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篇1

2基于国际比较分析的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美国是信息技术和产业最早发端和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2016年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约为4388亿美元,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的23!。美国电子信息产业链布局齐全、技术创新能力高、核心竞争力强、标准话语权重、品牌效应突出。美国政府、军方在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美国一向秉承自由经济,但对于信息技术和产业而言,发展历程并不完全是受市场支配,美国政府、军方等国家部门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是军事需求驱动信息技术原始创新,市场需求推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信息产业发展早期,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等是非常昂贵的产品,因此主要用于军事应用,并主要受军事需求的牵引。二是根据需要不断从国家战略高度适时出台有效政策,引导和激励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在美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政府其实扮演了重要角色。三是为维持美国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地位出台保护性政策。通过高关税、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保护本国纺织、钢铁等支柱工业,同时注重差别关税,对本国不生产的咖啡与茶叶等进口产品予免税或减税。与美国相比,日本、韩国信息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从承接美国转移出去的产业环节开始,注重模仿创新、集成创新,逐步发展壮大,并形成了各自特色。相较于领先的美国半导体业而言,日本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都是后发的追赶者,但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地赶超了美国;韩国通过大力扶植三星等龙头企业,在90年代也成功地实现了赶超,并至今日仍掌控着全球半导体存储产业和集成电路制造业的高端。德国的科技水平始终位居全球领先水平,是一个科技强国,德国的汽车工业特别发达,制造的数控机床和各种机器设备技术和质量都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德国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核心技术之林,关键在于德国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且坚持走专业化、技术型道路,牢牢守住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地位,大力树立“德国制造”这一块象征着优质、高效和创新的全球金字招牌,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3中国高端芯片技术创新现状和环境分析

由于集成电路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国内环境变化速度加快,因此文中对中国高端芯片技术创新现状和环境进行分析,得出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继而研究新时期中国高端芯片技术自主创新模式。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产业实现高速增长,未来产业增长动力持续增强。中国已成为电子信息产品全球最大的市场,市场体量只有美国与之接近,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与近年来中国相关政策激励分不开。随着5G全球竞争白热化,中国华为、移动等龙头企业意在抢占相关行业制高点,在5G基带芯片和射频器件方面投入加大,也将带动相关技术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导向下,中国大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多层次硬件创新,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也是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年来提高了对信息安全的重视,提出了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业体系的要求,近年来一系列产业政策均是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做出的,可以说,对安全的要求更高,也是中国大力自主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计到2030年,在中国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双创驱动下,中国的信息产业及集成电路产业未来产业增长动力持续增强,成为带动相关核心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端芯片自给率低,供应链“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企业不足与国际龙头企业抗衡。虽然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起步晚、技术发展难度大、国外壁垒较难突破等原因,中国集成电路特别是高端芯片的关键核心技术仍有缺失,芯片自主率低,进口额维持高位。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差距仍有2~3代,技术创新缺乏软硬件生态体系支撑。受西方国家限制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的“瓦森纳协定”等制约,中国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技术始终落后国际水平2~3个技术节点,高端光刻设备、关键封测设备及SiC等三代半导体材料仍基本依赖多种方式引进(如引进二手、落后设备)。在核心技术方面,CPU、FPGA、DSP和存储器等核心技术虽早有自主研发企业,但未能有所突破,缺乏软硬件生态体系支撑。即便如此,全球集成电路技术创新放缓带来追赶超越机遇是在工艺节点进入10nm以后,业界基本放弃追赶摩尔定律,国际企业和研究机构试图通过多种技术路线,延续、超越摩尔定律,实际上技术创新步伐趋缓,这给中国集成电路追赶提供了较好契机。国际巨头企业战略重心转移,国际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增长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国际地位日益突出,国际集成电路企业为争夺中国市场,纷纷谋求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以更加贴近中国市场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破坏性、颠覆性创新带来发展新机遇。拓展摩尔定律、超越摩尔定律等技术路线不断深入推进,特别是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高端芯片的影响巨大,IBM、谷歌、Intel等巨头纷纷研究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的芯片,IBM推出“真北”芯片,谷歌推出TPU,中国寒武纪公司也推出了深度学习芯片。中国高端芯片的发展还面临着美国不断的加强外国投资委员会职权,重点加强对中国的审查和遏制力度,高度警惕中国资本渗透其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挑战。近年来,美国以威胁美“国家安全”为由,多次不予审批涉中国背景的公司正常商业活动。传统国际集成电路巨头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特别注重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且经常利用专利战来达到经营目的,例如苹果和高通的专利战。

篇2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政治、科技、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的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组要组成部分,虽然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仍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企业的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因而导致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处于底层,在某些领域采用的是先模仿再创新。许多的产品虽然标有“madeinChina”,但是我国的企业获得利益非常小,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没有掌握到产品的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创新;其次,企业用于科技开发、创新的投资较少,人员和资金都不到位,尤其是高级技术研发人员严重空缺,导致有些市场需求较大的项目始终保持落后状态,企业在竞争中就渐渐被淘汰了;最后,很多企业本身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又只做表面功夫,没有实际意义,使得有些项目即使有重大研究成果也不能实现转化,研发成果就变成了泡影。

1.2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中国的企业一般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因为陷入官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怪圈,创新项目往往流于表面,实际的可操作性不高。中小企业由于形式上具有灵活性,而且市场、危机意识较为敏锐,因而在自主创新就能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更具时效性。截止2012年底,根据国家信息化部副部长刘丽华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中的65%、技术创新的78%以上以及超过80%的新产品开发创造都是通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实现的。不难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主力。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对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形成机理

所谓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是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各要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探索这些要素对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影响就是对企业自护创新机理的研究,侧重于探讨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要素的具体作用过程。

2.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外部因素

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外部要素又称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外生机理。中小企业处在市场中,日益增加市场的需求、残酷的市场竞争以及高额的创新利润都是促使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外部条件。但是仅靠这些外部条件,企业实现技术、产业创新的动力还远远不足。如果政府能够通过经济、法律途径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奖励,如法律保障、财政税收支持等都可以刺激企业将自我创新意识具体到实践生产中。除此之外,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技术支持与指导,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实现以上条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不断的发展提高。

2.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内部因素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一般来自企业内部。具体包括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例如研发部、财务部、市场部等企业部门,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实现对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整体统筹把握,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并且能够在自主创新期间提供各类资源、设备,使创新能够不间断的进行下去。

2.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外部要素整合

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全部来自于国家政策支持、市场调控,还要把所有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合。企业的自主创新要不断吸收市场竞争、社会支持体系等反馈的信息,也要在企业内部做好统筹规划工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

