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实践

篇1

二、何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

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它是学生在正式学习的过程中,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再回到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这和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所以我们称为“翻转课堂”,并迅速流传开来。有小学数学,高中化学,高中生物,大学微积分,大学体育课等各种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三、经典模型

随着翻转课堂的实践者越来越多,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归纳出以下五类经典模型。

1.林地公园高中模型

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K12(12年制基础教育的简称)学校率先创立了经典的翻转课堂模型,把观看在线教学视频或教学DVD作为家庭作业,把本该是家庭作业的练习题放在课堂完成,在课堂上,还加入了探究活动和实验室任务。

2.可汗学院模型

可汗学院与美国加州洛斯拉图斯学区合作,利用其广受欢迎的教学视频和其开发的课堂练习系统进行翻转课堂实践。其中,最大的特点,是课堂练习系统能快速捕捉到学生被问题卡住,教师能及时给予帮助。同时,还引用奖励机制。

3.河畔联合学期模型

美国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的翻转课堂的亮点是采用了数字化互动教材。这套用于试验的代数I的互动教材,融合了丰富的媒体材料,如3D动画和视频等,还结合了笔记,交流与分享功能。与传统的翻转课堂相比,互动教材更加节约教师的时间,吸引学生。

4.哈弗大学模型

在哈弗大学艾克里・马祖尔博士提出翻转学习和同伴互助教学方法的结合模型,其要点是:在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播客,阅读文章做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反映出所学的知识,组织问题并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接下去,学生登录社交网站,发表问题。然后,教师对各种问题进行组织整理,有针对性准备教学设计和课堂学习材料,学生懂的内容就不重复。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相互质疑,并协作回答质疑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聆听对话或参与到有需要的个人和小组。

5.斯坦福大学模型

斯坦福大学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讲座视频搬到网上就跟传统课堂一样乏味,因此,大约每15分钟,会弹出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此外,在实验中还增加了社交媒体,允许学生互相提问,快速回答。

四、教学实践优势

翻转课堂为什么流行,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近几年对高等数学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其中的原因。

1.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翻转课堂正好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翻转课堂解放了课堂时间,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创造出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质疑。而老师只是学生身边的“教练”。

2.让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生,特别是大一的新生,他们的兴趣大部分在社团,而社团活动有时候会与上课时间冲突,有些学生就会放弃上课,如何让这些课外活动丰富的学生随时抓紧时间学习呢?翻转课堂就做到了,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工具(智能手机,电脑),随时观看教学视频,同时也让学习有困难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反复学习。翻转课堂承认了学生的不同,并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每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学习。

3.增加了课堂互动,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课堂中减少了教师的讲解,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在课堂上,当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教师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指令。教师的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是着力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完成繁忙的工作。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无论翻转课堂还是传统课堂,适合是最好的。翻转课堂比较适合小班教学,人数越少越容易掌控,而大班(3~4个行政班)就比较合适用传统课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一定每节课都是翻转课堂的模式。在整个学年中,我们是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结合使用的。

篇2

一、探究式课堂概述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与方法,对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形成于发展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加强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1.课题新颖,激发兴趣

一个新颖独特的课题名称或者提问方式,能够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能够聚精会神的进行课堂内容的听讲。当在《小数乘以或除以10,100,1000……》一课时的学习时,教室可以这样的引出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数点搬家的游戏,”学生们听到小数点搬家,立刻就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小数点怎么搬家?小数点为什么搬家?搬向哪里?众多的问题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浮现,自然就会认真听讲。

2.利用资源、扩展思维

生活是教学中的最大课堂,生活中有无穷尽的东西可以被利用,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引发思考。数学教学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转化,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操场、树木、体育器材等多种物体进行周长的测量,从而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3.增强体验,引发探究

