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篇1

1 项目区概况及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行政隶属阜新市,是以种植旱地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项目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地貌上属低丘平原,其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项目区建设规模内基本上没有灌溉设施可以利用,其排灌系统骨干设施不具备,局部地块土壤质地偏砂,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地产出率低,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资源,所以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急需提高地力,提高单位耕作面积土地产出率。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可以定义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同时土地相对成片且肥力较高,排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耕地[1-2]。而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3]。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辽宁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要求及《阜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选择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的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申报项目。

3 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分布19块其他草地,土地平整面积13.5168hm2,总平整土方量为:挖方3.3788万m3,填方3.3788万m3。

项目区需要客土1处,面积为0.1989hm2,根据现状客土地块与周边耕地的高差确定填土深度为0.6m,共需回填土方量为1193.4m3。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项目区北部需打179眼机电井,井径0.4m;项目区以南实际打沉圈井93眼,井径1m。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地处绕阳河河谷平原,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务欢池河和押京河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统,承泄项目区的地面径流和外来客水。本次规划仅对部分水泥路布设土质边沟,边坡比1:1,上口宽1.6m,下口宽0.4m,沟深0.6m,规划19360m,采用机械挖土质排水边沟土方量11616m3。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1)农桥工程。项目区内排水沟道与田间道相交时,均布设农桥,项目区共布设农桥5座。(2)涵管工程。为了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道路与排水沟交叉处以及跨越排水沟下地共布设涵管34座。结构型式采用管径Φ=300mm。

3.3 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修建水泥路6条,路宽5m,总长12595m,填筑30cm厚的碎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项目区修建砂砾石路18条,路宽5m,总长21138m,填筑30cm厚的山皮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砂砾石路面。

3.4 护坡工程

在通往下兴隆地的3号水泥路南侧规划护坡工程,长53m,采取浆砌石砌筑,坡面斜长2m,边坡比1:1,厚30cm。浆砌石工程量31.8m3。

4 效益分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将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将提高0.92个百分点。

本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826.5900万元,按建设规模816.9867hm2(12254.8005亩)计算,每公顷投入量为22357.59元,每亩投入量为1490.50元。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项目区每年纯利润为1305.2521万元,扣除现状产值902.9546万元后,每年净增产值402.2975万元。按还本年限法进行静态分析,预计投资回收期为6年。静态投资收益率为22.02%。

5 结论

通过对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规划对其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采取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预计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每年净增产值为402.297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程炯,李新通,谢剑斌,等.丘陵地区人均半亩(333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4):10-13.

篇2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2.009

Study on the Potentialit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SUN Bo, LI Shu-jie, LIU Ya-nan, MA Xiao-wei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termining the construction potential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land utilization,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5 aspects,14 indicator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ere built. The basic farmland of Yanbian w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basic area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a little reno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ctification,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 were good, totaling 31 359.67 hm2,distributed in Dunhua and Antu. There we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basic farmland,with an area of 70 093.97 hm2,mainly distributed in some counties and cities such as Dunhua,Antu and Yanji. Basic farmland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in many aspects of land,water,roads,forests and villages,a total area of 197 932.92 hm2,which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tate.

Key words: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potential; regional distribution; Yanbian

在国家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重大举措的背景下,吉林省在《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将基本农田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种类型区域进行划分[1]。本研究对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及区域分布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科学编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推进土地整治。

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坐落于吉林省东部,北纬41°59′-44°30′,东经127°27′-131°18′,全州总面积达42 700 km2,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延边州下辖8个县(市),即延吉市、D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和安图县。2014年,全州耕地面积为437 664.31 hm2,其中,基本农田总面积299 386.56 hm2,基本农田保护率达68.41%。

如图1、图2所示,从类型结构来看,全州基本农田中,旱地面积最大,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85.37%,水田次之,水浇地及园地、林地面积较小;从地域分布来看,敦化市与汪清县基本农田面积较大,图们市基本农田面积最小。

1.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包括经济社会状况、土地开发利用水平等,主要来源于延边州统计年鉴、延边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延边州各县市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成果及国民经济数据、统计表等;图件资料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通过对延边州国土资源局及相关部门进行调研获得。本研究评价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

2 建设潜力综合评价

2.1 评价单元的确定

以延边州的全部乡镇(共计67个)作为基本评价单元,在整理、核实延边州2014年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及农用地分等成果图等图件的基础上,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利用空间分析法将以上图件叠加并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范围。

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潜力就是有选择地将基本农田划定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过程[2]。延边州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梯度,以山地、丘陵居多,若仅以坡度作为评价基本农田的因素,则不能完全体现基本农田质量现状以及各县市的差异性。因此,为保证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科学合理,本研究遴选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情况、粮食生产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发展条件作为准则层,同时,评价指标的筛选也严格遵循全面原则、可行原则及可比原则[3]。在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后,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比各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表1)。

2.3 确定评价指标分值

2.3.1 评价指标的获取

1)自然地理条件。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平均利用等别等自然地理条件的数据通过延边州各县(市)的农用地分等成果获得。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与变更调查数据中的基本农田图层相交,对每个评价单元赋予所需属性值,若同一评价单元有多个属性值,则按照以下公式确定整个评价单元的属性值。

其中,Si为各评价单元中属性值为i的全部图斑面积之和,S为各评价单元的总面积,Xi为属性i的数值大小。简言之,本研究按面积比例确定各评价单元属性值的大小。

2)土地利用情况与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农田保护率、集中连片程度、新增耕地潜力、农村道路比例、森林覆盖率主要通过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获得。基于ArcGIS软件平台,提取出基本农田、农村道路、林地等图层,并导出属性表以获取所需数据。以延边州各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内陆滩涂、其他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及裸地6种地类数据计算新增耕地潜力的现状值大小。

3)粮食生产能力与区域发展条件。粮食单产及播种比例、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及农民纯收入、农业人口比例等数据通过延边州统计年鉴获得。

2.3.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指标虽全部为正相关指标,但具有多样性,量纲和数量级都不统一,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4]。因此,采用极值标准化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指标值均在0~1范围内,具体方法如下:

Xij标准=(Xij-Ximin)/(Ximax-Ximin)

式中,Xij标准为标准值,Xij为原始值,Ximin为标准化的最小值,Ximax为标准化的最大值。

2.3.3 算各指标分值 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条件值。将各单项指标加权求和,对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分,得出各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i是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值,Xij表示第i个乡(镇)第j项指标的分值,Wj代表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

3 建设潜力分级

3.1 建设条件分级标准

利用ArcGIS自然断点法,根据延边州实际情况和基本农田的评价结果,将全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按综合分值的大小分为5级(图3)。Ⅰ级,0.590 0~0.670 0分,分别是敦化市的官地镇和安图县的松江镇;Ⅱ级,0.510 0~0.589 9分,分别是延吉市的朝阳川镇,图们市的长安镇,安图县的万宝镇、两江镇、亮兵镇、永庆乡,敦化市的沙河沿镇、雁鸣湖镇、黑石乡、额穆镇,汪清县的罗子沟镇;Ⅲ级,0.430 0~0.509 9分,分别是延吉市的依兰镇,图们市的凉水镇,敦化市的江南镇、大石头镇、大桥乡、贤儒镇、翰章乡、青沟子乡、红石乡,珲春市的敬信镇、杨泡满族乡、哈达门乡、马川子乡,龙井市的德新乡、老头沟镇、东盛涌镇、白金乡,汪清县的大兴沟镇,安图县的明月镇、石门镇、新合乡;Ⅳ级,0.350 0~0.429 9分,分别是延吉市的小营镇,图们市的月晴镇、石岘镇,敦化市的黄泥河镇、大蒲柴河镇、江源镇、秋梨沟镇,珲春市的春化镇,三家子满族乡,板石镇,密江乡;龙井市的开山屯镇、三合镇;和龙市的头道镇、东城镇、西城镇、龙城镇;汪清县的东光镇、复兴镇、百草沟镇、春阳镇、鸡冠乡;Ⅴ级,0.270 0~0.349 9分,分别是延吉市的三道湾镇,龙井市的智新镇,珲春市的近海街、英安镇,和龙市的南坪镇、八家子乡、崇善镇、福洞镇,汪清县的天桥岭镇、汪清镇,安图县的二道白河镇。

