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果园科技化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果园科技化管理

篇1

桂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普通高校,深知国际化课程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有效措施,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国之栋梁,在国际化课程教育方面为研究生做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基本保证每个月聘请海内外知名人士(包括教师、研究人员或是一些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为研究生同学开设专题讲座,过半数的研究生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其次,大力促进研究生同学与高等院校、国外院校的交流,基本保证每年都会有许多同学外派到高等学府学习或是到国外交流学习。除此之外,不定期派一些教师出去学习,间接地拓宽研究生的视角,给他们带来更前沿的知识,同时也会根据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潮流趋势开设新的课程,研究生同学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择。因此,许多受益的研究生都纷纷表示出了支持的态度。

其中,“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课程就是针对当今社会水资源危机这一热点问题所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许多研究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可见这门课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作为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很多关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会给他们介绍最先进的一些理念、国内外的一些做法及国内的一些形势分析等。与此相应的,我们还专门请了国外教授给学生讲学,并且好评如潮。可见国际化课程对研究生来说是很受欢迎的,是对他们专业知识的一种补充与扩展。

2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必要性

2.1国情的需要,要求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纵观世界,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各国家的各领域都在相互合作中,因此对国际化高级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对于我国来说,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需要不断地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不断地学习先进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或是国际化高级人才。由此可见,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它能把国际理念融合到研究生教育的教学中,肩负起我国强盛所必需的国际化人才的重任。

具体就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来说,近几十年来,一些国家为了经济实力的增强,使资源过度消耗,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人类这种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的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这其中就包括“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这一课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所谓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就是指为支持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査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然而,针对当前形式来说,能有效实施这些活动的便是那些国家化的高级人才,它们能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和国际化的视角来处理问题。可见,对人才国家化培养十分的重要,也是未来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对此,我校专门为研究生同学开设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这门国际化课程,让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就打下基础,为成为国际化人才做准备。

2.2学校自身特点决定了需要实施国际化课程学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努力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更为优秀的人才。就目前而言,国家所需要的就是国际化的高级人才,它们可参与到像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等这样的领域中。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学校为研究生提供更为国际化的教育,开设国际化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校深知国际化课程的重要性,在研究生原本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灌输各种国际化的理念。就像对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这门课而言,是在“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等基础课的前提下开设的,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国际化的视野,才能使国际化人才培养事半功倍。

2.3研究生自身对于课程国际化的渴求

对于研究生来说,多年的学校生涯让他们知道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要注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才能增强未来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张,每年毕业的人数在逐年增长,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就业将会越来越难,研宄生文凭也不在就业中再占有优势。因此,研究生必须要更高的要求自己,成为国际化人才巳经成为了他们奋斗的新目标。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一课吸引了大批的研究生,他们认为,这样的课程不单单能让他们学到什么是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了解目前在这一领域别的国家或是全球的发展趋势,最终它们能以国际化的思维视角来看待问题。不难看出,研究生对于国际化课程是十分渴求的。

3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正如前文所说,目前国际化教育正处于初始阶段,那就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学校及教师拥有国际化的理念是国际化教育的基础;二是缺乏有力的制度与法律保障,目前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三是国际化课程的设置分散不均,许多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多集中于个别专业和部分领域,导致一些专业的研究生根本没有接受国家化课程的机会;四是教材的问题。除了这些,学校资金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也都是制约国际化课程发展的因素。

篇2

前言: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种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所共同组成的物质实体。从狭义方面看,国土资源只是针对国家领土范围内的土地、江河湖海、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而言,而从广义方面看,国土资源还必须包括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国土资源可以说是城乡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土资源的性质分析,其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①在数量上,具有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的特点。无限性主要是针对部分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而有限性则是针对数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了几乎所有的矿物资源以及部分生物资源;

②在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源的地理上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

③在实际开发利用中,具有可变性。在不同的地区,受环境和生产力的影响,对于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结合以上特性,我国加强了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对资源进行了合理分配,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政治发展情况,制定出了相对有效的发展方案。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管理人员队伍中出现贪污受贿的现象,导致部分资源被私自占用。部分管理人员受利益诱惑,私自动用自身的管理权力,在国土资源分配中实行暗箱操作,从中谋取私利,严重违反了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损害了国家利益。其次,国土资源分配相关证件不足,导致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难以分清其是否合理和合法,也为部分人员的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最后,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视不足,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许多国家的土地资源被私自使用,导致大量违章建筑的出现,不仅违反了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时也容易引发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二.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人们开始重视其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交汇点。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其强化措施如下:

1.制定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土资源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出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国土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调和。

在对规划进行制定时,首先,必须集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对现有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的效益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其次,要结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实际发展情况,集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拟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计划,引导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对于土地结构的优化,以及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的行为,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还必须对区域内的耕地数量、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规模进行分析和调节,以实现统筹规划,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

最后,要坚持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对闲置土地进行依法处理,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同时,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治理,确保占补平衡,在保障生态用地的同时,满足经济用地的需求,以促进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

2.建设高素质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对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而言,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现有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强化人员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并积极聘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只业务熟练、技术精通的高素质人才管理队伍,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不仅如此,还要结合国土资源的现状,对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各部门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此外,要重点关注耕地问题,制定相应的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的面积和数量。对于非法占用耕地的情况,要进行严肃处理,并加大耕地补充力度,切实保证耕地的占补平衡。

3.建立健全土地市场运营机制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就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从而实现对于城市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资本的充足和营运,营造出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公正、公开,从而确保城市的持续协调发展。例如,可以应用市场运营机制,组织拍卖会,以公开竞标的形式,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出售,并建立其完善的信息公示和查询制度,一方面,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获得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提高企业在土地信息方面的对等机率。

另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土地储备制度,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对城市规划用地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拆迁、收购、征用、转用等方式,把原来分散的零星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的实际价值。对于废弃矿山等土地资源,要积极做好治理工作,恢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变废为宝”的效果。

4.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可以实行国土资源信息公开化,对国土资源的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一方面可以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效率,确保管理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流程管理,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提高管理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要建立完善的国土资源信息查询系统,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对国土资源的信息进行公开,不仅可以为相关企业和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国土资源信息,还可以加强对于信息的整合、分析和提炼,加快信息更新的速度,从而提高信息的质量。

三.国土资源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国土作为一个国家和居民立足的自然环境,既是生活场所,又是生产基地。资源是一个包罗种类很广泛的概念,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能够产生某些效能,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和居民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物质源泉。因此,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不仅关系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关系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结语:总之,国土资源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是关系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当前的发展形式下,相关管理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努力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和谐因素,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咏.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J].才智,2012,(10):352.

篇3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socialized hospital′s sterilization Supply

YANG Ying1 LI Hong2 ZHAO Shu3 GAO Wei2 QI Ying4 WANG Yingjun1

1.Department of Supply Room,International Peace & Child Health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al,Shanghai 200030,China;2.Department of Nursing, International Peace & Child Health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al,Shanghai 200030,China;3.Department of Equipment,International Peace & Child Health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al,Shanghai 200030,China;4.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International Peace & Child Health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al,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and results of socialized management in hospital sterilization supply centers. Methods We entrust the supply of hospital disinfection products to a qualified private disinfection product supplier,and evaluate objectively test results of sterilization products,clinical satisfaction,cost accounting, storage space and human resources for two supply methods (before/after socialized management). Results It turns out that two methods reveal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test results of sterilization products,clinical satisfaction and cost accounting, and the disinfection products supplied can meet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with less storage space and human resources input. Conclusion The socialized management of sterilizatin supply for specialized hospitals like maternity hospital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good sterilization effect,less operation cost and better logistics management.

