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

篇1

供应链管理,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达消费者手上。最终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MBA、EMBA等管理教育均将企业供应链管理包含在内。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也是协调企业内外资源来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当我们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看作为一个虚拟企业同盟,而把任一个企业看作为这个虚拟企业同盟中的一个部门时,同盟的内部管理就是供应链管理。只不过同盟的组成是动态的,根据市场需要随时在发生变化。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实现四项目标:缩短现金周转时间;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实现盈利增长;提供可预测收入。

供应链管理的七项原则: 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 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后勤网络;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设计更贴近客户的产品;时间延迟;策略性的确定货源和采购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在整个供应链领域建立信息系统;建立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考核准则等。

二、华为公司的概述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目前正专注于3G(WCDMA/CDMA2000/TD-SCDMA)、NGN、光网络、xDSL、数据通信等几个领域,希望通过持续投入和努力成为这几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服务300多个运营商。

三、华为公司的管理方式及发展方向

(一)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公司拥有极强的运营能力

1.为了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应有效的生产有较强竞争力的主打机型。做好市场调研,做好市场定位,提高生产效率。

2.因为目标市场有着较强的不确定性,目标客户有着较强的差异性。男性客户和女性客户的购买需求和购买欲望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应做好宏观的调控以及对不同市场需求的相应。

3.公司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就是该公司能够具备良好的整合能力。对于整合能力分析,最关键的因素是:有效的管理控制力和机动的灵活性。若公司具有整合能力,就要同时具备控制力和灵活性。与此同时,控制力和灵活性又存在着反相关关系。控制力提高,则灵活性较低。反之亦然。因此,若让公司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将控制力和灵活性这组反相关关系因素保持动态平衡。

(二)学习运用管理方法也是公司发展的必备因素

对于公司发展的学习方法看,最主要分为两种:双回路学习法和单回路学习法。双回路学习是在公司做最后的决策时,必须保证要拥有足够多的信息量。来分析做好最终的决策。这种方法更注重于充分性。而单回路学习法,是在决策环境的允许下,尽可能的少用信息,来做出最终的决策。这种方法更偏重于简约性。针对华为公司的市场分析,由于竞争压力巨大,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行业巨头,例如:苹果,三星。还有新型的科技产品公司的快速冲击。例如:魅族,小米。经过分析,华为公司应选择双回路学习法来应对激烈地竞争压力。从而达到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运作的绩效,让顾客更加认可公司并认为他们可以从该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价值,以此来激发客户的满足感和对公司的认同感。

(三)公司要组织每位员工实行整体化的学习制度。

学习是通过研究来获得知识的一个过程,首先学习是一个动态持续,并且永不停歇的进程,而不只是一次性的单一孤立时间。其次,它包含了对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累积是可以为未来企业面临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法。因此,公司的各级管理者要更好的学习有效管理的方法。当学习方法引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并成为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企业的管理就会更好完善成一个动态过程。

四、华为公司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华为公司存在的问题

1.公司规模发展的过快,过分依赖采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方式。

2.公司并没有做好市场定位和消费人群分析。

篇2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理论,它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互利共赢作为运营目标,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和集成技术,不断整合和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企业配置信息、物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效率,将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整合成一个有机合作经营体,达到不断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涉及到十分广泛的内容和方面,例如业务调整、流程优化、管理结构调整以及营销体系重构等。一般来说,根据时空区域划分,可以将供应链细分为三种动态联盟区域:分别是原材料采购与供应、生产设计与制造、售后服务,通过与供应链上不同企业合作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组织结构的供应链模型。该供应链模型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物流以及售后服务提出了一体化整合要求,帮助钢铁企业建立起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有效增强钢铁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变化的能力。

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目标:首先,压缩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其次,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稳定的物流供应和销售物流保障;再次,通过优化企业物流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物流中转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最后,提高企业灵活应对市场竞争变化的能力;还有,通过打造一套高效、现代化物流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行业地位和市场知名度。

2.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出现,将钢铁企业物流管理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需求分析到原材料采购,从产品生产到物流运输,建立了一套高效、完善的价值链体系,钢铁企业可以及时掌握企业订单、产品成本和库存变化情况,并根据最新生产情况变化制定科学管理决策。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策略,钢铁企业可以更加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采购和生产供应计划,通过与上下游合作企业共享生产信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供应、生产和物流周期,提高企业物流、资金流运转效率。通过开展供应链管理,钢铁企业可以实现精细化生产管理,有效降低库存总量,提高应对市场竞争变化的能力,有效降低生产浪费。通过与上下游合作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提高整个供应链综合协作水平和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

3.钢铁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3.1做好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

3.1.1建立现代化钢铁物流中心

钢铁企业要加快现代钢铁物流中心建设步伐,不断提升滋生物流综合效益。大型钢铁物流中心影响力大、专业化程度高、产品种类齐全,能够带来显著规模化经营效益。欧美等国家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建立现代综合钢铁物流中心对钢铁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1.2充分利用高科技物流技术

钢铁企业要高度重视现代高新物流技术的作用,要将其作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数据化技术对钢铁企业物流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建立现代化的财务、人事、仓储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3.1.3组建专业化的物流管理部门

当前,大多数钢铁企业都建立了仓储、运输管理部门,但是很少有企业成立了专业化的物流管理部门。因此,钢铁企业要建立现代化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必须要重构仓储、运输等管理部门,建立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物流管理部门,为开展供应链假设提供坚实的组织机构保障。

3.2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链整体战略

根据供应链物流管理理论,结合我国钢铁企业具体经营情况,建立钢铁企业供应量物流管理体系,关键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面向全球建立现代化钢铁物流供应链体系,加强与国际市场交流合作,不断拓宽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和销售渠道。

其次,立足国内市场建立本土物流供应链体系,重新审视和规划钢铁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体系, 整合和优化配置钢铁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和业务流程,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设备,切实提高钢铁物流运输管理效率。

最后,要加强钢铁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管理,建立企业内部物料循环管理体系,做好新产品发送、次品退货、物料运输以及逆向物流管理,提倡循环经济,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

3.3实施快速响应战略缩短钢铁企业物流周期

从钢铁企业生产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生产环节在供应链中的时间占比相对较低,大多数作业时间用于企业外部物流环节上。因此,要提高钢铁企业供应链运行效率,必须要做好外部物流环节优化工作。

3.3.1提高供应链运作管理效率

钢铁企业通过采用MRPII,可以将不同生产物流进行集成化、综合化管理,提高物料综合管理效率;通过实施JIT,可以缩短企业内部生产周期。通过采取上述措施,钢铁企业可以提高规模化生产管理水平,节省生产时间。

3.3.2提高供应链钢铁企业之间的沟通水平

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建立网络物流管理平台,实行网上采购和订货管理,大大提高了订单响应速度。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采购、生产和供应等待时间。

3.3.3增强钢铁行业供应链数据一致性

依托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供应链上企业可以实现信息资料快速共享,有效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响应客户订单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要达到这个效果,供应链企业之间要建立高度一致的数据库系统。

3.3.4发掘钢铁企业外部物流提升潜力

实际中,钢铁企业一些辅助生产物料运输占用了大量生产实践,因此可以考虑从这方面突破提高企业物流周转效率;缩短车辆进站等待时间,车辆等待进站会耗费大量时间,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配送时间表,保证物流配送符合客户实际需求。

4.结束语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向以供应链竞争为主的现代化竞争。企业必须要重视现代供应链建设,与上下游企业一起加强协作,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钢铁物流服务,在提高供应链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一)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二)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

