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投资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投资分析

篇1

国际跨国投资是公司为了获取预期未来收益而将资本投放到国外的活动,是国际货币资本和国际产业资本实现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以资本增殖,生产力提高为目的的国际跨国投资活动是科学进步,国际分工细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投资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国际跨国投资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大踏步发展,十多年来跨国投资金额超过了10000美元的大观。在过去的9年中,全球的跨国投资保持了极高的增长速度,投资金额从1995年的3311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0750亿美元,2000年更是超越了12700亿美元。统计资料显示,到1999年底,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总数超过了60000家,拥有30万个海外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这些跨国公司占全世界对外国投资的70%以上,占全世界总产出的1/4。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体中有51个是跨国公司,其余49个是国家,也就是说,有些跨国公司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中等发展中国家。时隔五年,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势头,不难想象其规模和力量。大量的事实证明,跨国投资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对中国企业而言,尽早地加入国际竞争当中,显得尤为迫切。

按照国际资本输出的规律,各国吸收国外投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是1:1.44,即每吸收1美元外资,对外投资可达到1.44美元。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0.43,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为1;0.26左右,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多一点。随着我过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工业门类的齐全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的大量积累,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应该并且已经达到快速对外输出资本的阶段。他指出,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达到2000美元,产业结构就应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更多的利润。目前中国人均收入虽只有1000美元多一点,但是由于地区差异,上海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000美元以上了,而江苏、浙江、广州等沿海地区人均收入都远在2000美元以上。因此,到国外投资是万事俱备,只差行动了。

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很多领域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很容易让人想起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即产业升级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和技术的转移,一是沿海到中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就是向国外此产业仍然处于比较优势的地区,尤其是了解国外市场的企业,向资本缺乏而劳动力密集的地方转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徐滇庆指出:中国对外投资应该选择那些市场程度比中国慢半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一方面有着充足的经验,一方面对这种转型中的市场有超强的适应能力。他将之成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早半拍”准则。早半拍准则可以在国际贸易的需求偏好相似说中找到影子。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oe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这对跨国投资同样适用。林德认为,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一国的需求结构和人均收入是直接相关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似,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交往也就越密。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其选择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也就较低,因为他们要让有限的收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掌握生产技术,也只能选择通用的技术,简单的资本设备,而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刚好相反。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中国过剩的生产能力最好走这条路。徐滇庆教授根据他的早半拍准则得出结论:中国资本输出最佳的地区是东欧地区,并切举了丰佳集团的例子加以说明。其依据是这些地区国内市场化程度,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都远不如中国,而其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和中国类似。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一、这种理论只能解释水平上的跨国投资问题,却忽视了垂直跨国投资问题。二、这种理论只丛经济发展程度角度入手,而忽视了政治等其他的条件。以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为例,其投资环境存在以下的问题:1、法律烦琐,透明度低,且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2、经济困难,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期望值较高,反过来受其限制也高;3、政局尚未完全稳定;4、处于美俄争夺激烈,经济不稳定,麻烦事多的灰色地区;5、腐败、、行贿受贿严重,投资风险大,成本高,等等。丰佳在那里的成功不能把这些一下都抹去。三、这种理论引导的资本流向的产业基本上是一些低级产业,不利也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因此我要指出,“早半拍”准则倒不如归结为一种跨国投资战略,即打发展程度的时间差,利用这种时间差取得良好的走出去效果。但是并不足以指导资本的主要流向。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树立多元化的发展观念,不应该过分依赖一些国家、地区和产业,更不能一哄而上。应该在深入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对投资市场和产业有所取舍,以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用。

实际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才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原因如下:1、这些国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政治环境稳定,虽然竞争激烈,但也为投资者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2、这些国家有着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是我国企业“练兵”和“取经”的最佳场所,能对我国国内企业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推动和提高;3、这些国家的技术开发和产品较新,可以是企业对前沿技术和管理有较快的反应能力,有利于我国企业发挥后起者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欧元美元作为硬通货,币值坚挺,汇率风险小而增殖能力强;5、目前欧美国家都实行鼓励外来投资政策,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另外已有的工业基础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产业支持,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中国资本投向正是这些地区。

解决了区位选择问题,那么下一步就是怎样走出去了。一个模糊而又完美的建议无外乎考虑企业自身状况和国外的投资环境。在此问题上,也没有完全适用的法则,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深练太极之道,将中华武功的精髓思想运用到走出去的战略中来。

对付强者,避实就虚,攻敌弱点。我国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对比相差悬殊,所以不能硬来,应该采取迂回的策略,发挥灵活的优势,攻击敌人薄弱的环节。从大型相关产业的公司涉足不深的地方,推广自己的国际化品牌。

以己之强攻敌之弱,发挥比较优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依托的跨国经营可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占领国外市场,中国的很多产品(劳密型)占据世界大量的市场分额,甚至引起一些国家的恐慌,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进行内部化的交易,可以有效的减少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进而发挥劳动成本低廉的威力。

以静制动,发挥后起者优势。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比较优势的战略适用的是贸易领域,虽然能使发展中国家获得贸易利益,但容易使我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固化。在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来提升产业结构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发挥后起者优势,敌未动我不动,敌动,我动在先。具有选择的使用国外在付出巨大代价才获得的支持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这样就可以跳国许多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甚至在其基础上进行研发实现企业质的飞跃。如首钢集团收购美国MastaEngineer公司70%的股份,获得了650套设计图纸,46个设计软件包,从而增强了首钢集团设计和制造重型冶金设备能力,扩大了中国钢铁工业作为整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2年9月TCL集团控股的TCL国际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与德国施耐德达成收购协议,利用巧劲,达到了利用其已有的融资和销售渠道。

篇2

预防费用与事故费用之和为职业安全卫生总费用,其中预防费用即为安全投资。事故费用是预防费用的减函数。对于不同安全等级,预防费用和事故费用孰大孰小及相差的程度不同。职业安全卫生费用模型反映了预防费用(投资)、事故费用、总费用与企业安全水平之间的关系。点M相当于最小费用,为最佳投资点。曲线P(S)、C(S)、和T(S)分别代表预防费用、事故费用和总费用是关于安全度S的函数。其中:T(S)=P(S)+C(S)

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即对应于S点,费用最小。

二、安全投资各利益主体利益分析

由于安全投资的特殊性,其主要涉及的利益主体有:政府(社会)、企业和从业人员(劳动者)。

1.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企业作为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壮大,它必须考虑利润。即使决策者能够认识到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长期的不合理的投资而导致得不偿失的情况下,也会大大挫伤决策者的投资意愿。由图1可知,职业安全卫生总费用由事故费用C(S)和预防费用P(S)决定。单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事故费用C(S)或预防费用P(S)来实现总费用T(S)的降低。

(1)设P(S)一定,令C’(S)<C(S),T’(S)=P(S)+C’(S)。

则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对应于S’点,总费用最小。由数学推导可知S’<S

说明:当生产力一定时,企业安全投资能力一定,即可认为P(S)一定,则最佳投资点将由事故费用C(S)决定。如果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的话,企业决策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将导致随着C(S)的降低企业安全度将降低。(图2所示)

事实上,企业通过事故费用转移和拒不承担事故费用的方式来算实现事故费用C(S)的降低,从而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事故费用的转移表现为,企业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把事故费用转移给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企业拒不承担事故费用表现为企业凭借资本优势在与政府和劳动者的利益博弈中降低事故赔偿费用或通过各种手段拒不赔偿等,即企业把事故损失转移给社会或劳动者及其家庭。

(2)设C(S)一定,令P(S)>P’(S),T’(S)=P’(S)+C(S)。

则当әT’/әS=0时,T’(S)取最小值,对应于S’点,总费用最小。由数学推导可知S<S’

说明:当事故费用C(S)一定,则最佳投资点将由事故费用P(S)决定。企业决策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将导致随着P(S)的降低而企业安全度将提高。(图3所示)

事实上,由于安全投资能力受限于科技水平的制约,所以通常只有当企业在无法通过费用转移等手段降低事故费用C(S)的时候才会乐忠于通过提高安全投资能力、优化安全投资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2.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问题。事实表明,事故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社会整体承担的事故费用应该是指事故造成的社会上所有资源损失,包括物质财富、人力资源以及声誉等无形资源。笔者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下,事故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客观存在的,是一定的。因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只能在保证安全投资总量不低于最佳投资点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安全投资能力、降低预防费用P(S)曲线来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一方面,政府从宏观调控角度,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和长远发展,必须实现全社会总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强调的是对全局的调控力度。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安全生产政策和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审查批准、验收或者依法对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行政管理、法律约束等各种手段保证安全投资的到位;另一方面,加大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通过提高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安全投资能力、降低预防费用P(S)曲线来实现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3.从劳动者的角度考虑

从业人员最关心的是与生活质量有关的切身利益,即工资、福利待遇的高低。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安全投资越多越好。

