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篇1

一、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目前,在教育部的引导下,部分高校已形成了正规的课堂式的创业教育模式。

1.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找到适合本校的模式来推进创业教育?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定位应注重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注重两者的相互结合。创业教育课程应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宗旨,内容不仅要包括创业学的基本理论,还应包含管理方面、融资等方面的内容,比如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等课程,开阔大学生视野、提高创业技能。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还应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去,通过渗透式的教学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促使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进行自主创业。

2. 通过创业案例分析,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入现实创业案例,丰富课程教育内容,增强说服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别举出成功创业与失败创业的案例,“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大学生们思考与分析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并学会正确面对;通过案例分析,从别人的创业故事中不断地自省、吸取他人成功经验为自已所用,既增长了知识和阅历,也丰富了社会经验,提高了创业技能;通过案例教学,大学生既能体验鲜活而精彩的创业案例,又能聆听教师对创业难点的解析,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

3. 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首先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他们不但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这类“双师型”人才相对紧缺,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增加投入,对现有的创业教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全国、全省的创业课程经验交流会,吸取教学经验,激发教学灵感、启发教学思路,把好想法渗透和贯彻到创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

同时,高校还可从经济管理学院抽调部分教师担任创业课程教师,并从社会上聘请一些知名企业家、有创业经验的校友组建“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定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堂”、“企业家与大学生零距离沟通”等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大学生分享创业经验;通过现身说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分析有关创业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步骤,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创业实践形式多样化

高校应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让创新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注重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提升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1.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一方面,高校可在校园里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比如举办“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商业计划竞赛”、“学生创业俱乐部”以及“创业交流营”等活动,营造有创业文化氛围的校园大环境,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提升自身的创业主动性与创造力;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知名企业参观考察,使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流程,提升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实践水平。

2.全面建设创业基地。近年来,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少实践环节。为克服这一缺点,高校可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组织设计创业实践教学活动。目前,有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

依托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等,不仅能提升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能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激情;在创业教育基地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还能进一步完善创业知识结构,检测自我能力,重新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地域经济特点、各行业发展特点,避免了大学生创业的盲目性。因此,建立创业教育基地是一举多得的实践探索,高校应加大投入,支持这种教学实践方式。

3.成立创业孵化基地。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不仅为在校创业的学子提供了经营场地、通讯网络以及办公设施等支撑,而且还为创业学子们提供了“一对一”的创业政策指导、企业经营分析、相关法律咨询、项目融资等全方位、高质量的创业指导服务,有效降低了大学生创业风险和成本。此外,还可接纳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实训,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尹立辉.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10(35).

[2] 袁旭东.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篇2

一、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缘由

1.我国就业市场不够稳定,传统职业就业机会减少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倡优化结构,使得一些产业、一些地区选择了资本密集型即以资本投入替代劳动投入的增长经济的道路,社会产业结构产生了变更,传统产业萎缩,导致传统产业就业机会减少,目前,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曾经是吸纳就业重要领域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在下降,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纳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支撑。根据国际有关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创办“民营性质”的小企业,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

2.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从世界性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小企业同样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1)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2)新产品的发明。以美国为例,美国无论是高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软件)还是一般的民用产品(如食物),其新品种中的三分之二,均由个企业发明。(3)提交税金。由于小企业能够提供许多大企业所不能提供的服务,而且有很多创造发明,因而,小企业的销售量很大,能够为国家提交大量的税金。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将成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大举措。

3.我国创业环境处于国际一般水平

在创业环境九个方面的国际综合评分中,我国处于一般水平,但对大学生创业而言,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与国际比较,则是比较一致的,既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场比较开放、鼓励研究开发转移等多项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且可以肯定,在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我国毕业生创业的比例尚不足1%,与国外相比差距非常悬殊。因此,创业教育必将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措施

1.鼓励学生树立创业观念和责任意识

首先应对学生开展创业观念教育,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目前,很多人认为就业是自己需要雇主,自己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其次,应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和良好的心态,创业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闲着没事,创业不能一步登天,可先从简单创业做起,从小做起,逐步发展为职业创业、规模创业;第三,应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社会社会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就贸然决定创业,结果遇到失败,有些同学不负责任,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结果两败俱伤。

2.通过开设必修的基础性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创业涉及许多知识,如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法律、税收等知识,不能仅凭匹夫之勇和心血来潮办事。创业教育课程应包括创业观念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开设必修的基础性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应侧重于创业观念和创业素质的教育。创业和就业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表现出做事主体两种不同的素质。传统教育主要是就业型的,在教学特点上是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创业型教育则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能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掌握的学习技能为工具,去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创业素质教育应侧重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在顺境中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知晓创业艰辛,把握创业机遇,才能成为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人,才能承受日后更大的社会压力和挑战。

3.通过专题性和实践性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能力的训练

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前提,主要体现为职业岗位必备的从业能力、社会知识及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接受理解新技术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它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为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联想迁移和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主要体现为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学校可通过组织有关创业知识的系列专题培训讲座、开展创业案例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模拟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4.为学生创造模拟锻炼的机会,体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

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十分重要,通过这种体验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譬如,可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体验创业生活,将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还可以适当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的资料,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通过竞赛提供的指导及进一步的系统培训、学习和交流,可使学生全面地接受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比赛,可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还可以结识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增强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5.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社会创业资源进行创业指导

学校应积极建设创业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基地、社会实习基地和注册培训基地、创办创业园等,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科技型公司,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指导学生根据院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两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创业的领域,创业项目的选择主要应与专业有关,以现有资源为主,以智力不主。在课堂上,我们应帮助学生发现家乡及学校所在地的创业优势,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信息、选择创业方向,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同时,政府可通过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2007年以后,“创业”将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中一个新的关键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也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然而,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和形势来看,目前仍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因此,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转换教育机制,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和针对部分有志创业学生的专项创业能力训练,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5(09)

[2]韦进: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4(04)

[3]吴金秋: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4]纪文元:对在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篇3

一、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在大学教育阶段,女大学生虽然与男学生享受着平等的教育学习机会,但由于先天的生理、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却面临着就业、发展机会等的不平等。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03年开始,就有30%的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生。要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减少就业风险,不但需要女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创业素养。

现实情况是:一是女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低于男大学生。传统女性角色被定位是贤妻良母、贤内助,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也严重影响了其女性潜能和效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她们创业意识较低。

二是女大学生创业领域偏好于传统服务业。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特点,女性从事第一产业创业的较少,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创业的较多,尤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也和女性自身的性别特征相关。

三是女大学生创业基础中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家庭在经济方面能对其以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资助能力十分有限。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基本没有,虽然一些城市有针对女性的创业贷款,如天津市,但贷款数额较小,而且还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贷款。因此,从经济基础看,女大学生很难获得创业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