(三)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篇4

一、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工程建设施工进度、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工作。供应链管理工作是工程施工企业技术、施工、物料、设备、劳动力供应的管理工作,是保障施工过程中各项内容管理的重要工作。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供应链施工管理工作对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力资源供应、物料供应、技术供应等因素都将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同时也对工程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体现。因此,加强建筑工程供应链管理,是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建筑施工中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一)建筑施工中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的分析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理论也多为国外理论。受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上下游企业经营理念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对供应链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同时缺乏完善的管理组织架构及管理体系。另外,供应链管理归属部门缺乏科学性,单纯依靠采购部进行管理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及相关施工管理工作。工程施工材料供应市场现状也使得建筑材料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局面,进而使得施工企业对材料供应缺乏足够的重视。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多数施工企业会面临物料、劳动力缺乏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相关管理工作体系的建立。通过供应链管理认识的提高、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

(二)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应对措施的分析

针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在正确认识工程施工行业现状。通过劳动力市场、物料市场、设备市场的了解,掌握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因素供应链的实际情况,为降低供应链断裂事故奠定基础。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提高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相关岗位职责的完善,保障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还应建立人力资源储备系统,降低人力资源供应链断裂风险。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供应需求,施工企业应加强采购管理工作。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各施工材料的需求,建立多渠道采购系统。避免,单一供应渠道断裂对施工进度、施工工作的影响,降低工程建设施工风险。

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还应加强设备供应链的控制。在选择适宜施工设备供应基础上,施工企业还应建立备用设备供应体系。避免施工设备故障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例如,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应准备两套混凝土输送泵车,避免混凝土输送泵故障对浇筑施工质量的影响。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供应链预备体系,降低建筑工程施工风险,保障工程施工进度。

三、强化人力资源建设,预防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断裂

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人才培养、发展空间、福利待遇是保障人才稳定性的关键,是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内容。针对现代建筑市场现状,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人才储备、人才培养、薪酬体系的建立,保障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人才体系的稳定性,预防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

四、结论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是降低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特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需求,确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以此为基础,保障建筑工程施工供应链的通畅,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篇5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29- 02

1 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

1980年从制造业发展出来了供应链的概念。最初学者提出供应链为制造企业内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跟零部件,经过转换生产和销售等程序输送至企业用户。伴随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供应链的概念范围扩大至跟其他企业间的联系上,深入到供应链的外部环境中,注重经过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程序将原材料生产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是一种范围更大和更加系统的概念①。

建筑供应链管理就是将满足业主需求和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按照供应链管理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建设进程中供应链上跨部门、跨企业、跨产业运营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营管理的管理行为②。它注重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的战略,基于彼此共同的目标,建立信任和合作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协同的工作模式,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供应链管理情况的考察

在建筑业供应链实务中,基本不重视供应链的评价和监控。就建筑供应链来说,其链条上组成相对复杂,包括建设方、承包方、分包方、供应商、设计方等多家单位,只有对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才能保证企业对项目建设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协调项目各方工作,确保项目按质按量地顺利完成。并且为了能不断地改良供应链,我们更需要一个好的供应链评价体系。由于不清楚供应链的运行情况,供应链管理就不能有的放矢,没办法持续改进供应链管理的效能,严重地影响了建筑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

2.2 材料供应商延迟供货

材料供应商的供货速度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效益。建筑工程施工需要采用大量的建材,包括混凝土、钢材、砖石、木材等大宗的建材和其他装饰材料。所以,材料供应和采购是建企供应链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另外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材料供应商无法都在保证期内按时提供材料。设备故障、上游供货商延迟供货、供应商和采购方的矛盾等相关理由都可能引起延迟供货。

2.3 施工库存成本高

项目施工对材料的需求是连续不断的,但所需材料进场却是分期分批的。为了防止材料供应中断,确保连续进行施工作业,就必须确保定量的库存材料储备,包括经常库存与安全库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传统的业务往来中缺乏交流:材料供应商无法确定施工企业的所用材料的消耗状况;同样施工企业也对供应商的库存情况一无所知,在确定订货数量时只能依据自己的库存情况。供应链中的企业无法共享供需信息,渠道不透明,再加上信息误差的“牛鞭效应”,最终导致供应渠道中的不确定性增加。相关企业为了维持生产都宁愿增加自己的库存,这样既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又导致企业的库存成本上升,造成建企的生产管理的难度增加。

2.4 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

绝大部分建筑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备的资金管理系统,更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的资金调控制度。在会计核算随意性大,不实编制报表和受不良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许多建企内部的各子公司依然采用上报财务报表和口头汇报的方法来展示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滞后,无法满足企业日常经营的需要,更无法实现动态控制的目标。尽管一部分企业也明确了资金管理办法,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而没能将它变为现实。

3 完善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措施

3.1 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

建筑企业推行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内各节点企业及时、有效地共享信息,使得相关企业能按时调整生产和经营,从而以最低的成本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项目。可以建立一套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该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以业主方、承包方、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监理公司、建筑师等为用户对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和其它办公设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信息的收集、储存、传输、加工、更新和维护,以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的实现为目的,从而帮助企业内各层管理者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辅助其进行决策、控制和实施。

3.2 推进供应链成员间合作

在建筑供应链的体系内,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立足于信任的合作。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完全依赖合同来保持关系复杂的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对于政府而言,必须站在监督部门的立场下建立对应的信用等级制度,对相关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并长期记录,从监管单位的视角促进建筑供应链各成员的相互信任,相互忠诚和彼此协作。

3.3 建立现代化的库存管理系统

建立现代化的库存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在确保正常进行生产的前提下,库存量达到最小、最合理,从而将库存总费用降至最少,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按照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情况,达到物料零库存是建企库存管理的发展方向。零库存就是指仓库储备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数量很小,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甚至实现无库存。实现零库存主要是由建筑材料供应商以自己的库存和有效供应系统承担即时供应的责任,当施工企业需要材料时,供应商能准时供应所需材料,最终达到建筑企业消耗最低库存成本费用的目的。这种方法必须基于施工企业和建材供应商之间建立的自动订货与自动配货系统,实时传递双方之间的供需信息。另外可以通过配送的方法,当施工企业需要建筑材料时,专门的物资配送企业会按量、按需、按时、按地准确送达这些材料,从而达到库存成本最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是协作的关系,建材的价格应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互惠价格,建企基于需求动态采购,从以前的整批大量进货转变为动态进货,进而降低采购存储成本。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零库存管理有益于盘活库存现金,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

3.4 建立半紧密型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当前建筑业的大部分营业单位遍布到全国各地,人员关系错综复杂,许多项目经理握有独立的人事和财务权限。资金很难完全集中到总部。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建筑企业应该建立起一种半紧密型的资金管理模式。建企总部在这种半紧密型的资金管理体系中,要建立完备的资金管控制度,必须保证资金集中的总原则,在这项总原则下,同时保证资金的监控。在出现难以集中资金的状况的时候,可以先不集中资金,但是总部的资金结算中心一定要保持对这些资金的监控,比如通过银行,就算发生特殊情况,总部也有权利调配这些资金。

3.5 优化供应链结构

篇6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增加。一种新的经营与运作思想及模式――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供应商及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或动态联盟,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企业生产管理整体最优化的目的。由于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输、分销和售后服务都是由相应的供应链成员企业来共同完成,产品和服务质量是由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而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关注企业自身内部的质量管理活动,因此,如何进行传统质量体系的再造,实现在供应链的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有效,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

供应链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供需网络。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因此,供应链环境下的产品质量保证功能,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活动与传统相比,有学者提出在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活动具有质量过程网络的系统化管理;跨企业的质量协同与合作;TQM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上;面向质量价值的业务过程重构;共赢合作信任开放;共同的战略与文化;注重核心能力的发展;供应链需要集成顾客的特点。实际上根据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分析,也可以归纳出在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跨越企业质量体系的复杂性

