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体系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依目前学界共识,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1]。目前,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正在以每年5.4%左右的速度增长。据预测,10年后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将由现在的1100多万增加到1700万,2020年达到2708万,2050年达到1个亿[2]。张疆莉[3]则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上更容易出现孤独感和衰老感。因此,应该重视高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应该建立一整套的心理护理体系,来促进高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以下就是高龄老年人心理护理体系建设的探讨(见图1)
通过以上者五大体系的建设,对高龄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得到解决。
1.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为了更好的为高龄老年人服务,加强高龄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是十分必要。在档案中包括高龄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干预心理问题的方法、效果评价、健康指导等,这样,对于高龄老年人就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心理档案。
2.开设心理咨询热线。高龄老年人一般行动不太方便,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但有了心理咨询热线后,高龄老年人可以在家里通过固定电话或者移动电话,很快捷的与热线另一边的心理医生或专家进行沟通。这样,高龄老年人足不出户就把自己的心结打开了,很便利的解决了高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3.建设社区心理咨询所。古代医家提出了“告之,语之,导之,开之”等心理咨询原则[4]。可见,心理咨询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区中建立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十分必要,能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固定的社区咨询帮助。在咨询所里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以与有心理问题高龄老年人受到进行适当的沟通,了解高龄老年人的病情,帮助这样的老年人排忧解难,给予必要心理干预手段,及时有效的解决高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4.培养专业的心理医务人员。在我国一些医学院校近几年陆续开设了老年护理学、心理学、老年病学等相关课程,也有一些从事心理治疗的义务人员,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我国高龄老年人的需求。为此,应建设一批专业的医疗队伍,为高龄老年人更好的服务。
5.强化家庭对高龄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来自于家庭的亲情的沟通和相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老年人心理的孤独感[5]。子女是高龄老年人的精神支柱,子女最了解高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鼓励子女多关心、多体贴高龄老年人,应该常回家看看,多陪他们的父母聊天、倾听他们的父母诉说心事,了解父母的感受,要及父母所及,想父母所想,另外,子女还要有耐心、不能急躁,要持之以恒的帮助他们的父母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能使高龄老年人的心理更健康。
总之,对于有心理问题的高龄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护理过程,也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全社会应该重视高龄老年人的心理护理,要完善高龄老年人心理护理体系建设,让高龄老年人延年益寿,让他们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浅析农村高龄老人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责任.(2011- 07-05).http:///shehuixuelunwen/shehui/060VY1002012. html.
[2] 中国健康网 .关注高龄老年人.(2011-08-06).http:/// laoren/laorenbaojian/103371. html.
篇2
一、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公安部全面部署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首次明确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总体框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正式形成。实践以来,各地公安机关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保障防控警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警力处于倒三角状态,使得数量本就不多的警力在治安防控和基层工作中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通过机构改革、部门重组等方式,调整管理体制,精简机关人数,释放机关富余警力充实基层,推动警力下沉,深入推进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建设,增强一线警力;同时,整合各警种巡防力量,屯警街面,提高街面见警率,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实现警务前移。
(二)加强硬件投入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需要有基础、装备等硬件的强力支撑,先进的硬件能够规范警务工作,提高警务效率,各地公安机关在政府的财政经费支持下,在硬件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如城市视屏监控系统、公安信息化作战系统、街面警务综合服务站、侦查破案高精尖装备、巡逻车防暴车、民警单警装备等。
(三)坚持信息主导
信息主导警务是现代警务制度的客观要求。信息化警务在各地被不同程度的贯穿到公安工作特别是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中,鼓励动员民警收集上报各类情报信息,通过治安监控系统、大情报平台收集的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研判,能及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状况,定期信息预警、信息导警、信息导防,从而实现有效预警、精确打击。
(四)网上网下同控
当今社会是个网络社会,公安机关应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各地公安机关通过街面视频监控、社区警务、街面巡逻防控、行业场所阵地控制等手段管控网下战场的同时,将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着力打造虚拟社会防空网。通过开设“网上公安局”、“网上警务室”、“社区民警QQ群”等警民联系平台,扩大虚拟社会防控触角;强化网络运营商、网站、网吧等单位网络安全管理;加强舆情24小时监控,及时筛选、研判有价值的情报线索,及时开展引导,确保舆情稳定。
(五)发动群防力量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要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构建综治牵头、公安主导、社会参与的群防群治格局。公安机关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充分发动和组织基层治保会、村民小组长、治安中心户等群防群治组织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在单位学校指导成立护院队、护厂队、护校队,发动居民区的居民和商业街的商户,积极开展看楼守院、调解纠纷、义务巡防、安全提醒等治安防范工作。
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问题与成因
(一)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
构建多维度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公安机关起着主导和纽带作用,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及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及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但是当前,少数地方党委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统筹规划、整体部署不到位,投入不够,推进不力,使得宏观上缺乏有效的制度框架和有力的协调支持。一些部门和组织认识不到位,片面认为治安防控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出现安全责任不落实、不愿参与支持配合公安工作的情况。此外,有些地方的群防群治力量薄弱,有的甚至基本虚设或处于瘫痪状态,使得公安机关往往陷于单打独斗的困境。
(二)公安机关警务理念有偏差
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部分领导和民警在打防理念上还存在认识误区,有的认为治安防控方面的工作有关业务警种和部门都在抓,建设防控体系是搞花架子,作用不大;有的认为破案打击是公安主业,打击易出成绩、防范难见成效;有的认为构建防控体系涉及面广、任务重、周期长、难度大,特别是整合资源难、统筹协调难、推进落实难,公安机关孤军奋战难有作为。另外,运动式打击、设置各种考核性的指标体系等都是基层公安机关构建防控体系的常规做法,多数公安机关很少考虑本地性化的建设方案,而是简单执行上级要求或参考复制其他地方做法。
(三)各警种协作联动不紧密
一些地方各警种、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和整体联动,在情报信息、警力资源、应急处突、打防管控等方面各行其道。比如,公安机关中与治安防控直接相关联的警力有派出所民警、交警、城区巡逻民警等,这些巡逻防控力量缺乏统筹整合,导致巡防网络不密,既造成警力重置浪费,又出现部分街面场所存在巡防死角等问题;侦查和治安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打防信息通报交换制度,打击和防范工作脱节;另外,各警种的业务信息由于权限问题,还不能互联互通,造成情报信息重复收集、利用率低等。
(四)信息化运用程度不高
目前,公安科技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推广及应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部分地区用于治安防控的财政资金紧缺,软硬件建设滞后,无法满足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其二,公安机关在加大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物的投入的同时,对警务人员信息化运用技能的培训则显得相对薄弱,而警员由于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的差异,对治安防控信息化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机制与工作流程的了解则无法满足警务信息化的要求。
三、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化是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根本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以公安的有限资源根本无法应对社会的无限治安需求,无法维护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社会化是完善和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必须坚持的路径。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充分依靠综治部门协调各方的牵头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实施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调动各方社会资源参与防控体系建设。其次,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各类社会组织、各企事业单位治安综合治理职能,加强协作配合,积极整合社会力量,高效配置防范资源、有序衔接防范机制,大力推进治安防控社会化进程,使治安防控由公安单打独斗变为社会共同管理。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出资”原则,打造治安防范共同体,建立安全防范互助资金制度;按照“分类管理、行业自律”原则,指导成立行业治安管理协会,建立等级化管理制度等,推动实现治安管理组织化。再次,发动社会人力资源,创新开展群防群治。过去发动群众以教育宣传的手段、自觉志愿的方式为主,实践证明这些经验和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动态化、信息化、多样化的要求及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迫切需要以创新的思维来抓人力动员工作。社区民警和基层组织除了要继续强调各种社会组织和辖区群众承担治安责任义务的自觉性以外,还要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通过政府统一购买、企事业单位认领、社会组织有偿合作等方式,动员更多的社会人力参与群防群治,推动实现安全服务市场化、治安防范全民化。
(二)信息化是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有力支撑
