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火灾的防治途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火灾的防治途径

篇1

摘要:从系统安全原理的角度建立了地铁火灾的能量释放事故致因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提出了地铁火灾的防治思路。事故致因模型中将地铁火灾划分为五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思路:潜伏期为“管理”、孕育期为“屏蔽”、发生期为“防护”、发展期为“疏导与控制”、灾后为“恢复”。在防治思路的指导下,探讨了地铁火灾不同阶段下的防治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地铁火灾事故致因模型防治措施

地铁火灾事故既属于交通运输安全的范畴,又具有公共安全事件的特征,因此对地铁火灾防治的研究不但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对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也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地铁火灾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新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尝试和应用中,但目前大多是重局部而轻全局,系统性不强。本文从安全原理出发,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条件及发展过程建立了地铁火灾事故致因模型,并针对其不同阶段的特点,系统地探讨地铁火灾的防治应对思路。

1地铁火灾的事故致因模型

从安全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地铁系统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地铁火灾则可认为是在这个系统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因此地铁火灾也可以应用安全原理中的事故致因理论进行分析。借鉴安全原理中的4M问题[1]、能量意外释放和作用连锁的事故致因理论[2],并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条件与发展规律,本文建立了地铁火灾的能量释放事故致因模型,如图1所示。

篇2

1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篇3

煤层自燃火灾是矿井主要灾害之一。煤矿井下火灾通常是由于氧气供给不足,空间较小,从而导致在这个有限的区域内,释放出许多有毒气体,致使整个上机巷出现人员中毒伤亡事件。从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可以看出,煤矿火灾,特别是煤层自燃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导致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因此,煤炭火灾的防治一直是煤炭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2 煤层自燃发火因素分析

2.1 采煤方法问题

对于回采工作面的发火原因分析,有多种说法,但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是采煤方法的限制,还有一些原因,比如工作面推进速度慢,炮后堵架子和采空区出现漏风等情况,均会引起煤层自燃,或者在顺槽掘进时的高冒区处理不当,工作面推进至此时引起火灾。

2.2 顶板管理问题

对于一些井田煤系地层,其岩性大部分是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层为主,煤层顶板大都为砂岩或砂质泥岩,在形成采空区后,其跨冒较难,这样使得采空区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压实,如煤层顶板的巨厚砂层,质地坚硬,采空区漏风,提供了好的供氧条件,这样就给煤层自燃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2.3 高冒区处理问题

高冒区煤层易于自燃主要是高冒处煤质松软,粘结性差,接氧面大,巷道内没有适宜的有效风速产生涡流风速,带走高冒区空隙内积聚的热能。另外,冒顶后未作防火处理或者用可燃物充填,也是造成高冒发火的因素之一。

2.4 地质因素

由于煤田的构造多,地质条件复杂等,表明煤层受到应力的强力挤压,致使煤质松散,易破碎,孔隙多,透气性强。煤层本身具有自燃倾向性,且发火期较短。

3 煤层自燃规律

根据煤矿开采的特点、结合煤层自燃的特点,分析出煤层自燃主要呈现如下规律:

①切眼、停采线采空区浮煤极易自燃。

②回采期间存在采空区二道自燃火灾威胁。

③采空区自燃高温区域范围大且隐蔽。

④采空区自燃火灾灭火难度大。

4 矿井巷道内煤层自燃的防治方法

在我们通常使用的、风量充足的巷道中,往往不容易发生煤层自燃,而是在一些微风或者少风的环境下极易发生煤层自燃,由于满足了热量易积聚的自燃条件,易造成煤层自然发火。对不同的巷道自然发火情况,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4.1 直接灭火法

①挖出火源。井下火灾范围不大,人员能够接近火源时,可将已燃煤炭挖取出来,运送地面。挖取火源时,必须随时检查瓦斯浓度和温度,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

②用水灭火。用清水枪头直接向明火或出烟处喷洒水,将明火喷洒灭,并把明火周围的高温煤体洒透,待洒下来的水不热为止,并监测一氧化碳浓度,直至其浓度为0或比自燃前下降很多。

4.2打眼灭火法

①井下打眼灭火法。某些巷道自燃出烟后,就必须通过电煤钻或岩石注水钻进行打眼,然后采用管子接通灌浆管路进行灌浆。

②地面打眼灭火法。当主要回风巷道发生严重的煤层自燃,造成通风系统混乱,威胁全矿井安全时,就必须封闭灾区进行地面打眼灭火。

4.3联合灭火法

对一些巷道顶、帮的自燃出烟,有时并不是通过打钻注浆、注胶就能够解决的。如果打钻打不到火源,灌下来的浆水不热,而烟仍源源不断涌出时,则应进行联合灭火。

4.4均压灭火法

在运输巷火源地点以外建风门,回风巷建调压风门,运输巷风门外安设局部通风机,风筒接过火源地点以里30m左右,打眼灭火等。

4.5封闭灭火法

某些矿井煤层自燃后,不能灭火或经采取各种灭火法无效果时,应采取封闭灭火法。

5煤层自燃防治对策

煤层自燃现象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通过研究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煤层自燃现象对煤矿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不仅对煤炭资源造成了浪费,还会带来水资源的白白流失,然而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人员伤亡的惨剧。因此,煤炭火灾的防治一直是煤炭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煤炭火灾的防治一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第一,了解火区范围;第二,建立火灾预测预报系统;第三,灭火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煤层的火区进行勘察,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是利用遥感技术。煤炭火灾由多种因素引起,就煤层自燃引发的火灾防治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在煤层发火之前,这个阶段必须要加重力度对通风系统进行维护,对火灾样检测的传感单元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而且还要建立控风、防灭火专家系统。第二,是在煤层发火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要对火区进行封闭性技术的研究,惰性气体的防火技术和综合防火技术,都应该在火区中试用,使得煤层自燃灾害得到有效的预防和防治,降低煤矿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益的损失,同时还应该研究出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采用新的综合的应用技术,使得煤层自燃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从当前的情况来说,在煤矿中有些防火和灭火的技术措施还是很有用的,对煤层自燃能够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但是,由于煤层自燃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要对煤层自燃进行区域调查,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综合治理煤层自燃的灾害,这样还能够有效地防止煤层自燃的灾害损失,使得煤矿能够实现高产高效的安全生产。

6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的情况来说,在煤矿中有些防火和灭火的技术措施还是很有用的,对煤层自燃能够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但是,由于煤层自燃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所以,我们要对煤层自燃进行区域调查,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综合治理煤层自燃的灾害,这样还能够有效的防止煤层自燃的灾害损失,使得煤矿能够实现高产高效的安全生产。

