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

篇1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2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07-01

为更好贯彻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国各地开始广泛开展综合性治疗,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政规[2011]17号文,《武汉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暂行办法》各大精神病医院响应市政府号召,纷纷开始收治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但在具体护理治疗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护理安全隐患。本次研究中,重点分析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分析我院从2011年1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150例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男99例,女51例,年龄为19-53岁,平均年龄为36±1.2岁。单纯性醉酒2例(1.3%),旅途精神病5例(3.3%),智力障碍19例(12.7%),躁狂抑郁症5例(3.4%),精神分裂症119例(79.3%)。

1.2 入院方式。警察接受报警后,110出警将疑似为精神病患者送入我院98例,所占比例为65.4%;市民报案120急救中心收治的街头病例,急救中心疑似为精神病患者送入到医院11例,所占比例为7.3%;救助站收治的疑似为精神病患者将其送入到我院41例,所占比例为27.3%。

1.3 入院检查。

1.3.1 安保检查。管制刀具3例,身上小刀14例,铁片18例,玻璃片10例,绳索16例。

1.3.2 体格检查。骨折3例,皮外伤15例,女病人头虱28例,身孕3例。

1.3.3 精神检查。行为紊乱、赤身或衣衫不整、蓬头垢面92例。用手抓饭吃、随地大小便、不讲卫生、生活懒散、弱智或语言不通24例,不能明确说出家庭住址70例,生理自理能力差、到院后拒食78例,存在偷窃行为15例,思维内容贫乏、言语贫乏、交谈欠合作、接触比较被动15例,有毁坏公物行为、袭击行人50例。

1.3.4 化验或其他辅助检查发现。检查可见肝肾功能异常8例,乳糜尿2例。

2 分析护理安全隐患

2.1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入院评估意识不强。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因多数长期在街头流浪,生活环境较差,且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情况,合并多种身体疾病且病因比较复杂。巡警将其送入到医院后,因不能正确提供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及生活情况等,给之后诊断治疗增加了困难。一些医护人员并不重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入院评估,未认真进行安全检查、未高度重视患者躯体疾病等情况。

2.2 医护人员与患者未进行有效沟通。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因来自各个地方,地域以及文化差异较大,医护人员较难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观察方面的困难。这样极易导致患者因冲动而发生伤人事件。

3 护理管理对策

入院时,观察可见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多存在智力障碍、沟通障碍,多表现为蓬头垢面、赤身等不正常行为,一些人甚至有攻击行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全。一般来讲,他们难以管理或家人不了解去向,即便他们治愈或身体情况好转后,也难以出院。因此,为了保证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的健康,临床护理实施时,应该注意:

3.1 认真进行安保检查。一些流浪汉应长期流浪,包裹里面可能什么都会携带。为了保证其他患者的安全以及精神病人自身的安全,在流浪汉入院后,首先应对其进行认真检查,消除任何存在的安全隐患。

3.2 认真对精神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注意检查患者四肢活动情况,查看是否合并骨折以及外伤;女性患者尤其应该检查是否有身孕,头虱等,详细记录患者的身体情况,防止医患纠纷发生。同时应该注意,尽管患者为流浪乞讨者,家属也不重视,医务工作者仍应坚持职业操守,认真做好各项检查,防止任何意外发生。

3.3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圈、血糖、电解质以及大小便检验,一旦发现患者身体异常,及时转送到综合医院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若合并传染性疾病,入院后有必要对其先进行筛查,肺结核患者要转院给予其综合性治疗,乙肝患者有必要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合并梅毒患者,给予其对症治疗。

3.4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卫生打理,洗澡、剪发、更换衣服、修剪指甲、刮胡须,若条件允许,尽量将他们设置在单间,考虑到流浪人员长期流浪,不习惯病房管理以及病房环境,可先让患者适应一段时间,待其接受后,再将其安排到病房,服从病房条例以及病房管理。同时有必要督促患者或辅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预防并发症发生。

篇2

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气管切开术是有效应对疾病以救治病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应用相对较为广泛[1]。当病人病情较重时,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有效清除,因此必须对气管进行切开,以保障患者的呼吸顺畅。然而,如果需要长期留管,极有可能引发病人发生肺部的感染、黏膜的损伤,更严重者可能大量出血。一般来说,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增长,可以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并增大拔管失败的几率[2]。本次实验旨在对拔管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20l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名患者作为实验人群;包括69例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处于19-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9.5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脑外伤(33例)、颅内有肿瘤发生(67例)、脑血管病(35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1.2拔管及护理方法

1.2.1拔管前护理

1.2.1.1润湿气道及清痰在拔管前,给予患者咳嗽清痰的指导;对于部分重症昏迷的患者,可以人工对患者的咽喉部位进行刺激;进行吸痰操作时,需要小心操作,放置损伤患者的气道及血管,并应注意避免感染的发生。

1.2.1.2对气管套管进行固定在固定套管时,注意保证套管绳的松紧适宜;在更换气管垫时,取、置动作需小心,防止因套管和气道发生接触摩擦,导致切口部位的组织因缺血发生损伤,或气管黏膜发生水肿、肉芽组织发生增生等。

