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字医学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医学教育

篇1

1.1 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高度共享性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能较好地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数字化学习使学习内容的时效性更强,比如出现像SARS、禽流感等新的流行病期间,卫生行政部门在其网站上相关的学习资料,各地医务人员借助网络可以即时知道专家制定的诊疗指南。

1.2 学习自主性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专业需要、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如好医生网站上就开设有继续医学教育的平台,医务人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主地选择学习课程[2]。

1.3 学习形式多样化: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多彩的互动和协作环境,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系统、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聊天室、电子邮件、公告板和网络传呼机等工具,选择独立学习、团队协作学习、分组讨论学习、远程互动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比如网上“虚拟患者”为学习者提供医学病例情境,指导学习者对情境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在网络环境下,有着相同学习兴趣的医务人员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在相关网站的交流平台上学习、讨论、交流。

1.4 降低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成本: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医务人员不用离院就可以参加学习,节省了学习成本。通过开展数字化学习,在医院里面就可以普及继续医学教育,也减轻了医院的负担。

1.5 缩小了地区之间的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差异:一些边远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继续医学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数字化学习,在边远地区的医务人员也可以有机会接受著名专家、教授的授课。

2 继续医学教育中数字化学习的实施

数字化学习必将成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包括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是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特性。数字化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数字化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协商合作、实践创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医院要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实施数字化学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构建医院数字化学习平台,创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首先要加强医院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对外能高速地连接互联网,对内有良好的内部局域网,配备足够的多媒体计算机终端到医务人员的办公室。其次要整合医学知识信息资源,医院的数字化医学信息知识资源包括各种医学多媒体课件、医学数据库、因特网上免费的医学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经过整合以后为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知识上的保障。再次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自主开发或者购买数字化学习的管理软件在医院的局域网中构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医务人员随时可以通过这个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

2.2 加强员工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员工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仅仅依靠新知识的传播是不够的,必须唤起医院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发展员工个人的潜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独立的适合自己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3]。在信息社会里,终身学习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信息素质,只有具备相应的信息素质才能很好的适应数字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医院的继续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具备发现、判断、筛选、表达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使他们具备检索、评估、利用、传播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使员工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掌握信息检索技术,能够熟练使用诸如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利用恰当的检索策略,通过合适的途径从各种数字化资源中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高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3 加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以个人分散式的学习为主,不同于传统的集中上课学习,因此必需探索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方法,在构建数字学习平台时考虑到如何让学习者和授课老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学习者之间如何进行交流,如何确定学习者完成相应的学时,如何授与学分等等。参考当前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医院可以通过员工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中进行注册,员工根据个人的学科专长、实际工作需求和学习时间,选择适宜的课程,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束后,经考核合格方能获得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即所谓终结性评价。

此外,还可利用博客(Blog)进行形成性评价。Blog被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相比较而言也是一种较严肃的沟通工具。利用Blog构造学习者的电子档案袋,真实、客观、全面地评价学习成果。通过在Blog中记录学习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情况,从学习过程的方法、情感、态度、心理等方面全面评价学习者,而不是简单地针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总之,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改善现有的评价机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

[2] 马 敏.现代远程教育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5):376.

篇2

1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系统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1 提供高品质的语言学习环境

从语音方面来看,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经过A/D转换后的数字音频信号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其音质可达到专业立体声效果。而且它是建立在网络数据交换的原理上,采用国际通用传输协议标准,通过技术手段克服音视频信号延时、断裂等问题,做到传输的实时、流畅[2]。同时由于它实现了网络交互、资源共享,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使语言学习系统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向互动的语言学习模式。

1.2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为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系统能做到一个主控机可以同时操纵多个语言实验室,各语言实验室的资料可以相互调用,还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或局域网,调用网络上的文本、音频与视频资料。语言学习已不再只是局限于书本或者教师补充的有限的教学资料。

1.3 改善自主学习环境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与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运用学习策略、自行控制学习进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系统下的学习进程中,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媒体也成为用以探索和学习知识的认知工具[3]。

2 教学实践

牡丹江医学院于2009年对2005级与2006级本科约450名学生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需求调查分析[4]。以需求分析结果为依据,设计此次教学实践。

2.1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学院2007级临床本科A班62人。学院实行滚动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4+2+2+x”教学模式下,二年级下学期A班学生均已通过四级考试,提前进入医学专业英语学习阶段。教学实践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即开课后的第二学期进行,采用数字化语言实验系统进行教学。

2.2 课程设置

需求调查分析中,“目标需求”统计结果显示,从学习目的来说,42%的学生表示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学习需求”结果显示,51%的学生最想提高阅读能力,35%的学生最想提高听说能力[4]。依据学生需求,实验教学提出综合培养,强化听说与阅读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为“4+X”,即4学时医学英语综合课(内容为词汇、阅读、听说、摘要写作)+X学时网络自主学习(内容为非课堂形式的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即学生于课外在语言实验室进行的自主学习,由教师不定时监控。)

2.3 教学考核

实行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考核方式。

学期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60%)+口语成绩(10%)

1)30%的平时成绩:利用系统的学生档案模块,记录包括课堂表现、出勤率、随堂测试成绩、网络自主学习情况等作为平时成绩依据。

2)60%的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采用纸质形式,开卷测试,题型包括听力、词汇、阅读、摘要写作。

3)10%的口语考试成绩:利用系统的口语考试模块,随堂进行,共进行3次测试,选择最好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

2.4 主要功能模块在教学中的使用

1)媒体广播模块。利用媒体广播功能可以播放PowerPoint等课件。医学英语课件中需要演示构词法,需要插入人体器官系统结构模式的双语图片,需要链接发音,而且还要使用Flash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这种全数字化语言学习环境中,使PowerPoint等课件得到有效应用,教师讲解得以深化,同时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最大限度地接触所学的知识。

2)课文讲解模块。课文讲解功能主要用于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讲授。教师课前可以下载课文相关内容,做成文本文件,用于课文导入及内容拓展。如讲解“Organ Transplantation”一课时,教师提前从transplantation.com.cn/上下载一些有关器官移植的文字资料,利用课文讲解功能进行演示,既扩大课堂容量,又丰富教学内容,这是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室内无法做到的。

3)数字影音模块。数字影音功能可以播放音频资料、视频资料与录音资料。录音资料主要为教师讲课录音,存储于资料库,学生可以选择复习回顾,缓解医学英语发音困难所带来的学习障碍。播放音频、视频资料如果用于导课,选择教师控制;如练习听说,则选择学生控制。学生自由控制进度、速度并进行复读、跟读或配音等训练。由于教学时数有限,课堂所使用的音频、视频资料要进行剪辑处理,突出重点、控制好长度。课堂中多次将VOA的Health Report部分与《实习医生格雷》片段作为听力材料引入教学,学生兴趣浓厚。

4)分组会话模块与口语聊天室模块。分组会话功能启动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主要进行课堂讨论。口语聊天室功能启动时,教师设置不同话题,除用于课堂讨论,还可以进行辩论。整个过程教师进行全程监控。教学中,启动口语聊天室的功能时,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如进行“Reproductive System”一课时,教师分设有关于生殖的多个医学伦理领域的热点话题,学生反映热烈。实验室系统环境下的教学,打破空间上带给学生的交流障碍。

5)自助学习模块。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启动自助学习功能。学生可自由点播存放于资源服务器中的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及文本资料,并完成教师布置的电子作业。学生需用学号登录。

6)系统考试模块与随堂测试模块。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好问题与标准化答案。授课过程中,利用随堂测试功能,进行提问,学生答案会在屏幕中显现,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习效果。系统考试模块支持各种类型考试,包括含音频、视频与文本在内的综合性考试。因为此次教学实验要进行成绩比对,所以期末考试没有在语言实验室系统环境下进行。

3 反思

3.1 能够有效增强医学英语教学效果

结合成绩比较、访谈结果,可以说明网络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环境下的医学英语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语言实验系统下的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医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单词冗长、发音困难、文章内容晦涩、抽象等);补充的大量文本与音视频资料,能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单词量扩大,看得清晰,记忆准确,并且可以重复复习;口语面貌改善,人机对练,克服羞怯心理;课外自主学习时,学生主要依托系统下的资源库进行,目的性强、效率高;通过电子作业的批改,摘要写作能力提高快。