四是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缺乏。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特别对女大学生来说异常艰难,除了大学生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女大学生社会经验严重缺乏,没有资金源、客户群,更没有管理经验,社会经验和人事交际圈基本上还处于空白,且运用民间借贷及政策性贷款融资等渠道的优势又明显弱于男性,几乎没有任何创业培训,也缺少切实有效的促进创业的政策引导,要把理想主义的创业精神转换为实际创业是非常困难的。社会大环境的不足,使得女大学生创业成为当前就业“热”中的“冷”选择,少数人的成功和多数人的失败表明,女大学生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同男大学生相比,由于受社会历史文化、自身生理特征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挑战。而目前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势必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二、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创业教育是一种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修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情感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形式。我国自1997年清华大学主办“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以来,不少高校开始开设创业类课程和培训。但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大部分高校不仅缺乏对创业人才培养理论的系统认识和把握;还缺乏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师资;在创业类的课程设置和项目立项方面,与其他国家、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通识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在操作层面上的缺陷。在创业经济时代的今天,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国外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根据美国高校18份创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其中涵盖了116个不一样的主题,其中有六大主题较常见提起:战略与竞争分析、成长管理、发现和产生创业想法、风险管理、财务和创造力。长期以来,尽管大量研究者在创业研究,创业行为等方面取得成果,但理论精确性不够,这是造成创业课程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对此,学术界一方面在创业教育方面开设了创业实践和创业理论课程,但创业实践课程居多,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也越来越系列化,如:企业家精神、小企业管理、企业咨询、创业计划与写作、风险投资、家族企业、机会管理、创造性思考、特许经营开发、创新评估、技术转移等课程。

四、 构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高等学校女性创业教育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可分为学科课程、通识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了更明晰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高等学校女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女性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为核心,通过创业通识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为手段反辅专业课程。

(一)女性创业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

女性创业通识课程设计得越科学越规范,它实施的效果就会越好。精心构建一个科学的女性创业通识课程体系,显然是保证创业课程顺利实施的良好策略。以设置专题的形式开展女性创业通识课,专题内容涉及《女性成为创业者》、《女性创业的动机与投入》、《女性与人力资本》、《财务知识与商业头脑》、《女性创建管理团队》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方式相结合,理论采用专题的形式开展,实践环节采用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对于实践环节给予学生创新学分计算。

(二) 女性创业实践课程的构建

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了完善女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女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女性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两类。

1.模拟创业实验

模拟创业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虚拟的创业教育训练系统或虚拟的创业公司,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创业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即从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资金的筹集、创业团队组建、创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都由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

2.创业实践

篇4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目前的就业意识已经有了明显变化,但是被动就业的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技能和精神的培养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强化大学生的主动创业意识对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开展创业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创业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创业动机、创业意向或创业愿望。创业意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将会不断下降,就业缺口也会不断扩大。在现阶段,我国的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等方面。支持自主创业,并强调通过创业教育的方式来改变传统就业观念,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种理念开始成为教育的重点。所以,学校和社会应从各方面和各环节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为其将来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大学生创业活动现状分析

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先导,它构成创业者的创业动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动的必要准备。因此,每一个希望创业的人都必须首先强化创业意识。就目前大学生个体而言,创业普遍表现为初出茅庐的一种“冲动”,不够成熟,所以往往得不到持续性的发展。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内外部因素:

1.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现行的创业教育大多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并且大部分高校没有系统地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其教学效果和可实施性可想而知,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寥寥无几。而大学生更需要的是自身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等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得到提高。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大学生普遍感到创业启动困难。

2.缺乏社会人脉资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自己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他人以及社会的帮助。由于大学生绝大多数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校园内,与外界接触不多,因而严重缺乏创业需要的人脉关系以及社会资源,在创业过程中时常会因此而四处碰壁,导致创业难以继续。

3.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目前,我国单个家庭经济收入并不高,尤其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还在为衣食温饱担忧,依靠家庭筹集创业资金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也很难通过金融机构或风险投资人来进行融资。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也缺乏必要的可行性政策支持,因而使许多创业计划成为泡影。

(二)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尖锐。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创业教育的主题。知识经济时代更意味着社会亟须大量懂得现代化科技以及创新能力强的创业型人才来担负发展社会经济的重任。随着当前社会劳动就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许多公司企业力求生存与发展不断裁员并增设许多新的技术职业岗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更新,而大学生学习的大多都是理论知识,跟不上随时代变革的就业岗位的要求,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尤其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从专业知识深度角度还是从社会经验角度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所以,除了大学生自己在校期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外,高校还要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着手来促进创业型就业。创业型就业方式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抓好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从人们传统的就业观念来看,绝大多数人仍然抛不开大学生毕业要找“铁饭碗”的传统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最主要的还是要增强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其思想上是否选择要创业,行动中有没有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创业,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创业意识的着力点。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中很少有积极主动自主创业的意识,他们认为创业是基于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得已才做出的选择。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被动就业意识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普遍存在,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创业意识的发展。

自主创业并不是迫不得已的就业选择,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萌生的一种新型就业方式,对社会与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创业意识的培育和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追逐”的目标,而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最根本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国家构建创新体系对高校的根本要求,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实现途径

(一)探索外部就业市场

高校可以结合本身专业特色,通过实训的运作模式提高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使用率。通过专业教育与实地考察,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现在的就业市场,根据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提高其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进一步激发其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增强其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摒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让有心创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

(二)调动内在创业需求

高校可以和实体企业联合创办模拟公司,旨在为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的创业热情。模拟公司旨在解决目前在校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以实体企业的存在为前提,推出真实经营的模拟形式,让在校大学生参与各项实践工作,为就业创业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

(三)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意识

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创业实践基地主要以高校自身应该而且能够提供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主,主要有如大学科技园和城市科技园区等。目前仅有部分一流的高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情况比较好,而地方及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仍然不尽如人意。实践环节,既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检验创业教育效果的必要过程。在开展创业意识培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当以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过程,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实践,在主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构建合理的创业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就目前流行的创业教育课程来看,普遍的特点是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程难以体现专业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因此,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必须对原有的课程结构和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注意课内和课外相贯通、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实践等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原则。此外,由于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所以这就需要有一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创业指导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业指导。

(五)观摩成功企业与成功人士,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想

诚然,创业的道路是艰辛的,其原因主要是难以发现和把握商机以及资金和自身能力不足等。但是没有人是完全不可以自主创业的,只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因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走自主创业之路,把找工作寄托在父母及亲友身上。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高校工作的当务之急。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可以通过参观成功企业的运营模式、举办自主创业成功人士的专题报告、组织校内创业实践竞赛等多种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传承创业技能,提升创业信心。

四、结语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活动的根本内在驱动力,它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正是创业意识激励着其以某种方式进行活动,向自己树立的目标前进,并力图达到和实现它。目前,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下,没有谁能发给你“铁饭碗”,大学生除了自主择业外,还要有自主创业的观念。自主创业不是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职业的发展,而是依靠自己的学识、智慧与创造来实现自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创业意识的培育作为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性需要。对高校来说,创业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教育教学、学科研究、师资队伍、学生工作、保障机制等等多方面协同作战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对其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良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高校切实担当和履行好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4(3).