信息主导警务是新形势下提高治安防控效率和效果的客观需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稳定、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技术支撑。做深信息警务,首先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动员全警采集,加速信息录入、整合;大力推进治安、交通、消防、出入境等警种基础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复杂场所、特种行业的治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充分挖掘使用海量的指纹图像、交通安防等监控视频数据资源,使用云计算进行智能化处理;依托“公安云”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构建“云搜索”、“云指挥”、“云侦控”等深度运用信息化系统,为治安防控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其次要推进信息整合,要全面整合警种、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将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视频监管控系统有机整合,最大限度的开放治安、交通、消防、网监、出入境等警种业务信息系统查询管理权限,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第三要推进实战应用,加强警员信息化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系统的强大实战功效,通过警情监控、数据分析,实时对社会治安形势开展研判,研究发案规律、查找防控短板、制定有效措施,做到分色预警、动态布防、精确打击,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使警力跟着警情走,不断增强警务部署的科学性、打击整治的实效性、巡逻防控的针对性。
(三)一体化是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重点内容
集打击、防范、管理、控制于一体,建立一体化的大格局是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应有之意和重点内容。一体化要求视频监控、路面巡控、社区防控、阵地管控、网络导控、边界堵控一并防控布局,形成全覆盖、全时空、立体化的防控网络。完善视频监控,需要政府加大公共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单位积极开展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做好本单位视频监控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单位周边辐射。通过织密视频监控网,消除违法犯罪的空间盲点,实现全方位防控;织密路面巡控,积极整合以巡特警、派出所民警为骨干、社会化专职辅助力量为重要组成部分,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的街面巡逻资源,逐步完善巡防机制,积极推行网格化巡逻模式,最大限度地屯警街面。强化社区防控,要加强创新社区警务室建设,提升社区治安防范水平,遏制社区可防性案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同时积极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提升社区警务效能,维护辖区治安稳定;加强阵地管控,要求治安民警结合日常检查等工作开展基础信息大采集,及时、全面地将辖区内场所、行业、人员等基础信息采集入系统;构建网络导控,要求治安民警与网安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落实实名登记措施,加大舆情引导及舆情监控,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严密边界堵控,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地方路网现状,对各级公安检查站、卡点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设置,构筑治安屏障,提高查缉管控能力。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工程,也是重点难点工程。公安机关要不断摸索方法、创新机制,才能使防控工作适应多变的社会治安环境。要通过改革,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增强防控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效性,实现防控全时空、全天候、全覆盖。
篇3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Work Placements Programme Based on the Service Specialty
YUAN Sufang
(Ningbo City Vocational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AbstractWork placements have become a unique fea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its current situation is not so good,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in this program. This paper start with the management of work placem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t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its network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service specialty; work placement;
1 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大多针对理工科类学生。在“十二五”全国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一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各职业院校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已采用或准备采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但由于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同时各高职院校也根据专业情况形成了各种顶岗实习理论。但已经形成的这些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多数是针对理工科类专业,而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的特点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不适用以上管理模式。
(2)现有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效果不够显著。多数职业院校采用“2+1”或“2.5+0.5”的教学模式,即学生2年或2.5年在校进行专业学习,1年或0.5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但基本处于“放羊”式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统。目前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通常是由实习干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辅导员通过走访实习点、电话联系、电子邮件等方式了解一些宏观的情况或是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报表进行数据统计,上报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再落实解决,对于服务类专业的顶岗实习来说,亟待建立一种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
2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可以实现以下五个创新:(1)创新顶岗实习中工学结合课程平台;(2)创新顶岗实习中的师生互动教学平台;(3)创新顶岗实习中的校企合作培养平台;(4)创新顶岗实习中的教学管理模式;(5)创新顶岗实习中学习评价机制。
3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内容及功能
3.1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内容设计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包括整个顶岗实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实习任务管理、实习地点的管理、实习单位与岗位的管理、实习的内容管理、实习时间安排与进度管理、实习检查方式与方法、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周记、实习鉴定等。
3.2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管理权限设置
按照角色进行划分管理内容和权限。学校管理员设置各系管理员、职能处室和校领导;各系管理员设置系领导、教研室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并建立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对应关系、设置各角色的二级权限(那些模块对给定权限可见)、设置毕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删减(基础数据可以通过批量导入)。总的管理流程是:
(1)学校管理员导入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并给定校领导、职能处室和系管理员的角色;(2)系管理员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对应管理,并给定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角色;(3)指导教师查看学生的基本信息,批阅实习周记、回复学生提问、录入交流主题、给定课题、批阅开题报告和论文等;(4)学生变更和添加实习单位、签约单位,撰写实习周记,向教师提问,提交开题报告和论文,查看系和学校的通知,下载系和学校提供的下载文档等;(5)系管理员、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角色从系统上获取所需资料;(6)学校管理员、校领导、各职能处室从系统上获取所需资料;(7)汇总输出毕业综合实践的过程资料和最终成果。
3.3 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功能设计
(1)与学校现有教务管理系统的接口的功能。系统部分实现数据共享,直接引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资料数据和教师资料数据,数据库数据实现即时更新,同步变化,免除了数据的二次维护。
(2)具有分专业管理功能。按照专业、班级进行划分管理单位,根据设定的班级代号,该班级学生自动成为网上班级成员。
(3)具有互动交流功能。运用本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具有提升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功能。学校管理部门可利用管理系统对学生开设安全教育、心理辅导等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养成。
(5)具有成绩测评功能。成绩测评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生通过系统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评价,由教务处进行统计,并作为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填写评价学生表,供学校作为学生实习评价的依据。
(6)具有就业服务指导功能。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学校管理部门可通过系统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及时与学生和企业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和一次就业率的提高。
4 基于服务类专业的高职顶岗实习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
(1)通过建立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管理失控等问题,提高高职服务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篇4
一、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一)信用的界定
信用不但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原始话题,又是市场经济的现代命题,它是企业经济行为的立足之本,也是经营者涉足社会的“通行证”。信用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包括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以借贷交易为核心的经济范畴。从经济范畴看,信用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一种无须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得物资(商品)、服务或资金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信用是一种有条件的信任,是一种独特形式的运动,是一种经济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对此,马克思有明确的说法。一是马克思表示赞同地引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图克.托马斯对《对货币流通规律的研究》一书中的一段话:“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如果资本是用货币贷放的……那么,就会在还款额上加上百分之几,作为资本的报酬。”[1]这表明信用是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基础上的,并且以偿还为条件。二是马克思在分析生息资本在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运动时,明确强调,信用是具有独特形式的价值运动。他说,“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2]因此,信用的发展是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进而当货币作为一般商品交换媒介的时候,在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购销、赊销经济行为。随着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信用制度就演变成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3]当然,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要求扩大再生产,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本的相互运动,这样,原有信用制度的私人性质就必然促使它转换成同社会再生产相适应的性质。
