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字教育系统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教育系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教育系统

篇1

随着教育层次和水准的不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资源和信息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教育的质量也有了更大的需求。与此同时,跟随着各种学习技术等互联网环境的发展情况越来越成熟,想通过移动终端,浏览器,和信息设备完成对教育资源服务实现无缝享用的用户越来越多,为了实现资源和服务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实现给予用户更高标准的体验,三屏合一、三网合一等新式概念随之出现,客户的便利性和运动性在三屏合一的概念下得到了更深强调,它为用户带来的是服务的连续性,即是不相同的背景以及不相同的设备,所感受到的服务是一致的,业务对客户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以及可以使用服务的覆盖范围得到了大大的增强。从学习的方面来看,这种持久性的高效学习模式被称之为云模式。此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而言,在服务的稳定性、技术性、方便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所以,创造三屏合一、三网合一的云模式,是时展的要求。

2.系统的构成分析

教育云是一种以教育为目的的系统,主要体现着系统内部因素间的关联,对其各种特性进行有效的分析。系统服务资源主要涉及和参与服务整个的使用周期的各项工作,包括创建资源、调配使用资源、管理资源等过程,为了对教育资源云的特征进行有效地剖析和分析,基于教育资源云服务在各个不同领域中所起到相应的效果,将教育云按照类别分为3大区和5个子系统,3大区主要包含了:服务于云服务使用者的云服务应用区、供应者教育云服务创建区以及运营商的云服务管理区等;5个子系统包含了教育资源的:管理云、开发云、评估云、应用云以及规划设计云等。

3.教育资源云概念模型

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其实教育资源云其实就是一个教育资源服务池,它具有技术透明性和支持无缝互联的特点。因此教育资源云就可以分为4个方面:身份层、角色层、服务层和IP屋。

下面就是教育资源云概念模型:

(1)基于身份的互动的身份层,主要就是关于服务的对象来说的,就是那些人员和组织机构的代表。这个层面的可以给用户不同权限的用户账号,给它一个角色的属性,这个角色的属性具有多种权限的。用户使用WEB登陆,那么就可以跨信任边界的云联合操作,那是因为云服务供应商给了互联互通的功能,因此就可以将云平台上的数据和用户联系在一起。

(2)基于角色的互动的角色层,这个角色包括很多:学习的人,教师,专家,系统管理者,教育资源服务领域的人,还有就是一些作者、资源发行的人、资源审核人、图形图像设计人、技术实现人、内容提供的人、技术审核人、教学研发设计的人等等还有很多。这个主要就是控制用户的权限的,根据不同的角色的管理。这个权限主要就是可以控制用户建立角色的时候和权限能够相对应,可以使单一的一个角色,也可以是很多,这个就是权限的不同是的一些资源方面包括浏览、编辑(修改)、删除、上传、下载也是有权限的。

(3)基于服务的互动的服务层,就是在云服务的状态下对教育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的方式。而且服务包括各种教育资源的生命周期活动,它是具有透明性的,而且是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的,对资源服务的需求它都能满足用户,在各种数字化学习与教学活动上。

(4)基于IP的互动的IP层,其实就是针对一些数据服务库,包括计算、网络还有就是信息传输,资源存储等方面。这个就是需要IP。它借助物质基础,而且能够利用和共享资源,让资源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服务实现了资源服务的弹性。

4.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根据教育资源云的一些相关资料的分析下,可以清楚知道一下4个问题:

(1)清楚知道领域的范围的选择。就是教育资源云就是作为建立系统建设的首要概念。

(2)清楚知道目的所在。其实一个系统主要就是能够达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在一个统一的标准的语义化的教育资源云里,其实就是想要云服务的教育能够在网上进行交流融合可以互动操作能够在生态的基础上和公共设施上,进行自动化的一个管理和整理统一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

(3)清楚知道目标用户。其实就是教育资源服务的使用的人就是专家、教师、学生和一般用户等人,还有就是提供这些资源的人就是服务提供者或者运营商。

(4)能够构建核心概念周期。核心概念需要在长期的过程的进化中,完成论文的写作。

5.性能需求分析

从性能角度考虑。电子技术下教育云系统的性能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易用性

系统应具有清晰的业务逻辑,尽量使用用户熟悉的术语和中文信息的界面,以供用户简洁方便地,系统还应该针对用户可能出现的使用问题,提供常用问题解答,系统使用指南,缩短用户对系统熟悉的过程。

(2)可靠性

就是指让这个软件系统不会再短期内或者某些条件内不会没用,并且软件程序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时间周期之内执行所要求的功能。当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用户同时访问系统时,系统必须在用户期望的响应时间内为其提供所需信息,这很容易造成服务器的阻塞或崩馈,因此服务器的可靠性保证至关重要。

(3)可扩展性

Web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模型,随着业务需求的增长,系统将不断扩展,系统数据量也将FI益增长,主要表现为系统支持用户数量的增加和提供用户服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系统中的模块应该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以便向系统中添加新扩展的资源,系统数据存储单元也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满足数据存储需求。

(4)安全性

一直以来,安全性都是衡量系统质量的非功能性重要指标,它是通过为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提供充分的保护来预防风险,保障系统安全的。本文构建的面向实验学习的E-Leaming系统需要存储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和非公开的重要教学资源,这时安全性对于本系统而言则显得更加重要。系统设置不同用户操作权限 来处理不同的事务可以有效避免保密数据泄露,同时设置足够的触发器对不安全的数据修改进行回滚操作来保证系统安全性。

(5)健壮性

系统采用.NET架构、先进的设计模式和开发技术,要考虑充足的异常处理机制以及软件的复用性,以便增强软件的健壮性,保证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

总之,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建立教育资源云的概念层级结构图是要经过整理和优化的过程的。

篇2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首先定位要明确,对于刚入校的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一定要有打好其扎实基础的信心、责任与方法,教师不仅要有教好本课程的责任,还要有引导学生入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法与责任,故教人者同时兼顾着指引学习者进大门(计算机学科)与入小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责任。

(1)对不同的学校、专业来说,无论是硬件、软件、应用或其他相关专业,各校有自身的基础、底蕴,故对各专业的分类,要求会有所偏重,但“基础”、“核心”应该不可动摇。

(2)无论是本科、专科,还是其他层次类型的学校(公办、民办、独立学院、自考、函授、高职院校)都应重视本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

对“数字电路与数字系统”,教育部在各类相关的教学大纲中均规定为必开课程(其重要性在此也不必多说)。

2 领导的重视程度

各高校计算机院、系领导安排此课程的相对重视程度至关重要。

(1)主讲教师、助教、实验课技师要安排精兵强将。我们可比喻上课效果按下棋的段位来分,教授上课未必是九段,讲师也可以是九段。即要由那些课上得棒并且有责任心的人员进行教学。

(2)有较稳定的教学、研究小组。现在较普遍的问题是有些教师搞科研或因其他原因,常常出差,出现换、停课次数较多的现象,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应该建立一些制度,如带实验临时由研究生轮流带不行;教师常出差不行;课程从头至尾必须由固定的老师完成,不能像办讲座式地轮换人员。

(3)领导、教师、实验技师经常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意见,随时掌握教与学、示范与动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本课程既要学理论,又要动手做实验,各环节要环环套上。

(4)选一本恰当的教材,在充分尊重主讲教师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把关。虽然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要开设数字电路课程,但是由于不同的学校、专业的要求,着重点、学生的层次有所不同,在选择教材时也有所区别。这里强调的是“恰当”,即适合学生的层次并经过实践证明选用此教材达到了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南京大学计算机系选用的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材系列中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白中英主编)教材,这是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使用的获奖教材,经过论证和试用到正式选定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主讲教师一定要负责

选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且有责任心的主讲教师(同时也是相关教研小组的负责人)是关键的一环。

(1)主讲教师要经常与实验师、助教、学生沟通。

(2)相对来说,各角色要分工明确。

①主讲教师是主线、核心队员。

②实验师首先要教会每个学生真正自己动手(这是一道坎,有人会用别人做好的东西去冒充,硬件上手和软件上手不一样,现在电脑很普及,软件上手实践机会多,而硬件要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提供)做好基础实验;其次才是谁做得更复杂、更好的问题。

