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决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金融决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金融决策

篇1

财务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状况,从而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实际操作中可用来分析的比率很多,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但最常用的是通过分析资金与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关系来确定企业所需资金。财务分析法通常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历史资料和专门技能。如果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用该方法确定融资规模,一般要求企业公开财务报表,以便资金供应者能根据财务报表确定提供给企业的资金额。而企业自身也必须经过慎重分析来确定融资规模。

二、最佳融资机会选择

中小企业最佳融资机会,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企业选择融资机会的过程,就是企业寻求与企业内部条件相适应的外部环境的过程。因此,中小企业要对融资所涉及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做综合具体分析。

首先,中小企业融资机会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出现的一种客观环境,虽然企业本身会对融资活动产生影响,但与企业外部环境相比较,企业本身对整个融资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只能适应外部融资环境而无法左右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求并及时把握各种有利时机,确保融资获得成功。

其次,外部融资环境复杂多变,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要有超前预见性。因此,中小企业要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各种变化趋势,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并果断做出决策

三、融资期限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按照期限可划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企业在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时,主要取决于融资的用途和融资者的风险偏好。

从资金用途上看,企业融资一部分用于维持流动资产资金占用,一部分用于长期投资和购置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具有周期短、易于变现、所需补充数额较小和占用时间短等特点,宜于选择各种短期融资方式,如商业信用、短期借款等。用于长期投资或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其数额较大、占用时间长,适宜选择长期融资方式,如长期贷款、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

另外,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期限决策时,还可根据自身对待风险的态度,在配比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类型中进行选择。

采用配比型融资政策时,每项资产将与一种跟它的到期日大致相同的融资工具相对应。即临时性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融资获得;永久性流动资产和所有的长期资产通过长期融资来获得。这种决策的优点是,企业既可以避免因资金来源期限太短引起的还债风险,也可减少因借入过多长期资金而支付高额利息。

采用激进型融资政策时,临时性流动资产和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通过短期融资解决,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进行长期融资。这种融资策略使用的短期融资较配比型多,其缺点是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些风险包括利率上升、再融资成本升高的风险以及旧债到期难以偿还和借不到新债的风险。当然,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如果企业融资环境比较宽松,或者正好赶上利率下调,则具有更多短期融资的企业会获得较多利率成本降低的收益。

采用稳健型融资政策时,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以及长期资产进行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只融通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这种方法下使用的长期融资较配比型多。其特点是风险小,但融资成本较高,因此,其收益也较低。

四、融资方式选择

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自筹,二是直接融资,三是间接融资,四是政府扶持资金等。自筹资金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业主(或合伙人、股东)自有资金;向亲戚朋友借用的资金;个人投资资金,即天使资金;风险投资资金等等。直接融资是指以债券和股票的形式公开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渠道。显然,这种融资方式只有公司制中小企业才有权使用,而且,一般公司制中小企业的债券和股票只能以柜台交易方式发行。间接融资主要包括各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政府扶持资金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在各种融资来源和融资方式选择过程中,一方面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对融资有不同要求;另一方面,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要求也不同。以下笔者将对这两个方面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从融资角度看,中小企业可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高科技型以及社区型等几种类型。各类型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融资方式选择如下:

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是比较多样和复杂的,这是由其经营的复杂性决定的。无论是用于购买原材料、半成品和支付工资的流动资金、还是购买设备和零备件的中长期贷款,甚至产品营销的各种费用和卖方信贷都需要外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一般而言,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相对较慢,经营活动和资金使用涉及的面也相对较宽,因此,风险也相应较大,融资难度也要大一些。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租赁融资等。

商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库存商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促销活动上的经营性开支借款。其特点是量小、频率高、贷款周期短、贷款随机性大。但是,一般而言风险相对其他类型中小企业较小。因此中小型银行贷款是其最佳选择。

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此类中小企业除可通过一般中小企业可获得的融资渠道融资外,还可采用吸收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天使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等进行创业。

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是有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最理想的融资渠道。创业资本与其所扶持的企业之间是控股或参股关系。风险投资公司可从创业成功企业的股份升值中较快的回收创业投资,用其成功项目的高收益来弥补其失败项目的损失,实现风险投资公司自身的良性循环,以不断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成功创业。

天使投资也称“非正规风险投资”。是指具有一定资本金的个人或家庭,对于所选择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的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民间投资方式。天使投资是一种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孕育着巨大风险的企业的早期投资。这种投资往往是民间的,自发的、个体的和分散的,它们往往以权益资本的方式进行。从投资方式上讲,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相似。早在1903年,五位天使投资家就投资于后来成为经济巨人的福特汽车公司。更早些,1877年贝尔电话公司在创建时就得益于天使投资。现在的苹果公司和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都在早期得到过天使投资的帮助。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由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管理,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府专项基金,于1996年6月开始启动。该基金作为中央政府的专项基金,扶持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设立以来,天津市共有81家企业的83个项目获得了该项基金资助,获得资助金额达到5434万元。

社区型中小企业具有特殊性,它们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容易获得各项优惠政策,如税收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对于该类中小企业,应首先考虑争取获得政府的扶持资金,其次也可通过社区共同集资取得成长所需资金。

(二)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选择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创业、成长、成熟与衰退阶段,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根据企业该阶段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初创时期特点是资金需要量大,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品,外部融资相对较难。这时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相对便利的借款和租赁融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应尽可能取得财政资金或政策性银行借款,并从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贷款担保;租赁融资按需要可分别采取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方式。为满足临时或短期使用资产的需要可选择经营租赁方式;为满足长期资产的需要又缺少现金时,可采用租赁融资方式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虽然租金成本较高,但筹资程序简单,速度较快。

中小企业经过成功的创业,进入成长阶段,其内部已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融资条件相对较好,资金需要量也相对较大。这时,中小企业在注重内部积累的同时,应当设法从外部融资。其融资方式除了选择借款和租赁融资外,应逐渐转向直接融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来融资。由于目前国家对债券融资限制条件多、程序复杂,因而直接融资应首选股票方式融资。虽然这种方式融资程序复杂,制约因素较多,但融资金额大,风险低,能较好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时期的资金需求,提高其进一步举债的能力。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一旦进入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就逐步推出,转向证券市场。就这一点而言,我国即将推出的二板市场将为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潜力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融资条件。

中小企业成熟期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较少,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减少,盈利水平较高。融资渠道得到拓宽。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会逐步走向扩张,即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开展资本经营,扩充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这个阶段,中小企业除了上述融资方式外,还可采用下列三种方式融资一是股权置换,即以自己的股票作为现金支付给目标公司股东来收购目标公司。其具体方式是由买方企业出资收购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卖方股东取得现金后认购买方企业的现金增资股;或是由买方企业出资认购卖方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而卖方企业股东用以认购买方企业的增资股。这两种方式下,双方股东都不需要另筹现金便可实现股权置换。二是杠杆收购,即通过增加买方企业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行为。它是买方企业通过举债来获得目标公司的产权,并从目标公司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偿还债务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买方企业用以收购的自有资金往往小于收购总资金,其大部分资金(一般70%—80%)系举债所得,贷款方可能是金融机构、社会个人甚至是目标公司股东,贷款以目标公司资产作担保,并由目标公司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三是买壳上市,指的是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达到控股水平之后,对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资产结构、智力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以实现间接上市的一种企业重组行为。

五、融资结构决策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是指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资产负债表右方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揭示了企业资产的产权归属和债务保证程度,而且反映了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因素、融资成本因素、风险因素、融资结构弹性、企业控制权等。

行业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有较大影响,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因各自所处行业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同。行业资金周转率、行业风险水平、行业资产特点、行业盈利水平等因素的差异,都会造成企业融资结构的差异。

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资金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主要包括:融资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费用,融资后的资金占用费用以及融资时支付的其它费用。一般来说,企业自有资金的成本较借入资金成本高。这是因为:债务利息可以在税前利润中支付,增加负债可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企业所得税。而自有资金的利润分配由税后利润支付,没有抵税作用。另外,债权人按约定获得固定利息,即便企业破产,也会在企业投资人之前受偿,所以债权人承担风险较低,其要求的回报也较低。相比之下,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大,需要获得较高的回报。因此,自有资金的成本较借入资金成本高。在各类借入资金中,专业银行贷款利息通常较低,但中小企业从该渠道获得的可融资数量有限,有时不能按时到位。从其他非专业银行或金融信贷机构借款,通常利率较高。对于商业信用,如果企业在现金折扣期内付款,则没有资金成本;如果放弃现金折扣,则资金成本会很高。对于租赁融资,出租人对承租人的要求较低,但出租方所要求收益率通常高于各类贷款的利率。可见,负债融资按融资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商业信用(不放弃现金折扣)、借款融资、债券融资和租赁融资。在自有资金中,留存收益只有用资成本,而其他自有资金除了用资成本外,还存在发行成本,因此,留存收益成本比其他自有资金成本低。综上所述,从融资成本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顺序应为:商业信用融资(不放弃现金折扣)、债券融资、租赁融资、留存收益、其他自有资金。

篇2

并购是企业进入新业务领域最通行的一种做法,可以说是进入目标市场的一条捷径。它作为企业成长战略的一种战略选择方式,能够快速的取得外部资源以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1】许多企业基于并购所能带来的管理、经营、营销和财务的协同效应而纷纷加入了并购的热潮。但企业的并购并非真的像管理者想像的那样美好,许多企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遭到了失败的恶果。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管理者的认知行为和资本市场往往是非理性的,为此做出的决策也就相应的表现出非理性。对于管理者的这种非理性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已有众多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引用到金融理论中来,从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理论关于金融市场上无法解释的"异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正确的实用的研究成果。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个体行为特征的研究同样适用于管理者的行为决策,本文就是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管理者的并购决策。

二、管理者非理引导下的并购决策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下的并购决策

过度自信这一行为特征,可以追溯到由Roll提出得的"狂妄自( Hubris Hypothesis)" 假说,其假定市场是有效的,而经理层是无效的, 以此来解释现实实践中大量的并购失败现象。【3】管理者所表现出的对企业未来收益及成功概率的过高估计以及对风险及不利事件的过低估计的认知和行为偏差称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往往表现为以下四种:自我归因指管理者往往认为他们的成功是自身能力的必然结果,却常常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环境复杂等外部因素。知识幻觉指企业管理者相信随着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的增多,自己所做判断的准确度会逐渐提高。控制幻觉指人们会相信对于一些事实上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果由自己决定则会更容易成功。过度乐观是指人们对有利和不利事件所做估计的偏差是单向的,通常会高估有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低估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Heaton(2002)研究发现,乐观的管理者往往高估企业绩效良好的可能性,低估企业失败的概率。

