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知识小课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保知识小课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保知识小课堂

篇1

一、挖掘小学英语学科中可渗透环保的素材

小学英语学科中环保知识的渗透主要以课文为载体,通过开展活动为辅助手段。例如,英语课文、多种丰富的课外读物、多媒体教学等。开展环保知识的渗透主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深刻地意识到他们身处的大环境。我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课本仅仅是一个载体,依据教材挖掘环保因素是适时点拨教育的前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环保课程的渗透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我们的学生缺乏自觉环保意识,一些环保行为不能及时被关注,这就让他们的思想有些淡化的倾向。英语课堂的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简单,在探讨英语教学促进学生自觉环保意识形成方面还是相当困难。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争取让学生做到人人重视参与环保。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进行环保的宣讲,必须研究课本的相关内容,明确教学的主体目标,注重课本与环保知识的结合点,通过渗透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融入到环保中。英语的听、说、读、写过程中有着大量的环保教学内容,要从中挖掘深度的素材,善于提炼内容,训练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索学习,树立日常的环保意识。我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英语情景剧的模拟,交流目前的环保现状,让学生去假设这种后果的严重性。通过课堂的渗透我们发现,学生对单纯的环保知识很不容易接受,更不太理解内在含义。当学生置身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会之后更利于知识的传播,可见将环保意识渗透到课堂上,不单单是简单的设计就能实现的。必须通过与课文相结合,以课堂为背景,把环保理念渗透到活动中。这样学生才可以理解,也利于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环保渗透的内容和方式

(1)课堂。英语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带领学生在近期的环保事件中交流环保措施。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提高学生的分数,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在英语词汇、对话、语法、单词的训练中,要选择积极健康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这样才可以收到预期的环保效果。让学生在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达到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环保理念,受到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2)课外。环保知识的渗透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把课外学习抓起来。小学生接触外界的信息是迅速及时的,特别是观看一些英文影视剧,这时候教师要推荐一些学生视听效果比较好的观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程度,增加教学材料的同步性,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将环保教育融入进来。既可以自己探究,也可以与家长、老师或同学组成探究小组。在英语课程中植入环保主题的内容,让学生领略自然环境的美好,培养热爱周围环境的情感,注重学生关心周围环境的培养,从小就知道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然界提供了许多资源,要求学生珍惜爱护大自然,保护这些资源。我们学校为改变以往的环保理念教学缺乏具体的课外活动支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远的状况,现在格外注重活学活用。结合国家所提倡的建设环保型社会,懂得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发掘身边的资源,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废品的循环利用,在学生掌握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开阔了环保思路。当学生懂得运用旧物的时候就看到了学生环保的意识。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外语活动。到社区进行英语环保宣传,举办了一次大型的环保绘画展,读相关的环保外语书籍,教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体会环保生活。课外活动的布置需要有科学、周密的计划,让学生明确探究对象,课余时间的安排、资料的查询、道具的配备、最后的环保成果展示都要有详细明确的计划与安排。环保意识的培养过程需要教师做出规划,预留一定的英语演讲题目、辩论的内容、美文朗读等,让学生从英语的辐射中自觉地接受环保意识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环保观念。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要适可而止,把握好教学环保环节,注重环保渗透的长期培养。教师只要能发掘教材的深刻意义,就会给学生更深刻的引导。只要教师将环保渗透点把握得合理,并辅之科学的教学手段,就能达到环保和英语知识双重提高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肖.互动式教学模式与英语口语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

2009(2).

[2]钟启泉,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篇2

一、将环保教育融入到日常生物教学中

在高中课堂上,课本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面镜子,教师是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人。一个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将课堂内容准备充分完善,做好课前备课工作。高中生物课本中与环保教育联系密切的知识包括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环境保护、社会人口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应该充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中学生熟悉的例子相结合,充分做好教学素材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危害环境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课本内容讲述生物多样性时,可以讲述人类乱捕滥杀青蛙,造成鼠虫类泛滥,危害正常生物链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生物链的重要性;在讲述资源多样性的生物知识时,可以讲述人们乱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沙漠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具体的环保例子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既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又强化环保意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注重学生环保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群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讲授生物环保知识时,应当采取良好的、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对生物与环保的相互联系性产生兴趣,主动了解生物环保知识。

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讲述与环保联系密切的生物知识时,可以留出一部分谈论时间,提出生物课本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培养积极思考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酸雨课程时,可以将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应对保护措施作为课前讨论问题,让学生小组谈论回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阐述酸雨形成原因时,有的同学会回答工厂排放超标废气的原因,有的同学会回答汽车尾气的问题等。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酸雨危害视频及图片,让学生加深对酸雨的危害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大气,排斥乱排乱放的恶习。在阐述应对措施时,学生就可以根据之前总结的酸雨形成原因,作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参与,认识到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认识到保护大气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环保观念的加强,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环保意识在生物实验中的渗透

