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

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院2004年6月~2006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27~54岁;病程1~3年40例,3~6年20例;均伴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电子结肠镜检查:直肠及结肠粘膜有多发行浅溃疡,伴充血、水肿54例,肠粘膜仅有轻度水肿、充血6例。其中病变于直肠者7例,直乙状结肠者35例,左半结肠者10例,广泛性者8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993)[2],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既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经治疗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患者每日大便数次(均不超过6次),大便清稀或为粘或赤白相间。可伴有下腹坠胀或腹痛,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弦。纤维结肠镜检查:发作期肠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发作间期肠粘膜仅有轻度水肿、充血。

2 治疗方法

加减痛泻要方基本组成:白术、苍术、肉豆蔻、白芍、诃子、陈皮、防风、党参、黄芩、儿茶等。加减:不欲饮食者加乌梅20g以和胃生津;腹泻严重者诃子可用至10g;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以清热;不寐、多梦者加酸枣仁以滋阴除烦。上药水煎取汁300ml,每日2次饭后口服,7d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粘膜病变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纤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均无改善[3]。

3.2 疗效分析

完全缓解11例,占18.33%;有效46例,占76.67%;无效3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痢疾”、“便血”、“肠氵辟”、“泄泻”等范畴,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也是优势所在,治则以抑肝扶脾宜肝为主,如张景岳、叶天士认为“治痢之大法,不过通塞二义,肝脾并重。”可谓深得治痢要旨[4]。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益气健脾疏肝等中药,有减轻肠粘膜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和组织修复的作用。方中白术甘温补气,苦燥湿浊,可补益脾气兼有止泻之功;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陈皮芳香和中化湿,既助白术以健脾祛湿,又助白芍以顺肝疏泄之势;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肉豆蔻温中降气,苍术燥湿宽中,诃子敛涩泄火,儿茶燥湿止痛,4药均具止泻之功;黄芩清热燥湿;党参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药症相符,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近远期疗效均佳。

参考文献

[1]赵天平,吴焕淦.从《伤寒论》辨析溃疡性结肠炎[J].江西中医药,2006,37()2):16-17.

篇2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72-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损害为主的慢性黏膜病变,其病程长、易反复,病情轻重不一,以大便次数多、顽固性腹痛、腹泻及大便中含脓血和黏液为特点。自2009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制剂”芪黄栓”肠道内给药治疗此病38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疗效及护理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6月~2010年10月期间在本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患者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炎性肠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或病理检查确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无其他并发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68岁,平均45.5岁;病程8个月~22 a,平均4.8 a;病变部位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23例,位于降结肠12例,位于全结肠3例。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2岁,平均42.9岁;病程5个月~20 a,平均4.3 a;病变部位直肠及乙状结肠22例,位于降结肠14例,位于全结肠2例。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病情严重者给予流质饮食或者暂禁食,按需予静脉补充能量。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常规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 mg加0.9%生理盐水150 mL保留灌肠,1日1次,2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制剂芪黄栓(药物组成:黄芪、蒲黄、白术、五灵脂、槐花、川芎、薏苡仁、败酱草、白头翁、当归、白及,由本院制剂室制成栓剂),1枚(10 g)塞入保留,1日3次,20 d为1个疗程。

2观察项目

大便常规检查,观察大便次数,大便形、色、质、腹痛情况,有无里急后重,食欲,体重。

3中医护理

3.1情志护理因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恢复慢,易复发,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或忧郁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不进行认真系统的治疗。凡是这类患者住院,将特别注意患者的情志护理。因为“心脾为母之脏,心火之热可温脾土”,心理负担会加重病情。作为护士要用和蔼的态度,耐心向患者解释疑问,安慰、开导患者,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体贴,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状况,介绍同类患者治愈的经验,使之消除恐惧、忧虑心理。

3.2操作护理塞药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左侧卧位,护士戴手套,取栓剂一颗,嘱患者放松,轻轻将药物塞入,让患者卧床休息1 h,待栓剂充分吸收后再起床活动。

3.3基础护理部分患者因大便次数增多,可能出现肛周湿疹,应督促患者在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及外,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对有肛裂及痔疮的患者,在塞药前用温水洗浴,塞药时动作轻柔,尽量避免增加患者痛苦。同时应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3.4病情观察观察大便性状、次数、量。若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口干舌燥、眼窝凹陷、皮肤干燥,给淡盐水频服。如患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四肢厥冷、少尿或无尿等危症,立即报告医生。

