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生辅导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辅导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辅导教育

篇1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篇2

一、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障碍的特征

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障碍特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影响自身正常学习行为和体育活动的消极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很常见,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抑郁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不足、精神萎靡,情绪低落,不主动,常躲避练习或早退。

2.过度紧张心理。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大,学习动作难度大,失误次数多等,这些大多能引起学生的过度紧张心理。如果学生过度紧张,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下降,学习难度会加大,这种状况会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及身心带来一定的危害,严重地影响学生体育能力的发挥。

3.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一学习某类动作,学生就害怕,害怕出现失误,害怕同学嘲笑,害怕教师批评、害怕受伤,这样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并伴随相应的生理变化,表现为:心跳加快、四肢无力,打寒战,出冷汗,这样就影响了自身的运动能力,从而导致学习无法正常进行。

4.自卑心态。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常自我感觉不如别人,信心不足,认为自己“笨手笨脚”,生怕别人看见耻笑,特别是遇到有点难度的技术动作,就更不愿练习,这样长期下来将导致恶性循环,产生厌倦学习心理。

二、心理辅导的方法

体育与健康学习心理辅导主要是促进运动参与,并有效的运用激励,调节情绪。刚柔相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事实或事例正面引导学生,将心中的积郁进行有益的宣泄,从而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投入到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去。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是体育与健康学习最大的障碍,将直接影响其学习中的心理变化。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课堂组织教学往往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其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帮助他们逐渐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比较理性地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和社会功能转化,诱导他们自我培养对体育项目广泛的兴趣。

2.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学习目标。要“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帮助他们制订适宜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实际,可以把完成教材内容看做是总目标,区别对待设立若干个分目标,如在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难度、技术掌握程度、完成质量,练习的次数等,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完成各个分目标,通过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大部分学生均能很好地完成预定的目标,在完成练习获得成功时,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从而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激发运动热情。

3.激励法。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没有对优生的偏爱,也没有对“学困生”的厌弃。相反,对待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更多地给予关注,对他们要抱有期望,要激励他们树立体育与健康学习的信心,针对他们渴望进步的心理需要,及时发现和表扬其优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为自己的进步感到喜悦,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恐惧等心理障碍。

4.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控手段。心理自我调控的手段就在于自我情绪调节。当感觉自己情绪失控时,做好深呼吸,想些开心的事情,控制好情绪。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对学生开展的心理教育。环境教育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教育和人际环境教育,两者相互作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干净整洁的运动场地、摆放有序的体育器械等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对客观的体育与健康的学练环境有了清晰的认识,就会调整自己的内心活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中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心理素质的水平,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成功学习的基础。心理辅导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遵循有关原则,运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乐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真正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凯.优化体育学习心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 .中国学校体育.2003(5):59-60.

[2]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一、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声誉影响

在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嗤之以鼻,认为中职院校比正规的教育院校低一等,而中职生则是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另外,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中职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在将来社会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总之,中职院校在同龄人以及社会中的声誉都是不好的。这就会为中职生带来困扰,容易使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2.就业压力

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将不再接受以往的知识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此时他们多数未成年,却因为进入中职院校,不得不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晓了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心理尚未健全也使得他们顿生无力感,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团体辅导介绍

团体辅导是教师或者辅导者等组成的团体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等过程。它是一种健康的辅助方式,借助团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开放自我,促使个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我,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习惯等。团体辅导注重交际,也就是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体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团体交流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设计一些交流性的环节或是热点话题,营造和谐、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这一种团体交流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学会调节心理。团体辅导另外一特点是团体性。团体辅导成立的基础是必须有全体参加,不管大小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协作,利用团体的参与影响一些学生,来实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有利于心理健教育的进行。