③对助教主要要求他发现、总结学生作业及实验中的问题,特别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3)教研小组负责人对各类人员要有考核,亲自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本教学小组成员的工作成效,比如耐心程度,对学生的态度,设备、器材的损坏率等。

(4)积极与院、系领导打交道,以便保持本课程在获得支持、重视程度、投资更新等方面的地位。

4 结合调查意见

结合学校、教务处等有关部门对学生的教学抽样意见调查,将本课程的得分、评价与其他课程作比较,以便相互促进、提高,本作者所主讲的数字逻辑电路课程在综合评分中总是名列前茅。本课程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讲课、实验做得好具有得分优势,而如果不重视实验,做得不好结果正相反。

5 课时的安排要适当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所选用教材的建议课时,综合考虑实际课时的确定。比如我校计算机系所选用的教材参考课时为64学时,我们认为这是最低课时数,我们是偏重软件的学校,对于为数不多的硬件课程要保质保量,主讲教师要根据情况增加课时,应在正常顺序教课的基础上,对于:(1)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2)习题中带普遍性的问题;(3)增加的某些内容、补充的典型例题等由主讲教师在课堂上讲效果好。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现在普遍采用电化教育,上课放投影,教师如果不掌握好进度(往往难以掌握),学生会无所适从,应给一定时间要求学生记笔记,并给予反应上的缓冲时间。我们试过两个班级做记笔记与不记笔记的对比,最终有一定时间记笔记的班级在学习效果、考试成绩方面均优于不记笔记的班级,现在学生普遍不愿记笔记、不愿动手,这是要引起注意的一种新的惰性。

6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在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起同学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动手作实验的积极性。

(1)通过形象的比喻(要结合内容与进度)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学习基本逻辑运算及电路时,将其比喻为建高楼,需要先了解砖、钢筋、水泥等基础建筑材料;当学生学到可以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电路时,既要肯定又要激励,可比喻为,你可以用砖等基础材料搞创作了,不过还仅仅停留在搭个羊圈、盖个马棚的水平,必须进一步学下去;而在教材基本上讲完后,可比喻为,你现在相当于可以建造人住的普通房屋了,但你要造高楼大厦,建筑精品还需努力学下去。这样类似的比喻学生印象深,已有不止一个已毕业的学生遇见我闲谈时提到教师比喻建筑之事,有的学生对我姓什么都有些模糊,但建筑之事不忘。

(2)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现在的学生普遍好表现,好展示自己,给他舞台,他会用十足的心思。比如讲触发器时,对主从J―K触发器的基本逻辑图,我对学生说,谁5分钟看懂并能正确讲给我听就封他为高手,10分钟看懂水平还可以,15分钟还未看懂就别自己看了;而对维持阻塞D触发器的逻辑图,谁8分钟看懂是高手,12分钟看懂还可以,18分钟还闹不明白就别自己看了。

学生说他学到了相关知识,并能做题目了,我封他水平还可以;要做高手必须用尽量短的时间讲得让别人听懂,这对教师也存在挑战,教师自己懂的东西能否尽快让学生也懂,这是个考验。

(3)结合就业

告诉学生现在硬件越来越重要,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就业机会和工资待遇大有提高,现各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够,会编大型程序的人不多,会硬件设计的人就更少了,若想粮袋里的粮食多一些,那就先跟老师把数字逻辑电路这一基础课学好。如果学生拿着自己设计的硬件作品去找工作,往往比拿一软件作品还管用(别人一看你硬件都会设计,那么普通编程也应该没问题)。

7 目前国内高校本门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者经过对国内各层次的高校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教学、实践及相关教材的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

(1)使用教材较为陈旧,讲授内容缺乏时代性。

①教材不少,但更新较慢,有的教师有惰性,不愿轻意换教材或使用更新版本,这与教师太忙,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等多种原因有关。

②出版社与作者对如何更新已有版本的教材缺少沟通。比如涉及到报酬如何算等问题。实际上如果使用同一书的更新版本,既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又有延续性,出版社书的销量也可以增加,这样效果较好,所以出版社应与相关作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2)只讲授“功能部件”级范围,不涉及“数字系统”级范围。

①与教学计划的革新、课时安排有关。

②与主讲教师、助教、实验技师的观念、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更新有关。

③与学校设备、器材的经费投入有关(这不完全是任课教师的问题)。

(3)不少院校将本课程交给电子系教师讲授,因而与后续课程不易衔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会存在问题)。

①外系教师的责任感通常与本系教师有差别。实验师、助教的配备也有问题,有的学校还可能是私下请的,无工作量、无考核,只给课时费了结;有的可能连实践课内容都砍掉了。

②对不同专业的后续课,培训人才的侧重点会有较大的偏差,比如对软、硬件设计的结合等问题。

③我们应该偏重围绕计算机这一专门的数字系统进行研究,可称是一种纵深研究,而电子系是一种横向的广泛的研究。

(4)硬件设计语言本科生采用ABEL-HDL语言较易掌握,效果较好,而用VHDL语言效果相对差些。

(5)所用实验设备较为落后,这会涉及到经费的投入问题,有的学校微机购置了许多,而数字电路实验设备却很陈旧,甚至没有。

(6)硬件课程受到挤压,有的地方把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课程合并,有的甚至作为讲座性质或干脆砍掉不上了。这些都是有待规范、解决的问题。

总之,应在把“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真正作为计算机专业基础核心课的原则下,各校结合自己的情况,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基石与空中楼阁的含义,如果没有学好先行的基础课,那么后续的专业课也是无法学好的。

8 小结

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数字电路课程的地位、授课过程中所经历的课程内、外的某些相关问题而进行的总结,以及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看法、观点。同时对国内一些不同层次的学校作了调查、研究,借鉴了一些经验,并指出了存在且有待克服的问题,对于那些正在讲授数字电路课程的青年教师或即将讲授本课程的教师是值得一读的。作者自认为是从事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的一个小小成果,且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中英.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3

近十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模式的建设,对促进教育革新、推进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提升外语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语言实验中心建设趋于程式化,表现为功能模块固定、资源信息趋同、教学使用偏低、资源特色不足、学习支持不够等问题。

早在2003年,我校就开始了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改革,通过购买、自建等方式,建设了包括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在内的大量数字化资源。2009年,本校购买了蓝鸽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建立了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拥有了一流的语言实验中心,为外语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支持,营造了良好的语言自主学习外部环境。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教学效果如何,学习者是否能有效获取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资源,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对学习者外语学习能力有何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不多,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教学应用及其有效性面临实践与研究的双重缺失。①因此,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成为新一轮语言实验中心建设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深入调查,试图从教学有效性视角考察现有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教学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可以从有效获取、有效设计、有效应用和有效影响四个维度进行理解,②依托四个维度的有效建设与应用,支持外语学习者有效的外语自主学习。本研究为深入分析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现状,以了解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教学应用及其对外语学习者学习实际效果的影响为目标,采用了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均为曾经使用过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超过一学期的学生,调查对象覆盖了通信、光电、经管、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学生。其中,大一学生275人,大二学生225人。参加问卷调查的被试是随机抽样选出的。

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0个问题,包括5个开放性问题和15个结构化题目,部分结构化问题包括:“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选项。问卷调查于2010年9月在重庆邮电大学进行,历时—周。问卷发放500份,最后收回490份,回收率为 98%,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为95.51%。使用 SPSS 进行了数据统计,并结合开放性问题的回答结果,对数据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有效利用不足。一是学习者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的时间分布上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资源的有效获取。调查发现,74.12%的学习者每周到语言实验自主学习中心学习的时间“不到 1 小时”,而“2~3 小时”者也才占总样本的 26.13%。二是学习者学习内容无明确计划,学习内容单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65.1%)、“资源下载”(61.24%)、“信息共享”(23.08%)等“浅表学习”服务,学习者认为自主学习要做的就是进行听力、阅读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超过70%的被试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主要是进行听力训练。而交互性的、自主性的、视觉化的深度的学习模块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学习者在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进行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感低下。有57%学生经常在语言学习系统登陆后,挂机网络聊天、在线看电影、玩游戏;或在学习过程中走神到与学习内容不相关的其他网站,表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学习者对数字语言学习平台的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系统学习监管有待加强。