3.5饮食护理饮食规律,1日3餐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平衡,避免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宜食健脾食品,如山药、扁豆、莲心、百合、红枣。少食冷饮,少食易胀气的食物,如牛奶和乳制品、韭菜、洋葱、大蒜、油炸食品、咖啡、碳酸饮料等。禁食用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及饮酒。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示水肿、充血,浅表溃疡,糜烂出血,肠黏膜表面脓性分泌物均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大便常规检查有明显好转但有一项未消失者,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变好转但无充血。水肿未完全消失;无效:症状未消失,大便常规检查异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变无明显改善。

4.2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24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痊愈12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5.7%。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1978年中华医学会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60例慢性结肠炎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5~35岁10例,36~45岁19例,46~55岁22例,56岁以上9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

1.2 治疗方法 方药:白术20 g,白芍15 g,陈皮12 g,防风 15 g,人参15 g,茯苓 15 g,炙甘草6 g。脾肾虚寒者加肉豆蔻12 g,补骨脂20 g,五味子12 g,吴茱萸10 g。热毒者加白头翁12 g,气滞者加木香10 g,槟榔 10 g;湿热者加黄芩10 g,黄连10 g;食滞者加山楂15 g,神曲15 g;便脓血者加地榆15 g。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二次服。10天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正常,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好转,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纤维结肠镜复查无好转。

2.2 治疗结果 60例中痊愈45例,占75%,好转15例,占25%,总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岁,农民,2002年8月16日初诊。主诉:反复腹痛腹泻18年。病史:患者18年前开始经常腹痛、腹泻、泻后痛不减,发作期间大便每日3~4次,质稀,伴少量黏液,每遇劳累或生气后发作,或在晨起前腹痛欲便。曾在县级医院做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早年曾服PPA等药有效,后渐效果不佳,多年来已习以为常,不做治疗。此次乃为其母亲取药,中间谈及自己的腹泻而就诊。查体:左中下腹轻度压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在我院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慢性结肠炎(无溃疡)。辨证属肝气郁滞,脾肾虚寒。治法:泻肝补脾温肾。方药:陈皮12 g,白芍15 g,白术20 g,防风15 g,人参15 g,茯苓15 g,甘草6 g,补骨脂20 g,肉豆蔻12 g,五味子12 g,吴茱萸10 g,水煎分早晚二次分服。结果服上方10剂后明显减轻,再服10剂后腹痛腹泻消失,又巩固服三剂。1个月后结肠镜复查,肠黏膜恢复正常,随访5年无复发。

4 体会

慢性结肠炎临床症状以慢性腹泻、腹痛,排黏液便、血便为主,呈慢性反复性发作或持续性发作,中医辨病属泄泻、腹痛、痢疾等范畴。本病病程较长,多因长期饮食不慎、劳倦内伤,致脾胃虚弱[1]。《景岳全书》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极易耗损正气及影响情志,以致肝失疏泄,肝脾不和。清代叶天士“肝病必犯土,是侮之所胜也,土虚木乘脾受肝制,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2]。由此可见本病病机为脾虚肝郁,湿阻气滞,大肠通降功能失调,病久则致脾肾虚寒。痛泄要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四君子汤中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茯苓渗湿健脾,炙甘草干温调中;四神丸中诸药相配,具有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之功。临证时根据患者全身状况予以加减,每每收到良好功效。目前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中只有“溃疡性结肠炎”而没有“慢性结肠炎”病名,但临床实践表明很多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镜检并无溃疡和糜烂,在纤维结肠镜下的表现主要是肠段黏膜的充血、粗糙,血管网络模糊、偏粗,黏膜发红或因苍白而光亮,这部分患者不应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都是结肠的慢性炎症,慢性结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两者在病因上和治疗方法上都有区别。病因上,溃疡性结肠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细胞凋亡有关,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很少发生凋亡,受T细胞免疫反应影响,产生的细胞因子比例失衡,引起细胞凋亡,从而使上皮细胞构成的黏膜屏障破坏,导致结肠黏膜的损伤和溃疡。而慢性结肠炎大多是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疾病发展而来,与细菌、真菌和病毒有关。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更准确制定疗效标准,确定和建立治疗方法,有必要将慢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区别对待,很多慢性腹泻患者,比如中医泄泻病中肾阳虚衰型的五更泻,就大多不是溃疡性结肠炎,而是慢性结肠炎。

篇4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门诊或住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98例。男102例,女96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2.5岁。初发者128例,复发70例。病史10个月~15年,平均病史3.5年。将19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100例,对照组9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病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间断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质为粘液稀便或粘液血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结肠镜检查:病变连续性分布,肠黏膜有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下树枝状小血管模糊不清或消失,黏膜面粗糙或呈颗粒状。浅表、多发密集无规律分布,糜烂、溃疡和假肉。