三、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建设优良团体,规范团体行为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流为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必要建设优良的团体,规范团体行为。良好的团体有利于进行团体活动,加大师生间的互动,规范团体行为,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交流环境。这都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提。一个优良的团体可以凭借团体动力实现团体良好、积极的交流,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中职生心理建设。例如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将团体的成员划分为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此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自由交流,产生团体动力。规范团体行为是建立团体良好形象的前提。在此,所谓的规范团体行为不仅是指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还包括一些“矜持”行为。不文明、不道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就讲解一下“矜持”行为。所谓的矜持行为就是指团员放不开自己,始终不参与团体的任何活动或是话题。这种行为不利于团员的自身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团体内容具有针对性,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生的话题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选取有关内容十分关键,其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不仅是指对象是中职生,还意味着内容必须要分阶段进行。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同,自然选取的内容也会不同。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中职生,其心理必定是紧张的、害怕的,对于外界也十分敏感。这时,建议所选内容以适应环境、生活成长以及团体交流为主,有利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融入团体。同时,也为了团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团体进行公告,让团员根据自己的形象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名片,大胆介绍自己,对于一些较为腼腆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利于团体氛围的融洽,更重要的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当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避免事倍功半的现象出现。

3.团体辅导分阶段进行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注重阶段的划分,不是指学生的成长阶段,而是指团体的运行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达成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团体刚成立初期,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团体辅导做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是主导,引领学生进入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打造一个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发展阶段。通过准备阶段的预热,这时的团体具备了良好的团员基础以及互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进入团体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旁听者,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讲述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最后确定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束阶段。进入结束阶段,最后的收获就是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全体成员获得感情认知、精神愉悦。教师也应该从团体辅导中获得经验,知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应用中,还需要心理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王峰 单位:丹东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一、怪:“乱相丛生”的校园服饰

多元信息时代,各种影响纷至沓来,与上个世纪清静的校园相比较,现在的校园服饰更具个性、活力与时尚。然而物极必反,追求潮流,追求新鲜的中学生现在越来越多是着装怪异,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符,不少同学是故意如此:比如前几年,我们班里的女生人数比较多,一到夏天,趴在桌子上睡的时候,腰部就会暴露出来,这让男生很难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上来。有的女生一到冬天,上身穿羽绒短装,中间一个长毛衣,盖到大腿,下身只穿一双肉色袜子,全身呈现从冬天、到春秋、到夏天的四季景象。家长姜女士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也比较头疼:“我真的担心,十六岁的女儿染个黄发,穿着低腰裤,根本没个女孩样!为这种事情我们经常吵架,开始女儿小还有所收敛,但不久又原形毕露,穿着越来越夸张,越穿越嚣张。”确实,孩子的服饰就是孩子内心的情感流露,面对如今五花八门的校园着装,学校奈何?教师又该奈何呢?

二、怪谁:按耐不住的青春寂寞

服装是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外在表像,带有极强的个人思想色彩。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奇装异服为美,尤其以女生居多。这些不良风气的形成有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但笔者以为最主要的是与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心理因素有关:

1.认同需求: 在社会青年不断追求时尚的时候,身心日益成熟的中学生们也不甘寂寞,纷纷仿效。他们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尽快加入社会的洪流中去;他们更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关注程度。

2.偶像崇拜:中学生对影视明星、运动健将、乐坛歌手极为关注,尤其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趋之若鹜。我们常看到不少中学生穿着某球星的运动服、各种品牌时装,甚至着奇装异服上学。我班有个男生就曾经戴过耳环,还让长发半遮盖着,一问才说是跟日本言情片中的主人公学的。

3.攀比思想:现在的中学生在课间的不少话题是谁的服装是名牌,谁的打扮最流行。看到别人穿得好,就想方设法赢得家长的同情,也根本不考虑家庭经济的承受力,为的就是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的感觉和自己内心的那份虚荣。

4.求“异”意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异性和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但又羞于向对方表达,甚至怕自己的魅力不够,遭到对方的拒绝。于是他们总是在异性面前不断地表现自己。

5.叛逆心理:不少孩子由于家庭管教过份严厉,或者家长自身行为的问题,导致了家庭中矛盾丛生。有的教师在平时与学生交往时也是严有余而爱不足,使中学生感觉与成人之间有代沟。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意识而通过服装的怪异来实现与成人世界的抗衡。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挑战权威的需要使然,所谓“头可断,长发必须留”,就表达了中学生对不良教育的叛逆心理。

