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能力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他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扳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亦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2.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的例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要学生理解两点:①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24×13,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2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得240,(也可堪称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3.思维训练是核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微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一般我在讲授计算课时,先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的能力,以保证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熟练后压缩思维过程,省略演算的某些中间环节,从而迅速得出结果,以提高计算速度和便于后继学习。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和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人教版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102与78的乘积是多少?(人教版第七册)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100+2)×78=7800+156=7956。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培养认真、刻苦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6.1 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题都要进行校对,做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6.2 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6.3 仔细计算、书写规范的习惯。要求学生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6.4 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6.5 相互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帮助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解。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7.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篇2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其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萌发创造的火花,感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9加4”时,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结果是“13”,但却说不出算理。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我先出示有10个格的盒子,盒子里面有9个乒乓球,盒子外面有4个乒乓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乒乓球,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盒10个。盒子外面的乒乓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4=13。同样,教学“9+7”、“9+8”、“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操作活动的特点,突破了难点,又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2、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法
计算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基础的计算教学工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而笔算的错误,大部分是由于“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以上基础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所以,为了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必须加强练习。在刚开始练习时,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方法。在算理明、思路清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练习的题量,加快练习的速度。
二、充分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学生的计算,一般来说,都是从口算开始。所谓的口算,实质就是心算。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口算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如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都是运用的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口算,才能顺利地学会笔算,如:计算35+47,笔算时,每位上的数相加,都用的是口算。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希望学生在短期内学会口算,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口算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口算的具体目标是:能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直要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现在,有的教师在低年级重视口算,而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口算,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低年级有低年级的口算要求,高年级有高年级的口算要求,口算不只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要把口算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形式多样,激发兴趣,坚持口算练习
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同时它也是估算、简算与笔算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要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使学生感到口算也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每天安排3至5分钟,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使学生看到算式就能较快地说出得数,将算式与得数直接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技巧,达到口算准确熟练。
如:教学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为了能让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我经常采用“视算与听算”两种形式的练习。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引发练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例如:练习10的组成时,老师打手势“4”,学生打手势“6”,表示4和6组成的;老师打手势“8”,学生打手势“2”……。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时,老师说“9+6”,学生答“15”;老师说“8+5”,学生答“13”等等,要求学生脱口而出。经常这样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篇3