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是由供应链上所有的成员企业共同保证的,产品质量将取决于构成供应链的所有企业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因此质量管理模式应由单一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为多企业协同质量管理模式,质量管理职能从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扩展到企业间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注意供应链的总体质量,质量战略的统一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最起码条件。

2.顾客衡量标准的惟一性

随着竞争全球化、产品需求顾客化、技术创新加快,市场对产品技术含量、服务、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质量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要求持续提高。供应链的质量管管理应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追求适度质量,过高的超过需求的质量则造成人为的浪费,而过低则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重视质量的时间性,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导致市场瞬时万变,在目前时间点上具有适度质量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成为不良质量产品。

3.动态联盟的不稳定性

供应链的企业间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供应链的本质强调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间合作,强调整个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仅仅考虑节点企业的利益。另外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也会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而相互竞争。因此,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保证将比单一企业内产品质量保证困难得多,质量随着动态联盟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质量问题的出现将使整个供应链产生波动,过程复杂而周期长,消除波动所需要的成本也高。

4.企业质量文化的差异性

供应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范围更广的虚拟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基于企业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体系,各企业的质量文化存着不同,要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员工熟悉供应链、动态联盟的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否则很多员工会强烈抵制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重组,给供应链的建立带来巨大阻碍。

5.节点的连续性

研究供应链环境下的节点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不仅要研究各个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活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节点企业间的质量管理活动,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成本的核算、质量收益的确认等。但在供应链环境下,节点企业是以相互的供求关系为基础开展活动的,各企业本身均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他们追求的是各自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就可能导致供应链企业在相互的合作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保留某些私有信息,如产品质量、各自的质量预防成本、质量检测成本等,从而引发供应链环境下的节点企业间非对称信息和节点的间断。

三、基于供应链的质量再造的途经

质量再造(Quality Reengineering简称QR)就能更多理解为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以灵敏、快速反应和适应市场变化为宗旨,实现企业质量革命,对质量形成过程的管理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取得质量效益。质量再造关注企业的质量形成的业务与管理流程,一切“再造”工作都围绕质量形成展开,它强调创新,彻底摆脱企业原有模式的束缚,一切从头开始,对企业质量形成的进行重新设计。供应链运作的表象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但是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竞争――使用――协调”机制的、以分布企业集成和分布作业协调为保证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所以,基于供应链的质量再造是符合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目标,有利于提高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

1.实施供应链质量战略,创建泛质量管理体系

传统的质量管理在实施企业质量战略时,一般都是以自己企业为中心,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但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最终用户之间尚未形成一条连续、畅通的质量链,而是被一系列企业各自的管理质量体系的所阻隔。要破除这些阻隔,就需要统一供应链企业群的总体质量战略,形成共同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达到指导思想的一致;进行供应链质量的总体规划,加强供应链上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以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为指导,建立动态、开放的质量管理体系,突破现有的供应链之间企业各自为阵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泛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保障整个供应键的质量;坚持供应链上员工的培训与宣传,让员工熟悉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思想、观念、方法和制度,提高供应链质量意识。达到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全生命周期、全过程、集成化、敏捷化质量管理的要求,把质量管理的功能向供应源和需求源两个方向拓展,建立起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质量管理大系统,称之泛质量管理体系。泛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以提高供应链的顾客满意度为宗旨,创立以核心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的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

2.做好供应链协同,促进泛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作

供应链协同是打破供应链上存在的“质量黑箱”的关键,所以,核心企业必须在整体供应链中起到主导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其上、下游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相互渗透,以便在整条供应链上形成一个系统的质量管理机制,促进泛质量管理体系顺利运作。具体采取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合产品研发,提高研发设计质量与周期;以产品为中心的供求关系将渐渐变成以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尽可能提品所需的服务;进行培训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办法来实现知识的传递,提高供应链的泛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水平;所有的供应链企业都要明确供应商的质量要求,以保证与自己合作的供应商都具有相应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并对其产品质量、服务、技术、财务状况、以往业绩、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从而找出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合作伙伴,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不过,有一点必须清楚的是,对供应商的选择必须依赖于有效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战略,我们必须选择具有高度专业化技术核心能力、有足够的合作精神、对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充分认识、互惠互利、寻求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商。

3.应用SMAIC技术,测量改善泛质量管理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应用DMAIC技术,帮助企业收集、分发和分析整个供应链中的关键质量信息,跟踪和分析上游企业的产品质量,处理来自客户的反馈,使供应链上的一切质量活动均持续不断地按程序、规范、质量要求进行。DMAIC技术是指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五个阶段构成的过程改进方法,一般用于对现有流程的改进,包括制造过程、服务过程以及工作过程等等。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工作步骤构成。虽然,Motorola、GE、6Sigma Plus、Smart Solution等采用的工作步骤不尽相同,有的采用6步法,有的采用12步法或24步法。但每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大致相同的。

在供应链环境下泛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考虑节点企业内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考虑节点企业间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重点还在于对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的控制。

4.采用集成质量系统,实现供应链质量信息的共享

供应链中任何一个共需环节都存在着最基本的质量信息交换。这是实现供需活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所必需的。供应链之间的企业引入集成质量系统,在计机集成出制造系统(CIMS)环境中,把企业之间相互分离的单元质量保证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有机地结合起为,及时采集处理与质量有的信息,使质量活动协调进行,以提高质量系统对多变的质量需求及制造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产品质量持续稳步的提高。

一个较完善的CIM环境下的集成质量系统应该覆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开始,直到售后服务,它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质量系统,也不应该是大量手工过程的简单计算机化,而是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质量实施控制,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建立在分布式结构的基础上,合理的分布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结合;对质量信息的提取、分析和共享,通过信息集成实现质量信息的及时处理与反馈;通过对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整体控制实现对产品本身和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促进产品质量及制造过程的改进。达到质量信息的共享,实现供应链质量体系的“纵向集成”、“模向集成”的有机结合。

5.营造质量文化,达到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的和谐

质量文化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质量意识、质量手段和质量管理制度的有机整合。它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的管理者要有步骤地统一员工的行为,有意识地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用先进的管理观念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最终使员工达到自我协调、自我控制。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质量文化应渗透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以此来确保全体成员对质量有共同的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实现共赢。

“品质, 始于教育, 终于教育”。质量不是天生的,是通过人制造出来的,通过人服务达到的, 人是质量的主体。在供应链环境下,需要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要以人为本,以教育为主,并根据员工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思想观念,对供应链中各成员进行多层次大范围和持续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教育,形成全员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氛围。产品质量的好坏,服务质量的好坏,要看供应链每一环节上的成员对质量的认识及态度。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TQM的实施,需要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供应链上的各成员协同作战;跨企业、跨部门的质量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因此,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供应链上,只有人人明确工作要求,齐心协力,不断改进质量,才能取得实效。

四、结束语

在今天,质量管理概念正从狭义的企业质量管理演变成为社会范围的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管理致力于实现成员企业间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质量优化,追求开放式体系架构与管理思维。企业应不断进行质量管理再造与创新,树立供应链质量战略与协同意识;通过建立包括供应链上各贸易伙伴团体(供应商、分销商等)在内的泛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再造思想,使企业质量管理的形态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使企业的顾客满意程度指标有一个巨大进步,最终提高供应链质量的整体竞争能力。

篇8

煤炭物流工作的首要因素就是运输工具的选择。当前,煤炭的物流销售主要以铁路、水运以及公路运输为主,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铁路运输,水运和公路运输相对较少。虽然铁路运输的成本相对较低,运量也较大,但是存在着运输速度慢的问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煤炭物流的运量和运速的需要。尤其是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更加加剧了煤炭运输物流在整个工作中的制约作用。

