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项目申报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项目申报中绩效意识不够强烈为加强国资预算管理,财政部组织开展了2008-2011年中央国资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并从2012年起试行国资预算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这些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促使企业在申请预算时要增强绩效意识,依据职责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准确计算达成目标所需的资金,谨慎申请资金,力求避免浪费,在申报项目时应当报送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但从实践看,多数项目申报单位还未树立绩效理念,未将预算申请同支出效益同步考虑,在申报项目时未申报绩效目标、未提供相对具体可衡量的绩效指标,重投入申请、轻效益评价,导致一些项目效益衡量无依据,项目完工后无效益。
二、基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视角的项目申报建议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把绩效管理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结合,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其中,预算绩效目标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预算安排的前提和主要依据,而这一工作主要集中在项目申报环节。基于此,对企业申报项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企业发展战略引领按照现行项目申报条件要求,企业立足于自身职能履行和事业发展需要申请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符合国有资本预算资金支持的方向和供给范围。企业立足于经济结构布局调整和农业产业发展,强化企业发展战略、阶段目标和发展步骤对项目申报的引领指向作用,要在国家、区域经济、行业发展中,找准参与重要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机遇,在企业阶段发展目标实现和同业先进水平的对比中,找准巩固和突出自身优势产业抓手,弥补发展短板和不足。力求企业申报的项目,与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大战略相结合,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结合,与当前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结合。
(二)强化项目谋划和储备强化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企业发展理念,通盘考虑国资预算编制和企业发展战略及业务工作布局,努力将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营结构、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思路、措施项目化。根据所处行业、产品品种、生产环节的需要,构建功能性强、目标明确的项目,形成企业自身项目储备库,使国有资本向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安全的大项目、大事业集中,向垦区企业具有优势的行业、主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完善产业链条、能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前景广阔的行业集中,并通过项目的滚动申报实施,实现国资预算与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有机结合。
(三)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研究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证明其可行性和必要行,是项目能否立项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环节,也是对项目支出预算的事前管理和监督过程。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资预算资金年度支持重点方向,结合项目实施所需要的人员、资金、技术等相关条件,强化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论证研究,特别是要充分预估项目涉及到环评、基建招投标程序要求以及土地等资源调配的困难,充分预估经济发展形势、生产经营成本项目和主要产品价格、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篇2
项目承办单位和项目投资者的有关情况。即:生产经营内容、生产经营规模、产品销售情况、年上缴税额、自有资金数额、债权债务情况等。
兴办外商投资项目要简述:
(1)合营各方概况,即:合营各方名称、法定地址、法定代表国籍及姓名、资金实力、技术力量等。
(2)合营方式(注明合资、合作、独资)。
(3)合营年限。
(4)经营范围。
(5)产品销售方向(内销或出口比例)。
简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技术引进项目,要简述技术引进内容(关键设备或技术专利)、拟引进技术设备水平及其国别和厂商。
产品技术水平及市场销售前景。
(二)项目建设初步选址及建设条件
项目建设拟选地址的地理位置、占地范围(四至范围)、占用土地类别(国有、集体所有)和数量、拟占土地的现状及现有使用者的基本情况。
如果不指定建设地点,要提出对占地的基本要求。
项目建设条件。简述能源供应条件、主要原材料供应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条件及实现上述条件的初步设想。需进行地上建筑物拆迁的项目,要提出拆迁安置初步方案。
(三)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生产性项目要提出主要产品品种、生产工艺及生产能力;非生产项目要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说明其规模,如旅馆、宾馆项目要说明有多少客房、多少床位;房地产开发项目要说明拟建的建筑物类别及数量;成片开发建设的小区要说明小区的主要功能、建筑容积率等。
总建筑面积及主要单项工程的建筑面积。
(四)环境影响
一般民用建筑项目不写,其他非工业生产项目简写。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额。技术引进项目要说明进口技术设备使用外汇数额,建设费用和购置国内设备所需人民币数额;外商投资企业要说明总投资额、注册资本数额、合营各方投入注册资本的比例、出资方式及利润分配方式。
资金来源。利用银行贷款的项目要将注设期间的贷款利息计入总投资内。
利用外资项目要说明外汇平衡方式和外汇偿还办法。
(六)建设进度初步设想。
(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算。
(八)结论。
(九)附件
建设项目拟选位置地形图(城近郊区比例尺为1:XX;远郊区县比例尺为1:10000)。标明项目建设占地范围和占地范围内及附近地区地上建筑物现状。
在自有地皮上建设,要附市规划部门对项目建设初步选址意见(规划要点或其它文件)。
国家限止发展的或按国家及市政府规定需要先由行业主管部门签署意见的项目,要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签署的审查意见。
外商投资项目要附以下材料
(1)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外商资信证明材料。
(2)合营各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3)合营各方签署的合营意向书(境内单位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两个或两个以上境内单位合建的项目要附以下材料
(1)合建各方签署的意向书(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2)合建各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其他附件材料。
篇3
1基本情况
1.1申报科室分布情况
此次提交申报表的科室有23个,覆盖全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其中外科片区11个,内科片区2个,专科片区6个,医技片区4个,外科片区占比最高,为48%,专科片区占比第2,为26%,医技片区为17%,见图1。
1.2申报医疗项目类别情况
科室申报的医疗服务项目共119项,主要集中在治疗类、诊断类,占申报项目总数的78%。其中临床手术治疗、实验室诊断占比较高,分别为44%和34%,符合近年来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的良好形势。康复类、中医类申报项目数为0,这与近两年重庆市进行了康复、中医类部分项目的新增及调整有关,见图2。
2申报存在的问题
申报项目材料包括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立项申请表、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表、开展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的诊疗技术规范、购买仪器设备、辅助耗材、试剂等原始票据复印件、医疗机构对相关医疗技术内部审核意见等。因申报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所需材料多,填报内容专业,项目测算要求真实准确,科室参与申报的人员类别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申报政策理解不透彻
科室参与申报的人员类别不同,部分科室是科室秘书、一线医生、进修生在负责项目的申报,因未对政策进行深入了解,将现行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分解的项目,技术尚不成熟、仍属于科研实验阶段的项目或在《规范(2012年版)》中已有,因购置新仪器、新设备、新试剂发生功能的改进和增加,但其诊疗目的一致或不符合卫生经济学要求、性价比不合理的医疗服务项目提交上来,这部分项目在初审时直接予以退回,造成无效申报占比为48%。项目申报需要材料较多,申报人员准备不全,诊疗技术规范、仪器设备、耗材、试剂等原始票据缺失等。
2.2项目申报填写不规范
一些科室项目申报表填写经验不足,填写申报表时漏洞颇多。如项目名称填写不规范,直接以医疗器械名称作为项目名称,未按国内现行医学教科书中规范名称或我国临床习惯通用名称命名;项目编码直接套用已有项目编码,未根据项目编码中各字母和数字代表的不同含义进行科学编码;项目内容过于笼统,未将项目操作过程中常规使用的设备、设施及提供的技术服务内容规范描述清楚;除外内容填写不合理,将可供多人使用的药品作为除外内容;申报理由填写不符合要求,过于简洁或者长篇大论。