3.2 划分建设潜力区域

3.2.1 划分依据 结合延边州基本农田现状和全州已实施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种分类标准,分析不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的区域分布情况(图4)。

1)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是指田间设施基本配套,基本不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便可满足正常生产甚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具备高产、稳产能力,粮食产量可达到当地最高水平的基本农田区域[5-8]。一般来讲,当地农用地利用等最高的基本农田区域、水田区域、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及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或标准良田工程的区域,即为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区域。因此,本研究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Ⅰ级的评价单元确定为全州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区域。

2)稍加整治是指骨干工程设施完备,但田间工程设施存在不足的基本农田区或整备区。该类区域在着力完善田间工程设施,大力开展防护林、农用井、涵管、生产路等相关工程,完成维修改造后才能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9]。因此,本研究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Ⅱ级的评价单元确定为全州稍加整治的区域。

3)需全面整治是指需在田、水、路、林、村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的区域,不但要维护好在建的整治项目和社会等多方面投入的土地整治项目,而且要将新安排的项目与农业、水利等方面的项目进行衔接,充分发挥资金的整合作用[10-13]。理论上,经过整治的耕地可全部建设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因此,本研究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Ⅲ级、Ⅳ级、Ⅴ级的评价单元确定为全州需全面整治的区域。

3.2.2 划分结果 将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的分布情况,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的区域、稍加整治区域、需全面整治区域3个类别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区域。由表2可知,延边州基本具备高标准建设条件的区域总规模为31 359.67 hm2,主要分布在敦化市的官地镇,安图县的松江镇。

2)稍加整治区域。由表3可知,延边州稍加整治区域潜力总面积70 093.97 hm2,主要分布在延吉市的朝阳川镇,敦化市的沙河沿镇、黑石乡,安图县的两江镇等乡镇。

3)需全面整治区域。由表4可知,延边州需全面整治区域潜力总面积197 932.92 hm2,在全州广泛分布。

4 结果与分析

1)延边州的全部基本农田中,基本具备高标准建设条件的共31 359.67 hm2,占全州基本农田总面积的10.48%;稍加整治的共70 093.97 hm2,占23.41%;需全面整治的共197 932.92 hm2,占66.11%(图5)。由此可见,全州质量较高的基本农田较少,大多数需要进行全面整治。

2)结合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及建设条件分级图、建设潜力区域分布图的潜力级别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延边州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基本农田分布在敦化市和安图县;需稍加整治的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敦化市、安图县和汪清县,延吉市及图们市也稍有分布;需全面整治的基本农田分布较广,基本在全州各乡(镇)均有分布。由此可见,敦化市和安图县的基本农田质量较全州其他县(市)高,和龙市基本农田质量较全州其他县(市)低。

5 小结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除敦化市与安图县外,延边州其他县(市)的基本农田质量普遍较低,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整治,即不同潜力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应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整治、需全面整治的顺序开展建设。再结合各县市、各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不同情况,从田块、水利、农田道路、农田防护林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土地整治。其中,田块应因地制宜建设,使其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便于经营管理;水利以疏通、硬化沟渠为主,并配套附属设施,保证排涝需要,根据各乡镇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耕地类型,选择不同的排涝方式;根据现有交通设施的具体情况,应着力修整或补充农田机耕道路,完善农田道路体系,使田间道路通达便捷、布局合理;依据延边州各县市田、水、路、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重点在于将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林带配置成网格,形成农田林网化,形成一个既有综合生态防护功能,又符合农作物生长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 涛,廖和平,杨 伟,等.大都市边缘区高标准基本农田潜力评价及建设模式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5):109-114.

[2] 杨 伟,谢德体,廖和平,等.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7):219-229.

[3] 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50.

[4] 郭贝贝,金晓斌,杨绪红,等.基于农业自然风险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3):377-386.

[5] 薛 剑,韩 娟,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193-203.

[6] 方勤先,严 飞,魏朝富,等.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及潜力分析――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3):122-130.

[7] 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等.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47-53.

[8] 唐秀美,潘瑜春,刘 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3):238-246,293.

[9] 王 晨,汪景宽,李红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分布与建设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226-229.

[10] 孔祥斌,靳 京,刘 怡,等.基于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46-51.

篇3

所谓的农用地分等指的就是在对农田进行利用耕作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农田进行一系列的划分,目的就是能够在相关的农业工作中实现按照不同的地基地质来进行不同的耕作工作。我国的农用地分等的举措在提供相关的土地使用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做到对我国土地的相关质量、可利用程度以及所能达到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合理以及准确的判别。

1 关于我国农用地分等

1.1 具体应用

为保证19.7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的落实,宁夏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依托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14万hm2,依托“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0.67万hm2,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在黄河和清水河流域新建5.07万hm2,并编制了2012―2015年分年度《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方案》。工程涉及5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和6个国有农场,其中2012―2013年度共实施11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成1.3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

1.2 具体实施过程

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节约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则,通过采取适当的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田间道路建设措施和林业措施,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要求,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解除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合理布设农田防护林网,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总目标。按照一定的方法先对宁夏地区的相关土地质量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再对土地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土地的不同特性在进行农作物的种植的时候选取不同的品种,以此来达到农作物高产高质量的目的。

2 应用成效

2.1 耕地质量建设成效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土地平整、水利设施配套、盐碱地治理等措施,粮食产量所有提高,项目区内的耕地质量均有所提升,但耕地质量提升程度并不显著。耕地质量提升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耕地表层的耕作土壤有一定程度的扰动,耕作层土壤养分、生产能力仍需2~3a的恢复,所以目前耕地质量提升程度并不高。

2.2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吸收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保证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渠系质量,有效地防止了渠水渗漏,改善了农田排灌条件,改良土壤,减轻土壤盐渍化;通过农田防护林工程,增强了项目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耕地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同时,耕地的集中连片和机械化率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农作物生产成本及损失。

2.3 经济效益

通过2012―2013年度宁夏11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共增加了238.39hm2的农田灌溉面积,改良盐碱地8980.79hm2,栽种各种树木501961万株,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格局;原有土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项目区粮食单产平均增加1000kg/667m2,为实现宁夏粮食“十二连增”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农民因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增收及参与工程建设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千元。

2.4 生态效益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改变灌溉方式、渠道砌护、沟道清淤等水利措施,避免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减少渗漏损失,节约了水资源;农业用地结构的合理搭配,渠、沟、路、林统一配套规划和合理布局绿化,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提高了项目区内耕地的保水、保湿、保肥、防风防沙、防治土壤盐渍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的改善了项目区小气候,起到了防旱固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改善了项目区内的生态景观。