1.3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炎性反应肠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1],排除肠结核、感染性结肠炎、阿米巴肠炎、细菌性痢疾、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及肠淋巴瘤等区别。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1.0 g口服,4次/d,症状好转后给予维持量,0.5 g/次,3次/d。培菲康胶囊2粒3次/d(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疗程8周。综合治疗组采用对照组治疗加中药灌肠:苦参、黄连、败酱草、白头翁、秦皮、广木香、槐花、赤石脂、乌梅、地榆、党参、白术、茯苓、五倍子、蒲公英、山药。浓煎至150 ml,温度35℃时,于每晚睡前排空大便,药液保留灌肠,1次/d,8周为一个疗程。

2.2 临床疗效评价[2]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有效/总例数

3 结果

经治疗一疗程后依据临床疗效评定,并进行统计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完全缓解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综合治疗组10076240100

对照组9848401089.79

注: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总有效率比较P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来在我国报告病例明显增加,推算的患病率为11.6/105,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以及环氧化酶有关。病理表现为病变部位局限于结肠黏膜,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可向近端结肠蔓延以致遍及全结肠[3]。临床表现为间断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质为粘液稀便或粘液血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氨基水杨酸(aminosalicyfic acid)制剂临床应用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临床上常用的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包括的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及近年来发展的偶氮键前药奥柳氮与巴柳氮;美沙拉秦制剂。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从而抑制机体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局部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及抑制激活的T淋巴细胞凋亡等综合作用[4]。

促生态制剂的应用于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正常肠道菌群是机体的肠道重要防御系统,应用促生态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主要机制:益生菌在肠道中促进肠道正常肠道菌群生长,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并可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提高内源性防御屏障,有效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并且有效的与致病菌竞争性黏附与上皮细胞,促进上皮细胞分秘黏液使其在黏膜和微生物之间形成保护层[5],防止致病菌易位。

本病属中医“痢疾、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我们通过中药灌肠,方用清热解毒、敛肠止泄、理气止痛、消痈散结;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凉血化瘀、生肌收敛之剂。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较高综合治疗组100%,对照组89.79%。两组在总有效率比较P

参考文献

[1] 欧阳钦等.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5 236.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01,40(2):138 141.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7例;年龄36~78岁,平均(52±2)岁。表现为反复腹痛、腹胀、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周期性不完全肠梗阻症状,泻剂疗效差。可诱发急性肠梗阻(8例),易误诊,有3例误诊为慢性阑尾炎、3例误诊为慢性肠炎、3例误诊为肠功能紊乱、1例误诊为慢性胆囊炎。

非急性发作期肿瘤标志物、肠镜等各项辅助检查均无特殊表现,急性期腹部平片示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升结肠扩张、粪便淤积。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均显示结肠脾曲过高,迂曲成角甚至扭转,合并横结肠过长。有2例合并乙状结肠过长。B超、CT显示各有1例合并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子宫肌瘤。其中2例行螺旋CT气钡双重成像检查,可以清楚显示结肠脾曲过高、横结肠冗长、迂曲成角。

1.2治疗方法

对发作次数较多,发病时间较长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10例行结肠脾曲松解。其中7例加横结肠部分切除,横结肠、降结肠吻合,7例中有2例行腹腔镜下结肠脾曲松解,横结肠部分切除,术中使用吻合器。1例加肝曲松解,乙状结肠排列固定手术,2例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3例合并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子宫肌瘤的病人均予以合并疾病的切除。

2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肠黏膜慢性炎症,部分肠管扩张,部分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浸润。住院期间临床症状均缓解,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个月~6年。手术治疗后病人,3个月后临床症状缓解,体重增加,食欲正常,无临床症状复发。

3讨论

3.1发病机制

SSFC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先天性结肠固定点异常所致。肠道不同部位的固定点彼此独立,由于先天性固定点的异常,胎儿自发育期肠管在肠内容物压力下不平衡生长,过长肠管发生机械性扭转,少部分为其他原因,如克隆病、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普通型、腹痛型、中毒型[2]。

本组病例突出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的不完全性肠梗阻,长时间的便秘,多在中老年时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女性病人占较大比例,也有年轻病人。可能与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减退,横、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平滑肌松弛,无力克服脾曲过高、成角造成的通过障碍而形成慢性梗阻有关,长期卧床可加重症状,当合并胃下垂、左肾积水、乙状结肠扭转或子宫肌瘤时,可诱发或加重脾曲综合征。