对于一些比较开放性的习题,要不断进行多种方式的尝试,增加学生们的体验感,从而是学生理解更深刻,见解更独到。在五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有通过装满水且规格大小明确的玻璃容器,计算出一些不规则石块体积的应用计算题。教师通过具体实验的方式,启发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计算。课前准备好石块、水、玻璃容器、量尺,学生们自由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有的同学先把石块玻璃容器,然后再倒入水,然后再把石块拿出,分别量出石块拿出前后的水面高度;而有的同学则是先把容器注满水,然后放入石块,分别两处石块放入前、后水面的高度。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实验方式,都可计算出石块的体积,通过这个实验不仅使学生们懂得了石块体积的计算原理,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还加强了学生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们之间的团结协作。

结束语: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很多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应用。目前,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领域的应用不够完善,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与突破,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实现学习的长远发展。

篇3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抽离出数学问题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情趣课堂教学环境,培养探索精神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进行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间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对学生倾注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时代的需要。过去的高中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要求偏高,知识面窄,必学内容中除集合思想有所变化外,其他的基本上是17世纪以前的代数和几何内容,现在发达国家的高中数学教授概率、微积分初步,以及有广泛应用的向量和初级统计学内容,因此国内数学教育需要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时代,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大发展,它的全方位渗透,正日益转化为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需要学生予以重视。

篇4

体验提炼:在借鉴中提高

笔者在学习和借鉴中探索出了“五步自主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即确定目标、预习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提高。一是确定目标。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分类科学制订教学案。二是预习自学。只有预习得充分,展示才会更精彩。三是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代表性问题、共性问题分解到各小组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四是交流展示。交流展示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清晰脉络,必须依据教材知识顺序展开,做到系统化。五是反馈提高。此环节是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提高。

篇5

关键词 MOOC;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大学教学

MOOC(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教育资源.作为普通高校教师,如何有计划、有组织的利用MOOC优质资源,将MOOC课程和传统的大学教育结合,发挥两者的优势?是当前的重要问题。Coursera平台创始人Andrew Ng提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概念,即学生自行在家或者任何地方通过网络上课学习,然后在教室(或发展成熟的广义平台)集中互动。实现传统教育“以教师授课为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观念转变。纵览当前国内教育杂志,多数文章对MOOC做了在概念、运营模式及对国内教育的影响上做了形式化的介绍[1]。少数以学习者的身份对MOOC进行体验学习,作者借助大学公共选修课平台,将MOOC课程引入大学课堂,进行了翻转课堂实践性教学研究。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作者开设了《MOOC翻转课堂——化学品与健康课程》全校公选课程(编号B1700156)。采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Dr. Latshaw与Dr. Resnick两位教师在Coursera平台开设的“Chemicals and Health”课程为教学内容。课程持续六周,学习内容由多个10~20分钟的短视频构成,每周学习视频总长在60~90分钟之间。教学过程中采用课下学习、课上讨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要求学生在Coursera平台注册选课, 课下按时完成学习, 课堂上由老师梳理课程知识要点,讨论学生课下学习碰到的专业问题。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课堂讨论与知识的归纳总结。

2翻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

翻转课堂教学采取MOOC平台上的考核方式, 课程共六次作业, 要求当周完成并提交答案。课程采用全新同辈评分(Peer grading)模式, 即借助平台的新功能, 让学习者之间相互评分, 取均值为总成绩。课程结束后,成绩者合格将得到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成绩优异者会得到杰出结业证书。

3教学效果与课堂调查

六周课程结束后,在选修本课程的170名学生中,有38人成绩合格获得结业证书,其中4人因成绩出色而获得杰出结业证书。据科技网站Recode报道,全球学习者MOOC平均结课率为5%。对于大部分首次接触MOOC课程的学生,“Chemicals and Health”课程的结课率提高到至22%,显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巨大优势。在课堂上,我们还进行一系列问题调查,调查选修本课程的170名同学,着重调查学生们的学习条件、学习动力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对比差异,回收145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85%。结果如图1所示。