2.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应用方面,存在影响学习者主动使用的多种障碍。一是技术上的障碍:“资源链接所指和显示内容不相符”(55.12%)、“网络连接速度不够”(52.14%)、“部分内容无法浏览”(50.37%)、“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太慢,响应和等待时间过长”(42.14%)。二是交互:“平台人际互动太少”(70.19%)、“与教师沟通不够便捷”(52.14%)、“与同学沟通不够方便”(64.22%)、“信息有用性低”(54.13%)。三是内容表达的障碍:“影音图文内容不足”(56.12%)、“呈现方式单一”(65.23%)、“内容更新太慢”(50.37%)。四是学习活动呈现的障碍:“课程说明指导学习意义不大”(41.31%)、“活动设计单调不能激发学习兴趣”(68.23%)、“学习活动不利于展开合作学习”(35.17%)。以上因素揭示了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一些教学和技术问题,直接影响到学习者使用语言实验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的有效利用。

3.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的使用对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明显。调查表明,有近40%的被试表示他们在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找到语言学习有效途径。有近半数的学生表示他们在选择自主学习活动,决定自主的学习目标、决定时间安排、评价自己的语言学习等方面做得很差。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现有数字语言学习资源在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习者学习产生有效影响方面显然与预期差距较大。

四、结论与讨论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应用过程中,在理念更新、功能完善、资源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从提升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应用成效的视角出发,从数字化平台教学管理和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强化数字语言学习平台应用导向、网络化的建设思路。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常规教学提供了极佳的网络化教学空间,可以突破教学时空局限,可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可以促进教学互动的实施,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而整合资源利用的多种学习活动开发可以为学习提供支持。校园网语言学科平台是一个为外语学科量身定做的真正的专业化学科平台,应以应用为导向,满足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网络作业、无纸化考试以及专业化口语考试的要求,轻松实现对教、学、考的有效控制,使管理和评估更加便捷有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资源,实现资源的网络远程共享。应强化数字语言学习平台建设的网络化应用,把整合数字语言学习平台的网络资源看作教学的新空间和学习的新平台,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将有利促进数字语言学习平台的可持续建设与应用。

2.加强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与外语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的建设,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可能,能够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校方应把整合数字化语言系统资源看作是教学的新空间和学习的新平台,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学习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混合,使信息技术成为课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起到核心作用,建立与课堂密切结合的数字化语言学习体系,真正实现既促进“教”,又支持“不教”。③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素材库、问题库、案例库等一体化教学资源,从而开启“教与学共融,建和用互通”的资源建设新思路。④搭建数字化语言学习交流平台。要研究与日常交流系统有效对接机制问题,使学生网络学习的交流工具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工具实现有效的对接,通过数字化语言学习教学平台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促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全新的学习体验。

3.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决定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是外语教学中的主导者,因此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利用的效果好坏,教师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没有外语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辅助教学,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数字化语言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信息素质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二是信息能力,即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内容,是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正确利用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⑤

4.加强自主学习监控管理,提高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目前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的现状,培养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利用数字化语言平台的前提和基础。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元认知的意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计划、检查、总结评价、反馈、调整和控制,建立学生自我控制与教师、 技术系统外部监控有机结合的调控体系。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从教学任务设定、课堂教学、学习策略提供等几个环节入手,在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字化语言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成效。

五、结束语

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在优化外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是可取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有利支撑。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就应加强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与外语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监控管理。外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将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看成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教学与应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释]

①张会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如何让学生受益[N].中国教育报,2008-05-19.

②丁兴富,王龙,冯立国,等.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24.

篇4

高校教师信息资源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部分,对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开发教师资源信息数字化系统能够为教师提供数字化的存储设备,同时为学校提供了获取教师资源的平台和与教师互动的场所。在此之前,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来管理教师的信息资源,大量的教师信息是通过纸质存档的,统计和汇总特别困难,不但费时而且查询统计结果出错率大。例如:当学校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用途需要收集教师的某方面的信息。一个方面收到通知时,资料不在教师的身边,另一方面虽然曾经收集过,但找不到保存的地方。这些工作都是量大、繁杂、枯燥的数据处理工作,稍不留心,很容易出错,而且出错之后核查起来非常麻烦,有时几乎需要对所有数据重新进行查询统计,浪费精力和时间,效率十分低下。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师信息资源的管理转化为数字化系统的管理是必然趋势。该项目的开发有利于帮助教师收集整理个人信息和学校教学目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1 系统分析

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高校教师信息资源数字化系统是一个B/S结构的Web应用系统。高校教师信息资源数字化系统的主要是完成数字化的教师信息管理,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公共信息、个人工作室、公文档案、组织人事、论坛、和系统管理等,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1.2 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公共信息模块提供了一个信息和共享平台,满足了个人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集体之间交换信息的需求。

个人工作室模块包括个人工作计划、个人基本资料、个人教学科研档案和个人通讯录,主要功能是个人通过本模块添加、编辑和查询自己的信息资料。

公文档案模块包括新建公文、公文查阅、公文下载,该模块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和下载功能,是整个系统信息资源浏览和共享的平台。

组织人事模块对组织机构与人员进行设置,主要解决了人事档案的计算机存储及检索问题。

论坛模块提供给教师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教师可在此讨论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促进问题解决,加强人员沟通。

系统管理模块通过对数据库的增加、删除和修改实现对整个部门教师信息资源的修改操作,进一步控制各类用户对教师信息资源的访问权限和控制权限。

系统管理模块由系统管理员登录来完成,系统管理员登陆后添加教师信息并设置公用密码和级别。教师通过系统管理员给定的登录账号和密码进入系统,实现对个人信息的修改、创建和删除等操作,同时把需要公布的信息放到公共信息模块。

2 系统设计

高校教师信息资源数字化系统作为一个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主要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结构,由客户端、WWW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B/S模式是一种平面型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软硬件的无关性,浏览器、WWW服务器、HTML、数据库资源都可以做到和软硬件无关。应用逻辑和业务处理规则放置在服务器的一侧,这样的结构下,客户机可以做得尽可能的简单,其功能可以只是一个多媒体浏览器。在具体实现时,使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和管理网站数据库;运用动态网页技术(ASP)开发系统,使用HTML、VBScrip等编写应用程序,使用Dreamwaver8.0平台进行系统开发。

2.1 Web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

本系统的Web开发技术采用ASP技术实现,ASP的全称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ASP是微软开发的一套服务器端脚本环境。ASP可以很好的创建动态网页并且它还能起到了一种作为编程语言的作用。程序员可以利用ASP编写动态产生HTML的程序代码。用户不必担心客户的浏览器是否能允许执行编写的代码,因为所有的程序都在服务器端执行,包括所有嵌在普通HTML中的脚本程序。当程序执行完毕后,服务器仅将执行的结果返回给客户浏览器,这样也就减轻了客户端浏览器的负担,大大提高了交互的速度。例如,如果有一个客户正在留言web站点并且点击进行浏览一个ASP动态页面的话,那么,Web服务器就可以根据用户发送的请求进行处理相应的ASP代码进而生成与之相对应的HTML代码,然后将这个生成的HTML页面返回给刚才发送请求的用户的浏览器并且显示出用户要查看的页面内容。

本系统选择了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作为网页开发环境,利用ASP作为核心开发技术,网页设计采用HTML超文本标记,脚本语言选用了VBScript和JavaScript语言结合使用,不用任何网络来回传输就达到了回应使用者的事件,更好的加强系统的安全性。

2.2 数据库开发技术

该系统的数据存储使用了SQL Server 2005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5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高性能的基于B/S结构的关系模型数据库库管理平台,按照关系模式组织和存储数据,完全可以满足最大规模的WEB站点的性能需求。概括起来,SQL功能可以分成三部分: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数据操作语言)用于检索或者修改数据;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数据定义语言) 用于定义数据的结构,如创建、修改、删除等命令;DCL(Data Control Language数据控制语言)用于赋予或取消用户的权限。