1.2.1.3加强口腔的护理对于病情极其严重的患者,口腔内会有大量的病原菌进行滋生。对于切开气管需要通过鼻胃管进食的患者来说,口腔内的病原菌极有可能进入到呼吸道之中。因此,对于这些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对口腔进行清洁护理十分重要。

1.2.2拔管后护理

1.2.2.1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状况及血氧饱和度对于气管黏膜发生水肿或者会厌皲裂的患者来说,在气管套管拔除之后,极有可能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并且,长期带管的患者可能已经产生了呼吸依赖,当拔管后,患者的气管极有可能发生痉挛;所以,相关医护人员需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一旦发现出现异常应立刻和医生取得联系。

1.2.2.2在切口处进行正确的处理在对气管套管进行拔除后,当患者进行咳嗽排痰时,病原菌有可能接触切口部位进而发生感染。因此选择水胶体泡沫塑料对伤口进行覆盖,并对痰液进行及时清除是一种较优的办法。

1.3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P

2结果

2.1拔管结果135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拔管成功,有3例患者带管出院,有14例患者于拔管后的30min-30d内进行二次置管,有2例患者死亡,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气管套管的使用较为广泛。对于气管套管的拔除受到套管留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气管套管拔除不成功,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及患者的健康[3]。因此,选择合适的拔管时机、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法,对于保证拔管的成功率来说十分重要[4]。

本次实验旨在对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套管安全拔管的护理方法进行探究,并给出体会。通过对20l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5名进行气管套管安全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拔管的结果可以发现:135例患者中,有116例患者拔管成功,有3例患者带管出院,有14例患者于拔管后的30min-30d内进行二次置管,有2例患者死亡;14例需二次置管的患者有11例于二次置管后的17d-84d内成功拔管;有3例最终带管出院。对需进行拔管的神经外科气管套管病人来说,合理的护理方法可以增加拔管的成功率;护理方法合理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廖晓琴,何滔,周亚娟.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套管安全拔管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2,18(22):122.

篇3

精神病人由于自身精神状况不理想,在住院期间,最容易出现的安全事故就是跌倒事件。据统计,在精神病人安全事件纠纷中,有70%以上的纠纷问题,是因为病人跌倒引起的。跌倒事件对精神病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对于年轻病人而言,出现了跌倒情况,病人的精神状况很容易恶化,受到刺激后,他们的情绪紧张甚至是恐怖,他们的行为更为疯狂,控制起来非常空难。如果跌倒事件没有被及时发现,病人得不到有效的安抚,他们会做出一系列破坏公共物品,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而如果年龄稍大的病人出现了跌倒事件,后果可能更为严重,病人甚至会因为跌倒失去生命。因此,加强精神病人护理,利用护理干预,防止病人跌倒事件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二、护理干预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应用途径

1、对病人跌到因素进行分析

在患者入院后,就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对容易造成患者跌倒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哪些患者可能会因为哪些因素出现跌倒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加强病人病情的控制

精神病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很容易因为病情严重出现一些躁动、兴奋异常的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控制,病人很容易l生跌倒事件。因此,在精神病病人护理中,要加强对病人病情的控制。相关护理人员,要遵医嘱让病人按时吃药,并且要对用药的禁忌情况和不良反应做全面了解,如果发现病人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病人进行护理,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有效控制病人病情和不良心理倾向。这样,才能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防止跌倒事件的发生。

3、加强陪护

对于一些年龄大的精神病人,医院要做好他们的陪护工作,要鼓励病人家人,在治疗期间都能陪护在病人身边,使病人能够感受到家人照顾的温暖,得到情感的慰藉。另外,医院也需要能够安排护理人员能够做好特殊病人的陪护工作,在病人需要服务的时候,为病人提供帮助,这样也可以有效防止病人跌倒。

4、确保环境的安全

在病房和病人经常活动的场所,要保持通风,同时保障充足的光照,避免因为光线太暗,导致病人跌倒的事件发生。同时,护理人员要做好地面的清洁工作,保证地面没有杂物堆积,防止病人被绊倒,同时还需要保持地面干燥,没有水渍,在一些较光滑的地面上,要设置一些防滑垫,防止病人滑到。医院要加强环境安全治理工作,消除环境隐患,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5、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医院要组织护理人员多参加一些安全培训活动,通过安全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有效防止精神病人跌倒事件的发生。另外,在护理中,要加强家属的安全教育工作,能够通过书面形式告知家属病人跌倒后的严重危害性,并明确出跌倒事件防御措施。提升家属的安全陪护的责任意识。不仅如此,医院还需要加强对病人进行安全教育,教育他们要能够按时服药,积极配合治疗,教育他们走路是要小心,不要过量饮水,防止起夜过多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影响