3.中小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1创新团队的组建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通过某一个人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专业的团队通过对市场的考察、以及企业内部的充分了解才能实现。企业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要组建起完整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内部人员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大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将高层次的人才引入到创新研发中,帮助技术创新人员解决传统企业改造和高新产业发展问题。而且国家要健全人才体制并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并引入新理念。

3.2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强化经营理念

要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要从企业的内部开始改革。从企业内部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不断的随着市场的情况变换,进行理念上的创新。把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风向标,把诚信守法作为经营手段,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生产的主题,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目标,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更加创新的时间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

3.3形成以诚信为主,不断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不断的发展自身。形成独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只有切实贯彻和执行本企业的价值理念与管理理念,才能产生更好的企业凝聚力,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对其进行塑造与整合,才能给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企业文化应该不断弘扬诚信生产经营的理念和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要在社会与公司内部强调创新的的重要性,使整个社会都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尽量鼓励全社会不断进行创新,反对墨守成规,形成自主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浪潮。

篇3

从创新动机上来看,实力最弱的奇瑞、吉利等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较强,而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合资企业的技术掌握能力制约了其创新的动力;在我国的外资企业以零部件和设计公司为主,以先进技术输入为主,创新的动机较低。从创新资源掌握情况来看,国有企业是自主开发的绝对主体;合资企业在市场换技术战略中的特殊角色,是衔接我国汽车产业和世界汽车产业技术的中间环节;民营企业在这四类企业中实力最弱,但其市场和创新观念强,是创新的生力军,目前主要扮演集成创新的角色。

由以上分析可见,我们应该从系统的角度看待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过程,赋予不同类型的企业相应的角色,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各类企业的多赢。国有企业是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绝对主力,其承担着提升整个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重任,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在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合资企业是汽车产业二次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汽车产业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其以集成创新为主要方式,未来会在自主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外资企业作为先进技术的输出者,其作用也不容忽视。

针对不同的创新主体我国政府的支持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表1所示。对于国有企业,为了激发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机,政府已经由对重点企业的支持转向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合资企业方面,政府承认并鼓励合资企业在自主开发方面的作用,在相关政策中政府也多次提出鼓励技术转移和合作技术开发以及自主品牌的支持倾向;从资金和项目资助的方式,支持民营企业的关键技术创新。例如,2006年8月奇瑞、吉利等整车企业入选了国家三部委启动的我国创新型企业试点。另外,对于外资企业,政府目前采取从以引进技术为主转向引进技术、引进开发资本投入的方向的方针,支持外资进入研发领域。

二、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口选择

我国汽车产业通过合资实现“技术引进”,然后实现零部件的国产化,最后实现自主开发,这个政策实行了几十年也没有取得成功。我国本土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合资企业存在“技术空心化”的负面效应,未掌握核心技术的内资企业在合资中几乎毫无例外地处于被动地位。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选择技术突破口,总体而言有三个趋势:

趋势一:在传统技术方面,鼓励自主创新,希望通过自主创新继续掌握汽车车身开发技术,并尽快形成底盘以及发动机的开发能力。汽车产业政策规定:汽车生产企业要努力掌握汽车车身开发技术,注重产品工艺技术的开发,并尽快形成底盘和发动机开发能力。这表明,我国目前首先要发展的仍然是车身技术,接下来则是发动机技术以及底盘技术。

趋势二:在汽车电子技术方面,汽车零部件技术是我国汽车创新发展的基础,电子化和模块化是未来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产品中的广泛应用,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已由80年代末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5%,未来几年音响和通讯、电子与电器以及引擎系统增值潜力较大。

趋势三:新技术的发展方面:以节能环保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混合动力和氢原料的新替代能源技术;以柴油技术为节能领域,提升新型柴油机技术的能耗水平。国内外汽车界有关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路线已基本达成共识,中近期应主要发展柴油技术、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以降低油耗和排放;远期则主要发展氢动力汽车。如表2所示,我国的主要汽车企业新能源技术以混合动力为主,已实现了样车生产和验收,但与国外相比,在柴油技术方面的开发明显不足,根据我国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的统计,欧盟2005年柴油汽车的达到了总产量的50%;美国2005年也达到了总销量的56%。因此,加大在柴油技术领域的开发力度是今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点之一。(如表2所示。)

三、发展对策

笔者从技术创新突破口选择、创新主体、创新方式三个方面分析汽车产业创新的基本思路,在选择好技术创新突破口,确定创新主体的基础上,产学研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创新的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政府要从政策引导和激励等方面营造有利于汽车产业创新的环境。如图二所示。

第一、针对不同的技术方向确立不同的创新主体和对策

对于国外成熟的传统技术,应该坚持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开发的方针,以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为创新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消化吸收体系,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对于汽车电子技术,应该坚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方针,以合资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为创新主体,在与国外先进零部件企业或整车企业技术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学习、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应该坚持自主研发为主的方针,以研究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第二,推动不同类型且的合作创新

上海大众、通用公司等合资企、业采取中外双方各自50%股权的模式,外资方提供核心技术,中方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家要出台外资企业技术转移的规定,从税收优惠等方面对于合资企业技术转移、自主开发项目进行适当资金补助。我国本土企业的底盘、安全技术、汽车电子,车身设计等关键技术水平较低,随着国内消费者日益成熟、需求日益复杂化,国外整车企业需要设计真正符合本土消费者的产品,国外企业成熟的技术在我国存在适用性的问题,本土企业应利用了解市场需求的优势,积极引进消化国外成熟的技术,增强企业对核心技术的理解和集成能力。政府要引导和支持大企业集团进行产业层面上的重组,合理布局企业分布,使汽车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易于形成网络,

促进协同创新的发展。鼓励企业和其他供应商、零售商、商等在各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第三、积极提升产学研一体化程度

篇4

篇5

自主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的事情。第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关乎地区综合竞争力,技术高地的实现有利于一个地区成为经济高地。第二,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中,有很多方面是企业无能为力的,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比如,中小企业科技融资难、银行科技贷款风险化解、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不是企业所能够解决的。第三,地区科技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等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因此,政府亦应有所作为。

本文首先对自主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在对重庆自主创新现状进行分析的前提下,分别从政府和企业的视角对自主技术创新机制进行了探讨。

自主技术创新,不单是完全由某个特定企业单独完成创新活动。对“自主”一词的界定,主要有2种方法:一种(Petfi Hilli、Maarit Kallio、Markku Kal-lio,2007)是强调创新企业的独立性,即创新活动只由单独一家企业进行,凭借自身努力,创新成果归本企业独享,以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另一种(Jac-co J.J. ThiSSell,2008)从自主创新的民族性出发,认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必须是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控制的企业,以体现自主创新是要摆脱对外国技术依赖的目的。第2种界定方法比较准确,紧扣自主技术创新提出的背景。本文对自主技术创新界定为:由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控制的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创意生成、创新过程控制到创新成果享有都能体现自我意志。至于创新过程中是否与外部创新实体合作,仅是形式,不具有实质上影响。即使创新活动中雇佣外国技术人员参与,或与外资企业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只要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归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控股企业控制,一旦创新目标达成,就实现了自主技术创新摆脱对外国技术依赖的目的,就可认定为自主创新。