本系统采用技术进行数据库的操作和访问,通过SQL Framework框架提供的对象完成数据库的链接,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记录等操作,其中主要包括五个对象,分别是Connection对象用来完成数据库的链接,Command对象实现对数据库执行SQL命令,DataReader对象实现从数据库返回只读数据,DataAdapter对象实现从数据库返回数据并送到DataSet对象中,还要负责保证DataSet对象中的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持一致。DataSet对象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内存数据库,可以实现从DataAdapter对象获取得数据进行各种操作,从而实现离线方式操作数据库,只有在需要取得数据或修改数据的时候才对数据源进行联机,可以减少应用程序对服务器资源的占用,提高应用程序的效率。SQL Framework的框架,如(图3)所示。

针对高校教师信息资源数字化系统的数据管理需求分析,本系统设计了用户信息表、资源数据表、论坛数据表、文件数据表等多个数据库表。

3 关键技术的实现

3.1 用户实现登录的设计技术

由于系统设置了3个不同的权限,所以登入时首先应该对权限进行判断,然后对所属权限范围内的用户进行用户名和密码验证,验证成功才进入相应的页面。

在登录界面,通过以下代码来选择角色:

权限级别

教工号

密码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若用户名或者密码错误时,会返回相应的错误提示信息,正确则通过验证,进入操作界面。验证代码如下:

首先判断登录的用户权限级别,如果当前的选择为1,标识登录用户是超级管理员,可以实现教师的管理和教师信息资源类别的管理;如果当前的选择为2,标识登录用户是教师管理员,可以实现对教师自己信息的管理和资源的管理,如果当前的选择为3,标识登录用户是普通教师,可以实现对公用信息的浏览和共享资源的下载。

超级管理员登陆的关键代码如下:

if request.Form("select")=1 then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执行数据库语句,查询管理员

sqlstr="select * from admin where 权限='"&request.Form("id")&"'"

rs.open sqlstr,conn,1,3

'如果用户名密码为空

if username="" or userpwd="" then

'输出“用户名密码为空”

response.Write"用户名或密码为空

在本系统中,数据库的链接和打开的主要代码如下:

dim db

db="admin/data/data.mdb"

'数据库文件

connstr="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Data Source=" & Server.MapPath(db)

'数据库链接字符串

On Error Resume Next

'当程序产生错误,跳到指定语句执行

Set conn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mandtimeout=20

'设置链接数据库超时时间

conn.open ConnStr

'打开链接数据库

If Err Then

'链接数据库错误操作

err.Clear

篇5

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数字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新兴技术和理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能力,使其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现阶段,国外的技术相对于我国较为先进,软件使用率也较高。而在欧洲等发达国家,数字教育已经趋于完善。

在国内,我国的数字教育还很缓慢,而我们的也在不断更新和突破,向现代化靠拢。由于国内外的文化与接受的程度不同,我国数字艺术教育更是进程缓慢。为了适应国内人才需求,我们也在不断的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发展一条适应我们自己的改革之路。同时,我国内也有一些教学管理软件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成果。

2交互理论

交互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教学中的交互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双方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拟化的数字艺术教学系统进行沟通与联系。这样的功能软件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促进沟通。

系统中的交互可以理解为用户与用户之间利用数字艺术教学系统进行沟通和交流,既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课程的指导,资料的借阅等)

3系统设计七大模块

该系统通过建立七大模块,分别是:用户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程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信息管理;教学互动管理模块的设计,用于记录师生、课程等基本信息,用于存放学生选课等关系,建立良好的数据库,便于师生方便快捷查阅课程资料,完成学校的课程学习。

(1)用户管理设计:由于系统所涉及的用过甚多,这就需要有一个程序用于整合资源,功能模块多样化,对不同人群的权限有所区别,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2)教??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设计主要用于修改学生信息,录入成绩,查寻教师信息等,通过该模块,可以查寻教师的授课情况以及资历。

(3)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教学的基础,该模块可以展示课程的介绍,采用先进的3D数字技术展示课程介绍,以便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自己所学的课程。

(4)选课管理:根据学生专业计划,供学生选择选修的课程,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课程,从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成绩管理:该模块是体现学生对学习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考评。学生可以用于查询学分,老师用于考评学生学分进行统计,衡量一个学生能否顺利通过该考试的重要凭证。

(6)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记录了学校、师生的个人信息等,涵盖非常广泛,该模块注重信息的更新与维护。实时更新学校近期动向,教师调动以及学生课程安排情况等。

(7)教学互动管理:教学互动管理是数字艺术教学系统的核心模块,该模块可以是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下载良好的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而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该模块,学习教师分享的知识,更好吸收和消化,学生可以在该模块提问,教师进行答疑,真正的实现了教学互动。

4系统的实现

篇6

1.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

最初提出这个概念的学者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埃里克森,他提出了人一生成长中的8对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合理解决会产生的危机,埃里克森提出在青春期我们所面对的矛盾是同一性对抗同一性混乱,这个理论也是他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在青春期之前,儿童的同一性就像是还未被编织在一起的一块块碎布,但是到了青春期结束的时候,这些碎布将会被织成一整块对于个体而言独一无二的布料。这种整合的过程,就是埃里克森所描述的同一性对抗同一性混乱的危机中的核心过程。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1.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

如今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探寻自我界定的过程会表现为一次彻底的危机过程还是一项更加可控的挑战。因为一般而言,年轻人能接触得到的选择越多,以及必须做出抉择的领域越多,那么在建立同一感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说,在当地中国这样一个青少年要在大量职业中做出抉择的环境中成长,引发职业同一性危机的可能性要比在小型农业社会中成长大得多,而在后者,每个年轻人会继续耕种他们自家的土地。在如今高速变化的社会,大学生面对着全新的更为复杂的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有与职业计划有关的问题,而且有与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他人的承诺有关的问题。因而,当前大学生经历长期而艰难的同一性危机的可能性要比以往大得多。

(1)同一性混乱。即以一种不和谐的、间断的、不完整的自我感为特征。个体出现同一性混乱的程度各异,较为轻微的情况是在同一性危机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较为严重的情况则属于心理病理的范畴。同一性混乱还会影响个体的自主性、亲密关系、性以及成就领域。

(2)同一性阻滞。同一性阻滞是指年轻人在建立起健康的同一感之前,可能会出于自愿,也可能会被迫越过那个探索和尝试的阶段。这些青少年会过早地将自身束缚在某一角色或者一系列角色(很可能是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为其设定的)之上,并且将某种特定的身份作为最终的同一性的基础,而不是考虑多种不同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青少年并没有被给予了,或者说利用了一段心理社会缓冲期。这种在同一性危机中出现的回避状况称为同一性阻滞。

(3)负面同一性。即青少年会选择明显不见容于他们的父母或者社会的同一性。比如说大学教授的子女不好好读书,却去学音乐;官宦之家的子女总惹上官司等。采用负面同一性,其实是在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问题的标志。虽然采用负面同一性固然也会得到他或她周围的人的承认,但是这并非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式。通常,对于年轻人而言,选择一种负面同一性,是在一种难以建立能获得认同的同一性的环境中,为了构建某种自我界定感而进行的尝试。

2、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

2.1 就业能力的定义

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国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以就业能力的概念而言,西方学者福古艾特(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0)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

国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就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可以认为是学生发现、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一种综合能力。

2.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形势,学校教育;主观因素涵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总结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和定位,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

就业能力的第一点就是发现工作机会,而后才是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所以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个精准合适的目标和定位。目标和定位具体来说是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职业规划。很多关于就业能力的文献中均提到过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确,盲目攀比,好高骛远,消极面对就业等等现状。但是较少有研究者深入去追究当代大学生为何会出现这种种现状。

所以同一性教育是时下大学生急需的心理教育,这对他们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莫大的意义。

3、加强自我同一性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自从埃里克森提出同一性这个概念以来,心理学界,教育学界都对青少年,大学生的同一性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将同一性与就业能力结合起来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有研究者基于目前就业难的状况,将中日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行比较分析;也有研究者认为自我同一性混乱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依赖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并且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同一性缺失会导致就业心理问题,包括攀比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从众心理,急躁心理,焦虑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羞怯心理;还有研究者认为从同一性过度延缓的角度入手,认为同一性过度延缓会导致就业心理问题,包括矛盾心理,从众心理,逃避心理,自恋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