2.3项目成本测算不科学
负责科室项目申报的人员未直接参与临床诊疗,对诊疗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支出不清楚、不明白,采集不到实际成本数据,导致成本测算数据不准确、不真实;据了解,现各省市成本测算内容包括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品、水电消耗、人员工资、设备折旧费、设备维修费、间接费用等,总体缺乏合理的定价理论依据,一是定价主要考虑器械和耗材等物资消耗因素[2],未能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二是定价主要依靠专家咨询和参考周边省市价格,缺乏系统、科学的价格测算和形成机制[3]。
2.4项目审批周期长
现行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申报采用的是纸质申报,审批流程需要经过科室提交申报材料、医务处组织专家论证、物价部门收集数据进行成本测算、院处领导审签,再报送市价格主管部门审批、网上公示、印发文件等环节才能完成[4]。审批周期漫长,严重影响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的使用。
3建议
3.1建立国家统一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申报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受理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309号)[5]文件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受理条件、审核程序、审核时间、审核原则及内容和部门职责等工作规则,应进一步明确新增医疗项目的判断依据和立项要求,统一公开审核流程及审批回复时间,可建立由各医学会、专业学科代表、物价局、医疗保障局、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组成的医疗服务价格委员会,每年动态提议新增和调整修订项目[6],使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程序更高度规范、统一、有序与高效。
3.2科学严谨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模型
篇4
根据《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为了更好地发挥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的带动作用,切实推动1000个示范村建设,特制定2011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范围 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1000个示范村。
二、补助原则 一是上限控制。对示范村上报的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上限控制,并根据示范村大小、建设实际和原有条件等情况,适当确定补助额度。二是重点支持。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三是相对集中。申报项目要具备一定规模,避免出现项目投资过小、数量过多。每个村申报项目1个,最多不超过2个,排好顺序。四是尊重民意。按照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确定建设项目。五是奖优罚懒。对于地方投入大、乡村集体和农民主动投入、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的,给予适当资金倾斜。
三、补助项目目录 2011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共10类。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铺砖建设。二是桥涵建设。三是自来水工程建设。包括水源、泵房、管线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包括路边排水沟、屯内小河流两岸整治。五是清洁能源建设。兴建集中供气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省支持最高额度不超过70万元,不足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和村集体、农民自行筹措。六是休闲文化广场。包括场地整治、设施配备、宣传栏建设等。七是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包括垃圾堆放场所、垃圾处理场、垃圾转动车等。八是有线电视建设。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或建设卫星接收装置。九是农户围墙、大门改造。支持示范村改造农户围墙,统一格式,美观实用。十是太阳能路灯建设。
四、申报程序及要求 各示范村要按照村、乡(镇)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出2011年度具体建设项目,编制《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书》,经市、县两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签属意见后,分别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财政厅。申报材料以A4纸张尺寸双面打印或复印,左侧装订成册(勿超宽、超高),一式5份,示范村留存1份,市(州)和县(市、区)各存档备案1份,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各1份。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3月15日,逾期视为自动放弃。(省新农村办供稿)
篇5
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项目建设工程
二、项目实施单位:
县人民医院
三、项目性质:
改扩建
四、建设内容:
1、设备购置21台(套)160万元,其中:心电监护仪4台;除颤器2台;X光机(含床旁X光机1台)2台;B超机1台;心电图机2台;血液分析仪1台;尿液分析仪1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电解质分析仪1台;细菌分析仪1台;普通显微镜1台;水浴箱及离心机各1台;网络建设。2、病区土建180万元,其中:征用土地20亩。业务用房建筑总面积1800平方米,房屋设计方案、污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环保设施等应符合国家卫生防疫等部门有关规定。
五、计划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34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60万元,地方自筹80万元。
六、招投标方案
1、招标范围:本项目招标范围包括:建筑工程、主要设备等。
2、招标方式:本项目拟采用委托招标的组织形式,实行公开招标。公开招标按规定招标信息。
七、建设工期:
20__年3月—20__年12月
八、效益
篇6
相关意见建议请于6月24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jcs_zdxmc@most.cn。
附件:“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篇7
一、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建设与成效情况
1、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的建设与成效情况
化学化工实验中心于2009年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300万元,占地约6620平方米,服务全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覆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2个本科专业近千学生。
该中心经建设后,实验水平大幅提高,达到了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水平。仪器总台套数由408增至760,净增352台(套),所开出实验项目数由100项/年增至144项/年。年实际实验学时可达到1567学时,实验项目开出率可达100%,800元以上设备的利用率可达21.08%,实验室的利用率为49.99%。
同时,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出了很大作用,仅2012学年而言,利用项目建设成果,取得多项本科生创新实验和挑战杯竞赛奖项。
2、应用电子实验中心建设与成效情况
应用电子实验中心于2009年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300万元,应用电子实验中心利用专项资金共新建实验室3个,即“PLC应用基础实验室”、“电子设计与仿真综合实验室”和“DSP与嵌入式系统应用实验室”;扩建了实验室2个,即“电路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实验室”。
该专项资金的投入使应用电子实验中心被评为“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实验中心新开出实验360个,面向自动化等全校29个专业,每批次人数可达250人。应用电子实验项目新增验证性实验项目55个、设计性实验项目120个、综合性实验项目135个、创新性实验项目50个。创新性、设计性、提高性实验比率由投入前的10%提高到40%。实验开出率由建设前80%提高到100%,年实际实验学时可达到1894学时。本项目的建设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应用电子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其在建设后的历年电子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好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共建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但是笔者经过对多个共建项目实施进行调研和交流后发现,许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项目的实施效果打了折扣。
1、由于时间仓促,部分项目的申报论证不充分,事后也没有进行补充论证