(二) 信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信用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信用制度既是商品经济运行矛盾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商品经济矛盾运动发展的工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商品经济运行的矛盾也更加错综复杂,这客观上要求社会按照社会化规律组织生产。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使单个资本受到限制,社会化生产要求突破单个资本的限制,
收稿日期:2007-05-12
作者简介:金兆怀,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资本论》与市场经济。进行资本积累,信用制度可加剧资本集中,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社会再生产起到助推作用。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平均利润的形成。信用的发展,有利于资本集中,加速商品生产的竞争和资本流动,从而有利于在行业内部形成商品平均价值,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平均利润。马克思认为,只有信用才永远起着资本转移的杠杆作用和均衡利润率的作用。第二,信用制度的建立,降低了流通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定量的资本在统一的生产过程中必然形成一部分流通费用,受资本目的的支配,商品生产者总是尽可能减少流通费用,以增加剩余价值。信用的形成有利于生产者之间相互赊购商品,能够节约流通费用。第三,信用制度推动了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股份公司是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4]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单个资本”的限制,有利于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形成股份公司。第四,信用制度的建立,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信用发展使少数人可以利用社会资本进行风险投资,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马克思在论述信用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起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分析了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缓社会生产的消极影响。第一,信用潜藏着经济危机发生的危险性。在经济发展中,由于信用突破需求的制约、拉动需求的增加,造成对商品的虚假需求,表现为虚假信用,这样在再生产过程中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一旦经济发展中泡沫破裂,整个社会债务链破坏,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就不可避免地引发经济支付危机。第二,信用还容易导致对资源配置的失灵。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信用,甚至把挥霍作为展现个人财富从而获得信贷的手段。这样就出现债务人不是把债务用于生产、创造财富,而是把它用于消费,自然就会出现许多应该是产业资本却在人们迅速致富的心理驱使下造成资本浪费。
二、我国当前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在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许多企业自身信用状况严峻,信用管理水平低下,致使经营风险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用基础薄弱。众所周知,企业的自有财产是按照承诺偿还债务的信用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投资主体较为单一,经营管理相对粗放,产品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佳,亏损面大等,导致了产品质量不高、企业偿债能力不强,企业信用基础十分脆弱。
2.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低。这里的素质包含两方面:一是指部分业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低。表现在业务员私心过重,损公肥私思想作怪,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损害企业利益,与客户相互勾结,使企业蒙受损失。二是业务素质低,敬业精神差,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不作深入调查和研究,随意将企业产品赊销给客户,遇到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差或恶意欠费的客户,使企业蒙受损失。
3.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不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不强的一种倾向是,当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帐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企业领导不是从根本上去加强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提高内部信用管理水平,而是从表面上去改变结算方式,只采用现金交易或信用证交易,以提高货款收回的保险系数。其结果是应收账款减少了,销售风险降低了,但是信用好的客户也受到不应有的牵连。久而久之,企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种倾向是,企业只顾交易数量和提高销售额,不管对销售风险的控制,不管客户信用状况,只要有市场就大量赊销产品。虽然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但企业应收帐款及坏帐也增加了,以致企业销售越多,则亏损得也越多。这两种倾向都反映出企业治标不治本,没有信用管理意识或信用管理观念不强。
4.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专设内部信用管理机构,还是沿用过去的机构模式。表现在有的企业将信用管理作为财务部门的一项附属工作,在企业的信用管理上,表现为只负责结算和应收账款的记账上;也有的企业把企业信用管理放在销售部门,虽然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情况,但为了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搞好与客户的关系,销售部门也不可能履行好信用管理应有的职能;还有的企业为了加大企业的清欠力度,专门设置了“清欠办”之类的部门,但由于一些职工本身素质低、敬业精神差,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择手段,不但不能完成工作,反而还与客户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使企业不该失去的客户也离开了企业,企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5.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不科学。中小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是销售部门负责订货和发货,财务部门负责记账和结算的模式。这种模式对应收账款没有具体的责任人,出现了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真空,风险失控。其二是销售部门进行业务承包,既负责产品销售,又负责对客户清收货款,财务部门只负责记账和结算的模式。这种模式比第一种模式有所进步,至少对应收账款有具体的责任人,但销售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销售产品,盲目赊销在所难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往往有其名无其实。其三是财务部门负责清收货款、销售部门负责定单和发货的模式,由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进行控制。在这种模式下,财务部门为了降低风险,就要求大量采用现金结算方式;而销售部门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却要求采用赊销方式。这就必然会造成财务和销售两部门出现矛盾和冲突,财务部门控制严格,不利于销售部门开展工作;控制不严,这种管理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增强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疏通和扩大其融资渠道、保持其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在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的创造和建设上可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快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构成是单一业主制、合伙制企业和股份公司制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前两种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人格化;不具有法人地位的中小企业,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制度决定了信用主体,企业制度有缺陷就难以培育可信赖的信用主体,管理有随意性就无诚信可言。因此,健全企业制度、规范治理结构是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能力的必要选择。
2. 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产权不分,经营者和管理者同属一人,经营者对企业信用的影响非常大。首先,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的建立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当领导者认识到企业建立完整的信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会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收益时,该项制度才会最终执行。其次,一个企业的形象是由它的员工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其中经营者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说,经营者个人的信用是企业信用的基础。因此,中小企业经营者首先要树立诚信的理念,充分尊重债权人的权益,真正在社会上树立起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
3. 形成良好的信用记录,树立信用形象。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一个企业的信用记录将会越来越容易得到。因此,中小企业应该遵纪守法,遵守承诺,按时偿债,形成良好的信用记录,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首先,中小企业要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账外设账,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禁止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其次,中小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足额缴纳应缴税款。再次,中小企业应该按时偿还银行的债务,严守与其他企业建立的合同,遵守承诺,不随意毁约,以获得社会大众的信赖。
篇5
The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fortheHonestCreditSystemofUniversityTeachers
XIAOHaixiang1,LILi2
(1.CollegeofAccounting,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2.PublicityDepartmentofthePartyCommittee,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Abstract:Now,therearemanyproblemsaboutthehonestyandcreditofuniversityteachers,whichbecomesoneofthefactorsthataffectthe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niversity.Thispaperanalysesthepresentsituationofuniversityteachers''''honestcreditsystem,andproposessomeeffectivecountermeasures.Theeducationmechanism,theincentiveandconstraintmechanism,theevaluationmechanismandthesupervisionmechanismarethekeysfor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teachers''''honestcreditsystem.