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身实验的过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物元素与环境的碰撞,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

在进行酸雨危害实验时,教师通过自身示范,将一定程度的与酸雨酸度相同的酸性液体及实验的小植物等试验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一定量的酸性液体滴露在植物叶面等不同材料上,观察不同材料表面的变化过程。随着液体酸性的加强,实验材料表面受到的破坏的程度越大。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感受到酸雨对于不同材料的破坏性,体会到酸雨对事物的破坏程度,从而加深学生减少酸性气体排放、植树造林、保护大气、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实验结束时,让学生将未用完的实验材料归纳整理,合理放置,既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资源的有限性,又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活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树立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并让学生意识到环保事业不分大小,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做起。

四、结语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将环保教育融入生物知识教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将环保教育与日常学生科学知识教学相结合,以学生教育为切入点,推动环保事业的不断进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篇3

2 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和环境有联系素材,找准切入点,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动形象地将环保的知识渗透入课堂教学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责任心。如学习“空气”时,通过播放典型的环境污染的多媒体图片、视频,部分城市环境监测报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改变了空气的组成,造成了大气污染,导致出现温室效应、酸雨等。学习“氧气”时介绍“臭氧层空洞”,让学生了解“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层对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作用、以及我们人类保护臭氧层所采取的方法;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受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等危害。学习“化学肥料”时告诉学生要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我们是农村中学,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家庭都以种田为主,要求学生回家把课本上学到的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以及注意事项告诉家长。告诉学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如大力植树造林、种植花草,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化学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初三化学课本的每一个单元都涉及环保知识,并给出了可供学习的情景素材,如空气污染指数、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的危害、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光化学烟雾等。新课标同时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化学知识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突出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环保教育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3 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然而,化学实验总会伴随着许多有害物质的产生,有些会直接扩散到空气中或排入水中,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极好机会。如在做磷的燃烧实验时,磷的用量要尽可能少,如果用量过多就会产生大量的P2O5等有害物质,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还会影响师生的健康。对于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演示实验,我还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演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验教学中,反复强调废气、废水、废渣随意排放不仅危害人类生存环境,还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实验中,不仅要尽量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排放,而且还要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妥善处理剩余药品和废物,人教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实验教学除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以外,还把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摆到了显著的位置,并作出了详细的要求:一是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二是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三是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四是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4 法制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

篇4

一、要在科学教材中挖掘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与特征来说,小学科学课和环保教育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其中内容丰富、知识面很广

(1)智能教育内容。科学课的教材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情况,还有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等,对我国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起因和解决的策略都有介绍,揭示了人和自然互动发展过程中一些要吸取的经验与教训。例如,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就很好地阐述了这些内容。

(2)道德教育的内容。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讲述了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对资源没有节制地进行掠夺开采,将过多的废弃物扔到环境中,不计后果地肆意破坏与污染环境,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会产生较大的威胁。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要树立正确、新型的环境道德观念。

(3)行为教育内容。告诉学生要自觉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平时要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主动捡起垃圾等,自觉地投身于环保事业中。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小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1)要把科学知识和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2)在课堂上要巧妙地穿插一些环保知识、较好地渗透环保意识。科学课不是环保课,还有许多别的内容要讲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不要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知识。老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将环保内容巧妙地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领悟、体会环保知识,并主动地投身到实际中。

(3)结合实践操作,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加,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二、积极地利用当前社会上高涨的环保氛围,大力地宣传环保意义

1.与环保热点问题相结合,激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国在所有的超市、商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规定,要想使用塑料袋必须是有偿的,这样就使许多人重拾菜篮或者是应用其他的环保节约品来替代塑料袋。这些与我们有较大联系的事情使学生觉得非常亲切,既能思考又能理解,还提升了环保教育的效率。

2.结合有关的环境纪念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开展一些环境方面的活动,使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地增强。

三、在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属于一种实践性活动,主要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发现、探索、研究等更深入地学习知识。我们可以在各中队组织开展一些环保小课题的活动,让全体学生在研究的情境中亲自动手实践,这样就能很好地获取直接的经验,让学生养成较好的科学精神与谨慎的科学态度,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嘣銮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关环保的小课题研究,例如,乱丢垃圾的危害;铅笔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树木的本领有什么;马路上废气的危害;如何巧妙地节约水资源;我家附近的河流;校园里的绿化氛围;影响校园美的行为知多少;废弃垃圾的处理;预防废电池污染;白色污染的不利方面……通过这一系列有关环保的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都能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就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通过对一系列环境保护系列小课题的研究,达到了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那就是关心、知识、态度、责任。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小学科学课堂和环境保护教育的紧密关系,从小抓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使小学生在小时候就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做到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篇5