①对于煤矿生产而言,由于影响煤层自燃的因素有多种多样,所以对于煤层自燃现象应该从全局出发,整体考虑,采用综合应用技术措施,这样才能带来好的应用效果,将煤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②对煤层自燃进行综合防治,这本身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比如从巷道布置,工作面位置的确定,改进采煤工艺等,这些都是综合防治的有效表现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鲍庆国,文虎等.煤自燃理论及防治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王雪峰.煤氧化自燃过程的红外光谱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及技术工程,2004.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77—01

1、森林防火

火灾是森林的大敌。在破坏森林的各种因素中,以森林火灾最为严重。它能在很短时间内,烧毁大面积的森林和大量的林副产品,破坏林分结构和森林资源,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造成气候失调,水土流失,河流淤塞,洪水泛滥或水源枯竭。有时引起山洪暴发,冲毁农田,直接危害农业生产。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1.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森林火灾作为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危害生态建设,常常是以突发性强、毁坏性强、难以控制的特点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当前,要结合气温逐步升高、气候干燥的实际情况,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继续保持高度警惕,进一步加强防火值班、防火战备和通信联络,严密关注当地气象和林火动态,坚决杜绝火灾火情的发生。要同各单位鉴定护林防火责任状,年终考核时一并进行考核,确保一级对一级负责,不论哪个环节、那个单位出了问题,都要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1.2加强火源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火灾火情的发生。火源管理是护林防火的重中之重,也是控制林火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3团结一致,统等兼顾,全面作好护林防火工作。

1.3.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由于很多林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灭火用水又完全靠拉运,灭火难度大,如何适应特定的林场灭火要求,对灭火队伍建设和灭火器材的配备、维修、保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部门要及时对防火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强化训练,不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要及时进行训练,扑火工具、机具要及时保养、维修。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提高处置火情的能力,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现代防火灭火要求。

1.3.2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在开展护林防火工作中,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决不允许有,违法办事的情况出现。对不利于防火工作的人和事要坚决制止,对,不负责任,造成危害和损失的,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林业执法人员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热情服务、依法办事,确保国家林业资源安全。

1.3.3团结协作,共同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做好护林防火工作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护林防火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事情,要求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火工作,目的就是提高公众对火灾的防范、扑救意识,使这项工作走上“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道路。各单位要警钟长鸣,一旦发生火灾火情,要迅速出动并在规定的时限内立即报告市护林防火指挥部。

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设施

2.1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设、维修防火线和防火巡护步道;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发生森林火灾时是扑火人员进入和离散的主要通道;也可以阻隔森林大火的蔓延。组建和发展消防专业队伍是扑救森林火灾的有力保障,加强消防队员的扑救技能和业务知识训练,在防火期间要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训练、保证防扑火的需要。预防工作坚持以群众为主专业队伍为辅、群专结合;扑救工作以专业队伍为主,群众为辅,专群结合。

2.2抓源头;控火源。发生森林火灾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火环境、火源、可燃物、根据林火灾发生机理,没有火源和可燃物就不存在森林火灾;火环境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只要管理好人和可燃物,就可堵住森林火灾的源头,预防为主的方针也就得到体现。

3、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培育,从种子、苗木、幼林直至成林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病虫害,严重时,害虫可能把树叶食光,蛀空树木枝干,使树木枯死;或咬断苗木的根系,造成缺苗断垄;或食空果实造成颗粒无收。为了减少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必须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和检疫,加强预防和除治,控制其发展与蔓延。

病虫害防治是森林培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包括对森林、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病虫害的防治和除治。国家颁发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已规定了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还明确指出区、乡林业站负责组织本区、乡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和管理,是乡镇林业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应采取如下措施:

3.1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分疫区进行封锁,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3.2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3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子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适地种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6营造混交林,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7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面临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最大病虫害传人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人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结束语

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仅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净化大气,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以及对加强国防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保护好森林资源,有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篇5

Keywords: high building; Fire installation project; Quality problem; Reason;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为现代化城市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给消防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高度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对消防用水的安全程度、供水的可靠性和建筑物抗御火灾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除了在设计和材料设备选择等方面外,很大程度需要施工安装质量的保证。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文章主要分析了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与消防安装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并对出现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与防治对策进行了论述。

二、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1)火灾蔓延速度快。超高层建筑由于火灾蔓延途径多,影响火势蔓延的因素复杂,超高层建筑本身具有烟囱效应,加上各种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等竖向井道以及受热易碎的玻璃幕墙,如果防火分隔处理不好,火势可以通过门、窗、吊顶、走道、可燃隔墙等途径水平蔓延,也能竖向管井和孔洞、共享空间、玻璃幕墙缝隙等途径蔓延。

(2)人员疏散困难。一是层数多,高度高,垂直距离长,人员疏散到地面或其他安全区域的时间长;二是人员相对集中,疏散困难;三是发生火灾时由于各竖井空气流动畅通,火势和烟雾向上蔓延快,增加了疏散的难度。

(3)火灾扑救难度大。超高层建筑高达上百米以上,目前的消防车供水能力和供水器材的耐压强度达不到所需的高度,登高消防车和消防直升机是扑救超高层建筑火灾的先进设备,但由于受施展空间和技术的局限,目前无法满足超高层建筑火灾的需要,受高度的限制登高消防车只能救助相应伸展高度内的被困人员和实施灭火,受飞机安全和停放场地的局限,消防直升机只能救助逃生到屋顶停机坪的被困人员或运送消防队员到屋顶停机坪,发生火灾时从室外进行扑救相当困难,大面积玻璃幕墙受高温或火焰作用,易碎裂形成“玻璃刀”,时刻威胁超高层建筑四周参与救灾的消防车、器材装备和救助人员。因此,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一般要立足于自防自救,靠自身消防设施实现灭火。

篇6

第三,介绍了传染病的种类、症状、传播途径以及如何治疗传染病,特别是如何养成并保持良好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传染病,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

篇7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火灾形势比较严峻,发生了多起特大和重大火灾。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减少火灾损失已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数据来看,据统计,2009年1-9月,全国共发生火灾97366起,死亡799人,受伤461 人,直接财产损失9.7亿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起数下降5.3%、亡人下降25.1%、伤人下降17.8%、损失下降23.1%。另外,1至9月发生放火火灾2555起,死亡109人,受伤39人,直接财产损失5604万元。其中各类人员密集场所共发生火灾11447起,死亡139人,受伤124人,直接财产损失16152.2万元,与2008年同比,四项数字分别下降7.8%、22.3%、10.8%和66.9%;高层和地下建筑共发生火灾798起,死亡8人,受伤11人,直接财产损失923万元,虽然起数和伤人同比增加,但死亡人数和损失分别下降27.3%和97%;易燃易爆场所发生火灾334起,死亡1人,受伤2人,直接财产损失1025.6万元,与2008年同比,四项数字分别下降14.4%、80%、77.8%和47.5%。搞好建筑物的防火安全设计是预防建筑火灾的关键一环。建筑防火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本质性的缺陷,这为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埋下祸根。制定良好的防火设计规范或标准以指导设计人员的工作是保证建筑物火灾安全的重要措施。

