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计算机的基本功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一种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智能神经系统,它是在现代神经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拟人脑信息处理机制的一种网络系统,它不但具有处理数值数据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具有处理知识的学习、联想和记忆能力。
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了大脑神经元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脑的一些基本功能,为研究人工智能开辟了新的途径。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1 并行分布性
因为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往往是以一种有规律的序列排列,这种结构非常适合并行计算。同时如果将每一个神经元看作是一个基本的处理单元,则整个系统可以是一个分布式处理系统,使得计算快速。
1.2 可学习性和自适应性
一个相对很小的人工神经网络可存储大量的专家知识,并能根据学习算法,或利用指导系统模拟现实环境(称为有教师学习),或对输入进行自适应学习(称为无教师学习),可以处理不确定或不知道的事情,不断主动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的存储。
(3)鲁棒性和容错性
由于采用大量的神经元及其相互连接,具有联想映射与联想记忆能力,容错性保证网络将不完整的、畸变的输入样本恢复成完整的原型,鲁棒性使得网络中的神经元或突触遭到破坏时网络仍然具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不会对整体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
1.3 泛化能力
人工神经网络是大规模的非线性系统,提供了系统协同和自组织的潜力,它能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如果输入发生较小变化,则输出能够保持相当小的差距。
1.4 信息综合能力
任何知识规则都可以通过对范例的学习存储于同一个神经网络的各连接权值中,能同时处理定量和定性的信息,适用于处理复杂非线性和不确定对象。
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是在对人脑思维方式研究的基础上,将其抽象模拟反映人脑基本功能的一种并行处理连接网络。神经元是神经网络的基本处理单元。
在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对神经网络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描述和模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神经网络模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神经网络模型有:感知器、线性神经网络、BP网络、自组织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反馈神经网络等等。
3 神经元矩阵
神经元矩阵是神经网络模型的一种新构想,是专门为神经网络打造的一个矩阵,它符合神经元的一切特征。
神经元矩阵采用矩阵形式,它可为n维向量组成。引入向量触头和信使粒的概念,向量触头可生长,即长度可变,方向可变,信使粒可“游荡”在矩阵中,建立各种联系。如图1即是神经元矩阵模型
(1)容器可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系统得以形成,容器不是全封闭的,从而保证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和交互;各向量间可用相互作用的力来联系,而各个信使粒则受控于容器、中空向量以及其它的信使粒。各神经元之间自主交互,神经元矩阵是一种多层次的管理,即一层管理一层。系统具有明显的层级制和分块制,每层每块均独立且协同工作,即每层每块均含组织和自组织因素。
(2)向量触头是中空的,信使粒可以通过向量或存储于向量中,所以又称为中空向量。向量存储了信使粒后,可以吸引更多的信使粒在附近,或使邻近向量转向、伸长,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信息通路。
(3)当两条或更多的信息通路汇集时,可能伴随着通路的增强、合并,以及信使粒的聚集、交换,这是神经元矩阵运算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路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是神经元矩阵分块、分层、形成联接的过程,也为矩阵系统宏观管理、层级控制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神经元矩阵亦是一种具有生物网络特征的数学模型,综合了数学上矩阵和向量等重要概念,是一种立体的矩阵结构。尤其是将矩阵的分块特性和向量的指向特征结合起来,更好的体现了神经网络的整体性和单元独立性,系统的组织和自组织特征也更为凸显。信使粒以“点”的数学概念,增强了系统的信息特征,尤其是增强了矩阵的存储和运算功能。
4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趋势
人工神经网络是边缘叉科学,它涉及计算机、人工智能、自动化、生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它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针对神经网络的社会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今后神经网络的研究趋势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4.1 增强对智能和机器关系问题的认识
人脑是一个结构异常复杂的信息系统,我们所知道的唯一智能系统,随着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惊异于大脑的奇妙。对人脑智能化实现的研究,是神经网络研究今后的需要增强的地发展方向。
4.2 发展神经计算和进化计算的理论及应用
利用神经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用数理方法探索智能水平更高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深入研究网络的算法和性能,使离散符号计算、神经计算和进化计算相互促进,开发新的网络数理理论。
4.3 扩大神经元芯片和神经网络结构的作用
神经网络结构体现了结构和算法的统一,是硬件和软件的混合体,神经元矩阵即是如此。人工神经网络既可以用传统计算机来模拟,也可以用集成电路芯片组成神经计算机,甚至还可以生物芯片方式实现,因此研制电子神经网络计算机潜力巨大。如何让传统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相融合也是前沿课题,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
4.4 促进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相互融合
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是现代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神经网络与各种智能处理方法有机结合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如与专家系统、模糊逻辑、遗传算法、小波分析等相结合,取长补短,可以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1.2.1网络中服务器与客户机的选择系统结构选择客户机-服务器系统,该技术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与集中式平台、计算机局域网体系结构不同,它以系统成本低、功能强大、用户可以自由实现各种各样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的联网组合等显著优点,被广大用户所采用[4].这种结构的优点体现在:服务器能够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对于没有取得安全机制授权和鉴别的客户,不允许其对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非法访问,充分保证了系统地安全性能.客户机是具有独立性能的智能化微机,它既可以单独运行存储在其中的应用程序,也可以通过网络享受服务器提供的服务.网络最重要的作用是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对于共享的资源来说,绝大多数都存在于网络服务器中,因此,作为网络服务器的微机应具有大容量、高速度、性能可靠等优点.根据机房现有机器的特点,选择PIV3.0GHz的处理器,1GB的内存,160GB的硬盘作为基本配置的高档微型计算机作为网络服务器.客户机有37台同样档次的微机组成,PIV2.6GHz的处理器,520MB的内存,80GB的硬盘作为基本配置.
1.2.2网络互联设备网络互联(Interconnection)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设备将相互独立的网络或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目的.一般来说,网络互联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通过中继系统实现网络互联;二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互联.考虑到机房的具体情况,将采用第一种互联方式.目前常用的中继设备有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和网关.本系统将采用TPLink24端口的智能交换机,配以3COM公司及D-LINK10M/100M自适应网卡.具体连接过程是从其中一台交换机的一个下方端口引出一条线接入另一台交换机的上方端口,即可实现将37台客户机全部连接.
1.2.3通信介质传输介质是指连接计算机的通讯线路,一般分为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两类.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是常用的3种有线传输介质.无线电通信、微波通信、红外线通信以及激光通信的信息载体都属于无线传输介质.双绞线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由于它具有性能好、成本低、抗干扰作用强的特点,因此在机房组建网络系统中使用了非屏蔽双绞线作为通信介质.如图3所示.它是由两根绞在一起的导线来形成传输电路.两根导线绞在一起主要是为了防止干扰(线对上的差分信号具有共模抑制干扰的作用),利用RJ-45水晶头连接在网络互联设备上.
2网络软件
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共同组成的.要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必须在具备了计算机网络硬件的同时,配备完善的网络软件.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又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
2.1网络操作系统[5]网络操作系统(NOS)是向网络计算机提供网络通信和网络资源共享功能的操作系统,它是负责管理整个网络资源和方便网络用户的软件的集合.由于网络操作系统是运行在服务器之上的,所以有时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型网络中,服务器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是每个组网者都需要考虑的.目前网络环境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NetWare、Unix、Linux等几类.而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在网络操作系统中是最常见的.一般常用到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NTServer4.0,Windows2000Server等.本系统主要采用Windows2000server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是为服务器开发的多用途操作系统,与以往的网络操作系统相比,Windows2000Server在安全性、可靠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和网络性能等方面的功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可为部门工作小组或中小型公司用户提供诸如Web服务、文件打印服务以及软件应用服务等.Windows2000Server对系统配置要求较高,具体如下:CPU为Pentium133MHz或更快的中央处理器,每台计算机最多支持4个CPU;内存容量建议最少256MB(最小支持64MB,最大支持4GB);需要的最少硬盘空间大约为1GB.为了发挥Windows2000Server的性能,特别是承担关键应用的服务器在硬件上应该选择更高的.在Windows2000Server中,FAT16、FAT32、NTFS是最常见的3种磁盘文件系统.可以将服务器的主分区设置成NTFS格式,用来安装操作系统.其他分区设置成FAT32格式,用来安装必要的应用软件,方便学生进行作业的收发.在具备了相关的网络硬件设备和网络操作系统后,要想使具有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就必须有一组共同遵守的通信标准,即网络协议.协议本质上无非是一种网上交流的约定,目前,全球最大的网络———因特网(Internet),它所采用的网络协议是TCP/IP,它是因特网的核心技术.其中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是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协议,是目前被各方面遵从的网际互联工业标准.在开通校园网后,由网络中心分配唯一的IP地址,并配置相应的网关和子网掩码后,机房内所有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校园网服务器连入互联网进行畅游了.