实证研究证实,在具有丰富的内部可动用资源的经理人中, 过度自信的经理人比理性的经理人更易实施并购活动; 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对过度自信经理人执行的公司并购行为会做出消极的反应, 市场累计超额收益率是负的,即并购的绩效差。Brown和Sarma (2006)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与企业发生并购的频率正相关,特别是与企业多元化并购正相关;同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进行的并购收益更低,甚至会损害企业的价值。

(二)管理者"羊群行为"影响下的并购决策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决策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 行为受到其他投资决策者的影响并过度依赖舆论, 模仿他人的决策。最初的羊群效应是由Keynes提出的,见于他的"选美论"将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比作选美比赛,无论自己认为的选手多漂亮,评委易于根据其他评委的观点进行投票,即羊群效应。【2】学者对公司理论的研究主要探讨公司融资的非理和公司非理性的股利行为。对公司融资非理探讨了市场非理性和管理者非理性框架下的上市公司融资决策问题,该文详细探讨了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剖析了公司经理羊群行为和过度自信对融资的影响。【4】

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管理者普遍存在的羊群行为导致了管理者盲目的并购热潮并且集中于高利润的行业。当企业面临其他企业因并购所带来的企业规模扩大及经营效益迅速提高时,这时企业就会过度依赖舆论而模仿其他企业的决策。或许企业可以通过其他比并购决策更好的决策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但管理者的羊群行为特征促使其进行跟风行为,盲目采取并购决策。不论是公司制企业还是合伙制及个人企业都表现出一种盲从,也许是管理者们只看到了其他企业光鲜的业绩,而没有看到其并购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就加入了并购的热潮。

三、管理者非理引导下并购决策的风险分析

(一)高并购费用风险

管理者在制定并购决策时,往往会表现出志在必得之势,而这种过于乐观的心态促使企业加快了并购的步伐。因此,管理者只对并购方案和步骤做了详尽的规划,却忽视了目标企业所能做出的反应。企业在进行要约并购时,目标企业往往会表现出抵触情绪,还可能对收购企业采取极端措施并且设置种种障碍。比如,目标企业可能会重组股本结构,以降低收购方的持股比例,在短期内提高并购成本,增加了过高并购费用风险。

(二)企业整合风险

企业通过并购决策进入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并且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规模,但这一并购行为的结束只是成功的一半,并购后的整合状况将最终决定企业并购决策的成功与否。由于前期并购的成功更加增强了管理者的信心,甚至表现出过度自信,高估自己对被并购企业的管理能力,认为短时期就可以内实现企业的整合。岂不知企业所面临的战略、组织结构、制度、业务、人员、职务和文化等方面的整合是相当困难的,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安排和组织,尤其要关注企业文化的差异。通过并购方式而得到迅速发展的海尔集团有着自己的经验:在并购时,首先去的地方不是财务部门,而应是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心。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今后的发展。

(三)盲目行动风险

企业不是孤立地在市场中存在, 其经营行为或多或少受到其他企业的影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企业, 其" 成功之处"又往往起着示范作用,为其他企业所效仿。企业进行竞争, 规模的大小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规模扩张中, 兼并是一种短期、直接的有效方式,于是不少希望获得超常规发展的企业, 往往在行业领头企业进行大规模兼并的时候, 也会效仿采用兼并重组的方式进行扩张,而自身企业的实力是否达到兼并的要求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即使兼并行为可能极不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特点,企业却一味地追随、效仿, 而产生盲目行动的风险。

(四)行业集中风险

企业为了获得长远发展, 总是倾向于不断进入能获得较高利润的行业, 而退出利润极低或者亏损的行业。在" 羊群行为"的指引下, 市场中往往会出现在某一段时间内, 众多的企业大规模进入或者退出某一行业。而兼并是企业比较青睐的快速进入新行业的方式, 当众多的企业几乎同时采取兼并行为的时候, 所进入行业的规模扩张过快, 竞争加剧, 利润率不断下降, 行业集中风险也就产生了。

参考文献:

[1] 郝颖,刘星.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0) .

篇3

一、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影响分析

金融工具作为金融市场交易的对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规划和投资方向。使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金融工具,能够在实现企业效益的同时降低企业风险,而且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实施不同组合的金融工具,能够有效的降低融资成本。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很多,以可转换债券为例,它是一种公司在发行债券的基础上附加的期权,持有人可随时在公司规定的时间内将债券转换为公司的股票,因此它具有债券和期权的双重优点。如果用于融资,可转换债券的性质使得持有人能够随时根据发行债券的企业经济状况来进行股票的转换,这种转换的灵活性使得企业的融资资本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如果用于投资,由于可转换债券的利益是由公司定期支付的,因此相比股票而言更具有稳定性,同时如果公司的经营状况出现波动,股票价格下跌,可转换债券失去的只是其纯债价值,市场的风险性较小。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金融工具的创新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小、结构和企业的投资收益,并能够适度调节企业的投资风险,如果企业能够科学的利用创新型的金融工具进行企业投融资决策,就能够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二、金融业务创新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影响分析

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方式就是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投融资工具,使企业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提高投融资行为的操作性。目前我国金融业务的创新主要是指银行自身业务的创新和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服务,如租赁业务等。这里我们研究的主要是银行业务的创新,目前我国企业中使用最广泛的的就是资产业务创新,指的是企业把自有资产向银行进行抵押,从而获取资金的一种具有贷款性质的业务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把风险转移给银行,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当然企业需要向银行支付一笔较多的利息。

三、金融制度创新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影响分析

金融制度创新指的是对银行当前所执行的制度进行改革或是优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金融制度创新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在中小企业领域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当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融资困难。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对营运资金的使用不够科学,面临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信用程度较低,因此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时手续十分繁琐,环节多、审核严、时间长,这就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可能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在金融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减少中小企业融资所需的审批程序,从制度上对其融资行为进行重点倾斜,制定合理的审批流程,就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几率,这种资金的扶持行为对其发展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四、金融市场创新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影响分析

金融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有机整体,金融市场的创新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影响主要可从以下几个反映出来:

1.金融市场中的货币市场能够向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尤其是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中的融资工具期限十分灵活,能够实现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多种短期需求,从而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2.银行间市场结构完整,层次鲜明,能够有效减少企业投资交易时的价格波动,对企业的交易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3.银行间市场用于企业投融资的产品和延伸产品种类丰富,既有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又有企业债券和信贷产品,使企业能够根据需求和风险程度选择符合资金现状和实际发展需求的金融工具。

4.市场设备的的信息化和交易行为的便捷性使得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扩大了企业的投融资规模,更多的企业投资者和融资者更乐于进入市场获取服务。

五、金融创新在企业投融资过程中的再生风险

虽然金融创新能够降低企业在投融资行为中的风险,或是将风险进行适度转移,但是任何一种金融创新自身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会带来新的无法避免的风险,这就是金融创新的再生风险。金融创新的再生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法律风险,产生法律风险的主因包括交易的合约不具备实际的法律约束力,或是与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冲突,金融创新工具存在不合法性等。

2.信用风险,因为当前金融市场中所有的交易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因此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很大,例如企业如果使用资产债券化进行投资,而原始的借款无法收回,就会使企业遭受利益损失。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因为金融体系内部控制行为的失调而产生的,一旦市场监管体系出现漏洞,或是交易过程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就会造成操作风险。

篇4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次级抵押贷款无法支持债券而轰然倒下,由此拉开了局部金融风暴的序幕。同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逐步升级为金融海啸,随即这股金融海啸以旋风般的迅速卷及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仅仅用了一周时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申请,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国政府接管。随着三大投行的倒闭,金融风暴已经演变为金融动荡,整个美国华尔街一片哀鸿遍地。9月底,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金融业最著名的华尔街上的五大投行全部倒下,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动荡进而波及全球,并向美元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起冲击。自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以来,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而言,曾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下降,进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年我国GDP增长已经回落至9%。大量的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渴望疏通融资渠道,解决困局。如何做好融资决策,选择融资方式,成为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据统计,目前全国中小企业有85%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需要进行再融资。从筹资方式上看,有70%的企业资金来源于银行,20%通过民间资本等自筹形式取得,7%通过内源性筹资,只有3%的企业通过直接融资。从银行贷款投放量总量上来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投放量不到总量的10%。中小企业强大的资金需求与十分有限的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第二,借贷期限和方式、数量的局限性。目前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现行的银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下,地市级和区县级基层银行机构授权很小,大部分没有固定资产贷款投放权,而只有小规模的流动资金贷款权限。通常情况下,银行借贷期限较短且数量普遍不多,主要是用于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而对固定资产贷款控制十分严格,难以开展项目开发和扩大再生产。贷款方式上,主要以抵押和担保为主,只有极少数企业才能享受信用贷款。

第三,现在整个社会包括许多商业银行信贷观念还跟不上目前发展形势,对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风险高、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收效不大。

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一直高度依赖于自有资金或内源性融资。根据权威金融机构的数据显示,在中美两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中国的自有资金占比60%,而美国只有30%;中国的银行贷款占比仅为20%,而美国为42%。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提高,而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却基本维持在5%左右,一直没有明显改观。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额度非常低。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情况就已经表明,国内银行业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解决不了中小企业扩张时期的资金需求,也无力在危机时期实施救援以帮助他们摆脱财务困境。

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或金融服务不足,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在国内金融部门中,相对于传统的面向大企业与国内统一市场的金融服务与政策相比,在面向中小企业与国内区域市场的金融服务与政策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短板效应”。过去在经济繁荣时期,一些问题因在大金融浪潮的掩盖下没有显露出来。

但是,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中,短板的存在及其经济利害关

系已经格外清晰;二是当前我国的融资服务链还不完善,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在当前金融服务体制中,大型或全国性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所制定与执行的金融服务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在这类机构的硬尺度下,与个性化较强的中小企业在金融服务需求方面通常存在诸多抵触,其中的甄别成本也非常高昂,从而在中小企业或区域金融服务方面缺乏经济激励。三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先天的缺陷,由于大多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它的弱、小及其管理不规范等特点难于达到融资要求。