篇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57

The Delineation and Construction Aequence of Lulong County

High-standard Farmland

CHEN Zhuoa,WANG Yan-huia,SU Xiong-zhia,ZHANG Jun-meib

(a.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College of Land and Resour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Abstract:Arable land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food production,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s important initiatives to ensure our food security.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rea is Lulong County, there are three major aspects, th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project conditions and the suitable for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select the soil texture and the other 11 sub-goals to carr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to determine the buildable area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carry out the policy “One vote veto” for the arable land which is more likely to be occupied or it is un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Ultimatel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determine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iting area of Lulong Coun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is 39 280.84 hm2,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Priority Construction Zone, Mid-construction Zone and Suspend Construction Zone, the area are 9 557.87 hm2, 18 644.33 hm2 and 11 078.64 hm2, accounting for 24.33%, 47.46% and 28.21% of the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The stud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building and pla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Key words:high-standard farmland;stability;suitability;construction sequence;Lulong county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呈刚性增长,尽管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试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一系列措施保护耕地,但耕地的总体质量仍呈现下降趋势,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高标准农田作为耕地的精华,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部分[1]。综合国内众多学者对于耕地质量评价、基本农田定义以及农田改造的相关研究,可以将高标准农田定义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无明显障碍因素,田间灌排设施完善,灌排保障较高,路、林、电等配套,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节能节水、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达到持续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农田。

2014年由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牵头制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14)[2]第一次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基本农田管制相结合,实现了耕地质量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管制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耕地的数量保护和质量管护。但是,通则中仅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般性规定,缺乏对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管理和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开启了中国对于高标准农田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农田路网系统、排灌系统、供电系统、地力支持系统进行技术集成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创新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以及加大监管力度等对策和建议;宋海燕[3]以山东省农田防护林网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营建关键技术;张超超等[4]结合丘陵山区的农田综合因素,确定了不同类型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产量指标和相关条件;宋祥刚等[5]综合考虑耕地的基本条件和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建设适宜性,提出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杨绪红等[6]从地块单元受相邻地块的水平影响入手,采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从社会经济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条件三个方面构建分区阻力面指标体系,以高等级耕地作为扩散的“源”,依据累积阻力值的突变性将陕西关中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划定为重点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王洪波等[7]认为,中国耕地平均等别偏低与基本农田高保护率的实际情况共同决定了划定的基本农田不可能全都是优、高等地,只有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土地整治活动才能使大部分耕地满足高产稳产的要求。

本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作为样本区,分别从自然条件、工程条件、适宜经营条件三方面选取11个指标进行高标准农田的适宜性分析,以期为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建设任务顺利落地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卢龙县位于河北省东部,东经118°45′54"- 119°08′06",北纬39°43′00"-40°08′42",地处华北平原边缘地带,属于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呈梯状倾斜地形优势明显。大秦铁路、京秦铁路、京山铁路及津秦公路、京沈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线路贯穿县境,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捷有利条件,地理优势显著。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大陆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0.9 ℃,年平均降雨量725 mm,且主要集中于6-8月份。卢龙县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南部为山麓平原区且多为山洪淤积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17.94%,北部为低山区,占全县总面积10.43%,中部地区为燕山运动形成的低山脊,为丘陵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71.63%。卢龙县全县总面积95 580.24 hm2,其中耕地面积43 909.56 hm2,占全县面积的45.94%,总人口42.2万人,人均耕地0.1041 hm2,略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无论是耕地数量还是耕地质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2 数据来源

1)规划数据。《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 2020年)》相关资料及图件、卢龙县土地整治规划相关资料及图件、卢龙县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1∶10 000)、卢龙县DEM数据、卢龙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相关资料及图件,图件经过数据格式转化,统一到ArcGIS格式,并进行投影变换和坐标校正,实现了数据的同步更新。

2)社会经济数据。卢龙县国民经济和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卢龙县2011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等。

1.3 研究方法

1.3.1 GIS空间分析法 本研究借助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空间分析功能和直观的可视化分析功能,结合其他相关统计技术,综合处理和应用分析卢龙县的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壤数据、地形数据、区域农户耕地利用空间信息数据等,以此进行卢龙县高标准农田空间稳定性分析、建设区域划定及建设时序等研究。

1.3.2 综合指标体系法 系统分析研究对象,构建综合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和农田稳定性,并依此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和建设时序。

2 评价指标获取及其分值确定

2.1 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高标准农田的内涵与建设特征,遵循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建立县域基础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适宜性指标体系,包括农田自然条件、工程条件与适宜经营条件三大方面11个评价指标。

本研究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借鉴农用地分等体系中的赋值标准[8],采用经验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高标准农田评价指标分级赋值标准,其中数值型评价因子采用[0,1]的标准化处理赋值,阈值型评价因子则按照具体分级赋值标准,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高标准农田应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因此借助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农田的自然质量标准做出标准判断[9],即土壤的自然条件,土壤质量高的应优先选入高标准农田,参照农用地分等的成果,选取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4个指标,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能较好地表征土壤的耕作性能,通过影响土壤结构、水分渗透、通气等状况,进而影响耕地的生产力状况;有效土层厚度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该土壤的肥沃程度;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土壤的酸碱度,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节;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重要养分容量指标,受气候、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直接影响耕地的生产能力,反映农田的本底质量,通过定量评价可以揭示卢龙县高标准农田自然条件的分布规律[10]。

农田的工程条件,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需要考虑各个区域所存在的整治工程可改造和消除的各种限制性因素[11],工程条件因素选取田块坡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农田防护林条件四个子目标,排水条件主要体现耕地的抗涝能力;农田防护林反映农田防护情况。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农田可改造难易程度。

农田的适宜经营条件包括机械化程度、田块连片性和路网密度三个子目标,机械化程度越高的地块,越有利于高标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12];田块连片性越大越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反映的是农田种植的适宜程度;路网密度反映了农田道路通达情况[13],适宜程度高的农田应优先选入高标准农田。

2.2 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缓冲渐变型和刚性否决型两类。缓冲渐变型,是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对稳定性的影响随着距离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指标。一般表现为距离该项指标值越近则稳定性越差,反之则稳定性越高。刚性否决型,是指对落入该项指标范围内的耕地实行“一票否决”的指标,即只要是落入该项指标范围内的耕地,就不进行建设。此外,空间稳定性还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发展水平是建设用地扩张的动力所在,因此,在空间稳定性选取时要对反映经济社会指标加以描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使耕地不断转化为建设用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或者完成后仍然存在此种风险。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主要有沿主要道路的两侧的“跳跃式”增长和在现有建设用地的基础上进行“摊大饼”式的扩张两种,在此基础上选取距离城镇远近与到主干道的距离作为建设占用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指标,此指标属于缓冲渐变型;区位上的不稳定区域还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允许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扩展区域。对于区位上的不稳定区域,近期内被建设占用的可能性较大,不适宜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一票否决”制,为“刚性否决型指标”,具体指标如表4所示。

2.3 建设的适宜性评价方法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过程,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现象,常规的线性加权评价难以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行性评价的要求。在多目标决策过程中,优选理论中多目标系统优选、排序决策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和可行途径。因此,本研究采用接近理想点排序模型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14]。

1)构造规范化的决策矩阵。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行性评价范围内的耕地评价单元组成了优选的对象集A={a1,a2,…,an},遵循可行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T={t1,t2,…,tn},评价单元aj{j=1,2,…,n}在指标tj{t=1,2,…,n}取值为xij并将各指标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组成规范化的矩阵。

R=(rij)m × n=r11 r12 … r1nr21 r22 … r2n… … … …rm1 rm2 … rmn

2)构造加权矩阵。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行性作为目标层,分别以自然质量、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条件作为准则层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熵权法测算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加权矩阵,即:

