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学前综述
【学科】机械制图(教材版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五版))
【课题】§3-2截交线的投影作图——平面切割平面体
【教学目的】掌握截交线的两个基本特征;熟练掌握平面切割平面体的截交线作图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平面切割平面体的作图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求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和共有线
【教时】1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具】机械制图教具模型等
【教学步骤】
一、观察复习提问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体的投影作图”。请仔细观看模型,如图1中a、b、c、d、e五个几何体,讲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归纳什么是平面(几何)体和曲面(几何)体?
(构成几何体的表面均是平面图形的几何体。构成几何体的表面至少有一个表面是曲面几何体)
二、设问导入新课
当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如何求截交线呢?请仔细观看模型,如图2中a、b、c、d、e五个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它们的截面与截交线的不同特点。
(a、c图由一个平面切割形成截面,截交线a图是四段直线,c图是椭圆曲线;b、d图由两个切平面切割形成组合截面,截交线b图是圆弧加四段直线构成,d图是部分椭圆曲线加四段直线构成;e图由三个切平面切割形成组合截面,截交线是四段圆弧加两条直线构成)
我们先学习平面体被切割后,如何求截交线的问题。
板书1:§3-2截交线的投影作图——平面切割平面体
三、新课讲授
我们一起观看模型,如下图a。
(1)截交线的定义:观察模型得出截交线的定义。
板书2:1.定义:平面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的交线叫截交线
(2)平面几何体截交线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截交线的两个基本特征。
板书3:2.截交线的基本特征:截交线是封闭的平面图形;是切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线
(3)例题讲解。例题1:六棱柱被一平面切割画出俯视图和左视图。
板书4:图
请问切平面属于什么面?(正垂面)。同学们看黑板,我们来分析并画图。首先(准备)画出六棱柱的左视图;第二在主视图(V面)中找出并标注切平面与六个棱线的交点(特殊点);第三根据“三等规律”画出(标出)各点在俯视图(H面)、左视图(W面)的投影,依点连线得到切面形状;第四检查并画全其他图线。由此,得出画平面体被平面切割后画截交线的方法与步骤。
板书5:3.画平面体截交线的方法与步骤:①分析图形特征,找出特殊公共点;②运用“三等规律”,画其他视图对应的特殊公共点;③运用特殊公共点,画出截交线(公共线);④检查并画全其他图线。
(4)课堂巩固例题:学生画出正三棱锥被一平面切割后的俯视图、左视图。
板书6:图
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余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图,画好后,进行点评,强调画截交线的方法与步骤。
(5)课堂提高练习:完成平面切割体俯视图的投影。
板书7:图
分析:该几何体是长方体被四个平面切割后而成的。可以认为第一个切平面倾斜将几何体前上部分切去一部分,得到与上底面的交线ⅠⅡ,标出1“、2”,根据宽相等求出水平投影点1、2;第二切平面与留下部分的上底面的交线为ⅢⅣ,在主视图上标出3“、4”点,根据长对正求出水平投影3、4点;第三切平面与留下部分的上底面的交线为ⅤⅥ,在主视图上标出5“、6”点,根据长对正求出水平投影5、6点;第四切平面与第一切平面交线为ⅦⅧ,与长方体后面交线为ⅨⅩ,分别在左视图、主视图中标出7"、8"、9"、10"与7'、8'、9'、10',根据长对正、宽相等求出对应点水平投影点7、8、9、10;连接相邻各点,得到如图所示。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平面切割平面体的截交线作图方法与步骤。
五、课后作业
完成习题册P:29~30页,3-3、3-4题共10小题。
六、专家点评
这是市级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要求用传统的方法施教,考察教者教学功底。施教者充分利用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用直观实物模型将空间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师生双边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点评专家:吴如林是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中学高级职称)
篇2
引言
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人类常用的两种语言和交流手段,且近年来这两种语言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经常得到运用,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该两种语言在运用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人们更多的重视画面形式的研究,并没有对其本身进行深刻研究。从日常习惯及生活经验得出:利用不同的语言描述相同的事物时产生的效果可能不同,其原因主要由语言的特征所决定的。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统称为视觉语言,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二者的结合使用能让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在包装设计中形成共鸣[1]。本文将以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为起点,分析二者的基本特征及在产品包装中的运用,现综述如下。
1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基本特征
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均是产品包装设计中最为常见的语言,其目的均是为了表达产品的基本概念,向顾客传达信息,其基本特征具体如下。
1.1图形语言基本特征
图形语言是我国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位,它是利用图形、符号等描述相关事物的特性,是图形与对象之间的共有特征的表现。图形语言在视觉语言中更加直观、准确,具有一定的真实感和情景感,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以情景再现的模式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日常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均存在自己独特的图形符号,并且部分图形符号之间还存在一定抽象的相似性。图形语言最显著的特性就是直观性,它通过图形方式对信息进行视觉化描述,使得客户能够直接、客观的了解产品的外形、材质、色彩等,并且能够对产品的相关细节进行了解,从而产生一种共鸣[2]。
1.2文字语言的基本特征
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相比,相对比较抽象。利用文字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不像绘画、雕刻那样需要较大的空间,诉说人们的视觉感受,也不像音乐那样直接作用于顾客的听觉,也不会像电影等通过形象、生动的形态直接传递给顾客。顾客只有了解、读懂文字后才会了解真实的意图。文字语言在运用时存在一定的间接性,容易导致不同的顾客阅读时产生偏差和提醒,从而能保证人们获得精神愉悦。同时,文字语言还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它运用抽象、逻辑性较强的言语传递相关信息,人们必须经过一定的思考、解读才能真正了解其寓意。最后,文字语言还具有一定的界定性,通过文字语言能让人们大脑中联想到相类似的事物,引起人们想象和进行思考、交流,从而达到产品包装的效果[3]。
2产品包装中的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
2.1具体形式与图文关系产品包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人们对某一种产品进行具象表现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1)对象本身。如从产品的外观、材料、色彩、质感等。
(2)借助某一种某一图形或语言进行诱导。由此看出:在具象表现的包装设计中,虽然图形是视觉中心和主体,文字一般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文字不重要或者次要。图形在发挥作用的同时文字不仅能为图形创造出合适的情景,还能够更加直观的反应产品的基本特性[4]。
2.2抽象形式与图文关系
(1)包装中的图形是“虚”的,更加侧重于塑造一种意境,起到烘托的作用。由于意向是一种感性的形象,属于意中之象,图形由于缺乏具体的形象而并未发挥其作用。此时则能够发挥位置的作用,能够在画面上处于第一视觉层次和中心位置,能够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包装。此时,文字占据了视觉信息传递的主导地位,能够让单一的图形文字更加充实和饱满。
(2)抽象的图形相对比较抽象,让人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寓意。此时,则需要配备一定的文字进行描述,保证让顾客能够准确的了解产品的真正意图。此时,文字语言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能正确的引导顾客了解设计者的真实意图。
3综合形式的图文关系
包装设计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将具体的图形与抽象的图形结合起来,并且在图像中配备一定的文字。通常而言,当图形所说的产品比较明确,对于产品的表达十分清晰时,应该减少文字的描述,以增加图形语言的视觉力度。而当图形相对比较抽象,它的多义性比较明显,不同的顾客对解读的意义不同,通过配备适当的文字能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引导顾客思维活动。文字是视觉信息的重要表达工具之一,是一种具有深刻视觉形式的图形语言,在飞速发展的包装设计中,文字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文字的形式也从单一的文字向多种文字类型发展。如:产品包装过程中不仅结合了图形,并将文字作为图形语言的载体,对视觉信息进行表达,更加强调产品的个性,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并且能够正确的传递产品的相关信息,展现自己的个性风格和审美。同时,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景,即将文字作为图形的一部分,与图形联合使用或者对文字进行一定的修饰、放大,从而起到良好的强调、突出作用,并且这种包装设计近年来日渐成为一种趋势[5]。
4结语
包装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包装设计中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均是其重要的手段,但是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本身并不是其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视觉信息。对于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而言,必须认识到产生包装的目的、表达的意思及主题。在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修饰、设计等,能够将产品包装的不同元素之间进行有机的组合,使得图形、文字更加协调,从而能够提高产品包装时信息的传达和效率,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林双庆,张进平.浅析意象图形语言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2):106-106.