[Key word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pecialized hospital;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s;Socialized management

2002年原l生部颁布了《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为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家医院在保洁、保安、洗涤、水电气保障维修、膳食、药房等后勤方面,都做出了较多的现代化改善和完善措施,较大地提升了医院的社会价值[1-4]。自2009年底原卫生部关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W3.1~W3.3”三个规范的执行,全国各级医院纷纷行动,对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CSSD)进行重建、流程改造和整合[5-7]。CSSD社会化组织流程:医院首先成立CSSD社会化管理组,统一组织、调研、评估、沟通、协调、实施、评价等工作,并定期召开会议、统一制定工作流程及规范,保障CSSD社会化工作的开展。见图1。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妇产科专科医院,总床位数500张,2014年原CSSD需要环境改建,增加及更换设备,投资至少六十万元,我院借鉴自身膳食、保安、保洁、药房外包社会化经验,决定取消CSSD,到社会化CSSD进行物品消毒灭菌。经3个月的筹备及1年的运行,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图1 CSSD社会化组织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医院社会化CSSD管理组

由院领导与院感科、财务科、基建科、设备科、信息科、CSSD、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成立管理组。

1.2 医院内部分析与评估

1.2.1 明确医院消毒灭菌目标 满足临床需求,符合卫生部消毒灭菌相关要求和标准,控制院内感染,保障患者安全。

1.2.2 确定社会化消毒灭菌物品种类 (1)高温灭菌物品:可复用手术器械、诊疗器具等;(2)低温灭菌物品:腔镜器械等;(3)高水平消毒物品:湿化瓶、止血带、呼吸机管路;(4)代灭菌物品:精密及显微器械等。

1.2.3 医院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包括耗材、人力资源、设备维修费用、监测耗材及费用、水电气能源成本费用、器械及设备折旧等费用总和,其中耗材包括:清洗剂,酶洗剂,除锈剂,化学指示胶带,一次性包装材料,各类检测卡等。

1.3 确定社会化CSSD

1.3.1 实地调查与评价 选择本市具有资质的一家民营CSSD,实地考察环境与布局,CSSD位于市郊,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内部各区域(去污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发放区等)分布合理,通道(洁、污通道)、设备、设施(压力水枪、气枪、光源放大镜、超声清洗、全自动清洗机、高压灭菌器、清洗消毒器等)符合国家关于CSSD的建筑布局要求;财务报表由第三方审计,有经营并承接我院物品消毒能力。

1.3.2 确定消毒灭菌物品种类、数量、费用 计算并确定我院年消毒灭菌物品的种类、数量、费用,与医院运行CSSD年成本费用的差距,院方根据数据,进行询价与商议合同给价。

1.3.3 签约(双方责任、义务及违约赔偿) 合同内容包括:服务内容与要求、交接时间地点与要求、消毒灭菌质量控制、费用结算方式、双方责任与义务、违约赔偿等。

1.4 CSSD社会化实施与管理

1.4.1 院内负责人确定 由原CSSD护士长负责全院消毒物品社会化运行的院内实施工作。

1.4.2 增加器械基数 因运转后器械需运送到院外处理,为保障临床使用及应急,按照日使用量,备用包基数增加至原基数的1.5~2倍供周转,尤其是抢救器械。以产房产包为例,日最高处理量为60个,现有产包50个,根据外送器械周转处理时间,增加30个产包,以保证产包的正常使用。

1.4.3 进驻医院1个月 民营CSSD派各组骨干至医院1个月,掌握本院各种器械包的物品名称、数量、包装方式及特殊要求,减少运转初期的忙乱和差错。

1.4.4 使用后器械的预处理 医院负责器械使用后初步处理,特别是手术器械需用酶洗剂将血迹及时清除,CSSD负责器械回收、清洗、包装、灭菌、运送。

1.4.5 交接时间、地点 每日2次,共7个交接点。降低医院增加器械的成本,无菌物品与污染器械的交接车、交接窗口均分开设置,医院在各交接c由专人负责与其交接,清点确认后双方在物品交接单签字,各执1单;次日将灭菌好的物品送回。

1.4.6 紧急及突发事件处置 如果科室急需某类物品,则在当日10点之前告知院内负责人,根据使用的急需程度,统一通知立即送来或随下午车送来。科室在使用中如发现问题,2h内和医院负责人汇报并拍照。

1.4.7 费用结算 每月月初,CSSD将上月的消毒灭菌数量和费用清单交给医院核对,无误后,开具发票。

1.5 效果评价

1.5.1 评价时间与对象 2014年的本院CSSD(实施前),2015年的社会化CSSD(实施后)。

1.5.2 评价内容与方法 (1)清洗、灭菌质量评价 由院感科在实施前后随机抽样90件无菌用物进行检查,质量评价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标准。(2)满意度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每月一次由临床各科室护士长对实施前后的工作进行满意度评价,包括:物品发放、回收满意度,与科室沟通有效率以及服务满意度,各项目总分为10分,6分以下表示“不满意”,7~8分表示“满意”,9~10分表示“非常满意”。(3)医院成本核算比较 根据器械的数量、种类,包内所需要的物品数量,耗材消耗,平均到每个器械,每个包,分别给出具体单价,并按次数核算单价。维修、检测耗材及费用根据1个月实际发生的情况,分摊到每个包中。设备折旧按照大型设备8年折完,小器械按照2年折完,敷料按照清洗30次折完。(4) 医院内占地面积 评价实施前后医院CSSD占地面积;(5) 人力资源评价 评价实施前后,护士及后勤人员的人力资源数量。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种消毒供应方式消毒成本核算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消毒供应灭菌物品检测结果

比较实施前后无菌用品的检测结果,院感科抽取2014年的本院CSSD灭菌物品90件,清洗合格率96.7%,灭菌合格率100%;抽取2015年的社会化CSSD灭菌物品90件,清洗合格率90%,灭菌合格率100%;两种消毒供应室灭菌物品检测结果分别经χ2检验,清洗与灭菌分别为3.214、1.004,P > 0.05,物品清洗与灭菌无显著性差异。社会化CSSD灭菌物品灭菌效果达到消毒技术规范标准。

2.2 两种消毒供应1年内临床科室满意度与消毒成本核算

两种消毒供应1年内临床科室满意度与成本核算分别经t检验,临床科室满意度与消毒成本核算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种消毒供应1年内满意度与成本核算比较(x±s)

2.3 两种消毒供应医院占地面积与人力资源情况

占地面积:原CSSD为380 m2,社会化CSSD为77 m2;人员数量方面:原CSSD为19位(5位护士、14位工人),社会化CSSD为6位(2位护士、4位工人);人力资源成本:原CSSD为162.33万,社会化CSSD为55万;两种消毒供应在院的占地面积与人力资源比较,占地面积下降79.7%,人力资源成本下降66%。

3 讨论

3.1 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物品灭菌效果达到消毒技术规范标准

CSSD承担医院重复使用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及无菌物品的供应工作,其技术操作、应用与质量控制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8-9]。我院选择的上海市聚力康CSSD是一家经过省市卫生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专业CSSD,是上海市唯一一家接受外来消毒工作的合格CSSD,接受市内近10家医院的消毒供应工作。通过对消毒结果检测证明该中心能够保证消毒灭菌质量。

3.2 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医院临床科室满意度及医院运行成本保持稳定

试运行期间,增加1.5~2倍备用器械基数,保障临床科室的使用,管理组每周听取临床科室意见,并查看运行报告,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运行稳定后,增加科室的止血带、氧气湿化瓶、奶瓶等物品的高水平消毒和灭菌。各临床科室实现了无消毒剂浸泡物品,减少含氯消毒剂的使用成本及环境污染。从表1可见,临床科室满意度及成本核算基本稳定。

3.3 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可有效节约人力和空间

我院位于上海市中心,近年来医院手术量、分娩量不断增加,用房非常紧张,原CSSD设在医院地下2层,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CSSD不宜建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从表2可见,图纸设计预计达标建设面积740 m2,人力资源也随之增加。CSSD社会化后,在人力资源方面,节约66%的人员成本支出,同时,将节约的人力调配到临床科室,缓解临床科室的护理人员、后勤人员短缺问题。在空间方面,只在地面区域靠近物流车位置腾出77 m2,设置无菌物品暂存区、一次性物品发放区、污车间、洁车间、办公区。原地下CSSD,作为医疗业务开展,节约出的医疗用房面积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10-11]。

3.4 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减轻医院对CSSD的质量管理

CSSD负责院内再生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发放工作,以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管理,CSSD的护理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感染率,进而影响到医院的医疗纠纷[12-13]。为了达到灭菌物品100%的合格,必须对CSSD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内部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强化无菌物品管理、制定科学作业流程、严格检测消毒质量、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消毒、灭菌工作,并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灭菌效果进行检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每月对消毒供应室进行重点检查,CSSD也是上级部门对医院质量和管理的重点检查项目。CSSD社会化后,减轻了医院对CSSD的管理责任。

3.5 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减少CSSD的职业暴露和防o

CSSD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职业暴露因素,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源、化学消毒液、锐器接触,操作多种电器及压力容器,并受高温、潮湿、噪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CSSD日常工作大部分以手工制作为主,工作强度大,暴露机会多,对CSSD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4]。在CSSD的日常工作中(包括工人),有约0.3%由利器刺伤或不规范防护接触了污染的血液或体液而导致HIV感染;有6%~30%感染率经由含乙型肝炎病毒(HBV)等的血液或体液环境感染[15]。CSSD社会化后,减少了CSSD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防护。

3.6 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3.6.1 合同方面 对甲乙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费用等进行书面确定。(1)服务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到种类、数量、追溯系统等;(2)交接时间、地点和要求:交接时的核对、签收等;(3)特殊情况的处理:紧急使用、物品损坏、感染患者使用后处理等;(4)清洗消毒灭菌物品质量控制:送达客户产品的合格率、准确率、客户满意率、每月双方的监测报告等;(5)费用结算:每月结算时间及年内费用限价等;(6)违约责任:损坏、污染、不合格物品的界定与赔偿金额、严重情况下的合同终止等;(7)附件:清洗消毒灭菌物品包装具体要求、物品损坏或遗失的处理制度、急送物品灭菌处理制度、灭菌包质量要求、服务价格清单、廉政建设协议书、异议物品退回具体要求、器械保养条款等。