数感,它同音乐的“乐感”、美术的“美感”一样,学数学就得有“数感”。在教学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2、强化口算。
我的具体做法是:
(1)每天利用3-5分钟时间训练口算。在教学中,我每天在课堂上利用3-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或视算或听算,或在作业中抄一、两道脱式计算题,每天批阅并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记忆一些常用数据和巧算方法。像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1-20的平方数等,都要求学生熟记,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同时,经常教学生一些巧算的方法,也可使其计算速度大大提高。如:一个数与“11”相乘,“两边一拉,中间一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一个数与5、25、125相乘,都可以运用巧算方法:
24×5=24÷2×10
324×25=324÷4×100
409×125=408×125+125
=408÷8×1000+125
还有一些除法试商法:差数试商法、同头无除商八九法(当被除数和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俗称“同头”,被除数的前几位比除数小,且除数与被除数次高位上的数的差不超过最高位时,可直接用八与九试商)、中数试商法、折半试商法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快算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
二、理解算理,提倡算法多样化
要使学生会算,必须要使其明确算理,这就要求教师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正确,因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次讲错以后就很难改掉。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有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备课,选择最优方案,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明确算理的基础上,要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有能力的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没有这种需求的学生只用一种即可。提倡算法多样化,也要注意方法的优化,对于学生想出的每一种正确方法都给予肯定,说服学生放弃自己的落后繁琐观点,去遵循优秀、简洁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特别要对中、高年级提出的每一种算法,可让其自己说明算理,以防止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作用。
三、重视估算,教给方法
1、近似估算法。在实际计算中,根据情况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以便口算为宜。估算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估算结果也不一定一样,因此,允许估算结果与准确值之间有一定范围的误差,正负误差均可。如:
783+945≈800+900=1700
3927÷35≈4000÷40=1000
2、联系实际估算法。如计算人数、租车数量、铺地买砖等,都必须是整数,且得采用“进一法”;用铁皮做铁盒,铁盒必须是整数,且得使用“去尾法”。
除了课堂上传授方法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在处理具体问题中提高。
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呈现方式生活化。《新课标》中指出: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要呈现给学生大量的现实背景,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36×4时,我以如下方式导入:一件上衣36元钱,买4件这样的上衣需要多少钱?这种赋计算式题予生活的方法,学生非常乐于接受。
2、日常生活数学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街购买衣物,大约需要带多少钱,需要估算;准备购买多少件物品,也需要统计和计算,所以,要教育学生留意身边数学。在随家长买菜时,要特别留心售货员是如何快速算出结果的。同时,也要用所学过的估算、巧算等方法帮着大人算一算,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五、养成教育不容忽视
1、规范书写。由于书写不规范而造成计算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由于把“5”连笔写,计算下一步时就误看成了“8”;把“7”潦草地写成了“1”,而造成计算结果错误。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并以身作则,当好榜样。
2、认真审题。这是快速、准确计算的关键。做每一道计算题,千万不要急于下手,首先要仔细观察,明确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后计算哪一步,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应用巧算的方法,做到心里有数,然后再认真计算,这就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给学生改成了审题不误计算功。
篇4
二、加强口算方法多样化练习,感受口算价值
口算是一种独特的计算形式。它具有速度快、方法多、形式活、省时、方便的特点。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有意义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既练习了口算,又感悟口算的意义。如在进行两位数加减与两位数加减法口算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栽花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汇报栽花情况。一组栽花26棵,二组栽花33棵。我让学生根据这两组数据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两个组一共栽花多少棵?2.一组比二组少栽花多少棵?3、两组比一组多栽花多少棵?……我组织学生对两个组一共栽花多少棵,进行口算练习。让学生想一想结果是多少,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把26看成20,把33看成30,20+30=50,
6+3=9,50+9=59。
生2:我把33分成30和3,把26分成20和6,30+20=50,
3+6=9,50+9=59。
生3:我把33分成30和3,30+26=56,56+3=59。
生4:我把26分成20和6,20+33=53,53+6=59。
生5:我把26看成27,27+33=60,60-1=59。
生6:我把33看成34,34+26=60,60-1=59。
生7:我把33看成40,40+26=66,66-7=59。
……
此次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多样化方法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思维水平。
口算能力的培养与思维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就能达到的,必须持之以恒,经常练习,才能娴熟。本学期在创设情境教学的同时,坚持进行上新课前2~3分钟的口算训练,主要采取视算和听算的方法进行。视算练习就是采用看着计数器、练习卡、口算表及游戏(如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就是教师读题,全班齐做,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平均做题率,使口算教学既加强了方法多样化练习感受其价值,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5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 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 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 “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 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 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 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 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 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 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 ,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 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 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 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 正确程度。