[2]黄强苓.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主流与中国包装设计的民族性[J].包装工程,2004,25(3):133-134.
[3]HUANGQiang-ling.TheDevelopmentMainstreamofModernArtDesignandNationalityofChinaPackagingDesign[J].PackagingEngineering,2004,25(3):133-134.
篇3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海南高尔夫运动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英格兰,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高尔夫运动传人中国,目前在广东、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已建成了许多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趋势已初步形成。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品牌宣传推广,海南高尔夫运动目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
(二)海南高尔夫球场
海南高尔夫运动自1992年开始,至今已经经历13个春秋。自1992年由台商独资建成海南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海南台达高尔夫俱乐部开始营业至今,海南已有20多家高尔夫场分布于海南海口、博鳌、兴隆、三亚四大区域,高尔夫球爱好者人数超过30多万人,预测这个数字在以后的5年中将以每年超过20%的平均速度增长。尽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海南的高尔夫球场并不算多,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其密度名列前茅,数量也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北京。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社会发展是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社会发展的基本体现,也是以体验高尔夫运动文化,感受高尔夫文化魅力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为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所以,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体验和感受高尔夫文化的发展内涵,实现社会个体追求高雅、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的心理发展祈求,是高尔夫运动产业市场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结构还未完善、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还未达到具体要求、不同市场的管理人员还未实现本土化,管理还未达到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等。
二、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制约海南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消费门槛太高
虽然近年来海南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一般的普通大众仍然是没有能力涉足贵族化的高尔夫消费。海南人均可支配水平在2003年还是刚达到1000美元而已。海南的高尔夫球场一般都有价格昂贵的会员证,让一般工薪族望而却步。这也是制约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海南,要想更多的人来参与高尔夫运动,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海南高尔夫运动,必须要将其消费门槛降低,让更多的人去参与高尔夫这项运动。
(二)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国内很多球场靠聘请国外的管理人才来管理高尔夫球场,这无疑增加了经营管理的成本。中国高尔夫教育与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而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和外国的相比还比较落后许多,根本就跟不上国外的节奏,这也不能够使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顺利地向前发展。目前全国接受高尔夫专业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少数部分,大部门集中在深圳和北京,据具体调查所知,海南地区高尔夫产业管理层所需要的人才达到300~500个;5年之内,这方面的需求将达到1500~3000个。这些简单的数据都已经足够说明了海南高尔夫人才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很多高尔夫行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高尔夫产业的意识。
三、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海南高尔夫活动和高尔夫产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为使其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寻求多方支持并形成合力。
首先应充分发挥社会行业组织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海南高尔夫和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要充分运用传媒的力量,为海南高尔夫运动和高尔夫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外积极创办高尔夫职业教育学院,为高尔夫产业发展创造人才条件。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建设的不断完善,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内某些地区相比,其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研究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海南高尔夫产业不同市场的企业经营和市场开发,海南高尔夫运动产业将会体现出平民化、市场主导型、叛卖快乐经营模式和媒体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亚初.现代高尔夫运动发展特征及社会属性之窥见[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21-325.
[2]陈伟新.周丽亚.深圳高尔夫运动公众化发展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规划研究,2002,(5)43-45.
[3]郁小平,何莽.珠江角高尔夫产业环境分析及发展对策[J].区域经济2003,84-85.
[4]郁小平.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J].暨南大学2004.
[5]杨晓生.论高尔夫运动的文化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
篇4
一、引言
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世界各个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纳入到新一轮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中。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尚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个看似简单但又非常关键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厘清。也就是说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一)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三、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全面感知
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二)可靠传递
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三)智能处理
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四)人性化管理与服务
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四、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一)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
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如图1所示)。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二)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
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三)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
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五、结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已成必然,各级政府已经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推动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充分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城市特色:建绿色、泛在和协同的智慧城市[N].文汇报,2011,12
[2]张毅,唐红.物联网综述[J].数字通信,2010,8
[3]马文刚.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的DNA[J].上海信息化, 2011,3
[4]谢昕.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上海信息化,2012,1
[5]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
[6]本.物联网综述(1)[J].有线电视技术,2011,1
[7]胡宝钢.什么是智慧城市?[EB/OL]. 省略/Group/Topic/60724/
[8]国脉互联:中国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本质特征[EB/OL].finance.省略/a/20110303/005226.htm
篇5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各级政府构建坚实的公共财政体系
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有四大体制支撑,即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协调制度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从财政体制来讲,首先要 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使其符合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职能。其次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目前比较薄弱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 付的力度,弥合东西部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使其达到公开、公平、公共、民主和法制的要求。从收入分配来讲,必须按照“保低”(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水平),“扩中”(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控高”(调控过高收入),“打非”(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的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使收入差距扩大的趋 势得到根本性扭转,从而减轻政府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18]
(三)加大县级政府的经济自主权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保障
有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某些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困难,原因在于其县级财政的现状与公共财政的差距。[19]县级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 政包袱重,“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重了县级财政的压力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县级财政负担过重,财力偏紧使中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时有 心无力。由此,近年各省积极实施“强县扩权”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的自主权。强县扩权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县级政府的经济大权,可以 有效实现政府机构的精简,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使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并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协调水平。[20]
陕西省于2007年起开始实行“强县扩权”试点。2008年一季度,15个扩权县(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 平均增长15.9%、28.7%、28.7%。扩权县直接办理的审批、核准、备案类项目大幅增加,发展环境更加宽松。神木抓住机遇,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 展,顺利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从而改写了陕西省没有全国百强县的历史。
四、总结
西方学者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天然责任,而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只能将范围缩小至基本公共服务。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 和各地广泛的实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必将越来越成熟。如何实现民生措施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只有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和扩大 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才能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认为以下问题还应进行继续深入地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如何评价,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措施的实行,这一领域必然会引起学者的关注。同时,各地政府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这些举措应切实贯彻落实,使这些 惠民举措真正为百姓带来福利,而不是出于各级政府一时的“政绩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德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制度因素及实现路径:文献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8,(4):12.