3.6.2 外包后质量控制 专人负责交接、质量检查及验收;及时反馈问题,做好沟通及协调工作;针对手术室、产房、临床科室的特殊需求,如人工流产术的吸宫头清洗要求等,试运行期间每周监测并汇总。

3.6.3 外包成本控制 充分考虑器械在转运及处理不当发生的损耗,精密器械另采取保护措施,使用后的诊疗器械和物品及时清除血迹和明显污迹,保证器械的使用寿命,规范并培训各相关使用人员在处理并使用器械及转运箱时的操作。

3.6.4 风险防范及制定预案 管理组组织讨论并制定预案,如灭菌包质量、器械损耗或遗失等原因导致无法及时供货。规定器械在使用前常规检查时,发现有损耗、遗失、污迹等情况,及时拍照并点对点沟通,对急需器械除备足余量,对方也可临时派车送货,保障各类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4 小结

随着封闭式的医院管理模式逐步被开放式的社会集约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各医院对于通过社会的力量改变医院后勤普遍存在的问题的需求愈加强烈。各级各家医院急需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医疗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高质量、低成本、更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16-17]。我院在借鉴自身膳食、保安、保洁、药房外包社会化进程中的经验,进行社会化CSSD模式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果,促进医院集中精力全面发展医教研。消毒供应社会化服务为医院的消毒灭菌提供了新的选择[18-20]。

[参考文献]

[1] 唐蔚蔚,柴建军,李岩,等.北京协和医院后勤外包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医院,2014,18(4):61-63.

[2] 林正刚.我国医院后勤服务协同的现实障碍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77-78.

[3] 赵俊华.医院实行后勤社会化服务的几点体会[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8):57-58.

[4] 肖平,田怀谷,刘颜,等.国有医院后勤全方位社化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2):50-52.

[5] 赵莉萍.江苏省区域化消毒供应模式运行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5-8.

[6] 顾春妮.消毒供应中心下收下送实行社会化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8c):2959-2960.

[7] 许章英.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48-149.

[8] 李月玲,岑颖,崔妙玲,等.广西地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控制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82-484.

[9] 张冬红,罗风先,蒋秋漪.社会化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式管理可行性探讨[J].中国卫生管理,2010,26(3):299-300.

[10] 梁飞凤,曾苑,宋利芬.区域化清毒供应中心的运营与成效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6):60-61.

[11] 马秀苗,戴布民,俞诗娃.消毒供应中心实行社会化服务模式探讨[J].海南医学,2016,27(7):1184-1185.

[12] 高丽艳,李艳,孙敬梅. 细节管理模式在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9):39-40.

[13] 李凤娣,王惠珍,陈琼芳.消毒供应中心参与手术室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10, 17(21):66-67.

[14] 陈梅芳,干玎竹,张慧,等.11所三级甲等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和防护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7):632-634.

[15] 韦宁.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方法的探讨与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150-152.

[16] 包晓信,张群仁,裘兴骏.浅析现代医院后勤社会化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资源,2014,12(2):114-115.

[17] 徐芹,裴玉芹.消毒供应中心人性化服务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优质护理,2012,10(11C):3146-3146.

[18] 黎月英.消毒供应室服务与临床需求协调性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11,8(7):55-56.

篇4

1.1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 在工作过程的实践性课程中,实践性是这一课程的中心属性,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学习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会展策划与管理》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去策划会展”的专业课程,其重点通过对会展策划原理及会展策划与管理流程的阐述,激发学生在会展策划中的创意和创新,使学生较为全面和熟练的掌握会展策划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现代会展的策划运作。《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应该打破传统课程中按照知识体系来划分教学单元、组织教学体系的模式,而是在对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及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建立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以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并以项目推动教学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1.2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具体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和技能,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项目引导教学法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采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过程,分析项目,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二者都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中做、做中学”的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任务驱动的任务是具体的、持续时间较短的、围绕一个具体教学内容或者技能的;项目驱动的项目是综合性、持续时间长的、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工作的复杂过程。任务驱动主要在课堂内组织,项目教学则延续到课外。

1.3 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无论是项目导向还是任务驱动,都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并且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角色,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协调、统筹等合作方式来共同实施项目、完成项目、总结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在合作中创新和完成项目(任务),改变传统的单一被动式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的实际能力。

2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根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任务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根据对会展策划与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调研以及参照了国家关于会展策划师等岗位的描述和职业标准,从事会展策划与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①会展(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场馆租赁、奖励旅游等)项目的市场调研;②会展的立项、主题、招商、招展、预算、运营管理及相关活动等方案的策划;③会展项目的销售;④会展的现场运营管理。⑤展会活动的全程策划协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典型任务的对应关系。(图1)

根据图1的分析,将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会展策划前的计划——会展立项策划方案的形成——会展策划的具体运行与实施——会展策划的评估的工作基本过程进行组织,使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了解熟悉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在实现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化基础上,结合会展活动的四个主要类型——展览、会议、节事活动、奖励旅游,设计了四个项目(学习情境)。每个项目里设计了4-5工作任务(子情境),涵盖了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且每个项目中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这样,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在每个具体的会展项目中都反复学习会展策划与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尽管工作过程是重复的,但由于项目不同,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随着项目的推进, 学生的会展策划与管理的能力得以不断强化和提升。

3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

3.1 知识目标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知识目标是:熟悉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基本要素与原则;熟悉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基本流程;掌握会展策划与管理的技能。

3.2 能力目标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能够对某一会展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能够与团队合作完成会展活动的策划方案;能够围绕会展策划方案开展推广和实施工作;能够有效地对会展项目实施管理和评估。

3.3 素质目标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观念、职业精神;培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培养学生基础与实践并重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踏实肯干,执着敬业的价值观和处世的态度。

3.4 整体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在对该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基础上,在整体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对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提出了对应的能力和知识目标,使得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了标准参照,更加科学,也保障了整体教学的有效进行。

4 《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实施的保障

4.1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而设计的《会展策划与管理》项目课程,以真实的会展活动框架,按照会展活动策划与管理的工作流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对课程有全面的掌控,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所以,为配合课程的有效进行,必须围绕课程打造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4.2 模块化教学 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为保证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以及工作任务的有效开展,该课程的时数安排必须打破2课时为单位的组织,按照内容,可设计3~4课时为一单元,灵活实现地的模块化课程教学。

4.3 教学场所 在《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中,每个项目的完成都以某个会展活动形式的完整举办贯穿始终,所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托会展专业的实训场所和实训条件,来辅助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3]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4]沈伟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2(1).

篇5

因职业的需求,学生必须掌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动导向”原理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按“行动导向”原理,选取职业活动过程中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组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师适时讲解相关知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延伸知识,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完成工作任务有机相结合,知识传授不再枯燥抽象,培养能力的实训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不脱节,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

遵循“行动导向”原理,我们根据职业需求,结合学生的同期学习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学习情境,将需传授的知识分类归并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

比如在员工的招聘这一部分课程中,我们结合用人单位的招录流程,将就业核心能力与课程内容于一体,构建了如下表的教学体系。这些内容是按照企业真实工作的流程安排授课顺序,下一步的教学是在上一步完成的项目成果上展开,将通过完成项目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加适合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

二、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结构实施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理,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把无形的符号知识传递,通过有形的“做”,去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去掌握有意义的技能。

以“行动导向”为基础,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为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行动领域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利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总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者而言,行动领域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工作,分析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到劳动关系管理的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总和。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程度,其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也会有相应的不同和要求,对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的培养目标而言,一种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完成过程系统已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这一工作过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具体的工作过程分析,如表所示。

三、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该摒弃简单模仿本科院校、追求教学内容大而全的思想。应按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来筛选教学内容,以“行动导向”为基础,按工作过程的逻辑结构安排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技能的意识与能力,为培养创新型智力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6

Inspi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WANG Jingj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MIT and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how to develop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to make a number of thinking,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ma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1 我国理工科文科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理工科大学在文科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和发展。许多理工科大学相继设置了相关专业,发展相关学科,使文科教育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

从表1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一些985理工科大学,文科专业设置还较为薄弱,其中,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发展文科方面较有优势,其发展文科的经验值得借鉴。

2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发展历程

1993年,在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等的领导下,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在理工类大学创办文科,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从1979年创建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中科技大学在杨叔子院士的领导下,又以倡导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而提升了文科的地位与作用,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华中科技大学文科综合实力已位居同类高校前列。