3.2临床表现和诊断

结肠脾曲综合征缺乏典型症状,其临床上常常容易与其他专科疾病的表现相混淆,加上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造成误诊,且误诊时间长,部分病人往往多次住院行各种检查。结肠脾曲综合征患者的突出症状为慢性不完全性结肠梗阻,患者多在中老年时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出现食欲严重减退、全身无力、精神不振、消瘦贫血,急性发作期,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肿瘤标记物、结肠镜、B超、CT一般无异常发现。该病的特异性检查是X线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结肠脾曲过高、成角、狭窄或扭转,左结肠空虚萎缩而右半结肠胀大积粪,常伴有横结肠、乙状结肠冗长。SSFC易误诊,且误诊时间长,常诊为慢性结肠炎、慢性阑尾炎、习惯性便秘,急性肠梗阻、小肠神经官能症、盆腔炎、子宫肌瘤、慢性胆囊炎等疾病。 转贴于

3.3治疗方法

年轻、一般情况好、症状较轻以及无加重因素存在的单纯脾曲综合征可行非手术治疗,可试用纤维结肠镜通过左结肠角,或口服肠道动力药物以及轻泻剂通便。以下情况有手术指征:①病史1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②病史虽较短,但症状严重,有伴发疾病存在或合并其他需剖腹手术的疾病。③不能排除肠道恶性肿瘤。④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示脾曲过高、扭转,右半结肠严重扩张、积粪。长期的慢性的不完全肠梗阻,结肠长期积粪、扩张,术前应反复清洁灌肠,洗尽肠腔内的积粪,以利于结肠吻合口的愈合,避免术后肠瘘的发生。手术方式应力求简单有效,不宜盲目扩大手术范围,术中全面探查腹腔以解除可能存在的加重因素。脾曲松解术为最常用的术式,手术时应先松解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在内的整段左半结肠,切除多余的结肠段,吻合后排列固定,使整段结肠通畅,不扭曲、成角、无张力,恢复左半结肠的正常解剖位置,本组2例为腹腔镜下脾曲松解术,当钡灌肠提示横结肠过长、扭曲胀大明显时,需行肠切除。

SSFC患者术后一般约需经过3个月才逐渐恢复,故术后应常规口服缓泻剂,这可能因长期的胀气、积粪致使结肠慢性炎症,在病因去除后仍需一定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术后要加强营养支持,应用肠道营养制剂如谷氨酰胺、金双歧等促进康复[3,4]。

[参考文献]

[1]Grassi R,Cappabianca S,Porto A, et al.Ogdvie's syndrome (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6 additional cases[J].Radiol Med(Tofino),2005,109:370-375.

篇6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27~52岁,病程最短者 3 个月,最长者 10 年。均为我院或外院经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根据乙状结肠镜所见,将局部病变简单分为 3 种类型:①轻度病变:以黏膜充血水肿为主;②中度病变:以黏膜糜烂血为主;③重度病变:黏膜面溃疡形成为特征。对照组 40 例,男 32 例,女 8 例,年龄21~60 岁。病程 5 个月 ~ 8 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史。

1.2.2

粪检排除阿米巴、血吸虫,痢疾杆菌培养阴性。

1.2.3

乙状结肠镜检有黏膜充血、水肿或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渗出及浅表性溃疡。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用自拟通肠方。药物组成:白芨 30 g,白头翁 30 g,红藤 30 g,黄柏 30 g,苦参 20 g,白矾 6 g,地榆 20 g, 加水煎 40~50 min,取药液 100 mL。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654-2 注射液 2 mL。

1.3.2

方法:每次取上述灌肠液 100 mL,加入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如腹痛甚者可加 654-2 注射液 2 mL(短时间用,3~5 d)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每日 1 次,14 d 为 1 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重复数个疗程,间隔时间为 7~10 d。

对照组:氧氟沙星注射液 250 mL(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以及甲硝唑注射液 200 mL(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滴注,14 d 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检肠黏膜正常。好转:腹泻、黏液血便次数减少,腹痛减轻,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无效:症状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同治疗前无变化。复发:溃疡痊愈后又复发,另有 1 例未坚持治疗。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 1。

3

慢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的“肠风”、“泄泻”、“久痢”等范畴。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对促进消炎、消肿、溃疡面愈合及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有较大帮助。

甲氰咪胍是一种良好的组织胺 H2 受体阻滞剂,是近年治疗消化性溃疡较好的药物,也有报道用于慢性肠炎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可能因其作用于肠壁中释放组织胺的肥大细胞所致。我们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同时,配合甲氰咪胍和解痉剂 654-2,认为疗效较好,也未出现副作用。