精神病人发生跌倒事件的主要原因为护理不到位,环境安全性不够,病人年龄大,行动不方便,药物副作用大,造成病人身体上的不适,从而引发病人情绪不稳定,导致病人跌倒的。实践证明,通过护理干预后,病人跌倒的这一系列危险因素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也就是说,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病人的安全,消除病人跌倒事件的发生。为了研究护理干预的对精神病人跌倒事件的控制的效果,我们特意做了一项研究。我们挑选二十名精神病患者,他们的精神状况基本相似,用药情况基本相同,我们把这些病人分成两组,第一组用常规护理法进行护理,第二组用护理干预方式护理。实践证明,第二组采用护理干预方式后,病人跌倒的次数明显降低,护理效果显著,病人及家属对护理质量效果都很满意。而第一组常规护理中,病人跌倒事件发生率很高,护理效果明显不是很理想。通过对照,可以得出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防止精神病患者跌倒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预防患者跌倒的效果,应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可以有效降低医疗纠纷问题,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篇4

2结果

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统计,老年精神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率。

3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

3.1饮食不当这里的饮食不当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时发生噎食现象。有的精神病人会有暴饮暴食的症状,这就更加增加了发生噎食现象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在病人进食时,要做好陪护工作,一旦发现病人噎食就要马上进行救治;同时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来路不明的东西;②给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准则,防止病人食用坚硬的食物;③病人进食完毕后,要让病人在餐厅休息,不可让他们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

3.2跌倒据研究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几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理解力较差、对护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待在医院中,封闭的环境也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的几率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工作有:①在医院的公共活动领域安装尽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帮扶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③病房门口不能有门槛等障碍物。

篇5

1对护理人员的具体要求

1.1工作中仪表端庄,微笑服务,规范护士的语言和行为当有些护士工作劳累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当病人有疑问时,不能给予热情的解答,使病人和家属产生负面情绪,好事者就会投诉。任何生命个体在人格尊严上没有差别[1]。维护病人的一切利益,尊重病人的人格,防止一切不利因素给病人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1.2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掌握各种急诊急救知识不断学习精神科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与病人接触、沟通的能力。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容易产生护理纠纷[2]。还要学习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及院感消毒隔离知识,在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责任,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

1.3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病人入院时,应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尤其是病人身上危险、贵重物品的收集管理。精神病人大多反复入院,其家属对告知内容不以为意,作为护士一定要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签写《告知同意书》,以免发生意外有据可查。

1.4规范护理记录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学习有关护理记录的书写规范。护理工作中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客观、真实、及时、准确、认真、详细地记录护理记录。

1.5培养慎独精神慎独是指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会使人们在无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按道德的规范和范畴的要求行事[3]。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尤其需要具有慎独精神。任何情况下都要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病区管理适应精神病人的需要

2.1保证病区的环境安全,病房内无可以触及的电源、电线,桌椅要固定,栅栏门窗要结实牢固。各种设施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避免患者拆卸,防止走失、自伤、伤人、毁物的危险。病区安装监控系统,便于及时了解和发现患者的异常行为。

2.2精神病人大多有吸烟的习惯,要管理好患者的烟及打火机,有固定的吸烟室,定时吸烟。以防止病人用打火机或者烟火点燃易燃物品,造成烧烫伤而引起护患纠纷。

2.3精神病人的用水安全十分必要。尤其是秋冬季节,天气转凉,病人用热水洗漱,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要定点、定时,保持温度适宜,维持病人打水的秩序,以防止烫伤。

2.4精神病人长期住院,家属探视在所难免。建立家属探视室,制定《探视制度》向家属宣教,以免危险物品、贵重物品进入,以及过量食品引起患者暴饮暴食,使病人胃肠功能紊乱,或引起呕吐、腹泻,产生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

长期以来,人们对精神疾病认识存在误区,有二种极端表现:一方面,将精神病人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因偏见而采取歧视态度;另一方面,当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意外后,则出于同情病人,将一切责任都归于医院[4]。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宣传,如制作有关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发放;定期给精神病人和家属做健康教育讲座,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利用有关新闻媒体进行科学的宣传和正面报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护患纠纷越来越引起病人和社会的重视。在精神科护理这一特殊领域中,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护患纠纷在不断增多,我们精神科护士就要重视产生护患纠纷的内外部因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巧妙地化解护患之间所发生的纠纷,给病人创造一个利于患者康复的,温馨、舒适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席淑华.协调急诊护患关系的重要性[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5):176.

篇6

精神病人护理工作风险与利益在整个医疗护理过程相互并存[1]。相对滞后的精神科基础医学研究,使护理潜在更大的风险。由此可见,研究精神病人护理风险管理,加大监测医疗风险及预防措施具有重大意义。

护理风险也就是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精神病人的特殊性,使之存在着更多风险因素。有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精神病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护理过程中由于工作疏忽或认识不足都有可能造成护理缺陷或事故发生,从而引发护患纠纷。作为精神科护士应认识到护理过程存在的风险,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使风险最低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精神患者78例,均为男性,年龄在31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

1.2精神病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2.1病人自身因素

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情感、行为等方面异常,易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精神病人无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住院和治疗,大部分是被迫入院,因而对住院治疗产生抵触情绪,做出逃跑甚至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2]。慢性精神病人病程长,精神衰弱,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噎食、坠床等意外时有发生。

1.2.2药源性因素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引起癫痫、性低血压、心跳加速等症状的发生[3];用药剂量一旦控制不好许多不良反应就会引发;又因精神病需长期治疗用药且药效慢,就会出现患者拒服或藏药等现象。