随着世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火灾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性能化消防设计正在一些国家迅速兴起,我国也陆续在传统设计中引进了一些性能化设计的思想,且此设计思想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和采用。21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大规模、超大规模结构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其功能也更趋复杂。

1 两种防火设计思想

1.1 处方式设计

处方式设计是指通过对建规、高规、石油库设计、汽车库设计、喷淋、报警等40余部消防技术规范及标准的运用,在对建筑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按照有关防火安全的要求,对每项设计都详细规定具体参数和指标的设计方法。设计人员需根据所设计的建筑物的形式,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从规范中直接选定与该建筑物相应的设计参数和指标,整个设计方法像医生开单抓药,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处方式”设计方法。

1.2 性能化设计

性能化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质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设计者根据建筑物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相关条件,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向,继之用已开发的工程学办法,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

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消防设汁办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考虑火灾的发生、发展和蔓延的基本规律,结合实际火灾中积累的经验,通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可燃物的火灾危险性进行综台分析和计算,从而确定性能指标和设计指标。然后根据可能起火的条件和由此所造成的火灾烟蔓延途径以及人员疏敞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消防安全工程措施,并加以评估,核定预定的消防安全目标是否已达到。然后再根据具体一情况对设计方案作调整、化化,从而得到最优化的消防设汁方案,为建筑物提供最合理的消防保护。

2 性能化消防设计的发展

自20世纪70 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系统研究以火灾性能为基础的建筑消防设计方法,二三十年来,性能化消防设计以成为国际上火灾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一些著名的火灾防治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展了许多与性能化设计有关的研究课题,如关于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化、火灾风险分析、火灾中的人员行为分析等,这些为发展性能化设计办法与制订相应的规范创造了条件。

从人员安全疏散模型的角度看,对于工程方案的验证分析或评估一般要考虑火灾发生、蔓延扩散、人员疏散的基本规律,利用相应的计算方法来证明所设计的工程措施的安全性。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火灾模型的开发成功,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不同建筑内部火灾的发生、发展及扑救的全过程,据此检验拟采用的工程措施的有效性,以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目前对性能化消防设计所采用的检验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计算、计算机模拟、相关分析以及模型实验等。国内外开发成功的火灾模型主要有三个方面:火灾成因及蔓延规律的模型、人员安全疏散模型和火灾安全评估模型。

人们在进行性能化消防设计时,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就是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危险性评估和经济性分析。危险性评估是指对于一次或几次火灾后果的评估,并且这些火灾的危险性是可以预见的,评估中必须分析火灾对人和财物的影响;我们发展火灾科学的目的是使人们深化对火灾过程的认识。以火灾科学为基础的火灾安全工程学的目标就是力求以最低的投资换取最大可能的安全,使火灾防治费用与火灾损失的总和达到极小,这就是所说的“经济性分析”。火灾防治的经济性分析是进行火灾防治决策的重要基础。它的内容是阐明火灾防治的“投入”与降低火灾损失的“产出”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合理地增加投入可以降低火灾危险性,从而减少火灾损失。可见火灾的危险性评估与火灾防治的经济性分析密切相关。

3 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的判定条件

安全疏散的性能化消防设计,就是如何以人员安全疏散为中心,科学、合理地组织和设置建筑的各系统及其构件。火灾时,为了使建筑物内的人员能够安全地疏散出去,有关建筑法规制定了各种的规定,如设置疏散楼梯、疏散走道和疏散出口等疏散设施外,有的还规定设置排烟设备和应急照明、疏散指示装置等。这些规定大部分都是处方式规定,主要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通过规定安全出口的数量与宽度、最大疏散距离等将疏散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是根据该类建筑火灾经验和以往的疏散演习实测或统计数据得知,而且每当发生导致众多人员伤亡的重大火灾时,就增加关于消防安全的规定,使之越来越复杂。各国情况大致相同。这一统计时间反映了现有建筑中人员能够在多长时间内疏散出去,但并不能说明人员能否在火灾发展到威胁人员的安全之前是否能够疏散出去,尽管这一统计时间可能比危险来临时间小,但这些规定没有提供理论上的证明方法。而性能化防火规范弥补了处方式规定的这一缺点。

在性能化消防设计中,要求通过一定的手段证明人员能否在火灾发展到威胁人员安全疏散之前疏散到安全地点,即证明式Taset> Trest是否成立。如果该式成立,则可认为人员能够安全地从危险区域疏散出去,也就是说该防火设计符合安全要求;反之则需要修改调整。由于火灾发生的部位是不确定的,不同部位的火灾发展情况也可能不同。因此应根据建筑内不同部位的情况特点,分别计算各部位所需疏散时间,将两者需进行比较,当所需时间小于等于允许时间时,设计就符合要求,如果所需时间远远小于允许时间时,可以减少部分消防设施,从而减少消防投资;当所需时间大于允许时间时,表明设计尚不能达到消防安全要求,应增设消防安全设施。

4 性能化消防设计技术人员要求

由于性能化设计的复杂性,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其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1.对火灾的发生、发展、蔓延的机理及其相关的危险性有足够的认识;2.熟悉火灾探测系统、灭火系统、控制系统及其它消防设备和设施;3.了解火灾及火灾产生的烟气对建筑、人员、设备的破坏性影响。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1.具备进行风险分析的能力;2.具备决定工程分析深度和选择分析工具以及认识其局限性的经验;3.具备对历史上发生过的火灾的原因的研究知识以及对可能发生火灾的风险的预测知识。

参考文献

篇8

矿井火灾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在矿井火灾发生总数中,外因火灾所占比重较小,粗略地说90%以上的矿井火灾都属于煤层自然发火引起的内因火灾,因此煤层自燃火灾防治技术的研究十分重要。

1 煤层自燃危险性预测方法

现阶段,我国的煤炭行业主要通过统计类比预测法、自燃倾向性实验、综合评判预测法三种途径来预测外煤层自燃危险性。

1.1 统计类比预测法 该预测方法是基于业内现有自然发火事故统计资料,对现采煤条件下煤层的自然危险性进行分析预测。该方法仅能参照煤层自然发火数据资料,结合现场条件对煤层可能发火的危险性进行粗略的分析。