环保,是现在目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或许这也是永远的话题吧。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各国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各国政府对环境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方式和多种途径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传授环保知识,形成环保意识,以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避免环境恶化给人类的灾难。

一、列举事例,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发生在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911爆炸事件、我国的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云南滇池的水污染事件、天津滨海的大爆炸事件等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今,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淡水资源匮乏、核泄漏等诸多污染使得森林和农作物被破坏、江河湖泊酸化、皮肤癌变、冰川融化、洪水泛滥、旱魔横行、土地慌漠化……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差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仍在上升,污染由城市蔓延到了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我在教学中还列举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具体的环境污染事例,如清吉淀粉厂排污污染渭河的事件等,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阐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起学生环保的忧患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和环境有联系素材,找准切入点,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生动形象地将环保的知识渗透入课堂教学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责任心。如学习“空气”时,通过播放典型的环境污染的多媒体图片、视频,部分城市环境监测报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改变了空气的组成,造成了大气污染,导致出现温室效应、酸雨等。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如大力植树造林、种植花草,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化学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初三化学课本的每一个单元都涉及环保知识,并给出可供学习情景素材,如空气污染指数、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的危害、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光化学烟雾等。新课标同时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化学知识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突出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环保教育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然而,化学实验总会伴随着许多有害物质的产生,有些会直接扩散到空气中或排入水中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极好机会。如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将一硬纸片浸上浓氢氧化钠溶液串在燃烧匙上盖在集气瓶口,集气瓶内装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以防二氧化硫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在做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时让学生设计尾气处理的多种方案处理尾气;实验过程中反复强调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用量或取最少量,以免产生过多的有害废物污染环境,对于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演示实验,我还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演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效率。

篇6

1 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课堂作为面向青少年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随着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不断成熟和科学知识逐渐增多,其对环境问题有了追根求源的欲望。而化学这门学科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可以很好地解释环境污染问题的本质。在化学教学中加入一些环境问题中的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本质和树立环保意识,其意思非常重大。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初中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含量较少,“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化学基础知识中。因此,为了做好环保教育工作,作为化学教师平时应当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更为生动活泼,更加紧密联系实际。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在讲授具体知识时附带教一些环境污染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从而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如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碳、煤、石油等内容时,应该向学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并以现实例子说明“温室效应”的危害,如用煤电厂冒黑烟的烟囱的视频,指出黑烟中主要是烟尘、CO2、SO2和CO及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的污染物。它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害虫、老鼠的过度繁殖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2 结合实验教学,加深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更直观,更现实,更生动,其效果更显著。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与环保知识结合起来,,研讨实际生活中的保护环境的措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经常要向学生介绍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这时附带讲授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使学生理解环境污染的预防方法。如硝酸见光易分解并产生二氧化氮,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防止污染空气。再如溴水要现配现用,液溴贮藏时水加封页面和用蜡封存瓶口,防止溴蒸汽逸散污染环境。

在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在制取化学物质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并掌握污染物回收知识。如铜和热硫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存在,能得到明显的结果即可。如用硫化亚铁和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未排出的气体要用碱液吸收。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统一处理,一定要指定处倾倒或回收,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放,尽量避免有毒气体和液体泄露乱淌。如制取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加强对其尾气的处理,可用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这样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既传授了化学物质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污染物回收处理和环境治理知识。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教师言传身教,引导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 实施假期课题调研,提高环保意识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假期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假期里,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既可以补充课堂上教学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又使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寒暑假前,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去教学,参观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地,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以及尚有哪些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假期开动脑筋,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选取一些紧贴日常生活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像“贵港水泥厂的污染物处理问题研究”“东湖水质检验与分析”、“关于‘凤凰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等等。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同学们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着手制订研究的计划,准备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组分工合作的精神,拟订了工作方案,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把从专著、教科书、科普读物、报纸、期刊、年鉴等方面找到的环保资料进行分析,制定社会调查问卷。

(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4)汇总课题研究结论。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就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东湖水质检验与分析”课题组的同学们通过估算,发现东湖水质在已经存在严重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污染问题,在枯水季可能会爆发蓝藻问题。由此研究认为必须采取新方法或高科技切实加以解决,如采用控制周边污水排放或生物降解措施。为此,课题组还给环保局的决策人寄了一封信,表明他们对“水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问题的担忧,并请教环保专家有关解决“水体中富营养物质问题”的更好方法。通过调查与监测郁江河水水质,同学们发现河水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而且河水受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为此课题组还向有关部门呼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河水污染问题,并以全校广大师生的名义向郁江沿岸居民发出保护郁江的倡议。