四、正确、合理、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没有计算能力,就谈不上学习数学。
纲要上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要做到正确,就要掌握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及基本的计算基础。要做到迅速,一是熟练,二是灵活。正确、合理、迅速、灵活是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全面要求。
例如:计算 6+6+6+4+6 ,学生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 1 ) 6+6+6+4+6 ( 2 ) 6+6+6+4+6
= 12+6+4+6 = 6 × 4+4
=18+4+6 =24+4
= 22+6= 28
=28
( 3 ) 6+6+6+4+6
= 6 × 5-2
= 30-2
=28
三种做法都达到了正确的目的,但从计算的过程可以明显看出,第二、三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快,反映学生注意观察题目的特点,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又如:计算 275 × 4
③ 275 × 4④ 275 × 4
=( 250+25 )× 4= ( 300 - 25 )× 4
= 1100= 1100
⑤ 275 × 4
=11 ×( 25 × 4 )
篇6
1.1利用歌谣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运算顺序法则,我编了一个歌谣:混合运算真有趣,运算顺序要牢记。同级运算按顺序,从左向右不忘记。加减乘除在一起,括号也来做游戏。两级运算要注意,一看二想三计算。小括号里是第一,先算括号不忘记。先乘除,再加减,运算准确我第一。
有了这个小歌谣帮忙,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准确率都提高了。
1.2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多种形式的口算练习,使学生感觉不单调,有新鲜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遗忘得也快。针对这一特点,我经常采用口算题对比练习。如: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减法和加法对比,乘法与加法对比,除法和乘法对比。又如卡片练习,即出示卡片,学生立即报得数,或师生对口令,使学生建立“算式——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有时在课中进行趣味性练习,如“送信”游戏、“找朋友”游戏等,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及计算速度,也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2学好算理打基础
算理是学生口算的基石。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低年级口算训练,要让小学生会说算理,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都属于基本口算。它直接影响四则计算,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清算理。例如在教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即算理的多样化,从中找到最好的计算方法。学生说口算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3改变态度重方法
有些学生做口算时,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如在计算中经常会看错运算符号,把加法当成减法,把乘法当成除法来计算;看错数字,把“56”看成“65”,把“16”看成“19”,或者没有按照运算顺序计算等。
分析学生口算差错的原因,主要为“粗心大意”。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利用“认真细致”这个工具,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3.1认真审题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是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感知失真,造成差错。所以要求在学生感知题目时要认真细致。
3.2认真做题.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是关键。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和步骤,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60÷(3×2)-18÷9×2,这道题中包含了四个小的口算。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算式的特点,首先看清楚有什么运算符号,其次想想运算的顺序是什么,然后再逐步计算。因为此题计算的顺序比较复杂,所以在计算的过程中,规定好每步计算结果写的位置。先计算的步骤在算式下面画上横线,把结果直接写在横线的下面。第二步的计算结果都写在圆圈的下面。这样,计算结果一目了然,并且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应该填入的符号,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己的检查。
3.3认真检查.检查是数学学习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学会了认真检查,那么他才会真正地迈向成功。低年级最基本的口算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当学生初步掌握后,往往比的是速度,看谁做题多、做题快,所以很少有学生能重视最后的检查。那么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检查的好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我在教学时,与学生共同探讨适合的方法。如:遮住答案重做法、互逆运算检查法等。其次要求学生把检查落到实处,让老师能看到检查的痕迹。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检查的好习惯。
4多种算法结合练
篇7
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学生既要算得正确迅速,又要注意方法的合理、灵活。要达到计算的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运算法则,即算理;二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加强思维训练;三要科学地进行巩固训练,形成能力;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这四点必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一、讲清法则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基础
法则属于基础知识,计算属于基本技能,对计算法则的理解是形成计算技能的基础。而要掌握计算法则,必须弄清算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运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通过实际事例,使学生初步建立有余数概念,然后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探索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首先,在计算时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计算这道除法题时,答案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找到怎么办?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他们会联系“括号里最大能填几”帮助试商,再到横式中口算验证。接着,教师设计了一组题,用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商和余数随之变化的练习,让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找到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先看除数和几相乘能小于被除数,又最接近被除数。这样从具体到抽象,重点解决思考方法,概括出了计算法则。