1.2.3管理体制因素

①部分精神科护士经受不住繁重的任务与高风险、压力大、待遇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选择调离,人员编制进一步减少。②一些规章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有些护士缺乏责任感,法律意识淡薄。③一些护士缺乏经验,专业知识掌握不够,不熟悉常见的安全隐患,也不能预见潜在的安全隐患。④没有端正态度,缺乏职业道德,不尊重患者,言语冷淡或粗暴。

1.3精神病人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1.3.1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相关责任制度,确定相关的工作职责,责任到人。病区成立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检查各项护理工作制度是否落实,检查要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严查核心制度的实施情况,对重点人员实施重点环节和时段的强化管理。规定巡视护士的职责要明确,加强其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和及时做记录,避免按医嘱机械执行,并制定相关风险预案。对交接班制度进行修订,重点监护对象的观察及记录不能错漏。严格签字制度,要家属知晓患者的各项相关情况,必须告知家属,并要求其签字同意。

1.3.2加强环境及安全管理

①每天进行病房清扫,避免积水、潮湿,防止病人因地滑而摔倒,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确保病房的通风情况良好,空气畅通;应及时修理、更换损坏的设施。②严格记录给患者发药、量体温的时间及相关情况,避免出错;对进餐、娱乐活动的安排要有序,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要立刻解决。③检查新患者、外出返回患者的随身物品,检查是否携带危险物品。每天利用早中晚期间的护理对患者床单元进行检查,每周至少1次进行系统的大检查。

1.3.3加强患者管理

①观察了解患者的风险因素如患者病史、家族史、症状、心理和用药史等。安排专人负责重症患者,确保其24小时不离开视线;安排人员加强和巡视重点时段,并严格做好记录。②及时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辅导,提高患者自身的健康意识。护士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用语亲切自然,在患者面前多表现关心,以减少患者对住院的抵触情绪,同时加强患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③鼓励和安排患者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及对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活动。④合理安排患者床位(如有跌伤风险的患者给其安排靠墙的床位,适当调整床铺高度并加用床档),浴室厕所要放置防滑垫和防滑扶手。

1.3.4加强护理监控

护士长要经常进行巡视,检查护士工作及及有关制度是否落到实处。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护士的服务态度,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及时找出潜在的安全隐患,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安全管理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公布检查结果,分析近期的危险因素,并找出改进措施的具体方案,尽可能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

2.结果

78例精神病人有3例发生意外,均为跌伤,意外发生率占比为3.44%,无意外死亡患者。经加强对精神病人的管理,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3.讨论

精神科病房的患者常受症状制约,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是能正确识别这些风险因素。医疗护理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专业性强、个体差异大及处理的病情复杂。精神病人是特殊群体,护士要具有良好的素质、稳固的专业知识、丰富临床经验及强有力的观察,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对之进行有效防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精神科病房病人多且病情复杂,需长期住院,无家属陪护,而护理人员的编制缺乏。让患者参加多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工娱活动,实行分组管理,倡导患者间互相交流,使病人的住院生活不单调,从中找到归属感,体会到亲情般的温暖,分散和缓解病人的消极情绪,病人之间建立友谊,住院环境和谐,对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的重要部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评价护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与隐患,改进与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精神病人自杀是精神病人安全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住院精神病人自杀与精神病症状有关。住院期间安全问题是医护质量的重要方面,标志医护质量的,也关系病人治疗成败。因此,研究自杀形成的原因,制定应对措施,提高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能力,提高治疗和安全护理水平,加强精神病的后续巩固治疗机制,减少精神病人自杀情况的发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跟踪近几年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自杀行为。其中男性48例,女性 33例;精神分裂症 49例,抑郁症 24例,其他 8例;年龄 19~63岁,平均年龄 4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9例,中学 34例,小学 24例,文盲 4例,其中自杀未遂 76例,自杀死亡 5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问卷式的调查方式,对发生自杀行为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自杀的方式以撞墙为多 男性常见,占比为42%,具突发性,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中自缢也比较多 占比 24%,死亡率比较高,此种自杀行为大多为有计划,时间多在夜间,护理工作人员比较少。 2.3 溺水 4例,多为病人出逃后,跳河致死, 1例死亡。

2.4 跳楼 3例,多为外出活动时,冲破防护,跳楼死亡,此种方式死亡率较高。

3讨论

精神科的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如不能及时发现,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根据经验,节、假日或者夜班的工作人员较少时是住院精神病人自杀多发的时间。黎明,值班人少或疲倦疏于监控,也容易让精神病人有可乘之机。综合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3.1意念影响 有罪恶妄想症的精神病人,意念里认为自己是罪孽深重的和不配活在世上的。

3.2外力迫害 患有严重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病人,总是认为与其被外力迫害致死,不如自己让自己先死。

3.3幻觉支配 患有命令性听幻觉的精神病病人,往往能受幻觉的支配而完成自杀。

3.4弄假成真 患有某些癔病的病人,往往想以自杀的行为来威胁他人,却有的时候弄假成真,最终造成自杀的后果。

3.5抑郁焦虑 在治疗过程中,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所致的副反应,如焦虑或抑郁等,也可以使病人难于忍受而自杀。