同时,宏观风险加剧形势下银行更加“惜贷”。当前,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但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除了境内外的需求下降之外,最终都主要表现为供给层面上的资金成本与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可贷资金的减少,再加上央行的信贷规模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被大幅收窄。随着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与信用风险水平的大幅度上升,信贷配给现象将更加严重,可贷资金可能发生绝对性的削减。

四、要创新融资方式,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当前,中央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的主张,这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有效、更大程度地满足多元化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条件;有利于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促进储蓄并向投资转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减少因投资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狭窄方面,因此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时候,要着眼于整个资本市场,努力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为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以筹措更多的资金,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间接融资渠道,不断创新融资方式,丰富融资途径

间接融资主要指债权融资,它是在一定期限满后企业必须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资金。中小企业在利用传统的抵押贷款外,要加强和完善以下融资方式:

1.综合授信。银行对于工商登记年检合格、管理有方、信誉可靠、有较长期银企合作关系的企业,可以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有效期与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营运情况分期用款,随借随还,不仅借款十分方便,而且也节约了融资成本。

2.信用担保贷款。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许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些机构大多实行会员制管理的形式,属于公共服务性、行业自律性、自身非盈利性的组织。会员企业可以通过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担保向银行借款。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向专门开展中介服务的担保公司寻求担保服务。

3.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贷款质押物。

4.票据贴现融资。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票据贴现对于企业来说,这是“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这种融资方式值得中小企业广泛、积极地利用。

5.BOT项目融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企业投资公共工程时,政府给予企业项目建设的特许权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采用BOT方式比较容易得到一些财团的支持,其在融资时主要是将项目抵押给财团或金融机构,然后进行建设,建设后用经营的利润来还款,或卖掉某个经营期给金融机构或财团。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投资规模较大的公共工程设施,比如公路、桥梁、大型电站等,公司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吸收财团作为股东,然后以这个公司为工程建设承建主体,并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政府通过银行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并给公司一定的经营期限进行经营,经营期限满后,整个项目工程就归政府所有。

6.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设备购买企业向租赁公司提出融资申请,由租赁公司进行融资,向供应厂商购买相应设备然后将设备租给企业使用,从而以“融物”代替“融资”,承租人按期交纳租金,在整个租赁期间,承租人享有使用权,同时承担维修和保养义务。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融资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它表面上是借物,而实质上是借资,并将融资与融物二者结合在一起。它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可以减轻由于设备改造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避免支付大量现金,而租金的支付可以在设备的使用寿命内分期摊付而不是一次性偿还,使得企业不

会因此产生资金周转困难,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而增加资本成本。

7.典当融资。典当融资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的转移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高、贷款规模小。

8.买方贷款。如果企业的产品有可靠的销路,但在自身资本金不足、财务管理基础较差、可以提供的担保品或寻求第三方担保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按照销售合同,对其产品的购买方提供贷款支持。卖方可以向买方收取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困难。或者由买方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卖方持汇票到银行贴现。

9.政府基金。对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无论从企业结构、规模、财务状况等各个方面还远远达不到银行融资或证券市场的要求,但这些企业的融资要求往往十分迫切,然而其融资渠道却并不多。为此,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许多基金,比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科技发展基金、扶持农业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等。这些基金的特点是利息低,甚至免利息,偿还的期限长,甚至不用偿还。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一项政策性风险基金,它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它在企业发展和融资过程中主要起一个引导作用。

10.民间资本。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总额十分庞大,仅浙江省民间资本已高达6000亿元。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一方面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且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各种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加大了民间融资行为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欺诈的可能。为此,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为避免金融风险、规范管理,应引导建立一批实力雄厚、运作规范、专业的投资基金组织,统一管理分散的民间资金,作为政府投资的有效补充,政府还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力度,有效防止金融欺诈,降低金融风险。

(二)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渠道

直接融资主要指股权性直接融资,是公司的股东投资到公司的资本。

股权在不同的财产组织形式上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具有资本融集速度快,流动性强的特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较好的融资选择。由于股份是按股份公司的全部资本等额划分的,它的实物表现形式就是股票,由于每一股份都是等额的且金额很小,使得小的投资者也能投资,为此,可以加速资本的集中。同时,股票经过批准后可以上市流通,流动性大,使得股票成为一种融资工具,发行股票可以筹集不用承担偿还风险的融资方式。为此,在拓展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

要充分利用国内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等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国内上市基本上集中于深圳的中小企业板,自2004年6月成市,到2008年的四年多的时间里,累计已有上市公司270多家。对中小企业而言,公开发行上市,是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公开发行上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有资本的比例,改进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有利于企业进行资产并购与重组等资本运作;有利于股权的增值和企业整体市场价值的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满足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合规性要求,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末弥补亏损。对于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成长性较强的新兴中小型公司,今年国内又推出了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相比中小企业板有所降低,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两千万元。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应当抓住机遇,聘请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上市中介机构,经过改制辅导、上市材料申报、中国证监会审核、路演询价定价、发行上市等程序,向公开市场募集资金增强发展动力。

要积极开拓国际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国际资本市场主要集中于香港的创业板、美国的NASDAQ、英国的AIM、新加坡和日本等交易所。香港创业板市场设立于1999年,截

至2008年历时九年,上市公司近300家;成立于1971年的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有5000多家,约有近2000家高科技公司;英国AIM市场自1999年发展进入正轨以来,已有上市公司1000家以上,近年来每年上市200家以上;新加坡SESDAQ市场也是170家左右;日本新兴企业市场设立于1999年,至今上市公司130家左右。由于这些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市场资金充裕,上市程序相对简单、时间短、操作方便,因此近年来一些国内企业纷纷选择国外市场上市,并且通过上市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内快速成长、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特别是有国际业务的企业,去海外上市也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篇5

在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活动中,金融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决定了企业资产的配置,影响着企业现金流的大小,而且决定了资金的来源以及资金成本的高低。科学合理的金融决策,能促进企业顺利发展,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反之,则阻碍企业的发展,损害企业的价值。行为公司金融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公司金融的研究,以行为人非理性或非完全理性为假设,拓展了公司金融的研究视角,解释了很多传统公司金融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在非理中,尤以过度自信最为引人注目,而企业管理者往往比一般人表现出更强的过度自信。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

在心理学中,过度自信被认为是一种认知偏差,即人们常常过分高估自身能力,而低估风险,并夸大自己对事件结果的控制能力。过度自信并不意味着无知或不称职,而是自我感觉比实际情况更好。在行为金融理论中,行为金融学家主要从两方面对此进行了解释,一方面表现为人们把自己的成功都归功于自己准确的判断和个人能力,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而不是因为自己不称职;另一方面表现为在事件发生后,人们认为事前的预测好于他们实际上所做的,因此他们也会相信自己对将来的预测好于实际。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们的过度自信主要表现在决策时高估自己的经营才能和信息的精确性,高估项目的未来收益,高估企业的价值,而低估风险或项目未来现金流的波动性。相对于一般人,管理者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人们相信事情在他们可以控制时会更加过度自信。由于管理者在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经营活动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中,这可能让管理者认为自己能够对行动结果进行控制,而低估了失败的可能性。其次,面对的问题难度越大,人们的过度自信程度越显著。公司管理者面临的金融决策问题常常牵涉到许多方面,不确定程度较高,通常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因此管理者常常表现出过度自信。第三,人们在面对与自身利益高度相关的事件时容易过度自信。通常管理者的薪酬高低,以及是否被公司聘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业绩,即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经营企业所做的决策更容易过度自信。最后,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可能强化管理者过度自信。如高额的报酬可能使CEO认为自己之所以获得高薪,是因为自己干的好,具有非常高的能力,因此加剧了他们的过度自信。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

(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行为。投资决策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决策,它对企业的经营风险、盈利水平,以及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管理者过度自信常常会扭曲公司的投资水平,这与企业拥有的自由现金流密切相关。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高估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忽视投资的风险。在公司现金流充足时,他们会利用自由现金流进行投资,实施一些实际净现值小于零但他们自认为大于零的投资项目,从而引发过度投资。另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认为市场低估自己公司发行的风险证券的价值。当公司自由现金流短缺时,由于他们认为外部融资的成本高于内部资金成本,因此不愿意从外部融资,而是选择首先使用内部现金流,最终会放弃一些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进而导致投资不足。这种由公司内部资金充足或短缺而造成的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过度自信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对自由现金流的敏感性较高。(2)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在公司融资过程中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将通过影响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而影响公司的融资结构。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有过度投资的冲动,而且认为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所以在有新项目需要资金,而企业内部资金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时,他们常常会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达到融资目的,进而导致负债率升高,企业的资本结构偏离最佳资本结构。同时,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高估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低估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因此对于债务融资的期限结构,他们更愿意选择成本较低且与回收期相匹配的短期负债。由此可见,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越大,企业的短期负债比率就越高。当然,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在影响公司融资行为的同时也会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常常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虽然这有可能延缓公司投资,但同时高负债水平也限制了他们挪用资金的行为,从而降低了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升公司价值。(3)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股利政策。公司在股利政策选择过程中也将受到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的影响。由于在融资时偏好于内部资金,为了提供公司内部资金的可获得性,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采取减少股利支付政策。另外,管理者过度自信还会通过影响市场投资者对公司的判断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由于投资者不能明确地区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与理性的管理者,当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根据他们高估的公司未来盈利水平状况而股利支付政策后,他们的股票收益将会高于理性管理者股利宣告后的股票收益。(4)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并购行为。收购方的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很多并购价格过高且没有给收购方带来收益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倾向于低估并购任务的难度,他们会频繁地实施并购,甚至倾向于多次并购和跨行业并购。其次,他们有可能过高估计并购活动所能带来的协同效应,因此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有更高的积极性去进行并购活动。而事实证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进行并购实现的公告收益比理性管理者的低。