实践证明,通过深入浅出的课堂环保教育,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和可触、可闻、可见的课题研究,使得同学们学习了化学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得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育了献身环保工作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12月

篇7

这些悲剧都是人类自身造成的,它们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它们也让人们深切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为生物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保理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认真研究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生物教材中从多方面阐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为生物教师,更应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中与环保相关的内容,充分结合教材,在课堂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例如,在讲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教师尽可能结合教材中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保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保教育的主阵地。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未来的栋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前或当地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环保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措施。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内容,抓住点滴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也能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篇8

(一)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环境和生态出现了一系列危机,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每年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4%左右,数字令人触目惊心!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已使众多生物的生存岌岌可危,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自然财富。(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环境意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三)课堂是培养中学生环保公众意识的主阵地,尤其是思想品德课堂,通过发挥德育功能,使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公德意识。

二、中学生公众环保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调查数据显示,看到乱扔垃圾,45%的人视而不见,15%的人无所谓,仅有40%的人制止;所在小区周边有污染现象,40%的人无所谓,30%的人视而不见,仅有30%的人举报。说明大部分人“敢当环保卫士,纠正他人不当行为”的精神欠缺。(二)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其中不可回收垃圾又可分为可降解垃圾和不可降解垃圾及有害垃圾。垃圾分类是为了回收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处置有毒有害物质,有利于利用资源。图1中调查数据表明,仅有25%的人每次进行垃圾分类,35%的人只能偶尔做到。说明大部分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图1(三)调查显示,95%的人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说明学生已初步储备了一些环保方面的法律知识。(四)调查显示,85%的人白天看到楼道灯亮着选择立即关掉,无论在旅游景点还是在教室内,90%的人选择把垃圾放进垃圾箱,说明基本能自觉维护公共场合的环境卫生,在某些方面已具备较强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且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五)加油站产生含油废水,排放挥发性有机物非甲烷总烃,易导致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图2中调查数据表明,85%的人不认为加油站是污染源,说明加油站是污染源对初中生来说是个盲点。图2(六)调查数据显示,90%的人认识绿色环保标志,然而,图3和图4中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仅有30%的人会注意商品上的环保标志,只有10%的人会优先考虑购买绿色产品;当绿色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产品价格的0.5倍时,只有10%的人愿意接受。说明绿色消费现状不容乐观。(七)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小,使用过程中有益于公众健康的产品都是绿色产品。图5中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认识到包装袋和食品是否绿色关乎身体健康,对于衣服鞋帽、报纸书刊、电子产品,只有10%的人认为这些产品是否绿色关乎到健康,90%的人没有把这些产品归入直接关乎健康的绿色产品之列,说明大多数人对绿色产品的概念认识不足。

三、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中学生对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应充分利用思品课的课堂阵地,深入浅出地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及世界的环境形势,帮助他们理解环境方面的国策战略。从而使他们真正认同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从调查的结果看,初中生普遍了解一些环保知识,也已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自觉运用和主动参与不够。对此,我们可开展“环保小标兵”等评选活动,并把此作为评优的一个要素,同时,录入学生的成长足迹档案袋,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公众意识。

(三)初中生对绿色产品的概念认识不足,我们应利用课堂,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消费理念。(四)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应该在利用课堂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建议学校在教室内放置分类垃圾箱,从身边着手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五)初中生对某些领域的专业环保知识和政策欠了解,可请专家进课堂,增加专业环保知识的受众面,也是对中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拓宽眼界,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公众意识。(六)还可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请媒体参与,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增加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潜移默化培养中学生的环保公众意识。附件: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法)1.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部分初中学生调查目的:旨在了解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与参与情况2.样卷(1)看到乱扔垃圾(单选)A.制止B.视而不见C.无所谓(2)平时垃圾分类装的习惯(单选)A.每次B.有时C.偶尔D.从来不(3)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A.很了解B.了解一些C.没听说过(4)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环境保护与我无关A.同意B.不同意(5)阳光明媚,但楼道灯还亮着,你选择A.立即关掉B.视而不见C.从不留意(6)如果有同学在教室里乱扔垃圾A.你也跟着扔,因为反正很脏B.制止同学C.自己坚持把垃圾放进垃圾箱(7)如果你所在的小区周围有污染环境的现象,你的态度A.举报B.无所谓C.视而不见(8)外出旅游时,零食吃完后,食品袋的处理A.景点有许多人乱扔垃圾,我也随大流B.趁人不注意扔到一边C.带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扔掉(9)对污染源的认识A.汽车尾气B.工厂排污C.烧烤麦秆燃烧D.加油站E.施工扬尘(10)在购买商品时,是否优先考虑绿色产品A.会B.不会C.偶尔会D.无所谓(11)购买商品时,是否会注意商品上的环保标志A.会B.不会C.没听说过(12)你认识绿色环保标志吗A.认识B.不认识C.没听说过(13)若绿色产品价格高于普通产品价格,你可以接受的涨幅A.0.2倍B.0.35倍C.0.5倍D.1倍(14)听说过绿色印刷吗?绿色印刷产品与食品安全、身体健康A.有关系,但影响不大B.有直接关系,且关系紧密C.无关(15)平时消费中,你及家人特别在意且认为直接关系到健康的绿色产品有A.衣服鞋帽B.食品C.包装袋D.报纸书刊E.电子产品