1 重庆自主创新现状

重庆地处西部,在自主创新方面与中东部有很大差别,且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高技术产品产值占GDP比重小、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层次不高、同业之间低水平同质竞争现象严重、经济社会发展所利用技术来源中自主创新部分占比小、促进自主创新的硬件设施和软性制度建设方面有待完善。这些差距导致相对薄弱的自主创新能力对重庆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越来越凸显。

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经济增长较快.地方财力不断增强,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物质技术积累也日渐雄厚,这为重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技术市场需求的扩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励自主技术创新的机制逐步建立,在税收、折旧、财政和投资等方面支持自主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重庆工业基础好,高科技产业正在兴起。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是一个总体性的描述和论断,我们并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大型企业因资源实力强、管理组织制度规范等特征而具备完全自主创新的能力。

重庆工业还具有行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特点,以微电子产业园为代表的软件业异军突起;市内及周边省份众多工科院校,科研实力较强,与工业生产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资源丰富。可见,合作形式下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对重庆企业来讲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获取技术为目标的海外并购对重庆企业来讲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并购的诱惑效应比较大。风险管理能力强、资本雄厚、拟并购的目标企业不在当地政府禁止的行业范围内的企业可以考虑实施海外并购以获取技术等创新资源。

2 政府视角的自主技术创新机制

2.1 引导和激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制度的构建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影响,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架构,良好的内部治理只能是一个愿望,这样势必造成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对企业发展有着战略性影响的技术创新问题就难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众多企业改制(主要是国有改股份和民),虽提高了企业效益,但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建设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直接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自主技术创新方面。还有新生代的民营企业,大多治理不规范。因此,作为自主技术创新的基础要件,政府有必要引导和激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 加大产权保护并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创新成果能否得到合理保护,决定了企业创新支出与收益间的比对关系。缺乏专利保护制度,实际上加大了企业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事实上抑制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在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重庆154家民营企业的调查中,“47.4%的企业认为政府对知识产权侵犯行为打击力度非常小或根本就没有打击力度”。可见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缺位,这必然会产生模仿复制对自主技术创新的替代。产权制度对创新活动的保障作用,还在于使创新成果能够顺畅流转,产权交易市场就承担了这方面的功能。作为产权制度建设的一部分,重庆的技术交易市场还不完善。因此,政府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及配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

2.3 完善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内源性的动力做支撑,来自政府的激励在提供一种普惠式的制度安排外,同时可以促进企业间竞争,活跃科技创新氛围。

2.3.1遴选符合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重庆应选择具有高扩散与辐射带动作用的装备制造业、医药化工等作为主导产业;同时把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突破点,以此带动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并催生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2.3.2针对技术创新流程和环节,在技术创新初始投入、后续投资、技术人员报酬支付、创新成果转让等方面完善税收激励措施

试行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方面建立财政引导种子基金,继续技术创新项目贷款贴息等财政性激励措施。在防止税收流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税收的激励作用。

2.3.3在技术创新项目贷款申请、承诺额度、利息支付等方面从货币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除继续发挥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对自主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外,结合重庆当前在政府激励方面的现状,本文认为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清理规范各种政策法规,取消歧视性法规,注重

政策之间的协调性;第二,享受优惠的标准和审查程序要公开透明,切实体现公平性;第三,注重研究成果的鉴定评估,避免假创新骗取优惠政策;第四,试行宽容失败的制度。

2.4 技术创新融资机制

2.4.1 建立银行科技贷款风险分散机制

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仍将在很长一个时期成为重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本文认为应为银行技术创新贷款提供一个风险分散的渠道。技术创新贷款交易市场正可以承担此方面的功能,这将从很大程度上解决科技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2.4.2 建立政府风险投资种子基金

种子基金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引导性的扶持政策,运用得当将在激励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基金支持项目的选取,不应侧重于特定项目,而应在创新行为上,只要企业有技术创新的愿望、做了充分准备,无论行业或项目,都应该得到支持。亦即要凸显种子基金的普惠性特征。

2.4.3 支持风险投资公司建设

无论公募或私募的风险投资基金都将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机会,并且风险投资公司通常从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角色,能提高企业经营成功率。政府应从各方面对风险投资公司建设给予扶持。

2.4.4 推动本地企业到长期资本市场融资

重庆众多中小企业无法达到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政府除了强化自己的监管责任外,可以试行对此类企业的上市发挥辅导作用,尽可能利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融资功能。

2.4.5 试行特定项目融资

把拟创新的项目作为一个独立单元从企业整体经营中分离出来,引入投资者或以此为依托发行融资工具,在创新成果商品化后所带来的增量收益中按比例取得回报。特定项目融资决策主要由企业做出,政府需要针对此项新型融资方式,建立相应法规,保障其顺利进行。

2.5 创新资源平台共享机制

截至2009年,重庆共拥有市属以上独立科研机构7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其中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建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辅助设施。随着经济发展,对创新平台资源的需求会增加,除了新建外,可以考虑扩大共享平台的范围,将企业研发中心的资源包括进来。

上述存量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健全的合作机制,关键要合理分配参与各方的利益,以调动其积极性。以产权为基础建立法人制的科技经济联合体,具有经营管理规范、风险自担的特点,在成果转化应用对接和绩效考核方面具有契约型合作组织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在重庆大力推广。

2.6 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制

重庆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规模、水平和服务手段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需要根据重庆的产业特点建设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中介服务机构,全力打造一批规模大、运作规范、服务优良的综合类中介服务机构,同时依托重庆主导产业发展一批行业类中介服务机构,以健全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

3 企业视角的自主技术创新机制

3.1 企业技术创新导向机制

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技术升级的加快和创新需求的多样性,使得对创新项目及创新深度的选择与确定变得十分重要。适度超前创新以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变化是可取的,但也要避免过度创新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因与市场需求错位而导致市场上的失败。本文认为,应通过评估外部环境和审计内部资源,预测未来相关技术进步对拟进行的创新活动的关联影响,设计合理的创新导向机制,以确定创新项目和创新深度,保障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其运行状况总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运行效果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外部环境评估和内部资源审计2个角度说明创新导向机制运行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3.1.1 外部环境因素为创新主体提供创新机会,企业应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和威胁,确定自己的创新方向