[2]唐钧.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6种基本权利[J].时事报告,2006,(6):42-43.
[3]钱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42):40.
[4]董立人.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5):83.
[5]王伟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般分析框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5):74.
[6]周明海.民生的关注与追寻——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J].兰州学刊,2008,(4):87-91.
[7]金兴盛.让所有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J].今日浙江,2008,(14):44.
[8]“公共服务均等化”课题赴美加考察团.加拿大和美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的考察[J].宏观经济研究,2008,(2):29-34.
[9]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宏观经济研究,2008,(5):7.
[10]骆建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N].浙江日报,2007—07—02(11).
[11]金兴盛.让所有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J].今日浙江,2008,(14):44.
[12]迟福林.广东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EB/OL].cird.org.cn/showfruit.aspx?ID=772.
[13]陈昌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行动路线图[J].财会研究,2008,(2):16.
[14]井敏.试论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08,(10):53-55.
[15]陈文权,张欣.十七大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讨论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41-45.
[16]高尚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EB/OL]. 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4&ID=163606&replyID=&skin=1.
[17]井敏.试析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J].学习论坛,2006,(10):47-50.
篇6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理论体系是开放型的、自然生成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理论、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原理与实践研究硕果累累。同时,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以及党、国家和社会的客观要求,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又有很多的困惑与争论,这都需要重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反思、研究、澄清、定位与拓展。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学科理论基石的学科范畴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研究能有效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体系框架,同时不断拓展各理论结点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并为其提供有效的研究对象、内容、路径、领域、过程、原则、方法、启示和反思。
二、学科范畴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并走向成熟,学界已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借鉴,这其中,不乏从各种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含义、特征、功能、建构原则、体系结构、理论创新等提出创见的力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理论研究正不断深入。
但是,学科范畴理论研究的数量总体上还很少,而且不成体系,众多学术论著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范畴只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远未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度,也尚未对其作出明确、严格、公认的科学界定和解释。而且对一些学科范畴只是孤立地、静态地进行描述,而不是联系地、动态地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弄清学科范畴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诸多学者以不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起点进行建构,但这些学科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构建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逻辑论证不够充分、严密、合理,还存在很大分歧。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理论研究会日益成熟。我们通过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营养时,必须通过自己的消化,使之对本学科有益的成分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中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有机构成因素。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
三、学科范畴研究应坚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多元分析法
学科范畴课题研究应充分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统筹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支撑,并借助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学科范畴问题。
2.文献法
学科范畴课题研究中应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方面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和整理,收集资料的范围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已有的有关文献资料中汲取营养,批判地
转贴于
篇7
Key words: villages; public spac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综述城中村现象
1.1 城中村的定义
城中村是急剧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但为城建用地所包围或纳入城建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是乡村城市转型不完全的,具有明显城市建成区或发展用地范围内处于城乡转型中的农民社区,内涵是“城市社会中的农民村”。
1.2 城中村形成原因
我国大量“城中村”的形成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致使城市用地迅速扩张,位于城市边缘的村庄逐渐被包在城市之中,而村庄内的基础设施及生活环境并没有融入城市,而是仍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及习俗,久而久之,导致城市和村庄的空间分异越来越严重。
1.2.1 表面原因
“城中村” 现象的出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城市迅速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的,城市建成区用地的急速扩张,将众多城郊村庄包围在城市之中,在地理位置上已经在城市建成区范围之内,而是实际上村庄很少参与到城市的产业链之中,村民的生活仍主要在村庄内部,并没有和城市发生太多的联系,从而产生了“城中村”。
1.2.2 内在根本原因
在其它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这种“城中村” 现象几乎从未出现过。“城中村”的产生与中国特色的国情紧密关联,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几十年来,且至今仍在实行的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的二元管理体制。
1.3 城中村的基本特征
城中村的基本特征是城中村问题的高度概括,对城中村基本特征的认识是城中村问题研究的前提,各项有关城中村的研究都是从城中村的基本特征入手的,不少研究者都从景观、社会、经济等多角度对城中村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阐述。
景观特征:建筑形体的异化,“一线天”、“握手楼”丛生,过道狭窄,房间终年阴暗。缺乏统一连续的街景立面和天际轮廓线,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既缺少公共绿化面积,也缺少文化、体育休闲等设施。
社会特征:城中村特征主要表现为形态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强烈对比,亦城亦乡,亦农非农,人口职业构成复杂,多样物质生活的丰裕与价值观念、管理体制等的落后形成强烈反差,外来人口多,居民文化素质不高,经营经商不规范等,,社会治安难度大等各种原因使得城中村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恶性案件屡有发生,难以控制。
经济特征:城中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村集体经济分红,出租屋收入以及小规模的商业、餐饮业等等,非正式经济是城中村赖以兴盛的体制外经济。
2公共空间概念的界定及分类
2.1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和“橱窗”。
2.2 城中村公共空间
而城中村公共空间具有城市公共空间中所说的开放空间体,但又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城中村由于建筑密度极高,楼间距很小,街巷空间狭窄,在城中村中,街道空间是市民最大的线性公共开敞空间,城中村的道路往往承载着交通、购物、娱乐休闲、邻里交流、聊天等功能。
2.3 城中村公共空间的主要组织模式
城中村的楼房主要是在原有房屋基础上非法加建或改建而成,但在整体上保持一定的高度。这些楼房围合出了一种过密的建筑空间,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但在这种压抑的空间中,我们还能依稀分辨出原有的传统村落肌理,即一种“街巷空间+开敞空间“的空间组织模式。
2.4 城中村中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由两侧的村民住宅所围合的,与传统村落不同,或者说异于传统街巷空间的变异在于城中村的街巷非常狭窄,并且还有由两侧建筑二层飘出部分所形成的上部围合面,与两侧和地面围合成了一种“筒状”的空间。
2.5 城中村中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的存在,为城中村的街巷空间注入了活力,是村落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城中村被挤迫成为超高密度的空间形态,但是村中的公共空间仍然被保留着,而且神圣不可侵犯。