四、建议

(1)利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积极效应。首先,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以将自己乐观的信念传递给员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从而是他们完成一些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二,相对于厌恶风险的管理者,适度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以克服风险厌恶,从而将管理者偏好与股东的要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第三,过度自信会使管理者果断决策。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过度自信管理者的这种行为有助于企业迅速将产品或者服务投入到市场中,抢占有利商机,增加企业价值。第四,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工作更加努力,因为相对于努力成本他们会高估努力的价值。适当利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积极效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首先,在企业发展困难的初创阶段可选拔任用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的管理者。其次,在企业处于经营困境时可聘用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最后,在选拔企业高管人员时,应适当配备具有过度自信心理特征的人员。适度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能够积极承担风险,果断进行决策,有助于企业抓住商机,为企业创造价值。(2)防范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消极效应。尽管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其积极的方面,但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信息的精确性,低估风险,将决策建立在不合理的设想基础上,因而做出的决策常常不是最优的,导致企业财务行为扭曲,企业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因此,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采取措施来防范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的不良影响。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行为决策和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学习。第二,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建立集体、民主决策制度。第三,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健全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第四,完善公司治理。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能抑制人的自利行为,降低成本,而且能够约束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篇6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对小微企业的经营产生了重大冲击,不少小微企业不得不走向破产倒闭的结局。近年来,小微企业一面处于生产原料价格提高,经营成本增加的压力下,一面面临缺乏金融机构贷款的窘境,其发展步履维艰。资金链紧张,难以获得外部资金支持以进行生产扩大是小微企业诸多问题中的典型,也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故此,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小微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探析

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和融资艰难的困境,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国家政策三方面有密切关系。

1.小微企业自身局限。小微企业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面对市场冲击往往缺少强有力的抵御能力。另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因管理人才断层而未建立起健全、系统的管理机制,例如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时常出现为逃避纳税做假账的现象,从而在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时造成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小微企业信用度在假账和借口拖欠还贷的行为中逐渐消磨,再加上小微企业常常不具备可抵押的固定资产,使其很难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核。

2.金融机构发展选择。相对于小微企业,金融机构更倾向和大型企业合作,因为一般大型企业不仅管理规范、信用度良好,而且能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大的利润。如果选择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便无法获得高收益,程序的繁琐还会增大运营成本,加之小微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和信用度低会增加金融机构损失的风险,故此金融机构缺乏给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3.国家政策缺乏充分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重问题由来已久,各种各样的税费给小微企业造成巨大负担。除此以外,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体系为小微企业服务,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引导力度不够,面向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未真正建立,使得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受到很大限制。

(三)小微企业的发展意义

小微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在数量非常多,在我国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高达99%以上。小微企业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同时小微企业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改善了民生。除此之外,在国民经济转型之际,小微企业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最佳切入点,只有将小微企业逐渐壮大,才能成就大型企业,这对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面向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

小微企业的当前困境及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使得如何改变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互联网金融模式凭借其高效便捷、信贷风险较低和运营成本低的优势,无疑将成为改革小微企业融资方式的有力手段。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网络联保模式、网络信用池信贷模式、华夏银行平台金融模式、善融商务平台和人人贷五种。

(一)网络联保模式

网络联保模式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常见的融资方式,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小微企业在了解信任、互相监督的基础上组成融资联盟,并承诺自愿为彼此担保,然后通过电商平台共同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融资额度由联盟成员协商讨论决定,且每个融资联盟成员都对贷款产生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即当其中一方无法偿还贷款时,其他成员就必须共同以各自企业和个人资产为该方还清贷款及利息。在网络联保模式中,电商平台充当中介的作用,一面为小微企业提供平台和组成融资联盟,一方面为银行提供小微企业的信用参考。网络联保信贷是阿里巴巴与建设银行在2007年合作进行的,这为网络联保信贷的发展开辟了新格局。

网络联保模式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信贷风险有所降低。组成联盟的前提是各小微企业之间形成充分的信任感,如此才能建立起坚固可靠的联盟关系,降低联盟成员在偿还贷款时拖欠、无力还款甚至落跑的风险。由于受无限连带责任的压力,在网络联保信贷过程中,各企业会相互博弈监督,有效减少传统信贷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便相对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其次,融资联盟的成员在共同申请贷款时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适应了小微企业缺少固定资产抵押物的实际情况。再者,网络联保模式中贷款流程中的申请、审查、批复等都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自助进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缩减了贷款时长。最后,小微企业融资联盟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便是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存留的网络交易信用,而电商平台的网络信用体系是基于小微企业的网络交易量、交易记录、注册年份、客户评价等信息建立起来的。

(二)网络信用池信贷模式

网络信用池信贷模式是针对网络信用好的小微企业设计的。在这一模式里,电商平台既是借款人,又是贷款人,因为电商平台需要将那些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集聚起来,放入网络信用池中,在小微企业有融资需求的情况下,汇集总的融资需求,以电商平台的名义向商业银行借贷,然后计算好融资利率,根据一定比例借贷给网络池中的小微企业。这种情况下,当网络信用池的小微企业失信而发生违约时,电商平台要承担连带责任,并向银行支付欠款,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可以追究小微企业的偿还贷款责。在整个过程中,网络信用池中的小微企业相互独立,不必为对方承担连带责任,电商平台是其直接借贷方,银行是小微企业的间接资金提供者,并对电商平台要作出信用评估和贷后监控。

(三)华夏银行平台金融模式

平台金融模式作为资金支付管理系统,将资金聚合、资金清算、在线融资、资金监管和跨行支付五项功能集聚一身,能与大型商品市场、供应链核心大企业以及市场商圈管理者等客户平台实现完美对接,当客户需要融资时,银行便能第一时间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等,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高效的在线金融服务,这种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及时满足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在这种金融模式的运营下,可以有效避免传统信贷模式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促进小微企业的资金流通,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四)善融商务平台

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平台与阿里巴巴电子平台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建立平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个人商城和企业商城是该平台的经营项目,一方面它能为个人提供消费、融资、分期付款等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该平台可以根据小微企业的交易信息,为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善融商务平台的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小微企业客户在线融资、网络银行“e”点通、网络速贷通。

小微企业客户在线融资的服务客户以小微企业为主,是一种小企业小额循环贷款,小微企业需要提供抵押物。当小微企业需要借贷时,需借助善融商务平台办理贷款自助申请,并可以在企业网银的帮助下实现自助循环支用。该模式必须具备相关的担保条件,以企业或个人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如居住户、商用房地产等。

网络银行“e”点通的信贷额度是在评估其信用等级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不需要物质抵押,还款方式是按月偿还贷款金额产生的利息,到期后付清原本贷款。这是建设银行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开发的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双方的资源,目的是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建立起“一点接入,全国共享”的网络服务系统。网络速贷通则与“e”点通有很大区别,它只要求客户提供足够的抵押物,而不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级,但会针对信用良好的客户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善融商务平台降低了运营成本,能够充分地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自由流动,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新途径。

(五)人人贷

人人贷是针对拥有良好信誉而缺少资金的小微企业、大学生和工薪阶层开发的信贷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中介,将借贷者和银行联系起来,通过信用贷款的方式把资金借给需要融资的人。这种模式不需要小微企业提供抵押物,只需将其企业身份信息和银行信用报告提交给电商平台,电商平台会在确定贷款相关信息如贷款额度、时限、利率之后,将信息汇集给资金提供方,这种小微融资渠道大致上有三种类别:担保交易模式、陆金所模式和宜信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防范风险手段和决策优化

虽然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作为新型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仍不够成熟,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小微企业、电商平台和商业银行都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信贷中的风险和损失,以促进企业决策的优化。

(一)小微企业的决策优化

当小微企业有贷款需求时,面对各种互联网融资模式,要仔细认真阅读借贷流程和注意事项,对比不同模式的借贷利率,从而根据自身的实际借贷需要,选择合适的互联网融资模式。

例如,在网络联保模式中,小微企业不仅要熟悉联盟各成员的企业信誉和效益,进一步保证偿还贷款时不会出现拖欠、无力还款、落跑等现象,而且要注意融资联盟的成员数量。当融资平均额度较高时,融资联盟的成员便需要作出适当减少,因为如果融资联盟较小且各成员的风险类型相当,就能相互进行有效监督,出现企业违约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在网络信用池信贷模式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决策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电商平台制定的贷款利率,一是自身的企业效益。如果电商平台的利率过高,使小微企业的预期收益无法承担或者承担风险高,则小微企业会选择其他途径来解决融资问题。

(二)电商平台的决策优化

电商平台不管在任何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都必须建立起完善网络信用体系,清楚掌握小微企业的网络交易信用,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作出详细分析。只有这样,电商平台才能在此基础上防范小微企业违约的风险。另外,网络交易中体现的企业效益也应该是电商平台关注的焦点,以此来推测企业是否有能力还款。

例如,在网络联保模式中,基于电商平台的角度看,如果融资联盟成员的平均违约风险较高时,应适当增加联盟成员,以降低电商平台在联保成员多数违约带来的风险,这其中便有效利用了联盟成员之间的连带责任。当联盟企业的平均信用高时,企业违约的情况就很少出现,电商平台交纳的担保额就会相对减少。

在网络信用池信贷模式中,电商平台除了要不断优化升级自身的网络信用体系,更要考虑贷款利率设置的合理性,要全方位地考察网络信用池中的小微企业信息,如企业效益、网络信用等,这些决定着小微企业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总之,电商平台要在贷前加强审核力度,贷后加强监控,来防范信贷过程中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的决策优化

篇7

在本文,我们将产业升级定义为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由低水平到向高水平提高的过程。虽然产业升级既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也包括产业自身升级。但我们主要研究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自身升级。它是指在产业链内部,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的演变,包括同一产业内的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

一、企业产业升级金融服务需求的分析

当前,企业对产业升级持欢迎的态度。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和银行是企业产业升级最重要的支持者。即企业需要政府在产业升级方面提供税收等政策扶植,同时需要银行提供融资支持。但是,企业对产业升级也普遍心存疑虑,主要是市场不看好不敢轻易投资、资金不足以及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不够。可见,只有等市场环境趋于稳定企业才敢进行产业升级投资,而人才与资金是制约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两个关键因素。

技术改造、产品升级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从融资方式看,企业自筹还是企业产业升级最重要的融资渠道。而技术改造贷款是银行支持企业产业升级最主要的金融产品。但是,从调研中笔者也发现,企业在申请技术改造贷款时普遍遇到困难,主要是目前技术能力能够支持企业长期发展、经营状况欠佳和银行贷款门槛过高。