第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行业技术发展规划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大的方向,同时也规制着企业的行为。尽管有些技术,凭借企业的资源能力足可以开发,并且能够取得市场上的成功,但由于受此约束,企业不能为满足市场需求而使自己置身于法律合规性风险之中。而且,国家的战略规划表征了国家要大力发展的方向,企业若能把自己的创新活动同国家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往往会得到国家扶持。企业应在这些战略规划的范围内进行创新项目选择。

第二,同业竞争者创新情况决定的竞争态势,对企业产生驱动创新的力量和提供创新突破的方向。仔细研究同业竞争者的创新成果(通常是已经商品化的上市产品),确定其尚未完善的特征和市场期望与其现有功能的缺口,以此来确定自身创新突破的方向。

第三,替代品的特征及其威胁。替代品与企业产品有某些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功能和特征,但又有不同于企业产品的特点。如果替代品受到市场追捧,企业市场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则表明了市场需求变化的一种动向,企业可以追踪这种变化,同时预测未来进一步的趋势,以为自己创造比替代品更富有吸引力的产品的创新活动确定方向。

第四,购买商的需求偏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当现有市场需求与现有上市产品的功能之间产生缺口时,企业便有了创新具有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缺口的功能的产品的愿望,以获得市场进入先机,赚取超额利润。企业应强化这种需求缺口发现意识,并在创新团队中设立专门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准确描述并尽量量化信息以作出预测的职位。

3.1.2 内部资源为创新活动提供最重要的保障,创新项目和创新深度的确定应以对内部资源的审计为基础

第一,创新团队。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受过专门系统训练的团队,能提供有效的智力保障,无疑有利于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有些创新项目的失败,创新团队能力相对不足是重要原因。企业要把现有团队的能力水平和可获取的潜在创新人才能力水平作为创新项目和创新深度选择的考虑因素,避免选择超出团队能力的创新项目和层次。

第二,创新基础设施。企业现有的基础设施水平往往不能满足创新活动的要求,这时需要外购部分硬件设备和重新审视内部制度等软件设施。总之,创新项目和创新深度的选择要以最大限度利用企业现有及潜在可获得的设施为原则,但基础设施在一定时期总有它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项目的选取则可以有回旋余地,应与企业创新基础设施水平相匹配。

第三,创新基金保障。创新活动涵盖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求资金及时跟进,否则创新活动很容易天折,形成大量的沉没成本。创新项目的选取务必考虑企业可利用的资金和未来筹资能力。

第四,创新管理。为创新资源分配和创新过程中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发挥重要作用。技术创新

是个复杂的过程,缺乏管理能力的创新注定是不能成功的。不同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深度,使创新活动具备不同的复杂性,对创新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两者亦应匹配。

创新主体应选择通过外部环境适宜性{贝0试和内部资源能力测试,且财务评价能够通过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深度作为努力的方向。

3.2 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机制

资源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在企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资源有3种:技术资源、组织资源、资金投入。

“技术创新具有累积性的特征,决定了在自主技术创新中需要依靠现有技术知识存量,通过对已有技术进行增补,从而构成经济中技术知识存量的一个净增长”。那么这种已有技术资源可以认为是一种静态的资源;在技术创新中要实现上述的“增补”目标,则需要融人新的“成分”,这就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的智力投入,并且要最合理地运用已有存量知识也需要专门技术人才的深刻理解,所以本文把技术专才视为一种技术资源、一种动态的技术资源。创新组织为自主创新提供一个运作的载体和框架,没有一个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势必不利于调动各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资源信息的交换处理以及对创新过程中问题的识别与解决。资金缺口是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大型企业对巨额资金投入的风险也常常难以独自承担,因此资金投入也是自主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企业决定创新时,在对内部资源审计的基础上要对内部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与技术创新目标所必需的最低要求进行比对,以确定技术人才缺口。这时要从外部融入技术专才,可以实行临时聘用或接纳为正式员工2种方式。

企业所属行业、规模地位、资源能力、同业竞争态势和创新意识强弱的不同,创新组织的复杂性及结构也会呈现不同特点。规模大、实力雄厚、创新意识强的企业一般会建立体系完善、内部分工细化、权责明确和资源分配有充足保障的组织;相反的企业一般会由管理层直接主导创新,创新组织结构简单,能够灵活应对外来变化,注重运用外部创新力量。

中小企业在利用政府的风险投资种子基金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引进风险投资公司、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以利用其融资功能的方式。拟开展创新项目的企业,可把拟创新的项目作为一个独立单元从企业整体经营中分离出来,引入投资者或以此为依托发行融资工具,在创新成果商品化后所带来的增量收益中按比例取得回报。特定项目融资决策主要由企业做出。

3.3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根据激励保健理论,企业除了识别和满足技术创新人员的保健因素外,还要明确它们的激励因素。技术创新人员属于教育层次比较高的群体,其需求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同一项目下的技术创新人员,由于其个性、经历等的不同,需求特点也不同。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善于识别他们的需求特点,找出各人的激励因素。比较注重的激励方式是允许技术要素根据其对创新活动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这样,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与奖励制度以使分配结果与参与者的智力投入相匹配就变得很有必要。股票期权和技术人股是对技术人员实行长期激励的重要做法。“通过长期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同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激励他们从长期发展的战略出发不断地努力创新”。

3.4 企业技术创新协调机制

技术创新活动涉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需要各方相互配合,统一协调,共享信息,尤其是与创新流程有衔接的部门,必须在时间、操作上前后继起。这就需要建立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协调机制,“以确保从信息的收集获取到销售服务的创新各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中,还涉及到与外部合作者的沟通协调。合作方式、创新目标陈述和创新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都需要双方进行良好沟通,尤其是同行企业间的合作,不同企业对创新项目和层次的要求有可能出现差异,双方资源投入和创新成果分配标准也常产生分歧。合作方可考虑建立一个合作委员会,由各方的技术、管理、财务方面人员构成,双方可以就疑问和分歧进行充分沟通,有利于合作关系的维持。

参考文献

[1]Petri Hilli,Maarit Kallio,Markku Kani。Real。ptm‘n analysis of a technology porffoli0[J].Review 0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16:127―147.

[2]Jacco J J Thijssen.Optimal and 8trateglc U’mmg of mergers 8nd ac― quisitions motivated by synergms and isk diversific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Control,2008。32:1701―1720.

[3] 贺吴勋.重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对重庆154家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调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4):23―26.

[4]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EB/OL].ctin.省略/,2000/2010一03―14.