自拟通肠汤中的白芨入脾胃经,因含胶质,善消肿、生肌,布于黏膜面,可保护黏膜,并促进黏膜再生,有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之功。白头翁可清血分之热,为热毒赤痢之要药,《本经》谓其“主逐血止痢”,又《保命集》云:“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红藤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为治肠痈腹痛之要药,《本草图经》:“行血,治气块。”黄柏、苦参性味均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二药常合用。白矾性味涩寒,有收敛止血,涩肠止泻之功效,可疗久泻、便血。地榆归大肠经,凉血解毒,可止脓血,故适宜上述诸证。

本方组成药味简单,药源充足,疗效好,无副作用。灌肠时间以早晚为佳,也可自行掌握,药液温度 37℃为宜。其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张健, 刘永胜, 翟玉萍. 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结肠炎疗效观察〔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4. 4

篇7

芪黄栓是以中药组方研制的一种直肠内给药的栓剂,笔者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5例,临床观察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0例,男52例,女58例;年龄18~77岁,平均42岁;病程6个月~20a,平均4.2a。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根据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或病理检查确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无其它并发症。110例均为2007~2010年在本科门诊及住院期间确诊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全部病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活检。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芪黄栓治疗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初发型5例,慢性复发型39例,慢性持续型11例;对照组初发型4例,慢性复发型38例,慢性持续型13例。治疗组直乙结肠型36例,左半结肠型15例,全结肠型4例;对照组直乙结肠型35例,左半结肠型17例,全结肠型3例。2组在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内窥镜检查结果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病情严重者给予流质饮食或者暂禁食,按需从静脉补充能量。

1.2.1芪黄栓治疗组采用本科研制的中药制剂芪黄栓(药物组成:黄芪、蒲黄、白术、五灵脂、槐花、川芎、薏苡仁、败酱草、白头翁、当归、白及,由本院制剂室按制剂标准加工制成栓剂)治疗。给药方法:每日3次,每次1枚(10g),塞入保留。

1.2.2SASP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每日2次,每次2g口服。

2组均治疗2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d,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观察方法每日记录临床症状,隔7d查大便常规1次,2个疗程后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活检。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2]。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脉基本恢复正常;肠镜复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病理活检恢复正常;大便常规镜检连续3次均正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舌、脉基本正常;肠镜检查病灶明显减少或缩小,粘膜病变恢复程度达一级以上(+++++或+++);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数每高倍镜视野在5个以下;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内镜检查病灶无减少或缩小,粘膜病变未恢复,达不到有效标准。

2.2治疗结果治疗组55例,临床治愈23例,占41.82%;有效25例,占45.45%;无效7例,占12.73%。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55例,临床治愈10例,占18.18%;有效26例,占47.27%;无效19例,占34.55%。总有效率为65.4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慢性炎症,其发病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精神因素、溶菌酶、过敏等因素有关。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其病变主要发生于结肠的黏膜,且以黏膜的出血、糜烂、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便、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病情迁延。常反复发作。本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西医主要用柳氮磺胺嘧啶、氨基水杨酸、甲硝唑、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虽然有疗效,但不良反应明显。中医辨证施治,采用汤剂内服、药物保留灌肠、针灸等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与栓剂相比仍有应用不便的缺点。

本病属中医“泄泻”、“痢疾”、“腹泻”、“肠风”、“脏毒”等范畴,病位在脾胃、大肠,病邪以湿邪为主。其病因病机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肝木克土,导致脾胃损伤,传导失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蕴肠,肠络受损,血腐肉败化为脓血,从而形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治疗上急性期应重在治标,缓解期应重在治本。本药组方中黄芪、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化湿,蒲黄、川芎、五灵脂行气活血止痛,白头翁、败酱草清热解毒燥湿,消痈排脓,凉血止痢,白及、当归、槐花收敛止血、祛腐生肌,诸药相配标本兼治,切中病机。