三、利益博弈分析

1.企业与劳动者间的利益博弈

与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企业权利不断膨胀。长期处于国家和政府“关怀”之下的普通劳动者一时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与政府和企业间的利益博弈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受到侵害,有的甚至威胁到劳动者生命安全。其原因表现为:

(1)劳动力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导致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在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市场里,资本是稀缺资源。在劳资利益博弈中,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用“比较优势原理”解释就是:在资本稀缺情况下,企业业主或管理者凭借所拥有的资本“比较优势”,在劳动力交易活动中谋求决定地位。从业人员为了求得一份工作,面对企业的种种(其中包括在安全生产方面)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委曲求全,敢怒不敢言。

(2)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导致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另外,企业领导利用其权力优势和信息优势,为了政绩置国家与工人的利益于不顾。我们看到的是,某些企业领导升官发财与国家、工人利益受损形成鲜明对比。

(3)劳动者素质低下。由于我国从业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知法、懂法者不多,在这三方博弈中完全处于弱势。由于各利益主体发育的不均衡,弱势群体的力量过弱,他们缺乏利益表达的基本权利和有效的表达手段,无法或不能充分地在政府的利益决策中得到体现,结果就是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弱者变得更弱,自身利益愈发受损。

(4)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贯彻不力,致使侵害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对公然侵犯劳动者权利的事情也视而不见。另外,腐败诱发和加剧了劳动安全问题。事实表明,许多重大安全事故中都伴随着严重的腐败现象。

由此可见,在企业与从业人员之间利益博弈过程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占绝对优势的资本方显然缺乏提高劳动者待遇的原动力,甚至会不余余力的降低劳动力成本。企业为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将会忽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有动机、有条件采用各种手段降低事故赔偿费用,甚至是不赔偿,从而降低事故费用C(S),事故费用C(S)处于扭曲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劳动法》然而却长期存在劳工保护困境的根源。

2.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由于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中企业已占据了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滥用市场权力,在追求高利润的时候以牺牲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及其他权益为代价,无视企业自身的社会职能(营利性与公共性失衡),最终导致企业赚钱而劳动者和社会为事故买单的局面。此时应该发挥政府的管制职能,以纠正市场失灵。政府与企业间的利益博弈就决定了整个利益博弈局势最终状态。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博弈,如果非理性、非效率、非公正、非公平、以牺牲第三方的利益为代价,则从业人员的利益将受到极大侵害,这在博弈一方属于绝对弱势群体时很容易受到损害。相反,如果政府、企业、从业人员采取合作博弈,且建立在理性、效率、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则将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使三方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统一体中,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发展目标将三方连结在一起。

然而,某些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政府经济职能的非理性膨胀和社会职能的相对弱化,导致了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管不力。甚至,有些时候地方政府基于政绩和GDP增长的原因与企业采取非公正、非公平、以牺牲第三方的利益为代价的合作博弈,尤其出现腐败现象的时候,最终导致安全生产状况始终无法扭转的严峻局面。

篇3

高科技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最大特点是技术起点高,因此,在技术、产品、生产和市场的成熟度等方面都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即高风险。另外,高科技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其资金需求量大、增长快速的特点也很明显。风险投资分析风险投资缺乏数据借鉴,这给利用已有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方法给高科技企业进行带来了困难,因为风险控制往往建立在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基础上。如收益率均值-方差模型、多因子定价模型、VAR(Value At Risk)风险测定法等均是基于大量历史数据及事前信息的有效性,对事后信息考虑甚少。在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风险评价方面,国内外主要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定量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风险投资的某一阶段或是仅从风险或价值方面去分析,缺乏从生命周期的宏观和整体上进行的研究,不利于对高科技企业进行全面的评价。

笔者根据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对其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找出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分析模型,从整个生命周期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思想,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盈利水平等也做了说明和预测,以帮助进行风险投资决策。

2 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分析

2.1 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

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六个阶段,即研究与开发期、创业期、早期成长期、加速成长期、稳定成长期和成熟期。研究开发期要通过市场研究以确定所研究的产品或劳务的市场潜力,此时投资需求较小。创业期要开发出最初产品以向市场展示,并保证第一笔业务成交。这一阶段对资本的需求显著增加,包括工资、设备和推销费用等。早期成长期,企业已完成生产线的开发,市场逐步扩大,然而企业仍然处于亏损阶段,需借外部资金增加设备、招收业务骨干,并着手下一代产品开发。到了加速成长期,企业的产品或劳务已被广大消费者接受,销售额和利润开始加速增长,现金流入可以满足企业大部分需要,但新的机会不断出现,企业仍然需要外部资金来实现高速膨胀,直到企业进入熟期。

2.2 不同阶段的风险分析

依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可把高科技企业的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来考察风险投资的风险:

(1)种子期(Seed Stage),相当于生命周期中的研究开发期。是技术酝酿与开发的阶段,创业者仅有产品的构想和初步设计,为实现实用化和商品化需进行产品、工艺流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由于开发高科技并将其转化为现实产品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技术失败是此阶段的主要风险。

(2)创建期((Start-up Stage),相当于生命周期中的创业期。一般指技术创新和产品试销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市场导入、创立企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此阶段产品的技术风险逐渐减少,但由于市场化过程中新产品的推广和被潜在顾客接受需要时间,企业经营面临许多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成为主要风险。

(3)成长期(Growth Stage),相当于生命周期中的早期成长期。企业已经建立,技术、产品也基本完善,主要任务是产品的市场推广。企业将在本阶段开始产生利润。企业应综合考虑市场容量、市场接受时间、价格因素,确立市场战略,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避免市场风险。此阶段企业面临的另一重要风险为财务风险,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

(4)扩张期(Expansion Stage),相当于生命周期中的加速成长期和稳定成长期的前期。扩张期是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经营业绩逐渐上升的阶段,企业在本阶段实现累计盈利。但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和开拓市场,还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同时,因技术开发成熟,可能有新的竞争者加入,企业将面临竞争威胁,这将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成为本阶段的主要风险。

(5)成熟期(Bridge Stage),相当于生命周期中稳定成长期的后期和成熟期。是技术成熟和产品进入大生产阶段,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占有率已得到承认,生产规模扩大,技术、管理日趋成熟,销售和利润大幅增加,已超过盈亏平衡点,开始进入盈利期;企业的技术、财务和市场风险已降得很低,其知名度和信誉度开始建立。此时企业利润率已变得不再诱人,风险资本开始考虑为上市做准备,以实现成功退出。

3 风险投资分析方法

3.1 高科技企业风险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分为五个阶段,在五个阶段的风险中又可细分。因此,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很好的工具。

3.1.1 建立指标体系

如上所述,可以得到风险投资的综合评价指标(见附图)。

3.1.2 确定权重

设准则层对应的权重为a1,a2,a3,a4,a5,子准则层对应的权重分别为a11,a12,a13,a14,a15,a16,a17,a21,a22,a23,a24,a25,a26,a27,…,a51,a52,a53,a54,a55,a56,a57。记A=(a1,a2,a3,a4,a5),A1=(a11,a12,a13,a14,a15,a16,a17),A2=(a21,a22,a23,a24,a25,a26,a27),A3=(a21,a32,a33,a34,a35,a36,a37),A4=(a41,a42,a43,a44,a45,a46,a47),A5=(a51,a52,a53,a54,a55,a56,a57)。

3.1.3 建立模糊集合

(1)评价指标集合:U={U1,U2,U3,U4,U5},其中U1={u11,u12,u13,u14,u15,u16,u17},U2={u21,u22,u23,u24,u25,u26,u27},…,U5={u51,u52,u53,u54,u55,u56,u57}。

(2)评价评语集:V={v1,v2,v3,v4,v5}。其中,分别表示指标的评语为“优”、“良”、“中”“一般”、“差”,对应的相关投资风险的大小程度为投资风险“低”、“较低”、“中等”、“较高”、“高”。

3.1.4 确定评价隶属矩阵

以上指标虽然可得到确定的评语,但其合理性却有较强的模糊性。因此,在确定各个指标对评语集V的隶属度时,要按一定标志选若干人(专家)组成评价组,采用专家调查和民意测验等方法对子准则层确定等级。若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来确定评判隶属矩阵,则方法如下,设uij对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Rij为:Rij=(pij1,pij2,pij3,pij4,pij5),其中,pijk=vijk/n,k=1,2,…,5,n为参评专家人员总数;vik是参评专家中认为指标Uik属于Vk等级的专家人数,评判隶属矩阵为:

Rij=pij1pij2pij3…pijk=pij11 pij12 pij13 pij14 pij15pij21 pij22 pij23 pij24 pij25pij31 pij32 pij33 pij34 pij35… … … … …pijk1 pijk2 pijk3 pijk4 pijk5

因此,U1,U2,U3,U4,U5的隶属向量构成5个隶属矩阵,分别为:

RU1=(R11,R12,R13,R14,R15,R16,R17)T

RU21=(R21,R22,R23,R24,R25,R26,R27)T

RU3=(R31,R32,R33,R34,R35,R36,R37)T

RU4=(R41,R42,R43,R44,R45,R46,R47)T

RU5=(R51,R52,R53,R54,R55,R56,R57)T

3.1.5 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在风险投资的综合评价指标图中,把影响高科技企业投资风险Z大小的指标分为2个层次,由于已经确定了第2层次指标对评语集V的隶属度矩阵,所以可通过模糊矩阵合成对第1层次目标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即确定U1,U2,U3,U4,U5对V的隶属度矩阵,进而就可以确定Z对评语集V的隶属度向量。

(1)准则层模糊综合评价。设Bi=AiRyi,对Bi进行归一化处理的结果记为Bi,则Bi表示Ui对V的隶属向量,其中i=1,2,3,4,5,并记Rz=(B1,B2,B3,B4,B5,B6)T,其中“”是模糊矩阵合成算子符号,其代表的意义是将Aij中第一行的各元素与Rij中第一列的各元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在相应的两元素之间先取最小值,然后在一组最小值中取最大值,并以此类推求得Aij第一行各元素与R其他各列的各元素的比较结果。

(2)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记R=ARz=(b1,b2,b3,b4),对R进行归一化处理的结果记为R,则R表示Z对V的隶属向量,并记R=(b1,b2,b3,b4),式中,b1,b2,b3,b4便是高投资风险Z对评语V1,V2,V3,V4的隶属度向量。

3.2 高科技企业投资收益

以上分析了高科技企业投资的风险,并给出了一种适合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以下讨论一种方法对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型分析,从收益的角度来考察风险投资。

高科技风险企业所处的生存空间NES包含环境、环境和环境三个维度,其中间接企业生产函数且为只能接受而不可选择的随机变量称为参变量,记自然环境中的参变量为Nα,经济环境中的参变量为Eβ,社会环境中的参变量为Sγ,设企业在某时期所处生存空间参变量Nα、Eβ、Sγ为给定值,风险企业种子期初始为0,成熟期末时点为T。其余变量约定如下:xi为企业投入要素,i=1,2,…,m;yj为产出产品,j=1,2,…,n;Pj为第j种产品的市场价格;ri为第i种投入要素的市场价格;y(pi)为第j种产品的预期市场均衡量;Rj为企业产品j的市场占有率;R为企业产品的综合市场占有率。则单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Rj=■(1)

因为yj=yj(xi,yj,pj,Nα,Eβ,Sγ)所以

Rj=■yj(xi,yj,pj,Nα,Eβ,Sχ)(2)

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多种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表征其成长性为宜。产品j占产品市场总价值的权重为:Rj=■(3)

其中,■为预期市场均衡价格,■(pj)为预期市场均衡产量。其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为:R=■wjRj(4)

由于高科技风险企业一般在生存期方能实现盈利,累计实现盈利更是在扩张期后,用企业利润作为其生存能力的判定指标并不适宜,为此选择期权定价方法,将高科技风险企业的股权价值视为期权,采用Black-Scholes公式其价值,即

Ve=SN(d1)-Xe-(T-1)N(d2)。

d1=■;

d2=d1-?坠■(5)

其中,Ve为企业股权的看涨期权价值;S为企业股权的当前价值;X为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T为距期权到期日的时间;R为期权有效期间的无风险利率;σ2为企业股权价格的自然对数的方差。

4 结语

高科技企业的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高科技企业投资的高风险性,让人望而却步。从两个方面对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进行了分析,即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及高科技企业市场和收益的预测。笔者涉及到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并没有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实例论证,但整个分析思路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具有一定的意义。希望通过的量化分析为评价投资项目风险从而做出科学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使高新科技企业的投资决策更加正规化和合理化,同时也为高科技企业创造条件,为吸引投资提供。

参考

1 杨大楷,姜皓天,杨哗.风险投资基金运作的理论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2 李世雁,何又春.高科技投入中技术风险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7)

3 肖焰恒,黄祖辉.风险资本多阶投资策略的价值分析[J].与财会,2003(4)

4 薛虹,陈健,贾隽.高科技初创企业管理风险评价体系的[J].西安学院学报,2004(2)

5 贾晓东,潘德惠.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及投资风险评价[J].信息与控制,2003(3)

6 韩静轩,马力.高新技术项目投资风险的分析与测度[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3)

7 赵尚志,张宪.高科技风险投资价值分析[J].价值工程,1999(5)

8 谢冰,邹伟,谢科范.高科技风险企业成长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4(26)

9 许树柏.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篇4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新产品的研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的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企业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为此,企业要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就必须不断研究和开发顾客满意和认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而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投资经常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其主要表现为:技术、市场、研发周期等因素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加大企业新产品研发投资的风险,从而为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投资决策提出更高的要求。大量的文献研究指出,以NPV为代表的传统DCF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产品研发投资决策,传统的资本预算方法容易导致错误的决策。为此,在企业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决策中引入新方法——实物期权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是在实物期权理论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新产品研究和开发投资决策分析的特征,提出基于实物期权理论企业产品研发的投资决策评估分析方法。

2企业产品研发项目期权特性

期权是一种权力,即其持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权力而无义务按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项资产或物品。实物期权理论是在金融期权理论基础上对非金融资产应用的扩展,即把非金融资产当作标的资产的一种期权,此时期权的交割不是对标的资产的买卖,而是对标的资产项目投资的延迟、扩张、收缩、暂停等决策行为对项目影响的评估分析,是一种柔性的投资管理思想,其目的是解决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的投资决策问题,降低投资风险。

企业产品研究与开发是企业实施标新立异与领先战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由于产品研发活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给它带来投资机会的价值,研究认为不确定性越高,其投资机会价值越大。为分析其投资机会价值,不妨将R&D项目分为研发、中试和商品化三个阶段(见图1),商品化阶段投资是在中试阶段成功结束之后开始的,若中试阶段不成功,将不进行商品化投资;而中试投资又是在R&D研发成功之后开始的,如果产品研发不成功,则不进行中试阶段投资,此时研发项目的损失仅为在t0时的初始投

资I0。对投资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不确定性投资项目决策,采用分阶段的投资可以降低决策的风险损失。从图中可看到,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在三个关键决策点上做出选择:一是在项目立项时,即图中的t0时刻决定是否进行产品研发投资,以获取该产品进一步开发投资的权利(即在研发阶段形成看涨期权);二是在研发活动取得成功时,即图中的t1时刻决定是否进行中试阶段的活动,以获取进一步进行商品化开发的投资机会(在中试阶段形成的看涨期权);三是在中试活动取得成功时,即图中的t2时刻决定是否进行新产品市场化开发活动,以实现产品上市和获取产品销售收益。通过上述分析,R&D投资决策柔性具有明显的实物期权特征,可将产品研发过程可看作是一系列复合买入(看涨)期权的组合,利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加以分析,获得柔性投资的机会价值。

一般来说,投资决策存在实物期权特征应具备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可逆性是指某种行为一旦发生,就不可能回到初始状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项目投资决策具有类似的性质,即投资一旦发生,该项目就产生了沉没成本,项目投资所形成的沉没成本就具有不可逆性。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投资项目的不可逆性是一种不利决策因素,存在投资损失的风险。在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情况下,决策者为避免投资决策不可逆行为的不利因素,提高投资决策风险收益,其决策灵活性的价值就体现得很充分,即投资柔性就相当于基于实物资产的看涨期权,为分析投资决策柔性价值,可以运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中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3在企业新产品研发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3.1实物期权理论及期权定价模型

1977,年StewartC.Myers首先提出实物期权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中企业发展(收缩)机会和潜力都属于实物期权。从研究文献来看,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实物期权主要有扩张期权(expansionoption)、放弃期权(abandonmentoption)和等待期权(waitingoption)。实物期权理论是建立在金融期权理论的基础上,是金融创新工具“期权”在公司战略投资决策、价值评估、风险投资等领域的延伸运用。实物期权价值一般采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进行计算评价分析,在金融期权应用领域中,经典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运用最为广泛,但该模型只适用单阶段、单个期权的问题,对具有多阶段、多期权复合期权的分析就不能直接进行评价,而采用在此基础延伸形成的复合期权定价模型,即Geske定价模型。

Geske定价模型是1979年由Geske在Black-Scholes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适用于多阶段、多期权的复合期权定价公式。其中M(k,h;p)是第一个变量小于k,第二个变量小于h,而变量之间相关系数为p的标准二维正态分布的累计概率函数;F是对市场化阶段进行投资后产生的现金流量在t时刻的现值;Fc是第一个看涨期权被执行时项目的临界值,即第二个期权价值等于第一个期权执行价格时项目的价值,可利用Black-Scholes模型计算;σ描述投资项目不确定性的波动率;r是投资的无风险利率。