[2]谢相勋.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格――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要使命[J].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3]雷卫平.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本思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篇5

1.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能够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成为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能够给平时“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对开阔视野和实现自身价值都十分有益。

2.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是缓解不断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大学生创业可以提供新的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与和谐作出贡献。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也呈逐年增多之势,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的劳动者将源源不断地涌人劳动和人才市场。创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对挑战的十分重要的途径,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3.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正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的工业化、知识化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鼓励科技创新的氛围,充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工业化、知识化的协调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在创业中自身存在的问题。(1)知识限制;(2)经验限制;(3)资金问题。

2.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1)大学的创业教育欠缺,创业教育观念落后;(2)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3)创业教育还未全面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权威的教材体系;(4)创业活动留于形式。

3.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欠缺。目前,给予自主创业的高校大学生的扶持,主要在于简化审批手续,免费提供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和减免征虽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使得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三、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

首先大学生要多作调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要加强创业内外环境分析,做好市场调研。其次大学生要通过各种方式补充创业缺乏的经验。(1)应积极参加高校创业教育培训,经过系统的创业培训增加管理能力;(2)大学生创业心态要解决,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仅要有“风险意识”能够承担风险和失败,还要有责任感对公司、员工、投资者负责。最后大学生要有效利用资金。创业不仅是实现理想的过程,更是使投资人的投资保值增值的过程。

1.加强学校的创业教育。首先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创业基础、务实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理性自主创业。其次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或组织创业实践,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方面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主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亦可帮助把大赛中比较优秀的计划付诸实际。最后针对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开业跟踪扶持。高校通过过程辅导将会与政府、社会扶持等形成一条龙服务,有利于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2.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首先要尽量减少限制性条件。对大学生创业不能纯粹从解决就业的角度看,应该从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岗位的方面去认识。其次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大学生的最大实际就是“一有三无”,即有知识、无资金、无关系、无经验。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创业目标。政策就是导向,有什么样的政策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创业目标。创业政策要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创业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在目前中国失业状况严峻的条件下,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是适应时展要求的一项举措。大学生自身缺陷的弥补,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全都将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最终必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自主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曾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然而,真要自主创业谈何容易,更何况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本文就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难及难创业”的现状分析,拟提出构筑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与建议。

1大学生创业意义深远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8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500万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及我国社会及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等原因,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近几年面对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方式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走入社会的时候选择了自主创业之路,大学生创业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深刻理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国家审时度势了《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相关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同时自主创业作为一种积极的就业形式,不但可以为自己创造收入,还能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选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手段之一。据了解,宁波的大学生创业比例从2006年的0.8%提高到1.9%创业大学生累计3000多人,带动就业1万多人。

此外,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创业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作基础,更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从高校发展角度来看,在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之下,通过创业思想的教育、创业氛围的营造、创业技能的培养,从而使教育资源实现了“校内——校外”的有效整合,教育方法实现了“课堂宣教——社会实践”的不断融合,这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从大学生个体角度,创业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手段,完整的创业过程,对学生人格、品质、能力的完善有很好的帮助,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建设的最好结合,极大地实现了个体价值,培养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

2影响大学生创业原因分析

2.1创业项目制约创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直在学校读书的大学生,突然来当老板办企业,往往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合适的创业项目。大学生普遍缺少社会阅历和经验,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同时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独立研制专利产品的能力不足,导致大学生在准备创业时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空有一腔创业激情却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2.2资金不足阻碍创业 资金的缺乏也是制约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和经济来源,尤其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筹集更为困难。虽然党和国家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申请程序复杂、申请周期较长、担保困难等问题,导致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小额担保贷款申请的积极性不高。据《宁波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2010年度报告》,2009届宁波市自主创业毕业生认为影响自主创业的缺少资金的占26.1%。目前宁波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为政府科研、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仅占到0.9%。

2.3.经验缺乏影响创业 社会经验的不足是目前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瓶颈,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知识面,然而刚走出校园,不能很好的了解市场规律和法则,同时又欠缺实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各种理财能力,在真正处理事务的时候就显得手忙脚乱,一些高校把创业教育局限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内容,多数高校创业教育主讲师资主要来自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这些师资大多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经验学习途径,创业经验不足,往往导致在创业的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问题,最终创业失败。

2.4传统思想桎梏创业 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就业观念依然影响,很多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职业,然后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发展进步,而不是从思想、行动和资金等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自主创业,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不足,在是否准备创业问题上拿不定主意,思想上左右摇摆,最终真正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数量很低。据前程无忧网调查,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到1%,其中创业成功不到10%,大大低于欧美等国 。

3构筑大学生创业的长效机制

3.1帮助甄选创业项目 从全国、各省到各高校,每年都有多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创业计划大赛,在这些大赛中不断有一些优秀的创业计划作品产生,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作品都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没有真正转化为实际创业成果。政府和高校在充分利用好各类创业计划大赛成果,组织人员对有关项目开展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筛选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项目,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对项目的设计、运作、市场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积极将大赛成果转化为创业实际。此外,政府和高校可就大学生创业项目开发工作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发一些适合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产品资源,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项目选择难题。

3.2保障有效政策支持 优良的创业环境不是几个文件能即时营造的,目前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或者落实,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改善创业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降低或取消创业企业门槛,给予创业者提供场地的方便,探索总结有利用大学生创业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政策。具体可以包括:各地可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类型的创业孵化器,将创业者凝聚起来,为创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各类松散的和紧密的联合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使创业企业的成本最小化,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如宁波鄞州区团委开设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园新大楼,专门开设2000平方米的创业场地作为“创业见习”和“拎包创业”场地。在给创业见习青年提供免费创业场地的同时还为其配备电脑、办公桌椅等创业办公用品,让创业青年只要“拎包”就能创业。

3.3提高创业综合素质 合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高校应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师资力量,这就要求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高校可以从校外各领域聘请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担任“创业导师”。此外,在创业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等具体情况,申报和设立各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如营销师、购销员等,以学生创业需要为切入点,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3.4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

“创业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只有到在良好的环境及政策扶持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才能披上有力的翅膀,达到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刘洋.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篇7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创业思想的启蒙老师

创业思想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动机等,大学生是否具有系统的创业思想,是影响其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启蒙老师的作用,辅导员的启蒙和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系统的创业思想。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辅导员利用公开或者非公开场合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思想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创业有正确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带领大学生参与社会创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2.创业教育的指导者

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辅导员的正确指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我国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都集中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而没有将创业教育始终渗透到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所以效果并不理想。辅导员应当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充当创业教育的指导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创业教育,并且制订系统的创业教育活动计划,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辅导员工作计划,实施持续性的创业教育指导。

3.创业能力的锻造者

创业能力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人脉等要素体现出来,辅导员在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学生形成扎实的创业知识基本功,并且可以将其应用于创业实践活动中;通过校内的创业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获得不同角色体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通过进入实习单位和参与市场调研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创业技能,如企业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等策略,有利于积累人脉网络,从各个不同领域获得创业指导和帮助。

4.创业活动的组织者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对学生的创业思维和行为进行必要引导和指导,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并且养成善于总结和分析的习惯,勇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创业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素质教育,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没有在高校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所以,辅导员要从新生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帮助,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创业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

2.强化学生创业技能

大学生创业的过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创业的过程涉及很多相关领域的内容,如法律、经济及保险等,所以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创业知识的学习与其他相关体系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创业理论基础,才能为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3.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培养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因此辅导员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积极对待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问题。同时,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也是他们个人品质彰显的过程,所以辅导员要在创业教育中渗透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四、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通过聘请企业家开展讲座的方式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

辅导员通过开展讲座、会议等方式聘请成功人士进行创业主题讲座,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最直接的形式。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可以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激发起到榜样作用,而且他们艰辛的创业历程和成功的创业经验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更直接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是看到成功的创业案例,激发自己的创业意识,从而不断克服困难,赢得胜利。除了成功人士,也需要聘请校内的院士、专家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介绍他们关于创业教育的学术观点,可以为辅导员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科学指导,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2.积极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

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可以让学生体会从创业思想的养成,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整个创业过程,使大学生对创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赛事的过程中,需要大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与销售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工作,而这与真实的创业过程完全吻合,所以参加创业设计大赛的大学生,往往拥有更系统的创业思想,在创业实践的道路上有更坚定的信念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3.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的创业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所以开展大学生创业社团活动,将创业教育渗透其中,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大学生社团通常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和管理,而辅导员可以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为大学生社团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如组织大学生社团与企业工会之间的联谊活动,互相之间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交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应当进行合理安排,初入大学的学生,通常着重强化其创业意识和创业思想的培养,而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则要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层次。