Keywords:universityteachers;systemofhonestcredit;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诚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和标志,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和管理界就如何提高我国社会经济诚信水平、重建诚信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试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教师群体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
诚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理解成为一种与诚信相关的综合机制,它将与诚信有关的力量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诚信的发展,制约失信行为。高校教师诚信体系是以教师信用道德、信用制度建设为基础,通过构建科学的诚信教育机制、诚信激励约束机制、诚信评价机制、诚信监督机制,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诚实守信,从而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机制。笔者认为,教师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高校教师诚信教育体系
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教师都能诚实守信。因此,在强化正式制度约束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即加强教师的诚信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学术道德诚信教育、教书育人诚信教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诚信教育等,通过加强典型教育、示范教育、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教师诚信氛围。
2高校教师诚信制度体系
教师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要接受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的约束。要考虑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可以通过制定完善有关教师诚信体系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使教师诚信体系的建设有法可依。
3高校教师诚信评价体系
教师诚信评价体系是建立教师诚信体系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对教师实行正确的激励和约束。教师评价体系应当包括教师诚信信息系统建设、诚信调查、诚信纪录、诚信考核评估等内容。
4高校教师诚信监督体系
教师诚信监管是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目前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为规范教师的行为,维护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正常秩序,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监管体系,实行舆论监督、同行监督、自我监督和学生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方式。
二、高校教师诚信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未建立起系统的教师诚信体系。高校中诚信教育不到位,缺乏“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部分教师不能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高校教师诚信制度不健全,诚信评价、监督机制缺位,教师诚信记录、诚信信息不完整,导致了一系列教师诚信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如下:
1科学研究诚信精神匮乏
近年来,由于科学精神的缺乏、个人利益的驱使及学术评价和批评体制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了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学术失信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学术剽窃。有的教师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完全或部分地占为己有,有的甚至占有别人尚未发表的成果。有人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总结了高校学术抄袭的几种方法,即“全篇或局部搬用法——显性剽窃法”、“偷观点偷思想——隐性剽窃法”、“化名抄袭法”、“署名抄袭法”、“拼装法”、“抢先发表法”等等。
二是学术造假。不少教师在研究中伪造数据,发表假论文,或将同样内容通过不同组装、不同标题多次发表,还有人为评职称把学生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或花钱雇人写文章。
三是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这主要表现在高校教材、教参、辞书等的编写出版方面。很多教师认为,编教材既不要搞研究也不用做调查,更不用查资料,只要找来三四本已有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上略微变动,章节顺序上稍作调整,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综合,文字叙述作作处理即可。
四是学术评价弊端丛生。一方面,学术批评缺失,一些专家评委出于同行或师生关系,将学术批评变成同行间不讲原则的吹捧;另一方面,一些名师专家,利用自己的评委资格,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进行学术倾轧。此外,在学术评奖中,评委们往往心照不宣、彼此关照、利益均沾、互投关系票。
2教书育人诚信不足
教学是教师的最主要职责,但在这个环节,很多教师为追求个人利益,存在诚信失落行为。首先在课前准备环节中,一些教师不备课或备课不认真,没有教案或教案未能根据知识的更新进行修订,在多媒体授课中,课件制作粗糙,有些甚至是教案或教材的翻版,导致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讲授环节中,不少老师缺乏时间观念,迟到早退现象较多,教学内容随意变更,教学方法陈旧,不注重因材施教,还有一些教师忙于校外事务,把教学工作当“第二职业”,随便换课或请人代课,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在课后管理方面,作业批改敷衍了事,不注重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求教邮件和电话不认真回复和接听;在考试环节,部分教师将试题与分数视为商品,与学生进行交易,全然不顾教师的职业道德。3管理育人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招生管理不规范,一方面为争夺生源夸大学校办学能力,宣传虚假信息,随意承诺颁发文凭;另一方面,个别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为一己私利弄虚作假,进行权钱交易。二是考试管理不到位,有的老师监考不负责任,助长了学生作弊之风。三是学生管理中,尤其是在学生评奖评优、免试保研、违纪处分及贫困学生资助等工作中,过程不公开,监督机制不健全,评选结果缺乏公正。凡此种种,导致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危机,影响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4服务育人缺乏诚信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服务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学生提供具体服务的后勤人员由于体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在服务方面也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对已承诺的服务打折扣,提附加条件,不能提供优质服务。
三、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应以诚信教育为起点,以诚信制度建设为终点,从自律和他律、道德和制度两个层次着手,建设高校教师诚信体系。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本身及教师所属各院系及各职能部门、附属部门的诚信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个人诚信的建设。
1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师诚信教育机制
加强对教师的诚信教育,提高教师的自律意识。首先,要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重落实“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其次,要强调学术道德教育,营造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淡泊名利的学术风气。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座谈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引导教师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学术独立和为人师表等。再次,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可以考虑组织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考试,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
发挥先进典型教育示范作用。可在学校开展评选师德标兵、学生心中最敬爱的老师、教学名师、科研标兵等活动,树立一批体现教师诚信精神、师德高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师生学有榜样,行有标杆,以典型的力量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从而在学校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氛围。
2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诚信激励和约束机制
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教师的自我修养,也需相应的制度规范,从而实行教师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正是从制度规范的角度来发挥作用的。
约束机制可通过一系列的失信惩治制度来进行诚信规范。《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有关法规、条例等,对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要求,高校须以上述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更为具体、系统完善的失信惩罚制度。明确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失信的制度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惩罚。同时,对学术造假和严重教学失信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可采用建立教师个人业务信用档案,将失信行为公开曝光,一定期间内禁止其进行学术活动,取消相关荣誉、职称职务,追回物质奖励,给予罚款等途径来惩罚失信者。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加大教师失信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
激励机制一般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高校可通过制定相关的评优奖励制度,激发教师自觉守信。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注意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和连续性,奖励面要适宜,奖励要有力度。要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双管齐下。精神激励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用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激励人。如果学校能为教师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教师乐于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没有生活等实际问题的后顾之忧,那么这种环境就能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当中自觉守信。二是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如前所述,要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采用物质激励时要注重奖励力度,对诚实守信的优秀教师,在工资、目标奖励、住房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要敢于重奖。
3建立科学的高校教师诚信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执行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因此,高校要注意把教师诚信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称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来对教师诚信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逐步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信息库。诚信记录是进行诚信评价的依托和基础,高校可考虑建立教师个人信用业务档案(数据库),该档案的内容由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记录,可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管理和查询。学校可根据诚信记录对教师个人作出全面的信用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奖优惩劣。
诚信评价可从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单位评价等三个层面进行,结合期中、年终考评和学期学生评教来开展,从政治、思想、育人、师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设置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增强评价指标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要避免将诚信评价指标设置成为“虚”指标、“软”指标。
重视诚信评价过程,将该过程作为一项诚信教育活动来开展,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奖优罚劣,促进广大教师诚信观念的增强、诚信行为的到位。
4建立严格的高校教师诚信监督机制
诚信监督机制应明确由谁来监督、怎样监督、监督什么,即应明确监督主体、监督方法、监督内容,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监督制度,督促高校教师形成诚信之风。
社会及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校内外媒体,公布高校教师诚信体系建设情况,设立教师诚信新闻监督热线,对高教教师诚信给予重点关注,并适时组织相关讨论,进行舆论监督。
同行及监督机构监督。对于学术诚信问题,可采用同行专家学者评议监督的方式。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对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情况掌握更为全面熟悉,通过学术交流评议,他们
往往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因此,在学术监督方面,可以考虑依托各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通过学术评议的方式进行监督。还可考虑扩大学校监察机构职责范围,使其能通过与学术管理机构的合作,受理并调查学术违规举报,处理学术违规人员,履行学术监察之责。
教学督导员和学生监督。针对教师教学环节的诚信监督,高校可聘请教学工作中卓
有成效、品德高尚的教师为教学督导员,不定期进行随堂听课,课前课后检查,考察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气氛,课后交流等情况。此外,还可结合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教工作,将教师诚信表现增加到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中去,让学生从教师服务对象的角度对教师诚信进行监督。
其它监察方式。可建立举报奖励制,凡举报属实的,酌情给予奖励;可建立公示制度,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与评奖、学位授予等学术评审中,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对申报材料、评审标准、评审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公示,增加评审透明度,防止非诚信行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学会.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学术月刊,2003,(12).