3.2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项目投资评估分析方法

大量实物期权理论及相关文献研究认为:以NPV为代表的传统DCF投资分析方法在对投资不确定性的项目进行评估分析已不适应,实物期权理论完全可以替代,这是一种误解,而实际上实物期权方法是对传统的NPV方法的补充和修正。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中一般采用修正的净现值进行评估决策,即:修正的净现值=传统净现值+期权价值。通过分析得出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投资决策评估准则如表1所示(看涨期权)。在表中选择继续等待与按照期权价格出售转让投资机会的效果是等价的,而选择执行或放弃的准则是:以合理的成本花费就可以拥有继续等待的机会,就应首先选择前者。当NPV为正时,期权价值愈小愈表明应当立即进行投资,而期权价值愈大则说明应当等待和推迟投资。当期权价值大于NPV时,除非必须通过投资才能维持期权存在的条件下,才可马上投资,且投资额必须满足小于期权价值扣除其他价值损失的剩余,如负NPV,就应延期进行投资。

3.3利用Geske定价模型的实例分析

某生物制药企业开发新药,投资者在t0=0时决定是否进行初始研发投资,在t1=3年决定是否进行临床试验阶段投资,在t=10年决定是否进行商业化投资。初始投资I0=2500万元,在t1=3年时投资I1=9000万元;在t=10年时投资I=50000万元。预计商业化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在t=10年时的现值为80000万元。根据历史数据可以估计到该项目波动率σ=25%,无风险利率r=4%。

(1)用NPV法进行项目评价(假定风险调整贴现率为15%):

NPV=-2500-9000/(1+0.15)3+(80000-50000)/(1+0.15)10=-1000万元

由NPV<0可知该项目是不可行的,应当放弃。

(2)利用Geske模型进行项目评价:

先由Black-Scholes模型求得Fc=6.14(亿元),再将其他数据代入Geske模型表达式中可得C=1.96(亿元)

篇5

    一、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市场竞争的便捷,蕴含着对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新的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方式的新思考。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应以一种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本的角色与价值增值问题,建立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效率和竞争力。

    2.社会知识化。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知识工作者在企业中的作用的增强,新型的信息沟通方式必然带来企业组织重组和人力资本政策的变迁。

    3.信息网络化。电子通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和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因此,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对企业人力资本的要求,而且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4.竞争人本化。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企业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因此,企业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必要性分析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资本采取的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一般来说,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构成了人力资本。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新的资本资源的投入;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发现;劳动者的平均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知识储备的增加。后两项均是人力资源密切相关的,它们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不合理状况严重。一方面,长期以来都实行“注重物质资本”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从经济角度来看,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这一概念界定的不完全,侧重于物质资本的分析,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判断,在生产要素中只计算人力资源的数量分配,而不注重人力资源的质量分析,致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注重投资的数量,而不注重投资的效率,结果导致了投资主体的单一化和人力投资的滞后。

    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渠道上看,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渠道窄,方式单一,以国家投资为主,且投资数量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依赖政府的教育投资。虽然我国的教育投资总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逐年增加,但是,如果以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作为教育投资,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物质投资,与物质投资相比较,教育投资的相对量还处于较低水平。

    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企业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强烈竞争,凸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竞争策略。它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体系,它的投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样,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升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

    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在激励约束方面,要因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同的企业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建立心灵契约,留住人才;优化组合,人尽其才。再次,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的技术与知识的更新速度走在行业前列,以长期保持企业的人才优势,进而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最后,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往往在激励人才成长等正向行为上,产生着巨大的基础作用。

    2.强化企业对人力资本的再开发

    人力资本再开发的前提是人力资本载体—人力资源的身体健康。这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医疗保健投入。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的恶化会使员工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为此,一方面企业需要为员工创造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工作的顺心;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医疗保健。因为工作而使得员工疲惫不堪,或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是得不偿失的。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重点不仅仅是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要想保持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则离不开对企业人力资本的再开发。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成为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而匹配合适的培训方法,则是取得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

篇6

二、初创期网络企业如何吸引风险投资

根据我国学者关于风险投资评估的研究和著名风险投资机构IDGVC、软银中国创投等的成功案例,可以知道风险投资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一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行业环境、创业管理团队、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商业模式、变现能力等。本文从创业管理团队、商业模式两个方面阐述初创期网络企业如何吸引风险投资。

1.创业管理团队。美国风险投资之父GeneralDoriot曾说:“可以考虑对有二流想法的一流企业家投资,但不能考虑对有一流想法的二流企业家投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投资机构更看重管理团队的以下特征:

(1)激情。创业者必须具备激情,这种激情会感染周边所有的人。在一种激情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心态都会变得积极主动。这种激情同时也是一种带动作用、感化作用,会激励整个团队,甚至团队的新成员行动起来。

(2)互联网行业背景。从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案例来看,那些有着良好互联网行业背景的人很容易获得风险投资。如季琦在创办如家酒店连锁公司时,由于他在携程的成功经历以及和IDG多年的良好合作,使得IDG为季琦投资了l50万美元,不久又追加投资至200万美元。

(3)良好的教育背景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处于高新技术企业顶端的网络企业,要求它的管理团队必须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如雅虎的杨致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硕士;搜狐的张朝阳曾在1986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并于199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4)创新精神。创新或创意是互联网世界的生存前提,无论是雅虎的网络门户模式,亚马逊的网上超市模式,还是eBay的网上拍卖模式,创新使网络企业具有无穷无尽的增长动力。

(5)团队结构。一个管理团队是由管理、财务、技术、生产、营销等各方面人才组成的,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投资者更希望网络企业的技术人员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更希望管理层利用掌握的信息按照顾客的需要调整发展计划,更希望企业的管理者有全球性扩张经营的长远目光。

2.商业模式。风险投资家在被问到“评估被投风险企业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问题时,大部分风险投资家会首先回答是商业模式。由于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分享、沟通和娱乐,因此,构建互联网商业模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和效率,来替代传统行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为例,在2007年9月举行的商界论坛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PPG获得年度最佳商业模式第三名。PPG的商业模式是将男装交给七家合作企业贴牌生产,PPG负责产品质量的管理,然后通过无店铺的在线直销和呼叫中心方式,将产品直接交到消费者手里。这种直销模式,去除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同时将存货率大大的减低,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PPG的概念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关注。其首席运营官黎勇劲就来自于PPG的第一家投资商,当时他的身份是集富亚洲董事。他选中PPG的原因有三:商业模式好、市场够大、管理团队能力很强。

(2)开发“长尾市场”。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通过对市场的细分,企业集中力量于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或严格针对一个细分市场,或重点经营一种产品和服务,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优势。GoogleAdWords、Amazon都是长尾理论的优秀案例。(3)寻找新的收入模式。GoogleAdSense是针对网站主的一个互联网广告服务,它面向的客户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型网站和个人,对于普通的媒体和广告商而言,这个群体的价值微小得简直不值一提,边际收益很少,且需求各异又使得边际成本大,但是Google利用自己开发的“搜索”技术,大大地降低了边际成本,从而能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广告服务,将这些数量众多的群体汇集起来,形成了非常可观的经济利润。

(4)吸引“注意力”。网络企业吸引用户注意力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点击数”,成为用户心目中能够经常想到的领域经营者,那么企业面临的商机是无限的。网络企业赢得注意力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关联性。网站必须有浏览者需要的东西,而且应该重点考虑用户访问网站是为了得到什么。②权威性。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在Google、百度随便键入一个关键词得到的都是成百上千的网站地址。要想获得高度黏着力,网站必须具备权威性。③参与性。参与性通常体现在互动、竞争、娱乐等方面。④共有性和个性化。如当当网有“我的当当”,使购物者比较轻松方便的管理自己的定单。

参考文献:

[1]郭蕾:网络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

篇7

企业规模-营业额因素

企业规模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是营业额,在这里并未把企业资产作为指标,也未把利润作为指标,其真实想法是:营业额是衡量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财富》杂志评选的不是“世界500强”(重点强调利润与其他财务指标的关系),而是“世界500大”(重点强调营业额),这是因为这个指标非常直观,更易于让人去了解,它完全能够表达出企业规模,而从利润的角度所看到的“强”,并不能够表达出它的规模状况。像那些传统行业,它的营业额很高,人员很多,但利润普遍较低;像那些新生代行业,它的营业额不高,但是它的利润却普遍较高,就像信息化领域的ORACLE公司和SAP公司,如果按照营业额排列,它们的名次是靠后的,而按照利润排列,它们的名字是靠前的,但是它们的规模远远比同等营业额的企业规模要小许多,为此这就是不选择利润作为表达企业规模的指标的原因。

这里按照营业额的大小,将企业分解成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创建初期的2000-10000万元;企业创建后期的1-20亿;企业成长前期的20亿-50亿;企业成长后期的50亿以上。这样的营业额化分是按照中国企业的实际规模来确定的,如果按照西方企业的规模来看,我们的企业规模则比他们所定义的企业规模小了5-10倍,因此这个指标的划分是我国企业规模现状的直接体现。

投资强度的建议

我国企业信息化投资强度存在普遍偏低的现象,与西方企业的投资占到营业额的10%的信息化投资相比相差很大。按照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投资规模和与企业想要实现的信息化目标而言实在是太小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点投资强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投资额没有上去,许多可以成功的信息化项目为了追求所谓的价廉,造成了许多本应该成功的项目没有成功。