3.2 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咨询者、引导者和评估者,这意味着网络数字化语言实验系统环境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教师要熟练掌握语言实验室系统的使用,充分发挥其应用绩效;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甄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辅助教学功能;要认真建设好医学英语资源库,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4 结语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作为现代化科技发展的产物,以其多资源、多功能、多模式,带给学生和教师的是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质的转变[5]。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和综合运用能力,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门斌,迟德发.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07-108

[2]付玉明,单兴苗,方小卿.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7(12):314-316

篇3

基于对“自觉”与“文化自觉”的上述理解,我们可以尝试构建“艺术教育自觉”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即:艺术教育自觉是指艺术教育的从业者(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者)对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性质、地位、作用、价值、发展规律等本质性问题的准确认知和价值认同。艺术教育自觉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关于艺术教育的基本认知,它能够引导和帮助艺术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艺术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功能。

具体来说,关于艺术教育自觉的基本内涵,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纬度加以把握。

第一个纬度是对艺术教育本质把握的自觉

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艺术教育,这是对艺术教育本质把握的自觉。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基本属性,它应该既有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相同的共性,又有其特殊的个性。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是描述人类精神世界的语言,是人类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创造性劳动。通过艺术的学习与表达,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感知、理解、感受、体验、鉴赏和创造艺术美的能力,审美价值是艺术教育最首要的属性。当然,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也包含了人的认识增长的过程,还蕴涵了情感的逐步丰富和生命的创造性存在。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将人自身的丰富性、多样性、微妙性最生动地挖掘出来,从而实现人的充分的、自由的和全面的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教育是最贴近“人”的本质属性的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看,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从教与育的结合上去理解和把握其本质。第一个是教,即艺术教育内容的维度。艺术教育教什么,教艺术。但这个艺术的内涵应该是丰富的,教师既要教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的技法技巧、一般知识、本质品性,更要传达包含蕴含于艺术中的价值观系统(比如真善美等)、情感表现和思维方式。我们说学校的普及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可以不专业,也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可以不专业地去教。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培养合格的专业化艺术教师问题,中小学专业化的艺术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先进的理念,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只有建设一支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使学校艺术教育回归美育的本质属性。第二个是育,即艺术教育育人的维度。艺术教育应体现育人的根本宗旨。应该说,有艺术就有“育”,只要人们在阅读、欣赏艺术,“育”就会发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说艺术教育之“育”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但是,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是这样的艺术和“育”的自然联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艺术教育不应是自发状态的,而应是被强化了的自觉的教育行为,它不只是陶冶人,还要发展人、创造人,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挖掘艺术的育人意义,也才能更全面地提高艺术的育人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自觉的育人意识,把育人贯穿于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

美育是一种社会责任,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知道艺术教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的,它发挥的是“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的功用。为什么说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呢?主要是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艺术教育。可以说,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健康程度并不是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成正比例的,并不是说经济社会越发展,人们的心灵和精神越健康。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段,甚至有可能是成反比例的。实际上,如果说在农耕时代,艺术教育对于接受它的人们是一种修养或教养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则可以把艺术教育定位为一种拯救。艺术教育在我们的现代史上是发挥过拯救作用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就在于他认为,文艺可以改良人们的精神,而改良人们的精神,与改良人们的体质同等重要。在鲁迅先生那里艺术教育就是一种拯救。当然鲁迅先生没有直接说艺术教育,而是说文艺,但文艺要发挥作用,必须是要以文艺作品激励人、感染人、影响人的,而这一过程就是艺术教育过程的一定意义上的体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时代的过渡性特质,经济社会的各种复杂的不平衡性特质,使一些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往往更容易被污染和扭曲,而这时发挥艺术教育的守护心灵和拯救精神的作用,无疑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和责任。而要做到这些,承担这一责任,就必须开展艺术教育研究,推动实现“教”的自觉与“育”的自觉。

第二个纬度是对艺术教育的功能把握的自觉

即要回答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的问题。这包括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把握的自觉。

首先是艺术教育的本体功能

对艺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自觉是要回答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艺术”为载体的教育,它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基本功能。功能之一是素养性。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个定位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艺术教育并不排斥其作为专业教育的特性,但主要功能是在素养教育方面。艺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开启心智、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引导受教育者亲自参与体验,在熏陶、感悟的过程中对精神世界产生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艺术教育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影响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功能之二是基础性,这是指艺术教育所培育出来的情感倾向和思维方式是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人的基本素质,这四个方面是说人的发展,并非完全对应着课程设置,我们不能简单说品德课对应德、艺术教育课对应美。实际上艺术教育在人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学科的相互交融的角度可以说艺术是立德、益智、健体、促美的),如果单纯把艺术教育定位为美,这个理解就窄化了。以音乐为例,音乐既是一门能够最深刻、细腻地反映人的情感的艺术,又在调性安排、曲式结构等方面呈现出极其严谨的逻辑特性。音乐的学习对于提高人的逻辑理性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具有双重的价值。此外,艺术教育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证明,艺术教育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通过艺术教育培育出来的情感品质、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等都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全面发展应该是个体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而艺术教育正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无论听觉艺术还是视觉艺术,我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所看到的不仅是线条、色彩或具体形象,所听到的也不仅是声音,而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之下所蕴涵的一切。其次,对于同一个艺术作品,每个人都会因生活经验、性格特点、思想境界的不同而产生心理活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艺术审美活动是最富有个性化的一种活动,对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

对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自觉是要回答艺术教育在文化发展繁荣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

篇4

一、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一,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校积极改革艺术教育方式和教学观念,但是在具体的艺术教学实践工作中,依然存在艺术功能被弱化的问题。一些教师缺乏对艺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以往的教学观念为主,未能将文化方面的内容与高校艺术教育充分结合,导致相关教育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第二,部分高校在艺术教育中依然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有关的知识内容,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提高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虽然高校多数教师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网络资源共享的互动教学平台共建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未能构建网络化资源共享平台,不利于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艺术教育有关的地方美术资源或艺术资源,以致高校艺术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第四,加强艺术资源的渗透与传播,需要结合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教学活动。当前,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存在不足,未能结合当地美术资源或民间美术资源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缺乏力度,进而弱化了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方面的作用。

二、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第一,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有利于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充分体现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美术丰富多样、形态各异的特点,并意识到民间美术资源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传播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意识。同时,民间美术资源中包含丰富多样的、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有利于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内容,创新高校艺术教育形式。如,福建省惠安女服饰、泉州梨园戏中蕴含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其独特的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学生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学习这些艺术资源和艺术内容,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培养民族精神。第二,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可以更好促进地方民间美术资源的保护与发展。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部分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视度有所降低,比较追求新潮文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愿意多花时间了解民间美术资源,如此便会影响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民间美术资源,加强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播与应用力度,有利于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民族文化和精神,从而有效实现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第三,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前,一些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乏对高校艺术教育本质的全面认识。通过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艺术文化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面,使其更好地感受民间美术资源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而形成尊重民间美术资源和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第四,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美术资源,有益于学生改变创作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不同文化的民间美术资源,更好地体现民间美术资源中蕴含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特点,进而为作品增添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

三、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对美术资源应用的重视度

将民间美术资源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首先,高校必须提高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视度,转变艺术教育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加大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力度。其次,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民间美术资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剪纸艺术为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剪纸的相关手法,也可以将服装设计中的镂空、刺绣等与民间美术资源有关的内容分享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进行借鉴和学习,强化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在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间美术资源的历史故事分享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形成深入理解,从而将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落到实处。

2.采用多样化的高校艺术教育方式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和高校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方式,更好地将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高校艺术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解与民间美术资源有关的艺术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短片等形式,为学生展示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为高校艺术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开设不同形式的实验课。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扎染实验室,引导学生结合民间美术资源和专业学习内容,设计、制作相关的纺织产品等。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艺术教育与民间美术资源的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现代设计能力和文化创新意识,进而有效促进民间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此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高校也可以聘请民间美术大师和传承人,为学生讲解与民间美术有关的教学内容,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形式,从而让高校艺术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参与民间美术资源学习与传承的积极性。