2.2网络应用软件根据学院实验课程的要求,为机房内计算机安装必要的网络应用软件.比如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要登录网页,因此需要安装WWW服务;有时候可能需要校内网进行作业的暂存,资源的下载,就需要FTP服务的支持.
篇3
1、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传输的基础。所谓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具有独立性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及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起来,再配有相应的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由于资源共享、操作系统的复杂性等,网络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2、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
2.1 网络安全涵义
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三个特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是指网络资源只能由授权实体存取。完整性是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时不被修改,保持完整;不能被未授权的第二方修改。可用性包括对静态信息的可操作性及对动态信息内容的可见性。
2.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缺陷
2.2.1 操作系统的漏洞。操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软件包,尽管研究人员考虑得比较周密,但近几年来,发现在许多操作系统中仍存在着漏洞。操作系统最大的漏洞是I/O处理。I/O命令通常驻留在用户内存空间,任何用户在I/O操作开始之后都可以改变命令的源地址或目的地址。由于系统已进行过一次存取检查,所以在每次每块数据传输时并不再检查,仅只改变传输地址。这种漏洞为黑客打开了方便之门。
2.2.2 TCP/IP协议的漏洞。TCP/IP协议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在Internet上的应用。虽然TCP/IP是标准的通信协议。但设计时对网络的安全性考虑得不够完全,仍存在着漏洞。由于采用明文传输,在传输过程中攻击者可以截取电子邮件进行攻击,通过网页中输入的口令或填写的个人资料也很容易被劫持。
2.2.3 应用系统安全漏洞。Web服务器和浏览器难以保障安全,最初人们引入CGI程序的目的是让主页活起来,然而很多人在编CGI程序时对软件包并不十分了解,多数人不是新编程序,而是对程序加以适当的修改,这样一来。很多CGI程序就难免具有相同的安全漏洞。
2.2.4 安全管理的漏洞。由于缺少网络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不规范,不能定期进行安全测试、检查,缺少网络安全监控等对网络安全都产生威胁。
2.3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2.3.1 计算机病毒。所谓计算机病毒实际是一段可以复制的特殊程序,主要对计算机进行破坏,病毒所造成的破坏非常巨大。可以使系统瘫痪。
2.3.2 黑客。黑客主要以发现和攻击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和缺陷为目的,利用网络安全的脆弱性进行非法活动,如,修改网页,非法进入主机破坏程序,窃取网上信息。采用特洛伊木马盗取网络计算机系统的密码,窃取商业或军事机密,以达到个人目的。
2.3.3 内部入侵者。内部入侵者往往是利用偶然发现的系统的弱点,预谋突破网络系统安全进行攻击。由于内部入侵者更了解网络结构,所以他们的非法行为将对网络系统造成更大的威胁。
2.3.4 拒绝服务。拒绝服务是指导致系统难以或不可能继续执行任务的所有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最常见的是“电子邮件炸弹”,用户受到它的攻击时,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大量的电子邮件,从而使用户的系统丧失功能,无法开展正常业务,甚至导致网络系统瘫痪。
3、网络安全机制应具有的功能
3.1 身份识别。身份识别是安全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身份识别主要是通过标识和鉴别用户的身份,防止攻击者假冒合法用户获取访问权限。对于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而言,主要考虑主机和节点的身份认证,至于用户的身份认证可以由应用系统来实现。
3,2存取权限控制。访问控制是根据网络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访问授权关系,对访问过程做出限制,可分为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主要基于主体及其身份来控制主体的活动,能够实施用户权限管理、访问属性(读、写、执行)管理等。强制访问控制则强调对每一主、客体进行密级划分。并采用敏感标识来标识主、客体的密级。
3.3 数字签名。即通过一定的机制如RSA公钥加密算法等,使信息接收方能够做出“该信息是来自某一数据源且只可能来自该数据源的判断。”
3.4 保护数据完整性。即通过一定的机制如加入消息摘要等,以发现信息是否被非法修改,避免用户被欺骗。
3.5 审计追踪。通过网络上发生的各种访问情况记录日志,对日志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事后分析。审计也是发现和追踪事件的常用措施,当系统出现安全问题时能够追查原因。
3.6 密钥管理。信息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径,以密文方式在相对安全的信道上传递信息,可以让用户比较放心地使用网络。对密钥的产生、存储、传递和定期更换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引入密钥管理机制,对增加网络的安全性和抗攻击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4、网络安全常用的技术
4.1 加密技术。加密在网络上的作用就是防止重要信息在网络上被拦截和窃取。计算机密码极为重要。许多安全防护体系是基于密码的,密码的泄露意味着其安全体系的全面崩溃。通过网络进行登录时,所键入的密码以明文的形式被传输到服务器,而网络上的窃听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情,所以黑客很有可能窃取用户的密码。加密技术是实现保密性的主要手段,采用这种技术可以把重要信息或数据从一种可理解的明文形式变换成一种杂乱的、不可理解的密文形式,以密文形式将信息在线路上传输,到达目的端口后将密文还原成明文。
篇4
信息管理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应用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全球化,信息管理的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信息管理技术也逐渐的成熟。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其经常会面临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管理包括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方面,系统安全是指确保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安全则侧重于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具体来说,应该从物理层面、系统层面、网络层面、应用层面和管理层面等五个层面来确保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因此,加强信息管理技术在现代网络信息安全中应用十分关键。
一、什么是信息管理系统
1.1信息管理系统的起源于发展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各个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它不仅具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而且具有预测、计划等特殊功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带来诸多便利。其实从1995年开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就开始不断创新,并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发展与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性能都在不断进行优化,也在逐步走进大众的生活,越来越具有人性化。现在信息化成为我们最主要的生产力,信息资源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相信在未来社会,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1.2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计算机的普及,社会的资源、知识得到最大化的共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被拉近,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便利。可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那就是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由于系统漏洞,病毒、黑客经常会对我们计算机网络系统趁虚而入,不仅会造成系统瘫痪,更重要的一点是会造成我们的信息外泄,隐私外传,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如果我们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严禁杜绝病毒、黑客的入侵,维护我们个人隐私,保证生活正常运转。
二、怎样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
1.1完善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往大环境说,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而且,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元转,我们必须从国家制度层面加以规范、积极进行引导。其一,将网络安全实践问题上升为法律制度,清晰、明确指明在现有的条件下网民的上网制度,向人们清楚传达中国的网络空间需求,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建设。其二,积极联合各级部门、各个领域,寻求多方面支持,建立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寻求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并积极围绕电子商务、电信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是普通百姓积极参与其中,培养普罗大众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其三,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监管小组,定期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排查,让员工清楚认识到什么才是健康、有序上网。还有一点是,在电脑上安装防毒扫面工具,对病毒、木马、黑客定期进行扫描和查杀,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作。其三,淘汰落后电脑,实现电脑系统的标准配置,并设计开机和网络密码。做好机房的安全工作,严禁杜绝火灾隐患,对机房实行统一管理,有专门人员负责巡查。
1.2对信息进行加密算法
保证信息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密,我们这里提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加密,我们要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信息加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现在这个信息时代的要求。随着我们对信息加密方法的创新,现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加密方式:公开密钥,而且这也是目前应用最频繁的加密算法之一。其实,光有信息加密算法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强化我们的身份验证,确保上网口令的正常运行,并结合上面提到过的相关的规章制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防止黑客、病毒的入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虽然信息管理技术也得到了成熟。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其经常会面临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为了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我们不仅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信息的高保性。相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网络信息安全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者:徐慧敏 单位:吐哈油田公司
篇5
1.1 虚拟机
虚拟机,指以软件模拟为基础条件,且硬件系统功能具有完整性的,在隔离环境下运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系统,以生成当前操作系统的全新虚拟镜像的基础上,其与Windows系统共同大同小异,在进入到虚拟系统后,通过一个全新的、独立的虚拟系统为界面,完成相关操作。独立安装运行软件是其基本功能,既能对数据进行有效保存,且能够设置具有个性化的独立桌面,同时,对真正的系统不存在明显影响,能达到现有系统与虚拟系统灵活切换的效果。对于虚拟系统与传统虚拟机,两者存在一定差别:针对虚拟系统,其不会影响电脑性能,与Windows系统启动相比较,大大缩短了其启动时间,方便、快捷是虚拟系统运行程序的基本特点,且虚拟系统只能模拟与现有操作系统一致的环境,传统虚拟机,则可模拟出多个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由于虚拟机需对底层硬件指令进行模拟,因此,应用程序运行所需耗费的时间明显多于虚拟系统。其中,VMware、Virtual Box以及Virtual PC是常用的虚拟机软件,其以Windows系统为基础,可模拟出多个计算机。
1.2 虚拟机技术
虚拟机技术,属于虚拟化技术范畴,然而,虚拟化技术,指将事物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操作系统中内存的虚拟化是较常使用的虚拟化技术,实际运行过程中,用户所需内存空间明显高大于物理机器的内存,基于内存虚拟化技术作用下,用户可将部分硬盘虚拟化为内存,针对用户,其具有透明性。同时,将虚拟专用网技术(VPN)应用至公共网络中,虚拟化出一条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隧道”,促使用户感觉其与私有网络无差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IBN正式提出虚拟机技术,并将虚拟机技术进行如下定义:虚拟机技术,即用以实现硬件设备软件模拟,达到分时共享目的的大型机的应用模式。虚拟机监视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VMM)是虚拟机技术的核心与关键,其属于位于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间的一层代码,主要作用在于将硬件平台分割为多个虚拟机。基于特权模式前提下,VMM运行可隔离并管理上层运行的虚拟机,实现对底层硬件访问的仲裁效果,同时,为不同的客户操作系统虚拟出一套具有独立性的实际硬件的虚拟硬件环境,其中,内存、处理器以及I/O设备均属于该范畴。