[2]李四芬,李上文.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篇6
测绘技术的发展,给测绘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测绘行业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测绘产品(成果、资料)管理及对外提供服务等,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传统的管理方法均不能满足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形势的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提出了迫切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及GIS技术,建设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就有关问题提出作者的初步见解,以期抛砖引玉,引起讨论,推动此项工作的健康而又快速地发展。
2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一个省级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是基础测绘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有相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与之配套。因此,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软件环境、技术标准体系、管理体系、数据库等构成。
2.1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将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网络中心,其它各测绘院、机关、测绘管理处、质量检查站等为网络节点,构成一个C/S网络结构。硬件以微机为主,网络中心使用部分服务器及工作站,设备包括绘图仪、扫描仪、打印机、光盘机、磁带机、数字化仪等。
2.2软件环境
系统软件采用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软件,如UNIX、WINDOS95、WINDOWSNT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基础软件平台应选择国产软件,这对于将来的应用开发、数据安全及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国产软件暂时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先使用成熟的商业软件(如ARC/INFO,GENAMAP等),但需要保证数据将来能移植到国产软件平台。应用软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等)宜采用成熟的国产化软件,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及测量平差软件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微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国产矢量化软件GEOSCAN、MAPVECTOR等;部分应用软件自己开发,但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
2.3技术标准体系
系统应具有统一完整的技术体系,如数据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建库标准、数据质量检查与控制标准、数据更新标准、数据使用标准等。技术标准应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当没有国标和行标时,可按国标和行标的建标指导原则建立自己的标准。此外,还应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干部作为系统的支撑。
2.4管理体系
严格地说,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为满足现代基础测绘管理需要而建立的一套现代化的测绘管理系统,因此必须根据现代计算机网络及办公自动化的特点,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包括测绘行业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成果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版权管理等。
2.5数据库
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部分包括:
管理数据库:行政办公、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测绘行业管理、质量监督管理、测绘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数据。
技术数据库:所有的技术标准、设计书、技术文档说明等。
1/25万数据库:是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分库,包括地形、地名、数字高程模型、景观影象四个部分。1/5万数据库。1/1万数据库及基础数字地面高程模型。1/5千数据库(重点地区)。数字正射影像库。
大地测量成果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境界数据库:包括国界、省界、地区界、市界、县界、乡界、村界、屯界等。其它专题数据库:如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专题等。
3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针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拟本着“总体设计、急用优先、重点优先、成熟优先、分步实施”的方针,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办公信息系统(O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建设。同时,系统的建设要高起点并切合实际,以保证系统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及良好的可扩展性。因此,该系统建设强调以下三个原则:
3.1实用性
确立以满足现代测绘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的思路。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主,这样容易见效益,也使得系统自身能获得滚动发展和不断完善、扩充、更新的能力。
3.2先进性
当前,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系统的建设在技术方案、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系统的开发建设应采用软件工程学所倡导的开发模式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系统的设计应采用可视化技术、数据流与控制流集成化、软件功能部件化等最新分析设计方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发展完善,系统的软硬件配置将具有一定时期的先进性;另外对系统的运行管理要有较高的要求,以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3.3可扩展性
根据客观情况,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是一个不断完善、逐步提高的长期发展过程,这样就要求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事实上,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广西测绘局全局的数字化测绘生产已基本形成规模,计算机的使用已比较普遍,局属各单位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各级领导对此已有一定的认识,1996年成立的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已经从整体上考虑这方面的有关问题。只要领导重视,各方面共同努力,此项工作会取得较快的进展。
4须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技术方面已基本成熟,只要遵循上述提出的“总体设计、急用优先、重点优先、成熟优先、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系统建设工作可顺利开展。在实施过程中,须重点考虑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4.1经费投入问题
系统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基础测绘项目,部分经费可从基础测绘经费中投入。另一方面,系统建设工作属科研项目,应投入部分科研经费。部分专题数据库建库经费可从专题经费中解决(如9202工程)。类似如地名数据库、境界数据库这样的专题建设费用可联合其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
4.2管理问题
现代技术发展给测绘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主动地迎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定给测绘局乃至测绘系统的行政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测绘成果管理等带来重大变化。如测绘成果提供方式由现在的模拟产品方式向数字化产品方式过渡,再如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将使现在航测生产方法彻底改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模拟测绘产品与数字化测绘产品并存等等,其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4.3人才问题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测绘行业过去一段时期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可锻炼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吸引人才,给技术人才以用武之地。
4.4数据版权问题
篇7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以我国为例,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l%,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并且,在开放的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国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深刻意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由各自为政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家经济状况改变、社会政治因素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和信贷风险大小,这种因素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督等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和银行管理的所有层次。目前,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
该体系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此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传人我国,一些对银行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观念比较先进的国内银行开始认识到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中国银行率先在总行成立全球风险统一管理部,对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不可逆性和传递性特点,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较多问题,使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所致。
1.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的传统方法,是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客观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不成熟。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基本要素及其损失的度量问题的定量研究,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的使用几乎没有开展,难以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贷款,而几乎没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化技术转移和分散管理机制。以中圈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如表1。
表1中国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3.商、世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的历史数据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统,以收集客户信息,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的信息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银行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
4.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由于长期受漠视风险的思维定式以及行为惯性的影响,目前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比较薄弱,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坪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从我国商业银行来看,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现为: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
5.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的管理科学,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与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显得十分匮乏。商业银行还缺乏一批复合型加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和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人才。
三、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要尽可能地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日常业务运营中得到良好的执行。商业银行应该把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焦点放在信用风险管理之上。首先要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做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商业银行应以改造和完善资产评级制度,特别是改造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为切人点,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和客户为中心的风险识别管理体系。最后,针对目前国内信用环境较差的实际,研究、开发一套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甄刖虚假财务数据,从源头扼制风险的发生。运用适当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并建立健全数据库,致力于开发新的度量模型。注意信贷资料的收集。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做到专人负责、资料完整。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合本行的数据处理系统。商业银行还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之更好适应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2.逐步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内部评级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应按照实施阶段和条件,分为在制定贷款审批权限结构、贷后管理、贷款组合报告与分析等三个方面的应用和在设定信用风险限额、确定贷款损失准备金、风险定价、资本分配与绩效评估的应用这样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在近期可以实现,后一个层次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实现。
3.建立独立体系,完善管理流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先明确董事会是银行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起草风险管理战略,负责战略风险的管理。监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成员进行监测。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强调的是只能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风险管理战略应在系统内得到充分的认识,其制定、审批、分解执行和监督流程必须得到相应的组织制度保障。完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流程,则要逐步做到按产品、地区、业务、主线来识别风险;全面收集银行的业务管理数据。特别是要严格实行贷款授权审批机制。由总行依据分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授权分行信贷委员会一个最高审批限额,分行依据最高限额向分行信贷委员会成员转授权,核定每个委员的集体审批权限,当发生贷款时,先由信贷人员对企业资信全面评估,再交由信贷委员会委员批准生效,若贷款超过一定数额,则需报上级行信贷委员会核准,从而形成分层次的贷款授权审批制度。对那些不使用的流程应及时废除。
4.树立重视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企业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既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建金融安全的~项基础工作,因此商业银行要会同有关方面,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教育和风险教育,引导教育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的危害性。在银行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商业银行应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要将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这一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信贷调查,以对客户负责、对全行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审批每一笔业务,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风险管理队伍。
篇8