投资强度实际上是为避免我们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而提出的,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投资的概念的了解是不足的,有时为了节约10-20万元而斤斤计较,这造成了“投资节约了,项目趴下了”,这是因为投资的减少把那些优秀的公司给吓跑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失败的风险在无形之中加大。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风险的存在呢?这必须要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数据依据和参考,要让企业的管理者清楚,企业在不同阶段所应该有的信息化投资强度,为此依据上述四个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不同阶段的信息化投资强度。

四个阶段的投资比例分布基本处于无规律状态,形成这一状态的基本考虑是:在不同阶段,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小型公司的投资和大中型企业的投资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与内地企业是不一样的,大城市的企业与小城市的企业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设定了一个比较宽泛的投资区间。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在现代社会竞争面前,一个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已经开始制约与影响企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上看:“投资于信息化,也就是投资于发展”,它的前提必须是一个成功的信息化过程,否则这种投资也是一次失败和对于发展的阻碍。为此有必要对这四个阶段投资额的划分设想作些解释。

作为50亿元营业额以上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的因素,要实现管理的有效和信息渠道的畅通,必须要使用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它的管理将成为一团乱麻,上级不知下级、渠道不知总部、外部(联盟企业)不知内部企业现实,这些都将造成物流的混乱、资金的混乱、渠道的混乱、市场的混乱,最终导致全部信息的混乱。为此,这种规模的企业没有信息系统的管理是不可以想象的。

一个企业(非垄断行业的企业)在国内的市场经济状态下能够发展到50亿元以上的规模,它就无法让信息化软件和咨询公司小视(不能够轻视企业管理的水平)。事实上,这类企业都有一批才智双全的战略管理者,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们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热衷的,对于战略的执行是坚决的,他们根据战略要求一般都已经制定了一整套的信息化战略体系,所以它的信息化发展步骤相对稳定。这类企业为了实现信息化的成功,它的投资比例必须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比例上,所以在这里投资强度放置了5%的比例,这个比例与国际公司相比,略显偏低,但基于国内信息化现实,这个比例是适合的。

对于规模20-50亿元左右的企业,建议投资规模设置从初期的2.5%左右,逐步向5%的比例过渡,这类企业普遍处在成长阶段初期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区间中,企业的战略方向与目标并未初步形成,因此,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核心落实在企业的基础管理,诸如:强化业务流程规则的统一,强化管理制度的统一,改善企业成本结构,强化渠道管理和销售管理,强化采购管理,提高制造能力和设计能力等一系列不具有鲜明战略体系的基础管理工作。

这种工作加强的初衷,是由于规模的日益扩大,基础管理如果出现问题会全面拖累企业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企业管理者都不敢放松对这些内容的重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个时期的企业宗旨与文化对于员工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提高,同时从企业员工的角度来看,在经历了一段信息系统应用之后,企业的员工在心理上已经愿意接受企业的新思维、新工具方式下的管理,并且在他们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已经遇到许多手工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强化管理控制、强化管理细节、强化市场信息的采集,比如竞争者信息的采集,比如产品设计的采集,比如供应商信息的采集等等,这些内容已不单纯是涉及一个部门的业务,而是多个部门协同的业务。

由此,在这个区间中的重点工作是以强化管理和建立部门协同为主要核心,而这类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就是建立部分全新的系统和改造原有一些系统,从而确保这一阶段信息化目标的达到。那么这个区间中的信息化投资总额将无需太高,大约保持在2.5%-3.5%之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

目前国内企业中,达到1-20亿左右的企业不在少数,从全国的总量上来看,这种中大型规模的企业数量应有数万家之多。对于这类企业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快速发展和高速扩张的新生代企业,一种是处于停滞状态下的传统思维管理下的企业,一种是处于竞争困境中的企业。对于这三类企业都有迫切地的信息化需求,处于困境和停滞状态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推动来改变被动状态和实现新思维新构想的转换,而快速发展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的引入全面提升企业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基础管理的加强。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状态不同,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的初衷就产生很大的差异,在这种差异下会形成多种不同的信息化需求,作为软件系统必须要按照不同企业的需求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这是一个企业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的时期,它所面临的信息化初期的困境是明显的,它要投入的资金也同样是不小的,只有企业认识到难点后的决心,才可以为这个阶段的信息化成功铺平道路。因此建议在这个阶段的资金投入应当达到5%甚至更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第一次体系变革后信息化应用成功。

对于2000万-1亿元以上的企业,建议投资强度放在5%-10%这个比例,定义这个指标的原因,是希望从企业建立之初起就开始强化信息化观念,这种强化不但在企业基础管理上会有所提高,更核心的是让企业的员工和管理人员,从一开始就脱离不了信息化在企业流程与管理方面的紧密耦合,促使人员观念的彻底转变,为下一个企业发展高峰奠定基础。

软件规模的选择

从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出发,在信息化进程中实际存在4个软件管理时期,单体(单体化软件)管理时期、相关(相关化软件)管理时期、初步集成(初级集成化软件)管理时期、集成(集成化软件)管理时期。

单体管理是指:财务系统、工资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没有互连和任何数据共享,所有的系统是独立运作的,它们之间没有形成接口和数据交换体系,由于系统的孤立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单体管理时代。

篇8

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自身条件不符合传统融资渠道的要求。如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信誉不良、担保品较少、偿还能力有限,最重要的是中小企业与银行或其他投资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或股票和债券市场获得融资。

一、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又被译为创业投资。广义的风险投资是指对一切开拓性、创造性经济活动的投入;狭义的风险投资一般是指针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对新兴的、迅速发展的、蕴藏着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的一种权益性投资。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投资周期长,一般为三至七年;第二,除资金投入外,投资者还向投资对象提供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帮助;第三,投资者通过对投资结束时的股权转让活动获取投资回报[1]。

风险投资的对象中有着中小企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高技术、高增长的创业型中小企业。作为一种投融资模式,风险投资的出现解决了高科技产业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虽然发展风险投资并不能完全解决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是通过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资金配置、使用、监管的机制,做到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企业管理层目标的有机结合,通过减少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金、人力资源、高新技术的使用效率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与银行融资相比,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

风险投资的特点、投资对象和投资规模决定了这种投资制度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有着天然的联系。风险投资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像一对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彼此无法分离。关注获得高额资本利润使得风险投资自然将目光转向小型的高成长企业,而获得资本利润的动力则自然要求风险投资以资本的形式进入企业并占有大部分股权。风险投资对高成长中小企业企业资本性融资需求有较强的亲和力,其原因是:

1.风险投资以权益性资本方式进入能有效地解决风险―收益对称的问题。市场经济中,高风险必然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必然对应低收益。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银行信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而中小企业抵押品价值较低,一旦企业破产倒闭,受损的主要是银行;而如果中小企业获得成功,债权资本只能获得固定利息,而创业者获取了大量的资本利润。因此银行信贷资金所承担的风险和所获取的收益的是不对称的。这也是银行不愿意把钱借给中小企业的重要原因。风险投资通常采取权益性资本进入,如果企业发展得好,市场就会以股权资本价格上涨反映出来。在理论上股票价格是投资者未来收益的贴现,这种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没有上限的,这给权益资本投入者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获利空间,能有效解决风险收益不对称的问题。

2.风险投资能有效地解决风险投资家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不对称”在资金融通活动中是非常普遍的,它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资金配置的效率。而风险投资在机制上较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出了良好的融资绩效。

从银行融资来看,银行信贷中的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短期内是无法克服的。这其中既包括了信贷合约签订前企业为获得银行贷款而隐瞒不利信息的“逆向选择”行为,也包括了企业在合约签订后无视或损害银行利益的“道德风险”。信贷资金的债权性质使得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足够的技能来评估企业财务报表之外的信息,也缺乏足够的激励去培养优秀企业[2]。