2 虚拟机技术的主要优点
针对虚拟机技术的优点,涉及所方面内容,现将其进行如下归纳:
第一,一机多用,减少浪费。在虚拟机技术指导下,无需进行分区或重新开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操作系统可在同一计算机上完成,达到降低过分依赖多系统的目的,无需借助多分区或多硬盘,实现对多个操作系统的安装,不仅有利于节省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而且有助于减少维护费用。
第二,兼容性好,移植性强。虚拟机,将操作采用设置为映像文件格式,并存储至宿主机硬盘内,在保证无任何问题的基础上,将其拷贝至其他计算机上去,为多机统一部署和安装提供便利。
第三,高度集成,操作简单。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虚拟机均可同时集成出多个不同的操作系统,且系统间可实现随意切换效果,达到互动操作目标。与此同时,借助联网功能,促使虚拟网络得以重建,将较为复杂的网络实验实现于一台计算机上。
第四,有利于对操作环境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虚拟机软件,在设定系统操作环境的基础上,为修改操作环境提供便利,例如,周边设备、内存以及磁碟空间等。
第五,系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对于虚拟机,操作系统若出现问题,不会对宿主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明显影响作用,实现对宿主机系统的保护,以达到增强系统安全性的目的。
3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诸多软件已具备虚拟机的功能,例如,常见的VMware Wokrstation、Virtual PC、Virtual Box等。本文笔者将以VMware Wokrstation为依据,分析计算机实训教学中虚拟机技术的实际应用。
3.1 虚拟机技术应用至实训环境维护中
公共机房是计算机实训教学的主要形式,常常需将大量实训软件安装至每台计算机中去。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软件与软件间安装运行环境冲突事件频频发生,导致其难以达到正常安装使用效果。在此基础上,安装多操作系统来分别安装软件属于传统解决方法,其效果并不显著,大大增加了实训环境维护负担,基于此,利用虚拟机,促使公共机房软件冲突问题得以解决,达到改善实验环境的目的。
例如,若将用友财务通2005和用友财务通v10同时安装至一个机房内,且两个软件均依赖于一个数据库,即Microsoft SQL 2000数据库,同时,冲突现象频频发生于数据库实例文件中,需安装分操作系统。在此背景下,将虚拟机新建于一台实训计算机中,采用正确的方式,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与Microsoft SQL 2000数据库软件。在VMware Wokrstation软件指导下,执行“克隆”命令,基于较短时间内,克隆出原系统一致的虚拟机系统,并将用友财务通2005和用友财务通v10分别安装至克隆出的系统中,再利用Ghost或同传系统,促使整个机房的软件环境得到更新和维护。基于此,计算机实训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具体需求为指导,合理选择虚拟机系统,达到实训教学目的,促使虚拟机技术无需将多系统安装至实训计算机上,实现灵活切换系统的目标,为计算机实训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提高计算机实训教学质量,缓解机房软件环境维护负担,优化机房软件环境。
3.2 虚拟机技术应用至难以实施的实训课程中
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在计算机课程实训中进行,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BIOS参数设置实验。现如今,针对实训计算机,诸多计算机实训机房均采取了还原保护系统,对BIOS和硬盘访问设置了权限,导致相关的实验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在该部分计算机实训教学过程中,诸多授课者常利用图片开展教学活动,或纯理论教学,或利用模拟器被动完成较为简单的实验,致使听课者难以准确把握实验流程,导致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鉴于此,利用虚拟机技术,有效解决计算机实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达到提高计算机实训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针对BIOS参数设置实验,将任意的虚拟机新建配置至实训计算机中,在启动虚拟机时,按下“F2”按键,从而直接进入虚拟机BIOS界面。在此基础上,以虚拟机所模拟的BIOS界面为依据,进行BIOS设置实验。在虚拟机BIOS环境下,计算机硬件设备得以模拟,可利用其进行BIOS常规设置,例如,开机顺序、调整时间以及主从盘等,听课者可对虚拟机运行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此同时,宿主机硬件设备不会受到试验结果影响。由VMware Wokrstation提供的PhoenixBIOS的BIOS程序,在笔记本电脑和品牌机中得到广泛应用,且适用于计算机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
3.3 虚拟机技术应用至复杂网络实验环境的构建
计算机技术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显著特征,网络技术实践能力是检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鉴于此,为达到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专业网络技术实训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客观因素等条件的影响,诸多实训室难以提供良好的网络实训平台,导致实训教学效果并不显著,若以虚拟机技术为指导,在实训教学中合理应用,促使该问题得到解决。
目前,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训教学,以企业网构建实验为重点,是基于路由器、多台计算机以及交换机共同作用下,从而构建企业网,以工作组模式为前提条件,合理配置Windows Sevrer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一般情况下,大量的实训计算机是完成实训内容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对网络实训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若实训计算机不断更改操作系统,致使操作系统受到损害。在完成一个实验的背景下,需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导致实验维护工作量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虚拟机与宿主机、虚拟机与虚拟机是VMware Wokrstation的基本媒介,通过给其提供的网络通信虚拟网络环境,以达到完成Web、FTP以及服务器配置等实验的目的。
篇6
1.1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目前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其也仅仅是体现自一些局部领域。相对于继电保护设备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较为广泛。早在20世纪人们就已经能够利用电磁继电器对电力系统进行初步的保护。但是由于其磁效应也会对继电保护的可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随着数字继电保护装置的逐渐运用以及以数控为基础的智能化断路器等新原件的开发,使得继电保护设备的保护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阶段。
1.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让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效率更高,而且还能使得其可靠性得到全面的提升。其各种智能化程序的应用还能使得人力以及物力得到大幅度的节省,使得成本效率也能得到持续性的降低。尤其是在主电路以及辅助电路中,继电保护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其负载降低,从而让电力的运行更加的流畅,减少了故障出现的机率。
2 继电保护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
2.1 计算机网络基础
在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必须利用网络计算机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而且在设定之后,其微机线路首先会对硬件进行保护。这也是继电保护的基础。其硬件设施一般会在控制电路系统之中,而计算机网络化也是根据控制电路的变化情况对继电器进行相应的调试。目前,很多供电企业已经逐渐在开发32位硬件保护系统。这对于人工智能化技术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对硬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实质是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保护。这种保护模式也是计算机逐渐网络化的门户。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其信号的输入以及以及输出也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所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应用可以推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
2.2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基于电力系统中的一种电路模拟。因为电路虽然以神经系发散出去,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无论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其电压、电流都具备一定的规律。而人工神经网络就是从电路系统中入手,对其电路进行全面的模拟,然后以计算机作为软件基础,实现继电保护装置对整个电路的全面监控。而且其还能对电路做出全方位的诊断,应用ANN技术实现故障诊断不同于ES诊断方法。ANN方法通过现场大量的标准样本学习与训练,让整个电路逐渐实现了数字化的基础。从而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对整个继电保护装置的全面反馈。
2.3 数字继电保护的智能化
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中,数字电路的应用也必不可少。其能够有效地实现断路器的智能化,与传统的电磁继电保护相比明显存在一定的优势。其主要是对一些小型机组以及变压器和电动机进行相应的保护。在低压电路中的应用表现的十分明显。例如:过流继电器,其在控制电路中,通过对主电路电流的监护,将其控制在一个正常的数值内,如果电力系统出现电流过载,那么过流继电器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电源进行切断,这样主电路中的电流互感器也会出现相应的电流过载感应,从而对电磁继电器发出相应的反馈信号,这样就能够实现电气二次设备的保护。这也是数字继电保护智能化的核心所在。
3 结语
继电保护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十分关键,其是提升继电保护装置可靠运行的基础。在进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硬件以及软件基础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实现人工智能化。只有这样继电保护装置在人工智能化基础中的应用才能更加地广泛。
参考文献
篇7
1.前言
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运行水平,降低设备事故发生的概率,是每个继电保护工作者的神圣的职责与使命。同时,继电保护安全运行也是衡量与评价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对继电保护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之间是互相联系而又互相矛盾的,只有在不断解决保护装置应用中出现的基本要求之间的矛盾,使之既要达到平衡,又要尽可能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保证继电保护的安全运行。
2.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继电保护安全管理运行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如图1所示。
(1)选择性。当电力系统中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发出跳闸命令,仅将故障设备切除,使得故障停电范围尽可能的小,保证无故障部分继续运行。
(2)速动性。快速地切除故障以提高电力系统并列运行的稳定性,减少用户在电压降低的情况下工作的时间,以及缩小故障元件的损坏程度。
(3)灵敏性。在事先规定的保护范围内部发生故障时,不论短路点的位置,短路的类型如何,以及短路点是否有过渡电阻,都能敏锐感觉,正确反应。
(4)可靠性。在保护装置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发生了它应该动作的故障时,它不应该拒绝动作,而在任何其他该保护不应该动作的情况下,则不应该误动作
图1
3.继电保护安全管理运行的目标体系
继电保护安全管理运行的目标体系是继电保护可靠运行的前提与保障。
(1)应该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继电保护专业化、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对继电保护专业的全过程管理,确立目标,保证保护设备运行可控,使电网继电保护投入率达到100%,正确动作率保持在98%以上,从而使继电保护真正发挥电力系统安全卫士的作用。
(2)明确管理范围。继电保护专业应该实行全过程技术监督管理,从功能配置、设备选型、初步设计、施工安装、调试验收,到运行维护、定期检验、设备老化、安全寿命评估、更新改造等等各阶段实行监督到位。
4.继电保护安全运行管理措施分析
继电保护安全可靠运行是衡量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各种原理构成的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依据,做好继电保护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4.1继电保护装置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在继电保护装置检验过程中必须注意:将整组试验和电流回路升流试验放在本次检验最后进行,这两项工作完成后,严禁再拔插件、改定值(包括改定值区)、改变二次回路接线等工作。
整组试验是一整套保护装置及其二次回路最终性能正确性的关键检验手段。如果在整组试验进行完毕后再进行上述工作,有可能造成定值区错误、定值错误或回路接触不良而无从发现,将给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重大隐患。
电流回路升流、电压回路升压试验,也必须在其它试验项目完成后最后进行。保证装置电流回路的正确性的最佳办法就是升流通电试验。最好是通过大电流发生器在电流互感器一次侧加大电流进行该试验,要用钳形电流表进行测量,还要在保护装置液晶显示器检查采样值。如果电流电压虽正确进入了微机保护内,但是装置的模数转换出现故障的话,势必会造成保护装置的拒动或误动。
4.2管理制度措施
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应严格遵循“发现问题及时、分析问题到位、处理问题彻底”的原则,针对电网中发生的各类继电保护异常和缺陷,实现PDCA闭环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防范措施,避免了类似情况重复发生。