2.物流管理手段缺乏

当前,大部分的煤炭企业缺乏必要的物流管理手段,导致物流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国的煤炭物流销售企业当前仍然采用的是相对较为陈旧的管理体制,没有对物流管理技术以及管理体系进行更新和升级。要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必须形成完整、完善的物流链条,同时还必须建立层次丰富的供应管理体系。对于当前大部分的煤炭物流企业而言,物流管理当前依然处于初步阶段,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法更加欠缺,这就使得我国的煤炭企业更加依赖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制约着我国煤炭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3.对煤炭销售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不够充分

当前,我国的物流管理理论依然集中在部分制造业以及物流企业中,对煤炭物流管理进行深入研究的企业还较少,这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滞后。煤炭企业在煤炭销售的物流管理工作中对管理经验及理论进行相关的研究尤为必要。若我国的煤炭销售企业能够在这些方面予以完善和提高,那么将能够使得整个煤炭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4.煤炭销售物流管理规划工作欠缺

由于当前我国的煤炭销售物流工作及整个过程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规划体系,而只是按照自身的相关经验或者是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展对应的物流管理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不但浪费了物流的自身资源,同时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消耗。煤炭企业物流销售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做好企业物流规划的基础,但是当前正是由于规划的缺失而使得企业的物流工作受到制约。

二、煤炭销售工作中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

从理论上讲,供应链是指满足顾客需要而需要直接涉及或者间接涉及的相关环节。整个供应链属于一个动态的系统,包括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流、商品流以及资金流等。物流管理工作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供应链对于完善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提高物流效率、促进资金流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流观点认为,对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利用一系列的方式将供应商、仓储、商店等组合起来,对生产和销售工作进行分配,并在适当的时间将产品运送到适当的地点进行销售,其最终目的就是在满足产品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运行成本的最低化。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供应链设计、规划及管理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将产生直接效应,而且整个管理工作涉及自身的生存、竞争与发展,对于煤炭企业的生存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理念的煤炭企业物流管理方案重构

按照现代供应链的管理理念,在煤炭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以物流系统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为基本目标,以弥补传统的物流管理缺陷为基本要求,对煤炭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1.供应环节中的管理架构

因为当前的煤炭市场属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这就使得用户在煤炭采购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可以通过采购招标、比价采购等方式降低自身的成本,从而实现当前较为常见的“零库存”管理模式。所以,传统的煤炭销售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基于“零库存”理念,充分体现出通过最少的资金来储备足够的货源,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总的来讲,就是必须利用长期而稳定的供应商,逐步形成稳定的战略伙伴,再通过本地市场供应进行辅助弥补,借以形成一个集物资供应、分销、配送于一体的物流管理组织,从而实现物资供应商与企业自身各个生产环节资金上的充分对接、配套。

2.产品销售环节中的物流管理

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煤炭销售物流管理体系中,产品的销售环节中物流管理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坐地收钱”的方式,要在对煤炭经济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积极适应煤炭市场中信息的瞬息万变,通过采用“拉”的方式建设其供应链,并力图将客户需要的、市场紧俏的产品作为企业的主推产品,通过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方式实现企业销售工作的良性循环。在物流管理过程中,要结合煤炭所具有的“大宗散货”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企业周边所具有的交通条件,例如铁路、港口、公路运输等第三方物流设施,对生产出的产品直接销售到客户处。同时,要通过重新建设“商品配送中心”,将产品,尤其是低价值的产品先运送至“配送中心”的货场,之后与“外来配煤”相互混合,从而增加企业的调剂与选配能力。通过这种增加煤炭重量、质量以及附加产品价值的方式,能够满足多种客户的不同层次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保证不同类型的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发送至客户端,而且能够维护企业的诚信、及时将货款回收,实现企业资金周转周期的缩短。

四、其他措施

1.完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在煤炭物流行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煤炭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将供应链中具有相关性的企业的库存、配送、仓储、运输、销售等各个功能模块囊括进来,同时加强对相关基础数据的维护及管理,保证物流信息的查询、传送等功能得到满足,最终实现对资金流、物流以及数据信息流的综合管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该体系应该包括计划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仓储管理模块、物流运输模块、质量管理模块以及后续的供应商管理模块。尤其是在当前电子商务水平整体发展较好的背景下,网络交易已经成为新的采购交易模式,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必须适应这种信息的开放性,系统不但要求能够与企业内部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篇9

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食品企业对供应链有效维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现。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供应链中对供应商选择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进行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管理以保证质量安全的对策。

1.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供应商选择的现状

1.1 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供应链

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造成盲目生产。有些食品企业不调查市场需求情况,盲目地生产市场已经滞销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未能按新的市场信息组织生产。

1.2 对供应商缺乏真正的选择

食品加工企业传统的采购没有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只是凭借采购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采购。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食品加工企业的供应商范围广泛,既包括从农民手中直接获取原材料,也包括提供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和提品包装的企业等。同时各种供应商数量也越来越多,原材料的价格有高有低,质量良莠不齐。食品加工企业传统的采购没有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只是凭借采购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采购。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传统的食品加工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供应商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1.3 企业人员素质低

在食品加工企业中,采购人员不仅不了解供应商的需求,不了解本公司或企业的需求,而且不具有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能力。为了在采购中获得较多的好处,往往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过高,继而产品的成本过高,最终导致产品没有价格竞争力,产品无法在市场上立足。采购人员常常很少关心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的质量,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合格,无法进入市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与现代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为了使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能在当今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食品企业管理现状,需要探讨具体,简捷,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商选择评估方式,以便于更多的中小型食品企业使用。

2.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2.1 GMP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是良好操作规范的英文缩写,GMP要求在机构、人员、厂房、设施设备、卫生、验证、文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产品销售与回收、投诉与不良反应报告、自检等方面都必须制订系统的、规范化的规程。

2.2 SSOP

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是食品加工厂为了达到良好操作规范所规定的要求,确保加工过程中消除不良的因素,使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定制的,用于指导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要求而定制的,用于指导食品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保持。

2.3 HACCP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是用于对某一特定食品生产过程进行鉴别评价和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该方法通过预计哪些环节最可能出现问题,或一旦出了问题对人危害较大,来建立防止这些问题出现的有效措施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即通过对食品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CCP),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并采取必要的验证措施,使产品达到预期的要求。

2.4 ISO体系

ISO9000体系较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企业,后来ISO22000的推出更在以前的基础上丰富了安全的控制理念,并且把整个控制延伸到整个供应链。

ISO22000:2005是按照ISO9001:2000的框架构筑的。同时,他也覆盖了CAC关于HACCP的全部要求,而是为构筑更为集中、一致和整体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将其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整合,如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供应商的选择

3.1 供应商选择范围的确定

对新供应商进行供应商资格审核。考虑到企业本身的情况和供应商的资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象限中的情况,如图所示。

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

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I 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

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

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没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II 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V

建议优先把第I象限的供应商列入候选择目标。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而且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这样会对供应商有一个全面、量化的评价,且又不会花费过多的评估精力。此类供应商一旦被选定,后期的监督管理也容易进行实施;第II和第IV象限的供应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第II象限的情况是: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第三方审核结果,但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在企业自身审核人员专业技能较强的情况下建议把此象限的供应商首先列入候选目标。因为虽然供应商没有质量和安全体系的审核结果,但是企业自的审核人员有能力自行进行现场评估,只是需要花费较大精力,但同样可对供应商进行全面、量化的评价。