1.2 自燃倾向性实验 该预测方法是按照测试煤的自燃倾向性划分出煤层自然发火等级,将现场煤体与划分结果进行对比,最后确定煤层自燃发火危险程度。

自20世纪90年代起,色谱动态吸氧法在我国得到初步的推广和应用。该方法将色谱仪中分离气体的色谱柱改换成了煤样试管,测量煤样对氧气的物流吸附量,并以某一温度条件下(30℃)每克干煤的吸氧量来分出自燃性等级。

1.3 综合评判预测法 综合评判预测法是基于大量数据资料对引起煤层自燃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煤层自燃发火的危险程度进行判断。近年来我国学者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煤层自燃的危险程度。

2 煤层自燃火灾预测预报技术

现阶段,业内主要通过指标气体分析法、测温法、示踪气体法、气味检测法、测氡法等有效途径来预报煤炭自燃情况。

2.1 指标性气体分析法 煤炭在氧化自燃过程中,会产生乙烷、乙烯、CO和CO2等指标性气体,分析这些气体就能准确得知煤炭氧化和燃烧程度,其生成物的种类与温度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可利用指标性气体的发生量和变化规律,来预报煤炭自燃发火情况。

当前,许多国家均通过CO气体对煤体自燃发火情况进行监测。其原因是:①煤炭在低温氧化时煤体温度逐渐升高,CO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对煤体自燃的反映比较灵敏。②煤层中不含CO,CO气体生成后会被风流快速稀释并排除。③CO指标性气体检测方法简单易操作。在井下作业过程中,空气中一旦有CO气体出现并不断增加,就可直接判定井下煤层存在高温点或煤层已发生氧化自燃。

通过CO监测煤层自燃发火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从煤体开始低温氧化至着火燃烧都可能出现CO,该气体涌出温度范围宽,不易准确把握其定量临界值。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可通过烷烯烃类气体把握定量临界值,对煤层自燃情况进行准确预测。煤样加温实验证明,烷烯烃类气体涌出温度范围比CO窄,通过它可准确判断煤层自燃情况。在试验中,当煤温达到70~80℃时会产生乙烷气体;煤温为110~130℃时产生乙烯,达到130~150℃时产生丙烷、丙烯,达到150~170℃时会产生丁烯。井下作业过程中,只要准确把握这个规律,就能根据烷烯烃气体和碳原子数量来推测煤温,进而确定煤层自燃情况。

2.2 测温法 该方法是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测点温度,进而判定煤层发火危险程度。煤温和煤层发火程度都可以通过该方法直观地反映出来。

2.3 示踪气体法 示踪气体具有良好的恶稳定性,可通过该气体测量采空区漏风量。先选择一些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容易热解的气体,在同一环境中使其与示踪气体共同释放,然后通过采样对其比例变化进行检测,也可对其分解物进行检测,以此来掌握煤层火灾隐患点的温度值,达到预测煤体自燃的目的。

2.4 气味检测法 该方法是通过一组不同类型的气味传感器,根据不同气味传感器的仿生双分子膜在感知不同气味刺激后引起传感器晶振装置频率的变化,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对不同种类的气味物质进行识别,气味传感器可以感知煤体在低温(30~40度)氧化初期释放气味的细微变化,由此预测预报煤层自然发火情况。

2.5 测氡法探测火源位置 煤岩底层含有半衰期较长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放射性元素可衰变成氡元素,同时放出射线,我们可根据粒子浓度的测量结果对氡气浓度值进行测定。基于煤岩底层的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岩层或同一岩层中的不同层位所含的放射性元素总量,以及其衰变产物从地下向上迁移速率和浓度都存在差异。当地下存在热源时,由于地下火区所产生的温湿度和压力条件的变化,在相似的地质条件下,氡及其同位素向上迁移的速率,高于地下无热源时的迁移速率。采空区的自燃区顶部氡气浓度比无热源区的氡气浓度高。通过科学的测量方法对氡气浓度变化进行测量,确定出异常变化区域,进而对地下采空区火源进行准确定位。

3 指标性气体检测技术

煤炭自燃指标气体的检测技术主要有两种:人工检测和矿井监测系统。

3.1 人工检测是检测煤炭自燃指标气体的主要方式 该方法是对自燃危险区进行人工采样,地面运用色谱仪分析确定指标气体的成份和浓度,进而对煤层自燃发火情况进行判断。该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无需过多的设备,适用性强,但是工作量大、间隔时间长,影响检测的时效性。

3.2 矿井监测系统 目前,井下作业已有一种专业的监测系统——束管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煤层自燃发火情况。工程人员均采用聚乙烯管通过地面抽气泵将气体抽送至地面,再由气样分选器依次将不同测点气样输送至色谱仪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判定煤层自燃情况。该监测系统也有不足之处,如束管线路长不易于维护管理。为解决这一问题,要综合运用气体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即通过移动式抽气泵对气体进行抽样,通过气样传感对气体成分进行分析,然后将信号传输至地面计算机系统处理气体数据,并把信号传导到地面计算机对气体数据进行处理并做出预报。

4 矿井防灭火技术及其特点

现阶段,堵漏、均压、阻化剂防灭火技术、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灌浆防灭火技术、胶体防灭火和三相泡沫防灭火技术等,是井下作业常用的防灭火技术。

4.1 控制漏风防灭火技术 控制漏风技术主要是堵漏和均压通风,以减少或阻断松散煤体氧气的供给。

堵漏风技术包括水泥喷浆、泡沫喷涂、纳米改性弹性体材料涂抹等技术措施。其中,堵漏风效果最好的是纳米改性弹性体材料涂抹措施。纳米改性弹性材料的伸长性和气密性绝佳,将此种材料刮涂抹在煤岩体和密闭墙上,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能按照施工要求对固化时间进行调整,固化后表面形成弹性体。

均压通风防灭火的实质是,利用风窗、风机、调压气室和连通管等调压设施,改变漏风区域的压力分布,降低漏风压差,减少漏风,从而达到抑制遗煤自燃的目的,降低煤层自然发火危险程度。

4.2 阻化剂防灭火技术 阻化剂防灭火的机理是降低煤在低温时的氧化速度,延长煤的自燃发火期。阻化剂只有与水混合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才能起到防灭火的作用,当阻化剂的水溶液附着于煤层表面形成含水液膜,阻断外部氧气供给的同时,可以使煤层保持湿润状态,从而有效控制其低温氧化时的温度,有效防止煤体自燃。当煤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惰性阻化剂开始吸热气化,生成惰性阻化气体,阻断发火区域的自由基链锁反应,高温分解后的化合物会在煤体表面形成薄膜,冷却后变成脆性覆盖物阻断氧气供给,从而防止煤体自燃。

在化学上凡是能减少化学反应速度的物质皆成为阻化剂,目前最常用的阻化剂有CaCl2、MgCl2、氯化铵以及水玻璃等。从目前的应用来看CaCl2、MgCl2、氯化铵等对褐煤、长焰煤和气煤有很好的阻化效果,水玻璃对高硫煤有较高的阻化率。应用阻化剂防灭火的主要方法是表面喷洒、钻孔压注以及利用专用设备向采空区送入雾化阻化剂等。