从部分项目的申报方案和实施结果来看,由于时间仓促,部分项目的申报论证不充分。第一,从项目的申报方案和建设方案的对比来看,项目申报方案中的一些建设内容实际上学校不具备条件。第二,从项目的申报建设周期和实际建设周期来看,申报的建设周期基本上都是一年,但由于部分设备的采购多次出现流标等客观原因,实际上多数项目的建设周期都在三年以上。第三,从申报方案的建设人员和实际参与的建设人员来看,实际参与建设的人员与申报方案的建设人员变动较大。第四,从申报方案的设备采购清单和实际的采购清单来看,由于申报资金数目与国家下达经费差别较大,导致申报方案采购的设备和实际采购的设备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部分项目中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也缺乏详细的论证。如仪器设备采购对本学院工作任务来讲是否有必要,仪器设备每年工作量如何,仪器设备是否适用本学科,所选品牌、档次、规格、性能、价格及技术指标是否合理,仪器设备工作人员的配备是否能到位,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如何等缺乏详细论证。因此,根据项目的申报方案与建设方案不一致可以看出项目的申报有拼凑嫌疑,也存在明显的因时间仓促而去申报项目的现象,并且事后也未及时补充论证。
此外,从部分项目的申报方案来看,有些实验室申报建设目标的定位缺乏依据,也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如实验队伍的建设标准、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建设标准、实验设备与环境的建设标准和实验室的特色项目建设标准。同时,项目的申报未纳入学校、学院的发展规划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共建项目大额专项资金的投入可以使学科与科研实验平台得以系统建立,促进学科和实验室的建设。因此,项目的申报应纳入学校、学院的发展规划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而实际上有的共建项目的申报未纳入相关规划。
2、项目不具备的建设条件未提出,事后也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有些项目不具备的建设条件未及时提出,如实验室的场地和人员的配置不足等条件未提出。第一,有些实验室的场地不够。由于实验室的场地不够,导致实验室比较拥挤,甚至有些实验设备摆在走廊上,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第二,专职实验人员偏少。如应用电子实验中心有5个实验室,只有1个专职实验人员;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占地6620平方米,有6个分实验室,也只有2个专职实验人员。学院实验技术人员偏少且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直接导致仪器设备的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和使用能力大幅下降,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从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和科研效果。
3、项目管理重申报,轻验收,致使建设目标部分未实现
学校对各专项资金的申报比较重视,而专项资金获批并开始投入使用后,没有相关部门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进行期中、期末的检查,并且项目建设完成后也没有对照建设方案和建设标准进行组织验收和评估。由于缺乏检查、验收,以及论证不充分等原因,直接导致项目的优化教学科研队伍结构、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引入共享开放机制、改进管理运行办法等建设目标部分未实现。比如有些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基本趋于“内部经营”,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开放课题少,尚未建立起“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
4、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有待提高
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主要由教务处组织申报,资产处负责设备采购,财务处负责支付相关费用,学院负责建设,项目的建设牵涉多个部门的配合。但实际上相关管理部门缺少沟通,造成主管部门即教务处不清楚专项资金用了多少,也不知道用在哪些方面。
当共建项目资金批复下来后,由于所得到的专项资金与原建设方案所需资金有很大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对申报方案的调整缺乏沟通和配合,没有组织再论证,导致学院仅仅是对所想购买的设备进行调整,缺乏调整的依据。有些采购的设备名称、型号、厂家、数量、单价等与申报目标不一致,并且相关部门未对大型设备投入使用后的情况、效益等进行检查验收,其实际使用效益无法确认。
5、实验室的制度执行不够到位,设备维修经费偏低
各实验室的制度建设比较完善,但是由于专职实验人员偏少,有些制度没有很好地执行。比如有些实验室就没有执行实验室上课登记、大型设备没有配备相应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制度。实验室的相关制度没有执行就不能如实、及时反映实验室教学情况和设备状况;不能制定合理的维修维护计划;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维修维护工作。同时,学院维修经费的比例是设备总额的0.5%左右,设备的维修经费明显偏低。
三、建议及对策
1、建议各学院确定、稳定特色学科建设目标,制定实验室长期发展规划
实验室的规划应从学校的战略目标出发,服从于学校的总体规划,根据学科特点建设规划,按照分层分类建设的指导思想,确定各实验室的具体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及实施措施。作为实验室建设规划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分期的各个阶段的具体安排。学校的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处于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前瞻性,将极大地促进学科发展。因此,项目在申报时,就要根据学校的战略规划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制订长期建设和发展规划。实验室应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不求其全,但求其特”,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发生。
2、建议学校加强各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检查和验收
学校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对该项目进行适时跟踪、及时检查、考核项目执行情况,检查项目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建设成效,并找出不足、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项目建设的建议和措施,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及考核制度,使专项资金的使用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3、建议学院统筹安排教学资源,改善实验条件
学院应统筹安排各项资源,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尽快合理安置实验设备,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增加专职实验人员的配备,强化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
4、建议学校相关部门加强管理配合
利用数字化校园将项目建设信息及时进行更新并实现资源共享,使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对其他工作环节有较详细的了解,以便尽快使专项资金投入使用、产生效益。
5、建议学院严格设备购置程序
学院应严格设置购置的可行性论证程序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同时将资料归档。设备的采购应考虑与原有设备、资料的配套性,还要考虑通用性,使之既能满足实验室研究方向上的需要,又能为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服务,努力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购置和独立使用造成的浪费。
6、建议学校对严格按制度全过程管理仪器设备
学校应要求学院对仪器设备有人分管负责,仪器设备应配备相应管理员,明确管理员、学院以及学校三者之间的职责,充分发挥每一级的作用,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各级各人的职责、任务清晰、明确。同时,学校仪器设备的采购和管理应严格遵守《H大学仪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和《H大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
【参考文献】
篇8
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2011年底,在此基础上推出第二期名为“本科教学工程”。本文所指“质量工程”是第一期“质量工程”及第二期“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与改革项目的统称,主要是指国家级和省级两类建设项目,也涉及高校自身所设置的相应校级、院级、系级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本文力求从申报及建设的角度研讨相关工作,分析问题,寻求对策,以利于地方高校认真对待每一次建设机会,在点和面上都能有所突破。同时,精耕细作,以建设本科质量工程项目为引领,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之在社会评价中占据较高权重,无论地方高校还是部委属院校都高度重视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地方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1.申报成功率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期“质量工程”建设中,近70%的国家级项目和近50%的省级项目都被那些在科研和教研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的部、委属院校获得,而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在申报工作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方高校申报成功率偏低,只能选择性地填补一些数量上的空白,获得的经费支持也较少。在第二期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教育部在政策上更多地注重了对地方高校的支持,但总体来说,相对于地方高校的绝对数量,质量工程项目获批数量仍然偏少。