篇6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众多企业和机构聚集在一起有利于获取创新资源。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就越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区内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技术支持环境、孵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劳动力环境。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都靠近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中的地区,大学等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形成的科研网络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人力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便于企业了解人才,也便于人才了解企业;这样就促进人才在区内的自由流动,并能有效降低企业搜寻人才的成本。同时,由于高端人力资本在产业集群内积累和流动,使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隐性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度减小,从而提高创新技术扩散的效率。此外,由于地理临近,增加了企业间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途径交流的机会,使得集群内的知识尤其是缄默性知识传播非常快,形成溢出效应。第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后,集群内紧密相邻的企业由于共同的区位缩短了竞争的过程,激励了当地供应商的发展,加速了相关产业不断出现新的竞争者,出于对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结合集聚区内的创新资源优势,迫使企业形成了各种促进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二)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产业集群的历史经验看,集群的形成主要因素很多例如:创新时机、产业特征、区域环境、偶然因素、政府的支持等。其中技术创新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这是因为技术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并服务于市场需求。它包括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进行研发、开发生产出新的产品、并进行商业化获得创新利益,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又衍生出对其它市场主体新的各种市场需求,从而导致新企业的诞生,或者诱导其它企业也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先创新企业的需要,该地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关配套机构也不断进驻该地区,从而促进了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第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保证。企业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生机勃勃,产业集聚才具有生命力。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受行业特点的影响,必须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只有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才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和升级,从而增强了集聚区的活力,加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此外,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提高其竞争力的保证。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长久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体都面临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表现更为明显。哪个企业技术力量强,其便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企业都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自身的竟争优势,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二、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通过业务外包加强产业集群,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型企业较多。由于产业结构偏向重型工业,因此,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多数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众所周知,企业规模越大,管理成本就越高,资金周转也会减慢,为了提高大企业的生产效率,国有大型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集中自身的物力、财力把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上,对生产过程、工艺进行重新界定,控制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把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这样核心企业可以通过组装化生产采购体系,实现生产的灵活专业化,通过产业配套实现近距离采购,既分散了成本和风险,也能够克服由于经济、制度及技术等环境快速变迁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还节省自身的资金和管理成本,是这些大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小企业的发展,这样大企业和相关小企业便可快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此,鼓励业务外包是促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促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活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为此,辽宁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主动为大企业、大公司配套,打造优势产业链;加速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的合理集聚,形成一个技术先进、专业化程度高、与大企业协调发展的辅机配件产业群体;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加速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内,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要按照产业链形成规律确定产业分工及布局,并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分类指导推进,把产业链做大做强。

(三)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服务作用

产业集群虽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完全放任。世界上许多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是在政府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指导下完成的。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引导。政府对产业集群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将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并会使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耦合,从而使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得到放大的效应。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政府在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产业集群的建立目的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利互惠的效果,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全越好,而应按照比较优势,求专求强,追求既定成本内效应最大化。其二,鼓励集群形式的多样性。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动不同形式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区域之间要加强规划和协调,注重个性与特色,根据地域特点,资源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集群形式和联合深度。不能为了“集群”而集群,做到错位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同时也要避免产业集群只是成为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而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其三,政府要建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其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齐全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和畅通无阻的物流体系等等的硬环境和包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优化经商的法制环境、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等软环境建设。

(四)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

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联合研究、联合专利以及更为非正式的联系。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与科研的联系问题,生产与科研的脱节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者交流的频率和效率是决定产业集群和产业自主创新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辽宁现己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技术中心45个,聚集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现有博士近2500人,硕士2万人,学士10余人,高新区从业人数35万余人。因此,各高新区应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的流动机制,并且要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其中关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其一,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立起联盟成员之间互动开发、长效发展的创新体制和模式,以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建立产学研联盟网络,使各联盟成员能实际互动,各专业人才能相互联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及时总结经验,对成功开展合作的产学研机构予以表彰和奖励,加速示范推广。同时,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构建起“知本激励”的最佳激励方式,包括培训、内部沟通、知识管理等使人才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制度安排。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工业园区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公司兼职,知名教授兼任公司顾问或董事会成员。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配形式,鼓励科研院所承担技术创新项目,对科研成果的所有权,技术转让及使用的付费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鼓励企业主动寻求科研院所的支持,为科研院所的项目提供经费援助,以此达成产学研相互支撑的有机联合体。其二,充分利用好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等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项目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货款担保风险准备金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企业和项目提高融资能力。其三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有效平台,开辟多种信息渠道,提供数据、政策、技术咨询。重点支持相关研发平台建设,将其优先纳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到相关企业兼职或实习,鼓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形成良性互动。其四,是建立开放的人才大市场。人员及其所携带的知识的流动既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有助于技术创新速度的提高和深度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杨超,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D].沈阳大学硕士论文,2011.3

[2]赵维双杨明靖.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经济师,2012(9)

[3]吴芷静,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1(9)

[4]张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5]于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2)

[6]楚尔鸣,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董国娟.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经贸导刊,2010(6)

[8]王玲.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YJA79013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

篇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亟需一种新的创造精神的时代。新世纪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则要靠创新教育。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正迅速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著名教育家奥尔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得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有以下三方面:(1)引导学生多问。正确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赞诃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去质疑、去提问。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来。因为课堂是主渠道,只有发挥主渠道作用,“自主学习”才能取得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和信心倍增。

1.激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选取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考虑学生状况,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尤其注重发挥学科特点,以网络技术优势,通过形、光、声、色等效果,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诱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动机。

2.主体性原则

精讲多练。在有限的40分钟内,教师要设问精当。在一堂课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能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先行自学,然后得出结论。教师重在授法,学生贵在领悟,学法渗透教法之中。教师要少讲一点,讲精一点,学生通过实践,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例如,在讲解搜索引擎时,使用了竞赛形式,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求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重点问题的“讨论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效果明显。

三、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供学生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防止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预和过早的判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要知道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造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2.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尊重学生,多用鼓励、赞赏的方法,少用甚至不用批评等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的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大加赞赏;由于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联系在一起,所以,即使他们有些失误,也要热情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才易于表现出想象力和创造力。譬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针对两个变量的值进行互换这一问题的求解(编程序),教师先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即通过实例:两杯不同颜色的水,进行互换,引出第三变量,然后依次交换赋值,问题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我提问:要是两杯水都是自来水,该怎样解决?很多学生马上回答说,上面的过程同样能解决(这个结论固然正确),我立即表示赞同,并微笑着问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冷不丁地有一同学提出,可把水直接从一个杯子向另一个杯子中倒过去一点。这一说法的提出,立即引起同学间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应该如何倒。我让每一位有想法的学生都上台来讲解自己的设想,并进行操作验证。说来也奇怪,明明白白的想法,由于缺少了第三变量,编出来的程序就是不对。通过较长时间同学间的合作探讨,结果终于出来了。同学们很兴奋,我则对同学们大加赞赏。