2.1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发展成就

华中科技大学拥有2个国家级人文社科发展基地,7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多个高水平特色研究机构;办有《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语言研究》等10多种全国知名的学术刊物。学校每年获得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位居同类高校前列。现今,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学科门类已较为齐全,拥有文、史、哲、经、管、法、教育7大学科门类。文科现有29个本科专业,61个硕士点,28个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

2.2 华中科技大学发展文科的措施

华中科技大学发展文科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1)开辟交叉型文科。华中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上依靠本校理工科的优势,进行学科交叉,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科专业。如今,华中科大许多交叉型的专业在全国独树一帜。比如:新闻学院将新闻传播专业与信息专业进行学科交叉,成立了“网络新闻传播”;中文系将语言学与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开辟了新的方向;教科院重点强调院校研究,通过院校研究奖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使高等教育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加强师资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华中科技大学在文科发展阶段,采用了数种方法,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五项措施:创造条件,努力引进国内优秀学者;极力邀请了解中国国情、在国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中年学者,使他们在学术上上一个新的台阶;创建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继续发挥有较大影响的老教师的作用。(3)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文科发展相结合。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学院成立之后,为了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多的人文社科平台,文学院提出了开展“人文讲座”,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此后,在杨叔子院士的支持、领导下,在当时文学院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文学院在全国推动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分析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教育应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并将其作为办学思想之一。

3 麻省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历程

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世界及全美第一,在U.S.News美国大学排名中,为最佳工程学院第一名。麻省理工学院自1861年创建以来,一直是一所理工科为主导学科的大学,但从学科发展和专业结构来看,该校实际上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MIT不仅理工科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其语言学、政治科学等文科领域也同样名列前茅。

3.1 麻省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成就

1981年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定结果显示,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分别名列全美第一、第六和第八位。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MIT的五个博士学位计划,包括经济学、科学技术的历史和社会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科学都位列世界前茅。根据U.S.News2012年“最佳研究生院”排名,MIT的政治科学排名第十,心理学排名第十二;2012年的商业计划领域排名第二。MIT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拥有非常优秀的专家学者。该校教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18人,普利策奖3人,国家科学奖2人,还有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47人。其中包括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大师萨姆・乔姆斯基,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等。

3.2 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文科的措施

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文科的措施有三个方面:(1)借助理工科的优势进行学科交叉。MIT的大多数文科专业都充分利用了MIT理工科的优势,实行了学科交叉。MIT的科学技术力量较为强大,为文科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技术支持。社会科学、语言学、人文科学等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计划都采用了MIT的科学技术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语言部着重整合实验语音学和语言学习的计算机模型研究;此外,MIT在发展和分析新媒体技术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例如雷达,通信技术等。(2)课程改革贯彻始终。MIT在课程设置上实行由工科到理工科课程,再到文、理、工平衡发展的路线。20世纪初,MIT的文科课程还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学、英语、历史等传统的文科专业。1949年,MIT教育调查委员会建议将人文类课程由8门课增加到10门课,并建议在本科课程中拓宽和加深人文学科方面的研究。MIT的文科课程由小增多,由弱变强,通过为学生提供通识课程,增强了文科课程的质量,增加了与其他院系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了课程的交叉融合。(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校园文化,MIT一直致力于建设自由而充满创造力的氛围,这对人才的引进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MIT的娱乐设施齐全,在1939~1940年期间,就拥有了音乐教室,同年8月,又开放使用了校友游泳池;MIT还坚持,礼堂和教堂的建设是MIT有关校园文化和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认为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适当加深对本国精神遗产的理解。

4 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发展文科的几点启示与建议

4.1 发展特色文科专业,实现理工科与文科的交叉

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不应照抄照搬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首先,相对于文科院校办理工科来说,理工科院校在办新学科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对此,可以借鉴华中科技大学学科设置的经验。理工科大学可以在保持理工科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其次,理工科大学办文科,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在打牢理工科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

4.2 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理工科大学要把文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应大力引进、培养、壮大文科教师队伍,提高文科教师水平,可效仿华中科技大学的做法,极力在重点学科专业上引进一些著名学者。增加学科带头人的数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有效提升管理队伍的人文素养。

4.3 营造良好的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氛围

一是积极利用校园文化,重视和引导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宣传,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可借鉴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人文大讲堂”的做法;二是加强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平台的建设。根据理工科大学自身的优势,建设文科科研的重点研究平台,既可以培养文科科研的重要力量,又能在全校营造文科科研学术研究的氛围。理工科院校还应加强各文科学科、各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建立文科学科实验室、资料库,增加文科专业的国际交流等。

5 结束语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趋势。加强文科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有利于推动学校综合化进程。我国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理工科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办出有特色、一流的文科教育。

参考文献

[1] 甄.对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6-48.

[2] 李秀芳,方合林.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第3期.

[3] 刘晓君.试析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

篇7

一.苹果产业现状

近年来,庄浪县依靠优越的自然气候资源条件,全县上下齐心合力,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栽植、整乡推进、整流域发展的思路,统一规划布局,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大力发展苹果产业。

1.栽培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基地逐步建成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全县苹果面积1.23 hm,苹果园占总耕地面积的28.9%,全县人均占有苹果园0.04hm,初步形成了以水洛河、葫芦河、庄浪河流域河谷川等地为主的优质苹果生产带,培育出了14个苹果生产专业乡镇和56个评估生产专业村,其中万泉、阳川、朱店、大庄、卧龙、南湖、赵墩等乡镇基本实现了苹果栽植集中连的规模,全县苹果适宜区苹果栽培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2.产量单产稳步提高,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目前,全县苹果挂果园0.50万hm,产量11.50万t,平 均产量达2295kg/hm;果品总产值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苹果收入71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果园收入最高的超过4万元,果农果品年收入最高可达20万元以上。全县果园收入客观,苹果生产重点推广矮砧宽行密植、果园覆 沙、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杀虫灯、性诱剂、粘虫黄板、防雹防霜网应用等先进实用技术,苹果生产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大提升。截至2011年底,全县果品商品率达到95%以上,优质果率超过70%;95%的苹果园实现了无公害生产,0.69万hm果园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77.47hm果园获得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苹果生产基地认定。

3.创建上百公顷以上的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省级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4个,其中万泉镇用矮砧宽行密植、沙田覆盖创建的国家苹果标准园得到农业部领导、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专家及各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认为该果园的模式具全国一流水平。

4.服务体系逐步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县14个苹果主产乡镇组建成立了果树服务站, 抽调专业技术干部常年驻村入园指导生产,培训果农。同时,在苹果生产重点乡镇培育成立果业专业协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并积极培养扩大果品经纪人队伍。在生产发展的同时,苹果良种苗木繁育、果品贮藏、包装、加工、销售等相关行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培育的"紫荆红"牌苹果已成为著名商标,苹果产业初步形成了产、贮、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庄浪县苹果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1.认识不够,苹果产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部分干部、果农对苹果产业的发展潜力认识不够到位,苹果产业发展的宣传和政策措施得彻底全面落实,技术推广、果农培训不能完全领先果业展。另外,果业部门仅限于果业技术的推广和果业生产服务,对果品产业发展的其他方面参与管的甚少,苹果苗木质量、土地流转、果品质量安全、果品交易等方面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决,严重影响到全县苹果产业的发展。

2.管理欠缺,苹果产业的整体效益没能充分发挥现有的苹果园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部分果园还处于粗放或半粗放管理状态,特别是个别新建园和幼龄园还有毁苗现象出现,苗木定植后成活率低,补栽不及时,影响到全县苹果整体推进伐。成龄果园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果园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导致单产低,

总产量少,优质果率和果园整体效益不够高。

3.体系不全,果品产后各环节还没形成有体。全县大部分果园处于果农自主经营,分散管理的状况,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果品交易市场设不全,品牌的知名度不够高,大部分果品销往本地和省内,外销相对不畅,个别区域还存在"搭车"销售现象,致使果品价格不够高。果品产后贮藏加工营销等环节建设不全,产贮、加销等产业发展有机体还没真正形成,产业链条短,产后附加值低,优越的资源优势没能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果品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建议

1、科学谋划发展,合理调整布局。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利用一系列低产田改造项目,加快建设生态化果园建设,进一步扩大果园面积,保障我县规模化集中连片示范园的建成。

2、完善制保护政策,鼓励苹果产业发展。一是划定产业保护区域,杜绝破坏和污染产地环境的现象发生;二是设立科技推广和攻 关专项基金,鼓励支持产业创新;三是制定配套政策,争取项目建设,四是加大投资力度,壮大设施农业和蔬菜产业。

3、重视标准化建设。要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思想认识,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按照区域规划抓好果品产地建设,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专市专批,专柜专营目标,提升苹果标准化生产水平。