2.获批立项难成体系。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是一个优选的过程,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积累基础才具有申报的条件与资格。地方高校一方面要举全校之力,拿出最好的项目参加竞争,方能保障推荐的项目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内部的平衡,适当的兼顾不同科类专业的建设水平,地方高校又不得不将本来不充裕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专业领域,这样不多的申报建设机会往往被平均化。因此,地方高校很难做到质量工程项目的全面斩获,所批的为数不多的质量工程项目很难构成一个相互支持的工程体系。
3.建设过程监管不严。高校的教务处以及质量工程项目所在的相关学院,是实施项目监管的主要业务部门,也是保障项目运行、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地方高校在项目监管过程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教务部门往往限于事务性工作,导致无法对日常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二是相关学院难以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创建用于日常监管的项目执行系统(以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为主)、项目日常管理系统(以学院或系一级为主)以及项目监督与评价系统(学院自评,学校管评二级),导致过程管理缺失。
4.建设推广力度不够。部分地方高校获批项目的建设推进工作长期处于一种自觉、自发、自为的状态,一些项目往往束之高阁。例如,反映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获批若干年,但始终停留在申报时的状态,没有内容更新,也没有学习反馈互动。有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既无法实现网上预约,更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又如,反映在项目的影响力方面,一些项目并未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未引领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也并未引起社会的关注。因为项目建设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项目的结项工作一拖再拖,或是低调结题。
二、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不力的原因
由于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差异,部、委院校在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竞争中具有相当大的先天优势。除去“先天不足”这个客观存在的因素之外,造成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不力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在教育部、财务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明确提出,“质量工程充分考虑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实质上,推进实施质量工程,项目是契机,改革是手段,提高是目的。而部分地方高校把质量工程当作“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单纯为了“挂牌”而申报,申报时千方百计集中优质资源“做文章”,一旦立项后却疏于建设和管理,后期靠零碎素材的拼凑来完成检查与验收,这显然违背了质量工程建设的初衷。
2.培育机制不健全。地方高校对校一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不够重视,部分学校获批的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比在建的校一级质量工程项目还多。这种项目建设架构导致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根基不牢、力量分散。如果把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体系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分别是塔尖和塔身部分,而起到基础支撑作用的塔基部分是由大量校一级项目构成的。缺少了校一级质量工程项目作为“孵化器”,地方高校的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在申报与建设上,往往变得“昙花一现”。
3.分工协作不够。地方院校获批质量工程项目的历程往往是经过多方配合、团体努力、历次、反复雕琢的结果。从分工上来看,负责质量工程申报的主持教师对专业教学情况有较强的了解,学院(系)掌握着专业整体办学状况,作为主管部门的学校教务处更胜于对申报建设政策及整体工作状况的认知与把握,作为支撑力量的各相关部门各自有着与教学改革紧密联系的业务领域,如果没有全方位的支持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申报与建设的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如果申报工作只是简单的上传下达,以“击鼓传花”的方式展开,无论是何种项目的申报材料都很难突破严格的筛选评审程序。
4.趋势把握不准确。不同的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侧重点是不同的。一期质量工程项目涉及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六方面的内容,注重于支持学校整体条件的改善,强调基础性建设。而二期质量工程项目涉及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等五方面的内容,偏重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要素环节提升。二期质量工程在“学校实力”、“校企合作”、“辐射推广”三个要素之中,明显加大了对后面二者的考评强度。这些变化因素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的走势。一些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似乎没有重视这些“走出去”、“动起来”的趋势,这也直接导致了项目申报与建设工作的偏颇。
三、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基本建议
从本科教学改革的走势来看,质量工程建设可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持续下去。“十三五”期间,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重视教学环节改革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地方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强化质量工程项目。
1.明确建设目的,转变工作理念。质量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既是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工作的落脚点。地方院校不仅要高度重视申报组织工作,把质量工程项目“揽进来”;还要切实大力推进改革与创新,把项目“建设好”。必须转变观念,把成功获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视为播到田地里的“种子”,而不是视为教育教学已取得的“成果”。必须把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同本科教学常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用质量工程引领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建设体系,加大培育力度。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以学校项目为基础、省级项目为骨干、国家项目为龙头的三级“质量工程”的申报及建设体系,既重视已有的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和验收工作,又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打造量大面广的以促进本科专业、课程、教材和团队建设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质量工程项目,认真做好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工作。
3.加强监管,强化评价考核力度。地方高校应建立“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在学校内部以学院(系)为主体集中各自参与项目按年度进行总结,并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汇总公布相关信息情况。建立项目中期检查制度,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由各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建设中期报告及阶段性建设成果,接受专家组的检查审核。对检查合格的项目可按计划继续建设;对工作进展不力的项目勒令其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项目可予以撤销。
4.激发工作热情,扩大辐射与推广范围。质量工程的建设主体是学校,但任务需要由一线教师来落实,能否实现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发挥项目效能,关键在于一线教师能否真正行动起来。地方高校应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评先、课时酬金、福利津贴等方面向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并完善配套的奖励政策及激励机制,引导一线教师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中。同时,地方高校应在建设成果的总结、提炼、辐射和推广方面下功夫,为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与推广创建平台,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18.