二、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法则,能按法则进行计算,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加强思维训练。以简单的口算为例,虽然学生可能在相同的时间内答出同样正确的得数,但细心的教师会通过详细了解,让他们说出口算过程。学生各自的思维程序是不同的,这里有的合理,有的不尽合理,教师应及时给予梳理、归纳、点拨,使之形成合理的思维程序。小学一年级3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是很简单的。如17+8,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说出得数。但有的学生计算方法却不合理。如有的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数出17之后,再数8个数。教师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征,因为17加3得20,所以把8变形为3+5,口算过程是17+3得20,20再加上5得25,这是凑十法。也可把17变形为10+7,7+8得15,10+15得25。这样的口算过程全部在大脑中进行,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形成合理的思维程序。
三、加强练习,形成技能
(1)课堂练习目的要明确,重点突出。课堂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要突出重点,要围绕重点展开练习,才能练在点子上,练出实效。数学课的特点是系统性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例如,讲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重点就是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至于把整数转化为它的倒数后再计算,那是旧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少练些。再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是要着重练习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环节,而不必总完整地计算出结果。这样的练习方向明确,节省时间,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2)课堂上讲和练要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边讲边练,讲和练有机结合。这样,学生会记得更牢固。例如,教师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是一个难点,颠倒相乘又是一个难点,而且除后的得数又越除越大。由于难点集中,就需要教师边讲边引导学生练习。讲完意义后,教师要让学生练习说出除法的含义。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就掌握了数学知识。
(3)课堂练习要因材施教。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对计算能力强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让学生连续口算,什么时候出现错误,什么时候停止,这种练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可给学生限定题数或题量,看谁用得时间短、计算准确,绝大部分同学能在两分钟内计算50道题。对于思维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应给这些学生适当的帮助,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计算速度提高上来。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通过数学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h。首先,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审题确定好运算顺序,明确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并及时检查。其次,培养认真验算的习惯。验算不仅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中的错误,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再次,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学生看到错误,要及时订正。尤其是教师下发的作业,学生要把错题重新做一遍,再交给教师批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必须从低年级抓起。相信只要广大教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篇8
首先,使学生明确统计计算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
1.审题:审题是通过读题进行,反复读题的过程就伴有审题的思维过程。审题,就是根据题给条件(包括数据)和要解题的问题建立已知与未知的联系。还要进一步联想所需要的概念、理论。将题目的内容和解题的准备知识统一起来,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明确解题的关键,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2. 分析和综合:在审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给条件和解题依据,通过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等手段发现解题途径,找出解题的关键步骤,寻求最佳方案。具体做法为:
(1)根据题的内容明确解题任务之后,围绕如何完成任务,给自己提出问题拓宽思路,寻找解题的方法和途径;
(2)复杂难解的题目,要细心分析、冷静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出多种解题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3. 解题:在理清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案的基础上,运用公式或列式求解。在数据处理上要注意数据与所求结果在单位上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要通过准确的额换算求得一致。还要注意在解题中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运算准确、一丝不苟,养成做完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还应指出的是,解题以后对解法要进行归纳总结,揭示题目中的内在联系与解题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解一题以后,会解许多题,举一反三,提高应变能力,能够对付错综复杂的题目。
其次,通过对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我们感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质量、能力均存在较大问题)、目标低(测验考试只求及格),与教材难度高(教学内容多、要求高)、课时紧诸方面的强烈反差,成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障碍。为此,我们试图从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实施课堂教学的策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改善学过的认知结构,从而转变学生学习质量过低的现实,为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提供可靠的实证。正如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背景知识的种类多,数量大,结构合理时,才更易于接受新知识或新技能。因此,我们认为,学科教学既是沿着由高到低,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基本方向进行,而更是一个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按上述理论实践,学生统计课课堂教学策略如下:
1.结合学生实际,改善教学方法
1.1 认真准备。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之中:①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动机、兴趣、心理素质,可以针对施教;②积极反思以前学生学习该新知识时所出现的错误和缺陷,寻找对策,防患于未然;③分析教材,确定新授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案。