图1中结果如下:(A)仅有5%的同学在接触本课程前对MOOC有了解;(B)有61%同学认为自己英语水平不足是学习英文MOOC课程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英语水平有所提升后,作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带领下MOOC课程的结课率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C)有9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大于1小时,甚至3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大部分时用于网上社交与视频观看. 表明在部分学生有充实的课余时间;(D)34%的同学愿意每周抽出超过2小时的时间学习MOOC课程;(E)而有52%的同学表示每周可以花费1~2个小时学习MOOC. 能平时的上网娱乐时间转化为MOOC学习,表明翻转课堂下的MOOC课程已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F)本课程结束后,92%的同学表示会继续学习其它课程;(G)68%的同学已经将MOOC课程推荐给自己的同学与好友;(H)93%的同学认为通过MOOC课程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知识,并在就业过程中提供优势。大部分学生认为MOOC平台的课程在授课方式多样化、内容充实方面都优于传统课堂教学。

总体来讲,本次翻转课堂教学取得在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4MOOC应用的讨论

近年来,多所大学都积极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等[2],截止2015年3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汇集课程教学视频多达14000多门。然而,如此多的精品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远小于刚刚兴起的MOOC。究其原因,国内网络教育平台课程的理念与设计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相互学习与讨论的必要性,忽视了学习者之间交流平台的建设。精品课程没有提供明确的学习预期与目标,没有正式的考核, 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负责上传课程视频平平台. 同MOOC课程相比, 精品课程单次视频时间多数超过40分钟,知识点间没有明确界限,易造成学生惰学。MOOC与国内精品网络课程另外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全新的考核方式——同辈评分。同辈评分减轻教师考核学生成绩的负担,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与比较的机会[3]。同辈评分不仅解决了大规模学习者的评分问题, 同时帮助学生从其他学习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反馈意见及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是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所不能提供的[3]。

社交媒体时代, 学生往往关注的MOOC平台中知名的大学的课程。很明显,一些地方性高校如何应对此轮教育信息化、规模化、社交化的浪潮带来的冲击,在传统教育与扮演何种角色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4]。在不增加办学经费情况下,翻转教学模式将名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与大学传统课堂相结合,为普通高校学生(如一些农林院校)提供了接触世界名校教育资源的窗口,同时也提高高校教师的知识与教学水平,有一举多得的效果。作者选择了公共选修课作为的翻转课堂教学的尝试,若引入MOOC平台上优质课程进入专业基础课教育,将对普通高校现有教学质量的改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演绎推断能力和接受能力,以教师授课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MOOC课程的交互式练习与同辈评分机制,让学习者摆脱了传统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提供学习材料和灌输学习的局限,鼓励学习者相互辅导。翻转课堂教学将两者优点结合,充分利用MOOC线上与线下共同学习的课程组织方式,围绕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和外界环境都为学生服务,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利用好MOOC平台资源,对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高等院校的自身发展与学生素质提高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牧,杨成.翻转课堂学习评价的研究综述[J].科技视界,2015:27-28.

[2]段玉玺,江红霞,李竹林,刘文奎,左树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55-57.

篇6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篇7

一、心灵沟通、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2.合理评价,获得信赖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包括大师作品、老师作品和学生作品等)过程中,或针对自己与他人的创作情况、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美术文化现象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讲出并不断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美术活动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及时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构起新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时时增强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并长久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手工制作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在教学《淅沥的小雨》(人教版一上)时,恰巧外面下起了小雨。教师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由于教师能根据活动目标和学生需求,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了天气资源。在真实鲜活的活动情景中,学生与雨点们零距离亲密接触、真诚“对话”,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真实、丰富、细腻。这是任何人为的高超手段创设的情境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经意犯下的一些错误。只要我们多动脑子,这些“美丽”的错误就会变成更具影响力、更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生动鲜活的可贵资源。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精心创作、表达情感

篇8

我国高效课堂教学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并且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生命力。

一、课堂时间利用率

时间利用率非常容易误导教师的认知,单纯从字面理解含义,应当是低投入高回报,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灌输知识,提高学习收益率。但是高效教学时间利用率不是依靠单教学效率决定的,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教学概念,就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紧凑,虽然知识含量增大,但是忽略了教学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高效教学其根本含义是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培养学生心智、情感、思维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需要运用以下措施。