3.6病情复发 因为治疗过程中,多次治疗后病情又复发的,由于对治疗丧失了信心而自杀。

4防范对策

4.1 细致掌握住院病人的状况 自杀往往是事先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的,当病人说“不想活”或“要死了”的内容或表达暗示性言语,应引起重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动态,做好护理。

4.2加强病房和管护工作 护理人员应执行预防自杀护理常规和岗位责任制度、病房的安全检查的制度以及重点病人的管护交接班制度。对自杀企图比较严重的病人尽可能要有家属的陪护,重点病人要安排在容易观察的房间,使其处于工作人员的重点看护。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重点,有的放矢,保证病人生命安全。

4.3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 要关心病人饮食和起居,督促和帮助拒食病人,搞好病人的个人卫生,高标准的完成基础护理,让病人体会人间温暖,对新入院、返院的病人,应检查是否有危险物品。让病人参加一些简单安全的劳动和娱乐,分散注意力,激发对生活兴趣和信心。

4.4防止节假日病员自杀 病员长期住院,节日里往往有亲属来院探视,而无探视和无望出院的病员,易产生厌烦、厌世的消极情绪。在这种特殊的时间,医护人员要特别细心观察其心态,做心理疏导和安慰工作,使病员能适当的镇静,从而防止自杀的发生。

4.5加强心理工作的进行 关心病人,多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帮助树立疾病斗争的信心,正确引导病人,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做好教育对社会、家庭的宣传工作,减轻病人的压力,减少自杀情况的发生。

4.6提高应变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 随时在病房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工作人员要果断快速的进行抢救,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和带班领导,维持病房秩序,避免事件在其他病人中造成更多不良的影响。

4.7加强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还要调整治疗工作。

在具体治疗工作中,要明确治疗第一,护理监护第二的原则。在强调管护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从医疗工作的角度控制引起自杀的症状源头。对此应该强调在治疗层面尽可能的控制能够引起自杀的精神症状。首先要,尽早用药,快速控制症状。对住院病人有幻觉妄想,消极焦虑等常见精神症状引起自杀念头者,应尽早足量用药,迅速控制引起自杀的精神症状或焦虑情绪,才能有效控制自杀行为。其次,要通过调整治疗计划,减少药源性焦虑引起的自杀行为,在工作中,应对药源性焦虑的急性症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且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的联用,或者更换药物,解除焦虑,减少因此而产生的自杀行为。作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自杀征象,坚守岗位,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并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以预防为主,切实有效的阻止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防自杀的工作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精神病病人的自杀行为的发生。

篇8

精神病人由于其疾病本身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殊症状,在住院期间因受疾病控制及其他因素影响而易跌倒,导致机体损伤,功能状态衰退,自信心下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易引起医疗纠纷,不但影响医院的信誉度,也为病人及家属造成负担。因此,预防精神病人跌倒已逐渐成为评价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 结果与分析

1.1 跌倒地点:病人在床周围跌倒者;如厕跌倒者;走廊跌倒者洗浴室跌倒者

1.2 跌倒发生的时间:夜班跌倒者;白班跌倒者。

1.3 病人跌倒情形:有变化跌倒如厕及洗漱跌倒者行走时跌倒者服用氯氮平、氟哌啶醇、氯硝西泮等药物跌倒,精神活动紊乱发生跌倒者。

1.4 跌倒跌伤情况:无不良后果;皮外伤缝合;皮下血肿;发生骨折。

2 讨论

目前,因住院病人意外跌倒发生跌伤而引起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而导致精神病人跌倒的最主要的因素有环境、疾病、药物、心理、护理、下床方式等[1]。 跌倒病人中以老年住院者居多,既往研究表明:住院精神病病人跌倒的危险人群为60岁以上老人、反复住院、病程较长、住院时间较长、有较多躯体合并症者以及首次住院、入院20 d以内的病人。因此,精神病病人跌倒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老年病人。

病人跌倒在床周围、走廊、卫生间居多,药物的副反应造成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坠床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当夜间、清晨病人频繁如厕时更易发生跌倒。主要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无人陪护。

夜班是跌倒发生的高峰时段,跌倒发生在夜班多,此时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护理工作较集中,同时精神科病人晚间用药相对较多,而夜间又是病人起床如厕最频繁的时候,清晨病人从睡眠状态到起床活动、如厕等变化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加之抗精神病药物多数具有镇静作用,傍晚及夜间由于灯光亮度不足、缺乏夜灯等易引起跌倒。

精神症状的因素也是导致跌倒的原因之一精神病人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兴奋、冲动、易激惹。常因动作过大、过激、过快、过多、对周围环境失去正确判断,造成跌伤、碰伤。3 对策

3.1 掌握病情:对有跌倒史及被评估为高危跌倒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在其病室、床头做标记,提醒工作人员引起警惕。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将意识欠清、年老体弱、有躯体并发症、药物副反应、有行为紊乱者视为跌倒的高危人群,将其作为重点护理防范对象。病人一切活动在视线下进行,协助生活料理。