三、“怪”之暗礁:令人痛心的青春迷失

据网上的一则消息,有个广西的中学生就是因为青春期的叛逆与价值观的迷失而去上海做了女,结果被四个男了之后气绝身亡。当然这种恶劣事件并不多见,但是过分追求打扮的后果对一个人来说却是严重的,让家长与老师痛心。

1.顾外失内,“德”之滑坡。

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想要的衣服,为了虚荣、攀比不顾”家情,硬缠父母要钱,结果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有甚者,为了实现虚荣心的满足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哄骗、偷窃家人或他人的财物,酿成大错。

2.分散注意,“智”之延误。

“头发长,见识短”,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句话是成立的,学生在穿衣打扮上如果想得多了,在学习方面就会放松;而有的学生一旦实现了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就不再对学习产生价值依赖,这也是很多富家子弟难以有学习动力与聪颖智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3.诸多不便,“体”之不利。

中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但是有些衣服,如紧身衣,低腰裤等过紧的束缚身体,从而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而有些学生为了穿这些衣服而盲目减肥,更是造成正常发育的营养的缺少。

四、“见怪不怪”:刚柔相济的思想引领

仪表是一个人心灵的名片,是个人审美情趣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一个人打扮得体,往往要求与现在的时间、地点及个人的身份相吻合。中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不太成熟,是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特殊群体。因而培养孩子良好健康的着装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1.制度规范,统一着装。

校服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统一定制校服便于统一管理。学生着装齐整就会感到他不只代表他自己,而是班级的一员,校园的一分子,这样他们才会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给集体抹黑,便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审美的角度讲,这也体现了一种美――整齐美、蓬勃向上的青春美!学生统一穿上朴素大方的校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至少能实现学生之间的”表面平等”,有利防止相互攀比的意识,避免校园中的一些“富家公子”与“千斤小姐”的清高思想,也防止贫困家庭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使学生专心致志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2.平等对话,价值引领。

中学生一般不会接受师长的简单说服,而对生硬的命令式教育,更是心存抵触,所以我们应该在理解中学生内心的基础上加强有效沟通。我们可以从学生追求的是美、奇、怪入手,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只有思想与学生不隔离,才能使教育有效果。

我们可以定期举行中学生形象展示活动,让他们正确地辨别美和丑,知道应该如何去看待自己的装扮,最终让学生产生自己要改变现状的想法。通过对话,可让学生明白服饰美只有在心灵美的折射下才能发出亮丽的光辉。将学生对服装的关注点转移到学习、健身与自我实现上,让他们的青春在互助中闪亮,在奋斗中发光,在实现价值中升华,他们才容易走出过分地关注个人仪表形象的误区。

3.师长垂范,潜移默化。

“上粱不正下梁歪”,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自己也穿一些过于前卫的衣服,对学生的教育就会苍白无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了在服饰上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学校规定教师不得穿奇形怪状的衣服,重大校园活动时教师也统一穿校服,给学生一种无声的教育影响。当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在孩子心目中也是举足轻重,家长会上,我们告诫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认识模糊的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教育。这样,通过家校合力的构建,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4.倾听心声,合理满足。

我们认为,光有一些外在的引导还是远远不能改变中学生对青春时尚的追求,因为学生的内心需求才是问题的根,需求的满足才能给他们足够的精神养料。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听学生说。我班的一位女生小玲老爱打扮,甚至穿一些过于暴露皮肤的衣服,男生也对她指指点点。我和小玲谈心时尝试让她先说,通过适当的引导,真诚的倾听,承诺为她的个人隐私保密,她终于告诉我:因为自己成绩不好,长相又一般,说话有点凶,班里很多男生都背地里叫她“巫婆”,她知道后,心里十分痛苦。妈妈整天在外面忙生意,爸爸整天酗酒,三天两头不回家,这使得她更觉得自卑。于是她希望在打扮上通过变化服饰引得更多关注的目光。但由于整天和那些不爱读书的男生讲话,使得任课老师很有意见。但无论如何,让学生勇于吐露自己的心路历程,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适度满足。小玲的情况与家长对她的关爱不够、自己成绩不理想、个人的光彩得不到显现有关,她的心理需求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关注。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班级里努力为小玲创设一定的展示空间:她美术功底不错,笔者就将班级里的墙报布置任务交给她,并给以一定的指导;她比较爱卫生,每次总将自己小组的卫生承担下来,笔者更是肯定了她这样的做法。这两件事对小玲的触动很大,班级里的学生也开始对她改变看法。同时,笔者联系家长,希望家长不要只用钱来满足孩子,而要用心来温暖孩子。