(1)应认真落实继电保护专业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将安全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提高了继电保护专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加强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软件版本管理,严格执行南方电网微机保护软件版本管理规定,杜绝了由于软件版本管理不善而导致继电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的事故,积极开展防止“误整定、误调整”专项活动,排查二次设备和继电保护管理隐患,规范安全管理,确保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运行。强化继电保护专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着眼于入网管理、现场投运前验收把关管理、装置软件版本管理、反措管理、整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全过程,注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严格按照标准化工作。①按照继电保护设备检验周期,科学安排检修试验;作业严格按照继保作业指导书和作业表单要去进行工作;②定期开展继电保护设备运行分析,全面掌握设备情况,总结设备存在的问题目,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计划进行维护整改;③归纳分析继电保护管理上的漏洞,不断完善继保管理制度;④多渠道掌握相关新技术,落实多项措施用于整改缺陷和提高运行管理水平;⑤继电保护工作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可通过邀请合作厂家人员或聘请行业专家对继保人员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4.3 继电保护绩效考核措施
(1)应建立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比如继电保护定检完成率应该在100%水平,继电保护正确投入率也是100%,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不应小于98%。
(2)对于继电保护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应对未完成继电保护装置定检计划、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的情况,根据事故造成的损失影响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考核,并将其工资奖金挂钩,从而能够通过绩效考评,充分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工作责任心,经过评价——整改——提高——再评价的循环过程,使各项考核指标均得到稳固提高。
5.结束语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向计算机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按时巡检其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故障并做好处理,保证系统无故障设备正常运行,这对防止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提高继电保护的安全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反事故措施2007版 广东省电力调度中心
篇8
1现代化医院建设中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概述
医院信息系统指的是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医院管理手段,其中包括对医院以及各个部门的人流、物流和财流进行信息数据化综合管理,对医疗工作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从而推动医院事务整体处理水平的提高,为医院提供全方位自动化管理服务。医院信息系统是当前医疗事业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手段。医院信息系统主要是以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来实现医院自动化发展目标,核心是医院构建数据库,目标是实现能够适应当前与未来医院发展战略的技术支撑,对医院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存储和处理服务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在当前我国医疗事业领域乃至整个卫生系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仅是购买电脑以及配件,而是聚集了互动、协调、培训与改进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化工程建设[2]。因此,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需要更突出其实用性,即把握当前医院的体系与结构、管理模式等,从医院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与工作质量,最终推动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挥,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2现代化医院建设中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医院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与基本功能
首先,要严格运行医院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的业务管理系统中,工作内容是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对医院日常业务的信息记录和药品流动的信息记录,同时还包括医院在运营期间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等,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相应的信息进行采集,从而确保医院运转的正常化[3]。当然,除了医院的信息采集之外,在信息系统建过程中,能够实现医院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那就能为医院的业务系统对接建立平台,有利于医院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医院整体的运营中,其业务系统的建设在医院决策系统和医院管理系统正常运营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医院整体运营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还要加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该系统主要针对医院的管理层人员而言的,也是为了确保医院管理层人员能够正常的开展业务管理工作。如今,社会正在转型发展,医院的运营也在向新型的运营模式转变,需要从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等细小的方面管理,而中层的管理人员则需要在医院运营期间做好相应的信息管理工作,然后将医院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让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运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于UML模型中面向对象分析系统的建设,主要连接了医院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下表是面向对象方法和结构化方法之间的比较的结果。
2.2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首先,医院各部门之间要坚持资源共享原则,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医院各个部门的联系非常紧密,在信息系统建设中,主要涉及的是共同采集业务和业务交叉的情况,也能在业务资源共享的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业让医院的各个部门之间能够有较多的交流、沟通,从而对医院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打开了新的渠道和新思路[4]。此外,在信息交流传输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文件传输期间的安全性,需要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然后将加密的文件通过先进的检验技术,再次确保文件被加密后,再进行快速、安全、有效的传输。其次,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的整合进行规划性的建设,根据医院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信息管理相匹配的管理方法或制度,还要在医院业务管理的基础上对医院的业务进行合理的划分,能更好地为子系统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第三,要加强医院信息采集人员的专业与非专业的合作。在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需要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能力的工作人员加强合作,非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信息的采集,而专业的人员负责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此外,对采集的信息还要进行分层整理处理,一方面将采集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归类整理,另一方面,对采集信息的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分配,争取做到精细化规范。从而促进了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建设的速度。
3现代化医院建设中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分析
3.1医院信息系统中硬件管理分析
首先,对机房的管理要求。医院的主要信息系统是医院的计算机机房,为了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工作,因而对计算机机房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房以半封闭式的方式为主,机房的温度需要保持在23℃左右,机房中的湿度需要保持在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六十五之间,此外,机房中也不能有灰尘,也不能频繁的有人员流动,以免影响计算机的工作。当然,计算机机房的供电也是重要的方面之一,需要工作人员定期检查机房电压是否保持在220v/50Hz,供电的电路预备两路,防止因断电出现计算机无法工作。其次,计算机服务器的管理分析。服务器是为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设备,而服务器工作需要结合计算机的服务请求才能有一定的处理工作的能力,服务器无法预知计算机的请求,因此,服务器必须要保障其服务的能力。在服务器运行过程中,其服务主要借助的是Microsoft集群功能,在主机系统中实现了双机热备份技术,对计算机服务器主机之间的相互连接,能够实现数据存储的专用区域网络,进而为现代化医院建设信息系统管理构建额相应的区域网络[5]。第三,建立相应的工作站。由于医院的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布局不同,医院的工作主要由不同科室组成,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每一个科室有专门的病区,其治疗的方向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处的环境相差比较大,因而在每一个科室开设相关的工作站,方便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由于工作站工作内容的差异性,因而对工作站的要求是防潮、防尘、防盗,以及工作站的散热情况,同时,在工作站还要防止外来移动设备的随意接入,以免计算机出现中毒情况,最终无法工作。此外,在工作站要避免安装光驱、软驱以及屏蔽USB的安装,对接入工作站的硬件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第四,还要加强医院的网络设备工作。由于信息系统技术的操纵与网络的联系非常紧密,信息也需要通过网络来传输,因此,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建设中,最主要的要确保网络计算机的正常运行,而医院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工作是定期检查计算机的路由器、交换机以及光纤收发器等设备,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此外,在计算机机房中,电线的布局也非常的重要,在计算机网络设备建设方面,需要有相应的设备线路布局图,从而为布线施工提供方便,并且设计的网络设备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在设备后期的维修过程中也比较容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3.2医院信息系统中软件系统方面的管理分析
首先,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操纵系统管理。由于在医院信息系统各工作站的网络服务器中安装了不同的操作系统,因此,在系统工作期间,最主要的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由于信息系统的软件技术与硬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软件系统安装期间,可以使用软件自动控制、安全修补技术,为了降低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操纵的失误性,需要对安装的软件操作系统安装可以进行客户操作的监控系统,并及时地给软件系统进行杀毒等工作处理,避免信息系统受病毒感染。其次,医院信息系统软件的管理。由于医院是公共卫生医疗机构,也是具备一定服务性质的公共机构,因而在使用医院信息系统软件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雄厚技术力量且信誉较好的公司产品,产品质量保证,也能促使医院的治疗效果有所提高,并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中有一定的安全管理措施。当然,在该技术在工作期间,还要有相应的监测设备,对其工作进行记录,以便发生不良现象时可以快速的查阅。第三,在医院信息系统中还有数据备份。计算机的数据比较重要,它可以作为一种资产,因此需要对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料进行备份,此外,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不安全因素,需要工作人员对影响因素进行正确分析,同时也要对交流的数据进行备份,从而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完整性。
4结束语
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它是一个不断运行的系统,在医院正常运行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建设全面的重视起来,并促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韩春阳.医院信息系统在信息管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9):166-167.