阻化剂防灭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投资少等优点,但是阻化剂对金属设备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其阻化寿命有待进一步提高。

4.3 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 最常见的防灭火惰性气体是氮气、二氧化碳和燃气,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火区氧气浓度,窒息火区。国内外煤矿应用惰性气体防灭火的实践表明:惰性气体具有灭火速度快,既能防火,也能灭火,还能抑制瓦斯爆炸,无污染等优点,现已成为防治煤层内因火灾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

4.4 灌浆防灭火技术 灌浆防灭火技术就是把粘土、粉煤灰等不燃性固体材料与水混合、搅拌,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浆液,借助注浆设备和管路注入或喷洒在采空区内,达到防灭火目的。岩石和碎煤的缝隙内填充了浆液,沉淀的固体物质充填裂隙同时包裹浮煤,以达到隔氧堵漏的效果。泥浆包裹煤体,隔绝其氧气供给,吸热降温,良好的防灭火效果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

4.5 胶体防灭火技术 胶体材料(也称凝胶)由基料、促凝剂和水组成,主要有硅酸凝胶、硅铝凝胶和复合胶体等,是近年来应用于煤矿井下防灭火应用较多的材料。胶体防灭火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堵漏、降温功能,同时能达到阻化、团结水的效果,在指定的部位和适宜的时间使水溶液发生胶凝,将高温煤体包裹起来,利用水的吸热降温的功能有效防止煤体自燃。该技术有效解决了灌浆和注水的泄漏流失问题,防止其快速汽化,仅因水分缓慢蒸发而逐渐萎缩,灭火安全性好,但凝胶材料密度较大,充填时材料运输强度大,充填效率低,不适用于井下大面积充填作业,属于非常规、局部的防灭火技术,用于处理高温点。

为克服胶体充填防灭火过程中存在的不足,2000年研发出了新型防灭火充填材料—复合凝土。它是以黄土或粉煤灰为骨料,加入促凝剂、防收缩剂、缓释剂和固化增强剂等四种辅料组成的一种凝固时间可调的高水、无污染且成本低廉的防灭火充填材料。其防灭火原理与胶体防灭火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该充填材料压入破碎煤体后不仅能密实充填其中的裂隙,硬化后还具有一定的强度,可防止破碎煤体发生滑移流变,同时符合凝土干燥失水后,再加水时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且不会被冲散,可达到长期防灭火的目的。但是符合凝土需预先制备,且混合材料的制备要求和保存要求较高。

4.6 三相泡沫防灭火技术 三相泡沫多用于处理高温点和火区,三相泡沫具有良好的堆积性,对高、低处的自热煤体均能覆盖,滞留时间较长,泡沫破裂后释放的惰性气体具有窒息性,浆液中的水具有吸热降温性。

分析当前众多防灭火技术,发现每项防灭火技术都有其特殊性和适用条件,利用单一的防灭火技术不能完全预防和杜绝煤层自然发火事故发生,只有全面掌握煤层自燃发火的机理和规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提前采取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治理煤层自燃发火,确保矿井长治久安。治理煤层自燃发火是煤矿防灭火技术人员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灭火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防治手段也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1.一通三防治理瓦斯问题

1.1瓦斯的危害

煤矿瓦斯是煤层的一种伴生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矿井中一种最常见的有害气体,在开采过程中以不同形式从煤层中涌出。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瓦斯具有燃烧爆炸的危险,②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瓦斯事故难以预测。一旦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产生严重地威胁。

1.2瓦斯治理的现状

我国煤矿事故的事故总量过高,而且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其中瓦斯事故比例高,人员伤亡大,在特大事故中80%以上是瓦斯事故,每年因瓦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2000人,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近1/3。

1.3通防技术治理瓦斯的实施

(一)、提高认识,提高理念:

严格遵循治理瓦斯必须采用抽放,坚持先抽后采,先抽后掘的方针;只有打不好的钻孔,没有抽不出的瓦斯,要提高钻孔打钻质量、密度、和封孔效果;要从根本上改变对瓦斯超限事故的认识,变被动防范为主动治理瓦斯。

(二)、技术措施:

根据煤层煤质,透气性、瓦斯含量、卸压程度编制掘进工作面瓦斯抽采设计,明确制定出钻孔的有关参数;打钻人员要严格按设计施工,不能超出允许值范围外;打钻完工后要有专人验钻、封孔、观测抽放效果;技术人员要根据抽放效果及时调整设计,所有施工严格按照《规程》及《一通三防管路制度》严格进行,并严格要求通风设施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到按需供风,优化通风系统,杜绝短路风、循环风、串路风、盲巷区等状态,保证通风系统的稳定。

2.一通三防治理粉尘问题

2.1粉尘的危害

我国煤矿多为井工开采,矿井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煤尘。矿尘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煤尘随着空气吸入工作人员体内,工人长期吸入矿尘轻者患呼吸道炎症,重者得尘肺病,居国内矿务局统计尘肺病死亡数是工伤事故的6倍。二煤尘会燃烧和爆炸,威胁矿井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例如1906年43月10日法国科利尔煤矿发生煤尘爆炸。死亡1099人。造成重大灾难。三,煤尘会降低煤矿内的能见度,导致事故发生几率升高,使工伤事故增很多。此外矿尘使开采设备锈蚀,加速机械磨损,减少精密仪器的使用寿命。大量粉尘还造成环境污染,鉴于此进行矿井内部的除尘工作非常必要。

2.2粉尘治理现状

我国粉尘过程中总结了非常实用的“革、水、密、风、护、管、教、查”防尘八字经验,并且成就卓越。八字经验也是我国防尘工作的指导方针。目前状况是对煤尘进行处理主要是采取以下方法:以煤层注水为核心,通过通风除尘 ,湿式作业,密闭抽尘,净化风流,加强个体防护等措施除尘。除了这些基本除尘方法外,还可以采用隔爆除尘措施。最新除尘主要是泡沫除尘。

2.3通防技术治理粉尘的实施

通风除尘是指通过风流的流动将井下作业点的悬浮矿尘带出,以降低作业场所的矿尘浓度。决定通风除尘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风速及矿尘密度、粒度、形状、湿润程度等。

掘进通风系统主要采用长压短抽掘进除尘系统,以压入式通风为主,在工作面附近以短抽方式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吸入除尘器就地净化处理(见图2-1)。