篇5

生涯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组成:其一是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时程,又可分为成长、试探、建立、维持和衰退等时期;其二是广度或范围,即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其三是深度,即个人为自己投入的程度。从历史性来看,生涯就是个人生命完整的过程,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又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蕴涵着个人兴衰际遇。

生涯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与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了解;对休闲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的了解;对生涯规划和生涯决定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对在工作与休闲中达到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解。

所以生涯辅导的具体方面可以概括如下: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合理选择和决策的作出;自身潜能的开发。

2.生涯辅导的目标

生涯辅导的目标是促进个体的生涯成熟,即协助个人实际达到他应该达到的生涯发展阶段。具体地说,生涯辅导就是要帮助任何年龄、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通过生涯辅导,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具有适用于快速发展社会的基本学习技能及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工作价值观,以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具有确立事业发展方向,寻找和获得工作的技能;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技能,以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社会里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能依据个人的意愿教育机会及职业机会等所有资料,对职业和事业作出合理的决定;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后,通过某些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在教育和职业上都有成功的表现,能成功地将工作价值观融入整体价值结构中,以便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生涯辅导是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最好体现;生涯辅导是帮助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生涯辅导是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的最好体现。

大学素质教育与生涯辅导的结合点

1.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社会及区域政治的诸多变化,尤其是就业市场格局的改变。迫使人们认真反思及审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种大学主要任务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促使大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即素质能够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事。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素质教育以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目标,紧扣知识经济的灵魂。

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即培养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时代感、责任感的新型公民,他们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理想、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广阔的人力资源基础。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

2.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显而易见,生涯辅导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不具备的或者是在心理或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生涯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得到弥补和完善。所以,生涯辅导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两者具体结合点表现为:

(1)大学生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管理,学校充分尊重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起点,是学生养成各种素质并不断提高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影响重大。

(3)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和学生个人生涯目标都以服从社会客观需要作为目标制定的依据和衡量标准。这种统一性促使大学素质教育能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导入生涯辅导

1.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功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导人生涯辅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素质教育的引导功能,促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养成和发展。具体引导功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这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起点工作,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第一步。在这阶段应该客观分析学生个性特点和主观偏好,结合知识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初次发展定位,树立大学求学阶段的朦胧生涯目标。

(2)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方案。这是培养学生构架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未来发展领域深挖掘的阶段。在求学过程中,关键是不断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目标,并赋予坚定执著的实际行动,在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和切实的支持,甚至包括教学课程的选定和课余求知的规划。

(3)帮助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不断纠偏。阶段性成果奖励、经验总结和阶段性目标调整、计划完善是生涯辅导的关键。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偏好的转变和实际努力效果,及时给予动态考核评价和调整生涯规则。这是一个持续激励的引导过程。对于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职业倾向、成熟地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2.大学生涯辅导的内容

篇6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现今大学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这样才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年往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要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加强心理素质修养的同时也要具备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接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业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对人际关系相处问题、就业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新生军训、学校体检结果、和学生逐一谈心、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共性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选择的地点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放松和辅导员产生亲近感。

2.网络也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一种便捷的方法。有些学生不愿和辅导员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谈心的时候并不会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短信、邮箱、博客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位学生,是洋思中学的首要教学原则,也是洋思中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显著特点。

洋思中学,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他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进洋思也变好了。

笔者对洋思中学从自学抓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没有“差生”颇感兴趣,结合近几年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找并分析后进生成因

学困生不是脑子笨,而是因为这个那个原因,缺课太多,问题成堆,失去学习信心和能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存在一种失败者心态,自信心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丧失的原因在于学习进程中反复经历失败,产生消极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体发展。