当前。商业银行对企业技术改造等为代表的产业升级的信贷支持存在缺位。金融机构未能根据技术改造贷款周期长、风险大、监控难的特点,结合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开发出相应的金融产品与之相匹配。除少数大中型优质企业外,银行在对企业发放技术改造贷款时,往往不能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周期,大多数是通过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或“搭桥”贷款来解决。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通过“短贷长用”或民间融资等渠道筹集购买设备、基建所需的资金。这既不利于企业技术改造产能效用的进一步提高,又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了财务费用,不利于形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环境。同时,商业银行审批流程不够科学,致使技术改造贷款的审批不符合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需求。银行办一笔技术改造贷款,通常需要经过评级、授信、审批等几个环节,如果加上担保、抵押、登记、评估、公证等,一笔贷款从审批到发放一般需要6个月左右,往往使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得不到及时应用,贻误商机,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技术改造贷款的审批权,企业技术创新贷款落实的难度更大。

二、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升级必须处理好的6个问题

金融支持产业升级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但主要要处理好以下6个问题:

一是银行信贷投向与国家产业支持仍存在一定的偏差。总行产业投向指引与地方具体情况存在矛盾,信贷投向存在一刀切的问题。部分商业银行总行实行名单制管理,对新客户和新项目的准入严格按名单制控制,使得部分区域优势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信贷资金需求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如部分地方企业难以进人大名单,尽管这些企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但其产品升级及节能减排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是抵押担保不足。目前,抵押与担保仍然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一般企业没有多余的抵押担保物。前面提到产业升级需要购买机器设备、开发新产品或者建立品牌、开拓国内营销网络。机器设备属于专有物,变现价值低,企业抵押价值与贷款倍率大,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而发明专利、新药证书、商标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存在价值难以评估、出现风险后转让困难等问题,因此,银行缺乏放贷积极性。而考虑到银行更愿意接受房地产作为抵押物,企业反而更愿意投资房地产等非主营业务,拖延本业产业升级步伐。

三是传统行业经营困难,造成银行与企业对产业升级望而却步。金融危机冲击下,部分传统产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在国内外经济未出现明显好转的前提下,部分重点行业企业为了控制财务支出、缓解资金压力,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甚至暂停企业运营,以适度控制资产负债率,并没有融资进行产业升级的愿望。这与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热情形成强烈反差。而从银行来说,企业效益增长放缓,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构成潜在威胁,同时,企业产业升级能否成功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企业产业升级成功,银行只能获得约定的贷款利率,并不能分享企业转型成功带来的超额收益,因此,鉴于风险管理考虑,银行宁愿从传统行业贷款退出,对企业产业升级贷款尽量予以回避。

四是金融结构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当产业结构要向第三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后,直接融资不发达、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滞后、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大型商业银行在利差可以保证的情况下,控制风险是它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它们更加偏好资本密集度相对高、规模相对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发放集中在大项目、大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中小企业明显缺乏金融支持,对产业升级项目更加畏惧。民营中小企业一般都在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兴行业,是产业升级不可忽视的主体。在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得不到金融支持,也不能从证券市场融资的情况下,这些民营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金融市场或者依靠自身积累,而民间金融只能满足企业短期性、小规模的资金需求,自身积累资金又十分有限,无法满足设备更新和技术开发等长期性和风险性投资的大额投资需要。因此,大多数企业无力进行大规模技术和设备投资,在产业发展上只能依赖技术模仿和低价竞争策略,使得技术路径被锁定,主体产业长期低度化。

五是政府干预与市场原则的矛盾。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或者直接规定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方法,作用于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政府能准确判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其次,政府必须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否则,信贷资源将集中在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上。可见,不恰当的政府干预或者过度的政策金融将破坏金融的市场机制,扭曲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发挥资本的甄别功能。70年代末日本指导性信用政策之所以能够成功,政府制订相对较宽的目标概念(产业,而不是企业),银行家利用客观信用标准进行信用配置,政府官员或政客极少干预。政府通过正的实际利率,并伴随少量的补贴,激励私人金融机构为国家鼓励产业发展提供长期融资。因此,政府应在完善金融制度、优化金融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完善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交流机制,为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搭建交流信息的平台,用制度去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六是直接融资发展仍滞后。产业升级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执行产业升级决策的应该是企业家。当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需要从资金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型产业转变,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时,以财富为选择机制的银行将不能满足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需要,不能满足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科技创新企业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直接金融体系,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以长三角为例,2001~2007年,上海、浙江和江苏非金融机构部融资额中贷款所占的平均比重分别是86%、94%和97%。直接融资仍落后于间接融资。

总结起来,金融支持产业升级有几项原则:1 金融对产业经济运行的支持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速度和质量。2 信贷资金流向产业转型急需的领域是关键,因此,要确保信贷投向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3 对传统行业升级改造的资金支持,关键是在防风险的基础确保企业能稳定发展。4 对新兴行业发展,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更要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

三、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产业调整要着重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金融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直接融资。二是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三是加快金融协调发展。

(一)加强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

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各地区禀赋,会同制订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人民银行等定期召开产业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对产业结构及投资动进行中短期的监测研判,引导金融业资金流向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可以考虑在企业自愿基础上,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综合靠量,明确金融重点支持产业升级的企业名录,优先满足这些重点企业产业升级资金需求。政府则安排一定资金对金融机构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的年度新增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在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时,引导商业银行提高落后产能企业贷款利率。针对产能过剩的行业大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情况,强化环保信息共享机制,对环保违规企业项目限贷、停贷和收贷,通过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提示贷款风险。完善淘汰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制定退出预案,要求企业将政府拨付的补偿奖励资金部分用于还贷。

(二)发展直接融资体系

融资结构需要改变过度依靠间接融资的局面。在发展直接融资时,一要加大债券市场扩容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推动使用可分离债券、浮动利息债券、中小企业短期融资集合债券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二是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做大交易规模。将活跃的风险投资资金引入到产业发展。推动优质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为企业发展提高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鼓励保险资金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保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接步伐。四是鼓励证券公司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信托公司开发各类金融信托产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发展科技银行,提高银行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比照“硅谷银行”模式,建立起“银行+担保+额外风险收益补偿机制”的商业可持续业务发展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发展。允许发明专利、新药证书、甚至集成电路设计图作为质押物。组建由行业专家、担保公司、风司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重大信贷项目和业务的信贷评审,突破银行在科技专业方面的局限。培育质押物流转市场,避免企业倒闭银行无法处置质押品情形。二是建立各种政府基金,引导其他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企业技术改造。产业融资活动通常需要政府先行投资或者提供政策支持,随后,商业金融机构跟进投资。可以设立多种形式的政府引导基金。为推动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产业技术跨越管理委员会。建立重点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重点优势行业扶持资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与政府配套资金以一定的比例共同投入。为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地方政府对此类贷款提供财政贴息、减免地方税费等优惠政策。建立政府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采取阶段参股创投机构、与创资机构联合投资初创期中小企业、对已投资于初创期中小企业的创司予以补助等多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介入高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充分运用民间资金支持产业升级。解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方面的登记、税收等法律问题,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加快传统行业的品牌化建设和技术进步,推动优势企业兼并收购。更重要的是,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先期人股,带动信贷资金跟进融资。

(四)积极创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完善体系。设置专业化经营机构和人员配备,明确“一审一批、一审两批”的高效审查审批流程,实行“一行一策,模板块经营”,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贴近客户。二是调整政策。要确保中小企业有款可贷。在严格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基础上,明确给予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容忍度。三是优化服务。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要企业符合授信的基本条件,就给予信贷支持,并给予利率优惠。重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将目标客户群定位在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和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适当运用贷款延期的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还款压力。四是拓宽渠道。有效推动中小企业联贷联保业务的风险管控。研究推出人保财险国内短期贸易信用保险项下买断型保理业务。积极发展订单融资业务,批量开发政府集中采购供应商中的中小客户。五是大力开展银团贷款业务。金融机构可先发放短期过桥贷款解决产业升级项目前期启动资金需求,然后通过银团贷款发放中长期贷款解决项目设备投资等中长期资金需求,积极支持一些行业的重点项目,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分散信贷风险。

(五)发展并购贷款和供应链金融,带动地区产业融合

篇8

        1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中小企业对市场感知灵敏、机制灵活,在技术进步、机制创新、创造就业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然而,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更加凸显,纷纷陷入资金流转的恶性循环之中。国家发改委的分析报告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多万家中小型企业倒闭,倒闭的企业中一是银行资金依赖度较高的企业,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是一系列融资难负面因素叠加效应的结果。国际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外部需求萎缩;国内方面,从紧的货币政策、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都压缩了企业的生存盈利空间,此时,银行更倾向于支持安全边际较高的大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更为突出。

        2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1企业开工普遍不足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很多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业绩受到影响。与往年同期企业产销两旺的形势形成较鲜明对比,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部分中等偏小的企业几乎处于半停产状态。由于市场总体需求下降,同业竞争情况越来越激烈,一部分企业生存状况堪忧。据行业内人员预计,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产能不足现状十分明显。我国多数外贸加工企业受到较大的影响,主要市场萎缩、价格下滑、汇兑退税损失较大。

        2.2企业的盈利能力下滑

        中小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受到人民币不断升值、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攀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原本利润空间极其狭小的中小企业未来的生产效益不容乐观。当前钢、铜、铝等原材料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对部分中小企业应该是利好,但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无序同样增加了部分企业主的担忧。如铜价的下降使一些电缆企业受损严重,如航天电缆集团1个月的时间因铜材料库存而导致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华星化工在国际原油价格为100美元/桶时购进了一批原料,可保证2个多月的生产,但目前国际油价持续下跌,造成生产必然产生巨额亏损的尴尬境地。

        2.3银行惜贷现象严重

        金融危机形势下,需求下降、成本上升,将同时诱导经济、金融资源向垄断企业或大型企业倾斜和配给,通过替代效应的形式,相对削减中小企业的可贷资金渠道。此外,在随后进入的宏观经济衰退或紧缩阶段,随着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与信用风险水平的大幅度上升,信贷配给现象将趋于更加严重,可贷资金又可能发生绝对性的削减。

        3我国中小企业克服融资难关的对策思考

        3.1积极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政策

        对因金融危机影响暂时面临经营困难,但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的中小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坚持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快调整中小企业结、付汇管理标准,从2009年开始,一般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要增加,对单笔金额较小出口预收货款,不纳入结汇额度管理范围;调整企业延期付款年度发生额规模,为涉外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3.2不断创新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服务机制