第IV象限的情况是: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企业没有条件到现场进行审核。在企业自身审核人员缺乏或者专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把此象限的供应商列入候选目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审核结果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但由于没有到供应商现场进行实际审核对供应商的了解会缺乏全面性;第III的情况建议企业不予考虑。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比如资源紧缺,同时该原料的危害风险小或容易在进货检验和使用过程中加以控制。即使企业一旦选用了此类供应商,也建议随时寻觅可替代供应商。

3.2 供应商选择的步骤

企业首先判断要采购的原料属于哪一类,对应下图中相关类别原料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加权比,把企业现有的第三方审核结果进行计算,如果供应商的某一体系无第三方审核结果,我们可先对此体系进行评价。

在有多个备选供应商时,可凭借最终加权总分判断优劣,选择加权总分最高的1~3家供应商,只有1个供应商备选时,看结果是否能达到公司设定的常规期望值。

样品测试和资格认可审核均通过后,可对供应商予以初步认可,以备采购部门结合成本等采购角度的评估结果选用,全部审议通过后,列入公司认可供应商名单。

对不同种类的食品原料供应商,采用相应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加权模式进行评估,既节约审核成本,又突出审核的侧重点,有效地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并最大限度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于一些人力财力有限的中小食品企业,无法对每一原料的供应商和距离较远的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结果,使供应商的选择在最大限度上处在了可控状态。

4.供应链管理思想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通过一个完整的、集成的信息系统将自己的供应商、采购活动、库存管理及必要的财务活动统一管理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供应商优化选择的效率,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和透明度,节约采购费用和采购资金,降低企业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对供应商的选择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支撑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送到消费者手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在目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的情况下,需要建立供应链管理思想,针对供应商的选择方面,需要做到的是:

食品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从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角度精选少数供应商,帮助供应商实现规模的经济性,降低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进而在保证供应商利益的前提下降低食品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与供应商建立起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帮助双方简化签订合同的手续,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供货质量和供货渠道。

采用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并努力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将是现代企业的一场新的革命。供应链管理的这些思想为解决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包括供应商在内的主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1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

1.1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以采购产品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定点、定价和订货流程,建立企业产品需求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并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企业的采购,从而达到降低采购产品价格、提高采购产品质量和提高供应商服务质量的目的。企业采购供应链是企业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提高质量、节约成本的关键。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首先需要将涉及企业采购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系统中,保证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合理地利用和分配资源,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1.2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通过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建立协配件的供应商、事业部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应商群体,在保证公司协作产品集中采购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达到规范采购过程、优化供应商群体、共享采购信息、监督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信息化水平、任务分工与业绩考核和与供应商共赢的目标。建立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业务流程的改变,企业需要将自己原有的业务迁移至Internet上,这往往涉及到经营观念、人事管理、业务处理过程和工作流的重新定义等,主要是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

1.3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

从业务角度来看,企业采购供应链系统一般包括三个流程,即新产品定点流程、产品定价流程和产品订货流程;三个管理,即采购产品信息管理、产品需方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三个接口,即MRPII/ERP系统接口、PMD系统接口和财务系统接口;决策分析系统(包括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故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具体任务为:建立采购产品信息库;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明确新产品定点流程;明确产品定价流程:如何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产品竞价;明确产品订货流程:如何向供应商下订单,并对产品的实际价格进行监督;建立P-SCM与ERP、财务,MRPII等系统的接口。

2 企业对实施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疑虑和对策

1)企业已经有很多供应商,还有必要增加更多的供应商吗?其实企业确实有很多供应商,但不知道现有的供应商中有多少是全国最优秀的供应商。信息网建立后,可吸收全国优秀的供应商来为本企业供货,并通过对供应商的优化,保持每类产品有2~3个供应商。所以企业的供应商数量在信息网建立后是一个由现在的少变成很多,然后再变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达到优化供应商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了宣传企业的目的。

2)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对供应商进行评审?在信息网中,可以从财务方面、生产设备、产品质量认证和开发能力几个方面来对供应商进行评审,通过实际考察后,评审信息进入采购供应链系统。

3)在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如何实现招投标?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都是在第四季度完成下一年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业购招投标任务,在信息网中招投标的过程与现有的方式基本相同,只不过每个过程(标书生成、标书、投标、开标等)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

4)企业实施采购供应链管理是否可以进一步规范招投标过程?是的。特别是在投标和评标过程中,因为标书时,只对信息网中的供应商,并且只有标书范围内的供应商才能投标;在开标后,各供应商的报价都是公开的,评标的结果保存在信息网中,便于以后核查,这样就避免了供应商通过各种关系进入招投标。

5)要求供应商通过Intemet投标,供应商是否有这个能力?供应商必须具备这个能力,其实采购信息网对供应商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1台可以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如果供应商连这个能力都不具备,就更谈不上成为本企业的优秀供应商。

6)MRP/II和ERP系统中有采购系统,有必要再建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吗?不错,企业现有的MRP/II和ERP系统中确实有采购系统,但这个系统只是对采购的事后管理,如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价格的管理等;而不是对采购过程的管理,如对供应商的优化,对采购的监控等。而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是对MRP/II和ERP系统强有力的补充,是对采购过程更深层次的管理,同时又与MRP/II和ERP系统相辅相成,比如采购量、采购时间可由MRP系统根据产品的BOM和生产计划自动触发,为生产提供及时到位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所以企业采购信息网是对企业采购过程完整的管理。

7)现在的采购管理很好,有必要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吗?建立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除了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就像企业目前建立的ERP系统一样,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效益。

3 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现状和未来

对于国内的大型制造企业,尤其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在十几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近几年中,都在供应链管理上有所推进。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并未对整体供应链的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更多侧重于营销系统和内部制造计划体系的建设;

2)不够重视供应链后端,即供应管理体系的建设;

3)不够重视从供应链全局角度和业务合作伙伴的联盟建设;

4)较少借助先进的信息系统来整合供应链信息流;

5)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和价值流(财务、资金及成本管理)松弛结合,导致无法从企业整体运作指标对供应链进行准确监控和改进决策。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仅仅局限于基本的产、供、销,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由于相关的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较少,业务较为单纯,很少考虑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的规模。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就面临国外大企业严峻的竞争,这种竞争中一个最重要的体现是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中国的企业在没有大规模建立海外供应链网络时,必须最大程度地联合国内的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形成有效的扩展供应链体系,通过群体结合的优势和跨国企业竞争。对于中小企业,需要尽快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入到相关的扩展供应链体系中,提高竞争力,更快地成长起来,不被强大的市场所淘汰。基于扩展供应链的协同商务运作将是未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模式,只有借助于协同商务模式,我们的企业才能在全球供应链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篇11

本质是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有效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什么是协同管理与供应链协同体系?

协同管理是一种开源、创新、敏捷、融合的管理体系,就是对系统工程中各个分、子系统进行空间、时间、功能、结构、流程等重组重构,实现“同步-关联-合作-竞争-协同”的溢价增值作用。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本质就是针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关键信息、物流配送、资本资金、相关商流等要素所进行的重构优化管理,是为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目的为了应对竞争加剧和环境动态性强化在于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供应链资源。

供应链协同的主要价值是创新供应链商业模式,调整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流程,共享供应链信息,标准供应链物流,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传递并增值,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协同管理有效的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供应链协同通过将供应链各个不同环节的组织结构、增值环节(如研究开发、资源整合、模式创新、集中采购、离散制造、流程制造、市场营销、渠道网络、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具有特定优势的相关交互企业组织起来,以整体协同管理为目标,以专业协同技术为基础,以业务信息共享为手段,以物流运营标准为支撑,从系统工程的战略高度出发,有效促进供应链的内部、外部协调一致,在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价值的同时实现各参与企业“局部效益”,开创“多赢”的局面。

那么,构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意义在哪?