二、牢固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致后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这是洋思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实现这个教育理念,必须有相应的措施,“适当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好”是洋思中学紧接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教学理念后面的第二个层次的研究课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呢?蔡林森校长从自己的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悟出,尽量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练习。蔡校长指出:“学习是关于掌握知识的实践,所以学习应当由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他还说:“打仗是由连队战士打的,指挥员用智慧去指挥打仗,教师要和指挥员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去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包办学生的学习。”他强调指出:“理解游泳知识与游到河对岸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课堂上学生听懂和正确熟练的应用有本质区别。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降低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使学生会做和熟练,尽量让学生当堂训练,在课堂上把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三、以“生”定教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是谁在学习?教师教什么?教师怎样教?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生定教――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生活经验,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先学后教――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反馈学生未知的内容或知之不深、不透的内容后有针对性地教。

篇8

为了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要真心地去爱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如所教班级的靳容春同学,成绩比较差,学习上缺乏信心。经过多次与他闲谈,我知道他喜欢搞小发明。于是在一次英语课上,我请他来修理录音机。修理完毕,全班都为他喝彩,同时我也表扬了他,他高兴得满脸通红。事后我还对他说:“你其实并不比别人笨,要是你在学习上也拿出劲头,我相信你同样能取得好成绩。”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从此以后,他发现到自我的价值,学习上倍添信心,成绩也在逐步上升。

二、从日常生活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恐怕是大部分“后进生”的通病。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要使它转化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作为一名老师,我注重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地总结自己的点滴进步,同时也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尽量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例如,在值日、清洁中,注意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在班级游戏和体育运动中,注意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考试中,注意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谦逊、忍让习惯的培养……从生活习惯的完善延伸到学习习惯的养成,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三、从课堂教学入手,给予后进生特别关注

首先是课堂发言优先。多数后进生不喜欢举手发言,其实有时也是没有机会轮到他们发言,久而久之,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成为课堂学习的陪客。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后进生发言,如单词、短语的认读等简单问题我都会优先留给后进生。所教班级的牟发龙就是一个好例子。因为他平时在课上不怎么说话,成绩也很差,只有四十多分,我就特意在课堂上叫他起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单词。叫的次数多了,后来他就主动问我或者其他同学新课中的单词怎么读,学习的劲头也大了,成绩不断取得进步。还有的后进生,开始他们不举手或很少举手,回答时声音很低,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逐渐自觉地举手。现在所教班级的后进生在平时上课时发言积极了,只要他们懂的他们就会举手,而且发言时越来越爽快,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其次是巡视指导优先。当学生独立作业和课堂练习时,我总会有目的地巡视,主要对象就是那些后进生。开始,我一站到他们身旁,他们就会很紧张,不敢动笔或以写一会儿用橡皮擦的动作掩饰。渐渐地,他们知道我的善意,随着次数的增多,也就慢慢习惯了。这样,老师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指出,当面辅导,这也是帮助后进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方法。

篇9

如在如何正确面对就业压力主题中,采用了“百花齐放都是春”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在面对挫折和失败主题中,采用“逆风飞扬”活动,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应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在“我是国王还是兵”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如何分配工作、承担责任;在“寻找网络中的自我”主题中,通过“E海沉浮”“沉迷E时”“快乐E人”三个环节的游戏活动,并增加一些“网虫”案例,帮助大家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等。

三、团体辅导的体会

1.团体辅导提高教学效果。在以上的举例中可以明显看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把团体辅导理念应用到教学课堂中,根据授课的专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新奇感、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参与特定情境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到了知识。通过成员的分享,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也得到了有效的反馈,提高了教学效果。

2.引导比游戏更重要。团体辅导的一大特点是通过游戏和活动,加强师生互动。但是,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时,指导者(教师)需要确立并维持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任和理解的气氛,引导成员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深入,最后升华到心理的理论高度,否则团体辅导就成为游戏课程。

3.人数要适当。课程效果受场地、人数的限制,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教师组织活动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很困难,各种道具如纸、笔、卡片、胶带、彩笔盒等也会由于人数太多受到限制,因此,团体辅导课堂人数不宜太多。根据笔者的经验,1名教师对20名左右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比较合适,同时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在每个小组中确定1名组长协助老师负责各种活动,最后带动全体成员共同成长。