(一)重视课前预设

课堂高效性需要科学的教学理念作为支撑,十分依赖课前备课。教师需要仔细钻研教材,从客观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经验,针对学生的爱好与需求制定课程计划。教师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可以制定出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并且在学习与创新上加大投入,提前准备重点难点讲解方法。通过严密的课堂计划,才能使课堂效果完全发挥出来,得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加强课后总结

教学遵循感性原则,但是提升目标却是理性认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认知活动,将理性认知灵活应用到生活与实践之中。教师需要在课程完成后,进行评价总结,并且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统计,对课堂教学过程反思并批评,从客观角度评价教学优势或者缺点,做到课堂高效、有序。

二、多样化教学追求

高效课堂的理念与策略就是多元化教学,也是教师追求的价值。课程是一门科学的艺术手段,它具有独特的体系与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性。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必须通过教师运作,通过正确的策略来提高小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提高学生集中力。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才是课堂学习效率的保障,丰富的课堂形式,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难点。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各种课堂活动,学生的确十分活跃,唱歌、讨论、做游戏,丰富多彩。虽然课堂气氛良好,学生全部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但是从教学成果来看,学生并没有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明确目标,突出课程重点,活动内容应当与课程有一定联系,学生需要通过思考来掌握知识内容。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明显的特点,就无法展示出教学的灵魂,只有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活动,才可以激发学生潜能,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也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决策者。教师通过课堂实践确立教学大局观,完成高效课堂向魅力课堂的转变,这也是未来教育者需要积极探讨的主要问题。

篇9

网页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一项基础课程。本文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指导,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探索。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翻转课堂具有如下特点。

1.便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传统课堂“一对多”授课方式导致教师难以全面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学生实际水平而言,教学过程通常只对一部分学生有效,存在学生“吃不饱”或“吃不消”的问题。而翻转课堂将知识的初步学习安排在课外,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能够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掌握。如此一来,学生可以自主对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无“一言堂”“一刀切”等问题出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翻转课堂氛围宽松,学生可以利用视频资源进行预习,改变了传统预习过程的单调、呆板,生动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外,翻转课堂还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信息,学生可利用平台获取课外延伸知识,拓展了视野。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初步学习阶段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进度、选取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对学习实践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

教师应注重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分发诸如教学视频、学习手册等材料,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明确学习难点与疑点;在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老师答疑解惑、师生共同探究等一系列互动活动,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动态网页设计为例。教师应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构建网络化的动态网页过程进行设计。一方面,对课程教学资源库进行设计,主要涉及学生自学指导书、设计知识点图谱等内容。在知识点图谱中,要求各节点分别对应各个项目知识点、微课教学视频,以此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对检测学习效果的练习项目进行设计,要求其能使学生结合自学指导书、微视频等自主解决,辅助其完成自主学习过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课前知识点自主学习、课中答疑与测试练习、课后评价等内容。

1.课前知识点自主学习。在上课前,教师必须结合课程知识图谱,向大家布置相应的动态网页设计任务,指导大家到动态网页设计网络空间课堂,对所需要的自学指导资料、课程知识点图谱等进行下载,要求结合图谱找到相应的视频,辅助自我学习。为了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师设计类似的练习项目,让学生自主完成,明确自己的疑点难点问题。

2.课中答疑与测试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应明确知识点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进行答疑、解惑,指导大家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练习。同时,教师提出部分问题,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思考。

3.课后评价。课程结束后,需要对项目的练习效果进行评价。为检验其知识掌握情况,应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作为基本单位,使学生自行选取一个网站主题,对动态网页进行设计;在课程结束之后,不同小组成员对自己小组的设计作品进行汇报、展示,并对作品加以评价。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还可设计综合实训项目,将其分组,每组7~8人。结合学生情况,使其根据自我兴趣自由进行项目选择,通过制作班级网站,作为实训项目。各小组对网站所涉及的不同子主题网站进行设计,包括班级主页、文学、新闻、相册、留言等。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不仅实践性强,而且极具创造性、时代性。应注重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引入翻转课堂等新型方法,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全过程,提高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作者:金灿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丹青.项目教学法在动态网络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应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2):267-270.