作者:黄青凤 单位: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参考文献:

篇9

目前在我国尚未有专门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教材和大纲,但是无论是从生活,还是课堂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越来越大的南极上空臭氧洞,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墨西哥湾因漏油事件而导致满身油污的海鸟,原本处于湿润地区的云南出现土地龟裂现象,植被破坏造成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每年地球上物种的减少数目……等等。通过这些环境现状,让学生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产生危机感,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校园里,地理学科涉及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打开地理书,每一单元,每一节几乎都渗透着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相关的知识,时时刻刻渗透环保意识。以下几个例子是我在实际课堂中的一些尝试。

在教学中有一个关于水资源的内容――黄河。我引导学生:黄河孕育了我们华夏儿女,而她现在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出示图片),我们正用我们的双手亲手扼杀我们的母亲!然后我让大家说一说哪些事情是在扼杀我们的母亲河。同学们感受特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来。特别是说到水污染时,同学们更是绘声绘色地把那不堪入目的情况讲得让人毛骨悚然,更加深了大家的印象。

在教学“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这一课时,由于其知识点相对较少,也无特别的难点,我针对文中的几个点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你知道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吗?”“炭火烧烤的几宗罪”“低碳生活,支持还是漠视”,学生的兴趣极高,在各种正确或是错误的观点中,教师加以引导或点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对雨林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而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除了在课堂培养外,也可以通过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同时,利用学校的资源,我还安排学生观看介绍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影片《后天》,阅读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书籍――《寂静的春天》。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每当重要的节日,如世界水日(3.22)、地球日(4.22)、世界环境日(6.5),还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

此外,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对水资源的浪费、生活垃圾、小区绿化等情况进行调查,最后以漫画、演讲、摄像、小品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在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时,由于校园周边环境垃圾增多,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时,我就适时地开展了一期以“垃圾处理”为主题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调查垃圾的处理、分类等情况外,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小药瓶做成了色彩斑斓的风铃,从另一方面宣传了废物再利用。不仅如此,学生还自导自演小品《谁是可怜人》,效果甚好。

为了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校还引进了“中英气候课堂”的先进教学理念,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养成珍惜环境、杜绝浪费的好习惯”。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既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保护意识。

三、走进生活,联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还要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

“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中国市场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子450亿双。如果按一棵成年树木能够生产出一万双筷子计算,那么中国的消耗量至少需要450万棵树,需要砍伐掉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中国的森林采伐大都是采用‘一采光’式的砍伐方式,应该说这是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一种毁灭性的采伐。由于后续植树工作乏力,原本是可再生的森林资源就变成了一次性资源。这对我国的林业资源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劣质木筷并不干净,只是给人一种卫生的错觉。”通过简单的介绍,我提出问题:“当我们再次进入餐馆时,究竟该如何做呢?”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做宣传画,倡议大家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同时还进入餐馆实地采访、拍摄,利用媒体的力量呼吁大家行动起来。这样,不再是在课堂中喊口号,而是真正地走进生活,实践于生活。

篇10

基于这方面的认识,在我校开展的集体教研活动中,小学语文教研组团队和道德与法治赛课团队把教师的教学语言列为听课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下面笔者以本校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论述如何通过集体教研助推教师改进教学语言。

一、变繁为简,直指目标

在一节课中,导入部分是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语言能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能否直观地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后面的教学起到关键作用。

我校谢老师第一次执教《我的环保小搭档》(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后,赛课团队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进行了整理,发现在导入部分,学生看完关于环保的图片之后,谢老师是这么表述的:“同学们,环保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环保呢?如果有个帮手就好了。小帮手又叫小搭档。环保可以有搭档!”从当时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做到环保要有帮手,环保可以有搭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所能接受的教师的语言应该不会太长,太长的一段话会阻断学生“听”的连贯性,影响学生对此做出反应。所以针对这一部分,赛课组其他教师与谢老师一起思考,将导入改为:“孩子们,我们也可以为环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光靠自己还不行,我们可以找小帮手!”这样改了之后,语言指向明确,能让学生很快明白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去找小帮手,避免了之前学生游离于课堂的情况。