篇10

2.谈话前期准备充分,谈话过程目标明确,谈话技巧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访谈工作。明确谈话的主题是有效访谈的保障。针对前期了解的学生问题,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要作为谈话活动的主导角色,设计好谈话的主题和谈话的提纲。例如,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感受等方面开展访谈,以深入了解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制订改进的措施和计划;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又要给予学生实际的帮助和有效的关怀。真诚坦诚的谈话态度是有效谈话的基础。辅导员在谈话中应以平等的语气和态度,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特点,去除先入为主的判断和防护性的思维,全心全意聆听对方想说的话,让学生充分信任、打开心扉,在适当的时机,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谈话内容,使谈话步步深入,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这样的谈话方式既能够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帮助与指导的同时不再“抵触”与教师的谈话,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工作。

3.总结问题。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并找到突破口后,辅导员要对学生情况认真汇总,滤掉不真实的、片面的信息,对普遍反映的问题做认真、细致的分析,并做出分类,如学习困难型、心理问题型、人际交往障碍型等,针对不同问题类型,寻找解决途径。

4.注重实效,坚持跟进制度。一次谈话效果有限,特别是对一些思想问题较重、实际困难较大的学生而言,每年进行一次深度辅导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一次深度谈话能够达到启发和教育的目的,但辅导员还应该注意开展一系列跟进的教育和引导,以达到真正稳固的成效。

二、提高辅导员素质是做好深度辅导的重要保证

1.提高理论素质是深度辅导质量的保证。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辅导员必须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用真理的力量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辅导员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就可以科学地处理管理、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学生所遇到的成长成才问题,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其次是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职业规划等专业方面的知识。中央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这就需要辅导员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更好地在管理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提高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深度辅导的关键。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落实是思想的实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必须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增强深度辅导的实效性。学生成才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如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困难生的生活问题、就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有针对性地解决这几个问题就等于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辅导员在指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必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心理问题的解决相结合。

篇11

体育的性质是要求学生以身体参与为前提,通过多次练习以达到自动化的目的。身体的参与不仅仅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在生理上不断提高,而且还要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也有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给他们创设一定的艰苦情境,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成教学目标,甚至流汗。通过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与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品质。比如耐久跑就是一项很好的意志力养成项目,特别是在冬季,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耐久跑训练。再如体操、球类等项目也是运动量很大的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学生有果断、易于配合合作的精神。在这些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紧张的气氛,不断让学生参与进来,锻炼他们遇到很难决断的事情时要冷静思考果断处理,形成做事干净利落的个性心理品质。体育活动具有即时性,就是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看到结果,无论是胜与负都可以很快地知道。如果失败了,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如果成功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和“收益感”的同时,要教育学生不要骄傲,而要继续努力去争取再一次的胜利。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多思考并运用巧妙的方法进行练习,既利于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形成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对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与思维的提高起到改善作用。

二、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成功观念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自信,他就会不惧怕,做事情也不会缩手缩脚,更容易达到成功。而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念。在体育活动中,能很快地暴露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一个果断的突破、一个漂亮的传球,都能体现出学生的优秀品质。但也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活动中却不是那么自信,跳山羊时不敢起跳,在篮球比赛中喜欢单打独斗,没有配合意识。如跳高是一项高难度的活动,当高度在不断提高的时候,都会面对一个新的挑战。再如支撑跳跃是高中女生较难的项目,第一次能跳过去是一个成功,再完成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时又是一个成功,学生能否超越都体现了她们的性格、品质。成功与失败很容易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当成功时,学生的喜悦便写在脸上,当失败时,能看到他们的气馁与沮丧,甚至是不再喜欢体育。也有的学生再次遇到这个项目时可能就会紧张、胆怯,甚至产生自卑心理。体育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抓住有利教育时机,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成功与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激励他们勇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来战胜困难,把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清除掉,树立起自信心。

篇12

一、问题“富家子女”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1.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富家子女”有很多优点,从小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成长,经常去世界各地旅游,还能去各种高级场所,甚至旁听父母的商业会议。这些经历使他们获取的信息更丰富,视野更加广阔,再加上“富家子女”年轻,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尝试新事物,做事情更有创新思维,更有知识与技巧。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总是阳光的,他们没有直接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相对比较单纯善良,容易引导,如果辅导员能在“富家子女”成长过程中,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加强创新意识培养,相信将来他们会有很大作为。