3.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篇8

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外部市场环境的,因此,其自主创新必须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小企业应该从根本上提升自主创新理念,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只有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理念,才能有效地对企业进行制度、管理以及经营上的先进改革。21世纪是注重创新的世纪,科技作为社会经济的第一生产力,需要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现代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先进技术的发明,更是观念上的重大革命。因此,中小型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经营理念进行更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以自主创新来推动企业发展。

1.2形成核心技术轨道

中小企业应该创造出自己的技术研发的轨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选择某一个方向,进行技术的研发。企业的稳定发展是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持的。中小企业应该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针对核心技术作相应的技术产品研发,这样才会避免科技创新的盲目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只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轨道,才能够运用核心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增强该轨道的凝聚力,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而核心技术又能够对新产品创造递增收益,为企业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财政政策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路径选择

在财政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中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可操作性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条:

2.1加大自主创新成本投入

财政政策有效地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本,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对企业在技术上的投资加大力度。自主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能够运用较小的成本,来研发出新产品,进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财政政策的相关优惠政策,也使新产品的利润得到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在技术资本上的投入,能够加快其自主创新的进度,从而取得“低成本、高效益”的良好经济目标。今后世界的竞争将会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提倡者与实施者,因此,中小企业还应该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为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增加其创新行为,进而从根本上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创造良好的企业效益。

2.2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来熏陶。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核心价值力的体现。只有对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塑造,才能为其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的文化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力。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机会,而当企业创造出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才能够为企业的根本发展创造条件。在这个企业文化中,必须要加强对自主创新精神的引导,让员工的精神层面得到普遍提高。

2.3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管理

针对财政政策中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经过分析,制定出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管理制度。在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成本、人才、以及技术等的管理上,应该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加大对企业科技的含量。中小企业应该利用优惠性政策,对与企业的有关自主创新的税收制度进行改进,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创新成本核算体系以及预算,对自主创新的成本加以控制,追求创新的最大利益,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一体化建设当今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市场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也是资源的竞争。企业应该建立一体化的服务,利用集群效应,提高与相近企业的联系,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有效地利用。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重大的优惠政策,因此,通过企业之间的链接,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增加对创新成果的利用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

篇9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信息产业的重大使命。我国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战略主体就是自主创新,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两大发展方向是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实现技术突破。根据这个总体思路,我国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创新必须重点落实以下工作。

1、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信息产业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信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信息产业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是信息产业 “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2、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当前信息技术的很多领域正处于更新换代的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举全国之力,继续努力突破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核心技术,加强自主标准的开发,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财政对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的稳步增长。

3、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体制。为保证“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技术研发、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保证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家要大幅度增加投入外,还要引导企业建立和强化研发投入机制。此外,要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广开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体制。

4、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这段论述精辟地阐明了政府、市场、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认真学习,抓紧落实,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篇10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的生产活动完全是 指令性和计划性的,产品实行国家订购、国家统销, 这实际上是一种“收购经济”加“政府保护”。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基本没有创新活 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但在引进过程中没有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 收,从而陷入了“引进一落后,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 圈。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自身特定的 国情和战略需求,不能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实践也证 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 取得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通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正在增强。在全部 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了60%,一批依 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崛起。但是, 我国企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同知名 跨国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尽快确立企业技 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 心竞争力,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和经济 发展的当务之急,也将决定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竞 争中的战绩。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增长明显

从调查状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加快了自主创 新的步伐,加大了科研开发的投入,为企业的长远发 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2001年到2005年, 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增长明显,平 均每年增长50%以上,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 到4%,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比例 已经超过了5%。

2.2 企业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观念也在改变

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残酷性使企业意识到:要想 发展,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单纯靠技术模仿和引进是 不行的。调查中,企业家们已经走出了“技术创新就 是技术改造和引进”的认识误区,大多数大中型企业 已经从依靠技术引进转变为自主研发。这些企业在 技术开发过程中主要经过商业分析――技术开 发――市场实验――营销战略――商品化等阶段的 管理和操作。这一现象表明,本地区的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有所提高,已在逐渐摆脱依靠外国企业技术转 让的局面。

2.3 民营企业在创新中显示较大活力

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双 重压力,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根本途径就在于自主 创新,增强民营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而这也正是本地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持续生存 的最重要条件。民营企业一般管理体制灵活、决策较 快,在创新上往往能快速出击。如作为民营企业的先 声药业,由于企业高层管理部门对自主创新比较重 视,且制定了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实现了创新 能力的快速提高,在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家知名 制药企业。

2.4 产学研结合在企业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具有显著的创新人力资源优势,每年都会 产生大批发明创造项目及专利和科研成果。但这些 单位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成果的转化还是要 靠企业。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不可 能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其技术创新大都通过委托 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或直接受让技术。这样,产学研 结合就成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 径。在调查中有85%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 合作关系。

2.5 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核心技术创新有待提高

企业创新中,大多是通过“不断创新一形成核心 技术一生产核心产品一衍生系列产品一形成核心竞 争优势”的模式来逐渐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其中, 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关键。从全国范围来看,真正 由南京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还不是很多,现有发明 专利也是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其它实用新型和 外观设计专利大都属于产品的小改小革,不能形成 核心技术。企业中也缺少像海尔、华为等全国知名且 极具科研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5.2 自主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不单单是一个科研开发和 进步的过程,所调查的大多数企业创新意识虽有所 提高,但对创新的理解和把握还远远不够。许多企业 对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都持肯定态度,但对这 些机构建立起来以后作用的发挥认识还很模糊,尤 其对创新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的利用和获益存在严重 的认识不足。这说明企业对自主创新的目标存在认 识偏差。

2.5.3 企业在创新管理中缺乏有效激励手段

调查发现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缺乏 对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对研发项目有重大贡献 的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和激励。研发中,科研 人员往往呕心沥血才能开发出关键技术,并在实施 后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但却不能获得任何奖励。长 此以往,就使得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降低 到了最低限度,这无疑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最大 障碍。

2.5.4 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创新中的一个较大难题 就是技术研发融资困难。我国虽然也设立了各项创 新基金,但申请条件都比较严格,只有少数企业能获 得支持。在南京范围内的民营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而 且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我 国企业创新风险基金制度又不完善,进行融资就显 得愈加困难。

3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3.1 基本发明创新

基本发明创新,即原始性创新,是建立在一整套 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上的新的发明创新,属于基础 性研究,一般是基于科学原理产生的。它打破了经典 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分处理方式,强调基础 研究的用户导向和应用性研究的重要性,常常能开 启新的市场和潜在应用。例如爱迪生的留声机,在完 成之前不存在任何记录人声音的装置,像这样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就是基本发明,另外的晶体管取 代电子管、聚乙烯、纳米技术的产生等都属于基本发 明,但是基本发明创新一般研究开发周期较长,必须 投入大量资金并要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而且风险很 大、成功率也较低。