1.2 拓宽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不满足于授人以“鱼”,而坚持授人以“渔”。①研究教法,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倡导学生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进行变通移植或组合;②改革教法,根据成人学员求知欲、理解力强的特点,教学内容要“纲举目张”,结合图表,以加深学员印象。例如:“抽样推断”这一章的内容中的“抽样法”是统计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大纲的要求,把各种知识点融入到整个分析过程的四个步骤中去。在讲清“抽样估计”的基本概念后,就引入了以下流程图,来展示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化了较少的时间,给学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起到少而精的效果。
1.3 强化反馈。一般地说,反馈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但有效的反馈,即对学生的各样信息及时加以肯定或否定,调节教与学的进度或难度,使教学过程更适合学生实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激活心理素质,形成较强的学习动力
篇9
二、阐明计算算理
算理就是计算的依据、道理,由数学概念、运算规律、运算性质等内容构成。它主要是教给学生“为什么这样算”。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在于理解。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阐明算理、讲解法则,让学生去理解掌握。首先,可从直观教学入手,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算理。教学中尤其要侧重对新旧知识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去理解、掌握数字与数位、数与形、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掌握算理和法则。
三、教授计算方法
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规律和方法,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它主要是教给学生“怎样计算”。科学的计算方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索、感悟计算方法,并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逐步概括出计算方法,从而避免对计算法则的死记硬背。我们尤其要提倡算法多样化,展示一些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算法,比如“凑十法”、“分解法”等等,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归纳、比较、选择,促进学生对算法的主动建构,从而优化计算方法。此外还应注意,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种算法,也不是生搬硬套算法,而是探索算法的过程,发展思维品质,寻求最优策略。在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探求灵活多样的算法,不仅要具备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还能优化计算方法,找到计算的捷径,从而为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勤做计算练习
篇10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我设计了和是9、8、7、6等的加法算式卡片,没有顺序地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把卡片贴在对应的和下面,同学们争先恐后要上成。通过练习,学生给每个算式找到了“家”,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很浓,愿意继续学。于是安排了一个作业——找规律。学生完成地可认真了。如:8+1、7+2、6+3、5+4、4+5、3+6、2+7、1+8,每个算式的第一个数字每次少一,而第二个加数每次又多一,好奇怪啊。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2 从生活实际引出计算教学,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如何理解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我选了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猪八戒摘桃子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西行途中,又饥又渴,唐僧命悟空和八戒找吃的,不一会儿,悟空找来9个桃子,八戒摘了8个桃子,他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小朋友你能帮唐僧师徒算一算吗?学生一听很高兴,都愿意帮着算。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桃子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即从八戒摘的中拿出一个放在悟空那儿,悟空手中的桃子就凑成十,加八戒手中剩下的7个就是17个;或者从悟空手中拿出两个放到八戒手中,八戒就能凑成十,加悟空剩下的7个就是17个。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增强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从实际出发选择练习形式,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在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以后,还必须通过及时的、充分的练习,逐步形成熟练的计算能力。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十分注意选择练习形式,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之外,还改进了过去教师出几张卡片选几个同学口答的练习形式,要求学生制作1~20的数字卡片,要学生在课余时间玩数字游戏,两人的数字合起来是多少?相减又是多少?在玩中学习,在娱乐中进步。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增加了数学知识。这种练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四边形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出图中的各种图形。因为他们对录像感兴趣,所以发言非常积极。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鼓励学生多问、多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4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一定要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并不是学生不会计算,也不是学生不懂算理,而是因为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这表现为:抄错数、看错符号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只有写对写好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其次,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解题,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里还要重视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以免出现因为看错题目而算错的现象。最后,要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只有会检查才能去检查。不管是哪种良好的计算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形式多样的练习和良好的习惯相结合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江南.论开放教育下的教师角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 严先元编著.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1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学,愉快的做,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计算的正确、速度快为目的。利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多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掌握计算的技巧。(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多媒体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算;同桌互相编题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通过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意志,唤起他们对计算的兴趣;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有意出现做题时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指出来,再看看自己出现的错误。既引起学生重视,又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的兴趣,使全体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逐步走向成功的基础,使人终身受益。学生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验算习惯。