基于前人研究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所面对不同的同一性问题会导致不同的就业心理问题,而从以上这些就业心理问题来看,它们的本质即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中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就业目标和定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3.1 让学生了解自己

清晰的认识自我对于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如前文对同一性的定义所言,在同一性整合之前,我们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碎片,能力,性格,价值观,人生观,这些无数个碎片的统一结合才能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同一性就是这么一个将碎片整合的过程。在整合之前,势必需要对自己的每一个碎片有所认识,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兴趣在哪里,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是如何。

关于自我的各个部分,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模式,“窗”是指一个人的心就像一扇窗,普通的窗户分成四个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因此把人的内在分成四个部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

对这四个部分的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对于开放我和盲目我可以通过通过他人直接表达对自我无意识领域的认知,赢得了更好了解自我的可能性;对于隐藏我和未知我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某些测验而得到,比如16PF,投射测验,职业问卷等。

3.2 让学生接纳自我

在对自己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之后,并不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每一点都能完全接纳的,可能只是选择性接纳,或者扭曲了事实来接纳,这种对自我的接纳方式就易产生同一性混乱。因此,在客观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完整的接纳自己,包括优点和不足。

很多人能接纳自己的优点,但是无法面对自己的缺点,甚至还会拿自己的缺点和人家的优点相比较,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产生这种情况需要改变的是观念:要明白人总是有缺点的,只是缺点多少的区别和表现明显与否的区别;千万防止拿自己的短处和旁人的长处做比较。做到这两点,基本就可以完全的接纳自我了。

3.3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和培训

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自我同一性,加强就业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测试,通过团体讨论、角色扮演以及心理剧等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并且在活动中体会各种职业的不同,以便能更好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在让学生对职业有一个清晰认识之后,学校应该能提供相关的培训得以让学生的技能更好的发展。并且为了让学生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咨询。这样,在自我同一性得以整合的前提下,就业能力才能全面的得以培养。

参考文献

篇7

1.前言

一提到建筑数字技术教育,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系列的软件,除了传统的AutoCAD,3Dmax,Sketchup等,还有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Revit 等,另外擅长曲面造型的Rhino,诚然,这些软件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更多表达建筑的方法或提供更好的建筑设计的思考途径,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侧重软件使用方面的讲授,忽视了与设计课的结合,同时其他专业基础课与设计课在数字技术的衔接方面也不成体系,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上提出的改革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建筑数字技术课程与建筑设计教学结合起来,原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就应该服务于设计课,更好的将个专业基础课与设计课达到无缝衔接的程度才是建筑学专业教学的目的。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渗透到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因此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应抓住数字技术革新的契机,对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改革,建立更紧密围绕设计课为主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更加适应数字时代的到来!

2.建筑数字技术教学改革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建筑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网络让教学交流更容易。比如,班级一般都建有QQ群,任课老师经常被邀请加入群里,讨论作业、设计等,在更轻松、平等的网络氛围下的师生交流更愉快,教学效果更好。此外,学生还把作业放到ABBS等建筑论坛上请求点评,在论坛上经常会碰到名师还有设计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学生反映收获很大。除了增进与老师的交流以外,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同学交流也增多了,通过网络他们了解了其他院校的同学都在学什么,怎么学,而且同龄人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的效果比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要好。其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普及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一般理论课教学都利用了多媒体教室,老师通过图片、三维动画、视频资料辅助教学,学生更容易接收。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也让精品课程库的建立成为可能,让不少一般院校的学生也能通过精品课程库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对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最后,三维软件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绝大多数院校在大一下学期安排Sketchup软件的教学,然后在接下来的设计课中马上利用Sketchup建模并推敲方案,学生普遍都表现出比用手工模型推敲方案更高的热情,他们对方案中内部空间的布置和外部环境的营造以及对建筑的材质、颜色的推敲显得更细致入微。此外,几乎所有重点高校,如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等,以及部分普通高校,如湖北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他们进行了数字技术教育改革的脚步较早,除了Sketchup,他们更安排了Revit、Rhino等三维软件的教学或专题讲座,让不少学生使用Grasshopper体验了参数化设计这种全新的设计思维,大大开阔了空间设计的思路创新。

3.建筑数字技术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数字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与设计课结合的不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虽然在建筑数字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课时,但是大多普通院校主要用于讲授新的软件的使用方法,对数字建筑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学生交待的不清楚,最后学生把兴趣放在软件的学习上,激动于软件带来的感官刺激,比如用rhino创建的自由形体让学生激动不已,导致过分强调外部造型而忽视了设计最本质的东西比如空间的组合。目前除了一少部分院校开始讲授基于BIM技术的Revit 以外,大部分院校三维软件教学以讲授Sketchup和3DMax为主,其它软件推荐学生自学,因此有的学生在草图构思阶段也会受到软件的限制,比如草图大师不擅长曲面,学生在构思阶段有意避开曲线构图,或有想法也坚持不到最后。其实数字技术对设计的影响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现在可以想象到的。比如在2011年CAADRIA(亚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协会)年会上SASADA奖最佳论文奖的冠军奖励给一个使用弯曲传感器和记忆合金实现现实中的织物曲面形态和计算机中的曲面模型之间互动的研究,它使得建筑师对曲面形态的创作可以脱离计算机图形界面而在物理世界中进行。

第二,专业理论课的教育对数字技术的反应太慢。正如建筑业对科技的反应比其它专业如机械、航天、导弹等等专业都慢很多一样,专业理论课对设计课的支持也总是慢一拍。三维建模出现后,特别是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软件出现后,还有不少学生甚至老师还认为那只是类似或比3DMax高级的三维软件,并没有意识到BIM模型可以应用于整个建筑周期,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并整合结构、机电等,再到施工、物业管理等阶段都有用武之地。比如Revit和ArchiCAD等三维软件建立的模型或组件可以用于建筑构造课程,从整体到局部到节点构造均有比较精细的组件模型,而且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理论课的教学让学生倍感亲切,和设计联系的也愈加紧密。又如Ecotect软件本来可以提供很好的对建筑物理环境声、光、热全面分析,但大多数学生面对大量的数据设定望而生畏,然而,如果在建筑物理理论课的教学中在声、光、热三方面分别以小例子来讲解相应的使用方法和分析途径,学生也会对建筑物理这门本来比较难又略显枯燥的课程更感兴趣。因此在理论课上及时利用或补充数字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并与设计结合讲解可能是数字技术带给建筑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契机。

。4.建筑数字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

建筑学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被人为的分成若干课程,最终通过设计课程来实现知识的整合。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BIM技术,为学科的整合方式带来的新的契机,通过BIM技术构建一些历史的、现代的、著名建筑模型,并建立一个基础数据库,这个库可以提供给各个课程分别引用,并根据知识侧重点不同增添新的信息,然后成为这门课程的模型数据库。因此借助数字技术的手段推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知识的整合度,让学生将各课程所学融会贯通于设计课程应该成为数字计算教学改革的重点。具体来讲数字技术与各门课程之间的整合构想如下。

4.1数字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的整合

大多院校虽然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了,但通常把计算机作为绘图工具取代手工绘图,充其量达到“无纸化设计”的程度。近几年来受大量外来数字建筑作品的冲击,国内建筑师开始从创作思维层面上利用数字技术,重点建筑院校也开始探讨数字技术教学改革的新模式。而要从创作思维层次上利用数字技术必须有有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知识,但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基本的图形学算法已经令人望而生畏,更不用说参数化设计这类需要总结设计的生成规则并转化成算法的,更是让人举步维艰。但清华大学已迈出了第一步,开设了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在参数化设计课题上做出不少有益的探索。因此普通院校在开设计算机图形学课有难度的情况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中增加相关的计算机图形学知识是可行的。