V=(vij)m × n=a1y1 a2y1 … any1a1y2 a2y2 … any2 … … … …a1ym a2ym … anym

3)确定理想解。为确定评价单元的整体优劣顺序,可以定义:

ri+=max(rij)ri-=min(rij) (i=1,2,…,m)

ri+即各属性值都达到各决策点的最优值,成为“理想点”,ri-到各决策点的最劣值成为“负理想点”[15]。而在实际操作中,“理想点”和“负理想点”并不存在,可以将单元评价值与理想值进行比较,以其接近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卢龙县高标准农田适宜性评价权重的确定

卢龙县现辖12个乡镇548个行政村。分别对11个评价指标进行原始数据矩阵构建、标准化处理、归一化处理、熵权值和权重值确定等,得到高标准农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表(表5)。

3.2 空间稳定性区域识别

高标准农田空间稳定性区域的识别主要借助Arcgis平台,提取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主干道和城镇等信息,进行道路和城镇不稳定区域的缓冲,缓冲区标准的确定参考农用地分等定级中宗地低价评估的标准,最终确定主干道的缓冲区为1 km,建制镇的缓冲区为2 km。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取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叠加得到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不稳定区域,并采取“一票否决”制,落在该区域范围内的耕地一律不允许搞其他建设(表6)。由表6可以看出,卢龙县高标准农田不稳定区域共18 743.49 hm2,其中卢龙镇不稳定区域最多,共有2 796.27 hm2,占全县不稳定区域的14.92%,其次是刘田各庄镇和石门镇,不稳定区域分别为 2 247.79 hm2和2 200.04 hm2,占不稳定区域面积的11.99%和11.74%,蛤泊乡和刘家营乡的不稳定区域面积最小,分别为826.30 hm2和827.36 hm2。

3.3 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确定

在对不稳定区域进行“一票否决”之后,得到现阶段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可建设区域,共39 280.85 hm2,其中卢龙县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区域9 557.87 hm2,占卢龙县可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24.33%,卢龙县高标准农田中期建设区域18 644.33 hm2, 占卢龙县可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47.46%,卢龙县高标准农田暂缓建设区域11 078.65 hm2,占卢龙县可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28.20%。

分乡镇统计结果见表7,由表7可以看出在卢龙县12个乡镇中,蛤泊乡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比例最大,占蛤泊乡总面积的46.46%,其次是木井乡,其优先建设面积占总面积的33.91%,以刘家营乡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比例最小,为11.11%;燕河营镇的高标准农田中期建设比例最大,占燕河营镇总面积的68.74%,陈官屯乡和刘家营乡其次,分别占各自面积的62.49%和61.20%,印庄乡比例最小,占印庄乡总面积的31.57%;暂缓建设区以占总面积42.12%的印庄乡为最多,燕河营镇的暂缓建设区比例最小,只占燕河营镇总面积的3.87%(图1)。

在卢龙县9 557.87 hm2的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中,刘家营乡只有196.34 hm2,仅占卢龙县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2.05%,其次是下寨乡,其优先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是421.71 hm2,占卢龙县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4.41%,木井乡和燕河营镇的优先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最多,分别为1 230.29 m2和1 100.22 hm2,各占卢龙县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12.87%和11.51%。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共18 644.33 hm2,蛤泊乡只有854.60 hm2,仅占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4.58%,其次是刘家营乡和下寨乡,其中期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分别为1 082.00 hm2和1 093.17 hm2,分别占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5.80%和5.86%,燕河营镇和陈官屯乡的中期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最多,分别为2 761.64 hm2和2 310.57 hm2,各占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14.81%和12.39%。卢龙县暂缓建设高标准农田共有11 078.64 hm2,占卢龙县可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28.20%,双望镇和印庄乡的暂缓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最大,分别为1 738.20 hm2和1 500.58 hm2,蛤泊乡和燕河营镇的暂缓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最小,分别是244.60 hm2和155.46 hm2,仅为卢龙县暂缓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1.40%和2.21%(图2)。

综合图1和图2可知,卢龙县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区在各乡镇均有少量的分布。刘家营乡中部和西南部有少量优先建设区分布,中部以中期建设区为主;潘庄镇优先建设区的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潘庄镇北部地区;燕河营镇以优先建设区和中期建设区为主,只有东北部有少量暂缓建设区域;在陈官屯乡分布有大量的中期建设区域,北部分布着暂缓建设区,在印庄乡的东南部分布着印庄乡主要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区;卢龙镇主要以中期建设区为主,分布在建制镇周围;刘田各庄镇优先建设区面积虽然大,但是分布较分散,中期建设区域主要在建制镇周围;蛤泊乡面积虽然不大,但其优先建设面积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蛤泊乡中部和西部。西南部有少许暂缓建设区分布,中期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木井乡中部,东部和南部分布有优先建设区域;石门镇中部分布着大量的中期建设区域,城镇外部边缘有优先建设区和暂缓建设区交替分布;双望镇中期建设区域和暂缓建设区域交替分布,面积相当。西部分布着双望镇主要的优先建设区域;下寨乡西部为中期建设区东部为暂缓建设区,北部和南部有少量的优先建设区零星分布。

4 结论

1)对于高标准农田的空间稳定性区域识别,针对卢龙县全县范围内的土地,参考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的宗地低价评估的标准,确定主干道和建制镇的缓冲区,从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取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进行叠加,最终得到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不稳定区域共18 743.48 hm2,作为卢龙县的行政中心,卢龙镇的不稳定区域面积最大,达到了2 796.27 hm2,占全县不稳定区域的14.92%,刘家营乡的不稳定区域面积最小,为827.36 hm2。

2)在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建设方面,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分为优先建设区域、中期建设区域和暂缓建设区域3个区域,面积分别为9 557.87 hm2、18 644.33 hm2和11 078.65 hm2。其中优先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木井乡和燕河营镇的优先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最大,分别为1 230.2 hm2和1 100.22 hm2,各占卢龙县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12.87%和11.51%。中期建设主要集中在卢龙县中部和北部,燕河营镇中期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最大,为2 761.64 hm2,占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14.81%,蛤泊乡只有854.60 hm2,仅占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4.58%。卢龙县暂缓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卢龙县的西北部,以双望镇和印庄乡居多,分别为1 738.20 hm2和1 500.58 hm2,又以蛤泊乡为最少,仅占卢龙县暂缓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1.40%。

通过综合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和稳定性,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有效推动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耕地的数量保护和质量管护。日后高标准农田的研究将就如何把建设和后期管护有效并且高效的结合,深入开展并严格执行,将会是高标准农田标准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TD/T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2] 卢丽红.基于GIS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3] 宋海燕.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技术研究[D].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4] 张超超,黄 仁.我国丘陵山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几个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9(10):44-47.

[5] 宋祥刚,朱跃文,马 辰,等.高标准粮田生产系统集成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2):241-242.

[6]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等.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0(2):202-210.

[7] 王洪波,程 锋,张中帆,等.中国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 2011,27(11):1-8.

[8] 王晓红.县域农用地综合分等法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03.

[9] 刘名冲.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3.

[10] 王 波,郑宏刚,刘淑霞,等.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99-103.

[11] 薛 剑,韩 娟,张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5):193-203.