无独有偶,我校周老师第一次试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在这节课的导入中,周老师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1. 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房子。2. 说说课文中的这个屋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 这样的房子要是让你住,你会不会住?4. 想想平时生活中,我们住的房子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个图片中的房子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在这一连串的问题当中,听课的备课组老师发现了两个问题:首先,学生在这一问一答当中消耗了很多时间,而这当中的一些问题对后面的教学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比如“你喜欢什么样的房子”这个问题提出的意义不大。其次,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存在重复,如“我们住的房子,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还有“这个屋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和“这个图片中的房子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重复提问。

当备课组提出这两个问题后,周老师也明白了教学问题之所在,于是经过集体讨论,结合后边的教学目标,周老师直接把导入改为两个问题:“房子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看看书上这个房子有什么不一样?”这样,通过两个对比,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这样倾斜、破旧的房子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样顺学而导,就是语文课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

二、寻求逻辑,准确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语言修养的重要,并列举了一个例子,其中提到:“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2]正是由于教师的语言混乱,才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混沌”不堪,容易出现学习疲倦现象。

在集体教研的听课过程中,语言是否符合逻辑,是每一个听课老师最敏感的内容。这也对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要求。“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这个时候是一件好事。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年轻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很容易情绪紧张。一紧张就容易前言不搭后语,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感到迷茫。而学生的不理解又加重了教师的紧张情绪,这样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教学目标落实失败。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位年轻教师都遇到过。

还是谢老师的《我的环保小搭档》这节课,在第一次教学设计的总结环节,她是这么说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找到了身边的环保小搭档,明白了如何环保。我们身边就会到处充满着保护环境的行为,希望大家今后都能够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环保小卫士!”

乍一听,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后,赛课团队的教师提出质疑:“到底是先明白了如何环保,并找到身边的环保小搭档,还是先找到了身边的环保小搭档,再明白了如何环保?”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话语权威”,教师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达方式。逻辑清楚是准确表达的前提。同时,谢老师也在大家的质疑中发现了自己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用词不当。“我们身边就会到处充满着保护环境的行为”这句话是一个病句。而且这样的总结并没有太大的新意。本着精炼和提升意义的原则,谢老师最后将结语与时政结合起来,改为:“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为了环保,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环保小搭档。(出示相关图片)其实呀,为了守护我们祖国的这片‘金山银山’,我们的家乡南宁开展了低碳骑行、守护母亲河等活动,我校也开展了丰富的环保活动。大家都在为保护地球行动着。同学们也要积极行动,做一个合格的‘环保小卫士’!”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总结了这节课的内容,也结合图片让学生明白当前社会为环保所做的努力,同时告诉孩子要从小树立环保理念,做“环保小卫士”。不得不说,这是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的。

而在语文课堂当中,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置课堂练习是常有的环节。教师在布置练习的时候,语言更应该有逻辑。比如,在习作教学中,周老师打算根据课文中的要求,让学生接龙编关于“瞌睡虫”的故事。周老师是这么说的:“下面请同桌合作编故事,你先编一段,他再编一段,别忘了加上你们创作出来的小伙伴,给他们编一个美好的结局。”十分钟过后,正如备课组教师所料,同桌两个人编的故事完全没有任何衔接,就是两个单独的故事拼凑在一起。这显然是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表述不准确造成的。第二次试课之前,备课组教师各自根据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为这个环节设置一段话,以准确地表述该环节的学习要求。经过六位教师的发言,最后将本环节的过渡语设置为:“下面是考验同桌之间默契的时候了,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合作接力编故事,一位同学先编一部分,同桌再根据故事可能怎么发展接着编后边部分,别忘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用上你们刚刚用拇指画创作出来的小伙伴。”教学语言这么一改之后,后边几次的试课,学生都明白了这个环节是同桌之间接龙编故事,故事是有承接性的,而非胡乱拼凑,教学效果也提升了一大截。

三、反“守”为“攻”,主动锤炼

我校开展的听课活动让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都受益匪浅。一方面,执教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接受团队其他成员的“找茬”,慢慢形成主动反思自己语言的习惯,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促进了他们的教学,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周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详案上常常改了又改,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衔接语反复推敲和锤炼,力求简单而明了。另一方面,教研组要求组内听课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主动反思,养成关注教学语言的好习惯。团队中的其他教师从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后面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录下自己上课的全过程,通过对课堂实录的回放,察觉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足,及时改进,力求每节课不说废话,说有用的话。慢慢的,教师关注自己每节课的语言的这种有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无意识的习惯。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与那些仅仅靠自己一个人去摸索教学门路的教师相比,显然多了一条成功的捷径。