[2]吴欣华.基于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再造与实践分析[J].电子测试,2015(02):76-78.
[3]陈荣山,姚婕,吴昊.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5(04):36-37.
篇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从而使自身结构得到发展。它强调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因此我们运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我们建构这一成人职业教育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我们设想建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自己所需要的同学或教师相沟通,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学习资源,实现学习目标。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对话、商讨、争论、合作,激发了每一个学习成员的想象,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这样日积月累,每一个学习者将对信息的检索、处理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1.通过实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成人职业教育合作学习的教学结构模式。
2.通过网络信息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探索与成人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参与学习、获取成功机会,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总结出成人职业教育教学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多种课型的模式结构,设计、收集、精选一套典型课例和编制与本实验相适应的网络课件。
二、自变量: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模式
自变量的操作:
1.重视教师、学习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模式具有依附性,它强烈地依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因此,要构建出一种成人职业教育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教育观念的转变,这就必须摒弃把教育功能定位于训练记忆和进行选拔的观念,明确信息时代教育的功能必须由训练记忆和进行选拔转变为训练信息的检索能力,利用信息进行再创造能力,否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仍然进行落后的灌输式教学。但是,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除了具有以人类共同经验为基础的普遍性外,必须还有共同于自己文化特色,反映出自己社会的教育传统。因此在吸取现代教学观念的同时,注意把成人职业传统教育尊重知识的特点同理解和尊重学生本性的要求相结合。
2.构建成人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完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库建设,设计和开发网络环境下成人职业教育合作学习软件,营造交互式网络学习的环境。
3.加强教师、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网络基本功能、网上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和知识以及网上合作等能力。
三、教师应进行的教学设计和几个处理环节
课堂教学的操作,基本内容是教师调控信息和组织学生在网上主动参与。首先教师应进行教学设计并处理以下几个环节:
1.策略性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将学生的座位由“一字式”改变为“小组”式,四至六个学生为一个学习集体。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竞争、辩论、合作、伙伴等形式,人人轮流当小组长,让学生人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是在自主学习、自查资料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议论问题,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把个人自学的成果转化为小组共同认识的成果。在合作学习过程,要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掌握如何从网络软件中、从网络系统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边学、边思、边悟、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从资源中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
2.调控网上协作学习。
①明确目标,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络浏览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对获取的资源进行归纳、分析。利用教学资源库,光盘上的课外读物加深理解知识。教师通过网络的控制、监看、监听等功能,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键盘或鼠标切入学习的执行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或纠正学生学习的错误。
②清晰思考,网上交流,质疑释疑。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网络,学生自己组成讨论组,群组聚集,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一些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和协商会话,在网上进行讨论、质疑、解疑。这样不仅实现生←→机交互,还实现生←→生、生←→师的多向交流。通过交流使同学们对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掌握,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锻炼,使学生“自我思考”为核心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下,创新求异思维将应运而生。
③网上实践,自练自评,意义建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而网络计算机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资源查阅丰富信息源,进行搜索、分析、判断、处理,整个过程是:发现知识意义—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他们可以从网上学习或讨论,这样便从集约型向分散型,即从集体学习向个性化学习发展,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共享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学习过程包含有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内容。精心收集、反馈信息,认真进行系统分析、教学设计,通过不断的调研、论证、完善此模式。
四、因变量:学生信息检索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因变量:学生信息检索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实验变量的控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不人为地制造竞赛气氛,严格控制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教学环境,学进度,学时数,创设进行科学比较的基本条件。对实在无法控制的变量及时作出详细记录,以便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加以考虑。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班和对比班上课时间、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相同、学生水平、教师素质基本接近,并确保稳定教师、稳定学生,由始至终完成本课题的实验研究。#p#分页标题#e#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和行动研究为主。实验法是对本课题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界定,通过收集有关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行动研究法是通过设计“计划一行动、考察一反馈与调整”等两个以上的循环,不断改进完善,达到预期目标。
第一阶段摸索性实验:选题、拟订实验方案,定实验点,组织分工,教师开始进行实验。
第二阶段发展性实验:在试点基础上,扩大实验面,展开可行性探索,把实验引向深入,并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反复探索、验证,形成网络环境下成人职业教育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10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很多重大突发事件: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庐山地震;2014年8月,昆山工厂粉尘爆炸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及到人民群众的安危,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人们充分的认识到,突发事件对社会和谐带来的巨大、深远的危害。
应急管理平台是政府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决策的基本载体。因此,如何建立快速反应、统一管理的应急管理平台,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效率是辽宁省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辽宁省政府应急管理平台现状及存在问题
1999年,辽宁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设应急管理模块标志着我省的应急机制及其信息系统的建设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我省的应急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已经拥有很多实用的成果。许多系统具备了基本功能,如语音指挥调度功能、视频会议功能、视频监控功能、辅助决策等功能。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应急管理平台的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然而,辽宁省政府现有应急管理平台仍存在很多不足。如: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不均衡;系统建设分散,部门间缺乏沟通;信息分散异构,辅助决策功能弱;基本软硬件的利用率不高等。
1.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应急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急管理服务的特殊性和综合性要求不同部门的协作配合,需要收集和利用的资源大部分都来自不同部门的部分资源。政府部门按照职能的不同横向的可以划分为不同部门,按照级别的不同纵向的又可以划分为不同层级,不同职能不同级别的部门都有各自的主要职责,只能对应急管理服务主体提供侧面支持,并不是本部门的主要职责,而每个部门都有符合自身要求的应急管理系统,导致系统重复建设,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2.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不均衡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每个部门对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都采用的不同的标准和规范,当应急事件发生时,需要对各个系统进行融合,系统开放性、灵活性不足,缺乏有效集成方法,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难以灵活的有效的组织大范围的应急资源,实现及时、科学的决策指挥。
3.系统建设分散,部门间缺乏沟通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现有的应急管理平台只能满足部分应急需求,在信息处理和融合方面,对多源、多模态信息的综合利用不充分,各个系统采用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只能做到对分散的、静态的、局部的信息进行处理,各个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集成,部门间缺乏互通。
4.信息分散异构,辅助决策功能弱
应急管理需要收集和处理动态演化的信息,信息的实时性越高,对决策的辅助作用越大,实时性越低,信息与决策的辅助作用越小。目前的应急管理系统缺乏对动态海量信息和动态演化信息缺乏相应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信息的演化不能及时有效的反应到系统上来。而进行应急管理决策时需要整合多种来源的海量信息,对多个领域内的协同优化需求进行计算处理。信息分散异构,对决策的辅助功能弱[1]。
5.基本软硬件的利用率不高
各部门应急管理系统在设计时考虑的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极端情况下所需的计算能力,在常规情况下并不需要如此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就能满足部门的系统运行,导致软硬件的利用率极低,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
二、构建辽宁省政府私有云应急管理平台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网络计算机构成一个巨型资源池,用户提交的任务后,各种应用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获取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并为用户提供各种软件服务[2]。私有云(Private Clouds)是云计算在一个组织的独有资源上的应用。云计算能够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新思想和强有力的辅助手段。借用云计算的核心思想、运营模式和相关技术,对应急资源进行服务化管理,可以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