4、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推广。要大力推进大型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技术示范区域,积极支持大户承包推广,加快品种更新,调整产业结构,使整体效益提升不断加快,使我县苹果产业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5、促进协会工作,支持加工企业发展。要鼓励果农协会和苹果企业发展壮大,对新建扩建加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吸引县内外能人富户投资办厂,经营市场,全面提升市场集散功能和果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建立协会联基地,市场加果农的利益共同体,加快苹果产业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田利. 庄浪县苹果产业发展经验.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广西教育出版社

[2] 刘汉成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5期

篇8

据专家介绍,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在30年前就开始采用矮砧密植栽培技术,目前90%以上都是矮化自根砧苹果。而我国90%以上为乔砧和中间砧,这种传统果业生产模式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推动我国苹果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如今面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果园管理投入与产出矛盾日益突出、分散的种植户达不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等问题。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必须走规模化轻简高效的路子,以科技创新带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与传统模式相比,矮化自根砧苹果有“四省一优一早”的特点,即省水、省肥、省地、省力、品质优、结果早。通过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能比传统模式省水60%、省肥70%;亩栽180~300株,亩产5000~6000千克,是传统果园的3~4倍,可节省土地80%;传统栽培1个劳动力只能管理5亩果园,矮化密植宽行栽培利于机械化耕作,在欧洲1个劳动力可管理60~270亩果园;矮砧宽行果园通风透光好,果个大小均匀、易着色、品质好、商品率高;乔砧、中间砧苹果树栽后3年开始结果,6~8年进入丰产期,矮化自根砧苹果栽后当年开花,次年挂果,3~4年即可进入丰产期。

经过3年来的探索,千阳县已建成矮砧苹果集约化示范基地2.4万亩,形成了立架栽培技术、水肥一体数字化管理、果园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职业农民培训、国际国内技术合作等完整的苹果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广苹果矮砧集约化栽培规模、矮砧苗木繁育、生产管理技术全国领先,探索出一套苹果产业的“千阳模式”。

在园地建设上,千阳采用矮化自根砧大苗建园,实行宽行密植、立架集约化栽培。在生产管理上,采用果园生草、测土配肥、机械化作业等标准化栽培方式。

为了更好地进行苹果生产技术创新和推广,千阳县引进了33名农学硕士从事果业技术服务,依托西农试验站和国内外专家,在生产基地组建苹果“田间大学”,培育职业果农。完善县、镇、村农技服务体系,组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质量安全监测服务站,指导成立农机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组织,落实果业保险、金融信贷等支农惠农政策,服务保障果业发展。

篇9

1 贵州果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资源缺乏,基础条件差 贵州省农用耕地面积只有1753.5余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46 hm2,是全国人均0.08 hm2的57.5 %。由于土地资源缺乏,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证粮食生产,大部分果园都种植在荒山荒坡非耕地或坡地上,果园立地条件差,交通不便,土地瘠薄,缺肥缺水严重,使果树产量、品质不高,效益极低。

1.2 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科技支撑 贵州气候条件的立体性和多样性,能栽培的果树种类多,使重点不突出,规模效益不很显著,造成了贵州果树科研、生产没有多大前途的误区,长期在人力、物力方面投入不足。全省果树技术力量薄弱,从事果树科研、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仅500余人,生产第一线的广大乡镇严重缺乏专业技术干部,果树商品化、产业化经营缺少必要的技术指导。我们应该认识到,贵州适宜种植的果树种类多,气候条件复杂,不同的地方适宜的品种、技术存在差异,更需要开展广泛的研究。同时,贵州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首选项目,一般都为发展果树种植,当生产需要时,就表现出科研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撑,造成一定的盲目性。经常出现品种选择不当,栽培管理技术缺乏,年年种树不见树或有树无果,使农民发展果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1.3 缺乏资金,后劲不足 近年来,贵州发展果树生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退耕还林的经果林项目;水利系统的水保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的多种经营项目、坡改梯项目和扶贫开发项目等。由于各类项目在立项时新建果园的投资只预算了苗木费,没有果园投产前的肥料、农药、技术等费用。果树生产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建园到投产需要3~4年,果农每667 m2需投入化肥、农药。贵州属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广大果农往往因经济困难,缺乏资金继续投入,造成果园管理不善,使大部分果园产量低、质量差,严重影响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

2 贵州果树产业化发展对策

2.1生产布局和发展重点 以果树生产区划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布局和调整品种结构,逐步实现果树生产区域化、良种化、商品化,建立一批产业化生产基地。把柑橘、梨、桃、猕猴桃等几个种类作为重点,在黔东南、黔西南热量高、非耕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适宜区,扩建一定规模的桠柑、脐橙、柚商品基地;在黔中地区新建以早熟梨、晚熟桃为主的商品基地;加强猕猴桃基地的品种更新、改良;在边远地区以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为主;在城镇周边地区,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果树种类、品种,因地制宜发展精品水果、时令水果,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发观光果园。

篇10

一是在加强现有县乡果技人员的培训、管理基础上,培养一批乡土果业技术人员,充实县乡果业技术人员,按照乡镇果业面积,每133.33hm2果园配1名果业技术人员,健全技术人员网,满足果农技术服务需求;二是以基地、合作社为依托成立脐橙标准化修剪、喷药、采果等专业服务队,健全技术服务网,提高脐橙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1.2 编好病虫防控网,确保产业安全

充实一批基层果业技术人员,确保技术力量和防控经费,完善柑桔病虫害监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柑桔黄龙病、桔小实蝇等危险性病虫害的观察、监测、调查、信息上报、信息、预测预警、应急处理等,编好县、乡(镇)和果业基地综合防控网络,确保产业安全。

1.3 编好果品销售网,提高果品价格

开展主攻城市免费品尝推介和专销区建设活动,巩固开拓主攻城市脐橙销售市场;加快设立高档社区直销点和大中型超市信丰脐橙销售专柜;加强农超对接,引进超市到信丰建立水果直采基地,拓宽脐橙销售渠道。同时,抓紧贮藏库建设,引导果农、合作社、营销加工企业加大贮藏量,延长供货期,避免集中抛售,提高果品价格。

1.4 编好线上淘宝网,促进脐橙鲜果销售

加强信丰脐橙网站建设,利用信丰脐橙网站的网络技术优势,搭建信丰脐橙“微博营销”和“网上脐橙树认养”活动平台,鼓励引导营销企业、合作社和社会各界通过开设淘宝店开展信丰脐橙果品购销。同时成立信丰脐橙网购协会,规范网上脐橙销售行为,编织信丰脐橙网上销售网络,促进脐橙鲜果销售。

2 走好“四条路”,促进脐橙产业持续发展

2.1 走好高品质栽培之路

一是抓好标准果园创建工作。重点抓好标准果园创建技术培训和标准果园创建技术措施落实,推广大枝修剪、节水灌溉、生草栽培、花果管理等八项主推技术,重点引导果农安装滴灌、杀虫灯等设施,提升全县脐橙管理水平,提高信丰脐橙果品质量;二是调优品种结构。引导果农通过高接换种和在新开发果园种植早晚熟和特色柑桔品种,调优柑桔品种结构;鼓励全园柑桔黄龙病清除果园转产种植非柑桔类果树,调优信丰果树品种结构,丰富信丰水果种类,延长鲜果供应期。

2.2 走好优质品牌打造之路

一是坚决打击早采、催熟、染色等损害信丰脐橙品牌的行为,确保信丰脐橙的天然品质。二是加强“信丰脐橙”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在统一赣南脐橙品牌的基础上,规范使用“信丰脐橙”证明商标,并在全县推广使用农产品身份追溯防伪标贴;要对“信丰脐橙”证明商标、防伪标贴使用情况进行登记,跟踪管理。三是加强对信丰脐橙包装箱生产、销售的管理。指定印刷企业按照标准式样生产信丰脐橙包装箱,坚决打击不规范的脐橙包装箱生产厂家和经销户。四是严格要求信丰脐橙经销商按照“三统一分”(即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宣传口径,分级销售)的要求规范销售行为,严厉打击各种损害信丰脐橙品牌的行为。五是进一步加大信丰脐橙品牌宣传力度。通过在主攻主销城市举办果品推介会、刊播宣传广告组建专业流动宣传队等多种形式,提高信丰脐橙的市场知名度。

2.3 走好家庭农场扩展之路

篇11

苹果作为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苹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不但和果品产量、质量和销售产生的经济收入有关,还受管理技术产生的支出影响,有针对性地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实现增收节支,对促进广大苹果种植户提质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苹果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技术分析

苹果种植管理主要技术有土壤管理技术、整形修剪技术、花果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传统苹果种植管理技术主要采用清耕制、人工秋翻的土壤管理技术,果实不进行套袋;苹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主要采用生草制、机械耕翻的土壤管理技术、苹果套袋栽培。通过对采用不同种植管理技术果园的生产支出、收入、经济效益进行统计,分析其对苹果种植户经济效益变动的影响,从而择优选择适当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技术集成。