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学校更关注的往往是教师的教案设计、教学方式的呈现、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教师个人才艺的展现,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却容易被忽视。团队教研恰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个空白,听课教师作为旁观者,更清楚教师在课堂用语上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及时地提出来,共同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听课的教师不仅帮助授课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教学语言只有被学生所吸收、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形成对教学语言的反思习惯,离具有语言魅力的教师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近。

篇11

一、结合相应的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必不可少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生物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课堂教学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与手段。在中学的各类学科中,生物课程无疑是一门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所以,生物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渠道,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仔细钻研并充分挖掘创新教学内容,在平时的备课与教学经验中找出与环境教育内容相结合的知识点,结合一系列的生物基础知识与相关的基本技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相对应的可能涉及到的环境内容渗透进去,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环境教育内容讲解。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对对植物光合作用后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与植物对气候调节、净化空气、消声降噪、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城市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将“退耕还林”与“退耕还牧”引导进学生的意识之中。在环境知识的参透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把握住知识结合点,适时将内容进行延伸拓宽,而并不是一味按图索骥的牵强附会;二是要按教学内容与课程要求把握好环境教育渗透进生物课程的“份量”,也就是要把握好环境教育内容在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比重与渗透程度,避免因过分强调环境教育而出现教学内容或教学重点本末倒置的现象;三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运用,提倡进行启发式教育,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觉意识,而不是教师强制性灌输,学生被动式接受。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环保等兴趣小组活动

生物老师在课后可让学生参加学校生物园的建设,并组织成立环保兴趣小姐等实践组织或小团体,一方面,让学生培植各类植物与饲养小动物,经常进行一些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巩固并开拓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进行适时的引导,将活动的某些内容与环境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引导讲解。比如,当学生在观察池塘中鱼的生活方式以及研究鱼的生理构造时,可以适当穿插某些生活环保问题,如往池塘里随意倒垃圾会对鱼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会对鱼的生理特征产生何种危害等。这样一来以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主动学生的兴趣,二来开拓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三来也刺激了学生环保意识的觉醒。这种以实例方式来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以其强烈真实的现实冲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危机感与责任感,为他们以后形成良好的环境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性教学也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可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市区动物园、植物园,或带学生到乡村田野去感受大自然。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课堂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聆听、触摸、嗅闻、感受大自然,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对大自然进行探索,逐渐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提高他们自觉改善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另外,教师也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环境污染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探访。通过不同地方的不同环境景象对比,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与大自然中气候、空气、水土等是密切相关的,破坏环境就等于自毁美好家园,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3.利用环保节日或各环保法规,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的环保节日并不匮乏,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中国植树节、中国爱鸟周等相关节日。我国已经颁布的相关环保法规则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利法》等。学校可组织学生定期学习这些节日与相关的法规,不定期举行相关主题的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演讲或征文比赛;还可利用主题黑板报与宣传栏进行全校宣传展览等方式普及与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三、结语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公德意识,公民环保意识的自觉培养提高是遏制当今世界环境日益恶化形势的需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与相关生态知识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环保的意识。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广泛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观念。让学生树立环保信念,自觉养成环保习惯,让“关爱地球,珍爱生命”成为全社会共同执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朝霞,刘学山,黄树军.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02,(1).

[2]贺莉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6,(10).

篇12

一、结合相应的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生物课堂教学必不可少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生物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课堂教学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各项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在中学的各类学科中,生物课程无疑是一门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所以,生物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渠道,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课程的标准与教学要求,仔细专研并充分发掘创新教学内容,在平时的备课与教学经验中找出与环境教育内容相结合的知识点,结合一系列的生物基础知识与相关技能有计划有目的地环境教育内容讲解。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对植物光合作用后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与植物对气候调节、净化空气、消声降噪、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城市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将“退耕还林”与“退耕还牧”引导进学生的意识之中。在环境只是的渗透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把握住知识结合点,适时将内容延伸拓宽,而并不是一味按图索骥的牵强附会;二是要按教学内容与课程要求把握好环境教育渗透进生物课程的“分量”,也就是要把握好环境教育内容在生物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和渗透程度,避免因过分强调环境教育而出现教学内容或教学重点本末倒置的现象;三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而出现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应用,提倡进行启发式教育,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觉意识,而不是教师强制性灌输,学生被动式接受。