3.构建网络资源共享的互动平台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高校可以借助现代化教育方式和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通过网络互动共享平台,教师要寻找高校艺术教育与现代学生特点相符的民间美术资源,提高民间美术资源的宣传力度,从而更好地强化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高校可以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共同构建网络互动共享平台,并通过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相关的民间美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互动共享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也可以通过该平台针对某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与交流相关的民间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使高校艺术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4.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

篇5

小学生喜欢开展活动,喜欢在活动中接受新知。因此,笔者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讲故事、读书心得交流会,促进学生主动阅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笔者推荐系列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小故事大道理》《感恩生活回味一生》《英才是这样造就的》,以及《图说天下》系列丛书等。学生通过阅读后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收获颇丰。学生这样评价:“从书里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让我们更爱看书,更了解了东西方文化。老师的这次活动设计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由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体验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的快乐。”这次阅读活动很成功,得益于有益的图书资源和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自主去搜寻知识,他们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淀。

利用电子图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电子资源随手可得。小学生喜欢新生事物,尤其是对电子读物更是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电子图书资源优势,让学生进行电子阅读。在家庭里,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阅读,利用网络进行电子阅读;在外出时,指导学生留意公共场所的电子屏,上边有很多的知识可供学习,尤其是社会常识,那些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和《参观人民大会堂》时,笔者提前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有机会可以游览黄山和人民大会堂,也可以在网上查阅有关黄山奇石的美景和人民大会堂的有关图片信息或者文本资料,把自己喜欢的图片或者视频下载下来,把那些精美的文字摘抄下来,上课时展示给全体同学。学生通过自己搜索、查阅、整理资料,课上展示、讲解,有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综合提高了实践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推进数学的"高效课堂"是每个老师追求的目标。有些老师错误的理解新课标中的"高效课堂",采取一味加压,只注重课堂控制,完全忽视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会获得高效课堂,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会抹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如新课标指出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所以笔者在教学前沿的实践中,依托信息化,一张一弛,以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1."intel未来教育项目"的启示

"intel未来教育项目"旨在将技术有效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教学,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造力。

"intel未来教育"向我们展示的这种教学方式,以单元计划设计为中心,围绕着单元计划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这种模块化的教学主线是"单元计划""创建作品""团队分享""评价量规",而单元计划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进行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的进行完善。

"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结队共享"能不断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高级思维技能的提升。而"单元计划"作为整个教学的灵魂,价值即在于它的框架问题设计,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

其中"基本问题"非常突出的体现了"intel未来教育"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一个单元计划的"基本问题"必须能体现现代教育要达成的总目标,又要涵盖学科的演变、发展和影响;其外延必须能形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供学习者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孕育了"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

由"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够更有目标性。

因此,我校从2009年在全校每个年级选择两个班级开展了intel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笔者则有幸成为intel班级的任课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络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从探究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并形成技能,发展个性,获得成就感。

2.用"intel未来教育"理念指导学生的前期学习

结合初中数学和"intel未来教育"的特点。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教材和各种网络资源,对数学问题开展数学活动,在多维互动中自由探索,获得体验感悟、增强实践能力、积累活动经验和提高学习品质。

在学生的前期学习中,笔者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2.1 立足旧知,适当选题。课题的选择应该是:新知与学生已有的旧知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有所凭仗。如勾股定理,本身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同时网络资源充足,学生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获得各种对此学习的支持,更值得选题。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数学新知都适合进行学术的前期学习,比如函数内容,就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是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而各种繁复的新概念更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一次函数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占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教师在对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进行教学时,即可以实施前期学习。

intel数字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去学习,去创造。

2.2 理清关系,抓住重点。根据逻辑递进关系学习是理清新知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围绕关键节点设计问题,提供资源,适当创新,力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期学习的关键。

前期学习有自身的缺陷,很多学生面对教材,不知道学习的重点何在。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为难的地方,不容易懂的地方就是重点关键,盲目地把学习精力耗费在难题上面,而另一部分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认为定义,教材上的黑体字就是重点,背下来即可。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事倍功半。

所以笔者会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后提前找出关键节点,并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设计问题,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勾股定理的公式a2+b2=c2,以及最常见勾股数32+42=52是勾股定理的一大特征,而本身公式又拥有和谐的美感,那么老师可以提问题的时候降低它们的权重,而把重点放在其他细节上,老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勾股定理应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勾股定理还有什么别的名称,为什么?"

"历史有哪些人对勾股定理给出了证明,你喜欢哪一种证明方法"

"你能跟大家分享一点跟勾股定理有关的好玩的东西吗?"

"你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吗?"

"你能作出准确表示无理数的线段吗?"

…………

篇7

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呢?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摸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兴趣,激发主动性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调色彩的心理趋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1、导课激趣。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的导语:“同学们,在语文中‘单调’一词是枯燥、乏味的意思,而在数学中函数竟然还具有单调性,那么数学中的‘单调’还是语文中的意思吗?你们猜一猜。”学生们一下子提高了兴趣,从而也就会主动地去探究。

2、直观激趣。数学研究的对象抽象,有时需要用一些直观的事物去讲解,尤其是讲一些立体几何题时,直观就显得更为重要。如在讲《面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时,可问学生:“为什么教室的门无论开多大角度都始终与地面保持垂直?”这样可以从视觉上给予刺激,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直观观察中发现真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

3、情境激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在讲《平移》这一节时,可这样说:“同学们想一想,在你们上体育课时,体委一声令下——‘向前两步走’,你们是怎么走的?你们的先后位置有什么变化?”学生兴趣盎然,最终体验理解了平移是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二、研究性学习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学习、讨论、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抽象知识具体化。如在讲集合这个概念时,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那么在举例时要注意具体化。如老师可以以所教班为例:{微机一班同学},或是{微机一班课桌},这就真真切切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自己研究总结出集合的定义。 2、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如在讲函数的实际应用时,可出这样一道题:小张家想利用一面墙,再用竹篱笆围成一个矩形鸡场,他家已备足可围20m长竹篱笆的材料。设计问题:(1)矩形鸡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时,鸡场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2)讨论:函数的哪些知识涉及到求最值问题?

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开放化,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突破常规,开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鼓励性评价,保护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思维表现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些教师常常产生错觉,并在语言上不自觉地压抑或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其结果只能培养学生墨守成规的习惯。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成为勇于尝试和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和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在一种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的一些稍纵即逝的心气、独特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只有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其创造性思维才会得以发展。

篇8

导课又称“开讲”、“开课”,是在新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创设学习环境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思想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上,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导课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门艺术。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这样,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因此,良好的导课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成功至关重要。

高等院校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具有入门难、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如何讲好电子类专业课程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精心设计导课环节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电子装配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在教学之初就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和实践兴趣,是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的目的。笔者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艺术的体会。

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的要求

教学导课设计有很多,但各种导课设计的有效运用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导课要有针对性,要考虑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不仅要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清楚学生现有的水平,现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求知欲及精神面貌,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电子装配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在前续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中学过的一些重要元件和电路的具体应用。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他们而言,分析电子电路是头痛的问题,所以在电子装配技术的导课中要针对这些情况,让学生从实践中宏观地理解电路的功能及工作原理,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次,导课要有启发性。在导课过程中应巧妙设置学习情境,由果究因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导课要有简洁性。著名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导课要做到点睛即可,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把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插入到导课中来,冗长得使学生抓不住其中的关键内容。另外,导课还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

电子装配技术教学的导课设计艺术

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教师自身特点,反复斟酌,灵活运用。或温故知新,从已知引入未知;或启发谈话,步步诱导;或设疑布阵,引起悬念;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巧妙不同,全在教师的运用。

温故知新式 专业课的知识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温故知新式导课通过温习旧知识带出新知识,完成前续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比如,在讲解《初级电工基础》和《中级电工基础》的教学内容时,运用这种导课方式,可使学生迅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

目标设定式 信心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有了信心,学生才有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决心。目标设定式导课通过设定一定的目标,即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设定一些让学生觉得可实现但又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实践的信心。当然设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不能太空太大,不能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比如,在开展初级焊接实训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至少400个焊点,学生必然会聚精会神地认真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

设疑启迪式 这种导课方式比较常见,教师精心设疑问难,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印象会更加深刻。比如,在进行焊接项目的实训之前,教师提出“一般装接电路板遵循哪些步骤进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或思考,或讨论,由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在听取答案时不断启迪,使学生的回答越来越完整,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整个教学导课过程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和模式。