同银行融资相比,风险投资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由于风险资本家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这在客观上要求二者之间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能起到良好激励与约束作用的融资机制来确保信息的充分披露,以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损害风险资本家的利益,并更好地将二者的利益结合起来。风险投资机制与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最大区别在于,风险投资在投资完成后还直接参与了被投资企业的运作,能对企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提供管理和咨询。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风险投资在运作机制上作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1)在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家与企业管理层共同分享股权,目标一致。风险投资机制中风险投资家被给予 20%左右的投资成功后的利润分成,激励机制十分明确、直接。而且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管理层也有足够的激励,如股权、认购权和红股,使企业管理层的报酬同企业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只有在企业创造了价值并变现后才能最终实现,从而将企业管理层的未来收益与其努力程度紧密联系起来,并使企业管理层和风险投资家的利益趋于一致,这就大大降低了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2)风险企业的董事会由名义上为非执行董事的风险投资家领导,通常由其担任董事会主席,从而可以帮助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供应商和主要客户打交道、寻找企业所需的人才、协助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等等,甚至还可以通过降职、辞退等行政手段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直接监控,以此来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人风险。而且由于风险投资的期限通常为三至七年,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投资家与企业长期合作,信息交流充分,对企业的发展过程有足够了解,这也有利于风险投资家在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监督控制。(3)在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家是分阶段地投入而不是一次性投入项目所需的资金,甚至可以在企业经营不好的状况下放弃投资,以减少进一步的损失。从而在机制上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督制约,激励其节约使用资金,有效控制了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3.权益性风险投资使风险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风险企业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因而,在任何一个时期,资金供给中断或是供给不足,都会导致风险企业前功尽弃。风险投资为风险企业提供一种稳定持久的资金来源。若企业发展状况令人满意,风险投资家会追加投入资金;若因种种原因,风险投资家不能提供资金,或是不能提供足够的追加资金时,他为了保障自己原先所投入的权益资金的利益,自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发展良好的风险企业仅因后续资金跟不上而夭亡。他必然会利用自己在风险投资业中的关系,替风险企业寻到新的愿意注入资金的风险投资家,从而为风险企业疏通资金渠道[3]。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机制,风险投资并不简单地就是以资金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企业管理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就大大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者成本,从而提高了融资效率。与银行贷款相比,风险投资发挥了主办银行制所不具有的便于对企业进行监控的优点,使融资标准保持在业绩良好的基础上[4]。

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关于风险资本的探索,但是多年来,中国风险资本发展缓慢,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风险投资所必需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专业人才缺乏等。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自身必须克服保守与控股的心态,走出“内部人控制”的误区来面对风险投资人的考验。企业要学会运用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学会与风险投资机构打交道,相互磨合和沟通,说服其对自己提供资金和其他方面支持。此外需要为风险投资发展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环境。要尽快制定、颁布《风险投资法》,以完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条件、风险投资的运作和管理以及风险投资资金的筹集、项目选择等在法律上予以明确,推动风险投资健康发展,从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2.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从所投资的高科技项目中获得超额利润,这需要及时将其转让出去,再用收回的资金投入到新项目上,实现利润的滚动增长。而中国目前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创业板市场,这是最有吸引力的退出渠道。此外, 发展兼并、收购市场也是风险投资的重要退出途径。

3.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提供高效、公平的服务。参考国际经验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协会、科技评级体系、知识产权估值机构、信用担保公司等。风险投资协会主要发挥行业自律和会员间信息交流的作用;科技评级体系主要是对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独创性、进入壁垒以及市场前景的考核、评定;知识产权估值机构主要对高科技企业中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价,估量的中介机构,它的结果可作为资本在企业中所占股份多少的依据,信用担保机构有分散风险和信用扩张的效应[5]。

参考文献:

[1]俞自由.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30-144.

[2]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2):74-76.

篇9

1.3金融危机正在加速改变全球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使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出现新变化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UNCTAD预测表明,2008年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降幅为33%,其中欧盟、美国及日本分别下降33.5%、17%和10.8%。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总体增长15.7%。OECD预测,2008年非OECD国家跨国公司在OECD国家的并购将增加25%,成为金融危机下少有的亮点。从占全球跨国并购总额50%的100起最大的跨国并购交易趋势看,到2008年10月22日,OECD国家源自非OECD国家的跨国并购已达到710亿美元,相当于OECD国家100起最大跨国并购交易额的15%,而2007年仅为9%。

随着资金可能一面倒地流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融资困难。OECD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吸收FDI跌幅可能高达40%。只要发达国家深陷危机,资金就很难回流到发展中国家。

2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较大突破,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经验较缺乏,在客观上中国的技术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偏小,投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近年来,尽管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在世界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从近年境外直接投资流向看,过分偏重初级产品的产业投资,忽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偏重生活消费品行业投资,忽视生产资料行业投资;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忽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由于投资项目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和档次较低,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

2.2境外直接投资主体发育不成熟,政策支持与监管不到位目前国有企业由于产权所有者的虚置和缺位,产权约束难以到位,加上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容易造成企业盲目决策或缺乏投资动力。政府有关部门对境外投资主体重审批,轻监管;而国内母公司往往只顾及短期的利润,同样忽视对境外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状况的监管,导致国有资产在境外不仅没有增值反而大量流失。有些境外投资者利用东道国法律与中国法律不一致的矛盾,以个人名义用国有资产在国外注册公司,然后加入该国国籍,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严重隐患。

2.3境外直接投资项目缺乏前期研究,导致投资经营风险偏高境外直接投资比在国内办企业的风险更大,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但是,我国某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不够重视,对东道国的资源供求状况、交通运输条件、企业技术装备、投资政策法规等缺乏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对境外投资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投资风险缺少深入和客观的分析,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境外投资企业中有1/3盈利,1/3持平,1/3亏损,其中盈利的多为非生产性企业,而亏损的多为生产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忽视境外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往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3当前发展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必将更多更深地嵌入世界经济,我国企业也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应积极面对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抓紧构建“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体系,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策,尽快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企业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3.1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小,与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32801亿美元,排在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2360美元;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保持顺差,2007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排在世界首位;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虽然仍将继续存在,但国家支持企业发展境外投资的政策导向是确定的。在适当扩大境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同时,还要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现阶段重点投资于三类产业:一是能满足国内短缺要素需求的资源开发产业;二是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如轻工、纺织、家电等制造业;三是有利于推动我国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

3.2加快培育境外直接投资主体,构建实力较强的跨国企业集团我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抓紧时机构建一批集团化的跨国经营企业,使其成为境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近年来的企业并购重组,我国已有一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公司名单中,我国共有35家公司入选,其台地区有9家,内地公司有26家。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企业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应该下大力气,采取多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为其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优越的条件。诚然,在以大企业为主塑造我国境外投资主体群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营机制灵活、应变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精心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3.3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努力规避投资经营风险境外直接投资是以整个世界作活动舞台的,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包括政治体制变动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实现预期收益,必须认真做好投资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只有认真做好投资项目可行研究,实事求是地评价各种利弊得失,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地规避境外投资中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宾建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克服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9,(01).

[2]林海.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障碍和对策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3).

篇10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简称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

从投资行为的视角来看,风险投资就是把资本(主要是货币资本)投向未来收益可能很高的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的领域,从而有效促进技术发明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成果,并使相关的技术发明商品化,产业化,但是其投资的项目处于初期阶段,其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从风险投资运作方式的视角来看,是指通过专业化风险投资管理团队向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协调技术专家、风险投资家、投资者建立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构成了风险投资的六要素[3]。很多高科技企业(如IBM,谷歌,阿里巴巴等)在企业的发展的初期都接受过风险投资。

二、风险投资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风险投资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融资难的问题

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有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但是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发行股票和债券成本较高而且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同时中小企业破产清算的风险较高,这增加了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风险投资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其高收益已经完全弥补中小企业容易失败破产造成的高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来说,风险投资作为股权性投资,其接受投资的时间一般较长,而且不用考虑还本付息问题,大大减小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二)风险投资可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风险投资不仅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企业需要的资金,而且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等有关资本市场的相关服务,同时中小企业在接受风险投资时要接受投资方一系列的条件,这可以有效改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优化企业的决策程序,更有利于中小企业保持稳定。而风险投资者退出企业的投资的最为有利的方式是中小企业上市放行股票,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风险投资机构会对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项目做全面的调查,这就可以有效的保证了中小企业把资金投向更有利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是技术中去,而且风险投资企业一般会指派一定的人员担任企业的管理岗位,这就从微观方面对企业实行了一定的控制,而且中小企业可以获得风险投资结构在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指导。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风险投资结构的影响

2007年由美国次级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造成了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倒闭,美国、中国等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来增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提供资金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而注入流动性的主要方式是向银行等金融结构注资,这可以看出金融结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风险投资结构也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中介机构。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风险投资结构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风险投资的资金对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金融市场为风险投资结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而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首先受到的冲击的是金融市场,大量的金融结构的倒闭,使资金运行的链条被切断,这就一定程度上切断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供给,而且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收回投入到风险投资中的资金,使得风险投资结构也面临金融市场对其的冲击。

(二)风险投资对大型公司有很大的依赖性

金融市场引发的危机很快传导到实体产业,各个产业的领导型公司首先受到冲击,而这些领导型公司又是产业创新的先锋,很多都有自己的风险投资机构对该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如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英特尔和微软都有自己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公司的母公司正经历利润下滑甚至是资金断裂的风险,这就促使这些公司过早的收回风险投资,这就使得各个产业风险投资在尽力金融危机后大幅度下滑。

四、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金融危机对世界风险投资结构两个方面的影响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引发了大量的资金退出了风险投资,这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难度。

(一)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大量退出

风险投资的退出一般也是通过金融市场完成,而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显然不利于风险投资的退出。金融危机爆发后,全世界的股市大幅度下跌,我国专门为中小企业上市退出的创业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也遭受了重创,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但是在金融中其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这就使得在金融危机中,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更加谨慎。