本组采用中医传统组方,经多年临床筛选,研制成药物栓剂芪黄栓,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而病变局限于直肠,且以便血、脓血便、黏液便、泻泄为主症的患者,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经直肠给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此种给药途径既达到了治疗目的,又减少了治疗的不便,与以往的治疗方法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进一步研究亦表明,芪黄栓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尤其表现为对病位在直肠、乙状结肠者疗效显著,对病位在左半结肠者以及中度的慢性间歇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亦十分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8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损害为主的慢性黏膜病变,是消化系统的疑难杂症之一,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易复发,效果不理想,笔者采用中药制剂“芪黄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8例,取得了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10月期间在本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病人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或病理检查确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无其他并发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8个月~22 a,平均4.8 a;病变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为23例,位于降结肠12例,位于全结肠3例,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2.9岁,病程5个月~20 a,平均4.3 a;病变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22例,位于降结肠14例,位于全结肠2例。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病情严重者给予流质饮食或者暂禁食,按需予静脉补充能量,对照组常规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 mg加0.9%盐水150 mL保留灌肠,1日1次,2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制剂芪黄栓(药物组成:黄芪、蒲黄、白术、五灵脂、槐花、川芎、薏苡仁、败酱草、白头翁、当归、白及,由本院制剂室制成栓剂),1枚(10 g)塞人保留,1日3次,20d为1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 大便常规,大便次数,大便形、色、质,腹痛情况,有无里急后重,食欲,体重。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示水肿,充血,浅表溃疡,糜烂出血,肠粘膜表面脓性分泌物均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大便常规检查有明显好转但有一项未消失者,纤维结肠镜检查病变好转但无充血,水肿未完全消失;无效:症状未消失,大便常规检查异常,纤维结肠镜病变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24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0%,对照组:痊愈12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5.78%。2组临床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病历60例均为慢性肠炎患者,对磺胺类药物均不过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9)岁,病程(10±5)d,初发13例,复发27例。直肠炎8例,左半结肠炎10例,直乙结肠炎13例,全结肠炎9例。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1±10)岁,病程(11±3)d,初发10例,复发10例,直肠炎3例,左半结肠炎6例,右半结肠炎4例,全结肠炎7例。所有病例均为肠镜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西药治疗,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上海信谊嘉华药业有限公司,0.25 g)0.5 g,口服,1次/8 h。

1.2.2 治疗组 西药治疗同对照组,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5型:寒湿泄泻型,散寒化湿,予霍香正气软胶囊(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0.45 g/粒)3粒/次,3次/d;阳虚夹湿型,温运脾阳,健脾益气,予附子理中丸(齐齐哈尔参鸽药业有限公司,9 g/丸)1丸/次,2次/d,和健脾丸(齐齐哈尔参鸽药业有限公司,6 g/丸)1丸/次,2次/d;湿热泄泻型,清热利湿,予葛根芩连片(甘肃河西制药有限公司,0.5 g/片)3片/次,3次/d;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予参芩白术散(齐齐哈尔参鸽药业有限公司,10 g/袋)10 g;肝气秉脾型,抑肝扶脾型,予柴芍云君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9 g/丸)1丸/次, 2次/d。15 d为1个疗程,服用2~3个疗程。服药期间每3 d复诊1次或电话随诊,结束后1周每位患者均复查肠镜。

1.2.3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消失,肠镜检查无异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肠黏膜基本修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好转。

1.3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篇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作为直肠和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常常累及远端结肠和直肠,其致病因素仍然不是很清楚,而且多迁延难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1]。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研究中,2010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连续治疗8周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符合WHO相关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6.3~61.2岁;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5.8~62.3岁。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等方面,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口服美沙拉嗪,每日1g,每日4次,连用8周。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中药处方为:黄芪、乌贼骨、赤石脂、白头翁、黄连、大黄等,水煎取汁150mL,保留灌肠,5天是一个疗程,1疗程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8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连续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均接受结肠内镜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情况。

1.3.1 疗效标准[2]:(1)完全缓解:没有腹泻、腹痛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每日大便次数≤2次,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2)有效:轻度腹泻、腹痛症状,每日大便次数

1.3.2 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1)

1.3.3 结肠镜检查等级标准:(1)0级:肠道黏膜正常;(2)I级:肠道黏膜轻度充血,血管模糊;(3)II~III级:肠道黏膜出血;(4)IV级:肠道黏膜存在溃疡斑块。

1.3.4 病理学分级标准[3]:(1)0级:没有中性粒细胞浸润;(2)I级: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3)II级: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4)III级: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脓肿;(5)IV级:肠黏膜溃疡形成。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8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7.5%),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比较:

2.2.1 两组患者治疗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n=15),观察组症状缓解的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

2.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肠镜检查等级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n=20),观察组处于0~I级的患者例数明显增加(n=27),P

2.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理学分级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n=17),观察组病理学分级处于0~I级的例数明显增加(n=23),P

3 讨论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能完全明确,认为可能是各种微生物抗原刺激,激活体内免疫系统,破坏细胞因子的平衡,活化各种炎症细胞,导致肠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4]。所以,当前的治疗,要以抗炎、改善肠道内环境、平衡各系统平衡为主。

美沙拉嗪是当前治疗肠道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美沙拉嗪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激活,阻断炎症部位的血流,减轻肠黏膜的组织病理损伤有关[5]。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肠游”的范畴,以脾虚湿热瘀阻而致其发病。中药灌肠治疗可直接治疗病所,方中有白头翁主赤白痢疾,乌贼骨固涩,赤石脂止血化瘀,黄连解毒,大黄使邪去正安,药效迅捷。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东.13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3(8):827-828.