由于应急管理平台特殊的政府综合服务类性质,遂提出构建辽宁省政府私有云应急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我省应急管理能力。结合辽宁省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现状与私有云服务的先进思想,设计出私有云应急管理平台服务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1.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底层入口,是采集信息的门户,突发事件通过一系列数据采集技术,对事件发生的现场情况,网络舆情,各个部门的决策应对方法进行统一收集[4]。在平时,对现场进行监控,通过视频监控,收集事件发生时现场的实时信息,将相关部门的所有信息收集到应急管理平台的数据库中。数据采集层的建立可以依附于政府原有设施和体制进行相关改造,信息采集的方法和现有方法对比,并没有太大差异。只需将数据收集接口与云服务的数据库接口对接。这样的设计可以为政府财政支出节约一大笔开支,避免了重复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
篇11
城市路灯电气系统的设计原则主要表现为:(1)统一协调原则。首先应该以全局观念为设计的指导理念,将灯光的亮度、光影关系以及照明方式进行整合式考量,对于各个部分能够对整体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进行城市路灯电器系统设计之前都需要制定一个建设规划,确保整个建设工程能够在规范的环境下进行。在对其进行整合式考量的过程中,应该对规划的内容进行了解,使其能够具备参照借鉴意义,分清系统设计的主次,对于一些重点环节进行明确。(2)绿色照明原则。随着低碳环保概念的深入,城市路灯设计必须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对于照明产品进行选用的过程必须遵循节能环保的原则,确保所选的产品具备使用期限长、电能利用率高。对于照明电器系统进行较为严格的管控,避免光污染的出现,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城市路灯电气系统的设计要点分析
1、合理选择城市路灯参数。(1)布灯间距的选择。间距的选择在符合规范前提下尽量增加安装高度,扩大安装间距;(2)布灯方式的选择。为单侧布置、双侧交错布置、双侧布置和中心对称布置,要结合路面的断面形式综合考虑。一般,若选择单侧布置,则道路有效宽度值为实际路宽与一个悬挑长度的差;若为双侧布置,则有效宽度应定为实际路宽与两个悬挑长度的差。若为中心对称布置,则有效宽度与道路实际宽度相等。从而结合灯杆高度等基数可计算出城市路灯的平均照明度,并按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和安装。
2、合理选择照明灯具。(1)截光型灯具:此种灯具最大光强方向范围为0~65°,90°允许最大允许光强为10cd/1000lm;优点为眩光轻,不刺眼。缺点为照明范围较小,周边灯光昏暗,为快速路、主干路等主要道路照明灯常用类型。(2)半截光型灯具:此种灯具最大光强方向范围为0~75°,90°允许最大允许光强为50cd/1000lm;优点为眩光适中,光线照明范围较大,实用性高。为次干路及支路市政照明灯的首选类型。
3、强化路灯线路与路灯接地设计。线路设计是路灯安装中的重点,设计过程要综合考虑线路损耗以及电压供给问题,确保供压稳定。一般设计为额定电压值上浮5%或以上。根据车流量以及照明效果,对亮灯盏数进行控制。灯光照明要首选满足需求最大的群体,实现资源合理利用。随着技术的发达,微机监控和无线控制成为目前主要监控模式。目前,对于路灯安装接地的主要问题是安装规范不统一。TN-S接地系统由于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因此应用最为广泛。其原理为:专用保护线PE上电流和对地电压均为零。并在干线上采用漏电保护器,将部分PE线越过漏电保护器重复接地。而对于PE线材料的选择,多为铠装电缆的金属外皮或者镀锌圆钢。实践证明,在路灯经过的起点、中间适当间隔和终点处打一组地极,同时要求接地电阻4Ω以下,可提高接地效果,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
三、城市路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分析
1、PLC路灯自动化控制技术。PLC路灯控制技术具有可靠性、功能以及性价比等优势,例如:产品的开发时间较短、系统功能性强、在可靠性和性价比方面较高、系统的硬件齐全、产品在使用方面比较方便、系统体积小、其设计、安装和调试方面工作量相对较少,当然系统的维修也很方便等优点,该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控制装置中使用广泛。
2、城市路灯照明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载波路灯技术。照明控制系统电力载波路灯技术利用时控与光控双向来进行控制,在系统检测到每个路段的亮灯率,从而实现城市道路路灯的自动启闭,有效控制半夜灯或者全夜;利用电压和电流实现测量与监控,状态信息与控制信号是通过电力线载波技g来传输的,对供电变压器线路开路和短路等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即时报警;实现智能管理和监控路灯,从而让路灯达到可靠、稳定和经济、高效的运行。
3、城市路灯照明自动化控制系统无线路灯控制技术。照明控制系统无线路灯控制构成是采用一个中心管理PC与好几个路灯控制终端节点相连,通过TCP/IP协议实现监控中心和管理中心进行通信,采用设定路灯的工作信息,如开关时间或时钟日历等,系统的指令信息是通过路灯节点的路由来把控制信息由监控中心直接传送到路灯终端节点,达到当路灯发生故障时进行报警。路灯照明灯的开关控制是通过无线电通道数据的收发来实现的,这样避开了电力线载波通讯中的不确定性与干扰的繁杂,从而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确定性与稳定性,这种控制系统性价比低、投资太大,当然具有安装方便、控制组合多、布点灵活、系统安全性高的优点。
四、城市路灯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的分析
1、城市路灯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组成。基于GPRS-Internet的城市路灯远程监控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监控中心的主控计算机和道路两旁路灯现场的多台远程监控终端,他们之间通过GPRS-Internet连接。监控中心主控计算机通过与Internet连接,可以采集到路灯的实时运行参数,并且对路灯进行远程监测、控制和管理。远程监控终端,即安装于路灯终端的设备,要求位于移动通信覆盖的区域范围内。远程监控终端接收执行来自监控中心的各个命令,如开关路灯命令、设置路灯开关时间、校对时钟命令等,该系统通过传感器能够自动检测出终端路灯设备的异常事故,并及时将信息上传给主控中心计算机。
2、城市路灯自动化监控的控制中心。城市路灯自动化监控是通过控制中心实现对路灯终端的控制。控制中心的规模可大可小,既可以使用一台计算机,也可以使用大型网络计算机群组。控制中心一般由主控机、显示设备、通信单元、供电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等组成。
3、城市路灯自动化监控的通信网络。通信网络主要负责信息的上传和下达任务,一方面将控制中心的指令传送给路灯终端,另一方面将路灯的运行状况传送给控制中心。目前比较常用的通信技术有,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电力载波等,该系统中选取GPRS通信方式,它具有随时随地实现比较高速的数据传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等优点。
4、远程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路灯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终端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通信、控制和事故预警。通信:与控制中心交换数据,接收并执行控制中心的命令,更改远程监控终端设置,上传光敏传感器采集到的光亮强度信息。控制:响应遥控命令,控制路灯开关。事故判断与报警:对采集到的光亮度进行检查,结合当前开关状态和运行时间段,判断运行状态正常与否。如发生异常或发生事故,远程监控终端立即报警。
结束语
城市路灯是现代市政设施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城市道路照明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全、先进、可靠的城市路灯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提高城市品位以及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对路灯管理部门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
篇12
Design and Research of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ERP
YUaN feng
(East China Sea Flee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Abstract】For some power company’s low management efficiency, this paper designes and develops a new electricity customers of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Firs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company, this paper analysises requirements of the system. And then, have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economic, technical , and timing. Detailly analysises system’s five functional modules, they are user logging, personne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staff account management, rights management. finally, complete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electricity customer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erP.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 erP; feasibility analysis
0 引 言
工程项目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和社会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随着当今科学技术和迅猛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思想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和进步。工程项目管理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整个行业或是企业,还包括了企业各个部门和人员的各种活动。工程项目管理也越来越专业化和一体化,有效管理、和谐管理、廉洁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也是现在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信息技术是工程项目管理不可缺的技术,工程项目的管理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将会使管理范围更加的广泛、灵活、可靠[1]。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企业的项目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项目管理软件还没有完全成熟,完全引用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也不符合国内的现实情况,会影响企业的管理甚至起到反作用。另一方面,目前的国内项目管理的集成也比较落后,对于企业来讲项目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交叉工作,涉及到成本、质量等很多方面,影响整体的管理的因素就比较复杂且有着很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企业的项目管理就要求即能满足单个方面的要求,又能满足整个企业管理总体要求,并能优化管理使管理的效果好。因此,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ERP(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作为当今国际上一种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是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管理企业决策方案的平台,能够做到最大化合理有效的利用企业的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2]。ERP实际上是一种管理软件,是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用电脑来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所有资源如人力、财力、时间、空间等进行合理的调配,进而最大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ERP是一种很好很先进的管理模式,也成为当今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是企业发展和竞争不可少的手段。
ERP在各种企业的应用逐渐广泛,电力公司也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电力客户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涉及。本文针对某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发电力客户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对电力客户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和结算等进行管理[3]。
本文首先对系统需要进行分析,然后对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包括经济的可行性、技术的可行性、时机的可行性,最后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得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流程图。
1 系统的需求分析