压、抽风量的匹配应当遵循以下两个方面

A.采用除尘系统。压入式风筒出口风量应比抽出式风筒入口风量大20%~30% ,以保证工作面不出现循环风。

B.采用长抽短压(前压后抽)除尘系统。抽出风量应大于压入风量20%~50% ,以保证重叠段区域内巷道的风速不低于《 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此外还要注意一下几点经常检测风流中的粉尘含量,定期清扫和冲洗巷道周壁,减少粉尘积存。采煤工作面回风巷装煤点下风向、掘进工作面迎头等处安装风流净化水幕,能封闭全断面。在主要进回风巷、进风井、采掘工作面巷道内均安设了风流净化装置,在主要大巷、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煤及半煤岩巷等处均安设有隔爆设施。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截割部具有可靠的自动喷雾洒水功能。地面的主皮带运输筛分楼装有ZC72/3—Ⅱ回转反吹自动清灰袋式除尘器,皮带走廊装有静压洒水装置,煤产品经皮带走廊进入储煤场,储煤场设有挡风抑尘网,同时配置专用洒水灭尘系统。

3.一通三防治理火灾问题

3.1火灾的危害

矿井发生火灾会烧毁大量机械设备、设施、巷道及工作面,冻结大量的煤炭资源,而且燃烧生成的有毒有害烟气,使处于排烟道上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受到威胁和伤害,甚至引起瓦斯爆炸事故,给矿井带来更大的灾难。

3.2火灾防治的现状

井下发生火灾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目前治理火灾主要从防范入手,本着“预防为主,消防并举”的原则,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本矿尽量使用不燃或耐燃的材料与制品及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同时建立胶带巷独立通风系统是有效途径,而且矿井设地面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统,进风井口应装设防火铁门,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井下使用的汽油、煤油和变压器油必须装入盖严的铁桶内,由专人押运送至使用地点,剩余的汽油、煤油和变压器油必须运回地面,严禁在井下存放,井上、下设置消防材料库。内因火灾的防治措施:合理地进行巷道布置,防止漏风,均压防灭火,预防性灌浆,阻化剂、惰性气体,凝胶,三相泡沫等。

3.3通防技术防治火灾的实施

均压防火实质是利用风窗,风机,调压气室和连通管等调压设施,改变漏风区域的压力分布,降低漏压风差,减少漏风。从而达到抑制遗煤自燃,堕化火区。或熄灭火源的目的。

火区的形成和发展与通风系统不合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合理 调整通风系统可起到平衡火区漏风风压的作用。从利于防灭火的角度出发,要遵循以下原则调整通风系统:

1增加火区或采空区的并联封路,减少并联分支的风阻和风量。

2增加火区所在分支或其漏风流经路线的其他分支的风阻,在非漏风流经的路线上减阻。

3降低火区漏风源的压能,增加漏风汇的压能。

4当火区的漏风源与漏风汇分别处于进回风井附近时,应设法降低主要通风机负压。

篇10

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仅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而且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净化大气,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以及对加强国防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保护好森林资源,有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火灾是森林的大敌。在破坏森林的各种因素中,以森林火灾最为严重。它能在很短时间内,烧毁大面积的森林和大量的林副产品,破坏林分结构和森林环境,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造成气候失调,水土流失,河流淤塞,洪水泛滥或水源枯竭。有时引起山洪暴发,冲毁农田,直接危害农业生产。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总之,森林火灾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因而为了确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应做到一下几点: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

森林火灾作为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危害生态建设,常常是以突发性强、毁坏性重、难以控制的特点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我们要充分认识森林防火形势的严峻性,明确目标和责任,增强抓紧落实防扑火措施的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防止出现任何松懈、麻痹和侥幸心理,要把护林防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当前林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各单位要认真负起责任,抓好落实,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事有人办。当前,要结合气温逐步升高、气候干燥的实际情况,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继续保持高度警惕,进一步加强防火值班、防火战备和通信联络,严密关注当地气象和林火动态,坚决杜绝火灾火情的发生。要同各单位签订护林防火责任状,年终考核时一并进行考核,确保一级对一级负责,不论哪个环节、哪个单位出了问题,都要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加强火源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火灾火情的发生

火源管理是护林防火的重中之重,也是控制林火发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春季已经进入重点防火期,到林区采挖药材、徒步旅游等人员不断增加。林业、旅游等部门及林场要加强宣传教育和防控力度,进一步提高林区群众和游客的防火意识。在火源管理这个问题上,不得有丝毫麻痹和侥幸。开展巡山清山活动,清除林区闲杂人员,消除火灾隐患。对于在林区建旅游设施的,要严格审批,一定要把口子扎住。一旦进去了,不仅管理难,防火更难。因此,要严格划定旅游区范围,规范并完善旅游区管理制度,一定要杜绝乱占乱建。在旅游区内更要加强火源管理,划定用火区,严禁随意用火。旅游区外,该设卡的设卡,该封禁的封禁,一定要安排专人严卡死守,特别是对于徒步登山旅游等进山人员要严格登记(包括住址、姓名、身份证号码),加强监管,防患于未然。

3、团结一致,统筹兼顾,全面作好护林防火工作

护林防火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工作难度大,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单位在护林防火工作中通力合作,密切配合,讲究方式、方法、高质高效地完成防火工作任务。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由于很多林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灭火用水又完全靠拉运,灭火难度大,如何适应特定的林场灭火要求,对灭火队伍建设和灭火器材的配备、维修、保养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林业部门要及时对防火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强化训练,不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要及时进行训练,扑火工具、机具要及时保养、维修。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提高处置火情的能力,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现代防火灭火要求。

二是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在开展护林防火工作中,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决不允许有,违法办事的情况出现。对不利于防火工作的人和事要坚决制止,对,不负责任,造成危害和损失的,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林业执法人员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热情服务、依法办事,确保国家林业资源安全。

三是团结协作,共同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做好护林防火工作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护林防火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事情,要求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火工作,目的就是提高公众对火灾的防范、扑救意识,使这项工作走上“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道路。各单位要警钟长鸣,一旦发生火灾火情,要迅速出动并在规定的时限内立即报告市护林防火指挥部。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培育,从种子、苗木、幼林直至成林的整个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病虫危害,严重时,害虫可能把树叶食光,蛀空树木枝干,使树干枯死;或咬断苗木的根系,造成缺苗断垅;或食空果实造成颗粒无收。病菌可使树叶上布满病斑,使枝干溃疡腐烂,以致林木死亡;或使苗木、果实霉变,腐烂,造成损失;病虫危害能使森林的生长和产量大幅减少,甚至造成大片森林的毁灭,因此,人们把森林病虫害称“无烟的森林火灾”。为了减少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必须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和检疫,加强预防和除治,控制其发展与蔓延。

病虫害防治是森林培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包括对森林、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病虫害的预防和除治。国家颁发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已规定了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还明确指出区、乡林业站负责组织本区、乡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和管理,是乡镇林业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应采取如下措施:

1、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2、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4、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篇11

根据经典的着火三角形原理,燃烧的发生必需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要素,在施工现场火灾中助燃物即为空气可以不考虑。由此可以看出,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发生必须具备可燃物和点火源两个条件。同时燃烧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火灾,只有在燃烧失去控制的情况下,火灾才发生。因此火势的蔓延也是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1)引发起火的易燃、易爆,可燃物。建筑工地存放着大量的屋面墙面保温材料、建筑装修材料、油毡纸、草垫子、油漆等可燃材料及汽油、柴油、油漆等易燃、可燃液体。同时建筑工地中的作业棚、仓库、宿舍、办公室,厨房等设施,绝大多数都是用可燃材料搭设而成的临时建筑,耐火等级低。另外,施工时遗留的废刨花、锯末、油毡纸头也都是易燃、可燃物。(2)触发起火的点火源。施工现场明火作业特别多,在工程施工高峰期间,电焊、气焊、熬制沥青、喷灯、煤炉,以及在冬季施工中,水、砂子、河石等均要用火加热,还有工人宿舍、休息室内的取暖、食堂的用火用电等。施工现场临时电气线路多,缺乏系统正规的设计,电气线路纵横交错。同时由于管理不力,电气线路老化现象较多,容易发生漏电短路,超负荷用电等火灾隐患。施工现场人为起火因素多。由于建筑施工的工艺特点,各工序之间都相互交叉、流水作业,建筑工人常处于分散、流动状态,乱动机械,乱扔烟头现象时有发生。(3)火势蔓延因素。建筑工地内低耐火等级的临时建筑多,而且往往相互连接,缺乏应有的防火距离,所以一旦起火,尤其遇到风天,蔓延非常迅速。一般工地往往只有临时消防水源,在某些重要临时设施附近放置几个手提式灭火器,不可能设置比较完善的施工现场消防设施,并且施工人员的消防常识大多比较匮乏,所以很难及时地将发生的火灾遏制在初起阶段。

2建筑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树的建立与分析

2.1事故树的建立从火灾事故的机理来看,起火和火势蔓延是建筑施工现场火灾造成损失和伤亡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起火和火势蔓延又是由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制约的结果。根据上述事故树分析的原理,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火灾发生的各项因素,可以作出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树(图略)由事故树可知,造成促使该事件发生的初始原因有16个,分别用X1,X2,,来表示,这些原因即为事故隐患。在众多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初始原因都同时发生。只有当部分的初始原因发生时,就可以使顶上事件发生,这些集合称为割集,即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集合。如果割集中任意去掉一个基本事件后就不是割集,那么这样的割集就是最小割集。最小割集是顶上事件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应用布尔代数简化,共得到81组最小割集,整理结果列于表1中。在事故树中,某些基本事件不发生,顶上事件就不会发生,这些不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径集。在同一事故树中,不包含其他径集的径集称为最小径集。即如果径集中任意去掉一个基本事件后就不再是径集,那么该径集就是最小径集。所以,最小径集是保证顶上事件不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样利用布尔代数法,得到该事故树的最小径集列于表1中。共得3组。结构重要度分析,是从事故树结构上分析各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即在不考虑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的情况下,分析各基本事件对顶上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基本事件结构重度可以由下式得到:公式略式中:k为事故树包含的最小割集合数目;m为包含第i个基本事件的最小割集合数目;R为包含第i个基本事件的第j个最小割集合中基本事件的数目。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计算结果见表1。(1)在逻辑门结构中,或门表示至少一个输入事件发生时,输出事件就发生,或门相当于一个通道不能起到控制作用;而与门表示仅当所有输入事件都发生时,输出事件才发生,因此它能起到控制作用。可见事故树中或门越多,危险性也就越大。从施工现场的事故树图来看,事故树中或门较多,而与门较少。所以从与门与或门的数量比例来看,可知该系统的危险性是比较大的。这与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多发,频发特征是相吻合的。(2)任一割集就是造成系统分流短路的分支集合。事故树中有几个最小割集,顶上事件发生就有几种可能;最小割集越多,系统就越危险,最小割集反映了系统的危险性。最小割集中基本事件数越多,事故就越难发生;反之,基本事件数越少,事故发生就较容易。从分析计算可以看出,由于该实例的最小割集有81组,表明导致事故发生共有81种途径。事故树分析中,最小割集有如下两种用途:①在进行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分析时,人们可以从k1开始,依据k1提示的{X1,X14,X6}三个基本事件逐一检查、核实和分析,就可以确定事故是不是由k1所造成的,这样就可以检查出基本原因。②可以利用最小割集来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由最小割集定义可知,当每一割集中的全部基本事件同时发生时,则顶上事件就发生。因此若对第ki个割集中的基本事件发生条件破坏一个,则该割集失去了造成事故的危险。所以可以通过对以上事故树的分析,为施工现场的火灾事故调查和事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3)从最小径集来看,它是使顶上事件不发生的各基本事件不发生的基本组合。在事故树中,如果最小割集比较多而最小径集比较少,则用最小径集来分析更方便。在本事故树中,其中最小割集81个,最小径集3个,因而用最小径集来分析则比较方便。只要采取3个径集方案中的任何一个,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即可避免。由该事故树的3个最小径集可以看出,第一个方案并不容易实现,因为施工现场的可燃源大多都是施工中的必要材料;第二方案虽然基本因素较多但是应用于施工实际中最可能实现,只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用火,电气焊作业,加强线路和个人行为的管理,加强可燃存储的管理,即可以有效的预防;第三方案表明只要是阻止了火势的蔓延,即使是起火,也能有效地防止施工现场的火灾,但由于施工布局的必要性和局限性,这种控制火势的方法并不可取。所以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第二种方案为最佳方案。(4)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越大,它对顶上事件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亦然。从上表结构重要度一栏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基本事件在系统中结构重要度是不同的。在该事故树中,基本事件X14,X15,X16结构重要度最大。表明控制火势的扩展在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的控制中也是相当重要的。

3施工现场火灾事故防治策略

篇12

2、大量柳絮飘散在空中,会造成生态污染。

3、对公共安全、交通安全和公共设施造成危害。柳絮可能会遮挡行人、车辆出行视线,从而影响交通安全。由于柳絮很轻,燃点低,落下极易成团,引发火灾。

柳絮的防治1、柳絮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途径,是从鼻孔和口腔吸入,因此,在柳絮飘飘的日子里出门的时候,要佩戴口罩或纱巾进行防护。