[2] 王天宇,刘元庆.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118-118.

[3] 王小琴,孔超美,张予蜀.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艾迪莎)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血清ICAM-1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9):66-67,70.

篇11

1 慢性便秘的分型

1.1 西医学分类[7]

1.1.1 慢性器质性(继发性) 便秘指在过去的12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 3次) 、粪便呈团块或硬结、排便困难及排便不尽感等症状。常见的原因有:①肠管器质性病变;②直肠、器质性病变;③肠管平滑肌或肌神经系统病变; ④结肠神经肌肉病变;⑤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⑥神经系统疾病;⑦精神心理障碍; ⑧药物性因素。

1.1.2 慢性便秘指除外肠道疾病或累及肠道的全身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便秘。主要包括结肠慢传输型(STC) 、出口梗阻型(OOC) 及混合型[8]。STC: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提示有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缓或结肠动力低下。OOC:无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全胃肠道或结肠转运正常,直肠动力学检测或排粪造影、耻骨直肠肌电图显示功能异常(内括约肌功能障碍、盆底肌失协调)。混合型便秘:具有STC及OOC、结肠及、直肠的动力学障碍特点。

1.1.3 肠易激综合征(IBS) 便秘是指与腹痛或腹胀有关的慢性便秘,具有排便次数少,排便困难,排便、排气后腹痛或腹胀减轻等特点。并伴有以下3条中的2条者: ①排便后上述症状消失; ②上述症状出现时伴有排便次数改变;③伴有粪便性状改变。

1.2 中医学分类[9]

1.2.1 虚秘 好发于劳倦过度、年高津衰或病后、产后及伤津过多者,表现为虽有便意.但每于临厕而努挣乏力,挣而汗出气短,面色自光白,便后乏力,舌质淡嫩、苔薄,脉虚有的还会有坠迫,甚至脱肛等。

1.2.2 气秘 多发于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畅或久坐不动的人,表现为大便秘结、欲便不能、嗳气、胁腹痞满、胀痛、舌质薄腻、脉象弦。

1.2.3 冷秘、寒秘 多发于年老体衰、久病者,表现为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面色觥白、舌质淡、苔薄、脉沉迟。

1.2.4 热秘 好发于素体阳盛、嗜酒、喜食辛辣或热病之后之人,表现为大便干结、腹中胀满、按之疼痛、口干口臭、身热面赤、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脉象滑数

1.2.5 燥秘 表现为大便秘结、干结如羊粪兼口舌干燥、或胸痛、舌焦苔黑、脉细数。

2 慢性便秘的治疗

2.1 西医学治疗[7]

患者需接受综合治疗,恢复排便生理。重视一般治疗,加强对排便生理和肠道管理的教育,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增加饮水量以加强对结肠的刺激,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同时应增加活动。治疗时应注意清除远端直结肠内过多的积粪;需积极调整心态,这些对获得有效治疗均极为重要。在选用通便药方面,应注意药效、安全性及药物的依赖作用。主张选用膨松剂(如麦麸、欧车前等) 和渗透性通便剂(如聚乙二醇4000 、乳果糖) 。对慢传输型便秘,必要时可加用肠道促动力剂。应避免长期应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多种中成药具有通便作用,需注意成药成分,尤其是长期用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粪便嵌塞的患者,清洁灌肠或结合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解除嵌塞,再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药物,保持排便通畅。开塞露和甘油栓有软化粪便和刺激排便的作用。如内痔合并便秘,可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剂。对用力排便时出现括约肌矛盾性收缩者,可采取生物反馈治疗,使排便时腹肌、盆底肌群活动协调;而对便意阈值异常的患者,应重视对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调整对便意感知的训练。对重度便秘患者尚需重视心理治疗的积极作用。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手术疗效需作预测。

2.2 中医学治疗[9]

中医认为导致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必须针对便秘进行辨证论治,才能使便秘症有根本性的改善。按照以上中医分类,脾虚型便秘可大剂量用生白术,以健脾补气通便;血虚肠燥者可大剂量用生白芍、火麻仁,以补血润肠通便;肾阴虚者重用何首乌、生地,以补肾滋润通便;肾阳虚者重用肉苁蓉,以温补肾阳通便;脾气虚重用生黄芪 成药可用补中益气丸,益血丹、苁蓉丸等。气秘,治宜疏肝理气通便,可用槟榔、沉香、木香、枳实,水煎服。成药可用六磨汤口服液、木香顺气丸等。冷秘,寒秘,治宜散寒止痛通便,可用肉苁蓉、牛膝,水煎服。热秘,治宜清热泻腑通便,可用大黄、番泻叶泡服。中成药可用牛黄上清丸、三、新清宁片等。燥秘,治宜润肠通便,可用麻子仁、苏子二味等份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