本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企业的项目信息和人事信息,对项目和人事进行网络化管理,有效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益。在对公司的实际硬件和人员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确定了系统的几大基本功能:
(1)员工档案管理:员工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
(2)部门档案管理:显示部门负责人和所在部门员工。
(3)工资档案管理:录入和查询发薪记录及历史信息。
(4)项目流程管理:按部门管理项目的流程和查询进度。
2 系统的可行性
在对系统进行开发前,需要对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Feasibility Analysis),即在对系统充分调查后,分析开发的系统是否具备必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主要是对新系统在技术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进行分析,即保障了新系统开发成功,又可以使开发投资失误减少可能性。在对企业的需求和资源进行调查后,在经济、技术、时机上进行分析如下。
2.1 经济可行性
经济的可行性是指对开发系统能否产生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这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费用、设备费用和维护费用。本项目管理系统和大型的信息管理系统相比,规模不是很大,因此开发周期较短,且单位有专业的网络计算机人员,因此开发费用不是问题;该企业的办公环境硬件条件已经具备了系统所需的硬件设备,软件环境也具备,因此设备费用方面也不需要额外的支出;对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培训等方面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有熟练操作应用软件的能力,开发的项目管理系统本身也具有简单可操作的特性,只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可以熟练应用此系统了。
2.2 技术上的可行性
技术上的可行性是指开发的系统在技术上是否具备可实现性,能否顺利完成开发,目前的软硬件条件是否能满足开发的需要。软件方面,本系统是采用三层B/S模式,和传统的C/ S模式相比有很多优点,最重要是结合了Internet/Intranet技术,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将应用系统推进到一个更新的发展时期。因为SQL数据库使用简单、储存一般单位的人事资料绰绰有余,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已成熟可行。在硬件方面,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硬件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硬件设备更加先进,性能更加卓越,价格是逐步下降,从经济上和使用要求上都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综合来看,此系统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且经济上也满足企业要求,有助于企业控制
成本[4]。
2.3 时机可行性
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也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原来的人事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本系统的开发会更优化企业的资源,改善企业管理现状,能够更好的使个部门配合更加有利于企业工作,也节省了时间和资源,提高了效率[5]。
通过以上分析,本系统开发在技术方面、经济方面和时机方面都具备可行性,且对于企业来说,成本支出不高,周期短、见效快。因此,本系统的开发是可行的。
3 系统功能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主要是由人事管理和项目管理两部分组成,是对企业工程项目的集成和高效管理。人事管理主要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使其能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企业资源,主要内容为员工基本信息管理、员工工资信息管理,部门基本信息管理。项目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部门流程进行多个部分的管理。此外,系统还可以对员工帐号管理和权限管理,其中包括增加员工,管理员工,个人信息维护等,基本权限管理是指管理员对员工基本信息的编辑修改的管理。通过分析可知系统应有以下几种基本功能。
3.1 用户登录
用户登录是指对使用系统的普通用户和管理员需要用户名和密码,员工的有访问权限的限制,普通员工进入的系统界面和管理员是不同的,每一次登录系统,系统都会记在登录信息在系统日志中。
3.2 人事信息管理
人事信息管理是指登录的管理者和用户可以查看企业的人事信息,了解各个部门的信息,也可以查看到自己在企业在部分的情况。负责人主要管理员工的工资信息、部门信息、员工信息等。
3.3 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管理员对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对企业各个部门的没完成和完成的项目流程查看和编辑,各部门经理可以直接对其流程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随时调整项目进度进而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3.4 员工帐号管理
员工帐号管理是指企业的所有员工可以登录相应的系统界面查看自己的信息和修改自己的帐号和密码,系统管理员拥有对系统的最高权限则可以休息企业所有员工的帐号和密码。
3.5 基本权限管理
基本权限管理是指企业负责人对访问本系统的权限管理,企业的全部员工是否能够访问系统信息。
4 系统总体设计数据流图
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开发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后,对本系统进行总体设计。整个系统的功能如图1所示。本系统分为管理端和员工端,系统的管理员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可以对系统的信息进行任意的查看和修改等操作。员工端是指普通用户访问系统,且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如查看信息,修改密码等。该系统分为三大部分,登录模块、人事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分为四个部分,员工个人信息管理,所有员工的基本信息管理,部分信息管理,员工工资管理。项目管理模块是以项目的流程来管理。用户登录数据数据流如图2
5 结 语
本文主要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整理,并针对需求分析做出系统功能结构图。然后从经济、技术、时机三个方面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最后是对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功能包括用户登录、人事信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员工账号管理、基本权限管理五个部分,并且画出系统总体设计的数据流程图。
参考文献
[1] 王金凤. ERP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1): 18-20
[2] 徐春玲. ERP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分析. 安徽电力,2005,22(3): 74-77
篇13
1、前 言
传统的学校教育不能适应优秀运动员在项目、年龄、训练、比赛及生活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不能解决运动队专业训练和学校班级授课在时空上存在的尖锐矛盾,致使相关教学活动难以规范实施,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文化教育的欠缺不仅影响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使其在向一流运动成绩攀登时,缺乏文化底蕴的有力支撑。而且影响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转换,成为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和运动队新陈代谢的瓶颈。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路在何方?既是历史的困惑,更是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此,国家体育总局将推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列为北京奥运会后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在南京体院运动员网络学习系统建设和运行实验的基础上,对优秀运动员网络学习系统的实施进行了较全面论述和探讨,以期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2、运动员文化教育概述
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指我国体育系统体制内举办的、对优秀运动员实施的、涵盖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层次的文化教育工作:
2.1 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沿革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适应运动训练专业化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以省市体育工作队为基本形式的优秀运动员集训体制,运动员无法继续留在普通学校就读,为解决其文化学习问题,运动队开始设置文化教师编制。上世纪60年代初,原国家体委训练局和部分省市体工队纷纷设立文化教育科(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由此产生。1978年原国家体委提出“优秀运动队向院校化过渡”的方针,1983年国务院批转原国家体委有关请示,随后原国家体委与教育部联合发文,对试办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校)提出了具体意见。原国家体委还规定运动员每周三个半天进行文化学习。1983-1986年在体工队的基础上,北京等10个省市组建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江苏依托南京体院设立运动专修科,其他省市或成立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校、或在体校附设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职能。老一代文教工作者开拓创新,努力缓解学训矛盾,除坚持正常的班级授课外,还创造了诸如教师随队上课、灵时编班上课、灵活多样补课等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和跨越式发展。至此我国初步形成相对独立、体教结合、多形式、多层次、较规范的优秀运动员学训体系。
2.2 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北京奥运会后,中央明确竞技运动继续坚持举国体制。体育系统自办教育源于运动队、专于运动员,能提供从小学到大学各层次的教育,最适应运动队需要,仍是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主要机构和形式。但是二十多年来运动员文化教育除了教学硬件条件改善以外,在教学理念、组织形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没有质的进展。运动员每周三个半天的文化学习时间原本就比同龄人少,在实际实施中又须照顾竞技运动的特殊规律和需要,致使相当一部分运动员连上述文化学习时间也无法保证。教学工作长期在“坚持标准,许多运动员就无法完成学业,要使部分承担重任的运动员毕业又不得不降低要求”的尴尬中徘徊。优秀运动员属于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承担着攀登竞技体育高峰的重任。训练竞赛要求是刚性的,如果继续固守旧有教学观念和方法,拘泥于时空需求不能自拔,将永远受制于学训矛盾。时代日新月异,国家、社会和运动员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改革、突围已刻不容缓。
3、网络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网络学习的特性使克服学训矛盾成为可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学习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3.1 网络学习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源于英文ElectronicLearning,也可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等。网络学习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WEB浏览器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的活动,以及通过网络电子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学习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方式下教师、学生、知识这些教学的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借助丰富的资源、便捷的协同、友好的互动。深度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同时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合作协调学习、探索发现事物、以及终身学习等能力。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一反应”,把学习者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网络学习所表现出的特性使其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佳实践环境,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成为网络学习这一现代教育方式推进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4、网络学习系统构建
网络学习系统一般由校园网络、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和系统管理员等部分组成:
4.1 校园网络
局域网络是构建网络学习系统的基础,为满足网络学习的需要,局域网络尽量覆盖到运动员宿舍,以利于高速、免费地传输校内教学资源;网络出口应有足够的带宽,还应解决经由教育、电信、联通等不同网络高速接入的问题,以便运动员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便捷地接入网络学习系统。