开门见山式 这种方式言简意赅,直奔主题。虽然启发性不强,不利激发兴趣,但能在学生学习之前阐明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他们将要学习什么,应达到什么要求。学生明确了学习的要求及意义,才能由此产生学习愿望。如在讲“万用表的使用方法”时,可直接明确教学目的:掌握万用表测电阻、测电压、测电流的方法,掌握如何运用万用表辨别常用元器件的好坏,了解万用表的其他用途。这样,能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有所侧重,提高学习效率。

直观演练式 直观演练式导课是指教师有选择地展示挂图、实物、标本、模型,或做一些启发性强的实验、练习等,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电子装配中项目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之前,将已经装配好的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通电后学生就可以直接了解项目的功能,从而产生理解项目工作原理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再通过挂图将项目的工作原理图呈现出来,与学生一起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过程。这种导课方式因其直观性较强,容易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但必须注意直观演示式导课过程要与语言讲解紧密结合起来,并要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演练活动中。

电子装配技术教学导课设计实例

在电子装配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导课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并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一堂课和一门课的导课环节对课程教学的关键性作用。电子装配技术教学的导课,首先需要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去了解装接电路板方法和过程,最后了解在装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和工具以及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认识电路板 焊接电路板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在学习课程具体内容之前,给学生展示电路板作品,有利于使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图1所示是“脉冲式充电器”项目的元件面和焊接面,图2所示是“光敏计数器”项目的元件面和焊接面。两种电路板的不同之处在于,图1所示的是全印制电路板,图2所示的是半印制电路板。“认识电路板”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电源部分。电源部分是电路正常工作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电路需要直流稳压电源呢?如放大电路、集成芯片(包括运算放大器、定时器、计数器、译码器等)。(2)功能部分。各个项目可实现哪些功能,又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归纳总结,在电子装配技术训练项目中,主要功能模块有信号放大模块、正弦波振荡电路模块、施密特整形模块、单/双稳态电路模块、驱动显示模块等。由这些模块的不同组合可以组成不同功能的项目。(3)主要元器件。每个项目的元件可参照清单列表,主要有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芯片、开关、继电器、变压器等。

如何装接电路板 在装接电路板之前首先需要有一份电路板装接的书面说明材料,包括功能与基本工作原理分析、集成芯片功能和引脚说明、装配与调试要求及方法、元器件清单等等。可通过设疑启迪式导入引出装接电路板的步骤和疑难问题。

装接时需要使用的仪器与工具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装接时需要使用的焊接工具如电烙铁、吸锡泵,调试工具和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需要用到的焊接材料有绝缘胶布、焊锡丝等。装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电阻色环方向不一致,剪脚留头长度不符合要求,元件高度超差,元件装接错误,电源线处理不正确,焊点虚焊、脱焊、桥连等等。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精心设计的导课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良好的导课艺术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对于电子类专业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更需要教师不断钻研教学艺术,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余建林.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导课与结课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2009,30(7):167.

[2]葛山艳.浅谈数学课的导课艺术[J].空中英语教室,2011,(3):15.

[3]黄有全,李桂平.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基础课教学艺术探索[J].科技信息,2008,(4):228.

[4]夏梅花.课堂教学艺术点滴谈[J].新余高专学报,2005,10(6):101.

[5]毕磊,王运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导课艺术[J].华章,2007,(3):74.

[6]万琰.浅谈导课的艺术性[J].河南教育,2009,(4):30.

篇9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140-02

Experiment Study of Digital Graphic and Photographic Art//ZOU Jingjing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program of digital graphic and photogra-phic art need adequate practice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optimi-zation of program setting, widening program content,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and rating and so on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hotographic experiment program is improved.

Key words digital graphic and photographic art; experiment tea-ching; course setup

1 前言

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是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动画以及工业设计等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摄影实践作为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课程的重要环节,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高校摄影教育背负培养高素质摄影人才的艰巨任务,在摄影教学观念、思路和教学内容、方法上有待合理优化。”[1]随着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不断修改完善,在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的比重逐步增加。在摄影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设立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实验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根据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对摄影实践的不同需求设置实验课程。按照教学需要和课程要求,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以及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将工科实验教学与文科验教学相结合,选择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

专业的摄影器材以及镜头、灯光等附件价格昂贵,而且更新换代很快,一般学校的教学实验室无法配备先进高端的摄影器材进行实验教学,在数量上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一套摄影器材,实验课教学的硬件设施与摄影实验课程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多专业、多层次学生的不同课程需求,摄影器材与市场主流器材配置的差距以及数量的不足,都困扰着摄影实验课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对摄影实验课进行优化设计、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2 课程设置优化

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现在的学生对摄影和摄影器材一般都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开展课堂教学,但是从专业的角度看,对布光、采光和影调还缺乏理论层次的认识。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使得学生对整个摄影课程的学习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实验的操作过程是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的主要形式,将书本的知识转变为真实的体验。要增加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的分量,使理论知识与实验得到更好融合。

“传统实验项目多为验证式实验,教师的讲授方式也多以灌输式为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兴趣,实验效果一般。”[2]在摄影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爱好程度、层次水平、专业方向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如果都采用一样的教学模式,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抑制学生的发展。在摄影实验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次设置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摄影实验室的灯光布置以人造光为主,光位和光质的研究与掌握必须要通过实际的训练,布光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对于光的控制。在摄影实验室,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布置灯位,顺光、逆光、侧逆光等,加深对各种布光方法的应用。对经典布光的实际模拟训练和操作,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通过不同的用光手段,展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对摄影的需要,开展区分教学。

3 拓展实验课程内容

根据不同的摄影实验项目,需要不同的摄影器材辅助教学,因此,摄影实验课程对教学器材和设备的要求较高。一般高校的摄影摄像实验室,摄影器材设备数量有限,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最大限度把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比如静物摄影大部分在室内进行,利用自然光比较少,多数是运用人造光拍摄,器材需求量较大,如灯具、反射设备、摄影台、脚架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静物摄影属于室内摄影,距离的变化对光照度影响很大,距离的轻微调整会引起被摄影物体亮度的变化,而人的视觉对光线亮度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往往会察觉不出这种灯距变化引起的照度变化,灯光强度很重要。

根据不同质感的静物选用不同的主光、辅光、背景光、顶光,当从取景器看,算是满意的,但冲洗或放置于电脑中一看,可能与预期的效果差别很大。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摄影器材的用途的理解,以及对摄影过程中光线运用、光圈和快门的配合运用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设计摄影器材制作课程,作为摄影实践内容的补充。比如通过制作小型静物灯箱,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光线运用的理解,设计灯箱内的光源布局和强弱,并利用自己制作的灯箱作为辅助器材进行拍摄效果的对比,通过动手调整灯箱结构,更加透彻地理解摄影的用光原理。通过拓展的课程实践,更直观地掌握灯光角度、明暗、光源数量等因素对景物摄影的影响。

4 注重课外应用

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实验课只依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对有兴趣和需要的学生,可以将实验课程的部分内容设置为开放性实验,将开放性实验与课内实验相结合,丰富摄影实验的教学手段。摄影实验室有良好的摄影设备及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设定实验的主题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如静物摄影、人像摄影、布光的练习等。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施个性化辅导,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课外和业余时间在实验室内或到户外进行拍摄创作和练习,并将作品交给教师进行比较和点评,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程的学习,根据情况可举办学生摄影展,展示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效果,如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组织学生多拍摄优秀的摄影作品,积极参加高校以及国内外各种摄影比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参加比赛的同r,既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可以使课程所学知识得到实际的展示,并通过鉴赏优秀的摄影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潜移默化地提高对摄影的认识和应用。通过实验教学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提高。

5 综合评价考核

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部分,评价一个学生成绩的好与坏,不能仅凭几张照片的好坏进行,那样很不准确。摄影艺术的实用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对操作者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在每一个实验项目完成时,要求学生拍摄两张作品,作为摄影实验的一部分成绩。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考核,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来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

1)课堂表现:在实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2)实验报告成绩: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课程综合表现:教师在摄影实验操作结束后,根据学生考勤、实际操作能力、摄影创新能力、团队小组合作情况等做出相对应的评价。