从整体的土地功能使用,到传统的空间肌理,再到特定的空间元素,逐层剖析城中村的空间结构。显然,城中村在从传统村落向城市区域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形态上与原有村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异,但并未抛弃村落原有的有机空间肌理。而这种有机空间中最重要的元素――开敞空间则被村民自发地保留着,显示出在内外强烈的封闭作用下,城中村内村民寻求开放空间的力量。
3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分类及存在问题
城中村公共空间现状较为凌乱,形式各样,空间大小不一,有以祠堂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广场空间,是村民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有以大树为中心的树下空间,面积一般不大,是村民日常交流的场所,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还有更小的空间就是在巷门口处摆上一张桌子,就是村民休憩聊天打牌的场所。
3.1数值严重缺少:超高的建设密度,造成城中村内公共空间无论在面积上还是在数量上缺失,正常的社区活动长期得不到空间场地支持,阻碍了健康的社区建设,总体形势非常严峻。
3.2环境质量低下:现有空间环境质量低下,脏、乱、差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除了用地紧张、政策滞后、经济等缘由外,缺少必要的管理与经营,也是造成现有环境质量低下的原因。
3.3空间形式单调:现代城市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等极少出现,而多数公共空间是以沿街屋檐下或街道交叉口的放大空间等形式出现的。
3.4活动支持匮乏:空间限制与配套设施不完善,再加上城中村内人口构成特点,造成发生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形式单一,除了聊天、打麻将、打台球、下棋以外,基本没有其他活动类型。
4 城中村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
4.1 空间整理
空间整理,是指对城中村内部空间结构的重新梳理和逐步优化。关键是以公共空间为核心,通过“街巷空间+公共空间”的组合模式进行城中村的结构整理。“街巷空间+公共空间”的组合模式对于村落具有重要意义。在空间组织上,要强调以宗祠等公共建筑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的地位,挖掘公共空间的场所文脉,围绕公共空间,对城中村内部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处理。同时,在一些主要的人流汇集处开辟新的公共开敞空间,从而在保持“街巷空间+公共空间”模式的基础上,强化公共空间的网络化发展,从而使密实封闭的空间肌理向有机开放方向发展。
4.2 空间渗透
城中村与周边城市区域之间往往形成明确的边界,空间特征是突变而非连续的。空间渗透的思路,就是为了逐渐缓解空间特征突变,促使城中村封闭的空间格局走向开放,是城中村与城市地区之间在公共空间、生活方式方面发生相互的渗透。空间渗透应配合公共空间的改造,在边缘地带设置更多的开放与半开放的空间,与城市空间体系相结合。特别是城中村的道理入口空间往往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应重点处理。同时,对沿街店面进行整治,改善商业环境,营造宜人的购物环境,以此引发更多的行人活动。再者,空间渗透使外部边界逐渐模糊,使城中村公共空间不在与城市公共空间割裂,使城中村在与城市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既融于城市,又具有独特个性风貌的城市单元。
4.3 文脉延续
城中村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往往都会形成被本村村民所普遍接受的文化及习俗,即所谓的文脉,文脉最能激起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它延续着本村农民的生存轨迹,维系了他们的生存空间,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城中村改造时应延续原有文脉,创造场所精神。
5结语
在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时主要是通过梳理现状公共空间,空间渗透,文脉延续将周边城市气息渗透到城中村内部,增强公共空间文脉的认同感,从而为市民提供一个较舒适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黎云,陈洋,李郇.封闭与开放:城中村空间解析--以广州市车陂村为例.城市问题.2007,09
【2】 李伟,林怡琳. 深圳城中村改造中的外部公共空间塑造.山西建筑.2007.10
【3】 黎斌,魏立华.城中村村民与外来低收入租客的社会空间分析研究――以深圳市新西村老屋村为例.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4】 刘磊.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桥西区西三教村为例.西南大学.2008,05
【5】 韩荡.城中村改造的理论框架及案例研究.规划师.2004,05
【6】 任国岩.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法国鲁贝市旧城改造实例介绍.规划师.2004,12
【7】 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第一版.2002.
【8】 Rob Krier.城市空间(Ubarn Space).纽约:Rizzoli出版社,1991
【9】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篇8
一、引言
2014年前三个季度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率依次为:4.2%、7.4%、7.9%,第三产业的增速超过一、二产业,意味着中国经济正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1]。在经济新常态下,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和优先发展部分,颇具研究意义,而国内对此研究却较少 [2]。目前,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聚集在行业层面和区域经济层面,尚未发现针对商务服务业从微观层面(即单个企业层面)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而企业是构成行业的基本单位,单个企业的内部状态研究是了解一个行业发展态势、发现症结所在的根本依据。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2009~2013年的绩效状况进行分析,并从内部寻找影响绩效的因素,为促进商务服务业企业发展提供建议,为从微观层面研究商务服务业抛砖引玉。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
(一)绩效
在战略管理领域,“绩效”是一个重要的持续热点 [3]。关于绩效的测量,Liargovas和Skandalis(2010)[4]总结了13篇影响力较大的文章对绩效测量指标的使用情况,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据此,本文选用ROA和ROE两个指标测量绩效。
绩效是企业发展程度和经营成果的集中体现。根据供需理论,需求是市场存在和行业形成的根基。一方面,转轨中的中国经济需要商务服务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商务服务业的作用逐步凸显,为生产、贸易等类型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配套服务,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因此,不少地方政府已意识到商务服务业的作用,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需要商务服务业。随着创业环境的优化,中小微企业孵化量提升,需要更多的商务服务业提供配套服务。商务服务业的需求方主要是生产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微生产型企业 [5]。总之,商务服务业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据此假设1:
H1:近年来,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整体绩效大幅提升。
同一行业的企业面临共同的外部环境,但企业具有异质性,不同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6],因此,在同一行业,有些企业盈利颇多,有些却是惨淡经营或濒临破产[7]。据此假设2:
H2:商务服务业各上市公司间绩效存在显著差异。
(二)绩效影响因素
绩效影响因素的测量亦存在较大差异。Liargovas和Skandalis(2010)[4]、Rosairo等(2012)[8]、Khalifa和Shafii(2013)[9]、舒谦和陈治亚(2014)[10]均从不同层面研究了绩效影响因素,且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本文归纳出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四个维度(见图1),并基于此提出假设,构建影响因素模型。
图1绩效影响因素框架
1.基本特征: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规模、年龄是企业异质性的外在表现,在对绩效的影响上通常作为控制变量。有效规模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最佳有效规模,规模与绩效呈倒“U”型关系。年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则缺乏足够的论证。年龄较大企业积累更多的资源、经验与技能,在规范性和要素禀赋上优于年轻企业,但在变革能力和增长能力上往往较弱。在新兴市场中,商务服务业处于前期成长阶段,经验积累和规模效应相对重要,据此假设3:
H3:基本特征是影响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假设包含以下分假设:
H3a:规模对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H3b:年龄对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5年第3期2015年第3期(总第195期)陈青姣,盖玉坤: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
2.治理结构:高管激励与董事会行为。
高层管理者激励与董事会状况是研究治理结构的常见指标。在高管激励研究领域,形成了两类主流观点:一类认为高激励可以调动高层管理者的积极性,产生高绩效;另一类则认为过度激励可能导致高层管理者的过激行为,如铤而走险等,产生更大的委托效应和短期行为,从而对绩效产生负面作用。体现高管激励程度的主要指标为高管薪酬和高管持股情况。通常情况下,高管持股激励比高薪激励更为有效,可减少高管的短期行为。
董事会是企业所有者行使权力的途径,是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的一种机制[11]。在衡量董事会规范性、独立性和行为强度时,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职、董事会会议次数是常用的指标。关于董事会规模与绩效的关系,国外研究存在相反的结论[11],可能的原因尚缺乏有效的说明。关于董事会会议、董事会独立性与绩效的关系也存在较大分歧[12]。由此假设4:
H4:治理结构是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此假设包含以下分假设:
H4a:高层激励对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不确定;
H4b: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和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不确定。
3.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两权分离度与国有股份。
股权结构通常采用股权集中度、两权分离度来衡量。另外,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份比重通常也影响企业绩效,因此,本研究将此指标纳入股权结构测量的范围。