4.丰富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

篇8

地级职院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提升创业教育质量,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我们对云浮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试图探索激励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相关对策,从而提升创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一、调查的实施与资料收集过程

(一)样本的选择

考虑到大一的学生有很多专业课程没有学习,所以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管理类专业大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问卷回收率达98%。问卷分布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40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19份、行政管理专业20份、旅游管理19份、物流管理19份,其中男生60人,女生80人。女生比男生人数多,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女生总数比男生多。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创业意识、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打算、企业运营和市场的知识及技能、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等方面的调查。涉及的子问题达43个,调查内容非常全面,为了便于分析,整个问卷主要以为封闭式问题为主。

(三)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于2014年5月初到6月15日展开,之所以选择此段时间进行调查,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大二学生学习了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相关课程,二是学生已开展过市场调查的实训。调查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具体操作是每个课题组成员负责一个或者两个专业的调查,调查前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然后分发问卷,并对问卷中不易理解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对问卷的填写规范进行了辅导。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创业原因分析

1. 创业构想的产生

学生创业的想法来源丰富,有65%的创业想法来自家庭影响和朋友影响,7%的想法来自于传媒影响,28%的创业想法来源于其它因素,包括教师的影响、亲戚的影响以及早年发家致富思想的影响等等。可见,家庭和朋友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其他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以上情况与河北大学生创业情况不同,河北大学生的创业想法主要来自于公众媒体,有60%来自于报刊、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有19%来自于父母或亲戚,有13%来自于同学和朋友,有8%来自于教师[1]。

2. 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动因

在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动因中,有82%的渴望有自己的实业,有81%表示如果有机会就创业,有52%愿意放弃眼前利益而换取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有61%的希望把学到的创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有

[收稿日期] 2014-06-24;[修回日期] 2014-06-25

[基金项目] 云浮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3云社研[29号])

[作者简介] 张权(1971-),男,广东罗定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管理;刘禄琼(1984-),女,贵州兴仁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和图书管理.

35%的同学创业是为了赚钱,30%的人创业是为了积累经验;有3%的同学不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所以不想创业,有2%的同学表示即使有机会也不想创业。可见,多数大学生是想创业的,而且创业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但是总的来看,多数学生创业的原因主要是想实现自己的梦想。

3. 创业内在动因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因比较复杂,这不同于外在动因,经过调查,81%的学生有在创业中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强烈愿望;有64%的学生认为他们愿意从创业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有57%的学生希望在创业过程中进行创新活动;有7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创业中能够争取别人的支持并妥善解决创业中的各种管理问题;有4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取得成功。可见,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相当强烈,渴望在创业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创业过程中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创业意向

在创业打算方面有86%的学生考虑过创业,已经创业的学生有3%,有15%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创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有创业意向。关于创业领域的选择,有9.6%的学生准备在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有52.4%计划在零售业创业,有22%打算在旅游行业创业,18.5%打算在金融服务业创业。可见,大多数学生均愿意选择在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少数学生打算在高科技行业创业。关于创业的形式,有41%的学生打算选择合伙创业,43%准备自主创业,有10%准备加盟连锁店,6%的打算选择家庭创业。在创业地域选择中,60%的学生选择在中等城市,15%选择在大城市,15%选择在农村,10%选择在小城镇创业。通过回访部分被调查的学生,多数学生认为在中等城市创业有很多优越性,比大城市成本低,比小城市条件好,并有较多的商业机会,购房压力不会太大。大部分学生不愿去小城镇和农村创业,因为农村创业机会少、资源条件差、市场潜力小、创业领域狭窄,只有来自农村的学生愿意在农村创业,他们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

(三)对创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关于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差别比较大,在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方面,有27%的学生理解比较深刻,48%有一定理解,25%不太理解。对公司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方面,有38%的学生有深刻理解,41%有一定了解,21%不太了解。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法知识的理解方面,有17%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9%比较了解,38%有一定理解,5%基本不了解。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只有11%的学生理解深刻,41%比较理解,41%有一定理解,其他学生基本不理解公共关系。在公司战略选择与制定技能的理解方面,有9%的学生理解深刻,35%比较了解,47%有一定理解,9%基本不理解。对公司生产运作方面,有6%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4%比较理解,48%有一定理解,12%基本不理解。对质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有13%的学生理解深刻,31%比较理解,43%有一定理解,13%基本不了解。在市场调查与营销知识与技能方面,16%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9%比较理解,39%有一定了解,6%基本不理解。在风险防范与控制知识方面,3%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3%比较理解,50%比较了解,14%基本不了解。

(四)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数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创业管理类课程,包括创业管理和创业策划实训课程,课题组就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做了调查。通过调查,在创业策划实训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统筹能力、洞察力、市场调查能力、战略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公司运营管理、财务预算和投资及融资的能力、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2]。

1. 市场调查能力的培养

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的调查发现,2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有利于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38%认为该课程有利于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36%认为该课程对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只有6%认为该课程对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不是很大(见表1)。因此,共有58%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市场调查能力相当有帮助。

2. 战略分析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有14.5%的学生认为完全掌握了战略制定的方法和技能并认为能提高战略规划能力,39.7%认为该课程能够较好地提高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有38.2%认为该课程对提高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有一定帮助,只有7.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帮助不大(见表1)。因此,共有54.2%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战略分析能力相当有帮助。

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有14.7%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非常有利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36.4%认为该课程较有利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41%认为对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只有6.2%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不大。在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有29.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利于自己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42.5%认为比较有利,24.2%认为有一定的帮助,认为没有多大帮助和纯粹没有帮助的学生分别占3.3%和0.8%(见表1)。因此,共有51.1%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相当有帮助,共有71.6%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相当有帮助。

4. 融资和投资能力培养

调查显示,有10%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非常有帮助,有35.4%认为有较大帮助,43.8%认为有一定帮助,10%认为帮助不大,只有0.8%的认为没有任何帮助(见表1)。因此,共有45.4%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相当有帮助。

表1 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的评价

程度

项目 很赞

(%) 比较

赞成

(%) 一般

(%) 不太

赞成

(%) 很不

赞成

(%)

1. 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14.7 36.4 41 6.2 1.7

2. 能提高市场调查能力 20 38 36 6 0

3. 能提高战略规划能力 14.5 39.7 38.2 7.6 0

4. 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9.1 42.5 24.2 3.3 0.8

5. 能丰富融资和投资知识 10 35 44 10 1

三、加强地级职院创业教育的思考

通过调查,课题组得出如下结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想法来源多,但绝大多数想法来自家庭影响和朋友的影响。在创业的外在动因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想拥有自己的产业,一旦有机会就创业,说明同学们创业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这与广东这个“经济巨人”有紧密的联系。在创业内在动因中,大多数同学是创业的内在动机相当强烈,渴望在创业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创业过程中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创业意向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考虑过创业,并且选择进入壁垒低的零售与服务业,相当大比例的同学考虑合伙创业和自主创业,多数学生选择在中等城市创业。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对各种创业知识有深刻掌握的比例相当低,总体上不到30%,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总体上占40%左右,对创业知识仅仅有一些基本认识的比例近30%,只有少数学生对创业知识没有任何认识。专业课程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课题组以创业策划实训课程为例展开了调查,调查显示,创业策划实训对学生的能力有多方面的影响,有58%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对提高市场调查能力相当有帮助;有54.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提高战略分析能力相当有帮助。有51.1%认为该课程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相当有帮助,有71.6%认为该课程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相当有帮助,45.4%认为该课程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相当有帮助[3]。