实验报告和实验记录在实验课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与每个实验项目相关联。实验记录,实验教师亲自记载,方便教师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和最终效果;实验报告由教师命题,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过程的记录和结论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几种因素进行平均,得到学生实验成绩。考核是刺激学生达到实验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增强实验的效果。

6 结语

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程教学是实验课教学的内容之一,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和其他实验课程既融合又区别,总结自身特点,将专业性和社会性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高校摄影实验室,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分析每个教学时段的综合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有效组织教学,深入探索、拓展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完善的培养目标下完成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教学工作。探索工科实验教学与文科实验教学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探索性,培养高素质的摄影人才,是实验教学的根本任务和重点。

另外,要进行必要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硬件环境投资建设。“在教学中教师对整个教学结构的教学设置,决定着教学效果。”[3]提高高校摄影实验教师的队伍水平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摄影实验室中专任教师为主,兼任教师为辅,建立一支合理配置、稳定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对专职实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为他们提供理论修养的园地,给他们进行摄影实践的天空。”[4]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实验教师的进修和培训,通过再次学习增长实验教师摄影的经验,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优秀的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数字图形与摄影艺术实验课程学有益处,实验教师可以将大量的自身或他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总结更为通俗易懂的经验、窍门、感受等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旭炜.浅谈高校摄影教学[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04,10(1):83-87.

[2]柴h,刘萍.数码时代新闻摄影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1):8-10.

篇10

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传统的数字教学包括CAD、PS、3Dmax等软件在早期数字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展,它们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室内设计教学的要求。更先进的数字教学软件已经应运而生。当下,我们最常见的参数化设计软件主要有基于Rhino平台开发的Grasshopper,还有在Microstation基础上开发的GenerativeComponents,它们是现在典型的参数化软件的代表。室内设计中数字艺术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绘制方式

数字艺术的变革对于艺术设计而言是一次创新,数字技术已成为设计表现的主流方式。室内设计教学练习步骤,先是要求学生对设计意向进行确定,然后利用Grasshopper。Grasshopper这种图形化的操作界面,这样做有一个巨大的好处,以图形化的界面展示可以快速的让不懂得编程的设计师入手设计。因为人类对于图像的理解与敏感程度要远远高于枯燥的数字和代码,这样也使得设计师在与自己创建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互动,开拓我们的思维。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即时化的参数化设计平台。所谓即时化就是说在设计师创建设计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可以马上体现出来的。它不同于脚本代码,脚本代码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更需要懂得编程的设计师在编辑完程序之后才能够预览我们所想象的空间或者造型。这种虚拟三维空间的教学方法可以快速帮助学生脑补四度空间的概念,但是对室内设计中窄问关系的横、竖向设计进行思考,尤其是对设计初学者特别容易忘记的竖向空间关系的思考,从而大大减少传统教学中室内设计练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一张白纸发呆的现象。

(二)有效提高绘图效率

数字艺术使得室内设计的视觉表现方法更加丰富,设计的过程变得更加迅速、便捷,设计师的创意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来。比如说,GC软件的核心是一种有逻辑顺序感的推导步骤,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数据链特征的树状结构,同GH一样也具有满足方案从起始到结束任何阶段的修改功能。GC与GH的操作界面,都是由参数之间关联组成的逻辑,计算机只需要按照设计师预先设计好的逻辑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需要的图形。这些具有一定顺序的命令即可以组建成脚本文件,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是现代室内设计教学的一大变革。

(三)极具现代感的设计表现手法

数字艺术应用于室内设计教学中,不是要忽略传统手绘的作用,而是让它们互相弥补,各取所长,这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比如,Adobe软件的使用,使得以往手绘制图与科技软件相互结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画架上绘图的模式对稍纵即逝的灵感进行把握和捕捉,因此利用数字软件进行绘图,更加高效、便捷、简洁,可以马上将所绘图形打印出来,将其作为基础框架草图,在草图上利用手绘或者是对方案进行修改。这种方法是较为便捷的,而且还可以多次打印,得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图。

(四)制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展示效果

常规工程图纸是比较冗长而又枯燥的,其视觉展示质量一般。近些年来,室内设计的作品会制作成视觉效果极佳的展板、模型或者多媒体演示文稿,在艺术设计展览中获得好评。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等作品上重视展示效果,也促进室内设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学生们更加注重作品的包装,也使室内设计图成为更加直观的作品。相关的数字艺术软件,比如Rhino、Grasshopper、Revit、AI、3D等,其中一些是平面展示设计的处理软件,一些是制作窄间立体效果必备的辅助软件。

三、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不足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按照对象空间的实际情况和使用特点,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及艺术创立方法,创造出功能合理而又美观舒适,并且符合使用者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室内设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具体而言,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学生们更加看重的是手工绘制图形,包括设计施工图、效果图、实体模型等,以此展示其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手工绘制图形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和制图水平。然而手工绘图需要准备大量工具,绘图时间长、过程复杂、不易修改、占用课时较多,学生们把大量精力放在画面的精工细作上,反而忽略了室内环境、物质技术的构思,使得观察、思考以及创新能力方面成为学生们的弱项。这种教学模式的后果就是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繁琐的绘图或者模型制作过程中,削弱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其次是传统教学与新技术脱节。现阶段,信息化时代,新思想、新技术不断涌现,许多新技术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效率,信息技术成为现阶段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新的重要内容。传统室内设计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作为灌输对象,或者是教师注重知识经验的存储,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新技术应用的研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思维更是难以被挖掘。学生对于新技术设计实践的尝试较为匮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的模式,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不够了解,更不用说如何把专业知识和新技术结合在一起,更加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社会需求。

四、数字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字艺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效果变得更加丰富。数字艺术和室内设计教学的融合,简化了设计程序,解除了手工绘图对于学生们的束缚,从而使学生们把重点转移到思维创造方面的培养上。数字软件能够根据设计图纸尺寸要求从而轻松做出精确的模型,而且在后续的编辑制作中,也可以按照设计的需要对模型尺寸进行快捷而又准确的修改。这个过程操作者仅需提供完整的数据和设计理念即可,传统绘图程序现在全都由计算机代劳。把数字软件应用于室内设计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并且演示制作过程,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从而真正地达到室内设计教学的目的。

(二)数字艺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得以在设计教学中应用,促使我们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主,而通过灵活的数字艺术,可以让它转变成以学生研究为主的具有一定互动性的教学新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牵头,做帮助学生构建设计理念的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可以按照室内环境将设计方案的不同需求,在“虚拟空间”中随意调用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挖掘和利用,使学生的设计理念更加接近当代人对于室内设计的求,从而达到培养适合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篇11

“学术资本主义”又被称作大学的“商业化”、“商品化”或大学的“创业”, 是目前西方大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因此,它是高等教育学者日益关注的话题。

狭义上的“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现象或行为,包括大学、大学里的集体或个人的“市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1]6,即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大学本身作为行为者参与市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美国学者斯洛特(SSlaughter) 和莱斯利(LLLesile)总结的那样[2]13:

大学投资公司,持有股份;大学以资金支持实验室里的研究走向市场,成为商业产品(专利)的开发者和所有人;大学以合伙人的身份将员工的活动、知识和产品卖给私人企业,与之签订商业合同; 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已远不是往昔的“象牙塔”, 其在私有化和商业化中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国家实验室以外的任何其他公共组织。

而大学里的集体或个人“或为自己,或为学校赚钱”的现象也很多见,在理工科主要表现为与企业合作,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开公司,拿专利,开办研究园,提供咨询”等等[3]。而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则主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内外的各种“自由职业”,如办培训班、兼课、提供咨询等等。

广义的“学术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理念或意识形态,即是在全球经济化条件下,新经济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理想、使命、功能、性质和相关大学的政策制定等等的渗透,使之或多或少都带上创造财富和盈利的色彩。具体地说,又可分为“科研资本主义”和“教学资本主义”(或称“教学创业主义”)。前者是就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而言,后者是指教学,主要是本科生的教学市场化而言。