2、容易过敏的人要对鼻腔进行清洗,以减少鼻腔分泌物及鼻腔内的柳絮残留。

3、在柳絮肆意飞扬的季节,要尽可能避免在室外晾晒衣物及床单被子等,以免衣物和床品沾上飞絮,在穿衣或者睡觉时刺激身体产生过敏,因此,应在室内或者封闭的阳台等空间进行晾晒。

篇13

安全与事故时刻伴随着煤矿生产的每个环节,从两者与煤矿生产的关系来讲,事故时绝对的,且往往诱发事故发生的因素并不会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而转移到其他方面,或消失不见;与事故相比,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是相对的,仅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一通三防”工作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其工作质量直接关乎到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关系到众多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

1、“一通三防”安全管理途径的基本内容

1.1“一通”―矿井通风

煤矿的矿井通风工作,一般是通过安装在地面的两台同等能力的主要通风机完成,主要通风机要保证能够连续运转,两台风机一用一备,备用通风机必须能在10min内开动,严禁采用局部通风机或风机群作为主要通风机使用。井下掘进采用局部通风机通风,局部通风机及相关的启动装置,必须安装在进风的巷道中,距掘进巷道回风口不得小于10m;全风压供给该处的风量必须大于局部通风机的吸入风量,局部通风机安装地点到回风口间巷道的最低风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01条的有关规定。

1.2“三防”―防瓦斯

煤矿安全事故中,瓦斯爆炸最为严重,也最容易发生,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来说是巨大的隐患。矿井要对瓦斯问题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管理,从瓦斯爆炸的三个必要条件上看,主要是防止瓦斯超限和杜绝引爆火源出现,从预防的角度对瓦斯进行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3“三防”―防灭火

矿井火灾事故分为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外因火灾一般是由外来火源引起煤炭、坑木、设备液压油、油、棉纱、皮带等可燃物火灾。内因火灾指煤层自燃发火。

1.4“三防”―防粉尘

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而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会有爆炸的可能性,而且对于井下工作的人员来说,也会影响健康。

2、加强煤矿“一通三防”安全管理的研究

为了做好煤矿“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对事故处理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安全管理的主要对象,采用更加高效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工作,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煤矿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安全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大量的安全保护措施得以完备,煤矿企业也需要做好“一通三防”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的指导。

2.1做好矿井通风制度化管理

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矿井通风工作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矿井通风工作的旨在将矿井内的煤矿尘土与对身体不利的气体,尤其是瓦斯的浓度降低到人体能够接受的水平,并且尽可能地将这些排到井外。

第一,为避免煤矿开采过程中上隅角的瓦斯浓度过高,首先要保障工作台风通过的数量。开采工作台的通风属于负压类型,要想保障工作台自然风的通过数量,就必须要科学的通风系统。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矿井开采工作与通风工作是相对应的,为保证工作台风通过的数量,在开采过程中最好能够均衡开采,分时间段进行矿井开采,避免过度集中。

第二,每个开采区域在挖掘工作台时,为避免掘进和作业台的串联通风以及掘进作业台之间的串联通风,在挖掘时首先要挖掘中间车场。第三,鉴于掘进作业台通风是矿井下面最易产生安全隐患的地方,且在替换和维修通风设备过程中故障的发生率更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掘进作业台的通风管控,调节好通风机构与机电机构的工作,为掘进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恢复通风时的稳定提供保障。另外,针对瓦斯含量较高的矿井,在暂停通风设备工作期间应当采用“三专两闭锁”的方式,在通风设备上挂小牌并安排专人对其负责,禁止安排以外的人员操控通风设备,尤其是肆意将通风设备开启与停止;再者将停止通风设备之前,必须将所有相关人员都从井下撤到地面层,并将电闸拉下,避免因通风设备停止,瓦斯大量集中而给相关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2.2突出防灭火工作重点

为防止煤矿井内作业过程中发生火灾事故,煤矿企业和现场施工应对井内防火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不断加强与完善防火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来安排和执行采矿区的防火安全工作。

具体来讲如下,第一,除了要加强矿井内的综合管理外,为避免因内部因素引起火灾,还需加强对矿井内的通风管理,确保井内空气流通顺畅,空气质量处于人体接受水平之上,尽可能避免有害气体或煤尘的累积,提高煤的回采效率,禁止违规操作。第二,加大对矿井的管理力度,避免因外界管理不当而导致火灾的产生。在煤矿生产中出现的火灾一般分两种,第一种是外源火灾,针对这类火灾的防治手段,主要是在严令禁止在煤矿生产区内进行与煤矿作业无关的明火行为,比如禁止抽烟、禁止随意燃烧等,对于生产区内火灾发生概率较高的区域,要按照消防部门要求布置消防系统和消防设备;第二种是自然火灾,针对这种火灾,在其防治要点,在于要尽量保证风道两边压力持平,并根据井内空气分布状态来及时调整通风系统。

2.3确保综合防尘工作效果

煤尘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如果人长期接触矿尘,将很有可能患上严重的尘肺病。所以工作人员下矿时一般都会带上防尘口罩,而施工现场也会配设一些防尘的逛到,以降低煤尘浓度。

针对煤尘防止工作,煤矿企业和相关人员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工作区域内的煤尘防止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保持井内通风顺畅,以间和降低井内的煤尘含量;第二,适度增加井内的空气适度,利用向空气喷洒水等液体的方式来捕获漂浮的煤尘,达到减少煤尘的目的,这种方法颇为经济,但是对长期煤矿生产中的防尘效用不大,要想将其防尘效用切实会发出来,除非是不间断的洒水或者是与其他控尘技术相结合。第三,为减少煤尘对工作人员身体的伤害,要求作业过程中,所有的员工都必须佩带防尘口罩、风罩等防尘工具。

2.4加强瓦斯的防治与管控效力

首先,遵循上级对煤矿监控系统关系提出的新要求,成立专门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小组,在原有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与升级,待改造完成后,有相关部门组织达标验收。借助现代信息系统,实现对井下瓦斯、温度、一氧化碳、风门开关状态的实时监控。

其次,加大推行瓦斯便携仪发放管理制度的力度,安排专门的通防人员对便携仪发放领用和检验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现场调查,并及时对不按规定佩戴仪器的人员进行通报处理。

再次,严格规范盲巷启封瓦斯排放的流程,禁止“一风吹”的行为。该工作有通防副总负责组织和领导,进一步规范气体排放程序,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在气体排放的前3天下达有关通知,并提前拟定气体排放措施并事先与矿山救护队做好联系。

结束语

扎实做好煤矿“一通三防”工作,是保证煤矿企业平稳发展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确保安全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并发挥作用。安全管理人员要严格负责,对安全问题绝不放松,尽职尽责地抓安全。只有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一通三防”工作取得实效,彻底杜绝“一通三防”事故发生,确保煤矿企业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郭景志.浅谈如何搞好煤矿“一通三防”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4)