既然要培养综合型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那么实习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建立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信管专业主要由计算机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构成,其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都较高。对于计算机类课程又可分为软件开发类和应用类。软件开发类课程的理论讲解都比较抽象与枯燥,如果不亲自动手操作就会碰到眼高手低无从下手的尴尬,到企业中不仅无法立即着手工作还要企业投入大量精力培训。而软件应用类主要是ERP软件的操作,由于ERP软件是模拟整个企业的运行,所以其设置与操作非常复杂;学生如果没有相当长时间的相关实践课程的学习,到企业中也难以胜任ERP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工作,更不能胜任到ERP开发企业中从事咨询师相关工作。而管理类课程中,虽然多数对于实践动手要求不太高,但惟独财务相关内容需要较强动手能力,这对于深刻理解企业ERP系统的运行非常重要,财务内容影响着企业ERP系统的各个方面,所以信管专业对于财务知识应该有一定动手能力。
(2)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实习实践课程体系是课程理论的具体应用,带给了学生深刻的感性认识。实习实践课程体系将割裂的单科课程如数据库理论与应用、面向对象语言开发、计算机网络、运筹学、会计、ERP理论与应用等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认识“用信息化去管理企业运营”这个信管专业核心内容。交叉学科是孕育创新的温床,信管专业实习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与重构,必将有效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开拓思维和创新能力。
(3)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信管专业大致有ERP管理咨询师方向、企业中的ERP管理与维护、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就业方向。每一个就业岗位都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实习实践课程体系是对相关岗位技能的重点操练,必将提升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对于信管专业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3.专业实践体系主要内容
(1)信息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建设的探讨①课程设置紧跟最新技术从教育部专业目录来看,信管专业属于偏文、偏经济的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学科属于辅地位。计算机是该专业的一个重要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计算机课程的安排,既不能太多,也需要一定深度。那么信管专业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管理学和信息技术两个方面。根据以上分析,作为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方向,在专业制订实践体系时应当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由于这些学科偏文,学生在掌握原理后可能根据工作后的实践进一步理解;而信息技术发展快,难度也较大,应该加强学校与训练,但并不需要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一样打基础。关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应该贴紧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开发工具,能够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工作就行了。对于计算机技术可从3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学习基础的程序设计语言,如选用JAVA语言;通过基础语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入门。第二阶段,MyEclipse和MYSQL和网页开发的学习。通过该阶段学习,使学生学会标准网页的制作、可视化编程和数据库的操作,为学生以后从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工作打下基础。第三阶段,JSP/J2EE和移动端开发。以后将JSP作为动态网站设计的入门语言,以便让学生学会JavaScript;有了一定的JSP基础与经验后,再让学生过渡到J2EE的学习;最后可以让学生扩展到移动端的应用开发。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既能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又能满足社会的需要。②课程设置体现ERP应用对于某个ERP系统的学习是信管专业课程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ERP综合实践阶段主要是通过认识学习ERP系统的运作流程,让学生参加ERP软件培训活动,熟悉企业各岗位对于ERP的操作,理解ERP在企业是如何运用的;学生通过认识企业环境,企业实施ERP的业务范围、解决的问题以及产生的效益,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找到专业与ERP的切人点。
(2)信息管理专业实践体系的设置①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实践环节的落实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所在。建立一个“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贯穿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实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指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发现和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学方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应利用校内外的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打造好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践教学平台。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围绕某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该问题的教学过程;实习教学主要包括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通过认知实习,可以对企业管理运行有较好理解,对岗位工作内容有深刻认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感性认识。毕业实习是通过让学生参与一定实际工作,并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为保证实习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建立能满足实习教学需要的多样的实习基地。课程设计(论文):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我们这里是指学生完成某一门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后,就某个课题进行设计或撰写论文;以达到巩固学生所学该门课程知识,并锻炼学生深刻理解,进而能够综合运用该课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程设计是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点。因此,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的需要,经过认真研究,本体系设置了四门课的课程设计贯穿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以期达到培养应用型信管专业本科人才的目标。②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来制定不同的具体实践内容,实践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该项实践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学时的安排,学生的具体完成内容等各个相关的内容。其内容表现为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毕业实习教学大纲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等。实践教学指导用书主要是教师使用的指导性实践内容。它应包括教学实验指导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学生实习指导书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书等。③制定信息管理专业系统性实习实践教学安排表按照上述内容制定出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安排表。主要内容有:前三年每个学年末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分别是C语言,动态网页和MIS开发。课程实习,认知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三、五、七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最后一学期。
篇9
1.构建我国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它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理论体系,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这是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学科理论体系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关于理论体系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黑格尔在谈到哲学的理论体系对哲学的重要性时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他曾提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才能得到正确的证明,否则便只能是无根据的假说或个人的主观确信而已。鉴于理论体系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一直是学科建设的重心所在。因此,著名科学史学家G霍尔顿提出;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那些混乱和不断变化的现象中探索出一个有秩序和有意义的协调一致的结构,并以这种方式解释和超越直接的经验。”对于信息伦理学学科而言,这些道理同样是适用的。
万物皆系统。信息伦理学及其理论也不例外。我们在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时,除了应用唯物辩证法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原则作为指导。
1.1整体性原则
我们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伦理和伦理学,而应开阔视野,将宏观信息与传统的伦理学统一起来,透过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的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从总体上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
1.2有序性和动态原则
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认识一个系统也就是要认识相关性中产生的“有序性”或规则性。这一原则表明,系统内部的“序”必须在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动态交流中,才能保持和发展起来。人们从系统内在的有序过程和系统与环境的交换过程来分析系统,认识就进入到系统整体性的本质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时,要充分考虑理论体系内部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使之保持有序性;同时,要从动态上研究信息伦理学理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社会信息环境作为研究的起点,可深入到信息伦理系统整体性的本质中。
1.3等级系统和系统发展原则
等级系统原则就是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划分为等级式的不同层次。系统的形成是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从低级系统向高级系统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因此,系统的等级存在本身是系统自身发展变化的产物。我们必须从发展的观点,从有序性不断飞跃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层次性。
2.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活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只有应用科学的方法才能
真正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建立起科学体系。科学的方法论是构建一门学科的根本前提,也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构建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
2.1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
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是指该门学科的概念和联结这些概念的判断所组成的逻辑系统。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关键就在于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所谓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简单的概念,是范畴体系的出发点或称逻辑始项[3]。作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规定:
首先,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是科学的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概念有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之分。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是科学概念,必须是反映客观现实的概念而非主观臆造的概念,必须是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所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人们对该概念所指代的东西不会产生误解和歧义。
其次,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是学科概念中最基本、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很多科学概念,但并不是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充当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是一个高度抽象化的、在科学理论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起着基础性作用的概念,本门学科的其它概念均可以通过它加以说明。
再次,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是包含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切矛盾的“胚胎”和“萌芽”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可以推演出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所有概念和关系。
最后,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必须能体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维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形式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4]从恩格斯的话可以看出,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与学科研究对象领域内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相一致,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演进应与学科研究对象领域内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相吻合,能够体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2.2从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任何理论体系都是一个范畴体系,都是通过范畴体系来解释其所研究的全部对象的。那么,怎样确立范畴体系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沿着从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两条道路进行的。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学科理论体系的展开(叙述)虽然必须在对具体材料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在研究工作完成之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但学科理论体系的展开方法(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不同,它是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先验结构开始的。总之,根据的观点,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方法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2.3逻辑分析、演绎推理等思维过程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主要手段
我们把学科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简单的概念作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相应地,我们把与之相对应的最具体的概念、原理称之为逻辑终点。从逻辑起点向逻辑终点,即从最抽象的范畴向最具体的概念推进,必须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推演出一系列中介概念,使理论体系的构建沿着最抽象的概念这个逻辑起点经一系列中介概念到达逻辑终点,同时找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原理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构建起学科的理论体系。
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归纳、分析、综合对经验事实进行整理总结,形成学科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后又通过分析、综合特别是演绎推理揭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和原理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单纯依靠其中某一种或几种思维过程去构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都是不现实的。
以上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精神。按照这种方法论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典范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那么,按照这种方法论构建的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又是什么样的呢?