(二)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缺陷

除了上述问题外,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还面临特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弊端更加明显。我国投资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借款等间接投资方式为主,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其倒闭的可能性增大,掌握大量资源的银行部门为了减少风险,其对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借款较少。这就直接引发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而我国风险投资制度不发达,就不能在风险资本和高风险企业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抑制了风险投资的偏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风险企业大大降低了获取风险资本的机会。

(三)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增加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难度

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由于风险投资的企业一般是创新的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在早期的研发中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时应该享受早期投资带来的垄断利润。但是我国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完善,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这更加导致了中小企业在获得相关技术后没能获得高额利润,这也就影响了风险投资企业的利润。同时政府之所以支持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是因为风险投资的创新性和高风险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财税政策的支持也不够有力。

五、金融危机视域下改善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对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而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在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部门更应该关注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

(一)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保护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前提是对产权的清晰界定。目前我国对风险投资方面产权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这容易导致风险投资的产权纠纷,不利于对风险投资的保护;其次,继续健全相关知识产权和技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企业的惩罚力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的动力,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中小企业产业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而在金融危机发生阶段,保护相关创新技术是对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激励。

(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增加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数量

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大量的金融资源掌握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这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和抵抗外界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应该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改革,具体到风险投资领域主要体现在:积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建立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我国国有银行的可以成立单独的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而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一般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政府应该引导这些企业建立本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在该行业积累的技术品牌等资源,增加风险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的空间。

(三)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加到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领域中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民间也积累了很多的资本,而相关的资本的流动性较大,引发了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如出现的大蒜等农产品价格的暴涨,这都是对民间资本引导不利的结果。我国应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这部分资金进入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领域,如给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合法的身份,在其金融风险投资领域后进行税收减免等,这可以解决我国投资渠道单一问题,而且可以增加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

(四)继续积极推进证券市场的改革

虽然我国在深圳证券所成立了中小板块, 增加了风险资本的退出的渠道,但是其容量较小,和美国纳斯达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的我国的很多创新型企业选择在国外上市,这不仅增加了企业上市的成本,而且导致了我国广大投资者无法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投资,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损失。

风险投资结构应该加强对相关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和西方的投资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风险投资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相关的人才,规范企业的结构,同时应该加强对企业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为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推进风险投资的顺利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应该从企业自身方面加强建设,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应该加大对技术的投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同时中小企业应该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完善企业相关的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在金融危机发生时能协调健康发展。

六、结论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造成了很多企业的倒闭,而风险投资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政府作为监管者应该积极建立相关机制,推动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张越.浅谈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业文化,2007(11):200

[2]曲芳芳,康莉莉,王峥.国外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借鉴[J].财会月刊,2008(3):79-80

篇11

原标题:基于汽车行业的证券投资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6日

一、宏观经济分析

(一)GDP。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

2010年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态势,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一个扩张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大好,对于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利好消息。作为汽车行业,在宏观经济的推动下,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CPI。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CPI下降说明经济萧条,民众购买力下降。大幅上涨预示通货膨胀,国家就会紧缩银根。大量信贷就是调节经济的有效杠杆,以刺激经济复苏。市场上钱少自然会流向生活必需品,股市低迷;流通充裕就会流向经济领域以求增值,股市首当其冲。所以,CPI适度上涨有益于股市、经济发展。

我国的CPI指数是在一个稳定的适度的上涨过程中,可以预见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出现变化,到2013年,购房、买车、医疗成了三大主要支出。由此,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助力。

(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国家统计局的城镇恩格尔系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口在食品以外的物品上的消费能力逐年增长,城镇居民是汽车行业的消费主力,他们掌握的“闲钱”的增多会增加购买汽车的可能性,对于汽车行业发展有着一定助力。

二、行业分析

(一)汽车行业周期性分析

1、定性分析。当前,我国建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95%,汽车行业规模较大。但是,厂商开发能力弱,制约了新产品的发展。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汽车工业产品开发投入少,手段落后,数据积累少,人才匮乏,尚未形成高水平的汽车产品开发体系和自主开发能力。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

2、定量分析。(图1、图2、图3)

图片解析:汽车总体销量虽有小幅波动,但是相对平稳,稳中有升,同比增长虽有所放缓,但总体保持一个稳步增长的趋势。

图片解析: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行业投资增速逐渐回归理性,汽车行业投资仍然增长。2013年1~3月,全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1,361.04亿元,同比增长15.3%。

图片解析:从图3可以看出,汽车销售收入增长迅猛,而利润涨势却相对平稳,收入很高,利润很低,产业增速较快,产出效果不佳。

小结:汽车产品属于耐用品,汽车行业属于制造业行业,是具有收入弹性的产业,汽车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该行业的发展状态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密切相关。

从上面定性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虽然发展迅速,投资规模、销量都有显著提高,但是汽车企业的利润却很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产业的投资规模、产出增长率都出现较快增长,但是利润的获得相对不多。因此,把我国汽车行业归属于处于成长期。一个成长期的行业在未来会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

(二)行业政策分析

1、国家政策。能从这些年政策的颁布看出国家逐渐放宽对低油耗汽车的限制,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提倡。油价的上涨,石油能源的枯竭,PM2.5指标的超标,国家在对资源和环境的控制上正在逐步施压。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从政策解析上能看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也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2013年,我国将继续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目前,我国对小排量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均实施补贴政策,预计2013年节能车补贴政策将继续调整,新补贴的门槛将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生产企业技术升级。

2、地方政策。1994年上海开始控制车牌,2011年北京车牌开始摇号,2012年广州开始限购。面对中国市场汽车保有量的井喷式增长,汽车限购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北、上、广、贵阳等城市的带动下,2012年9月份,深圳传出将要限购的传言。随即,深圳市交警局声称,至少年内(即2012年)不会研究限牌限购或单双号。2012年深圳机动车保有量或超过200万辆,其日均上牌量在900辆,已经超过道路承载量。针对汽车拥有量的上升,以后各大城市对汽车的限购政策,限行政策也会相继推出,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行业前景分析

1、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我国经济呈现一个平稳的上升态势,也就是国家有钱,人民富裕。这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消息。国家经济的强势,会带动这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改变了消费格局,增加了汽车这一耐用品的消费比例,未来的汽车市场颇具潜力。

2、从行业周期来看。我国汽车行业正处于成长期,这一时期会有大量厂商介入,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幅增加,产品竞争加剧。这一时期是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处于成长期的汽车行业利润快速成长,其证券价格也呈现快速上扬趋势。

3、从行业政策来看。国家对于汽车行业有着明显的扶持倾向。这一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必然会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助力这一行业的发展。然而,伴随着能源危机、空气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国家在助推这一行业的同时,政策上会慢慢暂缓耗油型汽车的支持力度,转而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行业。

篇12

在投入期,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少,产量低,成本高。为了使用户了解产品,需要花费较多的广告推销费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扩充流动资金,增添设备。这一阶段的产品是投入多、产出少,企业获利少,甚至可能亏本,需要筹措一定资金给予支持和保证。

在成长期,随着市场扩大,产品产量迅速增长,成本、价格会下降,企业能开始获利。但为了适应市场成长、扩大批量,企业还要继续投入设备和流动资金。因此,仍需要较大量的资金投入。有的企业不得不以贷款来维持成长。

在成熟期,市场成长速度放慢到有所下降,生产量的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相对稳定,已不再需要新的投资、产出大于投入。这是该产品获利的黄金。

在衰退期,市场需求、销售额和利润速度下降。市场上已有新的替代产品出现,逐步取代原有产品。这时虽不需要新的投入,但产出有限,已不是企业主要收入来源。

因此,企业能否有效地掌握投入资金的对策,取得好的产品资金效果,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是一个大的战略问题,也是企业业务投资组合计划的任务。

多产品的生产企业,要正确地决定资金投入对策,还必须研究产品结构,研究企业各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创利与市场占有率、市场成长率的关系,然后才能决定对众多产品如何分配资金。这是企业产品投资组合计划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组成什么样的产品结构?总的要求应是各具特色,经济合理。因此,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服务方向;②竞争对手;③市场需求;④企业优势;⑤资源条件;⑥收益目标。

在如何评价和确定企业的产品合理结构,并与投资决策相结合的问题上,西方各国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管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形成了不少流派的和方法。从企业实用性考虑,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人员提出的四象限评价法较为直观和实用。有关四象限法的分析和做法,在本书已有介绍,这里从略。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对有众多产品的企业来说,如何根据各个产品的地位和趋势决定取舍,区别急缓,分配资金,制定合理的产品投资组合计划,使企业有限的资金得以有效地分配和使用,以取得最佳的资金效益。因此,企业经营战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就是资金分配和使用,以取得最佳的资金效益。因此,企业经营战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就是资金分配的战略决策。企业业务(产品)投资组合计划的作用,就是引导企业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于所选择的项目。