为加强地级职院创业教育,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 强化创业意识,增强创业动机

建议系部要求老师在专业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特别是与创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另外各专业负责人在进行专业介绍的时候也要适当介绍本专业多年来创业成功的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增强创业动机;教研室在组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应建议各专业开设创业的相关课程,使学生学习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

2. 选派精干老师专门承担创业管理课程

创业管理课程,涉及到很多知识和学科,比如涉及到经济法、会计、财务、生产运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很多课程,因此在安排授课教师的时候最好安排经验丰富,具有多专业多学科背景和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授课。首先,专业负责人必须带领本专业团队制订创业管理的教学大纲,相近专业可以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设置应该遵循理论够用,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加大教学过程中“练与训”方面的课时,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教研室必须督促专业负责人拟订好本门课程的检查制度,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和授课质量,对于不合格情况严重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鼓励授课老师及时提出,教研室统一给予解决或者向系部汇报。

3. 各专业必须认真组织好本专业的创业策划实训

创业策划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创业管理课程的具体应用,精心设计创业策划实训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专业负责人必须精心设计实训方案,包括整体实训要求、实训小组的划分、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评分细则的制定、实训应完成的任务等等。其次,建立实训的奖惩措施。一是要从所在系部经费中划出一笔经费作为实训的专项运作资金,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学生展开调查的一些基本费用、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小组的奖品或者奖金;二是专业负责人必须严格指导教师的考勤制度,对违规严重的教师,今后不安排参与实训,并对其进行批评,以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三是督促实训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凡是不参加实训或者严重旷课的学生一律取消实训成绩,实训指导老师应该制定考勤表,交由所指导的实训小组长考勤,定期汇报,专业负责人可以随机抽查各实训小组的考勤情况。再次,加强专业团队老师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指导素养和能力,通过他们的思想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他们的实际指导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专业负责人在实训方案设计时,应该召开实训筹备大会,由所有实习指导老师组成,会议主要讨论实训方案的设计问题、小组分工、通报相关的实训奖惩制度、考勤制度、激励制度、评分细则等问题。此外,对于个别知识水平或者素质欠佳的老师,专业负责人必须加强培训,让老师们掌握实训的相关技能[4]。

4.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创业相关的竞赛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历来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管理系管理教研室的统一部署下,管理类专业学生可以参加市场调研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各种赛事。其后学院职业生涯发展协会借鉴了经济管理系的比赛规则,开设了学院级的创业大赛和模拟招聘大赛;学院职业技能考试中心还开设了创业培训班。这些形式多样的赛事和培训班大大提高了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经济管理系常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并建议学校开设校级的比赛,并设法邀请相关企业对这些比赛进行赞助,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引起相关企业的关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条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学院举行的各种创业大赛之外,我们还积极组队参加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各种创业创意大赛,对于在创业策划中获奖的优秀作品,我们将推荐参加广东省的甚至国家级的比赛。近四年来,经济管理系管理教研室推荐的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创意大赛的获奖作品已达八项,积极参与各种创业大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增强他们的创业动机[5]。

5. 建议成立创业咨询中心

要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学院应该建立创业咨询中心,该中心应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服务。首先,创业咨询中心应该提供企业注册方面的各种咨询,如注册资金咨询、企业法律组织形式咨询、企业注册所需材料咨询、注册流程和费用咨询等等。其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包括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政策,考虑到不同的省份和城市相应的政策会有差别,因此创业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针对性地收集广东省内各个城市以及我院学生常去的外省城市的相关创业政策。通过创业中心的建立,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必将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动机,且能有助于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报告[J].教育与职业,2010(10):96-98.

[2] 张志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97-99.

篇9

从最近几年来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这个群体的人数愈渐庞大。如果这些毕业生都具有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则必然会对推动社会创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为什么要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一)社会转型迫使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当今社会正逐渐向创新性社会转变,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业也逐年增多。但是现有社会模式下的企业无法继续容纳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高校毕业生积极寻找市场商机,大胆地寻求出路。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场所,肩负着培养高水品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根据我国目前的高速发展来看,高校需要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速度。只有大力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加快实现发展,国家才能加快进行创新,经济才能实现稳步增长。

(二)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最近几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近几年具有很强创业能力的毕业生颇受企业青睐,他们往往也有着更强的竞争意识,归其原因,就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制度的健全,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高校需要加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会选择进行自主创业,这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实属两全之策。

(三)个人能力落后迫使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话,同样也适用于大学生就业。一个人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他在各个方面也不会有重大发展。社会在快速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意味着落后。因此,对个人来讲,创业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会使个人更具备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三、该怎样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一)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首先学校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挖掘创业创新典型案例及先进人物事迹,制作宣传手册,利用期刊杂志、报刊及学校广播系统向全校学生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其次,动员媒体为学生营造氛围,通过积极主动的宣传,挖掘身边潜在的创新型人才。最后,说服学生家长对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支持帮助,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二)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也是形成和推动创业的驱动力。要培养这种意识和精神,第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宣传来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增强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帮持其进行创业。第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创业型社团或创业大赛来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教育的普及面。第三是开展专题讲座,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及教育专家为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展交流报告,面对面传授经验,为学生们解疑答惑,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以此为引导新创业大学生步入正轨,少走弯路。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篇10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50-02

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中央从党和国家长远战略需要出发,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改善基层党政干部来源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村官创业既面临着机遇,也经受着考验。当前,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实践中成长成才;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如何通过积极的扶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提高大学生创业水平和新农村建设两方面的“双赢”效果,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长治市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成功经验

(一)联动帮扶,创优创业环境

在帮扶政策上,长治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学生村官领办、合办、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引导大学生村官转变观念,为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富民推动农业现代化开辟了路径。同时,协调工商、地税等部门,采取减免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降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门槛。

在帮扶资金上,按照人均一万元的标准,通过贷款担保、贴息、小额资金支持等多种形式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

在帮扶项目上,通过“捆绑式”、“承包制”服务,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实行“三优先”,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好、带动辐射作用强的项目优先扶持,同时,对“抱团创业”、团队创业也优先扶持。

(二)借船出海,整合创业资源

首先是引入YBC模式。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 China,简称YBC)是为缺乏条件启动创业和发展企业的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导师辅导以及“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资金支持。其次是争取扶贫支持。长治市13个县区中有五个贫困县,其中有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目前,长治市武乡县、沁县、平顺县、壶关县的一百余名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参加扶贫培训,15个产业发展项目受到资金扶持,每个项目所在村获得30万元左右的扶持资金,这些支持对于贫困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是启动“向日葵行动计划”。长治市委组织部、长治市财政局、山西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长治银行共同启动了 “向日葵行动计划”,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采取党委政府推荐项目和给予贴息、担保机构评定风险和进行担保、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提供金融服务的全新合作模式,在岗大学生村官创办、合办的创业项目可以得到百万以下的银行贷款。

(三)加强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首先是创新SIYB创业培训。旨在培训有创业意愿且创业遇到困境的小企业家,帮助他们顺利起步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结合长治市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特点,重点对创业优惠政策、创业与投资、创业风险评估、项目选择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其次是重视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农经、团委、妇联等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了“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巾帼领头雁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等创业技能专项培训,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都能掌握一至两门创业实用技能。再次是加强实践基地培训和陪伴式培训。长治市在全市遴选了68个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大学生村官培训实践基地,同时提供陪伴式培训,推行“创业导师”制度,组建了五百余人的专家服务团,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进行政策咨询、现场指导、专题辅导等,及时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长治市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多,但效果不明显