首先,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供应链协同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供应链企业协同合作可以明确的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而客户需求是供应链驱动的首要要素,更是供应链协同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方向,确保了供应链协作的方向性。

其次,供应链协同有效提升行业整体价值。供应链协同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资源优势互补,通过协同各参与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其它相关资源的整体性,增加行业客户的融合性和参与性,创造行业价值最大化。

再次,供应链协同构科学建企业生态平台。供应链成员在业务交互中,与上下游企业进行良好的业务关联,供应链协同所创造的平台价值,是个体企业无法体现的,需要借助供应链整体协同才能实现。

最后,供应链协同可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在供应链企业不断的协同过程中,供应链的结构、流程及盈利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

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还面临四个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只是业务流程的集成,供应链通过流程串联,这种结构的供应链注线性关联,缺少灵活性,只限于流程性关联,从而影响了整体供应链的价值传递和相关增值,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商业模式陈旧造成盈利能力下降

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方法,成为引领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利润率下降,各行各业发展面临的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均面临经营模式雷同、产品及市场同质化等问题,行业需求结构明显分化,仅仅依靠降低成本已经已经无法取得竞争的需要,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业务拓展向供应链高端延伸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商业模式通过不断试错和实践逐渐从模糊的概念到清晰的业务模型及具体的实际应用完整呈现。

组织结构层级复杂管理协同难度加大

供应链的各个成员是处于供应链不同价值环节的实体,上下游的业务关系注定要存在利益分配冲突,商业行为会导致各企业间对抗行为,而且不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战略目标来不同带来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

供应链成员在协同合作中,牵扯到较多的商业信息和商业秘密,所以采取相关保护和防范措施,合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供应链信任与亲密程度很低,供应链整体协同效率大大降低。

业务流程不畅带来整体运营成本增加

部分供应链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不能区分,导致业务流程不清晰,核心业务流程受到职能管理的制约,导致流程顺畅出现制约。

同时,核心业务流程不是以客户、市场为驱动,整个流程不顺畅,导致研发、生产和营销不匹配,整体效率低下,流程人为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信息孤岛不对称带来市场反应的降低

传统供应链管理仅仅关注单一节点最优,而未思量对整条供应链的协同,导致供应链效能失调从而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共享同步性较差,仅仅根据单一内部预测和不完整的需求确定管理方法目标,从而产生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同时,传统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较低,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失衡,使整个供应链无法实现敏捷反应,不确定性增加和预测准确度降低造成管理频频失误。

供应链协同体系怎么建设?

为了解决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相关不足和管理缺陷,通过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协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协同能力。

供应链协同体系的建设是生态型圈层建设,从企业战略层面、执行层面到企业的组织层面、技术层面等需要全面的协同才能实现有效合作,通过在跨职能、跨维度、去结构、去中心上实现了供应链协同,整条供应链才能实现高效率、高可视、低成本、低风险的提供相关产品和相关服务。

供应链协同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如下: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是指供应链协同体系运营的战略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既有整体战略的统一目标,也有个体企业的协同目标。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建设,本质上是界定整个供应链的战略方向、业务聚焦和各参与企业的利益平衡关系。

协同的重点内容包括:供应链战略的职能集成化、响应敏捷化、服务柔性化、渠道网络化、价值知识化、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益平衡化等。确立供应链战略协同目标,还应建立战略的沟通协商、平衡制约、合理退出、管控监督、综合评价等机制,让参与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权责利,确保供应链协同战略目标的实现。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有传统“竞争-博弈”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整合”模式。

供应链组织结构是供应链组织在职、责、权、利方面的动态结构构成,其本质是供应链成员为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在业务范围、个体责任、相对权利方面所形成的分工协作结构体系。供应链组织结构必须随着供应链战略调整而进行相关协同,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主要包括组织协同和结构协同。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强调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结构,通过结构优化实现结构层次清晰、科学分层管理,明确供应链结构协同的要求、责任、权力、利益,因此组织结构协同体系可以提升参与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溢价增值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是从供应链企业内部到供应链各参与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于各种供应链生产要素的需求变化导致供应链业务流程需要进行调整和迭代,因此,业务流程协同成为供应链协同的重要组成。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重构成为供应链价值增值重要手段和方法。

供应链企业在产品研发、集中采购、生产制造、渠道网络、物流配送以及售后管理等方面重构业务流程,对协同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突破供应链流程管理的瓶颈,采取符合供应链实际情况的最佳做法,把整个供应链建成一个动态、规范、平滑、高效的流程管理体系,并通过对供应链现有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以流程带动信息、物流和资金在供应链内无障碍地流转,使协同业务流程管理发挥真正的效果。

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息协同体系是指通过信息数据驱动传递为基础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实时共享同步的协同体系。

数据驱动的信息共享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重要支撑条件,供应链各环节的正常运营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介业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没有信息传递和共享的供应链,各个企业成为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只有高精确度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保证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不离散,才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信任问题和迭代问题,供应链参与企业通过以信息共享为工具,以优化供应链绩效为目标,进行协同决策,不仅摆脱了各节点企业单一目标分散决策所造成的供成链整体效益协调问题,也解决了传统集成式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制定主导决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是指为了供应链能协同运作而制定信用准则、规范及契约交易的基本制度,是供应链有效协同的前提和制度保证。

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合作前提是以商业信任和企业精神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强征信体系和信任机制建设,这样供应链的运作安全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信任机制的建立有效降低了企业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耗费,并减少摩擦与矛盾、谈判与协商,从而大大调高了效益,降低了成本。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规则主要有企业愿景、诚信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价值准则、程序原则、办事原则以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配规则等,因此,各企业应积极参与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修改的制定、选择、执行和奖惩机制,确保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的有效监督和执行落实。

供应链财务结算协同体系

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就是要以现金流精益化协同管控为核心,密切衔接供应链相关业务流程,把有限的资金资源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最优配置的过程。

资金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正逐步成为贯通供应链各业务领域的重要管理手段,供应链资金管理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资金结算和现金流的动态状况统筹安排资金,形成引导供应链业务流程提升的倒逼机制。

在财务结算资金协同化管理总框架下,以供应链资金预算管理协同为核心,以现金流量动态管控为重点,以财务、业务流程融合为支撑,以资金筹集和帐期管理交互为基础,掌控供应链企业的融资、营运资金管理、资金结算等关键性环节,实现财务结算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协调统一和财务资金结算全过程的可视性、可控性。

随着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应用资金管理协同平台,利用资金池,对全供应链的资金协同统筹管理,资金统一筹集调配,统一运营管理,统一风险控制,信息共享对称,利益高度协配,构建高效的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健持续发展。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体系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围绕产业供应链和金融经营协同的融合,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

高效的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供应链企业创造增值溢价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债务资本结构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开展资本技术化、科学化运作实现资本溢价增值,拓展企业金融工具和手段迭代,推进金融资本盈利模式创新,寻找供应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供应链整体资金使用效率和整体效益,把金融资本占总体资产、营业收入的比例控制在合理区间,通过资本管理计划优化,在保证企业资金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资金的低效沉淀,以资金运作产业化为目标,确保企业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动态平衡优化关系,制订存量资本运营原则和资金运作措施方案,争取金融资本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的协同效益最大化。

供应链物流支撑协同体系

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系统是指在供应链互动协同管理范围,相关企业在协同条件下物流体系运营的相关管理。供应链协同采购整合、制造整合、渠道整合、信息整合都需要物流支撑体系的重构优化支撑才能实现,供应链参与企业要考虑整体物流成本的有效归集和合理分配,不仅仅要降低某项业务的单一成本,还要有效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

