.55±7.48)岁;与临床医学诊断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标准互相符合。按照医学伦理学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对照组各项临床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通过健康教育措施进行干预,相关措施体现如下:(1)心理护理。因为老年患者对于疾病医学知识不太了解,常会觉得自己患上的是肺炎或者呼吸道感染,加上经济原因的影响,常会在恢复期停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2]。护理人员需要将随意停药的后果、疾病发展过程、疾病发生因素等详细告知患者,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护理人员还可以制作健康知识小册子,促进患者认知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开展知识讲座的方式使患者疾病防治信心明显增强;(2)用药指导。老年患者受到视力不佳、记忆力降低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牢靠的掌握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以及时间[3]。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让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用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3)饮食指导。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饮食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避免进食蟹、虾、牛奶等造成过敏的情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过敏史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另外,因为老年患者消化功能较差,加上哮喘发作,对食欲产生影响,造成营养失衡情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针对性的饮食,促进各种所需营养得到全面均衡,促进免疫力明显提高[4];(4)活动指导干预。合理的运动锻炼可促进患者体质明显增强。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安排以及设计活动,在疾病恢复期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耐受情况作保健操、太极拳、骑车以及散步等活动,促进肺功能明显改善,并培养患者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3 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数据均录入SPSS30.0统计学软件作分析统计,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通过率(%)表示计数数据,以卡方检验,若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健康教育知识评分
观察组、对照组在接受护理前健康教育知识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接受护理后,观察组健康教育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率 对照组中30例非常满意,20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满意率为83.33%;观察中35例非常满意,24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满意率为98.33%,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至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医并确诊的48例农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11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3.5岁;受教育程度高中2例,初中12例,小学28例,未受过学校教育6例。就诊时存在并发症23例,其中糖尿病合并病神经系统症状9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6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合并眼病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48例均散居于农村,从事农村作业。
1.2 患病特点
1.2.1 患病时间长但就诊晚:详细询问病史,48例在确诊前均有一到十几年不等的糖尿病症状存在,但是首次就医原因却并非以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为主,17例因骨科、外科或其他疾病住院后实验室检查发现,23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19例以诊治并发症为目的就医。而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糖尿病“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就诊患者只有12 例,占25%。
1.2.2 知识缺乏造成对糖尿病症状的忽视
1.2.2.1 获取糖尿病知识渠道较少[1]:48例确诊前对糖尿病知识严重缺乏,基本未接触过较为系统的相关文字材料,对糖尿病知识的粗浅认识主要来于电视剧情或者地方电视台的医药广告。当地卫生部门、宣传部门很少在农村组织宣传活动和发放免费资料。当地居民很少知道什么是“三多一少”,不知道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更少有预防观念。
1.2.2.2 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也影响着患者的就医行为:48例情况反映出:在农村,糖尿病早期症状在不足以影响正常农村劳作之前,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无关紧要的疾病,这种“富贵病”需要诊治的紧迫程度是被远远列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
1.2.2.3 农村仍然存在一些“江湖术士”和庸医,由于他们自身对糖尿病的无知,误诊误治,延迟了患者得到正规诊治的时机,使糖尿病一级、二级预防环节失效。典型病例如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入院的患者,在家按照“肾虚、肝虚”吃偏方、打点滴近1个月,结果出现昏迷症状后才送医院诊治。
1.2.3 对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存在漠视与误解:不合理饮食与糖尿病存在着严重的因果关系,合理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48例在居家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明显偏向于高热量饮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以及一次进食量大、时间不规律等问题突出。造成不合理饮食的原因主要是:(1)老年农民在改革开放前的贫困经历,促成了认为“大鱼大肉”就是好饮食的误解;(2)传统养生之道中,能吃能喝就是健康的认识偏差;(3)高强度的农田劳作需要高能量饮食;(4)农忙期间可能存在“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5)儿女们孝顺老人的重要表现依然是盲目顺从老人意志,对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不加劝阻。
1.2.4 没有“农田劳作”与合理运动之间的概念区别:“活到老干到老”是农村老年人的重要养生信条,因此,农忙时节,许多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仍然参加高强度田间劳作,他们将此看做为最好的身体锻炼;农闲时节,应该“休养生息”,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对饮食结构及摄入量的调整不明显,因此能量蓄积明显。