部分大学生村官在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缺乏发展壮大的信心和能力,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等思想严重,也有的创业项目发展良好,规模不断壮大,可是在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

(二)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多,但质量不高

长治市目前已有一千二百余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到创业实践中,但真正领办创业项目的仅有198人。在这198个创业项目中,公司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6个、服务中心26个,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6个。从创办的项目的选择看,种植业102个、养殖业47个、加工业13个,分别占创业项目总数的52%、24%和6.6%,“种、养、加”项目占到全部创业项目的82.6%,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普遍规模不大、项目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小。

(三)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多,但工作受影响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目的是为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村务管理、基层组织建设、创业富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业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履行工作职责,还要进行创业实践,在时间、精力的投入上远超不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处理不好工作和创业的关系,会导致本职工作和创业项目都受到影响。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机制的对策分析

(一)在政府方面,建立健全扶持机制

首先,在组织架构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扶持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同r应设立一个综合性的专门扶持机构,采用政府主管、市场运作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汇集各方力量,目标是建立系统化、分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体系。各县也可以成立分支机构,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进展情况,做好创业项目的评价考核、政策落实、资金使用等工作并定期报告项目发展运行情况。

其次,在具体措施上,采取扎实有效的扶持办法。一是积极学习借鉴目前国内、国际上走在前端的一些扶持方法和模式。结合长治市村官创业的实际,下一步需要将多种帮扶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使扶持模式科学化、系统化。二是建立项目信息库。大学生村官创业应该按照自身兴趣选项目;按照当地的文化背景、产业优势及现有市场选项目,因地制宜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三是建立一支更加高效的导师队伍,充分发挥“导师辅导”的优势,从创业能力的养成、创业项目的筛选、创业资源的调配、营销渠道的培育、经营管理的规范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提供指导和帮助。四是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基金或资金。在资金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专项基金或资金,成立基金或资金管理委员会,制定具体的基金或资金管理办法,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提供担保、贴息和奖励支持。

再次,在流动出路上,做好创业项目的接续工作。随着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的发展,势必会出现影响力较大、社会竞争力较强的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既完成好工作职责又发展好创业项目,再加上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考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后会出现无法继续经营的局面,因此为保证创业项目持续发展、保护政府和个人前期投入、必须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后创业项目的接续工作。“抱团创业”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在社会方面,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社会各界应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企业家可以给予他们创业经历、经验的帮助和辅导。社会团体和组织可以利用自己募集的人才、资金资源,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专业的、专项的支持。同时应加大对创业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对村官创业典型的报道可以使社会各界更加了解这个群体,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和带动更多的社会青年走上创业之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农村的新变化、新气象。

(三)在高校方面,建立健全培养机制

首先应完善培养体系。在加强大学生文化、能力、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创业理念的培养,开设创业方面相关选修课程,让有创业意愿和想法的大W生开拓思维、丰富知识、提高技能。转变大学生就业“城市化”倾向,帮助大学生了解基层,培养在农村基层干事创业的意识。其次开放高校资源。高校可以组成专家服务团,带领大学生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进行实践和巡诊,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提高了创业技能,而大学生村官也得到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同时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是高校科研和实验的良好场所,对于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产品化和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科技化、前沿化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在个人方面,提升创业技能和水平

大学生村官创业和普通社会青年创业不同,与普通农民群众创业也不同,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根本目标在创业富民和自我实现上,通过创业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长个人才干,正确的创业观念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不论是大学生村官创业,还是有序流动后再就业,都需要全面、丰富、专业的知识支撑。创业知识的汲取、创业能力的扩展、创业经验的积累,能使大学生村官成为做好各种工作的多面手,同时也为日后从事其他工作或有序流动后担任其他职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1

近年来,高校盲目扩招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普遍认同的说法:“大学生过剩”。其实不然,中国大学生毛入学率远不及其他发达国家的高,甚至还不到人家的25%。即使和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毛入学率相比,中国的入学率也是相较低的。目前,我国就业层次参差不齐,在庞大的就业队伍中,高层人才少之又少,而其中享有高等教育的人才更是特别稀缺。因此,相关人员指出,虽然高等院校在不断扩招,但与此同时,新的就业机会也在应时代而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大约有800万个左右,且这个数字还有增大的趋势,而目前大学生年均毕业人数则在300万上下。如此分析,大学生毕业应该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总结了前些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平均就业率保持在70%上下。而2012年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让人担忧。

1 深入分析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根据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教授分析:目前就业形势存在严重的“就业鸿沟”现象,其最主要的表现为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寻不到适合的人才。深入分析,其实出现这种“就业鸿沟”现象绝非偶然,首先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纰漏,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与社会严重脱离。其次,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系统教育。最后,大学生多数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观念,自我感觉良好,而没有正确总结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担任起重要的岗位职责。

总结分析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能力缺陷,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四点:

1.1 就业观念不科学

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以鼓励学生为主,这样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自我膨胀感,认为自己有着其他人无可超越的技能。在找工作的阶段,不采用主动的态度,而是被动的等待,且存在心比天高的错误意识。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且对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等要求较高。这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1]

1.2 高校教育与市场脱节

虽然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较以前已经有所改进了,但这些改进措施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计划十年如一日,且严重与地方经济建设脱节,学生得不到最新的理论知识,对社会市场经济缺乏正确的掌握。理论的学习往往无法应用于实践,而实践能力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些都将成为大学生日后就业道路上的绊脚石,严重阻碍着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1.3 应聘基本求职能力不足

目前各大企业应聘员工会采取进行几轮淘汰制的形式,而目前高校学生多数败给了面试。我国的应试教育往往重视学生的笔试成绩,而踏入社会后,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工作能力,其中一项便是社会交际能力。因此,大学生如果欠缺足够的职业素养,就会被企业所淘汰,就会面临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难题。

2 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

2.1 突破大学生及其家长陈旧的就业观

大学生是创新就业指导的主体。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首先要转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要树立积极就业的理念,绝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机会从天而降。目前,社会风气导致一大批学生存在消极、怠慢的思想,那些“啃老族”、“富二代”等更是习惯了坐享其成。一些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都想着依靠父母、亲人的社会关系寻找好工作,而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去公平竞争。这样的思想不仅导致了大学生错误的人生观,也不利于其日后的职业发展。父母长辈帮得了一时,却帮不了一世。凭借他们的人际关系的确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进入某个单位,但是哪家企业会愿意一直无偿供养着一个什么都做不好的员工呢。最终决定自己在企业中地位的,不还是得靠自己的实力吗?那又何必要在一开始就输给其他光明正大进入单位的人呢。其次,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创新精神。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并不等于拥有了金饭碗。如今的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没有过硬的技能和独特的能力,很可能沦落成为下一批提前下岗的人员。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倡导大学生在坚持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维,树立创新观念,摒弃一劳永逸的念头,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精英。[2]

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教育者。家长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就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很多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落后于人,极力为孩子争取一切机会,却往往没有考虑到自己孩子是否能胜任如此的重担。因此,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也极其关键。如今,家长为孩子决定人生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家长甚至“越俎代庖”,直接替代学生到招聘现场去进行咨询,帮学生填写履历,陪同学生参加面试等。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也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最终的就业。家长对孩子过高的薪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也人为地加剧了学生就业的困难。