4.2数字技术与建筑历史课的整合

建筑历史课教学宜从古建筑制式的介绍和现代建筑的数字设计方法两个层次来结合数字技术。第一,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古建筑模型库,特别是基于BIM技术的三维模型。比如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而划分的规律多以柱径尺寸或斗拱中斗口的尺寸来控制,通过参数化设计,整个古建筑木结构模型一目了然,而且模型中各个部件均可以添加名称和细部尺寸信息,学生只需更改参数即可查询各种等级不同制式的古建筑,而且构件名称、尺寸以及安装方法等信息均可查询。虽然很多学校在这方面都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是,如果能够在常用软件中有准确的三维模型,那将对历史教学和设计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将数字技术的发展现状作为教学内容。如果在介绍现代建筑时,结合其使用的数字技术进行分析,将在提高建筑历史课的学习热情同时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3数字技术与建筑构造课的整合

建筑构造课教学宜从构造节点信息和建造方法两方面结合数字技术。一方面,利用通过BIM技术建立的模型库添加细部信息,比如楼板、复合墙体、防水层的构造信息。这样学生可以方便查询,毕竟学校不可能在构造实验室把所有的构造节点收集齐全。但是模型库可以通用,构造节点只需在原有数据库的基础上添加详细的节点信息。另一方面,可尝试整合相关的CAM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因为学生在感叹独特的空间曲面造型的同时往往会有疑问这样的造型怎么做。CAM是计算机辅助建造的缩写,在汽车和航空领域的应用广阔,目前建筑业也有应用的实例。如ONL设计的IWEB项目,一个类似太空飞船的造型,从设计到构件生产建造到施工组装完全用三维数字技术,建立了从三维设计到钢材制造的直接联系。如果学生对空间曲面造型的构造更清晰会增加他们利用数字技术设计的信心。

4.4数字技术与建筑物理课的整合

建筑物理课教学应该补充讲授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各种物理环境的分析。学生提到物理课往往比较头疼的,因为目前的教育侧重概念介绍和计算,真正能运用于设计中的一般就是一些定性的知识。但如果利用数字技术对物理环境做足分析,可以为方案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对于如草图大师上的日照分析,学生都非常乐意运用,但对于如Ecotect等专业分析软件,大多数院校的学生都苦于自学难度很大,面对大量物理数据的设定无从下手,而且对分析结果如何指导设计改进也充满困惑。在这方面,重庆大学已经做了不少探索,而且在新编的建筑物理教材中增加了Ecotect应用部分,为教学提供很大的方便。因此,结合设计案例讲解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通过分析结果改进设计方案的手段是有必要的。

4.5数字技术与建筑设计课的整合

建筑设计课教学既要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运用所学的新软件,还要提醒他们不要被软件左右设计思想。近几年“非线性设计”、“建筑设计生成法”、“参数化设计”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学生一边向往这些新概念带来的视觉冲击,一边又害怕困难,没有把握去尝试,往往放弃或半途而废。设计课上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大学设计课程中至少做一个非线性设计的方案,课堂上对于想法很好,但建模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做一部分示范,帮助他建立一部分模型,正如建筑表现课上给学生做示范一样。这方面,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都开始了教育改革实践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但对于有些软件基础好的学生,他们虽然能很快结合设计,但容易沉迷于软件带来的新奇造型,欲罢不能,反而忘记了设计的本质,对他们则应正确引导,提醒数字技术是工具,要为设计服务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

5.结语

总之,无论对于走在改革前列的重点院校,还是正准备迈出改革步伐的普通院校,要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整合工作量相当大,教师培训、教材编写都需要付出大量心血,但是,借助数字技术的改革推动建筑学教育体系的整合是必然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建筑教育体系必将同步发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许景峰 等. 数字技术在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第21卷第一期:139-141

雷贵洲 等. 浅谈数字技术对建筑草图设计的影响——从数字技术审视建筑学教育[J].中外建筑.2009(12):43-45

李建成. 建筑信息模型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J].建筑学报.2007.7:100-102

李建成. 对当前建筑数字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建筑数字流——从创作到建造[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宁玲. 数字技术在房屋建筑学中的运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0第19卷第6期:151-153

彭冀. 数字技术在本科建筑教学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7(12)第25卷:167-169

王一平 等.建筑数字化之教育论题[J].华中建筑.2009(11)第21卷:177-178

王军,樊海彬,魏卓.Computer,Drawing&Design——数字时代的建筑设计课程数字化教学的探讨[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九卷)2007.6:322-324

建筑设计术科转型促成教学转变——从画法几何到计算机图形学,张东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李茉.数字技术对建筑基础教学的影响初探[M].建筑设计信息流,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魏旭 等.基于C/S模式下的设计图纸查询系统研究与开发,建筑数字流——从创作到建造[M].同济大学出版社

篇8

2声音用户界面交互性

在儿童教育类数字出版物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借助音乐和声音效果创建一种特殊传授方式,把儿童带到特定的气氛之中,有助于调动情绪,使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丰富儿童的感官享受。语音操作命令,形象化图标相结合的讲解内容,及时的语音信息反馈等。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学习的过程渴望互动与鼓励,因此,在交互设计过程中,反馈尤为重要。例如:当孩子把手指放在屏幕上某个图标时,会有相应的音乐,可以是图标的对应解释,也可以是对孩子动作的鼓励,如答对了,你真棒,增强界而的交互性。

篇9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加快。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同来源的教学资源采取不同的数据规范和标准,使数字资源之间难以统一口径,资源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除此之外,资源本身的描述不够具体,用户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提取所需信息,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了教学资源的智能化进程。2000年,Web之父、万维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Berners-Lee)提出了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自2009年肖顿・戴维(Shotton David)等人提出语义出版概念后,语义出版就受到了出版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语义出版是一种语义强的期刊出版形式,它通过语义标记的方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助于增强文章内容的关联性,改善科研用户的阅读体验,最终实现智能化出版。[1]

近年来,面对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窘迫的现状,语义相关技术逐步受到关注。杨现民、余胜泉等[2]2013年基于学习元平台(Learning Cell System, LCS),提出了C合应用语义基因、基于规则的推理、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实现资源动态语义关联的方法,并在实践中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杨现民[3]提出教学资源动态语义聚合是要自动生成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资源结构体,且可以随着资源之间关联关系的变化而动态更新和发展。语义标记技术可以增强教学资源之间的语义关系,促进资源的发现获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资源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鉴于此,本研究将对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相关技术进行探索,提出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系统模型,并以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为例对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实现路径进行分析,期望能对当前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1.语义标记的概念与意义

语义标记是建立在资源深度揭示与高度集成基础上的信息组织方式,它的出现为创新教学资源组织与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通过对资源知识单元进行语义标识提高资源对象间的关联度,有助于实现资源内容的按需重组与。[1]借助本体、关联数据等语义相关技术,可以丰富数字教学资源的内容特征,增强不同资源间的语义关联,并提供相关资源数据集的获取途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数字教学资源的内容、形式和服务等方面来看,语义标记具有五方面显著的意义:

(1)实现资源内容结构化。在海量教学资源中,存在着大量碎片化、非结构化的信息,用户无法高效地进行筛选、提取和利用,通过XML、RDF、OWL等技术和标准,可以将大量非结构化、碎片化信息转变为结构化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语义标签,划分教学资源的结构层次,建立资源与数据库之间的链接,以便实现教育内容的获取和处理。

(2)促进教学资源的融合。在语义标记的网络环境下,不同来源的数字资源、不同描述方式的内容可以通过提取元数据、构建本体库、进行数据关联等方式实现数字资源的有效融合;通过语义互操作实现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融合,从而解决不同数据描述方式带来的资源异构问题以及不同数据库来源带来的跨库检索难以实现的问题,改变信息孤岛等情形的存在,大大提升用户的检索效率和检索体验。

(3)实现数字资源可视化。语义标记通过添加语义标签、高亮词条等可视化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资源的知识结构,帮助用户快速理解资源核心主题,获取相关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4)实现资源对象关联化。语义标记借助语义技术,通过自动识别资源中有意义的实体,从内容的逻辑结构等不同层次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精准分析,实现知识单元之间的多层次关联,深度揭示教学资源的知识结构,便于用户阅读和理解。同时,通过教学资源的多重引用关系和本体技术,实现不同语义资源之间以及内外部资源的联系,便于用户拓展阅读。