篇9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2年]
公 司: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行 业:房地产开发
职 位:部门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技术经济
学 校:上海大学
自我评价
具有多年证券行业的工作经验,熟悉证券各部门工作的相关流程和事项,学习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进行预算控制和投资建议等。拥有扎实的计算机办公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房地产开发
目标地点: 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部门经理
工作经验
2010/8—至今: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 2年]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研究中心 部门经理
1、负责开展重大投资项目的前期市场调研,深化行业研究,分析商业模式;
2、负责组织指引下属做好公司年度投资规划及投资预算,并且全年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调整;
3、负责编写重点项目进展报告,涵盖新项目调研、项目前期报建、工程进展等各环节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建议;
4、负责对公司的操作性项目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算,并且编写具体可行性操作方案;
5、负责政府项目申报、外联等。
---------------------------------------------------------------------
2008/7--2010 /7:XX人力资源中心 [ 2年]
所属行业: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市场研究部 市场分析师
1、负责参与公司战略规划的讨论和制定,贯彻制度执行,推进公司发展;
2、负责关注市场以及国家经济政策走势,搜集不同行业数据进行分析为项目前期市场调研做宏观支撑;
3、负责参与新项目的投资分析工作,独立完成投资分析报告;
4、负责依据公司总部文件,制定相关的营业部规章制度并监督贯彻执行;
5、负责组建及管理项目团队,培训部门工作人员。
教育经历
2004/9--2008 /7 上海大学 技术经济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篇10
一、椰子所建设项目概况
由于椰子所是拟转企所,国家对椰子所投入一直较少。随着2008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椰子所的上级主管单位)回归农业部管理以来,农业部加大了对热科院及院属单位的发展投入,2016年椰子所建设项目共有6项,批复资金约4285万元,下达预算资金1561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一)热带油料作物创新集成基地项目。该项目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2015年11月23日批复可研报告,2016年4月1日上报初步设计和概算,2016年8月3日批复初步设计和概算,总投资2658万元。2016年3月下达资金600万元。工作执行情况:2016年6月3日完成项目地质勘察工作,2016年8月已委托项目设计单位做施工图设计,现正在开展项目规划报建工作并着手设备采购前期准备工作。
(二)国家热带棕榈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该项目为农业基本建设改扩建项目,2016年6月1日批复可研报告,总投资660万元,8月下达资金400万元。工作执行情况:2016年7月委托设计院负责项目设计工作,已完成项目设计前期现场调研和设备参数收集工作。初步设计与概算预计10月中旬完成,正在为项目报建做前期准备工作。
(三)农业部热带油料科学观测试验站项目。该项目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2016年1月22日批复可研报告,总投资406万元,未下达预算。工作执行情况:2016年7月委托设计院负责项目设计工作,已完成项目设计前期现场调研和设备参数收集工作。初步设计与概算预计10月下旬完成,正在为项目报建做前期准备工作。
(四)热带经济棕榈作物实验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该项目属于修购项目第四期规划2016-2018三年滚动支持项目,三年批复额度998万元,其中2016年3月下达预算资金375万元。工作执行情况:2016年2月25日上报项目实施方案,3月9日实施方案批复,6月预算编制完成,7月准备项目招投标工作,8月17日项目土建部分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中标单位顺序,项目高压变压箱已委托相关公司施工,整个工程9月已开工建设。
(五)热带油料试验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该项目为结转项目,因施工方没有配合完成项目竣工及结算工作,项目结余资金(186万元)尚未启动使用。目前正在做项目竣工验收准备和项目结算工作。
(六)椰创园经济适用房(一期)。该项目为自筹基建项目,2016年4月完成了项目消防验收工作,顺利交付业主装修及使用,目前绝大部分业主开始装修(个别已完成)。目前正在准备环评、园林绿化、规划验收和竣工备案工作,待结算。
二、存在问题分析
在椰子所全体基建人员的努力工作下,2016年9月椰子所的建设项目取得一定的进展,主要包括:热带经济棕榈作物实验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已签订施工合同,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实施;热带油料试验与示范基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扫尾工作加快推进,监控系统已安装完成,电缆铺设正在实施,结算材料基本准备到位;热带油料作物创新集成基地项目,报建工作已经启动,施工图设计已快完成;9月当月完成经费支出298万元,完成预算执行总进度的19.09%。然而,相对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认为,建设项目工作进度还不尽人意,预算执行进度仍然偏慢,究其原因具体如下:
(一)主观原因。主要内容如下:
1.建设规划不到位。在项目申报时,没有深入研究全所建设规划,特别在申报时间紧急时,存在申报一个项目研究一个项目的问题,建设项目不够深入、全面。
2.前期工作不扎实。由于申报项目时考虑不到位,在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方面不够深入,存在现场粗略、简单看的情况,没能对项目建设地点深入了解,项目报建难。如热带油料作物创新集成基地项目选址没有考虑到基本农田的问题,因基本农田的问题难以报建。
3.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变动较频繁。全所现有基建人员6人,具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仅2人,存在人员少、项目多的问题。同时,由于近两年基建部门负责人和基建分管领导变换频繁,新上任的人员业务不够熟练、工作衔接过渡时间较长,导致推进工作未能提前谋划,中间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
(二)客观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2016年“营改增”给建设项目造价、设计等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一些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等难以及时确定。
2.初步设计从报批到获得批复的过程时间较长,项目进入招标施工的时间往后推迟。
3.施工单位的配合不力或拖延工作,导致项目停滞不前,没有及时竣工结算,在已按合同执行到最大额度时,无法继续执行预算进度。
三、加快项目执行的建议和措施
椰子所高度重视建设项目执行工作,所领导班子多次开会研究,探讨加快建设项目执行的办法和措施, (下转第60页)(上接第58页)建设部门全体人员加班加点,努力推动建设项目执行进度。为确保2016年修购类项目执行进度80%,基建项目执行进度60%,结转项目执行进度100%的目标,措施如下:
(一)加强基建人员业务培训,增强业务能力和素质。尽可能提前谋划好建设项目的后续工作,通过制定工作进度表,实行时间倒逼机制,做到“打有准备的仗”,推动工作一步一步往前落实。
篇11