        实行中小企业贷款专项考核,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应高于本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同比要实现多增;城市商业银行力争实现全年大部分新增贷款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农村信用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应高于除农户贷款以外其他贷款增速。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贷款,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供应链融资、票据融资等贷款品种,积极发展信托融资、租赁融资和有特色的理财产品。缩短贷款审批周期,中小企业贷款审批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

        3.3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

篇9

Key word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ata mining;online analysis;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financing decision-making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89-02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提高项目资助,项目号YJT201301。

作者简介:刘培欣(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谢瑞峰(1964-),男,山东鄄城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1 技术支持

1.1 传统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结构半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DSS主要由数据部分、模型部分、推理部分和人机交互部分构成。

1.2 关键技术 科技型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经济实力一般都较为薄弱,很难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加之投资风险相对较大,间接融资也比较困难。此外,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差异也很大。因此,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比较复杂,属于非结构的决策问题,单纯使用确定型的方法难以得出较优的方案,所以需要将专家经验以及创新方法融入到决策过程中。故本系统在传统的DSS上融合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较新的决策分析技术。

数据仓库能够对内外部数据进行抽取、净化和转化,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有效集成在一起,将原始数据重新组合成面向全局的数据视图,形成便于进行决策和分析的数据形态和模式,为DSS数据的存储和组织奠定基础,有效保证数据的匹配性。

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能够从多维数据模型和数据仓库的大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先前未知的关系式,并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预测。通过对各因素间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探索,找出那些潜在的可以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而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方便决策者能够更好、更快捷地制定出较优且可行的融资方案。

OLAP能够对共享多维信息的、针对特定问题的联机数据进行访问和分析,是以多维数据为基础的验证性分析工具。通过对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各种分析操作,便可以将分析结果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展现到人机交互界面。在科技型企业融资决策支持系统中可以建立若干数据集,对其进行OLAP操作,深度全面地掌握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状况。

这3种技术在提高科技型企业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也会发挥显著作用。如,通过建立科技型企业数据库,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运营能力等进行数据存储,再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优势,并将其反馈到决策层,使决策者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以便及时做出职能管理或业务等方面的调整和改进。

2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科技金融在我国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金融资本支持科技产业的资金比例普遍偏低,究其原因,科技型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巨大风险是获取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制约因素,加之风险补偿机制的不足、相应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信用环境的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更是望而却步。

科技型企业融资决策支持系统旨在增强各金融主体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的同时,创新风险补偿机制,以增强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型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融资的积极性。该系统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其数据仓库层整合了各科技金融主要参与主体(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政府等)的分散数据库,形成了统一的数据平台;数据挖掘技术和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辅助决策者进行分析决策。此外,本系统不是一个单方向的决策过程,而是一个有机循环不断更新和改进的整体,可适用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

可见,构建科技型企业融资决策支持系统对于促进科技资本与金融资源的有机结合、改善科技型企业信用环境并提高其融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2.2 系统总体设计 科技型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综合运用了数据库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较为先进的决策支持技术,多种技术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各个子部件相互协作。其总体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

2.3 系统详细设计 该系统的详细结构设计图如图2所示。

本系统中数据仓库的主要数据源包括:科技金融需求主体信息数据、科技金融供给主体信息数据和科技金融中介机构信息数据。根据系统目的需要,我们将科技金融需求主体仅限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来源渠道可以是,高新技术企业为获得融资而自行提供的相关信息,各金融机构之间由于业务往来提供的相关企业的各类相关信息,以及政府部门的共享信息关于科技型企业的各类信息;将科技金融供给主体划分为金融资本供给主体和科技金融政策信息供给主体,金融资本供给主体为科技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以及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机构。科技金融政策信息供给主体,即制定和颁布科技金融相关政策的部门;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担保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理财等。以上信息获取后,分类并归入相应的数据库,然后通过对各类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清晰转换和加载,并将处理之后的数据存入数据仓库中。

该系统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是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部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仅将决策所需的全部有用信息以标准化的形式保留下来,但并未产生决策。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潜在的规则和知识,并结合知识库找出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规模,同时随着方法库和知识库的不断充实,便可把握能够增强融资能力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分析结果对这些关键因素所涉及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OLAP能够以多维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进而获得对相关数据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最终将一个直观易懂的结果提供给决策相关者。

方法库系统用于存储银行、投资机构等科技金融供给方在提供贷款或投资资本时对企业的各种分析、评价、甄选和预测的方法,即包括信用评估体系、投融资机制、政府科技投入机制等在内的各种方法和规范;知识库则用于存储和管理方法分析中的各种规则以及OLAP与DM过程中得到的知识。

人机交互模块,是该系统在实际中运用的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系统的应用范围。它将挖掘出的潜在规则、知识和方法,以及OLAP的分析结果,通过人机友好的界面的方式反映给决策者,方便决策者根据DSS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决策。

3 结语

文章设计了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获得大量的潜在的、有实际意义的规则和知识,为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金融机构的投资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从而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融合,为科技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该系统能带来最大效用的前提是相对有效的科技金融创新,尤其是融资担保方面的创新。如探索和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债券质押、仓单质押和其他权益性抵(质)押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方式。

最后,科技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可以共享同一个融资决策支持系统,但要通过设定关键信息的访问权限来实现保证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保密度。这样既可以促进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又降低了系统的建立、维护和升级成本。

参考文献:

[1]孙林杰,孙林昭,李志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研究[J].企业管理,2007(5).

[2]郑双.提高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

[3]周昌发.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1(3).

[4]方松泉,刘志超.基于博弈论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模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5]赵一静.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5).

[6]陈雷,周春华,王运成.大学生培养的决策支持系统[J].软件导刊,2011(10).

[7]刘杰.数据仓库技术在商业信息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3).

[8]张丽英,张秋生.高速公路项目融资决策支持系统的总体设计[J].交通财会,2007(2).

篇10

金融企业;金融营销;品牌建设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精品课程项目(编号:2014-J-08)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生活水品的提高以及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需求差异化程度日益扩大,金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面对金融市场竞争的激化,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并进一步发展成了摆在我国金融企业面前的严峻问题,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营销在金融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由于金融企业的整个营销活动实质上都是围绕产品展开的,因此金融产品策略是金融企业营销活动的基础,是金融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其中品牌策略是产品策略的核心。正如CharlesW.Lamb.Jr在其《营销学精要》指出“每种工业品或消费品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在目标市场上区别于其他产品的能力,品牌则是营销商用来区分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的主要工具”。而美国著名广告研究专家LarryLight则指出“未来的营销将是品牌的战争”。

一、品牌在金融企业营销中的作用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在现代社会中,品牌犹如一面旗帜,是企业个性化的标志,一方面它向人们展示着它所代表企业的品质、特征,象征整个企业的形象以及企业过去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它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种信仰。进入21世纪,就进入了一个品牌消费的年代,有品牌的产品和企业在品牌的光环下,攻城略地抢占大量市场分额,获利丰厚,而没品牌的企业在深陷价格战苦海的同时产品却无人问津,每况愈下。在现实的教育和启示下,各行各业都试图设立并营销自己的品牌。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金融开放对金融业提出了创立品牌的要求,而我国金融企业要想在多元金融竞争格局下站稳脚根,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因为金融产品区别于其他的一般消费品与生产资料,所以品牌在金融营销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产品识别是品牌最重要的作用。

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无形性,同质性,易被仿效的特性,金融企业通过创立品牌,使其金融产品易于识别,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金融业的迅猛发展,金融企业数量倍增,金融产品品种和数量激增,设立金融品牌,通过品牌在客户心目中唤起记忆、联想以及感觉和情绪,可以使金融企业树立差异化竞争优势,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使顾客能快速准确地在众多产品中辨认金融企业及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因此,品牌是金融企业战胜其竞争对手的强有力手段。

(二)品牌有利于金融企业形象的宣传和金融产品的促销。

现代营销中十分看重的是企业形象的宣传,因为企业形象是促使顾客投放“货币选票”的砝码。品牌通过其名称、标识物形状和外形、标识语含义等可以快速传递关于金融企业整体形象的生动、丰富、深刻、具体的信息,以达到触发、沟通金融企业与客户之间联系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金融企业形象宣传和金融产品促销。

(三)品牌作为产品差异化的手段,有助于减少金融产品的价格弹性。

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无形性,同质性,易被仿效的特性,替代性很强,其需求价格弹性也很大,金融产品的这一特点对于金融企业十分不利。然而通过创立金融品牌,通过品牌向客户提供其所欣赏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的附加价值,可以培养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产品的价格弹性,最终既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不会损害到利润。

(四)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超越金融产品生命周期,给金融企业带来长久利益。

产品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制约作用下会不断从产生走向衰亡。虽然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差异很大,但是同样也存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旦进入衰退阶段,利润就会变薄,甚至无利可图。而金融品牌下所包含的金融产品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此外还可以在同一品牌下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使得品牌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金融营销中品牌战略的具体内容

正确的品牌策略可以促进品牌快速成长,从而有利于金融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根据金融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正确品牌策略,无疑是对所有金融企业管理者和金融营销者的一个挑战。要选择正确品牌策略,首先必须明确金融营销中的品牌策略是一个有机系统,它包含许多具体内容,如品牌化决策,家族品牌决策,品牌延伸决策,品牌重定位决策,多品牌决策,品牌创新决策等。而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应当予以重视的品牌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品牌延伸决策。

品牌延伸决策是指利用已经成功的品牌,推出修正过的产品或者全新的产品。品牌延伸策略具有多种优势。一是创建品牌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前期投入非常大,金融企业可以利用品牌延伸决策使其新产品快速为客户所了解并得到市场认可,从而可以节省大量宣传新产品的费用,使新产品迅速顺利进入市场。二是品牌延伸策略可以通过品牌资产转移,以新产品形象延续品牌寿命。但品牌延伸策略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方面,一旦新产品的品质不能令客户满意,就会影响客户对同品牌其他产品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品牌过分扩展也可能导致已有品牌名称丧失其在客户心目中的特殊定位,造成品牌淡化。

(二)品牌重定位决策。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金融企业可能需要进行重定位决策。例如,竞争者或许已经推出与本企业品牌十分接近的品牌,从而侵占了公司原有的市场份额;或者客户偏好已经改变,以致对于公司原有品牌的需求降低、利润减少。此时,在引入新品牌之前,金融企业首先应该考虑是否只需要将既有品牌重新定位。重定位决策意味着可以继续利用过去的营销成果以及所建立起来的品牌认知率和顾客的忠诚性。品牌重定位方法可以改变产品本身特性、功能以及形象,但切忌让产品的新定位与旧定位相冲突,以免失去现有忠诚客户,或使其感到疑惑。同时应当注意权衡重定位的成本与费用支出。