二、结合课内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环境教育

1.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环保等兴趣小组活动

生物老师在课后可让学生参加学校生物园的建设,并组织成立环保兴趣小组等实践组织或小团体,一方面让学生培植各类植物与饲养小动物,经常进行一些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巩固并开拓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注意进行适时的引导,将活动的某些内容与环境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引导讲解。比如当学生在观察池塘中鱼的生活方式以及研究鱼的生理构造时,可以适当穿插某些生活环保问题,如王池塘随意倾倒垃圾会对鱼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影响、会对鱼的生理特征产生何种危害等。这样一来,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来开拓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三来也刺激了学生环保意识的觉醒。这种以实例方式来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以其强烈强烈真实的现实冲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为他们以后形成良好的环境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性教学也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可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市区动物园、植物园或带学生到乡村田野去感受大自然为课堂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去聆听、触摸、嗅闻感受大自然,积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对大自然进行探索,逐渐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提高他们自觉改善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另外教师也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察探访。通过不同地方的不同环境景象相比,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与大自然中气候、空气。水土等式密切相关的,破坏环境就等于自毁美好家园,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3.利用环保节假日或环保法规,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的环保节日并不匮乏,比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土地日、中国植树节、中国爱鸟周等相关节日。我国已颁布的相关环保法则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利法》等。学校可组织学生定期学校这些节日和相关法律。不定期举行相关主题的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演讲或征文比赛;还可利用主题黑板报与宣传栏进行全校宣传展[等方式普及与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三、结语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功德常识,公民环保意识的自觉培养提高时遏制当今世界环境日益恶化形式的需要。在中学生物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与相关生态知识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活动,培养学生自觉环保的意识。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广泛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观念,让学生树立环保信念,自觉养成环保的习惯,让“关爱地球、珍爱生命”成为全社会共同执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朝霞,刘学山,黄树军.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02.

[2]贺莉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2006.

篇13

2.当前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问题和成因

一直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极其重视,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实施,一方面,“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干净的空气,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工作和学习”的呼声在社会上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的大学生已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3%左右,他们对环保责任的认知将对我国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有责任顺应时代的呼声,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而当前情况大学生环保责任意识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生态知识相当匮乏,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知识欠缺、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等[2]。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也有以下三点:首先,整个社会和大众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不足,乃至于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没有足够的环保观念;其次,由于小学和中学阶段都未接受过专门有效的环保训练,大学生环保教育往往处于失衡的状态;再次,大学生的环保活动还只是停留在嘴上,行动力远远不够。

3.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教育策略

根据笔者对当前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问题和成因的调查走访,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教育策略。

3.1善用媒体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利用手机、电脑、阅览室等途径来获取课外知识是许多大学生不二选择,并且媒体一直是对他们进行号召的非常有效的工具。但目前我们社会媒体的绿色报道较少,因此笔者认为,一是有关媒体有必要效仿《南方周末》,通过每期推出的“绿色”刊面等一些固定版面和节目来全面介绍环境保护的知识;二是媒体有意识对学生减少某些时尚生活方式的宣传,尤其是那些以奢侈浪费和资源消耗为主题的话题,避免他们一方面喊着“环保”的口号,另一方面却在不知不觉地进行浪费行为。

3.2 善用课堂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如果高校能够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现在高校教育中,除了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专业的学生,能够将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高校很少。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大学课堂来普及环保是很有必要的:一是高校可适当把环保列为必修的课程,规定学分、配备师资力量,像思想政治课程那样在高校中普及开来,让“环保进课堂”落到实处;二是高校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把环保课程列入教育计划,制定措施,增加投入,加强监督反馈;三是教师要首先充分认识到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际中,善于发现和结合,把环保知识有意识的渗透到各类教学中。总之,环保教育进课堂,可作为高校提高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的最主要的途径。

3.3善用社团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高校里的社团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并且一些环保社团正在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自己的环境保护组织,并通过各类宣传和活动来推动环保事业。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些社团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责任认知[2]。首先,可对这些环保社团进行较为专业化的指导,避免他们在成长期遭遇枯萎;其次,鼓励环保社团利用自己小、巧、智、精等特点展开操作性强、容易成功的活动,如办黑板报、建立环保网站、开通环保微博,在校园里组织绿植领养等活动;另外,要特别加强高校环保社团与民间环保社团的沟通,学习,与交流,逐步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3.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环保责任认知

高校环保队伍建设还体现在志愿者组织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让更多的人民看到了80后,90后志愿者们的笑容,“利他、自愿、不为报酬”的志愿者逐渐成为了一流行的团体,而在全国8000万的环保志愿者中,青年大学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有必要要加快在大学校园里建设大学生环保志愿者队伍的步伐。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因势引导地加强对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们的培训;另一方面,可利用激励机制吸引大学生们热情投入,具体可借鉴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将一定的回报作为志愿服务的奖励,形成类似的奖励机制。

4.结语

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层次与素质较高的公民群体,加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尤为重要。笔者希望通过上述环保教育策略,能为培养大学生成为我国甚至全人类环保事业的中间和骨干力量建言献策。(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