传统渠道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多是产品导向按照干线运输、区域仓储、区域调拨、末端分仓配送的物流路径,随着供应链协同整体需求,协同物流支撑体系通过优化整个物流运作,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配合流动实现高效优化,并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的创新管理,通过对仓储库存和运输配送过程的协调,发挥物流资源的组织协同效应,大大降低供应链的整体物流成本。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物流配送网络的支撑实现全渠道的需求订单、便捷支付、物流配送之间的有效融合交互衔接,使整个供应链的采购、计划、生产、流通、服务等业务过程更加协同高效。

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数据和线下业务流程数据共享集成共享实现数据结构化,通过数据协同业务实现供应链生产要素高效匹配,以需求数据为基准,通过数据协同产生新的增值方式,可以及时、准确的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打造以线上、线下资源融合控制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体系,通过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共同培育和合作、向上游延伸与品牌商合作、与同业战略合作联合采购,向下游联合线下实体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差异化有协同的多渠道体系。

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

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驱动整个供应链业务的源动源头和核心要素,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预测目标、预测工具等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服务体系。

是根据供应链企业现有的基本状况、运营特点以及影响发展变化的众多因素,通过运用理论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来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需求预测可以科学高效优化库存管理,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显著提高运作效率,对于供应链战略的总体设计和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求预测协同是柔性制造和按需生产的基础、是连接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桥梁,供应链的各环节运营都需要需求预测的相关数据配合支持,如供应链的销售计划、制造排产计划、财务资金筹集管理等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需求预测协同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可以有效保障供应链的成败。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是供应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研发与供应链协同构建了产品与供应链同步化设计的框架和流程,从而确保产品和供应链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客户个性定制化需求导致产品研发的需求模式发生了变化,产品研发的需求由传统的产品功能驱动向客户驱动转变,产品开发也从内部驱动转变为客户驱动,产品开发的由内部被动设计转变为供应链协同设计,供应商协同参与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构建分布式、多组织、分布式异地设计中心、供应商联合设计的协同平台体系架构,从而达到快速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研发效率,提高协同研发的战略价值。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协同的需要从传统的采购模式向现代采购模式转变,即采购战略从传统交易向战略合作转变、采购需求从库存需求向订单驱动转变、采购范围从定向内部向协同外部转变。

在供应链协同条件下,采购管理是以客户或者订单驱动进行的,从用户需求驱动开始直到延伸到整个供应链,这种驱动模式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采购整体成本,形成供应链协同下的采购管理理念。

传统采购模式下,供应商只关注价格等主要因素,并且与采购方是交易关系,而基于供应链的采购关注采购综合总成本,并注重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因此,在供应链协同采购的影响之下,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创新。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将库存管理嵌入整个供应链之中从点到链、从链到面的分布式协同库存管理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的目标是基于供应链的总体战略,以降低库存整体成本和提高响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流程上各个库存节点管控协调, 将各环节库存合理分布,保持供应链整体库存管理成本最优。供应链库存管理与传统库存管理相比,不仅是维持生产销售的措施, 而且是供应链的重要平衡机制,消除供应链管理的不规则需求波动,保持供应链总体供需平衡。

传统库存管理只考虑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各环节库存的动态平衡,及时准确地预测供应链各项异常变化带来的需求,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协同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动态库存的科学分配。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体系

制造管理协同体系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将线性流程工作变为并行离散工程,实现供应链内部、跨供应链体系的各个工序、工位、环节、流程的生产模式,最终实现资源优化利用的目标。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是以产品为对象,通过服务型制造、敏捷制造、智能化制造、云制造等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涉及的数据集成到进行数据应用,将各类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使制造环节各个流程可以高效协同,同时,制造管理协同将间断式、孤岛式流程管理转变为集成化管理,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

协同制造管理是提升制造环节的需求敏捷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制造效率、实现协同协作开发的重要手段。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模式,简化传统制造模式,通过制造协同的优化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形成完整的管理控制闭环。

供应链销售服务协同体系

销售服务协同体系,是以满足终端客户消费需求为核心,以销售渠道战略协同为前提,以销售服务资源共享为主导,以销售信息充分共享为基础,对主要供应链销售渠道和终端用户实施的销售服务运作方法。

篇12

一般来说,企业都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商网络体系,具备一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水平,能为日常生产经营提供物料供应。但不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合同与以往合作,侧重于满足当前生产所需供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当企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随着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必然要求供应链管理也纳入到公司的一体化管理中,要求供应链的各环节与企业战略发展相适应。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提升空间。

二、供应链关系重新界定

借助增值率及竞争力分析矩阵,企业供应链供应关系可分为战略供应关系、重要供应关系、普通供应关系、单一供应关系,如图。

其中战略供应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的最佳模式,企业供应链关系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市场采购在战略管理下进行。只有将市场采购纳入供应战略管理,物资供应保障才会更有力,成本与增值服务也才能最大程度优化。企业物资供应链关系优化的关键,是如何让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关系,使市场中的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三、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

从企业战略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其实是企业总体战略及子战略的集成和延伸;从执行层次上看,供应链管理又是依托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表现。供应链管理的中心是如何在战术层面上体现公司战略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一是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供应商,二是将供应链关系转化为具体提品和服务的具体数量、质量、仓储、物流、财务等内容(如图)。因此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构建最重要的是做好供应商战略评价与管理策略选择。

1.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的构成。供应商战略评价体系除去价格因素,应侧重八方面内容,即:(1)质量。产品和服务品质能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发生质量问题时,解决的方式是否高效,是否有持续质量改进的经营目标以及完整的质量过程控制体系,这种控制对生产有多少增值贡献等。

(2)生产。供应商生产能力能否与企业需要相适应,在企业跨越式发展条件下,能否按时提供充足的物料供应。

(3)仓储。供应商能为企业降低库存做出多少贡献,对企业 “零库存”的执行有什么积极的建议与措施。仓储管理是否符合要求,仓储是否容易发生变质等。

(4)公共关系。与政府、社会等公共关系如何,是否存在影响企业的负面消极因素,如产品是否环保、可回收,当出现突发性危机时,供应商应急处理机制是否能与企业经营要求相一致等。

(5)物流。物资运输过程是否能有效监控,物流渠道是否通畅,能保证物料按时、按质到达企业,且物流成本是否最优。

(6)创新。供应商是否具体持续的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合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或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改,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等。

(7)财务。供应商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近期有无合并、破产、重大投资等风险,资金是否充足,能为企业的财务运作提供便利。

(8)信息。信息沟通渠道是否通畅,能否及时反馈意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磋商和解决的能力如何。

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综合考虑,就是将企业战略要求以指标的形式落实在业务中,至于各种因素所占比重多少,取决于公司对供应商各因素的权衡与取舍。

2.供应商管理策略。供应商战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供应商选择。但是否与供应商继续、中止还是分流合作,则既取决于供应商评价,又取决于公司供应商管理策略。

企业供应链战略管理要体现与发挥公司对供应商管理主导地位与优势,必然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不对等,通过引入竞争性供应是实现这一策略最有力手段。竞争性供应是企业有意为之的管理行为,有利于维护企业最大利益。当然这种操作建立在对物料保质保量供应的基础上。

四、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设想

综上所述,笔者对企业供应链关系优化提出以下几方面设想:

1.信息沟通渠道的优化。在已有的信息渠道下,进一步拓宽沟通的内容与方式,特别是要传递企业战略发展意图。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今天,信息还可借助网络的推力,建立网上信息平台,用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

2.供应商赢利模式的优化。赢利模式的选择要综合生产经营与服务契合等综合因素,重点是确保产品和服务品质基础上的价格合理。可以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上引入跟踪控制和审计,减少中间周转环节,实现供应价值增值,在互动中,实现双赢。