首先,股权集中度与绩效的关系存在两种对立观点:一是利益收敛理论――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越精心治理,企业绩效越好;二是利益侵蚀理论――大股东会侵蚀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导致差绩效。[10-12]其次,两权分离度指控制权与所有权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大越容易激起终极控股人侵蚀其他投资人的权益,从而产生隧道行为,这是委托问题产生的又一主要途径(Claessens,2001)。尤其是在财产保护机制并不健全的中国,两权分立带来的负面作用更易显现[13]。再次,国有持股比例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两种可能的影响:一是利用政府优势为企业带来更好的资源、政策与机会;二是在国有资产具体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不作为现象严重,不利于经营效果的提升。
基于上述三点,提出假设5:
H5:股权结构是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此假设包含三个分假设:
H5a:股权集中度对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不确定;
H5b:两权分离度对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产生消极作用;
H5c:国有持股比例对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影响方向不确定。
4.财务杠杆: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经营杠杆。适当的负债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益手段,而过度负债将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在金融市场不完善、融资途径相对狭窄的背景下,融资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负债率一定程度体现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同时,商务服务业企业需要通过高财务杠杆实现快速增长。基于此,提出假设6:
H6:资产负债率对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通过财经网站“证券之星”获得中国上市公司商务服务业板块的24家上市公司名录,其中4家公司数据缺失严重,最终选择了20家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公司的主要指标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研究采用面板数据,原因是面板数据可解决研究对象较少的问题,减少数据偏差风险,同时,面板数据信息量大、变异性高、共线性少。在研究时间的选择上,截至2014年底,20家公司的平均年龄为15年,成立时间最长的是海印股份和粤传媒,达22年,时间最短的是华谊嘉信,仅有5年。综合研究对象的成立时间和数据的实效性、可得性,面板时间范围定为2009~2013年。采用STATA12.0和SPSS19.0分析数据。
(二)变量及测量
表1列举了变量及测量信息。考虑到商务服务业企业具有人员密集性特征,员工依赖度高,其规模用总资产和员工人数两个指标测量。为减少数据的共线性,用员工人数、总资产、企业年龄、高管薪酬等的自然对数测量。四、结果分析
(一)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状况分析
2009~2013年商务服务业样本企业绩效描述性统计见表2。相比之下,ROA更能体现经营状况,原因是:中国上市公司有为了避免亏损或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或10%以上区间的激励[14]。从ROA均值看,仅有2009年超过了7%,其余四年在5%左右波动,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总体绩效不理想。
(二)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因素模型及结果分析
在绩效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中,人员规模、高管薪酬变异性较大,说明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个体间的基本差异较大。从员工人数和总资产均值来看,商务服务业上市公司总体规模不大。
绩效影响因素测量模型的豪斯曼检验结果为(见表4):以ROA为因变量的模型1、3和4更适合固定效应,模型2更适合随机效应;以ROE为因变量的模型1和3更适用固定效应,模型2和4更适用随机效应。表4呈现了ROA线性回归结果(受版面限制,省略ROE的线性回归结果,只阐述主要结论)。
1.模型1:基本特征对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模型1(式1a、1b)测量基本特征对绩效的影响作用。
ROA it =c01 + a1 (size1 it) + b1 (size2 it) +
m1 (LN age it) + u it(1a)
ROE it =c02 + a2 (size1 it) + b2 (size2 it) +
m2 (LN age it) + v it(1b)
回归结果表明,模型1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员工人数、企业年龄对ROA有显著促进作用,总资产对ROA有显著消极作用;企业年龄对ROE有显著促进作用,总资产对ROE有显著消极作用,员工人数对ROE有促进作用,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H3、H3a得到了部分验证,H3b得到了验证。
2.模型2: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模型2(式2a、2b)测量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作用。
ROA it =c01 + a1 (LNsalarry it) +b1 (Nshrsms it) +
m1 (LNboard it) +n1 (meeting it) +
d1 (duel it) +u it (2a)
ROE it =c02 + a2 (LNsalarry it) + b2 (Nshrsms it) +
篇9
关键词 电视购物;镜头呈现;研究
作者简介:赵亚男(1988.05—),女,山东青岛人,文学学士,201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任职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好享购物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0 前言
电视购物类型节目是以传递商品信息为目的,凭借电视购物解说人员对产品基本元素的表达,再加上直观的待售卖商品镜头的切入,让观众产生一种购买欲望,进而达到广告的效用。实质上,在这一过程之中,电视购物的镜头呈现技巧的应用是最为关键的内容,电视媒体工作人员要站在电视观众的角度来呈现商品全貌,提升受众在电视机前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1 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基本特征
在新时期的媒体环境中,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制作随着受众群体的变换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该类型节目在呈现商品属性及其内容的时,需要调整策略。从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基本特征来看,尽管此类型节目的销售目的性很强,但绝不能将这种浓郁的销售意味贯穿节目始终,这不仅会令节目本身失去了观赏性,而且,还会令受众群体失去购买的意愿[1]。那么,做好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前提,是做好电视购物的镜头呈现及激发其表现力,提升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因为只有将电视节目中的内容与观众的购买需求联系到一起,才能为观众呈现出高质量的电视购物节目,抓住观众的视线,至于观众是否承购产生出即刻购买意愿,则是节目统计及后续流程跟进的问题了[2]。
2 电视购物节目的镜头呈现手法及其表现力研究
2.1 电视购物节目的镜头呈现手法分析
从电视节目编辑技术的角度来看,实质上,电视节目的摄录是由很多镜头所组接而成的,鉴于观众大多喜欢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一档节目,以及从不同的空间距离来观察电视节目所呈现出来的事物及其它信息,则电视媒体节目在录制及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将多组繁杂且在不同空间距离的点位上所摄录到的节目镜头组接在一起,进而为观众呈现出一档多维度的电视节目,增添节目本身的可观赏性。当然,电视节目的镜头的完美呈现需要凭借一定的原则与技巧来实现,电视购物类型节目也是如此。
2.1.1 电视购物节目固定镜头的组接技巧分析
在进行电视购物节目镜头的呈现时,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如何将观众的思想与节目本身所要表述的商品内容关联起来,进而令观众融入到电视购物的节目内容之中,达到商品宣传及销售的目的。从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摄录初衷来看,其主题就是为了用镜头来表现待销售商品的性质、特征及其功用等等方面,则只有少部分时间采用的是固定镜头的摄录与编辑,在利用固定镜头来呈现商品信息时,主要是针对商品规格、价格等数据信息的呈现,令观众对商品有理性的认知。
2.2.2 电视购物节目运动镜头的组接技巧分析
相对于客户在实体店购买商品的过程而言,观众通过电视媒介来购买商品则是另一种体验,但现阶段已有较多的客户通过电视购物平台来购买商品。由此可见,电视购物打造虚拟的购物平台有一定的技巧可以挖掘,尤其是电视购物节目运动镜头的组接技巧,是其打造电视购物栏目的“杀手锏”[3]。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运动镜头来呈现商品的使用功能及其使用效果,在短时间内激发出观众的购买欲望。
2.2.3 电视购物节目中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组接及其呈现技巧综述
对于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镜头切换与呈现而言,最重要的是令电视节目的各组镜头在衔接上具备一定的连贯性,避免出现连接处的起伏感过大,因为这可能会给部分观众带来一种商品呈现不流畅的感觉,不利于节目过渡到商品销售的环节,如若镜头呈现出来的商品与解说内容有出入,往往就给人留下一种夸大销售产品质量及其效能的不良印象[4]。所以,对于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编辑与制作来说,良好的镜头呈现效果是提升节目质量与商品销量的重要前提。在以往的电视购物节目中能够发现,当主持人介绍完某类型日用商品的使用过程以后,需要进行商品规格信息的切换,也就是说,将节目中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组接起来,此时,可以保留原本呈现商品使用方法的运动镜头,接下来,可以将镜头停留在标有商品属性的外包装上,由远及近地以固定镜头的呈现方式缓慢切入到商品标识及规格的镜头上,这样便可以实现节目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的无缝对接,同时,观众也能够清楚地理解如此切换镜头的目的,不仅令其从整体上认识电视购物商品的,而且还从使用功能及其规格表述等方面来了解电视购物所售卖的商品,这便达到了电视媒体售卖商品的节目效果。
2.2 电视购物节目的表现力
电视购物节目的镜头组接具备连贯性,而且,商品的使用功能及其特征能够通过镜头的切换而表达出来,便基本呈现出了电视购物节目的表现力,一般情况下,有购买需求或有潜在需求的观众就会在即刻产生购买所宣传商品的意愿。实际上,无论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制作如何精良、镜头切换及其呈现如何天衣无缝,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商品本身的品质监管,换句话说,就是电视购物栏目的诚信是否良好至关重要[5]。当然,在电视购物商品无质量问题的前提下,节目镜头拍摄及其后期制作的效果至关重要,关系到电视购物栏目所售卖商品的销售额的提升。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研究电视购物的镜头呈现及其相关的技巧,能够进一步明晰了电视购物类节目的摄录及其制作的宗旨,那就是:只有将整个电视购物节目的镜头切换方式及其镜头呈现的节奏掌握好,才能从本质上提升电视购物类型节目的录制质量,进而有效提升电视购物节目所售卖商品的销售量。
参考文献
[1]高巍.创新业态——广电网络企业发展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购物初探[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09(09):80-82+15.
[2]尚华楠.电视节目的包装设计与叙事手段——以豪门盛宴为例[J].青年记者,2012,12(32):46-47.