4.2 网络学习系统
该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4.2.1 硬件
一般配置为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存储器和任课教师用电脑等;另外可配置自动录播教室(用于批量录制课程录像)和网络计算机教室等;学生需自行配备笔记本电脑。
随着价格不断下降,硬件费用在整个网络学习系统建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已不再成为制约因素。
4.2.2 软件
一般配置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学习管理系统。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是学校对网络教学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平台,也是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获取、协作、练习和交流的平台。其以动态WEB页面呈现,并具有的以下基本功能模块:基础数据:机构设置、教师数据、学生数据、课程设置等;身份认证:等级、身份、权限的分配与管理等;课程建设:文本、图形、图像、音像和课件的上传与管理等;教学互动:学习、实验、作业、考试、论坛和博客等;成果展示:介绍学校在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和网络学习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情况等。
网络学习系统须满足按运动员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和不断完善的要求。
4.3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指数字化的教学内容,这是成功实施网络学习的关键。用信息技术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造和引导,将讲授、协同、练习、测试、模拟等学习方式整合在一起,把课堂教学转化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数字媒体,实现即时更新、储存、取用、分配和分享。
课程体系数字化包括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课程数字化包括自学导读、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讲义、题库、课件、课程录像和参考资料等内容,其中课程录像完整地记录师生课堂教学实况,符合学生原有学习习惯,对保证网络学习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课件针对学生和课程实际,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多种媒体,引导学生学习、练习和互动,一步步地完成所学课程,是高水平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志。教学内容建设不必拘泥于“学时”,也可按“知识点”来组织,尽量分解为短小精干的模块,以便学生零星利用时间、灵活组织学习。教学资源还包括因特网上无限的相关资源。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包含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等内容。高等教育部分的教学资源应以自主建设为主,而基础教育部分由于内容固定、差异不大,应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和整合。
数字化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固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向数字化迁移是一项艰巨工程,能否成功实施有赖于学校领导的强力推动和身体力行,有赖于全体教师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投入。
4.4 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是网络学习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能熟练使用网络、计算机和网络学习系统的教务管理人员,是掌握信息技术和精通教学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教学、教务和学籍管理工作,保证网络学习系统正常平稳运行、发挥应有效益和不断改进完善,并对师生开展相关技术技能的培训和指导等。
4.5 系统建设策略
4.5.1 各自建设
各省市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机构自行建设网络学习系统。优点是:有利于网络学习系统按需使用、个性化发展。
4.5.2 统一建设
由体育总局科教司牵头,面向全国优秀运动员,建立统一的网络学习系统。优点是:集中人力物力建设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网络学习平台;集中优秀的师资力量,推出全套精品网络课程;节省人力物力,建设、运行效益最大化。完整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涵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内容,因此建设统一的网络学习系统应依托本科体育院校进行,以便在文化、设施、人才、管理和资质等方面获得足够的支撑。
4.5.3 分步推进
网络学习系统既要有高水平的总体建设规划,又要按实际需求分步实施,模块化建设。根据用户实际数量,确定网络学习系统并发在线学习人数的合理数值;充分利用因特网已有成熟资源(如视频、语音对话和电子信箱等),不必求全;硬件配置满足两至三年需要即可,按实际需要逐步扩展和更新。
5、网络学习实施
网络学习的实施与校领导、教练员、教师和学生四要素紧密相关;学习质量的保证离不开严谨、可行的管理办法;循序渐进,实现网络学习比重的逐步增加和学习内容的全面覆盖:
5.1 四要素
5.1.1 校领导
明确网络学习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和定位,制定科学、可行的数字校园发展规划及网络学习系统建设方案,保证经费投入,培养或引进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强化干部、教师和运动员的网络、计算机技能培训,为网络学习系统的建设、运行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从构建技术环境和建立教师队伍人手,深入开展在新技术条件下,教学策略、方法、评价和管理等的研究,同时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协调融合,扬长避短,互补完善,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体系。
5.1.2 教师
更新教学理念:既要发挥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又要注意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变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所发生改变,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应随之调整。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特点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不同学习方式与不同学习技术的综合运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应用技能:熟练使用网络和计算机,独立制作电子文档和教学课件,适应在网络学习应用系统中所承担的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任务。无容回避,教师作为年长者目前在自如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方面反而不占优势,但教师必须接受挑战,与时俱进。
5.1.3 学生
参加学习的运动员要转变为网络学习所要求的自主学习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饱满的学习热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持续学习、解决问题、协作沟通以及正确的评价学习成果。这种学习应富有策略性,根据自身特点、训练比赛安排,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熟练使用信息工具进行探究性、发现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学习。
5.1.4 教练员
运动队是否兴读书学习之风,对运动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成长具有监护职责。教练员在训练和学习上都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主动与学校协调、做出合理安排,督促和支持运动员完成学业。
5.2 启动阶段管理办法要点
5.2.1 实行班级授课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制度
运动员在家训练时到校跟班面授,在外集训、比赛时则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5.2.2 注册
运动员入学伊始,应同时在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注册。
5.2.3 辅助学习权限
每学期根据学校提供的运动员学号和名单,由任课教师将其作为学习对象加入到具体网络课程中,此时相关运动员获得该课程网络辅助学习的权限,即运动员在校跟班学习的同时,可借助网络课程进行预习、复习和练习。
5.2.4 网络学习资格
运动员因训练、竞赛,不能到校上课时,应办理网络课程学习手续: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训练竞赛实际,与运动员一道制定个人网络学习计划。此时该运动员方获得相关课程网络学习的资格。
5.2.5 辅导与监督
运动员离校期间,应根据网络学习计划,通过网络进行自
主学习,并通过网络学习系统、QQ群、BBS和E-mail等平台进行师生互动,提交作业和练习测试;任课教师对运动员网络学习过程实施全程辅导和有效监督。
5.2.6 认可与考核
按学习计划、在过程管理下进行的网络学习,学校予以认可。相关运动员返校后应及时恢复跟班学习和考核。如错过正常考核时间,学校可为其组织专门考核。考试合格成绩予以记载。
5.3 效果与预期
5.3.1 实验验证
我们选取南京体院30名学生,(都是已获全国比赛前三名的现役优秀运动员,分布在不同的训练基地,有的还在国家队,训练比赛任务繁重,难以坚持正常的课堂学习)举办网络学习实验班,开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6门课程。结果97%的学生如期完成了所学课程,成绩合格。实验显示:(1)作为必备的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在运动员中基本普及,完整的硬件环境业已形成;(2)信息时代,与计算机和网络为伴已是年轻人基本生活方式,实施网络学习,运动员如鱼得水,没有操作门槛;(3)以课程录像为基本内容的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效果相近,同时通过网络视频、音频、文字等即时通讯技术,师生、生生互动较课堂教学反而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强化,网络课件、教案、练习、测试、专题论坛等,以及因特网上无限的资源对学生学习给予了有力的支撑;(4)网络学习有效克服时空制约,自主学习、灵活安排、学训兼顾,从操作层面上解决了学训矛盾,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5.3.2 路线图
网络学习早已在国内外众多知名学校广泛开展,教学质量和效果无容置疑。但是网络学习对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来说却是一件新事物,在具体工作中应该积极推进、稳步实施:(1)步骤,从网络辅助学习、到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结合、到逐步增加网络学习的比重、直至过渡到以网络学习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2)覆盖,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再到职业教育等,逐步实现网络学习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全面覆盖。
5.3.3 形成和谐的培养模式
教育以人为本,运动训练、文化学习都属于教育和育人,是运动员培养和人的发展不可偏颇的两个方面,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在操作层面上,由于训练竞赛受项目、场地、时间和任务等因素的制约,调整空间有限。而文化学习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分散、机动和个别地有效进行。因此运动员文化教育必须也能够进行改革:运动训练保持现状、不受冲击。文化教育主要利用训练比赛之余远程进行,同时辅以课堂面授,形成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和谐发展的运动员培养模式。
6、结 论
6.1 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受制于学训矛盾,质量不高,举步维艰。解决老问题,需用新办法:打破传统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现行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
6.2 网络学习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WEB浏览器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的活动,以及通过网络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学习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6.3 网络学习系统一般由网络、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和系统管理员等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是核心,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关键。
6.4 网络学习是一项重大变革,只有学校明确网络学习的意义和定位,大力推进。教师勇于面对挑战,更新理念,掌握技能,积极投入,才能有效实施。
6.5 网络学习条件已具备,时机已成熟,它不受时空制约,效果确定,尤其适合运动员特点。应成为解决学训矛盾、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改革的破题之举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松涛,论网络学习[J],教育研究,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