基本发明的创新模式在我国主要适用于从事基 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可 以与之进行联合研发。

3.2 核心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取得产品 关键部件或部位、元器件的制作工艺、技术,并在此 基础上继续推动核心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 术和产品商品化的创新活动。像电视机的显像管技 术、电脑CPU技术、DVD的光驱读取技术等都是核 心技术创新的典型。

核心技术创新有三个基本特点:(1)创新的核心 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 力量,主要通过独立研发而获得的,这是其本质特 点,也是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本质区别;(2)核心技术 的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在技术开发的竞争中,其他 晚于该创新专利人的同类成果都不能受到专利保 护;(3)相关知识和能力支持是核心技术创新成功的 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 等创新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 持。

跨国公司中的都多数企业像西门子、飞利浦、索 尼、IBM等都非常重视核心技术创新。像3C、6C掌 握的DVD生产核心技术,英特尔掌握的半导体芯片 技术等都是核心技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 高科技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 资金和人才实力,可以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和产品的 转化研究。这些企业一般集中在能源化工、电子通 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3.3 改进技术创新

所谓改进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技术后,通过消化 吸收,在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后,在自身技术 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再根据市 场需求,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纵深挖掘其价 值,并实现质的突破,进而摆脱对原技术的依赖。

改进创新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创新行为,并具 有自身的特点:(1)技术的跟随性。改进创新能够最 大程度地吸取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吸收与继承率先者的成果。在技术方面,改进创新做 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者;在市场方面也不用 独自开辟新市场,而是充分利用率先者开辟的市场, 从而可以节省先期开发费用;(2)改进创新并不是单 纯的模仿,它并不单单照搬照抄率先者的技术,而同 样需要投入足够的研发力量,并对率先者的技术进 行完善和进一步开发;(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改进创新避免了前期开发的投入和风险,能够集中 力量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改造等创新链的中 游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改进技术创新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由于创新 者不做研究开发方面的广泛探索和超前投资,而是 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因此,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 动适应。改进创新还会受到率先创新者取得的知识 产权的法律保护壁垒的制约而影响实际效果。

对于改进技术创新,具有中等以上研发实力的 企业都可以实施。企业可在取得先进技术的许可实 施后,集中攻关,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并在 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和研发。

3.4 产品设计创新

产品设计,是对产品的外在造型、内在结构和整 体性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包括内部设计和 外部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自身的外观和性能,对提 高企业生产技术,以及企业品牌建设都会产生直接 的影响。产品设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从产品设计构思审视阶段进入产品设计选择阶 段,再到最后的产品设计实施阶段,从而最终将技术 和市场结合在一起。

产品的设计创新,适合那些技术力量薄弱的中 小企业。这些企业可以从工业晶的外观设计和实用 新型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创造方面着手,这两 个方面具有广阔创新前景,特别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实用产品,如实用制品、生活用品、工艺品、玩具等 等,尽管简单但市场潜力很大。

3.5 传统文化创新

同志曾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 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 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是 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由各民族和 地域群体所创造并传承的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知识 尤为璀璨夺目,我国企业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在 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和民间艺术方面大力挖掘,进 行这方面的自主创新开发。

在传统文化的利用创新上,许多企业也已经进 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像南京的“荣萍”服 装制造,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已经成为中式服装的领 军品牌;中医药企业挖掘传统中医药秘方,融入现代 加工工艺,也已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如能 利用好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宝库进行深入发掘,一定 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3.6 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原则

3.6.1 模式选择要和企业经济及技术实力相符合

篇11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在技术力量及R&D资金不足,资源有限条件下,在较短的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为积累技术能力、提高R&D水平,形成后发优势[1]。我国开始了技术引进和模仿(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个封闭了几十年的经济体,依靠开放部分市场换来了发达国家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尽管我们为此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费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但在一定意义上,换来了税收和就业,还换来了GDP。《90年代产业政策纲要》提出“为了换取关键技术和设备,允许有条件的开放部分国内市场”,由此开始了“市场换技术”,边学习边模仿。十年间,外商确实带来了许多我们没有的设备和一些我们没有的技术。而这些设备和技术在国外来说都已经过时了。一旦设计关键技术,便无一例外地保守秘密。要用只能付出昂贵的知识产权费,或购买国外的现成半成品或制成品,致使我国技术创新发展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始终处在产业链下游。

90年代末,为了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学者借用国际成熟的集成创新概念开展了集成创新的研究。我国的集成创新侧重从管理、企业角度考虑,是几个要素的整合,是一种类的集成。国内学者许庆瑞和陈劲将集成创新看作是战略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六要素有机整体。然而尽管我国学者注意到了集成创新要素的协同性和复杂性,但只是强调将创新活动变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没有明确给出如何实现这种协同性的集成创新。如宋刚等指出了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将创新2.0总结为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强化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民主化。

尽管我国的集成创新和发达国家的集成创新还有差距,但是毕竟也跟着国际先进理念在进行创新理念的学习和追赶。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的特定背景下,2006年我国提出了“自主创新”理论。“自主创新”理论是以技术引进、技术学习和模仿、集成创新理论延伸和发展,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过程。其内涵包括:自主是前提、创新是要害、知识产权是关键和创新能力是核心[2]。

对于自主创新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3]。一是定位于科技方面,与自主知识产权相联系,认为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活动。二是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内生性出发,认为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具有3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突破;二是关键技术的领先开发;三是新市场的率先开拓。三是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自主创新,创造是科技行为,而创新是经济行为,涉及到技术发明创新、生产流程创新、内部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等一系列的过程,所以自主创新不等同于技术创新,它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周光召认为,“自主创新虽然主要指科技,但也不仅仅是科技,包括管理、制度、品牌等方面。”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是我国在技术引进、市场化技术、集成创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阶段,其特征既包含又超越以往的创新特征,尤其重要的是强调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所属性。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1)涵盖面广,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强调自主知识产权;(3)创新的整体性,包括科技、经济、管理、制度等方面。