3.2 加强安全护理:对卧床病人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睡姿不稳、有安全隐患的状态,以免翻身坠床;对嗜睡、半闭目而行的病人说“小心慢走”,给予搀扶;对起床急骤者说“慢一点,别心急”;对保护约束病人及时检查保护带,随时调整位置,调整松紧度,确保病人处在“保护状态”;对步态不稳、年老体弱者,给予搀扶行走。

3.3 环境设施利于病人活动方便: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光线充足,地面干燥。拖地应尽量放在病人休息或集中管理时进行;厕所安置坐式马桶和抓杆,在洗漱室醒目之处贴上防滑警示语;沿走廊、厕所设置扶栏,保证夜间照明;老年人及小儿应选择低矮的病床,穿防滑平底鞋,上卫生间及沐浴时应有人陪伴,必要时协助如厕。

3.4 治疗过程对病人的指导:在治疗过程中应关心病人的主诉,有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无力、嗜睡等症状,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起床时动作要缓慢,如厕时应有人陪伴,防止发生意外跌倒。在入院时及住院期间,特别是在使用药物之前告知家属和病人服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告知家属造成病人意外跌倒的常见原因、发生时间及预防措施。

3.5 应加强健康教育:跌倒最常发生于病人上下床、起立或坐下时。因此,应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房和病区的环境,将使用频率高的生活用品放置在易取的地方,避免因卧床时伸手取物发生坠床。服药后及时上床休息,便器放于床旁,以免药物引起头晕、步态不稳而跌倒损伤[2]。

3.6 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管理:对于年龄大的病人,护士应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向老年病人讲明住院期间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要求及生活习惯,减轻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负担,使其安心治疗,较好地解决住院期间病人出现的负性情绪及心理反应。在平时与病人交流时,关心其有无生活协助方面的需要,尤其在人员少的时段要主动询问病人所需,并及时解决,避免因病人怕麻烦他人而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3]。

3.7 加强病房管理:夜班是病人跌倒发生的高峰期,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做好人力的合理安排,加强岗位责任制度的检查和落实。对重点病人加强巡视及安全防护。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应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用药情况并加强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4]。

通过对精神病人跌倒原因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病人跌倒的危害性,重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法律问题,要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预防精神病人跌倒。预防措施不是仅注重某一种方法,而是采取多种方法,调整护理工作行为,尽可能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以避免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安凤荣.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间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4A):973

篇9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方法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1999.311.

篇10

1熟悉病情,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它是通过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等对患者进行的一种精神护理,它采用科学启发解释、教育或暗示,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改善心境使病人从不安、烦闷、消极、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尽快摆脱疾病的痛苦,走上健康之路。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的重点是让病人感到安全,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安心住院,配合治疗。精神病人的各种异常活动,往往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遭到亲人的指责误解与打骂,这样更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工作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同情、理解、相信病人,爱护病人,护理人员不诋毁、取笑病人,对病人出现的离奇古怪的言语要耐心倾听、幼稚怪异的行为要注意观察,既不要与病人辩论或强行纠正、制止,也不要表示认同支持病人,但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因为每个患者的症状都各不相同,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要因人而异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护理人员及时、正确的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的药物治疗

精神病人在疾病初期,各种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根本。要认真核对医嘱,准确投药。发药前要督促病人入厕,料理好大小便,服药后30分内不准入厕。发药时要精力集中,熟悉病人姓名、面貌,两人认准病人,两人核对后将药亲自交给病人,看到病人将药服下,检查口腔确认有无将药物藏于上腭、舌下、齿龈与唇颊之间等处,保证服药到胃。服药后30分钟内不离视线看护,防止病人将药物呕出。对拒绝服药的病人,如果经督促、劝解,病人仍旧拒绝服药,则应报告医生更换给药途径。鼻饲给药、肌注抗精神病药物,注意操作前后要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3病人的清洁卫生护理

由于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生活不能自理,入院时往往卫生状况很差,因此入院时要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帮助病人洗澡、更衣、理发、修剪指甲,做好晨晚间护理,对女病人还要管理好经期卫生。病人清洁会减少躯体不适,缓解负性情绪,维护了病人的尊严,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拉近了护、患距离,提高了住院依从性,有利于各项诊疗护理措施的实施。

4病人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需要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为病人提供适宜饮食,保证病人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摄入。在进餐时应细心观察病人进餐情况。有的病人受症状支配而影响进食。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认为饭里有毒拒绝进食,要集体进餐,打饭流程病人亲自监督,或与他人的饭对调,或者工作人员先品尝;对称自己有罪不进食,工作人员把饭菜拌在一起或饭后必须协助清洗餐具等;把食物看成其他不能吃的东西而不进食,给病人更换其他食物,同时向病人解释并给予安慰;受药物副作用影响出现吞咽困难而影响进食,要给予流食,劝病人缓慢进食;暴饮暴食不知饥饱的病人,要适当限制入量。对意志倒错,吃赃物、异食癖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及时清除病区的生活垃圾和严密看护病人,保证病人每餐吃饱。对进食不好的病人给予保护性约束后鼻饲流食、静脉输液等,以保证营养素的摄入。