2.贪图享乐,炫阔比富

在一部分富裕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与子女较少深入交流,对其思想和学习了解不多,他们对孩子最大的关心便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这种方式让他们的子女过上了较为优越的生活,也弥补了父母因教育缺失而带来的心理愧疚。这部分学生穿名牌衣服,随身携带新款昂贵手机、游戏机等,抱怨学校设施简陋,不愿在校住宿,经常组织奢华的派对等活动。对于这部分学生,生活的意义就是享乐炫富,他们有大量金钱可以支配,很容易迷失方向,为追求刺激做各种另类的尝试,物质化人格过度发育,甚至还会引发违法行为,同时也对其他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3.认知能力不强,缺乏人生目标

问题“富家子女”学生一般听从家庭的安排,父母的目标就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渴望进步却又安于现状,从不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有时“三分热度”思考过这些问题,但是没有实际行动。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他们的心理矛盾重重,比如,渴望尊重与遭受歧视的矛盾,争强好胜与自卑心理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如此多的心理障碍,加速了这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向纵深发展,甚至会由厌学发展到逃学。

4.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

心智不成熟的他们喜欢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迷恋网络、电影里展示的所谓的“时尚”生活方式,例如飙车、炫富、豪赌等,是非不分,甚至有人模仿腐败堕落的情节。有时,个别学生为引起大家的注意,采取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滥交、违规违纪、嘲笑教师等过激行为。

二、辅导员对“富家子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辅导员要架起家长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富家子女”身上的炫富、任性、冲动等缺点不是天生的,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父母和辅导员的言行,在“富家子女”的思想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身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前线,是离学生最近的人,应该正确认识“富家子女”,坚决摒弃对“富家子女”全盘否定的态度。辅导员可以建议家长和孩子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交流,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从而加深家长和孩子间心灵的沟通。

辅导员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选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管理和教育。刚进校时,辅导员要让“富家子女”学生明白“轻物质,重精神”的重要性,学会节俭,学会吃苦,珍惜现在的生活,树立平和的心态,消除高人一等的念头,与他人平等相处,争取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后,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目标体系,从茫然之中走出来。快毕业时,辅导员要给予他们恰当的指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不断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得到学生的信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辅导员要运用好“情感教育”

第一,要倾注爱心,以表扬、激励为主。有经验的辅导员都深知,恰当地利用各种活动给予问题“富家子女”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可以帮助他们激发进取心和荣誉感,克服困难与自身的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平时喜欢迟到、旷课,但在活动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充满激情,责任心强,乐于助人,很有同情心等等。当学生某一方面的成绩得到肯定时,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逐渐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起信心,从而获得进取的巨大动力源泉。

第二,要温和批评,维护自尊。“富家子女”学生才20岁左右,还不成熟,辅导员要将“法治”与“人治”合二为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辅导员要严格按照学校制度来约束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辅导员要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并听取他们的意见,避免“富家子女”学生与同学、老师之间产生心理隔阂。辅导员在批评“富家子女”时,要注意批评的语言,既让他们感受到公平合理,又要让他们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关怀。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辅导员要常常与这类学生谈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是对待班级一些重要事情(如班干换届、各项学生活动、评优奖励等),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进而采纳和改进。

第三,要加强沟通,重视人生观教育。辅导员想要从学生那里得到真诚的信息反馈,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辅导员仅仅用苦口婆心说教的方式,换来的常常是学生的“左耳进,右耳出”。由于辅导员人数和学生人数配备比例较小,辅导员很难对每名学生“面面俱到”,沟通的频率自然较低,且内容大多涉及校规校纪、日常学习生活事务,内容比较单一。一些“富家子女”学生认为“钱是万能的”,他们把违反校规校纪当刺激,把无知行为当性格。辅导员要让这样的学生明白,金钱的多少不是检验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重要的是他自身的价值能否实现,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做了些什么。“富家子女”学生需要思考如何修炼自身,勤俭持家,守住家业,要懂得不能只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和为家族积累财富,更要用家财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