设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组建区建设局具体负责全区城乡规划管理,各镇办设立城建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的规划管理。全区各镇办都编制和报批了城建发展总体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少村庄还还结合新农村建设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建成了红山、白庙、新塘、联合、石庙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市内外产生较好的影响。在滁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全区城乡建设健康发展。在强力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建设规模由设区时的7.8平方公里,发展到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设区时6万人,发展到9.5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0%增加到30%。近五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们还建立了省级工业开发区(即一区三园),工业园区从小到大,建成区的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奠定了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路网、给排水、亮化、美化等设施逐步齐全,城镇集聚和服务功能得到增强;随着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的推进,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经市规委会批准入驻工业园区,如今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集聚区。我区的工业园区、政务新区和乌衣新区改造等建设项目已经获得了市政府的批准,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顺应滁城总体规划,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地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调查情况表明,在顺应滁城总体规划,促进经济发展中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由于少数同志对城市规划和城乡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得不够,执行得不力,有法不依的盲目建设状况时常出现,加上总体规划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使不少违建工程趁机钻空子。
(二)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市级各类规划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少报建单位不了解上级政策,以致所上报的项目较难在市规委会得到批准。这种因缺乏沟通而造成断层的现象影响工业项目的入驻和城乡建设的发展。
(三)由于市规委会部分成员对我区的具体情况掌握的不细,而以前开会研究我区项目入驻的往往是在没有我区领导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难免会出现“知情的不做主,做主的不知情”。在开会的时候,如果哪个部门提出不同意见,马上可能存在“卡脖子”现象。因此,上下之间时常出现相互埋怨的状况。市级规划在不断的调整和提升,而变化了的内容不完全符合区实际,使我们无所适从,难以执行等等。
(四)我区农村一些符合建新房的条件的群众要求建房,但由于审批程序太繁杂,群众建房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大家对此意见很大,有的形成了不稳定因素。
(五)工业园区管委会、政务新区及区建设局等单位,工作牵扯面广,业务性强,而熟悉规划和城建的专业人才匮乏,难以适应我区城市建设及规划的需求。
(六)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规划意识淡薄,违建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和对抗执法的矛盾时常出现,加大了行政执法的难度。
二、建议
近两年来的“大滁城”建设使市的整体规划进一步拓展,“131工程”把乌衣作为市的副中心来规划。随着乌衣副中心的建设,一个门类齐全、宜人宜居的新区将展示在世人面前。滁城建设总体规划也随着“131工程”的推进进一步得到提升,滁城路网工程建设、绿化工程建设、上、下水工程建设相继开工,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实现了资源共享,使我们“背靠大树好乘凉”,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政务新区的建设。
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事物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而不断发展、进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发展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哲学道理。然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者、管理者往往会出现考虑实际情况少一点考虑市本级自身利益多一点的问题,时常会出现利用他们控制的审批权制约我区发展的区域范围及项目申报,使一些本来不错的项目因为规委会未通过而走掉,致使我区失去了不少好的发展机遇,诸如此类的实例,每年都会出现。要解决好市、区发展争利、争地盘的现象,建议区领导及相关部门不断的向上多反映、多争取,多使上级更多地掌握实情,及时调整和不断完善市级的规划和管理规定,使市、区两级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大滁城”建设中,将我区十个镇办全部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域的控制区域,将乌衣镇30多平方公里面积作为“大滁城”的副中心来建设,对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和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这时不我待的形势下,加强区级规划顺应滁城总体规划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执行市级规划,做到上下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在听取各界意见后,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学习,不断增强规划意识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基本建设的蓝图,它是经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出来的。还要经各类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多次评审,最后报请政府和人大常委会批准。所以,规划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我们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要执行和顺应市级规划。市区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相互促进的氛围,是我区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
规划一经出台即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执行的指令性,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需要有一个不断的修正和调整的过程,使之更加完善,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我区与市本级混为一体,按照局部服从全局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宣传市级规划,才能使我区经济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调查情况表明,不少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和城乡规划建设知识知之甚少,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具体内容及项目申报程序不太清楚,以致申报建设项目上会以后,往往得不到批准。还有的人在未办理批建手续,即开工兴建一些项目和住宅,成为违章建筑。如此等等的教训告诉我们,服从和顺应市级规划对促进我区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因此,要利用各种手段经常不断地向干部群众宣传城乡规划法和城乡建设管理条例,增强规划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建设的自觉性。同时,在市级规划的提出评审过程中,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尽量地提出自己的合理意见,使规划更加符合我们的区情,在规划执行的过程中,发现缺陷和不合理的部分,要积极地与市规划管理部门及市政府协调和汇报,为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应有的空间,这就是对经济建设的负责和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
(二)认真执行和顺应建设总体规划
制定规划难,执行规划更难。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是永恒的。由于多方面原因,错综复杂的违章建筑交织在一起,时常形成一个扯不开的网,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处。我们在大滁城建设执行拆迁调查中的大量资料表明,各种类型的违章建筑给日后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给国家的财产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让一些私欲膨胀的人钻了空子。这类教训是深刻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从今以后,必须严格执行城乡建设规划,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