(5)实现资源个性化推送。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个性化是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面向语义标记的数字教学资源有必要关注用户同数字化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用户的兴趣所在,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组织和提供适合的教学资源。

2.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的表现形式

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对资源外部形式特征的揭示,如揭示资源的媒体类型、格式、适用对象、作者、日期、版权管理、标识、评价等信息,并根据这些外部的形式特征建立起与相关实体资源的关联。另一种是对资源内容特征和逻辑结构的揭示和描述,具体可以体现为标题、学科、年级、教材版本、知识点等实体的语义标注,实现资源内容的结构化导航及相关资源之间的联系等。语义标记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描述外部特征的初级阶段、浅层语义特征描述阶段和深层语义特征标引阶段。在浅层语义特征描述阶段,主要关注半隐性或半显性语义特征的描述。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逐步过渡到全面实现语义特征标记的高级阶段。

3.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技术

语义标记通过XML、元数据、本体、关联数据等语义相关技术,能够实现非结构信息的结构化,通过添加语义标签使信息资源内容有层次,从而为实现内容的自获取与融合提供基础。

(1)XML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由W3C定义的一种用于对信息进行描述的语言,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的一个优秀子集。XML既能对数据内容进行描述,也可以对其结构进行描述,从而体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在数据交互和集成方面,XML有着独特的优势。XML的可扩展性使用户可以根据特定的需要定义文档中的标记,非常灵活;XML可以使数据结构化,方便建立任何层次复杂的模型。作为数据表示与交换的标准,XML可以表达各种类型的不同数据,提供数据结构和内容表示的通用格式,从而实现数据的交互与共享。此外,其跨平台能力能够实现不同数据源数据的无缝集成。

(2)元数据

元数据是用来对数据属性进行描述的“关于数据的数据”。信息界将元数据定义为:既可以用来描述信息资源,也可以为各种不同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并且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开发和组织利用。[4]元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泛在性,为数字资源聚合提供了数据基础;其规范性的结构特征能够实现数字资源不同层次的集成。

(3)本体

本体是某个领域的概念集合和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形式化的方式表达该领域的知识及其知识结构。在Tim Berners Lee提出的Web体系结构中,本体层起着关键作用。本体可以为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资源提供统一的概念描述标准,从而实现资源的语义化标注和资源与资源之间的语义互操作,这为解决不同资源间的语义异构难题提供了基础;同时,对不同领域的资源构建本体,可以将不同的知识本体聚合,有利于解决数字资源孤岛问题,从而实现数字资源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聚合。[5]在知识组织中,本体的主要作用就是基于资源集合构建一个本体概念模型,该模型通过对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将其组织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从而完整清晰地反映资源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实现知识检索。[6]目前,基于本体的应用主要是构建各种类型的本体知识库和本体概念模型,在语义层面上对资源内容进行描述和揭示。

(4)关联数据

关联数据由语义网创始人Berners Lee在2006年7月首次提出,是W3C推荐的用来在语义网上、共享、链接各类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标准。关联数据是一种推荐的语义网最佳实践,是语义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关联数据可以理解为用URI来命名数据资源,采用RDF模型来描述和联接资源,并揭示资源间的语义关系,通过HTTP协议来获取这些数据。关联数据对数据资源进行语义描述,不仅可以揭示数字资源内部的复杂联系,还能够实现不同数字资源之间的语义互操作,从而促进资源之间的语义互联和深度聚合。它不仅使分散异构的数据实现语义关联,还常与本体技术结合,增强资源之间的语义相关,从而使数据资源成为无缝关联的有机整体,便于实现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等其他应用。

二、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系统模型

基于当前数字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语义标记为导向的数字资源建设所具有的优势和价值,本文依据王晓光、陈孝禹提出的语义出版的DBIU模型,借助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相关技术,构建了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系统模型。[7](见图1)

依据王晓光、陈孝禹提出的语义出版的DBIU模型,⑹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层次模型分为数据层(Data)、业务层(Business)、交互层(Interaction)和用户层(User)。

数据层用来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在语义标记中,数据类型丰富,除了传统的结构化数据之外,还包括了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数据层即用来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它是语义标记系统的基础。数据层不仅仅是传统的以单个资源作为存储单元的教学数据资源库,还有大量的以细粒度“知识单元”作为独立存储单元的数据库,例如XML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的建立满足了用户实现知识快速获取和高效利用的信息需求,将信息服务由资源本身深入到了资源内部的知识单元,使语义标记具备了知识服务的功能。

业务层则是在数据层存储各类数据、建立知识单元的独立知识库的基础之上,对知识单元进行识别,实现知识单元与知识单元之间的自动关联,从而构建一个广泛的、充满语义联系的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自动发现。业务层能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并对资源内部的知识单元进行细粒度的识别和语义标注,将众多资源联系起来,建立起层次多且丰富的知识关联,满足当前环境下用户对信息和知识集成和集中获取的需要。业务层建立的关联不仅包含传统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建立一个资源同相关资源之间的联系,还包括资源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资源内部知识单元同外部资源之间的链接,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的知识内容。

篇10

在本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开设在本科第四学期,“数字信号处理”开设在第五学期,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假期,学生对很多内容产生遗忘的现状,这就为“数字信号处理”的学习带来困难。因此,“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前几章主要涉及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以及Z变换,这部分内容实际在前面课程已经讲授过。文献[5]的作者结合其专业的具体情况,经过3年的对比教学,得出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开始前,以8个学时来复习“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最佳的教学方式的结论。然而,本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信号与系统”理论50学时、实验10学时,“数字信号处理”理论40学时、实验5学时,这两门课程的学时较少。由于“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偏少,在一个学期将本该70课时左右的课程压缩到50课时,具有很大难度。因此,把离散部分的许多基本内容留给后续课程讲解,如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与Z域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放置在“数字信号处理”中讲解,将有限的课时用于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分析讲解,这更有利于提高课时利用率。另外,结合课程特点,为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院将一定数量的习题课改为学生课后习题,并结合课程考核以督促学生独立认真完成,通过这种做法,将有限课时用于课程内容讲授和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

1.启发式教学

这两门课程都具有自身内容抽象,仅凭想象难以理解的特点,教师照本宣科将使学生感到烦躁,丧失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第一,采用“类比”的方法。教师根据“信号与系统”特有的对称特性,按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采用类比方法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在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和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等的讲解中也采用了该方法;第二,课堂教学尽可能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2.传统教学与现代电教法的结合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板书,学生记笔记为主,虽然具有思路详细、公式定理推导严谨的优点,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增加教师劳动强度的同时,沉闷的课堂气氛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电教法在授课时虽然能有“声”有“色”,但是过多的感官刺激也会使学生麻痹,另外,电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信息容量大的问题,相比传统教学法,学生需要接收更多信息,如果课后学生未及时复习整理,将会出现课堂热闹,下课作业困难,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传统教学与现代电教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在教学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教师取长补短、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改善授课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课程的特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以电教法为主,传统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师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电教法可以分为“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两种模式。多媒体教学主要指教师课堂授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要求备课时准备课件。图文并茂的视觉演示为抽象概念的讲解提供了方便,另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增加较多的应用示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过多的视觉冲击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本院正在积极建设“信号与系统”网络课程。课程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帮助和指导。教师将课程教学大纲和学习要求、教学课件、习题、模拟试题及实验教学等资源放置在课程网站上,可以方便学生自学。而网络课程中的在线交流模块,方便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和答疑,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师应该引导和督促学生访问课程网站,积极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将传统的纸质作业上网,要求学生登录自己的帐号,完成规定数量的习题并实时由系统打分,在课程考察时将这部分成绩纳入期末成绩。网络课程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对教学时间、教学地点的限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信号及信息处理领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对课程的学习很重要。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可以结合Matlab 软件应用安排编程练习。目前,这种做法已取得国内、外广大任课教师的共识。[4]本院这两门课程实验主要采用Matlab软件仿真的方式,主要由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组成。验证性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等其它技能。比如在“信号与系统”的验证性实验中,设计了用Matlab软件实现常见连续和离散信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一些简单函数的方法,为后继设计性和验证性实验打下基础。在进行了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之后,就可以进行综合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编写程序,获取仿真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完成相应思考题。这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设计的能力。