[12] 贾丽娟.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篇5

Key words: special industry;high efficiency;water-saving irrigation

中图分类号:S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100-02

0 引言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加快山区生态建设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决定自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坡改梯建设项目。西吉县也在对县情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确定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宁夏西吉县郎岔项目》。

1 基本情况及现状

郎岔项目区位于渭河流域上游葫芦河支流,西吉县东部,距县城约23公里处,总面积83.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70.9km2,涉及硝河乡的郎岔、红泉、隆堡、范家湾等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2847人,根据地理位置和坡耕地面积情况,可将项目区划分为三个项目片。该项目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流域沟壑发育,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4800t/km2·a,年产沙量约39.94万t,长期以来受恶劣的生态环境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限制,农作物产量低下,经济发展缓慢,项目区群众对兴修基本农田要求迫切,具有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1.1 水土流失状况 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为: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为70.9km2,占总面积的85.22%;其中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占35.9%。二是产沙时间集中。项目区产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来沙往往集中于几场大暴雨所产生的洪水中,且以推移质泥沙为主,汛期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91.4%以上,造成下游河道和水库淤积十分严重。三是复合型侵蚀严重。项目区内一年中几乎每一季节都有较强的侵蚀存在。冬春季项目区内地表干燥、植被稀疏,风力侵蚀最为严重,而且冬春季日温差很大,冻融风化作用也很强,斜坡、谷坡泻溜侵蚀严重;夏、秋季水蚀、重力复合侵蚀最为严重。四是人为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区内人口居住密集,耕垦指数过大,对地表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1.2 坡耕地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24800亩(83.2km2),耕地总面积89438亩,其中5°以下的耕地28901亩(基本农田18825亩,坡地10076亩),占耕地面积的32.31%;5-15°的坡耕地32066亩,占耕地面积的35.85%;15-25°的坡耕地11279亩,占耕地面积的12.61%;

25-35°的坡耕地17192亩,占坡耕地面的19.22%。

1.3 梯田建设现状 到2008年底,项目区现有基本农田面积18825亩,其中机修梯田面积6360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33.78%,占耕地总面积的7.1%;水地8865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47.09%,占耕地总面积的9.9%;台地3600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19.12%,占耕地总面积的4.0%。人均基本农田1.5亩。

2 项目建设的紧迫性

①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是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由于项目区内降水比较集中,植被覆盖率低,水力侵蚀比较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800t/km2,年输沙量为39.94万t,且输沙量的91.4%主要集中在6~9月份,使项目区内有限的水土资源大量集中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活。②实施基本农田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迫切需要。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30mm,且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1.2%,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而主要作物春小麦生育期3-6月份的降水不足全年的32.9%,供需矛盾极为突出,干旱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地政府及群众强烈要求建设基本农田,以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③梯田建设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由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力侵蚀比较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800t/km2。年输沙量为39.94万t。每到汛期造成流域内水分和土壤肥力大量流失,不仅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着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

3 梯田建设潜力分析

①土地资源方面:项目区农耕地总面积89438亩,土层厚度在15-150m,其中5-25°范围内适宜修建基本农田的坡耕地面积43345亩,对发展机修农田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②技术力量方面:西吉县在多年的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做法与措施,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高技术的专业队伍,拥有数量充足、性能优良的施工机械,目前,农田施工企业拥有推土机210台,每台年平均修建旱作基本农田按450亩计算,一年可修建旱作基本农田9.45万亩,完全可以高标准如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③制度保障方面:西吉县在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度,在建设过程中,能积极采取政府推动、政策调动、适当扶持、各部门协作、地方群众积极参与等综合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的运行管理中,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能保障梯田建设顺利开展。

4 建设规模与目标

4.1 建设规模 本次规划将30550亩机修农田全部布设于项目区内5-15°的坡耕地上,占5-15°坡耕地面积的95.3%,占5-25°坡耕地面积的70.48%,使人均累计基本农田达到3.6亩;为了充分利用项目区的水资源条件发展节水灌溉,规划在郎岔村配套建设小高抽3处,发展水浇地面积1220亩;根据项目区群众意愿,为发展畜牧业和便于收割管理,在项目实施期内为使期末户均牧草达到3.0亩,本次规划在新修梯田地埂上种植牧草660亩,占坡改梯面积的2.2%;按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向以及生态建设的需要,将5-25°的12795亩坡耕地和25°以上

17192亩坡耕地全部规划到今后的退耕范围内,退耕措施主要采取种植有后续发展和保障力的乔、灌、经果林及多年生牧草。在25°以上的退耕坡面上宜种植成活率较高的沙棘、柠条等生态灌木林,在15-25°的退耕坡地宜种植杏树、桃树等经济林和紫花苜蓿。根据以上规划,建议政府尽快采取措施、落实任务,对项目区实施退耕还林草。

4.2 建设目标 根据西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在对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生产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大的特点,优化配置治理措施,促使项目区逐步建成农、林、牧、副各业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使项目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确定项目区建设目标如下:①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根据项目区内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土地利用现状等综合分析,应积极开展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期末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550亩,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现状21.88%提高到51.23%,各项水保措施综合产生作用年可新增拦泥9.63万t,蓄水855.3万m3。水土流失防御体系初步建立,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②发展农村经济目标。通过梯田建设工作,到治理期末,农村各业总产值由3839.17万元达到4745.73万元,人均年产值由2988元达到3502元,人均年收入由初期的1836元达到2152元,可使项目区经济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更趋于合理。交通道路、供水、供电和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篇6

0.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本文以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为例,简要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法库县东南部的冯贝堡镇,项目区涉及冯贝堡镇周家沟村、富拉堡村、务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项目区为平原区,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33%,以农业生产为主。经过实地调查踏勘得知,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区的田间灌排基础设施缺失较为严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现有设施长期无人维护,不能适应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2)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多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项目总体布局

根据《法库县冯贝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总体布局如下:对务名屯及工夫屯的两处新增耕地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机肥提高地力;对富拉堡、务名屯、工夫屯共8个区块的旱地配套机井、水泵等农田灌溉设施,变为水浇地;对务名屯、工夫屯两处排水沟进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农桥一座;在包括周家沟在内的4个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务名屯的高效农业区配备高、低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整修四个村的田间道和生产路,部分田间道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总体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考虑耕作的需要,需对项目区内0.65公顷新增耕地进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为0.30m。每亩地加有机肥100kg。主要采用机械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进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层。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据项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资料,本区为岩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单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内花生种植区进行灌溉,根据项目区以往实践经验及管护方便,均采用水泵从井中提水,由输水软管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管井井深决定于含水层埋深、水位变化幅度、设计水位降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井深基本到基岩不透水层。参考勘探成果资料,设计井深采用35m,施工时按实际地层情况,以进地层“中风化花岗岩”3m为准控制井深。

管井设计开口孔径为φ600mm,井管采用钢管,选配QJ型潜水泵,泵的最大外径200mm,考虑安装水泵方便,井管内径应比泵体外径大100mm~150mm,由机井设计手册表8-45查选井管内径采用350mm,管长最小900mm。终孔为600mm。

井管采用钢管,外径377mm,壁厚10mm。其中,0~5m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为滤水钢管,钢管为条形孔,长150mm、宽10mm~15mm,表面积达到20%~25%,滤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滤水管外部缠绕8-10目铁纱一层,20目尼龙纱布一层,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滤料。下部32m~35m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钢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管井运行过程中,使随水带进井内的砂粒沉淀在管内,以备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项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台为砖砌,均配备圆形钢筋混凝土井盖,输水管道采用涂塑软管,每眼井均配套潜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排水体系比较完善,但部分排水沟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沟内淤泥、杂草等杂物较多,水流不畅;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对项目区淤积较严重的931m的排水沟进行清淤,清淤断面为梯形断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项目区规划建设农桥1座,6m长、6m宽,下部结构为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

根据项目区地形情况,在排水沟与田间道交叉处需布置过路涵洞,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共规划71座涵洞,结构采用管径内径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为70mm,单节涵管长为2m,接管处设置伸缩沉降缝和止水。底部铺设0.3m厚浆砌石基础,0.1m厚砂石垫层。管身下设置浆砌石基础。涵洞进出口布置200m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宽度与基础宽度相同,长度为1m~3m。