1、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计算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是否正确。审题是计算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审题可以消除强信息中产生的思维干扰。例如:,计算29-6+4时,学生受“凑十”这一强信息的干扰,有好多学生算成29-(6+4)=19。看到题目就开始做,没有认真审题,更没有考虑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结果这么简单的一道题就算错了。因此,教学中必须坚强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
2、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计算错误。书写不规范同样是计算出现错误的常见原因之一,有时因为书写不规范分辨不清而误看,如,7和1;0和6;8和3。有时竖式不规范,数位没对齐,有时写写擦擦模糊不清等等,都能使计算结果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书写一定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写清楚。
3、验算习惯:检查和验算既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最佳措施,同时也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提高计算技能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逆运算关系。由于小学生意志薄弱,有时不能自觉地进行检查和验算。因此我在计算教学中随时注意教会并提醒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计算时要做到查看数字是否抄写对了;检查运算符号是否正确;在查看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最后看计算结果是否对和写正确。
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持之以恒的加强指导、训练。只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练习是小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1)突出重点练习。设计一些能体现算理和算法形成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如9+7=口的“凑十”计算过程,使学生既弄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因人施教,分层练习。对计算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对思维相对较慢的学生要求就低一些,对个别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做最基本的练习题,并及时加以指导、进行鼓励,使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一定能学会的自信心,真正调动学习计算的积极性。(3)反复练习。利用学生计算时出现的一些典型错例,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改正过来,并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这样可以为学生扫除计算过程中的障碍。(4)对比练习。把容易混淆的练习题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区分比较,提高学生鉴别能力和计算结果的正确率。
四、处理好笔算和口算的关系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都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口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安排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2)合理安排口算。义务教材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而一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则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要注意通过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4)教给学生口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要使学生口算能力提高,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方法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千万不要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实践证明,加强口算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水平,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2
二、计算能力培养的原则
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必须坚持以下六项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即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从思想上明确或逐步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计算的教和学,正确、迅速的计算对数学学习有什么重大意义,从而为培养学生正确计算态度,并树立优良的计算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可靠的思想基础。
2.方法性原则
即在整个计算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训练学生的计算方法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方法性原则,本质上是计算过程中,在计算之前的“想”的或称“思考”的能力。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形成计算体系的能力,实现对N=n1+n2+…+n10功能的突破,即达到N>n1+n2+…+n10,系统不是简单的排列,而是高级的组合。
4.程序性原则
对计算能力的培养,也须遵循客观性的程序性原则。程序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高层次的排列。没有经过思维的、充分周密思索的高层次的排列,学生的计算水平将永远不会真正的提高。
5.科学性原则
因为数学本身就属于自然科学体系,而计算又是数学的中心,因而,计算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从想到算到果,都必须是严肃的、科学的,来不得半点的虚伪。科学不是吹出来的,是算出来的。
三、计算能力的分类及其培养方法
(一)分类
按照计算能力的复杂程度及其特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即:(1)基本计算能力;(2)复合运算能力;(3)简便计算能力;(4)特殊计算能力;(5)计算习惯能力;(6)应用计算能力
(二)培养方法
1.基本计算能力培养方法
基本计算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应该放在整数的加、减、乘、除上,因为整数计算是小数、分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整数的加、减、乘、除一步计算中,应该侧重于两位数的加、减、乘、除方面。因为单项的两步计算是单项的多步计算的基础;在两步的加、减、乘、除计算中,其侧重点又应放在百以内数的加、减、乘、除计算中,特别是百以内数的四则运算、口算,必须达到高度熟练、脱口而出的程度。整数如果训练有素,小数部分就能进一步巩固,分数部分自然达到纯熟,如果基础不实,到了上两层恐怕要出大毛病。因此,必须狠抓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这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方向。