篇11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是行车组织和客运组织重要的辅助设备,是保证运输安全、应对紧急事态的重要手段。目前可用于组网的系统有数字控制的模拟视频监控和数字视频监控。前者技术发展已经成熟,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视频监控系统中信息流的形态没有变,仍为模拟的视频信号,系统的网络结构主要是一种单功能、单向、集总方式的信息采集网络,介质专用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满足更高的要求,必须采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篇12

一、系统解决方案

1.系统的外部结构

分布式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外部结构体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数据采集处理部分;(2)数据存储加工部分;(3)数据输出部分;(4)数据反馈部分。

2.系统的功能

(1)多媒体数据的处理方式

①视频资源播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某个教师、某个教学实验的录像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来进行播放。播放时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一定的播放速度。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暂停、慢放、快放的功能。习题讲授库以题为单位存储在数据库中,它与授课资源库同样是紧密结合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查看相关的习题讲授资源,这样就实现了从学习到自身检验的一个过程。

②资源的检索。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各类信息对多媒体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检索、播放。系统提供对基于信息内容与关键字段的逻辑组合查询、任意词查询、二次查询、多字段复合查询与距离查询等灵活简便的查询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查询需要,提供关联检索功能,方便学生能快速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

③视频编辑。通过对相关的录像资源进行编辑可以使之更加紧凑。整个平台的视频主要涉及到这三块:课程视频资源库的编辑、课件视频资源库的编辑和习题(考试)资源库的编辑。

④存储接口处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参照oracle8i系统中的intermedia多媒体部件来处理统一的接口问题,然后所有资源数据由多媒体数据库来统一维护,统一备份,这样就可以简化管理。

⑤教案资料信息采集。本功能主要是将一些由office办公系统编辑的电子教案文档通过格式转换后存储到多媒体数据库中。

⑥师资及课程管理。提供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的整体框架、内容要求及考试方法等;推荐课程学习进度表和指导性建议;教师授课要点,包括多媒体课件的组成框架及使用提示、教案提纲和补充材料索引等。

(2)习题(学生考试库结果)库统计、分析与反馈(相当于评估系统)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统计考试中的各类信息,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或角度,让学生更易接受新的知识点,提高了网络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存在着需求的多元化,由于学生的价值观、生存发展状况、兴趣爱好等存在着差异,以及学生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社会环境、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学习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如何能做到多元化的学习呢?

第一是通过系统反馈,在同步教学中以便能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做到有针对性的讲授;第二是在异步教育中,根据知识的难易度制作不同的视频资源及各种扩充知识点;第三是在查询系统中,由教学辅助系统平台根据学生查询条件自动把查询结果及相关联的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资源有针对性的学习;第四是类别分组,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对具有相似查询浏览的学生进行分组,系统并分析他们的共同特征,可以反馈给教师及平台管理者,以便提供更适合、更面向学生的讲学或者课件资源等等;系统记录浏览者的身份(诸如电子邮件等信息),如果有相关资源更新后,系统自动将相关资源信息以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发送给关注学生,以便能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

(3)数据仓库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的运用

目前网络教学中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讲义制作(课程安排)、多媒体课件制作、作业管理、考试管理和成绩考核等。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并形成了各自的事物型数据仓库,如果考试库、成绩库等。从这些数据库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并用于相关的教学活动是网络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练习和测试是网络教学中的一项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整个系统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重要的应用,评测教学活动的成功标准之一。为了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练习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对于统计考试情况(正确率、错误率、各种题型等)采用的分析方法常常是粗略的,往往也只是根据报表凭经验做出决策,这不仅是相当困难的,而且是受影响的主要因素。数据挖掘提供了进行练习与测试组合数据库分析的环境,数据挖掘的多种方法可以为此进行测试分析。

二、系统的特点

1.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系统与强大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相连,可以多台机器分布式的联机操作处理数据,处理速度快,操作方便。

2.统计准确

手工统计面临统计工作量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就在统计过程中容易出错;有时候可能因为统计的出错,带来分析决策的失误。在几万或几十万的数据面前,要想完全精确,那肯定性是比较低的。但是运用计算机系统来统计便可完全克服这个困难。只需要制定相关的统计规则后,系统便可以根据规则来统计出我们想要的数据。

3.迅速、快速

传统的统计方法需要人工去处理,所以从统计完毕到处理结果需要有一段时间的滞后。而使用计算机系统统计后,就能很快很迅速的从数据库中得出统计结果。

三、结束语

系统的设计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挖掘模型,如知识库查询挖掘模型,考试结果挖掘模型,教学资源反馈挖掘模型等,又如考试挖掘模型有可以以不同的题型建立挖掘模型,系统将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挖掘分析模型,以能提高决策分析能力。系统的建立将为教师讲学、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此系统,学生也能迅速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对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与效率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也成为现代教育财务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校园成为许多教育部门的建设目标。财务管理作为教育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进教育系统现代化和提升教育管理科学水平的起点。

一、我国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讲,我国教育系统基本山已完成了会计核算的计算机化,并且逐步在向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方向进展。另外部分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全面预算的信息化。但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第一,很多时候不能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财务信息系统虽然可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是由于政府监管的需要,许多的高校无法满足内部管理决策的信息需要。第二就是教育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教育系统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于是很容易就导致了信息“孤岛”现象。这样就会导致各个部门的数据匹配困难,无法监督和调控业务活动,无法有效地实施风险监控。第三就是教育财务系统信息管理无法与流程化的管理对接,一般来讲,财务软件对跨部门的管理需求支持不足,因为它的是按照财务岗位或财务分工进行软件设计的,现代教育系统强调部门的协作而非分工,要求管理的扁平化和流程化,这就造成了教育财务系统信息管理无法与流程化管理对接。第四就是教育系统数据架构无法支撑未来财务管理系统的繁琐性。随着教育系统的逐步发展,各个部门的管理的层次将越来越细化,这对财务数据的未来发展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现状来讲,许多高等学校的财务软件无法提供多维的数据空间,仅能支撑一维或两维的数据架构,所以很难应付未来的管理增长。

二、加强我国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教育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包括自主办学权的扩大和高效扩展的开始,新的校区、二级学院和重点实验室的陆续建立。教育系统规模的扩大为教育系统的管理带来了难题,各教育部门财务管理的整体性、综合性和有效性要求以信息化的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因为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的整体性提升财务管理的统协性,通过网络的快捷性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通过网络的系统性提升现代教育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其次,教育系统财务信息公开化必然要求教育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我们知道财务信息公开化可以使师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财务状况,公开化的教育财务管理信息能够加强师生与相关财务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保证学校财务使用的效率性和廉洁性,另一方面也能实现师生对学校财务的有效参与和监督。可以说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为财务信息管理的公开化提供了有力条件。再次,教育系统财务工作变革和创新要求实现财务系统信息化。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财务管理应该考虑到财务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严格性和效率性,信息化建设能为教育系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提供技术保证。实现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的程序性、快捷性和科学性。

三、提高教育部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教育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快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源头做起,分步骤的进行,做好科学的规划,否则就会导致信息编码不统一规范,基础信息源不顺畅,最终造成教育系统的信息资源和投资的浪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教育部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1、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做好科学规划。领导要增强信息化意识,人力财力要予以保障,重要事项要亲自决策。要根据财务管理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做好科学规划工作,防止形成信息孤岛和重复投资。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大资金、政策和技术上支持。注重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员工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从基础工作做起,做好教育信息编码。在教育系统财务管理部门内部,做好规范的信息编码,使教育部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到科学规划和总体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定要保证内部是信息畅通、资源共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要做到实现相关信息及时采集、处理,校内外信息互联互通,做到信息资源及时畅通、高度共享。

3、完善教育系统公共基础网络,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拓展的公共基础网络,不断增强教育系统网络的智能服务功能,要采用先进、安全、高效的方式,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等,不断实现教育系统数据全面整合以及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和利用。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运用现代系统安全技术,提高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