3.2.4 输配电工程

项目区务名屯村中约有2000亩旱地,规划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该区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较强,交通便利。为促进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在该区域架设高压输电线1.5km左右,低压输电线2km左右,配备250kVA变压器1台,以满足该区域内作物灌溉用电的需要。

3.3 田间道路工程

3.3.1 田间道

项目区共整修田间道69条,共计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间道12条,共7241.57m,宽度4.5m、5m;砂石路面田间道57条,共28253.48m,宽度3.5m。

3.3.2 生产路

项目区共整修生产路20条,共计14029.53m,均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宽度均为3m。

4.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将会有突猛进的发展。本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将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42.13公顷,总投资为2370.64万元,亩均投资为1272.35元。经过测算,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202.42万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外,如果考虑到项目实施后,种植结构调整和升级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结论

篇7

最近,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完成土地整理目标,可将土地整治与精细农业发展相结合,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1.精细农业概述

1.1精细农业概念

精细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所谓精细农业,是指基于变异的一种田间管理手段。农田里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都不是均一的,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而在传统的、目前仍在采用的农田管理中,都认为是均一的,采用统一的施肥时间、施肥量。

1.2精细农业特点

精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精细农业能科学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源污染。精细农业采用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彻底扭转传统农业中因经验施肥而造成的三多三少(化肥多.有机肥少;N肥多,P、K肥少;三要素肥多,微量元素少),N、P、K肥比例失调的状况,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减少和节约水资源。目前传统农业因大水漫灌和沟渠渗漏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精细农业可由作物动态监控技术定时定量供给水分,可通过滴灌微灌等一系列新型灌溉技术,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能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3)精细农业采用精耕细作技术,可大大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

(4) 精细农业采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并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3精细农业发展条件

(1)农田大小。通过全面的经济分析,计算出适于区域精细农业发展的最小农田面积。

(2)农机化程度。精细农业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喷灌机等。另外,还需要GIS、GPS(DGPS);信息采集、分析设备;随农业机械配备的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监测设备等。

(3) 农田差异。农田差异包括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差异。

2.我国精细农业现状

目前,我国仅在国营垦区农场和高校试验场建立精细农业试验工程。因为我国大部分农田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无法推行广域的精细农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3.土地整治促进精细农业发展

3.1土地整治是基础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将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3.2精细农业大发展

抓住土地整治的契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大发展。

(1)了解差异,指导农业生产

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个体农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施农业作业。虽然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但就整个示范区来说,其空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让农民了解田间的差异分布,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管理支持。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图。

(2)发展精细农业了解区域差异,科学指导区域农业生产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等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让农民及时了解田间差异分布等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管理。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分布图。

(3)发展精细农业,建立基于DGPS和GIS技术管理、辅助决策系统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DGPS基准站:采集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作物生长空间数据;收集有关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地籍、土壤类型、耕作史、产量史、轮作史以及品种、肥料、农药、灌井分布等信息。在GIS软件开发平台中利用DGPS基准站采集的作物信息,建立生长模拟模型和空间决策分析模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业处方,以便进行农田资源合理利用和作物生产管理。

(4)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利用带DGPS和产量测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定位和自动采集对应小区的平均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定位采集土壤肥力、墒情、病虫草害分布、作物长势,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分布图;利用GIS的空间决策分析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实施按处方图控制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如带DGPS和处方图读入设备,可调节播量和播深的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调节施肥量的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通过精细农业示范工程,不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还能够因地制宜地推动应用规模和范围,逐步在较大面积和范围内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

4.结论

土地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许将来名字会有所改变,但是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农业、武装农业,实现现代化农业这个方向不会变。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2].汪懋华,“精细农作”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8.9。

篇8

当前,我国土地供需矛盾问题日益趋紧,国家亦把土地管理问题作为重点工作。如何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数量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合理利用现有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成为主要任务,并相应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性文件和措施。

201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颁布实施。《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以上,这表明新一轮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始。

一、土地整治规划概述

土地整治规划从政策延伸的意义上说是第二轮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但是在规划的内涵、范围和意义上说,较之以往又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要在合理、客观和认真总结和评价上一轮开展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基础上,总结问题和教训,借鉴合理经验和有效做法,认真开展、实施。

(一)土地整治的含义。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整治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关键在于两个字“利用”。综上可简化的分为三类,即没有利用的土地、正在利用的土地和毁坏弃而不用的土地。

(二)土地规划的目的。

规划的目的就在充分挖掘这三类的土地潜力:

(1)没有利用的土地对照宜农未利用地开发的潜力;

(2)正在利用的土地对照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3)毁坏弃而不用土地对照土地复垦潜力;

要充分摸清掌握地方土地的类型和潜力,对土地利用情况“辨症施治”,才能够依照处方(政策),抓好药材(项目),从而在土地的层面破解地方的“双保”难题,实现结构合理、生产高效、生活便利、生态改善的目的。

二、山东省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现行政策及配套项目进行分析

(一)农用地整治。

本轮规划的核心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国要实现4亿亩的指标,任务艰巨。2012年6月26-27日,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现场会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划得准、调得开、建得好、保得住'四大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土地整治工作。”为此,一方面国土资源部出台《高标准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制定了标准;另一方面项目立项不再要求3%的耕地新增率,放宽了条件,目的就是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另外应同时适度开发宜农未利用土地,推进其他农用地的整治治理。

2010年山东省开始第一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参照天津市、成都市的模式,将土地整治与城乡增减挂钩结合,共设66个项目,单个项目规模达到约5万亩,总投资100亿元。2012年国家分派给山东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是981万亩,逐级下派到各市各县。

基于以上要点在调查当地潜力的过程中,第一要参照2011年高标准基本农田指标,推算十二五期间指标总量,第二划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区域禁止占用搞项目开发和建设,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要求确定项目范围的时候重点考虑。第三,做好“四个一”文章,即“认一批、建一批、验一批、安排一批”。尤其是对于老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用项目集中归并,成片大规模补建的方式,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达到指标总量,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要统筹规划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当前,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主要基于两个政策层面,一个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个是建设用地置换。现在具体到实践中做的最多的是还是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因为当前建设用地置换从政策的层面上来说还有瓶颈,未开展实施。但是从山东省内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存量与经济发展呈现倒挂的态势来看,这一政策的启动指日可待。

在调查当地潜力的过程中,第一要依托当地乡镇政府,摸清可开展挂钩的村,实地调查样点村,切实尊重群众意愿;第二参照以往挂钩项目,掌握当地可实施的财力和完成力度,2011年山东省第一批次每县区限批700亩周转指标,没有归还上年度50%指标的不予立项,要适度把握规模;第三要结合地方小城镇规划,旧村改造、迁村并点等项目要纳入到本规划中。

(三)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土地整治规划的范围是行政区域内全覆盖,包括城镇和乡村。对于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而言,主要是对旧城镇、旧村居(包括城中村)、旧工矿等进行“三旧改造”,在实施中可结合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城区规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转型、环境再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在调查当地潜力的过程中,第一要摸清楚“三旧”分布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人的改造意愿;第二要领会城市发展规划的思路,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格局,预见哪些城区会因为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而成为老城区;第三依托当地产业结构引导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因势利导。重点在于地方政策配套和支持。

(四)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对毁坏(自然灾害损毁和生产建设破坏两类)弃而不用土地整治,使其达到可利用土地的目的。山东省内主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以全省内的砖瓦窑厂复垦和局部地区济宁、枣庄塌陷地的复垦为主。上一轮土地整理工作中已经开展实施了一部分,本轮要加大遗留损毁土地复垦力度,同时加大质量控制。提高复垦后土地生产力和环境改善。另外需要注意一点,国土资源部自2007年81号文(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生产建设项目涉及采矿、交通、能源等已经或可能对土地产生破坏的项目立项发证均需要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因此在具体实施工程中,两者可以结合。