[3]陈劲楠.电视购物频道时期我国电视购物的法律诉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12):97-98.
篇10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例如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IOT应用极其广泛,遍及智能交通、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工业监测等多个领域,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针对IOT产业的发展形势,整合自身原有技术,投身到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中。但IOT在高校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应该如何开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对IOT内涵与特征的理解以及高校IOT的研究现状,分析了IOT在高校主要教学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以及IOT在高校中的应用前景,以便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1 物联网的基本内涵及基本特征
1.1 物联网的基本内涵
随着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IOT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IOT的概念也随之有了深刻的改变,但是,至今仍没有提出一个权威、完整和精确的IOT定义\[2\]。从IOT本质上看,其有两层含义:第一,IOT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在IOT中,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3\]。物联网的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互联网结合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1.2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IOT的核心是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IOT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2\]三部分。
全面感知就是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
可靠传送是通过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依托各种通信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
智能处理是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为了更清晰地描述IOT的关键环节,按照信息科学的视点,可以围绕信息的流动过程,抽象出IOT信息功能模型,图1所示是其信息功能模型图,从图1可见,其具有信息获取功能、信息传输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信息施效功能\[3\]。
2 高校物联网的研究现状
从2004年开始,IOT相继被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区域性组织列为领先和振兴全球经济的基础战略。我国也于2009年制定了"感知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的合作协议,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2010年6月10日,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的“物联网工程学院”是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3\]。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
IOT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已经初见端倪。在国内高校中,现已较为广泛的使用RFID技术,常用的有学生的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实施为高校师生的就餐、购物和图书借阅等日常工作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RFID技术是IOT技术的核心,目前RFID技术在各所高校中应用已比较普遍,说明IOT在高校区域中的实现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IOT在高校校园中的实际应用仍仅停留在最基本的应用上,更深层次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物联网在高校中的应用趋势
IOT的应用根据其实质用途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应用模式:对象的智能标签、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对象的智能控制。将三种基本应用模式和具体的情境和内容相结合,IOT在高校领域中的应用大概可分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具体如图2所示。把IOT引入高校能改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革新教学管理手段,所以,借助IOT技术更好地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1 利用IOT构建智能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IOT的引入无疑可填补传统教学的缺陷。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所包含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虚拟学习环境又缺乏与现实世界的交互,通过IOT,不但可使得现实世界的物品互为连通,而且可以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联,有效地支持人机交互、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交互\[4\]。使教学环境中的每个物件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性,可以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引入IOT后,教学方式将有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是可优化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如噪音、光线强度、温度等)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室里布置传感器节点监测教室各角落的噪音情况,也可在教室里安装光线传感器,根据光线强度和学生位置,自动调节教室内的照明灯亮度和计算机屏幕亮度,并可根据室外光照强度调整窗帘高度等。传感器还可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来自动调节通风情况和空调温度等\[5\]。总之,IOT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其二是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引入IOT,可以突破课上听讲、作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等固有学习模式,激励学生在课外把所学课程作为一种娱乐来掌握。因IOT上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互动的,学生仅仅浏览一张网页,就会很快不由自主地开始进行主动的选择。再者,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学生也可以在教室内利用计算设备读取本地或调用异地嵌入了传感器的物体的数据以用于当前的学习。
3.2 利用IOT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高校中的实验教学通常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则有其局限性\[6\],另外,传统上获知实验设备相关信息的方式都是通过产品说明书,这种纸质的说明书容易丢失、污损。IOT的介入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引入IOT后的实验教学可确保实验过程安全。通过让学生佩戴传感器手表等形式,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错误并给予正确指导,避免实验过程中危险的发生。教师还可以对各种实验器材标识数字化属性与使用帮助信息,当实验器材使用不当时,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提示学生规范操作,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保证教学安全。对于学生操作太过危险的实验,教师可将各类传感器安装在实验器材上,通过远程控制这些实验器材来实时采集实验数据,并将进行加工和分析后的结果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
另外,引入IOT能有效管理实验物品,可使用RFID技术对实验设备进行管理,采用电子标签将实验物品的基本属性和帮助信息等内容存储起来,通过阅读器方便地获取实验物品的基本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管理。
3.3 利用IOT支持教学管理
首先是可以学校考勤管理。传统的考勤在于老师或者班干部利用名单对每个学生进行确认,费时又费力。而利用IOT技术,可在学校的教室、大楼入口处等地点架设RFID读取器,每个学生配戴RFID标签,学生进入教室后,识别器会自动感测RFID信息,统计学生出勤情况,老师则可通过网络查询学生出勤情况及目前所在位置或行进路线。
其次是学校图书管理。随着各大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藏书量在逐年增加,传统图书条码查找的方式会浪费大量时间。图书智能定位即在图书上贴有RFID标签,在馆藏范围设置多个阅读器,由阅读器坐标确定图书的方位信息并传送给定位服务器,这样,读者和管理员就可用客户机或手机登录定位服务器查询图书信息,同时也方便新书上架、图书归架的整理工作,提高寻找丢失书籍和盘点文献资料的效率\[7\]。
对于教学仪器管理,IOT的应用将使学校对教学仪器的管理从传统的人工管理转变为系统化、自动化的管理。利用RFID技术在相应教学仪器上贴上电子标签,便可通过IOT技术系统实时跟踪和管理教学仪器的存储过程、发放过程、使用过程以及回收和报修过程。
另外就是学生的安全管理。学生的安全是当前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校安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IOT技术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准确位置和其他情况,极大地预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 语
尽管IOT产业具有庞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就目前而言, IOT还是一个处于研究及未得到产业化发展的概念产品。目前对IOT的研究主要在物流管理、智能家居等领域,而高校校园IOT的研究正在慢慢起步,从校园一卡通到真正的校园IOT还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充分利用IOT的技术优势来提高高校校园的智能化程度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试验。但是,随着IOT技术的日益成熟,IOT的遍及是不可避免的,IOT的出现将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并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服务,引起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最终将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37-39.