1.2.5 农村卫生保障体系仍然不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足够资金支持:近两年来,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为破解“因病致贫”和缓解城乡差距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和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体系相比较,“新农合”明显存在覆盖面小、保障力低的问题。例如各地城镇职工医保中大多把糖尿病列入“可享受特别补助的大病、慢性病”行列,可供选择的治疗糖尿病的甲类药物也较多。但是新农合没有类似政策,糖尿病治疗没有特殊的补助政策;而且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仅限于“307种国家基本药品目录”范畴内的数种药品,难以满足临床和患者需要。
2 家庭护理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单纯依赖住院期间的治疗不能达到长期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经过医院治疗好转出院后家庭护理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过程。我们根据48例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出来的以上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指导。
2.1 建立患者
医院“直通车”,方便医患之间信息沟通,保证对患者居家治疗安全有效。
2.1.1 积极倡导有条件的农村患者参加糖尿病患者联谊会[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定期举行的“患友联谊会”已经为数百名患者提供了定期的糖尿病知识讲座和糖尿病患者居家治疗、自我护理的经验交流机会。由于农村患者普遍存在学历低的特点,针对这一群体患者的专家咨询和讲座更趋于通俗易懂化;积极鼓励农村患者参加病友交流环节,从别人治疗中吸取适合自己的经验。
2.1.2 提供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印刷品的免费邮寄服务。在邮寄给未能参加患者联谊会的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信件中,提供已付邮资的反馈信封,便于联系。
2.1.3 借助我院组织的送医药下乡工程,与农村卫生站、所建立联系,帮助建立起科普宣传栏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培训基层医生糖尿病防治知识,为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服务。
2.2 饮食指导
有人形象地说“糖尿病是吃出来的”,饮食治疗虽然不可能会让糖尿病痊愈,但是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2.2.1 糖尿病患者食物选择宜粗不宜精,引导患者和家属抛弃不良饮食观念,回归“粗茶淡饭”。主食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这些食物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又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有效地防止糖分吸收过快、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防治便秘的作用。 同时严格限制蔗糖及甜食,糖尿病患者不要吃食用糖、糖果、蜂蜜以及含糖饮料;也不宜多吃动物肝脏、动物脂肪等。
2.2.2 根据劳动量确定总进食量、少量多餐。农忙时节也应至少保证三餐制,并且随时准备一些糖果,出现心慌、大汗、乏力、饥饿感、面色苍白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补充糖分;农闲时节减少总热量摄入,为了缓解饥饿感可以采取多餐制,如在三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以无糖饼干、苹果等低糖水果之类为宜。
2.2.3 北方农村喜食粥,但是粥类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分解成糖分的速度较快,使血糖的上升速度较快。因此,应减少粥类食品,尤其避免研磨精细米粉类。
2.3 适当劳作与运动
首先,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参加高强度劳作,应避免在高温、曝晒、潮湿或者严寒的环境劳作,过量劳动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另外,应改变“劳动就等于体育锻炼”的观念;再者,农闲时节,也应进行合理锻炼。
2.4 自我血糖监测与电话指导
使用电子血糖仪居家监测血糖方便、快捷,已经成为衡量广大糖尿病患者家庭护理质量的主要方法。电话指导能够对居家患者提供经济、快速而且持续的支持。两者联合对交通不便的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更为明显。国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电话指导的家庭护理对控制患者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提高遵医行为作用突出[3-5]。
2.5 充分认识家属在家庭护理中的重要作用[6]
由于大多数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此病的了解和认识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对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可能会面临不适应、难坚持的问题,每当面临在这种情况时,家属的鼓励就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主要作用。因此,家庭护理不能忽视家属的作用。
3 讨论
3.1 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的形式是严峻的。但是,受知识水平较低、卫生条件较差、生活习惯差异及经济条件不同等多因素影响,这一人群又存在着明显区别于城镇糖尿病患者的特点。
3.2 在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框架下,适当增加对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投入,帮助他们改变就医观念,改善饮食和劳作习惯,指导他们做好家庭护理,是一条既经济又有效的道路[7]。
3.3 由于农村的交通和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对糖尿病知识的获取途径有限。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如“患友联谊活动”、“电话在线指导”等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范丽风.我国糖尿病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556.
2 林娟,李红,王小芳,等.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68370.
3 aubert re,herman wh,wters j,et al.nurse case management to improve glycemic control in diabetic patients in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a randomized ,ccontrolled trial.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8,129:605612.
4 turner d.can telephone followup improve postdischange outcomes?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1996,5,13611365.