3我国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按照科学的方法论构建信息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就是要将信息伦理学的理论体系按照从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思路展开。首先,要找出该门学科的最基本、最抽象的科学概念作为理论体系展开的逻辑起点。由于确定逻辑起点的实质是揭示该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种什么样存在,因此一般将这一部分内容称之为存在论。其次,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最基本、最抽象的概念推演出能够抵达逻辑终点的中介概念,形成与之相联系的相应的判断,即该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由于这一部分主要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一般将这一部分称之为本质论。最后,从基本原理和规律向逻辑终点推进,推演出基本原理和规律在具体中的体现,得出各种具体的逻辑结论。在应用性学科中,逻辑终点就是基本原理和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这一部分一般称之为实践论。
3.1信息伦理学存在论
存在论部分的中心任务就是确定信息伦理学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我们认为信息伦理学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信息伦理观(即规范信息人员行为的伦理道德观念)。那么,这一概念是否符合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所必须具备的规定性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信息伦理观是一个科学概念,它所反映的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是广为人们接受的概念。其次,信息伦理观是信息伦理学学科中最基本、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其它概念(如信息伦理意识、信息伦理关系、信息伦理活动)均可以通过信息伦理观加以说明,它们都是客观存在和发展的。信息伦理观在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起着基础性作用。再次,信息伦理观包含了信息伦理学一切矛盾的“胚胎”和“萌芽”。由此我们可以推演出信息伦理的本质、信息伦理的基本规律、信息伦理准则、信息传播伦理等一系列下位概念。
存在论部分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伦理的历史沿革。由于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与学科研究对象领域内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相一致,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演进应与学科研究对象领域内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相吻合,因此,存在论中我们首先从信息伦理的历史发展来探讨信息伦理学是如何顺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信息伦理问题的研究始于美国信息学家WeihergG.M,他于1971年出版了《计算机程序编写心理学》—书,首先对信息技术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2)信息伦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信息社会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信息社会伦理问题,如侵犯知识产权、非法存取信息、信息技术的非法使用、信息责任归属、信息授权、侵犯个人隐私权和肖像权等。这些社会信息伦理问题应用以往的社会伦理法则是难以定义、解释和调整的,而且,以往的相关法律法规又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这种现状需要信息人员、科研人员和法律界共同研究和探讨[6]。
(3)信息伦理的存在价值。信息伦理是社会信息现象中的伦理道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和道德因素在社会作用下的综合体。它可以指导和纠正个人的信息行为,又可以指导和纠正团体的信息行为,使其符合信息社会基本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使社会信息活动中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和谐和完善。
3.2信息伦理学本质论
信息伦理学本质论,主要是探讨信息伦理的基本原理。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伦理的本质。信息伦理是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对信息伦理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对信息伦理学的理解和把握。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伦理不是由国家强行制约和强行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我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m。
(2)信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信息伦理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即信息的激增、信息经济的崛起与壮大、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因此,我们可以说,它的形成根植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其存在和发展有牢固的根基。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信息伦理学的本质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的伦理学,是一门以信息伦理为研究对象,探讨信息伦理的生成、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3信息伦理学实践论
揭示信息伦理学的本质和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由于信息伦理学主要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因此,实践论在信息伦理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论部分主要讨论的问题有:
(1)信息伦理学原理:主要研究信息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等。
(2)信息伦理学方法论:主要研究信息伦理学方法体系构成及其内容。
(3)信息伦理学发展史:人类的信息伦理可追溯到古代传统的伦理,因而,研究信息伦理的历史沿革无疑是必要的。通过对其发展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为现代信息伦理流动提供有益的启示。
(4)信息资源理论研究:以信息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类型、结构、布局以及信息资源的成本、价值问题,目的是对信息伦理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5)信息政策研究:主要以信息政策的作用、类型,制定的原则、程序等为研究方向,从理论上为信息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提供保证。
(6)信息伦理教育学:该分支学科探讨社会环境对信息伦理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实际技能、人才本身的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以及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更利于人才的培养等等。
(7)信息心理学:该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与信息的关系,信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如何消除信息给人们造成的不利心理影响,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篇10
1 试题库信息系统开发意义
题库系统能够保证考试或测验题目具有较高质量、保持水平稳定、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传统考试中所依赖的手工方式其测验、考试等均存在着诸多弊病一是组考工作量大;二是周期长;三是反馈信息的能力较弱,难以统计出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建立教学考试试题库或试卷库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重复劳动,而且使考试向正规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这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规范教学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能客观评价教学质量。利用题库改革教学手段,实现教考分离,可以使考试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消除命题者主观意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评估教学质量。
1.2 能为教员提供大量参考资源。开阔教员视野教员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需要参考大量试题资料。没有一个方便有效的工具,会让教员操作起来费时费力,而又不能得到理想的资源。特别是年轻教员,由于缺乏知识的积累显得更加穷匮。
1.3 能提高学校的试题质量。题库系统能够让大家一起共享优质资源,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从而使学校的试题整体质量水平大幅提升。
1.4 能有效提高教员的工作效率。教员往往为出一份好试卷费尽心机,自己能想绝妙的好题,但却很难按要求绘出理想的图形。为教员提供方便操作,高效作图的工具,让老师竭尽所能,充分地发挥其才智。
2 试题库信息系统的建立
所谓试题库,是由许多使用于不同目的、技能和任务需要,具有必要参数的大量优质题目组成的集合。在性质上,题库是将知识和经验形式化,利用计算机系统组建一个规则系统,以试题为资源,为一定的考试提供内容等值、质量稳定的试卷的一种命题操作与命题管理技术。在操作上,题库一般用一个计算机软件作为技术平台进行题库的管理工作,包括试题的录入、检索和修改,组卷模式的创建,试卷的生成、编辑和打印。
题库建设是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整个工作过程必须要有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规范题库的标准化要求以及题库建设的必要流程,为题库系统的开发提供根本的建设原则。
2.1 建立标准化试题库的要求
2.1.1 有高素质的命题教师队伍。试题库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将试题组织在一起,它要求命题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知识。首先要求教师精通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其次还要对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有所了解。
2.1.2 试题应标准、科学、准确。试题库中的试题内容要科学,格式要标准,表述要准确。试题之间应彼此独立,不可相互提示、相互矛盾。
2.1.3 试题库应适时更新。试题库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试题库需要不断充实,不断更新。试题库中的试题应该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以适应学科发展和考生水平变化,这对于延长试题库的生命周期有重要意义。
2.1.4 试题库中的试题应具有一定规模。试题库中的试题必须达到足够数量,否则就会失去试题库的价值。单科试题根据知识点、难度、题型等参数的要求,应具有合理的比例结构,其题量也应具有一定规模,一般至少应能保证抽取的试题重复率不超过10%为佳。
2.2试题库信息体统建设的流程
一是题库的结构设计:对题库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也包括试题各属性的设置和度量标准等。二是试题精选:试题库中的试题应是精心挑选的,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试题质量。三是试题测验:组织学生进行试题测验,对学生测验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考试的题目,并对试题难度、区分度等参数进行指定,这些参数指定后不应一成不变,而应依据每次测验的分析结果,实现对试题参数的自动修正。四是试题存储:经过前两个步骤筛选出来的试题,根据其难度、区分度等参数进行整理编排,按数据库的存储要求进行存储。为提高试题库管理效率,可以开发试题库管理系统来实现试题入库存储,既能使操作简单易行,又能使试题的存储方式灵活多样。五是试题维护:试题维护就是要经常检查试题的思想性、科学性,根据学科内容和考生水平的发展,不断地对题库中的试题做相应的补充、修改和删除工作,及时修正试题的各项技术参数,以满足未来命题的需要。