5病人的安全护理

新入院病人的安全护理重点是防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等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病人病史、病情及症状,坚守岗位,新入院病人安置在重点病室,保证病室环境安全,管理好床单位,对病人24小时不离视线看护。对发生突然冲动的病人,攻击性较强,不能放任不管,要机智大胆,果断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伤人或自伤;对症状活跃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对住院态度转变快又主动与护理人员搭讪,询问工作人员作息时间,主动要求协助工作人员管理的病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伺机外走;对主动与同病室的病人交谈,窃窃私语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力措施;对上厕所或反复上厕所的病人要专人陪护。

6病人睡眠的护理

良好的睡眠可促进病情的恢复,严重的失眠可使病人焦虑、烦躁、苦恼、并易发生意外。新入院病人往往存在着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根据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心理进行护理。首先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睡前用温水泡脚,督促他们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防止病人蒙头睡觉,要善于发现伪装入睡的病人,如果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症状而出现睡眠障碍,可报告医生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如果病人由于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导致失眠,则应加强心理护理。

篇11

1.2 出走的风险精神病患者大都无自己知力,不愿住院,想尽办法外逃,如守在门边冲门,外出检查时伺机外逃,病房设施不到位,如门窗不牢固、危险物品的存在,都是产生护理安全的隐患。

1.3 突发的躯体疾病 部分病人受精神症状的支配不能或不愿意反应躯体不适,特别是极度兴奋和慢性衰退的病人,他们的躯体异常变化容易被精神症状所掩盖。如果护士不细心巡视观察,忽视细微的变化,就有可能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

1.4 患者摔倒或跌伤,病房设施不符合年老体弱病人需要,或是因为饭厅、卫生间的地面积水不干燥,致病人滑倒,夜间上厕所尚未清醒就下床走动,或是意识处于模糊状态、性低血压,或是药物引起椎体外系反应而导致走路步态不稳导致摔倒或跌伤。

1.5 年轻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认真履行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2 防范措施

2.1 加强病人的安全评估。特别是新入院病人的安全评估。掌握病情及诊断。对有自杀、自伤、冲动、出走等高危风险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列入交班内容,班班交接。将病人安置在靠近护士站便于观察的病房,对有冲动行为的病人安置在单间,并置于工作人员的视线之内活动。随时关注其行为,及时发现消极、冲动、外走等意外先兆,防患于未然。并热情耐心友好与病人接触,取得病人的信任,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疏导。

2.2 加强巡视,采取定时与不定时巡视,防止病人观察护士巡视规律实施自杀行为。一般每15分钟巡视一次,观察精神症状、躯体情况、心理需求、治疗效果、药物反应、及有无危险行为(冲动、自伤、毁物、外走)。晚上加强巡视,因为夜间和凌晨是意外事件的多发时刻,特别是凌晨三、四点,夜班护士最疲劳,又是抑郁症情绪最低落的时刻。易发生不安全的行为,因此要重点关注。

2.3 做好危险物品的检查及管理,每天进行安全检查,每天晨间、午间护理,认真检查病人的床头柜、床单元,外出活动的病人在进入病房时要进行安全检查,对危险物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没收。做好家属的安全宣教,对家属及陪护带入病房的物品要逐一检查,杜绝刀、剪、火机等危险物品带人病房。每周进行病房设施安全检查,发现门窗、门锁、凳子等损坏及时维修,对各种辅助室的门用完及时上锁,防止病人私藏工具作撬窗、锁之用。医护人员出入病房门,不要让病人站在门边以防开门时冲出或抢夺钥匙。

篇12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广泛开展,把心理护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协调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临床上诊断、治疗、护理的依据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症状即心理活动异常为特点,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治疗、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尽快使病人潜在的危险消除,使之早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1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

(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这类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在强制下或诱骗入院,症状丰富。病人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环境,住进陌生的新环境(病房),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常表现为恐惧、焦虑、猜疑、执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针对上述心理活动,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主动、热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尽可能达到顺利接受治疗。(2)治疗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电休克等对病人来说都比较痛苦。所以在各项治疗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各疗法之间利害关系,争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娱疗活动,提高病人的兴趣,增强意志和体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3)缓解期:此期病人通过各种治疗和护理,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恢复。此时病人倍思亲人,不安心住院,急于与亲人团聚和重返工作岗位,个别病人对住院前有伤害亲人和危害社会行为有后顾之忧,产生复杂矛盾的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策略地向病人疏导和解释,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疗,巩固疗效。

2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复,即将出院,绝大多数病人心情愉快,能积极配合治疗。但是,护理上还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动:如担心疾病的复发和病程迁延,担心社会歧视,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难适应原职工作等等而产生的焦虑、退缩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反应。(2)对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导,同时做好社会宣教工作。如街道、单位、家属,说明病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应如何做到体贴病人,出院后坚持服药,自体观察。周围的人应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恶语和一些不良刺激,应根据病情在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共同给予心理支持,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捍卫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

[2] 白桂春主编.精神科护理:精神科护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3] 王志英.精神障碍病人护理260问:中华大众护理丛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01.