1、明确报建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划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的手段是通过相关的行政许可来实现的,如建设项目规划报批时,一般要履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出让土地为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行政许可手续。所以说城乡规划是一项多专业、政策性强、内容丰富的公共政策。因此,认真学习,明确报建程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且将制度内容安民告示,使报建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使执行规划得到保障,这才可以避免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现象出现。
2、建立健全报建项目的服务体系并且“安民告示”。市级规划控制的范围广,要求高,而我区建设局承担着市级多个管理部门的承上启下的任务。如何变堵为疏,使报建单位按规定程序尽快的获得批准,不让违章建筑找到理由,做好系列化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建立健全报建项目的服务体系,配齐工作人员,为项目报建工作做好服务。
3、加强执法检查,将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不要等房子盖好了再扒,形成群众的对立情绪。
(三)加强协调,使市区规划更加合理与和谐
时代在发展,需求在提升,因此,任何规划都有一个修正和调整的过程,特别是规划管理权在市级政府,区建设局对规划只有报批权、执行权而没有批准权的情况下,及时做好各类规划的修正及调整协调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认为:
1、要敢于负责。只要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区实际需要、有利于关注民生的情况下,对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管理和条款和内容都应该及时如实的向上级政府和规划部门提出修正和调整的建议,并且争取获得上级的认可。这就是对人民负责,也是对规划本身的负责。
2、及时反映情况,努力协调好关系。对一些符合区情,有利于发展我区经济的好项目,就要及时邀请市里相关领导和部门来我区调研,如实反映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在规划的修正和调整出台前、制定中、出台后都要不断地反应具体情况,使之能符合我区的实际,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群众利益的一致性。
3、逐步完善区内的各类规划,并逐级评审和报经市政府批准,安民告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认真抓好土地置换,为我区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
据调查表明,我区上报建设项目许多因用地不规范而被“卡脖子”,究其原因:一是03年设立永久性农田制度时,我区上报的基本农田面积过大。二是04年以后,上级要求可以调整基本农田时,我们又失去了机遇。三是我们对相关政策宣传得不够,不少人不知道基本农田的规定与范围,这方面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最近,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出台了相关的土地调整政策,因此,我们建议:一要加大对保护农田和使用建设用地政策的宣传。二要充分用好国家调整土地置换的政策,争取将土地调换面积达到五万亩左右,以适应全区经济建设和东向发展的需要。三要认真研究好“土地置换带动经济发展全局”的课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五)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认真执行,和谐发展
随着大滁城建设的推进,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调整为95平方公里,作为滁城的副中心—政务新区规划面积也调整到了30平方公里,随着东向战略和琅琊山风景区的扩大,一些新的规划和调整方案也将相继出台。在这种日新月异、时不我待的形势下,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执行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显得更为重要。我区与市区融为一体,规划矛盾难免会出现,为了解决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认为: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利用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坚决执行城建规划管理、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认真抓的格局。
2、对区建设局、园区管委会和政务新区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要尽快充实,多渠道、多机制地引进专业人才,以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要努力协调好在城建和规划中所产生的矛盾,使市级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实况,调整政策,给我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4、对于因市、区规划相抵触致使项目单位造成损失的,各级政府都要给予高度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确保投资者利益。
5、尽快争取到乌衣镇的规划审批权。乌衣镇是大滁城三个副中心之一,但不属于9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中心城区。在服从滁城总体规划和执行经市政府批准的乌衣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把乌衣镇城市规划的审批权下放给我区,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扩权强镇的政策规定的需要,是落实市委领导现场办公会议纪要的需要,同时也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务新区的必要,能够减少政府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激活自身发展潜力,必须抓紧抓好抓落实,以尽快使我区能够拥有责任与权利相一致的工作环境。
6、积极争取将我区镇办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道路、给排水、公交、园林绿化等纳入城市建设的规划,由市本级统一规划、统一安排资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篇12
个别项目执行进度偏慢,主要是项目单位前期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项目立项批复后没有及时上报初步设计概算,初步设计批复后未及时完成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后未及时开工,导致项目开工时间往后拖延。另外,也存在初步设计编制的时间长,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标、报建报监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没有安排好可以平行或交叉的工作等问题,从而拖延了工程进度。如橡胶树抗寒高产选育种试验基地建设项目的报规报建工作拖延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其建设进度。
1.2竣工结算时间长
有些项目在批复的建设期内完工,资金支付至合同总价的85%,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及时办理变更洽商手续、不按规范整理工程档案资料、完工后不及时办理结算,拖延了结算款的支付时间,导致投资进度延缓。
1.3工程进度受天气影响较大
2011年至今,大部分项目都处在工程建设期,期间从海南登陆或从海南周边登陆的台风、热带风暴10多个,特别是2011年第17号强台风“纳沙”、第18号热带风暴“海棠”、第19号台风“尼格”、2012年第13号台风“启德”、第23号台风“山神”带来的强降雨,一定程度地影响了项目的建设。2.4工程建设受到当地村民的强行干扰生物所试验基地和橡胶所良种苗木基地2个项目,在工程施工中,由于土地纠纷历史原因,分别遇到了周边村民抢种苗木、干扰施工等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程进度。
2加快热科院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执行的措施和建议
2.1提高认识,强化领导,为加快项目执行提供组织保障
①全院上下要高度重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执行工作,要将执行工作的好坏放到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对待。②要加强组织领导。院层面要成立以分管基建副院长为组长,分管纪检副书记为副组长,计划基建、财务、资产、监审、人事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执行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加快执行的措施,指导项目执行工作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基本建设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设单位也相应成立以分管基建副所长为组长的执行工作组,负责抓好建设项目的执行工作。强化院所两级领导管理,保障项目按时按质执行。