3 试题库系统管理功能
3.1 用户信息管理功能
用户信息管理功能是对使用试题库的用户( 教员、学员) 进行注册、登陆、密码验证、身份识别、权限授予等一些列安全管理活动。
3.2 试题管理功能
提供对试题库的备份和恢复操作,可以对试题库中的试题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如按章节统计试题的题型、难度比例等情况。提供对试题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维护操作,可以对试题库中的与本系课程相关的试题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可以审核、确认教师的试题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可以审核教师以 word 附件形式提交的批量试题,并可实现批量试题的导入等。
3.3 成绩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是在学生用户进行在线考试之后, 将试题及试卷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 并按照相应模型对成绩及试卷进行分析,对考试效果做出评价鉴定。可分为成绩统计功能和成绩查询功能。成绩统计功能参照学生ID、试卷ID将成绩存入答卷表中,并计算相关统计值。成绩查询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对成绩的查询操作,学生用户只允许查询自己的成绩,而教师用户可以查询每个学生用户的成绩。
3.4 试卷管理功能
提供按组卷参数自动出卷功能,对提交或生成的试卷进行审核,对未曾审核的试卷可以进行查询、修改、预览、删除和审定,对审核通过的试卷可以进行预览、查询、打印和存档,对考后试卷提供添加试卷分析的功能。提供按组卷参数自动出卷功能和逐题添加的手动组卷功能,可以对考后试卷提供添加试卷分析的功能。
建立并使用试题库系统是改革现有考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试题库系统提供了自动组卷、自动评分、成绩查询等教学辅助功能。试卷库系统对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节约教学成本、激发学生兴趣、改善教学方法等积极目的。试题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细致的工作, 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及时调 整和完善,以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需要。
篇11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及内容框架
(一)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标是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及设计原理等;了解旅游信息系统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应用现状;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原理、方法、步骤及相关技术手段。理论教学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开设课程实验。从社会需求来看,目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应用领域集中在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门性应用人才,文科学生在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实施方面基础较差,因此设置教学内容应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安排实验内容。
(二)内容框架
实验内容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及分析。实验课上给学生提供目前酒店、旅行社、餐饮业、景区等旅游企业使用的系统软件,设置实践场景让学生通过使用相关软件去进行模拟操作。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感性认识并加以分析,对于软件在用户界面、模块设计、功能菜单等方面做出评价。第二: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设计。使用microsoft公司office2003软件包中的microsoftaccess桌面数据库开发软件,提供学生详细到操作步骤的数据库开发范例,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完成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第三:综合性实验。按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及方法,完成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包括系统开发背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等内容。
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设计
篇1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成为21世纪城市规划领域发展的核心,只有生态的城市才能可持续鏖战。结合此次滨江新区专家的意见,设计单位成果的汇报,以及我市的实际自然情况,总工办以打造松原市生态城市示范区的观念,从生态城市经济,生态城市社会,生态城市环境,生态城市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生态城市经济
滨江新区中,经济的发展应以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条件,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广无污染产业和高薪科技产业。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短期数量的增长,更追求可持续、长期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上,遵循三、二、一的城市发展原则,新区的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以不专业的眼光看第三产业中十一类行业,排除国营处垄断地位的,地理、环境、人力资源等条件不允许的,以及难以走出松原做大做强的,发现有以下几种可能符合滨江新区中,经济产业的发展,即: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文体娱乐业以及随着现代物流业可发展起的批发和零售业和文体娱乐业相关的专项技能教育业。其中,尤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体娱乐业应加大政府引导力度,一是因为松原地理位置上距离此两种行业的中心城市较远;二是此两种行业都是高等教育的普遍学科,人才广泛,家乡此两类人才众多;三是此两种行业起步低、见效快、可持续发展,且周边城市尚未形成局部行业中心。
二 生态城市社会
滨江新区的建设,将使松原历史性的第一次拥有了市区内建设完善的旅游场所,这里将迎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外来观光者,各位知道,一个旅游业繁荣的地方,首要的问题是环境的保护。要求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文明和守序,因此,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应加快步伐,这也要求相应政府部门对滨江新区范围内,加以更有效的限制和引导力度,将滨江新区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点,日后,人们在滨江新区会真切的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全市范围内,精神文明建设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与自然环境、经济、历史文化共同协调发展。规划人都有着较高素质,在此倡导我们规划人在滨江新区建设之际,在精神文明方面做出表率作用。
三 生态城市环境
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水源利用率,使用新型能源,提倡大力使用无污染能源。在具体的建设上应遵循环境政治与土地开发相结合;资源利用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堤防改造与道路建设相结合;景观建设与功能性建筑相结合,力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景观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求高、求大的创新误区,使滨江新区成为以功能性建筑景观为点,街景、堤景、绿地湿地景观为线,环江成面的独特景观社区。
松花江每到晚上,江面一片漆黑,让想观赏夜景的外地游客大失所望,还给市民出行、活动带来不便。
水资源利用方面,生活用水双循环体系,
夜晚的光污染,在设计之初就将防护光污染考虑进来。道路与景观相结合,以绿化带等设施防止临街景观的防噪音、防粉尘。区内临街建筑较多,也应对进入区内的车辆总重作出限制。
太阳能-风能
江滨亮化,尤其江北的滨江景观带,沿岸景观已经形成,但亮化程度还不够,部分区域只照明,无亮化,对沿岸及江面辐射不够,灯光颜色单一。应以多种颜色的射灯、地灯、草坪灯、高杆灯、激光射灯等,将沿岸的路面、绿树、草坪、江面统一协调的进行亮化。
漂浮式沿江拦污网-漂浮物和江畔旅游垃圾,经济上远低于清理江面,浮漂设置为微型悬浮发电机,拦污网在夜晚标示出水岸安全线,
白天繁华动中取静、夜晚宁定不失恢弘,动静有序的无污染区域。
景观的功能性,观赏性与能源相结合
游船能源政治,防止旅游业发展起来,江水被污染
四 生态城市文化
篇13
1.3惩戒措施不能有效实施随着水利建设信用体系的建立,信用体系的运行也需要法律法规作保障。目前各地在对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后,通常采取曝光、与资质年检挂钩、进行招投标“标前提示”等办法,进行失信惩戒。但这些惩戒措施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和保障,行政监督机构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对市场主体失信行为的惩戒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2思考和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杭州市水利建设信用信息平台,提出一些建议:
2.1进行纵向和横向信息采集横向信息采集是指与杭州市各行政部门做好信息衔接。目前,杭州市的信用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或授信者手中,如工商局掌握法人资格、注册资本和年检情况;公安和法院系统掌握合同纠纷判决等情况;税务部门掌握纳税情况;银行掌握借贷还贷情况等[4]。只有与各部门所掌握的信用信息互通,才能全面掌握市场主体的信用情况。纵向信息采集是指与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信用信息平台。由县(市、区)信用信息平台负责将各县(市、区)收集到的第一手信用数据收集汇总,上报至市级信用信息平台,数据必须真实、及时。在县级上传数据的基础上,由市级信用信息平台进行录入和上报至省级信用平台。最终由省级信用平台汇总和管理。同时,各市、县也可在省级信用平台上查询市场主体的信用情况,了解市场主体在浙江省其他地区的良好行为或不良行为。
2.2大力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用信息的使用和共享,离不开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信用的基础是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使信用信息在建筑市场内充分流通和共享,才能有效解决水利行业信用信息不传递的情况。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个人高度重视其信用,正是基于强大的信用信息平台。所以,各级政府应当引起重视,统一部署,加大投入,建设并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并逐步实现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平台对接,从而为解决信用问题提供可能。
2.3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一套完善的信用相关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健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这是一个长期过程[5]。就杭州市实际情况而言,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公示和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虽然相关部门已出台有关政策,但是实际操作性较差,各地也未严格遵照进行。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其次是要建立并完善奖惩机制,尤其是失信惩戒机制。在资质管理、工程招投标、执法检查等多方面,加大对失信主体的惩罚力度,逐步扭转失信违规成本小的现状。同时,通过信息平台,扩大失信的影响范围,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制约。如此,才能提高信用体系的威信,逐步建立水利建设诚信市场。总之,要形成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各级各部门联合制动的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