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大学在实践其传统功能,如教学、科研、服务方面发生了深刻、迅捷又悄然无声的变化。研究大学“学术资本主义”现象的文章著作众多,大多数学者的目光都定格在大学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而比较忽略“教学资本主义”对大学本科教学的冲击和渗透。学者罗兹(GRhoades)和安德森(MSAnderson)区分了“科研资本主义”和“教学资本主义”,才引起人们对“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教学的关注。美国学者斯洛特和罗兹在研究中发现,真正深入大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的公共职能带来冲击,并引发大学内部的权利结构重组的不是科研而是教学的市场化。尤其是对一些人文社科的学科来说,他们参与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教学资本主义”。

本文拟深入剖析美国大学 “教学资本主义”在本科生教育上的四个方面的表现:进一步边缘化、商品化、职业化及以及教师地位相对于行政人员地位的弱化,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便给中国大学提供借鉴。虽然“教学资本主义”的概念对中国大学相对陌生,但在实践方面,中国大学其实运用的是同样的理念,步入同样的陷阱和困境。

一、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边缘化

“教学资本主义”给本科生教育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就是本科教育进一步的边缘化。教学,尤其是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在西方国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在美国大学中,科研和教学两大功能每每争夺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时间,而教学渐渐被边缘化的状况也是有目共睹的。如学者费尔怀若(J.S.Fairwheather)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收益成反比。教学时间越多也意味着晋升越慢,收入越低。而且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如今也以科研而不是以教学来决定教师是否能获得终身制、以及是否晋升、奖励等等[4]。

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科研和教学的互相挤压更为白热化。大多数的行政人员和教师更倾向于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因为科研能带来更直接的名声和经济收益。特别是一些有商业潜力的项目能直接使“大学教师的工资翻上好几倍。而一些资深的行政人员也希望能通过特许权使用费来增加收益,既能充实他们能直接支配的资金,也能向其他学校显示他们的竞争力”[1]89。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会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有商业潜力的研究。一些教师干脆“用科研基金和咨询的收益来‘买断’教学的时间”[5]。因此,教学活动被更深刻地边缘化、在大学里被视作繁重、无创造性的工作、终身制的教师们也尽量予以回避。

二、本科教育的商品化

“教学资本主义”的另一特征是教学本身的商品化,即如美国学者埃克尔(PDEckel)所说, “大学转向课程和教学活动来寻求盈利的机会,以期赢得市场中的一席之地”[6]。教学本身成为商品和盈利的手段,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对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对教育作为 “公共产品”的目的和理想的背离,带来机会不平等,质量下降等等深远的忧患和社会问题。

教育商品化背后的逻辑是“谁出钱,谁受益”,这就和教育的公共性发生了深刻的矛盾。美国学者拉巴瑞(DFLabaree)指出教育是“公共产品”,不管个人有没有出钱,都有权受教育,因为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整个社会[7]。教育培养的是“有责任心的公民”和有创造力的劳动者。如果个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受到教育,不仅个人丧失人生和经济的机会,社会也会因此承受损失和负担。

而教育商品化的结果与“扩大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多样性民主”的公共目的存在严峻的对立。美国学者罗兹(GRhoades)和斯洛特在对“教学资本主义”考察中发现很多大学都根据支付能力取舍服务对象,比如专门为有支付能力的人(如在职的公司员工)设置短期、方便、回报率高的课程。他们批评这种做法将“低收入和少数人种的学生排斥在教育之外。而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在半个世纪以来却在努力地扩大这些人群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对大学最基本的民主使命的背离”[8]53。这些学者为教育以营利为目的而排斥社会公平的现象敲起了警钟。

在“教学资本主义”环境下本科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商品化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向来是有争议的话题。一般的观念认为教育商品化使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得到强化,学校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会更加注重质量、创新、效率和服务的多样化。如美国学者斯洛特和罗兹发现美国自90年代末期开始把助学贷款发放给个体的学生和家庭,而不是直接拨款给大学,其隐含的逻辑就是赋予学生和家长“用脚选择”的权利,即是说在不满意的情况下就可以离开,以此来“惩戒院校,督促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1]45。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在“教学资本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受到人们的质疑;更多的学者提出“消费者满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质量提高。”

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作为消费者没有能力判断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说,美国大学比较普遍地采用“印象管理”的策略,想尽办法维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建设公共关系,却忽略他们努力制造的大学形象是否和大学的现实相符。斯洛特和莱斯利在文章中分析说,美国招生部门每年花大力气吸引学生,如散发传单、邀请学生参观大学等等,却不注重教育服务的实质的提高,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是让学生消费者“感觉很好”[9]。

其次,如今人们不看重文凭的背后个人有多少才能或技术(文凭的使用价值),而只考虑文凭能给他们来多少现实的利益,如好工作、高收入等等(文凭的交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为消费者并不真正在意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学者萨义德(ESaid)曾经指出,真正的大学教育就是要刺激僵化、定式的思维模式,大学教授最不应该的就是让听众的自我感觉良好。恰恰相反,要让他们难堪乃至恼怒[10]。而如今的大学教授却只想要迎合学生需要,让他们满意。学者莫莱(LA Morley)写道,她在课堂上“不邀请嘉宾做讲座,不鼓励学生演讲,不介绍有争议的内容”[11]。总之,作为大学教授,她本人不得不避免一些她本人认为很重要但学生可能不会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再次,教育如果以盈利增收为目的,一些大学必然的做法就是降低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美国大学如今普遍大班上课、师生较少课外接触的时间、开设网络课程,“基本上是因为很多政策制定者和管理人员都相信网络授课能降低成本”[8]52。另有研究表明,暑期是大学开设短期速成的课程、增加收入的大好时机。这些课程周期短,学生能在集中的时间很快拿到学分,因而比长学期的课程还要受欢迎。同时,美国大学各院系还热衷开设短期的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学费高,为期短,实用性强,尤其是“不用写论文”,招生的对象基本是各大公司在职人员。学者罗兹和斯洛特则把这些课程称作“研究生兼容”课程,即是说,为节约成本,学校通常都请研究生或兼职教师来授课[8]52。这种情况在美国不是个别的。

三、本科教育的职业化

本科教育的商业化必然导致教育的职业化,如美国学者岗波特(PJGumport)所说,热门好找工作的专业必然要扩张,而其他专业要缩减。学生和家长希望他们的教育投资能有所回报,最直接的回报就是找到满意的高薪工作,那他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要求本科教育传授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甚至把工作技能看本科教育惟一的内容和目的。不光是学生和家长,国家、地方、学校的政策的制定者有时也把毕业生在工作市场上的表现看作评估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准。如今教学评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如不再问是否教授治校、是否面对面授课、全职教授的比例多少,图书馆设施怎样,只问“输出性”的指标,如毕业率和就业率。而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就造成教育内容和理念的狭隘,导致和传统通识教育的对立,如美国学者咖卜(WNGrubb)和拉若森(MLazerson)所指出的,如今“大多数大学生可不认为本科教育和公民教育、学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有什么关系”[12]9。

许多通识教育的坚定支持者认为本科教育职业化是大学的短视行为,是以短期的经济收益换取了长期的社会效益的结果。如学者埃克斯勒若德(PAxlerod)认为,所谓特定的工作技能很容易过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的要求;他还通过数据说明从长远来看,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比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事业更成功,挣钱更多[13]。美国学者咖卜和拉若森认为本科教育职业化深化了美国大学的分化,进而强化社会的等级分化[12]9。如果说处于美国大学最底层的社区大学传授最基本的技能,而州立综合大学和一般的私立大学教授稍微高级的技能,而知名的大学培养高级的管理和专业人才,那么学生以后收入和社会地位就在跨进校门的时候就决定了,以后很难改变。虽然大学从来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工具,但是如果说大学的等级决定了“技能”的等级,从而进一步限定了学生人生轨迹和经济机遇的话,那么大学教育在社会再生产、阶级分化中的作用就会无限强化。

虽然批评者众多,但本科教育职业化还是被看作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正如美国学者咖卜和拉若森所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市场和自由选择的逻辑就会占领大学。大多数大学就会沦为高级的商业学校”[12]16。这一看法是很对的。

四、大学权力结构重组与教师地位弱化

“教学资本主义”的盛行,即教学活动以经济规则组织起来,以赚钱为目的,大学就自然分化成管理、决策阶层,决定教学活动的市场营运、预算、规划、评估等等,而教师则成为实践管理决定、承担教学任务、接受考察的被管理者。这一现象又被称作“新管理主义”或“去专业化”(Deprofessionalization)。它表明在西方大学有悠久和深远历史的“专业自治”和“共同管理”传统的式微,在本科教育领域表现尤其明显。