2.2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为加强项目管理提供体制保障
加强完善基本建设制度体系。根据“放权强所”的精神,修订相关基建管理制度和规定,制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实施细则》等配套实施细则,使各项目单位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项目申报、招投标、设计、质量控制、安全控制、投资控制的具体要求,使项目在招投标工作、合同管理等方面更加严格规范;②加强监控管理。建设单位成立纪检监察部门,项目单位及时在农业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填报项目实施进度等相关信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账款。三是要求各项目单位实施工程管理制。实行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跟踪审计制度、竣工验收制度等。四是实行问责制。对无故拖延项目建设周期的项目责任人和项目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并追究其相关责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体系的建设,强化项目管理工作。
2.3创新思路,抓住重点,为落实项目执行提供措施保障
扎实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项目竣工结算进程。在确保项目执行符合程序要求并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某些工作内容采取平行或交叉方式进行,确保项目前期工作快速推进。严格要求项目单位在施工阶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同步收集整理施工和监理资料。项目竣工初验后,各项目单位必须督促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竣工结算,加快项目执行;②明确时间结点,加强督导执行。各项目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执行计划”中明确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并根据时间节点合理制定详细有效的工作进度计划,同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抓好执行督导与通报工作,各项目执行单位每旬、每月定期向职能部门上报建设情况,职能部门根据旬报、月报进行分类整理,针对相关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重点对项目执行单位前期工作、招投标工作、现场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③实行奖优罚劣,加强项目执行责任追究工作。对项目执行进度快、管理规范的单位优先支持项目申报。对不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违规现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制,规范项目单位的执行管理工作。特别是在现场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严格的奖优罚劣制度,以加快项目建设的进度,提高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对已批复的项目在两年内不开工或3年内不能完成建设任务的、有2项以上(含两项)在建项目尚未竣工验收的等执行不力的单位,不予申报下一年度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2.4抓好检查,加强监督,为项目快速执行提供安全保障
篇13
创新田间服务形式
品种是种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繁育基地是品种的摇篮。2006年以来,郑州市种子管理站以“农作物品种示范与展示、交流与合作”为切入点,帮助辖区种业公司开展品种示范展示工作,结合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还开展了小麦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现场观摩与交流活动,并多次邀请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郑州市农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到田间调查指导,科学评价该年度所示范展示的众多农作物品种的田间表现。每年试验展示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薯、马铃薯、小杂粮及各种蔬菜品种近1000个。
而所有展示工作都是免费为种业企业服务。品种展示从2006年在荥阳市1个展示点,到2009年覆盖郑州的12个展示点。8年间,参加试验展示的品种1万多个。其中,部分表现优异的品种脱颖而出通过审定,有的品种还成为黄淮区域主推品种,部分品种通过示范展示找到了合作伙伴和推广渠道,实现了农民、技物、企业、农村的多赢目标。
在开展小麦繁育基地方面,郑州市种子管理站以不种粮食种“种子”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小麦种子基地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小麦种子繁育基地连年递增。从2009年的几万亩到2010年的16万亩,到2011年的23万亩,再到2012年、2013年稳定的30万亩,累计为项目区农民净增收入1.5亿元以上。
通过对种子的繁育工作,广大农民了解了育种方式,提高了科学种田的能力;通过小麦种子繁育基地的建设,农业实现了丰收,粮食生产实现了安全,种业企业实现了品种增值,农民学到了育种知识且增加了收入,同时实现了物流、仓储、加工、农资等整个产业链的延伸与增值。
创新种企管理内容
未来种业企业的竞争除了品种这个核心之外,种业管理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业企业能走多远。而郑州市从事种业经营的管理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为整个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增加了难度。为解决这个问题,郑州市种子管理站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种业高层管理人员开展了法律法规、政策、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人才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等方面培训。
为提升种业公司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拓宽发展视野,郑州市种子管理站还创造性地开展了“深入上市种业和外资企业参观交流”活动,组织十几家企业高管,先后到湖南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湖北襄樊正大种业有限公司实地考察。
2013年11月26日,郑州市种子管理站邀请郑州大学教授周文顺、河南大学教授郭奇为企业开展专题讲座,提高了种业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愧是大专家,我们听了教授、专家的阐述,受益匪浅。”河南久园种业公司董事长周书礼表示。
很多种业企业对项目申报程序,项目内容整理,项目建设侧重点等方面存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和缺陷。针对这个问题,郑州市种子管理站在种业企业申报项目时邀请相关专家专门对其进行培训。通过专家培训,种业企业申报项目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服务手段和环境
质量是种业的灵魂,如何把好质量关是种业企业健康成长的根本。为提高种子质量检测能力,郑州市种子管理站积极申报建设郑州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项目。
建成后的检测中心,已成为中原地区设备最先进、最齐全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机构,每年都会对郑州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子开展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工作。检验范围以当前主推品种为主,覆盖种子的净度、纯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
在做好室内检验工作的同时,郑州市种子管理站通过种子质量田间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农作物品种田间种植鉴定工作,搭建郑州市种子质量鉴定和种质资源评价平台。还在海南建立了田间种植鉴定点,及时建立并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天然大温室”的作用,与种子质量室内检测、种子质量田间鉴定共同组成种子质量联防工程,为郑州市种子管理和科研单位搭建起了品种选育、试验、鉴定、生产和种质资源创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