篇1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逐渐丰富,而食品污染也随之加剧。同时,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也更加复杂。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因而,食品行业的发展亟需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的实施,以实现安全的食品流通及食品消费。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食品业是从农户的原料生产开始,经商企加工、制造及流通,到商贩的分销,再到消费者,最终还包括食品废弃物的处理,从而形成其经营体系。根据其加工程度不同,有各自不同经营环节。但每一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都要影响到最终食品质量。因而,食品绿色供应管理强调经营体系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及单位企业内部的系统化的管理。同时,我国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业的集约化经营也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资源瓶颈等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

绿色供应链管理也是国际上近年来提出并研究的课题。主要内容是在供应链当中强调“绿色”和“环境意识”,以求得整个供应链的清洁安全,资源消耗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具体说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清洁安全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实现食品安全以及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选择。

二、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食品相关行业的成本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素

1.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分析

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带来短期的成本上升。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限于食品绿色安全,整个管理过程中还要求节能、节水即对资源的集约使用。食品绿色供应管理还要求使用环保和可再生的材料,减少环境的污染,加强对废弃物的科学处理和循环利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会增加食品初期的生产加工制造成本、销售成本及相关的管理成本。此外,通过实施食品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产生环境的保护、稀缺资源的节约等正外部性,但由于外部性难通过市场价格表现,也会增加相关食品企业的成本。再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实施绿色供应管理的企业在初期有可能难以将经营优势和产品优势的信息有效传递到市场,在食品市场还未形成良好经营环境和完成体系建设时期,消费者的逆向选择亦会增加企业成本。因而,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形成之初,如果不能由其市场竞争力及外部支持等方面的收益所弥补,将会成为制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

但从长期来看,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会降低体系的整体成本。如减少食品不安全事件产生的对生命财产及健康的损害。同时,减少相关企业因此而招致的破产损失。其次,良好的市场形象使相关食品生产、加工、制造企业降低由于贸易壁垒限制而增加的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成本。此外,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是降低整个社会长期成本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2.食品行业利益相关者实施绿色供应管理的利益因素

从食品行业来看,食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农牧业原料生产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销售者、食品流通环节的物流经营者、政府、食品消费者。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整个社会群体。共同的利益是食品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因而,目前的粗放式经营,相对混乱的市场秩序,食品污染日益复杂的现状是相关利益者忽视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的表现,这种现状必然是难以持续的,尤其随着消费者水平和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需求偏好会更加倾向于绿色安全的食品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从长期看将会增加管理体系内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相关企业的收益。

(二)消费者参与因素

目前,消费者参与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食品价格。一般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初期,成本上升而导致食品价格偏高。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总体相对较低的条件下,价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整体的参与程度。而随着消费总体水平的提高,参与程度会逐渐上升。其次,消费者认知程度因素。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认同是影响消费者参与的又一因素。相关科学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会增加消费者的认知,从而会提高消费者的参与程度。第三,消费者使用食品的偏好因素。食品的健康、安全是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而食品污染的加剧会使消费者使用食品的偏好向注重食品的绿色健康安全方向发展。第四,食品质量承诺可信度因素。由于监督管理的缺位,产品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导致承诺质量的产品出现劣质,承诺质量标准不能被严格执行。结果会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消费者参与程度。

(三)政策环境及制度因素

国家食品管理体系由5个单元构成:1.食品法规;2.食品管理;3.食品监管;4.实验室检测;5.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在食品生产企业中,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出口企业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制度等官方要求,有些企业同时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卫生质量体系、HACCP体系等。但是企业同时运行两套或三套体系文件,各个管理体系相互独立,互不衔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本增加。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准入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管理涉及农、工、商三大产业,他们的标准和原则存在着广泛的不一致性。这种广泛的不一致性,造成食品安全质量监控的低效。

(四)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因素

食品在整个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提供绿色供应的能力也是制约绿色供应链实施的因素。其中,农户难以控制环境污染对原料的污染,农户对于农药兽药的使用控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等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于一些小食品生产企业,尤其是在市场准入以外的加工制品的人员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也是知识匮乏;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如何保证食品质量最佳以及食品安全的冷链技术也是许多食品企业不能完整提供的;在食品销售环节,很多销售人员不具备如何使用安全的食品包装知识。同时,要使整个体系实现充分合作,成本降低,需要高效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但目前这方面也存在各种局限。

:食品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三、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活动原则。生态性原则的核心是保护。食品绿色供应链的设计要以生态学为指导,设计中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性,使食品业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使饮食活动成为人们加深对自然系统和文化系统更好理解的促进因素,树立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

(二)3R原则

要坚持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3R运行原则。在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要做到能源消耗最小化和废弃物生产最小化。食品建筑物、加工设备、照明设备、食品清洗和食品冷藏等的设计都要高效利用能源,并充分利用可能被浪费的能源,以达到能源最小化。废弃物最小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各种对废物处理的办法来减少废物量和其带来的危害。对于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在食物和原料购买、食品包装、食物储藏、食品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使废弃物达到最小化。

(三)全程控制原则

企业大多只注重于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而对食品消费后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则缺乏相应的管理。因此,实施以产品为龙头,面向全过程的管理是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则之一。

(四)共赢原则

在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时,必须追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这就是企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一)做好绿色食品生产的基础工作

首先,以生产基地为立足点,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品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绿色食品的产业发展。如辽宁省盘锦、营口等沿海地区利用稻蟹套养技术,大力发展米业和水产业,建设绿色大米生产及加工基地。在阜新、朝阳的半牧区及环境未被污染的大城市郊区建设肉禽蛋奶等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其次,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促进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第三,加大绿色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科技攻关,努力开发和创新绿色技术。要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绿色技术,提高技术引进中“软件”的比重。第四,要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食品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证绿色食品质量水平。

(二)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

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设计应从原料生产开始,贯穿整个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因而,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生产中使用清洁的能源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创新和运用等。其次原料使用和加工不仅要注重原材料的绿色无公害,对于大型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建设集中加工、采购、贮存和配送。对原料进行统一加工来减少浪费,同时也减少运输成本及能源的浪费。在物流配送环节要避免产生包装物污染及运输过程来自外界的污染。第三,在企业环境方面,涉及到环境装修、装饰材料、灯光色彩等,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经营理念问题。企业内环境上,要减少乃至消除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生产车间环境污染。最后在食品生产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构建食品垃圾的“源头减量—集中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闭路循环体系。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下食品企业合作关系管理

供应链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生产商、贸易商、直到最终用户耦合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食品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信息共享、相似性和社会联系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能够提高合作企业的核心能力,使合作企业的绩效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稳定合作伙伴间的关系。由于合作企业在各自追求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和冲突,合作主体之间收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稳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协调机制来解决这类非对抗性冲突。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但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在规模、资产投入和创造能力等各方面各有不同,进行利益分配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但这种评估是相对复杂的,要根据实践进行科学具体的设计。

(四)政府在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提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推广和受益有很大的市场外部性。因而,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推介和引导责任并强化政策制度的监督管理与规范。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行的是多部门管理,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分工原则,实行分段监管。具体就是由农业系统、质检系统、技监局、工商系统、卫生系统、环保系统、药检局系统负责。这就要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相互衔接。首先,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环境监管效能。其次,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健全各类信息传递渠道,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市场秩序混乱及消费者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第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一定时期内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与管理费用,因此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可通过适当降低“绿色餐饮”企业的税费标准,减免部分收费项目来减轻企业负担;通过表彰并适当奖励那些执行和实施情况较好的企业来调动企业积极性。此外降低信贷门槛或建立相关发展基金,从资金环节给予支持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