“专业自治”是指既然大学的主要日常活动和功能都依赖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大学教师就有权组织起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自决,无需接受外来干涉和监督。通常大学教师的自主自治权通过“终身制”得到制度性的保障。“共同管理”是指大学教师和行政人员共同参与管理大学的日常事务和运作,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对教师和行政人员两大群体如何各司其职又如何相互协作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职责范围包括以下基础领域:课程,学科,教学方法,研究,教师地位和与教育相关的学生生活”,而行政人员的权力范围包括“财政及其它非学术性的领域”[14]。由于大学的核心功能是教学与科研,行政起的作用是协助、协调保障核心功能顺利地完成,所以教授处于中心的地位。

由于美国大学体系的多样化,精英私立大学与等级结构底层的社区大学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大相径庭,很难用语言准确概括曾有的模式及其变化轨迹。但许多学者指出,美国大学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管理革命”,即教师中心地位失落和管理阶层的兴起。这一情况在现时的美国大学具有普遍性。

大学教师“自治”的基础――“专业”因本科教育的边缘化、模式化而失落。传统意义的本科教育,类似于师傅带学徒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而新条件下的教学追求的是效率和效益,教师课程的内容变得重复、可以替代,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长期、密切、有深度的关系。教师不再掌握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只是学生也许会选、也许不会选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学者温特(RWinter)形象地把过去的大学教师比喻为手工业者,而现在的大学教师则是流水线上的作业工人[15]。手工业者掌控从选料、到生产、到产品面市的整个过程。而在新的条件下,学生的教育过程被分割成许多简单独立的部分,个体的教师只是不断地重复其中一部分简单的劳动,因而教育过程对教师失去意义。

这即是说,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教师只需完成简单、重复、可替代的劳动,无需“专业”的深度、原创和唯一性。所以传统的教师“专业自治”失去了“专业”的基础。而且出于成本考虑,美国的大学虽然没有像英国大学一样直接取消终身制,但开始大量雇佣临时教师授课,而且逐年呈大幅增长趋势。这些教师与大学一年签一次约,虽然工作经年也不会拿到“终身制”。与“终身制”的教授不用担心被学校解雇而享有最大程度的学术和言论自由不同,这批临时教师是大学里“有弹性”的员工,即大学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增招或裁员。所以对他们来说,想要掌控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和结果基本缺乏制度的保障。

相对于教师地位的衰落,大学里“管理”群体的力量却在不断地崛起。这种管理的力量来自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富有官僚色彩的“行政”,也来自于大学里新兴的“管理”阶层,他们是大学员工里“拥有高学历,既不同于教师,也不同于行政人员”[8]50的第三群人,即是指大学里的专业的管理人员。“他们有[管理]专业协会,学术会议,学术期刊,有指导他们业务的专业知识……美国的管理模式就是越来越倚重的专业管理人员,而大学教师相对于他们成为被管理的专业人员”[16]16。比如大学里负责科技成果转化,负责招生,负责教学评估的部门员工,都隶属于这所谓的“第三群人”。在“教学资本主义”条件下,专业的管理人员在大学的市场营运和对大学教师的监督的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曾经在美国大学占主导地位的“共同管理模式”,即学术和行政共同决策管理学校日常事务的模式因本身的弊病和遭受诟病而逐渐式微。首先,让大学里大大小小的教师、教授委员会决策大学大大小小的事务,即让平常秉承互不干涉原则的教师达成共识,是相当大的人力和时间的消耗,被看做是提高大学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首要障碍。尤其是在“效率”当先的市场运作规律之下,大学教师即无市场的经验,又不能快速决策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所以甚至连“课程”这样在传统上认为当之无愧隶属于教师权限范围的决策权也旁落到了管理人员手里。

再者,许多学者批评教师作为利益团体很难理性地做出有利于大学市场发展的决定,如埃克尔在研究大学如何裁减专业等“艰难决策”过程时,转引对大学教师的批评时说,“教师不会也不准备做出艰难决策,相对于考虑整体利益,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17]。即是说,美国大学教师曾经享有大学和公众最大程度的信任,认为他们会在专业知识和公益心的基础上做出正确选择因而赋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的传统,已经渐渐消失了。美国大学教师不仅在大学日常事务的管理权渐渐衰弱,还会受到学校内部和外部(如州政府)的层层监管和问责。他们的确在“学术资本主义”条件下成为罗兹和斯博恩(BSporn)所说的“被管理的专业人士”[16]16。在美国大学,这一情况还在进一步发展。

五、结 语

本文介绍了美国大学“教学资本主义”现象,即市场逻辑和价值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导致本科教育的边缘化、商品化和职业化,以及教师地位的弱化。虽然学术资本主义在美国大学乃至全球许多国家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许多学术资本主义的批判者也都认为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回到大学“象牙塔”的理想状态,但美国本科教育的过度市场化还应当引起高教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尤其是因此给许多优秀的传统,如教育公平、通识教育和“共同管理”模式等带来的冲击。美国学者莫和曼(KMohrman)指出,世界许多国家大学的改革都以美国模式为模板,而中国追求国际化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常常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和超越的目标,然而美国大学有许多“不可学习”的地方[18]。“教学资本主义”恰恰是美国大学在全球化竞争中陷入的误区和具有警示作用的一个方面。

中国大学自1992年来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市场化,尤其是在国际化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与美国在本科教育乃至整个高教发展方向上有趋同的倾向,如本科教育的边缘化、商品化和职业化。而且,中国大学与美国大学相比具有缺乏自治传统、过度行政化等特点,中国大学教师的地位在 “教学资本主义”条件下进一步弱化。但与美国本科教育完全依照市场逻辑操作不同,政府管理在中国高教的一系列市场化的改革中起到既促进又阻碍的作用。所以中国本科教育的变化相对于美国呈现更复杂、矛盾更多的特点。尤其是政府和大学的行政在解决市场负面效应的过程中,加重对大学教师问责制度,把教师看作本科教育质量的惟一承担者和严厉问责对象,没有考虑本科教育在市场作用力下的系统变化,其实是加重了本科教育市场化的负面效应。虽然中国的许多学者对本科教育市场化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已有研究,但目前鲜有学者从比较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本科教育市场化与国外教育变化的异同及从中汲取应有的启示和经验。本文系统述评美国大学“教学资本主义”的情况,意在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引起对“教学资本主义”的关注,更深刻地揭示美国大学在市场化方面的问题和对我们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Slaughter, S. & Rhoades, G.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 Markets, State, and Higher Education[M].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2]Slaughter, S. & Leslie,L. L.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3]Anderson, M. S.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Industry: Views from the Literature[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 72 (2): 227.

[4]Fairwheather, J. S. The Mythologies of Faculty Productivity: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Decision Making[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 73(1): 26-48.

[5]Blumberg, P. D. From “Publish to Perish” to “Profit or Perish”: Revenue from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501(c) (3) Tax Exemption [J]. PA Law Review, 1996-1997, 89:132.

[6]Eckel, P.D. Capitalizing on the Curriculum [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3, 46 (7):866.

[7]Labaree, D. F. Public Goods, Private Goods: the American Struggle Over Educational Goals[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7, 34(1): 39-81.

[8]Rhoades, G. & Slaughter,S.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New Economy: Challenges and Choices[J]. American Academic, 2004,1(1).

[9]Slaughter, S. &. Lesile, L. L. Expanding and Elaborating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Capitalism[J]. Organization, 2001, 8(2): 154-161.

[10]Said, 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M]. London: Vintage, 1994: 9.

[11]Morley, L. A .Comedy of Manners: Quality and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M]// Trowler, P. R. ed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tentions and Outcomes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Buckingham, MK: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5.

[12]Grubb, W. N. & Lazerson, M. Vocation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Triumph of the Education Gospel[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76.

[13]Axlerod, P. Values in Conflict: the University, the Market Place, and the Trials of Liberal Education[M]. Montreal, Canada: McGr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66-83.

[14]转引自:Rhoades, G. Democracy and Capitalism, Academic Style: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C]. Paper Presented to the Governance Roundtable, Santa Fe, NM, 2003:25.