[2]孙其博,刘杰.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98-101.
篇11
二、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目标
体育课程的目标包括三个领域(学习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要考虑学习领域的目标,更要考虑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设置问题情境不但要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还要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解决问题中的交流、讨论、协商、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三、学习中充分发扬民主
鼓励创新,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应当努力培养出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篮球运动历经百年发展,技术在不断发展创新,没有绝对正确的、最终的篮球技术。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虽然学生现有的水平离篮球技术的创新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教师应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特别是通过实践中不断创新。
四、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篮球教学中能够设置很多的问题情景,但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篮球技术水平和心智发展水平。提出的问题要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太易,学生会缺少成就感;太难,力不能及,学生难以探索,又易产生失败感。因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篮球学习动机和热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索是学习篮球技术成败的关键。
五、教学的组织形式多
以“小组探究”的形式为主。学生在自己探究投篮技术时,往往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采用班级整体研究学习,容易造成见解分歧后难以达成共识的纷争局面或消极应付的现象,使教学活动显得耗时、混乱,不利于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篮球教学陷入困境。因此采用“小组学习”(5--6人)的形式,每个小组设立一两个重点问题,最后一起讨论交流各组的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使全班学生们的篮球技术共同提高和完善。
六、学习评价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当学生经过小组学习和交流篮球技术有所提高时,教师要给学生以热情的赞扬和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归纳整理所学篮球技术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方法,特别是归纳总结学习篮球技术过程中所运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使学生掌握解决篮球运动中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性能力不断增强,学生思维更加灵敏,最终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
2、皮连生《现在认知学习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4、谢铁兔《篮球技术教学训练步骤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5、孙民治《篮球纵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6、滕子敬 宋尽贤《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综述》.中国学校体育,1997。
7、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索》.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
8、金鑫《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中国学校体育,2003。
篇12
Key words: slope;dangerous rock mass;stability;limit equilibrium;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54-02
1 工程概况
工程区分布范围南北宽约330m,东西宽约250m,分布高程1850~2200m,危岩带面积5.0×104m2,斜坡坡向155°~175°,坡度35°~45°。地层主要由中生界三叠系(西康群)上统侏倭组(T3zw)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砂岩组成。将整个崩塌分为两个区,各区划分危岩带,Ⅰ区划分为8个危岩带(W01~W08),Ⅱ区划分为9个危岩带(W09~W17)。
2 危岩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2.1 基本特征 斜坡危岩带岩层主要由三叠系(西康群)上统侏倭组(T3zw)炭质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砂岩等组成,坡顶山脊走向70°~100°,平面上近似曲线形展布,整个危岩带地形坡度较陡,为35~45°,局部地段为直立状,地势上总体为北高南低。危岩带西侧和中部为一冲沟,在下方汇成一条,东侧有一条小冲沟,是崩塌落石的运移路径。斜坡顶部高程为2150m,斜坡坡高350m,坡向165°;危岩带顺坡长度约330m,平均宽度20~250m,高度约80-250m,主崩方向140~220°。
因工程区危岩带岩层主要岩性为千枚岩,其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形成了破碎带(危岩带),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危岩较少,故本次勘查根据崩塌的分布特征及形式,将整个崩塌分为两个区,各区划分危岩带,在危岩带中选取典型的较大块体(危岩单体)进行特征描述:
其中Ⅰ区位于崩塌坡体西侧的顶部,坡度约为35~40°,该区危岩的危岩高度较高,势能较大,危岩的体积较大,主要以W01、W02为典型,该区危岩崩落大多可能落在其下的沟槽内,但部分块石可能在沟内发生弹跳,再沿坡体滚落,对坡下4户老百姓及5栋房子造成危害(见图1),且危害范围较广。根据危岩带形态特征、变形破坏宽度、岩性特征及其稳定性,Ⅰ区划分为8个危岩带(W01~W08)。
Ⅱ区位于斜坡东侧的中上部,坡度约为40~45°,该危岩带以强风化较为破碎危岩为主,该区主要有危岩W09~W17,体积大多为0.4~10m3,破坏方式大多为倾倒式、坠落式破坏;此区前有一空坪,崩塌落石经空坪平缓地带减能后,其位能变小,发生弹跳的可能性降低,其危害相应降低,主要危害对象为坡脚的5户居民和5栋房屋(见图2)。根据危岩带形态特征、变形破坏宽度、岩性特征及其稳定性,Ⅱ区划分为9个危岩带(W09~W17)。
2.2 危岩成因机制分析 该斜坡区内地形坡度陡,高差较大,受构造、风化卸荷作用的强烈影响,基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尤其在“5.12”地震作用下,坡面表层岩土体更加松动,发生了崩塌破坏,主要形成了17个崩塌(危岩)区,即WY01~WY17崩塌危岩带,根据调查测绘及对各危岩带结构面的统计分析,17处危岩带均发育有不利的外倾结构面,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以滑移式为主,失稳模式均以危岩段零星掉块为主,各危岩带整体稳定性较高。崩塌危岩带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2.2.1 岩体沿强风化带内的结构面或结构组合面发生崩塌 岩质斜坡崩塌体和危岩的破坏是岩体沿强风化带内的结构面和结构组合面或潜在破裂面发生崩塌。岩体中发育有一组与坡向近一致的裂隙面或与坡向小角度相交的裂隙组合面,岩体在地震力和自重作用下沿这些组合面发生崩塌破坏。在斜坡崩塌破坏时同时对下伏岩体起了牵引松动作用,在坡体上形成了新的不稳定块体或危石,斜坡局部发生崩塌破坏后,危岩带后缘坡体临空,再次发生卸荷变形,形成循环性崩塌破坏。
2.2.2 原始坡面危石脱离土体支撑产生滑移并滚动 原始坡面残存的危石,其整体或大部分块体嵌入地表土体,块体受到土体包裹、支撑稳定性好,在地震的筛摇作用下,块体产生位移加速度并产生移动,块体周围土体产生松动,块体与土体间接触关系发生破坏,在地震(余震)和自重力的作用下,块体产生较大的位移运动并沿陡倾坡面产生滚动,运移至堆积区。而未产生较大位移运动的块体因与土体接触关系发生破坏,已经处于松动状态,在外力条件下(再次地震或降雨入渗地表裂缝),其也将产生位移运动并沿陡倾坡面产生滚动,造成新的危害。
3 计算模型、计算工况及参数选取
将危岩概化分为滑移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和坠落式危岩3类,其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工程区斜坡上发育的7处危岩崩塌(WY01~WY17)其中WY04~WY17属于滑移式崩塌危岩类型;WY01、WY02、WY03属于坠落式崩塌危岩类型。