篇10

1 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入手,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1.1 把握好讲读篇目。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实验教材”,选编者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并非篇篇皆上品,面对广大师生的不同口味,教学篇目只能成为一定范围的参考目录。我们可以采取自主灵活的办法.由学生自由取舍,老师根据学生的喜好与意愿教读,做到去粗取精(文字美);去难取简(内容易);去远取近(年代近),最大限度保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都是谈论“人生与理想”这个主题,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偏小,对理想、对人生大问题的理解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我们重点教读第一单元的课文时,只联系学生自己的体会谈认识,让理想之花悄悄开放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第二单元的《理想》、《我的信念》两篇文章则作略读处理。关于理想的大问题会随着以后的人生教育不断灌输。同样是文言文,《山市》就较《〈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难度大,信息量繁杂,我们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弱化前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探讨课文中,课堂气氛热烈,情绪高涨,效果显著。

1.2 还课堂时间给学生,改变课堂由老师一人唱戏的局面。实施点拨、辅导、落实,使知识在学生主动求索中完成,具体时间大约在15-30分钟之间。例如,第四单元《看云识天气》、第五单元《羚羊木雕》只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课堂教学的时间基本在学生们手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志,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培养了生们的辩证思维。

1.3 学会倾听,尊重不同同学的不同信息。对有疑义的理解要鼓励并真诚地探讨,不要一棍子打死。倾听实际上是平等对待学生;是在潜意识鼓励学生;倾听更能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把倾听学生当作一门教学艺术,就会让学生智慧之花满堂开放。

2 从授课方式入手,加强师生互动关系,保持动态的良流

2.1 变常规教学自读、讲读课为讨论课、辩论课,组成师与生、生与生双方的对垒,进行研讨性学习,讨论的问题根据课型的不同而设置。大胆开放课堂阵地,变化教学方式,不要把自己只当老师,而是当做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平等伙伴。

2.2 常规教材中辅以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中借助校院网络教室的方便快捷的优势资源,尽量把常规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把枯燥的课堂变为生动活泼的乐园。加宽加深知识范畴,极大地丰富教学信息。

2.3 社会实践课的展开,也极大丰富教学的多样性,具体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合作精神。如周末收集资料、与父母讨论《羚羊木雕》中的该送与不该送,该还与不还;如何处理得当等问题;学-生看秋景后的作文,有城市美景;有效外秋色;有故乡秋天的回忆。篇篇精彩,段段传情。实践出激情,文章自然充实有趣。

3 从作文训练手段、方式入手,使知识落实并升华,真正成为一种技能――识辨生活,介入社会,并能获取知识的技能

篇11

误区一:把课堂对话简单理解为“满堂问,满堂答”,课堂提问过于频繁,缺乏针对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其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状态。问题的有效创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有效策略。但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所谓的“活力四射”,整节课频繁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从而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限制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行灌输,另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

误区二:过于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课堂教学的朴实,“哗”而不实。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兴奋度,确实是很有帮助的。但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趣味性,一堂课以故事趣闻开头,以诗歌散文结尾,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缭乱,成了名副其实的“表演课”,忽视了教学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这样的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课堂气氛虽然热烈,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学生全不知道,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完成,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当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误区三:片面强调能力培养,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忽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新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似乎没有了以往的系统性,使有些教师认为,课改的重点就是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淡化生物知识的教学。其次,新课程教学中,又倡导师生互动,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无形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弱化。再次,高考试题更强调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就使一些教师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轻视知识的念头。