2.复合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
复合计算是指同级的或异级的二步或二步以上的混合运算,由于复合计算是一步计算为基础,复合计算的基础就是一步计算,因此,培养学生复合计算能力的着重点应该是对运算顺序的熟练掌握上,复合计算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影响全局问题的运算顺序上,当然,这样看问题并不排除对各个单项局部的认真计算上。全局与局部是对立的统一,运算顺序与各一步计算的准确性也是对立的统一,之所以强调运算顺序,是因为它是关键,是头一位重要的东西。
3.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是让学生从思想上首先明确简便计算是一种有根据的破序计算,破序计算是对按顺序规则计算的否定,目的是为了使计算迅速、简便;二是让学生自始至终明确简算是数学计算的总原则、总前提,头脑中始终有这根弦,这是计算的需要;三是在简便运算中,必须注意坚持择优法,不仅是做到能简便的必须运用简便法计算;还力求做到能采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的,绝不采用一般的其它简便方法计算。上述三项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极其重要。
4.特殊计算能力培养方法
这里所谈“特殊计算能力”是指课本以内的、一些常用的、必要简便算法的扩延或补充。这种补充或延伸不仅可以激发童心、童趣,而且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非常有利于计算能力的培养。我们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加强对学生特殊计算方法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这需要学生自己去发挥自身的智慧,自己去调动自身的主动性,自己去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这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正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5.计算习惯能力培养方法
俗话说,习惯的力量是无敌的――这里所言的习惯力量是指优良的习惯力量。当然也包括优良的计算的习惯力量。优良的计算习惯能力含以下几个要素: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极端负责,计算前认真思考,计算中步步精心,计算后严格审检,他们懂的:计算是科学,科学就是真实,不得有丝毫的马虎,更不能掺杂任何的虚假,一旦学生具备了这种精神,将会产生巨大的趋动力,这正是我国四个现代化事业所必备的公民基本素质。
6.应用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是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活,做些调查统计,了解一些社会商品价格等;二是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多进行一些计算,或者说多进行一些课本以外活生生的计算,让孩子们买买粮、买买菜等,促使他们去计算,这样计算出来的东西往往比书本土的习题作用更大、意义更深。
篇13
二、生成算法
算法即计算的方法,主要指计算的法则,使复杂的思维过程得到简化,添加了人为规定的程序化的操作步骤,使计算更方便、准确。算理是客观存在的,算法则是人为规定的操作方法。算理保证了计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算法为计算提供快捷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如:计算455+24时,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演算:455是由4个百、5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24是由2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所以先把5个一与4个一相加得9个一,再把5个十与2个十相加得7个十,最后把4个百、7个十和9个一合并得479,这就是算理;当学生进行一定量练习以后,发现计算的规律: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百位数与百位数相加,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把几个得数合并,这就是学生感悟算理的过程;最后优化计算过程,为计算方便,一般写成竖式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普遍的计算法则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这就是算法。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算理的体验、感悟中生成算法。
三、形成技能
计算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运算技能,而运算技能的形成,则需要学生把计算法则外显为学生的解题技巧,使计算法则更具具体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如:三年级下册在,《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238÷6时,学生在探究中,可以通过摆一摆来直观演示、理解算理,也可以尝试笔算,用估算的方法进一步体验、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在计算时,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在判断、推理中进一步理解法则,巩固法则。最终,熟练运用计算法则,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且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技能,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巧”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2页,《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
教学过程:
1.创设生活情境。
师:小明一共有312张照片,每页可插4张。
师:同学们,根据上面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要插多少页?
师:哪位同学能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并列式。
生:一共有312张照片,每页可插4张。要插多少页?
生:312÷4
师:为什么用除法来算?
生:312里面有多少个4就有多少页。
2.估算。
师:估算一下,312张照片大约能插多少页?独立估算后再同桌交流。
生1:320÷4≈80(页)312≈320,大约可以插80页。
生2:300÷4≈75(页)312≈300,大约可以插75页。
生3:把312看成300,少插了12张,12张可以插3页,所以75+3=78(页),正好可以插78页。
师:很好!大家动笔算一算。
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3.生成算法。
师:和全班同学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师:先用4去除几?
生:先用4去除百位上的3。
师:这里与以前所学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
师:3个百除以4,不够商1个百,该怎么办?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要将百位上的3与十位上的1合并,看成31个十来计算。
师:商的最高位写在哪里?为什么?
生:因为31个十除以4,商表示的是7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
四、再次交流笔算过程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在学生汇报笔算过程的同时,教师板书坚式。
五、小结算法
师: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
生:可以把前两位数合起来算。
六、巩固算法
三年级5个班共吃了110个苹果,每个班大约吃了多少个?实际吃了多少个?
师:先估算。
生:把110看成100,100÷5≈20(个)
师:实际是多少个?
生:110÷5=22(个)
师:两个结果的比较,你有什么想法?
生1:由于把110估成100,少估了10个,所以估算结果要比实际小。
生2:两个结果比较接近。……
七、小结
师:算一下159÷3和606÷6。
师: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商的位数会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商有没有可能是一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