通过以上的表述,将我国创新历程的演变总结概括为表1。

结语

尽管“创新”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还是诞生在改革开放年代,始于技术学习和模仿。创新的概念在不同阶段内涵逐渐演变。在发展中国家,创新内涵的发展经历了“学习-模仿-自主创新”的三个阶段。以中国为例,创新的发展路线经历了技术引进-学习-模拟阶段、集成创新阶段和自主创新阶段,这个发展过程是随着对知识产权制度认识的深入而开展的。知识产权应用领域从同行业发展到跨行业,后又随着地域的变化扩展到了国家之间,更有甚者,伴随着技术革命的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层域高层化、集约化。在技术引进-学习-模拟阶段一味认为通过开放部分市场可以换来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市场换技术”策略实施十年间发现涉及到国外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由于这些技术背后是其国家和民族的知识产权和经济命脉。基于此开始了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先后开展了集成创新(尽管这个词仍是学习国外概念)和自主创新,后来证明我国的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部分。国内集成创新概念的提出,第一是出于学习的目的,第二是为了促进技术创新,第三是为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而自主创新概念的提出则是是我国在技术引进、市场化技术、集成创新基础上的一大进步,是我国实现可持续良好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篇12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事实。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我国创新能力名列第28位。我国企业对外技术依赖度达50%,发明专利仅占世界总数的2.4%,占固定资产投资40%的设备投资部分60%以上从国外进口。重大装备、关键设备和基础软件依赖进口情况严重。我国经济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为外国企业所主导。我国外贸总额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仅占外贸总额的2%。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在国际标准中,我国参与的不到2%。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当国人仍旧为此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却突然发现:“中国制造”成了一种悲哀。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正在远离世界的“中心”。

二、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推动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

随着国际产业和产品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的竞争以及我国产业升级与发展对先进技术需求的快速增长,如果继续依靠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而不加强自主创新,我们不仅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且会丧失竞争的先机。同时,随着一些技术领先国家加大对我国进口先进技术的限制,先进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很难引进。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可以引进,创新能力难以引进。因此,无论从我国工业化进程看,还是从国际竞争形势看,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都已经刻不容缓。

事实上,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获得跨越式发展。这方面日本企业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早在日本企业的独立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就非常注意利用各种可能机会从事研发和创新活动。日本企业每引进一项技术,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消化、吸收。它们不仅要完全学会和掌握这项技术,而且要以这项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研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家电王国,但是,最早发明电视机、家用录像机以及液晶显示技术的并不是日本人。日本引进了这些基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后,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发展了家电产业。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使日本家电企业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正是凭借自主创新,日本企业才得以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不断超越。这充分说明了自主创新对企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三、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一)实施自主创新但不排除先进技术引进

对中国企业而言,倡导自主创新绝不能抛弃过去中国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引进方式,而应当采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毕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领域的技术是落后的,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正是基于此,必须反对闭门造车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对大多数领域来说,关起门来创新到头来只能是依然落后。因此,中国企业应当采用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即不排斥引进,但更重视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引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主研发的起点。如海信便是如此,在海信,如果第一代技术是引进的,那么第二代技术必定是自主研发的。由于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芯片“信芯”已经通过信息产业部的认定,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中,“信芯”被认为在结构设计与关键算法设计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获得专利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

(二)加强战略性高技术研究

战略高技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技术,它建立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具有前沿性和关键性以及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是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企业获得真正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目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资源环境技术、航天技术、能源技术等已成为战略高技术。而战略高技术的突破,能够引领产业与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革。战略高技术依赖于自主创新,反映了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一个国家如果不掌握世界领先的战略高技术,就有可能丧失话语权、主动权和自,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处于劣势。而一国的企业如果不能在战略高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则企业就将没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地位而言。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中国企业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应面向全球技术前沿,着力加强关键技术与重大系统集成创新,并及时实现工程化、社会化和规模产业化。

(三)善于整合全球优势资源

善于整合全球资源,能够将全球优势资源为我所用,这种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必然能够带给企业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超越。奇瑞自主创新的成功就得益于善于整合全球优势资源,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发

展。在奇瑞早期产品上,不难发现清晰的借鉴痕迹。不同的是,奇瑞公司摸索出了“以我为主营造平台,面向世界整合资源”的自主开发模式。奇瑞通过控股设计开发、委托设计、协同配套开发等多种形式,与国际一流的设计公司、实验公司以及零部件公司合作开发,以我为主整合全球资源,开发自主晶牌轿车。企业以占领世界制高点的目标,实行“拿来――吸收――创新”的开发观念,分段式采撷世界汽车技术的最精华部分为我所用。请擅长造型的意大利公司设计造型,请英国的MIRA公司专门完成试验,请奥地利AVL公司完成发动机设计以及其它专长的公司分别完成底盘的前期设计和后期的调整,最终达到产品的最优化效果。正是善于整合全球资源,使一款又一款奇瑞人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奇瑞风云、旗云、QQ、东方之子等车型的轿车,源源不断开入市场,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汽车业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实施市场驱动战略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结合,谁能准确地把握这一结合,并成功地将自主创新的成果引入市场,谁就会在创新中取得成功,实现创新基础上的持续发展。毕竟企业的发展终究要靠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需求来实现,因此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应当以市场为导向。这要求我国企业深入分析和把握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究开发方向,并且把市场、科研、生产、营销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按照系统工程方法组织技术创新工作,遵循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开展创新工作,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制度和组织体系。如华为的研发战略是市场驱动型,虽然华为公司仍然要瞄准世界顶尖技术,依然要建立一流的研发团队,但坚持不研发“卖不掉的世界顶尖水平”,坚持“培养工程商人而不是培养科学家”。适应市场,而不是单纯的就技术而论技术;鼓励创新,而不搞盲目新;这种面向市场的自主创新机制已经成为华为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路径。事实上,作为一个盈利主体,企业的研发只有满足了市场需求,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否则自主创新将难以为继。对中国企业而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够使企业不断获得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飞跃,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五)加强技术创新协作

篇13

汽车工业的关键是技术的先进程度。汽车工业技术的核心在于发动机与整车设计创新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中部地区民族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进入核心技术创新领域,我国民族汽车制造企业的后起之秀———安徽奇瑞汽车公司从创立伊始就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目前奇瑞汽车公司已完全掌握轿车制造的发动机、变速箱、整车三大核心技术,成为中国第一个完全掌握轿车制造的发动机、变速箱、整车三大核心技术的民族汽车企业,并且从技术层面直接与国外汽车巨头展开正面竞争,并保持独特的优势。

三、创新形式多元化战略

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关于自主创新的精神和三种主要自主创新形式,我国中部地区民族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战略选择同样要多元化,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创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速自主创新的步伐,使汽车工业在全方位提升,加快走上自主创新的捷径,加速实现中部地区崛起。

四、自主品牌创新战略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国内汽车年产量超过一千万辆,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国外品牌。这些国外品牌的汽车占据着中国汽车市场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额,而且有扩大趋势。品牌即为汽车工业的灵魂所在。首先要从自主品牌创新入手,除了中部地区历史悠久的自主名牌湖北东风、安徽江淮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安徽奇瑞、河南宇通、江西江铃、湖南长丰等新崛起的中部地区自主品牌开始发力。应把这些汽车工业新老自主品牌都做大做强。中部地区的自主品牌创新不在于数量多,而要推出精品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市场生命力要强,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份额要大,与国外品牌的正面竞争力要强。

五、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创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