3.要建立心理预警机制,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

为切实有效地预防“富家子女”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应落实“五早”预警机制(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保持信息通畅,快速反应,建立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以班为单位,党员、班委、宿舍为信息员的联络机制,负责在“富家子女”学生中进行心理知识宣传,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向辅导员汇报,达到早期预防的效果。想要解决日益突出的“富家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广大辅导员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当好表率,逐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复杂心理问题。每一位辅导员都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力争成为合格的辅导员。

“富家子女”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目前已有部分大学生是“富四代”、“富五代”,这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父辈的老去,他们将继承家业,辅导员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辅导员要意识到自己的重任,与时俱进地对“富家子女”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早日走上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祝建华.“富二代”的形成与群体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9:78-85

篇13

一、对高校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我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民族素质的好坏和祖国的兴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整体、新型的教育手段,是思想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节奏正在加快,竞争正变得更加激烈。社会竞争既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同时又表现为心理素质的竞争。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还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然而,当这种改革过多、过快、过猛时,相当一部分人会感到不适应、迷茫、困惑,加重其心理负荷。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需要用健康的心理去迎接挑战。

(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对学生的学习、就业、经济及心理工作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课题。学生正处于青少年中期或晚期,心理已基本成熟。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心境开朗,具有统一而稳定的人格,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有效地工作及学习,友善而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环境协调一致。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主观原因等,也有部分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现象。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革和创新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

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一支精干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他们在开展工作中有很多优势。

(一)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可以直接指导学生、关心学生。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对他们了解最多,很多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学生对他们充满了信任,这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提。

(二)高校辅导员可以最直接最充分地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的学生骨干队伍,能更好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可以定期指导学生干部加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现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思想困惑和外在表现,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他们既扮演教师角色,又扮演管理者角色和服务者角色,在高校整体育人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再从思想引导角度入手,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倾向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他们在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所以他们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应该是最全面的,掌握的信息应该是最多的。首先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就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档案信息动态管理。其次,要建立各班级的心理联络员制度。学生入校后,班级心理联络员要对容易引起学生巨大心理变化的事件、时间特别关注,如考试前后、恋爱前后、家庭变故后、冬春交季等时候。要形成早发现、早汇报、早预防、早干预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最后,辅导员要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对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早联系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危机干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与班级之间心理健康信息的相互沟通及交流。

(二)辅导员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充分的指导。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健康成长,因此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辅导员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健康心智、完善人格。指导学生选修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学生的性格气质与心理健康、挫折与自信、人际交往与人才成长、学习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基本知识。在上课时老师会进行学会沟通和建立信任训练、交往形象训练、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训练等,使学生实现沟通、表达、交往等能力的运用自如。上课时老师还要结合学生常见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案例给同学们多方面的指导,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心理自助与助人能力的学生骨干队伍,更好地推进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指导学生干部加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现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外在表现。鼓励他们广泛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健全班级心理联络员制度,定期对学生干部和心理联络员进行培训。

(三)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个别学生一旦受到挫折,再缺乏适时引导,往往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引发焦虑不安,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行凶和自杀事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针对性不强、“一刀切”等问题,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疏导方式,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了解人的气质特征,因人施教;掌握人的性格特征,个别施教;注意人的能力特征,因材施教。只有这样,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比较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四)坚持从内心深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础好的学生,有时也可能消沉,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帮助他;基础差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有闪光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能抓住这一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他、鼓励他。心理健康工作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产生。但每解决一个新问题,就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心理健康教育学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不错过任何一个时机,持之以恒,循循善诱。辅导员要深入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心理特点,了解事情真实面目,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讲道理,以理服人。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谈话艺术,增强感召力。要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讲话富有人情味,这样,才易于被教育学生接受。辅导员要根据不同挫折状况,从心理健康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矫正“挫折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要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心理情境,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可采取谈话、征求意见等方式,为受挫者提供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教育者引导时要有针对性,要从受挫者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使其心灵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

总之,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是学生事务的服务者,更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使学生拥有一颗不断向上的心、宏伟的目标和昂扬的斗志,不断完善自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咨询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2]罗明亮,张学军.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