共取三种工况进行计算分析:①天然状态(自重+裂隙水压力,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5~1/2);②暴雨状态(饱和自重+裂隙水压,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2~2/3);③地震状态(自重+裂隙水压力+地震力,其中裂隙充水高度取取裂隙深度的1/2~2/3)。
通过勘查取样进行室内实验,根据所做细粒土常规试验资料及现场大重度试验资料,最终选取稳定性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
4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结果
4.1 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的确定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防治工程等级为Ⅲ级,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为:滑移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3,坠落式危岩稳定安全系数取值为1.8,可建立下列评价标准,见表2。
4.2 计算结果 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见下表3、4。
4.3 危岩稳定性评价 危岩稳定性评价:
从表3、4可知:17个危岩带天然状态下都处于稳定状态,暴雨或连续降雨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均处于欠稳定状态。
经危岩稳定性计算:
工况1条件下:WY01、WY02、WY03、WY04、WY05、WY06、WY07、WY08、WY09、WY10、WY11、WY12、WY13、WY14、WY15、WY16、WY17危岩带均处于稳定状态;
工况2(暴雨)条件下:WY03、WY08、WY14危岩带处于稳定状态;其余危岩带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工况3(地震)条件下:WY01、WY02、WY03、WY04、WY05、WY06、WY07、WY08、WY09、WY10、WY11、WY12、WY13、WY14、WY15、WY16、WY17危岩带均处于欠稳定状态。
4.4 综合稳定性分析评价 该斜坡范围内基岩由于受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及外力作用(风化剥蚀),节理裂隙极其发育,表层岩体破碎,主要的构造裂隙有2~3组,另外还有大量无序的节理裂隙,受裂隙及岩层面的切割,岩体呈碎裂状和碎块状,松动岩体厚度在0.5~2.0m。此基岩斜坡结构在地震的筛摇作用下,表层破碎岩体容易被松动,结构裂隙贯通速率明显加快,受此控制,在局部基岩陡坡易产生小规模零星掉块现象。该崩塌点范围内基岩斜坡稳定性较好,未出现过大范围崩塌,存在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小范围小规模基岩陡壁产生松动岩体崩落。
参考文献:
篇13
城郊旅游相关文献分布情况(单位:篇)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国内城郊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城郊旅游特征、市场需求及产品研究
少数学者研究了城郊旅游特征,赵玉宗等(2001)认为,城郊旅游具有圈层性、时间集中性、产品休闲性及景观郊野性等特征。翁莉(2005)通过市场调查,分析了城郊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基本旅游动机为调节身心,回归自然;出游方式以家庭、朋友和个人的自助游为主;基本消费敏感度高;高度符合旅游地吸引力距离衰减规律;重游可能性大。周丽君(2005)探讨了长春市环城游憩地基本特征:时间上以近年开发建设为主,类型上多为度假游憩地,以中低等级为主,空间上集中分布在城市周边和主要交通线附近。
在城郊旅游产品方面。吴国清(2003)提出了城市郊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及产品设计(自然风光旅游、森林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纵观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对城郊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如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休闲旅游等。其中农业旅游是研究的热点,从不同空间尺度来研究观光农业的就有13篇。
二.城郊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研究
城郊旅游地类型方面。沙润、吴江(1997)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把城乡交错带的旅游景观分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两种模式。刘卫东、李家虎(1998)认为,大城市郊区旅游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立旅游度假区;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便宜的地价建设主题公园;开发乡村度假休闲旅游;资源性和保护性旅游景点建设,以自然环境保护和历史名胜古迹建筑保护为主;产业旅游和商务旅游开发以城市郊区工农业的成就和建设成果、生产过程作为旅游吸引物。一些学者以具体的城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城郊的旅游地类型。符全胜(1998)在对江苏锡山沿太湖地区的城郊旅游进行开发研究时认为可以根据位置、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式,他认为在近城区可以选用风景名胜区模式,在近郊区可以借鉴主题公园模式、观光农业园模式和度假区模式,在远郊区可采用度假区模式和森林公园模式。
城郊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方面,目前只有张立明等(2006)对城郊旅游地的空间布局演变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呈三阶段发展递进规律:第一阶段各旅游地呈零星点状分布;第二阶段将以吸引物较突出且开发较早的旅游地为中心形成组团分布格局;第三阶段,由多个组团通过景观轴线形成环城游憩带;其余主要表现在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王云才等(2000)根据北京市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把全市的游憩地区域划分为三个圈层、八个地带。吴必虎(2001)综合考虑了土地利用、交通可达性和人群流动等因素,将上海的城郊游憩带描述为以中心城区为内核,按照第一、二、三环带向外扩散的同心圆形式。何雨等(2006)对城郊游憩带空间配置原理、配置模式及空间特征研究进行了综述。
三.城郊旅游发展研究
城郊旅游发展的动因或动力机制方面。张立明等(2006)认为城郊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包括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郊休闲环境、吸引物和服务设施、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的演变和决策者行为四方面;刘丽梅等(2005)、刘江辉等(2008)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优美的城郊生态环境是城郊旅游发展的动因;罗艳菊等(2006)认为城郊旅游发展的动因是城市居民的经常性短途旅游需求以及因郊区较低的地价和各种优惠政策诱导企业在郊区投资。刘顺伶(2007)也探讨了城郊旅游的形成机制。
城郊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上。段圣奎等(2006)对我国城郊农业旅游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朱兰玉(2007)对城郊农家乐的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田逢军等(2006)以上海为例,对城乡交错带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思路和保障措施。
四.城郊旅游开发研究
城郊旅游开发研究是国内城郊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众多学者从不同时期、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研究。孟明浩等(2002)从城郊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对策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进行了综述研究。贡保南杰(2004)探讨了北京郊区旅游的重复建设问题。赵玉宗等(2005)提出,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社区参与机制等。周杰(2005)指出城郊旅游开发应遵循原则,并提出政府主导、规划协调高层次开发、打造旅游产品形象、加强宣传与促销,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策略。赵玉宗(2004)、柴晋华(2007)等人从个案出发,对城郊旅游开发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