(五)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山东省内,东营、滨州等黄河入海口区域每年因黄河泥沙沉淀淤积自然形成大规模滩涂和盐碱地,这部分土地大部分尚未利用,下一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合理规划,进行开发利用,当前黄河三角洲的开发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已经开启。另外,山东低丘缓坡未利用土地资源较多,易开发的主要在济南、淄博、枣庄、潍坊、泰安、临沂等地,十二五期间,可利用的低丘缓坡、废弃矿坑及未利用地可达一万两千多公顷,潜力较大。可根据开发项目的难以程度及当地的财力情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实施。

三、总结

土地整治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保红线”项目实施的依据,是“保发展”项目成立的前提。国家层面的国土战略已经由先前的增加耕地数量转变为耕地质量为先的数量责任制,因此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农未利用地开发三类项目是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抓手。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在行政职能划分上归属城建部门,改善的重任还在于地方政府的城市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因次,本论规划的编制要突出重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和指出要点问题,同时一面要与全国性规划基期2011年到2015年同步,一面要兼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期2006年至2020年,为2016年至2020年的土地整治规划预留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9

1 总体思路

巫山县永久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使用MapGIS K9基本农田建库系统。数据库以2012年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以及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初步确定基本农田边界,然后结合实地勘察,对初步确定的基本农田成果进行核实、认定,并调查基本农田地块分户承包状况、核实土地质量等级状况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最后综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边界,对其进行编号、记录;并提取基本农田保护片(块)所对应的地类图斑信息;然后按照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建立属性结构,依规范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基本农田图斑属性;建立数据库;落实保护责任,设立保护标志;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成果。

图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流程

2 数据库的建设

根据巫山县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具体情况,工作主要分两条线开展,即外业调查和内业建库两条线。其中外业调查工作主要分为:准备工作、基本农田分户承包情况调查、现状地类调查、土地质量调查以及调出、调入地块核查。内业建库主要分为:形成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基本农田图斑层数据,数据库补充土地质量等级信息以及基本农田分户承包信息,加注基本农田界桩和标志牌设立的信息。

2.1 准备工作

2.1.1 资料收集

收集的资料应真实、合法、有效、齐全、实时,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县、乡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数据库、文本及说明;涉及基本农田的规划调整有关成果和审批资料。

(2)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

(3)基本农田划定资料

图件资料: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

表册资料:基本农田面积统计表、汇总表,基本农田台账等表册。

文字资料:基本农田划定的相关文字资料。

(4)其他土地管理相关资料

建设项目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用地审批资料;农用地分等资料;涉及基本农田的生态退耕及灾毁资料;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相关资料。

2.1.2 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利用2012年变更调查成果,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正射影像图(DOM)结合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图,把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片(块)、图斑的范围标注到外业工作底图上,并在图上标识基本农田调入、调出地块。

底图要素应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基本农田保护界线、线状地物、地类符号、图斑号、注记等土地利用信息。

2.2 外业调查工作

2.2.1 基本农田分户承包情况调查

参考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核查基本农田地块内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具体落实每个农村土地承包户的基本农田地块空间位置。

2.2.2 基本农田的现状地类调查

基本农田现状地类调查,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进行,查清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基本农田地块现状信息,确保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图、数、实地一致。因农业结构调整、灾毁、违法占用等导致基本农田地类变化的情况,外业认真记录,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于年末统一开展基本农田地类变更。

2.2.3 基本农田的质量调查

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逐一落实基本农田图斑对应的质量等级信息,做好相应记录。

2.2.4 基本农田调出、调入地块核查

以基本农田图斑为工作单元,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实地勘察核实拟调出、调入基本农田地块的空间位置、数量、地类、质量等级等现状信息

(1)依法批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或依法认定的灾毁等其他原因导致基本农田面积减少后,依据批准文件复核确定占用或减少基本农田的空间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等信息。

(2)依据核实确认占用(减少)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等级,按照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结合外业调查底图,进行实地勘察,综合确定调入的基本农田地块。

2.3 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

巫山县永久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使用MapGIS K9基本农田建库系统。在2012年变更调查数据库基础上,根据《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升级已有数据库,完善相关图层和属性结构,形成基本农田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与基本农田专题要素。基本农田专题要素包括: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基本农田保护图斑。

2.3.1 形成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数据

通过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中的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层的数据转换,与2012年变更数据库中地类图斑中耕地层套合,将新一轮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层界线落实到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确定基本农田位置、范围、地类等。

图2 基本农田保护片(块)提取技术流程图

2.3.2 形成基本农田图斑层数据

由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与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层叠加提取获得。

图3 基本农田保护图斑提取技术流程图

2.3.3 补充数据库基本农田土地质量等级信息

质量等级信息采用已有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逐一落实基本农田图斑对应的质量等级信息,填写基本农田图斑属性结构表的质量等级代码和利用等指数。

在划定过程中,应综合评价调出、调入基本农田的质量等级信息,确保调入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级不低于调出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级,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的质量等级信息。

平均等指数计算公式:

>

式中:K1 ――划出基本农田的平均等指数;

K2 ――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的平均等指数;

Ki――第i个划出基本农田图斑的利用等指数;

Si――第i个划出基本农田图斑的面积;

Kj――第j个划入基本农田图斑的利用等指数;

Sj――第j个划入基本农田图斑的面积。

根据平均等指数,按照农用地分等确定的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划出、划入基本农田的平均质量等级。

2.3.4 补充数据库基本农田分户承包情况

确定基本农田分户面积。基本农田图斑上图以后,根据基本农田图斑的净耕地面积,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面积为权重,采用面积平差的方法将耕地图斑面积分配到各承包户,落实各承包户保护基本农田的空间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等信息。

2.3.5 加注基本农田界桩和标志牌设立的信息

每个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一个标志牌,标志牌设置在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处,尽可能靠近居民点或交通要道。保护区边界拐点处立界桩。对标志牌和界桩进行定位,统一进行编号,并录入基本农田属性信息(界桩点号、界桩类型代码、界桩点类型代码)。

3 数据库成果与综合评价利用分析

3.1 划定区基本农田分布情况分析

划定区基本农田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从图可看出,官渡镇、庙宇镇、铜鼓镇、福田镇、大昌镇、双龙镇基本农田占全县总面积较高,分别为11.68%、8.14%、7.09%、7.07%、6.94%、6.24%。

3.2 划定区基本农田质量分析

运用巫山县农用地分等成果,采用坐标转换、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基本农田图斑进行了质量等级赋值。巫山县基本农田质量等级按最低(Ⅱ等级)、最高(Ⅻ等级)分布。根据巫山县质量分布情况,设定Ⅹ-Ⅻ等为巫山县的优质基本农田, Ⅴ-Ⅸ等为巫山县的中等质量基本农田,Ⅱ-Ⅳ等别为巫山县较劣质基本农田。

全县质量等级较劣的基本农田占到了该县基本农田面积的34.28%,全县质量中等的基本农田占到了该县基本农田面积的60.30%,而质量较优的基本农田占到了该县基本农田面积的5.42%,中等质量的基本农田较多。平河乡、福田镇、双龙镇、官渡镇、庙宇镇、大昌镇分布着质量较好的基本农田。

4 结语

基本农田数据库建成后,使基本农田图斑空间位置与承包人、承包面积统一起来。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户,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巨大进步。同时可以根据具体地块和承包人姓名,进行数据查询和汇总,为基本农田的管理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方式。另外,通过建立的基本农田数据库可以方便的分析基本农田分布情况以及质量状况,对基本农田保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对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结构,保证耕地占卜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2009.