误区四: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主流。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在很多人眼里就成了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就不能体现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忙于在各个小组间转悠,课堂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如果问题过于简单,答案过于明显,则开展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从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学生养成散漫的习惯,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原生态资源、情境处理不当,从而使课堂成了学生的“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这种教学,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甚至排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要想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恐怕是“痴人说梦”。

误区五: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手段,使辅助教学成了代替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大容量等优点。但任何事物如果一过头,就会走向其反面。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吸引力,滥用多媒体教学,以玩弄技术假冒新理念的践行者。在他们看来,一堂好课必须用现代教学设备才能体现出来。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要的讲授、点拨、组织讨论和指导基础练习仍不失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若舍本求末,则“辅助”成为贯穿课堂的“主教”,课堂就成了场景观摩课。因此,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一定要结合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才能相得益彰,否则会喧宾夺主,反而使课堂变得低效。

篇12

一、课前“软设计”,预设学情

课堂教学是以学会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已知出发。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课前备课时教师要有“软设计”的意识,既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各异的学习需求,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如在高三阶段教学中,教师安排听力时需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学情,设想学生对环节的反应,结合会考的需求和高考转变的实际,考虑听力的内容,而把课文内的听力变换成泛读或其他。活用教材时要考虑从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新起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知识的出发点。

二、课堂生成,激活机智

由于教学进度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的客观存在,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表现在课堂上是师生间动态地交互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学不应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要摆脱既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与学生共建学习的互动网络,生成鲜活有力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要真正达到这种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鼓励学生先开口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

教学新知前,笔者经常先拟这样的问题:What have you known about...?What don’t you know?What do you like to know?等,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的预知,这样可以使教师对学生业已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能做到“胸中有人”,较好地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

2.在课堂上合理巧用学生的话语中生成――灵活调整,出其不意。

在课堂上,学生回答时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也有一些“异言怪举”,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使人印象深刻的闪光点、积极面。教师通过捕捉学生中有意义的话,“接话茬”,由此及彼,顺势生成“趁热打铁”新教学思路。在教授上册第五单元The Silver Screen的brainstorm阶段,就有较多的学生提到超级女生及李宇春等,笔者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循循诱导,“To be honest,I like them as well,we can learn a lot from them.”然后结合postreading中的Exericise 2,讨论“What characteristic do you appreciate?”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3.在顺着学生的错误中生成――将错就错,顺势挖掘。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应该引导点拨,引出正确想法,提高表达水平,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生动体现。在教育上册定语从句(I)时,有两位学生分别造出“I have a brother who works as a teacher.” 和“I have a brother,he works as a teacher.”两个句子。笔者顺着第二个学生的思路,适时地引导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一些基本点,并与限制性从句在结构、表达、中英文翻译的异同上加以比较,效果较好。

4.在学生善问中生成――延伸升华,深化思路。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互活动,它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要有启思的魅力,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教授下册The Merchant in Venice时,学生对Shylock 抱有同情的看法,笔者顺着他的思路延伸下去,要求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的教学三条化点,加深对文章“Mercy brings good”和“Justice”的认同,较好地落实了“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的教学观。

三、课后践行反思

篇13

1.以生为本,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正是因为这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方式,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教学的效果十分低下。新课程改革扭转了这种局面,强调以生为本开展教学的重要性,促进了教学相长,实现了学生的发展。例如,过去对于初中地理课的教学是这样的:教师在讲台上“一言堂”,给学生灌输知识点,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是这样的:教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或是创造一种奇妙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所描述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是地理知识点,然后开展相关的教学,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针对教学问题开展讨论和研究,鼓励学生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展示交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更锻炼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交流互动、自我展示的能力。可见,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所以,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

2.优化教学,用兴趣激活地理课堂

以生为本的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东方之珠——香港——澳门”这一课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和香港、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们感受独特的教学魅力,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课堂。

3.借助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看的是学生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得到了什么。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只有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比如,在八年级地理第三章关于“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然资源,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多种物体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类,并要求小组成员说出分类的依据。通过小组活动,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可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值得我们借鉴。

4.开展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