综上所述,便秘的分型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上要针对不同的分型,不同的症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才能到达辨证施治,从根本上改善慢性便秘的症状,恢复正常排便功能,解除患者的苦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Stewart wF,Liberman JN,Sandler RS,Woods MS,Stemhagen A,Chee E,Lipton RB,Farup CE.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EPoC)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relation of clinical sub.

types to sociodemographic features.Am ,Gastroenterol 1999;94:3530―3540

[2] Higgins PD, Johanson JF. 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in North America: a systemic review. Am J Gastroenterol 2004; 99:750-9

[3]郭晓峰,柯美云,潘国宗等. 北京地区成年人慢性便秘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0)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中华消化杂志, 2004,24 (1)

[5]DrommanDA,R(xneII.The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The second edition[M].U.S.A:DE non associate,2000.21―22

[6] 柯美云,罗金燕,许国铭.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J].胃肠病学,2002,7(5):306―308

篇12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为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资料完整的门诊病人,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8至63岁,病程1、5月至5年。根据1993年6月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uc诊断标准[1-2]:16例均有持续或反复粘液便或/和脓血便,大多伴有腹痛,大便检查无病原菌或病原体。结合纤维结肠镜资料:检查所见为粘膜糜烂、浅表小溃疡、增生、炎肉,病理检查排除肠道肿瘤、肠结核、肠阿米巴病及克隆病,确诊为uc。病态分期及分型:16例均为活动期,其中初发1例,慢性复发型5例,慢性持续型10例;病情程度:轻度11例,中度5例;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10例,左半结肠炎6例。

        1.2治疗方法  中西药物组成:0.5%甲硝唑100ml,硫酸庆大霉素24万单位,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珠黄散(胡庆余堂制药厂)1g,云南白药4g,上药混合调匀。患者排便后常规清洗消毒,按病变部位深浅插入导尿管,用注射器抽取药液缓缓注入,保留灌肠,每晚1次,10~14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任何药物,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调整药量及疗程,一般1~3疗程,显效或1疗程后可改为每周3~4次。

        1.3疗效评定标准[2]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近期治愈9例(56.25%),有效6例(37.50%),无效1例,总有效率93.75%。

       3  讨论

        uc因病因未明,故又称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3],可能的原因包括家属或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和精神因素,病变可累及结肠各段,但以直肠(95%)乙状结肠为主,偶见于回肠,常规治疗药物主要为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pasp),及糖皮质激素,但往往只能缓解症状而难于治愈,且需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重,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

        笔者根据本病“溃疡”、“炎症”两大病理特征,受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启发,联用中西药保留灌肠试用于本病,取得满意的疗效。

        灌肠液药物组成中:地塞米松具有抗免疫、抗炎作用;庆大霉素用于控制、预防肠道感染;珠黄散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作用;云南白药具有止血、排脓去毒的功效;诸药合用既可抗炎抗免疫,又可促进溃疡愈合。

        采用本方法治疗uc,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毒副作用轻微,且价廉、方法简便,可指导患者及家属自行治疗,疗效确切,特别对病变局限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者尤为显著,本组1例无效,为病变累及横结肠者,可能药液未及病变部位而治疗失败。 

参 考 文 献

篇13

2. 疗效分析:疗效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大便常规为无红、白细胞;②显效: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明显好转,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没有或小于3个;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好转,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小于5个;③无效:临床症状与肠镜检查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变。本组治疗后治愈1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

3.讨论:本方组成药物简单,药源充足,疗效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进行治疗灌肠时间以晚间为佳,有效率高。操作简单、经济。是一种可与推广的治疗方法。

4.体会: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就是:顽固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由于该病发病初期多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加之目前各地对该病的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到位,致使多数患者对该病的发病基理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且有的患者发病后抱有“不治自愈”的侥幸心理,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再有是一些治而不彻底,由于以上原因和其他的一些不当治疗行为致使结肠炎顽固难愈,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结肠炎是由于患者自身消化系统功能失调,五脏六腑功能相对紊乱而发病的。如果用单一疗法针对肠道病变进行治疗,则只会暂时时缓解症状,不能彻底治愈,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