2.2 结合市场变化,正确进行就业指导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要结合市场变化,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应该不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的实力去打败竞争对手。首先,在毕业季前期,高校有关部门要做好积极的就业动员工作,让广大即将踏入职业生涯的学生全面的了解目前就业的总体局势,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法规制度等。其次,高校各院系的就业指导负责人,要组织好对本院系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根据自己院系的专业特点,结合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不定期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块教育,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就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同时,针对个别情况特殊的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教师要对其进行单独教育,鼓励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缺陷,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性的投放简历。最后,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要时刻与毕业后依旧没找到工作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就业信息,促进学生更快地找到满意的单位。[3]

2.3 善于利用实习实践基地,完善就业实践体系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水平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导致用人单位往往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对受聘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培训,这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用人成本,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提出有相关工作经验或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员择优录用,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门槛。面对社会的新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本校的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

2.4 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现阶段,创新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要摈弃传统的只重视灌输理论知识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实力。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并不简单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还要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成功的创业者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大学生勇敢创业,并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创业辅助培训。

2.5 充分发挥教师、校友的特殊作用

专业就业指导的教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引导学生顺利通过面试,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此外,专业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和企业的特殊关系,为企业推荐一些优秀的学生,既帮助企业招纳人才,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同时,校友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可以专门邀请一些优秀的校友,为学生传授一些自己成功的经验,给学生一个努力的方向。

3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不足,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育研究,2009,(1).

[2]杨学斌.毕业生就业指导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03.

篇12

现今的时代已是创新时代,创新的重要性更加的突出。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人才资源,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青年一代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我们整个民族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潜力。

一、大学生创新项目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2007年国家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7]1号)精神首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几年来,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大创”项目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提升。扩充了项目的内涵,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各高校根据文件精神,积极组织推动大学生创新项目,逐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四个层次的“大创”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 “大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的提高添砖加瓦[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创业教育的有关安排和描述,既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顺应我国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需要,还为高校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国家在新时期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所采取的应对策略[2],“大创”项目的参与者们也肩负起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把“大创”项目做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新时期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二、大学生创新项目现状分析

在中文文献方面,笔者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全文关键词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得到了令人惊讶的数字。从1982年至今,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文献,自2007年起,每年的文献数量达到四位数;2010年至2013年,每年的文献数量达到了2000篇以上,最高的2012年,甚至达到了2782篇。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项目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现状、问题、对策、体会、实践与思考等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笔者在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会,总结出目前“大创”项目面临的几点挑战。

(一)学校:缺少宣传、引导与调查

首先,学校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会导致很多学生对大创项目缺乏了解,对项目毫不知情,即使知晓也表现出兴趣不足的情况。其次,没能对学生的课题选择进行足够的引导,致使很多学生选择了与本专业相差甚远的课题,学生因此表现得手足无措,原有的专业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问题,解决课题中的问题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又毫无帮助。再次,在组织方面,学校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缺乏跟踪调查工作,一个项目只考核了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等三个阶段,对具体的项目没有足够的了解,没能及时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在考核和结项方面机制有待完善。最后,创新项目的种类不同导致实验进行过程也会有时间上的差异,而学校对于项目考核的时间却相对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项目开展的正常进程。很多学校采用论文结项的方式,没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也使得有些理工科类等不善写作的学生对项目表现消极。

(二)教师:指导方式不当

作为项目的引导者,指导教师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对创新项目的指导热情不高,原因存在多个方面,比如,对大学生进行课外创新教育指导很少与职称评定以及待遇挂钩,加上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而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较弱,不能产生足够的互动,很难对教师形成有效的促进,指导教师的热情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于项目的态度,消极态度的蔓延显然不利于项目的顺利发展,师生都不够重视,导致了项目的开展越来越难。其次,教师指导方式太过极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教师太过强调学生的作用,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他们只告诉学生实验的最终效果,要求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毫无知识储备基础的专业知识,由于难度太大,直接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项目产生反面情绪,不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另一种极端则是基本忽略学生的作用,只把实验相对轻松或者边缘的技术交给学生处理,自己一肩挑,学生很难在其中体会到研究的过程,对创新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这样的指导方式很明显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学生:缺少自主创新意识,功利性突出

作为大学生创新实验的主体,大学生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大学生申报创新项目的动机不单纯。由于竞争激烈,有些大学生申报“大创”项目是为了使自己的简历更加漂亮而不是对项目本身有兴趣。这样的动机势必会使得项目进行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热情度不高。其次,大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习惯了围绕教师指挥棒开展学习,沉湎于应试教育缺乏自主学习创新意识。有些大学生仅出于对项目本身的热爱而忽略自身的专业以及知识基础的重要性,虽有学生想做出些创新,但由于知识基础不够扎实,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没有经过完整的学术专业训练,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目的、内容、技术方法等都不是很了解,没有办法与教师配合[3]。最后,有些大学生片面追求项目结果,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很多学生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缺乏科学、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只是为了解决一个个小问题,而非整体把握,不能主动地领悟研究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出现被动应付的情况[4]。

三、改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建议

(一)学校要有效组织并科学评价创新项目

首先,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加强宣传的力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大创”项目,明了其对于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适当增加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奖励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适当的物质奖励,小小的奖励,也许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作用。其次,在项目的选题阶段应采用学生自选与教师指定相结合方式,学生在选题时,要加以指导,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并结合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促使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从一而终。再次,实验的过程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保证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实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培养方式,即以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重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巨大[5]。最后,实验的结题阶段:学校采取灵活的评判机制,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完成结题任务,包括论文,实验数据、结论等等。这种多样化的评判机制不仅可以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也会降低学生创新的难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去。

(二)教师应改善引导方法

首先,教师要和大学生真正在一起做实验,共同参与。学生通过“大创”项目,从教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指导教师为人处事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这样的亲身接触有利于师生情谊的增进,让学生更好地向指导教师学习。其次,教师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了解了学生的特点之后,才能更好地把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创新项目。最后,正确的指导方法必不可少。指导的精华在于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既不是撒手不管,全让大学生自我摸索,也不可以全盘包揽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轻松而又有效地共同完成“大创”项目。

(三)大学生要摆正心态

大学生在参与“大创”项目时,要真正因为想去创新才去参加,而不是单纯为了荣誉。这样才能在项目实施的整个漫长的过程中始终充满激情和热情。其次,要对自己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在选择项目的时候要衡量学科相关性,不盲目,不盲从,合理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研究点。最后,要以坚定的信念和严谨的态度来完成整个项目,不得有半途而废、偷懒等消极情绪,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有坚定的信念,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向指导教师请教、与同学商量,要秉承科学的精神才能真正做出成熟的项目,这才是“大创”项目的真谛。

“大创”项目的开展与实施,体现了国家各个层面的教育机构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大创”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合兵,罗一帆,熊建文.以有力举措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5).

[2]吕波,姜孔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新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03,(2).