2 试验园片x择

试验地点选择在承德县和林果品种植有限公司黑沟门苹果基地,树龄8a,品种为国光苹果,株距3m,行距4m,山地梯田果园,按种植管理技术不同分3个对照组,每对照组选取试验面积、对照面积各0.667hm2(其它种植管理技术相同)。

3 主要种植管理技术内容

3.1 生草制栽培

果园采用自然生草,人工辅助割灌机割刈,于2016年7月12日―9月8日共进行2次割刈,留茬5cm。对照采用清耕制耕作技术,于2016年7月12―13日、9月8―9日开始进行人工中耕除草2次。

3.2 机械耕翻

于2016年11月3日进行果园机械耕翻,深度树下5~10cm,行间15~20cm。对照于2016年11月1―5日采用人工进行秋翻,深度树下5~10cm,行间15~20cm。

3.3 苹果套袋

采用承德县和林果品种植有限公司生产的双层内红疏水纸袋,于2016年6月10―25日完成套袋工作,除袋分2次进行,时间分别为9月23―30日、9月27―10月3日。对照采用不套袋栽培技术。

4 经济效益变动影响分析

通过对比,实行果园生草制,每667m2节省生产支出300元,比对照降低支出75%;实行机械耕翻,每667m2节省支出390元,比对照降低支出78%;开展苹果套袋,每667m2增加支出3128元,增加收入5512元,每667m2净增加收益2384元,比对照增加经济效益54.7%。

3项种植技术综合运用,与传统种植管理技术果园相比较,每667m2果园投入增加2438元,同时经济收入也增加了5512元,经济收入净增加3074元,经济收入增幅达到70.5%,投入产出比226%。

5 结束语

苹果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农村失去农业劳动力红利、农业从业人员急剧减少的形势下,只有下大力转变原有的传统种植管理模式,开展机械化、省力化、科技化栽培,剔除和更新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措施,增加必要的科技、人力投入,将有限的人力、财力投入到果品优质生产技术之中,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篇12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ject of Beijing tourism orchard,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original design principle, unique landscape characters of the tourism orchar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Beijing tourism orchard. It claimed that the unitary structure in the fruit industry couldn’t meet the demands of our society, which had posed gre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n the traditional fruit production and sales. However, the tourism orchards, which are ecological, science-promotion, and recreational, can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districts. It provides vast space for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untryside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rural area of Beijing.

[Key words]tourism, traveling, landscape characters, recreation

1、旅游观光采摘园及其景观特性

1.1旅游观光采摘园

世界各国节日增多,假期的延长,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休闲经济的发展。 如美国联邦一级政府在1998年确认的节日达10个,而一些欧洲国家年享节日数则达18个之多。 与此同时,假期也在延长,美国人平均年享休假12天,西欧人享假天数是美国人的2-3倍。在我国,伴随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及五一、十一、元旦假期的延长,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休闲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仅在2002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国内旅游者接待总人数为2.19亿人次,旅游收入合计为865亿元,占全年国内旅游业总收入的22.3%(如表1)。总之,节假日的增多激发了人们对于旅游休闲的向往,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如表一),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我国旅游入境人数将达6400万~710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80亿~41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0亿~2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000亿~10500亿元人民币;两项合计总产出值将达13000亿~1400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达8%,中国将跨入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表一 2002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情况

总人数(亿人次) 旅游支出(亿元) 人均支出(亿元)

城镇居民(亿人次)农村居民(亿人次)年增长(﹪) 3.854.9312.01 2848103010.11 739.70209.07

新的世纪,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受到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的趋势。人们对良好的休憩环境所形成的森林浴、郊野露营、观光旅游等消遣休闲活动的渴望和追求,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缓解了繁忙的城市生活所带来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同样,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是我国旅游业顺应国际旅游市场潮流和趋势;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目前,随着现代旅游活动向多样化和参与性方向的发展,观光采摘逐渐为人们所熟识,成为一种新型的外出旅游休闲方式,并与旅游、度假、游览、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活动相互结合,由提供单一的观光型旅游资源转向提供观光、采摘与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开发,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一批较为完善的旅游资源建设及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1]

旅游观光果园,是现代化城市开展特色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项目的展开,可以有力的带动当地观光业的发展,让果林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充分体现生态、休闲、科普三大功能,并以其巨大的辐射能量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的加快了地方经济建设的步伐。现代化旅游观光果园着重强调了果园的基础条件建设,其良好的果园建设管理和优质的果品是开发旅游、观光、采摘的前提和保证。

旅游观光采摘园,是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园林、旅游、果园生产采摘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三结合的综合产物。她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旅游观光采摘园的出现和存在,也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图1昌平旅游观光采摘苹果园景观)

2、旅游观光采摘园景观特性

2.1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

随着我国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人们更加崇尚自然和回归自然,人们不断参与的各种休闲方式也在悄然变化,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已不仅限于欣赏,而更热衷于参与其中、融汇其中,而果园采摘活动的开展正迎合了游客的这种心理。旅游观光果园的建设,不仅需要继续完善各种果园生产的基础设施,完善每个环节的高科技含量,更要配备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

采摘观光——果园观光、精品水果观光、采摘

科技示范——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考察、技术培训、科普夏令营、冬令营

农耕、民俗体验——水果采摘、果树种植养护、假日农夫、居游农庄、雕刻、木工、编织、剪纸等手工劳作

休闲度假——水果文化节、度假村、春游踏青、农家乐

保健疗养——森林浴、农家饭、水果食疗和美容

商品展销会——果树栽培研讨会、果业高科技展示会、全国绿色食品展销会

野外生存训练——定向越野、露营、丛林穿越、自救互救等

青少年成年仪式——植成年树、摘成年果

纪念林活动——夫妻同心林、父母长寿林、友谊常青林、节日庆典林以及企事业单位、个人认养林

2.2 旅游观光采摘园景观特性

旅游观光采摘园环境规划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依据设计指导思想和我们对于果园观光采摘的理解,结合实地考察展开设计,并在原有果园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丰富植物景观群落的同时,力求保持各个果园的原有特色,强调果园仍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同时,使其观赏效果、景观特性大大加强。(如表二)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采摘者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采摘园。[2]

表二 观光采摘园环境景观特征

特 性 含 义

社会性 提升果园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 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采摘园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性 交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 普及果品知识,果园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 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 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 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 挖掘传统果品文化内涵,赋予观光采摘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 保证各个采摘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 即以赏心悦目的果园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旅游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的一个目标。规划者建设者力求使游人在果园中感悟到其天然之美,满足游人增长果树科普知识的同时,得到追求美的心理需求和观赏需求,力争创作出“望之生情,览之动色”的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的果园大多面积较大,基础较好,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节点来开展旅游,进行采摘和观光旅游日程在半天到一天之间为宜。若和周边景点结合或自身开展其它形式旅游,日程应在一天到三天。旅游观光采摘其本质是一种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因而旅游线路和项目的内容组织,必须符合统一协调和节奏韵律的美学法则和游客的审美需要。各参观点活动节目的安排组织要使游客始终保持在兴奋点上,做到观光、采摘等活动参与的合理组合,从而使旅游活动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旅游者获得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满足。

(图2顺义葡萄庄园鸟瞰图)

观光采摘园的园林化建设以生态学为指导,园林植物与果树及整个乡村环境景观相结合,形成一个完善的、多功能的、自然质朴的游赏空间。由于园林植物形态各异,颜色多种多样,而且展叶开花不同,可以利用果树和园林植物组成春华秋实的绚丽多彩的画面。如在昌平旅游观光采摘苹果园规划中植物配置以蔷薇科植物为主,春天观花,秋天观果,果园中的园林小品用园林植物为背景或以精心设计的植物配置烘托主景,力求用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来表现园林意境、抒怀。[3]因此,从景观特征来看,果园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提升的同时,形成了粗放、宽广的以大自然环境为主体的景观,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图3通州葡萄观光采摘园葡萄长廊效果 图4海淀樱桃采摘园服务建筑景观)

3、北京市旅游观光采摘园的规划建设情况

3、1北京市果品业发展综述

北京果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20余年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北京的果树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北京市的果品生产朝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展状况为:“九五”期间已有果树面积185万亩,其中七个山区县151万亩,2001年果品产量达44259万公斤,“十五”期间可望增加100万亩,共计285万亩。北京市郊区已建成苹果、桃、梨、柿子、葡萄、核桃、板栗、仁用杏等果品基地。平谷县、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县在果树(经济林)产业的建设中强化管理,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振兴了农村经济,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受到表彰。继平谷县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中国桃乡”以来,先后又有三个区县在国家林业局第二批命名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中榜上有名:即怀柔县:中国板栗之乡、房山区:中国磨盘柿之乡、大兴区:中国梨乡。