(三)多品牌决策。

所谓多品牌决策是指企业决定同时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互相竞争的品牌。金融企业可以采取多品牌决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品牌吸引更多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事实上,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客户最关注的是收益和风险。在风险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其决策主要取决于收益,所以一贯忠于单一品牌的客户并不多。发展多种品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企业风险,防止将企业命运唯系在一个品牌的成败上。第二,金融企业发展多品牌,可以通过市场细分,深入到各个金融子市场,通过提供不同风险程度的金融产品,扩大整体市场份额。

(四)品牌创新决策。

品牌的创新包括品牌内涵和外延的创新,即通过不断创新的品牌内涵和外延丰富品牌的价值,从而保持其长盛不衰的活力。创新是品牌的生命力,金融企业要保持品牌领先,必须始终将品牌创新作为品牌经营的重心。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客户需求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收益性、安全性、便捷性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个性化的金融诉求越来越多,只有通过持续创新,金融品牌才能赢得客户的肯定和认同。具体的金融企业品牌创新,不仅应包含开发新金融产品,开辟新金融业务,采用新技术手段,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式,还应包括广告创新,公关创新,文化定位创新,形象创新等等细微方面。

三、我国金融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建议

(一)金融品牌的重新定位和创新必须着眼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

金融品牌的重新定位和创新最终是服务于客户需求的,客户的需求就是市场的潜力,为此在进行品牌的重新定位和设计金融品牌产品时必须一切从客户与市场的需求出发。任何偏重于自己的构想,凭直觉行事,而脱离市场的重新定位和创新,最终是无法得到市场认可的。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品牌价值不断突显,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

(二)我国金融机构在设计品牌策略时,在实施避免品牌过于单一的多品牌决策时

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抓住自身优势,有重点地进行品牌推广。随着全社会金融意识日益觉醒,金融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以及外资金融企业的不断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我国金融企业品牌意识开始觉醒,各类金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然而面面俱到,眼花缭乱地品牌推广,缺乏重点,往往会造成高成本和低效率。事实上,每家金融企业都不可能包揽一切产品,更不可能样样领先。这就要求各金融企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创立品牌,开发新产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品牌,争取将优势品牌转化成名牌,避免出现一哄而上,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局面。

(三)我国金融企业应当重视自身品牌的保护,尤其是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在逐步重视打造品牌的同时,品牌保护意识还相对比较薄弱,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了。这往往会造成金融企业在宣传和推广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却仅仅因为在品牌保护问题上缺乏战略眼光、长远规划以及专业素质,而导致各类品牌争端频发,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一点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尤为明显。如北京钱袋网智能技术公司申请注册“手机钱袋”商标就因缺乏商标显著性,而遭遇注册受阻。又如“合拍”与“合拍在线”之争以及“余额宝”遭遇“全额宝”事件,都充分说明了加强金融品牌保护的重要性。

(四)金融品牌背后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提升品牌,就必须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对于金融企业尤其如此,这是由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区别于其他的一般消费品与生产资料,金融产品具有无形性,客户消费金融产品的过程也就是金融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因此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做品牌就是做服务。然而当前国内金融企业所谓做品牌,过于表面化,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形式,忽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建设,过分依赖媒体宣传包装。而从世界范围看,有着悠久历史的成功大型金融企业在品牌经营上往往有着鲜明特色,执着追求和深刻内涵。广告和形象识别系统等只是其外表形式,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标准化、高质量专业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才是其追求的核心。

作者:钱婷婷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参考文献】

[1]屈哲,赵欣.我国金融品牌建设策略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3

篇11

一、相关理论综述

1.通货膨胀

所谓的通货膨胀,就是指当货币的总供给量大大超过社会的总需求量的时候。所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简单地说,即是指现实社会中的货币由于超发而引发的货币贬值、商品价格急剧飙升的现象,也就是“钱不值钱了”。

2.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企业对现在所要执行的财务策略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是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对其日后的经济活动用财务方案制定的方式予以规划,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指导下,才有可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反映企业未来发展愿景的财务方案,继而才会力促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发成与财务管理的最优化。具体来说,通过正确的财务决策就可以在加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预见性与计划性,减少盲目性,促进企业开展科学的财务管理活动、选择与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选取、科学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等方面有所脾益。

二、通货膨胀视角下中小企业财务决策问题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通货膨胀的发生成为一种不可预知的现象,其发生的可能性与破坏性都在不断的增加,基于中小企业本身所固有的一系列痼疾,在通货膨胀发生之时,中小企业财务决策问题就会愈加明显。

1.管理体系不健全

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往往采用公司制,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其核心就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的非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方向日趋明显。但是,我国当前的中小企业基于家族企业比较多,其主要的管理者的公司治理观念薄弱。在通货膨胀发生之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基于其所处于的不够完善的发展阶段,往往就会使得中小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进一步集中,再加上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如何规范化运作一个企业存在不清楚的认识,这就直接导致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利义务规范模糊、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透明度不高,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欠缺等问题突出,以太子奶企业为例,太子奶虽然获得政府的大量资金援助,但是,在其过快的战略发展过程中却导致了资金链的紧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太子奶管理层在不认识资金链管理重要性及方法的基础上,对银根紧缩的判断不准,再加之缺乏相应的决策机制,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其损失不可估量。

2.过于追求规模效应

企业与生俱来具有尽力扩大自身规模的思想,在通货膨胀发生之时,如果企业以超过其资源允许的业务量进行经营,其必然因运营资金无法覆盖日常的经营所需而面临资金链破裂的威胁。以义乌的金乌集团为例,于1994年创建的金乌集团曾经辉煌一时,,该集团总裁张政建被誉为金华市“十佳青年私营企业家”和浙江省“青年星火带头人”。但是在2005年进军迪拜后,形势发生了大幅度的扭转。张政建通过压缩了其国内企业的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的方法向国外企业大量注入资金,但最终却因资金链的断裂而导致金乌集团大厦的轰然倒塌。

3.缺乏有效财务监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企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资金的融入,企业的高发展带来的必然就是高回报的快速增长,以及高现金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在企业经营稳定之后,企业更是需要通过多元化融资的方法来支撑企业规模的扩大。但是,在通货膨胀发生之时,如果是在缺乏财务监管前提下做出的决策,就会导致高负债问题的发生,如果任由高举债的发生则往往会可能带来管理效率的流失,企业的财务的风险就相应地加大了。这也就是说,失去财务监管支撑的决策会使得企业在拓展自己的主营业务中增大自身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久而久之,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消极的影响。

4.融资方式带有极大风险性

在通货膨胀出现之时,企业的资金往往遭受极大的威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基于其资金的薄弱,最易于遭受到冲击,这需要从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来说。由于大多数银行仍是国有资本控股,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具有“嫌贫爱富”的特点,将服务于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的业务,而对于急需流动资金的中小民营企业则设置了过高的门槛,使得中小企业望“银”兴叹,这无疑就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困难,迫使超过半数的中小企业不得不求助于非法民间借贷,融资风险由此高居不下。

三、通货膨胀视角下完善中小企业财务决策建议

1.完善治理机构,构建决策体系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实施有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的财务决策管理。在通货膨胀发生之时,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明确的治理机构,或决策体系,结果导致企业盲目扩大其规模,使其自身的资金链管理面临危机,最终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基于此,中小企业就应该在完善治理机构,构建财务决策体系的基础上,找准市场定位,完善资金链管理,把握好企业发展的大方向

具体而言,一是制定完备、规范的公司规章制度,提高其约束力。公司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运作的基本规范,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应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相应权利义务,以确保全体股东的利益。控股股东应依法在董事会、股东大会上发挥作用,无权超越公司章程规定,而侵害其他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并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股东大会议事程序及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关联董事的回避制度等。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制度约束、强化董事的诚信义务,完善董事会的职能等多项措施多管齐下建立企业内部制衡机制,从而使得资金链管理与相关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2.理顺决策程序,实现科学决策

在通货膨胀发生之时,中小企业的财务决策管理的科学化需要理顺决策程序,继而实现管理者科学决策。一个合理的资金计划,应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挖掘中小企业内部资金潜力,积极组织投入,节约支出,通过资金收支的平衡、物资供需的平衡、营销环节的综合平衡来实现企业财务决策管理的科学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然会出现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从财务会计稳健原则角度来说,编制资金计划是解决此问题较好的方法。一方面中小企业要以经营计划为基础,以部门计划为依据进行编制,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分析资金动态,根据计划,核定需要,可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优化,同时应对销售额、存货、账款加强收现;另一方面就在中小企业外部筹措资金方面,则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需求预测筹资方式、筹资渠道和筹资结构与实行情况,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3.强化监督制约,化解财务风险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的最为重要环节就是由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与制约,监督制约主要涉及对实物、款项、原始凭证等的审核。具体而言,财会人员在履行监督制约职能的时候,要直接参与到对资金运用项目的审定中去。一是在立项决策时加强预见性,将资金运用着力点放在强化内部管理,挖掘资金潜力上来,做到及时清欠往来款、回收应收款,提高资金回笼率、压缩采购在途资金等;二是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通过强化对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三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现金净流量,从而保证财务收支的合法与合理性。

4.降低金融市场门槛,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促进中小企业资金决策管理的基础,而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又有赖于金融资源的科学合理的配置,破除金融垄断、降低金融市场门槛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环境和维护社会公平的重点。具体而言,加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破除金融垄断,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篇1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生产模式以及我们的生存模式。特别是在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之后,互联网金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除了具有融资的一般属性,即金融的自然融资能力之外,还在时间和空间上起到了资源配置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和融资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并没有打破我们对传统金融的定义,只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改革,进一步注重了金融媒介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性、强调了个性化和自我支持的体验感,提高了融资的效率。

网络金融是金融业的一种重要的新模式。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对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相关系统化的研究更少。在对网络金融模型进行全面系统化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金融业、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面影响。