[2]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0.

篇10

*年全镇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努力推动我镇农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178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6116吨。

大春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攻单产、科技避灾争主动、优化结构提品质、产业化经营增效益、实现增产又增收”的思路,稳定提高水稻,主攻旱粮生产,突出抓好玉米,大力发展马铃薯,积极扩种大豆,增加精细蔬菜,大抓名特水果。计划全镇大春粮食总产达到16116吨;蔬菜产量12640吨;力争大春季为全镇农民人均增收20元以上。

二、落实关键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一)采取多种途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禁非法乱占滥用耕地。同时,在依靠科技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上狠下功夫。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蓄水情况,采取分段育秧,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实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计多栽水稻;通过改制复种和“三田”改旱,在大抓春玉米的同时扩大二季玉米和增种田坎玉米,稳定玉米播种面积;通过改制复种、大搞“增种”增加红苕面积;要通过调整作物结构扩种马铃薯,充分利用旱地预留空行增种马铃薯;要通过推广“麦/玉/豆”种植新模式和春玉米间作冬大豆以及利用果园、田边地角等扩大大豆面积。通过上述途径,力争*年全镇大春粮食面积稳定在50178亩左右,其中水稻11870亩、玉米19216亩、红苕15767亩、马铃薯1494亩、其它(豆类)1831亩。

(二)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水平。以“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为契机,在全镇扎实开展“66422”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即集中成片建立亩产600公斤水稻、600公斤玉米、400公斤小麦、200公斤油菜、2000公斤马铃薯(鲜薯)的千亩展示片,集成创新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增产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

(三)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始终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旱、积极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继续切实抓好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七个以”制旱措施的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强化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检疫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阻截与控制,加强村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设,狠抓重大病虫害有效防控。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切实搞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确保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治面积的95%以上,重大新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病虫草鼠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三、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从实用技术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农民素质提升三个方面强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力争在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集约化、轻简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有机融合,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等“五入户”,扩大实用技术覆盖面。

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切实加强中低产田造,强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渠系配套、农田节水、地力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的地力水平和产出能力。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省“金土地”工程等项目,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和省“育土工程”项目,为农户提供无偿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实施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项目、稻田保护性耕作项目和地力培肥项目,示范推广稻田秸秆还田免耕技术。

五、以农村能源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和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推广“猪—沼—果(菜、茶、粮等)”能源生态模式,发展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工程试点,在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建设与养殖规模匹配的沼气工程。在污水管网难以覆盖的区域、农民社区、农家乐和农村中小学兴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六、推进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篇11

第二,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协调运作,积极推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全面完成土地更新大调查工作,启动并抓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继续推动城镇地籍调查,加快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按照省政府批复意见,认真做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公布和实施;积极协调做好鸡讷公路*段、松花江防洪江堤和工业园区用地的补偿安置工作;高效快捷办理城镇建设所需各项用地审批工作,做到及时依法供地,确保重点工程和项目顺利建设实施。

第三,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强耕地保护,积极推进标准化农田建设。进一步落实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科学合理地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审批用地和实际发生用地的双重责任内容,提高占补平衡能力,坚决做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从源头上把好耕地保护总闸门。积极做好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尽快完成祥顺、*镇桦树土地整理项目的收尾工程,高标准实施浓河基本农田整理和浓河、富林土地整理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标准化农田建设水平,以旱涝两类中低产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改善农田面积1.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8万亩,新增水田面积10万亩,打造一批标准化农田和特色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扩大标准化农田建设规模,促进耕地质量和产能大幅提升。

第四,围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化治理,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做好铧子山地质公园项目立项报批,完成省厅投资114万元的凤山镇杨木顶矿产勘查工作和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开展矿产资源整治工作,加强矿产开发监管和储量动态监测,对现有矿山资源有偿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严禁工艺落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矿山企业进入资源开发领域,进一步落实科学的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方式,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于20*年交通工作,将突出“四个重点”力争实现“四个突破”

第一,突出以“二路一桥”建设为重点,抓好协调运作,力争在县域交通环境改善上实现新突破。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势,尽快完成鸡讷公路*段施工区内的电力、通讯、房屋等设施的拆迁及补偿工作,确保工程顺利施工;积极运作哈肇公路*境东段的立项,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主动配合省公路部门,推进松花江公路大桥建设,克服一切阻力和障碍,确保工程建设顺畅。

第二,突出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抓好通畅工程,力争在通村公路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全面完成通村公路19项32.4公里的建设任务,严把招投标关选好施工队伍,严格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切实把通村公路建成“民心”工程。

篇12

二、坚持围绕促进工业崛起,着力加强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几年来,我局坚持围绕全市项目建设,采取了超前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的措施,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是加强了工业园区立项的申报工作,园区规划工作得到省厅批准,成为全省县级工业园区规模最大的一个。二是严格执行省、市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完成了省道小佳河至忠仁公路宏胜至富锦段建设项目、富锦市二龙山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富锦市供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和同哈公路大榆树至富锦段改扩建工程等4个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预审的申报、组卷报批工作,为项目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加强了建设用地管理审批规范化建设,完善了用地审批流程,规范了用地审批手续。全市共审批各类建设用地907宗,面积255.27公顷。为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

三、坚持围绕节约集约用地,着力抓好利用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土地收益

篇13

关键词 :兵团第七师;配方施肥;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部分地区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严重,不仅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且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直接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对于提高作物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兵团农七师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机构,开展种植业时间长达50余年,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七师大力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和科学施肥推荐,建立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体系。通过对耕地地力的准确评价,实现了合理用肥和科学施肥,真正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农业[1]。笔者对七师农田建设及施肥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同行参考。

1对土壤改良利用的建议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健全耕地养护管理法规体系,依法加强耕地地力建设与保养管理。同时,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对土壤施肥的建议

2.1有机肥的施用

七师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多数耕地土壤质地粘重,通气性差,相对土壤有机质矿化水平较低,应加强秸秆还田和有机培肥措施,以促进土壤有机质更新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2氮肥的施用

对氮含量较高和土质较粘重的土壤,氮肥应在作物生育中、前期集中施入,后期根据作物生长状况进行适当补充。砂土和砂壤土,氮肥应在全层深施肥的基础上,结合灌水分期多次施入。

2.3磷肥的施用

高磷土壤适当控制磷肥施用量,中、低水平土壤以全层深施为主。作物生育期内,可根据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适量追施。

2.4钾肥的施用

七师农田钾含量较高,钾肥的投入应根据作物种类、肥效试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施用。

2.5微肥的施用

铁、锰、锌等微肥由于受土壤pH值、灌水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应结合植物营养诊断结果进行叶面喷施。

硼在土壤中的含量与植物体的吸收量相关性较高,可根据土壤有效硼含量及作物种类适量施硼。

3对标准化农田建设的建议

3.1加强耕地地力调查和养分监测

按照《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对耕地地力和养分的调查监测工作,建立师团耕地地力数据库系统,并注重定期更新和升级,以满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要求,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3.2健全团场耕地质量管理机构和技术体系

要建立健全团场耕地质量管理机构,以主管农业和耕地的团领导为组长,农业、土管、财务等主管领导为主要成员,全面负责团场耕地质量的管理技术推广工作;同时要广泛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建立功能齐全的化验机构和测土施肥技术体系,做好耕地质量定期调查、监测和技术推广工作,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实效。

3.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养地基金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