作为北京的果树业有着自己的特色,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落叶果树的生长,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形成了各种果树特定的分布规律,故从自然条件上讲,北京果树的特色:一是应形成区域主导经济;在社会条件上,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对果品市场的需求一是多样化;二是精品高档果;三是名优特新品种;四是旅游观光果园宜大力发展,因为观光采摘果园的受益要远远高于普遍果园。这些北京特色,是与其他地方相比下的独特所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决定了北京的果业发展决不能与外省市(如河北、山东等)拚面积、拚产量,而应该走北京特色果品之路——突出北京特色,向优质高效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因此,突出主导产业,注意发展区域特色品种,积极慎重的引进国内外适合北京地区栽培的优质高效品种,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果园,应成为北京市果品业发展的思路。这也就要求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建设各具特色、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经济林果,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产品效益高、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特优新品种,提升旅游观光采摘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北京市旅游观光采摘园的规划原则

1、规划布局的整体性与开放性原则

规划过程中要考虑果园的整体布局,即在进行园林和旅游的规划后,使其与周边的结合以及自身的整体性更趋于完整、合理。从果园内部讲,各个功能采摘区尽管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并不能看作是一个个无机的、分散的个体。从旅游观光角度来讲,旅游观光采摘园的规划布局既要是一种开放式的及具有相对的开放空间,又要充分考虑果园与周边环境有良好的衔接,与整个大的区域环境相融合。

2、生态的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观光采摘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果园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开展观光旅游后就更加需要重视环境的治理,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这就需要规划设计中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同时,果园需要一个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来此旅游观光的人消除、缓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

3、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采摘和对果园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里边来。尤其对于各类果园来说,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采摘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同时要充分考虑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观光采摘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观光果园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契合点,使整个果园的特色更加鲜明,使园林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观光采摘服务,为园区的果品生产服务。

5.文化的原则

深入挖掘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在果园的环境设计中应体现出其内在的文化特征。丰富果品文化、展现果品文化,以果品文化为主题,建成集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化果品观光园。

3.3 北京市旅游观光采摘园的规划建设

2002年,北京市从三个方面重点抓好观光果园的完善与建设:一是在全国率先出台观光农业方面的第一个技术标准,即“北京市旅游观光果园标准”;二是完善建设一批北京市旅游观光果园示范园。在保障生产优质精品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果园的园林美化景观效果,并体现科普、休闲、娱乐等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了16个果园的景观效果设计,并已开始施工建设。三是资金重点扶持。目前已争取到国家、市、县级对这16个观光果园的重点建设经费2400万元。首批选定的17个观光果园将重点发展苹果、梨、桃、樱桃、葡萄、柿子、枣等优势树种,果园面积11360亩。面对2008年绿色奥运的开展与北京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要求果品生产快速向安全无公害标准化转变,与国际化标准接轨,而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旅游观光果园的出现正是促进北京生态建设,将生态与经济相统一的最好体现[4]。国外的许多国家,旅游观光果园作为果园增收的一项有机组成,已成为果园发展的一部分;而在我国,虽然果园观光采摘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部分地区也已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和物力,但就目前而言,许多果园都建得很不规范,缺乏服务意识,不符合旅游观光要求,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现状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观光果园今后的发展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结合本国国情、体现当地特色,在不断完善园内基础设施的同时,增设各种旅游设施,规划游览内容,力求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另一方面,在建立标准示范园的基础上,(且以分别在大兴、海淀、门头沟、昌平、平谷、顺义六个区县各选一个主栽树种体现北京特色果品且具代表性、资源条件占优势、地方政府重视、资金配套能力强、已取得一定成绩的果园进行开发)形成一套旅游观光果园的建设办法,为观光果园的建设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与参照。

山区特色林果业、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使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加大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利用多元投资的方法,完善采摘园区和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果树品种上做到品种优化和资源科学配置,提高科技含量,打造全新的生态农业区;理顺销售渠道,建立高素质的销售队伍,充分利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牵线搭桥。全年发展果树17万亩,高效果园达到50万亩;新建养殖小区427个,累计达到861个,入区农户1.7万户;发展专业养殖村320个;山区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36%;新发展民俗旅游专业村37个,旅游专业户1144户。三大主导产业在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平谷摘桃、大兴摘梨、昌平摘苹果……京郊的特色采摘吸引了大批市民涌入果香扑鼻的果园。几年来,京郊旅游不断在城区“升温”,给京郊果园发展采摘游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市民在投身京郊旅游观光的同时,希望当回“果农”,过把“采摘丰收”的瘾。近年来,到郊区观光、采摘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度假活动。各区县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果品业,并找准“中秋”、“国庆”这一卖点,把采摘和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办起丰富多彩的采摘节,带动农民致富。 4、北京市旅游观光采摘园建成意义

随着收人、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广阔、质朴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5]旅游观光采摘园以其高标准的园内基础设施、高规范的科普展示项目、高水平的生态环境营造、以及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小品、极具风味的果品采摘游乐活动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使得各地现有果园的不规范得到很好的控制。旅游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充分利用果园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便利的交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应游客的各种品味及需求,把旅游观光采摘园建成了一个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综合性果园。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北京市全市开放果园总面积近22.69万亩,比去年扩大了一倍。观光采摘人次超过300万,采摘收入近9000万元,亩效益比起正常栽培的园子要高出数倍。到2002年,北京市开放观光采摘果园533个,面积28.7万亩,接待游人335.5万人次,采摘果品2098万公斤,采摘收入9730.4万元;仅怀柔、顺义、海淀通过观光采摘促销果品157万公斤,收入667.6万元;现在的一些观光果园平均收益为7000—8000元/亩,其中最好的旅游观光果园已经达到3万/亩。北京果树业的发展目标是将现有果园的70-80%发展成旅游观光果园。因此,旅游观光采摘是果品生产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先导产业,也是各个地区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切合点。旅游观光采摘园的的建设使北京市果品的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观光旅游资源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探讨,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俞孔坚,1987,中国自然风景资源管理系统初探,中国园林(3):33-37

篇13

引言

近30多年来,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完成了从乔砧稀植――乔砧密植――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变迁过程[1]。欧洲、美国、日本等世界苹果产业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矮砧密植栽培方式的转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已成为世界主要苹果种植国普遍采用的栽培技术[2]。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具有接穗品种长势减缓、树冠矮小、树形紧凑、易形成花芽、果品质量好、管理方便、便于机械化操作等特点[3],已成为世界苹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4]。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引入矮化砧木试验[4]。1951、1957年从丹麦、保加利亚引入M系为主的苹果矮化砧,以后又陆续引入MM系、P系等其他苹果矮化砧[5]。然而,经过70年的创新与推广,根据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2012年调研结果,我国矮化砧果园面积仅占全国苹果种植总面积的4%左右,发展进程缓慢。同时,果农在采纳该技术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和管理难题。因此,结合我国苹果栽培模式正处于大规模变革时期的实际,有必要对苹果矮砧密植栽培集约栽培模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进而从经济――技术――产业相结合角度,揭示该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的路径与对策。

主流技术经济学一般将经济效益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比分析方法,即通过建立起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指标在技术模式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变化情况,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差异。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生产函数为主法,对产出结构、要素密度和弹性等进行分析。现有研究对农业技术进行经济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农作物新品种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的经济效益评价方面。在对无公害蔬菜与常规蔬菜生产投入成本结构进行分析的结论认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在总体上比常规生产更关注技术的合理性和质量安全性,但在成本投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则难以得出一致结论[6];在对绿色苹果与常规苹果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中,研究认为绿色苹果在资本绝对密集度、成本收益与生产效率等方面均高于常规苹果,并可促进农民增收[7]。在对Bt抗虫棉栽培经济效益的研究中,从农户采用Bt抗虫棉的成本投入角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Bt抗虫棉能够提高棉花产量,而且减少了农药与劳动投入,对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都起到了正向作用[8]。但对苹果栽培模式效益的技术评价还未见涉及。

本文结合两种方法,从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建园成本、投入成本结构、产出结构、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以及科技贡献率等几方面,对两种栽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与技术经济评价。其结果有利于深入认知矮砧密植栽培集约栽培模式的技术体系内涵,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促进苹果栽培制度变革与新栽培模式的推广,为我国苹果产业高效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在山西、陕西、甘肃三省2009~2011年连续三年调研资料和固定样地跟踪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每年在三个苹果主产省随机选取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种植农户445户,对每个农户的生产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包括生产面积、种苗、农药、化肥、有机肥、套袋、修剪、灌溉投入、劳动投入等内容。矮砧密植栽培实验固定样地设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范家寨乡大沙凹村,占地面积150亩,其中实际挂果面积67.95亩,2009年进入盛果期。挂果园区果树种植密度为:2×4米(83株/亩)及2×3.5米(95株/亩),矮化中间砧为M9和M26。苹果主要品种为富士和嘎啦,分别占挂果面积的60%和40%。调查数据以亩为单位进行测定。