[3][4]杜新强,冶雪艳.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

[5]张丽红等.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

篇13

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困难问题长久存在。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那么如何在就业之前有效利用在校学习时间,增强就业竞争力就是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应该探讨的课题。[1]课堂理论教学及岗位实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职业教育形式,那么如何将这种职业教育形式进行延伸,获得更多的岗位技能培训呢?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可以用来达到这一目的。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引领。大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意愿,按照一定的章程自愿组成一个团体,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团体活动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职业院校大学生社团中的职业类社团通过开展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竞赛、职场实景模拟等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职场竞争意识。[2]

一、江苏职业院校社团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省共有260多所中、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社团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大学生业余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以职业培养为教育目标,社团建设也体现了职业特色――职业(专业)与社团建设相对接,产生了职业类社团。[3]

江苏省各级职业院校都建有职业类社团,其中尤以江苏省国家级示范院校职业类社团类型最多,社团活动也丰富。目前,大学生社团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有以下几所:江苏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该校设立了与之相关的速冻食品协会、焙烤协会等专业社团,职业社团63个,社团占比为40.6%。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园艺技术专业,该校设立了与之相关的盆景协会、花艺协会等专业社团,职业社团37个,社团占比为35.9%。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该校设立了与之相关的自动化生产线协会、先进智造创新社团、罗克韦尔自动化技术研习社、3D开拓者学社、欧姆龙自动化技术研习社、奋进机械模型工作室等专业社团,职业社团49个,社团占比为43.8%。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该校设立了与之相关的养禽创业社团等专业社团,职业社团41个,社团占比为49.4%。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该校设立了与之相关的新材料协会等专业社团,职业社团30个,社团占比47.6%。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会计专业,该校设立了与之相关的会计电算达人社等专业社团,职业社团29个,社团占比为35.4%。

这些国示范职业院校所建立的与所设专业相关的职业类社团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各项职业技能比赛中这些职业院校的参赛学生大多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例如,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扬菜烹饪学院在2016中国(江苏)国际餐饮博览会上获得6枚金牌,5枚银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参加2015年“全国第二届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兽医专业毕业生获得冠军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年“3D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获一等奖(工业与工程设计大赛)、二等奖(“天远杯”逆向设计大赛);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大赛”高职组“鸡新城疫抗体测定”项目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6年“第二届全国高分子材料专业技能竞赛”中机械工程学院代表队最终荣获团体一等奖,2014级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同学获材料性能测试一等奖、塑料注射成型一等奖、材料鉴别一等奖;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2016年江苏省“福思特&新道杯”会计技能创新大赛中学生参赛队获得高职学生组团体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综上可见,职业类大学生社团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意识养成、职业技能获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类社团对大学生的专业成长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一)职业类社团活动作为一种第二课堂形式,能促进职业知识学习

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载体,职业类社团活动内容以职业知识为主,开展各种与职业知识相关的活动。社团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职场情景剧等形式的活动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加以延展,带动广大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巩固职业知识,并且做到活学活用。职业院校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职业类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复习、巩固职业知识,甚至他们也能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弥补课堂上尚未理解的知识,做到另类形式的补课,对职业知识“查漏补缺”。

(二)职业类社团活动作为一种职场模拟形式,能促进职业道德意识的养成

职业类社团活动作为一种第二课堂形式,除了能够促进学生对职业知识的进一步再学习和知识的巩固,职业社团还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社团通过聘请校外职场中的岗位标兵、能手等优秀的专业人才来校做专题讲座,进行职场模拟训练,手把手传授职业技能。这种言传身教式的培训不仅让广大学生学到了知识、技能,而且更能够让他们体会职场,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在校期间的学生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因而难以形成职业道德意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职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职业类社团可以通过开展这类专家进校园活动弥补我国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实训场所,教学与职场训练相分离的不足;也能够更早地训练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职业类社团活动作为一种校内实训形式,能促进职业技能的获得

职业院校实行的职业教育让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类社团开展的社团活动不仅要涉及到职业知识、职业道德,也要促进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职业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把社团活动场地当成职业技能实训场地,丰富了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形式,磨练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精湛的职业技能可以让学生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职业社团举行的各种有关职业技能的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由于不存在考试或考核的压力,其形式也活泼多样,可以让学生毫无压力地轻松获得并磨炼职业技能,弥补了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的不足。

三、职业类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职业类大学生社团虽然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意识养成、职业技能获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却存在着缺乏规划性和缺乏指导性两个方面的不足。这两方面的不足相互关联,互相影响。

(一)职业类大学生社团活动缺乏规划性

职业类大学生社团就其机构管理和活动开展而言存在缺乏规划性。有些职业院校的职业类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不严格,社团没有年度活动计划和总结,社团活动内容缺乏内在联系,没有系统性。

(二)职业类大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指导性

职业类大学生社团就其发展过程、开展的活动内容而言也存在着缺乏指导性。有些院校的职业类大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活动内容安排比较随意,尤其是在与专业课知识的联系上缺乏紧密性,没能很好地发挥社团活动的第二课堂职能。

总之,职业类大学生社团只有从其创立之初就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做好明确社团定位与社团活动规划,才能发挥其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四、关于职业院校大学生社团类型建设创新的思考

职业院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应该突出职业特色,着力发展职业类社团。在建设职业类社团时要考虑职业类社团不同于非职业类社团,其活动计划应该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职业技能竞赛内容等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相得益彰。但是,有些职业类社团活动实际操作中存在流于形式、活动内容安排随意无计划,甚至偏离社团性质等问题。社团活动缺乏规划性的原因在于社团缺乏专业指导,没有专业老师参与社团活动的规划,社团活动的全程操作由缺乏经验的学生完成。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4]

职业类大学生社团建设要从创新的三个层次“更新――创造――改变”入手,进行去腐除弊的改革建O。具体实施步骤为:更新社团教师指导队伍,引进优秀专业教师,促进职业知识的学习;创造新的活动场所,开放模拟实训场所,促进职业道德意识养成;改变社团活动的传统模式,开展职业类社团精品活动,公开展示精湛职业技能。

(一)优秀专业教师引领,促进职业知识学习

要解决职业类社团发展存在缺乏规划性问题,需要首先解决社团缺乏指导性这一问题,即社团配备指导教师的问题。职业院校应对社团指导教师进行选拔、培训、考核,让出色的专业教师来指导职业社团活动,培养出色的专(兼)职社团干部并做好社团干部传帮带的工作。

职业类社团活动作为一种第二课堂形式,要想发挥促进职业知识学习的目的,首先必须做好职业类大学生社团的归口。做到以专业为依托,对职业类大学生社团进行归口管理,由对应专业所在院(系)负责该职业类社团的注册管理。社团所在院(系)选派具有优秀专业背景的青年骨干教师做社团的指导教师。社团指导教师要职业社团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按照活动计划开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各种活动。专业而有效的引领将会使职业类大学生社团活动真正发挥第二课堂的职能。

(二)开放模拟实训场所,促进职业道德意识养成

目前,江苏省各职业院校均在不同程度上建有校内外实训场所,提供模拟工作环境,让大学生在这种“类真”的模拟工作场所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身临其境的”工作体会,训练职业技能,培养工作能力,养成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院校要创造条件对全校学生开放这些校内外模拟实训场所,大学生职业类社团要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到模拟实训场所进行相关的职业训练。通过有计划地进行模拟实习实训,社团成员不仅能够在职业体会、职业技能、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方面获得更多的提升,而且职业类社团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将获得职业道德意识传递给全校其他学生,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有助于形成全校范围内的普遍的职业道德意识,大大提升学生未来求职的竞争力。

(三)开展职业类社团精品活动,公开展示精湛职业技能

职业类大学生社团要开展职业技能精品展示活动,公开展示精湛职业技能。职业类大学生社团在每个学期要挑选出一部分出色的社团活动,反复演练并形成精品社团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开活动,展示精湛职业技能。抓好职业类大学生社团精品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社团成员的职业能力,宣传社团活动成果。优秀的社团活动能够发挥其影响力,促使广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提升专业学习兴趣,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发挥对职业类院校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周稽裘.现代职业教育要突出强调转型发展[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11).

[3]刘力为,林琳,王楠.依托职业类社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