篇11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现实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36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规模增加到3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1亿的失能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缺乏独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达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匮乏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成为了老龄化趋势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2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2.2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1结合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提供“订单式、组合式”照护项目。综合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可以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为关怀型、医疗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划分清楚这四种类型所对应的照料项目。同时,四种类型可以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组合式”的针对性的提供。关怀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关怀和慰藉,有效缓解以及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这种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方便老人们及时得到治疗,也能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照护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这类护理类型主要是针对由于高龄或者慢性病导致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有专业化护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专业的护理机构来提供,老人们可以选择住进护理机构或者是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又可以优化配置护理资源,这四类护理类型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真正把“订单式”需求落到实处。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篇12
1腹胀的原因
老年人腹胀的原因主要因身体素质的不同有所差别,但大部分老年患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年人的年龄大、体质差,肠蠕动减缓慢,导致术后排气所需的时间较长,进而产生腹胀不适;其次,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的耐受性差,在腹胀疼痛出现时的引起气体大量进入胃肠道中。因此建议老年术后腹胀的患者平时修养多采取平卧姿势,在床上做些简单的肢体活动;再次,医生在手术操作时实用的牵拉腹腔脏器及药物也会产生副作用,例如抑制胃肠蠕动,且镇痛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代谢缓慢,导致肠胃不能正常的蠕动,进而发生腹胀。
2术前指导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腹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胃管的作用,在术后需要留置一段时间的原因并指出拔管所需的指征,一方面让患者了解插管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让患者明白拔管的条件以便患者更好地配合。术后要告知患者促进肠道功能的正确方法,正确指导患者在并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的肢体活动及一些轻微的运动。例如翻身,可以采取屈起双膝,臀部挪向欲翻身侧的对侧等,条件成熟时可指导患者一手扶住床栏或在他人的帮助下翻向一侧;还可以做抬腿运动,即双腿或单替屈曲伸直。
医护人员要教会患者如何服用泄剂(包括如何配合医生灌肠),进而方便患者排除肠道内存留的积气与粪便;教导患者正确咳嗽的方式(在咳嗽的时候手要轻按腹部,不要低头)与咳痰的方法(首先用手轻按腹部,然后深吸一口气)。除了以上的内容之外,医护人员还要尤其注意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多与老年患者交谈以了解其心理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首先,选择正确的卧位。在腹部手术后。患者的卧床姿势直接影响术后恢复,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医护人员需在患者全身麻醉未清醒之前将患者平卧并将头转向一侧,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患者因误吸入呕吐物而发生窒息。当患者麻醉消退完全清醒后,医护人员(或家属)将患者平卧6小时,并且不要枕枕头,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患者麻醉后出现头疼感。由于是腹部进行手术,患者可采用半坐卧位,这样有利于协助患者在床上翻身活动,应当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允许早期下床活动。
其次,切勿让刀口出现意外的触碰。患者术后不要随意活动,不要揭开伤口处的纱布,不要让伤口处的纱布接触水。保持纱布尤其是刀口处的纱布干燥是十分重要的,如若出现纱布接触倒水或是纱布被污染的情况,患者要及时的联系医护人员更换纱布以避免伤口处出现感染或是化脓。另外,医护人员要实时的确保患者的胃管保持通畅,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或是患者家属不定时的挤按胃管。
再次,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在患者接受手术后,会出现4-6天左右的持续低烧现象,一般情况下,患者的体温会维持在38℃左右。如若患者的体温在4-6天为恢复正常或是一直持续在38℃以上,医护人员就应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高度警惕感染状况的出现。在这方面,患者的手术刀口、肺部、尿路都有可能出感染而引起患者体温持续38℃以上。
3.2日常基础护理由于老年人的特殊体质,老年病患腹部手术后的日常基本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①日常饮食要注意切勿使用难以消化的食物,避免实用纤维量较高的食物。诸如豆干、大饼、煎饼等这样的硬性食物,这些食物都是很不易消化的类种,因此较易消化的食物而言会在肠胃中存留相当长的时间,进而产生较多气体,这样的情况对于腹部手术康复是非常不利的。②患者一定要改变狼吞虎咽的饮食习惯。进食太快很容易吞进大量空气进而潜进到肠胃部产生不良影响。克服不良情绪。患者在术后康复阶段焦躁、忧虑、悲伤、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造成老年患者的消化障碍,甚至引起其胃部胃酸的形成过多,如此就会造成老年患者胃部的气体增多进而引起腹胀。③术后需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在术后注意锻炼身体。患者(或在医务人员、家属的协助下)每天应该坚持1小时左右的适量运动,康复的初步阶段在床上进行翻身等活动,能下床后经常散步,如此产生的良好效果能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帮助消化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而且有助于克服不良情绪。
3.3不良反应老年患者进行腹部手术后,极有可能出现恶心或是呕吐的不良反应,这是需医护人员引起注意。这些不良反应是术后麻醉恢复工程中的副作用,随着物药理作用的逐渐减轻,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直到消失。但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频繁出现是,患者就应该配合医师及时处理,了解病情,看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