如何正确评价、决定企业是否进入某项新业务,以及正确地决定对各个事业部的资金分配额,就需要测定新业务活动的投资利润率。只有明确了投资利润率的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决定因素和方法,企业才能对经营战略各个方面(包括业务投资组合计划)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投资收益的分析评价方法很多,按其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为静态法和动态法。前者是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静态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有投资报酬率法和投资回收期法。

1.投资报酬率法

它是通过计算平均每年净收益与平均投资额的比率,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报酬率=年平均净收益/平均投资额

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应选择投资报酬率高或满意方案。

2.投资回收期法

它是一种根据收回原始投资额所需的时间长短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收期(年)=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入量

现金净流入量包括由于投资使企业增加的盈利额和收回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回收期越短,反映资金收回速度越快,在未来期内承担的风险越小。因此可用投资回收期的长短作为选择投资方案的依据。

静态分析法计算比较简单,但不精确。对短期投资方案作粗略评价时,此法简易实用。但国外常用的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分析法。

时间价值是资金的一个重要特性。把钱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利息而增殖。用于投资,可以获得利润报酬而增殖。随着时间的推延,资金的增殖越大。因此,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的特性。西方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多数来自于资本市场或银行。企业只有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对投资或收益进行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所以,西方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多采用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很多,应用也很灵活,最基本的方法有:

1.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简称NPV)

它是国外评价投资方案效益的最普遍、最重要的之一。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未来的净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同它的原投资额的差额,可按如下公式:

式中:

i——贴现率;

KF——原投资额;

Kt——t期的净现金流入量。

当净现值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时,分别表示投资收益之现值大于、等于、小于投资额。凡净现值为正数说明该方案的投资报酬率大于所用贴现率,表示方案可取;反之,则为不可取。净现值越大,说明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在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值方案。

2. 内部收益法(Internal Rate of Return简称IRR)

内部收益率是反映投资获利最大可能性的指标,它是指投资方案在使用期内净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原投资额的利率。可通过下式求出:

式中:

Kt——t期的净现金流入量;

KF——原投资额;

r——利率,也即内部收益率。

只要计算出来的内部收益率大于投资贷款利率,则投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显然,内部收益率越大,说明获利能力越强。

投资效益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作专门介绍。在营销活动中,如何确定合理生产规模,不仅关系着投资的规模,也直接企业的经济效益。故合理确定生产规模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问题。

企业合理的生产规模的确定,是在产品选型和市场需求已经确定和弄清的基础上,运用盈亏分析法,分析经济规模界限,然后再择佳确定的。无论是原有产品的调整或新产品的投放,都与投资效果有关。

企业经济规模界限问题的,在西方国家尤为重视。它研究销售量与成本之间的演变关系,以盈亏平衡点为界,找出经济规模临界点和经济规模区间。企业在营销策略中,产品的售价是根据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变化的,而其成本也因产量的增减而随之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它的演变关系中,找出较为理想的生产规模区间,即经济规模区间,从而可以防止产品生产的盲目性,避免投资无效益的严重后果。

经济规模区可以由下列公式求出:

P(X)·X—CV(X)·X—F=0

式中:

X——产品产销量;

P(X)——单位产品销售价格数函;

CV(X)——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函数;

F——产品固定成本。

篇13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等资本。知识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改变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结合方式,产生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知识的溢出效应使知识能在不追加投资的基础上反复利用,减轻了资本稀缺性的约束。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和企业的有形资产密不可分,人力资本被视为创新的源泉。在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日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情况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概括起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投资覆盖面较低,投资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自愿投资很难收集到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参考,现以我国企业的法定投资作为依据,仍能说明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虽然国家出台若干法律法规,强调社会保险等项目为强制性投资项目,凡是在《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中规定应当缴纳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均应缴纳,但执行过程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占城镇就业人口比重的64%和50.4%,仅仅是略高于城镇就业人口的一半;而其他三类保险的参保比例均低于50%,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只有19.8%。由此可见,我国人力资本投资覆盖率较低,企业投资严重缺乏积极性。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入较少,投资规模有限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数据显示了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不含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工资总额与各项社保基金情况。按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包括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应占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40%左右,而我国2004年实际缴费比例只有34.2%,可见企业并未按职工实际收入缴纳社会保险,现实中,企业普遍存在拒绝缴纳或拖欠社会保险费用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尚且如此,对于其他非强制性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就更吝啬了。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总体投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教育培训投资比重过低,保障和保健投入比重过大,这会导致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下降、技能型和知识型人才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后劲不足等问题,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长时期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不足,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结构已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是现有员工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满足新的技能的要求而形成冗余;另一方面是企业忙碌于招聘大量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因此,企业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已刻不容缓。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相对较低

第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缺乏战略性和持续性,企业投资效果的发挥亦很难有长期性和高效性。第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很少采用科学的投资分析方法评估投资项目,在投入上具有盲目性,投资效果较差。第三,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和防范体系,投资损失较大。企业投资的最终结果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较低,这反过来又限制了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形成的原因

造成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原因很多,从总体上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人力资本投入比例较低,投资不合理。最主要的人力资本投入就是对教育的投入。中国各级政府现在大约把国民生产总值的2.5%进行教育投资,大约30%的国民生产总值进行物质投资。在美国这些指标分别是5.4%和17%,在韩国分别是3.7%和30%。各国统计显示,中国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每年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比率大大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是导致政府人力资本投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的政策制定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虽然存在着政府对教育公共支持,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实力的差异,地区间接受的教育内容和程度是不同的。我国历史上的工资政策确定了对熟练工人的低回报率,工资政策所确定的工资水平并不是完全由工人的实际产出来决定的,这使得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很低。我国的户籍和农村土地制度也是抑制人力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工农业用工制度、职工的医疗保健制度也很大地限制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2、我国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地区劳动力分布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差异大。劳动力知识存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水平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拥有量以及企业部门的科技投入,都低于发达国家。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使得我国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十分不均衡,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导致人力资本投入的地区差距,又使得劳动力素质的地区差异非常大。此外,政策和制度的限制,观念陈旧,乡土意识浓厚,再加上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使劳动力流动率非常低,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也抑制了劳动力积极性的发挥。

3、企业人才选聘成本相对较低,人才流失率较高。一方面,由于我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总体上是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这种趋势将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消除,这使得企业无论在选聘劳动力方面还是在更替或淘汰劳动力方面的花费相对较低,因此,企业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相对于企业外部招聘、内部培养的成本更高,周期更长,风险也更大。因此,绝大多数企业放弃内部培养而选择外部招聘就不以为然了。另一方面,无论什么类型和规模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特别是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营销精英和技术骨干,其就业选择范围更为广泛,流动性更强,一旦流失到同行或竞争对手那里,对企业的危害则是致命的。而我国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就更为普遍,更为严重,这也是我国许多企业放弃人力资本投资的又一原因。

(二)企业自身的原因

1、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缺乏系统的深刻的理解。我国很多企业虽早已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尊重人才、引进人才,但现实的结果是,优势的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越来越缺乏,企业人才的流失却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不是我国的企业不重视人才,不重视对人才的投资,而是我国企业并未真正的合理利用人才,企业对人才的投入更多的是满足企业目标的需要,没有考虑到人才本身的需要,因此,我国很多企业虽然投资了,但没有获得投资的收益。

2、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更多关注短期利益,还未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特点和企业资金的限制,使得我国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投资理念更多地考虑当前生产经营需要的满足,过于注重短期效益,而没有从战略角度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职业发展。另外,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投资收益难以评估、投资回收期较长的特点,使得企业在面对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选择时,会优先考虑物质资本投资。这种不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取向,导致企业内部技术工人出现断层、知识老化、人才流失、缺乏创新动力等严重问题。因此,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具有短期性、盲目性。

3、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的行动上缺乏有效的措施,投资的实际成效不理想。我国的很多企业虽然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投入很多,但仍然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位对人才的贡献要求。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而盲目开展;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有效措施还很少,没有完善的投资分析体系进行指导,这使得很多企业病急乱投医,表面上是投入了,但效果不理想。

4、企业人力资本的储备不足。我国企业为适应发展所储备的人才不足,很多企业并未考虑针对未来发展的劳动力储备。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人是管理活动的中心,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核心和动力来进行。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为了人,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提高管理的效能。

(二)树立人力即资本的观念

对企业来说,人才和设备、资金、品牌、渠道等一样,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资本。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能够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适应市场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和增值潜力。

(三)强化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应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发展靠人才”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把人才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人才战略要适度超前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四)物质保障人才发展

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从这层意义上说,物质利益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国外企业对物质激励是十分重视的,认为这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由于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采取物质激励的效果会更好。

(五)制度保障人才发展

管理靠制度,企业先进的用人制度,既能促进人才的成长,又能保证队伍的稳定。要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需要以下基本制度作为保证:举贤任能制度;双向选择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利益驱动制度;绩效管理制度;优胜劣汰制度。

(六)文化保障人才发展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使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最大限度地释放蕴藏在员工心中对事业追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能量,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潘晓琳.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5(22).

4、张永成.人力资源管理革命: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维政,刘苹,胡豪.人力资本与公司治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胡静林.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