[15]Winter, R. The University of Life plc: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Smyth, J. eds. Academic Work, Buckingham, UK: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9-143.

篇12

LIU T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415)

Abstract With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nsified, personnel requirements for various fields, in addition to professionalism, but also requires a certain amount of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an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no doubt for many areas in terms of both personnel is essential, and even must master. Meanwhile,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China, the current social needs of professional talent music, art, sports, etc. For, also gradually increase, so if these professional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English has become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but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a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own problems in sports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Arts in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und out some experience, summed up this special group of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ural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art sports student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natural teaching methods

1 艺术体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1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通过语音室听力专训,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课堂小组活动,网络资源推荐补充等方式,对学生的读、听、说、写、译进行全方位的各种形式的课堂内外的实践,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2 艺术体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困难

(1)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由于特殊的学习背景和专业特点,入学时各个高校对这些艺术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课高考分数要求相对偏低。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早在就读高中时就已经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专业的训练和备考上,文化课跟不上也被认为是很正常的。待这些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后,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再加上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他们无论是在课堂或是课余时间对大学英语课的投入都少之甚少,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甚至还停留在初中学习阶段。

(2)“一锅端”的教材。就笔者所任职的这所高校而言,在分级教学之前,艺术体育本科生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与普通本科生所使用的并无两样。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同样的教材对于普通本科生而言,可以理解通篇的主旨思想,甚至还能举一反三。而这些对于一个英语高考平均分不到70分(满分为150)的艺术或体育专业的班级而言,无疑太难了,并且这样的不合理对于授课教师而言也是很大的挑战。如果在对这些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进度与普通本科生保持同步,结果可想而知。艺体类学生虽然英语基础薄弱,但大都个性张扬,生性活泼,因此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所使用的教材也应具有针对性,选择容纳了他们专业知识的大学英语教材,让这些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找到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知识,愿意用英语去表达自己所喜爱的,并从中找到自信。

2 自然教学法的情感过滤假设和教学步骤

2.1 自然教学法的情感过滤假设在艺术体育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然教学法”(The Natural Approach)最初由StephenD.Krashen和TracyD.Terrel(1983)提出来的,试图突出在院校环境中习得语言的方法。而情感过滤假设是自然教学法五中假设中的一种。任何人无论是在“习得”或是“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受到自身或是周围情绪的影响。而如果要想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然地习得第二语言,就需要为语言的“习得者”创造一个轻松、没有压力的氛围,最大程度地降低学生焦虑的情绪。并且在这个轻松的习得氛围中,要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有语言上的互动交往。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轻松愉快地学有所得。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大部分英语基础薄弱,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悟性不低,而且情商很高,自尊心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关注学生的学习,这些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加之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就会抛下所谓的“面子观”。比如笔者在讲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成长”这个主题时,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缓慢的语速,十分简短的句子与学生分享,其中也提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趣事和窘事,与此同时还将所陈述的简单句中所用到的词汇写在了黑板上。之后,就有学生踊跃地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而且还运用到了黑板上所陈列的词汇,笔者除了赞扬鼓舞之外,并没有对学生所表达的口语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因为唯有这样,才能降低学生焦虑的情绪,一旦纠错,以后的课堂只怕不会再有同学自愿参与课堂的互动了。由此可见,情感过滤假说对于基础相对薄弱但是情商极高的艺术体育生而言非常奏效,而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2.2 自然教学法的三个实施阶段在艺术体育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然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最大一个特征就是,自然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可随时依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变更。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自然教学法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能够习得语言的氛围,让学生们有互动,有话可说即可,而不是要去教会学生掌握多少词汇或是多难的语法知识。这与中国学生在中学时候所接受的教学方法是迥然不同的,有人会质疑,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或是语法,一个人怎么可能习得第二语言呢?怎么做到用第二语言进行互动和交流呢?没有人天生就会说话,就像孩子开口说第一个字时也并没有掌握任何的词汇和语法,由于本身就在一个特定的可以习得语言的环境中,周围的人和物会不停地对他进行语言的输入,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从“听”过渡到“说”。这个“听”的阶段也就是自然教学法中所谓的活用预备阶段,就叫听力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只是“听”,而不需要学生开口“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并且是容易理解的。比如用简单的祈使句,或是对于现实生活中同学们所熟识的某个人物的外貌描述,结合图片介绍课文的某个主题,或是利用PPT或是某个相关视频等进行语言的输入,当然整个过程中必须是使用第二语言英语,不能借助母语,否则久而久之,学生们将永远无法从活用预备阶段真正进入活用初级阶段。自然教学法的活用预备阶段会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异,有的持续时间极短,有的需要很长时间,比如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过渡到下一阶段,尤其是对于教授艺术体育生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学生在这一阶段处于“沉默期”,没有互动的课堂对于老师而言也是煎熬,遗憾的是有很多大学英语教师都没有忍受住这样的煎熬,在这一阶段迫不及待地借用了母语,原因是出于“担心学生听不懂”,殊不知这个举动却是让学生们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篇13

一、俞子夷小学数学教材思想概述

俞子夷先生对于算术教学的研究长达五十六年,大致经历了学习、移植、改造、整理和创作、重新探讨等阶段。他积极的引进借鉴国外的教学理论,博采众长,不拘成法,并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民族文化,在创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小学数学教材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教材的定位

教材是什么?俞子夷先生认为,教者用来施教的,学者用来学习的资料,就是教材。什么是资料呢?凡是民族的思想、情感、知识、习惯、技能等等一切经验,经过挑选,经过整理,使适合教学需要者,名曰教材。

俞子夷先生概括观点时说:“总结一句话,就是在人类文化中去挑选些精华出来,用作激发儿童学习的刺激,供给儿童心理生长的资料,就是教材。要是写在书里,不发生上述作用,依旧不是教材。”

(二)教材的选择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俞子夷先生认为,需要由近及远,由浅及深,跟了儿童经验的扩张而渐渐推广,渐渐加深。其实,不管是对于应用问题的选择还是问题的方式,如低年级的问题演成事实,故事化,根据本地情形儿童兴趣而随时活用等,即反映了算术教材的选择也要应该根据算术科的目标、本地社会的需要、现实社会的需要及儿童的经验进行选择。

(三)教材的组织

在教材的组织方面,俞子夷先生认为,把选定的教材按照儿童心理学力程度编配起来。例如练习题的组织方法,照《作业要项表》看来,是一种直进法与圆周法交互的编制。例如先学和在9以下的加法,次学9以内的减法,再学20以内不进位的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的减法。这两者都是直进的。但是对于前两项却把数目范围扩大了,做一个圆周的循环。这一例子反映了“直线式教材排列”与“圆周式教材排列”的教材组织原则。

(四)教材的范围

关于教材的范围,俞子夷先生认为,应该划分为:应用问题、练习题和数量经济常识。他认为,应用题“绝不是所学方法技能的应用。实在是我们生活里的应用……应当较广义的,兼含人生实际应用的问题与方法技能的应用两个方面。”而“计算方法的练习,目标在乎正确而迅速,就是平常所说的纯熟……练习材料,最好范围小而精,那么时间充足,不难达到纯熟”。对于数量经济常识,他认为可分为三方面,“一是解答应用问题的根本,一是计算方法的基础,一是增进学生经验用的常识,三者不可缺一”。

二、俞子夷教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实用、规范的编教材

俞子夷先生认为,“教材的选择,一面顾到社会的需要,一面顾到儿童的心理,这是普遍的原则,算术应用问题,也不在例外”。因此教材的编写一定要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采用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内容更加直观呈现给他们。还有就是要实用,“一面是学生在学的当时,就觉得是有用的…一面是全国民个个人有用的,不是少数人,或某种特殊职业,或某种特殊阶级里的人有用的。”教材一定要实用,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

(二)开放、灵活、创新的用教材

教材的质量和功效如何,是由教师和学生来检验的。就教师而言,新教材要求教师重新定位,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角的角色,树立现代的教材观。教材该如何科学的使用?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学生增长知识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唯教材是从。只有教师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才能达到新课程的最终目标。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借鉴俞子夷先生的小学数学教材思想,指导新课程中新教材的编写,转变教师传统教材观,培养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观。

参考文献:

[1]董远赛,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1.

[2]俞子夷,朱.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董远赛:俞子夷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