[4] 王斌全,赵晓云.精神病护理的发展.《护理研究》,2007年12期.

篇13

establishment,patient’sorganizationmanages,thefoundationnurses,theconditionobservation,thepsychologynurses,thesocietyisrestoredtohealthandsoontheaspectcarriesonthesummaryanalysis.Result:Throughreasonablenursingwiththemanagement,maypromotethechronicmentalpatient’ssocialfunctiontoberestoredtohealth.

【Keywords】Chronicmentalpatient;Nurses;Management我院于1999年2月建立康复科,设病床40张。2005年审批为“大理市精神残疾康复治疗工作站”。主要收治慢性精神病人。这些病人大多精神衰退较明显,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行为衰退等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他们大多长期住院,年纪偏大,躯体情况欠佳,行动不便、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对躯体疾病常常缺乏主诉能力。针对以上特点,在病人的护理管理方面,着重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病房的设置

针对病员的特点,将病房设置在本院原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势宽阔的半山坡上,此处便于开展养殖、种植等工疗。由于离市区两公里远,有利于开展半开放式管理,使病员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自由出入病房,以医院为家。

2病人的组织管理

慢性精神病人,因精神活动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因此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同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2.1组织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组织安排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文体活动,如健身操、广播操、慢跑、唱歌、听音乐、看电影、电视、读书、看报、下棋及各种球类等。除躯体方面受限不便参加外,都鼓励积极参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使病人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联系,这样有利于活跃病人情绪,消除孤独感,改善接触。病情稳定,躯体情况允许的病员,每日早晚可结伴到院外散步、休闲;衰退严重的病员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活动,家庭条件允许的给周末度假1~2天,使病人有自由和充足的活动空间。

2.2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慢性精神病人大多懒散、喜卧床、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医护人员依赖性强。因此我们力求患者个人卫生自理,对不能自理的病人,则给以细心的督促料理、反复的示范和手把手的教导。并建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使患者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2.3劳动技能训练:在护理人员的陪同下,让病人参与病区日常工作,安排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鼓励患者参加我们在病区内开展的工疗活动。如种花草、绿化环境,种菜、种水果,体验收获时的喜悦;养殖兔子、鸡、猪等。一旦患者做出了一点成绩,就给于表扬,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加其对生活的信心。这些活动开展以来,病员的活动性、灵活性普遍提高,充实和丰富了住院生活,不再觉得空虚无聊,退缩和懒散症状有改善。

2.4由于实施半开放式管理,大多病员能接触劳动工具,故增加了潜在危险性,应做好安全护理。在做好平时的防范工作的同时,每个工作人员要熟悉应急流程。

3加强基础护理

3.1创造舒适安全的疗养环境: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绿化美化周围环境。根据季节为病员更换衣服、被褥,做好晨晚间护理,病人活动时注意活动场所的清洁、防滑,消除室内一切不安全因素,以防意外。

3.2饮食护理:慢性精神病人,大都体质较差,需加强营养,在保证患者每日三餐正常摄入的前提下,必要时给于加餐,主动为患者购买副食及营养品,并以工疗所得费用中抽出大部分来改善伙食,有时与家属联系,送一些开胃营养的食物。家属送来的食物由在班护士调配加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3.3尽量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如注意室内光线暗淡、温度适宜,床铺整洁等,保证充足的睡眠。

4加强病情观察

4.1一般精神病人往往缺乏对躯体疾病的主诉能力,康复期精神病人尤为突出,他们往往以“正常的”、“没什么”来应付医护的询问,若不精心观察和护理,常可导致严重后果。如有一病员,面色萎黄,活动后气喘,但患者无任何体诉,无论怎么诱导都无法引出,总回答“好的,舒服的”。经过密切观察和全面检查,发现患者患有肝炎、哮喘、心动过速等多种疾病。对康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要十分细致,勤于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病员的每一细小变化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发现问题要积极寻找原因,并及时报告医生,为治疗提供依据。

4.2由于长期住院导致体质差,耐受能力和抵抗能力都比一般病员弱,故应严密观察药物副反应和治疗效果。

4.3注意观察病员的睡眠、语言及活动情况,如突然有改变,提示病情可能波动,慢性精神病人当其病情波动或间歇性兴奋时,可出现自伤、自杀、毁物、外逃等情况,故需仔细观察,勿麻痹大意。

5心理护理

慢性精神病人长期住院,常对生活失去信心,易产生悲观厌世等消极心理,护理人员要理解他们,多给于同情和关怀,尽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需求。

5.1经常与病员谈心,注意观察心理反应及情绪变化,及时给于解答和安慰。

5.2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让病员畅所欲言,为患者解决问题,每月开一次工休座谈会,护患同乐,促膝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5.3尊重病员,征求病员的意见和需求,让病员做病区的主人,每季度评选一次优秀休养员。

5.4长期住院患者易产生被遗弃感,特别盼望家人及单位来探望。针对这一心理,我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家属及单位联系,尤其在节日期间或患者躯体情况欠佳时,要求他们来探望,患者感到十分满足和欣慰。增强了生活的信心,消除了思想上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