从积极角度来看,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的金融市场的边界,大数据以及云计算,弥补了中国金融领域的空白,为中小客户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性。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重叠部分,这一现象的产生打破了传统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加速了金融业的积极主动性的变革。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利于重塑金融市场,开辟金融领域的新途径。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高度杠杆化、广泛参与和风险传播的普遍性特征,这一系列特征影响着金融业的系统稳定性。当然,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不平衡性、技术风险的漏洞等问题。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也伴有很大的潜力和现实的风险。鉴于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我们需要从经济手段和政策干预等方面给出合理的建议,为政府和金融监管提供参考。

二、小微企业的发展分析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中的一部分,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创新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问题上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信息不对称、轻资产、无抵押的特征,小微企业总是面临很多困难,例如高融资约束以及高破产率。如何解决小微企业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融资模式和网络融资可以有效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成为小微企业融资决策的一个重要选择。但有调查数据显示,小微企业融资决策大多数是以家族和银行借款资金为主要来源,这意味着小微企业融资决策具有保守特性。激进型融资决策是否有利于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是否引导小微企业有很好的成长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考虑到小微企业融资决策及其形成机理,企业文化的变量这样一种非正式制度,可能会影响到小微企业融资决策以及小微企业成长。

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构建了小微企业文化、融资决策和小微企业成长的实证研究模型。小微企业文化会影响小微企业的成长,小微企业文化则会进一步影响其融资决策,而融资决策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参考国际经典量表和相关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我们可以构建出企业文化和小微企业成长之间的指标体系,并利用这一指标体系,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的模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小微企业文化可分为激励机制、制度规范、创新内核心以及人才建设四个维度,而这四点维度关系到融资文化、创新文化、风险文化。小微企业的生长可分为三个维度,即盈利能力,企业发展和成长阶段的三个方面。

第二,小微企业价值和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如果融资和价值是比较统一的,小微企业融资决策则更加激进的;有小微企业融资决策的关系和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则小微企业融资决策更保守;创新文化和融资决策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创新文化较高,小微企业融资决策则会采取更加激进的风险文化。

第三,小微企业价值观与成长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果价值观比较统一,小微企业成长性则较高;关系文化与小微企业成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则小微企业成长程度越高;创新文化与小微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创新文化程度越高,则小微企业成长程度越低;风险文化与小微企业盈利的正相关关系,风险文化程度越高,则小微企业的利润越高。

第四,小微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有研究发现,保守的融资和小微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企业是否存在债务和小微企业成长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外部融资来源与小微企业成长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小微企业中P2P金融模式应用

P2P借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是民营金融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自2007年引入国内以来,伴随着移动支付、信贷配给、金融排斥、自身优势、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P2P借贷市场呈现着快速发展的趋势。P2P借贷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包括一个简单的中介型、复合型的中介和非营利性的慈善三个类型。目前,在整个贷款市场中,融资平台的数量越来越多,融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它们参与商业模式,并在经济市场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融资模式的风险和问题正随着其规模的壮大,而不断地积累。

在贷款市场中,近70%的份额是被小微企业贷款所占据。在现实中,小微企业融资和大多数企业融资具有同样的特点,也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从理论上说,首先,借贷双方通过某个借贷中介进行借贷过程,借贷中介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次,尽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但只要小微企业预期收益率超过贷款人的成本和交易成本,则足以弥补其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这样就可以实现贷款交易。当然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可能性就越大。最后,社会资本产生的“软信息”普遍反映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诚信度,并依靠个人信用机制和社会资本的信誉机制,通过对借款人的行为机制、纪律约束和惩罚规范进行安全整合。这对P2P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我们通过对拍拍贷数据的研究发现,潜在借贷人员的信息,凭借信用评分,其历史借款成功的次数与贷款人的贷款意愿呈现正相关特性;借款人的投标失败次数、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与贷款人贷款意愿成负相关,贷款评分和贷款金额对贷款人的贷款意愿存在微弱影响。

为了能在小微企业贷款融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将结合对贷款市场的风险和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该明确P2P借贷平台的性质和确定监管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完善监管体制,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个人和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其次,贷款平台应加强对平台本身的建设,并建立风险准备金。最后,个人、小微企业要提高自身的信用价值的意识,专注于P2P借贷平台的社会资本健康积累和维护。

当然,我们同样也注意到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多方面,也经受住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反复推敲和分析。中小微企业融资本身可以看作是需求特征的深层化的原因导致其融资难。我国现在普遍存在国家服务体系不完善,小微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机制尚未完善,我国也没有完善企业信用评定的外部支持制度等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小微企业作为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贷款成本较高现象,三是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会进一步约束更为困难的小微企业。

因此,我们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首先,解决信息不对称性,从而解决贷款人的问题;第二,降低信用成本。这两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在小微信用的创新实践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活力和光明的未来前景。

四、小结

正是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研究融资模式为小微企业融资带来的创新和变革。根据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根据对小微企业融资和互联网金融理论的简要介绍,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当前小微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小微企业的分析,根据传统的融资模式提出了金融重组的传统挑战和创新的融资模式。总之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新渠道,为我国整个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R].博鳌:博鳌亚洲论坛中心,2013.

[2] 芮晓武,刘烈宏主编.中国金融互联网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

[3] 和毅.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供应链融资发展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75-77.

[4] 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5]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6] 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7] 王曙光,张元琦.论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兼谈台湾地区银行也开放的经验[J].山西财经大学雪豹,2005,27(3):89-93.

篇13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服务业中的外包业务在实践中迅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正日益成为国际服务业转折的重点,欧美等金融服务业务较为发达的地区均倾向于将金融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转移至更专业、成本更低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以提升金融企业的竞争力(杨琳、王佳佳,2008)。

根据2009年中国外包服务研究中心及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的中国外包服务研究中心及中国国际促进会的中国外包服务发展报告研究显示,在2009年全世界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家,它们约占全世界服务外包转移的96%,而服务外包的承接方则以中国、印度、新西兰以及俄罗斯等为主。2009年美国约占世界金融外包服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日本与欧洲占30%以上,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对于服务业的不断重视,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必将迎来迅速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于金融服务外包进行研究。

在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外包是衍生于价值链理论的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从其内涵、动因、决策风险管理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链与制造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差异,研究者们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价值链的详细分析不多,因此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的不够细致,也体现不出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进行分析。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

外包的概念最初由Gary Hamel 与C.K.Prcharad于1990年提出,他们在研究中认为外包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Michael等认为外包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将以前从事的(或将来要从事的)业务转移给外部供应商。而具体到金融服务外包,国际金融业权威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是“受监管实体(金融机构)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服务商主要是企业集团内的实体或企业集团外的实体企业。同时,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某一服务商,本文的研究遵循次界定。

根据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接着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与金融服务业务流程进行如下分析。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包括: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外包的需求方;外包服务商(也叫外包商、服务商、服务提供商等),指承担外包业务的实体,是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担方;监管当局:主要指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部门(由于金融业务的特殊性,需要相应的监管部门);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方。从金融服务的业务流程来看,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开发与设计营销交互决策阶段消费阶段反馈阶段。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金融服务外包内涵

在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研究对象及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基于价值链理论,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进行分析。由于外包理论衍生于价值链理论,而价值链理论主要针对制造企业,在应用到金融服务业务中时,由于其特殊性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金融服务业务分不同类别,其业务流程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仅仅对基本的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作分析,根据价值链理论,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如图1所示。

(三)理论框架

根据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研究对象及内涵的分析,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根据基于价值链的金融服务外包内涵可以分为可外包的辅助活动、不宜外包的辅助活动、可以外包的基本活动和不宜外包的基本活动四类。那么,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就从这四个分类来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一)金融服务外包基本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活动分为可外包的基本活动和不宜外包的基本活动。从金融服务包含的基本活动来看,产品开发与设计、营销、交互决策、消费阶段和反馈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共同构成金融业务流程(胡峰,2004)。这些基本活动如何才能区分哪些适合外包,哪些不适合外包呢?根据相关研究,在基本活动中,可以将金融机构并不擅长,而且将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金融业务外包出去,而将金融机构本身擅长的,体现知识含量与未来金融业务发展方向的基本活动保留在金融机构中。同时,在对于金融服务的基本活动外包决策中,以金融机构为对象来看,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外包获得的收益或价值要大于金融机构自身运作所产生的价值,此时的金融服务外包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命题1: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知识型、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其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命题2: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其自身运作的价值,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二)金融服务外包辅助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分为可外包的辅助活动和不宜外包的辅助活动。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包括物流服务、融资服务、结算服务、保险服务和风险管理等。由于辅助活动是金融服务基本活动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在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外包决策时,与基本活动类似,其主要也是从辅助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其外包获得的价值两个角度来进行决策。同样地,知识性、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的辅助活动越不适宜外包,而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获得的价值越大,其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基于此,提出命题3和命题4。

命题3: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知识性、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其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外包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命题4: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其自身运作的价值,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三)基于价值链的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应用

基于价值链视角,可以根据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的特征和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两个原则来对金融服务外包进行决策。

从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特征来看,产品设计与开发属于知识含量高、技术性高和不可标准化的经营活动,营销阶段与消费阶段属于知识含量低、技术性低和可标准化的经营活动,交互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与产品设计开发类似(王铁雁等,2012),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来进行外包决策。

从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特征来看,物流、保险、风险管理等活动属于知识含量低、技术性低和可标准化的辅助活动,融资和结算服务属于知识含量高、技术性高和不可标准化的辅助活动,也可根据其特征进行外包决策。

从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来看,无论是基本活动还是辅助活动,假如其外包所获得的价值无论是成本减少还是收益增加,或者交付时间减少、服务质量提升等,均大于其自身运营所取得的价值,并且并非金融机构所关注的核心业务,则可以进行外包,否则不适宜进行外包,具体的决策过程可用表1来表示。

从表1中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决策过程与结果进行呈现,当然,表1中仅仅是根据一般的金融业务特征及外包价值进行的简单推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金融服务业特征及外包价值等均存在较大变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结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本文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与界定入手,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分类,并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命题。最后,根据特征与价值两个原则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决策过程。本研究是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理论研究,对于金融服务外包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本研究仅属于理论分析,还需要在未来通过案例或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编.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吴国春,高长春.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9(5)

4.Gary Hamel,C.K. Prahalad.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

5.王铁山,郭根龙,冯宗宪.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7(8)

6.魏欣,李文龙译.金融服务外包[[J].中国金融,2005(13)

7.Outsourcing in Forum.2005:Financial Services[J].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The Joint Forum,2005

8.杨勇,李晓明,郭文娜.产业链理论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