(二)分析方法

在充分考虑苹果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相对重要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以果农的苹果销售收入指标作为苹果的产出变量。投入变量选择苹果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为主,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是指苹果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主要包括灌溉、化肥、农药、果袋(资金投入、套卸袋用工)等显性支出项目;隐性成本是生产者所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总价格,也是生产者从事苹果生产活动的主观损失,没有外在表现,即劳动的隐性成本,主要指家庭劳动投入(含亲友帮工)成本。除此以外的灌溉费、机械折旧费及燃油费等投入计入其他投入。

二、不同苹果栽培模式的效益与效率

(一)建园初期的成本与收益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矮砧密植栽培一般以1.2~2米×3.5~4.0米株行距定植,每亩可栽84~170株,树高3.5米以内,冠幅0.8~1.2米。在良好的果园管理条件下,第二年即可挂果,产量1 000公斤/亩左右,第三年产量可达2 000公斤/亩,第四年2 000~4 000公斤/亩,即第四年达到成龄丰产果园水平,产量还会继续增加[9,10]。乔砧密植果园的种植密度一般在3×4米的行株间距,种植苹果56株/亩,在与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乔砧密植果园第四年至第五年才开始挂果,单位面积产量从开始挂果的550公斤/亩至丰产期的5 000公斤/亩左右,则需要8~10年时间。在建园初期,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明显表现出矮砧挂果早、产量高的经济效益优势。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但在建园初期的苗木投资较大[11,12]。矮砧密植果园单位面积苗木用量较乔砧密植果园建园用苗量多,且矮砧苗木单价远高于乔砧苗木。以苗木费用计算,矮砧密植栽培平均110株/亩,根据当年调查数据可知苗木成本平均为660元/亩;乔砧密植栽培56株/亩,平均苗木费仅为140元/亩。可看出,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苗木费用是乔砧的4.71倍。但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挂果早、产量高、管理便捷,在建园的最初4年,以平均水平可收获苹果5 200公斤/亩计算,扣去套袋、用工和其他费用,净收益均在10 000元/亩左右。而乔砧栽培果园前4年的产量以550公斤/亩计算,可获得收益仅为1 980元/亩,忽略套袋、用工和其他费用不计,单位面积收入仅是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1/9左右。说明矮砧密植栽培果园具有投资收益率高、见效快等特征,即表现出挂果早、产量高等显著优势。

(二)盛果期技术经济评价

1. 成本结构。将调查获取的连续3年的果农的化肥投入量、农药投入量、人工投入量、套袋投入量及其他投入量,均换算为货币投入量(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要素投入与物价呈现出伴随性增长特征,但矮砧密植栽培果园与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就成本而言,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每亩肥料投入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出350元左右,其他如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费用也高于乔砧栽培模式。就平均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不含用工费用)而言,矮砧密植栽培果园为1 785.24元/亩,乔砧密植栽培果园为1 219.44元/亩,矮砧密植栽培果园高出565.80元/亩,成本投入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果园。但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节约劳动力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每亩劳动投入比乔砧密植果园减少31.27%,减少7.7个工日,按当时平均工价60元/工日计算,减少货币投入462元/亩。在近年来人工成本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更显示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节约人工成本方面的优势,即可抵消矮砧密植栽培果园在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两方面的影响。

2. 产出结构。产出是衡量苹果生产效益的重要标志。由于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含量提升,使其产出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优质果的比例(表2)。对比两种栽培模式的优果率可以看出,在同等条件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果(1、2级优果)率就平均而言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提高了35%。以货币收益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每亩净收益平均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86倍,即比乔砧栽培模式高出近90%。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物质投入量大,易于进行标准化管理,使得其投入产出比较高。比较分析两种栽培方式2009~2011年间的投入产出效率发现,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每投入1元,其收益在1.3~1.4元之间,而且变动较小,即产出较为稳定。而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每元净收益在0.79~1.07元之间,产出水平低且波动幅度大。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1.5倍多。就两种栽培模式的亩均净收益,采用两总体均值差的t-检验,结果表明:t=19.96(p

3. 要素密集度。以劳动投入、可变物质成本和土地投入成本分别作为衡量、测定生产投入的劳动、资本和土地要素,对矮砧密植栽培和乔砧密植栽培的两种栽培模式的要素密集度进行比较发现(表3),矮砧密植栽培的要素相对密集度依次为资本、劳动、土地,乔砧密植栽培的要素相对密集度依次为土地、劳动、资本,即矮砧密植栽培的资本密集度要高于乔砧密植栽培的劳动密集度。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成本的上涨,即传统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必然推动以传统要素密集投入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

表3的结论证明,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在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方面要求都远高于普通乔砧密植栽培技术。还要指出的是,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矮化砧木的根系分布范围浅,容易出现树势早衰、固地性差、根系冻害等问题,需要通过立架栽培和提高肥水管理水平等技术手段才能发挥其栽培模式的优势。另外,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发挥还有赖于省力化机械的广泛应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果园资本的投入。这也进一步说明,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虽然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使果农在收益上极大的提高,果农需具有接受和采纳该栽培与技术模式的积极性,但在我国农业资本资源稀缺、农资价格快速上涨的现实条件下,该技术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本投入增加的约束。

4. 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是通过估计不同栽培方式下果农的C-D生产函数得出。C-D生产函数可以精确描述苹果种植户生产过程。(3)式在这里具体形式为:

从投入要素和规模收益对比结果来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要素均衡程度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要素弹性之间的离差较小。其次,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省力化和劳动节约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劳动的产出弹性平均为0.05,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仅使产出增加0.05个单位。同时,观察四种要素2009~2011年的产出弹性波动规律可以发现,化肥的产出弹性是逐年递增的,可变投入(资本)的产出弹性所占份额最大,这说明果园精细管理技术仍在苹果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 技术进步的贡献。依据连续3年平均增长率和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基础,由公式(5)和(6)分别测算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相对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技进步率和贡献率,计算得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学技术进步率δ=0.311 8,科学技术贡献率γ=0.633 8,即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学技术贡献率为63.38%。表明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是技术密集型栽培模式,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会使产出效益极大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对投入要素的技术含量要求更高。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从要素投入角度,矮砧密植栽培模式需要更多技术密集型的要素投入,比如省力化机械的广泛应用等;从果园管理水平角度,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管理,需要有精细化的果园管理标准制度的建立,才能使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收益显著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结论与讨论

(一)节约劳动力与土地资源投入是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最大优势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替代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是农业诱致性技术变迁规律的发展必然[15]。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含量高,早期丰产,果园更新快,土地利用充分,利于机械化操作和科学管理。在现行条件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总体经济效益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对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和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成本结构、产出结构、投入产出比、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等指标的测算结果表明,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属资本密集型栽培模式,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明显。样本区内,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单位面积平均可变资本投入虽然较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但劳动投入节约31.27%,净收益是后者的1.86倍,高出90%,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5倍。

(二)资本投入是充分发挥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优势的瓶颈

在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成本投入结构中,化肥、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投入费用等单位面积(亩)可用货币量化的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显著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要想充分发挥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优势,必须引导果农加大资本投入,保障果园的经济密集管理。

(三)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推广的关键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已经显示出较强的技术经济优势,但在苗木供应、适生砧木培育、省力化机械开发、肥水调控等方面不能保障各项技术的均衡供给。因而,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改进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敬东,杨延桢,王骞,等.山西省苹果矮砧栽培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山西果树,2013(5):3335.

[2]李丙智,韩明玉,张林森,等.我国苹果矮化砧木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建议[J].西北园艺,2007(10):45.

[3]马宝,徐继忠,孙建设.关于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的思考[J].果树学报,2010,27(1):105109.

[4]李丙智,韩明玉,张林森,等.我国矮砧苹果生产现状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建议[J].烟台果树,2010(2):14.

[5]河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总论[M].第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311.

[6]杨金深.无公害蔬菜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1621.

[7]杨金深,徐国良,智健飞.绿色苹果生产的投入产出与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3541.

[8]范存慧.中国Bt抗虫棉收益、成本和影响[J].经济学(季刊), 2005(4):785802.

[9]韩明玉,李丙智.陕西苹果矮化砧木调查与思考[J].西北园艺,2012(8):5052.

[10]韩明玉.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J].果农之友,2007(9):12.

[11]刘军弟,霍学喜,韩明玉,等.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北方园艺,2012(20):164168.

[12]高登涛,郭景南,魏志峰,等.中部地区两类矮砧密植苹果园生产效率及光照质量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5):90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