此外,老年患者下进行腹部手术后,还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呃逆。按照以往的临床经验,暂时性的呃逆在大多数患者身上会自行消失。但若呃逆持续时间较长且连续不断,就需要及时的联系医生并进行相应的检查,适当进行物理和药物治疗。老年患者在接受直肠或是盆腔手术后,由于患者术后卧位不当极容易出现排尿困难的现象。这时,患者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排尿。患者排尿严重困难时,可进行导尿。
3.4心理疏导术后的疼痛或是恢复缓慢,很容易引起老年病患的心理问题。护士术前应具体了解患者,并与患者多交谈,多方面采集患者心理信息,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给予患者不同的心理疏导。在术前告诉病人及其家属,在麻醉消退后手术的创伤以及引流管的刺激会造疼痛,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在此方面,我们还可以采取多方面的举措(比如护理人员在术后6小时内为患者注射镇痛剂、教导患者通过深呼吸放松心情、为患者播放欢快清新的音乐等)进而疏导病人的心理压力。适时根据患者的表情、交流、睡眠情况分析患者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预防精神症状的发生,使患者顺利度过术后的恢复期。
4小结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 体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生理特点,围手术期护理与一般患者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老年人的肠道功能已经开始退化,在其腹部进行手术后的肠道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护理要求,结合老年患者的身体特点和精神状态,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同时也可以参考临床护理经验引导患者主动配合术后护理。在现有有效的医疗条件下,外加上医护人员的亲切积极的治疗,一定能把手术后的不适感、疼痛感降到最低,使老年患者在腹部手术后尽快恢复肠胃功能,消除病情,顺利完成治疗,健康出院。
参考文献
[1]袁秀娟,江永会.老年患者术后腹胀原因分析与护理[J].安徽医学,1999,4(20):61-62.
[2]霍雅丽,孙心宁,王伟,等.腹部术后病人下床活动时间对排气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04):217-218.
[3]宋秀芬.老年患者术后腹胀的护理[J].医学信息,2009,3(22):406.
篇13
中国早在2007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5年将达到20%,2050年达到25.5%,也就是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现象使得老年护理工作变得十分重要,然而老年护理工作的大部分内容就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护理技能的老年护理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学校德育中爱的肤浅性、形式化问题,从爱的教育对象、方法、内容和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学校教育以爱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和爱的需要,感悟爱的力量,践行爱的行为。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才能真正做好老年护理工作。为了探索这种爱的教育形式,我院从《老年护理》这一课程着手,对每一堂课都进行课前关爱教育,教育学生爱人、爱己,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把2012级三年制高职护理6班和7班126名学生设为实验组,同年级大专8班和9班142名学生设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均为二年级女生,年龄18~23岁,平均(20+1.69)岁。无文化课基础、年龄及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而且由相同的讲课教师、统一的教材以及教学大纲,而且课时数相同,理论课28,实验课8。
(二)方法
1.实验组方法。每节课前5分钟采用视频、音乐、图片、PPT、情景剧以及角色扮演或者跟父母通话2分钟等形式进行课前关爱,让学生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充分分享爱和表达爱。
2.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即教师采用提问、复习等传统的课前导入形式,按照《老年护理》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将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教师配备、教学内容、学时以及教学进度等方面要一致。
(三)评价
成绩评价:完成课程后,通过采用相同的试题以及方式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总分100分,其中理论基础成绩占70分,实验成绩占30分。
教学评价:在实验组,发放100份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填写,对课前关爱的效果进行调查并全部回收,有效率100%。
(四)统计学的方法
利用相关的软件进行成组t检验及统计描述。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的综合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组的考试成绩明显低于实验组,经过t检验,差异明显(P
(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三、讨论
1.课前关爱是人文关怀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课前关爱可以更加了解老人的心理以及对护理的需求,对学生关爱老人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有重要作用。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老年人是一个庞大而弱势的群体,其身心状态以及对护理的要求和青年人有很大的区别。而从事老年人的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关爱和理解老人,现在许多护理人员的年龄大多在18~22岁之间,而且父母还比较年轻,使她们很少有机会去深入了解老年人的护理要求,很难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不同形式的人文关怀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亲身体会到护理老年人时更需要细心和耐心,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更加懂得关爱老人、理解老人。
2.课前关爱开启了课堂美妙的前奏,改变了以问题为导向的传统教学习惯,真正体现了情感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实现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终身教育的实现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能力,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缺陷和不足,这样有利于避免以后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问题。通过表2显示,实验组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课前关爱,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表1显示,对照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低于实验组,这些更加说明课前关爱提高了学生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